[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寶慶四明志巻十三
宋 羅濬 撰
鄞縣志巻二
叙賦
鄉村
武康鄉在府城下管小江里
東安鄉在府城下管白檀里
[013-1b]
清道鄉在縣西管里一村二
横山里
高橋村 沈店村
萬齡老界鄉在縣東管里一村二
赤城里
盛店村 尚書村
萬齡手界鄉在縣東南管里一村二
赤城里
[013-2a]
張村 鄧橋村
光同鄉在縣南管里一村二
清林里
北渡村 櫟社村
桃源鄉在縣西管里一村二
石馬里
黄姑林村 林村
鄞塘鄉在縣南管里一村二
[013-2b]
姜山里
姜山村 銅盆浦村
陽堂鄉在縣東管里一村二
太白里
寶幢村 東呉村
翔鳯鄉在縣東南管里一村一
滄門里
𨼆學村
[013-3a]
豐樂鄉在縣東南管里一村二
石柱里
乾坑村 故干村
通逺鄉在縣西南管里一村一
李洪里
環村村名舊犯欽宗廟諱故改
句章鄉在縣南管里一村二
夕陽里
[013-3b]
高橋村 市中村
鎮市
小溪鎮句章鄉唐曰光溪鎮 横溪市豐樂鄉
林村市桃源鄉 甬東市萬齡鄉
下莊市 東呉市
小白市並陽堂鄉 韓嶺市
下水市並翔鳯鄉
田畝
[013-4a]
田七十四萬六千二十九畝二角二十九步
地一十四萬九千五畝五十七步
山九十萬二千六十四畝三角四十七步
户口
戸四萬一千六百一十七口六萬五千六百九十四
坊郭兩鄉戸五千三百二十一口九千二百八十三
外一十一鄉戸三萬六千二百九十六口五萬六千
四百一十一
[013-4b]
夏税
絹二萬四百四十二匹一丈九尺一寸七分
正税一萬六百二十五匹一丈九尺一寸七分
和買九千八百一十七匹
紬六千二百八十六匹一丈三尺七寸一分
正税二千七百六十三匹一丈三尺七寸一分
和買三千五百二十三匹
綿四萬九千八百一十兩一錢三分七釐
[013-5a]
折變
折帛錢
絹四千一百七十七匹計錢二萬七千七百六
十六貫五百文
正稅一千二百三十二匹計錢八千六百二
十四貫文
和買二千九百四十五匹計錢一萬九千一
百四十二貫五百文
[013-5b]
紬三千九百六十匹計錢二萬六千三百一十
貫五百文
正税一千一百四十一匹計錢七千九百八
十七貫文
和買二千八百一十九匹計錢一萬八千三
百二十三貫五百文
綿二萬五百五十五兩計錢八千二百二十二
貫文
[013-6a]
折麥
絹二百六十匹一丈三尺
紬七十六匹二丈四尺五寸
綿一千三百八十四兩一錢九分
通科麥一千四百八十六石七斗七升八合
八勺一抄
正一千三百五十一石六斗一升七合一
勺
[013-6b]
義倉一百三十五石一斗六升一合七勺
一抄
亭戸折鹽
絹二十二匹
紬二尺八寸八分
實催本色
絹一萬五千九百九十二匹二丈三尺五寸七分
比元額增九匹一丈七尺四寸係人户增産及填所虧紬數
[013-7a]
紬二千二百四十九匹二丈四尺五寸虧九尺八寸三分入
絹内填納
綿二萬七千九百一十兩四分四釐比元額增三十九兩一錢
係人户增産添納
秋稅
苗米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一石八升二合八勺
折變
糯米四千六百四十一石九斗七升折苖四千七
[013-7b]
百二十一石九斗五升四合
亭戸折鹽五十八石九斗四升一合
實催本色三萬八千三百四十石一斗八升七合八
勺
酒以寶慶三年爲準
小溪務係省場
本柄錢三千六百一十一貫六百八十文
糯米五百五十石每石三貫九百九十文計二千
[013-8a]
一百九十四貫五百文
麯麥一百三十石三斗九升六合五勺每石三貫
六百文計四百六十九貫四百二十七文
夫食物料錢九百四十七貫七百五十三文
造麯三十七貫六百六文
造生煮酒四百七貫七百九十文
袋紬七匹四丈七尺每匹四貫文計三十一貫
九百一十五文
[013-8b]
箍缸打竈一百五十一貫二百二十六文
官吏巡脚夫食糜費輕空滲漏三百一十九貫
二百一十六文
收息錢四千二百四十七貫一百七十文
諸司四千一百八貫三百三十八文
經總制司二千六百四十三貫一百八十八文
糴本司九百三十五貫四百七十四文
移用司五百二十九貫六百七十六文
[013-9a]
本府一百三十八貫八百三十二文
糟錢一百一十一貫八百八十八文
諸司三十六貫七百九十六文
經總制司二十四貫八百九十八文
移用司一十一貫八百九十八文
本府七十五貫九十二文
林村務係糴買場
本柄錢八千一百三十四貫八十五文
[013-9b]
糯米一千二百七十八石每石三貫九百九十文
計五千九十九貫二百二十文
麯麥二百九十八石一斗五升六合六勺每石三
貫六百文計一千七十三貫三百六十四文
夫食物料錢一千九百六十一貫五百一文
造麯七十九貫七百六十九文
造生煮酒八百七十二貫七百二十一文
袋紬一十六匹三丈每匹四貫文計六十六貫五
[013-10a]
百文
箍缸打竈一百五十五貫六百八十九文
官吏巡脚夫食糜費輕空滲漏七百八十六貫八
百二十二文
收息錢五千三百九十三貫五百文
諸司三千四百四十二貫二百九十一文
經總制七百二十貫文
移用九十貫四百六十六文
[013-10b]
正名寛剰一千五百一十一貫八百七十七文
五分淨利七百七十貫四百六十文
糴本三百四十九貫四百八十八文
本府一千九百五十一貫二百九文
糟錢二百八十三貫九百四十文納本府
下莊務係糴買場
本柄錢五千一百八十五貫七百六十三文
糯米七百七十一石五斗八升一合八勺每石三
[013-11a]
貫九百九十文計三千七十八貫六百一十一
文
麯麥一百八十一石八斗六升四合二勺每石三
貫六百文計六百五十四貫七百一十一文
夫食物料錢一千四百五十二貫四百四十一文
造麯四十八貫六百五十三文
造生煮酒五百三十八貫八百七十五文
袋紬九匹二丈七尺每匹四貫文計三十八貫
[013-11b]
二百四十九文
箍缸打竈一百五十一貫六百四十文
官吏巡脚夫食糜費輕空滲漏六百七十五貫
二十四文
收息錢三千二十三貫九百九十一文
諸司一千七百一十三貫三十八文
經總制四百五十五貫七百文
移用三十三貫四百六十二文
[013-12a]
正名寛剰七百二十九貫三百五十四文
五分淨利三百三十九貫二百四十文
糴本一百五十五貫二百八十二文
本府一千三百一十貫九百五十三文
糟錢一百六十四貫六百二十文納本府
人户買撲坊場二十九處
韓奥坊 天童坊
東呉坊 下水坊
[013-12b]
屯埭坊 大嵩坊
冨浦坊以上並陽堂鄉 鹽場坊
館江坊 上水坊
韓嶺坊 隠學坊
單步坊 平水坊以上並翔鳯鄉
青山坊 張村坊
鄧橋坊 鄭灣坊以上並手界鄉
道陳坊 横溪坊
[013-13a]
張濠坊 板弄坊以上並豐樂鄉
甲村坊 鄞塘坊
石支坊 善訓坊
新塘坊 大狄坊
茆山坊以上並鄞塘鄉
歲額淨息錢四千七百一十七貫四百九十七文
常平司三千六百二十一貫三百八十一文
本府一千九十六貫一百一十六文外有北渡店元係小溪子
[013-13b]
店歲納本府錢一百三十六貫文不在此數
商稅以寶慶元年爲準
小溪場舊有管建隩子鋪慶元元年别解𤼵本府錢三百六十貫文不理本場課額後因民訟漕臺行下
罷去
歲額錢一千三百貫文
諸司六百六十九貫九百九十五文
經總制三百九貫九百九十七文
糴本三百五十九貫九百九十八文
[013-14a]
本府六百三十貫五文内除諸司合得頭子錢三
十三貫四百九文實收五百九十六貫五百九
十六文
石碶場
歲額錢三千八百貫文
諸司一千九百五十八貫四百四十四文
經總制九百六貫一百四十六文
糴本一千五十二貫二百九十八文
[013-14b]
本府一千八百四十一貫五百五十六文内除諸
司合得頭子錢九十六貫九百五十文實收一
千七百四十四貫六百六文
寶幢場
歲額錢一千八百貫文
諸司九百二十七貫六百八十五文
經總制四百二十九貫二百三十文
糴本四百九十八貫四百五十五文
[013-15a]
本府八百七十二貫三百一十五文内除諸司合
得頭子錢四十六貫二百四十文實收八百二
十六貫七十五文
横溪大嵩二稅場慶元四年守鄭興裔奏罷詳見郡志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二萬四千八百二十五貫八百三十文
縣吏支六千四百五十貫九百三十八文
本府四千八百八十四貫文解𤼵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錢及支府吏錢
[013-15b]
並在内
經總制司一萬二千四百九十貫七百六十四文
官户不減半一千貫一百二十八文
茶租錢二百三十九貫八十五文
水脚錢一千五百五十七貫四百七十五文
河塗錢一千一百一十四貫八百四十八文
租堰錢六百八十七貫一百八十文
房廊錢二十一貫四十八文
[013-16a]
河渡錢四百六十七貫一十三文常平司
鹽
大嵩場額二千六百八十袋五石六斗四合
叙兵
弓手
尉司八十五人
土軍
大嵩寨二百人
[013-16b]
叙人見郡志
叙祠
神廟
東嶽行宫縣東三十二里阿育王山相近
忠嘉威烈惠濟廣靈王行廟城外甬東廂即鮑郎廟也
又有顯跡廟在縣東南三十里青山下乃鮑王冢墓
之所
鬼谷先生祠在縣之東六十里太白山南滄㠗水簾洞
[013-17a]
幽深閴寂人跡罕到夏侯曾先地志云鬼谷子廟三
靣連山前有清溪之水泉源不竭山崖重疊雲霧蔽
虧晉郭璞曾到有㳺山詩曰清溪千餘仞中有一道
士雲生梁棟間風吹忩牖裏借問此阿誰云是鬼谷
子即此祠也或云此峽州青溪鬼谷祠詩又有一祠在縣東三十里
淵靈廟阿育王山廣利寺環廟有聖井七自東晉時已
著靈異中井有二鰻其一金線自腦逹於尾其一每
現光耀折花引之則雙紅蟹或二蝦前導而後出焉
[013-17b]
錢武肅王以歲旱命九華長老十善大徳與國中所
謂五叔太尉者同迎置錢唐之南塔寺山間鑿石爲
井立亭其上以傚聖井而鄮山井中二鰻游泳自若
井前有亭榜曰應現康憲錢公嘗爲旱用紫羅帕布
井中蟹先入靈鰻後隨以銀缸貯沙泉養之置道場
中復有天花散漫之瑞僧統贊寧嘗著護塔靈鰻菩
薩傳邦人禱雨必應之皇朝元祐元年賜額乾道二
年守趙伯圭禱雨有應知鄞縣事李柄記於石或云
[013-18a]
又有二井在山絶頂險峻不可至
靈波廟縣西廣德湖望春山即白龍祠也
白龍王廟縣西二十里靈波之别廟也
石㠗廟縣西四十里㠗有靈鰻能興雲雨
力施廟縣西南四十里
秋浦廟縣西南三十五里
敖浦廟縣南十里
遺德廟縣西南四十里它山堰旁唐大和中鄮令王元
[013-18b]
暐築堰扞水入小江湖灌溉甚博詳見郡志叙水民徳而祠之
葑善政侯皇朝咸平四年廟重修蘇爲記之乾道四
年七月八日賜額縣宰楊布書守張津所立也
嘉澤廟東錢湖青山下唐天寶中令陸南金皇朝天禧
中守李夷庚皆濬湖興利民德之故合祠焉水潦旱
蝗有禱必應嘉定二年有㫖賜廟額李侯又有祠堂
在天童山景德禪寺千佛閣之東
豐惠廟廣德湖之望春山政和七年樓异守鄉郡墾湖
[013-19a]
爲田人爲立祠其孫鑰參知政事追封太師嘉定二
年府以士民之請上於朝十一月二十一日有㫖賜
廟額劄送參政府
宫觀
蓬萊觀縣西廣德湖之望春山先是白龍祠之側有道
堂立郡守樓异生祠有道士奉香火紹興十三年請
象山廢觀爲額
壽聖觀阿育王山前大觀間道士梁守清始建東嶽行
[013-19b]
宫嘉泰元年道士胡抱一請紹興府餘姚縣廣福廢
觀改今額
雲濤觀它山堰旁嘉定十二年賜額
顯忠旌德觀清修悟真觀太清悟真成道宫並在大慈
山今丞相史魯公母齊越國夫人葬於山中有㫖賜
額創建爲功德所
寺院
禪院二十二
[013-20a]
阿育王山廣利寺縣東三十里晉義熙元年建梁武帝
賜阿育王額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名廣利大覺禪
師懐璉居之法席鼎盛名聞天下皇祐二年懐璉入
居東京淨因禪院仁宗皇帝召對化成殿因賜食禁
中授以御製釋典頌十四篇并提綱語句治平三年
英宗皇帝内降劄子許歸本寺熙寧三年迺建宸奎
閣奉藏所賜御書軸五十有五扇三且被㫖歲度僧
一人知杭州蘇軾撰閣記謂古之人君號知佛者必
[013-20b]
曰漢明梁武其徒常以藉口然漢明以察爲明梁武
以弱爲仁皆縁名失實去佛逺甚仁宗皇帝未嘗廣
度僧尼侈寺院干戈斧質未嘗有所私貸而天下歸
仁焉此所謂得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高宗皇帝
訪求祖宗宸翰僧淨曇以所藏來上上賞其巻軸之
豐䕶持有道深嘉蘇軾所記念宸奎之閣且虛復以
賜之命置田一千二百五十畝食其徒時紹興三年
也僧德光舊居靈隠孝宗皇帝嘗召對洎來尸院事
[013-21a]
以所賜金成高宗皇帝聖意歲收新穀五千石淳熙
七年十一月三日復被㫖召對便殿問佛法大意御
書聖語及御製頌及妙勝之殿四大字以賜之錫號
佛照禪師放還山九年復召對紹熙庚戌癸丑兩召
對重華宫寧宗皇帝又御書孤雲及六殊勝地及佛
照庵字賜僧道權於是宸奎所藏益富矣寺有釋迦
如來真身舎利塔内有一角金鐘舎利在焉高宗皇
帝御書賜號曰佛頂光明之塔淳熙二年嘗宣取至
[013-21b]
禁庭至今歲爲禮塔㑹遐邇畢集寺之東北半山間
有佛左足跡入石二寸餘距寺一二里傳者謂迦葉
佛之跡循佛跡而上有東塔院即劉薩訶所禮舎利
塔湧出之處西塔院去寺五十步其塔唐明皇時建
也道宣感通傳云晋太康二年并州離石人劉薩訶生業弋獵因病死而復蘇云在冥中見梵僧語之
曰汝罪深重應墮惡道今洛下齊城丹陽㑹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來禮懴當免
斯苦薩訶更生乃祝髮爲僧更名惠逹東詣鄮縣入烏石㠗結茅以寓徧訪海涘名山忽一夜聞土下鐘
聲即標識其處越三日見梵僧七人行道空中地形如湧爲方壇狀神光照映因斵土求之得一石函中有
[013-22a]
舎利寶塔六僧騰空而去一僧化爲烏石因以名㠗焉又按㑹稽記云晉相王導初渡江有道人神采不
凡自言來從海上告導曰昔與阿育王同游鄮縣安真身舎利塔阿育王與真人捧塔飛行虚空入海諸
弟子攀引不及一時俱墮化爲烏石如人形名僧傳云昔有神人捧塔飛行海上弟子中有未得道者墮
地化爲烏石猶作人形上有袈裟文至今村名塔㠗㠗名烏石今烏石在寺前數里屬鄞縣塔㠗村相去
又十五里云里屬定海謂東塔院爲舎利湧出之處其説不同皆巵言也姑兩存之寺東二里
有無相庵本大慧禪師宗杲退歸之地隆興二年僧
宗靖捨貂璫而披田相衣奏請得庵額皇子恭王爲
之書本寺常住田三千八百九十五畝山一萬二千
[013-22b]
五十畝
天童山景德寺縣東六十里晉永康中僧義興誅茅縳
屋山間有童子來給薪水後既有衆遂辭去曰吾太
白一辰上帝以師篤道行遣侍左右語訖不見故稱
義興者曰太白禪師寺經兵火唐開元二十年僧法
璿按圖記披榛莽得故跡建精舎於山麓之東祕書
省正字萬齊融造多賽塔於西南隅峭拔數仞舊志云法
璿居此日誦蓮經感天童縣雲升降捧天食來供師夜遶璿行道人遇見師身與塔之相輪等白衣婉約
[013-23a]
備述其事所謂太白禪師者也今考寺碑無此説至德中僧宗弼徙寺於太
白峯下乾元初相國第五琦奏以天童玲瓏巖爲寺
名繼而僧清閒創建食堂咸通十年更寺名曰天壽
皇朝景德四年賜今額紹興初宏智禪師正覺徹寺
而新之層樓傑閣倍蓰於前淳熙五年孝宗皇帝親
灑宸翰書太白名山賜僧了朴十六年僧懐敞來主
寺欲改建千佛閣摹畫甚廣先是日本國僧榮西從
敞遊輒辭歸致百圍之木泛鯨波以至經始於紹熙
[013-23b]
四年之季秋歴三載始就梵宇宏麗遂甲東南寺之
側有虎跑泉相傳謂舊苦無水虎蹴地而泉乃涌出
寺之前古松夾道二十里大中祥符間僧子凝所植
也舊志云唐僧曇德清閒所植考寺之植松記殊不然而松亦非唐松本寺常住田三
千二百八十四畝山一萬八千九百五十畝
大梅山護聖院縣東南七十里梁貞元中法常禪師始
誅茅結庵開成元年建寺名曰上禪定㑹昌廢大中
復建名觀音禪院柳公權書其額皇朝大中祥符元
[013-24a]
年賜今額乾興元年僧道寧重建院大梅山漢梅子
真舊隠也法常禪師者襄陽人姓鄭氏幼從師於荆
州玉泉寺初參大寂禪師問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
是佛法常即大悟去而結庵此山適鹽官㑹下有一
僧入山採拄杖迷路至庵所問曰和尚在此山多少
時法常曰秪見四山青又黄又問出山路向什麽處
去法常曰隨流去僧歸告鹽官鹽官令僧邀之法常
作偈曰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
[013-24b]
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㝷大寂聞法常住山乃令
一僧到問云和尚見馬師得箇什麽便住此山法常
云馬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裏住僧云馬師
近日佛法又别法常云作麽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
心非佛法常云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
非佛我秪管即心即佛其僧迴舉似馬祖祖云大衆
梅子熟也法常又有詩云一池荷葉衣無盡幾樹松
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更移茅舎入深居今寺
[013-25a]
中有梅熟堂有荷衣沼見存傳燈録所載如此舊志云法常禪師初領千衆住
持每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日惟齧白葚餅子不同衆僧之餐山間患無水乃感象眠爲池虎跑爲泉今
象齒猶存據此説則寺乃法常所建也與傳燈録所謂入山惟恐不深者不同且舊志云開成元年建蓋
上距誅茅結庵之時已三十餘載矣豈法常初雖避人而來者日衆乃建寺以容之遂至滿千乎姑兩存之
以俟知者常住田一百七十二畝山二萬五千四十畝
大梅山保福院縣東南七十里唐貞元十二年建號北
蘭院大中元年改報國仙居院皇朝大中祥符三年
賜今額與護聖禪院同踞一山也淳熙十六年僧行
[013-25b]
源重建適齋汪大猷記常住田七百二十五畝山二
萬五千四十二畝
仗錫山延勝院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唐龍紀元年建皇
朝寶元二年賜額常住田五百五十六畝山三萬二
千畝
金娥山真相院縣東南八十里舊號羅漢院唐大厯元
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三十二畝
山四千二百二十畝
[013-26a]
金文山惠照院縣東南七十里舊號金文懴院唐乾寧
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七十畝
山二千三百三十畝
五峯山崇福院縣東南五十里舊號五峯院晉天福六
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額常住田二百七十畝
山六百八十畝
東山福昌院縣東南四十里舊號東山安國院唐大順
二年建皇朝政和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四百三十五
[013-26b]
畝山一千一百二十畝
跘跨山跘音辦跨音科崇果院縣東五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
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額常住田一百八十六畝山
一千一百二十畝
普淨院縣西南七十里舊號頂峯庵皇朝建隆二年建
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九畝山二千四
百一十畝
四明院縣南二十五里舊號鄞水院唐天復元年建皇
[013-27a]
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八十九畝山
無
白雲延祥院縣東南八十里皇朝乾德五年建大中祥
符三年賜額常住田六十畝山四千四百四畝
法忍院縣西南六十里舊號定光院唐咸通元年建皇
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畝山二千一百畝
西延慶院縣南四十里舊號永福院唐中和六年建常
住田一百一十畝山無
[013-27b]
接待彰聖院常住無
翠巖山移忠資福寺縣西南七十里舊號翠巖境明院
唐乾寧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名寶積禪院
嘉泰四年張參政府請院爲功德寺賜今額常住田
一千一百二十九畝山二千二百九十六畝
報忠福善院縣西南七十里舊號峒山院唐光啟二年
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名彰聖本甲乙徒弟院乾
道四年改充十方禪院踞峒山東南支衆峯環合狀
[013-28a]
若芙蓉嘉定二年樓參政府請爲功德院賜今額常
住田三百四十二畝山九千八百畝
佛隴山積慶顯親院縣東六十里唐咸通十三年建皇
朝治平元年賜名保安慶元六年充恭淑皇后宅齊
王府功德院常住田二百八十畝山一千二十七畝
報國院常住田二十畝山無
教忠報國寺大慈山史丞相府功德寺
妙智院大慈山史丞相府功德院
[013-28b]
教院二十四
資教院縣西四十里舊號廣徳院周顯德元年建皇朝
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六十五畝山九百一
十六畝
悟真院縣東南五十里漢乾祐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
賜額常住田二百二十二畝山四百四畝
栖真寺縣南六十里隠學山唐建中二年建號隠學寺
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寺有放生池見碑記田
[013-29a]
二百一畝山六百八十一畝
惠光院縣西南四十里唐咸通八年建名小江皇朝大
中祥符三年賜今額院嘗有妖僧塑神像納老烏於
其腹以術呪之使爲禍福於人而邀利民之有災患
者不禱其神則不寧乾道中守張津知之追妖僧至
庭下具得姦狀遣吏剖其像果有死烏杖其僧而逐
之民以安息常住田一百三十畝山無
治平院縣南三十里後唐清泰二年建名保豐皇朝治
[013-29b]
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九十畝山無
廣壽寺縣東五里周廣順元年建號崇寧院皇朝慶厯
七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無
廣嚴院縣東四里舊號華嚴院晉開運元年建皇朝治
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二十畝山無
布金院縣西南三十里皇朝寶元二年建治平二年賜
額常住田一百七十三畝山無
海惠院縣南一十里舊號廣利以院之祖師廣利大師
[013-30a]
得名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田一百五十六畝山無
興教院縣南五十里舊號小溪興福院唐咸通八年建
皇朝治平九年賜今額常住田六十六畝山無
普和院縣東南五十五里漢乾祐二年建名靈影皇朝
慶厯七年賜今額常住田九十九畝山無
圓通院縣南三十五里唐天祐十年建名東林皇朝治
平二年賜今額田一百八十三畝山無
鄧橋廣福院縣東南二十里皇朝天聖四年賜名壽聖
[013-30b]
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田一百二畝山無
普安院縣南五十里梁乾化二年建名茆山皇朝治平
元年賜今額田一百九畝山無
明心院縣南三十五里晉天福五年建名厲山皇朝治
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無
慧燈院縣東南二十五里舊號朱村院皇朝建隆二年
建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三畝山無
福聖院縣東南四十里舊號東山塔院皇朝乾徳四年
[013-31a]
建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七十九畝山二百三
十四畝
清修院縣西南八十里舊號清涼院皇朝乾德二年建
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三畝山二千畝
普照院縣南七里舊號明福院皇朝乾德二年建治平
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無
辯利寺皇朝端拱中建今爲史丞相府功德寺常住田
八十畝山三百五畝
[013-31b]
慈悲普濟寺東錢湖月波山下淳熙五年史越王請額
建置常住田一百畝山二十畝
普光院常住田二十畝山一百五十畝
教忠報國院常住田五十畝山一百畝
寶華寺大慈山史丞相府功德寺
十方律院
寶嚴院縣西南五十五里舊號孝義院唐元和十二年
建皇朝大中祥符六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畝
[013-32a]
山八百畝
廣修院縣東六十五里晉天福五年建皇朝大中祥符
元年賜額常住田一百三十畝山一千二百畝
菩提廣福院縣東南八十五里唐乾符六年建皇朝大
中祥符三年賜額常住田四十六畝山三千畝
禪巖院縣西南八十里梁貞明元年建常住田五十四
畝山無
慈雲院縣南三十里漢乾祐二年建名李浦皇朝治平
[013-32b]
二年賜今額常住田六十六畝山無
法雲院縣東七里皇朝乾德六年建號甬東浴院治平
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八十畝山無
多福院縣東五里皇朝乾德三年建治平元年賜今額
常住田三十二畝山無
悟空院大慈山史丞相府功徳院
甲乙律院三十六
崇壽寺縣東五里舊號東律禪院唐大中十二年分寧
[013-33a]
令任景求舎宅建請心鏡大師居之師姓朱既居於
此㑹剡冦裘甫轉掠四明有衆數萬縱兵入寺師燕
坐禪定神色不動賊衆愕眙悔過作禮倒戈而退咸
通二年冦平郡奏其事請以棲心名寺旌師之德宰
相裴休捲帛書扁七年師化謂其弟子曰後三年當
焚我窆於天童山忽一日異香發聞弟子相謂曰師
有遺言今三載矣異香其啓我乎乃發龕茶毗之儼
然如生獲舎利數千顆丹翠交輝勅諡心境塔名壽
[013-33b]
相天童亦有舎利塔焉刺史崔琪狀其行於碑皇朝
大中祥符元年賜今寺額政和八年四月七日御筆
以有常住莊産寺院改建神霄玉清萬壽宫州以寺
充焉久之復舊田一百七十畝山無
延福院縣東南二十里唐大中十三年建名天王皇朝
治平元年賜今額院有天王像堂之前有靈鰻井遇
歲旱祈雨輒應常住田三百八十三畝山無
資聖院縣東北一里半舊號漁浦門外院皇朝太平興
[013-34a]
國二年建天禧四年賜今額常住田五十畝山無
寶林院縣南三十五里舊號報國西林院晉開運三年
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八畝山無
延壽王廣福院縣東南六十里舊號延壽王院晉天福
二年建皇朝熙寧元年增壽聖二字紹興三十二年
改今額常住田二百六十二畝山三千一百二十一
畝
禪寂院縣東南三十五里皇朝雍熙二年建治平元年
[013-34b]
賜額常住田一百九十九畝山三百二十畝
尊教院縣東南四十里晉天福三年建名慧日皇朝治
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八畝山三百八畝
能仁院縣西南十里皇朝乾德中建號東安院咸平六
年改承天院政和七年五月御筆改今額俗呼爲南
承天常住田二百六十七畝山無
聖壽寺縣西南六十里唐咸通五年建皇朝太平興國
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六十七畝山無
[013-35a]
法慈院縣西南七十里舊號鳯山院唐咸通七年建皇
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畝山無
崇法院縣南五里舊號焚化院皇朝乾德五年建大中
祥符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二十九畝山無
大悲院縣東十五里舊爲金蓮庵上橋林氏所建存留
院也院有千手眼大悲觀音像常住田六十七畝山
無
天壽院縣西南六十里舊號天井院皇朝建隆元年建
[013-35b]
治平元年改賜今額按周銖天壽院記云四明山西南
諸峯惟灌頂定光爲最高傍有瀑布㵼於兩山萬疊
之間其下有三井泓然澄深清澈見底是爲天井歲
旱禱於井隨求而應有金線蜥蜴之狀出而赴感興
雲雷霈甘澤爲一方千里之惠而年穀用登初僧有
道凝者來自福唐建屋百楹於井上鄉人遂以天壽
院名之丐於朝而得賜額也常住田二百三十畝山
一千畝
[013-36a]
惠安院縣東四十里晉天福三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
年賜額常住田三百九十八畝山一千七百畝
普寧院縣西南五十里舊號天王院唐咸通十三年建
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畝山無
空相院縣西南七十里舊號四明保安院晉開運二年
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七十畝山無
方廣院縣西南五十里舊號泗州院唐咸通十一年建
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七畝山無
[013-36b]
國寧寺縣西十五里皇朝大觀二年建賜額常住田四
十畝山無
妙智院縣西南七十里舊號觀音庵漢乾祐二年建皇
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畝山無
慈福院縣東三十里舊號盛店保安院周顯徳二年建
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無院舊
有全師者年六十餘日誦妙法蓮華經三十餘年如一日以部計之萬五千矣世目之爲全法華淨照禪
師臻老既詩之士大夫從而和者甚衆最後黄山谷一詩有云攝意持經盡刼灰人間處處妙蓮開他時
[013-37a]
誦滿三萬部却覔曹溪一句來其徒梵容以告大理寺鎛徐耘將盡刻諸石耘因言朝廷名卿館閣英俊
下至布衣之士有以好學謟天下號爲博極羣書未有精專如全者也今之名進士業經通登科者視經
猶祭後芻狗往往堆積架上撥棄案邊泯然不復經目矣或曰吾經已明不必讀或實不明不能讀或酷
聲利不暇讀此三情者豈不愧全哉
慈恩院縣西南九十里舊號小溪松巖院晉天福九年
建皇朝治平二年十月賜今額常住田一十四畝山
七十畝
翠巖山寶積院縣西南七十里乾道三年賜額常住田
[013-37b]
九十九畝山無
明覺院縣東六十里舊號明堂院唐寶正二年建皇朝
治平元年賜今額寺有在在堂直龍圖閣舒亶記常
住田九十四畝山九百八十畝
普光院縣東四十五里舊號光化院晉開運二年建皇
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畝山二百九
十六畝
淨衆院縣東二十里舊號齋堂院皇朝開寶二年建治
[013-38a]
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十二畝山無
珠山淨土院縣東六十五里晉天福元年建號珠山院
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二十畝山二千
八百畝
阮山廣福院縣東九十里漢乾祐二年建號阮庵皇朝
熙寧二年正月賜壽聖院額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
常住田七十畝山二千畝
多寶院縣東南八十里舊號管江院皇朝開寶元年建
[013-38b]
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僧則交慈溪方氏子也始生遇
相者曰此兒出家則成道長入多寶院師若旻大智
照公照公講於錢塘祥符東院師與其徒六人服勤
左右學益通號六羅漢凡有咨承大智可之遂傳其
要歸住多寶訓講如大智告學者戒以不犯爲本律
以持守爲功念念常存淨土立至忠肅陳公瓘與相
好超然心契晚辟穀不食趺坐而逝天大暑數日不
掩龕色不變也建塔院之西山敷文閣待制龍舒朱
[013-39a]
翌爲銘常住田八十五畝山六十八畝
法慶院縣東南八十里舊號寶慶院唐乾寧元年建皇
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五十畝山三
千八畝
雲龍院常住田一十畝山無
保安院常住無
教慈資福寺縣西南六十里唐光化四年建名廣學皇
朝大中祥符元年改名資壽後爲宣參政府功德寺
[013-39b]
賜今額常住田三百一十畝山無
雷峯院宣參政府功德院常住田一百五十畝山一千
畝
勝像院史越府功德院
大中祥符寺縣東五十里晉天福三年建名西溪皇朝
治平三年賜名法寶嘉定中史尚書請爲功德寺十
七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七十畝山三百畝
天福院縣西南八十里皇朝治平中建
[013-40a]
叙遺
存古
古鄮縣在縣東三十里鄮山之東太平寰宇記云漢光
武爲賊所敗有奴耕於田而藏之獲免後議賞光武
問奴欲何官奴云欲得鄮縣令故俗號鄮縣爲官奴
縣又十道四蕃志云宋武微時避吏於此與人奴善
奴名桂藏匿既乆爲吏所逼逐適值桂在田以土覆
之得免後立官奴城以報之掘土築城之地名官奴
[013-40b]
池太平寰宇記以爲光武於史無所據今按宋書孫
恩破上虞時劉裕嘗戍句章疑其爲宋武也
崜亭自剡至此溪灘磧高險行客往來皆此裝束齊僕
射張稷曾生子於此乃名崜出太平寰宇記
東海海上有野人名庚定子舊説云昔從徐福入海亡
匿姓名自號庚定子土人謂之白水郎脂澤悉用魚
膏衣服兼資絹布字訛亦謂之盧定子也見太平寰宇記
管公明先生墓在縣西四十里聖女山蓋父老相傳云
[013-41a]
然無碑碣可考
唐刺史黄晟墓與其母高陽郡太君齊氏其妻潁川縣
君鍾氏墓俱在隠學山
梁山伯祝英臺墓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二
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臺之爲女
也以同學而同葬見十道四蕃志所載舊志稱曰義
婦塚然祝英臺女而非婦也
陳國塚郡國志鄮山有陳國塚一名鴈棲墓昔國爲日
[013-41b]
南太守死有雙鴈隨柩而歸棲墓上三年然後去出太
平寰宇記
鄞女墓城南崇法院之西北王荆公安石宰鄞時生女
周晬而殁葬於此將行别以詩云年登三十已衰翁
滿眼離傷秖自攻今泛扁舟來訣汝此生蹤跡各西
東
寶慶四明志巻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