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a0023 隋書-唐-魏徵 (master)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隋書卷十六
唐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長孫無忌等撰
 志第十一
律歴上
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樹司牧以君臨懸政教而成
務莫不擬乾坤之大象禀中和以建極揆影響之幽賾
成律呂之精微是用範圍百度財成萬品昔者淳古葦
籥創覩人籟之源女媧笙簧仍昭鳳律之首後聖廣業
[016-1b]
稽古彌崇伶倫含少乃擅比竹之工虞舜昭華方傳刻
玉之美是以書稱叶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又曰予欲
聞六律五聲八音七始詠以出納五言此皆候金常而
列管憑璿璣以運鈞統三極之元紀七衡之響可以作
樂崇德殷薦上帝故能動天地感鬼神和人心移風俗
考得失徴成敗者也粤在夏商無聞改作其於周禮典
同則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隂陽之聲以爲
[016-2a]
樂器景王鑄鍾問律於伶州鳩對曰夫律者所以立鈞
出度鈞有五則權衡規矩凖繩咸備故詩曰尹氏太師
執國之鈞天子是裨俾衆不迷是也太史公律書云王
者制事立物法度軌則一禀於六律爲萬事之本其於
兵械尤所重焉故云望敵知吉凶聞聲効勝負百王不
易之道也及秦氏滅學其道寖微漢室初興丞相張蒼
首言音律未能審備孝武帝創置協律之官司馬遷言
律呂相生之次詳矣及王莽之際考論音律劉歆條奏
班固因志之蔡邕又記建武以後言律呂者司馬紹統
[016-2b]
採而續之炎歴將終而天下大亂樂工散亡器法湮滅
魏武始獲杜夔使定音律夔依當時尺度權備典章及
晉武受命遵而不革至泰始十年光祿大夫荀朂奏造
新度更鑄律吕元康中朂子藩復嗣其事未及成功屬
永嘉之亂中朝典章咸没於石勒及帝南遷皇度草昧
禮容樂器掃地皆盡雖稍加採掇而多所淪胥終于恭
安竟不能備宋錢樂之衍京房六十律更增爲三百六
[016-3a]
十梁博士沈重述其名數後魏周齊時有論者今依班
志編錄五代聲律度量以志于篇云
漢志言律一曰備數二曰和聲三曰審度四曰嘉量五
曰衡權自魏晉已降代有㳂革今列其増損之要云
備數
五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傳曰物生而後有象滋而後有
數是以言律者云數起於建子黃鍾之律始一而每辰
三之歴九辰至酉得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而五數備
成以爲律法又參之終亥凡歴十二辰得十有七萬七
[016-3b]
千一百四十七而辰數該矣以爲律積以成法除該積
得九寸即黃鍾宮律之長也此則數因律起律以數成
故可歴管萬事綜覈氣象其算用竹廣二分長三寸正
䇿三廉積二百一十六枚成六觚乾之䇿也負䇿四廉
積一百四十四枚成方坤之䇿也觚方皆經十二天地
之大數也是故探賾索隠鈎深致逺莫不用焉一十百
千萬所同由也律度量衡歴率其别用也故體有長短
[016-4a]
檢之以度則不失毫釐物有多少受之以器則不失圭
撮量有輕重平之以權衡則不失黍絲聲有清濁協之
以律呂則不失宮商三光運行紀以歴數則不差晷刻
事物糅見御之以率則不乖其本故隠幽之情精微之
變可得而綜也夫所謂率者有九流焉一曰方田以御
田疇界域二曰粟米以御交質變易三曰衰分以御貴
賤廪税四曰少廣以御積羃方圓五曰商功以御功程
積實六曰均輸以御遠近勞費七曰盈朒以御隠雜互
見八曰方程以御錯糅正員九曰句股以御髙深廣遠
[016-4b]
皆乘以散之除以聚之齊同以通之今有以貫之則算
數之方盡於斯矣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一其術
疏舛自劉歆張衡劉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設新率未
臻折衷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
一億爲一丈圓周盈數二丈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
二秒七忽朒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二秒六
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
[016-5a]
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周二十二又設開差羃開差
立兼以正圓參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
名爲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廢而不理
和聲
傳稱黄帝命伶倫斷竹長三寸九分而吹以爲黄鍾之
宮曰含少次制十二管以聽鳳鳴以别十二律比雌雄
之聲以分律呂上下相生因黄鍾爲始虞書云叶時月
正日同律度量衡夏禹受命以聲爲律以身爲度周禮
樂器以十二律爲之度數司馬遷律書云黄鍾長八寸
[016-5b]
七分之一太蔟長七寸七分二林鍾長五寸七分三應
鍾長四寸三分二此樂之三始十二律之本末也班固
司馬彪律志黄鍾長九寸聲最濁太蔟長八寸林鍾長
六寸應鍾長四寸七分四釐强聲最清鄭玄禮月令注
蔡邕月令章句及杜夔荀勗等所論雖尺有増損而十
二律之寸數並同漢志京房又以隔八相生一始自黄
鍾終於中吕十二律畢矣中呂上生黄鍾不滿九寸謂
[016-6a]
之執始下生去滅上下相生終於南事更増四十八律
以爲六十其依行在辰上生包育隔九編於冬至之後
分焉遲内其數遂減應鍾之清宋元嘉中太史錢樂之
因京房南事之餘引而伸之更爲三百律終於安運長
四寸四分有奇總合舊爲三百六十律日當一管宮徴
旋韻各以次從何承天立法制議云上下相生三分損
益其一蓋是古人簡易之法猶如古歴周天三百六十
五度四分之一後人改制皆不同焉而京房不悟謬爲
六十承天更設新率則從中呂還得黄鍾十二旋宮聲
[016-6b]
韻無失黄鍾長九寸太蔟長八寸二釐林鍾長六寸一
釐應鍾長四尺七分九釐強其中呂上生所益之分還
得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復十二辰參之數梁初因
晉宋及齊無所改制其後武帝作鍾律緯論前代得失
其略云案律呂京馬鄭蔡至蕤賓並上生大呂而班固
律歴志至蕤賓仍以次下生若從班義夾鍾唯長三寸
七分有奇律若過促則夾鍾之聲成一調中呂復去調
[016-7a]
半是過於無調仲春孟夏正相長養其氣舒緩不容短
促求聲索實班義爲乖鄭玄又以隂陽六位次第相生
若如玄義隂陽相逐生者止是升陽其降陽復將何寄
就筮數而論乾主甲壬而左行坤主乙癸而右行故隂
陽得有升降之義隂陽從行者真性也六位升降者象
數也今鄭廼執象數以配真性故言比而理窮云九六
相生了不釋十二氣所以相通鄭之不思亦已明矣案
京房六十凖依法推廼自無差但律呂所得或五或六
此一不例也而分焉上生乃復遲内上生盛變盛變仍
[016-7b]
復上生分居此二不例也房妙盡隂陽其當有以若非
深理難求便是傳者不習比勅詳求莫能辨正聊以餘
日試推其㫖參校舊器及古夾鍾玉律更制新尺以證
分毫制爲四器名之爲通四器絃間九尺臨岳髙一寸
二分黄鍾之絃二百七十絲長九尺以次三分損益其
一以生十二律之絃絲數及絃長各以律本所建之月
五行生王終始之音相次之理爲其名義名之爲通通
[016-8a]
施三絃傳推月氣悉無差舛即以夾鍾玉律命之則還
相中又制爲十二笛以寫通聲其夾鍾笛十二調以飲
玉律又不差異山謙之記云殿前三鍾悉是周景王所
鑄無射也遣樂官以今無射新笛飲不相中以夷則笛
飲則聲韻合和端門外鍾亦案其銘題定皆夷則其西
廂一鍾天監中移度東以今笛飲乃中南呂驗其鐫刻
乃是太蔟則下金笛二調重勅太樂丞斯宣達令更推
校鍾定有鑿處表裏皆然借訪舊識廼是宋泰始中使
張永鑿之去銅既多故其調嘽下以推求鍾律便可得
[016-8b]
而見也宋武平中原使將軍陳傾致三鍾小大中各一
則今之太極殿前二鍾端門外一鍾是也案西鍾銘則
云清廟撞鍾秦無清廟此周制明矣又一銘云太蔟鍾
徴則林鍾宮所施也京房推用似有由也檢題既無秦
漢年代直云夷則太蔟則非秦漢明矣古人性質故作
僮僕字則題而言彌驗非近且夫驗聲改政則五音六
律非可差舛工守其音儒執其文歴年永久隔而不通
[016-9a]
無論樂奏求之多缺假使具存亦不可用周頌漢歌各
敘功德豈容復施後王以濫名實今率詳論以言所見
并詔百司以求厥中未及改制遇侯景亂陳氏制度亦
無改作西魏廢帝元年周文攝政又詔尚書蘇綽詳正
音律綽時得宋尺以定諸管草創未就㑹閔帝受禪政
由冡宰方有齊寇事竟不行後掘太倉得古玉斗按以
造律及衡其事又多湮没至開皇初詔太常牛弘議定
律呂於是博徴學者序論其法又未能決遇平江右得
陳氏律管十有二枚並以付弘遣曉音律者陳山陽太
[016-9b]
守毛爽及太樂令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節氣作律譜
時爽年老以白衣見髙祖授淮州刺史辭不赴官因遣
協律郎祖孝孫就受其法弘又取此管吹而定聲既天
下一統異代器物皆集樂府曉音律者頗議考覈以定
鍾律更造樂器以被皇夏十四曲髙祖與朝賢聽之曰
此聲滔滔和雅令人舒緩然萬物人事非五行不生非
五行不成非五行不滅故五音用火尺其事火重用金
[016-10a]
尺則兵用木尺則䘮用土尺則亂用水尺則律呂合調
天下和平魏及周齊貪布帛長度故用土尺今此樂聲
是用水尺江東尺短於土長於水俗間不知者見玉作
名爲玉尺見鐵作名爲鐡尺詔施用水尺律樂其前代
金石並鑄毁之以息物議至仁壽四年劉焯上啓於東
宮論張胄玄歴兼論律呂其大㫖曰樂主於音音定於
律音不以律不可克諧度律均鍾於是乎在但律終小
呂數復黄鍾舊計未精終不復始故漢代京房妄爲六
十而宋代錢樂之更爲三百六十考禮詮次豈有得然
[016-10b]
化未移風將恐由此匪直長短失於其差亦自管圍乖
於其數又尺寸意定莫能詳考既亂管絃亦乖度量焯
皆校定庶有明發其黄鍾管六十三爲實以次每律減
三分以七爲寸法約之得黄鍾長九寸太蔟長八寸一
分四釐林鍾長六寸應鍾長四寸二分八釐七分之四
其年髙祖崩煬帝初登未遑改作事遂寢廢其書亦亡
大業二年乃詔改用梁表律調鍾磬八音之器比之前
[016-11a]
代最爲合古其制度文議并毛爽舊律並在江都淪䘮
律管圍容黍
漢志云黄鍾圍九分林鍾圍六分大蔟圍八分續志及
鄭玄並云十二律空皆徑三分圍九分後魏安豐王依
班固志林鍾空圍六分及太蔟空圍八分作律吹之不
合黄鍾商徴之聲皆空圍九分乃與均鍾器合開皇九
年平陳後牛弘辛彦之鄭譯何妥等參考古律度各依
時代制其黄鍾之管俱徑三分長九寸度有損益故聲
有髙下圓徑長短與度而差故容黍不同今列其數云
[016-11b]
晉前尺黄鍾容黍八百八粒
梁法尺黄鍾容八百二十八
梁表尺黄鍾三其一容九百二十五其一容九百一十
其一容一千一百二十
漢官尺黄鍾容九百三十九
古銀錯題黄鍾籥容一千二百
宋氏尺即鐵尺黄鍾凡二其一容一千二百其一容一
[016-12a]
千四十七
後魏前尺黄鍾容一千一百一十五
後周玉尺黄鍾容一千二百六十七
後魏中尺黄鍾容一千五百五十五
後魏後尺黄鍾容一千八百一十九
東魏尺黄鍾容二千八百六十九
萬寶常水尺律母黄鍾容黍一千三百二十
梁表鐡尺律黄鍾副别者其長短及口空之圍徑並同
而容黍或多或少皆是作者旁庣其腹使有盈虚
[016-12b]
候氣
後齊神武霸府田曹參軍信都芳深有巧思能以管候
氣仰觀雲色嘗與人對語即指天曰孟春之氣至矣人
往驗管而飛灰已應每月所候言皆無爽又爲輪扇二
十四埋地中以測二十四氣每一氣感則一扇自動他
扇並住與管灰相應若符契焉開皇九年平陳後髙祖
遣毛爽及蔡子元于普明等以候節氣依古於三重密
[016-13a]
屋之内以木爲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呂之管隨十二辰
位置于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於地中實葭莩之灰以
輕緹素覆律口每其月氣至與律冥符則灰飛衝素散
出于外而氣應有早晚灰飛有多少或初入月其氣即
應或至中下旬間氣始應者或灰飛出三五夜而盡或
終一月纔飛少許者髙祖異之以問牛弘弘對曰灰飛
半出爲和氣吹灰全出爲猛氣吹灰不能出爲衰氣和
氣應者其政平猛氣應者其臣縱衰氣應者其君暴髙
祖駮之曰臣縱君暴其政不平非月别而有異也今十
[016-13b]
二月律於一歲内應並不同安得暴君縱臣若斯之甚
也弘不能對令爽等草定其法爽因稽諸故實以著于
篇名曰律譜其略云臣爽按黄帝遣伶倫氏取竹于嶰
谷聽鳳阿閣之下始造十二律焉乃致天地氣應是則
數之始也陽管爲律隂管爲呂其氣以候四時其數以
紀萬物云隷首作數蓋律之本也夫一十百千萬億兆
者引而申焉歴度量衡出其中矣故有虞氏用律和聲
[016-14a]
鄒衍改之以定五始正朔服色亦由斯而别也夏正則
人殷正則地周正則天孔子曰吾得夏時焉謂得氣數
之要矣漢初興也而張蒼定律乃推五勝之法以爲水
德實因戰國官失其守後秦滅學其道寖微蒼補綴之
未獲詳究及孝武創制乃置協律之官用李延年以爲
都尉頗解新聲變曲未達音律之源故其服色不得而
定也至于元帝自曉音律郎官京房亦達其妙因使韋
玄成等雜試問房房自敘云學焦延夀用六十律相生
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陽下生
[016-14b]
隂隂上生陽乃還相爲宮之正法也於後劉歆典領條
奏著其始末理漸研精班氏漢志盡歆所出也司馬彪
志並房所出也至于後漢尺度稍長魏代杜夔亦制律
呂以之候氣灰悉不飛晉光祿大夫荀朂得古銅管校
夔所制長古四分方知不調事由其誤乃依周禮更造
古尺用之定管聲韻始調左晉之後漸又訛謬至梁武
帝時猶有汲冡玉律宋蒼梧時鑽爲横吹然其長短厚
[016-15a]
薄大體具存臣先人栖誠學算於祖暅問律於何承天
沈研三紀頗達其妙後爲太常丞典司樂職乃取玉管
及宋太史尺並以聞奏詔付大匠依様制管自斯以後
律又飛灰侯景之亂臣兄喜於太樂得之後陳宣帝詣
荆州爲質俄遇梁元帝敗喜没於周適欲上聞陳武帝
立遂又以十二管衍爲六十律私候氣序並有徴應至
太建時喜爲吏部尚書欲以聞奏㑹宣帝崩後主嗣立
出喜爲永嘉内史遂留家内貽諸子孫陳亡之際竟並
遺失今正十二管在太樂者陽下生隂始於黄鍾隂上
[016-15b]
生陽终於中呂而一嵗之氣畢於此矣中呂上生執始
執始下生去滅终於南事六十律候畢於此矣仲冬之
月律中黄鍾黄鍾者首於冬至陽之始也應天之數而
長九寸十一月氣至則黄鍾之律應所以宣養六氣緝
和九徳也自此之後並用京房律凖長短宮徴次日而
用凡十二律各有所攝引而申之至于六十亦由八卦
衍而重之以爲六十四也相生者相變始黄鍾之管下
[016-16a]
生林鍾以陽生隂故變也相攝者相通如中呂之管攝
於物應以母權子故相變者異時而各應相通者同月
而繼應應有早晚者非正律氣乃子律相感寄母中應
也其律大業末於江都淪喪
律直日
宋錢樂之因京房南事之餘更生三百律至梁博士沈
重鍾律議曰易以三百六十策當朞之日此律歴之數
也淮南子云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爲六十音因而
六之故三百六十音以當一嵗之日律歴之數天地之
[016-16b]
道也此則自古而然矣重乃依淮南本數用京房之術
求之得三百六十律各因月之本律以爲一部以一部
律數爲母以一中氣所有日爲子以母命子隨所多少
各一律所建日辰分數也以之分配七音則建日冬至
之聲黄鍾爲宮太蔟爲商林鍾爲徴南呂爲羽姑洗爲
角應鍾爲變宮蕤賓爲變徴五音七聲於斯和備其次
日建律皆依次類運行當日者各自爲宮而商徴亦以
[016-17a]
次從以考聲徴氣辨識時序萬類所宜各順其節自黃
鍾終於壯進一百五十律皆三分損一以下生自依行
终於億兆二百九律皆三分益一以上生唯安運一律
爲终不生其數皆取黄鍾之實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
七爲本以九三爲法各除其實得寸分及小分餘皆委
之即各其律之長也修其律部則上生下生宮徴之次
也今略其名次云
黄鍾
[016-17b]
包育 含微 帝德 廣運 下濟 剋終


執始 握鑒 持樞 黄中 通聖 潛升


殷普 景盛 滋萌 光被 咸亨 迺文


廼聖 微陽 分動 生氣 雲繁 鬱湮


升引 屯結 開元 質未 僾昧 逋建


玄中 玉燭 調風
 右黄鍾一部三十四律每律直三十四分日之三十一
大呂
[016-18a]
荄動 始贊 大有 坤元 輔時 匡弼


分否 又繁 唯微 棄望 庶幾 執義


秉强 陵隂 侣陽 識沈 緝熙 知道


適時 權變 少出 阿衡 同雲 承明


善述 休光
 右大呂一部二十七律每律直一日及二十七分日之三
太蔟
未知 其已 義建 亭毒 條風 湊始
[016-18b]
時息 達生 匏奏 初角 少陽 柔橈


商音 屈齊 扶弱 承齊 動植 咸擢


兼山 止速 隨期 龍躍 勾芒 調序


青要 結蕚 延敷 刑晉 辨秩 東作


贊揚 顯滯 俶落
 右太蔟一部三十四律
夾鍾
明庶 協侣 隂贊 風從 布政 萬化
[016-19a]
開時 震德 乘條 芬芳 散朗 淑氣


風馳 佚喜 黨 四隙 種生 恣性


逍遙 仁威 爭南 旭旦 晨朝 生遂


羣分 絜新
 右夾鍾一部二十七律
姑洗
南授 懷來 考神 方顯 擕角 洗陳


變虞 擢頴 嘉氣 始升 卿雲 媚嶺
[016-19b]
疏道 路時 日旅 實沈 炎風 首節


柔條 方結 刑始 方齊 物華 革荑


茂實 登明 壯進下生安運  依行上生包育


少選 道從 朱黻 揚庭 含貞
 右姑洗一部三十四律
中呂
朱明 啓運 景風 初緩 羽物 斯奮


南中 離春 率農 有程 南訛 敬致
[016-20a]
相趣 内貞 朱草 含輝 屈軼 曜疇


已氣 清和 物應 戒麰 荒落 貞軫


天庭 祚周
 右中呂一部二十七律
蕤賔
南事京房終律  謐静 則選 布蕚 滿羸


潛動 盛變 賔安 懷逺 聲暨 軌同


海水 息沴 離躬 安壯 崇明 逺眺
[016-20b]
升中 鳳翥 朝陽 制時 瑞通 鶉火


又次 髙燄 其煌
 右蕤賔一部二十七律
林鍾
謙侍 崇德 循道 方壯 隂升 靡慝


去滅 華銷 朋慶 雲布 均任 仰成


寛中 安度 徳均 無蹇 禮溢 智深


任肅 純恪 歸嘉 美音 溫風 候節
[016-21a]
蓂華 繡嶺 物無 否與 景口 曜井


日煥 重輪 財華
 右林鍾一部三十四律
夷則
升商 清爽 氣精 隂德 白藏 御敘


鮮刑 貞剋 金天 劉獮 㑹道 歸仁


隂侶 去南 陽消 柔辛 延乙 和庚


靡卉 荑晉 分積 孔脩 九德 咸藎
[016-21b]
僉惟 俾乂
 右夷則一部二十七律
南呂
白呂 捐秀 敦實 素風 勁物 酋稔


結躬 肥遯 羸中 晟隂 抗節 威逺


有截 歸期 中德 王猷 允塞 蓐收


撙轡 搖落 未卬 質隨 分滿 道心


貞堅 蓄止 歸藏 夷汙 均義 悦使
[016-22a]
亡勞 九有 光賁
 右南呂一部三十四律
無射
思沖 懷謙 恭儉 休老 恤農 銷祥


閉奄 降婁 藏邃 日在 旋春 閹藏


明奎 鄰齊 軌衆 大蓄 嗇歛 下濟


息肩 無邊 期保 延年 秋深 野色


玄月 澄天
 右無射一部二十七律
[016-22b]
應鍾
分焉 祖微 據始 功成 乂定 静謐


遲内 無爲 而乂 姑射 凝晦 動寂


應徵 未育 萬機 萬壽 無疆 地久


天長 脩復 遲時 方制 無休 九野


八荒 億兆 安運
 右應鍾一部二十八律
[016-23a]
審度
史記曰夏禹以身爲度以聲爲律禮記曰丈夫布手爲
尺周官云璧羡起度鄭司農云羡長也此璧徑尺以起
度量易緯通卦驗十馬尾爲一分淮南子云秋分而禾
定定而禾熟律數十二而當一粟十二粟而當
一寸者禾穂芒也說苑云度量權衡以粟生一粟爲
一分孫子算術云蠶所生吐絲爲忽十忽爲秒十秒爲
豪十豪爲氂十氂爲分此皆起度之源其文舛互唯漢
志度者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黄鍾之長以子榖秬黍中
[016-23b]
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黍爲黄鍾之長一黍爲一分十
分爲一寸十寸爲一尺十尺爲一丈十丈爲一引而五
度審矣後之作者又憑此説以律度量衡並因秬黍散
爲諸法其率可通故也黍有大小之差年有豐耗之異
前代量校每有不同又俗傳訛替漸致増損今略諸代
尺度一十五等并異同之說如左
一周尺
[016-24a]
漢志王莽時劉歆銅斛尺
後漢建武銅尺
晉泰始十年荀朂律尺爲晉前尺
祖沖之所傳銅尺
徐廣徐爰王隠等晉書云武帝泰始九年中書監荀勗
校太樂八音不和始知爲後漢至魏尺長於古四分有
餘勗乃部著作郎劉恭依周禮制尺所謂古尺也依古
尺更鑄銅律呂以調聲韻以尺量古器與本銘尺寸無
差又汲郡盜發魏襄王冡得古周時玉律及鍾磬與新
[016-24b]
律聲韻闇同于時郡國或得漢時故鍾吹新律命之皆
應梁武鍾律緯云祖沖之所傳銅尺其銘曰晉泰始十
年中書考古器揆校今尺長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
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呂玉律三曰西京銅望臬四曰
金錯望臬五曰銅斛六曰古錢七曰建武銅尺姑洗微
強西京望臬微弱其餘與此尺同銘八十二字此尺者勗新
尺也今尺者杜夔尺也雷次宗何胤之二人作鍾律圖
[016-25a]
所載荀勗校量古尺文與此銘同而蕭吉樂譜謂爲梁
朝所考七品謬也今以此尺爲本以校諸代尺云
二晉田父玉尺
梁法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七氂
世説稱有田父於野地中得周時玉尺便是天下正尺
荀勗試以校尺所造金石絲竹皆短校一米梁武帝鍾
律緯稱主衣從上相承有周時銅尺一枚古玉律八枚
檢主衣周尺東昏用爲章信尺不復存玉律一口蕭餘
定七枚夾鍾有昔題刻廼制爲尺以相參驗取細毫中
[016-25b]
黍積次詶定今尺最爲詳密長祖沖之尺校半分以新
尺制爲四器名爲通又依新尺爲笛以命古鍾按刻夷
則以笛命飲和韻夷則定合案此兩尺長短近同
三梁表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二分二氂一毫有奇
蕭吉云出於司馬法梁朝刻其度於影表以測影案此
即奉朝請祖暅所算造銅圭影表者也經陳滅入朝大
業中議以合古乃用之調律以制鍾磬等八音樂器
[016-26a]
四漢官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三分七毫
晉時始平掘地得古銅尺
蕭吉樂譜云漢章帝時零陵文學史奚景於泠道縣舜
廟下得玉律度爲此尺傳暢晉諸公讚云荀勗造鍾律
時人並稱其精密唯陳留阮咸譏其聲髙後始平掘地
得古銅尺嵗久欲腐以校荀勗今尺短校四分時人以
咸爲解此兩尺長短近同
五魏尺杜夔所用調律比晉前尺一尺四分七氂魏陳
留王景元四年劉徽注九章云王莽時劉歆斛尺弱於
[016-26b]
今尺四寸五氂比魏尺其斛深九寸五分五氂即晉荀
勗所云杜夔尺長於今尺四分半是也
六晉後尺實比晉前尺一尺六分二氂
蕭吉云晉氏江東所用
七後魏前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二寸七氂
八中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二寸一分一氂
九後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氂即開皇官尺及後周市尺
[016-27a]
後周市尺比玉尺一尺九分三氂
開皇官尺即鐡尺一尺二寸
此後魏初及東西分國後周未用玉尺之前雜用此等
尺甄鸞算術云周朝市尺得玉尺九分二氂或傳梁時
有誌公道人作此尺寄入周朝云與多鬚老翁周太祖
及隋髙祖各自以爲謂已周朝人間行用及開皇初著
令以爲官尺百司用之终于仁壽大業中人間或私用

十東魏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五寸八毫
[016-27b]
此是魏中尉兀延明累黍用半周之廣爲尺齊朝因而
用之魏收魏史律歴志云公孫崇永平中更造新尺以
一黍之長累爲寸法尋太常卿劉芳受詔脩樂以秬黍
中者一黍之廣即爲一分而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廣度
黍二縫以取一分三家紛競久不能決太和十九年髙
祖詔以一黍之廣用成分體九十之黍黄鍾之長以定
銅尺有司奏從前詔而芳尺同髙祖所制故遂典脩金
[016-28a]
石迄武定未有論律者
十一蔡邕銅籥尺
後周玉尺實比晉前尺一尺一寸五分八氂
從上相承有銅籥一以銀錯題其銘曰籥黄鍾之宮長
九寸空圍九分容秬黍一千二百粒稱重十二銖兩之
爲一合三分損益轉生十二律祖孝孫云相承傳是蔡
邕銅籥後周武帝保定中詔遣大宗伯盧景宣上黨公
長孫紹逺岐國公斛斯徴等累黍造尺從横不定後因
修倉掘地得古玉斗以爲正器據斗造律度量衡因用
[016-28b]
此尺大赦改元天和百司行用終於大象之末其律黄
鍾與蔡邕古籥同
十二宋氏尺實比晉前尺一尺六分四氂
錢樂之渾天儀尺
後周鐵尺
開皇初調鍾律尺及平陳後調鍾律水尺此宋代人間
所用尺傳入齊梁陳以制樂律與晉後尺及梁時俗尺
[016-29a]
劉曜渾天儀尺略相依近當由人間恒用増損訛替之
所致也周建德六年平齊後即以此同律度量頒于天
下其後宣帝時達奚震及牛弘等議曰竊惟權衡度量
經邦懋軌誠須詳求故實考校得衷謹尋今之鐡尺是
太祖遣尚書故蘇綽所造當時檢勘用爲前周之尺騐
其長短與宋尺符同即以調鍾律并用均田度地今以
上黨羊頭山黍依漢書律歴志度之若以大者稠累依
數滿尺實於黄鍾之律須撼乃容若以中者累尺雖復
小稀實於黄鍾之律不動而滿計此二事之殊良由消
[016-29b]
息未善其於鐵尺终有一㑹且上黨之黍有異他鄉其
色至烏其形圓重用之爲量定不徒然正以時有水旱
之差地有肥瘠之異取黍大小未必得中案許慎解秬
黍體大本異於常疑今之大者正是其中累百滿尺即
是㑹古實籥之外纔剩十餘此恐圍徑或差造律未妙
就如撼動取滿論理亦通今勘周漢古錢大小有合宋
氏渾儀尺度無舛又依淮南累粟十二成寸明先王制
[016-30a]
法索隠鈎深以律計分義無差異漢書食貨志云黄金
方寸其重一斤今鑄金校驗鐡尺爲近依文據理符㑹
處多且平齊之始已用宣布今因而爲定彌合時宜至
於玉尺累黍以廣爲長累既有剩實復不滿尋訪古今
恐不可用其晉梁尺量過爲短小以黍實管彌復不容
據律調聲必致髙急且八音克諧明王盛範同律度量
哲后通規臣等詳校前經斟量時事謂用鐡尺於理爲
便未及詳定髙祖受終牛弘辛彦之鄭譯何妥等久議
不決既平陳上以江東樂爲善曰此華夏舊聲雖隨俗
[016-30b]
改變大體猶是古法祖孝孫云平陳後廢周玉尺律便
用此鐡尺律以一尺二寸即爲市尺
十三開皇十年萬寶常所造律呂水尺實比晉前尺一
尺一寸八分六氂今太樂庫及内出銅律一部是萬寶
常所造名水尺律説稱其黄鍾律當鐡尺南呂倍聲南
呂黄鍾羽也故謂之水尺律
十四雜尺趙劉曜渾天儀土圭尺長於梁法尺四分三
[016-31a]
氂實比晉前尺一尺五分
十五梁朝俗間尺長於梁法尺六分三氂短於劉曜渾
儀尺二分實比晉前尺一尺七分一氂梁武鍾律緯云
宋武平中原送渾天儀土圭云是張衡所作驗渾儀銘
題是光初四年鑄土圭是光初八年作並是劉曜所制
非張衡也制以爲尺長今新尺四分三氂短俗間尺二
分新尺謂梁法尺也
嘉量
周禮㮚氏爲量鬴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實一鬴其
[016-31b]
臋一寸其實一豆其耳三寸其實一升重一鈞其聲中
黄鍾槩而不税其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嘉量既成
以觀四國永啓厥後茲器維則春秋左氏傳曰齊舊四
量豆區鬴鍾四升曰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鬴六斗四升
也鬴十則鍾六十四斗也鄭玄以爲方尺積千寸比九
章粟米法少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祖沖之以算
術考之積凡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方尺而圜其外減
[016-32a]
傍一氂八毫其徑一尺四寸一分四毫七秒二忽有奇
而深尺即古斛之制也九章商功法程粟一斛積二千
七百寸米一斛積一千六百二十寸菽合麻麥一斛積
二千四百三十寸此據精麤爲率使價齊而不等其器
之積寸也以米斛爲正則同于漢志孫子算術曰六粟
爲圭十圭爲秒十秒爲撮十撮爲勺十勺爲合應劭曰
圭者自然之形隂陽之始四圭爲撮孟康曰六十四黍
爲圭漢志曰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
於黄鍾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
[016-32b]
百實其龠以井水凖其概十龠爲合十合爲升十升爲
斗十斗爲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銅方尺而圜其外旁
有庣焉其上爲斛其下爲斗左耳爲升右耳爲合龠其
狀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參天兩地圜而函方左一
右二隂陽之象也其圍象規其重二鈞備氣物之數合
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也聲中黄鍾始於黃鍾而反覆焉
其斛銘曰律嘉量斛方尺而圜其外庣旁九氂五毫羃
[016-33a]
百六十二寸深尺積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祖沖之
以圓率考之此斛當徑一尺四寸三分六氂一毫九秒
三忽庣旁一分九毫有奇劉歆庣旁少一氂四毫有奇
歆數術不精之所致也
魏陳留王景元四年劉徽注九章商功曰當今大司農
斛圓徑一尺三寸五分五氂深一尺積一千四百四十
一寸十分之三王莽銅斛於今尺爲深九寸五分五氂
徑一尺三寸六分八氂七毫以徽術計之於今斛爲容
九斗七升四合有奇此魏斛大而尺長王莽斛小而尺
[016-33b]
短也
梁陳依古齊以古升五升爲一斗後周武帝保定元年
辛巳五月晉國造倉獲古玉升暨五年乙酉冬十月詔
改制銅律度遂致中和累黍積龠同茲玉量與衡度無
差准爲銅升用頒天下内徑七寸一分深二寸八分重
七斤八兩天和二年丁亥正月癸酉朔十五日戊子校
定移地官府爲式此銅升之銘也其玉升銘曰維大周
[016-34a]
保定元年嵗在重光月旅蕤賓晉國之有司修繕倉廩
獲古玉升形制典正若古之嘉量太師晉國公以聞勅
納於天府暨五年嵗在協洽皇帝廼詔稽凖繩考灰律
不失圭撮不差累黍遂鎔金寫之用頒天下以合太平
權衡度量今若以數計之玉升積玉尺一百一十寸八
分有奇斛積一千一百八寸五分七氂三毫九秒又甄
鸞算術云玉升一升得官斗一升三合四勺此玉升大
而官斗小也以數計之甄鸞所據後周官斗積玉尺九
十七寸有奇斛積九百七十七寸有竒後周玉斗并副
[016-34b]
金錯銅斗及建德六年金錯題銅斗實同以秬黍定量
以玉稱權之一升之實皆重六斤十三兩開皇以古斗
三升爲一升大業初依復古斗
衡權
衡者平也權者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其
道如底以見凖之正繩之直左旋見規右折見矩其在
天也佐助璇璣斟酌建指以齊七政故曰玉衡權者銖
[016-35a]
兩斤鈞石也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古有黍絫錘錙鐶
鉤鋝鎰之目歴代差變其詳未聞前志曰權本起於黃
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爲兩二十四
銖爲兩十六兩爲斤三十斤爲鈞四釣爲石五權謹矣
其制以義立之以物鈞之其餘大小之差以輕重爲宜
圜而環之今之肉倍好者周旋亡端終而復始亡窮已
也權與物鈞而生衡衡運生規規圓生矩矩方生繩繩
直生凖凖正則衡平而鈞權矣是爲五則備于鈞器以
爲大範案趙書石勒十八年七月造建德殿得圓石狀
[016-35b]
如水碓其銘曰律權石重四鈞同律度量衡有辛氏造
續咸議是王莽時物後魏景明中并州人王顯達獻古
銅權一枚上銘八十一字其銘云律權石重四鈞又云
黃帝初祖德帀于虞虞帝始祖德帀于辛嵗在大梁龍
集戊辰直定天命有人據土德受正號即真改正建丑
長壽隆崇同律度量衡稽當前人龍在己巳嵗次實沈
初班天下萬國永遵子子孫孫享傳億年此亦王莽所
[016-36a]
制也其時太樂令公孫崇依漢制先修稱尺及見此權
以新稱稱之重一百二十斤新稱與權合若符契於是
付崇調樂孝文時一依漢志作斗尺
梁陳依古稱齊以古稱一斤八兩爲一斤周玉稱四兩
當古稱四兩半開皇以古稱三斤爲一斤大業中依復
古稱
 隋書卷十六
[016-36b]
[016-37a]
 隋書卷十六考證
律歴志上女媧笙簧○簧字各本並訛篁今改正
七始詠以出納五言○臣召南按漢書律歴志引尚書
 作七始詠是也各本詠作訓詠訓二字相似而轉寫
 誤耳七始之說詳於漢志
夫律者所以立鈞出度○國語原文作立均是也此志
 數處並作鈞又引詩秉國之均亦作鈞理不可解
所著之書名爲綴術○臣召南按經籍志有綴術六卷
 不言撰人當即祖冲之所著也南史祖冲之傳作注
[016-37b]
 九章造綴述數十篇則訛以術爲述字
殿前三鐘悉是周景王所鑄無射也○臣召南按三代
 樂器流傳最逺者莫如此事左傳昭二十一年天王
 將鑄無射孔疏曰秦滅周其鐘徙於長安歴漢魏晉
 常在長安及劉裕滅姚泓又移於江東歴宋齊梁陳
 時鐘猶在東魏使魏收聘梁收作聘遊賦云珍是滛
 器無射在懸是也及開皇九年平陳又遷於西京置
[016-38a]
 太常寺時人悉得見之至十五年敕毁之可爲此文
 之証
於劉曜渾儀尺二分○臣召南按於字上當有短字此
 句實連上文長於梁法尺六分三釐也各本俱自爲
 行又脫短字遂不可解今移正
 隋書卷十六考證
[016-3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