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語學案卷十
明 劉宗周 撰
下論
子張第十九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䘮思哀其可已矣
學問只有生死一闗為究竟地尋常只有義利一闗最
難破解子張劈頭説見危致命便是究竟學問而繼之
以見得思義正見平時所致力處喪祭二端又就民生
[010-1b]
切近之理宻證其踐履之實士操修於此窺其大矣故
曰其可已矣此數言可立萬世儒矩其入徳之始基乎
子張曰執徳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焉於䖍反亡讀
作無下同
道體無窮而得之則為徳故執徳者必貴弘信道者
必貴篤君子所以交致其功也徳不極所性之全而
守一得以自封則不弘道不證在我之實而恃虚見
[010-2a]
以為是則不篤若而人者雖日從事於道徳之途而
支離之守恍惚之見無當於學矣浮沉墮落恒必由
之曰焉能為有亡鄙之也 執徳不弘信道不篤兩
者之病相為表裏所執如此所信亦如此一毫自矜
正是信不真處 世有一項學問儘有踐履只是拘
於所執必信必果縂為一種意見所纒無開拓處叩
其中不過循途守轍未嘗實見得然所謂執徳不弘
信道不篤也此正是半上半落學問學不得聖人地
位猶為不學故曰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此子張自道
[010-2b]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
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
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平聲下同於人何
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論交自是交道之常如聖人嚴損益之訓是也
但損益未嘗無辨而君子取善之量無窮盡賢與愚
衆與不能皆君子論交之地畛别分明而付與各當
[010-3a]
無徃非善下之益乃所以成大賢也又合我之賢不
賢以見拒之一字果無用處故縂承之曰如之何其
拒人也子張所見是大賢以上事如下學者當以子
夏為正學者合而觀始得 子夏言不可非但庸衆
之類若存一拒人之心將視天下之可與者亦寡矣
此離羣索居之病所以悵悵於投杖也與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逺恐泥去聲是以君子
不為也
蘇子瞻曰道體無大小方術技藝總是一理神而明
[010-3b]
之皆足以通神明之徳類萬物之情者但其用則有
分矣大者自一身而達之天下國家無逺弗届小者
内不足以成己外不足以成物僅僅取給於一事一
物之濟而已何致逺之能是以君子不為也君子學
務其大謂即大以該小而未嘗以小病大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讀作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去聲學
也已矣
[010-4a]
君子之於道也日進而無疆其所亡者既日有知之
既知之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至積月之乆而終不
忘也所謂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者此真能好學者矣
倘玩愒日月而忘助之病乗之如學何 日日而知
之日日而有之即日日而熟之日月相禅而未有已
也雖上達天徳可矣 道體無窮善學者銖積寸累
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月有一月之功日日用力至一
月間聞見更充無一空隙日便是得一月工夫也日
計不足月計有餘故日之知即為月之能知其所亡
[010-4b]
方得保其所能 一日知無窮能亦無窮纔有息機
知體便槁 問所知何事曰須知所學者何事君子
之學心學也知者知此能者能此日知之知一知也
而愈知愈明月能之能一能也而愈能愈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皆道問學之事而求仁之功端
不外此故曰仁在其中仁固無徃而不在者也學問
[010-5a]
思辨非二也而博學篤志切問近思之心仁也然則博
學者學此者也篤志者志此者也切問者問此者也近
思者思此者也此真能用力於仁者也謂之仁在其中
謂實有諸中非若存若亡之見也仁本在我非若禄之
自外而至故與凡言在中者異子夏盖示人以求仁之
學也亦即下章學以致道之意 學問工夫切近處
正是仁非心存於此必待熟而後仁也學而不厭則
仁安矣既聖矣 博學是博文工夫篤志切問近思
是約禮工夫
[010-5b]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道不可强致善學者莫之致而至之學也所謂自得
之也百工居肆則必有事必有事所以成事也必有
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所以致道也 未有
不學而致於道者不致於道非學也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去聲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過也人皆見之真見是過也
[010-6a]
小人之過也必文則不可見矣便是同雲宻布掩盡
陽光此心䧟溺之極處 過不可文而其遷就回䕶
之心則文也 文過時已明知自家不是處却不肯
認錯故計出於此問何故不肯認錯曰一認錯便無
由濟惡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温聽其言也厲
君子有三變神明而時出之君子豹變也望之儼然
即之也温聽其言也厲皆莫知其所以然故曰變若
儼變為温温變為厲非變也
[010-6b]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已也信而
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已也
信而後勞其民信而後諫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厲巳謗已則不誠未有能動者矣夫不信以勞民果厲
也不信以諫主果謗也人各有心其可愚乎
子夏曰大徳不踰閑小徳出入可也
大徳如生死利害闗係綱常名教處不踰閑者守道
[010-7a]
之嚴不踰尺寸也人苟能勉力於大者則小者或出
或入間可勿論也子夏之言盖為不能三年之喪而
緦小功之察者訓 小徳只就大徳中細細推勘出
如孝的大段是即晨昏小節偶未善亦無害其為孝
如申生之恭而愚可也忠的大段是即語黙去就偶未善
亦無害其為忠如屈原之忠而過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
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
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别矣君子之
[010-7b]
道焉於䖍反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師商論交畢竟子張勝游夏論教畢竟子夏勝要之
可相合而未可相非 子夏篤信謹守其教人多由
規矩節目中入而本原性命之地容有未及者故子
游但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當之非謂其善於洒掃
應對進退也洒掃應對進退末也而有本焉曰無本
云者正恐其局末而遺本也故曰抑曰如之何皆疑
[010-8a]
辭疑其局末而遺本也子游探本之論亦學者所吃
緊但質之聖門循循善誘之方不能無病故子夏
從而過之子夏意謂君子教人之道執何者為先而
傳之執何者為後而倦之或先或後初無成法亦無
成心但生質不一如草木之區别然君子之道豈可
强其所未至而從事於誣罔乎若夫㑹道器於一原
即始即終神而明之則聖人而後能之豈可概責之
門人小子乎君子未嘗限人以聖人之學而無合下
證聖之理由洒掃應對進退而進之亦可馴至於聖
[010-8b]
人之域矣 子游亦見得洒掃應對進退便是形而
上者但欲子夏即末探本也子夏之觧謂本末固是
一體然須聖人便合下理㑹到此自學知困勉以下
只可就事事物物中逐節磨鍊使之收拾放心變化
氣質用力之乆有渙然融㑹處便是知本也若先一
齊説破本末彼實未有承當處徒重其躐等之心玄
逺之見而已非誣而何子夏所見最得聖門教法聖
[010-9a]
人罕言命與仁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如一貫之呼
必俟其學將有得而後及之若曽子以之示門人便
須道忠恕而已矣淺深上下各因乎人何嘗執有成
法所謂成徳達財時雨之化然也合而觀之子游之
見即博約之教子夏之見是循循善誘處洒掃應
對進退與徐行後長同一作用本末只一物大小只
一物恁地剖析不得 洒掃應對進退須是誠心中
流出方是道慎獨工夫便做在此處 始終無定名
總是本末一致之意然精粗大小皆在其中 有始
[010-9b]
有卒正是無始無卒并本末相盡捐了 朱子譏子
静曰他之説却是使人先見這一箇物事了方下来
做工夫却是上達而下學與聖人下學而上達都不
相似然説他纔見了便發顛狂豈肯下來做若有這
箇直截道理聖人那裏教人歩歩做上去又朱子門
人嘗過子静且言師門教法子静為誦天尊地卑一
章曰某教法如此愚按朱子譏子静分明子夏之見而
[010-10a]
子静不免以有始有卒之聖盡概門人小子也學者
辨之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仕學一理也亦一事也通為一事則學不以仕廢也
故仕而優則學仕亦不以學妨也故學而優則仕其
必優而後及者皆純心之學也當官而理學問祗屬
馳鶩之見况學焉以干祿乎盖學者兩不相妨而相
為用處為真儒出為名世矣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010-10b]
子游病末世喪禮不清故以致哀埀訓之致乎哀者
自致其心也止者孝子之心無窮而於禮可無憾矣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曽子曰堂堂
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子張盖賢智之過其立心主於高逺若有為人所難
能者然以言乎仁則未也未仁之病正坐難能中堂
堂氣象望而知其未仁矣以徳行言曰為難能以氣
[010-11a]
象言曰堂堂其病一也不曰不仁者而曰未仁曰難
與並為仁盖即此而反躬切已從事於闇然之學則
仁矣所謂如此是病便知不如此是藥也此二賢忠
告善道處
曽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自致者身致之也實有是心而不容己也人皆有是
心然而奪於情識利害攻取之私則不能致矣必也
親喪乎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親之喪則孩
提之性於此盡呈雖欲不致不可得也然則良心之
[010-11b]
在我者亦可以擴而充之矣
曽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
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此盖為有家者訓孝也聖人以孝治天下自諸侯而
大夫一也孟莊子之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可謂善
繼志述事矣此孝道之大處故曰難能非謂他事可
能而此獨不可能也
[010-12a]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曽子曽子曰上失其道民散
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春秋之世先王撫治天下之道不復存十一之遺而
民無固志矣失道者如作丘賦舎中軍而飬之之道
失其君大路越席朱干玉舞其臣歌雍舞佾而教之
之道失民散者民心皆瓦觧而不属於上也亂亟矣
小人犯刑固其所也然則民情大可原矣如得其情
亦仁人之所痛也而可以明察自喜乎哀矜勿喜者
豈徒死中求生盡士師欽恤之責哉方將穆然深思
[010-12b]
若已推而内之溝中於是乎復先王之道以厝斯民
於飽煖禮義之域而希刑措之化固不容己矣此曾
子為當時人上者發悔罪下民之意為聨属人心之
本以救世亂也然則亂國煩刑非重其散乎秦隋可
鑑也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去聲居下
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010-13a]
古今誅不善者莫如商紂紂之不善宜不如是之甚
也而天下之惡皆歸之則身自處於不善也是以君
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惟聖罔念作狂狂則
甚矣自取之也然則紂之不善果如是之甚者也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夫曰不如是之甚者欲人謹
惡於微而杜下流之勢也孟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
已矣不為堯舜則為桀紂而且自寛曰我之暴惡未
至為紂之甚也則紂亦有可原者矣後之視今亦猶
今之視昔也悲夫
[010-13b]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及
其更也人皆仰之更平聲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者何君子心事光明磊落絶
無一毫掩蔽之情偶值情理之窮不能無過如天道
隂陽有沴戾而日月薄蝕者然日月食而復明限刻
可期君子隨過隨改不逺之復似之其見與仰縂以
見君子改過之意無不在人眉睫間若昭昭乎掲日
[010-14a]
月而行者此正天理流行處非必以見且仰徴君子
之改過也 過也人皆見之更是改過下手處非既
見後方更也皆仰則復其初矣日月之還明有待而
君子之改過無待纔待則不成改矣即過即見即改
一時事其有取於日月之食者只言其有過必改之
情同耳 過出於無心只是昏一昏即覺一覺即化
如周公使兄孔子諱君非過也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於䖍反學子貢曰文武之
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音志下同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
[010-14b]
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同前不學而亦何常師之
有
聖人之道得統於文武固非區區滯於大小之見者
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賢者見之為大不賢者
見之為小也大小之見不足以盡道而道未嘗不在
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夫子焉不學則無大非小無
小非大無大無小則一貫矣學在是師在是何常之
[010-15a]
有雖謂能自得師可也師文武亦可也 苟不知所
學何事頓令大小兼舉如説一一而學之則聖人之
學亦窮於識矣 大小之原正是文王之徳之純就
此實證正是一貫處
叔孫武叔語去聲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
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
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
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君子必有志於聖人之學而後有以入聖人之道所
[010-15b]
謂得其門而入者是也得門而入乃能真見聖道之
無窮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一一披示之矣此見不必
逺求反之當身稽之日用證之天高地下之間無不
活潑潑地只限一法便令東馳西騁愈求愈逺且有
當前錯過者矣善乎顔子得門而入也曰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盡之矣卓爾之見豈偶然哉其曰仰之彌
高鑚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庶㡬富貴之藴乎
[010-16a]
雖然雖欲從之末由也巳苟得其門而入更無宗廟
之美百官之富 宫墻之譬縂見賜之造道淺而易
窺夫子造道大而難測之意非以門喻外宫喻中也
使顯然有及肩數仭之懸絶可見便當程量分明望
宫墻而小天下矣然則學者非但不見宗廟百官並
數仭之墻亦是坐井觀天 喻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所性分定故也 唯天下至聖為能聪明睿知足以
有臨也寛裕温柔足以有容也發强剛毅足以有執
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宻察足以有别也可
[010-16b]
謂富且美矣 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和一處看
叔孫武叔毁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
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
人雖欲自絶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去聲也
日月喻其至高高不可踰雖欲自絶終無傷於日月
之明也量量度也不知量言不知度量淺深也不可
踰而欲踰之非不知量而何 日月無私照臨日月
[010-17a]
未嘗絶人而人自絶之而卒無傷於日月之明則日
月之照臨如故而人又烏容自絶為乎多見其不知
量也罪過儘重自聖人看来亦無甚罪終内之照臨
之下而已此日月之所以為大也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
君子一言以為知去聲下同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
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去聲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010-17b]
夫子之不可及也聖不可知之謂神一天而已子不
云乎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夫子
過化存神超然聲色之表亦若是而已聖同天不既
深乎善乎子思子推言之也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盖曰天之所以為天也嗚呼至矣 夫子之道不必
得邦家而見只借得邦家事業想見其配天之化有
如此者然則夫子其堯舜乎曰夫子觀堯舜事業一
[010-18a]
㸃浮雲過太虚耳被子貢等閒説過便是賢於堯舜
處味所謂二字可見 斯字只是誠動於此機通於
彼聖人治天下有許多措置施為難得當下便了但
事功有待而立達之心無待極之三年必世只了得
當下一念極之千萬世亦只了得當下一念聖人視
三年必世千萬世只在片晌呼吸間 子貢推尊夫
子一擬之宫牆再擬之日月擬之天可謂至矣然實
未見得聖人親切處不如其自鳴曰其為人也發憤
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耳如孟子言孔子
[010-18b]
聖之時亦近之矣 天不可階求天於吾心而階在
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㳺衍是也
堯曰第二十
堯曰咨爾舜天之厯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
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
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
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
[010-19a]
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
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絶世舉逸民天下之
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寛則得衆信則民任焉敏則
有功公則説音悦
第二十篇厯叙堯舜禹湯文武之傳而終之以夫子
之論政又推本君子之學内聖外王於斯為至矣
論語未嘗言中而維於二十篇之末以明之孔子之
道不外一中後來子思作中庸遂權輿於此云 堯
授舜言祈天永命之道而推本於執中其㫖微矣中
[010-19b]
之為義從方所得名而實不落方所其在道體亦然
渾然至善中而已矣聖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萬世開道統亦凖諸此而已矣聖人立天命人心
之極而修道以立教者更無偏倚之私過不及之弊
所謂允執其中也中而曰執者對天之厯數言則中
為對越之本如執圭玉之執然又曰允執者昭其信
也允執其中中斯無矣聖人憑空拈出中字不説心
[010-20a]
不説事不説工夫其要歸於從容中道所謂誠者天
之道也至舜以命禹闡執中之㫖曰人心惟危道心
惟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求中於心而中外非物求
心於危微而心不墜有無求執中之功於精一而執
非淪於把捉所謂誠之者人之道也盡人所以合天
也虞廷十六字有功於萬世心學大矣然增十六字
於四字之上不加毫末故曰心一也形而下者謂之
器形而上者謂之道人心易溺故惟危道心難著故
惟㣲道噐原不相離危者合於㣲而危㣲者合於危
[010-20b]
而㣲兩物一件合人與道言心而心之妙始見其藴
始盡所以更聖賢千言萬語闡發無盡治心之功不
盡乃其要只在精與一精以析人心道心之㡬而一
則以致其精也兩心雜揉處正患不精不精便不一
精而一之則人心道心妙合無間而心性流行之妙
無徃而非中矣此虞廷授受心法也觀舜亦以命禹
則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亦一而已矣湯
[010-21a]
誥周書舉其隱然有上畏天命下憫民窮之意只此
便是堯舜真血脉便是執中無方合而觀之一理不
具非中也一物不該非中也寛則得衆信則民任敏
則有功公則説其帝王一中之化乎 按朱子中以
事言愚謂離心無事事之中亦就心上看如堯舜揖
讓本於公天下之心湯武征誅本於救天下之心方
是中道豈以揖讓征誅為中乎中即是理理無内外
而心其本也故虞廷首以人心道心發明其㫖可謂
深切著明矣 一篇精神綰結只一亦字 湯既伐
[010-21b]
桀告諸侯之詞天討有罪天命有徳故縂承之曰簡
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顧
諟明命何所不至乎其得統於堯舜執中之傳以此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直是吹枯轉臘宇宙皆春為
周家苐一大政故首掲之意重首句又舉其伐紂誓
師之詞曰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固見仁人之無敵矣
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則孟津之舉凡以為百姓已
[010-22a]
耳豈徒恃仁人之助以利天下為乎及其克商之後
立政安民撥亂反正翕然更始如下文所云所以慰
百姓之懸望者端在此矣謹權量先謹其在官者以
達於下也審法度謂損益沿革之宜修廢官謂有官
而無職有職而無官者且未及周官分職之事只是
一時修飭官常而已凡此皆行政之本故曰四方之
政行焉興滅繼絶舉逸人心仰望莫切於此故天下
之民歸心焉重民三事所以厚民生正民徳之本至
此而一人之徳澤在天下矣此王道之所以大也於
[010-22b]
此見武王鼎革之際一靣除殘一面反商政救安天
下若拯溺捄焚不遑餘力然方是天地之心帝王之
徳非徒以其規為政事之善而已在堯舜禹湯何曽
舉一事來 堯曰一章文不属事不符零星掇來正
是中無轍迹處合之在夫子範圍之内若説某某則見
而知之某某則聞而知之便是一付舊本子將道理
做註脚看了然則孔子其天乎堯舜禹湯文武也萬
[010-23a]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屛
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
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
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
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
子無衆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
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
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
[010-23b]
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
有司
夫子告子張問政統帝王之道也曰五美者後儒言
王道如精金美玉是也纔出於霸便是惡一尊一屛
方是純王之心純王之政王道規模宏逺如天覆地
載萬物得所絶不從驩虞起見故首舉不費之惠至
於勞民之政最易歛怨王者以佚道使之而黙動其
[010-24a]
終事之情何怨之有合之見殺之不怨利之不庸氣
象由是而窺王者之心方淡然無營失得勿恤日轉
一元之生意於於穆之表而已所謂欲仁得仁欲而
不貪也仁則無一物之不體無一事之不貫便是無
敢慢盖嚴密之極為安舒何至以驕侈逸豫病天下
乎故㤗而不驕在心為無敢慢在貌即為荘涖正衣
冠尊瞻視恭己之象也徳威惟畏故威而不猛自政
説到心又自心説到貎具見王者過化存神之妙雖
平鋪五事而血脉自貫合之則王道之全矣四惡縂
[010-24b]
是一苛迫近小氣象分明畫出一覇道在立教則為
虐在作事則為暴在出令則為賊在出納則為有司
有一於此皆治之賊也故曰惡或言上三政是剛惡
下一政是柔惡竊未然四者縂是不仁之惡與上文
相反然覇者信賞罰謹教令如何以惡歸之只是覇
者先詐力而後仁義其心不過欲罔民以就其功利
之私就他條教犂然只是文具仍是不教之殺不戒
[010-25a]
之成慢令之期有司之出納而已縂之從刑罰上起
念便是暴從期㑹上起念便是虐與賊從出納上起
念便是有司故歸之覇者夫子承堯舜禹湯文武之
後開萬世之太平商㩁治道莫偹於此邵子曰仲尼
祖三皇宗五帝考三王孫五覇於此可見嗚呼至矣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
無以知人也
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一氣流行而埋在其
中只是一箇更無氣數義理之别言太極則有隂陽
[010-25b]
言隂陽則有變化而盈天地間平陂徃復之數該於
此矣變變化化㳺於無窮方見太極之妙人與天地
萬物同㳺無窮之中小之日用動静大之進退存亡
莫非命也故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
命也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至即隂陽不測之神也
然則學不窺神化之奥不足以言知命矣知命則知
時知時則知化易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是也又何
[010-26a]
利害窮通得喪之惑乎故曰夭夀不貳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知之則立之矣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
命故能仕止乆速各適其時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至
於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乃證上達天徳之詣故曰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也可謂互相發明為天下萬世之學則矣禮即是命
之有常者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皆天所秩也其筦於
人心則敬而已矣無不敬之謂知禮敬則卓然故能
立記曰莊敬日强是也人心敬肆之端即天命存亡
[010-26b]
之介故知命者又必約之以知禮而始真由立而進
之則㡬矣然君子之學固非區區一己之言而不足
與通之天下者知人則哲由己及物之道在其中矣
有鑒别之明而後冇曲成之仁君子所以合明新於
一致通教學於一原也而非知言又胡以得之知言
者知其理也致知之學有以晰羣言之摇亂而衷諸
聖即孟子之知言是也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此其大
[010-27a]
端乎知言以知人而學窺其大合人以成已而徳造
其成其斯以為君子乎
論語學案卷十
[010-27b]
[010-2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