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51 論語學案-明-劉宗周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論語學案卷二
            明 劉宗周 撰
 上論
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
 聖人誅亂臣賊子往往就處心積慮處摘發他真種
 子出來使他罪狀無逃亦便指㸃他良心開以自新
 之路於季氏八佾則曰是可忍也於宰予短喪則曰
[002-1b]
 於女安乎可見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
之堂徹直列反相去聲
 歌雍比舞佾罪狀加著夫子又以名義喚醒之既無
 所取益彰其僭耳止縁魯僭用天子之禮樂故季氏
 承桓公之後亦用天子之禮樂然禮大夫不得祖諸
 侯諸侯不得祖天子此等大名義魯君臣皆相視決
[002-2a]
 裂矣向微夫子救正之孰謂周禮果在魯也 前輩
 楊用修嘗辨魯用天子禮樂以為非成王所賜伯禽
 所受其説甚當然予則謂周公有大勲勞於天下其
 生也成王雖臣之及其死也反葬於周必葬以殊禮
 祭必祔於文武之廟亦祭以殊禮成王宜弗敢臣焉
 則歌雍舞佾葢本世室之禮而用以王者之主祭其
 相沿用重典有自來矣魯人以為周公在周固嘗享
 天子之禮樂成王實賜之雖行於國中也何傷遂僭
 至於郊禘明堂位篇魯諸儒又從而傳㑹之甚矣其
[002-2b]
 不可信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此宜為當時僭禮樂者言然人而不仁則本心之徳
 亡五官雖具百行雖存亦行尸坐肉生意萎矣禮樂
 為衞生之物莫大焉者器數之陳器數自陳耳生意
 不相統人其如之何哉甚言禮樂之不可以貌為也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
[002-3a]
易也寧戚易去聲
 禮之本不可見即忠質文皆末也學者由文而反質
 由質而反忠其庶幾乎禮奢寧儉儉反乎質矣喪易
 寧戚居然中心之愛焉忠矣夫儉亦禮之儉也非本也
 然由儉而思其所從出則禮之本可知戚亦喪之情
 也非本也然由戚而思其所自起則禮之本愈可知
 矣本不可見而由奢得儉由文得情直從枝葉漸漸
 推到根荄則一㸃真精神所託始處自可不言而喻
 矣或曰忠亦本歟曰禮原于太一所謂無體之禮是
[002-3b]
 也無體之禮禮之本也忠者心之體即禮之體謂心
 之體則可謂禮之本則不可然天下豈有心外之禮
 故林放問本而夫子以寧儉寧戚告之欲其思而自
 得也然人而不仁如禮何仁其本歟曰此主行禮之
 本言故又曰人而不仁如樂何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諸夏無君終春秋之世弑君三十六其他問鼎請隧
[002-4a]
 偪逐僭擬之事不可勝紀葢滿目是無君世界有出
 夷狄之下者此夫子所以大管仲之功歟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
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女音汝與平聲
 魯君臣之僭非一日度非口舌之所能爭即使夫子
 仕魯亦豈能遽革郊祀諸禮而反之正其所以轉移
 化導之權亦必有漸矣旅泰山而以救正詰冉求直
 曰不能葢師弟一時惋惜之言故夫子不責冉求而
 苐繼之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若乞靈於鬼
[002-4b]
 神之一殛然則聖人之詞於是乎愈嚴而亂臣賊子
 聞之亦應股栗而自廢矣雖然危不持顛不扶焉用
 彼相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
君子飲去聲
 許敬菴先師述云君子無爭道在自反射之揖讓而
 升下而飲也所謂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者也唯務
[002-5a]
 自反不知有爭故曰射有似乎君子所謂其爭也君
 子似有爭而實無爭微婉之詞也 世間射名射利
 互相爭勝無已時一似射者爭先命中然朝市皆射
 圃也而聖人以爭之道不可以訓天下故於飲食起
 居出處辭受之節極之郊廟朝享每事節之以禮讓
 黙消其陵競之心而於射發其撰使卿大夫生而習
 之為六藝之一即辨官論才亦必以射進其意微矣
 故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君子無爭葢以
 禮物身以讓養徳其素所學問如此即於射亦見其
[002-5b]
 無爭謂雖天下必爭之地而猶然無事於爭也其所
 以為君子乎揖讓而升下而飲作一句讀言揖讓
 而升揖讓而下揖讓而飲也射有三大射賓射燕射
 天子諸侯卿大夫皆有之士無大射而有賓射燕射
 大射為祭祀射王將有郊廟之事擇諸侯羣臣與邦
 國所貢之士諸侯則擇其臣大夫擇其邑宰家臣凡
 射中者得與於祭與祭多者有慶慶以地不與祭多
[002-6a]
 者有讓削以地故君子必習於射也射必有耦凡耦
 各服其所宜服袒決遂而立堂下阼階之東南隅西
 面射耦同出次西面揖旋轉當阼階北面揖行至階
 下北面揖然後升堂當宁而立於物以射所謂耦進
 三揖而後升堂也射者各發四矢以較勝負一揖而
 復位俟衆耦升射畢司射命設豐於西楹之西勝者
 之子弟洗觶酌酒奠於豐上勝者乃揖不勝者升堂
 如前三揖至階勝者先升堂少右不勝者至豐北面
 坐取觶立飲卒觶坐奠於豐興揖不勝者先降凡飲
[002-6b]
 酒賓勸必拜以送爵令不勝者自飲而無送爵勸酬
 之禮以是為罰也始射而升堂既射而復位射畢而
 飲是三節事或謂下而飲是下堂而飲又云離去射
 位而飲皆非也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
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
已矣倩七練反盼普莧反絢呼縣反繪胡對反
[002-7a]
 禮本是先王教天下之善物葢紀綱人道一日而不可
 廢者自晚周文敝有後進之禮樂而憂世君子且并其
 禮而厭薄之至以為忠信之薄亂之首葢亦有見於
 文敝之禮不可以言禮非盡去之無以返人心之厚而
 聖人以為棄禮而返吾所厚不若就禮而議其所先
 先後之數睹而禮教亦無敝於天下矣故子夏有禮
 後之悟而聖人遂與之進老氏之見一等矣素以為
 絢本言素可以加絢而子夏以為素即是絢疑天下
 文章莫大於太素之質隠然禮為亂首之思從世道
[002-7b]
 起見夫子解之曰繪事後素則非素即是絢可知而
 子夏始悟禮之為後也曰後則必有為之先者然亦何
 可得而廢也可與言詩所謂真能轉法華者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徴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
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夫子既能言二代之禮而徒病其無徵則亦無害其
 可言也必欲有徵者何也欲天下之皆尊而信信而
[002-8a]
 行之也行二代之禮將以救周禮之衰挽周文之盛
 耳其所感者深矣按左傳杞夏餘而即於夷故不足
 徵殷微子封於宋先王之禮樂猶存其後日以散失
 七世至戴公時大夫正考父得商頌十二篇於周太
 師歸以祀其先王至孔子刪詩又亡其七篇僅存者
 五篇雖勝於夏之無存而總歸不足徵矣 孔子言
 夏殷之禮者欲言其禮意耳若其經制之備則周禮
 之所監也周因乎夏殷所損益可知也詎曰杞宋之
 徵云乎
[002-8b]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禘大計反
 按禘禮九獻天子一獻后亞獻用鬱鬯之酒灌地
 降神魯禘非禮自始至終皆不足觀曰既灌而往夫
 子微文也不敢自言宗國之失也先儒謂既灌而往
 始列尊卑叙昭穆孔子以魯祀躋僖為逆故不欲觀
 朱子謂魯之君臣懈散故無足觀宜亦兼有之葢大
 本一差其餘節目處有種種不堪著眼者聖人故隠
[002-9a]
 之而未發也
或問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
示諸斯乎指其掌
 魯禘不欲觀非魯君臣之所知也亦非或人之所易
 知也即吾夫子葢嘗學禮焉而不敢知故直以為不
 知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則禘固有
 天下者之所知也非其人而欲知其説祇成其僭妄
 之惑而已若謂臚列其事迹講求其意義遂足以知
 之則有章縫之業在或人當自得之耳指掌之示直
[002-9b]
 是覷得分明將上天下地往古來今都就一掌裏托
 出方是知禘大學問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與去聲
 吾不與祭如不祭則祭必如在可知兩如字正相應
 古人祭祀七日戒三日齋親見所祭非徒如之而已
 曰如在云者神之也神之也者誠之至敬之至也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奥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
[002-10a]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祭外神所以昭崇報之義非以邀福也若起狐媚之
 心以邀福則即此一心已是得罪於天了然人生得
 罪處亦擢髮難數自一動一靜以往少違天則便成
 罪案便犯天誅雖邀於神亦無所用之然則畢竟無
 禱乎曰還禱於天則解矣故丘之禱久矣禮大夫
 五祀又儀禮所載士亦行之月令五祀户竈中霤門
 行白虎通又以行為井楊用修云井即行也行者井間
 道八家同井井有八道八家所行也
[002-10b]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郁於六反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
 也者天人之撰也天地既闢文明之運漸開自堯舜
 以來夏商代鳴其盛至周而損益之文教大備載在
 周禮曲禮儀禮諸經始盡經緯天地之藴宜夫子樂
 從之與然他日又曰行夏時乗殷輅服周冕聖人進
 退百王若不止於昭代之制者又何也曰周監二代
[002-11a]
 矣聖人雖有時行夏殷之禮亦何傷於從周乎 郁
 郁之文周公嘗用之以治天下為百世憲其在學者
 則由六藝之通而推之於六行成之於六徳以達於
 聖人之道主萬世之儒矩焉則孔子之文是也故曰
 文王既沒文不在兹乎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
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大音泰鄹則留反
 入廟而問葢夫子初仕於魯而與助祭之列容或有
 之一旦以章縫之賤而駿奔於清廟明堂之上耳目
[002-11b]
 之所經歴不諱其為不知而問也乃聖人自反必問
 之心有必如是而後即安者乃所以自展臣子之忱
 在廟則禮然也故曰是禮也若曰吾問即是禮聖人
 不應誇口如是 按魯太廟祀周公世室祀伯禽而
 羣公則稱宫文王無廟主藏於世室當禘則遷主於
 太廟而行之明堂位云魯之太廟天子明堂庫門天
 子臯門雉門天子應門山節藻梲複廟重簷刮楹達
[002-12a]
 鄉反坫出尊崇坫康圭䟽屏天子之廟飾也若然則
 魯廟甚僭非侯制矣孔子之每事問或有以哉夫
 子入太廟既每事問及既灌以往又不欲觀至或人
 之問其説又答以不知合之具見聖人許多苦心處
 不欲正言以訐宗國之失而黙寄救正於萬一忠厚
 之至也及歌雍舞佾侃侃以義誅絶魯君臣一時胥
 有儆乎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為去聲
 許師述云射有五善不専主皮然不中不可以言
[002-12b]
 射鄉射禮亦云不貫革釋貫猶中也若所謂貫革云者即
 穿札之謂非甚强有力者不能及故曰射不主皮為力
 不同科古之道也周衰禮廢射者不知有雍容禮節
 而但逞勇力以主皮為善孔子所以惜而歎之鄉
 射即大射賓射燕射古者射習於澤宫葢鄉學也故
 云鄉射若庶人田獵之射則主皮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
[002-13a]
去起吕反告古篤反餼許氣反
 去羊存羊葢師弟子有感於時事之衰先玉之政不
 復行於天下也故私相寄慨如此去羊者有傷於禮亡
 而存羊者有幸於禮存也然只此可見聖賢胸次如
 霄壤之隔倘以之用世則子貢便多詭激拂人情阻
 事機處夫子則平情以應自不乏挽回匡救之術批
 卻導窾游刃有餘地凡以賢人之言觀聖人始知聖
 人真不可及也 古者天子頒正朔於邦國每月之
 政皆有時宜如月令所言載在守府傳之先世故諸
[002-13b]
 侯每朔必告廟一切刑賞黜陟皆禀一王之法而布
 之無敢奸焉非徒奉君親亦以馭臣子也魯自文公
 始不視朔不視朔則每月之政令何所禀承諸侯無
 以馭大夫大夫無以馭陪臣所以養成季氏之惡故
 晉有六卿齊有田氏其所由來者漸矣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事君者内盡其心故外盡其禮葢有見於臣道之當
[002-14a]
 然而非貪位固寵之為也有一毫貪位固寵之心則
 流而諂矣諂者禮所不載縁春秋之世天下無君人
 人相習為驕蹇之風而不知怪故以禮為諂人心之
 壞一至於此聖人身示之極實以挽回周家八百年
 綱常而語意含蓄不露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君臣之分等之天地天地以泰交化成君臣之道亦
 然故君道以下濟為光臣道以上行為順使臣以禮
[002-14b]
 方能鋤驕貴之色而下交於臣事君以忠方能破身
 家之私而上交於君此天地交泰之象也而世道之
 泰因之明良賡歌而後不多見矣 上曰事君盡禮
 此曰使臣以禮故禮之為物以正君臣以和上下而
 忠特禮之存者 猶之乎使也出之以恭敬退讓之
 節則為禮猶之乎事也本之以真實無假之忱則為
 忠禮與忠皆不失使事之實而已
[002-15a]
子曰闗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樂音洛
 魯論第三専記禮樂示從周之義則闗雎一章葢言
 樂也樂之有聲古人皆以詩歌被之管絃奏之朝廟
 以為盛而闗雎一章有正始之義為風化之所自出
 故歌頌者必以之為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所謂洋
 洋盈耳也凡樂之舒焉而陽者謂之樂而樂之過則
 或失之淫樂之慘焉而隂者謂之哀而哀之過則或
 失之傷惟闗雎之音樂中有哀哀中有樂宛然適得
 乎性情之正而不失天地中和之氣所以為善也哀
[002-15b]
 樂不過本是寤寐反側之憂琴瑟鐘鼓之樂却被管
 絃中一一摹寫出來所謂聞其樂而知其徳也若只
 以聲響和平為不淫不傷則凡善歌者任取一詩而
 歌之抑揚髙下適得其倫亦可以當闗雎之義乎記
 所謂治世之音安以舒亂世之音噍以殺亡國之音
 哀以思使出於亡國之音則雖歌闗雎亦適為哀思
 也 論語述云按毛詩云闗雎后妃之徳也風之始
[002-16a]
 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
 國焉又曰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闗雎
 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
 賢才而無傷善之心是闗雎之義也申公詩説云闗
 雎文王之妃太姒思得淑女以充嬪御之職而供祭
 祀賓客之事故作是詩由是觀之闗雎后妃所作也
 所謂窈窕淑女葢指所求嬪妾而言未得而憂既得
 而樂此其性情之正可以想見且所云參差荇菜者
 為潔俎豆以供祭祀賓客之事而后妃皆左右為之助
[002-16b]
 焉汲汲於求賢内輔絶無幃房燕暱之情孔子所稱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者也朱子釋詩多不用小序小
 序傳自子夏成於毛公不無附㑹增益如云憂在進
 賢不淫其色等語誠覺未妥然首云闗雎后妃之徳
 風化之始也則確乎其無可疑也若申公詩説傳自
 漢初文公似未之考故以為文王得聖女姒氏以為
 之配宫中之人於其始至而作是詩言后妃之徳宜
[002-17a]
 配君子求之未得則不能無寤寐反側之憂求而得
 之則宜其有琴瑟鐘皷之樂愚觀大明之詩曰文王
 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
 有子大邦莘國也子即太姒也太姒之配文王何待
 宫人寤寐思之至於輾轉反側而後得耶若謂寤寐
 反側之憂琴瑟鐘皷之樂在於文王則尤不得性情
 之正矣昔楚莊王樊姬私捐衣以求美人而進於王
 即太姒求淑女之意而文王為聖君太姒為聖配當
 時所以表正宫幃不暱私寵迥越尋常之上又非楚
[002-17b]
 莊與樊姬所可同日而語也闗雎為詩首篇所闗於風
 化不淺而其㫖久湮故不可以不論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
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
往不咎
 哀公問社葢問有國家者所以立社之義而宰予告
 之以三代之木欲因事納規維魯事於不競云耳故
[002-18a]
 借昭代之樹栗而推其本意所為强公室弱私門之
 道宜於此而得之亦可謂善於進言矣子聞之而反
 以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責之葢有感於魯
 事之日非非區區言説之所能救直付之一慨而已
 然則魯事竟不可説乎聖人論事如良醫之治病急
 則治標緩則治本専事標者快一時之可喜而無拔
 去病根之意則亦揚湯止沸之勢耳使民戰栗之䇿
 正治標之説更於此而求所以自治之道如夫子之
 所以告者而次第行之庶幾補救於萬一乎治標之
[002-18b]
 説治之於已病而不足所謂成事之説遂事之諫既
 往之咎也治本之説治之於未病而有餘所謂人不
 足適政不足間一正君而國定者也况戰栗之説如
 決潰癰刀匕一施而大命隨之予於是乎失言矣夫
 子不直指其非而姑以空言惜之其寄慨於魯事深
 矣 哀公四年六月亳社災亳社殷社也葢周克殷
 即以亡國之社賜諸侯諸侯皆得立之以示戒魯東
[002-19a]
 有亳社西有周社故左傳云間於兩社為公室輔是
 也哀公問社疑是亳社告災之時與周禮有軍社又
 書曰不用命戮於社宰我之對葢亦有所本焉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
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
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友坫管氏亦有反坫管
氏而知禮孰不知禮焉於䖍反好去聲坫丁念反
 管仲在當時一匡九合事業儘恢宏彪炳宇宙實春
 秋二百年以來一人夫子乃以器小譏之只為管仲
[002-19b]
 心術不純學未聞道不免在功名富貴上立脚便占得
 地步小了天地間惟道至大以道視天地則天地為
 小以天地視萬物則萬物又小人於萬物之中僅處
 其一而可以㕘天地贊化育曲成萬物而不遺以知
 道故也功名富貴在道中只是一物以一物受一器
 唐虞揖讓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其器亦不足有
 無而况仲之為器乎假而無當於性也其根柢也霸
[002-20a]
 而無當於王也其作用也則仲之為器小可知矣器
 小則易盈盈則偪偪則僭犯上無等充其類何所不
 至不儉不知禮皆從器小生來夫子就或人發問指
 㸃病痛自足為器小具一供狀而要之其病根猶不
 在此終難為或人言也 説苑以三歸為臺或又以
 三歸為内嬖云娶三姓之女未知孰是按下文塞門
 反坫已備宫室之僭此不應先以宫室言不若以三
 歸為内嬖又與下句相蒙以三歸為内嬖以備官為
 外寵總見臣妾之過盛也
[002-20b]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
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語去聲大音泰從音縱
 館師張宇侗嘗語余樂其可知一章謂翕如下具元
 亨利貞四氣之妙分明天地氣象葢樂之理具於人
 心人心即天地之撰故樂音自然通於天地非有所
 安排布置而然也翕非合也葢貞下起元陽氣始振
 而尚多翕聚之意于時為春從之則始而亨矣盛夏
[002-21a]
 長養形形色色盡呈於兩間而無所雜者純如之謂
 也繼此則為利秋氣始肅大小各正者皦如之謂也
 繼此則為貞玄冬用事收藏復命種來春發生之意
 相禪而不窮者繹如之謂也四氣運於天而嵗功成
 四氣備於心而樂功成一也其説甚善葢夫子就樂
 中㸔出許大道理故以之語太師而曰樂其可知若
 僅就音響間按其節奏條理則太師固已知之乃煩
 聖人之奏技乎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
[002-21b]
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請見見之之見賢遍反從喪皆去聲
 夫子統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不用於當時顧與諸弟
 子講求遺經以刪定筆削詔來世使堯舜禹湯文武
 之道家喻而户曉之且行於萬世之逺則素王之任
 所以為大也此天意也天不生仲尼萬世如聾瞶天
 將以夫子為木鐸分明是仲尼一行教小影㸔封人
[002-22a]
 是何等眼孔邂逅一語雖及門游夏之徒亦贊歎不
 及賢矣哉 按鄭玄云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金
 鐸惟行軍司馬執之而木鐸之用最廣大抵皆以振
 文教在上則行而為政在下則言而為教天將以夫
 子為木鐸豈非言而為教者歟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古人作樂皆本精神心術之藴寫出非徒襲取於聲
 容之際者所以聞樂知徳故聞韶即知其重華恊帝
 之舜徳聞武即知其執競維烈之武徳而功業之盛
[002-22b]
 有不待言者古樂莫盛於韶武其盡美則同於此而
 更求其美之藴其盡善則異葢世運升降為之而帝
 王之徳亦於此可想見矣 按書唐虞之世四方風
 動六府三事孔修九功惟叙九叙惟歌至於擊石拊
 石百獸率舞鳳凰來儀其氣象雍容廣大真如天地
 之無不覆載其盡善處可以想見 禮記載大武之
 舞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
[002-23a]
 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所謂
 總干山立發揚蹈厲夾振駟伐盛威中國久立于綴以
 待諸侯之至者皆形著於聲容之間則未盡善處亦自
 可想見聖人借樂以微示二聖人之優劣如此其寄
 慨者深乎
子曰居上不寛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王迹既熄聖人之教衰居上者往往暴以臨民盡是
 苛急氣象由此紀綱風俗一齊俱瓌行禮者縱恣以
 決防居喪者忘哀以薄親故聖人合而言之 纔言
[002-23b]
 居上便無所不臨有寛道若不寛直不能容一物了
 如居上何纔言禮便只是敬纔言喪便只是哀三者
 正是循名責實學問觚不觚觚哉觚哉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處上聲焉於䖍反知去聲
 未有擇里而不於仁者故曰里仁為美擇之斯處之
 矣乃人之於仁不啻居之有里也苟不能擇而處之
[002-24a]
 寧知遜擇里之下又焉得為知不知所以不仁也故人
 之於仁處之非難而擇之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樂音洛知去聲
 真處仁者處之以約而不濫處之以樂而不淫又不
 特處之已也暫處之而安久處之而化處者境而所
 處者心約樂兩闗固勘人之真實際也仁者安仁成
 徳之地也知者利仁進學之階也人未有仁而不本
 於知者但自其利仁言謂之知至以安仁言則知不
[002-24b]
 待言矣 仁不仁只爭些子只一私念不化遇事
 便打對不過即能矜持於旦夕而久之已不勝其
 敗露矣故聖人下一久字要之矜持之時已是一
 團私意也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人人有好惡之性而用之於人或失其則矣甚至好
 其所惡惡其所好者有之則以好惡出於我而不公
[002-25a]
 乎人故也夫好惡既出於我而不公乎人則好以天下
 而不謂之能好惡以天下而不謂之能惡必也仁者
 乎仁者無我無我之好取人之當好而止無我之惡
 取人之當惡而止兩人也而並分其好惡可一人也
 而時轉其好惡亦可如鑒之空如衡之平此非有見
 於萬物一體之原而學以克己者其孰能之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惡如字
 初機人雖有為善去惡之念不是覿體承當惡根
 仍在如爝火螢光雖有微明不禁魑魅出沒若一志
[002-25b]
 仁時發心既真直從命脈處討歸宿在此盡杜游移
 出入之路更從何處容得惡念在太陽一出魑魅豈
 有晝嘯之理學者由志道以後到志仁地步有多少
 工夫志仁則好仁惡不仁於為仁之功思過半矣然
 又曰欲仁仁至何捷也學者思之志仁無惡正是
 超凡入聖闗過此闗是聖人路上人其進自不容己
 若未過此闗時如團沙為黍捉影求形總無是處一
[002-26a]
 切長養成就只是惡胞胎結局 惡與過不同無惡
 之後方有改過工夫可做然過亦從惡根來君子而
 不仁者有矣夫志仁以後工夫愈細即顔子不能不
 違仁於三月之後此中罅隙不多些子纔罅隙便有賊
 子窺伺在嚴乎嚴乎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
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惡去聲君子
去仁惡乎成名惡平聲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
是顛沛必於是造七到反沛音貝
[002-26b]
 求仁之功直欲動念處勘理欲闗頭其為理與欲又
 只就世縁漸染處勘此闗頭清楚欲富貴惡貧賤是
 人心之危而所欲有甚於富貴所惡有甚於貧賤是
 道心之微於此而能決不處不去之介必以道衡之不
 以道與富貴不以道與貧賤此非有見於精一執中
 之道者不足以語斯此所以為仁也若所處者惟在
 乎富貴所去者惟在乎貧賤而唯所欲所惡之為見
[002-27a]
 則去仁逺矣又何以為君子然則君子之於仁唯有
 貧賤一途是終身得力地雖終食之頃未始無去處
 交乗之隙使終食而為貧賤之終食則䟽食飲水樂
 也極貧賤之途雖造次仁也雖顛沛仁也苟舍此而
 欲處非道之富貴有斷斷乎不可者至此而君子所
 以鍊此心之仁更無躱閃更無方便所稱中心安仁
 天下一人不虚矣 此章只是教人安貧賤而不易
 所守於此不處即於彼不去必雙提富貴貧賤兩闗
 者欲即此以勘此心欲惡之幾乗於道與非道之辨
[002-27b]
 十分清楚而後謂之仁故也造次亦就貧賤説人豢
 養富貴之日何等從容侈肆那得有造次境界顛沛
 是患難交加不特貧且賤而已或問何以知終食亦
 説貧賤之終食曰富貴既不處貧賤既不去則此一
 飯之頃果在何地然則註有添存養之説何如曰存
 養之功亦即在取舍之辨上見非有二也以為純乎
 仁而後能貞遇者亦非也陳白沙先生曰名節者道
[002-28a]
 之藩籬藩籬不固其中未有能守者此見道之言也


孔子圍匡七日子路曰吾聞仁者必容知者必用


 如此説則天下更無非道貧賤可處豈知自人分上
 㸔貧賤則非道自君子身上㸔未嘗非道也世人只
 為見得有非道之貧賤所以怨天尤人無所不至破此
 闗便是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
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
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葢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002-28b]
好惡皆去聲
 仁心體也心體有仁無不仁更不須説好惡更不須
 説力仁然人之心體不可見而見之於好惡兩端好
 必是仁惡必是不仁好仁惡不仁之謂真用力於仁
 者真為仁者也則為仁之力亦從可決矣張子曰領
 惡以全好者其必由學乎此即不使加身之説也不
 使加則不我加矣何用力而力不足之有然而不能
[002-29a]
 不加也人生自氣拘物蔽而後心失其體而欲據之
 業已渾身子是不仁窟宅全體受障何但加之而已
 此可謂能惡不仁乎則所好可即平旦之氣其好惡
 與人相近者幾希耳故夫子有感於斯而以好仁惡
 不仁為未見於天下也且反覆言之不置云好仁惡
 不仁無並用之力於此為好即於彼為惡或曰聖人
 先言好而後言惡所好在仁則所惡自在不仁自有
 不使加身之理宜於領好得惡而張子以為領惡以
 全好何也曰既已好仁無尚矣何須更用不使加身
[002-29b]
 之惡惟仁而有不仁以為之偶則好亦不全而不得
 不決所惡之一力惡之盡斯好之盡有味乎張子之
 言也善言學也曰由學云者又以見功夫之不易補
 聖門未盡之意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過與仁分明是兩路出於過則入於不仁此其大較也
 然以類分其間出於小人者固為本心缺陷之端而其
[002-30a]
 出於君子者即是真心流露之地誠於其類觀之而
 君子之過有不可與小人同類而共棄者以其心無
 不仁故也心無不仁則其過亦仁中之過觀過可以
 知仁此惟善觀類者能知之亦惟真識仁者始知之
 也仁中無過而過未嘗不可以知仁於以見仁之無
 往而不在學者求仁之功自有真血路可入不得以
 牝牡驪黄之見當之也 知仁之過不必説周公孔
 子等項凡君子存心制事自不能無過只是他一㸃
 天理決不損壞反有因過而見者若周公孔子自是
[002-30b]
 仁至義盡有非常人所謂過者故曰周公之過不亦
 宜乎凡事勢相左不得已而蹈不韙之迹皆達權之
 理非過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人一生在道中作活只行而不著習而不察恁地昏
 昏終無所聞則此生與道了無闗涉遺却塊焉一身
 只是行尸坐肉一旦飈然而死臨岐之際若有一未
[002-31a]
 了之勾當懸在生前至死不肯瞑目却是逋負而死
 然亦甚可惜也一日不聞道一日死不得纔一朝聞
 道生無逋負至此而死却就生時了過來故曰未知
 生焉知死此朝聞夕死之説也 聞道不廢尋求亦
 不闗尋求不廢解悟亦不闗解悟不廢躬行亦不闗
 躬行不廢真積力久亦不闗真積力久道只是本來
 人即率性之謂真聞道者盡性焉已矣盡性則與天
 地合徳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吉凶先
 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况於生死之
[002-31b]
 故然其要只是一念慎獨此一念圓滿決之一朝不為
 易須之千古萬世不為難學者省之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此道不與物對知道者忘物忘富貴貧賤只是忘一
 衣食伎倆物無大小其累道一也士居恒志道不必
 説到富貴貧賤上即一惡衣惡食稍稍動情不免有
 恥心則此心已為物潰久矣脚跟一差終身擾擾更
[002-32a]
 無進步可討故曰未足與議也葢亦言志之不篤故
 也 聖人論好學必自不求安飽來豈惟不求安飽
 而已纔有惡衣食之恥已未足與議故子路衣敝緼
 袍則喜之顔子簞瓢陋巷則賢之此中滋味聖賢大
 討便宜在幸無以寒酸見嗤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適丁歴反
比必二反
 義無轍跡即天下所宜然之理而宰制則在吾心精
 義者即心即天下渾然無内外感通之跡就心與天
[002-32b]
 下一體中㸔出義之妙用變化無端而我不宰非即
 非離一似依比然視義似疎視天下轉親信非精義
 入神者不足以語此若離却天下以我制義孰為可
 孰為否成見不化可否之間未嘗不自以為義而不
 知為適莫也適莫者似義而非義義者化適莫而因
 之者也
子曰君子懷徳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002-33a]
 聖人每每並提君子小人其立心制行皎若氷炭而懷
 徳懷刑懷土懷惠又就其神魂結脈處各各有頭路
 可指以見君子之所以上達小人之所以下流有如
 是者懷徳非懸想有日進崇髙之意而又時恐其入
 於匪彞也故懷刑則檢身之功益以密矣懷土者一
 心只是照顧坐下計其身之安不計其心之安也懷
 惠者坐下只是佔便宜計其利之前不顧其害之後
 也此與君子正相反惟懷徳故懷刑懷土故懷惠兩
 下用心都勺水不漏 徳中脈路最清著不得便安
[002-33b]
 一念纔欲便安便成墮落於此只得用個防檢法門
 若防不及便當一味沒入懷惠窠臼然則世之小人
 而號為君子者固不少也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放上聲
 放利多怨之至親戚叛之其究必為天下戮然小人
 每每不顧蝇頭之得不難殉以七尺之軀雖至死不
 悟於是孟子又動以本心之説曰鄉為身死而不受
[002-34a]
 今為宫室妻妾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
 已乎為小人者且奈之何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天下之亂皆起於爭人情相爭則不足相讓則有餘
 故先王制禮以教之其間一進一退一俯一仰玉帛
 之交錯拜跪之趨承大抵先人後已之意人主躬行
 讓徳以制禮之本凡事皆深自抑損視匹夫匹婦皆
 能勝予不敢以崇髙自恃由是而禮教行焉百官讓
 於朝萬民讓於野紀綱犁而風俗成治國之所以易
[002-34b]
 易也舍讓而言禮其人主實有爭心一切制度文章
 不過為塗飾耳目之具天下何所稟式與人以為禮
 之無當於治也而不知其畔禮已甚矣葢春秋之末
 禮文日盛禮意已亡人情漸趨於囂爭遂流而為戰
 國故夫子有感而言之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有位則必有所立位者有知己者則必有為可知者
[002-35a]
 此非可以取辦於當日者也念及此則隠居求志之
 學可不深慮而早圖之乎而顧急急乎有位之患則
 亦不思而已矣聖人就世人一副熱眼熱腸極難消
 煞處一作商量便令人有汗顔自反處若後世科舉
 習興幹辦得八股停當便一味想望髙官大禄視天
 下事如兒戲傳舍又安可以聖人此言責之本朝賀
 毉閭陳克菴二先生辭給事御史皆至泣下後來畢
 竟做出好來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
[002-35b]
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參所金反唯上聲
 一貫之道即天地之道非聖人所得而私也聖人自
 任以為吾道者聖人從自己心上㸔出此道滿盤流
 露一實萬分盈天地間萬事萬物各有條理而其血
 脈貫通處渾無内外人已感應之迹亦無精粗大小
 之殊所謂一以貫之也一本無體就至不一中㑹得
 無二無雜之體從此手提線索一一貫通纔有壅淤
[002-36a]
 便與消融纔有偏枯便與圓滿時時澄徹處處流行
 直將天地萬物之理打合一處亦更無以我合彼之
 勞方是聖學分量此孔門求仁之㫖也求仁之㫖忠
 恕之説也假令曾子未唯更作何謂之問則夫子必
 以忠恕答之而謂曾子淺言之以解門人之惑者謬
 也何也天下無心外之道聖人無心外之學也此心
 本一實萬分無有内外人已感應之迹亦無精粗大
 小之殊所謂忠恕也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
 恕是一貫真頭面又以忠為一恕為貫者亦謬也葢
[002-36b]
 曾子於聖人之道以身體之而實有得焉一唯之下
 得心應手將聖人無限幽深宏勝不可思議妙道只
 作布帛菽粟承當在所謂善發師門之藴也 一貫
 之宗本之大易其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八卦因而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千變萬化
 無窮而復於太極周子太極圖説更發其藴此天地
 人至妙之理然不必作一貫解説是一貫反屬安排
[002-37a]
 此葢聖人就自己心上言心無死地則曰貫無所不
 貫則曰一以貫之非以一貫萬也一以貫之便還他
 天地自然本色故曰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
 無為 曾子平日只在忠恕上做工夫未有㝠心合
 道之妙故夫子就忠恕上指出道體所謂形而上者
 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者忠恕是也曾子一聞
 此言如寐者得呼而醒見得平日所用忠恕之功只
 在有思有為上湊泊一旦顯在無盡藏如此淵淵浩
 浩不覺心力俱墮一切語言無可承當直曰唯而已
[002-37b]
 一唯之下正好用工夫便不必改頭換面要之唯後
 之忠恕不是唯前之忠恕矣必以忠恕解一貫者自
 門人分上固下學之津梁自聖人分上亦上達之照
 影也 曾子質魯其為學也守約一心一路一力作
 進步便得水窮山盡别有天地非人間依舊是自家裏
 住 曾子以忠恕解一貫若未達則有大學一書在
 可為深切著明矣
[002-38a]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喻義喻利喻猶曉也如牙人辨百貨一經眼目將骨
 髓都透盡理㑹他自有獨解處比他人分外㸔得清
 須是平日經識多此可以知君子小人之喻象山
 先生至白鹿洞講喻義喻利一章大抵言科舉之習
 仕宦之途名雖為義而實喻於利縁其志之所向如
 是故朱子以為切中學者隠微深錮之病一時聞之
 有流涕者至朱子晚年又與人言曰世間喻於義者
 必為君子喻於利者必為小人而近年一種議論乃
[002-38b]
 欲周旋於二者之間回互委曲費盡心機卒不可得
 為君子而其為小人亦不索性亦可謂誤用其心矣
 合二先生之言觀之乃知世間有以利為義之學有
 混義利一途之學夫惟有混之一途而後有假之一
 途然要之混不可假也張敬夫曰無所為而為之為
 義有所為而為之為利尚可容混且假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省悉井反
[002-39a]
 賢不賢兩等人隨吾所見時時有觀摩時時有激發
 方是精神打成一片日知月化自不容己若遇平等
 人時亦須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思
 齊者不徒齊其人而已直思我之可齊者何在則不
 必取諸人而自賢矣内自省者不徒省其所有直省
 其所本無者安在則亦不必鑒諸人而自逺於不賢
 矣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幾之為言微也下氣怡色柔聲焉微矣抑猶有倫也
[002-39b]
 視於無形聴於無聲不假聲色而黙喻親於道使父
 母安之若素微矣然不能必之於親也從違之端黙
 於志取之苟有見焉弗敢安也親雖違於我而我之
 精誠未嘗一息違乎親其為幾諫如故也又不特見
 志已也至于暴于事為之著多方營救不勝其勞用
 其力於無可用而其心轉一氣轉和終冀親之一悟
 其為幾諫也不益逺乎此心稍與親相牴即是違稍
[002-40a]
 見親有不是處即是怨不違不怨其用心只在無形
 無聲上皆所謂幾幾諫之實也 幾諫之道一言以
 蔽之曰敬敬者聖學也忠臣所以事君孝子所以事
 親仁人所以事天地皆是物也
子曰父母在不逺遊遊必有方
 逺遊大抵為役役功名而設如朝秦暮楚所至求合
 甘以其親遺萬里之憂者亦名教之罪人也遊必有
 方不出疆而載質為貧之仕時亦有之語云父母在
 不許友以死君親雖並重忠臣固不先親而後君孝
[002-40b]
 子亦不急君而遺親當其時則然也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身上有許多難了而年壽一節尤不能必之於
 天者崦嵫之景難得易失喜懼交併自不容己兩念
 縈迴於方寸真有無一刻可以自遣而無方之養自
 有無所不用其極者矣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002-41a]
 天下之道宣之於口易措之於躬難故言出而躬隨
 之已有不逮之勢矣積而至於易者日易難者日難
 心口相復往往尋丈之言而尺寸不可償豈不可恥
 之甚古人為之赧赧焉不敢一出諸口而惟躬之責
 卒稱慥慥之學也夫子見得古人大聖大賢其文采
 不盡傳於後世故追想而思其用心如此如典謨所
 載帝王垂訓者葢亦嗛嗛矣故特借以儆學者云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今之人何獨不然古
 人躬行之心重特從有言中㸔出無言來今人躬行
[002-41b]
 之道亡轉從無言中㸔出有言來但其所以用恥者
 異耳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鮮上聲
 約就事上説而本之在心約之心從操存得來操存
 之心天理分上多人欲分上少故鮮失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行去聲
 言語説不出口大段是好事正欲留此精神在行上
[002-42a]
 若力行不前因循阻喪終成暴棄雖有欲訥之心亦
 無所用之兩者矯輕警惰機若相因而心惟一致葢君
 子為已之學然也
子曰徳不孤必有鄰
 徳者人心之同得相求相應自是常理其為不孤不
 待言者言不孤者葢自學者修徳言謂不可孤而自
 足也必有鄰者轉就不孤而言既不可孤而自足則
 親師取友之功自不容己矣鄰之為言親也左之右
 之善相長過相規即出入守望之義使我無善下之
[002-42b]
 心則亦不得而有之矣有之所以不孤也使我不能
 有之則雖師保在前直諒在後不免當面錯過而猥
 欲以獨學無偶之身自託於知希我貴之説其於徳
 必無幾矣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色角反
 易言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凡數之為病皆起
 於不誠以不誠之心處君臣朋友之間勢孤而情攜
[002-43a]
 未有能得之者也大臣格心良友之道亦然若取給
 於言其為情意已薄矣况至於數乎數而見辱我自
 取辱也數而見疏我自取疏也數而見辱見疏而猶
 歸過於君友者往往而是也苟反而思之行有不得
 皆反求諸已其於臣道友道思過半矣
 論語學案卷二
[002-4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