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h0028 四書纂疏-宋-趙順孫 (master)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孟子纂疏卷一     宋 趙順孫 撰


  朱子集註


  梁惠王章句上


  凡七章


  孟子見梁惠王


  梁惠王魏侯罃也都大梁愚案魏初都安邑在漢河東郡安邑縣至惠王徙大
梁在漢陳留郡浚儀縣僭稱王諡曰惠史記惠王三十五年卑

[014-1b]
禮厚幣以招賢者而孟軻至梁或問孟子不是諸侯此其見梁惠王何也
曰不見諸侯者不先徃見也見梁惠王者答其禮也蓋先王之禮未仕者不得見於諸侯戰國之時士鮮
自重而孟子猶守先王之禮故其所居之國而不仕焉則必其君先就見也然後徃見之若異國之君不
得越境而來則必以禮貌先焉然後往答其禮耳故史記以為梁惠王卑禮厚幣以招賢者而孟子至梁
得其事之實矣○語録曰此是梁惠王招之而至孟子出處必不至錯了


  王曰叟不逺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叟長老之稱王所謂利蓋富國彊兵之類真氏曰孟子初見惠
王惠王首以利國為問盖自春秋至於戰國先王之道不明人心陷溺惟知有利而已


[014-2a]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語録曰問徳與
理俱以體言制與宜俱以用言否曰心之徳是渾淪説愛之理方説到親切處心之制都是説義之體程
子所謂處物為義是也○又曰仁對義為體用仁又自有仁之體用義又自有義之體用心之制是就義
之全體處説事之宜是就千條萬緒各有所宜處説事之宜非是就在外之事説凡事之來其中皆有箇
宜處便是義○又曰仁言心之徳便見得可包四者義言心之制却只是説義而已○問心之制是裁制
曰是問莫是以制其心曰制如利斧事來劈將去可底從這一邊去不可底從那一邊去○又曰我才見
箇事來便知這箇事合恁地處此便是事之宜也義如刀相似其鋒可以割制他物才到面前便判將去
[014-2b]
若鋒與刀初未嘗相離也○又曰事之宜雖若在外然所以制其宜者則在心也○又曰所謂事之宜方
是指事物當然之理未説到處置合宜處○陳氏曰義就心上論則是心之裁制決斷處宜字乃裁斷後
事裁斷當理然後得宜凡事到面前便須有剖判是可是否若可否都不能剖判便是此心頑鈍無義了

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真氏曰孟子七篇以仁義為首程子有曰孔子言仁未嘗
兼義獨於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而孟子言仁必以義配可謂有功於聖門矣下文乃詳

言之後多倣此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
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
[014-3a]
千乗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乗之家萬取千焉
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乗去
聲饜於豔反


  此言求利之害以明上文何必曰利之意也征取也
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國危謂將有弑奪之
禍乘車數也萬乗之國者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車
萬乗千乗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車千
乗也千乗之國諸侯之國百乗之家諸侯之大夫也
[014-3b]
愚謂古者方里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五百十二家通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
二人牛十二頭兵車一乗故周禮甸讀為乗天子幾方千里提封百萬井除山川溝壑城池邑居園囿街
路之屬定出賦六十四萬井兵車萬乗故稱萬乗之國天子之公卿采地在畿内周禮所謂都鄙也雖上
公不過百里出賦六萬四千井兵車千乗故稱千乗之家諸侯之國則畿外五等之封也大國亦不過百
里出賦六萬四千井兵車千乗故稱千乘之國諸侯之大夫采地其大者亦出賦六千四百井兵車百乘
故稱百乘之家弑下殺上也饜足也言臣之於君每十分而

取其一分亦已多矣若又以義為後而以利為先則
不弑其君而盡奪之其心未肯以為足也輔氏曰此最説得人
[014-4a]
心求利之意出蓋尚義則循理而有制徇利則横流而無節故雖弑其君而盡奪之而其心猶有所不足
也○真氏曰理明則尊卑上下之分定不然則凡有血氣者皆思自足其欲非盡攘上之所有不止也於
是篡弑之事興其害有不勝計者吁可畏哉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此言仁義未嘗不利以明上文亦有仁義而已之意
或問仁義未嘗不利則是所謂仁義者乃所以為求利之資乎曰不然也仁義天理之自然也居仁
由義循天理而不得不然者也然仁義得於此則君臣父子之間以至於天下之事自無一物不得其所
者而初非有求利之心也易所謂利者義之和正謂此爾曰然則孟子何不以是為言也曰仁義固無不
[014-4b]
利矣然以是為言則人之為仁義也不免有求利之心焉一有求利之心則利不可得而其害至矣

猶棄也後不急也言仁者必愛其親義者必急其君
或問或主於愛或主於宜而所施亦有君親之不同何也曰仁者人也其發則主於愛而愛莫切於愛親
故人仁則必不遺其親矣義者宜也其發則事皆得宜而所宜者莫大於尊君故人義則必不後其君矣
○輔氏曰愛親者仁之實也故仁者必愛其親敬君者義之實也故義者必急其君急謂不後也蓋於義
言之則莫急於君也故人君躬行仁義而無求利之心則其下

化之自親戴於已也蔡氏曰不遺其親不後其君之説不過推仁義中有自然之利
耳非謂方為仁時便計不遺其親之利方為義時便計不後其君之利也○輔氏曰仁義人心之固有人
[014-5a]
君躬行仁義以感之而無求利之心以誘之則人心之固有者亦皆興起而自然尊君親上有不待外求
而勉强為之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重言之以結上文兩節之意○此章言仁義根於人
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輔氏曰天以是理賦予於人而人則具是理於其心者也
曰根者如草木之根於地也曰固有者又見其非可移彼以植此氣聚乎此則理命乎此未有此氣而先
有此理也人人具足物物圓成故曰天理之公也利心生於物我之相形

人欲之私也輔氏曰利心人本無之只縁有已有物彼此相形便生出箇較短量長争多競
[014-5b]
少之意來遂欲已長人短人少已多偏詖反側惟已是徇故曰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則不

求利而自無不利輔氏曰無所為而為故不求利然成已成物各得其宜故自無不利
○蔡氏曰此發明未有仁而遺其親未有義而後其君之意徇人欲則求利未得

而害已隨之輔氏曰有所為而為故雖求利而未必得然妨人害物招尤取禍故害常隨之
○蔡氏曰此發明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之意所謂豪釐之差千里之繆

此孟子之書所以造端託始之深意學者所宜精察
而明辯也○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
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歎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
[014-6a]
也夫子罕言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司馬氏名遷西漢龍
門人為太史令自號太史公○或問太史公之歎其果知孟子之學耶曰未必知也以其言之偶得其要
是以謹而著之耳○輔氏曰太史公之説似踈而實宻似闊而實切似淡泊而實有意味嗟嘆而言誠有
以深發於人心學者最宜深玩其曰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者正説得孟子上下交征不
奪不饜之意也程子曰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

有害惟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也當是之時天
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復知有仁義故孟子言仁義
[014-6b]
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聖賢之心也
輔氏曰利者民生所不可無者也故乾之四德曰利書之三德曰利此所謂君子未嘗不欲利也但專欲
求利則不顧義理專欲利已則必害於人惟能循仁義而行則體順有常而自無不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鴈麋鹿曰賢者亦
樂此乎樂音洛篇内同


  沼池也鴻鴈之大者麋鹿之大者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此一章之大指


[014-7a]
  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
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
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鼈古
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亟音棘麀音憂鶴詩作翯戸角反於音烏


  此引詩而釋之以明賢者而後樂此之意詩大雅靈
臺之篇經量度也靈臺文王臺名也詩傳曰國之有臺所以望氛祲
察災祥時觀游節勞佚也謂之靈者言其倐然而成如神靈之所為也○愚案左傳云秦獲晉侯以歸乃
[014-7b]
舎諸靈臺杜預云在京兆鄠縣周之故臺也營謀為也攻治也不日不終

日也詩傳曰庶民來作之不終日而成亟速也言文王戒以勿亟也
詩傳曰文王心恐煩民戒令勿亟子來如子來趨父事也詩傳曰如子趨父事
不召自來也靈囿靈沼臺下有囿囿中有沼也詩傳曰臺下有囿所
以域養禽獸麀壯鹿也愚案鹿牡曰麚牝曰麀伏安其所不驚動也

愚謂攸所也鹿至易驚動不驚動而攸伏者無害獸之心鹿信之而弗疑也濯濯肥澤貌
鶴鶴潔白貌於歎美辭牣滿也孟子言文王雖用民
力而民反歡樂之既加以美名而又樂其所有蓋由
[014-8a]
文王能愛其民故民樂其樂而文王亦得以享其樂


  湯誓曰時日害喪子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
池鳥獸豈能獨樂哉害音曷喪去聲女音汝


  此引書而釋之以明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之意也湯
誓商書篇名時是也日指夏桀害何也桀嘗自言吾
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愚案此説出尚書大傳
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時亡乎若亡
[014-8b]
則我寧與之俱亡蓋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以明
君獨樂而不恤其民則民怨之而不能保其樂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内凶則移
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内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
多何也


  寡人諸侯自稱言寡德之人也河内河東皆魏地凶
歲不熟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
[014-9a]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刅既接棄甲
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歩而後止以五十步
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
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好去聲填音田


  填鼓音也愚謂此言鼓音之塞滿也兵以鼓進以金退直猶但也
言此以譬鄰國不䘏其民惠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
行王道以養其民不可以此而笑彼也楊氏曰移民
[014-9b]
移粟荒政之所不廢也然不能行先王之道而徒以
是為盡心焉則末矣輔氏曰周禮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雖無所謂移粟之事然大
荒大札則令邦國移民以辟災就賤蓋在後世歲或歉於此而豐於彼則移民移粟固有所不可廢若夫
先王之道所以制民之産豐年固使之仰事俯育而無憾又積三十年之耕而有九年之食則雖有旱乾
水溢而民無菜色其視區區移民移粟之事顧何足以為盡心而望民之多於鄰國哉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
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榖與魚鼈不
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
[014-10a]
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勝音升數音促罟音古洿音烏


  農時謂春耕夏耘秋收之時凡有興作不違此時至
冬乃役之也不可勝食言多也數宻也罟網也洿窊
下之地水所聚也愚謂濁水不流之小坎也古者網罟必用四寸
之目魚不滿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澤與民
共之而有厲禁草木零落然後斧斤入焉此皆為治
之初法制未備且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節愛養之
事也輔氏曰為治之初法制所以未大備者一則民生淳厖未用多為之防二則天下之事要非一
[014-10b]
聖人之所能盡也天地自然之利謂五榖魚鼈材木之𩔖撙節愛養之事謂不違農時不用數罟斧斤以
時入山林之𩔖然飲食宫室所以養生祭祀棺槨所以送死

皆民所急而不可無者今皆有以資之則人無所恨
矣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故以此為王道之始輔氏曰養生送
死乃人世之始終於是二者皆有以濟之則人世之始終一無所憾而民心得矣此其所以為王道之始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
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014-11a]
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敎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衣去聲畜勑六反數去聲王去聲凡有天下者人稱
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後皆倣此


  五畝之宅一夫所受二畝半在田二畝半在邑愚謂古者
一夫一婦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八家分之得二畝半以為廬舎城邑之居
亦各得二畝半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於邑在野曰廬在邑曰里廬各在其田中而里聚居也

中不得有木恐妨五榖故於牆下植桑以供𧖟事五
[014-11b]
十始衰非帛不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畜養也時謂
孕字之時如孟春犧牲毋用牝之𩔖也七十非肉不
飽未七十者不得食也或問既曰魚鼈不可勝食矣又言老者然後可以食肉何
也曰魚鼈自生之物養其小而食其大老㓜之所同也至於芻豢之畜人力所為則非七十之老不得以
食之矣先王制度之節姑於畧而終於詳大率如此曰必五十而後衣帛七十而後食肉何也曰此先王
品節之意所以敎民尊長敬老而節用勤生也若其意則豈不欲少者之皆帛衣而肉食哉顧其財有不
贍則老者或反不得其所當得耳百畝之田亦一夫所受愚謂古以百步為畝
今以二百四十步為畝古之百畝當今之四十一畝也至此則經界正井地均

[014-12a]
無不受田之家矣愚謂經界謂治地分田經畫其溝塗封植之界也井地即井田也田
有定分故無不受之家庠序皆學名也文集曰閭有序而鄉有庠序以明敎庠則行禮
而視化焉申重也丁寧反覆之意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

長為悌頒與斑同老人頭半白黒者也負任在背戴
任在首夫民衣食不足則不暇治禮義而飽煖無敎
則又近於禽獸故既富而敎以孝悌則人知愛親敬
長而代其勞不使之負戴於道路矣衣帛食肉但言
七十舉重以見輕也黎黒也黎民黒髮之人猶秦言
[014-12b]
黔首也少壯之人雖不得衣帛食肉然亦不至於飢
寒也此言盡法制品節之詳極財成輔相之道以左
右民是王道之成也輔氏曰盡法制品節之詳極財成輔相之道則民情之變故已
備見聖人之制作已大成以左右民則不惟制民之産使之有以養其生而又為之學校之敎使之得以
全其性如帝堯所謂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是為王道之大成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
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
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莩平表反刺七亦及


[014-13a]
  檢制也莩餓死人也發發倉廪以賑貸也歲謂歲之
豐凶也惠王不能制民之産又使狗彘得以食人之
食則與先王制度品節之意異矣至於民飢而死猶
不知發則其所移特民間之粟而已乃以民不加多
歸罪於歲凶是知刅之殺人而不知操刅者之殺人
也不罪歲則必能自反而益修其政天下之民至焉
則不但多於鄰國而已○程子曰孟子之論王道不
過如此可謂實矣輔氏曰天下無理外之事亦無事外之理理貫於事事統於理唯物
[014-13b]
格知至則理事如一但言其事而理自無違矣如孟子之論王道是也又曰孔子之時

周室雖微天下猶知尊周之為義故春秋以尊周為
本至孟子時七國争雄天下不復知有周而生民之
塗炭已極當是時諸侯能行王道則可以王矣此孟
子所以勸齊梁之君也蓋王者天下之義主也聖賢
亦何心哉視天命之改與未改耳文集曰問程子説天命之改莫是大
𫝑已去否曰然○輔氏曰王者天下之義主云者在天下之義當以為主也春秋之時周室雖微而天下
猶知尊周之為義則是於義猶以為主也故孔子以尊周為本至七國時天下已不復知有周則是人心
[014-14a]
之義不以為主矣故孟子勸齊梁之君以行王道而王孔孟亦何心哉視天命之改與未改耳然天命之
改與未改亦視人心之向背而已人心猶知尊周之為義則是天命之未改也人心不復知有周則是天
命之已改矣又况生民之塗炭已極仁者固不當坐視而莫之救此則所謂仁之至義之盡也○永嘉陳
氏曰此是孔孟灼見天心以天自處周有一日天命便當為周文王孔子是也一日天命去周便當為周
武王孟子是也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敎


  承上章言願安意以承敎輔氏曰既着箇梁惠王曰字則已是分
為兩章雖分為兩章然其實只是一時說話以梃與刅以刅與政有以異乎皆所以重明殺人非兵與不可罪歲之意


[014-14b]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刅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梃徒頂反
梃杖也


  以刅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孟子又問而王答也


  曰庖有肥肉廐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
食人也


  厚斂於民以養禽獸而使民飢以死則無異於驅獸
以食人矣


[014-15a]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
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惡之之惡去聲惡在之惡平聲


  君者民之父母也惡在猶言何在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
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俑音勇為去聲


  俑從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衞謂
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面目機
發而大似人矣愚謂以木人送葬設機而能踊跳故名之曰俑故孔子惡其
[014-15b]
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象人
以葬孔子猶惡之況實使民飢而死乎○李氏曰為
人君者固未嘗有率獸食人之心然徇一已之欲而
不恤其民則其流必至於此故以為民父母告之夫
父母之於子為之就利避害未嘗頃刻而忌于懷何
至視之不如犬馬乎輔氏曰李氏發明得最好雖大無道之君亦孰有率獸食人之
心然徇一已之私欲而不恤其民則其流必至於此人心之所以為危也故孟子以為民父母告之為人
上者必能體父母於其子頃刻不忌之心則庶㡬其能盡保民之道矣


[014-16a]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
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
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則可長上聲喪去聲比必二反
洒與洗同


  魏本晉大夫魏斯與韓氏趙氏共分晉地號曰三晉
故惠王猶自謂晉國愚案魏斯者所謂文侯也與趙籍韓虔俱為晉大夫三分其地
號曰三晉惠王文侯之孫故猶自謂晉國惠王三十年齊擊魏破其軍虜

太子申十七年秦取魏少梁後魏又數獻地於秦又
[014-16b]
與楚將昭陽戰敗亡其七邑比猶為也言欲為死者
雪其恥也輔氏曰惠王之志疑若剛勇而有為者然細考之史則其敗於三國皆非義舉也徒
以争城争地不失之貪則失之繆事既如此猶不知所以自反乃於見賢之際厯叙其喪敗而欲與死者
一洗之此正如匹夫賤人𫝑出無聊不勝其忿而求一快者所為耳豈有君人之度而知所謂大勇之理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百里小國也然能行仁政則天下之民歸之矣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
[014-17a]
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
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省所梗反斂易皆去聲耨奴豆反長上聲
省刑罰薄稅斂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輔氏曰仁政在於養民而
已省刑罰則民不至無所措其手足而得以安其生薄稅斂則民不至有所闕於衣食而得以保其生故
孟子言仁政首及此二者下面數句則又其效驗也深耕易耨則薄稅斂之所致也重稅厚斂則民不聊
生民不聊生則其於農事亦苟且鹵莽而已壯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長上則省
刑罰之所致也嚴刑峻罰則民不樂生民不樂生則其於人道亦何暇修為之哉易治也耨

耘也盡已之謂忠以實之謂信君行仁政則民得盡
[014-17b]
力於農畝而又有暇日以修禮義是以尊君親上而
樂於效死也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
妻子離散養去聲


  彼謂敵國也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夫音扶


  陷陷於阱溺溺於水暴虐之意征正也以彼暴虐其
民而率吾尊君親上之民往正其罪彼民方怨其上
[014-18a]
而樂歸於我則誰與我為敵哉


  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仁者無敵蓋古語也百里可王以此而已恐王疑其
迂闊故勉使勿疑也○孔氏曰惠王之志在於報怨
孟子之論在於救民所謂唯天吏則可以伐之蓋孟
子之本意孔氏名文仲臨江人○輔氏曰怨有當報者亦有不當報者若惠王之事則所謂不
當報者也不當報而報則是忿&KR1264者之所為耳忿&KR1264者之所為則其心熏灼焚燒愈撲愈熾不至於大敗
極壞而不已若所謂志於救民則至誠惻怛成已以成物一日有一日之功其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則
[014-18b]
其所以自治者嚴矣


  ○孟子見梁襄王


  襄王惠王子名赫


  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
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語去聲卒七没反惡平聲


  語告也不似人君不見所畏言其無威儀也卒然急
遽之貌蓋容貌詞氣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則其中之
所存者可知輔氏曰容貌詞氣形於外者德則存於中者形於外者則存於中者之符也襄
[014-19a]
王望之不似人君則容貌無可敬之儀也就之而不見可畏則容貌無可畏之威也卒然而問則其詞氣
又急遽而無序也其形於外者如此則其中之輕脫荒肆可知矣王問列國分争天下當何所定孟子對以必合于一然後定也


  孰能一之


  王問也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嗜甘也輔氏曰如人口之嗜美味也


  孰能與之


[014-19b]
  王復問也與猶歸也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
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
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
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
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夫音扶浡音勃由當作猶古字借用
後多放此


  周七八月夏五六月也油然雲盛貌沛然雨盛貌浡
[014-20a]
然興起貌禦禁止也人牧謂牧民之君也領頸也蓋
好生惡死人心所同故人君不嗜殺人則天下恱而
歸之輔氏曰言此以見理𫝑之當然非有為而為之者也蓋人君之心誠能不嗜殺人則舉天下皆
在吾仁愛之中又孰有渙散乖離而不一歸於我哉固非以不嗜殺人為一天下之具也○蘇氏

曰孟子之言非茍為大而已然不深原其意而詳究
其實未有不以為迂者矣予觀孟子以來自漢髙祖
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
皆以不嗜殺人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秦
[014-20b]
晉及隋力能合之而好殺不已故或合而復分或遂
以亡國孟子之言豈偶然而已哉輔氏曰蘇氏所謂孟子之言豈偶然
而已哉者亦直據理而言之耳然唯知學者知其為實語也不然須深原其意而詳䆒其實然後知之此
亦窮理之一端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齊宣王姓田氏名辟疆愚案田氏本陳公子完之後初以陳為氏後改姓田至田
和始簒齊而有之辟疆和之曽孫是為宣王諸侯僭稱王也齊桓公名小白

晉文公名重耳皆霸諸侯者


[014-21a]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
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道言也董子曰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伯為其
先詐力而後仁義也亦此意也董子名仲舒西漢廣川人○輔氏曰孟子
之説略董子之説詳故引以為説夫仲尼門人所學者大學之序所行者先難後獲之仁其心思念慮未
嘗到功利上自然無有道桓文之事者○真氏曰孟子之後其能深闢五霸者惟仲舒為然以已

通用無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王謂王天下之道或問
王霸之辨曰古之聖人致誠心以順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齊桓晉文則假仁義以濟私欲而已


[014-21b]
  曰徳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保愛護也輔氏曰保如保赤子之保有終始周旋之意言其愛護斯民始終無間斷周旋無遺
闕○直氏曰保云者愛護育養之意王道不外乎保民而保民又不外乎此心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
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
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舎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
羊易之不識有諸齕音核舍上聲觳音斛觫音速與平聲


[014-22a]
  胡齕齊臣也釁鐘新鑄鍾成而殺牲取血以塗其釁
郄也愚謂古者器成而釁以血所以禳却不祥也周禮云上春釁寳鎮及寳器觳觫恐懼
貌孟子述所聞胡齕之語而問王不知果有此事否


  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
王之不忍也


  王見牛之觳觫而不忍殺即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
也擴而充之則可以保四海矣故孟子指而言之欲
王察識於此而擴充之也或問齊王不忍一牛之死其事微矣而孟子遽以是心為
[014-22b]
足以王者何也曰不忍者心之發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以為心者也是心之存則其於親也
必知所以親之於民也必知所以仁之於物也必知所以愛之矣然人或蔽於物欲之私而失其本心之
正故其所發有不然者然其根於天地之性者則終不可得而亡也故間而值其不蔽之時則必隨事而
發見焉若齊王之興兵結怨而急於戰伐之功則其所蔽為不淺矣然其不忍一牛之死則不可不謂之
惻隱之發而仁之端也古之聖王所以博施濟衆而仁覆天下亦即是心以推之而已豈自外至哉王既
不能自知而反以桓文為問則孟子安得不指此以開示之耶然戰國之時舉世没於功利而不知仁義
之固有齊之百姓又未見王之所以及民之功是以疑其貪一牛之利非孟子得其本心之正而有以通
天下之志盡人物之情亦孰知此為本心之發而足以王天下哉愛猶吝也


[014-23a]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
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言以羊易牛其迹似吝實有如百姓所譏者然我之
心不如是也輔氏曰使宣王而有學問之功知體察之要則因孟子之言反求而識其不忍
之實矣亦何暇更辯百姓之言今宣王乃汲汲於百姓之譏是辯而但略及其所以不忍者以自解則是
前日都不知講學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
[014-23b]
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
愛也惡平聲


  異怪也隱痛也擇猶分也言牛羊皆無罪而死何所
分别而以羊易牛乎孟子故設此難欲王反求而得
其本心王不能然故卒無以自解於百姓之言也輔氏
曰宣王既無講學之功不知反求之理而徒自辯解於百姓之言故孟子又設此以問難之蓋欲王反求
而得其本心不忍之實而王猶不能然也而但以百姓之言為宜是卒無以自解於百姓之言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
[014-24a]
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
逺庖厨也逺去聲


  無傷言雖有百姓之言不為害也輔氏曰宣王既無以自解於百姓之
言故孟子告以雖有百姓之言而不為害以解其心之所惑然後告以其羊易牛者是乃為仁之術而亦
吾心本然之善而宣王實不知也術謂法之巧者語録曰術字本非不好厎字只縁後
人把做變詐看了便道是不好却不知天下事有難處處須着有箇巧厎道理始得當齊宣王見牛之時
惻隱之心己發乎中又見釁鐘事大似住不得只得以不見者而易之乃是他既周旋得那事又不抑遏
了這箇不忍之心則此心乃得流行若當此之時無箇措置便抑遏了這箇不忍之心遂不得而流行矣
[014-24b]
此乃所謂術也○輔氏曰巧亦非穿鑿以為巧蓋隨物賦形逶迤曲折而得以遂吾此心之用爾○真氏
曰處事不可無法雖有此心而無法以處之則亦徒善而已蓋殺牛既所不忍釁

鐘又不可廢於此無以處之則此心雖發而終不得
施矣然見牛則此心已發而不可遏未見羊則其理
未形而無所妨故以羊易牛則二者得以兩全而無
害此所以為仁之術也輔氏曰殺牛既所不忍釁鐘又不可廢此乃事理膠轕之
㑹而人之所難處者也苟或無以處之則此心雖發而終不得施矣此心雖發而終不得施則是天命有
時而不流行也是以君子有貴於學問之功夫見牛則此心已發此心已發則不可遏其流行之體未見
[014-25a]
羊則其理未形其理未形則無所妨理則心之所具者也理既未形而彼雖用之則在我者不覺故無所
妨此即下文所謂君子之於禽獸其不忍之心施於見聞之所及者是也見聞不及則於我無妨矣無妨
謂理事無礙也於此之時而能以羊易牛則二者得以兩全而無害所謂仁義並行而不相悖是乃為仁
之術也所謂法之巧者也宣王雖未嘗知學問然其所為能適其宜若此者蓋其良心之發偶無物欲之
蔽而又習聞釁鐘之禮不可廢是以能暗合於義理也聲謂將死而哀鳴也蓋

人之於禽獸同生而異𩔖故用之以禮而不忍之心
施於見聞之所及輔氏曰唯其生同而𩔖異故其待禽獸與待人不同所謂用之以禮
則如記所言國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與天子無故歲三田之𩔖皆是所謂
[014-25b]
不忍之心施於見聞之所及則如宣王見牛之觳觫而不忍殺乃以羊易之孟子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
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逺庖厨之𩔖皆是然二者人固多由之而不自覺也其所以

必逺庖厨者亦以預養是心而廣為仁之術也輔氏曰唯
其不忍之心止施於見聞之所及故古之君子知學問者必逺其庖厨乃所以預養是不忍之心不使之
見其生聞其聲以推廣其為仁之術不必屑屑然以其所不見而易其所見也孟子言此以見宣王之初
心本無不善以羊易牛然後仁義之心得以兩全而無害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
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014-26a]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說音悦忖七本反度待洛反夫我之夫音扶
詩小雅巧言之篇戚戚心動貌輔氏曰戚戚心動而有所慘傷也
因孟子之言而前日之心復萌乃知此心不從外得
然猶未知所以反其本而推之也輔氏曰孟子所言曲盡其理故宣王
前日之心復動于中而委蛇曲折之意莫不盡見而亦莫非吾心本然之善非從外而得也向非孟子據
理之極知言之要深得夫開導誘掖之術而抽其端緒以告之則亦何能使宣王前日不忍之心復萌也
哉宣王此心雖發動而其端尚微其體未充而又未知所以用力推廣之方也故孟子此下復以用力用
明用恩之說以曉切也


[014-26b]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
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
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
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與平
聲為不之為去聲


  復白也鈞三十斤愚案五權之法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百鈞至重難舉也羽鳥羽一羽至輕易舉也秋毫之
[014-27a]
末毛至秋而末銳小而難見也輿薪以車載薪大而
易見也許猶可也今恩以下又孟子之言也蓋天地
之性人為貴故人之與人又為同𩔖而相親是以惻
隱之發則於民切而於物緩推廣仁術則仁民易而
愛物難輔氏曰此與上文所謂人與禽獸同生而異𩔖故待之不同之說皆是從分金等子上說
將來夫天地之性人為貴而人之與人乂為同𩔖而相親故惻隱之發於民切而於物緩皆自然而然雖
至愚之人亦莫不然學者須是臨事體察看敎分曉不可糢糊率略聽其自然事過便休若夫推廣仁術
則仁民易而愛物難所以難所以易者且以凡人言之推廣此心愛及同𩔖者其𫝑便其事易至於物則
[014-27b]
有不得已而資以為用者使之皆被吾之愛而無傷則其𫝑遠其事難自君人者言之發政施仁使民得
以遂其生者其𫝑便其事易極輔相財成之道使庶類繁殖鳥獸魚鼈咸若者其𫝑逺其事難○真氏曰
孟子為一羽輿薪之譬以明愛物而仁民之易宣王既能為其所難乃不能為其所易何哉今王

此心能及物矣則其保民而王非不能也但自不肯
為耳輔氏曰今王此心既發於見牛之際而又有以處之而使是心得以流行矣則是於其𫝑逺而
事難者既能有以及之則以是心而施於𫝑近而事易與之同𩔖而相親所謂保民而王者則豈有不能
者哉但自不肯為耳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
[014-28a]
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
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
海之𩔖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𩔖也語去聲為長之為去聲長上聲折之
舌反


  形狀也挾以腋持物也超躍而過也為長者折枝以
長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難也是心固有不待外
求擴而充之在我而已何難之有輔氏曰是心乃我之固有擴而充之
在我而已如有耳目而自視自聽有手足而自執自行固不難也


[014-28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
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
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
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
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與平聲


  老以老事之也吾老謂我之父兄人之老謂人之父
兄幼以幼畜之也吾幼謂我之子弟人之幼謂人之
子弟運於掌言易也或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天下可運於
[014-29a]
掌何也曰天地之間人物之衆其理本一而分未嘗不殊也以其理一故推已可以及人以其分殊故立
愛必自親始為天下者誠能以其心而不失其序則雖天下之大而親踈逺邇無一物而不得其所焉其
治豈不易哉詩大雅思齊之篇刑法也寡妻寡德之妻謙

辭也御治也不能推恩則衆叛親離故無以保妻子
蓋骨肉之親本同一氣又非但若人之同𩔖而已輔氏
曰此與天之生物一本同意蓋人之骨肉本同一氣而生又非但若人之同𩔖而已故於心為至親至切
而行仁必自孝悌始然後可以推而及民與物也故古人必由親親推之然

後及於仁民又推其餘然後及於愛物皆由近以及
[014-29b]
逺自易以及難今王反之則必有故矣故復推本而
再問之輔氏曰𫝑有近逺當由近以及逺事有難易當自易以及難老吾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老
幼刑寡妻至兄弟以御於家邦此蓋自然之序而人所不能自已者若或反此則必有其故矣是不可不
致其充復之功使之循序而進不然則倒行而逆施之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不旋踵而乾涸枯瘁矣○
真氏曰由親以及民由民以及物此古人之善推也能及物而不能及民此宣王之不善推也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
度之之度待洛反


  權稱錘也愚謂稱上謂之衡稱錘謂之權度丈尺也愚謂分寸尺丈引各以十累起
[014-30a]
謂之五度度之謂稱量之也言物之輕重長短人所難齊

必以權度度之而後可見若心之應物則其輕重長
短之難齊而不可不度以本然之權度又有甚於物
或問心有輕重長短而又曰當以心為權度而稱量何也曰輕重長短之當然固本心之正理其為
權度而稱量之者亦以此心之用而反求之耳○語録曰物易見心無形度物之輕重長短易度心之輕
重長短難度物差了只是一事差心差了時萬事差所以心為甚○又曰本然之權度亦只是此心此心
本然萬理皆具應物之時須是子細看合如何便是本然之權度也如齊王見牛而不忍之心見此是合
權度處及至興甲兵危士臣結怨於諸侯又却忍為之便是不合權度失其本心今王恩及

[014-30b]
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是其愛物之心重且長而仁
民之心輕且短失其當然之序而不自知也輔氏曰此指宣
王之心偏詖處言之也必先見得其輕重長短如此分明了然後究其所以然之故則吾心之蔽始可去
而本然之理始可復此孟子所以引物資權度之說而使王自稱量其心也故上文既發

其端而於此請王度之也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與平聲
抑發語辭士戰士也構結也孟子以王愛民之心所
以輕且短者必其以是三者為快也然三事實非人
[014-31a]
心之所快有甚於殺觳觫之牛者故指以問王欲其以
此而度之也輔氏曰孟子雖引物資權度之說而請王稱量其心然又恐不知所以稱
量之要故舉興甲兵危士臣結怨於諸侯三事使王度之蓋宣王愛民之心所以輕且短者實以是三者
之為快蔽之也夫此三事乃人心之所不忍有甚於殺觳觫之牛者王若以是為快則宜乎愛民之心輕
且短也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不快於此者心之正也而必為此者欲誘之也欲之
所誘者獨在於是是以其心尚明於他而獨暗於此
[014-31b]
此其愛民之心所以輕短而功不至於百姓也輔氏曰辟
土地朝秦楚涖中國撫四夷是其本志也興甲兵危士臣結怨於諸侯則末流之禍耳有是志則有是禍
矣指其末流之禍則以為不快於此者心之明也而卒溺於初志之失而不知反者欲誘之也其心尚明
於他者謂不忍一牛之觳觫也而獨暗於此者謂功不至於百姓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
於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
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
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
[014-32a]
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涖中國而撫四夷
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與平聲為肥抑為豈為不
為之為皆去聲便令皆平聲辟與闢同朝音潮


  便嬖近習嬖幸之人也已語助辭辟開廣也朝致其
來朝也秦楚皆大國愚案秦跨有禹貢雍梁二州之地楚盡有荆州西接漢中北至
汝南故皆為大國涖臨也若如此也所為指興兵結怨之事

緣木求魚言必不可得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縁木求魚雖不得魚無
[014-32b]
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曰
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
以敵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甚與聞與之與平聲


  殆蓋皆發語辭鄒小國楚大國齊集有其一言集合
齊地其方千里是有天下九分之一也以一服八必
不能勝所謂後災也反本說見下文


[014-33a]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
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
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
能禦之朝音潮賈音古愬與訴同


  行貨曰商居貨曰賈發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
近者恱逺者來則大小彊弱非所論矣蓋力求所欲
則所欲者反不可得能反其本則所欲者不求而至
與首章意同輔氏曰力求所欲則徇欲也有為而為之也計獲求得用力雖勞而所欲者反不如
[014-33b]
所期能反其本則循理者也無所為而為之也先難後獲先事後得而可大之業自爾循至此天理人欲
之分也


  王曰吾惽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敎我我
雖不敏請嘗試之惽與昬同曰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
能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
為己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
位罔民而可為也恒胡登反辟與僻同焉於䖍反


  恒常也産生業也常産可常生之業也常心人所常
[014-34a]
有之善心也輔氏曰常生之業則下文所言五畝之宅百畝之田是也常冇之善心則下文
所言善與禮義是也善乂禮義之總名也士嘗學問知義理故雖無常産

而有常心民則不能然矣罔猶羅網欺其不見而取
之也輔氏曰縁民無常産所以無常心故不知禮義而陷於放僻邪侈也若遂從而刑之是誠無異
於以羅網罔民欺其不見而取之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
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
從之也輕畜許六反下同


[014-34b]
  輕猶易也此言民有常産而有常心也


  今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
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
治禮義哉治平聲凡治字為理物之義者平聲為己理之義者去聲後皆放此


  贍足也此所謂無常産而無常心者也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


  盍何不也輔氏曰蓋亦反其本者言其當反本也則盍反其本者責其何不反本也其辭固有
輕重矣使民有常産者又發政施仁之本也說具下文


[014-35a]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
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敎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
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音見前章


  此言制民之産之法也趙氏曰八口之家次上農夫
也此王政之本常生之道故孟子為齊梁之君各陳
之也輔氏曰八口乃上次農夫言此者舉其次多者耳所謂王政之本常生之道故以告齊梁之君
[014-35b]
者其說亦得其要楊氏曰為天下者舉斯心加諸彼而已然

雖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者不行先王之道故
也故以制民之産告之輔氏曰楊氏之說本末具舉首尾該盡亦深得孟子之意
○此章言人君當黜霸功行王道而王道之要不過
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齊王非無此心
而奪於功利之私不能擴充以行仁政雖以孟子反
覆曉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終不能悟是可歎也
黄氏曰儒術之不見用於世以其空言而無實用故功利之說常易以求售於人不知夫功利者乃空言
[014-36a]
而儒術則皆實用也為功利者則曰兵可强國可富也然挾區區之小數而不知為國之大體相傾相詐
相戕相賊不惟為敵國之病而吾國之民固亦不得安其生矣豈不謂之空言乎儒術則不然自五畝之
宅百畝之田使民養生喪死而無憾然後敎之以孝弟忠信不惟吾之民皆知尊君親上而天下之人亦
皆引領而望之其為實用孰過於此夫元后者民之父母也父母之於子必先有以養之而又有以敎之
然後為之子者得以全其父母之身今也為民父母聽其自生自死自愚自智而莫之問也又倡為功利
之說以斲喪之豈為民父母之道哉虞氏九官周官六典無非儒者已試之效孰謂其皆空言而無實用
必待管商之術而後可以為國乎○輔氏曰集註所斷章指數語尤包括得意盡而深嘆孟子之精切與
宣王之不悟熟讀而詳玩之尤使人慨然於世變之衰而聖賢之道不得行也

[014-36b]
















  孟子纂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