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38 廣弘明集-唐-道宣 (T@SONG)




廣弘明集卷第九


唐終南山釋氏道宣撰


辨惑篇第二之五



笑道論九者上中下共三十六條



臣鸞啟。奉勅令詳佛道二教。定其先後淺深
同異。臣不揆疎短。謹具錄以聞。臣竊以佛之
與道教跡不同。出沒隱顯變通亦異。幽微妙
密未易詳度。且一往相對。佛者以因緣為宗。
道者以自然為義。自然者無為而成。因緣者積
行乃證。守本則事靜而理均。違宗則意勃而
教偽。理均則始終若一。教偽則無所不為。案
老子五千文辭義俱偉。諒可貴矣。立身治國
君民之道富焉。所以道有符書厭詛之方。佛
[009-0144a]
禁怪力背哀之術。彼此相形。致使世人疑其
邪正。此豈大道自然虛寂無為之意哉。將以
後人背本妄生穿鑿故也。又道家方術以昇
仙為神。因而誑惑偷潤目下。昔徐福欺妄分
國於夷丹。文成五利妖偽於漢世。三張詭惑
於西梁。孫恩搔擾於東越。此之巨蠧自古稱
誣。以之匡政政多邪僻。以之導民民多詭惑。
驗其書典卷卷自違。論其理義首尾無取。昔
行父之為人也。見有禮於其君者。敬之如孝
子之養父母。見無禮於其君者。惡之如鷹鸇
之逐鳥雀。宣尼云。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
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
親也。春秋傳曰。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
可以去其否。臣亦何人。奉勅降問敢不實答。
其道德一卷可為儒林之宗。所疑紕繆者去
其兩端請量刪定。案五千文曰。上士聞道勤
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
之。不笑不名為道。臣輒率下士之見為笑道
論三卷合三十六條。三卷者笑其三洞之名。
三十六條者笑其經有三十六部。戰汗上呈
心魂失守。謹啟。大周天和五年二月十五
日。前司隷母極縣開國伯臣甄鸞啟。



* 笑道論卷上

* 造立天地一
* 年號差舛二
* 氣為天人三
* 結士為人四
* 五佛並出五
* 五練生尸六
* 觀音侍老七
* 佛西法陰八



* 笑道論卷中

* 日經不同九
* 崑崙飛浮十
* 法道立官十一
* 稱南無佛十二
* 鳥跡前文十三
[009-0144b]
* 張騫取經十四
* 日月普集十五
* 太上尊貴十六
* 五[穀-一/禾+釆]命鑿十七
* 老子所佛十八
* 勅使瞿曇十九
* 事邪求道二十
* 邪氣亂政二十一
* 誡木枯死二十二



* 笑道論卷下

* 北方禮始二十三
* 害親求道二十四
* 延生年符二十五
* 樁與劫齊二十六
* 隨劫生死二十七
* 服丹金色二十八
* 改佛為道二十九
* 偷佛因果三十
* 道經未出言出三十一
* 五億重天三十二
* 出入威儀三十三
* 道士奉佛三十四
* 道士合氣三十五
* 諸子道書三十六


造立天地一



一太上老君造立天地。初記稱老子。以周
幽王德衰。欲西度關。與尹嘉期三年後於長
安市青羊肝中相見。老子乃生皇后腹中。至
期喜見有賣青羊肝者。因訪見老子從母懷
中起。頭鬢皓首身長丈六。戴天寇捉金杖。
將尹喜化胡。隱首陽山。紫雲覆之。胡王疑妖。
鑊煮而不熱。老君大瞋考殺胡王。七子及國
人一分並死。胡王方伏令國人受化。髠頭不
妻受二百五十戒。作吾形像香火禮拜。老子
遂變形。左目為日右目為月。頭為崑崙山髮
為星宿。骨為龍肉為獸腸為蛇。腹為海。指
為五嶽。毛為草木。心為華蓋。乃至兩腎合為
真要父母。


臣鸞笑曰。漢書云。長安本名咸陽。漢祖定天
下將都雒邑。因婁敬之諫乃歎曰。朕當長安
於此。因爾名之。周幽至未有何得老子。預知
[009-0144c]
長安與尹喜期乎。又案三天正法混沌經云。
混沌之始。清氣為天濁氣為地。便有七曜萬
像之形其來久矣。豈有化胡之後老子方變
為日月山川之類乎。若爾者是則幽王之前。
天地未生萬物。云何道經有三皇五帝三王
乎。然則天地起自幽王矣。又造天地記云。崑
崙山高四千八百里。上有玉京山大羅山。各
高四千八百里。三山合則高一萬四千四百
里。又廣說品云。天地相去萬萬五千里。計紫
微宮在五億重天之上。是則高於崑崙山數
百萬里。而老君以心為華蓋。肝為青帝宮。脾
為紫微宮。頭為崑崙山。不知老君何罪倒竪
於地。頭在下肝在上。以顛倒故見亦倒乎。以
長安為度關之年。幽王為開闢之歲。將以化
物。詎可承乎。


二年號差舛者



道德經序云。老子以上皇
元年丁卯。下為周師。無極元年癸丑去周度
關。臣笑曰。古先帝王立年無號。至漢武帝創
起建元。後王因之遂至今日。上皇孟浪可笑
之深。


又文始傳云。老子從三皇已來。代代為國師
化胡。又云湯時為錫壽子。周初為郭叔子。既
為國師應傳典籍。何為不述。但列伊尹傅說
呂望康邵之人乎。而傅說者。唯注老子為柱
下吏。道家注為周師。便是俗官。如何史傳
不說。又上皇元年歲在丁卯。計姬王一代七
百餘年。未聞上皇之號。檢諸史傳皆云。老子
以景王時度關。魯哀公十六年孔丘卒。即周
敬王時。敬王即景王之子。景王即幽王之後
[009-0145a]
一十餘世。此則孔老同時。而化胡經乃云。幽
王之日度關。不聞更返。何得與孔子相見乎。
化胡又云。為周柱史七百年。計周初至幽王。
止有三百餘年。何得妄作。然上皇之年道門
詭號。故靈寶云。我於上皇元年半劫度人。其
時人壽萬八千歲。如何超取半劫前號將來
近世用乎。一何可笑。且上皇無極並是無識
穿鑿。作者欲神其術。仍以年號加日。冀有信
者從之。


又云。代代為國師。葛洪神仙序中具說前
。聖人既出匡救為先。而夏桀陵虐塗炭生
民。成湯武丁思賢若渴。老子何以賢君不輔
虐政不師。修身養性自守而已。期頤將及。自
知死至潛行西度。獨為尹說直令讀誦。不勸
授人。身死關中墳隴見在。秦佚弔之三號而
出。究前傳經後人妄論。雖曰尊崇。翻成辱
道。


三氣為天人者



太上三元品云。上元一品
天宮元氣始凝。三光開明青黃之氣置上元
三宮。第一宮名玄都元陽七寶紫微宮明。則
有青元始陽之氣。總主上真自然王宮靈寶
上皇諸天帝王上聖大神。其宮皆五億五萬
五千五百五十五億萬重青陽之氣。其中神
仙官僚人眾各有五億五萬乃至如上萬重。
皆結自然青元之氣而為人也。其九宮重數
官僚人眾皆同紫微。


臣笑曰。三天正法經云。天光未朗蔚積未澄。
七千餘劫玄景始分。九氣存焉。一氣相去九
萬九千九百九十里。青氣高澄濁混下降。而
[009-0145b]
九天真王元始天王生於九氣之中。氣結而
形焉。便有九真之帝。皆九天清氣凝成九宇
之位。三元夫人從氣而生在洞房宮玉童玉
女各三千而侍。以天為父以氣為母。生於三
元之君。


又案靈寶罪報品云。太上道君禮元始天尊
問十善等法。於是天尊命召神仙各說因緣。
恒沙得道已成如來。其未成者亦如恒沙。又
文始傳云。天堂對地獄。善者昇天惡者入
地。若如此說理則不然。何者元始天王及太
上道君諸天神人。皆結自然清元之氣而化
為之本。非修戒而成者也。彼本不因持戒而
成者。何得令我獨行善法而望得之乎。


又案度人本行經云。太上道君言。我無量劫
度人無數。元始天尊以我因緣之勳。賜我太
上之號。推此有疑。如有無生成品云。空為萬
物母。道為萬物父。此則先有於道乃有眾生。
然此為道之父。非眾生所作。道既如此。眾生
何用修善而作乎。又道生萬物。生物之初是
則始也。我既始生未有染習。何得有六道四
生苦樂之別乎。又不可也。又云。眾生神識本
來自有。非道生者。道既能生萬物。神識豈非
物乎。又不可也。


四結土為人者



三天正法經云。九氣既分。
九真天王乃至三元夫人三元之君太上道君
於是而形。逮至皇帝始立生民結土為像於
曠野。三年能言。各在一方。故有傖秦夷羌。五
情合德五法自然。承上真之氣而得為人也。


臣笑曰。三元品善惡業對皆由一身。又文始
[009-0145c]
傳云。若婬盜不孝。死入地獄受五苦八難。後
生六畜邊夷之中。推此而言。乖違大甚。且
皇帝土像之日。經于三年上真氣入乃能言
語。此上清之氣與太上同源。論先未有惡善。
何為入土像中。即墮八難為蠻夷乎。此土為
像。先亦無因。云何造作之後。乃有中邊之別
乎。又上真之氣為癡為黠。若其癡也。不應入
土能言。如其黠也。應識五苦八難。如何不樂
善樂而貪為苦難乎。推此諸條。可笑之深
也。


五明五佛並興者



文始傳云。老子以上皇
元年下為周師。無極元年乘青牛薄板車度
關。為尹喜說五千文曰。吾遊天地之間。汝未
得道。不可相隨。當請五千文萬遍。耳當洞
聽目當洞視。身能飛行六通四達。期於成都。
喜依言獲之。既訪相見。至罽賓檀特山中。乃
至王以水火燒沈。老子乃坐蓮華中誦經如
故。王求哀悔過。老子推尹喜為師。語王曰。吾
師號佛。佛事無上。道王從受化。男女髠髮不
娶於妻。是無上道承佛威神。委尹喜為罽賓
國佛。號明光儒童。


臣笑曰。廣說品云。始老國王聞天尊說法。
與妻子俱得須陀洹果。清和國王聞之與群
臣造天尊所。皆白日昇天。王為梵天之首。號
玄中法師。其妻聞法同飛為妙梵天王。後生
罽賓號憤陀力王。殺害無道。玄中法師須化
度之。乃化生李氏女之胎。八十二年剖左腋。生
而白首。經三月乘白鹿與尹喜西遊隱檀特。
三年憤陀力王獵見便燒沈。老子不死。王伏
[009-0146a]
便剃髮改衣。姓釋名法號沙門。成果為釋迦
牟尼佛。至漢世法流東秦。又文始傳。老子化
胡推尹喜為師而化胡。消氷經云。尹喜推老
子為師。文始傳云。吾師號佛。佛事無上
道。又云。無上道承佛威神委喜為佛。推
此眾途師弟亂矣。何名教之存乎。又化胡消
氷經皆言。老子化罽賓身自為佛。廣說品。憤
陀力王老之妻也。得道號釋迦牟尼佛。即秦
漢所流者。玄妙篇云。老子入關至天竺維衛
國。入於夫人清妙口中。至後年四月八日剖
左腋而生。舉手曰。天上天下惟我為尊。三界
皆苦何可樂者。尋罽賓一國乃有五佛俱出。
一是尹喜號儒童者。二是老子化罽賓者。三
老子之妻憤陀王號釋迦者。四老子在維衛
作佛。亦號釋迦。五白淨王子悉達作佛。復號
釋迦。案文始傳云。五百年一賢千年一聖。
今五佛並出。不覺煩乎。若言聖人能分身化
物。說經亦必多方。何為老化則多。經惟二卷
不變。至於儒童尹喜憤陀佛經。無聞於今。但
是白淨王子所說。以此推之。老喜為佛。虛妄
可曝。且老經祕說不許人聞。前後相番誠有
遠意。然老子能作佛。止是一人道士。不知奉
佛惑之甚矣。如父為道人子為道
士。豈以道人故。而不認其父乎。


六五練生尸者



五練經云。滅度者用色繒。
天子一匹。公王一丈。庶民五尺。上金五兩而
作一龍。庶民用鐵五色石五枚。以書玉文。通
夜露埋。深三尺。女青文曰。九祖幽魂即出長
夜入光明天。供其厨飯三十二年。還其故形
[009-0146b]
而更生矣。


臣笑曰。三元品中天地水三宮九府九宮
一百二十曹。罪福功行。考官書之無有差錯。
善者益壽惡者奪算。豈有不因業行直用五
尺繒。而令九祖幽魂入光明天。三十二年還
故形耶。不然之談。於斯可見。計五練之文。出
天地未分之前。至今亦應用者。則三十二年
後穿塚而出。耳目所知。何為犧皇已來。
不聞道士死屍九祖從地出者。不然之
狀。又可笑也。今郊野古塚。亦有穴開焉。非道
士祖父更生之處乎。亦可啟齒。


七觀音侍道者



有道士造老像。二菩薩侍
之。一曰金剛藏。二曰觀世音。又道士服黃
巾帔。或以服帊通身被之。偷佛僧袈裟法
服之相。其服黃帔。乃是古賢之衣。橫披加
前兩帶者。今悉削除。學僧服像。


臣笑曰。案諸天內音八字文曰。梵形落空九
重推前。天真皇人。解曰。梵形者。元始天尊。
於龍漢之世號也。至赤明年。號觀音矣。又案
蜀記云。張陵避瘧丘社中。得呪鬼之術。自造
符書以誑百姓。為大蛇所吞。弟子恥之。云白
日昇天。陵子衡為係師。衡子魯為嗣師。以祖
妖法惑亂天下。漢書云。劉焉以魯為督義司
馬。遂殺漢中太守蘇固。便得漢中。鬼道化人。
時傳黃衣當王。魯遂令其部眾改著黃衣巾
帔。代漢之徵。自爾至今黃服不絕。像服沙門。
良可悲也。且立身之本。忠孝為先。子像父侍
天地不立。觀音極位大士。老子不及大賢。而
令祖父立侍子孫是不孝也。又襲張魯逆人之
[009-0146c]
服。是不忠也。既挾不忠不孝。何足踵焉。


八佛生西陰者



老子序云。陰陽之道化成
萬物。道生於東。為木陽也。佛生於西。為金陰
也。道父佛母。道天佛地。道生佛死道因佛緣。
並一陰一陽不相離也。佛者道之所生。大乘
守善道者。自然無所從生。佛會大坐。法地方
也。道會小坐。法天圓也。道人不兵者。乃是陰
氣女人像也。故不加兵役。道作兵者。可知道
人見天子王侯不拜。像女人深宮不干政也。
道士見天子守令拜者。以干政為臣僚也。道
會飲酒者無過也。佛會不飲。以女人飲酒犯
七出也。道會不齋。以主生生須食也。佛會持
齋。以主死死不食。又以女人節食也。道
人獨臥。以女人等守一也。道士聚宿故無
制也。


臣笑曰。文始傳云。道生東木男也。佛生西金
女也。今以五行推之。則金能刻木。木以金為
官鬼。金以木為妻財。推此則佛是道之官鬼。
道是佛之妻財也。又云。道生佛者理則不然。
陰陽五行豈有生金之木。故知道不生佛。道
人大坐。以是道之官府。道士小坐。以上逼於
官也。道人不兵租者。以本王種故免也。道士
庶賤兵租是常。道經若此。若免兵租便違道
教。又靈寶大誡云。道士不飲酒不干貴。如何
故違犯大誡乎。後之紜紜。全無指的。又云。道
士以齋為死法。故不齋者。何不飽食終日養
此形骸。而興絕粒服氣以求長生之術乎。卒
不見之終。為捕影之論矣。又云。道人獨臥道
士聚宿。據此合氣。黃書不可妄乎。
[009-0147a]


九日月周徑者



文始傳云。天去地四十萬九
千里。日月直度各三千里。周迴六千里。天地
午子相去九千萬萬里。卯酉西隅亦令轉
形。濟苦經云。崑崙山高一萬五千里。


臣笑曰。依濟苦經云。天地相去萬萬五千里。
與前文始。全所不同。文始傳云。日月周圍六
千里。徑三千里。據法則圍九千里。如何但止
六千耶。又天圓地方道家恒述。今四隅與方
等量。則天地俱圓矣。化胡云。佛法上限止極
三十三天。不及道之八十一天上也。又云。
崑崙山九重重相去九千里。山有四面。面有一
天。故四九三十六天。第一重帝釋居之。今計
崑崙山高一萬五千里。而有九重。重高九千。
則高八萬一千。而言萬五千者。何太乖各。
大可笑也。


十崑崙飛浮者



文始傳云。萬萬億萬萬歲。
一大水崑崙飛浮。爾時飛仙迎取天王及善
民。安之山上。復萬萬億萬萬歲大火起。爾時聖
人飛迎天王及人。安于山上。


臣笑曰。濟苦經云。天地劫燒洞然空蕩。清氣
為天濁氣為地。乃使巨靈胡亥造立山川日
月如前。崑崙山飛浮容可迎人安山之上。若天
地洞然山為火焚。義不獨立。如何迎取王人
安山上乎。


又度人妙經云。五億重天之上大羅之天。有
玉京山。災所不及。計太上慈愍。何不迎之以
在玉京乎。若看死不迎。是不慈也。若不能迎。
是欺詐也。又度人本行經云。道言我隨劫生
死。然太上道君。居大羅之上。災中不及。猶
[009-0147b]
云隨劫生死。自餘飛仙。如何迎取天王善人。
安于山上令免死者。深大愚駭。又可笑也。


十一法道天置官者



五符經云。中黃道君
曰。天生萬物人為貴也。人身包含天地無所
不法。立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
一元士九州百二十郡千二百縣也。膽為天
子大道君。脾為皇后。心為太尉。左腎為司徒。
右腎為司空。封八神及臍為九卿珠樓神十
二胃神十二三焦神三。合為二十七大夫。四
肢神為八十一。元士合之百二十。以法郡數
也。又肺為尚書府。肝為蘭臺府。


臣笑曰。檢道經州縣之名。文似近代所出。古
縣大而郡小。見于春秋及周書洛誥。今反以
郡大於縣。是則非春秋已前道經乎。誣罔迷
謬不可觀。而可笑也。


十二稱南無佛者



化胡經云。老子化胡。王
不受其教。老子曰。王若不信。吾南入天竺教
化諸國。其道大興。自此已南無尊於佛者。胡
王猶不信受曰。若南化天竺。吾當稽首稱南
無佛。又流沙塞有加夷國。常為劫盜。胡王患
之。使男子守塞常憂。因號男為優婆塞。女
子又畏加夷所掠。兼憂其夫為夷所困。乃因
號優婆夷。


臣笑曰。梵言南無。此言歸命。亦云救我。梵
言優婆塞。此言善信男也。優婆夷者。云善
信女也。若以老子言。佛出於南。便云南無佛
者。若出於西方。可云西無佛乎。若言。男子守
塞可名憂塞。女子憂夫恐夷可名為憂夷。未
知婆者。復可憂其祖母乎。如此依字釋詁。醜
[009-0147c]
拙困辱。大可笑也。


十三鳥跡前文者



洞神三皇經。稱西域仙
人曰皇文者。乃是三皇已前鳥。跡之始文章
也。又云。三皇者。則三洞之尊神。大有之祖
氣。天皇主氣。地皇主神。人皇主生。三合成德
萬物化生。


臣笑曰。南極真人問事品稱。靈寶真文三十
六卷。在玉京山玄臺玉室。真文大字滿中。天
地淪沒萬成萬壞。真文獨明。此之真文。即三
洞文也。三皇即三洞之尊神。必不在三洞之
從。爾時未有鳥獸。何得云三皇已前鳥跡之
始文也。若以伏犧為三皇者。案淮南子云。
皇帝使倉頡覩鳥跡造文字。此則止在皇帝
之時。何得云三皇已前鳥文之始乎。


十四張騫取經者



化胡經曰。迦葉菩薩云。
如來滅後五百歲。吾來東遊以道授韓平子。
白日昇天。又二百年。以道授張陵。又二百年。
以道授建平子。又二百年。以道授千室。爾後
漢末陵遲不奉吾道。至漢明永平七年甲子
歲。星晝現西方夜。明帝夢神人長一丈六尺
項有日光。旦問群臣。傅毅曰。西方胡王太子
成道佛號。明帝即遣張騫等。窮河源。經
三十六國至舍衛。佛已涅槃。寫經六十萬五
千言。至永平十八年乃還。


臣笑曰。漢書云。張陵者後漢順帝時人。客學
於蜀。入鵠鳴山為蛇所吞。計順帝。乃是明
帝七世之孫。理不在明帝之前百餘年也。又
云。明帝遣張騫尋河源者。此亦妄作。案漢書。
張騫為前漢武帝尋河源。云何後漢明帝。復
[009-0148a]
遣尋耶。不知騫是何長仙乎。代代受使。一
何苦哉。可笑其妄引也。


十五日月普集者



諸天內音第三宗飄天
八字文曰。澤落覺菩臺緣大羅。千天真皇人
解曰。澤者天中山名。眾龍所窟落覺者道君
之內名。菩臺者真人之隱號。玉臺處澤山之
陽。三萬日月明其左右。羅漢月夫人。大劫既
交。諸天日月會玉臺之下。大千世界之分。
天下改易大千洞然。


臣笑曰。濟苦經云。乾坤洞然之後。乃使巨靈
胡亥造山川玄中造日月。昆山南三十兆里
復有昆山。如是次第有千昆山。名小千界。
復有千小千。名中千界。復有千中千。名一大
千世界。計大千世界中有百億日月。又經云。
大劫既交天地改易。日月星辰無有存者。若
其普集則百億俱來。何為但三萬而至。若餘
不集者為是災所不及。為是本界闕少。若必
少者。地上凡人。尚蒙日月之照。天上福勝。如
何獨無照乎。又日月之下。乃是欲界。下人不
名大羅上界災所不及。今所不來者。理在然
乎。將知造此經者。惟聞大千之名。迷於日月
之數。故其然哉。


十六太上尊貴者



文始傳稱。老子與尹喜
遊天上。入九重白門天帝見老便拜。老命喜
與天帝相禮。老子曰。太上尊貴。剋日引見。太
上在王京山七寶宮。出諸天上。寂寂冥冥清
遠矣。


臣笑曰。神仙傳云。吳郡沈羲白日登仙。四
百年後還家。說云。初上天時欲見天帝天帝。尊
[009-0148b]
貴不可見。遂先見太上。在正殿坐。男女侍立
數百人。如此狀明。則知太上劣於天帝矣。言
太上尊貴治在眾天之上者妄也。今據九天
生神章。太上住在玄都宮也。其玉清宮在玄
都之上。何童宮復在玉清之上。便高玄都兩
重矣。而老子云。太上治在眾天之上者。何謬
如斯。


十七五穀為刳命之鑿者



化胡經云。三皇
修道人皆不死。上古之時。天生甘露地生醴
泉。食飲長生。中古世來天生五氣地出五味。
食之延年。下古世薄天生風雨地養百獸。人
捕食之。吾傷此際。故嘗百穀以食兆民。於是
三皇各奉粟五斗為信。求世世子孫不絕五
穀生神州。


臣笑曰。五符經云。三仙王告皇帝曰。人所以
壽老者。不食五穀故也。大有經曰。五穀刳命
鑿。臭五藏命促縮。此糧入腹無希久壽。
汝欲不死腸中無屎。五府經云。黃精者三陽
之氣。上入太清之宮。食之甘美。又長生也。未解
老子何不嘗此。而嘗五穀腐人之腸乎。又三
皇者皆神人也。何以不令子孫王於長生之
國。而以五升之穀請子孫王於神州。求刳命腐
腸之短壽乎又可笑也。


十八老子作佛者



玄妙內篇云。老子入關
往維衛國。入清妙夫人口中。後剖左腋生。行
七步曰。天上天下惟我為尊。於是乃有佛法。


臣笑曰。化胡經云。老子化罽賓一切奉佛。老
曰。却後百年。兜率天上更有真佛。託生舍衛
白淨王宮。吾於爾時。亦遣尹喜下生從佛。號
[009-0148c]
曰阿難。造十二部經。老子去後百年。舍衛國
王果生太子。六年苦行成道。號佛字釋迦文。
四十九年欲入涅槃。老子復見於世號迦葉。
在雙樹間。為諸大眾啟請如來三十六問訖。
佛便涅槃。迦葉菩薩焚燒佛屍收。取舍利分國
造塔。阿育王又起八萬四千塔。即以事推。老
子本不作佛。若作佛者。豈可老還自燒老屍
而起塔耶。且可一笑。且老子諸經多云作佛。
或作國師。豈可天下國師。與佛必待伯陽乎。
度人化俗。要須李耳耶。若云佛不能作要須
道者。從始氣以來。獨一老子。不許餘人悟大
道而為國師耶。是則老為自伐惟我能也。然
佛經。人人修行皆得佛果。道經不述。惟一
老君。如何佛教如此之弘。道經如斯之隘乎。
且妄言虛述首尾無據。蜀記。張陵被蛇噉。注而
白日昇天。漢書。鄧安伏鉞。乃言長生不
死道家誣老子作佛。詎可怪哉。


又造天地經云。西化胡王。老子變形而去。左
目為日。右目為月。案玄妙經云。老子乘日精
入清妙口中。是則老子乘一目之精而入口
也。計大道洞神何所不在。乃要憑一精而入
胎乎。若必藉精。精依於首。若乘頭入者。兩眼
俱來。今乃乘一眼而入。便成偏見之大道
乎。亦可笑也。


十九勅瞿曇遣使者



老子化胡歌曰。我在
舍衛時。約勅瞿曇身。汝共摩訶薩。齎經來東
秦。歷洛神州界。迫至東海間。廣宣世尊法。
教授聾俗人。與子威神法。化道滿千年。年滿
時當還。慎莫戀東秦。無令天帝怒。太上蹋地
[009-0149a]
瞋。


臣笑曰。案瞿曇者。即釋迦也。化胡經云。周莊
本初三年太歲丙辰。白淨三子既得正覺。號
佛釋迦。老子見其去世恐人懈怠。復下多羅
聚落。號曰迦葉。親近於佛。焚屍取骨。起塔分
布。若如上文。釋迦未生。不得預遣瞿曇往東
土也。如其已生成佛者。中間無容。得受迦葉
之約勅充千年之使乎。豈有菩薩親侍於佛
而勅佛為使乎。又周莊一政。止有一十五年。
元年乙酉全無丙辰。本初之號何謬如斯。足
令掩耳。亦使太上蹋地而瞋乎。


二十以酒脯事邪求道者



度人妙經稱。三
界魔王各有歌辭。誦之百遍名度南宮。千遍
魔王保迎。萬遍飛升天空。過三界登仙公。
又玄中精經。道士受戒符籙。置五嶽位設
酒再拜。


臣笑曰。觀身大戒云。道學不得祠祀鬼神及
向禮拜。既是欲界魔王。未度諸有。焉能誦通
百遍度南宮耶。


又案三張之法。春秋二分祭社祠竈。冬夏兩
至同俗祠祀。兵符社契軍將吏兵。都無誡
勸之文。此之神社。為神為道。若是神者。道士
不拜。如其道也。不設酒脯。豈有口誦魔言身
行禮祭。求出三界。諒可悲矣。


二十一佛邪亂政者



化胡經云佛興胡域。西
方金氣剛而無禮。神州之士。効其儀法起立
浮圖。處處專尚佛經背本趣末。言辭迂蕩不合
妙法。飾彫經像以誑王臣。致天下水旱兵革
相伐。不過十年災變普出。五星失度山河崩
[009-0149b]
竭。王化不平皆由佛亂。帝主不事宗廟。庶人
不享其先。所以神祇道氣。不可復理。


臣笑曰。智慧罪根品云。元始天尊曰。我於上
皇元年半劫。度人延命萬八千年。我去後人
心頹壞淫祀邪神。殺生禱祈更相殘害。自取
夭傷壽無定年。以此推之。淫祀邪神萬神歡
喜。氣與道合應獲福利。云何命促壽無定年。
又漢明已前。佛法未行道氣隆盛。何乃兵戈
屢作水旱相尋。雨血山崩饑荒荐集。更有桀
紂炮烙生靈。自明帝後佛法行來五百餘年。
寧有妖災虐政甚於前者。以今驗古。誰有誑
欺。事彰竹帛。不可掩也。鸞乃庸疎。頗尋兩
教。道法謙退。行偽以顯佛真。佛法澄正。存理
而開物性。若不如此通道。則可笑殺人。


戒枯死者



老子百八十戒
重律云。吾戒大重。向樹說之則枯。向畜說之
則死。又靈寶經云。玄素之道。古人修之延年
益壽。今人修之消年損命。


又道士受三五將軍禁厭之法。有怨憎者癩狂殞命。又度國王品。東方開明招真神身著
黑幘。有赤文足廣百步。頭柱天主食邪
魔口容山。朝食五百暮噉三千十十五五合衣
吞。臣笑曰。三元大戒云天尊說十戒十善
等法。無量人得道。戒云。不得懷惡心。聞戒
不信生謗生謗皆得罪。今樹木無情。不慮獲罪起謗。何
須戒之令枯。若必枯死。此則有知。若有知者。
聞法應悟。然無此理。何用斯言。公知今人修
則損命災毒已行。大道寬容檢而不檢。致令
殃延後代而不收錄之耶。
[009-0149c]


又案三張之術畏鬼科曰。左佩太極章。右佩
昆吾鐵。指日則停空。擬鬼千里血。又造黃神
越章殺鬼。朱章殺人。或為塗炭齋者。黃土
泥面。驢𩥇泥中懸頭著拄。打拍使熟。自晉
義熙中。道士王公期除打拍法。而陸修靜猶
以黃土泥額。反縛懸頭。如此淫祀眾望同
笑。又案漢婕妤。帝疑其詛。對曰。若鬼神有
知。不受無理之詛。如其無知。請之何益。故
不為此。以事推測。常人之智尚識達之。況鬼
有靈聰明正直而受愚厭者。未之有也。今觀
其文。詞義無取。有同俗巫解奏之曲。何期大
道。若此容而不非乎。將不耽嗜糟汁湎淫終
歲。以理推誠。豈得爾耶。


二十三起禮北方為始者



依十戒十四持
身經云。北方禮一拜。北方為始。東向而周十
方。想見太上真形。


臣笑曰。文始傳云。老子與尹喜遊天上。喜欲
見太上。老曰。太上在大羅天玉京。山極幽遠。
可遙禮闕。遂不見而還。以此推之。玄都玉京
太上所住。今在上方。何不以上為首。而浪禮
北方耶。然道生東陽也。何不從東方為始。佛
生西陰也。北亦陰也。前已鄙之。今復尊量而
前禮乎。又罪根品云。太上道君同陽館中稽
首禮元始天尊問十善等法。此戒乃天尊所
說。何以不禮天尊。而想見太上乎。捨本逐末。
誰之咎也。


二十四害親求道者



老子消氷經云。老子
語尹喜曰。若求學道。先去五情。一父母。二妻
子。三情色。四財寶。五官爵。若除者與吾西
[009-0150a]
行。喜精銳。因斷七人首持來。老笑曰。吾試子
心。不可為事。所殺非親乃禽獸耳。伏視七
頭為七寶。七尸為七禽。喜疑反家。七親皆存。
又造立天地記云。老子化胡。胡王不伏。老子
打殺。胡王七子國人一分。


臣笑曰。三元誡云。道學不得懷挾惡心。不孝
父母。不愛妻子。計喜所殺父母。如知是幻。何
得懷疑反視。如其實心依誡懷惡已犯重罪。
何況斬二親之首乎。又胡王不伏。殺其七子。
亦以甚矣。又殺國人一分。何斯不仁之深乎。
若作法於後代。則令求道者皆殺二親妻子
矣。又不可以一王不伏而濫誅半國之人乎。
進退二三。可笑怪也。


二十五延生符者



三元品云。紫微宮有
延生符爪書八方則八氣應之便成人。毀符以
燒者。人隨烟化為氣。其文四萬劫一出。


臣笑曰。文始傳云。萬萬億億歲一大水。崑
崙飛浮。有仙飛迎天王善人。安之山上。乃至
前萬萬歲。天地混沌如鷄子黃。名曰一
劫。案大水之日天人不死。不應迎之山上。


又濟苦經云。乾坤洞然之後。潰然空蕩。計一
劫之時。人物不存。其延生符四萬劫乃出。豈
可四萬劫中絕無天人。幽幽冥冥。何其遠也。
又萬萬止是一億。億止是一兆。止言一億
兆年而云。萬萬億億者。蓋新學造經。不知
數之大小耳。


二十六椿與劫齊者



洞玄東方青帝頌曰。
九五不常居。天地有傾危。大劫終一椿。百六
乘運迴。
[009-0150b]


臣笑曰。大水既漂。崑崙飛浮。後有大火。金鐵
融地無草。乃至萬萬億歲。天地如鷄子黃。總
名一劫。然椿是世木。以世火燒之則灰。值劫
火便絕。而言大劫齊椿者。一何謬歟。亦可笑
矣。


二十七隨劫生死者



如度命妙經云。大劫
交周。天崩地淪。欲界滅無。大平道經佛法
華大小品。周遊上下十八天中。在色界內至
大劫交。其文乃沒。其玉清上道三洞神經真
文玉字。出於元始。在二十八天無色界上大
羅玉京山玄臺災所不及。故自然之文。與運
同生同滅。能奉之七祖生天。轉輪聖王代代
不絕。


臣笑曰。度人本行經云。道言自元始開光已
來。赤明元年。經九千餘億劫。度一恒沙眾生。
爾後至上皇元年。度人無量。我隨劫生死。世
世不絕。恒與靈寶同出。經久劫終九氣。政
運託胎。洪氏積三千餘年。至赤明開通歲在
甲子。誕於扶力。蓋天復與靈寶同出度人。
元始天尊以我因緣。賜我太上之號。在玄都
玉京以此推之。真文在玉京之山災所不及。而云
自然之文。與運同生同滅。同生同滅豈非災
也。


又云。我與靈寶同時出沒。又云。我隨劫生死。
計靈寶運滅。太上隨亡。而云長生不死。此為
妄也。又玉京在眾天之上災所不及。理合可
疑。一切形色無有存者。玉京玉臺斯為色界。
色界非常。玉京豈存。又赤明甲子之號。殊同
河漢之實矣。
[009-0150c]


二十八服丹成金色者



神仙金液經云。金
液還丹。太上所服。而神今燒水銀。還復為丹。
服之得仙。白日昇天。求仙不得。此道徒自苦
燒丹成水銀。燒水銀成丹。故曰還丹昔韓終服之。面作金色。


又佛身黃金色者。蓋道法驗也。令身內外剛
堅如金。故號佛金剛身也。


臣笑曰。文始傳云。太上老子太一元君。此
三聖亦可為一身。金液經云。太一者惟有中
黃丈夫及太一君此二仙人主也。飲金液升
天為天神調陰陽矣。


尋韓終未服金液。止是常人既服升天。即老
君是也。而老君為太上萬真之主。何所不能
而乃須服金液後調陰陽乎。


又太一大神成者多少調陰陽者復須幾人。若
言服者。皆得何其多耶。又丹與水銀遍地皆
有。火燒成丹。作之不難。何為道士不服白日
昇天。為天仙之主而辛苦叩齒。虛過一生良
可哀哉。若不服者。明知為丹所誤。故捕影
之談耳。


又云。佛身金色由丹所成。此乃不須行因一
任丹。得邪見之重。可為悲矣。


二十九偷改佛經為道經者



如妙真偈云。
假使聲聞眾。其數如恒沙。盡思共度量。不能
測道智。


臣笑曰。此乃改法華佛智為道智耳。自餘並
同諸文非一。昔有問道士顧歡歡答。靈寶妙
經天文大字出於自然。本非法華。乃是羅什
妄與僧肇。改我道經為法華也。且靈寶偷於
法華可誑東夏。法華之異靈寶。不殊西域。今
[009-0151a]
譯人所出不爽經文。以此推之。故知偷改為
靈寶。且佛經博約詞義宏深。千卷百部無重文
者。不同老經自無別計。倚傍佛經開張卷部。
且五千之文全無及佛。佛之八藏亦不論道。
自餘後作皆竊佛經。後自明之。不廣其類。是
以古來賢達諷誦佛經。至今流傳代代不絕。
道法必勝何不誦持。舉國統括誦道誰是。是
故知非可為准的。


三十偷佛經因果者



度王品云。天尊告純
陀王曰。得道聖眾至恒沙如來者莫不從凡
積行而得也。十仙者無數。亦有一興而致一
仙位。復有積劫而登由功高。則一舉功卑。則
十升有十階級。從歡喜至法雲。相好具足。
於是諸王聞說即得四果。


又度身品。尼乾子於天尊所聞法。獲須陀洹
果。


又文始傳。老子在罽賓彈指。諸天王羅漢五
通飛天俱至。遣尹喜為師。得道菩薩為老子
作頌。


臣笑曰。佛之與道。教迹不同變通有異。道以
自然為宗。佛以因緣為義。自然者無為而成。
因緣者積行乃證。是以小乘列四果之梯。大
乘有十等之位。從凡入聖具有經論。未知道
家所引四果十仙名與佛同。修行因緣未見
其說。然道家所修。吸氣冲天飲水證道。聞法
飛空餌草尸解。行業既殊證果理異。但說天
有五重。或三千六千。或八十一天。或六十大
梵。或三十六天或三十三天。或五億五萬餘天。或九真
天王九氣天君四方氣君三元三天九宮天曹
[009-0151b]
玉清太有玄都紫微三皇太極。諸如此類理
有所緣。豈有虛張自取矯異。請說此天。為重
為橫為虛為實。服何丹草而獲此天。脫所未
詳則徒為虛指。更來可笑矣。


三十一道經未出言出者



案玄都道士所
上經目。取宋人陸修靜所撰者。目云。上清經
一百八十六卷。一百一十七卷已行。始清
已下四十部六十九卷未行於世。檢今經目。
並云見存。乃至洞玄經一十五卷。猶隱天
宮。今檢其目並注見在。


臣笑曰。修靜宋明帝時人。太始七年因勅而上
經目。既云隱在天宮。爾來一百餘年。不聞天
人下降。不見道士上昇。不知此經從何至此。
昔文成書以飯牛。詐言王母之命。而黃庭元
陽以道換佛。張陵創造靈寶。吳赤烏時始出。
上清起於葛玄。宋齊之間乃行。鮑靜造三皇。
事露而被誅。文成書飯牛致戮於漢世。今之
學者。又踵其術。又可悲乎。漢書張魯祖父陵。
桓帝時造符書以惑眾。受道者出米五升。俗
謂米賊。陵傳子衡。衢傳子魯。號曰三師。三人
之妻為三夫人。皆云。白日昇天。初受道名
鬼卒。後號祭酒。妖鄙之甚穿鑿濫行。皆此例
矣。


三十二五億重天者



文始傳云。天有五億
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地亦如之。厚一萬
里。四角有金柱金軸。方圓三千六百里。神風
持之。以四海為地脈。天地山川河漢通氣風
雲皆從山出。


臣笑曰。三天正法經云。天光未明七千餘劫。
[009-0151c]
玄景始分九氣存焉。九真天王元始天王。稟
自然之胤置九天之號。上中下真真為一元。
元有三天。上元宮即太上大道君所治。計一
天相去九萬九千九百九十里。則九天相去
七十九萬九千九百二十里。一里有三百步。
一步有六尺。則有一十四億三千九百八十
五萬六千尺。以五億重天分之。則天天相去
二尺。豈有厚萬里之地。上載二尺之天乎。


文始傳云。老子引四天王。大眾皆身長丈六。
短者丈二。計人大而天小。何以自容常臥不
起。愕然大怪。


三十三道士出入儀式



玄中經說。道士執
簡者用金玉。廣一寸長五寸五分。執之為況。
中古王執朝師君。下古金玉隱執雜木。長九
寸名為手簡。執以去慢誡於道士。若入王宮
聚落人室。在舍外十步。著巾帔執況而入。
勿有側背。出舍外脫巾帔著素服行。勿自顯
損道法。若入俗家。整威儀執簡坐。勿使俗怪。
道士行百里外。執杖巾帔香爐銅罐鉢孟。
出家之具自隨。威儀具足得十種功德。


臣笑曰。自然經云。道士巾褐帔法褐。長三丈
六尺。三百六十寸。法年三十六旬。年有三百
六十日。一身兩角。角各有六條。兩袖袖各六
條。合二十四條。法二十四氣。二帶法陰陽。中
兩角法兩儀。乃至冠法蓮華巾也。自然經既
有科律。何以不依。乃法張魯黃巾之服。違律
而無識也。


三十四道士奉佛者



化胡經云。願將優曇
花。願燒栴檀香。供養千佛身。稽首禮定光。
[009-0152a]


又云。佛生何以晚。泥洹何以早。不見釋迦文。
心中大懊惱。


又大戒云。道學當念。遊大梵流景宮禮佛。


臣笑曰。敷齋經。天尊令右玄真人曰。釋
迦文以轉輪生死法化世。使天老右玄真人。
以仙度之道不死之大法。又老子序云。道主
生佛主死。道忌穢佛不忌。道屬陽生忌穢。佛
則反之。據此清濁天分死生大判。何為不念
清虛大道。而願生死穢惡佛乎。故昔殷太
宰問孔子聖人。孔答三皇五帝三王及丘俱
不聖也。西方之人有聖者焉。故知孔子以佛
為聖。不以道為聖也。化胡經云。天下大術。佛
術第一。昇玄云。吾師化遊天竺。符子曰。老氏
之師名釋迦文。此道齊經又云。稱仙梵天稱
佛隱文。外國讀經多是梵天。道士所好梵即
佛也。此即學佛久矣。由稱梵也。又靈寶三十
二天大梵隱語。天各八字。誦之萬遍即飛行。
七祖同昇南宮。此又道士學佛之證也。然道
士止知學梵。亦不知梵是何佛。愚而信之亦
應有福。不知可笑以不。


三十五道士合氣法



真人內朝律云真人
曰。禮男女至朔望日。先齋三日入私房。詣
師所立功德。陰陽並進日夜六時。此諸猥雜
不可聞說。又道律云。行氣以次。不得任意。排
醜近好抄截越次。又玄子曰。不鬲戾得度世。
不嫉妬世。可度陰陽合乘龍去云云。


臣笑曰。臣年二十之時。好道術就觀學。先教
臣黃書合氣三五七九男女交接之道。四目
兩舌正對。行道在於丹田。有行者度厄延年。
[009-0152b]
教夫易婦惟色為初。父兄立前不知羞恥。自
稱中氣真術。今道士常行此法。以之求道。有
所未詳。


三十六諸子為道書者



玄都經目云。道經
傳記符圖論六千三百六十三卷。二千四十
卷有本。須紙四萬五十四張。其一千一百餘
卷經傳符圖。其八百八十四卷諸子論。其四
千三百二十三卷陸修靜錄。有其數目及本
並末得。


臣鸞笑曰。道士所上經目。陸修靜目中見有
經書。藥方符圖止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本
無雜書諸子之名。而道士今列二千餘卷者。
乃取漢藝文志目八百八十四卷為道之經
論。據如此狀。理有可疑。何者至如韓子孟
子淮南之徒。並不言道事。又有八老黃白之
方。陶朱變化之術。翻天倒地之符。辟兵殺鬼
之法。及藥方呪厭得為道書者。可須引來。未
知連山歸藏易林太玄皇帝金匱。太公六韜。
何以不在道書之例乎。修靜目中本無諸子。
今乃乘安。不知何據。且去年七月中道士所
上經目。止注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經。今云
八百餘卷。何以前後不同。又人之有惡惟恐
人知。己之有善慮人不見。故道士自書云。不
受道戒者不得讀道經。即如此狀。恐人知其
醜乎。若以諸子為道書者。人中諸子悉須追
取。何得遺之。且道士引例我老子道德。本是
諸子。今尊為經。流例相附有何過歟。若爾則
知老子黃子諸子之流。如何得與儒流七經
而相抗乎。班固先六經後二篇。序道為中上
[009-0152c]
賢類。斯實錄矣。


又陶朱者即范蠡也。既事越王句踐。君臣囚
吳石室。甞屎飲尿。亦以甚矣。今尊崇其術。不
亦昧乎。


又蠡子被戮於齊。何為不行父術變化而自免乎又造天
地經。老子託幽王皇后腹。即幽王之子也。身
為柱史。即幽王之臣也。化胡經云。老子在漢
為東方朔。若審爾者。幽王為犬戎所殺。豈可
不授君父與神符令不死乎。


又漢武窮兵疲役中國。天下戶口至減太半。
老子為方朔者。何忍不與辟兵辟穀之符。
厭人呪鬼之方。以護漢國乎。眼看流弊。若此
無心取救。將非欺誑之謬乎。


又統收道經目錄。乃有六千餘卷。覈論見
本止有二千四十卷。餘者虛指未出。將非鉛
墨未備致經本未成乎。自餘孟浪紛論無足
更廣。
廣弘明集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