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38 廣弘明集-唐-道宣 (T@SONG)



廣弘明集卷第十七


大唐沙門釋道宣撰


佛德篇第三之三




* 隋國立舍利塔詔隋高祖
* 舍利感應記隋著作王劭
* 慶舍利感應表并答隋安德王雄百官等
* 隋國立佛舍利塔詔隋文帝自注一十六州等
* 岐州風泉寺
* 雍州仙遊寺
* 嵩州嵩岳寺
* 泰州岱岳寺
* 華州思覺寺
* 衡州衡岳寺
* 定州恒岳寺
* 廓州連雲岳寺
* 牟州巨神山寺
* 吳州會稽山寺
* 同州大興國寺
* 蒲州栖巖寺
* 蘇州虎丘山寺
* 涇州大興國寺
* 并州無量壽寺
* 隋州
* 益州
* 秦州
* 楊州
* 鄭州
* 青州
* 亳州
* 汝州
* 瓜州
* 番州
* 桂州
[017-0213b]
* 交州
* 相州大慈寺
* 襄州大興國寺
* 蔣州


門下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群生津梁庶
品。


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之內一切
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使當今見在爰及
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
諳解法相兼堪宣導者。各將侍者二人并散
官各一人。薰陸香一百二十斤。馬五匹分道
送舍利。往前件諸州起塔。其未注寺者。就有
山水寺所。起塔依前山。舊無山者於當州內
清靜寺處建立其塔。所司造樣送往當州。僧
多者三百六十人。其次二百四十人。其次一
百二十人。若僧少者盡見僧為朕皇后太子
廣諸王子孫等及內外官人一切民庶幽顯生
靈。各七日行道并懺悔。起行道日打剎莫問
同州異州。任人布施。錢限止十文已下。不得
過十文。所施之錢以供營塔。若少不充役正
丁及用庫物率土諸州僧尼。普為舍利設齋。
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入石函。總管刺史
已下縣尉已上。自非軍機停常務七日。專檢校
行道及打剎等事。務盡誠敬副朕意焉。主者
施行。


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內史令豫章王臣暕宣


舍利感應記隋著作王劭



皇帝昔在潛龍。有婆羅門沙門來詣宅。出舍
利一裏曰。檀越好心。故留與供養。沙門既去。
求之不知所在。其後皇帝與沙門曇遷。各置
舍利於掌而數之。或少或多。並不能定。曇遷
[017-0213c]
曰。曾聞婆羅門說法身過於數量非世間所
測。於是始作七寶箱以置之。神尼智仙言曰。
佛法將滅。一切神明今已西去。兒當為普天
慈父重興佛法。一切神明還來。其後周氏果
滅佛法。隋室受命乃興復之。皇帝每以神尼
為言云。我興由佛。故於天下舍利塔內。各作
神尼之像焉。


皇帝皇后於京師法界尼寺。造連基浮圖以
報舊願。其下安置舍利。開皇十五年季秋之
夜有神光。自基而上右繞露槃。赫若冶鑪之
焰。一旬內四如之。皇帝以仁壽元年六月十
三日。御仁壽宮之仁壽殿。本降生之日也。歲
歲於此日深心永念。修營福善追報父母之
恩。故延諸大德沙門與論至道將於海內諸
州選高爽清靜三十處各起舍利塔。


皇帝於是親以七寶箱。奉三十舍利。自內而
出置於御座之案。與諸沙門燒香禮拜。願弟
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救度一切眾生。乃取
金瓶瑠璃各三十。以瑠璃盛金瓶。置舍利於
其內。薰陸香為泥。塗其蓋而印之。三十州同
刻十月十五日正午入於銅函石函。一時起
塔。


諸沙門各以精舍。奉舍利而行。初入州境先
令家家灑掃覆諸穢惡。道俗士女傾城遠迎。
總管刺史諸官人。夾路步引。四部大眾容儀
[017-0214a]
齊肅。共以寶蓋旛幢華臺像輦佛帳佛輿香
山香鉢種種音樂。盡來供養。各執香華或燒
或散。圍繞讚唄梵音和雅。依阿含經舍利入
拘尸那城法。遠近翕然雲蒸霧會。雖盲躄老
病莫不匍匐而至焉。沙門對四部大眾作是唱
言。至尊以菩薩大慈無邊無際哀愍眾生切
於骨髓。是故分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又
引經文種種方便。訶責之教導之。深至懇惻
涕零如雨。大眾一心合掌右膝著地。沙門乃
宣讀懺悔文曰。菩薩戒佛弟子皇帝某。敬白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法一切賢聖僧。
弟子蒙三寶福祐為蒼生君父。思與一切民
庶共建菩提。今欲分布舍利諸州起塔。欲使
普修善業同登妙果。為弟子及皇后皇太子
廣諸王子孫等內外官人一切法界幽顯生靈
三塗八難。懺悔行道。奉請十方常住諸佛十
二部經甚深法藏諸尊菩薩一切賢聖。願起
慈悲受弟子等請。降赴道場證明弟子為一
切眾生發露懺悔。於是如法禮拜悉受三歸。
沙門又稱。菩薩戒佛弟子皇帝某。普為一切
眾生發露無始已來所作十種惡業。自作教
他見作隨喜。是罪因緣墮於地獄畜生餓鬼。
若生人間短壽多病。卑賤貧窮邪見諂曲。煩
惱妄想未能自寤。今蒙如來慈光照及。於彼
眾罪。方始覺知。深心慚愧怖畏無已。於三寶
前發露懺悔。承佛慧日願悉消除。自從今身
乃至成佛。願不更作此等諸罪。大眾既聞是
言。甚悲甚喜甚愧甚懼。銘其心刻其骨。投財
賄衣物及截髮以施者不可勝計。日日共設
[017-0214b]
大齋禮懺受戒。請從今已往修善斷惡。生生
世世常得作大隋臣子。無問長幼華夷咸發
此誓。雖屠獵殘賊之人亦躬念善。舍利將入
函。大眾圍遶填闓。沙門高捧寶瓶巡示四
部。人人拭目諦視共睹光明。哀戀號泣聲響
如雷。天地為之變動。凡是安置處悉皆如之。
真身已應靈塔常存。天下瞻仰歸依福田益
而無窮矣。


皇帝以起塔之旦。在大興宮之大興殿庭。西
面執珪而立。延請佛像及沙門三百六十
七人。旛蓋香華讚唄音樂。自大興善寺來居
殿堂。皇帝燒香禮拜。降御東廊。親率文武百
僚。素食齋戒。是時內宮東宮逮於京邑。茫茫
萬宇舟車所通。一切眷屬人民莫不奉行聖
法。眾僧初入。勅使左右密夾數之。自顯陽門
及升階凡數三遍。常䞉一人。皇帝見一異
僧曷槃覆髆。以語左右曰。英驚動他置爾去
已。重數之曷槃覆髆者果不復現。舍利之將
行也。皇帝曰。今佛法重興必有感應。其後處
處表奏皆如所言。


雍州於仙遊寺起塔。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
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


岐州於鳳泉寺起塔。將造函。寺東北二十里。
忽見文石四段。光潤如玉。小大平整。因取之
以作重函。於是大函南壁異色分炳。為雙樹
之形。高三尺三寸。莖如雪白。葉如碼碯。北
壁東壁有鳥獸龍象之狀。四壁皆有華形左
旋右轉。其後基石漸變盡如水精。沙門道[王*?/米]
圖此雙樹之象置於許州。葉盡變為青色。明
[017-0214c]
年岐州大寶昌寺。寫得陜州瑞相圖置於佛
堂。以供養當戶。大像三吐赤光。流出戶外。
於是戶外十佛像及觀世音菩薩亦頻放光。
半旬之內天華再落。


涇州於大興國寺起塔。將造函。三家各獻
舊磨好石。非界內所有。因而用之恰然相稱。


秦州於靜念寺起塔。先是寺僧夢群仙降集
以赤繩量地鐵橛釘記之。及定塔基。正當其
所。再有瑞雲來覆舍利。是時十月雪下。而近
寺草木悉皆開華。舍利將入函。神光遠照。空
內又有讚歎之聲。


華州於思覺寺起塔。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
便朗照。有五色光氣。去地數丈。狀若相輪。正
覆塔上。數十里外。遙望之。則正赤上屬天。舍
利下訖雲霧復起。瑞雪飛散如天華。著人衣
久之而不濕。


同州於大興國寺起塔。舍利宿於近驛。天夜
雨明旦輿行。雲日迎之開朗。入自南門。而城
北雨如故。既至寺。又陰雨。臨入函。日乃出。
眾色光相繞日如輪。先是寺僧慧真。夢見聖
人項有圓光明照天地來自西方入門而立。
及舍利輿至。無故止於其所。因定塔基焉。十
二月八日夜。有五色圓光。從基而上遍照城
內。明如晝日。五十里咸見之。明年四月曰
光起於塔西。流照塔東。良久乃滅。


蒲州於栖巖寺起塔。九月二十六日。舍利在
治下仁壽寺。其夜堂內光明如晝。二十八日
定基。明日地大震山大吼。巖上有鍾鼓之聲。
十月七日舍利將之栖巖。地又動。八日輿登
[017-0215a]
山從者千數。大風從下而上。因風力俄頃至
於佛堂。其夜浮圖上有光。長數尺。乍隱乍顯
至於十餘。瓶內亦有光五道散出。還歛入
瓶。又有二光。並大如鉢。出於西壁。合為一道
流入塔基。食頃乃滅。俄而復出。流入於堂。山
頂亦有大光。照二百里。遠望者皆言燒山。九
日夜又有二光遶浮圖其一流照西谷。其一
流照南谷。十二日堂內又有光狀如香鑪。流
至浮圖露盤。移時乃滅。其夜露盤上又有光。
或散或聚。皆似蓮華。移更乃滅。十三日夜浮
圖上又有光。如三佛像。並高尺。停住者久之。
十四日夜有光三道。從堂而出。其一直上天。
其一流於東北。其一狀如樓闕赫照州城。自
朔至望。寺及城內。常聞異香。桃李杏柰多花。
人採之以供養。舍利入函之夜又有光。再從
塔出。圓如大鏡。諸光多紫赤。而見者色狀不
必同。或云如大電。或云如燎火。其都無所見
者十二三。有婦人抱新死小兒來乞救護。至
夜便蘇。遇光照以愈疾者非一。諸州皆有感
應。而栖巖寺最多。蓋由大祖武元皇帝之所
建也。


并州於舊無量壽寺起塔。舍利初在道場。大
眾禮拜。重患者便得除。起塔之旦雲霧晝昏。
至於已後日乃朗照。五色雲夾之。舍利舍利將
入函放光或一尺或五寸。有無量天神。各持
香花幢幡寶蓋遍覆州城。


定州於恒嶽寺起塔。有一異翁。來禮拜施布
一匹。負土數籠。人問其姓字而不答。忽然失
之。此地舊無水。開皇三年初營寺其西八里
[017-0215b]
白龍淵忽東流而過。作役罷水便絕。及將起
新塔。水復大流。


相州於大慈寺起塔。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
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建塔之明年八月。光
天尼寺僧寫得陜州瑞相圖。置於佛堂。神光屢
發如電。又有五色雲蓋。正臨堂上。一日四見
焉。又有白雲。狀如林木雰雨金華。其花之狀
形如大蝶。色似青瑠璃。翱翔而下。乃騰虛
而去。明年正月寺內又雨天華。


鄭州於定覺寺起塔。舍利將至。寺東有光。如
大流星。入至佛堂前而沒。輿到此處無故自
止。既而定塔基於西岸。其東岸舊舍利塔有
二光。西流入於基所。寺僧設二千人齋供。
然而萬餘人食之不盡。一甕飯出八十盆餘
食。供寺眾二百人。數日乃盡。舍利將入函。四
面懸幡無風而一時內向。


嵩州於閑居寺起塔。人眾從舍利者萬餘。有
兔逆坂走來歷輿下而去。天時陰雪。舍利將
下日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


亳州於開寂寺起塔。界內無石。舍利至。便於
三處各得一成磨方石。一似函而無底。乃合
而用之。不須改鑿。掘塔基至槃石。有二浪
井夾之。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便朗照。始入
函雲復合。


汝州於興世寺起塔。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
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


泰州於岱岳寺起塔。舍利至州。其夜岳廟內
有鼓聲。天將曉。三重門皆自闢。或見三十騎
從廟而出。蓋岳神也。舍利自州之寺。未至
[017-0215c]
數里。雲蓋出於山頂。五色而三重。白氣如虹。
來覆舍利散成大霧沾濕人衣。其狀如垂珠。
其味如甘露。自旦至午。霧氣乃歛而歸山。
分為三段。乍來乍往。如軍行然。蓋亦岳神之
來迎也。於是瓶內有聲放光。高丈餘。食頃乃
滅。人審視之。見瑠璃內金瓶蓋自開。瓶口有
寸光如箸。炯然西指。雖急轉終不迴。如此經
八日。將入函。光遂散出。還入金瓶雲霧復起。
有童子能誦法華經。來禮舍利。遂燒身於野
以供養焉。明年二月六日。泰山神鼓竟夜鳴。
北聽則聲南南聽則聲北東西亦如之。


青州於勝福寺起塔。掘基深五尺。遇磐石自
然成大函。因而用之。及舍利將入。瓶內有光。
乍上乍下。


牟州於巨神山寺起塔。舍利初至。二大紫芝
欻現於道。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便朗照。始
入函雲復合。


隋州於智門寺起塔。十月六日掘基得神龜。
七日甘露降於石橋旁之楊樹。有黑蜂無算
來繞之。八日旦大霧。舍利將之寺。天便開朗。
歷光化縣。忽見門內木連理。過楊樹之下。甘
露五道懸流。沾灑輿上。既而沈陰。舍利將下
日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神龜色狀時異。
有文在其腹曰。王興州使參軍獻之。日日開
匣欲視其頭。而縮藏不可見。勅使著作郎王
劭審檢。龜便長引頸足。恣人反轉。連日如
之。乃見有文在其頭曰。上大王八十。七千
萬年。皇帝親撫視之。入於懷袖自然馴狎。放
諸宮治及草內。還來直至御前。每放輒如
[017-0216a]
之。


襄州於大興國寺起塔。天時陰晦。舍利將下
日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


楊州於西寺起塔。州久旱。舍利入境。其夜雨
大洽。


蔣州於栖霞寺起塔。隣人先夢。佛從西北來。
寶蓋旛花映滿。寺眾悉執花香出迎。及舍利
至如所夢焉。


吳州於大禹寺起塔。舍利凡五度江。風波不
起。既至寺放青黃赤白之光。獲紫芝高二尺
餘。四莖共三蓋。天時陰晦。舍利將下日便朗
照。始入函雲復合。


蘇州於虎丘山寺起塔。其地是晉司徒王珣
琴臺。掘得甎函。銀合子有一舍利。浮之鉢水
右轉四周。舍利初發州。天降雨。未至寺日便
出。乃有雜色雲。臨輿而行。徘徊不散。至於塔
所。空裏有音樂之聲。既而天又陰晦。舍利將
下雲暫開。舍利入函雲復合。先是寺內鑿石
井。井吼二日。蓋舍利將來之應也。


衡州於衡岳寺起塔。沙門奉舍利自江陵水
行二千餘里。四遇逆風。願定便定。四乞順風。
皆如所欲。初掘基融峯上。有白雲闊二丈餘。
甚整直來臨基所右旋三匝乃散。既而陰晦。
舍利將下日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


桂州於緣化寺起塔。舍利未至城十餘里。有
鳥千數夾輿行飛。入城乃散。舍利將入塔。五
色雲來覆之。


番州於洪楊鄉崇楊里之靈鷲山寺起塔。掘
得宋末所置石函三。其二各有銅函。盛二小
[017-0216b]
銀像。其一有銀瓶子盛金瓶。疑本有舍利。今
乃空矣。既而坑內有神仙雲氣之像。昔宋
王劉義隆之時。天竺有聖僧求那跋摩。將詣
楊都路過靈鷲寺。謂諸僧曰。此間尋有異瑞。
兼值王者登臨徵應建立。終逢菩薩聖主方
大修弘。其年冬果有群燕共銜繡像委之堂
內。及齊主蕭道成初為始興太守。遊於此寺
而起白塔。陳天嘉三年寺內立碑其文也。如
此聖主修弘驗於今日。


交州於禪眾寺起塔。


益州於法聚寺起塔。天時陰晦。舍利將下日
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


廓州於法講寺起塔。舍利初發京下宿於臨
臯。沙門夢失舍利。是夜廓州有光。高數丈。從
東方來入寺。右繞佛塔。照及城樓內外洞朗。
遙望者疑燒積薪。光漸西流食頃乃沒。及定
塔基正當光沒之所。又有香氣𣱦氳異常。


瓜州於崇教寺起塔。


虢州表言。州雖不奉舍利。亦請眾僧行道。有
一異鳥來集梁上。意似聽經不驚不動。一夜
一日乃下止於讀經之床。人人讚歎摩[打-丁+娑]。又
擎之以行道。法師於佛前為之受戒。良久乃
去。


隋州典籤王威送流人九十。道逢舍利。盡釋
其囚。千里期集無一違者。隋州人於溳水作
魚獄三百。既見舍利。亦悉決放之。餘州若此。
類蓋多矣。


皇帝當此十月之內。每因食於齒下得舍利。
皇后亦然。以銀盌水浮其一。出示百官。須臾
[017-0216c]
忽見有兩右旋相著。二貴人及晉王昭豫章
王暕蒙賜蜆。勅令審視之。各於蜆內得舍利
一。未過二旬。宮內凡得十九。多放光明。自是
遠近道俗。所有舍利率奉獻焉。皇帝曰。何必
皆是真。諸沙門相與推試之。果有十三玉
粟。其真舍利鐵䆘而無損。


慶舍利感應表并答


隋安德王雄百官等


臣雄等言。臣聞大覺圓備理照空有。至聖虛
凝義無生滅。故雖形分聚芥尚貯金甖。體散
吹塵猶興寶剎。自釋提請灰之後。育王建塔
已來。未有分布舍利紹隆勝業。伏惟皇帝積
因曠劫宿證菩提。降迹人王護持世界。往者
道消在運仁祠廢毀。慈燈滅影智海絕流。皇
祚既興法鼓方震。區宇之內咸為淨土生靈
之類皆覆梵雲。去夏六月爰發詔旨。延請沙
門奉送舍利。於三十州以十月十五日同時
起塔。而蒲州栖巖寺規模置塔之所。於此山
上乃有鍾鼓之聲。舍利在講堂內。其夜前浮
圖之上發大光明。爰及堂裏流照滿堂。將置
舍利於銅函。又有光若香鑪。乘空而上至浮
圖寶瓶。復起紫焰。或散或聚。皆成蓮華。又
有光明。於浮圖上狀如佛像花趺宛具。停住
久之稍乃消隱。又有光明。繞浮圖寶瓶。蒲州
城內仁壽寺僧等遙望山頂。光如樓闕。山峯
㵎谷昭然顯見。照州城東南一隅。良久不滅。
其栖巖寺者即是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造。
又華州置塔之處。于時雲霧大雪。忽即開朗。
正當塔上有五色相輪。舍利下訖還起雲霧。
[017-0217a]
皇帝皇后又得舍利。流輝散彩或出或沈。自
非至德精誠道合靈聖。豈能神功妙相致此
奇特。臣等命偶昌年。既覩太平之世。生逢善
業。方出塵勞之境。不勝抃躍。謹拜表陳賀。以
聞。


門下仰惟正覺覆護群品。濟生靈於苦海。救
愚迷於火宅。朕所以至心迴向結念歸依。思
與率土臣民爰及幽顯。同崇勝業共為善因。
故分布舍利營建神塔。而大聖慈愍頻示光
相。宮殿之內舍利降靈莫測來由。自然變現。
歡喜頂戴得未曾有。斯實群生多幸延此嘉
福。豈朕微誠所能致感。覽王公等表悚敬彌
深。朕與王公等及一切民庶。宜更加剋勵興
隆三寶。今舍利真形猶有五十。所司可依前
式分送海內。庶三塗六道俱免蓋纏。稟識含
靈同登妙果。主者施行。


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者將還。各請一舍利
於本國起塔供養。詔並許之。詔於京師大興
善寺起塔。先置舍利於尚書都堂。十二月二
日旦發焉。是時天色澄明氣和風靜。寶輿旛
幢香花音樂種種供養彌遍街衢。道俗士女
不知幾千萬億。服章行位從容有序。上柱國
司空公安德王雄已下皆步從至寺。設無遮
大會而禮懺焉。有青雀狎於眾內。或抽佩刀
擲以布施。當人叢而下都無所傷。仁壽二年
正月二十三日。復分布五十一州建立靈塔。
令總管刺史已下縣尉已上。廢常務七日請
僧行道。教化打剎施錢十文。一如前式。期用
四月八日午時。合國化內同下舍利封入石
[017-0217b]
函。所感瑞應者別錄如左。


恒州 泉州 循州 營州 洪州 杭州
涼州 德州 滄州 觀州 瀛州 冀州
幽州 徐州 莒州 齊州 萊州 楚州
江州 潭州 毛州 貝州 宋州 趙州
濟州 兗州 壽州 信州 荊州 梁州
蘭州 利州 潞州 黎州 慈州 魏州
汴州 杞州 許州 豫州 顯州 曹州
安州 晉州 懷州 陜州 洛州 鄧州
秦州重得舍利 衛州 洺州 鄭州


恒州表云。舍利詣州建立靈塔。三月四日到
州。即共州府官人。巡歷檢行安置處所。唯治
下龍藏寺堪得起塔。其月十日度地穿基。至
十六日未時。有風從南而來。寺內香氣殊異
無比。道俗官私並悉共聞。及有老人姓金名
瓚。患鼻不聞香臭。出二十餘年。於時在眾亦
聞香氣。因即鼻差。至四月八日。臨向午時欲
下舍利。光景明淨天廓無雲。空裏即雨寶屑
天花。狀似金銀碎薄。大小間雜雰雰散下。猶
如雪落。先降塔基石函上。遍墮寺內城治。俱
有雜色晃曜金晶映日。時即將衣承取。復在
地拾得。道俗大眾十萬餘人。並見俱獲。又剎
柱東西二處忽有異氣。其色黃白初細後麁。
如烽火烟龍形宛轉迴屈直上。周旋塔頂遊
騰清漢。莫惻長短。良久乃滅。又有四白鶴。
從東北而來周繞塔上西南而去。至二十日
已時。築塔基恰成。復雨寶屑天華。收得盛有
一升。即遣行參軍王亮。於先奉獻。皇帝開
華於寶屑內復得舍利三顆。甚大歡欣。瀛州
[017-0217c]
表云。掘地欲安舍利石函。時可深六尺許。土
裏忽有真紫色光現。須臾遂滅。其土即有黑
文。雜間成篆書字云。轉聖王佛塔。謹表
聞知。


黎州表云。掘基安舍利塔。於地下得一瓦銘
云。千秋萬歲樂未央。


觀州表云。舍利塔上有五色雲如車蓋。其日
午時現至暮。


魏州表云。所送舍利數度放光。復有諸病人
或患眼盲或患五內。發願禮拜病皆得愈。至
四月八日。欲下舍利。午時天忽有一片五色
雲。香馥非常。須臾之間即降金花。至九日旦
復下銀花。遍滿城池。其花大者如榆莢。小
者似火精。人人皆得函盛奉獻。其日復有一
黑狗耽耳白胸。於舍利塔前舒左股屈右脚。
見人行道即起行道。見人持齋亦即持齋。非
時與食不食。唯欲得飲淨水。至後日旦起解
齋。與粥始喫。旦寺內先有數箇猛狗。但見
一狼狗。無不競來吠嚙。若見此狗入寺。悉皆
低頭掉尾。當爾之時。看人男夫婦女三十餘
萬。盡皆不識此狗。未知從何而來。


泰州表云。欲下舍利時七日地微動至八日
大動。


兗州表云。勅書分送起塔。以瑕丘縣普樂寺
最為清淨。即於其所奉安舍利。以去三月二
十五日。謹即經營以為函蓋。初磨之時體唯
青質。及其功就變同碼瑙。五色相雜紋彩煥
然。復於其裏間生白玉。內外通徹照物如水。
表裏洞朗鑒人等鏡。其送舍利。
[017-0218a]


曹州表云。三月二十九日。舍利於子城上赤
光現。四月五日申時。舍利現雙樹。并有師子
現。五日亥時。舍利現金光。長七寸。六日卯時。
龍花樹現。下有佛像俱出。六日卯時。漆龕板
外光明。狀如金華色。六日申時。漆龕北板上。
及佛菩薩雙樹等形。六日亥時。舍利精舍裏
出黃白花光。長四五寸。八日辰時。漆龕板後
雲霧金光等形狀。巳時漆龕板後裟羅樹蓮
華影佛像眾僧師子形等。午時塔上五色雲
現。午後漆龕內板上有娑羅雙樹林樓閣等
現。九日漆龕內板上疊石壘基文。甲後漆龕
板外大娑羅樹及僧執香爐等形容金佛像
現。似若太子初生身。如黃金色。後有三僧。身
著紫黃法服。手捉香爐供養。其香氣與世香
不同。每日恒聞。


晉州表云。舍利於塔前放光三度。皆紫光色。
眾人盡見。


杞州表云。舍利以三月四日到州。十四日辰
時。瑠璃瓶裏色白如月。須臾之間即變為赤
色。至四月二日後變作紫光。或現青色。瓶內
流轉。一來一去。循環不止。道俗瞻仰。咸共歸
依實相容儀。良久乃散。七日午時。神影復出。
變動輝煥於前無異。


徐州表云。舍利二月二十八日至州西一驛
宿。其夜陰雨。舍利放光。向州四十五里。其淨
道寺僧向北山看光。影從驛所舍利處而來。
舍利石函蓋四月五日磨治訖。遂變出仙人
二。僧四人。居士一人。騏驎一。師子一。魚二。
自餘並似山水之狀。
[017-0218b]


鄧州表云。舍利四月六日石函變作玉及碼
瑙。其石有文。現正國德三字。并有仙人麟
鳳等出。


安州表云。奏寺安置送舍利。法師浮業共州
官人量度基。申時忽有香氣。𣱦氳乘空而至。
芬芳微妙世未曾有。道俗咸皆驚愕隨至處
所。香氣遍滿至五更方始散盡。又至四月八
日。行道日滿供設大齋。午時欲下舍利。道俗
一萬餘人。法師昇高座。手捧舍利以示大眾。
人人悲感不能自勝。即有赤色。從師手內瓶
口而出。便二度放光。高一丈。又下石函忽
有白雲。團圓如蓋。正當函上右旋數匝。閉
訖還當元出之處消滅。又塔南先有佛閣。當
時鎖閉舍利於其下立道場。遣二防人看守。
忽聞閣上有眾人行聲。看閣門仍閉。又復須
臾復聞行聲即走告。寺主來共開閣門上驗
看。唯有佛像。自外都無所見。又下舍利訖日。
到申時有法師淨範投陀僧淨滔。於舍利塔
後。臨水巖邊。為諸道俗受菩薩戒。眾人見群
魚行隊遊水。首皆南出似欲歸依。多少一萬
餘。請二禪師乘船入水為魚受戒。然水內諸魚
悉迴首向船。隨逐巡行如似聽法。


趙州表云。舍利以三月四日到州。臣等於治
下文際寺安置起塔。二日治剎行道。舍利於
塔所放赤光。從未至申更見不同。或似像形。
或似樓閣。或見白光。乍大乍小。巡繞舍利。繞
瓶行道。或隱或顯。或遲或速。官人道俗莫不
覩見。驚憙號咽沸騰寺內。至四日又放赤
光。曜如金色。縱橫一尺餘。紫綠相間前後三
[017-0218c]
度。重久乃滅。又見一佛像長二尺餘。坐於
蓮華趺坐。又以二菩薩俠侍。長一尺餘。從卯
至巳見諸形相。道俗四部二萬餘人。咸悉瞻
仰。


豫州表云。舍利瓶有白光。須臾成五色遊轉
瓶內。形相非常。又鑿舍利銘。其石更無異質。
鑿至皇帝一字。從上點及竪牽橫畫。隨鑿之
處如刻金所成。


利州表云。舍利三月二十六日夜一更內放
光。遍照衙內如月。


明州表云。四月八日下舍利。掘地安石函。乃
得一像。


衛州表云。四月三日齋訖。舍利金瓶外。其色
紅赤鮮麗殊常。或行瑠璃瓶底。或遊瓶側。緣
瓶上下光明外照。比至八日照灼如初。


洺州表云。舍利三月十一日天降甘澤。十三
日乃止。有戒德沙門僧猛。先患腰脚不堪出
行。其日聞舍利欲到。合寺馳走。僧猛自身抱
患不得奉迎。命弟子法藏扶侍出戶。迴心正
念遂便得起行。出城十里許親迎舍利。因此
瘳降漸堪得行。


毛州表云。舍利二月二十七日到州。其日即
依式安置。一切男女皆發菩提心。競趣歸依。
瘂者能言。攣躄之人悉皆能行。石函乃變如
琉璃。內外明徹。四月十二日天雨金銀華
等。表送奉獻。


冀州表云。舍利放光。五色照滿城治。時有一
僧先患目盲。亦得見舍利。復有一人患腰脚
攣躄十五年。自舍利到州所。是患人禮拜發
[017-0219a]
願。即得行動。


宋州表云。三月四日舍利至州。其所部宋城
縣市院先有古井塸。由來鹹苦水色舊赤。全
不堪食。其縣民胡子乾因取水和泥。怪其色
白甞覺甚甘。四月三日舍利於塔內放赤色
光。六日夜五更寺內又放白色光。七日辰時
寺內天雨白華。目驗雰雰然。狀如細雪。不落
於地。八日午時欲下舍利入函。天上有白鶴
翔塔基之上。


懷州表云。舍利於州城長壽寺安置。四月五
日辰時。有一雄雉飛來函側。心閑從容質羽
鮮華。自飛自止曾無驚畏。河內縣民楊邁特
以示。道俗六千餘人。莫不同見。勅使沙門靈
粲即與受戒。其雉向師似如聽法。師云。此
雉是野鳥。內法道理無容籠繫。即令送城北
太行山放之。舍利塔廂復有一跡。從塔東南
三步而來。直到塔所不見還蹤。復無入
處。或闊四寸。或闊三寸。蟠屈逶迤狀等龍蛇
之跡。官人道俗並悉共見。八日至午前舍
利欲入塔函。遂放光於瓶外。巡迴數匝暉彩
照曜。或上或下。乍隱乍出。


汴州表云。舍利三月二日到州。權置州館。六
日夜大德僧惠徹等。忽聞香氣有異尋常。至
八日諸僧迎舍利將向塔所。大德僧僧粲等五
人。復聞香氣。去惠福寺門四十餘步。遂放
青色光覆炤露帳。大久乃滅。其寺有舍利。在
僧房供養。其日杞州人張相仁。於僧房見寺
內舍利復放青色光。恰與新至舍利色狀相
似。十日復至見赤色光臨寺佛堂。高五尺其
[017-0219b]
夜四更復見青赤雜色光於寺。復有一老母。
患腰已來二十餘年。柱杖伏地而行。聞舍利
至寺。強來禮拜。於大眾裏見舍利光。腰即得
差捨杖而行。


洛州表云。舍利三月十六日至州。即於漢王
寺內安置。至二十三日忽降香氣。世未曾有。
四月七日夜一更向盡。東風忽起燈花絕焰。
在佛堂東南神光炤燭。復有香風而來。官人
道俗等共聞見。於是彌增剋念。至八日臨下
舍利。塔側桐樹枝葉低莖。


幽州表云。三月二十六日於弘業寺安置舍
利。石函始磨。兩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鏡。內外
相通。紫光焰起其石班駁。又類瑪瑙。潤澤
炫燿光似瑠璃。至四月二日起齋行道。至
三日亥時。舍利前焚香供養。燈光炤庭眾星
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輿之上。至八日舍利
入函。自旦及辰函石現文。髣髴像有菩薩光彩
粉藻。又似眾仙。其聞鳥獸林木諸狀不惑
者眾。實難詳審。其有文理照顯分明。今畫圖
奉進。


許州表云。三月三日初夜於州北境去州九
十里。舍利放光。紫赤二色照曜州城內外。民
庶皆見神光。四月七日在州大廳。舍利出金
瓶之外。瑠璃瓶內行道放光。至八日在辨行
寺塔所。又放光明。午時舍利欲入石函。又有
五色光彩雲來臨塔上。雲形如蓋。其日在塔
西南一百餘步。依育王造塔本記。一枯池不
在四畔。正在池中。可深九尺。忽有甘井自現。
其水不可思議。當時道俗看者二萬餘人同
[017-0219c]
飲。齊所錄瑞應奉表奏聞。


荊州舍利現雲如車蓋。正當塔上雲間雨花。
遊颺不落。眾鳥翔塔。


濟州舍利本一。至彼現二。放光炤現。聞異香
氣雲間出音。自然鍾聲及以讚善。大鳥群飛
塔下。


楚州舍利當行道日。野鹿來聽鶴遊塔上。


莒州舍利本一。至彼現三。放光映炤。掘基地
下忽得銅塔。及瘂者能言。


營州舍利三度放光。白色舊龜石自然折解。
用書石函。


抗州舍利山間掘基。得自然石窟容舍利函。


潭州舍利江鳥迎送。


潞州舍利至彼自然泉湧。飲者病愈。


洪州舍利白項烏引路。


德州舍利至彼。躄者能行。犬鳥旋塔。


鄭州舍利放光。幡向內垂。


江州舍利至彼行道日。耕人犁得一銅像。


蘭州舍利掘基地下得一石像。又小兒撥得
二銅像。


慈州舍利現白雲蓋如飛仙。自然
泉涌。飲者病愈。


廉州未得舍利。別得一舍利。放光佛香爐烟
氣。又類蓮華黃白色。天雨寶屑。


雍州表云。仁壽二年五月十二日。京城內勝
光寺大興善寺法界寺州公廨裏。及城治街
巷天雨銀屑。大如榆莢小如麩等。表送奉獻。
仁覺寺五月十二日未時。有風從西南如來。
香氣氳氳。沙門及經生道俗等並悉俱聞。當
夜雨寶屑天花。巴蕉枝葉椶櫚莖檊上。人
[017-0220a]
皆拾得。大小如前無異。


仁壽二年六月五日夜。仁壽宮所慈善寺新
佛堂內靈光映現。形如鉢許。從前柱遶梁栿。
眾僧覩見。


仁壽二年六月五日夜。雨銀屑天花琵琶葉
上及餘草頭上。落地。


仁壽二年六月八日。諸州送舍利。沙門使還
宮所見旨相問慰勞訖。令九日起慈善寺為
慶光齋。僧眾至寺讚誦旋遶行香欲食。空裏
微零復雨銀屑天花。舍人崔君德令盛奉獻。
京城內勝光寺模得陜州舍利石函變現瑞像
娑羅雙樹等形相者。仁壽二年五月二十三
日已後。在寺日日放光連連相續。緣惑即發
不止晝夜。城治道俗遠來看人歸依禮拜。闐
門塞路往還如市。遇斯光者照動群心悲喜
發意。其城內諸寺外縣諸州以絹素模將去
者。或上輿放光。或在道映照。或至前所
開明現朗。光光色別隨見不同。


仁壽二年七月十五日。京城內延興寺灌寫
釋迦金銅像丈六。其夜雨寶屑銀華。香氣甚
異無比。


陜州舍利。從三月十五日申時。至四月八日
戌時。合一十一度見靈瑞。總有二十一事。四
度放光。


光內見花樹。二度五色雲。掘地得鳥。石函變
異。八娑羅樹。樹下見水。一臥佛。三菩薩。一
神尼。函內見鳥。三枝金華。興雲成輪相。自然
幡蓋。函內流出香雲。再放光。


舍利在陜州城。三月二十三日夜二更裏。大
[017-0220b]
通寺善法寺闡業寺並見光明。唯善法寺所
見光。內有兩箇華樹。形色分明。久而方滅。其
色初赤。尋即變白。後散如水銀。滿屋之內物
皆照徹。舍利在大興國寺。四月二日夜二更
裏。靈勝寺見光明。洞了庭前果樹及北坡草
木。光照處見其形。塔基下掘地得鳥。舍利來
向大興國寺。三月二十八日卯時。司馬張備
共大都督侯進檢校築基掘地已深五尺。有
閿鄉縣玉山鄉民杜化雲。钁下忽出一鳥。青
黃色大如鶉。馴行塔內安然自處。執之不恐。
未及奉送其鳥致死。今營福事。於舍利塔內
獲非常之鳥。既以出處為異。謂合嘉祥。今別
畫鳥形。謹附聞奏。五色雲再見。三月十五日
申時。舍利到陜州城南三里㵎。即有五色雲。
從東南欝起。俄爾總成一蓋。即變如紫羅色。
舍利入城方始散滅。當時道俗並見。至二十
八日未時。在大興國寺。復有五色雲。從西北
東南二處而來。舍利塔上相合。共成一段。時
有文林郎韋範大都督楊旻及官民等。並同
觀屬。其雲少時即散者也。兩度出聲。舍利
在州。三月二十三日夜。從寶座出聲。如人間
打靜聲。至三乃止。後在大興國寺。四月五日
酉時。復出一聲大於前者。道俗並聞。石函內
外四面見佛菩薩神尼娑羅樹光明等。四月
七日巳時。欲遣使人送放光等四種瑞表。未
發之間。司馬張備共崤縣令鄭乾意閿鄉縣
丞趙懷坦大都督侯進當作人民侯謙等。至
舍利塔基內石函所檢校。同見函外東面石
文亂起。其張備等怪異。更向北面乾意以衫
[017-0220c]
袖拂拭隨手。向上即見娑羅樹一雙。東西相
對枝葉宛具。住深青色。俄頃道俗奔集。復
於西面外。以水澆洗。即見兩樹葉有五色。次
南面外復有兩樹。枝條稍直。其葉色黃白。次
東面外復有兩樹。色青葉長。其四面樹下並
有水文。於此兩樹之間。使人文林郎韋範初
見一鳥仰臥。司馬張備次後看時。其鳥已立。
鳥前有金華三枝。鳥形大小毛色與前掘地
得者不異。其鳥須臾向西南行。至佛下停住
函內。西南近角復有一菩薩。坐華臺上面向
東。有一立尼面向西而向菩薩合掌。相去二寸。西
面內復有二菩薩並立。一金色面向南。一銀
色面向北。相去可有三寸。西脣上有一臥佛。
側身頭向北面向西。其三菩薩於石內並
放紅紫光。高一尺許。從已至未形狀不移。圖
畫已後色漸微滅。道俗觀者其數不少。此函
本是青石色基黑闇。見瑞之時變為明白。表
裏映徹周迴四面。俱遣人坐並相照見無所
翳障。其函內外四面。總見一佛三菩薩一尼
一鳥三枝華八株樹。今別畫圖狀。謹附聞奏。


午時四方雲起變成輪相。復有自然幡蓋。及
塔上香雲二度光見。


四月八日午時欲下舍利。于時道俗悲號。四
方忽然一時雲起。如煙如霧。漸欲向上至於
日所。即遶日變成一暈。猶如車輪。內別有白
雲團圓翳日。日光漸即微闇如小盞許。在輪
外周匝。次第以雲為輻。其輪及輻並作紅紫
色。至下舍利訖。其雲散滅日光還即明淨。復
於塔院西北牆外。大有自然幡蓋。亦有見幡
[017-0221a]
蓋圍遶舍利者。當時謂有人捉幡供養。至下
舍利訖其幡蓋等忽即不見。于時道俗見者
不少。至戌時司馬張備等。見塔上有青雲氣
從塔內而出。其雲甚香。即喚使人文林郎韋
範大興寺僧曇暢入裏就看。備共韋範等並
見流光向西北東南二處流行。須臾即滅。
廣弘明集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