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61 佛法金湯編-明-心泰 (CBETA)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一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都汴。起太祖庚申。盡欽宗丙午。九主。一百六十七
年。


太祖



太祖諱匡胤。趙姓。其先𣵠人也。太祖生於洛陽。故為
洛陽人。父弘殷。追諡宣祖。太祖仕周為歸德軍節度
使。殿前都點檢。受詔北征。宿陳橋驛。將士推戴以黃
袍加身。建隆元年正月受周恭帝禪。詔以是年二月
十六日聖誕為長春節。普度童行八千人國朝會要。十二
[011-0416b]
月詔於廣陵戰地造寺曰建隆。賜田四頃。命沙門道
暉主之年錄。初太祖目擊周世宗鎔範鎮州大悲菩薩
銅像鑄為錢。太祖密訪麻衣和尚問曰。自古有毀佛
天子乎。麻衣曰。何必問古事。請以柴官家目擊可驗。
太祖曰。主上世宗神武聰明。善任人。日夜圖治。以混一
為心。有唐太宗之風不知天下何日定矣。麻衣曰甲
子至將大定。太祖因問。古天子毀佛法。與大周何如。
麻衣曰。魏太武毀寺焚經像坑沙門。故父子不得其
死。周武帝毀佛寺籍僧歸民。未五年遽縈風疹。北伐
年三十六崩於乘輿。國亦尋滅。唐武宗毀天下佛寺。
在位六年。年三十二神器再傳。而黃巢群盜並起。太
祖曰。天下久厭兵。毀佛法非社稷福。奈何。麻衣曰。白
氣已兆。不逾數月至申辰當有聖帝大興。興則佛法
賴之亦興。傳世無窮。請太尉默記之。及即位。屢建佛
寺。歲度僧人歐陽外傳。二年聖誕日。京師及諸郡縣咸令
有德沙門陞座祝聖。永為常准。三年詔每歲試童行。
通妙法華經者祠部給牒披剃。乾德四年詔遣僧百
人往西域求經。開寶元年九月詔成都府造金銀字
藏經各一藏。敕兵部劉熈古監視。五年敕刻佛經一
藏。帝自用兵平列國。前後造金銀字經數藏稽古略。八
年上自洛陽回京。手書金剛經。常自讀誦。趙普因奏
事見之。上曰不欲甲冑之士知之。但言常讀兵書可
北山錄


太宗


[011-0416c]


太宗諱匡乂。更名炅。宣祖第三子。太祖同母弟。太平
興國元年詔普度天下童子十七萬人國朝會要。二年初。
周世宗廢龍興寺以為官倉。國初寺僧擊鼓求復。至
是不已。帝遣使持劍詰之曰。前朝為倉日久。何為煩
凟天庭。且密戒使者懼即斬之。僧詞自若曰。前朝不
道毀像廢寺。正賴今日聖朝興復之耳。貧道何畏一
死。中使以聞。帝大感嘆。敕復之。賜額曰太平興國宋朝
事苑。三年。沙門贊寧隨吳越王入朝。賜號通慧大師。敕

住左街天壽寺。令修僧史。四年詔贊寧乘驛往明州
阿育山王迎取真身舍利塔入禁中供養。復得舍利
一顆。造塔十一級於開寶寺。帝手自安奉。五年正月
敕張廷訓往五臺山造金銅文殊萬菩薩像。奉安真
容院。勑張仁贊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高二丈。奉安
娥眉山普賢寺之白水。建大閣以覆之。詔建開聖禪
寺於誕生之地。奉優填王栴檀瑞像。敕衛欽往泗州
修僧伽大師塔凡十三層。改普照王寺為太平興國。
七年詔立譯經傳法院于東京。如唐故事。以宰輔為
譯經潤文使。七月天息灾上新譯聖佛母經。法天上
吉祥持世經。施護上如來莊嚴經。各一卷。十月敕贊
寧編修高僧傳。自唐貞觀二十年至宋端拱元年。成
三十卷。敕賜入藏。是年帝遣使鐘山祭誌公。賜號道
林真覺菩薩。八年帝以新譯經示宰臣曰。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普利群生。達者自悟淵源。愚者妄生誣謗。
朕於此道微識其宗。凡為君而正心無私。即自利行
[011-0417a]
也。凡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也。如梁武捨身為
奴。此小乘偏見。非後代所宜法也統紀。御製聖教序略
曰。大矣哉。我佛之教也。化導群迷闡揚宗性。義理幽
玄真空莫測。包括萬象譬喻無根。綜法網之化綱。演
無際之正教。拔四生於苦海。譯三藏之秘言。大則說
諸善惡。細則比於河沙。含識萬端弗可盡述全文見藏經


真宗



真宗諱元侃。更名恒。太宗第三子。咸平元年詔贊寧
為右街僧錄主管教門事。帝甞製崇釋論。略曰。奉乃
十力。輔茲五常。上法之以愛民。下遵之而遷善。誠可
以庇藜庶而登仁壽也。又曰。釋氏戒律之書。與周孔
荀孟迹異而道同。大旨勸人為善。禁人為惡。不殺則
仁矣。不盜則廉矣。不惑則信矣。不妄則正矣。不醉則
莊矣。景德四年臣僚言。愚民無知。謂捨財可以邀福。
修供可以滅罪。蠧害國政。宜加禁止。上謂宰臣曰。佛
教使人遷善。誠有益。安可禁之。且佛法所至甚廣。雖
荒服諸國皆知信奉。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王
旦對曰。頃歲虜使登開寶塔。瞻禮甚䖍。誓當戒殺。及
至上清宮。不復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而已。上曰然。
大中祥符三年詔京師太平興國寺立奉先甘露戒
壇。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七十三所。天禧元年詔天
下立放生池。二年敕江寧府長干寺曰天禧。塔曰聖
感。四年宰相𡨥準.翰林楊億以四明知禮法師行業
及遺身事奏聞。帝曰。但傳朕意。請留住世。特賜法智
[011-0417b]
大師之號。帝註四十二章經入藏頒行統紀并稽古略。帝製
聖教序。略曰。高明肇分。三辰方乃序其次。厚載初定。
萬彚於以發乎端。清濁之體既彰。善惡之源是顯。然
後以文物立其教。以正典化其俗。於是乎像法來於
中國。真諦流於中夏。洞貫今古。真實之理無以窮。囊
括九圍。玄玅之門莫能究。言乎妄想則五蘊皆空。現
乃真容則一毫圓滿。廣大之教豈能紀述者哉。


仁宗



仁宗。諱禎。真宗第六子。天聖元年帝常頂玉冠。冠上
琢觀音像。左右以玉重。請易之。帝曰。三公百官揖於
下者皆天下英賢。豈朕所敢當。特君臣之分不得不
爾。朕冠此冠。將令回禮於大士也鄭景重家集。九年四月
勑韶州守臣詣寶林山南華寺。迎六祖衣鉢入禁中
清淨堂供養。勑兵部侍郎晏殊撰六祖衣鉢記。景祐
四年詔曰。朕荷祖宗之休。丕承洪業。未甞不虗懷逸
士昃席幽人。雅聞天台之石橋。近接四明之雪窬。智
覺之遺風具在。應真之靈跡儼存。慨想名山載形夢
𥧌。今遣內侍張履信賷沉香山一座。龍茶二百斤。銀
五百兩。御服一襲。表朕崇重之意。慶曆三年六月詔
迎相國寺佛牙。禱于禁中。初太祖疑宣律師佛牙非
真。遣使取自洛。以火煆之。色不變。太祖敬其神異。御
製發願文。太宗復取騐以火。御造偈讚申敬。因奉安
相國法華院。真宗又迎供開寶寺。瞻拜之。夕神光洞
發。御製偈贊。至是以佛牙三朝敬事。祖宗御封。帝手
[011-0417c]
啟之。灌以海上薔薇水。忽得舍利一顆。五色映人。帝
因為贊。皇祐元年內侍李允寧奏施汴宅一區建寺。
賜額曰十方淨因禪院。帝留意空宗。下三省定議。召
有道者住持。歐陽脩.程師孟奏請廬山圓通寺居訥。
訥稱疾不起。訥以懷璉應詔。召對化成殿。問佛法大
意。奏對稱旨。賜號大覺。至和二年大覺乞歸老山中。
帝曰。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不許。嘉祐三年契嵩
進正宗記十二卷.輔教編三卷.定祖圖等書。帝覧其
書。至謀道不謀名。為法不為身。嘆愛其誠。賜其書入
僧寶傳.統紀.雪竇寺記.宸奎閣記


英宗



英宗。諱宗寔。仁宗之兄。濮王第十三子。仁宗立為皇
太子。賜名𥌓。治平二年杭守沈文通奏天竺觀世音
菩薩始自石晉。至今治平。福天下。澤生民。前後靈跡
甚著。宰相曾公亮敷陳其事。遂賜額曰靈感觀世音
院。是年勑大相國寺造三朝御製佛牙讚[石*白-日+田/廾]。翰林學
士王珪撰文。左僕射魏國公賈昌朝書。右僕射兼譯
經潤文使魏國公韓琦立石。太宗讚曰。功成積劫印
文端。不是南山得恐難。眼覩數重金色潤。手擎一片
玉光寒。鍊時百火精神透。藏處千年瑩采完。定果薰
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閒看。真宗讚曰。西方大聖號
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願進修增妙果。庶期饒益
富黎元。仁宗讚曰。三皇掩質皆歸土。五帝潛形已化
塵。夫子域中𡘆是聖。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軀祇見遺
[011-0418a]
空塚。何處將身示後人。唯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鍊
色長新。三年淨因璉禪師乞歸四明阿育王山。帝賜
手詔曰。天下寺院任性住持。師遂建宸奎閣以奉先
朝聖製統紀


神宗



神宗。諱頊。英宗長子。熈寧二年詔衡州迎常寧資福
寺玉塔入京。塔高一尋。累以玉石。阿育王所造第九
塔也。十年夏旱。帝於禁中齋禱甚虔。夜夢神僧馳馬
空中口吐雲霧。覺而雨大霔。敕求其像。得之相國寺
第十三尊羅漢。詔迎入內供養。宰相王珪以詩稱賀
曰。良弼為霖孤宿望。神僧作霧應精求。參政元絳續
曰。仙驥乘雲穿仗下。佛花吹雨洒天流東軒筆錄。元豐三
年正月。敕大內設千僧齋。施袈裟金剛經。為慈聖太
后追福。五年詔相國寺闢六十四院為八禪二律。以
東西序為惠林.智海二巨剎。詔淨慈宗本禪師住惠
林。東林常總禪師住智海。總固辭。許之。本入對延和
殿。山呼罷。即就榻跏趺。侍衛驚顧而師自若。賜茶至。
舉盞長吸。又蕩撼之。帝問受業。對曰承天永安。帝喜。
語論久之。既退。帝目送之。謂左右曰。真福慧僧也。侍
者問主上何語。曰喫茶閒話耳統紀稽古略


哲宗



哲宗。諱煦。神宗第六子。元祐元年四月詔法雲秀禪
師就先帝神御前說法。賜號圓通。高麗王子祐世僧
統義天來朝。敕禮部蘇軾舘伴。仍敕主客。楊傑送至
[011-0418b]
錢唐受法。三年敕內侍賷黃金往東林裝飾神運五
殿佛像統紀


徽宗



徽宗。諱佶。神宗第十子。建中靖國元年。汴京法雲寺
佛國禪師惟白撰續燈錄三十卷進上。御製序。略曰。
釋迦如來之出世也。唱道雞園。騰芳鷲嶺。西被竺土。
東流震旦。則正法眼藏獨付於飲光。自達磨西來寔
為初祖。至於曹溪。南岳青原而下分為五宗。各擅門
風。應機酬對。雖建立不同。而會歸則一。佛國禪師惟
白探取上乘。了第一義。屢入中禁。三登高座。宣揚玅
旨。良愜至懷。是錄也直指性宗單傳心印。可得於眉
睫。可薦於言前。舉手而擎玅喜世界。彈指而成莊嚴
樓閣。神通玅用不可思議者也普灯。崇寧三年敕迎相
國寺三朝御製釋迦佛牙入內供養。隔水晶匣舍利
出如雨點。因製讚曰。大聖釋迦文。虗空等一塵。有求
皆赴感。無剎不分身。玉瑩千輪在。金剛百煉新。我今
恭敬禮。普願濟群倫。政和三年詔沙門永道住左街
崇先香積院。四月嘉州奏風折大樹。有僧在定。帝令
送至京師。八月入內譯經院。金總持三藏鳴金磬出
其定。僧曰。我東林遠法師弟慧持也。西遊峨眉。因入
定於此。三藏徐曰。今欲何歸。曰陳留。即復入定。帝令
繪像頒行天下。仍製讚三首。其一曰。七百年來老古
錐。定中消息許誰知。爭如隻履西歸去。生死徒勞木
作皮普灯。宣和元年帝惑於林靈素之說。詔改佛為大
[011-0418c]
覺金仙。僧為德士。寺為宮觀。左街大師永道上書曰。
自古佛法未甞不與國運同盛衰。魏太武崔浩滅佛
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興之。周武衛元嵩滅
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貶死。隋文帝大興之。唐武宗趙
歸真.李德裕滅佛法不一年。歸真被誅。德裕竄死。宣
宗大興之。我國家太祖太宗列聖相承。譯經試僧大
興佛法。成憲具在。雖萬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
姦人之言。為驚世之舉。陛下不思大武見弑於閹人
之手乎。周武為鐵獄之囚乎。唐武奪壽去位之報乎。
此皆前鑒可觀者。陛下何為蹈惡君之禍而違祖宗
之法乎。書奏。帝怒。敕流道州本傳。二年九月詔大復天
下僧尼。道州永道量移近處。七年六月得旨回敕住
昭先禪院。賜名法道。以旌護法。


李昉



昉。字明遠。深州鐵陽人。仕周漢。歸宋三入翰林。兩入
中書。諡文正。太平興國間與徐鉉等進太平廣記五
百卷。其間錄佛法者三十卷。上自漢明。終於五代。古
今悟心得道之眾。神僧經論定慧之學。君臣信毀休
咎之徵。靡所不載。


范質



質。字文素。大名宋城人。建隆初拜相。封魯國公。太祖
詔以二月十六日聖誕為長春節。賜百官宴於相國
寺。質甞撰聖齋疏曰。素虹紀瑞。表覺帝之下生。紺馬
效靈。應輪王之出世。非夫威震四天則不足感自然
[011-0419a]
之寶。非夫位尊三界則孰能致希有之祥。壽命同百
億須彌。德澤被三千世界。恒沙可筭。天祿難窮。墨海
雖乾。皇圖益固國朝會〔典〕


王禹偁



禹偁。字元之。濟州鉅野人。太宗聞其賢。召拜右拾遺。
真宗除知制誥。咸平四年史舘修撰。左街僧錄贊寧
亡。禹偁序其文。略曰。師年八十二。視聽不衰。歷京師
十四朝。吳越四世。終能受洪範享用之福。處浮圖具
瞻之地。所謂必得其壽。必得其位者乎。師所述內典
錄百五中卷。外集四十九卷。覽其文知其道矣本集。初
禹偁甞有僧辱之。故不喜僧。及守蘇州。時虎丘住山
雪堂淨禪師自以詩僧通名謁之。禹偁曰。詩僧焉敢
謁王侯。淨即應之曰。大海終須納細流。昨夜虎丘山
上望。一輪明月照蘇州。禹偁大悅。遂相與交好贊寧本傳
虎丘板刻


呂蒙正



蒙正。字聖功。河南人。太宗淳化真宗咸平間兩入相。
封許國公。諡文穆。微時窶甚。甞謁人。有詩云。十謁朱
扉九不開。滿身風雪又歸來。入門懶覩妻兒面。撥盡
寒罏一夜[厂@火]。有僧憐且奇之。給其食。彌月又盡。乃令
說居房廊。隨僧粥飯。遂得安心讀書。獲薦。僧復偹裝
遣之。竟魁多士。後執政十年。郊祀俸給皆不請。帝問
其故。對以私恩未報。帝詰之。以實對。帝曰。僧中有若
人耶。以恩俸與寄食之寺。以酬宿德。公甞晨興禮佛
[011-0419b]
祝曰。不信三寶者願勿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護
持佛法。公之姪夷簡。簡之子公著。並封申公。皆知敬
佛法。公居政府。焚疏請言法華齋。翼日言至坐公堂
上。公將出。心思當拜不當拜。言大呼曰。呂老子快出
來。拜亦得不拜亦得。公大驚。遽出拜之。齋畢。問未來
休咎。言索筆書亳州二字。及罷相。知亳州。始悟前讖
武庫


王旦



旦。字子明。大名莘人也。相真宗。諡文正。淳化二年杭
州昭慶寺僧省常刺血書華嚴淨行品。結社修淨業。
旦為之首。參政蘇易。簡一百三十二人。一時士大夫
皆稱淨行社弟子。比丘預者千眾。人謂廬山蓮社莫
如此日之盛也。天禧元年九月旦薨。先一日囑翰林
楊億曰。吾深厭勞生。願來世為僧。宴坐林間觀心為
樂。幸於死後為我請大德施戒。剃髮鬚。著三衣。火葬
勿以金寶置棺內。億為諸孤議曰。公三公也。斂贈公
衮豈可加於僧軆。但以三衣置柩中。不藏寶玉湘山野錄


楊億



億。字大年。建州蒲城人。真宗朝拜正言。遷知制誥。諡
文公。景德初沙門道原進禪宗傳燈三十卷。詔億裁
定頒行。億為序。甞自敘師承本末曰。自雙林影滅。隻
履西歸。中心浩然。罔知所旨。首蒙安公大師每垂誘
導。又得雲門諒公旨趣。正與安公同轍。並自廬山歸
宗雲居而來。皆法眼之流裔。去年假守茲郡。適會廣
[011-0419c]
慧璉公。寔嗣南院念公。齋中務簡退食多暇。或坐邀
而至。或命駕從之。請叩無方。蒙滯俱釋。半歲之後曠
然弗疑。如忘忽記。如睡忽覺。平昔礙膺之物嚗然自
落。積劫未明之事廓爾現前。固亦決擇之洞分。應接
之無蹇矣。今繼紹之緣實屬於廣慧。而提激之自良
出於鰲峰也。億臨終偈曰。漚生與漚滅。二法本來齊。
欲識真歸趣。趙州東院西僧寶傳并釋監。億序清規。略曰。百
丈大智禪師以禪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來多居律
寺。雖列別院。然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於是別立禪
居。凡具道眼者。有可尊之德。號曰長老。處於方丈。同
淨名之室。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者。表佛祖親囑受。當
代為尊也。所裒學眾無多少高下。盡入僧堂。設長連
床。施椸架。掛搭道具。臥必斜枕床唇右脇吉祥睡者。
以其坐禪既久偃息而已。具四威儀也。其闔院大眾
朝參夕聚。長老上堂升座。主寺徒眾雁立側聆。賓主
問酬激揚宗要者。示依法而住也。齋粥二時均遍。表
法食雙運也。行普請法。上下均力。或有假號竊形混
於清眾。致喧擾之事。擯令出院者。貴安清眾也。或有
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眾燒衣[犮/皿]道具。遣逐從偏門
而出者。示耻辱也。一不污清眾。二不毀僧形。三不擾
公門。四不泄於外。四來同居聖凡孰辨。且如來應世
尚有六群之黨。況今像末豈得全無。但見一僧有過
便雷例譏誚。殊不知輕眾壞法其損甚大。且立法防
姦不為賢士。然寧可有格而無犯。不可有犯而無教。
[011-0420a]
大智禪師護法之益其大矣哉。


呂夷簡



夷簡。字坦夫。其先來州人。後徙壽州。仁宗朝大拜在
中書。二十年封許公。諡文靖。甞奉詔與宋綬續修法
寶錄。自祥符四年至景祐三年。編成一百六十一卷。
御製序。


范仲淹



仲淹。字希文。汝南人。慶曆中參大政。諡文正。慶曆初
宣撫河東。寓宿寶德傳舍。獲故經一卷。名十六羅漢
因果識見頌。藏經所未錄也。仲淹為之序。此頌文一
尊者七首。皆悟本成佛之言也。余讀之。一頌一悟。方
知塵世有無邊聖法。大藏遺落其文。因以傳江陵沙
門慧喆。俾行於世鄭氏家集。公守吳日。瑯琊覺禪師謁之。
留數日。公於言下知歸。與師偈曰。連朝共話釋疑團。
豈為浮生半日閒。直欲與師閒到老。盡收識性入玄
資監


曾會



修撰曾會居士。幼與明覺同舍。及冠異途。天禧間公
守池州。一日會於景德寺。公遂引中庸.大學參以楞
嚴符宗門語句質明覺。覺曰這個尚不與教乘合。況
中庸.大學耶。學士要徑捷理會此事。乃彈指一下曰。
但恁麼薦取。公於言下領旨。天聖初公守四明。以書
幣迎師補雪竇。述語錄序云。夫指菩提之玅明。假言
說之方便。立宗分祖多成勝負之爭。執相滯名罕契
[011-0420b]
圓常之理云云五燈會元


李沆



沆。字太初。咸平初拜相。諡文靖。深通釋典。尤厭榮利。
甞言土木甲兵之事後皆有驗。王旦嘆曰。李文靖真
聖人也。家人以所居第湫隘。勸治之。公曰。身食厚祿
時有橫賜。計亦可治。但念內典以此世界為缺陷。安
得圓滿如意自求稱足耶。臨終右脇而逝。時盛暑停
屍七日。室無穢氣。人謂履踐之驗也名臣言行錄


丁謂



謂。字公言。太宗朝登第。後相真宗。封晉國公。杭僧省
常與公卿大夫結淨行社。公作詩云。已悟何須傍水
雲。未休終是利名身。伊予冷笑陶彭澤。却作蓮花社
外人資監。有齋僧疏。略曰。佛垂徧知。道育群生。凡欲救
於傾危。必預形於景貺。謂白衣干祿。叨冢宰之重權。
丹陛宣恩。忝先皇之優渥。補仲山之袞。曲盡巧心。和
傳說之羮。難調眾口。方知富貴難保始終。直饒鼎食
之榮。豈若盂羮之美。特形歸命。恭發精誠。虔施白金
充修淨供。飯苾蒭之高德。答懶瓚之深慈。冀保此行。
乞無他恙。伏願天回南眷。澤賜下臨。免置邊夷。白日
並同於鬼趣。賜歸中夏。黃泉再感於天恩。虔罄丹誠。
永依法力雲臥紀談


王隨



隨。河陽人。相仁宗。封章惠公。慕裴休之為人。以御史
中丞出鎮錢唐。往興教寺謁小壽禪師。機語契合。為
[011-0420c]
方外之友。甞謁首山念禪師得言外之旨。自是履踐
益深。竟明大法。與楊大年皆號參禪有得者。先是大
年編次傳燈錄三十卷。隨刪去其繁為十五卷。曰玉
英集。胡致堂作序。隨臨終書偈曰。𦘕堂燈已滅。彈指
向誰說。去住本尋常。春風掃殘雪東都事略并普灯


呂公著



公著。字晦叔。夷簡之子。熈寧中起知河南尹。元祐中
與溫公並相。歷事四朝。封申公。諡正獻。晚年多讀釋
典。益究禪理。溫公不喜佛。公每勸之曰。佛學心術簡
要。掇其至要而識之。大率以正心無念為宗。溫公然
言行錄


王安石



安石。字介甫。臨川人。熈寧間拜相。封荊公。後罷相歸
建康。奏施舊第為禪寺。請沙門克文住持。勑賜額曰
報寧。賜文號曰真淨。公甞參文。文謂公曰。日用是處
力行之。非則固止之。不應以難易移其志。苟以今日
之難掉頭弗顧。安知他日不難於今日乎寶訓。公問張
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後絕無人。或有之而
非醇儒。方平曰。豈為無人。亦有過孔孟者。公曰何人。
方平曰。馬祖一.汾湯無業.雪峰存.巖頭奯.丹霞然.雲
門偃。王公意未解。方平曰。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
釋氏。公欣然嘆服。後以語張商英。商英撫几賞之曰。
至哉此論也武庫。熈寧間公行青苗法。其子雱為崇政
殿說書。陰為父佐務新法必行。雱卒。公亦罷相。宴閒
[011-0421a]
中一如夢寐。見一使領雱荷銕枷號泣公前。謂獲譴
由行青苗法。公問使者乞解脫。使曰建寺齋僧可免。
由是捨宅建寺為薦冥福言行錄。熈寧八年公復相。一
日奏事退。上曰佛法於中國有補乎。公曰君子小人
皆知畏而從善。豈小補哉編年


司馬光



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元祐初拜相。贈太師。封溫公。
諡文正。號涑水先生。甞作解禪偈。其序曰。文中子以
佛為西方聖人。信如文中子之言。則佛之心可知矣。
今之言禪者。好為隱語以相迷。大言以相勝。使學者
倀倀然益入於迷妄。故予廣文中子之言而解之。作
禪偈六首。若其果然。則雖中國行矣。其一曰。忿怒如
烈火。利欲如銛鋒。終朝常戚戚。是名阿鼻獄。其二曰。
顏回安陋巷。孟軻養浩然。富貴如浮雲。是名極樂國。
其三曰。孝道通神明。忠信行蠻陌。積善來百祥。是名
作因果。其四曰。言為百世師。行為天下法。久久不可
掩。是名不壞身。其五曰。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行
之誠且久。是名光明藏。其六曰。道意修一身。功德被
萬物。為賢為大聖。是名佛菩薩。公甞書心經以贈僧。
復題其後。略曰。退之排佛而稱大顛外形骸以理自
勝。要自胸中無滯礙。由是觀之。於佛不為無得。而所
排者迹耳。


佛法金湯編卷第十一天台釋如惺重校
[011-042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