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67 永覺元賢禪師廣錄--(嗣法)道霈 (J)


永覺和尚廣錄卷第十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編


法語下


示茅蔚起居士



本來面目。體自常明。纔落言詮。便成千里。所以諸佛
不敢正眼[覤-儿+丘]著。諸祖不敢一語犯著。伹今曲為方便。
不免饒舌一場。葢真如不守自性故。無明突起。能所
橫生。能所既生。謬成四見。或見為有。或見為無。或見
亦有亦無。或見非有非無。四見既興。百非斯作。而去
道日遠矣。正如睫在眼前。而長不能見。豈睫之果遠
哉。是知祇此四見。便是生死之根。脫此四見。便無生
死可出。然要脫此四見。非在經書講究上得來。非在
師友商量上得來。非在修止習觀上得來。非在作善
崇福上得來。的須反已而參。看箇父母未生前。是甚
麼面目。這話頭。乃香嚴巳驗之良方。昔香嚴在百丈
會中。問一答十。馳騁知解。後到溈山。山問渠如何是
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却答不得乃。將從前所學所
解底。一拋在東洋大海。去向南陽。結茅以居。一日因
擊竹大悟。作偈呈溈山。溈山乃撫而印之。居士但將
此語。著實究心。直須勇猛精勤。如救頭然。則疑情自
切。疑情既切。則靈機自豁。譬之窮冬閉極故。一陽來
復。三陽啟泰。乃理之自然。亦勢之自然也。勉之。


示尼淨光



禪學之弊。大都有二。一則失於儱侗。一則失於支離。
[010-0440a]
而吾道喪矣。失於儱侗者。守著箇顢頇。佛性一味。虗
驕逢人。則胡喝亂棒。強作主宰。於差別門庭。全過不
得。祇成箇擔板俗漢。失於支離者。逐件商量。用盡心
力。批判益精。支離益甚。於本源中。依舊黑如漆桶。祇
成箇鹽鐵判官。欲免儱侗之弊。非是從商量學解中
得。要免支離之弊。非是從癡守一橛中得。須是百尺
竿頭。透出一步。自然日輪當空。山河無隱。七縱八橫。
通身是口。於諸法門。或立或掃。或開或合。罔不自在。
所謂二弊不遣而自無矣。太倉尼淨光。執紙請法語。
聊書數語。以勉之。


示瑞雲上人



曦輪在天。無有弗照。而覆盆之下。其暗自若。此豈日
照之弗徧哉。則盆之為障深也。上人若參有年。而大
事未明。此亦非他能障汝。祇緣汝自已昏散二魔。日
為之葢覆耳。此之二魔。來於何所。去於何方。有何種
姓。有何形迹。而能為汝障乎。其病皆由汝主人精力
不猛故。客邪得乘隙而入。若能猛力提撕。看箇話頭。
如捄頭然。如拯子溺。如父母忽喪。如大敵忽臨。有此
誠切。則昏散二魔。無隙可乘矣。更能乾乾不息。如萬
里一條鐵去。久之慮漸清志漸一一旦磕著撞著。打
翻窠臼。便能頂門開眼。腦後放光。而三千諸佛。千七
百祖。皆不勞一麾而退矣。況昏散二魔乎。上人勉之。


示約心上人



天下之至約者。莫如心。天下之至博者。亦莫如心。何
[010-0440b]
以言其約也。以其體之至微。而為萬有之所共宗也。
何以言其博也。以其用之至廣。而非虗空之所能囿
也。然則求心者。將安所致力乎。亦惟致力於約而巳。
致力於約者。毋分其志。毋淆其神。終日亟亟焉。如有
所失。務必得之。且持之以久。守之以純。如水之必東。
而逝者弗回也。如日之必運。而照者弗息也。誠如是。
則可以默契其約之體。既契其約之體。則其用之博。
自能彌綸宇宙。焜燿古今。又何待修而後成。學而後
得哉。上人勉之。


示孫冶堂居士



禪之道微矣。非語言之所能傳。心思之所能及。而況
倣效於聲容之際。擔當於氣魄之間。又奚異卜肆而
掛羲皇。山雞而冒鳳冠也。必須識得古人道底。如古
有僧問。如何是禪。答曰。碌磚。又有問。如何是禪。答曰。
猛火著油煎。又有問。如何是禪。答曰。猢猻上樹尾連
顛。此三轉語。一人能殺不能活。一人能活不能殺。一
人殺活雙行。若能辨得。方許向老僧處。喫痛棒去也。


示[厂-一*臣*頁]浩寺禪堂大眾



法當末運。魔風熾盛。人多懈怠。樂於放逸。營世緣。則
百難而不厭。修正道。則三拜而猶煩。況復各懷輕薄
之心。好逞無根之見。以貢高為事。唇舌爭長。考實則
半點全無。論過則千尤竝集。不知慚愧。妄作人師。自
謂。高登祖域。下視塵寰。一旦祇遭一芥子便打得。七
花八裂。全無主宰了也。況生死乎。此等非獨佛祖門
[010-0440c]
庭。非渠可濫。即泥犁苦趣。應自難逃。諸仁者。若是好
心出家。此等魔民。切莫相近。先以戒德律身。秋毫勿
犯。然後或參禪。而求妙悟。或念佛而冀往生。老實精
勤。自然到家有日矣。


示汪子野居士



娑婆火宅。是五濁竝聚之鄉。五欲奔馳之境。眾生生
居此中。若無佛法為之拯拔。鮮有不淪墮者。今欲出
此火宅。更無別法。止是自淨其心而巳。淨心之法。佛
有多門。求其簡徑易行。直出輪迴者。無若念佛之一
門也。此門不須多學問。不須多才幹。不論是老是少。
是貴是賤。是男是女。是僧是俗。祇要你會念得一句。
阿彌陀佛將此四字。如一產須彌山相似。一切時無
能搖動。他亦如一把金剛寶劒相似。一切境緣。逢之
即破。有如是之功力。則現生即見彌陀。踞蓮華臺。遊
清淨七寶池中。更不消問。往生了也。如其功力有間。
亦須急自鞭逼。將娑婆世界事。日生厭離。日至澹泊。
急急忙忙。求生淨域。如雛兒憶母。如久客思歸。借此
欣厭二情。便為往生舟楫。臨命終時。必能移神極樂。
終至菩提矣。


示王心宰居士



山河大地。以及無邊虗空。謂之萬法。此萬法全同泡
影。虗幻不實。皆不出一心之所變現。但今人皆知一
心變現。而不知此心果在何處。以為身內乎。以為身
外乎。以為不在內外。將在中間乎。悉屬妄見。無有是
[010-0441a]
處。又況以為心者。念起念滅。倏忽不定。乍善乍惡。變
遷靡常。將以何者為心乎。既此等處。各不是心。將以
為無心乎。豈有人而無心哉。居士可於此中。著實參
究。討箇下落處。但恁麼參去。不得作解說。不得生卜
度。不得求人說破。不得或進或退。一味死心究去。不
管二十年三十年。力參無間。自然徹去有日也。勉之。


示黃爾巽居士



學無多術。祇要識得自已真心而巳。今觀此身之內。
四大假合。日趨於盡。所謂真心者。何在意念紛起。生
滅不常。非真心也。或善或惡。遷變靡定。非真心也。又
全因外物。而現外物。若無此心。安在非真心也。況此
心於一膜之內。不能自見。是暗於內。非真心也。一膜
之外。痛疾全不相干。是隔於外。非真心也。若曰回光
內照。覺有幽閒靜一者。將以為真心乎。殊不知。此幽
閒靜一。乃由妄心所照。有能照之心。有所照之境。則
此幽閒靜一。總屬內境。即楞嚴所謂內守幽閒。猶為
法塵分別影事。豈真心哉。既此等俱非真心。將以何
者。為真心乎。居士。試於二六時中。看如何是自已真
心。不用生卜度。不用下註解。不用求人說破。不用別
求方便。不用計年月久近。不用計已力強弱。伹如是
默默自追自究。畢竟如何是我自已真心。聻。有朝忽
然撞破。方知三教九流。決無二致。萬聖千賢。決無異
轍。為儒為釋。經世出世。無一毫頭許可為間隔也。居
士勉之。
[010-0441b]


示善侍者



鼓山禪。與諸方大不相同。諸方要人學偈頌。這裏不
要人學偈頌。諸方要人學答話。這裏不要人學答話。
諸方要人學上堂小參。這裏不要人學上堂小參。所
以諸方禪易參。老僧禪難參。老僧只要你向解說不
通處。憤憤地。如捄頭然。如喪考妣。急著力鑽研。鑽研
來鑽研去。忽然大地平沉。通身脫落。跳出虗空之外。
跨上毗盧之頂。方稱真正參學人。若委委瑣瑣。向他
人脚跟後步趨。向他人㖒唾下咀嚼。向他人門壁外
倚靠。正如生盲倚杖。却道。我是臨濟宗。我是曹洞宗。
不知。面皮厚多少。古人云。不慕諸聖。不重已靈。若是
當家種草。自然不入他家社火。勉之。


示羽吉居士



眾生本有之性。無不輝天鑑地。怎奈無明橫起於無
起之中。由是妄識突生。既有妄識。則有妄境。既有妄
境。則有好醜。既有好醜。則有愛憎。既有愛憎。則有去
取。既有去取。則有善惡。既有善惡。則有升降。善惡相
傾起。輪迴性如汲井輪。無有斷絕。雖曰苦樂天殊。實
皆虗妄。諸佛愍之。為說出苦之要。只在破最初無明
而巳。然此無明非道理可遣。非言語可除。非禪定可
克。非苦行可銷。非諸佛之力可去。非積善之功可滅。
要在當人自發肯心。切巳推窮。如擒賊必須擒王。殺
草必須殺根。推來推去。窮來窮去。自有到家之日。如
古人大有樣子。昔大慧常教人看。僧問。趙州狗子還
[010-0441c]
有佛性也無。州云。無。眾生皆有佛性。因甚道無。這箇
無字。直是聰明。過於顏閔也。無你領略處。今但向這
無字上推窮。不可將道理解說。不可將心思卜度。但
恁麼疑去。有朝捉敗。趙州識得渠面目。自然七通八
達。所謂輝天鑑地者。不可昧也。


示尚實上人



老僧自出頭來。歷經四剎。說出許多玄言險句。無非
要諸人不落知解。得正知見而巳。如今看來。也不消
得不。若就平常吃緊處。說與上人去。上人欲學道。先
須歇却攀緣心。知解心。使心同木石。自然與道玄會。
德山云。汝但無心於事。無事於心。自然虗而靈。寂而
妙。龐居士云。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百丈云。
心地若空。慧日自現。此等皆是先德誠諦之語。葢以
心自靈明。一切智慧神通。無不具足。但為外物所蔽。
所以弗露。所蔽若遣。更有何事。正如治鏡者。但磨去
其垢。則本明自現。又何待假明於外。如銷金者但鍊
去。其鑛則本金自純。又何待借色於他。明心之法。亦
復如是。非有待於外也。今時學人。多是向外。假借許
多閑骨董。怎奈轉增障礙。與斯道千里萬里也。上人
思之。


示靈生上人



予年十八時。偶得六祖壇經讀之。見其所說。圓妙超
曠。得大歡喜。自以為有得也。但於諸師語言誵訛處。
却全不會。意謂。是後人穿鑿。作此隱語耳。一日見信
[010-0442a]
心銘云。境由能境。能由境能。始知。前之所得。乃是意
根領略。法塵前境。全同影事。非為真實。由是始下參
究之功。近日諸人參禪。稱悟者大率在這裏。作活計。
更兼商量公案。習學偈頌問答。以為操履。弄得知解
日多。口頭漸滑。自謂得大辯才。而去道益遠矣。葢參
禪祇要你忘情絕解。死盡偷心。得箇無念心體而巳。
今轉向外邊。搬入許多骨董。正所謂祇名運糞入。不
名運糞出也。如何了得大事。上人若肯相信。但將從
前所得所學底。一坐坐斷。單單向一句死話頭上究。
將去這死話頭。不可知解處。正與本分事相近。要你
向這裏。磨來磨去。忽然解心銷盡。則本有光明。自然
輝天鑑地去也。今人却在不可知解處商量。討箇路
走。豈非大錯乎。老僧當此時。說此等話。誰人肯聽。伹
此心自不可欺。祇得依實吐露。聽與不聽。非我之咎
也。


示時中禪人



覺皇之道。莫尚乎參禪。參禪之法。貴乎妙悟。所謂妙
悟者。非可以一毫人力。與於其間。惟是天然神照。冥
契於不思議之表而巳。今日學人。十箇有五雙。俱要
參禪。而卒流於不肖之歸者何哉。以不求妙悟也。不
得妙悟者何哉。以不知所避忌也。汝今欲學斯道。須
知有四種避忌。一者立心。不可不正。以立心乃造道
之本。如造屋之有基也。若立心不正。則基先缺陷。雖
有禪定智慧。皆為魔業。豈可以入聖人之道哉。故今
[010-0442b]
入道之始。一切希名譽。圖利養。起生滅。競人我等心。
悉皆屏除可也。二者用心。不可不專。無上妙道。非粗
心浮氣可入。必須一其志。凝其神。專以求之。庶可企
及。若分心於他岐。則方寸既雜。而濁智流轉。邪氣外
乘。與斯道背而馳矣。三者宿解。不可不捐。學人昔於
經卷上分別。或師友邊商量。起種種見。執之為實。則
靈機窒礙。妙悟弗彰。必須蕩去。方能發起新悟。四者
新解。不可不除。鑽研之久。忽然新解頓生。或遇境便
成四句。此乃聰明境界。正是陰魔作病。行人不達。以
為妙悟。其禍非細。必須自覺。大抵此解。雖極其巧妙。
要之必緣境而發。故非真實。若不急於剗除。神機何
由廓徹。此上四種。竝是生死之重病。隨犯其一。功必
唐捐。必須深自省察。而剪滅之。然後方可稱宗門下
真實用心者也。勉之。


示渾朴禪人



今之學道者多。而明道者少。豈道之果難明哉。弊在
有所明故也。葢道體幽玄。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
心會。不可以言語得。不可以寂默通。其要在於忘情
泯見。則體自昭。然譬之太虗湛湛。豈有去來。忽雷電
橫生。則失其本有。必雷收電寂。始見湛湛之體也。禪
人參究有年。不可謂全無所見。但見諦弗淨。為障非
少。直須掃空葛藤單單向。全無縫罅處。痛下死功。自
然有一條活路。通天徹地去也。祖師云。不用求真。惟
須息見。此乃古聖誠言。豈欺人哉。
[010-0442c]


示無生禪人



學道之士。先須虗靜其心。葢心必虗靜。然後可以玄
會妙理。心若不虗。則如盛驢乳之瓶。又安能盛師子
乳。心若不靜。則如當風之燭。起浪之水。又安能鑑照
萬形。故學者先須息慮省緣。使心虗靜。然後造道有
基。德山云。汝但無心於事。無事於心。自然虗而靈。寂
而妙是也。但不可安於虗靜。悠悠蕩蕩。坐在無事甲
裏。必須有一念真實懇切之心。勤究力參。如救頭然。
然後迷關可破。大事可期。但人從無始劫來。習氣深
重。今日要與和根翻轉。不是易事。必當具堅固志。常
加䇿勵。不計歲月。勉進其功。習之既久。自然寧一。豈
可更別求方便哉。勉之。


示法珍禪人



予昔丙子之歲。開法溫陵。見城中諸衲。多重福緣。崇
淨業於。少林門下事。少有留心者。及今庚寅之春。法
珍禪人。訪予於石鼓山頭。則見其留心祖道。不入他
家社火。亦可謂卓然有志。不囿於俗者也。但今世衰
道微。禪風大壞。學者多祇重知解。習見聞。少有能以
妙悟為期者。夫悟之一字。古人所重。即悟後尚當掃
除。況全未悟者乎。葢以識心對境。一一分別。了了能
知。雖似有禪可會。有道可學。然而絲毫纔動。即便相
違。所以世尊。喻為欲以螢火。燒須彌山。終無得理。石
霜喚作朝生之子。非人王種。雲居謂。其頭頭上了。物
物上通。祇喚作了事人。終非尊貴。當知。尊貴一路自
[010-0443a]
別。古人作如是言。豈欺我哉。昔僧問石霜。如何是頭。
霜曰。直須知有。後有僧問九峯。如何是頭。峯曰。開眼
不見曉。是知。開眼不見曉。方謂之真知有。豈識心對
境。了了分別之事乎。然此知有。尚當掃除。到無有變
易之地。方可謂之大休歇地。法珍立志。誓明祖道。豈
可以路途茶飯自足乎。法珍勉之。


示石岐上人



淨土法門。惟是一心。能淨其心。則土無不淨。所謂淨
心之法。但當將六字聖號。念念純持。將許多閑思雜
想。消歸六字佛上。久之。閑思不生。雜想不發。則此一
片潔白境界。便是生淨土時也。更能猛加精進。踏破
此潔白境界。則花開見佛。又豈更有別時哉。此之法
門。最為徑簡。人多以好奇之心。自失殊利。所以。先佛
苦口勸人。廣在諸經。即後代祖師。若遠公永明慈受
中峯天如等。皆極力贊揚。非為妄語。祇如近日雲棲
大師。其把定題目。不肯少開別徑。豈其智有不及哉。
至於近日參禪者。半成外道。罪過彌天。有何益乎。葢
參禪而不求妙悟。專圖拂子以欺人。皆地獄業也。雖
巳得妙悟。尚當剷除見病。深加保養。方可少分相應。
可容易乎。公當諦信斯法。守之不變。便是佛之肖子。
不然。則虗棄一生也。勉之。


示寒輝禪人



近年以來。世運晦冥。而法運亦湮滅無存矣。以故諸
方號為知識者。全無真實為人之心。祇圖門庭熱閙。
[010-0443b]
由此不問可否。亂付匪人。渠雖付至一千二百。總是
破滅道法。玷辱宗風而巳。汝今既到鼓山門下。切莫
思作這樣勾當。祇宜守著古人之訓。參一句無義味
話。不管年月遠近。直頭做去。亦不必用意卜度他。亦
不必去問人。但于自已疑情上。切上加切。亦不必愁
我根器太鈍太利。亦不必要取靜避喧。但日用中。常
常提起可也。若年久月深。未得開悟。切莫中道退還。
自失大法。久久鑽研。如水投石。自有穿日。葢此工夫。
是將你無始無明。要你當下開交。不是易事。若欲求
易。自有諸方在。朝入禪堂。暮得拂子者多矣。何必老
僧乎。


示梵珠禪人



人心佛心。無二無別。但由悟迷之異。而凡聖分焉。人
具有靈知。因何有迷。則以外為物蔽。內為情掩。所以
先聖苦口叮嚀。非有別說。祇要你明自心見自性而
巳。唐宋以來。諸祖教人。或用言說。或用棒喝交加。無
非要你得箇入處。或不得巳。作死馬醫。教人看箇話
頭。後來因此得入者甚眾。此誠方便中之方便也。但
看話頭一著。須是具真實心。辦堅久志。又不誘于外
物。方有發明之日。若無真實之心。則此念先迷。何可
求悟。若不辦堅久之志。則乍作乍輟。如鷄抱子煖氣
不續。何由可得。若誘于外物。則雜念紛飛。方寸如猨
猴燥急。何由得入。所以人人說參禪。百無一悟者。祇
此三者之故也。汝今若能依我所教。驀直行去。何有
[010-0443c]
久參而不得力者乎。


勉會侍者



學道之士。先須奉戒清淨。然後或參禪或念佛。各隨
其便。若參禪。則須日夜孜孜。惟以大事未明為急。看
箇話頭。一心究窮。直到大休歇處。方為了當也。若有
些毫未了。切不可自欺欺人。作假知識。若念佛。祇要
六字。常常自提。一切世間之事。一刀兩段。不復留戀。
有此實心。勤修不歇。不患不生安養不成聖果也。勉
之。


示非鏡侍者



學道之士。莫要於見性。性無形迹。云何可見。祇要你
息盡馳求。不為諸妄所惑而巳。所以古人云。不用求
真。惟須息見。可見。古人真實為人處也。後人見學者
全無入頭處。教他看公案。凡看公案者。切莫生別念。
生別念。便是偷心。驢年也未有入處。所以但于公案
上起疑情。念念不捨。如鷄抱卵。煖氣相續。年久月深。
自然透脫。但將悟未悟之際。若被邪境所轉。則前工
盡唐捐矣。慎之。


示恒光上人



人人具有本性。常自返照。則昭然現前。若逐外緣。則
昏迷不醒矣。所以古人看箇話頭。便爾念歸一處。不
被外境所牽。久之。境忘緣泯。而本有之光。自然透露
了也。若妄生卜度。便入錯路。若要問人。亦增迷悶。所
以看話頭之法。只在念茲在茲疑情不散。大疑則大
[010-0444a]
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此是決定之事。今人不
肯看話頭。只管三箇五箇商量。某話頭是如何。某話
頭是如何。說得明白了。便謂大悟也。師家既無真正
眼目。見他語言相似。便把冬瓜印子印之。謂之得人。
師徒互相欺誑。所以今日宗風衰冷。而狐羣狗隊。到
處稱尊。以欺天下。其入地獄如箭射矣。上人要參禪。
切不可落他家魔黨裏去也。勉之。


示漢章禪人



我法本無語。我語不是法。但知法無法。便是真實法。
何以故。纔涉語言。反成染汙。須知解絕情忘一句。自
然鑑地輝天。若祇在言句上。逐一揣摩。正如螢火欲
燒須彌山。無有是處。今汝發心參究。但將一句無義
味話。常常提撕。久之。自然雲開日現。又何患虗空之
不朗照哉。


東警語



為僧首要老實。接物必重慈悲。澹泊安心。乃毓德之
要道。精勤鍊行。實作聖之良規。願往蓮[邱-丘+看-目]。切莫留情
欲界。思明祖意。必須先斷偷心。發言休可傷人。臨事
尤宜觀理。惟寬必能得眾。惟儉方可養廉。亂世當善
藏身。退而守默。薄福何由免悔。靜而寡營。要崇中正
之標。宜親益友。思消邪僻之習。莫狎匪人。恭以與人。
何往弗利。傲而恃氣。觸途難安。大言必自招尤。小心
終是寡過。輕毀戒律。必是無賴禪和。好說世榮。豈為
高尚大德。見利必趨者忘義。有恩不顧者鮮仁。眼暗
[010-0444b]
何可為人。終成悞已。力小休思任重。必至傷生。聖賢
之轍可遵。蒭蕘之言毋忽。


西警語



既入僧倫。宜遵佛制。莫隨庸劣之侶。借潤邪資。勿學
狂妄之流。貪求放逸。立志定須倣古。檢身切莫狥私。
時閱古聖之書。無非寶訓。確遵毗尼之軌。的是明師。
恕字終身何行。孔言非謬。謙卦六爻皆吉。易教毋忘。
莫妒他長。妒長則已終是短。莫護已短。護短則已終
不長。言語輕浮。決非成器之士。步趨端謹。方是任道
之資。禪風巳頺。宜守固窮之節。世道久喪。休圖盛化
之名。好大喜功之人。少成多壞。寡廉鮮耻之輩。雖得
何榮。寧可守已以隨緣。豈得忘身而狥物。智者達觀
三世。念念知非。愚僧祇重目前。憧憧造惡。試思鐵城
之苦。宜省藥石之言。
永覺和尚廣錄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