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21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明-道盛 (T)


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卷之二十三


門人 大別 大聞 大選 大權 較




武夷西來巖記



武夷以奇稱天下固不待言虎嘯巖頂有新獲之奇
出於三十六峰此殆世人所未知也試舉開創之故
以自紀其歲月可乎此山三十年前人秪知有虎嘯
巖至萬曆壬寅予麗空翁於巖頂之右得一洞以搆
禪室始知有虎嘯洞天啟辛酉吾師東苑和尚囑予
曰此洞是我授業先師骨塔所在子可棲之予受命
與普周行公策杖造巔見此巖壁立萬仞於千峰環
繞間如老胡西來為此方鼻祖其捧缽傳衣之衲子
咸接踵趨承焉因指其頂之中曰此處對千盃渡可
建一梵剎行公能苦力輒自握鋤歷數載始闢成插
草之地此西來巖之所繇名也崇禎庚午予乃攜小
子大銓隱此以撥草于頂左復啟一洞儼發天藏可
以坐數六六之奇予顧銓曰異哉此天授吾與子也
右洞既謂虎嘯左洞不謂之龍吟乎前有岩圓秀可
摩配此二洞三相掩映其中宮正如洞山之正偏兼
帶大覺之三星偃月也予且自幸獲其全勝矣不期
更於抵盡陡見參天斷崖如巨靈所擘其中猶聞瀑
流淙淙俯之莫測其底遂以獨木為橋如天台石梁
雖慣乘險者股慄不敢過予與銓子直度於峭絕又
獲一小石龕懸於立屏之上寒山子云上有安心窟
下有定命橋今日得之矣予與二三子磅礡翠微間
六時鐘梵每漏逗於九曲之岸可中有臨風採聽相
尋於別峰者我不箕踞巖前遙見其步驟乎曲岸音
別峰客亦虛中之真景耳此巖孤峻絕無攀躋之逕
是先祖于劍峽中鑿石接梯而上故唯一門而復狹
[023-0723c]
小此劍峽梯誠登巖之第一奇也惟岩峻故水源亦
高枕巔之瀑收而引之遂為石沼滴滴不落別處亦
可協高山流水之雅調矣特命十景付囑此山藍彭
潘王諸子之唱和自不容已也客曰此山奇則奇矣
比之五岳不啻盆中小景掌上怪石秪資人翫弄耳
師獨戀此頓忘匡衡之詩謂何予日子知文佛示現
於華藏不大于娑婆不小乎子知鹿野苑為仙人居
楞伽峰為夜又宅佛於此大轉法輪乎子知五嶽不
如崑崙崑崙不如須彌須彌不如我拄杖乎吾閩素
號出祖之鄉武夷舊稱棲真之域即影不出山亦何
負匡衡之志哉客謝曰小子幸甚一遊武夷西來巖
而茅塞開矣請記以待來者。


天臺山植聖寺記



楚黃安僻壤也自天臺耿先生請命立邑偕仲叔及
鄉士夫以性道文禮啟迪一世於是化行俗美而天
下遂指之為小魯國矣因有出世英偉若鄧豁翁李
卓吾周茶仙輩咸相繼策杖而遊息焉復有於此開
倡蓮漏若喪吾尊宿心如若無諸大士高標白社棋
布山林而世人又指之為小樂邦矣蓮池上首獨守
開澹然以禪學自命聞公曾受知黃檗澹公嘗親謁
博山嚌嚅道真每聚一處天啟乙丑有秦德茂慨然
以天臺山下一袈裟地捨二公作阿練若李文齋首
開殿宇而雲門子石雨三倪者適相與刀耕火種嘗
有三間細雨斜風屋數畝寒苔瘦石田之句耿九一
先生父子天資超穎有乃祖父之風深與聞澹相洽
不數載巳成小祗林矣崇禎辛未聞谷大師入楚澹
公特迎山中遂得吳浙佛像經典之莊嚴而大師始
與四眾開導戒法衲子日漸歸從亡何為閩緣強去
去年壬申余有嵩衡之役道過金陵澹公正擬撥棹
閩越忽交值於天界遇耿玉齊居士一見契合即載
[023-0724a]
予同歸此山因得時與九一先生及守聞諸公商搉
向上大事先生欣然獨出手眼激勵讚揚及諸縉紳
君子互相唱酬不覺巳成篇集四居緇白乘風而起
立放生社背楞嚴經受戒參禪矣此時機緣非護法
不忘付囑與二公能自留神則余煢煢椰子又何足
以鼓舞振作此一方哉玉齋袖出馮漸卿書曰永嘉
僧摩大士今日之雙林善慧也曾見吾師宗門不自
欺說將為不請之友特來臺山與師作大法喜惟杖
頭鏡尺弗指別峰則亦不負響應之機也是夏若愚
諸禪徒蹴踏而至因結制以慰之復有熏普從匡山
來素善泉石一日坐參之暇隨余扶策山中於指顧
間得八石景普呼奇絕乞余留題彼獨親手描刻諸
石余亦目擊天然各命一號復係以詩諸學人輒拍
手歌詠如有以助其清機者怡然請日吾師至此如
是桴鼓非偶然也八景有作而此山開創所自可無
記乎余頷之因仰天窩顏植聖寺以一切聖智皆從
此種植也直推原其風教之端歷述其建化之事泉
嗚霞起鼓吹同時庶後之住此山護此法者讀記詠
詩慨然雷奮雲興大畜山中荷天之衢則於今時一
笑豈有隔耶。


西陵龍源記



麻城東七十里許有龍潭衝乃少司馬衡湘梅公之
遺業也佳公子惠連熉公今年九月偕諸方外友不
違師輩登高舒嘯杖屨周游於龜峰鷲嶺之間見其
山水有靈氣民俗有淳風幡然思古人躬耕畎畝以
樂堯舜之道之意乃復相尋於龍潭之源其中峰巒
峭異巖壑幽深輒廓然獻一廣平之地若發之天藏
焉公乃顧違師曰此非武陵之桃源摩詰之輞川乎
違師曰是固開闢以來未泄之秘也乃於此時授公
非天有厚望於公乎公跫然而喜曰有是哉予將以
[023-0724b]
樂天存吾所性而俟命焉可也師其為我相之公即
植其杖於地曰皇天后土為我盟證以成我此志庶
幾不負天之所以與我也時諸山禪客與諸村鄰民
咸聞此風共相推告日我山主檀越亦藏修游息於
此乎我梅家大叔亦隱居求志於此乎自是素衣緇
衲白叟黃童相與提攜跋涉於岡澗繹絡不絕公方
經營正室傍建書齋與諸精舍相為主伴四向之民
各來運木迻石薦芹負糧協助其事所有種種不啻
城市之備也不三月基搆創制巋然一新而欣聲載
野聚落安堵復自相勉勵曰吾儕善為孝友和順之
行毋使忤逆麤獷之聲辱我梅大叔也盍想吾儕歷
年以來日惟荒亂是畏劫爭是懼將無所恃此勞生
矣今何幸大叔至此賴其德惠教養不猶鯤鯢蝦蟹
之遇溟渤非特有所托命抑且逍遙乎相忘於化育
矣噫吾儕將效華封而三祝矣吾之所以祝大叔正
所以祝吾鄉之民也吾又安有疇昔之憂於荒亂劫
爭哉吾又安有忤逆麤獷之聲色哉吾且將因大叔
延諸高僧衲子於此白椎說法震我山谷啟我冥頑
使天龍寂聽而生忻虎狼受旨而得度則吾儕身心
性命皆有皈依也又何慮夫土苴糠秕之不變化哉
中有長者掀髯而談日此誠不世遇也然大叔春秋
方盛功名富貴日迫況聖朝側席求賢不翅饑渴而
大叔忠孝根於心性安忍退藏決不出之策乎使忽
而出也則吾鄉仍為落寞之地亦何從而仰望之耶
猶今邑中鄉紳宰輔雖冠蓋如雲任朝廷治政之不
暇亦何及此巖穴之隱昧哉復有一少年挺然出席
鞠躬而應曰是不然夫諸大老雖未嘗親涉吾境而
懸設身為吾謀者固有不可測也茲大叔既身歷其
境心切其情則其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使異日奮庸
得志不特能擴充此鄉即天下可兼矣獨不憶當日
[023-0724c]
先司馬公之處鄉黨與朝邊之成勣乎長者日異哉
吾徒有此耆也子可謂能有年矣即今日觀大叔之
風教有如草偃則他日潛養變見非吾儕所得而端
倪也予當此時亦訪公於龍潭坐於會源石上忍俊
不禁振衣而起執公手曰公非靈山之付囑者安能
自致於苦空寂寞之濱而大作此不世之奇特乎違
師曰吾大師幸以鉗鎚之手援筆為記并為我歌揚
此緣以作法施俾異日者臺閣山林同心斷金信乎
無二道也余乃應聲扣石而歌曰楚山高兮瞻衡陽
楚水深兮睨瀟湘誰其人兮可比量克肖自命天頡
頏屢世閥閱冠縉裳生氣凜凜恩邊疆其子公然熉
而光天資粹美如鸞凰砥柱中流果自強浮華膴爵
何秕糠好古敏學熊膽嘗尚友慕義寐不遑從容去
就慨而慷金剛斷玉成琮璜老天報施無弗償夢麟
吞日時所當錦帶居士玉藻藏澄潭九曲清肝腸野
人衲子同齋莊採取孺子歌滄浪瓶鵝喏喏呼欲狂
笑看庭前花孕香春生大地皆文章一點水墨龍兩
驤鹽梅霖雨齊稱觴端以我今為之倡。


齊頭山水晶寺復山記



六安齊頭山水晶寺梁武帝為寶誌公敕建者是山
昂然如踞地獅其光熊熊於中幽密森嚴不啻文殊
之小清涼也地接南北途通水陸有把斷要津收放
凡聖之勢焉當宗門鼎盛時如二祖三祖之舒皖四
祖五祖之蘄梅與夫浮山投子諸處皆在襟帶照映
間登巔長嘯震驚列剎固相望也中峰本國師尚有
庵基在絕峭菁處其廣錄之住六安山十詠正寄跡
此耳至正斷碑儼然其山場之廣與靜室之多幾周
數百里今僅存此由旬之界猶屬它人為恒產矣萬
曆末年桐城吳本如司馬深願重興何芝岳相國吳
觀我太史出廣長舌伸毋陀手為之激揚提持遂得
[023-0725a]
舒皖曉空賢公修竹彬公矢死戮力誓恢復之蹋翻
鳩巢奪回龍窟古風接待鐘鼓肅然雖地未盡歸而
遠近相指如表焉崇禎庚午特請博山大師重立法
幢值師遷化乃與觀我太史議推鹿門法師蒞此適
鹿門會予於穎正追罷講聞角之風不肯自任竟致
書太史彬公曰此古祖道場非真具手眼足以振作
一世者孰能當齊頭哉今有夢筆浪師親承壽昌滴
乳方在穎州伸指中原倘能延主吾必贊襄使此水
晶宗風大播縣宇則吾與諸公之願不倍酬乎彬公
聞此大喜即與諸護法合力來請予方決志造嵩不
意寇亂公即拏舟挽歸山中乃自敘其生平恨為外
緣所累急欲委謝脫手作一輸心爐鎚之人屬予紀
其復山之緣以俟創繼予亦感公體信之深敢漠置
耶時為楚黃李梅諸公所邀因略述之以告後來毋
忘前人苦心也。


湯開先別號黃巖記



袁石公云人而無癖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然則其
所謂癖癖于奇也黃茆白葦彌望汩汩安得一奇而
驚醒之奇以拔萃而言癖以專好而言山水無人情
而與高曠之士相合有好之者取以自命是性命以
之矣奇哉奇哉季雲子生于臨川出于湯氏名以開
先別號黃巖其父母未生前巳先尋一奇路而投奇
胎儼然為若士之奇男矣若士公以奇才奇識超超
乎方之內也季雲不肯自負其先人命以匡廬之開
先故又命號以開先之黃巖其身雖在風雅場中其
心實在煙霞物外世人徒見其神清秋月韻入春花
孰知其夙生之癖于奇所使然乎東林之館四山之
響北窗之絃香爐之記何非靈山之花嵩少之壁耶
癖固病也士生末世有病為貴古人癖于拔俗而又
拔其拔焉先迷後得不癖不迷但視其所癖何事耳
[023-0725b]
今人無拔俗之志而庸庸多厚福日尸祝之反假藥
言以詆奇士之病又安知湯公之癖于匡廬之開先
黃巖許身山川以孝不匱是何旨趣哉予因譚擬陶
之癖于淵明者屬予為湯黃巖記則亦同癖相憐難
免獵喜故無辭于以病為藥而一笑記之。


小龍華山中方寺記



皖桐之南有山號大龍小龍小龍之華山黃連山踞
銜桐湖之口華山之中有阿垂方即古隱龍菴也菴
所自來遠矣其廢巳久萬曆時有苦行阿練若游方
至此遇林氏捨其地與自募建四眾感動為之運木
塹石遂成庵院時聞古心和尚傳律乃藉何芝岳相
國吳觀我太史延之開戒至於千僧衣缽登壇自茲
庵中以持戒修淨業為儀範天啟間吳本如開府請
敕賜為中方禪寺及其徒證無主事聞博山先大師
將至桐即趨迎於山中留五日作法喜游先師乃指
示修造之法謂此可成叢林近來數年屢遭兵荒庵
舍漸為頹落今戊子春予適在浮山證公乃率徒開
遠輩恭迎至山休夏為諸子授戒樅陽諸居士亦多
於此問法予登山眺望樅陽為案大小龍為屏鹿湖
梅嶺諸湖匯之七十二螺點綴几席之下洵隱龍之
地也證公與諸子感激必欲通方仁植中丞諸護法
以此中方交授請予令人主之予以潛行無多從者
亦何能代為之理哉但得一日在山即與之議千古
不易之法則庶幾矣中方藏圓周邊作範巍巍堂堂
非以大小限也此山殿宇纍層登頓而橫翼甚寬連
絡周楹則亦可成余小選聖圖矣酇侯為漢高刱平
陽為酇侯守世謂刱守異才其實本行願品久則感
通而大小依法自然乘裕十幢十林詎謂一心行布
可須臾離耶證公請予記其事用泐諸石予曰中方
巳有何相國之碑吳太史之文足以光千古矣何復
[023-0725c]
贅乎但記杖人曾來華山周旋一月指出中方藏圓
為大小龍開此勝因可也將來必有人發揮者。


武夷石屏巖塔塔地記



吾師東苑和尚向隱武夷石屏巖為人孤峻衲子無
能親依獨二行者服勤庚午七月欲示寂先指石屏
下地曰我死須葬於此俄大笑一聲而逝行者走於
建陽報其侄甥輩遂厝師於指處三月後盛於建州
始聞訃及奔至山而靜室皆空行者亦去矣盛登穴
禮拜雖不知堪輿亦覺奇異遂作奠章并托人守護
自以時機未至當以行道始不負祖父付囑也庚辰
黃元公與盛擬遷靈骨到壽昌及同到山見三十六
峰之秀九曲來朝之奇公乃驚曰此殆天授也雖為
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仙地既有三教峰而大隱屏為
朱文公得今石屏之逆龍為東苑和尚得豈非山靈
之有待乎因相與作祭文以表之武夷從來無宗門
人今得先和尚靈塔在此則武夷開山第一祖也公
後更為塔銘特揭明之不期時世多變至太平時乃
托建州太守吳公崇安令殷公為先師造窣堵波及
塔院又為兵火所焚前年因余繼泉嫡孫興標者相
從於博山剃落命往重搆石屏塔院僅為草屋彼偶
於先師族姪處得石屏放閒集又於彼俗家得玉函
秘要有涅槃和尚鈐記曰武夷久作神仙府更應興
王崇世儒三教中峰能迥拔西坤逆有臥龍居曰此
中當歷世出諸聖祖在逆龍為最奇也乃詫異此地
與彼鈐記劵合特持於夢筆盛甚怪之風水之理甚
微雖有稱贊者皆浮誇之辭未足信也況世間功名
美器造物不與人全余何人敢掠天之功謬為巳有
不亦重損其德乎即今有司馬頭陀指百丈溈山為
萬世祖庭文矩禪師指雪峰為千古法窟與武夷為
三教聖地亦必於後世始信其說如九曲龍潭之出
[023-0726a]
趙王與大隱屏之出文公此雖可信而西坤之宅何
敢據為必在此耶盛不肖不能親守師塔罪莫此大
今特命敏之訥子歸武夷以奉祀石屏先師塔乃引
前事以鼓其志趣使始終堅密成就祖庭安知後世
不以成驗為此記之不謬以遺厥遠嗣哉巳亥春日
不肖盛書於皋亭鶴飛處。


破皮鞋記



偶有箇沒巴鼻漢來求作破皮鞋記杖人曰破皮鞋
有何可取而記之乎日無可取也以此鞋是達磨所
遺遮一隻於熊耳山定林寺深恐此土人以為西天
所遺者為詫異竊去而作怪故求大手筆記之以防
閑也杖人曰何於今乃求記而防閑之乎正以今時
事窮故也昔老達磨無端得得而來自謂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乃見梁武帝只道得一箇廓然無聖與對
面不識便渡蘆過江去若後之好事而作宗旨者只
這一則便可作也何必面壁立雪何必安心得髓何
必脫身遺履而後立宗旨哉雖然若非彼時斷臂人
以安心得髓遮則為一花開五葉之宗旨則前所見
武帝與渡蘆與面壁與立雪與後遺履節節皆可作
宗旨者有誰能記之以附會於傳佛心印為標宗立
旨哉杖人曰既有彼斷臂人記之能使後人附會為
宗旨則妙有不可測者在矣又何獨於破皮鞋而防
閑之乎曰非防閑此破皮鞋也蓋防閑歷世之久宗
旨窮時或竊此所遺之物以作怪也杖人曰若能竊
破皮鞋而作怪則天下如河洛經史與三藏五宗及
木頭󵎛磚之類無有不可竊之而作怪也又何能令
杖人一一記而防閑之乎曰不見彼渾沌乎偶與倏
忽善厚為穿鑿之七日而渾沌死則此鞋雖巳被人
竊去尚不知彼欲竊去作怪耶或彼恐人詫異故先
竊去以滅其跡耶故須預作記以防閑之以免後來
[023-0726b]
如倏忽亦穿鑿使之死也杖人咄曰天下豈有未痒
先搔者乎若真渾沌倏忽豈能鑿死哉鑿得死者一
任鑿之何足惜乎彼果鑿不死即汝沒巴鼻漢強欲
為彼防閑卻是無端為破皮鞋穿鑿與西天達磨一
狀領過也汝以間事長無明者罪又浮於達磨之無
端遺此毒于我東土矣若我東土有真本色漢自不
為達磨所惑亂豈復為彼所遺之破皮鞋所惑亂而
待汝為之防閑乎乃以杖將此沒巴鼻漢逐出復大
笑曰我雖不為他破皮鞋作記如此沒巴鼻漢真是
毒物卻須借此作記以防閑之耳。
[023-072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