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65 攝大乘論釋-唐-無性菩薩 (TKD)


[17-0243c]
詔譯
果断分第十
論曰如是巳說増上慧殊勝彼果斷
殊勝云何可見斷謂菩薩無住涅槃
以捨雜染不捨生死二所依止轉依
爲相此中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
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二所依止
謂通二分依他起性轉依謂卽依他
起性對治起時轉捨雜染分轉得清
淨分
釋曰無分別智能治旣生一切所治
決定應断故彼無間說断殊勝無住
涅槃者不同世間聲聞獨覺安住生
死或涅槃故以捨雜染不捨生死者
害彼勢力如彼呪蛇雖不棄捨而無
染故二所依止轉依爲相者或依主
釋或持業釋住此轉依如無色界若
依自利與殊勝慧共相應故不容煩
惱若依利他由與大悲共相應故現
處生死而不棄捨此中何者生死涅
[17-0244a]
槃依止轉依皆應顯說生死謂依他
起性雜染分者謂心心法煩惱迷乱
生死過失相續不絕遍計所執分涅
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者謂畢竟轉
遍計所執圓成實分二所依止謂通
二分依他起性者謂二所依依他起
性轉依謂卽依他起性者謂心心法
依他起性是諸雜染轉滅所依又是
一切佛法所依如有說言此是一切
佛法諸地波羅蜜多果所依等云何
轉依何者轉依謂卽於此依他起性
對治起時者無分別智起時轉捨雜
染分者轉滅一切所取能取諸迷乱
分轉得清淨分者捨彼所取能取性
故轉得遠離所取能取自内所證絕
諸戲論最清淨分
論曰又此轉依略有六種一損力益
能轉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及由
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不現行
故二通逵轉謂諸菩薩巳入大地於
眞實非眞實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
乃至六地三修習轉謂猶有障一切
相不顯現眞實顯現故乃至十地四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二張孝
[17-0244b]
果圓滿轉謂永無障一切相不顯現
最清淨眞實顯現於一切相得自在
故五下劣轉謂聲聞等唯能通逵補
特伽羅空無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
捨生死故六廣大轉謂諸菩薩兼通
逵法空無我性卽於生死見爲寂靜
雖斷雜染而不捨故若諸菩薩住下
劣轉有何過失不顧一切有情利益
安樂事故違越一切菩薩法故與下
劣乘同解脫故是爲過失若諸菩薩
住廣大轉有何功德生死法中以自
轉依爲所依止得自在故於一切趣
示現一切有情之身於最勝生及三
乘中種種調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
諸有情故是善功德
釋曰損力益能轉等者謂由勝解力
及聞熏習力損減依附異熟識中煩
惱熏習増益所習淨法功能又由勝
解聞熏習住有羞恥故令諸煩惱少
分現行或不現行通逵轉等者謂巳
證入菩薩大地於眞非眞或現不現
無分別智有間无間而現行故或時
眞現謂入觀時或非眞現謂出觀時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三張孝
[17-0244c]
非眞與眞於此二時如其次第說現
不現此現不現乃至六地修習轉等
者由所知障說名有障此轉依位
乃至十地諸相不現唯眞顯現果圓
滿轉等者由一切障說名無障以一
切障永無有故得一切相皆不顯現
得最清淨眞實顯現依此轉依於一
切相得大自在以於諸相得自在故
隨其所樂利樂有情下劣轉等其言
易了無煩重釋廣大轉等者謂於雜
染斷而不捨於生死中逵無我故斷
諸雜染卽於其中見寂靜故而不棄捨
住下劣轉有何過失等其文易解住
廣大轉有何功德等者於一切法得
自在故於一切趣示顯一切同分之
身種種調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有
感有情置最勝生及三乘中最勝生
者謂諸世間安樂生處應知此是說
法功德
論曰此中有多頌
諸凡夫覆眞一向顯虛妄諸菩薩捨妄
一向顯眞實應知顯不顯眞義非眞義
轉依卽解脫隨欲自在行於生死涅槃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四張孝
[17-0245a]
若起平等智爾時由此證生死卽涅
槃由是於生死非捨非不捨亦卽於
涅槃非得非不得釋曰爲顯轉依復
說多頌諸凡夫覆眞等者謂如凡夫
無明未斷眞義不顯故說名覆無明
力故一切虛妄皆悉顯現菩薩不爾
無明斷故通逵虛妄皆無所有故名
捨妄唯有眞義一向顯現由此道理
應知顯不顯眞義非眞義者謂圓成
實眞義顯現遍計所執非眞實義皆
不顯現言轉依者謂非眞義皆不顯
現所有眞義皆悉顯現故名轉依卽
解脫者謂卽轉依名爲解脫隨欲自
在行者謂此轉依解脫自在於諸世
間得隨欲行由隨所欲所作自在故
名解脫非如斬首捨離身命名爲解
脫於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等者謂
遍計所執自性名爲生死此卽無性
无性卽空空卽涅槃圓成實性由是
於生死非捨非不捨等者謂卽生死
是涅槃故說名非捨無復生死名想
轉故名非不捨非離生死別得涅槃
故名非得卽於此攝大乘論釋卷苐
九苐五張孝
[17-0245b]
中證涅槃故名非不得攝大乘論釋
彼果智分第十一之一論曰如是巳
說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云何可
見謂由三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
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變化
身此中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
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謂
依法身種種諸佛衆會所顯清淨佛
土大乘法樂爲所受故變化身者亦
依法身従覩史多天宮現沒受生受
欲踰城出家徃外道所修諸苦行證
大菩提轉大法輪入大涅槃故釋曰
由斷所斷獲得無垢无罣㝵智故斷
殊勝無間次說果智殊勝自性身中
非假所立故名自性是所依止故名
爲身法性卽身故名法身或是諸法
所依止處故名法身言一切法自在
轉所依止者謂於一切法得自在轉
亦所依止故名一切法自在轉所依
止或依持業釋受用身中依法身者
由有彼故而得有此種種諸佛衆會
所顯者謂有佛土諸大菩薩衆攝大
乘論釋卷苐九苐六張孝
[17-0245c]
所雲集由此了知故名所顯卽是西
方極樂土等清淨佛土大乘法樂爲
所受故者謂於清淨佛國土中受用
種種大乘法樂領解義故或於清淨
佛國土中受用種種金銀等寶諸佛
菩薩展轉受用妙色身等及受經等
種種法義安立自相及共相故何者
所依復是誰依謂前無垢无罣㝵智
由此妙智増上力故能令安住不可
思議解脫巳入大地諸大菩薩清淨
佛土大乘法樂相現智生變化身中
依法身者如前巳說謂由果智殊勝
力故従覩史多天宮現沒乃至涅槃
此卽能令餘相續中與人同分識相
生起論曰此中說一嗢拕南頌相證
得自在依止及攝持差別德甚深念
業明諸佛釋曰略標捻義名嗢拕南
相證得等是所標義論曰諸佛法身
以何爲相應知法身略有五相釋曰
初捻標相復有五種下轉依等攝大
乘論釋卷苐九苐七張孝
[17-0246a]
别釋五相
論曰一轉依爲相謂轉滅一切障雜
染分依他起性故轉得解脫一切障
於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
釋曰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
故者謂轉雜染分依他起性似所取
相及能取相令永不生故轉得解脫
一切障於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
他起性故者謂轉得所取能取無性
所顯離垢眞如圓成實性及得於一
切法自在而轉現在前因極清淨分
依他起性故
論曰二白法所成爲相謂六波羅蜜
多圓滿得十自在故此中壽自在心
自在衆具自在由施波羅蜜多圓滿
故業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羅蜜多圓
滿故勝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多圓滿
故願自在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
神力自在五通所攝由靜慮波羅蜜
多圓滿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
羅蜜多圓滿故
釋曰白法所成爲相等者
謂諸聲聞所得轉依唯
是煩惱永斷所顯無有攝大乘
論釋卷苐九苐八張孝
[17-0246b]
白法所成爲相若諸菩薩所得轉依
修習六種波羅蜜多極圓滿故白法
自性十種自在以爲其相於此時中
無有一念是无記分况染汙分此中
巳下釋十自在壽自在者謂隨所欲
能捨命故心自在者謂於生死無染
汙故又隨意樂能正爲他引攝衆具
於中自在運轉其心名心自在衆具
自在者謂飮食等諸資生具隨意所
樂能積集故衆具資財其義是一由
施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由法施無
畏施財施圓滿如其所應得此果故
業自在者謂於諸業得大自在唯作
善業非惡無記及於其中勸他作故
生自在者謂於一切應所生處如其
所欲現受生故由戒波羅蜜多圓滿
故者謂二自在是尸羅果由具戒者
唯造善業故又具戒者所願皆成故
勝解自在者謂於地等發起勝解令
成金等如所勝解地等金等隨勝解
轉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此
自在是其忍果如昔因時樂修忍故
隨諸有情心所樂轉故今獲得地等
金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九張

[17-0246c]
等隨勝解轉願自在者謂隨所願一
切事成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者
謂此自在是精進果由昔因時修精
進故於諸有情諸利樂事無有懈廢
故於今時所願自在神力自在五通
所攝者謂隨意樂引發種種最勝神
通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此
自在是靜慮果由昔因時樂修定故
隨諸有情所應作事證入種種靜慮
等至故於今時得定所作神通自在
智自在者謂隨所有種種言音智現
前故法自在者謂隨意樂宣說契經
應頌等故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
者謂此自在是般若果由
昔因時樂修慧故隨其類音爲說正
法故今證得殊勝般若妙逵言音
巧說正法論曰三無二爲相謂有無
无二爲相由一切法無所有故空所
顯相是實有故有爲無爲无二爲相
由業煩惱非所爲故自在示現有爲
相故異性一性無二爲相由一切佛
所依無差別故無量相續現等覺故此
中有二頌我執不有故於中無別依隨
前能證別攝大乘論釋卷苐九
苐十張孝
[17-0247a]
故施設有異種性異非虛圓滿無初故
無垢依无別故非一非多
釋曰有無无二爲相者謂非有相以
一切法遍計所執皆無有故亦非无
相以空所顯自性有故有爲無爲无
二爲相者以業煩惱非所爲故非有
爲相於能示現似有爲法得大自在
數數示現似有爲故非無爲相異性
一性無二爲相者以佛法身體是其
一故非異相無量依止各別證得故
非一相倶一無故名无二相復以二
頌攝如是義令其易了所謂我執不
有故等若於是處有其我執計自爲
我執外爲他卽於其中分別自他此
彼各異於法身中無有我執故无分
別此彼有異若爾云何說有多佛隨
前能證有差別故施設有異謂隨菩
薩能證位別施設有異隨順世間名
言故說此是釋迦牟尼此是勝觀佛
等種性異故者謂本因性有差別故
非唯一佛種性有二一本性住種性
謂無始來六處殊勝展轉相續法爾
所得二習所成種性謂従先來善友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十一張孝
[17-0247b]
力等數習所成本性住性有差別故
習所成性有其多種種性多故執唯
一佛更無餘佛不應道理非虛故者
有多菩薩依前種性各別修集菩提
資糧若唯一佛一證菩提餘無所證
彼集資糧應空無果不應道理圓滿
故者謂諸如來遍於各別所化有情
成立利益安樂正事謂於三乘如應
安立若唯一佛是則不可安立有情
置於佛乘以更無有第二佛故是則
如來所作佛事應不圓滿是故定應
許有多佛無初故者謂諸如來前前
出世猶如生死無有最初離集資糧
自然成佛不應理故離逢事佛能集
資糧不應理故由此決定非唯一佛
又不應執定有多佛無垢所依无差
別故無漏法界名无垢依由智殊勝
畢竟遣除客塵垢故於此無漏眞法
界中不可定執諸佛有異是故諸佛
非一非多
論曰四常住爲相謂眞如清淨相故本
願所引故所應作事無竟期故
釋曰恒無變易相續无斷是故說言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十二張孝
[17-0247c]
常住爲相由三因緣成立此相眞如
清淨相故者此顯眞如性常無變
顯成佛果說爲法身性若變易卽非
眞如是故常住本願所引故者謂諸
如來皆先發起如是大願我當度脫
無量有情令般涅槃諸有情類未般
涅槃願所引果相續不絕是故常住
此願所引離相續常道理不成所應
作事無竟期故者謂先大願所應作
事無究竟期諸有情類量无邊故乃
至有情相續不斷佛所作事恒無斷
故說名爲
常論曰五不可思議爲相謂眞如清
淨自内證故無有世間喻能喻故非
諸尋思
所行處故釋曰言思議者謂依道理
審諦思惟起分別智尋思所攝譬喻
所顯諸佛非此所行處故不可思議
超過一切尋思地故唯應信解
不應思議論曰復次云何如是法身
最初證得謂緣捻相大乘法境無分
別智及後得智五相善修於一切地
善集資糧金剛喻定破滅微細難破
障故此定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
十三張孝
[17-0248a]
無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
釋日信解亦名初得法身法行亦爾
爲簡彼故說現證得但言證得非生
起者體是常故緣捻相等其義易了
五相善修者謂無生无滅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及無自性名爲五相又集
捻等五相善修成辦五果謂念念中
銷融一切麤重依止離種種想得法
苑樂能正了知周遍無量无分限相
大法光明順清淨分無所分別无相
現行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
後後勝因破滅微細難破障故者顯示
此定喻金剛因譬如金剛其性堅固
能破難破如是此定超諸下類能破
難破不染無知能發无上清淨智道
故譬金剛此定無間離一切障故得
轉依者由無分別及後得智故證轉
依得佛法身論
曰復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略
由五種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
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薀依故
二由無罪无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
受薀依故三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十四張孝
[17-0248b]
文身自在由轉想薀依故四由現化
變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在由轉
行薀依故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
作智自在由轉識薀依故
釋曰由轉五薀依故得五自在諸聲
聞等怖畏苦故永斷諸薀如愚癩人
自捨身命若諸菩薩攝巧方便轉滅
有罪色等諸薀轉起無罪色等諸薀
如智癩人求諸良藥轉有病身成無
病身此中由轉色薀依故得能示現
佛土自在如其所欲現金銀等諸佛
土故得能示現自身自在隨心所思
皆能示現於其種種大集會中隨諸
所化有情機冝各別現故得能示現
相好自在隨所愛樂示現種種妙相
好故得能示現無邊音聲无見頂相
二種自在現佛音聲量無邊故現佛
頂相無能見故由轉受薀依故得无
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應知此中離
煩惱故名爲無罪有衆多故名爲无
量超過一切三界樂故名爲廣大由
轉想薀依故得能辯說一切名身句
身文身自在以
能取相是想自性由攝大乘論釋
卷苐九苐十五張孝
[17-0248c]
攝如是資糧爲因轉得如是功能差
別由此能於名身等事隨
其所欲自在能住由轉行薀依故得
能現化變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
在謂行薀中思最爲勝由此思故於
現化等自在能轉現化自在者如其
所欲能現化故變易自在者如其所
欲轉變地等成金等故引攝大衆自
在者如意所樂引攝天等諸大衆故
引攝白法自在者如意所樂令無漏
法現在前故由轉阿頼耶識等八事
識薀得大圓鏡智等四種妙智如數
次第或隨所應當知此中轉阿頼耶
識故得大圓鏡智雖所識境不現在
前而能不忘不限時處於一切境常
不愚迷無分別行能起受用佛智影
像轉染汙末那故得平等性智初現觀
時先巳證得於修道位轉復清淨由
此安住無住涅槃大慈大悲恒與相
應能隨所樂現佛影像轉意識故得
妙觀察智具足一切陀羅尼門三摩
地門猶如寶藏於大會中能現一切
自在作用能斷諸疑能雨法雨轉五
識故得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十
六張孝
[17-0249a]
成所作智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能
現變化従覩史多天宮而沒乃至涅
槃能現住持一切有情利樂事
故論曰復次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
略由三處一由種種佛住依止此中
有二頌
諸佛證得五性喜皆由等證自界故
離喜都由不證此故求喜者應等證
由能無量及事成法味義德倶圓滿
得喜最勝無過失諸佛見常無盡故
二由種種受用身依止但爲成熟諸
菩薩故三由種種變化身依止多爲
成熟聲
聞等故釋曰由幾種處應知依止者
此問法身與幾種法爲所依止略由
三處者廣卽無量功德依止今且略
說但由三處由種種佛住依止者由
諸如來所得法身與所安住種種天
住聖住梵住爲所依止諸天住中如
來多住第四靜慮諸聖住中如來多
住空解脫門諸梵住中多住其悲如
是種種如來所住勝聲聞等爲顯如
來所證涅槃勝聲聞等所得涅槃故
說諸佛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十
七張孝
[17-0249b]
證得五性喜等證自界者證自法界
於此修治正作證故名爲等證言離
喜者謂諸如來證自法界安住五喜
諸聲聞等證如斬首永滅涅槃遠離
如是最勝歡喜故求喜者應等證者
謂諸菩薩勤求五喜應正求證此眞
法界何等爲五所求勝喜故次說言
由能無量及事成等由因別故爾所
喜異能謂堪能言無量者謂過无量殑
伽沙數諸佛如來所有堪能同依法
身一切和雜平等無異由見如是能
無量故生大歡喜及者集義事者所
作一切有情諸利樂事隨彼所能無
倒安立於三乘等成謂成辦經
无量時此所作事無㝵轉故由見堪
能所應作事亦無量故生大歡喜言
法味者謂契經等無上法味謂證眞
諦所得理味義圓滿者謂契經等法
所詮義皆得圓滿隨自意樂現在
故德圓滿者謂神通等功德圓滿由
見法味亦無量故見義圓滿亦无量
故見德圓滿亦無量故生大歡喜復有
說言義謂涅槃德謂隨樂所起功德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十八張孝
[17-0249c]
倶圓滿故並生大喜得喜最勝无過
失諸佛見常無盡故者謂諸如來見
自身中眞如一味能無量等所生大
喜雖入涅槃亦常無盡是故最勝無
有過失出三界故名爲最勝煩惱所
知二障幷習皆永斷故名無過失由
種種受用身依止等者謂由法身爲
増上緣彼得轉故說名依止非如曰
光依日道理與變化身爲所依止其
義亦爾言多爲者攝取勝解行地菩
薩以劣信解諸聲聞等雖見佛身不
應成熟初業菩薩當知亦爾巳入大
地諸菩薩衆不由化身方得成熟通
逵甚深廣大法故
論曰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
略由六種一由清淨謂轉阿頼耶識
得法身故二由異熟謂轉色根得異
熟智故三由安住謂轉欲行等住得
無量智住故四由自在謂轉種種攝
受業自在得一切世界無㝵神通智
自在故五由言說謂轉一切見聞覺
知言說戲論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
說智自在故六由拔濟謂轉拔濟一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十九張孝
[17-0250a]
切災撗過失得拔濟一切
有情一切災撗過失智故應知法身
由此所說六種佛法
之所攝持釋曰就自性攝以顯攝持
法身自性由清淨者謂由清淨佛法
攝持法身自性以其法身體清淨故
淨誰轉誰而得清淨爲答此問說如
是言轉阿頼耶識得法身故由阿頼
耶識執持一切雜染種子對治起時
轉滅如是一切染種轉得隨順一切
無罪圓滿功德譬如世間阿揭陀藥
能變有毒令成無毒故說名轉由異
熟者謂由異熟佛法攝持法身自性轉色根
者謂轉眼等有色諸根得異熟智者
謂所轉捨是異熟故假說轉得亦名
異熟如昔所得異熟諸根今得善智假
名異熟由安住者謂由安住佛法攝
持法身自性轉欲行等者謂等取勝
解行等由轉彼故證得息滅一切有
情諸災患智由自在者謂由自在佛
法攝持法身自性攝受業者謂諸世
間商賈營農事王等業由轉彼故證
得無㝵神通自在由言說者謂由言
說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二十張

[17-0250b]
佛法攝持法身自性由轉世間見等
言說證得見聞覺知自在由此逮得
一切有情心喜妙智由拔濟者謂由拔
濟佛法攝持法身自性災撗等者謂
如世間國王家等所生憂苦或親友
力或財寶力而能息除由轉此故證
得息除一切有情一切災撗過失妙
智轉捨如是六種世法轉得如是六
種佛法論
曰諸佛法身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依
止意樂業無別故當言无異無量依
身現等覺故當言有異如說佛法身
受用身亦爾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
言無異不由依止无差別故無量依
止差別轉故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
說釋
曰諸佛法身依止意樂作業無別
故無有異諸佛眞如无有異故依止
無別一切皆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意樂同故意樂無別一切皆同利他
爲勝現等正覺般涅槃等種種作業
故業無別无量依身現等覺故當
有異者謂由無量別別依身菩提薩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二十一張

[17-0250c]
埵現成佛故非無有異如前廣說
如說法身受用亦爾此說意樂及業
無別不說依止無有差別无量依止
差別轉故謂於一切別世界中
諸佛國土衆會名号身量相好受法樂
等各不同故佛變化身應知
亦爾論曰應知法身幾德相應謂最
清淨四无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願
智四無㝵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畏三不護三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釋曰此中願說諸佛世尊共聲聞等所有清淨殊勝功德最清淨者顯此功德永斷煩惱及所知障身中起故如是所說最清淨言應知遍在一一功德四無量者謂緣无量有情爲境慈悲喜捨言解脫者謂八解脫所謂有色觀諸色等言勝處者謂八勝處言遍處者謂十遍處無諍願智更无差別四無㝵解者謂法無㝵解義无㝵解訓詞無㝵解辯說無㝵解六神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二十二張孝
[17-0251a]
通者謂如意通爲初漏盡智爲後三
十二大士相者謂妙輪相印手足等
八十隨好者謂鼻修直等四一切相
清淨者謂所依清淨所緣清淨心清
淨智清淨言十力者謂處非處智力
業異熟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
種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
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四無畏者謂
佛世尊自發誠言我是眞實正等覺
者若有難言於如是法不正等覺我
於彼難正見無緣是第一无畏又發
誠言我是眞實諸漏盡者若有難言
如是如是諸漏未盡我於彼難正見
無緣是第二无畏又發誠言我爲弟
子說出離道若有難言修如是道非
正出苦我於彼難正見無緣是第三
無畏又發誠言我爲弟子說障㝵法
染必爲障若有難言雖染彼法不能
爲障我於彼難正見無緣是第四无
畏於此四中皆應廣說正見彼難无
有緣故得大安隱得安隱故都無所
畏三不護者謂諸如來所有身業清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二十三張孝
[17-0251b]
淨現行無不清淨現行身業慮恐他
知可湏藏護如是名爲第一不護如
說身業語業意業亦如是說是三不
護三念住者謂諸如來說正法時一
類弟子恭敬屬耳住奉教心精進修
行法隨法行如來於彼無悦无喜心
不踊躍一類弟子不生恭敬翻前廣
說如來於彼不生恚恨不生不忍非
不保任一類弟子亦生恭敬亦不恭
敬乃至廣說如來於彼其心無二謂
不喜悦亦不恚恨於彼一切遍住妙
捨拔除習氣者謂永拔除雖無煩惱
而有煩惱相似所作騰躍等事无忘
失法者謂於利樂諸有情事正念正
知不過時分言大悲者謂於有情利
樂意樂大義當說十八不共佛法者
謂不同義是不共義卽諸如來無有
誤失如阿羅漢雖盡諸漏爲乞食故
出遊城邑或於一時與惡象惡馬惡牛
惡狗等共同遊止或於一時足踐藂
刺諸惡蛇等齊足跳躑或於一時入
如是舎與諸母邑不依正理而作語
言或於林野捨弃好道而行惡路攝
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二十四張孝
[17-0251c]
或與怨賊師子猛獸及他妻等同共
遊止如是等類諸阿羅漢所有誤失
諸佛皆無又諸如來无卒暴音如阿
羅漢或於一時遊行林野迷失道路
或入空宅掦聲叫喚發大暴音或因
不染習氣過失聚脣露齒而現大笑
如是等類諸阿羅漢卒暴音聲諸
佛皆無又諸如來无忘失念如阿羅
漢有不染汙久遠所作久遠所說諸
忘失念諸佛皆無又諸如來无種種
想如阿羅漢於有餘生死一向起極
猒逆想於無餘涅槃一向起極寂靜
想如來於彼有餘生死無餘涅槃无差別想
住最勝捨又諸如來無不定心如阿
羅漢斂心方定出卽不定如來於彼
一切分位無不定心又諸如來無不
擇捨如阿羅漢不以智慧蕑擇有情
諸利樂事而便弃捨如來無有如是
等類不擇而捨又諸如來無有欲等
六種退失如阿羅漢於能永淨所知
障中有未得退謂志欲退精進退念退定
退慧退解脫退如是六退諸佛皆無
又諸如來身語意業智攝大乘論釋
卷苐九苐二十五張孝
[17-0252a]
爲前導隨智而轉如阿羅漢或於一
時善身業轉或於一時無記業轉語
業意業當知亦爾如來三業智前導
故隨智轉故無有无記智等起故名
智前導智倶行故名隨智轉又諸如
來於三世境若知若見无著無㝵如
阿羅漢於三世事非暫起心卽能解
故知見有著不能一切悉了知故知
見有㝵如來於彼三世事中暫起心
時卽遍解知一切境界是故知見無
著无㝵由是因緣此十八種一一皆
名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者謂於一
切薀界處中善能了知一切行相等
者等餘無量功德法身相應
論曰此中有多頌
釋曰於此法身能依不共諸功德中
以讃頌門結句道理分別開示
論曰
憐愍諸有情起和合遠離常不捨利樂
四意樂歸礼
釋曰今此頌中顯四無量憐愍諸有
情者是捻句起和合意樂者顯慈无
量欲令有情樂和合故起遠離意樂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二十六張孝
[17-0252b]
者顯悲無量欲令有情遠離苦故起
常不捨意樂者顯喜無量欲令有情
不捨樂故起利樂意樂者顯捨无量
欲令有情獲得利益及安樂故捨謂
弃捨欲令有情捨樂受等煩惱隨眠
不捨有情又處中住說名爲捨緣此
功德歸依敬礼諸佛法身故名歸礼
餘頌准此一切應知
論曰
解脫一切障牟尼勝世間智周遍所知
心解脫歸礼
釋曰解脫一切障者此句顯示諸佛
解脫勝聲聞等牟尼勝世間者此
句顯示諸佛勝處勝聲聞等智周遍
所知者此句顯示諸佛遍處勝聲聞
等非如聲聞乘等唯有八種解脫八
種勝處十種遍處解脫爲先而有勝
處勝處爲先而有遍處由此門故作
意思惟解脫一切障勝一切世間智周
一切境心解脫者具上三德心離繫縛
論曰
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餘害煩惱有染
常哀愍歸礼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二十七張孝
[17-0252c]
釋曰此頌顯無諍世俗智爲性不同
聲聞所得無諍將入城邑先審觀察
若一有情當緣我身隨起一種煩惱
諍者卽便不入如來觀見雖諸有情
當緣佛身起諸煩惱若彼堪任受佛
化者卽便徃彼方便調伏令滅煩惱
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餘者非如聲
聞住無諍定方便遠離不令自身作
少有情生煩惱緣唯伏欲界有因煩
惱非餘煩惱諸佛不爾方便能滅一
夷有情一切煩惱令無有餘害煩惱
者唯害煩惱不害有情有染常哀愍
者若諸有情有煩惱染佛常哀愍而
不訶害如有頌言
如呪鬼良醫治諸鬼所魅但訶害鬼魅
非鬼所魅者如是大悲尊治煩惱所魅
但訶害煩惱不訶害有情
論曰
無功用无著無㝵常寂定於一切問難
能解
釋歸礼釋曰此頌顯願智勝聲聞等由
五相故謂無功用故无著故無㝵故
常寂定故一切疑難能解釋故諸聲
聞等所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二十
八張孝
[17-0253a]
得願智隨其所願而入於定唯能知
此不知其餘佛卽不爾由無功用智
不作功用如末尼天樂隨願能知一
切境界由無著智於所知境皆无滯
故由無㝵智斷煩惱障幷習氣故由
常寂定定障斷故如有頌言
那伽行寂定那伽住寂定那伽坐寂定
那伽臥寂定
由此所發微妙願智於一切時善能
解釋一切問難
論曰
於所依能依所說言及智能說無㝵慧
常善說歸礼
釋曰此頌顯示四無㝵解言所依者
謂諸教法卽契經等言能依者謂所
詮義如是二種皆名所說
所作業故言智二種皆是能說作者
作具等所起故無㝵慧者謂於此中
无退轉智常善說者由具四種無㝵
解故常能善說若於所依無㝵覺慧
名法无㝵於法異門無罣㝵故若於
能依无㝵覺慧名義無㝵於一切法
自相共相無罣㝵故或於諸法別義
意趣无罣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二
十九張孝
[17-0253b]
㝵故若於其言無㝵覺慧名訓詞无
㝵於諸國土各別境界種種言詞隨
自展轉異想隨說無罣㝵故或於諸
法訓釋言詞無罣㝵故若於分析諸
法智中無㝵覺慧名辯說無㝵於能
辯析諸法智中無罣㝵故
論曰
爲彼諸有情故現知言行徃來及出離
善教者歸礼
釋曰此頌顯示六種神通爲彼諸有
情者此是捻句善教者言一一皆有
善者妙也教者言也爲令勝進說微
妙言名善教者故現善教者是如意
通隨所應化故徃其所現大神變善
教彼故知言善教者是天耳通聽聞
遠住有義言詞一切音聲如其所應
爲說法故知行善教者是心差別通
知心勝劣善教彼故知徃善教者是
宿住隨念智通了逵過去善教彼故
知來善教者是死生智通了逵未來
善教彼故知出離善教者是漏盡智
通知斷煩惱善教彼故
論曰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三十張孝
[17-0253c]
諸衆生見尊皆審知善士暫見便深信
開導者歸礼
釋曰此頌顯示諸相隨好法身是現
相好所依故就相好歸礼法身諸衆
生見尊皆審知善士者一切世間由
見世尊具相隨好皆悉審知是大善
士諸衆生者通攝當時及於後時堪
受化者暫見便深信者暫見世尊具
相隨好便深淨信知是世間善開導者
論曰
攝受住持捨現化及變易等持智自在
隨證得歸礼
釋曰此頌顯示四一切相清淨攝受
住持捨者顯所依清淨依止靜慮如
其所欲隨樂長短能於自身攝受住
持弃捨自在現化及變易者顯所緣
清淨化作種種未曾生色名爲現化
轉變種種巳曾生色成金銀等名爲
變易於此一切變化品類皆得自在
等持自在者顯心清淨隨其所欲三
摩地門自在而轉一一刹那如其意
樂能入諸定智自在者顯智清淨如
其所欲陀羅尼門任持自在隨證得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三十一張孝
[17-0254a]
者隨順證得上四清淨
論曰方便歸依淨及大乘出離於此誑衆生
摧魔者歸礼
釋曰此頌顯十力謂於善趣惡趣方便
諸業歸依世出世淨大乘出離四種
義中魔誑衆生此中顯說能摧彼魔
十力業用言方便者善趣方便謂諸
善業惡趣方便謂不善業宣說如是
趣方便時魔於其中誑惑而住言不
如是與是相違說不善業善善趣方
便說諸善業爲惡趣方便或說一切
皆無有因或說一切自在天等以爲
其因處非處力能摧彼說訓釋詞者
處名所以有所容受若無所以无所
容受說名非處謂無處無容諸衆生
類無因惡因而當得有此復云何由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
行等非自在天等令次第得生言歸
依者所謂諸業如說世間皆由自業
業爲依止業作歸依說此業時魔於
其中誑惑而住廣如前說由第二業
異熟智力能摧彼說無所罣㝵謂諸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三十二張孝
[17-0254b]
有情業所分別高下勝劣不由無因
自在天等廣如前說所言淨者謂世
間淨及出世淨暫時畢竟伏諸煩惱
永害隨眠由諸靜慮等持等至及聖
道故說此淨時魔於其中誑惑而住
廣如前說由靜慮等持等至智力能
摧彼說無所罣㝵及大乘出離者此
顯餘力所作業用謂說大乘究竟出
離佛果德時魔於其中誑惑而住言
此無上正等菩提極難可得冝求聲
聞究竟出離由餘七力能摧彼說無
所罣㝵
論曰
能說智及斷出離能障㝵自他利非餘
外道伏歸礼
釋曰此頌顯示四無所畏能說智者謂
佛誠言我是眞實正等覺者卽是遍
知一切法智能說斷者謂佛誠言我
是眞實諸漏盡者卽是煩惱諸漏永
盡如是二種依自利說能說出離者
謂佛誠言我爲弟子說出離法眞實
出離能說能障㝵者謂佛誠言我爲
弟子說能障法眞實能㝵如是二種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三十三張孝
[17-0254c]
依利他說如是四種名自他利非餘
外道伏者顯離怖畏釋無畏義非餘
外道所能降伏是故無畏
論曰
處衆能伏說遠離二雜染無護无忘失
攝御衆歸礼
釋曰此頌顯示不護念住處衆能
伏說者謂處大衆能伏他說以身業
等及諸威儀皆無醜惡可湏藏護恐
彼譏嫌是故處衆能伏他說如是卽
明三種不護遠離二雜染者謂恭敬
聽不恭敬聽弟子衆中善住念故遠
離愛恚如是卽明三種念住由此無
護无忘失故能善攝御諸弟子
衆論
曰遍一切行住無非圓智事一切時遍
知實義者歸
礼釋曰此頌顯示拔除習氣遍一切行
住者謂於聚落或於城邑爲乞食故
徃返經行於樹下等身四威儀寂然
而住無非圓智事者謂聲聞等雖盡
煩惱猶有習氣隨縛所作掉舉等事
如彼尊者大目揵連五百生中常作
猕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三十四張

[17-0255a]
猴由彼習氣所隨縛故雖離煩惱而
聞樂時作猕猴跳躑有一獨覺昔多生
中曾作婬女今餘習故時莊飾面如
是等類非一切智所應作事世尊皆
無是名如來不共功德一切時遍知實
義者者非如外道掊刺拏等非是眞
實一切智者故說如來是其實義一
切智者順結頌法故顚倒說或此句
義前後各別一切時遍知者此顯佛
是一切智者實義者者此顯佛是有
實義者如人有校說爲杖者
論曰
諸有情利樂所作不過時所作常無虛
无忘失歸礼
釋曰此頌顯示無忘失法諸有情利
樂所作不過時者謂佛世尊若有所
化若於爾時應有所作卽便爲彼卽
於爾時作所應作終不失時如有頌言
譬如大海水奔潮必應時佛哀愍衆生赴感常
無失所作常
無虛者謂佛所作不空无果无忘失
者所作應時常無忘失論曰攝
大乘
論釋卷苐九苐三十五張孝
[17-0255b]
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間與大悲相應
利樂意歸礼
釋曰此顯大悲利益安樂意樂爲體
此言大者褔智資糧圓滿證故令脫
三苦爲行相故三界有情爲所緣故
於諸有情心平等故決定無有勝此
者故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間者此
顯大悲所作業用謂佛世尊於晝夜
分各三時觀一切世間誰善法増誰
善法減誰善根熟誰根未熟誰是堪
受勝生法噐誰是堪受定勝法噐誰
是佛乘噐誰是餘乘噐如是等
論曰
由行及由證由智及由業於一切三乘
最勝者歸礼
釋曰此顯十八不共佛法言由行者
此說行時一切事業卽是如來無有
誤失乃至無有不擇而捨及由證者
卽是住時六種無退謂欲无退乃至
第六解脫無退言由智者謂於三世
無著无㝵智見而轉及由業者卽是
如來身語意業智爲前導隨智而轉
於一切三乘最勝者者此顯佛於一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三十六張孝
[17-0255c]
切聲聞及獨覺乘最爲殊勝由與十
八不共功德具相應故
論曰
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一切處他疑
最勝者歸礼
釋曰此頌顯示一切相妙智性一切
行相皆正了知名一切相妙智此妙
智體名一切相妙智性卽是一切所
知境界一切行相殊勝智體言三身
者謂自性等由此三身至得具相無
垢無㝵妙智自性大菩提果言具相
者具一切相有說無常等十六種行
相名一切相菩提用彼爲先因故有
餘復說卽此及餘一切諸法皆无自
性无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无
所得相名一切相有餘復說非於此
中說治所治諸品類相然說一切義
利圓滿如如意珠具一切相我今觀
此一切相者卽是一切障斷品類所
以者何永斷一切障品類故謂斷一
切所知障品及斷一切習氣品故又
此具相大菩提者卽是正知一切境
相是故能斷一切他疑一切處者一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三十七張孝
[17-0256a]
切世間他疑卽是所有人天一切疑
惑於此他疑皆悉能斷由此能斷一
切人天疑惑作用顯一切相妙智殊勝
論曰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
復與所餘自性因果業相應轉功德
相應是故應知諸佛法身無上功德
此中有二頌
尊成實勝義一切地皆出至諸衆生上
解脫諸有情無盡无等德相應現世間
及衆會可見非見人天等
釋曰法身與此功德相應復與餘六
功德相應此略摽義二頌廣釋尊成
實勝義者謂佛法身成實勝義眞如
所顯此卽宣說法身自性功德相應
說力差別相應無失譬如說火燸德
相應一切地皆出者是極喜等一切
十地皆出離義此則成實勝義之因
至諸衆生上者一切智性於諸有情
最爲殊勝此卽成實勝義之果解脫
諸有情者卽是成實勝義之業無盡
無等德相應者與諸功德相屬相應
無邊不共力无畏等無盡无等德相
應故現世間及衆會可見者謂變化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三十八張孝
[17-0256b]
身出現世間及受用身處大衆會二
皆可見非見人天等者謂佛法身非
人天等之所能見此說世尊三身差
別以顯轉義轉謂體性轉變差別於
三身中二身可見一非可見
攝大乘論釋卷第九
癸夘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攝大乘論釋卷苐九苐三十九張孝
[17-0256c]
攝大乘論釋卷第十孝
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果智分第十一之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