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9b]
說所知依所知相復云何應
見此略有三種一依他起相二遍計
所執相三圓成實相
釋曰巳說所知依牛謂不復當說此
者此所知相略有三種者謂一切法
要有所應知所應斷所應證差別故
依他起相者謂依業煩惱所取能取
遍計隨合他而得起故如是相者何
所表知謂依他起相遍計所執相者謂
永無相永無相者是遍計所執所取
能取補特伽羅及法有性之所相故
云何非有可爲所相謂卽如是而分
別故由薄伽梵說如是言乃至實有
不知實有乃至非有不知非有如是
實有知爲實有若非實有知非實有
圓成實相者謂卽於彼遍計所執所
取能取或我或法無性之性用彼爲
量所了境性於彼遍知方能了別
[17-0189c]
遍計所執決定非有有相違性故非
爲境性故
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此復
云何謂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
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自他
差別識善趣惡趣死生識此中若身
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
識數識處識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
種子若自他差別識此由我見熏習
種子若善趣惡趣死生識此由有支
熏習種子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
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
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
爲性是無所有非眞實義數現所依
如是名爲依他起相此中何者遍計
所執相謂於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
現此中何者圓成實相謂卽於彼依
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
釋曰謂身身者受者識者如後當說
眼等六内界爲性如其所應眼等五
識所依意界名身者識第六意識所
依意界名受者識彼所受識者如後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二張孝
[17-0190a]
當說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識者如
後當說是六識界世識者謂似三時
影現數識者謂似一等笇數影現處
識者謂似聚落園等影現言說識者
謂似見聞覺知言說影現自他差別
識者謂身等識我我所執相續不斷
執我我所他他所等有差別故善趣
惡趣死生識者謂似天人及捺落迦
傍生餓鬼死生影現此中若身身者
等乃至言說識此由名言熏習種子
者謂彼身等皆由名言熏習種子識
所變現無別事故若自他差別識此
由我見熏習種子者謂染汙意我見
熏習爲因變現若善趣惡趣死生識
此由有支熏
習爲因變現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
別所攝者如前所說身等諸識所取
能取虛妄分別安立爲性唯識爲性
者由邪分別二分顯現實唯是識善
等法中雖無邪執緣起力故二分顯
現亦唯是識是無所有非眞實義顯
現所依者所取色等名無所有能取
識等名非眞實此二皆是遍計所執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三張孝
[17-0190b]
並名爲義虛妄分別所攝諸識是此
二種顯現因緣故名所依如是名爲
依他起相者如上所辨阿頼耶識爲
種子等皆說名爲依他起相謂於無
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者實無所取
及能取義唯有虛妄分別所攝種種
識中遍計所執似義顯現謂卽於彼
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者謂
於緣起心及心法所現影中由撗計
相永無所顯眞如實性此卽名爲圓
成實相又一切法従因緣生唯識爲
性當知皆名依他起相顚倒撗計似
義顯現當知皆名遍計所執相依他
起上遍計所執永無所顯眞如實性
當知皆名圓成實相譬如鹿愛自相
續力安立似水所取能取邪遍計性
當知名爲依他起相撗計實有水事
顯現當知名爲遍計所執相卽於如
是鹿愛事中撗計水相畢竟無性當
知是名圓成實相又遍計所執相卽
是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相卽是依
他起自性亦名分別自性圓成實相
卽是圓成實自性亦名法性自性如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四張孝
[17-0190c]
是三種卽是宣說應知應斷應證三
法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亦說佛
告慈氏若於彼彼行相事中遍計爲
色爲受爲想爲行
佛法依止名想施設言說遍計以爲
諸色自性乃至一切佛法自性是名
遍計所執色乃至遍計所執一切佛
法若復於彼行相事中唯有分別法
性安立分別爲緣起諸戲論假立名
想施設言說謂之爲色乃至謂爲一
切佛法是名分別色乃至分別一切
佛法若諸如來出現於世若不出世
法性安立法界安立由彼遍計所執
色故此分別色於常常時於恒恒時
是眞如性無自性性法無我性實際
之性是名法性色乃至由彼遍計所
執一切佛法故此分別一切佛法於
常常時於恒恒時乃至是名法性一
切佛法廣說如經
論曰此中身身者受者識應知卽是
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識應知卽是色
等六外界彼能受識應知卽是眼等
六識界其餘諸識應知是此諸識差別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五張孝
[17-0191a]
釋曰此諸識者謂如前說身等爲初
能受爲後言差別者是此諸識差別
性故謂卽於此有爲識中皆有巳行
現行當行差別性故依之建立世影
現識於此諸識皆有一等差別性故
依之建立數影現識於所受識有上
下等差別性故依之建立處影現識
餘類應知
論曰又此諸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
此中以何爲喻顯示應知夢等爲喻顯
示謂如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雖
種種色聲香味觸舎林地山似義影
現而於此中都無有義由此喻顯應
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由此等
言應知復有幻誑鹿愛翳眩等喻若
於覺時
者如従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覺
時何故不如是轉眞智覺時亦如是
轉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従夢覺時此
覺乃轉如是未得眞智覺時此覺不
轉得眞智覺此覺乃轉釋
曰一切唯識都無有義舉夢等喻以
顯示者共成立故如夢中等其文攝
大乘論釋卷苐四苐六張孝
[17-0191b]
易了無勞重釋
論曰其有未得眞智覺者於唯識中
云何比知由教及理應可比知此中教
者如十地經薄伽梵說如是三界皆
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
說謂彼經中慈氏菩薩問世尊言諸
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
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
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
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三摩地所行
影像卽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
還取此心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
然卽此心如是生時卽有如是影像
顯現如質爲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
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
像顯現此心亦尒如是生時相似有
異所見影現卽由此教理亦顯現所
以者何於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靑瘀
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别靑瘀等事但
見自心由此道理菩薩於其一切識
中應可比知皆唯有識無有境界又
於如是靑瘀等中非憶持識見所緣
境現前住故聞思所成二憶持識亦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七張孝
[17-0191c]
以過去爲所緣故所現影像得成唯
識由此比量菩薩雖未得眞智覺於
唯成中應可比知
釋曰由教及現者由至教量及由比
量雖未證得唯識眞智應可比知唯
識
薩十種地義此卽安立十地行相名
句文身識所變現聚集爲體謂彼聖
者金剛藏識所變影像爲増上緣聞
者身中識上影現似彼法門如是展
轉傳來于今說名爲教唯有心者心
識是一唯聲爲遣所取境義由彼無
故能取亦無不遮心法由彼與心不
相離故如說若無心所有法心未曾
轉若爾滅定何故唯心是彼宗過我
大乘宗若處有心必定亦有心相應
法若處無有心相應法心亦定無如
是三界皆唯有心此言顯示三界唯
識言三界者謂與欲等愛結相應墮
在三界此唯識言成立唯有諸心心
法無有三界撗計所緣此言不遣眞
如所緣依他所緣謂道諦攝根本後
得二種所緣由彼不爲愛所執故非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八張孝
[17-0192a]
所治故非迷亂故非三界攝亦不離
識故不待說若爾應說如是二界無
色界中經部唯有心心法故此難不
然識所取義皆無義故非但色無說
名唯識何者亦無餘虛空等識所取
義經部諸師許無色界諸心心法是
無色相无體無實所取境義顯現所
依恐彼執爲非心心法故說三界皆
唯有心解深密經所明意趣如十地
釋經謂教法三摩地者是能令心住
一境性心法爲體此所緣境說名所
行本境名質似彼現者說名影像我
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者我說在外
識所緣境上是内識之所顯現卽是
所緣境識爲自性義此意說言識所
緣境唯是識上所現影像無別有體
云何此心還取此心者此顯作用於
自相違慈氏
此釋前難無作用故謂一切法作用
作者皆不成故如是生時者緣起諸
法威力大故卽一體上有二影生更
㸦相望不卽不離諸心心法由緣起
力其性法爾如是而生如質爲緣還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九張孝
[17-0192b]
見本質等者譬如依止自面等質於
鏡等中還見本質由迷亂故謂我見
影由鏡等緣威力大故雖無異影而
似別有影像顯現此心亦爾如是生
時等者謂心心法種種憶念分別等
緣功能大故如是生時雖無有異三
摩地等所行影像而似別有影像顯
現卽由此教理亦顯現者謂此教中
亦卽兼顯比量道理所以者何於定
心中等者序述教中有別理義謂靑
瘀等不離於心隨所樂欲而顯現故
譬如夢中所見靑瘀等又於如是靑
瘀等中非憶持識等者恐彼異計故
作此說謂若有人作如是計由彼先
於淡泊路等見骨鎖等今猶憶持爲
三摩地所行影像爲遮此計故言又
於如是靑瘀等中非憶持識見所緣
境現前住故若此所緣卽是昔曰所
憶持者如昔所見方處決定如昔所
受應如是憶然不如是修所成智是
眞現量所見境界分明現前非憶持
識有如是事若爾聞思所成兩慧相
應之識憶持本事彼二所行應離於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十張孝
[17-0192c]
識此亦不然由彼聞等二憶持識緣
過去故過去無故所緣影像並唯是
識譬如憶昔自巳少年是故此識現
所憶持並唯有識所念空故如觀行
者所想現前不淨骨鎖女人影像由
此比量等語義分明不湏重釋
卽於此中眼識等識可成唯識眼等
諸識旣是有色亦唯有識云何可見
此亦如前由教及理
釋曰教卽十地解深密經理卽經中
所說道理謂三摩地所行影像及夢
等喻皆如前說
論曰若此諸識亦體是識何故乃似
色性顯現一類堅住相續而轉與顚
倒等諸雜染法爲依處故若不爾者
於非義中起義顚倒應不得有此若
無者煩惱所知二障雜染應不得
有此若無者諸清淨法亦應無有是
故諸識應如是轉此中有
頌亂相及亂體應許爲色識及與非色
識若無餘亦
無釋日若此諸識亦體是識等者此
問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十一張孝
[17-0193a]
色識一類堅住相續轉因言一類者
是相似義前後一類無有變異亦無
間斷故名堅住卽此說名相續而轉
與顚倒等諸雜染法爲依處故者等
卽等取煩惱業生諸雜染法眼等諸
識與顚倒等諸雜染法作所依處所
依處者卽是因義故者湏也觀彼問
意而作此荅謂無義中顯現似於眼等諸
識一類堅住相續而轉由此起彼顚
倒等法若不爾者若不如是轉於非
義中起義顚倒應不得有若無顚倒
煩惱所知二障雜染應不得有無因
緣故若無雜染清淨亦无要息雜染
顯清淨故是故諸識應如是轉者眼
等諸識應如是轉爲不因力諸法得
生非湏力耶不尒隨問興荅言故彼
問所湏不問因種由彼不執別有諸
色但問何湏阿頼耶識變作諸色
不唯作識故
變識亂體許爲非色變識順結頌法
故文隔越其義相屬若無似色所變
因識非色果識不應得有以若無境
有境亦無攝
大乘論釋卷苐四苐十二張孝
[17-0193b]
論曰何故身身者受者識所令識能
受識於一切身中倶有和合轉能圓
滿生受用所顯故
釋曰何故身等如前爲問能圓滿等
如前而答由此五識一切身中無不
具足受用所顯若闕一支卽不圓滿
論曰何故如說世等諸識差別而轉
無始時來生死流轉无斷絕故諸有
情界無數量故諸噐世界無數量故
諸所作事展轉言說無數量故各別
攝取受用差別無數量故諸愛非愛
業果異熟受用差別無數量故所受
死生種種差別無數量故
釋曰何故如說世等識等如前爲問
等者等取數處言說自他差別善趣
惡趣及與死生六變現識無始時來
乃至所受死生差別無數量故者如數
次第顯世等識湏說之果論
曰復次云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
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識無有義故二
由二性有相有見二識別故三由種
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所以者何此
一切識無有義故得成唯識有相攝
大乘論釋卷苐四苐十三張孝
[17-0193c]
見故得成二種若眼等識以色等識
爲相以眼識識爲見乃至以身識識
爲見若意識以一切眼爲最初法爲
最後諸識爲相以意識識爲見由此
意識有分別故似一切識而生起故
此中有頌
唯識二種種觀者意能入
彼亦能伏離
釋曰復次云何安立如是諸識等者
謂依前理更以別理種種徴問由唯
識者是無義義故次說言無有義故
所說唯言專爲遣義無義之理少分
巳說少分當說由二性者謂相及見於一識
中有相有見二分倶轉相見二分不
卽不離始従眼識乃至身識隨類各
別變爲色等種種相識說名相分眼
等諸識了別境界能見義邊說名見
分又所取分名相能取分名見是名
二性由種種者種種行相而生起故
於一識中一分變異似所取相一分
變異似能取見此之二分各有種種
差別行相倶時而起若有不許一識
一時有種種相應無一時覺攝大乘
論釋卷第四第十四張孝
[17-0194a]
種種境若意識以一切眼爲最初等
者謂彼意識有能一時取一切義增
上勢力眼識爲初法識爲後所安立
相是其相分卽此意識了別義邊說
名見分由此意識遍分別故似一切
識而生起故是故意識說名相名見
亦名種種於伽陀中諸瑜伽師能入
唯識二性種種遣外境界竟爲伏離
能取之心所緣無故能緣之識亦不
得有了別無故了者亦無非无了別
而有了者勿境界相無分別事亦名
有境能分別心若出世心雖離分別
能取所取然有内證聖智所依能緣
所緣平等性在
論曰又於此中有一類師說一意識
彼彼依轉得彼彼名如意思業名身
語業
釋曰又於此中有一類師說一意識
等者此顯諸師所見差別謂有一類菩
提薩埵欲令唯有一
性依於彼彼眼等生時得彼彼名所
謂眼識乃至意識此中無別餘識種
類此如何等如意思業如一意思在
身處所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十
五張孝
[17-0194b]
發動於身則名身業在語處所發
動於語則名語業與意相應名爲意
業意識亦
爾論曰又於一切所依轉時似種種
相二影像轉謂唯義影像及分別影
像又一切處亦似所觸影像而轉有
色界中卽此意識依止身故如餘色
根依止於
身釋曰或謂若爾如是意識應無分
別所依鈍故如眼等識夫能依者皆
順所依如染汙意爲雜染依意識倶
轉亦成雜染爲解此難說於一切所
依轉等一切所依者謂眼等所依轉
時者生起時似種種相二影像轉者
謂似種種所取能取二影像轉爲釋
此故次復說言謂唯義等唯一意成
一分似義影像顯現第二於義分別
而生是故無有無分別過又一切處
亦似所觸影像而轉者謂於定中領
納分別輕重等觸而非散乱隨順彼
故有色界中者非於無色界何以故
卽此意識依止身故如餘色根依止於
身者如餘眼等有色諸根依止身故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十六張孝
[17-0194c]
卽於此身能作損益意識亦爾有色
界中依止身故卽於此身領納分別
能作損益
論曰此中有頌
若遠行獨行無身寐於窟調此難調心
我說眞梵志
釋曰說一意識菩提薩埵引教證言
若遠行等遊歷一切所識境故名爲
遠行爲證此義復說獨行無第二故
言無身者無形質故寐
内故言調此者於如是心作自在故
難調心者性忄悷故
論曰又如經言如是五根所行境界
意各能受意爲彼依
釋曰復引第二聖教爲證如是五根
所行境界意各能受者謂此五根
所行境界唯是意識一一各別能領
受義意爲彼依者由此増上彼生起
故論曰又如所說十二處中說六識
身皆名意
處釋曰復引第三聖教爲證說六識
身皆名意處者所謂宣說意識事
故論曰若處安立阿頼耶識識爲義
識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十七張
孝
[17-0195a]
應知此中餘一切識是其相識若意
識識乃所依止是其見識由彼相識
是此見識生緣相故似義現時能作
見識生依
止事如是名爲安立諸識成唯識性
釋曰若處安立阿頼耶識識爲義識
者義是因義卽是安立阿頼耶識以
爲因識餘一切識者謂身等識是其
相識者是所緣相是所行故若意識
識及所依止者謂第六識及所依止
無間過去意及與染汙意此二能作
生起雜染所依性故是其見識者能
分別故由彼相識是此見識生緣相
故者謂阿頼耶識所變異相是二見
識生緣相故似義現時者謂意見識
似義現時能作見識生依止
事者謂眼等成能與見識作生依事
論曰諸義現前分明顯現而非是有云
何可知如世尊言若諸菩薩成就四
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一
者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
諸天人同於一事見彼所識
故二者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十八張孝
[17-0195b]
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三
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顚倒智如有義
中能緣義識應無顚倒不由功用知
眞實故四者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
智何等爲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薩
得靜慮者隨勝解力諸義顯現二得
奢摩他修法觀者纔作意時諸義顯
現三巳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
在前時一切諸義皆不顯現由此所
說三種勝智隨轉妙智及前所說三
種因緣諸義無義道理成就
釋曰復爲成立無有境義故引餘教
及餘道理謂諸菩薩成四法等相違
識相智者更相違友故名相違相違
者識名相違識生此識因說名爲相
了知此相唯内心變外義不成故無
有義說名爲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
人等者謂於餓鬼自業變異増上力
故所見江河皆悉充滿膿血等處魚
等傍生卽見舎宅遊従道路天見種
種寶莊嚴地人見是處有清冷水波浪
湍洄若入虛空無邊處定卽於是處
唯見虛空一物實有爲㸦相違非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十九張孝
[17-0195c]
一品類智生因性不應道理云何於
此一江河中巳有膿血屎尿充滿持
刀杖人兩岸防守復有種種香㓗舎
宅清淨街衢衆寶嚴地清冷美水波
浪湍洄虛空定境若許外物都無實
性一切皆従内心變現衆事皆成如
有頌言
於一端嚴婬女身出家耽欲及餓狗
臭屍昌艶美飮食三種分別各不同
無所緣識現可得智等者過去未來
皆非實有此與經部共許成就夢境
實無一切共了
巳說非有亦非憶持水鏡等中面等
影像都無所有如前巳說此中無境
而識得成應離功用無顚倒智本文
雖顯而少助說若有欲令如所得義
卽眞實有應不用功自然解脫一切
有情皆見實故得心自在者得心調
順堪有所作得靜慮者謂諸聲聞及
獨覺等若巳證得清淨靜慮心一境
性樂靜思慮名靜慮者隨勝解力諸
義顯現者謂隨増上意解勢力如所
願樂欲令地等變成水等皆悉顯現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二十張孝
[17-0196a]
得奢摩他者謂巳證得奢摩他定滋
潤相續令心寂靜所言修者空境相
應或四聖諦所緣相應止觀雙運故
名相應與此相應故名爲修法觀者
謂此後得觀契經等正法妙慧纔作
意時諸義顯現者謂契經等正法教
中隨於一種無常等義如如作意思
惟刹那速滅等性如是如是非一品
類境界顯現無分別智現在前時一
切諸義皆不顯現者無分別智後當
廣釋義若實有此智應無非有分別
無分別在義若是實有無分別智生
不應不顯現此智如實緣境義故由
此無間所說道理及前所說三種因
緣諸義皆無道理成就
論曰若依他起自性實唯有識似義
顯現之所依止云何成依他起何因緣
故名依他起従自熏習種子所生依
他緣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後無有
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釋
曰云何成依他起者問所解法何因
緣故名依他起者問所釋詞解不解
品由此雙關能了義故餘二自性攝
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二十一張孝
[17-0196b]
兩問亦爾依此諸問兩
熏習種子等者謂従遍計所執名言
熏習種生依自種子他所生故名依
他起此說彼體依他而生生刹那後
無有功能自然住者此說彼體依他
而住由此二因名依他起
論曰若遍計所執自性依依他起實
無所有似義顯現云何成遍計所執
何因緣故名遍計所執無量行相意
識遍計顚倒生相故名遍計所執自
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是故說
名遍計所執
釋曰依依他起者謂依唯識依他起
性實無所有似義顯現者謂實無體
但似其義相貌顯現若體實無云何
名義爲避此難是故說言似義顯現
謂由名言熏習種子雖無實體而似
有義相貌顯現是故名義如幻像等
似有顯現言顯現者是明了義無而
似有明了現前故名顯現卽此似義
爲彼自性如自性受無量行相者種
種我法境界影像意識遍計者謂卽
意識說名遍計顚倒生相者謂是亂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二十二張孝
[17-0196c]
識所取能取義相生因故名遍計所
執者謂卽遍計所執義相名爲遍計
所執自性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
可得者謂於實無我及法中唯有遍
計所執影像相貌可得由此故名遍
計所執
論曰若圓成實自性是遍計所執永
無有相云何成圓成實何因緣故名
圓成實由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又
由清淨所緣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
故由最勝義名圓成實
釋曰由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等者
應知此性常無變故又由清淨所緣
性故一切善法最勝
眞實爲性
論曰復次有能遍計有所遍計遍計
所執自性乃成此中何者能遍計何
者所遍計何者遍計所執自性當知
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所以者何
由此意識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及
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是故意
識無邊行相分別而轉普於一切分
別計度故名遍計又依他起自性名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二十三張孝
[17-0197a]
所遍計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
成所遍計此中是名遍計所執自性
由此相者是如此義復次云何遍計
能遍計度緣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
執著由何起語由何言說何所増益
謂緣名爲境於依他起自性中
取彼相貌由見執著由尋起語由見
聞等四種言說而起言說於無義中
増益爲有由此遍計能遍
計度釋曰復次有能遍計等者爲欲
分別遍計所執故說此言當知意識
是能遍計有分別故者由有顯示隨
念分別所雜糅故用自名言熏習爲
種子者無始生死所有意識戲論名
言熏習種子爲此生因及用一切識
名言熏習爲種子者謂用無邊色等
影識名言熏習種子爲因似彼生故
是故一切無邊行相分別而轉又依
他起自性名所遍計者謂此一分眼
等諸相是所計業又若由此相令依
他起自性成所遍計此中是名遍計
所執自性者謂由此品類緣相是名
遍計所執自性是如此義者是如此
品類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二十四
張孝
[17-0197b]
緣相義復次云何遍計能遍計度
者作問生起爲欲宣說遍計
所執自性差別緣名爲境者謂色
受等天與等名
說異行相爲識其名非無有名
能於其義起諸分別於依他起自
性中取彼相貌者是執自相義由
能取相說名爲想如其所想作是
言說或於依他起自性中取眼等
相由見執著者由五品類推求行
轉起諸執著取相貌巳起執著故是
於相貌堅執著義由見推求於義
決定起執著巳欲爲他說由尋起語
者如契經說由尋由伺而說語言
非无尋伺能說語言由見聞等四種
言說而起言說者由見聞覺知
四種言說而起言說如緣似蛇繩
等相貌取盤曲等種種相貌自執
著巳爲覺悟他說如是言我巳見蛇
我巳見蛇此亦如是他聞是巳復
更増
益謂爲實有論曰復次此三自性爲異
爲不異應言非異非不異謂依他起自性由異門故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二十五張孝
[17-0197c]
成依他起卽此自性由異門故成遍
計所執卽此自性由異門故成圓成
實由何異門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
他熏習種了起故由何異門卽此自
性成遍計所執由是遍計所緣相故
又是遍計所遍計故由何異門卽此
自性成圓成實如所遍計畢意不如
是有故
釋曰非異者謂依他起性與遍計所
執有非有故有望於有可得言異非
望非有兎角等無非不異者有與非
有不成一故依他起性與圓成實亦
復如是性不清淨性清淨故今復依
止異門意趣此三自性或成一性或
成異性由是遍計所緣相故又是遍
計所遍計故者由依他起是我色等
遍計所執所依止故又依
色等意識遍計所遍計故由此意趣
假說依他起爲遍計所執如所遍計
畢竟不如是有故者於依他起如所
顯現畢竟無故如是卽說三種自性
不全成異亦非不異觀待別故若時
觀待熏習種子所生義邊成依他起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二十六張孝
[17-0198a]
不卽由此成餘二性若時觀待遍計
所緣成遍計執不卽由此成餘二性
若時觀待遍計所執畢竟無邊成
圓成實不卽由此成餘二性
論曰此三自性各有幾種謂衣他起
略有二種一者依他熏習種子而生
起故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
由此二種依他別故名依他起遍計
所執亦有二種一者自性遍計執故
二者差別遍計執故由此故名遍計
所執圓成實性亦有二種一者自性
圓成實故二者清淨圓成實故由此
故成圓成實性
釋曰依他熏習種子而生起故者由
託因緣而得生故名依他起依他雜
染清淨性不成故者由分別時成雜染
性無分別時成清淨性依二分故名依
他起自性遍計者謂惣執取眼等有
法事體差別遍計者謂別執取常無
常等義別法義自性圓成實者謂有
垢眞如清淨圓成實者謂離垢眞如
論曰
復次遍計有四種一自性遍計攝大
乘論釋卷苐四苐二十七張孝
[17-0198b]
二差別遍計三有覺遍計四無覺遍
計有覺者謂善名言無覺者謂不善
名言
釋曰善名言者謂自意趣在語前行
領解具足故名有覺與此相違說名
無覺
論曰如是遍計復有五種一依名遍
計義自
義遍計名自性謂如是義有
如是名三依名遍計名自性謂遍計
度未了義名四依義遍計義自性謂
遍計度未了名義五依二遍計二自
性謂遍計度此名此義如
是體性釋曰依名遍計名自性者謂
如生在椰子洲人聞說牛聲不了其
義數數分別如是牛聲依義遍計義
自性者謂曾未習想與有想更㸦相
應欻見牛身數數分別如是牛義依
二遍計二自性者謂依假立能詮所
詮分
別二種論曰復次捻攝一切分別略
有十種一根本分別謂阿頼耶識二
緣相分別謂色等識三顯相分別謂
眼識等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二十
八張孝
[17-0198c]
幷所依識四緣相變異分別謂老等
變異樂受等變異貪等變異逼害時
節代謝等變異捺落迦等諸趣變異
及欲界等諸界變異五顯相變異分
別謂卽如前所說變異所有變異六
他引分別謂聞非正法類及聞正法
類分別七不如理分別謂諸外道聞
非正法類分別八如理分別謂正法
中聞正法類分別九執著分別謂不
如理作意類薩迦耶見爲本六十二
見趣相應分別十散動分別謂諸菩
薩十種分別
釋曰根本分別者謂阿頼耶識是餘
分別根本自性亦是分別故名根本分
別緣相分別者謂分別色等有如是
緣相顯相分別者謂眼識等幷所依
識顯現似彼所緣相故緣相變異分
別者謂似色等影識變異所起分別
老等變異者謂色等識似老等相起
諸變異何以故外内色等皆有老等
轉變相故等者等取
等變異者由樂受故身相變異如說
樂者面目端嚴等者等取苦及不苦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二十九張孝
[17-0199a]
不樂受貪等變異者謂由貪等身相
變異等者等取瞋癡忿等如說忿等
惡形色等逼害時節代謝等變異者
謂煞縛等令身相等生起變異時節
代謝亦令内外身樹色等形相改變
如說寒等所逼切時身等變異捺落
迦等諸趣變異者等卽等取一切惡
趣彼處色等變異共了及欲界等諸
界變異者等取色界無色界中無似
色等影像識故於諸天中及靜慮中
亦有有情及噐色等種種變異如末
尼珠威神力故種種淨妙光色變異
顯相變異分別者謂由眼等所依根
故令似色等影像顯現眼識等識種
種變異卽於此中起諸分別卽如前
說老等變異隨其所應而起變異何
以故如說眼等根有利鈍識明昧故如無表
色所依變異彼亦變異由樂受等變
異亦爾如說樂者心安定故如說苦
者心散動故貪等逼害時節代謝變異亦爾
捺落迦等及欲界等依身變異識亦
變異如應當知無色界中亦有受等
所作變異諸識分別攝大乘論釋卷
苐四苐三十張孝
[17-0199b]
他引分別者謂善惡友親近所起及
與聽聞正非正法爲因分別卽是外
道迦比羅等及正法中諸騷揭多
所有分別名不如理如理分別如是
二種隨其所應能生邪見正見相應
二種分別薩迦耶見爲因所起六十
二見相應分別卽梵網經中前
際後際中際分別謂我過去爲曾有
耶如是等分別名執著分別言見趣
者是品類義散動分別者散亂擾動
分別此卽擾亂無分別智何以故由
此擾亂般若波羅蜜多故無分別智
卽是般若波羅蜜多謂諸菩薩十種
分別者謂諸菩薩能發語言他引而
轉不稱眞理十種分別何以故證會
眞理若正現前不
可說故論曰一無相散動二有相散
動三増益散動四損減散動五一
性散動六異性散動七自性散動八
差別散動九如名取義散動十如義
取名散動爲對治此十種散動一切
般若波羅蜜多中說無分別智如是
所治能治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三
十一張孝
[17-0199c]
應知具攝般若波羅蜜多義
釋曰於一切般若波羅蜜多中具說
如是十種散動對治且如說言世尊
云何菩薩應行般若波羅蜜多舎利
子是菩薩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何
以故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
色不離空色卽是空空卽是色何以
故舎利子此但有名謂之爲色此自
性無生無滅無染无淨假立客名別
別於法而起分別假立客名隨起言
說如如言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如
是一切菩薩不見由不見故不生執
著如說於色乃至於識當知亦爾此
中爲對治無相散動故彼經說言實
有菩薩等謂實有空爲菩薩體爲對
治有相散動故卽彼經言不見有菩
薩等謂遍計所執自性永無有故爲
對治增益散動故卽彼經言色自性
空等謂卽遍計所執自性永無有故
爲對治損減散動故卽彼經言不由
空故等謂彼法性是實有故爲對治
一性散動故卽彼經言色空非色
淨不淨境性各別故爲對治異性散
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三十二張孝
[17-0200a]
動故卽彼經言色不離空等謂遍計
所執色自性無所有卽是空故爲對
治自性散動故卽彼經言此但有名
謂之爲色等爲對治差別散動故卽
彼經言無生无滅等爲對治如名取
義散動故卽彼經言假立客名別別
於法而起分別等爲對治如義取名
散動故卽彼經言假立客名隨起言
說如如言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如
是一切菩薩不見由不見故不生執
著此意說言於名於義如實了知無
妄執著
論曰若由異門依他起自性有三自
性云何三自性不成無差別若由異
門成依他起不卽由此成遍計所執
及圓成實若由異門成遍計
所執不卽由此成依他起及圓成實
若由異門在圓成實不卽由此成依
他起及遍
計所執釋曰此義如前不
湏重釋攝大乘論釋
卷第四甲辰歲高麗國大藏
都監奉
勅雕造攝大乘論釋卷苐四苐三十
三張孝
[17-0200b]
攝大乘論釋卷第五孝
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所知相分第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