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20b]
詔譯
彼入因果分第五
論曰如是巳說入所知相彼入因果
云何可見謂由施戒忍精進靜慮般
若六種波羅蜜多云何由六波羅蜜
多得入唯識復云何六波羅蜜多成
彼入果謂此菩薩不著財位不犯尸
羅於苦無動於修無懈於如是等散
動
理簡擇諸法得入唯識菩薩依六波羅蜜多
入唯識巳證得六種清淨増上意樂
所攝波羅蜜多是故於此設離六種
波羅蜜多現起加行由於聖教得勝
解故及由愛重隨喜欣樂諸作意故恒常無
間相應方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釋曰人唯識因謂加行
時世間六種波羅蜜多今當顯示謂
此菩薩不著財位者無所貪求故名
不著貪著卽是捨所對治此卽是施
波羅蜜多所
[17-0220c]
對治障後五亦爾不犯尸羅者毁犯
是戒波羅蜜多所對治障於苦無動
者忿動是忍波羅蜜多所對治障於
修无懈者懈是精進波羅蜜多所對
治障心専一境者謂於靜慮波羅蜜
多所對治障散動因中遠離不轉持
心令定便能如理簡擇諸法者卽是
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六種波羅蜜多
得入唯識旣得入巳證得清淨増上
意樂所攝殊勝果分六種
波羅蜜多是故設離波羅蜜多現起
加行恒常無間修習六種波羅蜜多
速得圓滿爲不爾耶若於尸羅波羅
蜜多不起加行應是犯戒此義不然
不起勉勵加行故若於尸羅不起加
行應有此失非不發起勉勵加行而
有此失由於聖教得勝解等任運加
行是故無失此中於聖教得勝解者
謂於波羅蜜多相應聖教雖强甚深而
能信解愛重作意者謂於巳得波羅蜜多受
功德味隨喜作意者謂於十方一切
世界他相續中或於各別自相續中
波羅蜜多深心慶喜欣樂作意者謂
於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二張
孝
[17-0221a]
未來心我與此恒不
勝論曰此中有三
頌巳圓滿白法及得利疾忍菩薩於自
乘甚深廣大教等覺唯分別得無分別
智悕永勝解淨故意樂清淨前及此法
流皆得見諸佛了知菩提近以無難得
故由此三頌捻顯清淨増上意樂有
八種相謂資糧故堪忍故所緣故作
意故對治故自體故瑞相故勝利故
如其次第諸句伽他應知顯
示釋曰此中顯說清淨増上意樂所
有資糧堪忍所緣作意對治自體瑞
相勝利巳圓滿白法者謂先於彼勝
解行地善備資糧白法圓滿是謂資
糧及得利疾忍者謂簡軟中唯取上
品諦察法忍此忍轉時卽是堪忍菩
薩於自乘甚深廣大教者謂緣大乘
深廣聖教其義微細名爲甚深卽法
無我殊勝威德相應名爲廣大卽是
虛空藏等諸三摩地是謂所緣等覺
唯分別者覺一切法唯有分別是謂
作意得無分別智者卽是對治悕求
勝解淨故意樂清淨者卽是自體由
此攝大乘論釋卷苐七弟三張
孝
[17-0221b]
意樂以信及欲爲自體故前及此法
流皆得見諸佛者卽是瑞相前謂意
樂清淨位前此謂於此三摩地中法
流卽說在三摩地處於定中見諸佛
故了知菩提近以無難得故者謂因見佛知
菩提近釋此義言無難得故卽是勝
利於此位中見菩提近得此能得勝
方便故得不爲難修集資糧勢力成
熟有堪能
上意樂八相差別論曰何
因緣故波羅蜜多唯有六數成立對
治所治障故證諸佛法所依處故隨
順成熟諸有情故爲欲對治不發趣
因故立施戒波羅蜜多不發趣因謂
著財位及著室家爲欲對治雖巳發
趣復退還因故立忍進波羅蜜多退
還因者謂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衆
苦及於長時善品加行所
生疲怠爲欲對治雖巳發趣不復退
還而失壞因故立定慧波羅蜜多失
壞因者謂諸散動及邪惡慧如是成
立對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數又前
四波羅蜜多是不散動因次一波羅
蜜多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四
張孝
[17-0221c]
不散動成就此不散動爲依止故如
實等覺諸法眞義便能證得一切佛
法如是證諸佛法所依處故唯立六
數由施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正
攝受由戒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能
不毁害由忍波羅蜜多故雖遭毁害
而能忍受由精進波羅蜜多故能助
經營彼所應作卽由如是攝利因
緣令諸有情於成熟事有所堪任従
此巳後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巳定
者令得解脫於開悟時彼得成熟如
是隨順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數應
如是
知釋曰次當開示最後頌中數相等
義先依立數說如是言成立對治所
治障等謂三因緣波羅蜜多數唯有
六不多不少先當開示成立對治所
治障故爲欲對治
不發趣因故立施戒波羅蜜多乃至
爲欲對治而失壞因故立定慧波羅
蜜多失壞因者謂諸散動及邪惡慧顚倒執
取諸鄙惡智名邪惡慧如
諸外道是失壞
了證諸佛法所依處者攝大乘
論釋卷苐七苐五張孝
[17-0222a]
第二建立六數因緣以是一切佛法
因故波羅蜜多唯有六數不増不減
其義云何謂前四波羅蜜多是不散
動因能令所治散動無故靜慮波羅
蜜多不散動成就令不散動得圓滿
故依此靜慮波羅蜜多如實等覺諸
法眞義能於所緣正遍知故諸佛法
者謂十力等證謂成辦隨順成熟諸
有情者第三成立六數因緣由施波
羅蜜多於諸有情能正攝受由戒波
羅蜜多於諸有情能不毁害不生惱
故由忍波羅蜜多雖遭毁害而能忍
受能忍受故能饒益他不反報故由
精進波羅蜜多助彼所作由靜慮波
羅蜜多心未定者令其得定由慧波
羅蜜多心巳定者令得解脫開悟時
者謂教授彼令於境界得悟入時彼
得成熟者彼於境界巳得成熟言成
熟者謂所治障消融潰散如癰巳熟
或能對治成滿可用如食巳熟
論曰此六種相云何可見由六種最
勝故一由所依最勝謂菩提心爲所
依故二由事最勝謂具足現行故三
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六張孝
[17-0222b]
由處最勝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
爲依處故四由方便善巧最勝謂無
分別智所攝受故五由迴向最勝謂
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淨最
勝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
若施是波羅蜜多耶設波羅蜜多是
施耶有施非波羅蜜多應作四句如
於其施如是於餘波羅蜜多亦作四
句如應當知
釋曰依所立相說如是言謂由六種
最勝故等六種最勝其言易了不
別釋具足現行故者於内外事一切
種類皆能捨故無分別智所攝受故
者謂現輪清淨施者受者施物分別
皆遠離故餘文易了有是施非波羅
蜜多者謂離六種最勝而修布施有
是波羅蜜多非施者謂六種最勝所
集戒等有亦施亦波羅蜜多者謂
六種最勝所集布離有非施非波羅
蜜多者謂離六種最勝而修戒等如
於施中作是四句如是於餘戒等五
中如其所應皆善安立故有頌
言麟角喻無有六波羅蜜多唯我最勝
尊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七張
孝
[17-0222c]
上品到彼岸
論曰何因緣故如是六種波羅蜜多
此次第說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
波羅蜜多故
釋曰隨順生後波羅蜜多故者謂於
財位不貪著巳能守尸羅具尸羅巳
便能忍受能忍受巳堪耐乖違故發
精進發精進巳心便得定心得定巳
能如實知故此六種如是次第
論曰復次此諸波羅蜜多訓釋名言
云何可見於諸世間聲聞獨覺施等
善根最爲殊勝能到彼岸是故通稱
波羅蜜多又能破裂慳悋貧窮及能
引得廣大財位褔德資糧故名爲施
又能息滅惡戒惡趣及能取得善趣
等持故名爲戒又能滅盡忿怒怨讎
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爲忍又能
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
無量善法令其増長故名精進又能
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内心安住
故名靜慮又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
惡慧及能眞實品別知法故名爲慧
釋曰釋捻名者於諸世間聲聞獨覺
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八張孝
[17-0223a]
施等善根最爲殊
通名波羅蜜多到彼岸名是最勝義
釋別名者謂於因時能破慳悋亦能
引廣褔德資糧及於果時能裂貧窮
得大財位故名爲施餘釋別名其文
易了
論曰云何應知修習如是波羅蜜多
應知此修略有五種一現起加行修
二勝解修三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
五成所作事修此中四修如前巳說
成所作事修者謂諸如來任運佛事
無有休息於其圓滿波羅蜜多復更
修習六到彼岸又作意修者謂修六
種意樂所攝愛重隨喜欣樂作意一
廣大意樂二長時意樂三歡喜意樂
四荷恩意樂五大志意樂六純善意
樂若諸菩薩乃至若干無數大刧現
證無上正等菩提經爾所時一一刹
那假使頓捨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
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乃
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布施意
樂猶無猒足經爾所時一一刹那假
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於四威
儀常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九
張孝
[17-0223b]
乏一切資生衆具戒忍精進靜慮般
若心恒現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
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无猒足是名菩薩廣大意樂又諸菩薩卽
於此中無猒意樂乃至安坐妙菩提
座常無聞息是名菩薩長時意樂又
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
情由此所作深生歡喜蒙益有情所
不能及是名菩薩歡喜意樂又諸菩
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見
彼於巳有大恩德不見自身於彼有
恩是名菩薩荷恩意樂又諸菩薩卽
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迴
名菩薩大志意樂又諸菩薩復以如
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諸有情迴
求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純善意
樂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愛
重作意又諸菩薩於餘菩薩六種意
樂修習相應无量善根深心隨喜如
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意
樂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
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攝大乘論
釋卷苐七苐十張孝
[17-0223c]
修亦願自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恒
不相離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
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若
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
巳但當能起一念信心尙當發生无量
褔聚諸惡業障亦當消滅何况菩薩
釋曰修謂數習現起修等差別有五
現起加行修者謂於施等無顚倒轉
如有頌言
施者殊勝信等具足恭敬應時
自手施等
又如頌言
利他加行於有情不簡有力若無力
於一切時一切施隨力所能廣饒益
勝解修者謂由信欲而生勝解於佛
聖教深印順故生樂欲故如有頌言
雖於利業無功用而於佛教生勝解
由信及欲共相應意樂常修無懈廢
作意修者謂愛重隨喜欣樂作意所
攝修習如前巳說方便善巧修者謂
無分別智攝受修習離如前說成所
作事修者謂諸如來到彼岸法雖極
圓滿爲饒益他本願力故不作功用
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十一張孝
[17-0224a]
隨彼所能現行施等所應作事此卽
是
謂無疲倦經爾所時一一刹那或有
說言經爾所時爲一刹那謂經於三
無數刧量爲一刹那如是刹那積集
乃至得大菩提經爾所時一一刹那
其義易了滿中熾火者顯乏少勝處
常乏一切資生衆具者顯無苦對治
資生衆具爲治諸苦而攝受故於
四威儀者顯志廣大雖乏勝處及資
生具而於一切四威儀中修行戒等
到彼岸心常現前故長時意樂者謂
於乆時無間息故荷恩意樂者謂深
信解諸來求者是善友故此卽信
彼諸來永者施巳可愛妙果異熟是故
荷恩大志意樂者謂此意樂大志相
應爲欲利益諸有情故迴巳善根施
與一切如是意樂最爲殊勝是故說
名大志意樂純善意樂其義是一立
別名者若以施等迴永三有財位圓
滿如是意樂悕永攝大乘論釋卷苐
七苐十二張孝
[17-0224b]
苦具似有罪故不名純善若以施等
共諸有情迴永佛果如是意樂不求
苦具都無罪故說名純善修此六種
意樂所攝三種作意其言易了無煩
重釋諸惡業障亦當消滅者謂令無
果故或治惡趣故
論曰此諸波羅蜜多差別云何可見
應知一一各有三品施三品者一法
施二財施三無畏施戒三品者一律
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忍
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
諦察法忍精進三品者一被甲精進
二加行精進三無怯弱無退轉無喜
足精進
引發靜慮三成所作事靜慮
慧三品者一無分別加行慧二無分
別慧三無分別
後得慧釋曰由此一一波羅蜜多各
有三品顯示差別言法施者謂無染
心如實宣說契經等法言財施者謂
無染心捨資生具無畏施者謂止損
害濟拔驚怖又法施者爲欲資益他
諸善根財施爲欲資益他身無畏施
爲欲資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十
三張孝
[17-0224c]
益他心律儀戒者謂於不善能遠離
法防護受持由能防護諸惡不善身
語等業故名律儀此卽是戒此能建立
後二尸羅由自防護能修供養佛等
善根及能饒益諸有情故攝善法戒
能令證得力無畏等一切佛法饒益
有情戒能助有情如法所作平等分
布無罪作業成熟有情耐怨害忍是
諸有情成熟轉因安受苦忍是成佛
因寒熱飢渇種種苦事皆能忍受無
退轉故諦察法忍是前二忍所依止
處堪忍甚深廣大法故被甲精進謂
最初時自勵我當作如是事卽是解
釋契經所說初有勢句加行精進謂
加行時如所意樂勤修加行卽是解
釋契經所說次有勤句無怯弱无退
轉無喜足精進謂隨意樂所作善事
乃至安坐妙菩提座終不放捨於自
疲苦心不退屈名無怯弱於他逼惱
心不移動名無退轉乃至菩提於其
中間進修善品嘗無懈廢名无喜足
如是三句如數解釋契經所說有勇
堅猛於諸善法不捨軛句安住靜攝
大乘論釋卷苐七苐十四張孝
[17-0225a]
慮爲得現法樂住離慢見愛得清淨
故引發靜慮爲能引發穴神通等殊
勝功德成所作事靜慮爲欲饒
有情類以能止息飢儉疾疫諸怖畏
等苦惱事故無分別加行慧謂眞觀
前勝方便智無分別慧謂眞觀智无分別後得慧謂現觀邊諸世俗智
能起種種說法等事論曰如是相攝
云何可見由此能
攝一切善法是其相故是隨順故是
等流故釋曰由此能攝一切善法者
此答
非理不如問故前捻問言如是相攝
云何可見無此過失說此能攝一切
善法其義巳說彼亦攝此一切善法
者謂施等信等諸念住等方等爲後
是其相故者是攝體相謂此施等與
彼施等更㸦相攝是隨順故者是攝
隨順信等善法施等善心彼所修故
於施等中彼隨轉故信等卽是諸善
大施及念住等菩提分法是等流故
者是攝等流謂無諍等及十力等是
到彼岸等流果故如有頌言攝大乘
論釋卷苐七苐十五張孝
[17-0225b]
地及到彼岸諸佛法所依轉依法身等
諸功德爲果
論曰如是所治攝諸雜染云何可見
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釋曰如是所治慳悋犯戒忿恚懈怠散動惡慧云何能攝一切雜染是此相故者謂攝慳等差別自性離他性故是此因故者謂不信等邪見爲後慳等因故論曰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所得勝利云何可見謂諸菩薩流轉生死富貴攝故大生攝故大朋大屬之所攝故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无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勝生無罪乃至安
[17-0225c]
多所得勝利朋謂親族屬謂奴婢廣
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者是精
進波羅蜜多所得勝利廣大事業謂
輪王等於中策勵名爲加行所作皆
辦故名成就由此所攝無所罣㝵無
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者是靜
慮波羅蜜多所得勝利由靜慮故感
此威力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
故者是慧波羅蜜多所得勝利勝生
無罪者雖同世間得最勝生不如世
間勝生有罪旣無有罪時又無邊無
間相續乃至菩提非如世間唯自利
益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
論曰如是六種波羅蜜多㸦相決擇
云何可見世尊於此一切六種波羅
蜜多或有處所以施聲說或有處所
以戒聲說或有處所以忍聲說或有
處所以勤聲說或有處所以定聲說
或有處所以慧聲說如是所說有何
意趣謂於一切波羅蜜多修加行中
皆有一切波羅蜜多㸦相助成如是
意趣
釋曰謂於一切波羅蜜多修加行中
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十七張孝
[17-0226a]
皆有一切波羅蜜多㸦相助成如是
意趣者謂於一一修加行中卽有一
切更㸦相助謂修施時禁防忍受筞
勵專心能善了知業果相屬如是施
中卽有餘轉若修戒時遠離慳悋忿
恚懈怠散動
轉修習所餘波羅蜜多亦如是說如
有頌言
施時無貪無犯戒無嫉無恚起慈心
諸來永者便施與無倦無乱無異見
復有頌言
施性中現有六波羅蜜多財施無畏施
法施所攝故
論曰此中有一嗢拕南頌
數相及次第訓詞修差別攝所治功德
㸦決擇應知
釋曰摠攝前文義如上釋
攝大乘論釋彼修差別分第六
論曰如是巳說彼入因果彼修差別
云何可見由菩薩十地何等爲十一
極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
地五極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如是
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十八張孝
[17-0226b]
諸地安立爲十云何可見爲欲對治
十種無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於
十相所知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
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謂初地中由遍
行義第二地中由最勝義第三地中
由勝流義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第
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第六地中
由無雜染清淨義第七地中由種種
法無差別義第八地中由不増不減
義相自在依止義土自在依止義第
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第十地中
由業自在依止義陀羅尼門三摩地
門自在依止義此中有三頌
遍行最勝義及與勝流義如是無攝義
相續无別義
不増不減義四自在依義法界中有十
不染汙無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復次應知如是無明於聲聞等非染
汙於諸菩薩是染汙
釋曰爲欲顯示入所知相因果所攝
波羅蜜多隨其所應善修習巳能除
見修所應斷障故辯因果修位差別
由菩薩十地者謂諸菩薩於此地中
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十九張孝
[17-0226c]
修習現觀離過離貪修菩提分觀察
諸諦觀察緣起於無相中若有功用
若無功用得勝辯才逮眞灌頂除滅
所知煩惱障等故此修位有十地別
以於十相者謂遍行等所知法界者
謂由十相所顯法界有十無明所治
障住者謂於十相有十無明十所治
障爲障而住爲斷此障修十相智由
十相智得入十地法無我智分位名
地謂初地中由遍行義者卽初地中
一切法空無有少法而非是空故名
遍行了知此義得入初地第二地中
由最勝義者謂此空理一切法中最
爲殊勝如說離欲最爲殊勝了知此
義得入二地第三地中由勝流義者
謂此所流教法最勝故捨身命求此
善說不以爲難了知此義得入三地
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者謂契經等
法愛斷故不計我所觀此非自非他
所攝了知此義得入四地第五地中
由相續無差別義者謂了知此非如
色等相續差別了知此義得入五地
第六地中由無雜染清淨義者謂知
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二十張孝
[17-0227a]
自性本無雜染亦無清淨雜染爲先
後可淨故了知此義得入六地
地中由種種法無差別義者如契經
等種種法別此不如是了知此義得
入七地第八地中由不増不減義者
謂法外無用所以不増諸法不壞所
以不減或染法減時此無有減淨法
増時此無有増相自在依止義土自
在依止義者謂卽於此第八地中所
證法界是二自在所依止處隨所求
相欲令現前如其勝解卽能現前名
相自在隨所希求金等寶士如其勝
解則能現前名土自在前諸地中雖
亦得此無差別住然作功用後乃得
成於此地中能無功用隨欲卽成故
名自在了知此義入第八地第九地
中由智自在依止義者謂此地中得
無㝵辯所依止故分證得和波羅蜜
多於一切法不隨其言善能了知諸
意趣義如實成熟一切有情受勝法
樂了知此義得入九地第十地中由
業自在等依止義者謂隨所欲得身
語意業用自在依五神通隨自作業
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二十一張孝
[17-0227b]
皆能成辦得文義持諸陀羅尼自在
力故能持一切佛所宣說文義無忘
得三摩地自在力故於諸等至能持
能斷隨其所欲虛空藏等諸三摩地
三摩鉢底而能現前第十地中所證
法界是如此等自在所依了知此義
得入十地如是無明於聲
聞等非染汙者非所斷故非所斷者
不爲入彼能治地故於其涅槃不爲
障故於諸菩薩是染汙者是所斷故
是所斷者正爲入彼能治地故菩薩
所求一切種智如是無明能爲障故
入初地時巳得通逵一切法界何故
復立後後差別爲欲顯示諸住現行
故立後後諸
所得法界勝住品別現行非唯證得
便生喜足
坦然而住論曰復次何故初地說名
極喜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
勝功德故何故二地說名離垢由極
遠離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說名發光
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
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說名焰慧
由諸菩提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二
十二張孝
[17-0227c]
分法梵滅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極
難勝由眞諦智與世間智更㸦相違
合此難合令相應故何故六地說名
現前由緣起和爲所依止能令般若
波羅蜜多現在前故何故七地說名
遠行至功用行最後邊故何故八地
說名不動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
動故何故九地說名善慧由得最勝
無㝵智故何故十地說名法雲由得
摠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
三摩地門譬如大雲能覆如空廣大
障故又於法身能圓滿故
釋曰依聲轉因故作是說由此最初
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謂如
菩薩入現觀時得能成辦自他義利
最勝功能生極歡喜非聲聞等入現
觀時唯得成辦自利功能生如是喜
故不說彼名極喜地若初地中不相
應者自後諸地亦不相應此爲先故
由極遠離犯戒垢者謂此地中性戒
成故遠離一切毁戒穢垢由無
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者謂此地中
證希有定能發智光照了諸法故名
發光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二十三
張孝
[17-0228a]
得巳不失名無退轉諸靜慮定說名
等持諸無色定說名等至或等持者
心一境相言等至者正受現前大法
光明所依止者謂此地中與定相
無退轉故於諸大乘契經
等法得智光明此地是彼所依因故
名爲發光言焰慧者謂此地中有慧
焰故名爲焰慧此卽一切菩提分法
皆名爲焰燒諸障故此菩提分多安
住時令諸煩惱皆成灰燼極難勝者
最難可勝謂眞諦智是無分別世間
盡印工論等智是有分別眞俗諦智
更㸦相違難可引發令其相應此能
和合令不相違故極難勝言現前者
最勝般若到彼岸住現在前故謂此
地中證緣起住緣起智力令無分別
最勝般若到彼岸住自在現前知一
切法無染無淨言遠行者至功用行
最後邊故謂此地中諸功用行最爲
究竟一切法相雖不能動而於無相
猶有功用言不動者謂一切相及一
切行皆悉不能動彼心故第七地中
雖一切相所不能動不現行故然不
自在任運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二
十四張孝
[17-0228b]
而轉有加行故第八地中任運而轉
不作加行無功用故是名七八二地差別言善慧者謂
得最勝四無㝵解無㝵解智於諸智
中最爲殊勝智卽是慧故名善慧四無㝵者法義詞辯由法無㝵自在了知一切法句由義無㝵自在通逵一切義理由詞無㝵自在分別
一切言詞由辯無㝵遍於十方隨其
所冝自在辯說於此地中最初證得
先未曾得無㝵解智故名善慧言法
雲者由得惣緣一切法智摠緣一切
契經等法不離眞如此一切法共相
境智譬如大雲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猶如淨水智能藏彼如雲含水有能
生彼勝功能故又如大雲覆隱虛空
如是摠緣一切法智覆隱如空廣
無邊惑智二障言覆隱者隔義断義
又如大雲澍清冷水充滿虛空如是摠緣一切法智出生無量殊勝功德充滿所證所依法身論日得此諸地云何可
見由四種相一得勝解謂得諸地深
信解故二得正行謂得諸地相應十
種正法行故攝大乘論釋卷苐
七苐二十五張孝
[17-0228c]
三得通逵謂於初地逵法界時遍
能通逵一切地故四得成滿謂修諸地到究竟故釋曰依得諸
地說如是
言由四種相一得勝解謂得諸地深
信解者於地教法決定印可眞實如
是二得正行謂得諸地相應十種正
法行者得於教法十種法行謂於諸
地相應教法書寫供養轉施聽聞披
讀受持開示諷誦思惟修習三得通
逵謂於初地逵法界時遍能通逵一
切地者若於初地正通逵時速能通
逵後一切地此種類
故如有頌言如竹破初節餘節速能破
得初地眞智
諸地疾當成四得成滿謂修諸地到
究竟者謂地地中果分成
滿或最後滿論曰修此諸地云何可
見謂諸菩薩於地地中修奢摩他毗
鉢舎那由五相修何等爲五謂集摠
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
修如是五修令諸菩薩成辦五果謂
念念中銷融一切麤重依止離種種
想得法苑樂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
二十六張孝
[17-0229a]
能正了知周遍無量无分限相大法
光明順清淨分無所分別无相現行
爲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後後
勝因
釋曰於地地中者謂諸地非一故作
重言奢摩他者謂能對
毗鉢舎那者謂能對治諸顚倒慧於
地地中修此二種皆由五相數數修
習五相卽是集摠修等集摠修者謂
集一切摠爲一聚簡要修習餘骨鎖
等事境界觀亦集一切摠爲一聚要
略修習爲簡彼故說無相修於離衆
相眞法界中遣事差別而修習故雖
無相修或有功用爲顯此修不藉功
力任運而轉故次復說無功用修離作功用
任運轉故雖無功用任運而修或勝
或劣二種不定故復第四說熾盛修
言熾盛者卽是増勝雖熾盛修或少
所得便生喜足謂且修此餘何用爲
故最後說無喜足修非但无相及無
功用熾盛而修何者爲證最上佛
果應勤修習銷融一切麤重依止者
阿頼耶識名麤重依止損壞彼攝大
乘論釋卷苐七苐二十七張孝
[17-0229b]
聚故名銷融如大良藥銷諸病塊離
種種想得法苑樂者離我離法佛等
相想苑謂於中可以遊翫法謂法界
法卽是苑故名法苑於此喜悦名法
苑樂證此故名得法苑樂如王宮外
上妙苑園遊戲其中受勝喜樂法界
亦爾能正了知周遍無量无分限相
大法光明者謂正通逵十方無邊无
分量相顯照行故名法光明如善誦
習文字光明順清淨分無所分別无
相現行者當來佛果名清淨分此能
引彼故名爲順無所分別无相現行
如佛輪王鮮白蓋等爲令法身圓滿
成辦能正攝受後後勝因者謂第十
地說名圓滿若在佛地說名成辦感
此之因最爲殊勝說名勝因前前諸
因所招集故說名後後如是五修隨
其數量得五種果
波羅蜜多於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
蜜多如先巳說後四地中所修四者
一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謂以前六波
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迴永無
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二十八張孝
[17-0229c]
上正等菩提故二願波羅蜜多謂發
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多
殊勝衆緣故三力波羅蜜多謂由思
擇修習二力令前六種波羅蜜多無
間現行故四智波羅蜜多謂由前六
波羅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樂成熟
有情故又此四種波羅蜜多應知般
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後得智攝又於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如是法門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釋曰由増勝故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者謂決定說修差別義爲不爾耶一一地中具修十種波羅蜜多是故不應伹決定說此地修此波羅蜜多由増勝言無此過失此中但說増勝修義不遮修餘如契經說初地布施波羅蜜多最爲増勝其餘一切波羅蜜多非不修習隨力隨分乃至廣說於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先巳說者謂極喜等前六地中修布施等六到彼岸後四地中所修四者謂遠行等後四地中修方便等四到彼岸方便善巧者謂不捨生死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二十九張孝
[17-0230a]
而求涅槃是則說名方便善巧若以
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
爲欲饒益諸有情故不捨有情當知
卽是不捨生死若以此善迴求無上
正等菩提爲證無上佛菩提故當知
卽是希求涅槃謂發種種微妙大願
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衆緣者求
未來
故及爲速證佛果涅槃作是願言若
是處有到彼岸緣願我未來當生於
彼如是等願無量无邊故言種動謂
由思擇修習二力者於此力中且說
二種其餘諸力亦攝在中謂由前六
波羅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樂成熟
有情者由施等六成立此智復由此
智成立六種謂數相等種種品類是
則名爲受用法樂由此妙智能正了
知此施此戒此忍進等如所聞
法饒益一切有情之類是則名爲饒
益有情又此四種波羅蜜多乃至後
得智攝者謂此所說方便等四是無
分別後得智攝若立十種波羅蜜多
第六般若唯是根本無分別智若立
六種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三十
張孝
[17-0230b]
波羅蜜多第六般若無分別智及後
得智二智所攝後得智中四到彼岸
亦在第六般若攝故如是法門是波
羅蜜多藏所攝者一切大乘教法皆
名波羅蜜多藏如是十地法門是彼
藏所攝由一一地皆是一切到彼岸
藏之所攝故以此證知一切地中具
修一切波羅蜜多
論曰復次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
圓滿有五補特伽羅經三無數大刧
謂勝解行補特伽羅經初無數大刧
修行圓滿清淨増上意樂行補特伽
羅及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於前
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刧修
行圓滿卽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従
此巳上至第十地經第三無數大刧
修行圓滿此中有頌
清淨増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
無數三大刧
釋曰有五補特伽羅經三無數大刧
者應知唯一補特伽羅位差別故建
立五種謂後所說勝解行等勝解行
者未證眞如但依勝解勤修諸行此
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三十一張孝
[17-0230c]
經第一無數大刧修行圓滿清淨増
上意樂行者謂得清淨増上意樂勤
修諸行此在六地名有相行在第七
地名無相行如是二種補特伽羅經
於第二無數大刧修行圓滿巳上乃
至第十地中卽此轉名無功用行經
於第三無數大刧修
行圓滿第八地中無功用行猶未成
滿第九第十地中此行方得成滿此
唯是一補特伽羅異位相應差別成
五如預流等従無始來生死流轉齊
何當言三無數刧最初修行爲答此
問故說伽他清淨増上力者謂善根
力名清淨力此卽說有善根力者若
大願力名増上力此意說有大願
力者有善根力故能降伏所治有大
願力故常値善知識堅固心昇進者
雖遇惡次方便破壞終不棄捨大菩
提心現世當來所修善法運運増長
終無退減如是若時具善根力及大
願力大菩提心堅固不退所修善法
念念増進不生喜足順舊而巳齊是
名爲最初
修行三無數刧攝大乘論釋卷苐七
苐三十二張孝
[17-0231a]
攝大乘論釋増上戒學分第七
論曰如是巳說因果修差別此中増上戒殊勝云何
可見如菩薩地正受菩薩律儀中說
復次應知略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
一由差別殊勝二由共不共學處殊
勝三由廣大殊勝四由甚深殊勝釋
曰依増上戒
而學故名増上戒學如菩薩地正受
菩薩律儀中說
羅蜜多品中廣說復次應知略由四
種殊勝故此殊勝等如後廣釋論曰
差別殊
勝者謂菩薩戒有三品別一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此中律
儀戒應知二戒建立義故攝善法戒
應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義故饒益
有情戒應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義
故釋曰
差別殊勝謂諸菩薩具三種戒卽律
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聲聞乘
等唯有一種律儀尸羅是故菩薩望
彼殊勝律儀戒者謂正受遠離一切
品類惡不善法攝善法戒者謂攝大
乘論釋卷苐七苐三十三張孝
[17-0231b]
正修集力無畏等一切佛法饒益有
情戒者謂不顧自樂隨所堪能令入
三乘捨生死苦證涅槃樂律儀戒應
知二戒建立義故者是二戒因故謂
若防守身語意者便能無倒修集一切清淨
佛法亦能成熟一切有情令入三乘
餘則不爾論曰共
不共學處殊勝者謂諸菩薩一切性
罪不現行故與聲聞共相似遮罪有
現行故與彼不共於此學處有聲聞
犯菩薩不犯有菩薩犯聲聞不犯菩
薩具有身語心戒聲聞唯有身語二
戒是故菩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以
要言之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語意
業菩薩一切皆應現行皆應修學如
是應知說名爲共不共殊勝釋曰煞
盜婬等貪等所生名爲性罪斷生草
等非貪等生說名遮罪菩薩於中觀
有利益而無罪者一切應修聲聞不
爾又諸菩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謂
唯内起欲恚害等諸惡尋思不爲發
起身語二業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
語意業者謂能利
論釋卷苐七苐三十四張孝
[17-0231c]
情不發自他貪等煩惱如是一切菩
薩應修
論曰廣大殊勝者復由四種廣大故
一由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故二由攝
受無量福德廣大故三由攝受一切
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四由建
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故
釋曰種種無量學處廣大者謂諸菩
薩所學尸羅種種品類無量差別所
以廣大攝受無量福德廣大者謂此尸
羅能攝無量福德資糧所以廣大攝
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者
謂此尸羅攝諸有情此世他世世出
世間捨惡攝善若因若果饒益意樂
所以廣大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
者謂此尸羅建大菩提所以廣大諸
聲聞等無如是事是故殊勝論曰
甚深殊勝者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
便善巧行煞生等十種作業而無有
罪生無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又
諸菩薩現行變化身語兩業應知亦
是甚深尸羅由此因緣或作國王示
行種種惱有情事安立有情毗攝大
乘論釋卷苐七苐三十五張孝
[17-0232a]
奈耶中又現種種諸本生事示行逼
惱諸餘有情眞實攝受諸餘有情
先令他心深生淨信後轉成熟是名
菩薩所學尸羅甚深殊勝釋曰
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者謂諸菩薩悲
願相應後得妙智行煞生等十種作
業而無有罪等者謂愛樂善法憎惡
不善見諸邪性說名後三依止此故
行煞等七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
菩提或行前七不起後三大數言十
或巳伏除爲試彼力故心蹔起不能
招
現行變化身語兩業者謂依化身發
起兩業或依實身由化心發身語二
業意業無形不可變化或雖現有貪
瞋等事於化有情無大義利是故不
說安立有情毗奈耶中者謂作國王
制諸法律示行逼惱令住其中或一
切善能滅衆惡或大涅槃滅除生死
名毗奈耶又現種種諸本生事者謂
諸菩薩諸本生事化心所現或久成
佛復示現行諸本生事饒益有情令
菩薩學故後說言是名菩薩所攝大
乘論釋卷苐七苐三十六張孝
[17-0232b]
學尸羅
論曰由此略說四種殊勝應知菩薩
尸羅律儀最爲殊勝如是差別菩薩
學處應知復有無量差別如毗奈耶
瞿沙方廣契經中說
釋曰今於此中略說四種殊勝之相
於毗奈耶瞿沙經中廣說復有無量
殊勝此經卽是菩薩藏攝故名方廣
攝大乘論釋卷第七
癸夘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雕造
攝大乘論釋卷苐七苐三十七張孝
[17-0232c]
攝大乘論釋卷第八孝
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