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1a]
徐公文集卷第二十三
東 海 徐◍◍◍鉉
重脩説文序 韻譜前序
韻後序 故兵部侍郎王公集序
文房四譜序 張民子集序
鄧生詩序 進士廖生集序
廣陵劉生賦集序
重脩説文序
銀青光禄大夫守右散常侍上柱國東海縣
國子食邑五百户臣徐鉉奉直郎守秘書省著作
[023-1b]
郎直史館臣句中正翰林書學臣葛湍臣王惟恭
等奉 詔校定許慎文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凡
萬六百餘字聖人之㫖蓋云備矣稽夫八卦既畫
萬象既分則文字為之大輅載籍為之六轡先王
教化所以行于百代及物之功與造化均不可忽
也雖復五帝之後改昜殊體六國之世文字異形
然猶存篆籕之迹不失形𩔖之本及暴秦苛政散
𨽻聿興便扵末俗人競師法古文既絶譌偽日滋
至漢宣帝時始命諸儒修倉頡之法亦不能復故
光武時馬援上䟽論文字之譌謬其言詳矣及和
[023-2a]
帝時申命賈逵修理舊文于是許慎采史籕李斯
楊雄之書博訪通人考之於賈逵作説文字至
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而𨽻書行之已乆習之益
工加以行草八分紛然間出返以篆籕為竒怪之
迹不復心至于六籍舊文相承傳冩多求便俗
漸失本原爾雅所載草木魚鳥之名肆意増益不
可矣諸儒傳釋亦非精究小學之徒莫能矯正
唐大暦中考李陽冰篆迹殊絶獨冠古今自云斯
翁之後直至小生此言為不妄矣扵是刋定説文
修正筆法學者師慕篆籕中興然頗排斥許氏自
[023-2b]
為臆説夫以師心之見破先儒之祖述豈聖人之
意乎今之為字學者亦多從陽氷之新義所謂貴
耳賤目也自唐末䘮亂籍道息 皇宋
運
二聖継明人文國典粲然光被興崇學校登進群
才以為文字者六藝之本固當率由古法乃詔取
許慎説文字精加詳校垂憲百代臣等愚陋敢
竭所聞盖篆書堙替為日已久凡傳冩説文者皆
非其人故錯亂遺脱不可盡究今以集書正副本
及羣臣家蔵者備加詳考有許慎注義序例中所
載而諸部不見者審知漏落悉從録復有
典
[023-3a]
相承傳寫及時俗要用而説文不載者承詔皆附
益之以廣篆籕之路亦皆形聲相從不違六書之
義者其間説文具有正體而時俗譌變者則具於
注中其有義理乖舛違戾六書者並序列於後俾
夫學者無或致疑大抵此書務援古以正今不狥
今而違古若乃髙文大𠕋則宜以篆籕著之金石
至扵常行簡牘則草𨽻足矣又許慎注詞簡義
奥不可周知陽氷之後諸儒箋述有可取亦從附
益猶有未盡則臣等粗為訓釋以成一家之書説
文之時未有反切後人附益互有異同孫湎唐韻
[023-3b]
行之已久今並以孫音切為定庶夫學者有所
適從食時而成既異淮南之敏縣金於市曽非吕
氏之精塵凟 聖明若臨氷谷謹上
韻譜前序
昔伏義畫八卦而文宇之端見矣倉頡摸鳥迹而
文字之形成矣史籕作大篆以潤飾之李斯變小
篆以簡昜之其羙至矣及程邈作𨽻而人競趨省
古法一變字義浸譌先儒許慎患其若此故集倉
雅之學研六書之㫖博訪通識考于賈逵作説文
字十五篇凡篇六百字字書精博莫過于是篆
[023-4a]
籕之體極于斯焉其後賈魴以三倉之書皆為𨽻
字𨽻字始廣而篆籕轉微後漢及今千有餘凡
善書者皆草𨽻焉又𨽻書之法有刪繁缺之論
則其譌偽断可知矣故今字書之數累倍于前夫
聖人創制皆有依據不知而作君子慎之及史闕
文格言斯在若乃草木魚鳥形聲相似觸𩔖長之
良無窮極茍不折之以古義何足可故叔重之
後玉篇切韻所載習俗雖久要不可施之于篆文
往者李陽氷天縦其能中興斯學賛明許氏奐焉
英𤼵然古法背俗易為堙微方許李之書僅存扵
[023-4b]
世學者殊寡舊罕存秉筆操觚要資檢閱而偏旁
奥宻不可意知㝷求一字往往終卷力省功倍思
得其宜舎弟楚金特善小學因命取叔重所記以
切韻次之聲韻區分卷可覩楚金又集通釋四
十篇考先賢之微言暢許氏之玄㫖正陽氷之新
義折流俗之異端文字之學善矣盡矣今此書止
欲便于檢討無恤其它故聊存詁訓以爲别識其
餘敷演有通識焉五音凡十卷詒諸同志者也
韻譜後序
韻譜既成廣求餘本孜孜讎校頗有刋正今復
[023-5a]
承詔校定說文更與諸儒精加研覈又得李舟所
著切韻殊有補益其間有說文不載而見于序例
注義者知必脫漏並從編錄疑者則以李氏切韻
爲正殆無遺矣前序猶謂學者殊寡而今之學者
益多家畜數本不足以供其求借潁川陳君文顥
任當守土殊侍祠習武好文憐才樂善見人爲
學如已之誨子弟焉因取此書刋于尺牘使摸印
流行比之繕冩省功百倍矣噫仁人之用心也因
躬自篆籀庶祗来命序之于後以記其由雍熈四
年正月序
[023-5b]
故兵部侍王公集序
君子之道𤼵于身而于物由扵中而極于外其
所以行之者言也行之所以逺者文也然則文之
貴扵世也尚矣雖復古今異體南北殊風其要在
乎敷王澤逹下情不悖聖人之道以成天下之務
如斯而已矣至扵格髙氣逸詞約義微音韻調暢
華采繁縟皆其餘力也琅邪王公負英俊之才禀
耿介之氣世濟其羙為時而生遒文麗句冠縉紳
而傑出純誠直道歴夷險而安貞故能奮厲羽儀
抑揚聲寔振清芬扵臺閣浃仁政於藩垣潤飾典
[023-6a]
謨銓衡人物主恩時望終始不渝載籍所髙何以
過此鉉頃来自江左㑹公西適三峯客有以拙
文示公者大相知賞擊莭而喜曰此人必能知我
及召還京輦恵然見㝷亦以舊文為貺其麗而
有氣冨而體要學深而不僻調律而不浮尋既返
覆如四子復生矣由是傾蓋甚恨相知之晚也
是時天子方闡文明之化闢俊造之網羅羣才
待以不次公則首冠綸閣摽表朝倫前逹後進莫
不推仰猶以為古道未盡復已用未盡伸毎在談
宴屢形詞色由是論者頗以躁競為愚以為不
[023-6b]
然夫古之君子莫不汲汲于逢時孜孜于救世汲
長孺漢之賢卿也而有積薪之歎李令伯晉之名
臣也而有中人之詩其有仰惮貴𫝑旁畏流議緘
詞含意從容自全者不得已也如公則内無隠情
外無飾貌遇事輙𤼵胷中豁然此真趙魏意氣之
士豈為兒女之態哉上方注懐而公寢疾十旬既
滿即卧内拜兵部侍郎其㤙禮如此嗚呼流運不
停儀表長謝伯才之絃已絶延陵之劔徒懸公平
生所為文未嘗編録至是諸子緝綴断簡得二十
卷泣授故人鉉也不才無足延譽善善惡惡敢言
[023-7a]
襃貶之能一死一生粗逹交朋之分後之知我者
庶斯言之不誣端拱二年夏六月序
文房四譜序
聖人之道天下之務充格上下綿亘古今究之無
倪酌之不竭是以君子學然後知不足也然則士
之處世名既成身既㤗猶復孜孜于討論者盖亦
鮮矣昔魏武帝獨嘆于朱伯業今復見于武功蘇
君矣君始以世家文行貢名春官天子臨軒考第
首冠羣彦出入數載翶翔青雲綵衣朱紱光映里
閈其羙至矣而其學益勤不矜老成以此爲樂退
[023-7b]
食之室圗書在焉筆硯墨餘無長物以為此四
者為學之所資不可斯湏而闕者也由是討其根
源紀其故實𠫵以古今之變継之賦頌之作各從
其𩔖次而譜之有條不紊既精且博士有能精此
四者載籍其焉往哉愚亦好學者也覽此書而珍
之故為文冠篇以示来者
張氏于集序
觀夫賢人君子禀清真之氣期運而出故生而
嶷㓜而敏恵既成而貞國士之器既立而為天
下之用康寕夀考繁衍流祚此其常也若乃秀而
[023-8a]
不實仁而不遇前聖所以興歎百代所以遺憾斯
則神道忽恍萬化茫昧自古乃爾吾將奈何嗚呼
張氏子秀而不實者也子名冉本字叔相今户部
貟外郎洎之長子也年七博覽
史日誦千言
十属文詩賦議論成于俄頃十二著禮上下
二篇舊君奚王見之而歎曰此子天假之年佗日
必為國器矣乃至梁京翰長李公昉閣長李公穆
皆引之登門特加禮遇其道日以光矣其風儀標
格蕭然朗徹者謂之玉人余甚重之以為四科
之俊也故改其字師徳于時天子敦重文學親考
[023-8b]
英秀海内士子靡然向風咸謂子必當振鱗附翼
一舉凌邁而介然特立然貞退求聖賢之微旨
以餋親脩心為先復探釋老玄言讀華陽諸真
飄然有脱落塵滓之志而况于榮名乎不幸羸瘵
遽從夭折年十有六諸公聞之無不憫恤余以事
舊之厚鍾情特深故求其遺藁集而為序又嘗覽
前載見古之人如子之人物敏俊詞𦸼趣尚而促
齡無禄者皆密契真籙蜕為列仙此乃靈篇竒紀
非史筆所當言矣但用遣慈父之追念爾其草𨽻
遺迹及佗著述皆蔵于家此不偹述辛已年冬十
[023-9a]
月序
鄧生詩序
古人云詩者志之所之也故君子有志扵道無位
於時不得伸於事業乃彂而為詩詠南陽鄧君少
而從吏服勤靡盬時命不偶淹翔末涂餋心浩然
不以為歉遇事造景輙以吟咏自怡悔吝不及終
始無累至於皓首未見愠容家貧晏然惟詩藁盈
箧太原王君武陵龔君好文樂善皆序而伸之愚
亦與君有姻故復為之述嗟夫士君子樂道自娱
貞節𣳚齒斯可矣悠悠世利曾何足云子其朂之
[023-9b]
無易爾守丙子秋九月左散
常侍徐鉉述
進士廖生集序
端拱改元春官庀職俊造畢集有廖生者惠然
及門以文十五軸爲贄之則博贍淵奥清新相
接其名理則師荀孟之流其文詞則得四傑之體
問其年則既冠矣覆簣之功往而未止也詢其爵
里則閩方茂族組綬弈葉善之所及也佗日與
之語則風骨清粹識度淹雅咸以爲逺大之程可
企而致不幸遇暴疾數日天於逆旅士君子知與
不知莫不爲之悲歎嗚呼以生之詞𦸼俊秀葢天
[023-10a]
假之也而促齡早世又天奪之也然則神理玄邈
聖人猶復不論余當何言哉㑹其友生采其遺文
著於編簡因爲之序以示方來夏四月辛左散
常侍徐鉉述
廣陵劉生賦集序
楚人孟賔于嘗謂予言其叔父工爲詞賦舉入
洛贄文于學士李公琪公爲之改定數處時中書
舎人姚公洎知舉謂人曰孟生賦李五爲改了不
煩更書㸔也遂擢上第孟還鄉從事郡府亟歴危
難唯以李公所改文綴於衣中曰吾家但存此足
[023-10b]
矣賔于毎自喜其家門羙事歎後来之無人今廣
陵劉生衣衡門振藻文囿詞贍而理勝行潔而
言方求已若不好問如不及余之名不逮於
李公何能振𤼵於子乎聊薦所聞以荅子勤學之
志冠篇扵首以伸我與進之心噫子家貧親老必
將圗登龍之舉不暇從㝠鴻之游文明之世羣才
畢舉慎重以全孝静退足以知命此前逹之務
也子其勉之
徐公文集卷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