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h0061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清-孫岳頒 (WYG)


[088-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目録
  第八十八卷
   書辨證上/
    夏禹岣嶁山碑
    穆王壇山刻石
    石鼓文
    比干墓字
[088-1b]
    孔子季札墓十字
    嶧山刻石
    之罘山刻石
    漢石經
    孫叔敖碑
    周府君碑
    大饗碑
    公卿上尊號奏
[088-2a]
   受禪表
   鍾繇賀㨗表
   鷂雀賦
   王羲之蘭亭序
   智永臨本
   陸臨蘭亭
   唐人模本
   定武本
[088-2b]
   玉枕本
   淳化本
   褚蘭
   三米本
   都下木本成都本
   寶月本
   悦生堂本
   大業石本
[088-3a]
   復州本
   豫章本
   江州本
   鄱陽本
   處州本
   石氏本
   不知處本
   淡墨本
[088-3b]
   劉無言本
   永嘉本
   北京本
   金陵清凉本
   考蘭亭
   蘭亭集刻
   永樂内府本
   周邸蘭亭
[088-4a]
   東陽本
   潁上本
   黄庭經
   黄庭内景經
   東方朔畫賛
   遺教經
   十七帖
   貍骨帖
[088-4b]
   筆陣圖
   理頭眩方
   右軍雜蹟
   瘞鶴銘
   唐碧落碑
   唐石經
   蜀石經
   宋石經
[088-5a]
 欽定四庫全書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八十八
  書辨證上/
   夏
    夏禹岣嶁山碑
 夏禹導水通瀆刻石書名山之高徐靈期/衡山記
 衡山實無此碑韓詩所紀蓋當時傳聞之誤故其卒章
 自為疑詞以見㣲意劉禹錫寄吕衡州温亦云嘗聞祝
[088-5b]
 融峰上有神禹銘古石琅玕姿祕文螭虎形蓋亦得於
 傳聞也朱熹韓/文考異
 古今文士稱述禹碑者不一然劉禹錫蓋徒聞其名矣
 未至其地也韓退之至其地矣未見其碑也崔融所云
 則似近之蓋所謂螺書匾刻非目覩之不能道耳宋朱
 晦翁張南軒游南嶽尋訪不獲其後晦翁作韓文考異
 遂謂退之詩為傳聞之誤蓋以耳目所限為斷也王象
 之輿地紀勝云禹碑在岣嶁峰又傳在衡山縣雲密峰
[088-6a]
昔樵人曾見之自後無有見者宋嘉定中蜀士因樵夫
引至其所以紙打其碑七十二字刻于䕫門觀中後俱
亡近張季文僉憲自長沙得之云是宋嘉定中何致子
一模刻于嶽麓書院者斯文顯晦信有神物䕶持哉禹
碑凡七十七字輿地紀勝云七十二字誤也丹鉛/總録
 自韓以前未見此碑何子一始得之祝融峰下手摹
 以後及衡山令搜訪已迷其處字竒而不合法語竒
 而不中倫韻竒而不合古可斷其偽金石文/字記
[088-6b]
禹碑七十七字在衡嶽雲峰楊用修得之張僉憲云宋
嘉定中何致子一游南岳脱其文刻于岳麓書院用修
又刻于滇中安寧州近世楊時喬又刻于棲霞山天開
巖予所收二本其一稍泐跋數十字尤不可辨隱隱有
何致字當是子一舊本其一則楊時喬刻也用修謂韓
愈劉禹錫朱熹張栻諸人求之不得而已得之以為竒
而王元美復疑之謂銘詞未諧聖經類汲冢穆天子語
何也用修金石古文并楊時喬皆注隸釋互有不同元
[088-7a]
美亦有二本釋亦不同時喬本出在元美後元美所得
豈即何子一楊用修二刻邪何其牴牾同也但其文所
謂龍畫螺書鸞漂鳯泊雖經摩刻猶可想見古人惜不
得衡岳石上蹟耳石墨/鐫華
  周
   穆王壇山刻石
吉日癸巳四字世傳周穆王書按穆王時所用皆古文
科斗書此字筆畫反類小篆文金石/録
[088-7b]
吉日字與周淮父卣伯碩父鼎齊侯鎛鐘諸款識合字
形多類石鼔明誠已信石鼓為周人書不當于此而疑
宋濂潜/溪集
   石鼓文
石鼓文在天興縣南二十里許石形如鼓其數有十蓋
紀周宣王畋獵之事其文即史籀之迹唐貞觀中吏部
侍郎蘇朂紀其事云虞褚歐陽共稱古妙雖嵗久譌闕
然遺跡尚有可觀而歴代紀地理志者不存紀録尤可
[088-8a]
歎惜元和郡/縣志
石鼓文謂之周宣王獵碣共有十鼓其文則史籀大篆
也年代斯逺字多訛闕舊存岐山石鼓村今移置&KR0235
府夫子廟周越古今/法書苑
 古之石刻存于今者惟石鼓也本露處于野司馬池
 待制知&KR0235翔日輦置於府學之門廡下外以木櫺䕶
 之倦游/雜録
 國朝崇寧中蔡京作辟雍取十鼔置講堂後予嘗見
[088-8b]
 之辟雍廢徙置禁中資古紹/志録
 石鼓文舊在岐陽孔子廟大觀中自&KR0235翔遷入辟雍
 後入保和殿諸道石/刻録
 宋大觀中徙開封靖康末金人取之以歸于燕聖朝
 皇慶癸丑始置大成至聖文宣王廟門之左右石鼔/文音
 訓/
 大都國子監文廟石鼔十枚據傳聞徽宗時自京兆
 移置汴梁貴重之以黄金實其字金人得汴梁竒玩
[088-9a]
 悉輦至燕京移者初不知此鼓為何物但見其以金
 塗字必貴物也亦在北徙之列置之王宣撫家後為
 大興府學大徳之末集為大都教授得此鼓於泥土
 草萊之中後助教成均言於時宰得兵部差大車十
 乗載之於今國子學大成門内左右壁下各五枚為
 塼壇以承之又為疏櫺而扃鐍之使可觀而不可近
 然三十年來摹搨者多字畫比當時已多漫滅者然
 移來時已不能如薛尚功鐘鼎款文所載者多矣大
[088-9b]
 抵石方刓而髙略似鼓耳不盡如鼓也道園學/古録
石鼔文初不見稱於前世至唐人始盛稱之而韋應物
以為文王之鼔至宣王刻詩韓退之直以為宣王之鼓
予所集録文之古者莫先於此然其可疑者三今世所
有漢桓靈時碑徃徃尚在距今未及千載大書深刻而
磨滅者十猶八九此鼔按太史公年表自宣王共和元
年至今嘉祐八年實千有九百一十四年鼓文細而刻
淺理豈得存其可疑者一也其字古而有法其言與雅
[088-10a]
頌同文而詩書所傳之外三代文章真蹟在者唯此而
已然自漢以來愽古好竒之士皆略而不道其可疑者
二也隋氏藏書最多其志所録秦始皇刻石婆羅門外
國書皆有而獨無石鼓遺近録逺不宜如此其可疑者
三也前世傳記所載古逺竒怪之事類多虛誕而難信
況傳記不載不知韋韓二君何據而為文宣之鼓也隋
唐古今書籍麤備豈當時猶有所見而今不之見邪然
退之好古不妄者予姑取以為信爾至於字畫亦非史
[088-10b]
籀不能作也集古録證前人題跋凡/語渉辨 者彼此互見
石鼔文筆法如圭璋特逹非後人所能贋作山谷/集
歐陽文忠公謂今世所有漢桓靈時碑距今未及千載
大書深刻而磨滅者十有八九此鼓自宣王時至今實
千有九百餘年鼔文細而刻淺理豈得存以此為疑予
觀秦以前碑刻如此鼔及詛楚文泰山秦篆皆麤石如
今世以為碓臼者石性既堅頑難壊又不堪他用故能
存至今況此文字畫竒古決非周以後所能到文忠公
[088-11a]
亦以為非史籀不能作此論是也金石/録
周宣王石鼓歐陽文忠公以為有可疑者三惟唐以來
韋應物韓退之嘗盛稱賛予謂不特二公老杜固嘗有
李潮八分小篆歌云陳倉石鼔久已訛況蘇朂載記亦
言石鼓文謂之獵碣共十鼔其文則史籀大篆則知石
鼔稱為周宣王所創者在昔不止三公也能改齋/漫録
 石鼓文唐張彦逺法書録載處士張懐瓘書斷叙籀
 文周太史史籀作其迹有石鼓文存焉又古蹟記云
[088-11b]
 史籀石鼔文不知徐浩何據也韋左司應物歌云周
 宣大獵岐之陽刻石表功煒煌煌石如鼓形數止十
 風雨缺剥苔蘚澀飛喘委蛇相糺錯乃是宣王之臣
 史籀作韓退之又從而作歌云周綱凌遲四海沸宣
 王憤起揮天戈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辭嚴意宻讀難曉如此至寶存豈多豈亦以浩為證
 乎歐陽公云言與雅頌同字古而有法非史籀不能
 作言固同矣但篆畫行筆當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
[088-12a]
 止今位置窘澀促長引短務欲取稱如柳帛君庶字
 是也意已盡而筆尚行如以可字是也十鼓略相類
 姑舉一隅識者當自神悟以器&KR1094惟字參鼓刻惟何
 惟鯉之惟則曉然可見矣蓋字畫無三代醇古之氣
 吾是以云前輩尚疑繫辭非夫子所作僕於此書直
 謂非史籀跡也籀/史
歐陽永叔疑此書不見於古唐乃得於韓愈韋應物而
愈謂此為宣王時應物以其本出岐周故為文王鼔論
[088-12b]
各異出嘗攷于書田獵雖嵗行之至于天子大蒐非常
事也宣王蒐于岐山不得無所書此其可疑也傳曰成
有岐陽之蒐杜預謂還歸自奄乃大蒐于岐陽然則此
當岐陽則成王時矣吕氏紀曰蒼頡造大篆後世知有
科斗書則謂篆為籀是大篆又與籀異不得定為史籀
廣川/書跋
古字可參列者五子之歌即大禹貽後之訓伊尹之三
風十愆又皆成湯之本語也則古語偶同車攻安得便
[088-13a]
云宣詩也大篆未必創於史籀古載又有可考舎此二
説則無所執據以名宣鼔矣如予所見則謂此鼓不為
宣鼓而當為成王之鼓也左氏昭四年椒舉言于楚子
曰成有岐陽之蒐杜預曰成王歸自奄大蒐於岐山之
陽即石鼔所奠之地也然則鼓記田漁其殆成王之田
之漁也與宣王固嘗出鎬而東獵矣其地自屬東都故
曰四牡龎龎駕言徂東徂東云者以方言之則自鎬出
洛也岐在豐西三百餘里安得更云徂東也則鼓辭不
[088-13b]
為車攻之辭亦已明矣何據而云宣王之鼓也雍/録
三代而上惟勒鼎彞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通志/略
世言石鼔者周宣王之所作前代皆患其文難讀樵今
所得除漫滅之外字字可曉十篇皆是秦篆秦篆本乎
籀籀本乎古文石鼓間用古文以篆書之所本也秦人
雖創小篆實因古人籀書加減之其不得加減者用舊
文也秦自惠文稱王始皇稱帝今其文有曰嗣王有曰
天子天子可為帝亦可謂王故知此則惠文之後始皇
[088-14a]
之前所作也鄭樵石/鼔序
 石鼓文考三卷鄭樵撰其説以為石鼓出於秦其文
 有與秦斤秦權合者書録/觧題
 石鼓文韋應物以為周宣王臣史籀作韓退之蘇子
 瞻皆以為然而後或以為後周宇文時所刻則疑之
 卑之甚矣子按宣王之世去古未逺所用皆科斗籀
 文今觀説文所載籀文與今石鼓文不同石鼓乃類
 小篆可疑一也觀孔子篆比干墓及吴季札墓尚是
[088-14b]
 科斗則宣王時豈有小篆乎又案南史襄陽人伐古
 冢得玉鏡竹簡古書江淹以蝌斗字推之知為宣王
 時物則宣王時用科斗書可知矣鞏豐云岐本周地
 平王東遷一本/作徙以賜秦襄公矣自此岐地屬秦秦人
 好田獵是詩之作其在獻公之前襄公之後乎一有/其字
 字類小/篆一句地秦地也字秦字也其為秦物可知一作其/為秦詩
 何/疑此説有理予竊信之書以俟知者丹鉛/録
温彦威使三京得偽劉詞臣馬定國文云石鼓非周宣
[088-15a]
王時事乃後周文帝獵於岐陽所作也史大統十一年
獵於白水遂西狩岐陽姚氏/殘語
石鼓自唐以來無定論茌平馬子卿以字畫考之云是
宇文周時所造作辨萬餘言出入傳記引據甚明中州/集
 金人馬子卿以字畫考之謂是字文周所造作辨萬
 餘言出入傳紀引據甚明其全文今不可見據北史
 蘇綽傳云周文帝為相欲革文章浮華之弊因魏帝
 祭廟羣臣畢至乃命綽為大誥奏行之是後文章皆
[088-15b]
 依其體而魏文帝十一年十月嘗西狩岐陽其子武
 帝保定元年十一月丁巳狩於岐陽五年二月行幸
 岐州由此言之則石鼓文為宇文周所造無疑文旣
 仿書則詩體仿詩亦無疑觀武帝太和元年正月考
 路寢命羣臣賦詩亦其一證也筆/乘
 金人馬定國嘗攷石鼓字畫以為宇文周時所造作
 辨萬言予按元魏景明二年帝躬承弧矢射逺及一
 百五十歩羣臣勒銘射所此北史宣武本紀所載今
[088-16a]
 世尚有碑刻其詞有云慨岐陽之未訓又有彼岐陽
 由此觀之石決非宇文周之物也研北/雜志
石鼓文周宣王之獵碣也唐自貞觀以來蘇朂李嗣真
張懐瓘竇臮蒙徐浩咸以為史籀筆蹟虞世南歐陽詢
褚遂良皆有墨妙之稱杜甫八分小篆歌叙歴代書亦
厠之蒼頡李斯之間其後韋應物韓愈稱述為尤詳至
本朝歐陽修作集古録始設三疑以韋韓之説為無所
考據後人因其疑而增廣之南渡之後有鄭樵者作釋
[088-16b]
音且為之序乃摘㞼殹二字以為見於秦斤秦權而指
以為秦鼔偽劉詞臣馬定國以字文泰嘗蒐岐陽而指
以為後周物然近人稍有惑其説者故予不得不辨集
古之一疑曰漢桓靈碑大書深刻磨滅十八九自宣王
至今為尤逺鼔文細而刻淺理豈得存子謂碑刻之存
亡係石質之美惡摹拓之多寡水火風雨之及與不及
不可以年祀久近論也且如詛楚文刻于秦惠王時去
宣王為未逺而文細刻淺過於石鼓逺甚由始出於近
[088-17a]
歳戕害所不及至無一字磨滅者顔真卿干禄字刻于
大厯九年顯暴於世工人以為衣食業摹拓為多至開
成四年纔六十六載而遽以訛闕由是言之年祀多近
不足推其存亡無可疑者二疑以謂自漢以來博古之
士略而不道三疑以謂隋世藏書最多獨無此刻子謂
金石遺文溷於瓦礫歴代湮没而後世始顯者為多三
代彞器或得於近歳其制度精妙有馬融鄭𤣥所不知
者又詛楚文筆蹟髙妙世人無復異論而歴秦漢以來
[088-17b]
數千百年湮沉泉壤近世始出於人間不可謂不稱於
前人不録於隋氏而指為近世偽物也子意此鼓之刻
雖載於傳記而經歴亂離散落草莽至唐之初文物稍
盛好事者始加采録乃復顯於世及觀蘇勗叙記尤喜
予言之為得也則夫隋世之不録又無足疑者況唐之
文籍視今為甚備而學者不敢為臆説自貞觀以來諸
公之説若出一人固不特起於韋韓也而韋應物又以
為文王鼓宣王時刻言之如是之詳當時無一人非之
[088-18a]
傳記必有可考者矣小篆之作本於大篆㞼殹二字見
於秦器固無害況㞼字從山取山髙奉㞼之義著在説
文字體宜然非始於秦也唐初去宇文周為甚近事語
尚在於長老耳使文帝鐫功勒成以告萬世豈細亊哉
宜時人共知之況蘇勗之祖邳公綽用事於周文物號
令悉出其手豈得其賢子孫乃不知其祖之所作者乎
復齋/碑録
 石鼔至臨川王順伯之説盡矣其駮鄭漁仲以為非
[088-18b]
 秦篆然許叔重説文解字本出小篆順伯信石鼓非
 小篆而取以為據何也俟博古者更攷之戴表元/剡源集
歐陽氏有石鼓三疑終則曰觀其字畫髙妙非史籀不
能作眉山蘇氏石鼓詩則曰勛勞至大不矜伐文武未
逺猶忠厚又曰自從周衰更七國竟使秦人有九有登
山刻石頌功烈後者無繼前無偶皆云皇帝廵四國烹
滅强暴救黔首合二公之詞觀之則石鼓為宣王時物
不必多辨矣古文/苑注
[088-19a]
石鼓有説成王時又有説宣王時然其辭有似車攻甫
田詩辭恐是宣王時未可知朱子詩/傳遺説
鄭夾漈謂石鼓至唐始出於岐陽鄭餘慶取置&KR0235翔孔
廟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傳師求于民間得之十鼓遂
足王順伯謂五代之亂鼔復散失司馬池復輦致府學
其一已亡向傳師搜訪足之二説皆同予近見傳師跋
謂數内第十鼔較之文亦不類訪于閭里果獲一鼓字
雖半缺驗之書體真得其迹遂易而置之其數方備乃
[088-19b]
知第十鼓其先蓋嘗有偽為者至傳師而真鼓始復出
程大昌云古傳鼓有十中失其一皇祐間向傳師得之/而十鼓復足秦丞相家本有傳師自跋乃云其第十鼔
最小其文亦不相類尋訪得之形半壊而書體是遂易/去小鼓而寘其所得之鼔又不知何世好事者悵其不
足而剏為一鼓/以補足之也此皆王鄭之所未及豈其未嘗見向跋
邪鄭復謂大觀中鼔置之辟雍復取入保和殿經靖康
之變未知其遷徙與否王則謂大觀中鼓歸京師詔以
金填其文靖康之末保和珍異北去或傳濟河遇風棄
之中流而存亡未知後王子充題此謂金人入汴剔取
[088-20a]
其金而棄去之至元乃輦至京師置於國學廟門之下
予按胡世將資古録云崇寧中蔡京作辟雍取十鼓置
講堂後辟雍廢徙置禁中則置之辟雍者蔡氏而所謂
禁中即保和殿也若王鄭之説未知其遷徙存亡蓋當
是時北方非中國所有而二公又皆南人故云然也及
觀之虞伯生云金人得汴梁鼓亦北徙留王宣撫宅宅
後為大興府學伯生助教成均言于時宰得置之國學
大成門内則淪入濟河與夫金人棄之之説皆不足信
[088-20b]
不知二公何從而得此也鼔今在北京國子監即元之
舊地予官禮部時嘗命工搨之字多漫滅較之宋本僅
十之二三而已金薤/琳琅
石鼔髙二尺廣徑一尺有竒其數十其文籀其辭頌天
子之田元大徳十一年虞集為大都教授得之泥中始
移國學大成門内言鼔者人人殊謂周宣王之鼓韓愈
張懐瓘竇臮也謂文王之鼓至宣王刻詩韋應物也謂
秦氏之文宋鄭樵也謂宣王而疑之歐陽修也謂宣王
[088-21a]
而信之趙明誠也謂成王之鼓程大昌董逌也謂宇文
周作者馬子卿也鼔文剥漫宋治平中存字四百六十
有五元至元中存字三百八十有六據今搨本則甲鼔
字六十一乙鼓字四十七丙鼓字六十五丁鼔字四十
七戊鼔字一十二已鼓字四十一庚鼔字八壬鼔字三
十八癸鼓字六共三百二十五字存惟辛鼓字無存者
帝京景/物略
   比干墓字銅盤/銘
[088-21b]
殷比干墓四字水經云朝歌縣牧野比干冢前有石銘
隸云殷大夫比干之墓今只四字復不完石公弼跋云
殷比干墓四字在今衛州比干墓上世傳孔子書然隸
始于秦非孔子書必矣字畫勁古當是漢人書漢隸/字源
比干墓在衛輝府汲縣西北十五里舊府志云墓前有
殷比干墓四字石斷字缺世以為孔子書見舊搨本體
勢與周穆王吉日癸巳類雖非先聖所書諒為古筆無
疑秦觀以為唐人書丹鉛續論以陶潜為賛曰夫子戾
[088-22a]
止爰詔作銘似又不是而實夫子者也但陶集未見其
賛其先聖所篆比干墓銅盤銘開元中固已為耕者所
薛尚功鐘鼎款識言唐開元中偃師縣土人耕地得/此盤篆文甚竒古釋文云左林右泉後岡前道萬世
之藏兹焉是寶張邦基墨荘漫録又云政和間求三代/鼎&KR0156器遣人于鳯翔府破商比干墓得銅盤徑二尺餘
中有款識一十六字金石文字記/云比干殷人必無葬鳯翔之理此外不聞墓前有何
古刻續博物志又云墓前有隸刻商大夫比干之墓七
字意此漢以下之刻歟銅盤銘嘯堂集古録并汝帖所
摹刻者迥有不同證以三代款識秦漢碑刻則嘯堂尚
[088-22b]
似而舊體亦未可必也若今所傳差識左右字本尤為
可笑七修/類稾
   孔子季札墓十字
延陵季子墓字世傳仲尼書今入淳化官帖中其字如
書簡牘不類豐碑石柱上所刻也書亦少異於籀文疑
當吴季子時書文宜盡從籀又夫子未嘗至吴其書是
非不可攷也唐人刻此十字籀字極大不知一書而傳
於世者大小不同何哉廣川/書跋
[088-23a]
張燕公謝碑額表云孔篆吴札之墳秦存展季之壠言
孔子篆者始見於此王應麟困/學紀聞
延陵季子十字碑人謂孔子書其文曰嗚呼有吴延陵
君子之墓按古法帖止云嗚呼有吴君子而已篆法敦
古可信今此碑妄増延陵之墓四字除之字外三字是
漢人方篆不與前六字合又且音君子字作季子漢器
蜀郡洗郡字半爿正與此碑君字同蓋用此法也以季
字音君字顯見其謬比干墓有漢人篆碑亦有此説洪
[088-23b]
氏隸釋及漢隸字源辨之甚明矣吾衍學/古編
京口有十字碑世傳為孔子書曰嗚呼有吴延陵季子
之墓而季字作蜀予攷篆文皆無之得曾敀元豐中編
潤州類集乃曰君子之墓後湖居士李仲殊題季子廟
詩亦曰溪邊君子墓始悟為君字非季字也六一先生
謂古以竹簡書今字濶盈尺必非孔子作然古法帖有
魯司㓂仲尼書僅十有三字内有有吴君子之五字與
此碑字畫如一或者後人衍此題墓上要知夫子蓋嘗
[088-24a]
為是書爾劉昌詩蘆/浦筆記
此書流傳已久故陶淵明季札賛云夫子戾止爰詔作
銘唐張從申云舊石湮滅𤣥宗命殷仲容模搨大厯中
蕭定重刻於石又有謂李陽冰學嶧山碑得此而後變
化者據此數説則真仲尼書也歐陽公疑仲尼未嘗至
吴且其字大非古簡牘所宜又有謂延陵之墓四字後
世妄增即黄長睿董廣川皆以為疑卒未有敢定其真
偽者但淳化帖所収字小而鎮江石刻字大不倫不曉
[088-24b]
何故姑存之以俟博識君子石墨/鐫華
  秦
   嶧山刻石
嶧山始皇刻石其文李斯小篆後魏太武登山使人排
倒之然而歴代摹拓以為楷則邑人疲於奔命聚薪其
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殘缺不堪摹寫然猶上官求請行
李登渉人吏轉益勞弊有縣宰取舊文勒於石碑之上
凡成數片置之縣廨須則拓取今間有嶧山碑皆新刻
[088-25a]
之碑也封演聞/見記
秦嶧山碑始皇帝東廵羣臣頌徳之詞至二世時李斯
始以刻石今嶧山實無此碑而人家多有傳者各有所
自來此本鄭文寶云是徐鉉所摹寶又言嘗親至嶧山
訪秦碑莫獲遂以鉉所摹刻石於長妄鄭文寶記云徐/公晚獲嶧山碑
模本師其筆力自謂得於天人之際太平興國五年豋/嶧山求訪秦碑邈然無覩今以徐所授模本刋石于長
安故都/國子學世多傳之予家集録别藏李斯所書數十字尚
存以較模本則見真偽之相逺也今俗傳嶧山碑者史/記不載又其字體差
[088-25b]
大不類太山存者其本出于徐鉉又有别本云出于夏/竦家以今市人所鬻校之無異自唐封演已言其非真
杜甫直謂棗木傳刻爾/皆不足貴也○集古録
鄒嶧山秦二世刻石以泰山所刻校之字之存者頗多
而磨滅尤甚金石刻凡二十九字多於泰山存者嶧山
字差小又不類㤗山存者刻畫完好附録於此蓋集録
成書後八年得於青州而附之同/上
   之罘山刻石
秦篆遺文纔二十一字都穆云汝州帖字僅十五予家/所㶓視汝帖多五字葢莒公賜
[088-26a]
書堂/本也其文與嶧山碑泰山刻石二世詔語同而字畫皆
異惟泰山為真李斯篆爾此遺者或云麻温故學士於
登州海上得片木有此文豈杜甫所謂棗木傳刻肥失
真者邪集古/録
按史記本紀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山凡刻兩碑今皆
磨滅獨二世詔二十餘字僅存後人鑿石取置郡廨集
古録以為非真此論非是蓋杜甫指嶧山碑非此文明
金石/録
[088-26b]
歐陽公謂其刻與泰山嶧山文同而字畫皆異吾子行
撰周秦石刻音釋亦謂其與琅琊石文皆不類秦刻而
不收録及考之董氏書跋謂嶧山刻字與泰山似異疑
古人於書形類不一則此又有不當疑者予又安能定
是非於其間哉金薤/琳琅
  漢
   漢石經魏石/經
漢碑五經立於太學講堂前悉在東側碑上悉刻蔡邕
[088-27a]
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於堂西四十八
枚廣三丈魏文帝又刋典論六碑附於其次水經/注
漢國子學堂之前有三種字石經二十五碑表裏刻之
作篆科斗隸三種字此據後漢書/儒林傳而言蔡邕筆之遺跡也猶
有十八碑餘皆殘毁復有石碑四十八枚一作四/十六枚亦表
裏隸字與水經注言/三字者異又讃學碑一所並在堂前洛陽伽/藍記
臨漢石經與今文不同者殊多石刻在洛陽本在洛宫
前御史臺中年久摧散洛人好事者時時得之若騏驥
[088-27b]
一毛虬龍片甲今張燾龍學家有十版最多張氏壻家
有五六版王晉玉家有小塊洛中所有者止此予皆得
其拓本論語之末題云詔書與博士臣左立劉本無/立字
中臣書上臣下皆缺當是著書者姓名或云此即蔡邕
書姓名既亡無以辨之獨刻者陳興姓名甚完何其幸
與又有一版公羊不知誰氏所得其末云谿典諫議大
夫臣馬日磾臣趙䧕議郎臣劉𢎞郎中臣張文臣蘓陵
臣傅楨雜雜未/詳下谿上𡙇谿上當是堂謂堂谿典也此
[088-28a]
蓋鴻都一字石經然經各異手書不必皆蔡邕也三字
者不見真刻獨此一字者乃當時所刻字畫高古精善
殊可寶重開元中嘗藏拓本於御府以開元二字小印
印之與法書名畫同藏蓋唐世以前未録前代石刻獨
此見收其可寶如此東觀/餘論
 漢石經今不易得好古者所藏僅十數葉蜀中又以
 翻刋入石曾惇石/刻鋪叙
靈帝熹平四年所立其字則蔡邕小字八分書也後漢
[088-28b]
書儒林傳序云為古文篆隸三體者非也蓋邕所書乃
八分而三體石經乃魏時所建也金石録鐫廣川書跋/云蔡邕 刻七經著
于石碑號洪都三字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經相承以/為七經正字且曰魏一字漢三字按衛恒云正始中立
三字石經江式論書表云魏邯郸淳建三字石經于漢/碑西皆與水經注合廣川畫跋云云乃襲隋志之訛耳
水經云光和六年立石於太學其上悉刻蔡邕名魏正
始中又刻古篆隸三字石經蓋諸儒受詔在熹平而碑
成則光和年也隋志有一字石經七種三字石經三種
其論云漢鐫七經皆蔡邕書又云魏立一字石經其説
[088-29a]
自相矛盾金石文字記云按晉魏二書皆云立三字石/經此獨以為一字則所謂因科斗之名遂效
其形者/安在邪新舊唐志有今字石經七種而注論語云蔡邕
作又有三字石經古篆兩種蓋唐史以隸為今字也觀
遺經字畫之妙非蔡中郎輩不能為以黄初後來碑刻
比之相去不啻霄壤豈魏人筆力可到當以水經為據
三體者乃魏人所刻儒林傳云為古文篆隸三體者非
也史稱邕自書丹使工鐫刻今所存諸經字體各不同
雖邕能分善隸兼備衆體但文字之多恐非一人可辦
[088-29b]
史云邕與堂谿典楊賜馬日碑張馴韓説單颺等正定
諸經今公羊論語之後惟堂谿日磾二人姓名尚存别
有趙䧕劉𢎞張文蘇陵傅楨左立孫表數人竊意其間
必有同時揮豪者予詳玩遺字公羊詩書儀禮又在論
語上劉寛碑隂王曜題名則公羊詩書之鴈行也黄初
孔廟碑則論語之苗裔也識者當能别之隸/釋
蔡邕本傳稱邕自書丹於石不言為何體書今世所傳
皆為隸體至儒林傳序則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
[088-30a]
相參檢注言古文謂孔氏壁中書以縯考之孔壁所藏
皆科斗文字孔安國當武帝之世已稱科斗書無能知
者其承詔為尚書五十九篇作篆為隸古定不復從科
斗古文邕獨安能具三體書法于安國之後三百年哉
漢建武時杜林避地河西得古文尚書一軸諸儒共傳
寶之一軸已為世所珍如此熹平距建武又幾載乃謂
六經悉能為古文非事情也或以邕以三體參檢其文
而書丹于碑則定為隸亦如孔安國之書傳邪儒林傳
[088-30b]
序疑字有誤者初邕正定六經與堂谿典等數人同受
詔今六經字體不一當是時書丹者亦不獨邕也姑識
其末以俟博識君子張縯石/經跋
   孫叔敖碑
楚相孫若碑不見書撰人名氏攷史記本傳列於循吏
之首獨載改幣高梱事為詳而碑則略之埋蛇隂徳僅
書於劉向新序屬子云云則在優孟傳然其文意皆不
同碑謂生於季未仕於靈王則謬矣且莊之後為共為
[088-31a]
康為郟敖歴三世凡五十年始為靈安得仕於靈卒後
數年而莊復封其子邪六一先生跋喜其得叔敖之名
兼以集録二十年求之博其勤乃得之故不暇訂正耳
劉昌詩蘆/浦筆記
   周府君碑
漢周府君碑六一先生凡三四跋最後方辨其名璟蔣
穎叔作武溪深乃謂名煜且押之韻蓋石古剥落以其
形似求合于君光之字故云爾曾南豐集顧云從知韶
[088-31b]
州王之材得此碑書來曰按曲江縣圖經名晰則併與
其形似而不辨何至遽信而以六一為未詳考邪同/上
  魏
   大饗碑
魏文帝以延康元年幸譙大饗父老立壇於故宅壇前
建石題曰大饗之碑相傳為梁鵠書圖經云曹子建文
鍾繇書漢隸/字源
   公卿上尊號奏
[088-32a]
魏公卿上尊號奏漢隸字源云延康/元年立在潁昌府唐賢多傳為梁鵠
書今人或謂非鵠也乃鍾繇書爾未知孰是集古/録
   受禪表
黄初元年立在潁昌府臨潁縣魏文帝廟内劉禹錫嘉
話云王朗文梁鵠書鍾繇鐫字謂之三絶漢隸/字源
魏受禪碑世傳為梁鵠書而顔真卿以為鍾繇書莫知
孰是集古/録
   鍾繇賀㨗表
[088-32b]
鍾繇法帖曹公破闗侯賀㨗表也其後書云建安二十
四年閏月九日南蕃東武亭侯鍾繇上魏志是歳冬十
月下遂書孫權請討關侯吴志書閏月權討侯以魏吴
二志參校是閏十月矣吴志又書十二月權獲侯權以
閏十月方征侯至十二月獲之明年正月始傳首至洛
鍾繇安得于閏十月先賀㨗也今世盛行復有二本字
大小不同小字差類繇書然不知其果是否姑並存之
以俟識者集古/録
[088-33a]
右魏鍾繇書其辭云戎路兼行履險冒寒因述曹仁徐
晃破闗侯事其後題云建安二十四年閏月九日南蕃
東武亭侯臣繇上按建安二十四年冬曹公軍于摩陂
而仁等破侯後未嘗出征履險冐寒之後又古人箋啟
不書年此二事可疑又云侯已被失刃據三國志侯圍
曹仁於樊為仁所敗而走後為孫權兵侯于臨沮與此
帖不同同/上
歐陽文忠集古録謂世傳鍾繇賀㨗表稱建安二十四
[088-33b]
年閏月以問孫思恭思恭以為閏十月良是但云據吴
志權閏十月才征侯至十二月獲之正月乃傳侯首至
洛陽則鍾繇安得於閏十月先賀㨗也又再題云建安
二十四年冬曹公軍於摩陂而曹仁等破侯後未嘗出
征履險冐寒之後又古人牋啓不書年此二事可疑今
按魏志是年十月操自漢中還孫權上書以討侯自効
王自洛陽南征侯至來年正月始還則正當寒際故云
履險冐寒也操未至而徐晃已攻侯破之侯走則此表
[088-34a]
所謂征南將軍與徐晃并力而侯已被矢表中/作失刃者正
是也則此表與魏志所書正合非偽也蓋此表特賀閏
月徐晃之破侯非謂賀十二月權之殺侯也因此致疑
又案古人牋啓多不用年表奏則與牋啓異其稱年無
疑又魏志是年九月相國鍾繇免故此表於閏十月但
稱東武亭侯耳皆與史合其曰南蕃者蕃音皮謂南皮
郡也東武南皮之屬故并著之今人讀為蕃鎮之蕃誤
矣此表世傳本有二字雖大小殊而其體小異不同蓋
[088-34b]
後人臨摹之變耳政和七年五月十三日東觀/餘論
昔人辨鍾元常書謂字細畫短而逸少學此書最勝處
得於勢巧形宻然則察真偽者當求之於此其失于勁
密者可遥知其偽也賀表畫疎體枝鋒露筋絶不復結
字此決非元常之為也永叔常辨此謂建安二十四年
九月闗侯未死不應先作此表論辨如此正謂不識書
者校其實爾若年月不誤便當不復致辨邪辨書者於
其書畫察之當無遺識矣廣川/書跋
[088-35a]
   鷂雀賦
頃傳長安人有得思王真蹟鷂雀賦者及得張芸叟侍
郎所刻本觀之乃近代偽帖也按草法亦如真行孶乳
寖多故後代草字有唐以前所無者如於字必字之類
魏晉六朝人草此字止如行書扵必如此/作至隋唐以來
始省為□□如此/作故前輩云於字必字無草書是也今
偽書鷂雀賦三字皆如唐人草法此一妄又賦之首既
書賦目復冠以曰字此殆妄人録類書中子建此賦書
[088-35b]
之故妄去去字未詳何/本以妄為忘曰字其陋如此今藝文類聚亦
有此賦此二妄末有武攸暨題字乃作今市井人所作
偽古篆仍云以永其傳此近人語唐世未之有也此三
妄又數印章云唐人印乃與今市肆所作印篆形模字
畫無異及末有静華二字乃摹法帖子敬字中動静及
華新婦字此四妄其末又有子建畫像神氣甚俗衣冠
筆勢亦若今畫院畫史所為前人畫不如此也此五妄
東觀/餘論
[088-36a]
  晉
   王羲之蘭亭序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逰山隂與太原孫統承公
孫綽興公廣漢王彬之道生陳郡謝安安石高平郄曇
重熈太原王藴叔仁釋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
等四十有一人修祓褉之禮揮豪製序興樂而書用蠶
繭紙鼠䰅筆遒媚勁健絶代更無凡二十八行三百二
十四字有重者皆搆别體就中之字最多二十許箇變
[088-36b]
轉悉異遂無同者其時乃有神助及醒後他日更書數
十百本無如祓褉所書者右軍亦自珍愛留付子孫至
七代孫智永遺付弟子辨才太宗購募蘭亭知在辨才
所以計取之事詳蕭/翼傳命供奉搨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
素諸葛貞四人各搨數本宋濓云趙模諸葛貞得其筆/意湯普徹得其形似馮承素
于形意二/者兼有之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今趙模等所搨在者
一本尚直錢數萬也何延之/蘭亭記
 劉餗傳記云蘭亭序梁亂出於外陳天嘉中為僧智
[088-37a]
 永所得至太建中獻之宣帝隋平陳或以獻晋王即
 煬帝也帝不知寶後僧智果借搨及登極竟不從索
 果師死弟子䛒才得焉文皇爲秦王日見搨本驚喜
 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多知在辨才處使
 歐陽詢求得之以武德二年入秦王府貞觀十年搨
 十本賜近臣蘭亭博議/
 隋末廣州好事僧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蘭亭書二
 曰神龜以銅為之腹受水一/升以水貯之則能行三曰如意以鐡爲之光/明洞徹如水
[088-37b]
 晶/唐太宗特工書聞右軍之蘭亭真蹟求之得其他
 本若第一本知在廣州僧而難以力取故令人詐僧
 果得其書僧曰第一寶無矣其餘何愛乃以神龜如
 意皆棄之古今法書苑/
   智永臨本懷仁後序/
右軍蘭亭修褉前序世傳隋僧智永臨寫後序唐僧懷
仁素牋麻所書共成一軸唐初虞禇軰多臨蘭亭而永
禪師實右軍来裔頗能傳其家法故此書活動宛有逥
[088-38a]
鸞返鵠之意較之世間石本何啻九牛毛邪懷仁亦唐
之書僧號爲能習右軍書者首尾映帶殊為尤物錢唐
吴說題蘭亭博議/
   陸臨蘭亭
唐司議郎陸柬之書頭陀寺碑前少兩幅書内空山字
後筆以氏族志檢之父名山才遂以爲定及王詵處收
錢氏陸臨蘭亭遂皆空山字王仲孜收蘭亭詩一卷詞
云悠悠大象運殆是一種分開物米芾書史/
[088-38b]
   唐人模本
陳齊之評唐人模本云平生三見唐人模本蘭亭叙一
見泗南山杜氏木刻者一是周延雋家本一是蘓中書
家唯蘓氏本冠諸家本其傳模不失真處決非定武石
刻所能及然不善爲斲血指汗顔模書手未免有之俞/
松蘭亭續考/
   定武本
周勛云唐太宗旣得右軍蘭亭序真蹟使趙模等摹搨
[088-39a]
以十本賜方鎮惟定武用玉石刻之文宗朝舒元輿作
牡丹賦刻之碑隂事見墨藪今墨藪無之世號定武本
薛師正向尚書之為帥求之不得其猶子紹彭徧索之
無所得聞公㕑有石用以鎮肉刻文不知云何亟取視
之乃刻牡丹賦於背者紹彭别刻石以易之攜玉石歸
長安私第宣和中詔於其家取之乃連夜墨搨冀得多
蓄流傳人間每疊三紙加氊墨焉故最下者近石字内
為真在上二紙字畫愈細蘭亭/博議
[088-39b]
慶厯中宋景文帥定武有舉子攜此石至郡死于營妓
家本營吏號孟永清者見而識之取獻景文景文喜甚
不敢私有留于公帑世謂之定本後為薛道祖攜以歸
長安宣和中有㫖取舊石置睿思殿嘗以墨本分賜近
臣時先君通籍殿中遂得此本間闗兵火之餘迨今數
十年祕藏不墜豈有物之䕶持因書所聞以告來者淳
熈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東平榮芑書蘭亭/續考
 宋濓云世之論定武蘭亭其説頗不同有謂唐太宗
[088-40a]
 詔歐陽詢搨本刻石禁中至晉時契丹輦至殺狐林
 棄而北歸宋慶厯中韓忠獻公壻李氏者獲之至宋
 景文公帥定武始從李氏之子購藏庫中相傳得於
 孟永清者蓋非也熈寧中薛師正出守甚珍惜之别
 刻以惠求者師正之子紹彭又勒于他石潜易元刻
 以歸長安是定武有三刻矣有謂太宗既葬繭紙蘭
 亭而刻石亦見殉昭陵既發耕氓負石為擣帛用定
 武一士人見四周龍鳯文隐起知為禁中本以百金
[088-40b]
 市之以歸謂之古定本王君貺知長安移文索入公
 庫又謂之古長安本既而公庫火石焚馮當世再入
 石是定武則有二刻矣傳聞異辭是二説者已不能
 歸于一致况欲索于肥瘦完損之間邪潜溪/集
信以傳信疑以傳疑事物皆然而字畫為尤甚世之法
書亘古窮今王逸少為稱首永以為訓不可復加然精
麤真偽在當時在後世或猶有疑者逸少嘗作意書表
上穆帝帝使張翼擇紙色長短相類者臨寫而題後荅
[088-41a]
之視亦不覺詳視乃歎曰小兒亂真迺爾邪在當時已
自疑如此唐初去永和猶未逺相傳以叙草為遺蹤之
冠太宗寤寐求之以王氏家傳在其孫智永弟子辨才
處用房𤣥齡計得之及攷紀聞所載乃云元草為隋末
時五羊一僧所藏誓與死守太宗以威驅勢脅而後得
之二説不同則此叙真蹟又有可疑如此自匣殉之後
獲見硬黄響搨者且為欣幸迨于明皇始刋之于學士
院洎顯宗朝又刋于翰林待詔所攷其二石一乃懐仁
[088-41b]
所臨前痩而後肥一乃王承規模刻豐殺得所轉搨精
神至石晉時耶律輦藏北去遺是石於殺狐林遂號為
定武本亦不知其為學士院本邪或待詔所本也後汴
京書坊亦刻一石咄咄逼近而摹手差劣識者謂之贋
本時人鮮克致察而墨本茲焉可疑宣政初薛紹彭易
定武石歸藏于家敲刷過多駸駸剥裂上之天府更以
他石别鐫其致疑滋甚二百年間博雅君子家模而户
刻之無非根苗于定武本其庸工者駮乎無以議為而
[088-42a]
精緻者得真十六七互相詆訾而收藏者為疑又將如
何自非得之之正傳之之的雖明察秋豪欲決其近似
之惑亦恝乎其難哉䨇槐仙祖政和間為博士日得是
本于定守之故家攜歸祕篋示為子孫矜式淳熈中&KR0848
入伯父位愛䕶惟謹近為鬻碑者所得不期而遇若有
神明呵禁之者价驚喜之餘亟以倍價復歸較之所集
蘭畹數十本何啻驪珠之與魚目瑜瑾之與碔砆筆勢
自然精微遒勁玩味不能釋手信乎其為王承規舊本
[088-42b]
也嘉定己巳中秋鄭价裕齋志蘭亭/續考
右軍蘭亭叙古今所共寳而入石者非一大抵當以定
武本為最勝然世之所傳者每有肥痩之不同宋尤延
之謂痩者為真定武而王順伯則主肥者二公皆好古
博雅其辨古今石刻真偽甚為當世所推重而於定武
一帖所論不同如此戴良叔能題同/上
蘭亭帖世以定武本為冠自薛向作帥别刻石易去于
元石鐫損天流帯右四字以惑人然元本亦有法可辨
[088-43a]
鐫損四字一也管弦之盛字上不損處若八字小龜形
二也是日也觀宇宙兩行之間界行最肥直界伸脚十
字下出横開外三也管弦之盛盛字之刀鋸利如鈎四
也痛字改筆處不糢糊五也興感之由由字類申列叙
之列其堅如鐵釘此其大略然定武又自有肥痩二本
而鐫損者乃瘦本為真定武無疑何以知之今復州本
以真定武本重摹亦鐫損四字其字極痩王順伯尤延
之争辨如聚訟然痩本風韻竟勝豈能逃識者之鑒其
[088-43b]
痩本之石宣和間就薛珦家宣取入禁中龕于睿思殿
東壁建炎南渡宗澤遣人䕶送此石至維揚宼犯維揚
不知所在或云金人以氊裘褁之車載而去王氏法書/
苑/
 金人盡取御府珍玩以北此刻非所識獨得留焉宗
 汝霖爲留守見之并取内帑所掠不盡之物馳進髙
 宗時駐蹕維揚日置左右踰月鹵騎大至倉卒渡江
 因此竟復失之向子固為揚帥髙宗嘗令冥捜之竟
[088-44a]
 不獲王明清/揮麈録
歐陽文忠公集古不録定武本謂與王沂公家所刻不
異自山谷喜定武本以為肥不剰肉痩不露骨於是士
大夫争寳之其實或肥或痩皆有佳處此本差肥而最
有精神號唐古本或云在永興軍蘭亭/博議
唐人集王書碑多集修褉序中字皆與定武本相類蓋
此得其真宜其貴重於世薛氏所摹易者偶是缺本或
者遂以完缺辨先後而謂薛氏鑱去五字以自别未為
[088-44b]
至論然較三本之優劣則肥而完者最得運筆意薛道
祖籖題為唐古本臨川王厚之跋同/上
夫以肥痩别定武先後本亦是妄論子留都下九年士
大夫家所有蘭亭帖幸數見之往往筆痩而刻畫太朗
者甚多校之肥本自永和九年而下只此一行其運筆
自然氣象深厚已不可及其間如㑹有咸流弦暢清可
浪猶齊攬數字相去尤勝天淵他皆如此又肥本字畫
之傍石紋皴動如輕烟籠染抆拭未去之狀俗語謂之
[088-45a]
紛紋此尤不可偽為前歳見范元卿所藏渠却未深信
肥本者人固各有見也袁説友書同/上
蘇耆家第二本少長字世傳衆本皆不及長字其中二
筆相近末後捺筆鈎廻筆鋒直至起筆處懐字内折筆
摺筆抹筆皆轉側褊而見鋒蹔字内斤字足字轉筆賊
豪隨之於斫筆處賊豪直出其中世之摹本未嘗有也
米芾/書史
永字無畫發筆處㣲折轉和字口下横筆稍出年字懸
[088-45b]
筆上湊頂在字左亅反剔嵗字有㸃在山之下戈畫之
右字脚斜拂不挑流字内乙字就回筆不是㸃殊字挑
脚帶横是字下疋凡三轉不斷趣字波略反卷向上欣
字欠右一筆作章草發筆之狀不是捺抱字已開口死
生亦大矣亦字是四㸃興感感字戈邊是直作一筆不
是㸃未嘗不不字下反挑脚處有一闕如此甚多略舉
其大槩持此法亦可以觀天下之蘭亭矣姜䕫蘭亭/偏旁攷
各處摹本蘭亭石刻癸丑二字略小而相連崇山二字
[088-46a]
旁注因寄所託因字中改曾不知曽字旁注作僧字向
之二字痛哉痛字悲夫悲字斯文文字皆改而筆重視
昔之下圈去二字東觀餘論云晉史逸少傳無曽字乃
是徐僧權得之用名字小印押縫耳嵗久止存僧字後
人不知誤為曽字脱落増添此字耳因并記之王佐識
格古要/論補
 我生適癸丑倒指十四周中間幾今古沿革難泝流
 長歌繋顛末後山無與儔區區訪寡陋欲陳難贅疣
[088-46b]
 書家一詞稱定本審定由來有要領氊墨或因三疊
 紙針爪天成八段錦中古亭列九處剜最後湍流五
 字損界畫八麤九更長空一尾行意不盡歐公集古
 莫之珍道祖懐璧西歸秦雲林寶晉最博雅肉骨喻
 借修江人近世王尤號多識肥瘦聚訟徒紛紜手追
 賴有吴姜輩麤於斯文能寫真真偽要區别驪黄俱
 小節模拓偶濃淡豈足病竒絶取玉棄木石貴完次
 剥缺鑒裁當精深副以右方訣曽氏審定蘭亭/訣○格古要論
[088-47a]
世間石刻無慮數十百本而共推定武本以為冠諸家
辨别真贋其説不一或以薛紹彭刋石易舊本歸其家
鑱去湍流帶右天五字今世所存本此五字不全者薛
氏舊物也又仰字如針眼殊字蠏爪列字如丁形凡有
此者皆望風以為真而未嘗有確然辨其帖之所以善
所以不善者夫世之所以貴定武本者以其鐫刻精好
不失右軍筆意而已非以其能為針眼為蠏爪為丁形
也使真能得其筆意雖無此三者不害為善本況此三
[088-47b]
者皆可以人力為而其筆意非真能者未易辨今不求
其本而區區焉注目於其末此相馬而惟記其驪黄牝
牡豈不為九方臯所笑乎山谷論此帖以為無一字一
筆不可人意摹寫或失肥痩亦自成妍要皆存之以心
㑹其好處此真能觀書者也贑川曾槃樂道題蘭亭/博議
歐陽公著集古録言定武二民家各有石較其本纎毫
不異是則定武有二本從來久矣彼宋諸賢謂薛向之
子嗣昌私易定武本别刻石以留公庫此論千人一律
[088-48a]
今以歐公所論則明有二本薛守定武果易以歸則民
間猶有一本是公庫本為第三本矣議者又謂嗣昌鑱
損湍流帶右天以亂真後入宣和曲水亭子嘗毫髮辨
證亦㣲有不同此卷壓角小印正嗣昌名印而米襄陽
親跋猶真舊藏張參政孝伯家其子寺丞即之以書名
一時大變古體遂不能傳印識猶可攷也今以予平昔
所見本悉疏于後
不損本趙明誠本前有李龍眠蜀紙畫右軍像後明誠
[088-48b]
親跋明誠之妻李易安夫人避難寓吾里之奉化其書
畫散落往往故家多得之後有紹勲小印蓋史中令所
用印圖畫者今在燕山張氏家
王順伯本第一跋是王黼順伯名厚之號復齋有金石
録家藏石刻鐘鼎篆籀鑑銘泉譜侔内府其家兵後不
廢近嵗丁未飢越新昌尤惨遂悉散落始歸于龍翔道
士黄石翁黄祕不示人後有順伯為浙西提舉時攜入
祕省諸賢題名皆有其最著者樓宣獻劉文節今亦歸
[088-49a]
張氏
趙子俊孟籲得扵閩中有樓宣獻跋翦碎作册葉與二
本無異今歸子昻承旨家
蘇承旨易簡第一跋後有元豐諸賢同觀于鄞之城南
崇法院有舒信道字畫然不著名在内侍譚氏家精神
無豪髮恨
趙子固本舟過嘉興遇風舟沒子固疾呼曰蘭亭在否
舟人負以出子固作跋識其事復題八大字曰性命可
[088-49b]
輕此寶難得子固死入賈相家賈敗籍于官有官印歸
濟南張參政斯立今在集賢大學士李叔固家
潘經略畤本題識皆徳鄜手書滿軸予以有米跋本遂
贈鄧善之文原鄧借田師孟師孟有借書不還癖因留
之予跋乃翦去矣
損本龍圖閣學士劉公克荘本細書滿紙後有賈相跋
亦滿紙括蒼鄭陶孫為福建儒學副提舉得之為翰林
應奉貧質于瓷器劉氏屡入子錢卒以逋重為劉氏所
[088-50a]
有叔信/父印損本多有叔信父篆印蓋宣和曲水亭既成
亟以御筆繇京兆薛嗣昌家宣取留内璫所暮以匱金
即越蟬/翼紙疊三紙連印故下本肥中本著中上本㣲瘦
然皆無異此本子昻得于都城裝成册葉瓷器劉生手
之不置以銀壺杯盂易之
翰林承旨趙孟頫家本得于霅溪陳侍郎振宗伯玉號
直齋其家藏書冠東南今盡散落予家亦得其數十種
此本亦有叔信父印
[088-50b]
翰林侍讀學士張伯淳本有黄豫章跋予每疑鑱損與
山谷差有先後然本無異前數本更俟他日以攷袁桷/清容
居士/集
蘭亭如聚訟自宋已然即以定武一石言之有肥者有
痩者有五字未損者有五字損者何子楚王明清謂唐
時諸供奉搨此帖獨歐陽率更逼真石留之禁中他本
在外争相摹搨而歐本獨不出邪律徳光先入汴得而
棄之殺狐林流傳李學究家以至復入公庫所謂未損
[088-51a]
本也定武薛帥子紹彭摹之他石以應世購潜易古刻
于湍流落左右五字㣲劖一二筆藏于家大觀中人主
知之取進御龕之宣和殿壁師陷諸珍寶悉逐之北而
此獨留宗汝霖得之以進光堯至維揚而復失之所謂
損本也然則紹彭之所别摹者亦得稱未損本也未損
本既有兩種不易辨而先搨者又不可得蓋不能不取
極損本矣董逌謂定武非歐筆為湯普徹臨亦未有據
至所云肥痩本或以定武有二石或以搨法少異格之
[088-51b]
殊不知辨千里者不當在驪黄内也弇州/續槀
   玉枕本
蘭亭帖自唐以後分二派其一出于褚河南是為唐臨
本其一出于歐陽率更是為定武本若玉枕本則河南
始縮為小體或謂率更亦嘗為之王褘忠/文公集
 王佐云臨江府有玉枕蘭亭帖永樂中佐得之燬于
 火惜不知是何人所書近在南京李莊家見之云是
 趙子昻所書字皆蠅頭小楷方四五寸字行如蘭亭
[088-52a]
 古本格古/要論
   淳化本
予嘗蓄一二褉序近嵗得畢少董所藏義龍董氏淳化
中本最勝少董跋其後甚詳自言董氏有三百本取其
尤者三此又其最佳者後多名士題跋而曰君秀實大
篇亦以此為三本中第一故尤寶之與此本無一毫之
差而此長半寸許當是裝潢者用刷太重遂引而伸之
攻媿/集
[088-52b]
   褚蘭
山谷嘗論褚河南所臨反豐肥因及洛下張景元龍圖
所藏而云劚地所得者蓋築地則此石當為杵碎因築
得之中有柄竅縱横廣僅數寸大都不過三十餘字初
號杵蘭其字輕痩勁健與定武本不可高下神氣飛動
尤覺天成識者云此真褚河南所臨也自是易名褚蘭
猶憶静躁諸字妙處不能形容以此知昭陵所藏蓋可
想見河南郭雍題蘭亭/愽議
[088-53a]
米元章題永徽中撫本云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隂
幽興發羣賢題咏無足珍叙引抽豪取竒札好之寫來
終不如人助留為後世法二十八行三百字模寫雖多
誰定似昭陵竟發不知歸尚有異形終可祕彦逺記模
不記褚要録班班有名氏後生有得苦求髙俗説紛紛
那有是蘭亭/續考
   三米本
蘭亭葬昭陵真蹟不復出摹勒豈無誤拓本徒髣髴能
[088-53b]
解此意然後可與語蘭亭也流俗不察獨取定武本為
真妄矣予頃見唐刻本有二一是貞觀間石刻一是泗
南山杜氏所藏板本崇寧初米老嘗模刻于寶晉齋號
為三米蘭亭鋒勢筆法絶不類他本區區寶愛定武本
者是不知有唐刻本也蘭亭/博議
   都下木本成都本
蘭亭褉飲詩叙二本前一本是都下人家用定武舊石
刻摹入木板者頗得筆意按此即所謂棠棃板本一本
[088-54a]
以門下蘇侍郎所藏唐人臨寫墨跡刻之成都者中有
數字極痩勁不凡東坡謂此本乃絶倫也黄山/谷集
   寶月本
寶月刻蘭亭序東坡為譜於後蓋子由得於中山舊石
故今所摹獨傳于蜀中州人或未知也予觀世所傳蘭
亭書雖衆其搨摹皆出一本行筆時有異處繋當時摹
書工拙惟祕閣墨稍黒更無氣象可求知後人所為不
足尚也貞觀中詔令湯普徹搨蘭亭賜梁公八人而普
[088-54b]
徹亦竊搨出外以傳普徹自能書識逸少筆意故雖摹
搨自到極處逮褚河南歐陽率更臨蘭亭則自出家法
不復隨㸃畫也故世以善歸之普徹蘭亭真本世不復
知至普徹典刑猶有存者今所傳皆本於此中山者蓋
其一也廣川/書跋
   悦生堂本
宋景定咸淳間賈似道枋國定武舊刻流落人間者尠
不以資其清玩嘗俾其客廖寺丞參校諸本異同擇其
[088-55a]
字之尤精善者輯成一帖令婺之良工王用和刻之經
年乃就尋補用和勇爵以酬其勞其石後入京師今在
故執政吴公家黄學士集○宋濓云蘭亭恱生堂本係/宋相賈師憲命其客廖瑩中參校定武
諸本采字之精善者輯成一帖按師憲遭竄逐時朝廷/命王孟孫簿録其家石刻蘭亭多至八千匣當時方回
奏劄亦頗及之度其所藏者善本必/多故廖所采輯薦紳家號為至精
 宋濓云定武已有二刻其後又有棠棃板本洎馮當
 世錢仲畊曹冕范序辰悦生堂新塘李氏等本不翅
 五十餘家雖皆祖定武而其筆意相去殆若天淵之
[088-55b]
 懸隔矣潜溪/集
 王世貞云悦生堂一百十七刻以修城為甲而定武
 諸本次之古懿永興宣城又次之弇州/續稾
   大業石本
龔聖予云褉序有大業間石本其後有隋諸臣銜位然
則在智永未藏之前此帖亦當入御府周密雲烟/過眼録
   復州本
復州裂本首六行斜裂第一行闕㑹字又永字與二行
[088-56a]
㑹字三行畢字四行修字五行為流二字六行弦字正
當裂處十三行因字改筆作小仲字十七行向之字差
大二十五行視昔下二字作圈夫字上露初也宋末行
文字稍重乃景陵郡齋舊物湮沒民間宋紹興丁丑郡
守何文度搜訪得之胡祭酒/頤菴集
   豫章本
豫章裂本首行闕㑹字第二行亭字第三行羣字第六
行列字第七行幽字第九行勝字俱有闕白又第九行
[088-56b]
觀字第十行以遊二字十一行樂也夫三字十二行抱
悟言三字十三行形骸之外四字十四行其欣二字正
當裂處餘同復州本同上石按澹巖老人跋云蘭亭序/草入 者非一當以定武古本最
勝徽猷閣學士胡世將守豫章刊二本一出於錢/氏貞觀石本一不言所出然俱不逮定武本也
   江州本
江州裂本首行闕㑹字第五行湍字第六行坐其二字
第七行詠亦二字第八行清惠風三字第九行之盛二
字正當裂處餘同復州本同/上
[088-57a]
   鄱陽本
鄱陽汪相家裂本首行闕㑹字第二行亭字三行羣字
四行流激二字七行幽字九行盛字十二行内字十七
行隨字十八行猶字廿二行若字廿三行生字皆有闕
白又其裂處正與豫章本同後有圖書二一云忠衞社
稷之家同/上
   處州本
處州劉涇本云是巨濟刻家藏絹本首行㑹字全末題
[088-57b]
模家本留刻仙都又題紹聖丁丑蜀人劉涇字皆全惟
第三行畢字闕白同/上
   石氏本
石氏肥本云是石熙明摹刻石首亦闕㑹字筆畫雖肥
而意度亦有可取同/上
   不知處本
不知處本首行亦闕㑹字其中多有細裂而意度亦好
同/上
[088-58a]
   淡墨本
淡墨本前八行横裂第一行暮字二行亭字三行咸集
字四行有字五行流字六行管字七行幽字八行暢字
仰字正當裂處又十七行十八行有細裂文其原不知
何處同/上
   劉無言本
劉無言本首行亦有㑹字筆勢稍活動當是重刻禇本
褚本在宋時初藏蘇氏米元章以名畫易得之極為寶
[088-58b]
愛後嘉熙庚子西秦張澂清淑摹刻上石不知無言何
時又重刻也同/上
   永嘉本
永嘉本云是智永臨寫宋紹興間太守程邁刻寘郡齋
筆勢雖縱逸而未免失真首行㑹字亦全末有孫綽後
序是唐乾封三年僧懷仁集書又有秦檜吴博朋題識
具在同/上
   北京本
[088-59a]
北京本近在天師菴土中規模意度與豫章本略同今
在北京國子監中同/上
 右蘭亭諸本當以復州本為勝次豫章本次則劉無
 言重刻本次北京本其他皆不及也豫章胡儼記同/上
   金陵清凉本
蘭亭帖世有定武本為第一金陵清凉本為第二其定
武本宋建炎南渡不知存亡清凉本洪武初因寺廢入
官其石留天界寺住持僧金西白盗去後事覺其僧繫
[088-59b]
獄死石亦不知存亡格古/要論
   考蘭亭
書之有六義有八體有脱簡闕文之疑有豕亥魯魚之
辨考者考其字之訛謬也非考其字之妍媸也考其字
之妍媸後世之末學也梁武評書按一時之遺跡蔽數
語以形容庾肩吾又品第其髙下不過論其大略而已
未有提出一碑一碣縱論其善惡者尤未有一碑變數
十百碑如蘭亭叙者也予因觀蘭亭考而有感焉推其
[088-60a]
源流辨其同異列其所自出萃前賢之論賛亦可謂好
古博雅之士矣問其精者之所以為精不善者之所以
為不善則未嘗有決詞也夫以一紙之字臨摹響搨數
十百本而刻之雖不能不失真猶可曰互有得失蓋所
傳者之未逺也然一石之字槌拓之間且有紙墨工拙
之異濃淡肥瘠之不同豈有一碑轉相傳禪變而為數
十百種而有不失其真者乎一傳而質已壊再傳而氣
已漓三四傳之後尚髣髴其流風餘韻者鮮矣盍亦求
[088-60b]
其初乎本朝黄山谷最善評書其論此碑也則曰褚庭
誨所臨極肥張景元所得缺石極痩惟定武本則肥不
剰肉痩不露骨三石皆有佳處又謂定州石入棠棃板
者字雖肥骨肉相稱觀其筆意右軍清真風流氣韻映
冠一世可想見也今時論書憎肥而喜痩黨同而妒異
曽未夢見右軍脚汗氣斯言慷慨激烈似亦審矣東坡
則曰放曠自得郭河南則曰神氣飛動殊覺天成或曰
遒媚勁健或曰温潤典刑或曰謝脱拘束皆未為精宻
[088-61a]
也米南宫之賛雖竒崛鏗鏘殊覺滉漾其曰永和字全
其雅韻九觴字備著真標浪字無異於書名由字益彰
其楷則亦庶幾乎得其實也或謂定武本仰字如針眼
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而為曾公樂道譏之曰恐為
九方皐所哂然驪黄牝牡之不記則有之決不以犬豕
豺狼麋鹿而謂之馬也茍能於永和九觴浪由仰殊列
九字之中開九方臯之目亦未為過近世如尤錫山王
復齋皆喜評碑帖陸象山謂二公於蘭亭一主肥一主
[088-61b]
痩二公猶爾其孰能決之惟高宗皇帝賛曰褉亭遺墨
行書之宗真百世不易之訓予嘗味山谷之評以薛肥
張瘦惟定武本不瘦不肥其論雖審而觀者未悟其意
後之翻刻者止求於不痩不肥之間則字畫停匀反成
吏筆尚何足以語蘭亭乎其意蓋曰定武本有肥有痩
肥者不剰肉瘦者不露骨此右軍之字所以為行書之
宗也夫賞鑒識别之嚴各随人品而上下昧者貴耳賤
目矜已忮善未易以口舌辨也間有雅尚君子挈長度
[088-62a]
短博覽研校不過至定武重開本而止蓋初本罕落東
南未易見故也予見此序亦多矣雖不能盡知何處所
刋每見善本亦未嘗不為之躍然及見中原故家舊本
於是心降慮消氣融神暢又懼其見之未博也疑必有
過於此者廣采近時精鑒之士所共推為善本者十餘
家㸃㸃畫畫錙銖而考之未見其可以伯仲稱也脱肥
者必失之氣濁瘦者必失之骨寒神癡而質俚者有之
意縱而筆狂者有之或同兒戲不知其醜而疥于石者
[088-62b]
繁瑣可羞也若後世再有王右軍則後之蘭亭或勝若
後世未有王右軍則蘭亭當求初本無疑不見初本政
自不必觀蘭亭也昔有所謂古蘭杵蘭褚蘭今予作考
蘭四卷逐字疏于其下云王柏魯/齋集
   蘭亭集刻
蘭亭一百一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宋理宗内府所藏
每版有内府圖書鈐縫玉池上後歸賈平章至國朝有
江南八十餘年之間凡又易數主矣往在錢唐謝氏處
[088-63a]
見之後陸國瑞攜至松江因得再三披閲并録其目真
傳世之寶也
甲集一十二刻州/郡
 修城本葉仲/山䟦  定武古刻  定武闊行若合一/契行闊
 定武肥    定武痩   定武板刻霍子/明跋
 定武缸石   定武斷石  兩京斷石
 古懿郡齋   永興    宣城
乙集一十三刻
[088-63b]
 舊梅花    三衢板刻  安吉古苔真草
 臨川麻石   臨賀    豫章二
 静江府    復州    鼎州後有武/陵二字
 古潭     新梅花   宣城南陵
丙集一十刻
 蘇州府治   福州府治  福州棗木
 道州     隆州    永嘉
 彬州     古霅斷石  金陵三米米芾米/友仁米
[088-64a]
 友/知      蘭亭重言
丁集一十刻
 紹興府治二  紹興倉司  紹興府學
 紹興古刻   餘姚縣治  曲水詩蘭亭
 曲水詩前   曲水詩後  婺州府治禇遂/良摹
戊集一十刻内/府
 高宗臨定武米友/仁跋唐貞觀   太清開皇
 祕省     内殿    内司四
[088-64b]
 京師玉堂
己集九刻雜/集
 玉枕     花石    柳誠懸大/字
 唐人硬黄臨  唐人雙鈎  晉唐刻
 孫過庭草   彭城小字  京師鵝黄棗木黄/紙
 印/
庚集一十刻故/家
 蔡君謨臨   薛紹彭   秦少游小子
[088-65a]
 安定家藏   辛道宗   建康晁謙之
 紹興湯氏   南昌京氏  廬陵胡氏
 蜀劉涇    唐摹刻
辛集一十四刻
 吴詵草書   吴璜    劉無言臨
 龍潭潘氏   方朔習寫  周平所藏
 臨江張氏   天台丁氏  新安汪氏
 江西故家   廬山甲秀堂 九江陶氏
[088-65b]
 循王家藏米芾跋云壬午閏六月九日大江濟川亭/艤寶晉齋艎對紫金浮玉羣山迎快風消
 暑重/裝     番易洪氏
壬集一十四刻
 金陵畢氏   廬山吴氏 紹興曾氏
 紹興石氏二/  毘陵尤遂初 李忠愍所刻
 新唐李氏   江陵丘氏二/ 東陽郭氏
 昌谷曹氏三/
癸集一十四刻
[088-66a]
 趙虛齋    吕氏家藏   建鄴朱氏
 大梁曾朴   陸子與   韓松
 陸載之    胡世將   玉林二/
 趙菊坡    不題名二/  錢唐李和輟耕/録
   永樂内府本
前翰林檢討王偁得蘭亭墨本以進文華殿蓋唐人鈎
摹者睿旨命刻石間賜大臣及近臣楊士竒/東里集
   周邸蘭亭
[088-66b]
蘭亭禊序自陶九成所紀賈秋壑家藏修城定武一百
十七刻又廿年而周邸之刻繼之其聲價劇出諸刻下
雖有定武及肥痩褚摹唐賜五帖之不同而結構波拂
一一出憲王指腕無山隂神駿意第龍眠畫與王手書
諸説却他本所無亦足稱禊史弇州山/人槀
   東陽本
近年揚州僧舎發地得二石皆蘭亭舊刻一缺其前一
缺其後鹽運使何士英裁齊合之為一前所存者十八
[088-67a]
行止猶不二字後存者十行起能不二字兩本肥瘠相
近清韻可愛世傳宋思陵駐蹕於揚金人奄至所愛蘭
亭瘞之而去此豈是邪楊士竒東里集得按王佐云士/英以宣徳四年 之十年致仕
攜此石以歸金華一靣肥本一靣痩/本輿此云兩本肥痩相近者又迥異
   潁上本
嘉靖八年潁上村民耕得此石送縣治縣官都不省視
送之學官齋夫移置鄰壁磨房逮丁酉清明孔文谷先
生蒞憲此邦聞而索之亟屬姜尹龕諸明倫堂中黄庭
[088-67b]
另一石龕左右列邢侗來/禽舘集
   黄庭經
黄庭經一篇晉永和中刻石世傳王羲之書書雖可喜
而筆法非羲之所為集古/録
黄庭經有數本或響搨或刋刻皆正書蓋六朝及唐人
轉相摹仿所以不同世傳黄庭真帖為逸少書僕嘗考
之非也按陶隱居真誥翼真檢論上清真經始末云晉
哀帝興寧二年南嶽魏夫人所授弟子司徒公府長史
[088-68a]
真誥作/舍人楊君使作隸字寫出以傳䕶軍長史許君及子
上計掾掾以付子黄民民以傳孔黙後為王興先竊寫
之始濟浙江遇風淪漂以真/誥校惟有黄庭一篇得存蓋此
經也僕按甲子嵗逸少以晉穆帝昇平五年卒是年嵗
在辛酉後二年即哀帝興寜二年始降黄庭於世安得
逸少預書之又按梁虞龢論書表云山隂曇&KR1619村養鵝
道士謂羲之曰久欲寫河上公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
能書府君若能自屈書道徳經兩章便合羣以奉於是
[088-68b]
羲之便停半日為寫畢攜鵝去晉書本傳亦著道士云
為寫道徳經當舉羣相贈耳初未嘗言寫黄庭經也以
二書考之即黄庭非逸少書無疑米芾書史云黄素黄/庭經一卷是六朝人
書陶榖跋云山隂道士劉君以羣鵝獻右軍乞書黄庭/經此是也晋史載為寫道徳經當舉羣相贈因李白詩
送賀監云鏡湖流水春始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隂道/士如相見應寫黄庭换白鵝世人遂以黄庭經為换鵝
經甚可笑也此名因開元後世傳黄庭經多惡札皆是/偽作唐人以畫賛猶為非真則黄庭内多鍾法者猶是
好事者/為之耳然陶隐居與梁武帝啓云逸少有名之迹不過
數首黄庭勸進告誓等不審猶有存否蓋此啓在著真
[088-69a]
誥前故未之考證耳至唐張懐瓘作書估云樂毅黄庭
但得幾篇即為國寶遂誤以為逸少書李太白承之作
詩山隂道士如相見應寫黄庭换白鵝茍欲隨之耳初
未嘗考之而韓退之第云數紙尚可博白鵝而不云黄
庭豈非覺其謬歟然今此帖始見于梁代蓋晉興寧以
後或宋齊人書也東觀/餘論
 伯思之論似若詳悉矣以子考之其説非也蓋書黄
 庭經换鵝與書道徳經换鵝自是兩事伯思語黄庭
[088-69b]
 之傳在右軍死後二年此最失於詳審也道家有黄
 庭内景經又黄庭外景經及黄庭遁甲緣身經黄庭
 玉軸經世俗例稱為黄庭經内景經乃大道玉晨君
 所作扶桑大帝君命賜各神王傳魏夫人凡三十六
 章即真誥所言者外景經三篇乃老君所作即右軍
 所書者與魏夫人所傳者初不同予家舊藏右軍所
 書外景經石刻一卷凡六十行末云永和十三年五
 月二十五日在山隂縣寫與小歐陽集古録目校之
[088-70a]
 與文忠所藏本同則右軍之寫黄庭甚曉然縁諸公
 考之未詳故未免紛紜如此黄伯思謂與梁武啓在
 著真誥之前此乂曲為之辨也予又嘗於道藏中得
 務成子注外景經一卷有序云晉有道士好黄庭之
 術意專書寫嘗求序人聞王右軍精於草隸而復愛
 白鵝遂以數頭贈之得其妙翰右軍逸興自縱未免
 脱漏但美其書耳張君房所進雲笈七籖亦載此序
 此最為的據也蓋道徳經是偶悦道士之鵝因為之
[088-70b]
 寫若黄庭是道士聞其善書且喜鵝故以是為贈以
 求其書此是兩事頗分明緣俱以寫經得鵝遂使後
 人指為一事而妄起異論唯李太白知其為二事故
 其書右軍一篇云右軍本清真蕭灑出風塵山隂過
 羽客要此好鵝賔埽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書罷籠
 鵝去何曽别主人此言書道徳經得鵝也送賀賔客
 歸越一篇云鏡湖清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
 隂道士如相見應寫黄庭換白鵞此言書黄庭經得
[088-71a]
 鵝也太白於兩詩亦各言之都未嘗誤乃後人自誤
 也又程文簡演繁露云王羲之本傳以書换鵝者道
 徳經也文士用作黄庭人皆以為誤張彦逺法書要
 録載褚遂良右軍書自正書第二卷有黄庭經六十
 行與山隂道士其時真蹟故在既可以見其為黄庭
 無疑又武平一徐氏法書記親在禁中見武后曝太
 宗時法書六十餘函所記憶者扇書樂毅告誓黄庭
 又徐浩古蹟記𤣥宗時大王正書卷以黄庭為第一
[088-71b]
 不聞道徳經則傳之所云却誤程云晉書傳誤者蓋
 未詳太白之詩故不知為二事也王氏法/書苑
   黄庭内景經
黄庭内景經舊黄素書或以為右軍跡非也晉書言右
軍寫五千言遺山隂道士則黄庭尚在可疑況因黄庭
又及内景經乎唐人臨仿率用黄素據此以證是滿世
界皆右軍矣董𤣥宰欲援陶秀實趙吴興二跋定為楊
羲和書亦屬臆決予觀宣和書譜明載道士梁元一寫
[088-72a]
太上内景經見藏御府且言元一效鍾王楷法其法嚴
其氣逸其格清嚴如秉簡而立星壇逸如馭風而揮八
極清如秋宵之飲沆瀣推許良亦不薄今遺蹟大約近
之何必如骨董家盡歸之右軍以眩聾瞽邪焦竑澹/園續集
   東方朔畫賛
予嘗觀東方畫賛墨蹟疑是吴通㣲兄弟書然不敢質
也遣筆結字極似通㣲書黄庭外景經也如佛遺教經
石刻止是經生書不可引與同列矣山谷/集
[088-72b]
   遺教經
遺教經相傳云羲之書偽也蓋唐世寫經手所書唐時
佛書今在者大抵書體皆類此第其精麤不同爾集古/録
 僕嘗見歐陽文忠公云遺教經非逸少筆以其言觀
 之信若不妄然自逸少在時小兒亂真自不解辨況
 數百年後傳刻之餘而欲必其真偽難矣顧筆墨精
 穩自可師法山谷/集
佛遺教經一卷不知何世何人書或曰右軍羲之書庭
[088-73a]
堅曰吾嘗評此書在楷法中小不及樂毅論爾清勁方
重蓋度越蕭子雲數等王氏法/書苑
 董逌云歐陽永叔以此為唐寫經手黄魯直謂此書
 在楷法中小不及樂毅論樂毅論搨本皆摹畫善者
 與寫經手何異此書疏肥令宻宻痩令疏自得古人
 書意佛戒經碑乃比丘道秀書與此經一體率化衆
 緣共崇鐫刻則知為比丘道秀所書道秀徳宗時人
 其書當建中三年壬戌蓋永叔魯直不見碑隂故所
[088-73b]
 評如此廣川/書䟦
 遺教經歐公謂唐寫經手所書明誠定著為唐遺教
 經則尚有可疑以世民二字俱如此寫不空筆畫恐
 非唐人書不若山谷之言不知何世何人得闕如之
 遺也攻媿/集
   十七帖
王逸少十七帖先唐石刻本卷尾有敇字及褚遂良解
如意校定世傳别本蓋南唐後主煜得唐賀知章臨寫
[088-74a]
本勒石寘澄心堂者而本朝侍書王著又將勒石勢殊
疎拙東觀/餘論
   貍骨帖
貍骨方今官帖中定為王右軍書唐人謂此本荀輿治
勞方右軍臨之至今謂貍骨帖梁武帝常以古書雜蹟
二卷問于陶隱居對以貍骨方是子敬書亦似摹迹在
梁已疑其偽今定為右軍書果何據邪然右軍嘗為此
帖子敬臨之不可知也廣川/書跋
[088-74b]
   筆陣圖
右軍筆陣圖凡二本其一正書差小有率更之清勁而
小怯其一行筆甚遒逸而不能脱俗氣或以為江南李
主筆或謂李主不辦是斷然非右軍蹟也亡論非右軍
蹟即圖説非右軍所著也何者右軍十二而過江所謂
之許之洛者何語也此圖之誤也華岳碑乃張昶非張
旭也此書之誤也李衞公上華岳書麤豪不成語斷亦
後人附㑹之談而結法却秀穎有唐人氣以其皆宋搨
[088-75a]
極精㣲故合為一本置山房中配懐琳絶交書成贋古
一故事云弇州/續稾
筆陣圖有真行二本皆以為右軍書予以為無論張昶
作張旭字誤而已其文亦非右軍語乃六朝之好事者
為之予此正書真宋搨筆力遒美髣髴信本而古雅勝
之行書差縱佳處與俗處相錯當亦是李重光以前物
同/上
楊用修謂筆陣圖乃江南李後主偽作及覽蔡子正跋
[088-75b]
尾謂陶榖學士得之李主所後榖之裔孫遺之蓋陶性
貪甚而寡識又以豪壓李主所匄奪無厭李故用懐琳
故事作偽書裝潢古色以戲陶陶果不察而寳藏之其
孫又賂子正於樞廷代朱提而蔡又不察最後降虜强
作解事引沈學士饑鷹夜歸渴驥奔泉語災之石俱可
笑也弇州山/人槀
   理頭眩方
虞世南理頭眩藥方雙鈎模本在鮑傳師家後為俗人
[088-76a]
添入羲之兩字傳入晉州法帖以為羲之書聾瞽可笑
米芾/書史
   右軍雜迹
陶隱居梁武帝啓云二卷中有雜跡謹疏注如左第二
十三卷是右軍書者惟有八條前樂毅論書乃極勁利
而非甚用意故頗有壊字太師箴大雅吟用意甚至而
更成小拘束乃是書扇題屏風好體其餘五片無的可
稱臣濤言一紙此書乃不惡而非右軍父子不識誰人
[088-76b]
迹又似是摹給事黄門一紙治廉瀝一紙凡二篇並是
謝安衞軍參軍任靖書後又治廉瀝狸骨方一紙是子
敬書亦似摹迹右四條非右軍書二十四卷是右軍書
者惟有十一條並非甚合迹兼多漫抹於摹處難復委
曲前黄初三年一紙是後人學右軍繆襲告墓文一紙
是許先生書抱憂懷痛一紙是張澄書五月十一日一
紙是摹王珉書被油尚想黄綺一紙遂結滯一紙凡二
篇並後人所學甚拙惡不復展一紙是子敬書便復改
[088-77a]
月一紙是張翼書五月十五日繇白一紙亦是王珉書
治欬方一紙是謝安書右一十條非右軍書法書/要録
  梁
   瘞鶴銘 華陽真逸撰 上皇山樵闕一本/有書字
鶴夀不知其紀也壬辰歳得於華闕一字/當為亭甲午嵗化於
朱方天其未遂吾翔闕一字/當為寥廓邪奚奪闕一/字仙鶴之遽
也迺裹以𤣥黄之幣藏乎兹山之下仙家無闕四/字我竹
此字/不完故立石旌其事篆銘不朽詞曰
[088-77b]
相此胎禽浮丘闕二/字予欲無言爾闕五字當有/靁門二字去鼓闕/一
字當/為子表留闕二字富/為形義唯髣髴事亦㣲冥爾將何之解化
闕五/字此字不完/又闕二字惟寧後蕩洪流前固重扃右此六字/不完又
闕八/字華亭爰集真侣瘞爾闕四字或但止/于此未可知也丹陽真宰此/四
字不知/其次
鶴夀不知其幾壬辰嵗得於華亭甲午嵗化於朱方天
其未遂吾翔寥廓也邪奚奪予仙鶴之遽也迺裹以𤣥
黄之幣藏之兹山之下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
[088-78a]
相此胎禽仙家之真山隂降跡華表留名真惟髣髴事
亦㣲𠖇西竹法里宰耳嵗辰鳴語解化浮丘去莘左取
曹國右割荆門後蕩洪流前固重扃我欲無言爾也何
明爰集真侣瘞爾作銘宜直示之惟將進寧丹楊仙尉
江隂真宰立石
鶴夀不知其紀也壬辰嵗得於華亭甲午嵗化於朱方
天其未遂吾翔寥廓邪奚奪之遽也乃裹以𤣥黄之幣
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有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
[088-78b]
相此胎禽浮丘著經乃徵前事出於上真予欲無言紀
爾嵗辰𤣥門去鼔華表留聲我惟髣髴事亦㣲冥爾其
何之解化惟寧後蕩洪流前固重扃右割荆門未下華
亭爰集真侣瘞爾作銘廣川/書跋
瘞鶴銘題云華陽真逸撰刻于焦山之足常為江水所
浸好事者多伺水落時摹而傳之往往只得其數字云
鶴夀不知其紀而已世以其難得尤以為竒惟予所得
六百餘字獨為多也按潤州圖經以為王羲之書字亦
[088-79a]
奇特然不類羲之筆法而類顔魯公不知何人書也華
陽真逸是顧況道號今不敢遂以為況者碑無年月不
知何時疑前後有人同斯號者也集古/録
 右瘞鶴銘題華陽真逸撰莫詳其為何代人歐陽公
 集古録云華陽真逸是顧況道號予徧檢唐史及況
 文集皆無此號惟況撰湖州刺史㕔記自稱華陽山
 人爾不知歐陽公何所據也金石/録
 歐陽文忠公以舊紀稱王羲之書為非又疑顧況自
[088-79b]
 號華陽真逸然碑書篆者上皇山樵也則謂況書不
 可矣集古録謂得六百字今以石校之為行凡十為
 字二十五安得字至六百疑書之誤也予於崖上又
 得唐人詩詩在貞觀中已列銘後則銘之刻非顧況
 時可知集古録豈又并詩繫之也邪廣川/書跋
瘞鶴文非逸少字東漢未多善書惟隸最盛至於晉魏
之分南北差異鍾王楷法為世所尚元魏間盡習隸法
自隋平陳中國多以楷隸相參瘞鶴文有楷隸筆當是
[088-80a]
隋代書蔡忠/惠集
焦山瘞鶴銘不著姓氏但稱華陽真逸世因謂羲之書
雖前輩名賢皆無異論獨張子厚丞相不以為然緣石
刻在崖下水濱非窮冬水落不能至其處其側復有司
兵參軍王瓉題名小字數十與瘞鶴銘字畫一同雖無
嵗月可考官稱乃唐人則張丞相可謂明鑒也蔡佑雜/記 按
張子厚乃毗陵張嶨非章/惇子厚也作張丞相殊誤
 宋尤文簡公云瘞鶴銘側一小碣云徒歩不知逺夕
[088-80b]
 陽猶未回好花隨意發流水逐人來無名氏與刻石
 之嵗月碣旁復一小石刻詩云江外水不凍今年寒
 苦遲三山在何處欲到引風歸後題云丹楊&KR0122王瓉
 作王氏法/書苑
右瘞鶴銘資政邵公亢嘗就焦山下缺石考次其文如
左其不可知者闕之故差可讀然文首尾似麤可見雖
文全亦止此百餘字耳而歐陽文忠集古録謂好事者
往往只得數字惟予所得六百餘字獨為多矣蓋書者
[088-81a]
傳訛誤以十為百當時所得蓋六十餘字故云比數家
本為多此銘相傳為王右軍書故蘇舜欽子美詩云山
隂不見换鵝經京口新傳瘞鶴銘文忠以為不類王法
而類顔魯公又疑是顧況云道號同又疑是王瓉僕今
審定文格字法殊類陶𢎞景𢎞景自稱華陽隱居今曰
真逸者豈非其别號與又其著真誥但云己夘嵗而不
著年名其他書亦爾今此銘壬辰嵗甲午嵗亦不書年
名此又可證云壬辰者梁天監十一年也甲午者十三
[088-81b]
年也按隱居天監七年東游海岳權駐㑹稽永嘉十一
年始還茅山十四年乙未嵗其弟子周子良仙去為之
作傳即十一年十三年正在華陽矣銘後又有題丹陽
尉山隂宰數字又唐王瓉詩字畫亦頗似瘞鶴但筆勢
差弱當是效陶書故題於石側也或以銘即瓉書誤矣
王逸少以晉惠帝大安二年癸亥嵗生年五十九至穆
帝升平五年辛酉嵗卒則成帝咸和九年甲午嵗逸少
方年三十二至永和七年辛亥嵗年三十八始去㑹稽
[088-82a]
而閒居則不應三十二年己自稱真逸也又未官於朝
及閒居時不在華陽以是考之此銘決非右軍也審矣
東觀/餘論
 黄伯思學士以瘞鶴銘示予世謂晉右將軍王逸少
 書歐陽公疑華陽居士唐顧況道號嘗考次其年羲
 之生晉惠帝大安二年癸亥嵗至穆帝升平五年辛
 酉卒當三十九年而太嵗在甲午逸少當三十二嵗
 逮四十八年辛亥始去㑹稽其時未嘗至朱方華陽
[088-82b]
 又非其郡邑所望不得以此為稱顧況卒于貞元末
 當元和七年為壬辰九年為甲午上推壬辰嵗為天
 寶十一載況當兒穉其號華陽子蓋自貞元以後皆
 不合於此昔陶𢎞景嘗以其居華陽故自號華陽隱
 居貞白平時著書不稱建元直以甲子紀其嵗今曰
 壬辰嵗得之山隂甲午嵗喪于朱方壬辰當天監十
 一年甲午則其十三年也隱居以天監七年游海岳
 往㑹稽來永嘉至十年還茅山十二年弟子周子良
[088-83a]
 仙去貞白作傳即十一年在華陽此可知也或曰茅
 山碑前一行貞白自書與今銘甚異則不得為陶君
 所書然華陽真逸特其撰銘若其書者上皇山樵也
 四人者各以其號自列固不得識其名姓疑皆隱君
 子也然其書在江巖石壁摹搨最難又石摧壓其上
 人不得至風雨霜雪不及故字畫至今尚完或疑梁
 世書傳逮六百年不應書如新刻于石今求銘後王
 瓉書蓋自貞觀至今亦無譌缺貞觀去梁未久可考
[088-83b]
 而知也廣川/書跋
集古録疑華陽真逸前後有人同斯號者西清詩話云
子讀道藏陶隱居外傳號華陽真逸此蓋同斯號矣苕/溪
漁隱/叢話
 考銘引雷門鼔事按臨海記昔有晨飛鵠入㑹稽雷
 門鼔中於是鼓聲聞洛陽孫恩斫鼓鶴乃飛去恩起
 兵攻㑹稽殺逸少之子凝之蓋在安帝隆安三年斫
 鼔必此時豈復有羲之誰肯遽取以為引證哉然則
[088-84a]
 非晉人文不辨可知矣漁隱考訂華陽真逸為陶隱
 居或庶幾焉劉昌詩蘆/浦筆記
元曹士冕云焦山瘞鶴銘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前輩
慕其字而不知其人最後雲林子以華陽真逸為陶𢎞
景及以句曲所刻𢎞景朱陽舘帖參校然後衆疑釋然
其鑒賞可謂精矣以予考之一本山樵下有書字真宰
下有立石二字一本我傳爾銘作出於上真爾其藏靈
作紀爾嵗辰張嶨本作丹楊外仙邵亢本作丹陽仙尉
[088-84b]
又有作丹陽外仙尉者且中間辭句亦多先後不同法/帖
譜系○張嶨云瘞鶴銘今存于焦山及寶墨亭者蓋盡/于此凡文字句讀之識及㸃畫之僅存者百二 十
餘言而所亡失幾五十字計其完書蓋九行行之全者/率二十五字而首尾不預 作焉熙寧三年春予與汾
陽郭逄原公范陽張禕子偉索其逸蹟於焦山之隂偶/得十二字於亂石間石甚迫隘偃臥其下然後可讀故
昔人未之見而世不傳其後又有丹楊外仙江隂真宰/八字與華陽真逸上皇山樵為似 是真侣之號今
取其可考者次序之如此其間闕文雖多如華亭寥廓/之類亦可以意讀也董逌云邵興宗考次其文闕四十
二字而六字不完又有六字不知其次其後張嶨自力/求之摹兩山間其闕字三十有五不完者七而又别得
十二字與興宗不同昔者刁景純就金山經庋中得唐/人於經後書瘞鶴文以校興宗子厚其字錯雜失序多
[088-85a]
矣宜直示之惟將進寧/則不可究今並列序之
宋馬古洲子嚴云予淳熙己酉嵗為丹陽郡文學暇日
遊焦山訪此石刻初於佛榻前見斷石乃其篇首二十
餘字有僧云往年崖間震而墜者予亦信然遂挐舟歴
觀崖間尚餘兹山之下二十餘字波間片石傾側舟人
云此斷碑水落時亦可摹搨子因請於州將龍圖學士
張子顧出之張欣然發卒挽之既出則甲午嵗以下二
十餘字偶一卒復曰此石下枕一小石亦覺隱指如是
[088-85b]
刻畫遂并出之疾讀其文則與佛搨所見者其文一同
持以較之第闕二字而筆力頓異乃知前所見者為寺
僧所紿耳近觀陶隱居諸刻反覆詳辨乃知此銘真陶
所書前輩所稱者衆矣惟長睿之説得之此不復辨顧/元
慶瘞鶴/銘考
 姑蘇大石山人顧元慶作瘞鶴銘考斷以為陶隱居
 書然尚少一證李石續博物志云陶隱居書自奇世
 傳畫板帖及焦山下瘞鶴銘皆其遺迹大石山人何
[088-86a]
 不引此金陵/瑣事
 鎮江志云銘之所餘斷石今在山之西南觀音菴下
 濵江崩崖亂石間春夏水漲石沒秋冬水落始可摹
 搨崖上者乃翻本也王氏法/書苑
  唐
   唐碧落碑
絳州有碑篆字與古文不同頗為怪異金石文字記云/綘州有咸通十
一年鄭承規釋文但篆文難/通者頗多而翻刻復多舛誤李陽冰見而寢處其下數
[088-86b]
日不能去驗其文是唐初不載書者姓名碑上有碧落
二字人謂之碧落碑李肇國/史補
 段成式謂碑有碧落字故以名之李肇謂碑在碧落
 觀故名李漢謂終於碧落字而得名予至絳州龍興
 宫考其記知舊為碧落觀又篆文若未畢者終非碧
 落字則肇説是也廣川/書跋
 李肇及李漢並言李陽冰見此碑裵徊數日不去又
 言陽冰自恨其不如以槌擊之今缺處是也此説恐
[088-87a]
 不然陽冰嘗自述其書以謂斯翁之後直至小生於
 他人書蓋未嘗有所推許唐人以大篆當時罕見故
 妄有稱説耳其實筆法不及陽冰逺甚也金石/録
碧落碑在絳州龍興宫宫有碧落尊像篆文刻其背故
世傳為碧落碑據李璿之以為陳惟玉書李漢以為黄
公譔書趙明誠金石録云碧落碑大篆書其詞則宗/室黄公譔所述或云陳惟玉書或云譔自書
知孰是洛中紀異云碑文成而未刻有二道士來請刻
之閉户三日不聞人聲人怪而破户有二白鴿飛去而
[088-87b]
篆刻宛然此説尤怪世多不信也集古/録
 碧落篆李肇得觀中石記知為陳惟玉書歐陽永叔
 以李漢碑為黄公譔然字法奇古行筆精絶不類世
 傳篆學惟玉於唐無書名於世不應一碑便奄有秦
 漢遺文徑到古人絶處此後世所疑也又别本碧落
 篆州將不欲以槌擊石像迺摹别石因封其舊石像
 今世所得皆摹本也雖横直圜方典刑有稽然遁其
 神者衆矣段成式言樊宗師作志令陳惟玉立太行
[088-88a]
 山上此言險怪難知豈嘗求得其當而妄為戲哉廣/川
 書/跋
 絳州碧落碑唐高宗咸亨元年庚午嵗歐陽修云碑/文言有唐五
 十三祀龍集敦牂乃高宗總章三年嵗在庚午也董/逌云以唐歴考之實咸亨元年永叔謂緫章者誤也
 韓王元嘉之子訓等為其妣房氏造碧落天尊像於
 龍興宫而刻其文於背故以名碑然不知何人書據
 李璿之玉京宫記以為陳惟玉李漢黄公記以為李
 訓之弟譔殆莫能定而翠巖龔聖予則又以為宗室
[088-88b]
 瓘豈或有所考邪潜溪/集
 唐韓王元嘉絳澤二州皆有子黄公為妣妃薦嚴作
 文立石以表孝誠文雖不同而俱名曰碧落在絳州
 者刋於天尊之背在澤州者立於佛龕之西五緫/志
 吾子行謂碧落碑以籀文歸小篆為妙絶恐未必然
 周伯琦疑其雜出諸體者得之蓋其妙在筆不在體
 也懐麓/堂集
   唐石經
[088-89a]
大厯中名儒張參為國子司業始詳定五經書於論堂
東西廂之壁辨齊魯之音取其宜考古今之文取其正
由是諸生之師心曲學偏聼臆説咸束而歸於大同積
六十載崩剥汚衊泯然不鮮今天子尚文章尊典籍國
學上言遽賜千萬時祭酒皥博士公肅韋公/肅遂以羡贏
再新壁書懲前土塗不克以夀乃析堅木負墉而比之
其製如版櫝而高廣其平如粉澤而潔滑背施隂闗使
衆如一附離之際無迹而㝷堂皇靚深兩屋相照申命
[088-89b]
國子能通法書者分章揆日懸其業而繕寫焉劉禹錫/新修五
經壁/記
 初參拜詔與儒官校正經典乃取漢蔡邕石經許慎
 説文吕忱字林陸徳明釋文命孝亷生顔傅鈔撮疑
 互取定儒師部為一百六十非緣經見者皆略而不
 集崇文/緫目
 唐人以説文字林取士其時去古未逺開元以前未
 改經文之日唐書藝文志天寳三載詔集賢/學士衛包改古文尚書從今文篆籀之
[088-90a]
 學童而習之今西安府所存唐睿宗所書景龍觀鐘
 猶帯篆分遺法至於宋人其去古益逺而為説日以
 鑿矣大厯中張參作五經文字據説文字林刋正謬
 失甚有功於學者日知/録
 劉禹錫新修五經壁記當作於太和年間自土塗而
 木板自木板而石壁凡三易矣乃今石刻其末曰乾
 符三年孫毛詩博士自牧以家本重校勘定當云毛/詩博士
 孫自牧於/文乃順七月十八日書刻字人魚宗㑹其字别體
[088-90b]
 與朱梁所刻相類而本文不然當是開成中所刻其
 中有磨改數字者意自牧所為也金石文/字記
唐文宗開成二年宰臣判國子祭酒鄭覃進石壁九經
一百六十卷時上好文鄭覃以經義啓導稍折文章之
士遂奏置五經博士依後漢蔡伯喈刋碑列于太學創
立石壁九經諸儒校正訛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𤣥
度復校字體又乖師法故石經立後數十年名儒皆不
窺之以為蕪累甚矣舊唐書/文宗紀
[088-91a]
唐開成中唐𤣥度奉詔覆定太學石經文字以補張參
之闕更作九經字様為七十六崇文/緫目
 石經未有年月一行題名十行曰開成二年丁巳嵗
 月次于𤣥日惟丁亥書石學生前四門館明經臣艾
 如晦書石學生前四門館明經臣陳玠書石學生前
 文學館明經臣已下四/字闕書石官將仕郎守潤州句容
 縣尉臣叚絳校勘兼看書上石官將仕郎守四門助
 教臣陳莊士覆定字體官翰林待詔朝議郎權知沔
[088-91b]
 王友上柱國賜緋魚袋臣唐𤣥度校勘官兼專知都
 勘定經書檢校刋勒上石朝議郎守國子毛詩博士
 上柱國臣章師道朝散大夫守國子司業騎都尉賜
 緋魚袋臣楊敬之都檢校官銀青光禄大夫已下十/字闕
 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宫使監修國史
 上柱國滎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臣覃官銜闕十/字九經字
 様云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國子祭酒平章事覃按舊唐書開成元年正月中
 書門下奏起居舍人集賢殿學士周墀監察御史張
[088-92a]
 次宗禮部員外郎孔温業兵部員外郎集賢殿直學
 士崔球等同勘校經典釋文又云令率更令韓泉充
 詳定石經官新唐書亦列墀等四人而碑並不載金/石
 文字/記
 九經者易書詩三禮春秋三傳又有孝經論語爾雅
 其實乃十二經又有張參五經文字唐𤣥度九經字
 様皆刻之于石今在西安府學世乃指此為蜀本石
 經今石經未大書開成二年豈未之見而妄指為孟
[088-92b]
 蜀邪日知/録
梁天祐甲子嵗太尉許國公為居守甲子嵗昭宗遷洛/之年許國公韓建
也/移太學并石經於此劉從又修文/宣王廟記
石經舊在務本坊自天祐中韓建築新城而石經委棄
于野至朱梁時劉鄩守長安從幕吏尹玉羽之請輦入
城中置于此地即唐尚書省之西隅也今龍圖吕公領
漕陜右以其處窪下命徙置於府學之北墉而建亭焉
黎持新移/石經記
[088-93a]
 石經左傳文公宣公卷成城字皆缺末筆榖梁襄昭
 定哀四公卷儀禮士昬禮皆然此為朱梁時所補刻
 考之宋劉從又建隆/三年黎持元祐/五年二記但言韓建劉鄩
 移石而不言補刻然成字缺筆其為梁諱無疑昔人
 固未嘗徧讀而博考也金石文/字記
 趙崡唐刻石經考云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五經文
 于太學講堂此初刻也蔡邕以熹平四年與五官中
 郎將堂谿典議郎張訓韓説太史令單颺求正定六
[088-93b]
 經文字帝許之邕乃書丹刻石立於太學門外此再
 刻也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體石經古文用科斗
 鳥跡體篆用史籀李斯胡母敬體隸用程邈體此三
 刻也魏世宗神龜元年以王彌劉曜入洛石經殘缺
 崔光之請補之此四刻也唐天寶中刻九經于長安
 禮記以月令為首從李林甫之請此五刻也文宗時
 鄭覃以經籍刓謬建言讎刋準漢故事太和七年勅
 唐𤣥度覆定石經字體于國子監立石九經并論語
[088-94a]
 孝經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様四十卷開成二年
 告成此六刻也石墨/鎸華
 按六朝以前用分隸今石經皆正書且多用歐虞筆
 法知其為唐人書矣禮記首月令尊明皇純字諱尊
 憲宗又知其非天寳以前人書矣然則今西安府學
 石經乃唐文宗時石經也嘉靖乙卯地震石經倒損
 西安學生員王堯惠等按舊文集其缺字别刻小石
 立于碑旁同/上
[088-94b]
   蜀石經
偽蜀孟昶有國其相母昭裔刻孝經論語爾雅周易尚
書周禮毛詩儀禮禮記左傳凡十經于石石凡千數盡
依太和舊本歴八年乃成公榖則有宋田元均所刻古
文尚書則晁公武所補也胡元質宗愈作堂以貯之名
石經堂在府學趙抃成/都記
 唐貞觀中魏徴虞世南顔師古繼為祕書監請募天
 下書選五品以上子孫工書者為書手繕寫成都石
[088-95a]
 本諸經毛詩儀禮禮記皆祕書省祕書郎張紹文書
 周禮者祕書省祕書郎孫朋古書周易者國子博士
 孫逢吉書尚書者校書郎周徳政書爾雅者簡州平
 泉令張徳昭書題曰廣政十四年蓋孟昶時所鐫其
 字體亦皆精謹筆札猶有貞觀遺風故不庸俗可以
 傳逺唯三傳至皇祐元年方畢工殊不逮前容齋續/筆 曽
 惇石刻鋪叙云益郡石經春秋左/氏傳三十卷蜀鎸至十七卷止
 蜀本石九經皆孟昶時所刻其書淵世民三字皆缺
[088-95b]
 畫蓋為唐高祖太宗諱也昶父知祥嘗為莊宗明宗
 臣然於存朂嗣源字乃不諱知唐之澤逺矣容齋/隨筆
 石室十三經孟蜀所鐫唯三傳至皇祐初方畢故公
 羊傳後書大宋皇祐元年九月十五日工畢乾道中
 晁公武参校後唐/蜀二本取經文不同者三百二科著
 石經考異亦刻于石張&KR2115又校注文同異為石經注
 文考異四十卷玉/海
   宋石經
[088-96a]
仁宗至和元年八月十六日己酉以皇姪右屯衛大將
軍克繼書國子監石經以上所寫石經論語求書石國
子監帝從其請二年九月十五日工畢上之仁宗命國/子監取易
詩書周禮禮記春秋孝經為篆隸二體刻石兩楹○嘉/祐六年國子監言草澤章友直篆石經畢詔補試將作
監主簿以同篆石經殿中丞張次立與堂除書目云石/經七十五卷楊南仲書周易十書十三詩二十春秋十
二禮記二十皆/具真篆二體
高宗紹興十三年三月出御書左氏春秋宣示舘職六
月出御書周易尚書委加臨安府張澄刋石頒諸州學
[088-96b]
十四年正月出御書尚書十月出御書毛詩十六年五
月又出御書春秋左傳上又書論語孟子皆刋石立于
太學首善閣及大成殿後三禮堂之廊廡石刻鋪叙云/髙宗親御翰
墨作小楷以書周易尚書毛詩春秋左傳全帙又節禮/記中庸儒行大學經解學記五篇章草語孟悉送成均
淳熈四年二月十九日詔知臨安府趙磻老建閣奉安
石經寘碑石于閣下墨本于閣上以光堯石經之閣為
名五月二十四日磻老奏御書禮記中庸大學學記儒
行經解五篇不在太學石經之數今捜訪舊本重行摹
[088-97a]
 勒以補禮經之闕從之六月十三日御書光堯御書石
 經之閣牌賜國子監玉/海
  汴學即昔時太學舊址九經石版堆積如山一行篆
  字一行真字周密癸/辛雜識
  陳基西湖書院書目序云杭西湖書院宋太學故阯
  也徳祐内附學廢為肅政廉訪司治所至元二十八
  年故翰林學士承㫖東平徐公持浙西行部使者節
  即治所西偏為書院後為尊經閣閣之北為書庫實
[088-97b]
  始收拾宋學舊版設司書掌之宋御書石經孔門七
  十二子畫像石刻咸在焉夷白/集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