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05 宗統編年-清-紀蔭 (master)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七



臨濟第十九世祖



諱明本。嗣高峯。
[027-0261a]


成宗丙申元貞五年。


臨濟第十九世中峯祖嗣宗統二十八年


學者輻湊歸之。如水就下。而祖深自韜晦。一時宰
相公卿。上及天子。每虗徑山靈隱諸大剎齎幣迎
祖。卒不可致。示眾曰。今之參禪不靈驗者。第一無
古人真實志氣。第二不把生死無常當做一件大
事第三𢬵捨積劫以來積習不下。又不具久遠不
退轉身心。畢竟病在於何。其實不識生死根本故
也。夫根本者。性真圓明。本無生滅去來之相。良由
不覺。瞥起妄心。迷失本源。虗受輪轉。以故迷之則
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當知山河大地。明暗色空。
五陰四大。動不動法。皆是生死根本。若不曾向真
實法中。脫然超悟。更於悟外。別立生涯。不存窠臼。
豈堪向生死岸畔劄脚。或纖毫不盡。未免復為勝
妙境緣惑。在那邊起諸異想。雖曰曉了。其實未然。
惟痛以生死大事為已重任者。死盡偷心。方堪湊
泊。直下儻存毫髮許善惡取捨。愛憎斷續之見。則
枝葉生矣。可不慎乎。


禪師晦機元熙出世百丈。


熈豫章唐氏。世業儒。兄元齡登進士第。熈年十九。
志不可奪。從西山明祝髮。將遊方。其母憐之。具白
金為裝。熈謂財足喪志。善辭謝母。不持一錢以行。
至吳。名宿皆欲出已座下。不顧也。聞物初觀闡化
玉几。往謁之。觀與語。大驚異之。朝夕諮叩。盡發具
[027-0261b]
秘。遂嗣法。至元中。有旨取育王舍利塔進人供養。
使者詣熙求記述舍利始末。因招與俱。熙辭曰。我
有老母。兵後存亡不可知。遂歸江西。則元齡先以
臨江通判從文丞相起兵死。獨母在堂。熙奉之以
孝聞。隱居里之灊山。元貞二年出世應百丈之請。
居十二載而法席振興。


丁酉大德元年。


戊戌二年。


己亥三年。


祖居吳閶棲雲菴。


祖晦迹三吳廬阜。是冬憩吳閶西麓。見松檜蔚然
成林。問名於居人。則曰。此鴈蕩也。祖喜曰。永嘉有
鴈蕩山。乃應真諾矩羅示見之所。名與之同。其般
若之當興耶。遂縛草菴三間以居。扁曰棲雲。問道
者聯翩而至。


庚子四年。


祖結草菴平江名曰幻住。


祖曰。大覺世尊棄王位。臥深雪。夜覩明星。與無邊
有情。同時涉入如幻三昧。嗟乎。眾生迨今沉酣情
妄而不自知。我曹出家。雖依此如幻三昧而住。亦
有未悟者。於是所至結菴。一名幻住。


雲南玄鑑來參。


鑑素聞教觀。每曰。吾聞大唐有禪宗。使審是耶。吾
將從其學。未當。將易其宗旨。俾趨教觀。繇是與其
徒來謁祖。言下忽大悟。後方圖歸倡道。而歿於中
[027-0261c]
吳。鑑之徒畫祖像歸。四眾迎像入城。異光從像燭
天。萬目仰觀。翹勤傾信。自是興立禪宗。奉祖為第
一祖。


禪師行端出世湖州資福旋主天竺。


端嗣藏叟珍。住資福。學徒奔凑。名聞京國。特旨賜
慧文正辯禪師。中書平章事張閭公任行宣政使。
首學端主中天竺。開堂之日。公率僚屬親臨座下。


辛丑五年。


壬寅六年。


元長禮祖求示法要。


長字無明。一號千巖。蕭山董氏子。七歲。諸書經目
輒成誦。出入蹈矩循矱。有若成人。其父喜曰。是子
當以文行亢吾宗乎。年十七。從諸父曇芳遊。涉獵
九流百氏之言。巳而曰。此非出世法也。薙髮受具。
走武林習律。會行丞相府飯僧。長隨眾入。時祖亦
在座。遙見謂曰。汝日用何如。曰惟念佛耳。曰佛今
何在。長方擬對。祖厲聲叱之。長遂胡跪作禮。求示
法要。祖授以狗子無佛性話。


相宗法師五臺山祐國寺真覺文才寂。


才少孤盡孝。慧悟生知。於書無不精究。尤邃理學。
善吟詠。平居敦樸。若無所知。或對客討論。如河漢
莫窺其涯涘。徧遊講席。得賢首之學。甞曰。學貴宗
通。言必會意。以意逆志。則得之矣。語言文字。糟粕
耳。豈能開人之慧目乎。初隱成紀。築室樹松。號松
[027-0262a]
堂。將終焉。世祖降旨主洛陽白馬寺。成宗建祐國
寺。詔為開山第一世。鑄金印署真覺國師。帝師親
賷旨起之。辭不受。不得巳而行。大弘清涼之道。至
老無怠。九月朔說法辭眾端坐而寂闍維舍利數
百粒。塔於東臺之麓。


癸卯七年。


時蔚生是為萬峰


八月二十九日生於樂清金氏。


甲辰八年。


乙巳九年。


悅堂誾遷靈隱。


丙午十年。


丁未十一年。


武宗。


武宗戊申至大元年。


百丈熙遷淨慈。


入寺之日。行中書省行宣政院官屬。俯伏迎請發
揚宗旨。四方英衲一時輻湊。


己酉二年。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革罷僧道衙門。


祥符蔭曰。沙門封官爵。自秦魏始。梁唐繼之。宋世
不廢。然伹加銜食祿。未錫印信。設衙門也。至元世
祖。設立宣政院僧錄綱正。錫以印信。行移各路。主
掌教門。雖屬崇敬護持之意。然而冒濫之流。奔競
[027-0262b]
倥傯。汙羞不避。忘出世之謂何。復膠盆之剌腦。是
何異織女七襄。牽牛負軛者乎。武宗罷僧道衙門。
可謂知其所貴。得崇護法門之大體也。


仁宗。


仁宗壬子皇慶元年。


天竺端遷靈隱。


禪師淨慈下溫州江心一山了萬寂。


萬幼業儒有聲。出世謁偃溪聞。荊叟珏。簡翁敬。皆
機契。東叟頴領南屏。延掌記。嗣其法。開法天台寒
巖。遷紫籜。疎山。江淮總統會諸山於靈隱。以廬山
開先迎居之。升江心。少不適意。輒棄去。徒眾追留
之不可。十一月更衣坐逝。舍利五色如菽。目睛頂
齒不壞。時新豫章烏遮塔。行省令以銀匣貯之。同
佛舍利置塔中。


癸丑二年。


元長徹悟祖付以法印。


長自祖開示後。縛茅靈隱山中。隨順世緣。殆將十
載。一旦忽喟然曰。生平氣志。充塞乾坤。乃今作甕
裏醯雞耶。跏趺危坐。脇不沾席者三年。因往望亭
聞鵲聲有省。亟見祖具陳悟因。祖復斥之。長憤然
來歸。夜將寂。忽鼠翻食猫之器。墮地有聲。恍然開
悟。覺身躍起數丈。如蟬蛻汙濁之中。浮游玄間。上
天下地。一時清朗。披衣待旦。復往質於祖。祖問曰。
趙州何故云無。曰鼠食猫飯。曰未也。曰飯器破矣。
[027-0262c]
曰破後云何。曰築碎方甕。祖乃微笑。囑曰。汝宜善
自護持。棲遯巖穴。時節若至。其理自彰。長遂隱居
天龍之東菴。


祖與大覺長老泰定書。


眾請祖住大覺。祖力辭。舉參定應命。定甞印證於
一山萬。後復參祖。乃拈香欲嗣祖。祖以書却之曰。
古人於法嗣嫡傳。所以深明宗系者。大法源委不
可誣也。世漓俗薄。奉金請拂。以院易嗣者有之。某
甞痛心於此。夫大覺雖先師開山。然十方叢林。儘
有尊宿。捨彼不取。而必欲某尸之。何識量之不廣
也。某非畏住持。實畏嗣席於開山也。故退避力辭。
而舉足下。以足下自師一山禪師。豈可狥世俗而
易其所師哉。或欲狥俗易嗣。則某斷然不敢與足
下一日相聚也。


甲寅延祐元年。


詔祖不起賜金襴袈裟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淨慈熙遷徑山未幾返仰山。


法師別峯大同出世蕭山淨土寺。


同字一雲。號別峯。上虞王氏子。生時父見龐眉僧
振錫而行。問僧來自何所。曰崑崙山。竟排闥而入。
父急追之。寂然無有。暨聞兒啼聲。笑曰。兒豈向來
浮屠也。得度受具。會春谷遇講經景德。同往依之。
遇陞寶林。召問謂曰。子學精且博矣。恐滯於心胸
以成麤執。曷從事思惟修以剗滌之乎。同即出錢
[027-0263a]
塘。參元熙。舊所記憶者一切棄絕。惟存孤明。耿耿
自照。如是者閱六暑寒。俄參祖。同將久留。祖曰。賢
首之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大之。毋
久淹乎此也。為贊清涼像而遣之。出世蕭山淨土。


禪師薦嚴竺元妙道詔住黃巖鴻福。


道嗣育王珙。住慈源。遷崑山薦嚴。詔主鴻福。賜號
定慧圓明。淨慈靈隱兩剎交請。俱不就。晚終紫籜。


法師秦州景福寺英辯寂。


辯傳法於栢林潭。住秦州景福。摧伏異見。樹正法
幢。道行真純。如玉含璞。不加雕繪。人愛重之。雖悍
卒武夫。亦能敬其為無佛世之佛也。世祖聞風。降
旨旌異。六月無疾而寂。


祖示居士趙孟頫心要。


頫字子昂號松雪。宋宗室。年十二。即好寫金剛經。
與僧語親若眷屬。每受祖書。必焚香望拜。提舉江
浙儒學時。叩祖心要。祖為說防情復性之旨。後入
翰林。遣問般若大意。祖有淨土偈一百八首。頫作
一百八贊手書之。


祖復居士馮子振問道書。


振號海粟。訪道祖。祖復書曰。今古利達之士。靡不
知三界是大夢宅。苟不曾一回親切警悟。則與此
所知之心。俱落夢寐。故曰所知障也。惟閣下於吾
道。信根未甞不深。獨未見其於信處。能脫略所知
否。世間浮光幻影。能幾何時。向者鄙偈中有披衣
[027-0263b]
終日坐茅堂之句。曾蒙閣下許踐之。今日所謂貧
人索舊債也。祖宗風廣播。有識知歸。儒門理學一
經指示。皆融通同異。洞徹淵源。時參祖者。有胡長
孺字汲仲。天台人。特立獨行。留心內典。著大同論
曰。孟子沒一千四百年。而周子出。周子之傳。出於
此固壽涯禪師。程子朱子皆得之周子。朱子後得
張欽夫講究此道。方覺脫然。元來此事與禪學十
分相似。學不知禪。禪不知學。互相排擊。都不曾劄
著病處。真可笑也。灑灑數十言。深明宗要。復有居
士孟珙。字璞玉。號無菴。歸安人。留心宗門。力學不
倦。參祖於言下。得大透徹。理宗朝為制置。卒諡忠
襄。好周易而尤深於禪機。進則料敵設奇。輪刀上
陣。退則掃地焚香。隱几危坐。遠貨色。絕滋味。自贊
云。老拙愛遊戲。忙裏放癡憨。正當恁麼時。無處見
無菴。臨終偈曰。有生必有滅。無菴無可說。踢倒玉
崑崙。夜半紅日出。


乙卯二年五月秦州成紀縣山移


時蔚出家。


蔚年十三。從演慶昇法師受業。便知向上宗乘。


禪師徑山下湖洲何山鐵鏡至明寂。


明嗣徑山偃溪聞。住何山。十一月寂。


丙辰三年。


勅建栴檀瑞像殿詔翰林承旨程鉅夫撰文 發明
瑞像承如來記。廣利震旦。歷代尊崇。以彰聖化故書
[027-0263c]


丁巳四年。


勅加法師東林慧遠妙覺寂光宏辯大師 發明
遠道德純備。累朝未崇師號。今勅特加。宜也


法師京都崇恩德謙寂。


謙甯州楊氏。幼學佛出世。長遊秦洛諮訪。逾河而
北受般若於邠州甯。受圓覺於乾陵一。後受唯識
於陜州頙。至京師。受華嚴圓旨於萬安揀。詔居萬
甯。又詔居崇恩。前後一紀。道德簡於宸衷。流聲溢
於眾口。未甞以寵遇顯榮改其素。甞語人曰。畦衣
之士。抗塵世表。苟不愧於朝聞夕死可矣。尚何慕
於外哉。退居幽隱。正月二十八日寂。皇太后賜鏹
五千緡賻葬。有司備儀衛。茶毗獲舍利建塔。


戊午五年。


禪師印原自日本來參。


原字古先。日本國之藤氏子。藤為日本貴族。原出
世南詢。初謁無見覩於天台。覩指令來天目參祖。
充給侍。發憤力究。久之領解。祖囑曰善自護持。


己未六年。


瀋王奉旨謁祖請法。


九月六日。駙馬太尉瀋王王璋。奉聖旨御香入山。
謁祖於幻住菴。翼日請就師子正宗禪寺陞座。


法師鳳山儀應瀋王齋成禮而還。


鳳山儀住下天竺。延祐初。賜三藏鴻臚卿號。不受。
教門少有齟齬。必整理之。瀋王就明慶寺設齋齋
[027-0264a]
諸山住持。省官以下。躬董其事。以瀋王居中。位講
堂法座上。眾官以次班法座下。諸山列兩廡。既坐
而儀後至。竟趨座上問王曰。今日齋會何為。王曰。
齋諸山。儀曰。既齋諸山。王為主人。而自處尊位。諸
山列兩廡。至有席地而坐者。與邏齋何異。於禮恐
不然。瀋王惶愧請謝。即下座。前揖諸山。分賓主。而
眾官退就兩廡。齋畢。王握儀手曰。非吾師幾不成
禮。


禪師育王下大溈佛智元熈寂。


法師京都寶集寺妙文寂。


文蔚州孫氏子。遊學雲朔燕趙。抵京師。依大德明
習圓頓教。陸沉於眾。十有一年。眾請出世。始陞座。
縱無礙辯。若峽倒川奔。及乎閑居簡默。言不妄發。
遷薊之雲泉。勤儉睦眾。廩有餘粟以賑饑。民懷其
德。世祖召見。顧謂羣臣曰。此福德僧也。詔居寶集。
斯時講席紛錮名相。礙滯殊途。文振以圓宗。融通
定慧。晚修念佛三昧。預知時至。手結寶印。稱佛名
面西而逝。


庚申七年。


曹洞第二十二世寶印祖示寂。


曹洞第二十三世祖



諱文才字湻拙。氏里生年闕。嗣寶印。住香嚴。


英宗。


英宗辛酉至治元年。
[027-0264b]


曹洞第二十三世香嚴祖嗣宗統三十年


祖住香嚴。上堂曰。滿盤打算了。只有這一著最占
便宜。敢問諸人。且道是那一著。卓拄杖云。切忌卜
度。僧問如何是道。祖云。針錐不容。僧云如何是禪。
祖云車馬有路。僧云和尚為甚麼翻古人公案。祖
云舉直措諸枉。


相宗法師五臺山普甯弘教了性寂。


性號大林。嗣真覺才。成宗徵居萬壽。聲價隆起。至
大間。太后創寺臺山曰普甯。延為第一代。性剛毅。
不能俛媚於人。不入城隍。不謁權貴。甞曰。苾蒭弘
法是務。餘復何求。時尊寵西僧。名德諸師。多為致
禮摳衣。丐其摩頂。謂之攝受。性長揖而巳。識者高
之。九月三日寂。諡曰弘教。


壬戌二年平江路南康建昌大水山崩


元叟端補徑山先有道士伏章。久不得報。云閉天門選徑山四十八代住持。端適當其數


端時退隱梁渚西菴。徑山虗席。三宗四眾。相率白
於宣政院。以為非端不可。至是凡三被金襴。至則
足不越閫者幾二十年。慕其道者鱗萃。至無所容。


相宗法師金陵天禧至德寂。


德號雲巖。東昌鐳氏子。法照禧宏慈恩之教於龍
興寺。從之盡得其蘊。世祖召見。賜紫。命主天禧。錫
號佛光。居天禧三十年。一衲一履。終身不易。過午
不食。危坐達旦。歲儉煑糜食殍餓者數萬。出衣鉢
盡新殿廡。以律繩眾。有犯必罰。因苦誦喪明。忽夢
[027-0264c]
梵僧迎居內院高座。空中散華如雨。頃之安坐而
逝。火浴舍利無算。趙孟頫銘其塔。


法師玉山普安寺寶嚴寂。


嚴號幻堂。與大林性俱嗣真覺才。繼才之席。詔住
普安。方寸湛如止水。湻樸無偽。表裏大林。共宏清
涼之教。七月寂。


癸亥三年。


臨濟第十九世中峯佛慈圓照廣慧祖示寂。


祖居無定所。或船或菴。咸名幻住。有幻住家訓。僧
俗爭相瞻禮。稱江南古佛。八月十五日。說偈辭眾
曰。我有一句。分付大眾。更問如何。無本可據。置筆
安坐而逝。塔於天目中峯之西岡。


安隱忍曰。幻住老人。福寵三朝。道尊一世。兼殊方
異域之俗。總戴髮含齒之民。見之則頭頂禮敬。聞
之則神意崩悅。無老少。無貴賤。自王公大臣。以及
奴𨽻工作。孩童孺子。皆以江南古佛稱之。似宜衣
被六銖。食羅千品矣。師乃冬絺夏衲。未甞求適。非
果位大士。乘願再世。以勵末世。其能如此哉。世傳
師膚肉細極。不能衣布。雖下體槩以綾絹。余初謂
或然。及考師行狀碑銘。而精苦尅勵。出於天性。師
體既豐。甞隆暑病渴。膚腠汗腐。有遺細葛褻衣者。
師受而不著。則下體綾絹之言可知矣。今吳山雲
居菴有師遺履。補綴宛然。亦足為證。余特表而出
之。非敢以激近世之習。但欲朝誦暮詠。䇿所未逮
[027-0265a]
耳。


臨濟第二十世祖



諱元長嗣中峯。


泰定帝。


泰定帝甲子泰定元年。


臨濟第二十世聖壽祖嗣宗統三十三年


祖入伏龍山聖壽道場成 發明祖志圖棲遁。無心營建。而道緣孚感。
荒剎重興。成大伽藍。故書法如此


祖受囑隱天龍之東菴。諸山宰護。爭相勸請。祖逸
至烏傷之伏龍山。卓錫巖際。誓曰山有水。吾將止
焉。俄山泉溢出。作白乳色。祖遂依大樹以居。初山
有禪寺曰聖壽。荒廢巳久。當祖入山。鄉民咸獲異
夢。遂相率披蒙茸以訪。見祖晏坐不動。各獻飲食。
共營起律。尋因舊號。成大伽藍。朝廷三遣重臣降
香。錫號佛慧圓鑒普濟大禪師。并錫金襴法衣。上
堂。僧問如何是第一句。祖曰有口如瘂。曰如何是
第二句。祖曰有眼如盲。曰如何是第三句。祖曰棒
折也未放你在。乃擲下拂子曰。此是老僧第二句。
如何是第一句。便下座。


乙丑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祖示警世偈。


祖居聖壽。內而齊魯燕趙秦隴閩蜀。外而日本三
韓八番。羅甸交趾琉球。莫不奔走膜拜。咨決心要。
[027-0265b]
祖警以偈曰。百年只是暫時間。莫把光陰當等閒。
努力修行成佛易。今生蹉過出頭難。無常忽到教
誰替。有債元來用自還。若要不經閻老案。直須參
透祖師關。


禪師天倫住廣德東泉。


倫參晦機熙於淨慈。居侍司。復掌藏鑰。歎曰。世降
道衰。人根浮薄。宿師碩德。具大知見。猶不為學者
信服。無他。葢表裏不純也。乃縛茅吳興之桃花塢。
一日灌園。忽雲瞑。驟雷疾風拔木。胸中疑礙頓釋。
出世東泉。遷明之佛巖。笑隱訢住龍翔。招居第一
座。後住金陵保甯。


戊辰致和元九月改天歷元年。


禪師大訢住金陵龍翔自如補中竺。


訢字笑隱。參晦機熙於百丈淨慈。俱掌記。出世湖
之烏回。遷杭之報國中竺。文宗以金陵潛邸為大
龍翔集慶寺。簡名德開山。訢首膺其選。號曰廣智
全悟大禪師。如字一溪。訢舉補住中竺。


文宗。


文宗已巳二年。


敕諡中峯祖曰智覺塔曰法雲詔奎章學士虞集撰
銘。


庚午至順元年正月朝廷命趙世延世安纂修經世大典加封孔子父齊國公叔梁
紇為啟聖王母魯國太夫人顏氏為啟聖王夫人顏子兗國復聖公曾子郕國宗聖公子思沂國述聖公
孟子鄒國亞聖公河南伯程顥豫國公伊陽伯程頤洛國公

[027-0265c]


禪師嘉興大中祥符寺梅屋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
成。


常華亭黃氏子。年十二出家。十四薙髮受具。佛智
熙自江西百丈。遷杭之淨慈。常往參承。熈上堂。舉
太原孚上座聞角聲悟道因緣。頌曰。琴生入滄海。
太史遊名山。從此揚州城外路。令嚴不許蚤開關。
常於言卜豁然有省。投丈室呈所解。熈頷之。俾掌
記室。迨熙遷徑山。常職後版。表率一眾。後奉旨選
召。出世祥符。集佛祖通載。凡二十二卷。


祖復居士宋濂書。


濂字景濂。號無相居士。金華人。生時母夢異僧。手
寫華嚴經來謂母曰。吾乃永明延壽。願假一室以
終此卷。覺巳濂即生。因名曰壽。後更名濂。六歲日
記二千餘言。九歲能詩。入青蘿。盡閱鄭氏所著書
數萬卷。聞祖吐辭如奔雷。欲屈之。特往謁。相與詰
難數千言。不契而退。復上祖書。祖答曰。前日承一
宿山中。今日有書來報。無明讀一過。不覺失笑。笑
個甚麼。笑景濂坐井觀天。又如貧兒拾得錫。說與
人要做銀子賣。只是自不識貨。教別人不識貨則
不可。何以故。景濂每甞在塵勞聲色境界中。輥得
爛骨地熟了。思量計較文字語言。弄聰明業識多
了。乍聞吾輩說一個放下。可以做寂靜工夫。透脫
生死。暫起一念厭離心。退步靜坐。乃見無思量。無
語言處。便錯認作法身。喻如玲瓏八面窗。喻如須
[027-0266a]
彌山。言說不得。這個只是暫時歧路。如何便罵得
佛。贊得祖。贊得無明耶。贊罵憎愛心不除。但增長
我見。我見未忘。目前只見別人過失。不知自家過
失。要成辦透脫生死大事。難矣。景濂果欲辦這件
事。只向無思量無言語處。仔細推窮。不用說向人。
驀忽命根斷。偷心絕。絕後更甦。欺君不得。却來求
印可。亦不遲。


辛未二年。


禪師清珙出住當湖福源。


珙常熟溫氏子。首謁高峯祖。服勤三年。後參道場
信。中途舉首見風亭。豁然。請住當湖福源。堅臥不
起。往返至再。勉就入院。後隱居霞浦山。清苦自持。
不事干謁。苟絕食。飲水而巳。作為詩偈。多警發語。
誦之者。心爽神慕。以為有古德遺風。高麗國師大
古愚甞侍珙得旨。王聞欽仰。表達朝廷。剌謚佛慈
慧照禪師。仍請舍利歸國供養。


壬申三年五月白虹並日出長亘天 八月天鼓鳴于東北


禪師紹大出世烏龍。


大嚴州吳氏子。參虗谷陵於徑山。佩服心印。遍遊
江湖。出住郡之烏龍。遷雲黃寶林。法席稱一時之
盛。後坐化。舍利如紺珠。


順帝。


順帝癸酉元統元年。


重修百丈清規。
[027-0266b]


百丈德輝。龍翔大訢。奉勅重修。


圓通訥曰。昔百丈大智禪師。建叢林。立規矩。欲救
像季不正之弊。曾不知像季學者。盜規矩以破百
丈之叢林。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大智
之後。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故曰安危德也。興亡
數也。苟德可將。何必叢林。苟數可憑。曷用規矩。


祥符蔭曰。圓通之言。為叢林行清規者言之也。曾
不知修清規而主之行者。曲狥世典。大意不申。道
隨時替。烏乎難哉。


甲戌二年正月汴梁雨血 三月彰德路雨毛如線


禪師高峯支下天目正覺了義寂。


義住師子正宗禪寺。元統元年歲除日。謂侍者曰。
有一件事天來大。你還委悉麼。良久曰。明日是年
朝。正月六日。詣法雲塔西。指空地曰。更好立箇無
縫塔。其夕與禪者談笑如平時。至夜分乃曰。老僧
明日天台去也。禪者曰。某甲隨師去。義曰。你走馬
也趁我不及。翼旦趺坐而化。化之日。雷砰雨射。白
晝晦暝。及葬雪華繽紛。林木縞素。送葬者數千人。
悲動山谷。初中峯祖示寂。會葬齋次。義謂眾曰。後
十二年。更為老僧一會。眾未深信。至是始驗。勅謚
佛慧圓明正覺普度禪師。


禪師時蔚來參居第一座。


蔚參止巖於虎跑。巖示以南泉三不是語。因入明
州達蓬山佛趾寺側卓菴。晝夜力參。一日聞寺主
[027-0266c]
舉溈山踢倒淨瓶公案。驀地觸發。說偈曰。顛顛倒
倒老南泉。累我工夫却半年。當下若還親薦得。如
何不進劈胸拳。聞祖。直造丈室。祖曰。將甚麼來與
老僧相見。蔚竪起拳曰。者裏與和尚相見。祖曰。死
了燒了。向何處安身立命。蔚曰。漚生漚滅水還在。
風息波平月印潭祖曰。莫要請益受戒麼。蔚掩耳
而出。明日普請砍松次。蔚拈圓石作獻珠狀。曰請
和尚酬價。祖曰。不值半文錢。蔚曰瞎。祖曰我也瞎。
你也瞎。蔚曰瞎瞎。即呈偈曰。龍宮女子將珠獻。價
值三千與大千。却被旁觀人決破。誰知不值半文
錢。祖謂左右曰。蔚山主頗有衲僧氣息。遂命居第
一座。尋卓菴於藺溪之嵩山。


禪師瑞巖下華頂真覺無見先覩寂。


覩仙居葉氏子。參方山寶於瑞巖。盡得其法要。結
茅華頂。學者雲集。道俗以為無田不可蓄眾。往往
持田劵來施。皆却之。冬夏一衲。食惟充饑。遷化火
浴。忽胸中清水逆出如注。得舍利大如菽。光耀人
目。勅號真覺。塔曰寂光。


乙亥至元元年。


禪師梵琦自海鹽天甯遷杭州報國。


琦字楚石。嗣元叟端。出世海鹽福臻。遷天甯。復主
杭州報國。


丙子二年正月宿松縣地震山裂南陽鄧州五月至八月霖雨湍河白河水災秦州山崩
浙江自春至八月不雨民大饑

[027-0267a]


禪師高峯支下處州白雲空中 假寂。


假嗣高峯祖。棲白雲山。四方禪衲。聞風來赴。屨滿
戶外。夏一日。援筆書偈曰。地水火風先佛記。掘地
深埋第一義。既免檀那數片柴。又省人言無舍利。
書畢坐化。


丁丑三年六月京師大霖 八月京師地震


戊寅四年四月京師雨紅沙晝晦 六月信州山震邵武路大水 十二月太白屢經天


禪師法林住靈隱。


林字竹泉。參元叟端於中竺。掌藏鑰。居淨慈蒙堂。
不出戶者九年。丞相脫歡請住浙之萬壽。遷中竺。
復遷靈隱。宗風大振。帝錫金襴法衣。時元叟在徑
山。同時唱道五山。傳為盛事。


己卯五年六月汀州大水 七月常州宜興山水溢高一丈自七月至九月太白屢經天


禪師曇噩開山瑞龍。


噩嗣徑山端。初出世慶元保聖。遷國清。己卯。瑞龍
更禪剎。請噩開山。每戒諸徒。日研究空宗。當外形
骸。忘寢食。以消累劫宿習。然後心地明明耳。自是
日唯一食。終夜凝坐。有重修歷代高僧傳行世。


庚辰六年。


辛巳至正元年。


禪師藏叟下徑山慧文正辯元叟行端寂。


壬午二年四月冀寧地震裂聲如雷惠州羅浮山崩


禪師惟則住吳閶菩提正宗寺。


中峯本祖寂後。諸名山屢請惟則主席。則堅却不
[027-0267b]
赴。隱居華亭城北。距城二里許。至元辛巳。客吳門
幻住。至正壬午。門人相與築室於姑蘇城中師子
林。號菩提正宗寺。奉則居焉。


禪師了堂一住台州紫籜。


一薦福道嗣。住紫籜。次遷天童。上堂曰。長嘴鳥。芳
樹不棲。摩斯迦。滄溟不入。龍泉與鈯斧同鐵。利鈍
懸殊。良驥與駑駘同途。遲速有異。以拂子畫一畫
曰。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禪師智及住昌國隆教。


及字以中。吳縣人。俗姓顧。初生時。靈夢發祥。祝髮
受具。往聽賢首法界觀未終章。筦爾而笑曰。一真
法界。圓同太虗。伹涉言辭。即成賸法。縱獲天雨寶
華。於我奚益哉。遂走建業見大訢。訢以文章道德
傾動一世。見及文彩彰露。交相延譽。有同袍訶曰。
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負荷正法。甘作詩騷奴僕乎。
無盡燈偈。所謂黃葉飄飄者。不知作何見解。及舌
噤不能荅。即歸海雲。胸中如礙巨石。目不交睫者
踰月。忽見秋葉吹墜於庭。豁然有省。於是登雙徑
謁元叟端。自列其所證甚悉。端勘辯之。及隨機參
會。不間一髮。未幾命侍左右。俄遷藏室。及取教典
益溫繹之。宗通說貫。若決江河。出世昌國隆教。


禪師輔良住嘉興聖壽。


良字用貞。號介菴。范文正公十世孫。誕錘粹氣。聰
悟夙發。見佛書輒躍然朗誦。若所素習。有相士謂
[027-0267c]
父母曰。是兒清聳。恐非世間法可縛。若使學佛。必
能弘大宗乘。里多阿蘭若。良日與羣童遨遊其間。
徘徊愛慕終日不忍去。父察其志。與相者言合。乃
曰。昔范蜀公好與名僧交。甞勉圓悟勤參叩道要。
卒為天下禪宗。吾能惜爾而不使遂其志乎。遂俾
薙落受具。即慨然曰。學佛將以明心。心非師無以
示肯綮。終日牆面可乎。去習天台教。白雲杓誨之
曰。教乘固當學。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
耳。何不更衣以事禪乎。笑隱訢公見主龍翔。其道
大被東南。盍往依焉。良即往參訢。問答之際。棒喝
交馳。一剎那間。凡情頓喪。久之遂契心法。出世嘉
興聖壽。


禪師松隱茂住明州瑞雲。


茂字實菴。奉化鄭氏子。幼甞中夜趺坐。母惡之。推
其使仆。輒達旦不瞑。年十六。剃染受具。主僧使司
米鹽細務。茂歎曰。離家為求道耳。有羈絏於此。何
異狗苟蠅營者耶。乃潛行至江西。見南㵎泉。泉命
入室。一夕聞巖泉泠泠。微有覺觸。遽往白泉。泉曰。
此間不足發子大機大用。古林茂乃橫川嫡嗣。子
當往依之。茂即趨謁古林。林曰。爾來欲何為。茂曰。
生死事大。特來求出離耳。林曰。子明知四大五蘊
是生死本。何緣入此革囊耶。茂擬對。林以杖擊之。
茂遂悟。自是機辯峻絕。出世明州瑞雲。


癸未三年。
[027-0268a]


祖招嵩山蔚復分座。


蔚居嵩山凡九載。雲水頌德。祖三為手書殷重招
之。復居第一座。尋返嵩山。


禪師徑山下雪竇石室祖瑛寂。


瑛嗣徑山熈。住雪竇天童。晚得痿痺疾。造一龕曰
木裰。日坐其中。不涉世事。是年三月。見一衰衣婦
人。叩頭請瑛應身為國王。瑛曰。我不願生天王家。
逾十七日趺坐而化。臨終偈曰。五十三年。弄巧成
拙。踏破虗空赤脚行。萬象森羅笑不輟。


甲申四年明太祖是年托身皇覺寺


禪師徑山下金陵龍翔廣智大訢寂。


訢嗣徑山熈。住龍翔。驛召赴闕。見上奎章閣。賜坐
諮問法要。及順帝御極。待遇益隆。後以老病求退。
優詔不許。勅外臺護視。使安居終老。五月示微疾。
作手書別交遊。囑其徒以兩朝所賜金幣。作萬佛
閣。上報國恩。二十二日。書偈趺坐而寂。黃文憲溍
撰塔銘。虞文靖集著行道紀。有四會語錄。蒲室集
行世。


乙酉五年。


丙戌六年。


丁亥七年。


禪師天甯下妙果竺源水盛寂。


盛謁無能教於無為州之天甯。盡脫玄妙知解。隱
居南巢。遷杭之西湖妙果。槌拂之下。懸崖壁立。務
期實證實悟。示眾曰。凡學道人。當洞明諸佛心宗
[027-0268b]
行解相應。歲久月深。具大無畏。如透水月華。萬浪
千波。觸之不散。方始不被生死陰魔所惑。


祖復答居士宋濂書。


濂每致書論道。祖復答書曰。士林中來者。無不盛
談左右。乃間氣所生。文章學問絕出。為浙東羣儒
之冠。且猶深於內典。欣羨無巳。承敘自幼讀佛書。
領其要旨。出入有無空假中中。至於中且不有。有
無何在。三復斯言。此今之士夫。執有執無。離邊離
中。分彼此儒釋之異。如左右儒釋一貫者。能有幾
人。人言為不虗矣。張無盡云。余因學佛然後知儒。
古德云。居無為界中。而不斷滅有為之法。居有為
界中。而不分別無為之相。暗合道妙。不易不易。審
如是。則有為底便是無為底。左右巳百了千常何
處更有身心之慮未袪。事物之來未息。又何處更
有真實工夫可做。而後出離有為了生死大事耶。
左右與山野交二十年。會或劇談。別或寄語。未有
如此書之至誠也。人天之際。唯誠。朋友之道。亦誠
而巳。只如左右未動念。未操觚拂紙。未陳一言。及
寫在紙上了。是有為是無為。是生是死。是生死法。
是出生死法。這些子。直是誵訛。故孔子謂子路曰。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底說話。莫道子路不知落處。
盡大地人都不知落處。豈不見黃山谷訪死心。死
心云。聞公會禪。諸方皆印可。是否。答云不敢。死心
云。我有一問問公。公試答看。彼此燒作一堆灰。在
[027-0268c]
甚處相見。山谷茫然。後參晦堂。示吾無隱乎爾一
言。聞桂花香打破漆桶。鼻孔撩天。大丈夫欲成辦
箇事。自有箇般時節。山谷雖是一塊精金。須入死
心晦堂作家爐鞴。惡辣鉗鎚。始得。這一隊漢。若到
無明門下。更須一一勘過。何也。不是弄潮人。休入
洪波裏。山野如是杜撰。左右以為如何。


報國梵琦錫號佛日普照慧辯禪師。


戊子八年。


己丑九年。


嵩山蔚入吳。


先是祖謂蔚曰。汝緣在吳。可往化導。大振吾宗。蔚
遂入吳。凡三築精藍。方之鄧尉。


庚寅十年。


辛卯十一年。


佛滅後二千三百年。


曹洞第二十三世香嚴祖示寂。


曹洞第二十四世祖



諱子嚴。氏里失載。嗣香嚴。


壬辰十二年。


曹洞第二十四世南陽萬安松庭祖嗣宗統三十年


祖韜光晦迹。


祖躬耕南陽。甞作力田偈云。晝拈塊石驅山鳥。曉
坐巢菴逐野豚。腸斷秋風頻擊柝。目窺夜月更消
魂。時比之鏡清風穴。
[027-0269a]


祖付首座嵩山蔚衣法。


三月十四日。祖令源藏主賷法衣頂相。付首座時
蔚曰。老僧袈裟一頂。付與嵩山蔚長老。表叢林之
道念。


癸巳十三年。


甲午十四年。


禪師高峯首座無象易寂。


易字無象。將門之子。應襲父封爵。棄去出世。危坐
禪定。屹如枯株。上天目謁高峯祖。機語契合。俾為
首座。至正初。至明州海會。端居一室。棧絕諸緣。年
九十九。正月禮佛告眾。趺坐泊然而逝。闍維舍利
無算。


師子林惟則錫號佛心普濟文慧大辯禪師兼賜金
襴法衣。


則不住山。居恒隨機開導。行省平章。咸稽顙執弟
子禮。屢起江浙諸名山。堅却不赴。遁跡吳湘間。緇
素就吳中搆地結屋名師子林。寂後塔於水西源。


乙未十五年六月明太祖起兵太平路


禪師徑山下靈隱竹泉法林寂。


林嗣徑山端。二月二日。集眾敘平生行脚本末。且
誡之曰。佛法下衰。無甚於今。宜各努力。索筆書偈
曰。七十二年。虗空釘橛。末後一句。不說不說。遂化。
葬全身於松源塔西。其時塔前古桂當春吐華。清
香滿路。見者歎異。
[027-0269b]


丙申十六年。


台宗法師杭州普福弘濟寂。


濟字同舟。號天岸。餘姚姚氏子。從舜田滿出家。丱
時駿發絕倫。持律不違繩尺。依半山全習台教。悉
通其旨。一日定中。覩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
是談辯無滯。泰定元年。出世萬壽。明年鹽官海岸
毀。居民朝夕惴惴恐為魚鱉之宅。丞相脫驩甚憂
之。乃禱觀音大士於上天竺。令濟即海岸建水陸
大會。濟人慈心三昧。取海沙誦大悲呪。率眾遍撒
其處。凡足跡所及。岸皆復固。遷集慶萬壽。有旨主
杭之普福。濟以年高八十。堅臥不起。門弟子強之
受詔。未幾退歸舊隱。三月十日。書偈而逝。濟凡講
法華一百十會。天雨寶華者再三。


丁酉十七年。


禪師清欲住吳靈巖。


欲字了菴。嗣古林茂。住靈巖上堂。石門𡾟嶮鐵關
牢。舉目分明百仞高。四十年中重到此。始終不隔
一絲毫。


臨濟第二十世聖壽圓鑑普濟祖示寂。


六月十四日示微疾。沐浴更衣。集眾說偈曰。平生
饒舌。今日敗闕。一句轟天。正法眼滅。投筆而逝。弟
子用陶龕。奉全身󰢍於青松菴。


安隱忍曰。佛祖之道。不言福德操行。要非無福德
操行者所能傳持。但恐偏墜。而入道不精耳。自應
[027-0269c]
菴華藏以後。臨濟之道日就浸溺。餘波末流。無所
不有。欲求高峯之履踐。中峰千巖之福智。以振起
末運。烏可多得哉。臨濟正法眼藏。至祖之世。巳若
太羹玄酒。備而不用久矣。厥後天奇祖翁。只以一
誰字誨人。至於廣通輩。遂明目張膽。數滹沱一法
為奇名異相。法運之變。否亦甚矣。而天童之棒。三
峯之宗旨。恰恰乎激掦於是。豈徒然哉。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