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05 宗統編年-清-紀蔭 (master)



宗統編年卷之十五



懿宗名漼在位十四年


懿宗庚辰咸通元年。


祖應默太尉請。


祖因丁兵革。欲離河北。太尉默君和於城中捨宅
為寺。亦以臨濟為額延祖。祖受其請居之。


從諗禪師住趙州觀音院。


諗行脚時參祖。方將洗脚。祖便問。如何是祖師西
來意。諗曰。恰值老僧洗脚。祖近前作聽勢。諗曰。會
即便會。㗖啄作麼。祖便歸方丈。住觀音院。示眾云。
老僧行脚時。除二時齋粥是雜用心。餘外更無別
用心處。又曰。老僧此間即以本分事接人。若隨伊
根機接。自有三乘十二分教。若是不會。誰之過歟。
又曰。老僧將一莖草作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
作一莖草用。僧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心。諗曰。汝被
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僧問。如何是祖師
西來意。諗曰。庭前栢樹子。曰和尚莫將境示人。諗
曰。我不將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諗曰。庭
前栢樹子。問新到。曾到此間麼。僧曰。曾到。曰喫茶
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諗曰。喫茶去。院主問曰。為
[015-0174a]
甚曾到也云喫茶去。不曾到也云吹茶去。諗召院
主。主應諾。諗曰。喫茶去。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諗曰無。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
甚却無。諗曰。為伊有業識在。又僧問狗子還有佛
性也無。騐曰有。曰既有為甚入這皮袋裏。諗曰。知
而故犯。有官人問和尚還入地獄否。諗曰。老僧末
上入。曰大善知識為甚麼入地獄。諗曰。我若不入。
阿誰教化汝。馬大夫問和尚還修行也無。諗曰。老
僧若修行即禍事。曰和尚若不修行。教甚麼人修
行。諗曰。大夫是修行底人。曰某甲何名修行。諗曰。
若不修行。爭得撲在人王位中。餧得來赤凍紅地。
無有解出期。大夫乃下淚拜謝。


洞山祖建立五位君臣等宗旨嗣法曹山唱明之。


祖初住新豐。次盛化於洞山。示五位君臣頌曰。正
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
懷舊日嫌。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
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
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兼中至。兩刃
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
還歸炭裏坐。


上堂。向時作麼生。奉時作麼生。功時作麼生。共功
時作麼生。功功時作麼生。僧問。如何是向。祖曰。喫
飯時作麼生。曰如何是奉。祖曰。背時作麼生。曰如
[015-0174b]
何是功。祖曰。放下钁頭時作麼生。曰如何是共功。
祖曰。不得色。曰如何是功功。祖曰。不共。乃示頌曰。
聖主由來法帝堯。御人以禮曲龍腰。有時閙市
頭邊過。到處文明賀聖朝。淨洗濃粧為阿誰。子
規聲裏勸人歸。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峯深處
啼。枯木花開劫外春。倒騎玉象趂麒麟。而今高
隱千峯外。月皎風清好日辰。共功眾生諸佛不相
侵。山自高兮水自深。萬別千差明底事。鷓鴣啼處
百花新。功功頭角纔生巳不堪。擬心求佛好羞慚。
迢迢空刧無人識。肯向南詢五十三。


僧問曹山祖五位君臣旨訣。祖曰。正位即空界。本
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
事。偏中正者。捨事入理。兼帶者。冥應眾緣。不墮諸
有。非染非淨。非正非偏。故曰。虗玄大道。無著真宗。
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當詳審辨明。君為
正位。臣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
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僧問。如何是君。曹山祖曰。
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虗。曰如何是臣。祖曰。靈機
宏聖道。真智利羣生。曰如何是臣向君。祖曰。不墮
諸異趣。凝情望聖容。曰如何是君視臣。祖曰。妙容
雖不動。光燭本無偏。曰如何是君臣道合。祖曰。渾
然無內外。和融上下平。祖又曰。似君臣偏正言者。
不欲犯中故。臣稱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宗要。
乃示偈曰。學者先須識自宗。莫將真際雜頑空。妙
[015-0174c]
明體性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中。出語值教燒不
著。潛行須與古人同。無身有事超岐路。無事無身
落始終。復作五相[○@?/─]偈曰。白衣雖拜相。此事不為
奇。積代簪纓者。休言落魄時。正中偏向[○@─/?]偈曰。子時
當正位。明正在君臣。未離兜率界。烏雞雪上行。偏中
正奉⊙偈曰。𦦨裏寒氷結。楊花九月飛。泥牛吼水月。

木馬逐風嘶。正中來功○偈曰。王宮初降日。玉兔豈
能離。未得無功旨。人天何太遲。兼中至共功●偈曰。渾
然藏理事。朕兆卒難明。威音王未曉。彌勒豈惺惺
兼中到功功


祥符蔭曰。洞山宗旨。得曹山而顯。所以稱曹洞宗。
近或依圓鑑圖今詳審參同契旨改正。明暗正偏。
瞭然指掌。新豐父子。敲唱分明矣。


祖示五位王子。


一曰朝生。一曰末生。一曰誕生。一曰化生。一曰內
生。


僧問石霜諸。如何是朝生王子。霜曰。白衣為上輔。
直指禁庭中。如何是末生王子。霜曰。循途方覺貴。
漸進不知尊。如何是誕生王子。霜曰。貴裔非常種。
天然位至尊。如何是化生王子。霜曰。政威無比況。
神用莫能儔。如何是內生王子。霜曰。重幃休勝負。
金殿臥清風。


祥符蔭曰。洞山功建立功勳王子。葢稟巖臣奉子
順之旨。功勳明奉君。王子表順父也。有內紹外紹
[015-0175a]
之分。金提半提之別。與五位功勳互相表裏。人根
利鈍。法有頓漸。當時石霜。可謂壎篪叶奏。有謂其
建自石霜者。譌也。有以朝生配正中偏。末生配偏
中正。誕生配正中來。化生配兼中至。內生配兼中
到者。有以誕生列第一位。朝生列第二位。末生列
第三位。內生列第四位。化生列第五位者。有以內
生為第一位。當正中來。化生為第二位。當正中偏。
末生為第三位。當兼中至。朝生為第四位。當偏中
正。誕生為第五位。當兼中到者。有以誕生統攝四
位。謂誕。大也。生也。朝生。誕於朝而生。末生。誕於末
而生。化生。誕於化而生。內生。誕於內而生。亦猶正
中來之正偏兼帶。始終圓貫。而謂誕生猶有待者。
即待朝末等而生。而誕之所以為誕。實不生。故曰。
欲識誕生王子父。鶴冲霄漢脫銀籠者。順逆縱橫。
一一合妙。如安公破句讀楞嚴。不妨見道。神而明
之。方契立法之旨。若執一定。以方破圓。則是癡人
說夢矣。寶鏡三昧。重離六爻。疊三變五之言。紛紛
不一。可類推也。


祖示三種滲漏。


祖因曹山辭。付以寶鏡三昧巳。復曰。末法時代。人
多乾慧。若要辨驗真偽。有三種滲漏。一曰。見滲漏。
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曰。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
偏枯。三曰。語滲漏。究妙失宗。機昧終始。濁智流轉。
於此三種。子宜知之。
[015-0175b]


寂音洪曰。大般若經曰。應觀欲界色界無色界空。
善見。是菩薩作此觀時。不令心亂。若心不亂。則不
見法。若不見法。則不作證。又曰。若金翅鳥。飛騰虗
空。自在翱翔。久不墮落。雖依於空戲。而不據空。亦
不為空之所拘礙。昔洞山大師立五位偏正。以標
準大法。約三種滲漏。以辨衲子。非意斷苟為。皆本
佛之遺意。今叢林聞滲漏之語。往往鼻笑。雖洞山
復出。安能為哉。


祖示綱要。


一敲唱俱行。偈曰。金針雙鎻備。叶路隱全該。寶印
當風妙。重重錦縫開。二金鎖玄路。偈曰。交互明中
暗。功齊轉覺難。力窮忘進退。金鎻網鞔鞔。三不墮
凡聖。亦名理事不涉偈曰。事理俱不涉。回照絕幽微。背風
無巧拙。電火爍難追。


曹山祖示三墮。


示眾曰。凡情聖見。是金鎻玄路。直須回互。夫取正
食者。須具三種墮。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斷聲色。
三者不受食。時有稠布衲問。披毛戴角是甚麼墮。
祖曰。是類墮。曰不斷聲色是什麼墮。祖曰。是隨墮。
曰不受食是甚麼墮。祖曰。是尊貴墮。乃曰。食者即
是本分事。知有不取。故曰尊貴墮。若執初心。知有
自己。及聖位。故曰類墮。若初心知有己事。回光之
時。擯却色聲香味觸法得甯謐。即成功勳。後却不
執六塵等事。隨分而昧。任之則礙。所以外道六師。
[015-0175c]
是汝之師。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食者。即
是正命食也。亦是就六根門頭。見聞覺知。祇是不
被他染污。將為墮。且不是同。向前均他。本分事尚
不取。豈況其餘事耶。


祖示四禁。


示偈曰。莫行心處路。不掛本來衣。何須正恁麼。切
忌未生時。


安隱忍曰。洞上宗道合君臣。位分貴賤。由正偏而
及兼。帶自奉向以至功功。如指與拳。舉一該五。混
則知處。類之弗齊。妙無以加矣。但辭多典雅。理亦
舂融。若鏡之照花。雖情理俱絕。而娟娟可愛。是故
蓄情之士。對之情生。抱理之夫。觀之理著。此情滲
漏之所以設也。夫情之所結。因見不忘。情見相私。
語成窠臼。片瑕千累。眾病一源。故曹山立三墮以
明尊貴。設四禁以辟邪途。捐不賞之功。絕未然之
禍。渠無國土。何處逢渠。我本無瘡。勿傷之也。後世
不曰洞曹。而曰曹洞。其在此乎。


辛巳二年。


壬午三年。


定上座參祖。


定參。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祖下禪牀擒住。定擬議。
祖與一掌。定佇思。旁僧曰。定上座何不禮拜。定方
作禮。忽大悟。後南遊。路逢巖頭雪峯欽山。舉祖赤
肉團上無位真人面門出入話。巖頭不覺吐舌。雪
[015-0176a]
峯曰。臨濟大似白拈賊。欽山曰。何不道赤肉團上
非無位真人。定擒住曰。無位真人。與非無位真人。
相去多少。速道速道。欽山被擒罔措。巖頭雪峯曰。
這新戒不識好惡。觸忤上座。且望慈悲。定曰。若不
是這兩個老漢。𡎺殺這尿牀鬼子。


存獎禪師住大名府興化。


禪師百丈支下杭州大慈寰中寂。


中蒲坂盧氏子。頂骨圓聳。其聲如鐘。出家於并州
童子寺。受心印於百丈。結茅於南嶽。一日南泉至。
問。如何是庵中主。中曰。蒼天蒼天。泉曰。蒼天且置。
如何是庵中主。中曰。會即便會。莫忉忉。泉拂袖而
出。趙州問。般若以何為體。中曰。般若以何為體。趙
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見趙州掃地。問般若以何為
體。趙州置帚拊掌大笑。中便歸方丈。住大慈示眾
曰。山僧不解答話。只能識病。又曰。說得一丈。不如
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問道者眾。山
素缺水。中擬飛錫。夜夢神人告之曰。勿它之。詰朝
見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湧出。味甘如飴。有僧自岳
至。乃曰。童子泉涸矣。移來在此。


祖至河府王常侍迎以師禮。


祖拂衣南邁至河府。府主王常侍。與諸官請祖陞
座。山僧今日事不獲巳。曲順人情。方登此座。若約
祖宗門下。稱掦大事。直是開口不得。無你措足處。
山僧此日以常侍堅請。那隱綱宗。還有作家戰將。
[015-0176b]
直下展陣開旗麼。對眾證據看。僧問。如何是佛法
大意。祖便喝。僧禮拜。祖曰。這個師僧却堪持論。


癸未四年。


詔法師知玄為悟達國師總教門事。


甲申五年。


全奯禪師住鄂州巖頭。


奯住巖頭示眾。但明取綱宗。本無實法。不見道無
實無虗。若向事上覷即疾。若向意根下尋。卒摸索
不著。又曰。此是向上人活計。只露目前些子。如同
電拂。如擊石火。截斷兩頭。靈然自在。若道向上有
法有事。真椀鳴聲。塗糊汝。繫罩汝。古人喚作繫驢
橛。若將實法與人。土亦消不得。又曰。欲得易會。伹
知於聲色前。不被萬境惑亂。自然露倮倮地。自然
無事。送向聲色前蕩蕩地。恰似一團火𦦨相似。觸
著便燒。更有甚麼事。不見道非是塵不侵。自是我
無心。又曰。若是有筋骨底。不用多諸處行脚。也須
帶眼始得。莫被人謾。不見道依法生解。猶落魔界。
夫唱教。須一一從自己胸襟中吐得出來。與人為
榜樣。又曰。是句亦剗。非句亦剗。自然轉轆轆地。露
倮倮地。飽齁齁地。不解却。不解齩。不見道却物為
上。逐物為下。又曰。纔有所重。便成窠臼。古人喚作
貼體衣。病最難治。又曰。無依無欲。便是能仁。古人
道置毒藥安乳中。乃至醍醐亦能殺人。這箇不是
汝習學得底。莫錯認門頭戶口。賺汝臘月三十日。
[015-0176c]
赤鬨鬨地無益。


禪師曹洞支下第四世泉州龜洋慧忠寂。


忠住龜洋。遁世不出山。一日謂眾曰。眾生不能解
脫者。情累爾。悟道易。明道難。問如何得明道去。忠
曰。但脫情見。其道自明矣。夫明之為言信也。如禁
蛇人信其呪力藥力。以蛇綰弄。揣懷袖中無難。未
知呪藥等力者。怖駭棄去。但諦見自心。情見便破。
今千疑萬慮。不得用者。是未見自心者也。忽索香
焚罷。安坐而化。


乙酉六年。


大鑑下第五世鼎州德山見性大師宣鑒寂。


鑒居德山。門庭高峻。十二月二日告眾曰。捫空追
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言訖安坐而化。


祥符蔭曰。德山出雪峯存。存出雲門偃。為雲門宗。
又存出玄沙備。備出羅漢琛。琛出清涼益。為法眼
宗。是為二宗之祖。同時與臨濟並稱。以棒唱提挈
大綱。訶佛罵祖。真不忝大雄後勁云。


丙戌七年。


禪師義存開法雪峯。


存阻雪鼇山。於巖頭奯言下大徹。嗣德山。咸通中
登閩之象骨山雪峯。創立禪院。學徒奔萃。法席之
盛。卓冠天下。四十餘年。眾恒一千五百。


禪師馬祖支下第三世徑山無上鑒宗寂。


宗嗣鹽官安。住徑山為第二世。法席之盛。冠於江
[015-0177a]
浙。三月五日。集眾說法。端坐而化。法嗣洪諲繼其
席。


祖北至大名府嗣法小師存獎趨侍迎居興化東堂。


先是祖因兵革。拂衣南邁。王常侍延以師禮。時蒲
相蔣公禮請。祖將應之。獎聞趨省。至中條。太尉中
令何公專使迎祖。獎翼行旋至府下。止觀音寺。江
西禪院。問道者。簪裾繼踵。道俗連肩。未期年。獎迎
居東堂。


丁亥八年。


首建臨濟宗第一世慧照祖示寂。


祖無疾。四月十日示眾偈曰。沿流不止問如何。真
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
磨。復謂眾曰。吾滅後。不得滅却吾正法眼藏。三聖
然出曰。爭敢滅却和尚正法眼藏。祖曰。巳後有人
問你。向他道甚麼。然便喝。祖曰。誰知吾正法眼藏。
向這瞎驢邊滅却。言訖端坐而逝。塔全身於府西
北隅。曰澄靈。


住鎮州保壽。嗣法小師延沼。臨濟祖塔記曰。師諱
義玄。曹州南華人也。俗姓邢氏。幼而頴異。長以孝
聞。及落髮受具。居於講肆。精究毗尼。博頤經論。俄
而嘆曰。此濟世之醫方也。非教外別傳之旨。即更
衣遊方。首參黃檗。次謁大愚。其機緣語句。載於行
錄。既受黃檗印可。尋抵河北鎮州城東南隅。滹沱
河側小院住持。其臨濟。因地得名。時普化先在彼
[015-0177b]
徉狂混眾。聖凡莫測。師至即佐之。師正旺化。普化
全身脫去。乃符仰山小釋迦之懸記也。適丁兵革。
師棄去。太尉默君和於城中捨宅為寺。亦以臨濟
為額。迎師居焉。後拂衣南邁至河府。府主王常侍
延以師禮。住未幾。即來大名府興化寺。居於東堂。
師無疾。忽一日攝衣據座。與三聖問答畢。寂然而
逝。時咸通八年丁亥孟陬月十日也。門人以師全
身建塔於大名府西北隅。勅諡慧照禪師。塔號澄
靈。合掌稽首。記師大略。


靈巖儲臨濟祖塔重建碑曰。少林氏之言曰。行解
相應。超然名之曰祖。六傳至盧氏子。提挈一相一
行三昧大其門。應西天般若多羅之記。生南嶽讓。
讓生泐潭一。南嶽以一物不中之解。證有修無染
之行。泐潭氏超然於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渾焉周
匝。廓爾懸殊。創大機大用。接百丈海。西來法式。至
海廣大悉備。以己所得。得見過於師之黃檗運。東
土宗旨。大段三變。臨濟氏挺出。集十代之大成。出
古今之獨斷。博也。厚也。高也。明也。以言乎道。發靈
山以來未發之妙。以言乎行。開東西歷世未開之
門。廣大精微。詳嗣法保壽延沼記中。余小子弘儲。
何能增益。澄靈寶塔。建自唐咸通丁亥。歷四百餘
年。洪流衝裂。又三百年。三十三世孫超覺。念我祖
道滿天下。而無以副脚下子孫執帚瞻依之篤切。
走告江南北諸孫。共襄塔事。塔成銘屬弘儲。銘曰。
[015-0177c]
更七百年還舊觀。斯文不泯終古傳。河流嶽立同
永綿。


靈巖儲臨濟祖塔源流序曰。源流之見。始於昭覺。
昭覺臨濟十一世孫。手書臨濟正宗記。付佛日宗
杲著見載藉。議者謂昭覺特出手定。抑上有因承。
西天諸祖。說偈相傳。從一祖至二祖。至二十七祖
般若多羅告香至王子菩提多羅曰。如來以正法
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囑汝。聽吾
偈曰。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花開
世界起。此西天源流之可據者也。達摩念東震旦
國。佛記後五百歲。般若智燈。運光於彼。遂囑弟子
不若密多羅。住天竺傳法。而躬至震旦。從震旦初
祖。至黃梅五祖。告盧能曰。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
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
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
付於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
摩屆於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於今。以法寶。及
所傳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
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
無生。盧跪受訖。問法則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達
摩初至。人未之信。故傳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巳熟。
衣乃爭端。止於汝身。不復傳也。此震旦源流之可
據者也。臨濟承曹溪以來四世。傳至禹門為臨濟
二十九世。唐宋佛法盛時。家喻戶曉。源流不待問。
[015-0178a]
迨其衰也。至有明嘉隆。山水微茫。僅存一綫。禹門
稟圓通法付四人。一曰天童圓悟。一曰報恩圓修。
一曰雲門圓信。一曰淨明圓蓮。天童於天啟甲子
付淨慈法藏。丁卯付大溈如學。次第付梁山海明。
徑山通容。金粟通乘。寶華通忍。龍池通微。天童道
忞。雪竇通雲。鶴林通門。善權通賢。天童通奇。報恩
付竹林本豫。報恩通琇。南㵎通問。石霜通際。雲門
付海岸居士黃端伯。弘儲為淨慈藏和尚子。茲因
善權法孫斷指超覺。將興復臨濟祖塔。特上靈巖
請文記臨濟源流。弘儲不文。祇據本支宗派。依次
序述付石。河出崑崙。導積石。不遡其源。而循其流
者。無以盡經天帶地之勢也。後世永鑑哉。


三峯僧鑒青。臨濟祖師塔頌曰。靈山正法眼。付囑
大龜氏。慶喜及商那。次第傳真訣。如是密相承。二
十餘八葉。香至最小男。棄榮猶敝屣。親稟般若多。
記名為達摩。應讖泛重溟。遠屆支那國。遊歷梁魏
間。面壁棲嵩少。號曰婆羅門。訪求大乘器。直指佛
即心。講徒且驚擾。置毒不能傷。慈心三昧力。可師
鸞鳳姿。根勝無倫匹。五嶽峭頭顱。千頃涵胸臆。妙
辨類懸河。異花隨塵落。每一談論時。宿師盡辟易。
終疑缺齒胡。別有安心要。變服毀形軀。立雪彌勤
懇。一言了此心。三拜得其髓。啟廸甘露門。分燈照
無盡。從茲五六傳。衣法雙流衍。信心久成熟。衣止
遂不傳。大法遍塵沙。得道如林藪。二桂久傳陰。一
[015-0178b]
粒重銜粟。金雞聲轉高。馬駒足何闊。踏殺天下人。
莫能行籌數。一子坐大雄。迎喝聾雙耳。苟非麤行
僧。大機誰辨的。吾祖法中王。應用同垂跡。氏族及
鄉閭。具如傳所述。三學備研幾。三業還純粹。三年
不飛鳴。三度遭鞭䇿。大法若雲披。大用如雷迅。大
宗續大雄。大志恢大業。大樹廕人天。大龍霈雲雨。
熱惱頓清涼。枯槁咸霑溉。三句非縱橫。三真非並
別。三要絕雕鐫。三玄善闢闔。三世同一儀。三乘同
一航。法說種種殊。皆為從上式。字字解脫幢。句句
光明藏。如世大慈航。能渡諸漂溺。如世大寶聚。能
濟諸貧窮。如世大樓櫓。能却諸冤敵。如世大城塹
能拒諸魔軍。是故七百年。燈𦦨彌增熾。令行吳越
區。一人大威力。誰云塔有壞。壞者非其真。離相與
離名。全密還全主。然於不壞相。而復示摧頹。蔓草
與寒烟。遍覆黃金國。如師所建立。縱奪各隨時。勿
以人境乖。而昧全體用。譬如鏡中像。妍醜各不同。
隨遇輒了然。初非鏡分別。譬如摩尼光。青黃隨色
轉。色相本非珠。珠亦不外是。譬如春與花。不可岐
為二。花落知春歸。春實無來往。譬如石中火。擊之
乃成𦦨。破石覓踪由。畢竟無形段。譬如清淨月。散
影諸江湖。水月不相知。印見宛然在。譬如水結氷。
日照還成水。融結狀雖差。濕性終無改。斷公知此
義。堅固最初心。裒金等聚沙。復覩巍巍相。千秋表
真仗。萬世成具瞻。却燒無能侵。嵐風莫能撼。是知
[015-0178c]
取相者。終不達無生。棄相亦復然。五十笑百步。欲
超權學見。成毀二俱空。空見併銷亡。寶幢赫然湧。
無雜無動搖。非常非斷滅。斯為無縫樣。五眼莫能
窺。星月掛闌干。烟霞生戶牖。一切諸天人。敬心常
守護。我今說是頌。處處見祖師。惟有逸格人。乃能
深諦信。或於筆尖上。散作翰墨香。或於紙素中。透
出文字障。或於清淨境。解脫無纖塵。或於差別緣。
顯見無窮義。或於熱喝內。威猛如象王。或於痛棒
頭。翻擲同師子。或主賓言論。或照用施呈。或全或
抑揚。或偏或喜怒。何處非全身。何物非生面。苟能
如是見。今古常見前。變化絕端倪。眉目日相拄。不
離跬步間。展禮真儀訖。


堯封潛臨濟慧照祖塔重建碑後記曰。往讀桐江
釣叟姚桐壽樂郊私語。載與括蒼劉氏遇於海鹽
之橫山。劉氏謂南龍一支。從峨嵋並江而東。竟不
知其結局。頃從通州泛海至此。乃知海鹽諸山。是
南龍盡處。天目雖為浙右鎮山。然勢猶未止。蜿蜒
而來。右束黟浙。左帶苕霅。直至長墻秦駐之間而
止。於是以平松諸山為龍。左抱以長江淮泗之水。
以慶紹諸山為虎。右繞以浙江曹峨之水。諸水率
皆朝拱於此。而後乘潮東出。前復以朝鮮日本為
案。此南龍一最大地也。非周孔其人。不足以當之。
然而無有乎爾。吾恐山川亦不忍自為寂寂若此
也。按樂郊私語序時。則至正癸卯。又歷三百年。辛
[015-0179a]
丑老師補住金粟。南潛隨侍。覽山川形勢之大致。
徵桐江釣叟之舊聞。我天童老和尚拔九地之雷
於此。我三峯老和尚發天衢之軔於此。所謂非周
孔其人。不足當之者。隔三百年。驗如玉符。而臨濟
之道。至是炳然。若赫日之中天矣。古記稱震旦國
三大幹龍。皆始於崑崙。北條出河海以入於海。為
冀燕之分。中條出河南。自秦隴三輔入豐沛汾晉
派伊洛。東而淮泗。以入於海。為雍豫青徐之分。南
條出江南。自陜右分出西鄙。廻巴蜀。踰荊衡。入黔
中。東而匡阜。南極嶺海。東北渡閩粵。跨三吳。自浙
右以入於海。為梁荊揚之分。夫冀州。天地之一樞
要也。儒者亦言冀州好風水。古帝王之所都。滹沱
河在真定府城南。自雁門來經靈壽等縣。至直沽
入於海。我臨濟祖之所縱轡而馳也。而大名為禹
貢冀兖二州之域。魏州興化則澄靈之塔在焉。故
讀保壽沼所作臨濟慧照禪師塔記。及英華所載
公乘億魏州獎公塔碑。而益歎山川形勢。源流順
逆之故。往往與道法相關攝。葢山水之大機在逆。
猶古兵法以正合。以奇勝。其用以逆。而千古禪宗
綱領。亦未有不以順為體。以逆為用者也。故從曹
溪發源。天南北而為南嶽。一逆也。又北而為臨濟。
一逆也。臨濟巳上。自順而逆。夫三吳又天地之一
樞要也。臨濟南而為揚岐雲葢。有會祖塔焉。又南
而為虎邱。虎邱有隆祖塔焉。臨濟以下。自逆而順。
[015-0179b]
而及天童三峯。至於老師。臨濟之道。大行吳越。使
小釋迦沒而不食其言。順而逆。逆而復順。冀州為
北樞。吳越為南樞。而山川大勢。與道法相終始者。
亦可以考而見矣。


庵主道膺為洞山室中領袖。


膺先遊方至翠微問道。會有僧自豫章來。盛稱洞
山法席。遂造洞山。祖問汝名甚麼。曰道膺。祖曰。向
上更道。曰向上即不名道膺。後結庵三峯。天人送
供。祖問子近日何不赴齋。曰每日自有天神送食。
祖曰。我將謂汝是個人。猶作這個見解在。汝晚間
來。膺晚至。祖召膺庵主。膺應諾。祖曰。不思善。不思
惡。是甚麼。膺回庵寂然宴坐。天神尋覓不見。三日
乃絕。祖一日問。作甚麼。曰合醬。祖曰。用多少鹽。曰
旋入。祖曰。作何滋味。曰得。祖大問。大闡提人。作五
逆罪。孝養何在。曰始成孝養。自爾祖許為室中領
袖。


寂祖開法曹山。


寂辭洞山。遂造曹溪禮塔。還止臨川。有佳山水。因
定居焉。以志慕六祖。乃名山為曹。


宗統編年卷之十五
[015-017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