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05 宗統編年-清-紀蔭 (master)



宗統編年卷之二



佛紀


穆王已亥二十年。


佛在六欲天說大集經。


如來成佛十六年。知諸菩薩。堪能住持大乘法藏。
即於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內。說大集經。


祥符蔭曰。四十九年。三轉法輪。五時八教。總不出
剎那際三昧中。如說法華六十小劫。時會聽者謂
如食頃。佛佛道同。今古不異。又豈可以世間時數
情量測定之耶。諸所說法。本不局於時。難盡以年
推。就經傳所載者紀之。以槩其餘。學者當默識心
通。思過半矣。


庚子二十一年。


佛住世說法度生 發明佛住世四十九年。無非說法度生。其間竺乾遠隔。時
[002-0082a]
代渺茫。難以定稽。年次之下。通書說法度生以槩之。其有關於宗統者。總於末後書列


辛丑二十二年。


佛住世說法度生。


仁王般若云。二十八年。說摩訶般若。靈山八載。說
法華經。


佛始制戒律命優波離綱紀大眾。


佛命阿難為侍者 發明慶持法得人也


壬寅二十三年。


癸卯二十四年。


甲辰二十五年。


乙巳二十六年。


丙午二十七年。


丁未二十八年。


戊申二十九年。


已酉三十年。


庚戌三十一年。


辛亥三十二年。


佛姨母大愛道即摩訶波提求出家。


佛還迦維衛國。大愛道稽首白佛言。我聞女人精
進。亦可得道。今我敬信。願得出家。受持法律。以學
於道。佛止之曰。無以女人。入我法律。而出家也。若
如此者。清淨梵行。當必不久。正法住世。即易衰微。
大愛道再三哀求。佛不聽許。阿難見而憫之。稽首
代懇。且曰。大愛道多有善意。佛初生時。躬侍養育。
今求出家。何不聽許。佛曰。我非不知大愛道於我
有恩。今我成佛。於大愛道。恩亦不淺。以從於佛。得
受五戒。歸依三寶。信道見諦。此之恩德。非世可比。
但聽女人出家。則於佛法。有所障礙。譬如稻田。莠
稗叢雜。必敗良苗。女人出家。清淨大法。不久衰弱。
假使必求出家者。須令盡壽。奉行八敬之法。譬如
[002-0082b]
防水。善治堤塘。勿令漏失。其能如是。可入律法。大
愛道恭喜奉行。遂度出家。後證阿羅漢果佛記正法當千
歲興盛。以度女人故。至五百歲。而漸衰微


壬子三十三年。


癸丑三十四年。


甲寅三十五年。


乙卯三十六年。


丙辰三十七年。


丁巳三十八年。


戊午三十九年。


己未四十年。


庚申四十一年。


辛酉四十二年。


壬戌四十三年。


癸亥四十四年。


甲子四十五年。


乙丑四十六年。


丙寅四十七年。


丁卯四十八年。


戊辰四十九年。


己巳五十年。


庚午五十一年。


辛未五十二年。


佛付囑摩訶迦葉傳持宗統并勅阿難副貳傳化。


佛在靈山會上。有大梵王。以金色波羅花獻佛。佛
陞座。拈起示眾。是時眾皆默然。摩訶迦葉破顏微
笑。佛顧而命之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
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
葉。復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
黎付之。并勅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而說偈曰。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
法。復告之曰。此金縷僧伽黎衣。傳付於汝。轉授補
處。至慈氏佛出世。迦葉承勅。稽首敬受。


安隱忍曰。道大同。而弘道之迹不能同。道絕同。而
合道之符不能異。不能同也。故先聖之建立有差。
不能異也。雖變變化化。而不出從上相承之法眼。
[002-0082c]
所謂宗旨也。佛不云乎。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夫涅槃妙心。
即吾人本具之廣大心體也。正法眼藏。即雙明雙
暗。同死同生之金剛眼也。心即眼。眼即心。實相而
無相者也。如國之印璽然。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
一印而文理備焉。世尊非此眼。不能辨迦葉之一
笑。迦葉非此眼。不能契世尊之拈花。乃至四七二
三。授受之際。非此眼不能驗其淺深偏全之候。所
謂啐啄同時。人境俱奪。名言斷。理路絕。壁立萬仞。
而從上佛祖。要人於此壁立萬仞。聞見智識所不
到處。豁開向上。故終日言而未甞言也。非無言也。
言之中無言也。及其獘也。知解橫生。故不得不變
而為機鋒。為棒喝。又其弊也。不得不變而定宗旨。
宗旨定。若三代之禮樂備焉。雖千聖繼出。不能易
矣。夫言論之弊也。弊於知解。而棒喝之弊也。獘於
亂統。故從棒喝悟者。知亂統之病。而建同喝四喝。
料簡玄要。函葢截流等綱宗。臨濟雲門是也。從機
語悟者。知知解之病。而建四禁五位六相。種種三
昧門等綱宗。曹洞溈仰法眼是也。以要言之。不出
實相無相無相實相之法印。所謂變變化化。而合
道之符。不能異者此也。是故符合。雖三祖之惡疾。
不得不以衣鉢付之。而符之未合。雖首座之脫化。
洛浦之聖箭。猶在點額之例。正法眼藏。果易言哉。
惟其不易言也。故先聖秘之。而聽其悟耳。
[002-0083a]


祥符蔭曰。四十九年。隨機設化。方便接引。四眾純
熟。末後一花拈出。大事了畢。亘古亘今。徹頭徹尾。
一會靈山。儼然未散。豈虗語哉。


佛付囑國王大臣護持正法。


祥符蔭曰。佛法廣大。如太虗空。攝受成就一切。非
一切之所能攝受成就。國王大臣。有一不從佛法
因緣中來者乎。有一非佛法之所攝受成就者乎。
則佛法之能護持國王大臣。國王大臣之不能護
持佛法也明矣。若然。靈山會上。佛何以付囑國王
大臣。護持正法乎。佛付囑國王大臣護持正法者。
攝受成就國王大臣也。為國王大臣計也。葢國王
大臣。宿植善根。今乘權位。護持正法。則近善知識。
邪僻不興。民知正道。聖化自端。上行下效。而天下
不治者。未之有也。是佛因其地位而接引之。使不
致於善根退失。福盡淪墜也。國王大臣。能體佛心。
融通大道。不離一心。修十善業。制御天下。顯正摧
邪。斯真不負靈山付囑者也。若不達大道。邀福營
為。藉以資培善果則可。謂能得佛當日付囑之旨。
則未也。人能弘道。國王大臣。當自護持其正法。而
佛法自在其中。若謂興隆三寶。折伏魔外。是護持
邊事。是以世諦測正徧知。淺之乎視護持佛法矣。
佛法何事。不深明佛法。而能護持佛法者。未之有
也。凡為國王大臣者。其審思之。


穆王壬申五十三年景德傳燈錄作五十二年者誤
[002-0083b]


佛示涅槃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發明華嚴經云。如來應正等覺。作佛事巳。觀十種義
故。示般涅槃。所謂示一切行。實無常故。示一切有為。非安隱故。示大涅槃。是安隱處。無怖畏故。以諸人天
樂著色身。為見色身。是無常法。令其願住淨法身故。示無常力。不可轉故。示一切有為。不隨心住。不自在
故。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堅牢故。示涅槃性。究竟堅牢。不可壞故。示一切法。無生無起。而有聚集散壞
相故。諸佛世尊。作佛事巳。所願滿巳。轉法輪巳。應化度者。皆化度巳。應受記莂。成記莂巳。法應如是。入於
不變涅槃


佛至拘尸那城。此云角城告諸大眾。吾今欲入涅槃。以
手摩胸告眾曰。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各各
瞻仰取足。勿令後悔。若謂吾滅度。非我弟子。若謂
吾不滅度。亦非我弟子。時百萬億眾。悉皆契悟。文
殊請佛再轉法輪。佛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
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耶。
遂往熈連河側。娑羅雙樹下。從其面門。放大光明。
徧照三千大千世界。十方六趣。一切眾生。遇斯光
者。罪垢消除。種成佛因。爰及天人龍神。羅漢大士。
情與無情。俱來勸請。求莫涅槃。佛受純陀最後之
供巳。說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巳。寂滅
為樂。乃右脇累足。泊然宴寂。摩耶夫人。從忉利天
來。佛復起為說法。特示雙足化婆耆。摩訶迦葉最
後至。出雙趺示之。


祥符蔭曰。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譬澄空月。影
臨萬水。水清月見。水濁月隱。眾生心淨。佛即出世。
眾生心垢。佛即涅槃。又如日月。照四天下。東方出
時。西方隱沒。非日月遂隱沒也。如來於此土眾生
[002-0083c]
化緣巳畢。示見涅槃。於他方世界。隨緣度生。未甞
涅槃也。局於凡情聖見。均之不見如來。故佛以紫
磨金色之身。炳示大眾。令其不離當前。了悟真際。
一眾機熟。悉契無生。斯又眾生心垢。佛乃降生。眾
生心淨。便涅槃也。故曰佛不住佛。名真涅槃。


佛三昧此云正定火闍維焚化也金色身天人分請舍利起
塔供養梵語舍利。此云骨身。舍利者。佛從最初發金剛心。以戒定慧光。蒸薰有漏三業生身
凝瑩而成。其色不定。小大圓直。如露如粟。如珠如菽。又因禪定。行道。願力。三者所薰。故有定。動。及隨願所
見之異。堅固如金剛。水火不能焚溺。代代高僧。凡三學圓滿者。皆有之。但曰堅固子。非若佛之光明靈變


佛示寂巳。天人弟子。競以香薪茶毗火化也之。香薪
燼後。今棺如故。爾時大眾。即於佛前。以偈頌曰。凡
俗諸猛𦦨。何能致棺熱。請尊三昧火。闍維金色身。
於時金棺從座而舉。高七多羅樹。多羅。又云貝多。此云岸。葉可書
寫。高四十九尺往反空中。化火三昧。化火三昧者。火光三昧也須臾灰

生。得舍利此云堅固子八斛四斗。迦維衛等八大國王。
嚴整四兵。各求舍利。天龍亦來。求分供養。乃分為
三分。一分與諸天。一分與龍王。一分復分為八分。
與八國王。俱起七寶塔供養。後阿育王。以阿闍世
王所供塔中舍利。分造八萬四千寶塔。散布閻浮
經傳有作佛壽八十癸酉年十二月十五日涅槃。今從祖錄考定壬申年二月十五日


別證周書記。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風忽起。損舍折木。地動天陰。西方白虹
十二道。太史扈多占曰。西方聖人卒矣。又穆王之世。數見西方光氣亘天


祥符蔭曰。至道絕迹。妙法離言。真佛無為。不墮諸
[002-0084a]
數。圓周法界。豈直誕於王宮。普見羣心。甯真謝乎
雙樹。但以羣萌長寢。爰施無緣之慈。百億分身。乃
應娑婆之界。重願弘慈。憫茲忍土十方諸佛。所共
讚揚。是以降神天竺。示域中之尊。標號釋迦。為四
生之父。脫屣儲宮。捨金輪如擲芥。修行苦行。攝邪
外以歸真。道既大成。功斯普利。三千界內。無不被
其光明。十法界中。皆盡蒙其教化。天龍攝受。神鬼
歸依。情與無情。俱承度脫。未來過見。一念了知。謗
毀稱掦。平等普攝。非天中極天。聖中至聖。何以至
於斯焉。然此一佛化儀。尚屬千燈影見。若也圓尋
覺海。則真湛寂無邊。無邊性海。佛與羣生。分量不
殊。常住真心。羣生於佛。絲毫靡間。若能就體而求。
自然當下具足。真俗不異。凡聖一如。其在孔氏之
言曰。在明明德。即佛之所謂自覺也。在新民。則覺
他也。在止於至善。則覺行圓滿也。深淺雖殊。其致
則一。故曰。佛非有他。但盡此心量耳。


五臺居士陸光祖曰。佛道廣大。不獨尊而敬之者。
生大福。即輕之詆之。侮之讐之者。亦終將得益焉。
如入栴檀之林。或躪蹴焉。或斬伐焉。皆染香氣以
出也。又曰。余世業儒。誦孔子之言甚謹。甞檢國朝
故事。竊見太祖高皇。太宗文皇。所以尊崇佛典特
異。既刻大藏經板貯兩京。又數出內帑金。印造數
千部。頒天下郡邑名藍。延高僧講演。而屬四民共
聽焉。余始諰諰然疑。豈佛氏之教。有出吾儒上哉。
[002-0084b]
不然。聰明聖智莫如我二祖。何信之之篤。如是。試
取內典觀之。則廣大無際。如望溟渤。而莫得其涯
涘也。久之稍窺端緒。則如昏衢之覩日月。而仰其
燭照也。又久之會文歸已。稍獲其用。則如布帛菽
粟。不可一日闕也。然後知二祖之見。淵哉遠矣。夫
自儒道而下。九流百氏之奧。禮樂德藝之微。性命
之精。事物之粗。方內方外。世出世間之法。大藏靡
不具焉。凡至理密義。諸家累千萬言而不能發者。
以一言發之。瞭如也。佛法之淺淺。勝他教之深深。
詎不信夫。


幻寄瞿汝稷曰。世之誕佛者。皆比於范縝之神滅
者也。而神滅非聖人所立教也。夫神也者。妙萬物
而為言者也。即心也。即道也。範圍天地。曲成萬物。
聖人所以參贊化育者也。是豈形之所及也。惟聖
人為能窮神而庸愚固未甞亡。特不知其即道耳。
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不知則一狥於形。於是遺
範圍天地之廣大。而自狹。棄曲成萬物之微妙而
自穢。終日役役。不過耳目口腹。聖人愍焉。故諭之
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謂之道。復
慮人之自畫。而高遠之。謂非已所及也。故曰利用
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堯
之所以堯。窮此神也。桀之所以桀。昧此神也。是神
者。溯之無始。推之無終。豈形生而始生。形滅而隨
滅哉。形有盡而神無窮。故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
[002-0084c]
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而
縝之言曰。形即神也。神即形也。形生而神生。形滅
而神滅。藉如縝言。操則存者。形存歟。舍則亡者。是
亡歟。出入無時。莫知其鄉。百骸九竅六臟。誰能然
歟。心不在焉。視而不見。夢說築巖。豈目所矚。處今
而憶昔。在吳而知越。何形之能然。縝亦不思甚矣。
履帝武敏而生棄。杜伯關弓。伯有為厲。墳典所載。
未易悉舉。是皆迦文之所倡乎。故縝之言。形即神
也。形滅神滅。非聖人所立教也。君子之所棄也。是
使人重形而遺神。淪胥以溺者也。何以言之。謂形
即神。則舍形無我。舍形無我。則凡形之所欲。皆我
之所欲。而以禮義維之。是強也。是外鑠也。神不滅
而謂滅。則堯桀均盡。顏跖均生。均生。則縱佚者自
適。均盡。則好修者徒勞。於是示之以餘慶。惑之以
百殃。則見以為茫昧而難徵也。揭之以仁義。則以
為仁義攖人心。揭之以性善。則以為性惡。則以為
善惡混。幾何其能信之。於是聿皇得喪。徽纏貪毒。
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沉淪昏衢。莫能自
出。旋復流浪。為苦無巳。如來智入三世。圓應眾機。
五時說法。海墨不可勝紀。其流入震旦者。纔海墨
之一滴。其語報。則徵之三世。其語性。則盡之妙覺。
知三世之報。則堯桀不均盡。知性覺之妙。則性善
無所疑。故下焉者。得其說。必惕於三世之報。惡不
俟懲而革。善不俟勸而行矣。上焉者得其說。則妙
[002-0085a]
契性善之真。居仁由義。若耳聽目視。何有攖吾心
哉。是以聖賢之教。得如來而大暢。惜哉縝之不講。
謂神滅形滅。而誕佛也。惟如來之教。能窮此神之
廣大微妙。語其大。則天地者。無盡大海之一漚耳。
元會運世者。無盡時劫之一瞬耳。語其妙。則無聲
無臭。此之空諦也。精一執中。此之尸波羅蜜也。一
言演為無量義。竟古今而推之。莫能竟也。儒墨之
是非。黃老之祕密。與夫百家之雄辯。一言而蔽之
而有餘也。佐堯而堯。佐舜而舜。父以之而慈。子以
之而孝。護世以之而護諸眾生。帝釋以之而離愛。
梵天以之而勝慧。二乘以之而迴向真乘。菩薩以
之而證入妙覺。四聖六凡。無根不被。故其言必至
於海墨也。河沙妙德。罔越窮神。故其要必歸於一
乘也。世出世法。莫不竭盡而無餘矣。是以世之興
王。莫不尊尚。列代名卿宿儒。或行峻一世。或文雄
百代。龍翰鳳雛之彥。蘭薰雪白之賢。歸命法流。頤
真靈筏者。數之更僕。未易終也。考其人之操履事
業。皆彪炳史冊。故未甞以嗜此而壞世間法也。使
道德之蘊。不出於六藝。性命之微。無過於諸儒。則
彼固皆含六藝之腴。入諸儒之室。何肯悅詖辭而
釋微言。就僻行而[斁/皿]大道乎。是棄縞紵而求短褐
之類也。非人情矣。嗟乎。四大假合也。百年旦暮也。
昔之所歷。於今奚存。今之所存。又何可恃。至愛終
離。大業終棄。神之未窮。茫茫安託。適百里而不得
[002-0085b]
其所託。則皇皇焉。浩劫之適。何翅百里。七趣紛遝。
所託非定。狃百年之得喪。而輕浩劫之流浪。可不
謂大哀耶。故濟我於一時者。不及濟我於一世者
也。俾我一世得所安者。不如使我浩劫得所安者
也。求濟我於浩劫者。非如來之教而何。姑未敢論
受果登地。第能汎瀾覺海。少溉餘潤。則契根根塵
塵。靡不周徧法界。故不獨可以窮神。亦可以窮形
色之原矣。於是纏葢不能縻。陰陽不能控。修兮其
翔。洎兮其集。得固如也。喪亦如也。未遊焉者。不獨
喪之為喪。既遊焉者。不獨得之為得。念念滅盡而
非斷。古今不異而非常。畢化沙界而壹無事。默然
宴坐而萬行嚴。往來生死。未甞生死。出入淨穢。初
無淨穢。豈將來而後證。審於今而不誣。是以究曠
劫於剎那。拔九類於半偈。莫尚如來之教矣。


佛說諸經宗旨 發明一代時教。難以周知而徧舉也。其有當於宗統者。節書之。
而諸家拈頌中稍平易者。書一二以附焉


經題[米-木+八]字。


僧問地藏琛。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未審是甚麼字。藏曰。看取下註脚 幻寄曰。有以漚和二字釋此者。是
以柏樹子話為三界唯心。同一鼻孔。座主見也


徑山杲頌曰。以字不成八字非。爍迦羅眼不能窺。一毛頭上重拈出。憤怒那吒失却威


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


南嶽儲頌曰。我相人相。恁底模樣。鼻直眉橫。何曾錯向


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002-0085c]


徑山杲頌曰。荷葉團團團似鏡。菱角尖尖尖似錐。風吹柳絮毛毬走。雨打梨花蛺蝶飛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雪堂行頌曰。枯樹雲充葉。凋梅雪作花。擊桐成木響。蘸雪喫冬瓜。長天秋水。孤鶩落霞


南嶽儲頌曰。握則為拳。開則成掌。放下手來。是一是兩


楞嚴經。佛謂阿難。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
不能及。


海印信頌曰。見不及處。江山滿目。不覩纖毫。花紅柳綠。白雲出沒本無心。流水滔滔豈盈縮


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隕。


尼無著頌曰。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虗空銷隕。試問楊岐栗蓬。何似雲門餬餅


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天目禮頌曰。不汝還兮復是誰。殘紅落滿釣魚磯。日斜風動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咄。咄。是無等等呪


阿難復白佛言。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徧圓。如是
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
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鬼畜生。


南嶽儲頌曰。閒田一畝。贏來日久。種麻得麻。種豆得豆


佛告阿難。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
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
物。云何非汝。


雪竇顯頌曰。全象全牛瞖不殊。從來作者共名模。如今要見瞿曇老。剎剎塵塵在半途


天童悟頌曰。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白雲端頌曰。若能轉物即如來。春至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臺


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朴翁銛頌曰。世間相常住。黃鶯啼綠樹。真個可憐生。動著便飛去
[002-0086a]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有僧誦此忽有疑。日夕不置。偶聞鶯聲。頓然開悟。遂續前語為偈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至百花
開。黃鶯啼樹上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
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虗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
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圓極岑頌曰。岣嶁峰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無目仙人纔一見。便應撫掌笑嘻嘻。雲暗蒼龍化葛陂。
就中一句是正頌。有人檢點得出。許你具一隻眼


諸經公案凡聖之所同然曰公。今古之所不易曰案 發明如來說法。皆方便隨機。顯
密普攝。其間有覿面全提。因事直指。不落言詮。不涉意解者。節書之為公案。諸家拈頌附焉


佛一日陞座。大眾集定。文殊白椎曰。諦觀法王法。法
王法如是。佛便下座。


芭蕉徹拈曰。忙忙者帀地普天 三峰藏拈曰人人都向世尊未陞座前會取。蚤巳錯了也


雪竇顯頌曰。列聖叢中作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會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椎


佛因黑氏梵志獻合歡梧桐花。佛召梵志放下著。梵
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梵志放下著。梵志又
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梵志放下著。梵志曰。吾
今兩手俱空。更教放下個甚麼。佛曰。吾非教汝放
捨其花。汝當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捨
却。無可捨處是汝放身命處。梵志於言下悟無生
忍法。


佛拈隨色摩尼此云如意珠問五方天王。此珠而作何色。
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佛藏珠復舉手曰。此珠作
何色。天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佛曰。汝何迷
[002-0086b]
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強說有青黃赤白色。吾
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時五方天王悉自省悟。


佛因五通仙人問。佛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
通。佛召五通仙人。仙人應諾。佛曰。那一通你問我。
翠巖芝曰。五通如是問。佛如是答。要且不會那一通 徑山杲曰。今時有一種弄泥團漢。徃徃在那一通
處。錯認定盤星


佛因菩眼菩薩欲見普賢不可得。乃至三度入定徧
觀三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而來白佛。佛曰。
汝伹於靜三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於是普眼菩
薩纔起一念便見普賢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佛一日勅阿難。食時將至。汝當入城持鉢。阿難應諾。
佛曰。汝能持鉢。須依過去七佛儀式。阿難便問如
何是七佛儀式。佛召阿難。阿難應諾。佛曰持鉢去。
葉庵謙頌曰。𢌞環父子情。步步隨流水。他日問師兄。剎竿扶不起


佛因自恣日文殊三度過夏。迦葉欲白椎擯出。纔拈
椎。乃見百千萬億文殊。迦葉盡其神力椎不能舉。
佛遂問迦葉。你擬擯那個文殊。迦葉無對。


城東有一老母。與佛同生。不欲見佛。每見佛來即便
迴避。雖然如此。回顧東西總皆是佛。遂以手掩面。
乃至十指掌中皆是佛。


佛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唯有一女
人近於佛坐而入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
近佛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
起。汝自問之。文殊繞女人三帀鳴指一下。乃托至
[002-0086c]
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佛曰。假使百千文殊亦
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有
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涌
出作禮佛。佛勅罔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鳴指一
下。女子於是從定而出。


五雲逢日。不惟文殊不能出此定。但恐如來也出此定不得


圓悟勤頌曰。大定等虗空。廓然誰辨的。女子與瞿曇據令何條直。師子奮迅兮搖蕩乾坤。象王回旋兮不
資餘力。孰勝孰負。誰出誰入。雨散雲收青天白日。君不見馬駒踏殺天下人。臨濟未是白拈賊


佛照光頌曰。一畝之田。三蛇九鼠。仔細看來。是何面嘴


佛因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佛良久。外道歎曰。
佛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作禮而去。阿難
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歎而去。佛曰。如世良馬。見
鞭影而行。


佛因外道問昨日說何法。佛曰說定法。外道曰今日
說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
不定法。佛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溈山喆拈曰。佛大似看樓打樓。大溈即不然。待問昨日說定。今日何說不定。但云非汝境界


佛因有異學問諸法是常耶。佛不答。又問諸法是無
常耶。佛亦不對。異學曰。佛具一切智。何不對我。佛
曰。汝之所問皆為戲論。


佛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我義若墮當斬首以
謝。佛曰汝義以何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為宗。
佛曰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有省乃歎
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粗是見不受
[002-0087a]
負門處細一切神天二乘不知我義墮處。惟有佛
諸大菩薩知我義墮處。回至佛前曰。我義兩處負
墮故當斬首以謝。佛曰我法中無如是事。汝當回
心向道。於是五百徒眾一時投佛出家證阿羅漢。


天衣懷頌曰。是見若受破家門。是見不受共誰論。匾擔驀折兩頭脫。一毫頭上見乾坤


佛因波斯匿王問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若言無智
不應二。若言有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義云何。佛
言。大王汝於過去龍光佛時曾問斯義。我今無說。
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為一義二義。


薦福懷曰。波斯匿王分明問。佛分明答。賓主歷然。作麼生說個無說無聞底道理


佛因文殊忽起佛見法見威神攝向二鐵圍山。


佛一日陞座默然而坐。阿難白椎曰。請佛說法。佛云。
會中有二比邱犯律行故我不說法。阿難以他心
通觀是比邱。遂乃遣出。佛還復默然。阿難又白。適
來為二比邱犯律。是二比邱巳遣出。佛何不說法。
佛云。吾誓不為二乘人說法。便下座。


詳符蔭曰。佛以雅思淵才文中之王。舌覆大千。而
其覿面提持處乃如此。何待靈山拈花。乃為密付
哉。故曰。五宗建立。只完得個拈花公案。靈山拈花。
只完得個降生公案。上下稱尊。只完得個眾生公
案。


佛法住世末法九千八百五十二年後楞嚴般舟三昧先滅餘經次第滅唯彌陀經在後滅
佛法住記云。正法正。證也。謂聞法修行。即能證果。住世一千年。由
女人出家。減五百年。據善見論云。後為比邱尼說
[002-0087b]
八敬。還得一千年。又天人答宣律師曰。佛錫杖住
龍宮中。鎮伏惡魔。復令正法增住四百年。是則正
法住世。總一千四百年。像法像者。似也。聞法修行。不能證果。僅似正法
時也住世一千年。又由錫杖在龍宮中因緣。復令像

法增住一千五百年。是則像法住世。總二千五百
年。末法謂人雖聞法。不能修行證果。為末法時也住世一萬年。又由錫
杖在龍宮中因緣。復令末法增住二萬年。是則末
法住世總三萬年。


歷年表曰。粵惟浩劫難窮。比洪荒而無始。大千等
見。如朗月以臨空。一念普觀三際。詎有今古之分。
法身圓攝十虗。豈有去來之迹。然即所示見者以
窺端倪。就化儀中而徵實際。一期法化。可得稽焉。
降神當此土周昭王甲寅之年。至壬申歲一十九
年。佛為太子處王宮。示從人道中尊。處極榮貴之
位而不貪。居至恩愛之中而不染。所以警世無常。
務登道岸。真出世間之大雄。超三界之丈夫也。從
昭王癸酉。至穆王四年癸未。佛出家修行。降魔成
道。示離世間。入法界。無法不證。無道不成。成等正
覺。超出一切。所以見身修證。為物作則。洵正徧知
之調御。兩足福足慧足尊之導師也。從甲申五年。至壬
申穆王五十三年。其間四十九年。三轉法輪。度無
量眾。一音演唱。佛以一音為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五時華嚴。阿含。方等。般若。
法華涅槃時也宣敷八教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為八被機。大事了畢。

示佛道圓成。一切眾生咸令開示悟入也。末後緣
[002-0087c]
熟化周。拈花密付。示心法無盡。真宗綿互也。佛應
世處王宮一十九年。出家修道十二年。說法度生
四十九年。共示世壽七十九年。涅槃於周穆王五
十三年壬申。至東漢孝明皇帝辛酉。金身入夢。共
一千一十年。至梁武帝大通元年丁未。達磨氏西
來。共一千四百八十二年。至今。


皇清康熈二十八年己巳。共二千六百三十八年。


祥符蔭曰。佛道無上。佛境難思。唯佛與佛。乃能知
之。茲所編者。譬湛海中一滴之涓潤。太虗際毫端
之微芒。然即毫微以融攝太虗。太虗不別。就涓滴
而朝宗湛海。湛海攸同。山河大地。全露法王之身。
萬象森羅。不出一法所印。佛不出世而出世。佛不
度生而度生。擬議思量。覿面千里矣。


宗統編年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