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53 續高僧傳-唐-道宣 (master)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


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習禪篇之二 本傳十一人附見九人



周湎陽仙城山善光寺釋慧命傳一戴逵 慧朗
 慧曉


陳南岳衡山釋慧思傳二


隋國師智者天台山國清寺釋智顗傳三


隋京師清禪寺釋曇崇傳四
[017-0561a]


隋慧日內道場釋慧越傳五


隋蔣州履道寺釋慧實傳六


隋文成郡馬頭山釋僧善傳七僧襲 僧集


隋相州鄴下釋玄景傳八玄覺


隋趙郡障洪山釋智舜傳九智贊


隋九江廬山大林寺釋智鍇傳十


隋天台山國清寺釋智越傳十一波若 法彥


釋慧命。姓郭。太原晉陽人。晉徵士郭琦之後
也。以梁大通五年辛亥之歲。生于湘州長
沙郡。天挺英姿秀拔群表。雖居綺年人多
傾異。覺夢之際光觸其身。明悟條序深有
殊致。時湘部名僧相謂曰。珍闍梨。位地難
測。然入如來室者。即慧命矣。故自結髮日
新開裕。八歲能詩書。體貌凝遠。識者知非
常器。然而銳精聽習妙入深義。故使理超
文外照出機前。智不驚愚貞無絕俗。道親
物疎。州閭贊重。年十五誦法華經。兩旬有
半一部都了。尋事剃落學無常師。專行方
等普賢等懺。討據華嚴以致明道。行自
襄沔。聞恩光先路二大禪師千里來儀投心
者眾。乃往從之。後遊仙城山。即古松仙之
本地也。先有道士孟壽者。幽栖積歲祈心
返正必果所願。捨所居館充建寺塔。及命
未至山夕。壽忽恍焉如夢。大見神祇嚴衛
館側。至覺驚喜登巖悵望。遂覩梵旅盈
林。乃命至也。趨而禮謁。即捨所住為善光
寺焉。供事駢羅眾侶咸會。晚於州治講維
摩經。大乘駕御之津。入道乘玄之迹。禪智所
指罔弗倒戈。既滿九旬便辭四部。衣鉢
[017-0561b]
隨從還返故林。有法音禪師者。同郡祁人。
本姓王氏。不言知已。兩遂得朋。同就
長沙果願寺能禪師。修學心定。未結數旬
法門開發諮質遲疑。乃惟反啟。懼失正理
通訪德人。故首自江南終于河北。遇思邈
兩師方袪所滯。後俱還仙城。僅得五稔預
知亡日。乃携音手於松林相顧笑曰。即斯
兩處便可終焉。侍者初聞未之悟也。不盈
旬望同時遇疾。命以周天和三年十一月五
日精爽不謬。正坐跏趺面西念佛。咸覩
佛來合掌而卒。同眾有夢天人下地幢幡
照日。又聞房宇唱善哉者。奇香異樂聞熏
非一。音以其月十七日。亦坐本處。所現瑞
相頗亦同倫。然命音兩賢。俱年三十有八矣。
即於樹下搆甓成墳。有弟子清信士鄭子
文。立碑于寺。門人慧朗。祖傳命業不墜禪
風。化行安沔道明隨世。初命與慧思定
業是同。贊激衡楚詞采高掞。命寔過之。深
味禪心慧聲遐被。著大品義章融心論還
原鏡行路難詳玄賦。通述佛理。識者咸誦
文或隱逸未喻於時。有注解者。世宗為貴。
自居山舍學徒騰聚名溢南北。有菩薩戒
弟子濟北戴逵。學聲早被名高列國。乃貽
書於命曰。竊以。渭清涇濁。共混朝宗之源。
松長箭短。同秉堅貞之質。幸預含靈五常
理宜範圍三教。是以闕里儒童。闡禮經於洙
濟。苦縣迦葉。遷妙道於流沙。雖牢籠二儀。
蓋限茲一世。豈如興法輪於鹿苑。蕩妄想
於鷲山。半滿既陳權實斯顯。誠教有淺深人
[017-0561c]
無內外。禪師德聲遠振。行高物表。攝受四
依。因牧羊而成誦。負笈千里。歷龍宮而包
括。故能內貫九部。搜雪山之祕藏。外該七
略。探壁水之典墳。支遁天台之銘。竺真羅
浮之記。曇賦七嶺汰詠三河。寶師妙析莊
生。璩公著論表集。若吞雲夢如指諸掌。
加以妙持淨戒如護明珠。善執律儀譬臨
玄鏡。稟羅云之密行。種賓頭之福田。撫挹
定水便登覺觀。高蔭禪支將逾喜捨。是
以不遠瀟湘。來儀沔陸。植杖龍泉乃為
精舍。迴車馬首即創伽藍。鑿嶺安龕。詎
假聚砂成塔。因山構苑。無勞布金買
地。開士雲會。袂似華陰。法侶朋衝。眾齊稷
下。禪室晨興時芳杜若。支提暮啟暫入桃
源。香山梵響將阮嘯而相發。日殿妙音。與
孫琴而高韻。紫蓋貞松仍撝上辯。洪
崖神井即鎣高心。故以才堪買山。德邁同
輦。崇峯景行牆仞懸絕。弟子業風鼓慮。欲
海沈形。洎渚宮淪覆。將歷二紀。晝倦坐
馳夜悲愕夢。未能忘懷彼我歸軫一乘。
遣蕩胸衿朗開三達。既念鼠藤彌傷鳥繫。
昔在志學家傳賜書。五禮優柔三玄饜飫。
頗絕韋編構述餘緒。爰登弱冠捃摭百
家。及乎從仕留連文翰。雖未能探龍門
而梯會稽。賦鷦鷯而詠鸚鵡。若求其一
[017-0562a]
分亦髣髴古人。但深悟聚泡。情悲交臂。
常欲蟬蛻俗解貪味真如。一日鄖城許修。
隗館屈膝。情欣係襪遇同進履。未盡開
衿遽嗟飄忽。尋拂衣世網脫屣牽絲。滄
浪濯纓漢陰抱甕。行飡九轉用遣幽憂。漸
悟三空將登苦忍。仙梁觀玉不廢從師。
深㵎折桃無妨請益。所希彌天勝氣乍酬
鑿齒。雁門高論時答嘉賓。冬暖如春願珍
清軌。室邇人遐彌軫襟帶。餘辭淺簡。望
無金玉幽林。沙門釋慧命。酬書濟北戴先
生。夫一真常湛。徼妙於是同玄。萬聖乘機。
違順以之殊迹。是以西關明道東野談仁。
彫朴改工有無異軫。今若括此二門。原茲
兩教。豈不歸宗三轉會入五乘。藉淺之深
資權顯實。斯若池分四水始則殊名。海
控八河終無別味。檀越幼挺奇才。夙懷茂
緒。華辭卓世雅致參玄。智涉五明學兼三
教。益矣能忘。蹈顏生之逸軌。損之為道。慕
李氏之玄蹤。雖復六經該廣百家繁富。聖賢
異准儒墨分流。或事曠而文殷。或言高而旨
遠。莫不納如瓶受說似河傾。明鏡匪疲洪
鍾任扣。子建挹以奇文。長卿恧其高趣。故
雖秦楚分墟周梁改俗。白眉青蓋。龜玉之
價弗渝。栖鳳臥龍。魚水之交莫異。加以識
鎣苦空志排塵俗。形雖廊廟器乃江湖。
是以屬歎牽絲興言世網。辭同應陸調合
張嚴。嗟失火之遽傳。愍清波之速逝。方應
濯足從道洗耳辭榮。九轉充虛四扇排疾。
然後尋八正以味一真。解十纏而遣三患。
[017-0562b]
斯之德也寧不至哉。貧道識鏡難清心塵易
擁。定慚花水戒非草繫。才侔撤燭學謝
傳燈。內有愧於德充。外無狎於人世。是
以淹滯一丘寓形蓬柳。端居千仞託志筠
松。測四序於風霜。候二旬於眺魄。至乃
夜聞山鳥仍代九成。晝視遊魚聊追二
子。蓽戶弊衿。既在原非病。朱門結駟。亦於
我如雲。所歎藤鼠易侵樹猨難靜。勞想鷲
頭倦思鷄足。至於林凋秋葉曾無獨覺之
明。谷響春鸎終切寡聞之歎。忽承來問曲
見光譽。幽氣若蘭清音如玉。誠復溢目致
歡。而實撫膺多愧。雖識謝天池未辯北
溟之說。而事同泥井慚聞東海之談。所冀
伊人於焉好我黃石匪遙。結期明旦白駒
可縶。用永今朝善敬清猷。時因素札言不
洗意。報此何伸。時或以逵即晉代譙國戴
逵。今考挍行事非也。晉書云。大元十二
年徵隱士戴逵。不久尋卒。至梁大通三年。
經一百四十三載。命公方生。計不相見。又
非濟北明矣。時又有沙門慧曉。厥姓傅氏。
亦以禪績獻公。文才亞於慧命。北遊齊
壤居止靈巖。數十年間幽閑精業。眾初
不異之也。及鄉民有任山荐令者。曉去
鄉歲久思問親親。行至縣門使人通令。
令正對客未許進之。踟蹰之間又催通引。
客猶未散。令且更延。曉悟曰。非令之為進
退。乃吾之愛憎耳。豈鄉壤之可懷耶。命省
事取紙援筆。而裁釋子賦。紙盡辭窮。告曰。
若令問覓。可以此文示之。吾其去矣。於是
[017-0562c]
潛遁。故賦云。咄哉失念。欻爾還覺。是也。及
後追靈巖。窮討不見。出賦示僧。方知曉
之才也。於是人藏一本。用祛鄙吝。曉後尋
諸名岳。養素栖心。時復流目人世。而還晦
形幽阜。卒不測其所終。


釋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弘恕慈
育知名。閭里稱言頌逸恒問。嘗夢梵僧勸
令出俗。駭悟斯瑞辭親入道。所投之寺
非是練若。數感神僧訓令齋戒。奉持守
素梵行清慎。及稟具足道志彌隆。逈栖
幽靜常坐綜業。日惟一食不受別供。周旋
迎送都皆杜絕。誦法華等經三十餘卷。數年
之間千遍便滿。所止菴舍野人所焚。遂顯
厲疾求誠乞懺。仍即許焉。既受草室持
經如故。其人不久所患平復。又夢梵僧數
百形服瓌異。上坐命曰。汝先受戒律儀非
勝。安能開發於正道也。既遇清眾。宜更
翻壇祈請師僧三十二人。加羯磨法具足
成就。後忽驚寤方知夢受。自斯已後勤務
更深。剋念翹專無棄昏曉。坐誦相尋用為恒
業。由此苦行得見三生所行道事。又夢彌
勒彌陀說法開悟。故造二像並同供養。又
夢隨從彌勒與諸眷屬同會龍華。心自惟
曰。我於釋迦末法受持法華。今值慈尊感
傷悲泣豁然覺悟。轉復精進靈瑞重沓。瓶水
常滿供事嚴備。若有天童侍衛之者。因讀
妙勝定經。歎禪功德。便爾發心修尋定友。
時禪師慧文。聚徒數百。眾法清肅道俗高尚。
乃往歸依從受正法。性樂苦節營僧為業。
[017-0563a]
冬夏供養不憚勞苦。晝夜攝心理事籌度。
訖此兩時未有所證。又於來夏束身長坐
繫念在前。始三七日發少靜觀。見一生來
善惡業相。因此驚嗟倍復勇猛。遂動八觸
發本初禪自此禪障忽起。四肢緩弱不勝
行步。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病者皆從
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
可得。身如雲影相有體空。如是觀已。顛倒
想滅。心性清淨。所苦消除。又發空定心境
廓然。夏竟受歲慨無所獲自傷昏沈。生為
空過深懷慚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間霍爾
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
勝背捨除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後往鑒
最等師。述己所證。皆蒙隨喜。研練逾久前
觀轉增。名行遠聞四方欽德。學徒日盛機悟
寔繁。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揚引喻用
攝自他。眾雜精麁是非由起。怨嫉鴆毒毒
所不傷。異道興謀謀不為害。乃顧徒屬
曰。大聖在世不免流言。況吾無德豈逃此
責。責是宿作。時來須受。此私事也。然我佛
法不久應滅。當往何方以避此難。時冥空
有聲曰。若欲修定。可往武當南岳。此入
道山也。以齊武平之初。背此嵩陽。領徒南
逝高騖前賢。以希栖隱。初至光州。值梁孝
元傾覆國亂前路梗塞。權止大蘇山。數年之
間歸從如市。其地陳齊邊境。兵刃所衝。佛
法云崩五眾離潰。其中英挺者。皆輕其生
重其法。忽夕死慶朝聞。相從跨險而到者。
填聚山林。思供以事資。誨以理味。又以道
[017-0563b]
俗福施。造金字般若二十七卷金字法華。琉
璃寶函莊嚴炫曜。功德傑異大發眾心。又請
講二經。即而敘構。隨文造盡莫非幽賾。
後命學士江陵智顗。代講金經。至一心具
萬行處。顗有疑焉。思為釋曰。汝向所疑。此
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
夏中苦節思此。後夜一念頓發諸法。吾既身
證不勞致疑。顗即諮受法華行法。三七
境界難卒載敘。又諮。師位即是十地。思曰非
也。吾是十信鐵輪位耳。時以事驗。解行高明
根識清淨。相同初依能知密藏。又如仁王。
十善發心長別苦海。然其謙退言難見實
故本迹叵詳。後在大蘇。弊於烽警。山侶栖
遑不安其地。又將四十餘僧經趣南岳。
即陳光大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既至告曰。
吾寄此山正當十載。過此已後必事遠遊。
又曰。吾前世時曾履此處。巡至衡陽值一
佳所。林泉竦淨見者悅心。思曰。此古寺也。
吾昔曾住。依言掘之。果獲之房殿基墌僧
用器皿。又往巖下。吾此坐禪。賊斬吾首。由
此命終。有全身也。僉共尋覓。乃得枯骸
一聚。又下細尋便獲髏骨。思得而頂之。為
起勝塔。報昔恩也。故其往往傳事驗如合
契。其類非一。自陳世心學莫不歸宗。大
乘經論鎮長講悟。故使山門告集日積高名。
致有異道懷嫉密告陳主。誣思北僧受齊
國募掘破南岳。勅使至山。見兩虎咆憤。驚
駭而退。數日更進。乃有小蜂來螫思額。尋
有大蜂喫殺小者。銜首思前飛揚而去。
[017-0563c]
陳主具聞。不以誡意。不久謀罔一人暴
死。二為猘狗嚙死。蜂相所徵。於是驗矣。
勅承靈應。乃迎下都止栖玄寺。嘗往瓦官。
遇雨不濕履泥不污。僧正慧暠與諸學徒。
相逢於路。曰此神異人。如何至此。舉朝屬
目道俗傾仰。大都督吳明徹。敬重之至奉以
犀枕。別將夏候孝威。往寺禮勤。在道念言。
吳儀同所奉枕者。如何可見。比至思所將
行致敬。便語威曰。欲見犀枕可往視之。
又於一日忽有聲告。洒掃庭宇。聖人尋至。
即如其語。須臾思到。威懷仰之言於道俗。
故貴賤皁素不敢延留。人船供給送別江
渚。思云。寄於南岳止十年耳。年滿當移不
識其旨。及還山舍。每年陳主三信參勞。供
填眾積。榮盛莫加。說法倍常神異難測。或
現形小大。或寂爾藏身。或異香奇色祥瑞亂
舉。臨將終時。從山頂下半山道場。大集門
學連日說法。苦切呵責聞者寒心。告眾人
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念
佛三昧方等懺悔常坐苦行者。隨有所須
吾自供給必相利益。如無此人吾當遠去。
苦行事難竟無答者。因屏眾斂念。泯然命
終。小僧雲辯。見氣乃絕號吼大叫。思便
開目曰。汝是惡魔。我將欲去。眾聖畟然相
迎極多。論受生處。何意驚動妨亂吾耶。癡
人出去。因更攝心諦坐至盡。咸聞異香滿
於室內。頂煗身軟顏色如常。即陳太建九
年六月二十二日也。取驗十年宛同符矣。
春秋六十有四。自江東佛法弘重義門。至
[017-0564a]
於禪法。蓋蔑如也。而思慨斯南服。定慧雙
開。晝談理義夜便思擇。故所發言無非致
遠便驗因定發慧。此旨不虛。南北禪宗罕
不承緒。然而身相挺特。能自勝持。不倚不
斜。牛行象視。頂有肉髻異相莊嚴。見者
迴心不覺傾伏。又善識人心鑒照冥伏。訥
於言過方便誨引。行大慈悲奉菩薩戒。至
如繒纊皮革。多由損生。故其徒屬服章。率
加以布。寒則艾納用犯風霜。自佛法東流。
幾六百載。惟斯南岳慈行可歸。余嘗參傳
譯屢覩梵經。討問所被法衣。至今都無蠶
服。縱加受法不示得成。故知若乞若得蠶
綿作衣。准律結科斬捨定矣。約情貪附何
由縱之。思所獨斷高遵聖檢。凡所著作口
授成章。無所刪改。造四十二字門兩卷。無
諍行門兩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
要。三智觀門等五部各一卷。並行於世。


釋智顗。字德安。姓陳氏。潁川人也。有晉遷
都。寓居荊州之華容焉。即梁散騎孟陽公
起祖之第二子也。母徐氏夢。香煙五采縈
迴在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緣
寄託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夢吞白
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師曰。白龍之兆
也。及誕育之夜。室內洞明。信宿之間其光乃
止。內外胥悅。盛陳鼎爼相慶。乃火滅湯冷。
為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門曰。善哉兒德所
熏。必出家矣。言訖而隱。賓客異焉。隣室
憶先靈瑞。呼為王道。兼用後相復名光
道。故小立二名字。參互稱之。眼有重瞳。
[017-0564b]
二親藏掩而人已知。兼以臥便合掌。坐必面
西。年一紀來口不妄噉。見像便禮逢僧必
敬。七歲喜往伽藍。諸僧訝其情志。口授普
門品。初契一遍即得。二親遏絕不許更誦。
而情懷惆悵。奄忽自然通餘文句。豈非夙
植德本業延于今。志學之年士梁承聖
屬元帝淪沒。北度硤州。依乎舅氏。而俊朗
通悟儀止溫恭。尋討名師冀依出有。年十
有八。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緒
授以十戒導以律儀。仍攝以北度詣慧
曠律師。地面橫經具蒙指誨。因潛大賢山。
誦法華經及無量義普賢觀等。二旬未淹三
部究竟。又詣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受業心
觀。思又從道於就師。就又受法於最師。此
三人者。皆不測其位也。思每歎曰。昔在靈
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
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顗乃於此山行法
華三昧。始經三夕。誦至藥王品。心緣苦
行。至是真精進句。解悟便發。見共思師處
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故思云。非爾
弗感。非我莫識。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又
入熙州白砂山。如前入觀。於經有疑。輒
見思來冥為披釋。爾後常令代講。聞者伏
之。惟於三三昧三觀智。用以諮審。自餘並
任裁解。曾不留意。思躬執如意。在坐觀
聽。語學徒曰。此吾之義兒。恨其定力少耳。
於是師資改觀名聞遐邇。及學成往辭。思
曰。汝於陳國有緣。往必利益。思既遊南岳。
顗便詣金陵。與法喜等三十餘人在瓦官
[017-0564c]
寺。創弘禪法。僕射徐陵尚書毛喜等。明時貴
望學統釋儒。並稟禪慧俱傳香法。欣重
頂戴時所榮仰。長干寺大德智辯。延入宋
熙。天宮寺僧晃。請居佛窟。斯由道弘行感
故為時彥齊迎。顗任機便動。即而開悟。白
馬警韶奉誠智文禪眾慧命。及梁代宿德大
忍法師等。一代高流江表聲望。皆捨其先講
欲啟禪門。率其學徒問津取濟。禹穴慧榮
住莊嚴寺。道跨吳會。世稱義窟。辯號懸
流。聞顗講法故來設問。數關徵覈莫非
深隱。輕誕自矜揚眉舞扇。扇便墮地。顗應
對事理渙然清遣榮曰。禪定之力不可
難也。時沙門法歲。撫榮背曰。從來義龍今
成伏鹿。扇既墮地。何以遮羞。榮曰。輕敵失
勢未可欺也。綿歷八周講智度論。肅諸
來學。次說禪門用清心海。語默之際每思
林澤。乃夢巖崖萬重雲日半垂。其側滄海無
畔。泓澄在于其下。又見一僧搖手申臂至
于岥麓挽顗上山云云。顗以夢中所見。
通告門人。咸曰。此乃會稽之天台山也。聖賢
之所託矣。昔僧光道猷法蘭曇密。晉宋英達
無不栖焉。因與慧辯等二十餘人。挾道南
征隱淪斯岳。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
積四十載。定慧兼習。蓋神人也。顗未至
二年。預告山民曰。有大善知識當來相就。
宜種豆造醬編蒲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
之。會陳始興王出鎮洞庭。公卿餞送。迴車
瓦官與顗談論。幽極既唱貴位傾心。捨散
山積虔拜殷重。因歎曰。吾昨夢逢強盜。今乃
[017-0565a]
表諸軟賊。毛繩截骨。則憶曳尾泥中。仍遣
謝門人曰。吾聞闇射則應於弦。何以知之。
無明是暗也。脣舌是弓也。心慮如弦。音聲
如箭。長夜虛發無所覺知。又法門如鏡。方
圓任象。初瓦官寺四十人坐。半入法門。今
者二百坐禪。十人得法。爾後歸宗轉倍。而據
法無幾。斯何故耶。亦可知矣。吾自行化
導可各隨所安。當從吾志也。即往天
台。既達彼山與光相見。即陳賞要。光曰。大
善知識。憶吾早年山上搖手相喚不乎。顗驚
異焉。知通夢之有在也。時以陳太建七年
秋九月矣。又聞鍾聲滿谷。眾咸怪異。光曰。
鍾是召集有緣。爾得住也。顗乃卜居勝
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壟山南。螺溪之源處。
既閑敞易得尋真。地平泉清徘徊止宿。俄
見三人。皂帽絳衣。執疏請云。可於此行
道。於是聿創草菴。樹以松果。數年之間造
展相從。復成衢會。光曰。且隨宜安堵。至
國清時。三方總一。當有貴人為禪師立
寺堂宇滿山矣。時莫測其言也。顗後於寺
北華頂峯獨靜頭陀。大風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狀。吐火聲叫駭異難陳。
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煩痛。如
被火燒。又見亡沒二親枕顗膝上陳苦
求哀。顗又依止法忍。不動如山。故使強軟
兩緣所感便滅。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敵
勝怨乃可為勇。文多不載。陳宣帝下詔曰。
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
望也。宜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蠲兩戶民
[017-0565b]
用供薪水。天台山縣名為安樂。令陳郡袁
子雄。崇信正法。每夏常講淨名。忽見三道
寶階從空而降。有數十梵僧乘階而下。入
堂禮拜。手擎香爐遶顗三匝。久之乃滅。雄
及大眾同見驚歎山喧。其行達靈感皆如此
也。永陽王伯智。出撫吳興。與其眷屬就
山請戒。又建七夜方等懺法。王晝則理治。
夜便習觀。顗謂門人智越。吾欲勸王更修
福攘禍可乎。越對云。府僚無舊必應寒
熱。顗曰。息世譏嫌。亦復為善。俄而王因出
獵墮馬將絕。時乃悟意。躬自率眾作觀音
懺法。不久王覺小醒。憑几而坐。見梵僧一
人。擎爐直進問王所苦。王流汗無答。乃遶
王一匝。坦然痛止。仍躬著願文曰。仰惟天
台闍梨。德侔安遠道邁光猷。遐邇傾渴振
錫雲聚。紹像法之墜緒。以救昏蒙。顯慧日
之重光。用拯澆俗。加以遊浪法門貫通禪
苑。有為之結已離。無生之忍現前。弟子飄
蕩業風沈淪愛水。雖餐法喜。弗袪蒙蔽之
心。徒仰禪悅。終懷散動之慮。日輪馳騖。義
和之㘘不停。月鏡迴幹。恒娥之景難駐。
有離有會歎息何言。愛法敬法潺湲無已。
願生生世世值天台闍梨。恒修供養如智積
奉智勝如來。若藥王覲雷音正覺。安養兜
率俱蕩一乘云云其為天王信敬為此類也。
於即化移海岸法政歐閩。陳疑請道日
昇山席。陳帝意欲面禮。將申謁敬。顧問群
臣。釋門誰為名勝。陳暄奏曰。瓦官禪師德
邁風霜禪鏡淵海。昔在京邑群賢所宗。今
[017-0565c]
高步天台法雲東藹。願陛下詔之還都。使
道俗咸荷。因降璽書重沓徵入。顗以重法
之務不賤其身。乃辭之。後為永陽苦諫。因
又降勅。前後七使。並帝手疏。顗以道通惟
人王為法寄。遂出都焉。迎入太極殿之東
堂。請講智論。有詔羊車童子列導於前。
主書舍人翊從登陛。禮法一如國師瓘闍
梨故事。陳主既降法筵。百僚盡敬。希聞未
聞。奉法承道。因即下勅。立禪眾於靈曜寺。
學徒又結。望眾森然。頻降勅於太極殿講
仁王經。天子親臨。僧正慧暅僧都慧曠京師
大德。皆設巨難。顗接問承對盛啟法門。暅
執爐賀曰。國十餘齋。身當四講。分文析義
謂得其歸。今日出星收見巧知陋矣。其為
榮望未可加之。然則江表法會。由來諍競
不足。及顗之御法即坐。肅穆有餘。遂使
千支花錠七夜恬耀。舉事驗心。顗之力
也。晚出住光曜。禪慧雙弘。動郭奔隨傾意
清耳。陳主於廣德殿下勅謝云。今以佛法
仰委。亦願示諸不逮。于時檢括僧尼。無
貫者萬計。朝議云。策經落第者。並合休
道。顗表諫曰。調達誦六萬象經。不免地獄。
槃特誦一行偈。獲羅漢果。篤論道也。豈
關多誦。陳主大悅。即停搜簡。是則萬人出
家。由顗一諫矣。末為靈曜褊隘。更求閑靜。
忽夢一人。翼從嚴正自稱名云。余冠達也。請
住三橋。顗曰。冠達梁武法名。三橋豈非光
宅耶。乃移居之。其年四月。陳主幸寺修行
大施。又講仁王。帝於眾中起拜殷勤。儲后
[017-0566a]
已下並崇戒範。故受其法。文云。仰惟化導
無方隨機濟物。衛護國王汲引天人。照
燭光輝託迹師友。比丘入夢。符契之象久
彰。和上來儀。高座之德斯炳。是以翹心十
地渴仰四依。大小二乘內外兩教。尊師重
道由來尚矣伏希俯提。所請世世結緣遂
其本願。日日增長。今奉請為菩薩戒師。便
傳香在手。而瞼下垂淚。斯亦德動人主。屈
幸從之。及金陵敗覆。策杖荊湘路次盆城。
夢老僧曰。陶侃瑞象敬屈護持。於即往憩
匡山。見遠圖繢。驗其靈也。宛如其夢。不
久潯陽反叛寺宇焚燒。獨有茲山全無
侵擾。信護象之力矣。未剗迹雲峯。終焉其
致。會大業在藩。任總淮海。承風佩德。欽注
相仍。欲遵一戒法奉以為師。乃致書累請。
顗初陳寡德。次讓名僧。後舉同學。三辭不
免。乃求四願。其辭曰。一雖好學禪。行不
稱法。年既西夕薳守繩床。撫臆循心假
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
見期。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亂。身闇庠序
口拙暄涼。方外虛玄久非其分。域間撙節
無一可取。雖欲自慎樸直忤人。願不責
其規矩。三徵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
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
輕則來嫌誚。避嫌安身。未若通法而命。
願許其為法。勿嫌輕動。四三十餘年水石
之間因以成性。今王途既一佛法再興。謬課
庸虛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酬外護。若丘
壑念起。願隨心飲啄以卒殘年。許此四心
[017-0566b]
乃赴優旨。晉王方希淨戒。如願唯諾。故
躬制請戒文云。弟子基承積善生在皇
家。庭訓早趍眙教夙漸。福履攸臻妙機頃
悟。恥崎嶇於小徑。希優遊於大乘。笑息止
於化城。誓舟航於彼岸。開士萬行戒善為
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喻宮室先基趾。
徒架虛空終不能成。孔老釋門咸資鎔鑄。
不有軌儀孰將安仰。誠復能仁奉為和上。
文殊冥作闍梨。而必藉人師顯傳聖授。自
近之遠感而遂通。波崙罄髓於無竭。善才
亡身於法界。經有明文非徒臆說。深信佛
語幸遵時導。禪師佛法龍象。戒珠圓淨定
水淵澄。因靜發慧安無礙辯。先物後己謙
挹成風。名稱遠聞眾所知識。弟子所以虔誠
遙注。命檝遠迎。每慮緣差值諸留難。師亦既
至。心路豁然。及披雲霧即銷煩惱。今開
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揚州總管寺
城設千僧會。敬屈授菩薩戒。戒名為孝亦
名制止。方便智度歸宗奉極。作大莊嚴。同
如來慈普諸佛愛。等視四生猶如一子
云云。即於內第躬傳戒香。授律儀法。告
曰。大士為度遠濟為宗。名實相符義非輕
約。今可法名為總持也。用攝相兼之道也。
王頂受其旨教曰。大師禪慧內融。導之法
澤。輒奉名為智者。自是專師率誘日進幽
玄。所獲施物六十餘事。一時迴施悲敬兩
田。願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國。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請。顗曰。先有明約事無兩違。即拂
衣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尋送至于城門。
[017-0566c]
顧曰。國鎮不輕道務致隔。幸觀佛化弘護
在懷。王禮望目極銜泣而返。便泝流上江。
重尋匡嶺。結徒行道頻感休徵。百越邊僧
聞風至者累迹相造。又上渚宮鄉壤。以答
生地恩也。道俗延頸老幼相携。戒場講坐眾
將及萬。遂於當陽縣玉泉山立精舍。勅給
寺額。名為一音。其地昔惟荒嶮神獸蛇暴。創
寺之後快無憂患。是春亢旱。百姓咸謂神
怒。顗到泉源帥眾轉經。便感雲興雨霔。
虛誣自滅。總管宜陽公王積。到山禮拜戰
汗不安。出曰。積屢經軍陣。臨危更勇。未嘗
怖懼頓如今日。其年晉王又遺手疏請還。
辭云。弟子多幸謬稟師資。無量劫來悉憑
開悟。色心無作昔年虔受。身雖疎漏心護
明珠。定水禪支屏散歸靜。荷國鎮蕃為臣
為子。豈寂四緣能入三昧。電光斷結其類
甚多。慧解脫人厥朋不少。即日欲伏膺智
斷率先名教。永汎法流兼用治國。未知
底滯可開化不。師嚴導尊可降意不。宿世
根淺可發萌不。菩薩應機可逗時不。書云。
民生在三。事之如一。況覃釋典而不從
師。今之慊言備瀝素欵。成就事重請棄飾
詞。顗答書云。謬承人乏擬迹師資。顧此
庸微以非時許。況隆今命彌匪克當。徒
欲沈吟必乖深寄。王重請云。學貴承師事
推物論。歷求法界厝心有在。仰惟久殖
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學俄逢聖境。南岳
記莂說法第一。無以仰過。照禪師來具述
此事。于時心喜以域寸誠。智者昔入陳朝。
[017-0567a]
彼國明試。瓦官大集眾論鋒起。榮公強口先
被折角。兩瓊繼軌纔獲交綏。忍師讚歎
嗟唱希有。弟子仰延之始。屈登無畏。釋難
如流。親所聞見。眾咸瞻仰。承前荊楚莫不
歸伏。非禪不智。驗乎金口。比釋所談。智
者融會甚有階位。譬若群流歸乎大海。此
之包舉始得佛意。惟願未得令得。未度令
度。樂說不窮法施無盡。乃從之重現。令
造淨名疏。河東柳顧言。東海徐儀。並才華
冑績。應奉文義。緘封寶藏。王躬受持。後蕭
妃疾苦。醫治無術。王遣開府柳顧言等。致
書請命願救所疾。顗又率侶建齋七日。行
金光明懺至第六夕。忽降異鳥飛入齋壇。
宛轉而死。須臾飛去。又聞豕吟之聲。眾並同
矚。顗曰。此相現者。妃當愈矣。鳥死復蘇。表
盍棺還起。豕幽鳴顯示齋福相乘。至于翌
日。患果遂瘳。王大嘉慶。時遇入朝。旋歸台
岳躬率禪門。更行前懺。仍立誓云。若於三
寶有益者。當限此餘年。若其徒生。願速從
化。不久告眾曰。吾當卒此地矣。所以每
欲歸山今奉冥告。勢當將盡。死後安措西
南峯上。累石周屍植松覆坎。仍立白塔。
使見者發心。又云。商客寄金醫去留藥。吾
雖不敏。狂子可悲。仍口授觀心論。隨略疏
成不加點潤。命學士智越。往石城寺掃
洒。於彼佛前命終。施床東壁面向西方。
稱阿彌陀佛波若觀音。又遣多然香火。索
三衣鉢杖。以近身自餘道具。分為二分。一
奉彌勒。一擬羯磨。有欲進藥者。答曰。藥
[017-0567b]
能遣病。留殘年乎。病不與身合。藥何所
遣。年不與心合。藥何所留。智晞往曰。復
何所聞觀心論內復何所道。紛紜醫藥累擾
於他。又請進齋飯。答曰。非但步影而為
齋也。能無觀無緣即真齋矣。吾生勞毒器
死悅休歸。世相如是不足多歎。又出所
制淨名疏并犀角如意蓮華香爐。與晉王
別遺書七紙。文極該綜詞釆風標。屬以大
法。末乃手注疏曰。如意香爐是大王者。還用
仰別。使永布德香長保如意也。便令唱
法華經題。顗贊引曰。法門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彌大微妙難測。輟斤絕絃於今日
矣。又聽無量壽竟。仍贊曰。四十二願莊嚴
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云云。又索香湯
漱口。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教四無
量六度等。有問其位者。答曰汝等嬾種善
根。問他功德如盲問乳蹶者訪路云云。
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只是五品
內位耳。吾諸師友從觀音勢至皆來迎我。
波羅提木叉是汝宗仰。四種三昧是汝明導。
又勅維那。人命將終。聞鍾磬聲增其正念。
唯長唯久氣盡為期。云何身冷方復響磬。世
間哭泣著服皆不應作。且各默然。吾將去
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
二日也。滅後依有遺教而殮焉。至仁壽
末年已前。忽振錫披衣猶如平昔。凡經
七現重降山寺一還佛壟。語弟子曰。案
行故業。各安隱耶。舉眾皆見悲敬言問。良久
[017-0567c]
而隱。自顗降靈龍象育神江漢。憑積善
而託生。資德本而化世。身過七尺目佩
異光。解統釋門行開僧位。往還山世不
染俗塵。屢感幽祥殆非可測。初帝於蕃
日。遣信入山迎之。因散什物標域寺院。
殿堂厨宇以為圖樣。告弟子曰。此非小緣
所能締構。當有皇太子為吾造寺。可依
此作。汝等見之。後果如言。事見別傳。往
居臨海。民以滬魚為業。󰤦網相連四百餘
里。江滬溪梁六十餘所。顗惻隱觀心彼此
相害。勸捨罪業教化福緣。所得金帛乃成
山聚。即以買斯海曲。為放生之池。又遣沙
門慧拔。表聞于上。陳宣下勅。嚴禁此池
不得採捕。國為立碑。詔國子祭酒徐孝
克為文樹于海濱。詞甚悲楚。覽者不解墮
淚。時還佛壟如常習定。忽有黃雀滿空
翱翔相慶。鳴呼山寺三日乃散。顗曰。此乃
魚來報吾恩也。至今貞觀猶無敢犯。下勅
禁之猶同陳世。此慈濟博大仁惠難加。又
居山有蕈觸樹皆垂。隨採隨出供僧常調。
顗若他涉蕈即不生。因斯以談。誠道感矣。
所著法華疏止觀門修禪法等。各數十卷。
又著淨名疏至佛道品。有三十七卷。皆出
口成章。侍人抄略。而自不畜一字。自餘隨
事流卷不可殫言。皆幽指爽徹摛思開
天。煬帝奉以周旋。重猶符命。及臨大寶便
藏諸麟閣。所以聲光溢于宇宙。威相被于
當今矣。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瘞以石門
關以金鑰。所有事由一關別勅。每年諱日
[017-0568a]
帝必廢朝。預遣中使就山設供。尚書令楊
素。性度虛簡事必臨信。乃陳其意。云何枯
骨特坐如生。勅授以戶鑰令自尋視。既
如前告得信而歸。顗東西垂範化通萬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眾四千餘人。
寫經一十五藏。金檀畫像十萬許軀。五十
餘州道俗受菩薩戒者。不可稱紀。傳業學
士三十二人。習禪學士散流江漢。莫限其
數。沙門灌頂侍奉多年。歷其景行可二十
餘紙。又終南山龍田寺沙門法琳。夙預宗門
觀傳戒法。以德音遽遠拱木俄森。為之行
傳廣流於世。隋煬末歲巡幸江都。夢感智
者言及遺寄。帝自製碑。文極宏麗。未及鐫
勒。值亂便失。


釋曇崇。姓孟氏。咸陽人。生知正見幼解信
奉。七歲入道。博誦法言。勤注無絕。後循聽
講肆雄辯無前。乃以慧燈欲全本資攝
念。聖果將克必固定想。因從開禪師而
從依止。逮乎受戒志逾清厲。遂學僧祇
十有餘遍。依而講解。聽徒三百。京輔律要此
而為宗。後弊於言說更崇前觀。額上鼻端
是所存想。山間樹下為其居處。既而光明內
發。色相外除。形木若枯心灰猶死。偏精六
行冠達五門。開公處眾稱為第一。遂得同
學齊敬。又號為無上士也。及師亡遺囑令
攝後徒。于時五眾二百餘人依崇習靜。聲
馳隴塞化滿關河。尋路追風千里相屬。填
門盈室坐誨門人。或初修不淨。或終學人
空。念彼慈悲弘斯正則。周武皇帝特所欽
[017-0568b]
承。乃下勅云。崇禪師德行無玷精悟獨絕。
所預學徒未聞有犯。當是尊以德義。故
則眾絕形清。可為周國三藏年任陟岵寺
主。即從而教導。僧尼有序響名稱焉。每為
僧職滯蹤。未許遊涉乃假以他緣遂蒙放
免。末遺法淪蕩便從流俗。外順王威內持
道素。又授金紫光祿等銜。並不依就。雖
沈厄運無癈利人。大象之初皇隋肇
命。法炬還炤。即預百二十僧。勅住興善。尋
復別勅令宰寺任。重勤辭遜又不受之。而
道冠僧群。王公戒範。昔以佛法頹毀。私願
早隆。謹造一寺用光末法。因以奏上。帝乃
立九寺以副崇願。皆國家供給終于文世。
高唐公素稟行門偏所歸信。遂割宅為寺
引眾居之。勅以虛靜所歸禪徒有譽。賜額
可為清禪。今之清明門內寺是也。隋氏晉王
欽敬禪林。降威為寺檀越。前後送戶七十
有餘。水磑及碾。上下六具永充基業。傳利
于今。天子昔所承名。今親正業。開皇之初
勅送絹一萬四千疋布五千端綿一千屯綾二
百疋錦二十張五色上米前後千石。皇后又
下令送錢五十貫氈五十領剃刀五十具。
崇福感於今願。流於後望。建浮圖一區。用
酬國俸。帝聞大悅。內送舍利六粒。以同弘
業。于時釋教初開。圖象全闕。崇興此塔深
會帝心。勅為追匠杜崇。令其繕績。料錢三
千餘貫計。塼八十萬。帝以功業引費。恐
有匱竭。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總
一千三百對。以助隨喜。開皇十一年。晉王
[017-0568c]
鎮總楊越。為造露盤并諸莊飾。十四年內方
始成就。舉高一十一級。竦耀太虛。京邑稱
最。爾後䞋遺相接。眾具繁委。王又造佛堂
僧院。并送五行調度。種植樹林等事。並
委僧眾。監檢助成。崇既令重當朝。往還無
壅。宮閤之禁門籍未安。須有所論執錫
便進。時處大內為述淨業。文帝禮接自稱
師兒。獻后延德又稱師女。及在于本寺則
勅令載馳。問以起居。無晨不至。自所獲外
利盡施伽藍。緣身資蓄衣鉢而已。開皇十
四年十月三十日。遷化寺房。春秋八十矣。皇
情哀慘下勅葬焉。所須喪事有司供給。皁白
弟子五千餘人。送于終南至相寺之右。為
建白塔。勒銘存今。初崇未終七日。寺內幡
竿無故自折。門外汲井忽爾便枯。眾怪其
由也。及至晦夜。崇遺告曰。吾有去處今
須付囑。即以衣資施於三寶。及至後夜
覺有異相。就而觀之方知氣絕。無疾而逝。
形色如生。因以奏聞。莫不懷慟。


釋慧越。嶺南人。住羅浮山中。聚眾業禪。有
聞南越。性多汎愛慈救蒼生。栖頓幽阻虎
豹無擾。曾有群獸來前。因為說法。虎遂以
頭枕膝。越便捋其鬚面。情無所畏。眾咸
覩之以為異倫也。化行五嶺聲流三楚。隋
煬在蕃搜選英異。開皇末年。遣舍人王延
壽。往召追入晉府慧日道場。并隨王至京
在所通化。末還楊州。路中感疾而卒。停屍
船上。有若生焉。夜見焰光從足而出入于
頂上。還從頂出而從足入。竟夕不斷。道俗
[017-0569a]
殊歎未曾有也。王教歸葬本山。以旌誠敬。


釋慧實。俗姓許氏。潁川人。少出家。志敦幽
尚遍履名山。梁末遊步天台綜習禪業。入
房閉戶。出即蕩門。衣鉢隨身惟留床席。
寔輕清之丈夫也。陳祚伊始負錫龍盤。絕
跡人世五十餘年。貴尚頭陀恒居宴默。自
少及終脇不親物。雖形衰年積。而精節之
志。老而彌厲。以仁壽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遷于蔣州履道寺之房。春秋九十有六。遺旨
令屍陀北嶺。後收窆於山南。奉造三層塼
塔。就而紀德。


釋僧善。姓席氏。絳郡正平人。童少出家。便
從定業。與汲郡林落泉方公齊名。各聚其
類。依巖服道。往還駱驛白鹿太行抱犢林
慮等山。振名四遠歸宗殷滿。有弟子僧襲
者。愍斯汾曲往延通化。善以山眾常業恐
有乖離。雖經頻請曾未之許。襲曰。前後邀
迎三十餘度。元元之情情無已已。磨踵有
盡誓心難捨。善乃從焉。居住馬頭山中大
行禪道。蒲虞晉絳荷襆相諠。眾聚繁多遂分
為四部。即東西二林杯盤大黃等處是也。皆
零房別室星散林巖。宴坐所指十一切入而
為標據。徒屬五百肅然靜謐。仁壽之歲其道
彌隆。及疾篤將極。告弟子曰。吾患腹中
冷結者。昔在少年。山居服業。糧粒既斷。
嬾往追求。噉小石子用充日給。因覺為
病耳。死後可破腸看之。果如所言。又累
曰。各勤修業不勞化俗。癈爾正務。若吾
終後不須焚燎外損物命。可坐于瓮中埋
[017-0569b]
之。以大業初年三月十一日。加坐如生。
卒于大黃巖中。道俗依言而殯。僧襲本住
絳州。結心定業。承習善公不虧其化。晚
住晉州寶嚴寺。充僧直歲。監當稻田。見殺
水陸諸蟲不勝其酷。因擲棄公名追崇故
業。以善師終日他行不在。借訪時人又並
終沒。遂齎諸供度就山設會。悲慟先迹顧
奉無由。尋其遺骸莫知所在。忽聞爆聲
振裂。響發林谷。見地分涌瓮出于外。骸
骨如雪唯舌存焉。紅赤鮮映逾於生日。因
取骨舌兩以為塔。襲以貞觀十五年正月
九日卒於山舍。春秋六十有四。臨終神思
安隱稱念而逝。時晉州西小榆山有沙門僧
集者。苦節山林聚徒禪業。養蛇畜鼠。馴
附可以手持。常現左右驅逐不去。有俗
人來輒便自隱。


釋玄景。姓石氏。滄州人。十八被舉秀才。至
鄴都。為和王省事。讀書一遍便究文義。
須便輒引曾無所遺。五載之中無書可讀。
晚從和禪師所聽大品維摩。景既後來門側
立聽。深鑒超拔將歸受學。和以定業之望
參問繁廣。令依止慧法師授以大乘祕奧
之極。既沃乃心便志存捨俗。二十有七。
與諸妻子執別。告云。自臨漳已南屬吾所
遊。名涅槃境。臨漳已比是生死分。爾之行
往也。吾誓非聖更不重涉。還從和公剃
落。授以正法。景晨霄思擇統解玄微。遭
周滅法逃潛林薄。又以禪道內外相融。開
皇初年就緣講導。儀設華約事事翹心。故
[017-0569c]
二時法會必香湯洒地。熏爐引導前經後景
初無一絕。洗穢護淨欽若戒科。常讀開經
行不過五。尋訖更展。其例如前。故每振
法鼓。動即千人屯赴。供施為儔罕匹。所以景
之房內。黃紫緇衣上下之服各百餘副。一時
一換。為生初善。經身一著便以施僧。其
感利之殷為如此也。後因臥疾三日。告侍
人曰。玄覺。吾欲見彌勒佛。云何乃作夜
摩天主。又云。賓客極多。事須看視。有問其
故。答云。凡夫識想何可檢校。向有天眾邀
迎耳。爾後異香充戶。眾共聞之。又曰。吾欲
去矣。當願生世為善知識。遂終於所住。
即大業二年六月也。自生常立願。沈骸水
中。及其沒後遵用前旨。葬于紫陌河深瀅
之中。三日往觀。所沈之處返成沙墳。極高
峻而水分兩派。道俗異其雅瑞。傳迹于今。
玄覺孝慈居性祖學先謨。後住京師隷莊
嚴寺純講大乘。於文殊般若偏為意得。榮
觀帝壤譽顯當鋒。


釋智舜。俗姓孟。趙州大陸人。少為書生。博
通丘索工書善說。庠序附焉。年二十餘。
厭世出家。事雲門稠公居于白鹿。始末十
載。常樂幽隱不事囂雜。纔有昏情便有
靈祇相誡。或動身衣。或有聲相。又現白服。
形量丈餘遶院相警。往往非一。嘗與沙門
曇詢。同修念定經于四年。後北遊贊皇許
亭山。依倚結業聲績及遠。有資其道供者。
便權避之。遂經紀載不須資待。又獵者
逐雉飛入舜房。苦加勸勉終不肯止。遂
[017-0570a]
將雉去。情不忍此。因割耳遺之。感舜苦
諫。便投弓解鷹。從舜請道漸學經義。於
是課篤數村捨其獵業。斯則仁濟之誠也。
後專習道觀不務有緣。妄心卒起不可禁
者。即刺股流血。或抱石巡塔。須臾不逸其
慮也。故髀上刺處。班駮如鋪錦焉。其翹勵
之操。同伍誠不共矣。處山積歲剪剃無人。
便以火燒髮。弊服遺食屢結寒炎。度
景分功無忘造次。性少貪惱手不執財。每
見貧餒淚垂盈面。或解衣以給。或割口以
施。由此內撤外化。所親之中。見其彌敬
十人出家。並依舜行。練心節量。踵武揚
風。後年疾既侵身力斯盡。常令人稱念。繫
想淨方。遂終于老。末感氣疾忽增。十有五
日。勵念如初。卒于元氏縣屈嶺禪坊。時年
七十有二。即仁壽四年正月二十日也。初葬
于終所山側。後房子縣界嶂洪山民。素重舜
道。夜偷屍柩瘞于巖中。及往追覓皆藏其
所。三年之後開示焚之起白塔于崖上。自
舜之入道精厲其誠。昔處儒宗頗自矜伐。
忽因旬假得不淨觀。腸腑流外驚厭叵
陳。所見餘人例皆不淨內溢。乃就稠師具
蒙印旨。為雲門官供當擬是難。因就靜山
曉夕通業。不隷公名不行公寺。而內德潛
運遠聞帝闕。開皇十年下詔曰。皇帝敬問
趙州房子界嶂洪山南谷舊禪房寺智舜禪
師。冬日極寒。禪師道體清勝。教導蒼生。使
早成就。朕甚嘉焉。朕統在兆民之上。弘護
正法夙夜無怠。今遣上開府盧元壽。指宣
[017-0570b]
往意。并送香物如別。時趙州刺史楊達。以
舜無公貫素絕名問。依勅散下方始知
之。乃為繫名同果寺。用承詔旨而舜亦
不臨赴。山民為之起寺。三處交絡四方聞
造。欣斯念定。而莫堪其精到。不久還返。斯
勇猛之誠不可例也。每於冬初化諸緣
集。多辦複貯之衣。就施獄囚。春秋二時方
等行道。餘則加坐幽林。塊然不寐及登耳
順心用力疲。轉讀藏經凡得四遍。左手執
卷右手執燭十宿五宿目不曾斂。佛名贊
德誦閱如流。昏晝六時禮懺終化。有弟子智
贊。幼奉清誨長悟玄理。攝論涅槃是所
綜博。今住藍田化感寺。承習禪慧榮其光
緒。比多徵引終遁林泉。


釋智鍇。姓夏侯。豫章人。少出家在楊州興
皇寺。聽朗公講三論。善受玄文。有名當
日。開皇十五年遇天台顗公。修習禪法特
有念力。顗歎重之。晚講涅槃法華及十誦
律。弘敷之盛見重於時。又善外學。文筆史
籍彌是所長。晚住廬山造大林精舍。締構
伊始並是營綜。末又治西林寺。兩處監護皆
終其事。然守志大林。二十餘載足不下山。
常修定業。隋文重之。下勅追召。稱疾不
赴。後豫章請講。苦違不往。云吾意終山
舍。豈死城邑。道俗虔請。不獲志而臨之。未
幾遂卒于州治之寺。時以為知命也。春秋
七十有八。即大業六年六月也。氣屬炎熱。而
加坐如生。接還廬阜形不摧變。都無臭腐
反有異香。道俗歎訝。遂緘于石室。至今如
[017-0570c]
初焉。


釋智越。姓鄭氏。南陽人也。少懷離塵之志。
父為求婚。方便祈止。長則勇幹清美。于時
樂陽殿下統御荊州。徵任甚高。非其所欲。
惟以情願出家。王感彼誠素。因遂夙心。剪
落已後隨方問道。仍到金陵。便值智者。北
面請業。授以禪法。便深達五門窮通六妙。
戒行清白律儀淳粹。又誦法華萬有餘遍。
瓶水自盈。經之力也。學徒雖眾。其最居稱
首。有臨海露山精舍。梵僧所造。巨有靈異。
智者每臨。命越令影響之。晦迹已後。台嶺
山眾一焉是囑。二十年間詢詢善誘無違遺
寄。便為二眾依止四部歸崇。姿容瓌偉。德
感物情。頗存汲引。每於師忌勅設千僧官
齋。越以衣盋之餘以充大施。隨文皇帝
獻后崩日設齋呪願。每獲百段曾不固留。
括州刺史鄭係伯。臨海鎮將楊神貴。師友義
重待遇不輕。大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寢疾經旬。右脇而臥。卒于國清舊房。春秋
七十有四。臨終之時山崩地動。境內道俗
咸所見聞。台山又有沙門波若者。俗姓高句
麗人也。陳世歸國。在金陵聽講。深解義
味。開皇併陳。遊方學業。十六入天台北
而智者求授禪法。其人利根上智。即有所
證。謂曰。汝於此有緣。宜須閑居靜處成備
妙行今天台山最高峯。名為華頂。去寺將
六七十里。是吾昔頭陀之所。彼山祇是大乘
根性。汝可往彼學道進行必有深益不須
愁慮衣食。其即遵旨。以開皇十八年往彼
[017-0571a]
山所。曉夜行道不敢睡臥。影不出山十有
六載。大業九年二月忽然自下。初到佛壟上
寺。淨人見三白衣擔衣鉢從。須臾不見。至
於國清下寺。仍密向善友同意云。波若自
知壽命將盡非久。今故出與大眾別耳。
不盈數日。無疾端坐。正念而卒于國清。春
秋五十有二。送龕山所。出寺大門迴輿示
別。眼即便開至山仍閉。是時也莫問官私
道俗。咸皆歎仰俱發道心。外覩靈瑞若
此。餘則山中神異人所不見。固難詳矣。時
天台又有釋法彥者。姓張氏。清河人。周朝
廢教之時。避難投陳。於金陵奉遇智者。
以太建七年陪從入天台。伏膺請業。授
以禪那。既蒙訓誨不停房舍。每處山間
林樹之下專修禪寂。三十年中常坐不臥。
或時入定七日方起。具向師說所證法相。
有人聽聞曰。如汝所說。是背捨觀中第二觀
相。亦有山祇數相嬈試。宴坐怡然不干其
慮。大業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國清。春秋六
十六。智者門徒極多。故敘其三數耳。
續高僧傳卷第十七=二十一【明】十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