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433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清-觀衡 (master)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九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門人正印重編


書序



自知錄序



是書源流始於功過格增減相續易成此集蓋功過
格與白豆黑豆之驗衡聞之舊矣大要是去惡就善
革凡入聖微密玅行之公據也每欲效之惟身心麤
獷有間致使染淨交雜不能純淨無漏深愧相去古
人遠矣且功過格者有欲檢束身心頓臻妙淨先置
一空書格於案頭每時每日每月每年凡舉一善念
行一善事隨以筆記之動一惡念作一惡行亦隨以
筆記之竟夜達旦從朝至暮自閱一日十二時中多
少善多少惡如善多惡少則喜若善少惡多則悔假
若純惡無善自知是凡夫是惡人是沉淪是愚癡乃
至是畜生是餓鬼是地獄不應與善人賢人一切大
人同坐同行同飲食同衣服況敢開大口說大話而
無忌憚耶如此純善無惡自信是聖流是善人是超
越是智慧乃至是羅漢是菩薩是真佛恒應於惡人
愚人一切含識能勸能導能攝受能安隱自能入非
道達佛道而無違礙也然則人性物性天性佛性唯
一性也弟因念欲形氣有精粗善惡不一致有聖凡
優劣不等試觀善人惡人均一性也而損益自別智
人愚人均一性也而明昧各異天堂與地獄均一性
也而苦樂懸殊諸佛與眾生均一性也而覺迷迥隔
諦思聖凡性既一也何不為聖為賢為善為智為天
堂為羅漢為菩薩為佛為解脫為自在為超越而甘
自為凡為俗為惡為癡為地獄為餓鬼為畜生為纏
縛為障礙為墮落枉自屈屈孰之過歟自棄耶人棄
耶天棄耶地棄耶覺察至此不思希聖希賢而仍從
愚從惡未之有也古人立功過格乃聖賢行徑非真
[009-0702c]
實做功夫莫能識之不惟不識反笑為卑劣事耳黑
豆白豆之驗亦同其揆雲棲大師悅此格增補易名
自知錄謂人孰不欲為聖賢惟不自知不自覺故荏
苒成俗乃至流入惡藪皆無知之過也如能自考身
心擇精取妙純白無雜豈非是有知良知能知正知
者耶此在自信自得方能親切因以自知名之吉之
隴州安于劉公伯仲乘般若慧根兆形此際身心舉
止視聽言思純善無偽慎獨無間見義勇為全無身
世之慮為人為已不見彼此之跡而賢善可為至矣
復梓此格仍依雲棲大師之名衡三過目不能釋手
見此刻即見安于公之身心也亦見一切有生之性
命也是安于公之身心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十
方法界同一真淨世出世間共一圓通究竟真常廣
大無礙豈可視為事行行行小行者哉外此別覓玄
玅雄談闊論大悟大徹大機大用以為超格者諸方
別有善知識為之發揚非衡所知也是真實語。


閒閒菴集序



近來新發禪書遍滿區宇無乃彷彿前人相似之舉
語意未出古宿窠臼即拈古頌古轉語代語之名惟
智者能超之實難其言也讀豈凡居士閒閒菴集大
有超格手眼遠諸沾滯言言獨露本真字字不墮世
數非大有超邁古今實到之玅何能有此豈尋常宗
教學步阿師可同日而語耶此中題詠疏記諸作皆
自住三昧幽微深密縱其雷霆未能破之究竟堅固
獨見於此昔嘗晤居士畏之非大人再來何奇貌若
此是時居士任長沙副憲別後聞出巡南雲茶陵等
處與諸戎長鬥射無有先其左者遇虎射虎遇寇射
寇百發百中如甕中捉兔全不費些毫計力因此三
湘清泰數載有生者咸被其力衡出荊楚浪跡江右
期八九載傳聞居士出處多端有云官高何位有云
[009-0703a]
出家何山有云掩關修禪有云探奇山水聞之不一
信亦未決每懷之而不釋茲為雲居灑掃因緣未就
持缽吉州道經章門與舊識歎時世不寧延及海昏
上下多寇擾賴有金憲臺捉獲巨盜多少名乃驚探
之莫是昔年據長沙之金居士耶舊識遽曰就是此
老衡喜不自禁敢通名求晤一見目光射人無畏自
在大不與昔日同觀其舉止玅用神出鬼沒天眼龍
睛求其蹤跡了不可得今時緇素學人欲知觀音大
士八萬四千首眼與臂欲知竿頭進步欲知威音那
畔曰全體大用曰本無所有曰禪曰教曰向上曰生
前直向居士箭頭上著眼可也如不能向箭頭上著
眼可向居士箭譜中游目此閒閒菴集即居士箭譜
也若看破箭譜即見得居士箭鋒若見得箭鋒庶識
得居士全體大用中一少分耳舟中將別居士惠此
集意索一語為證衡憑巳之所見所知錄此若居士
透露佛祖之外智識不到之地猶俟超方大知識能
發之。


匡山蓮華峰志略序



本來大體寂照不二發為相用亦變相見二分相分
屬寂即染淨差別種種依報見分屬照即聖凡差別
種種正報是則依正之分雖聖凡優劣精麤靈昧小
大之不同總不出有情無情之境量原其寂照不二
之大體故也從來有云地靈人傑人傑地靈亦本此
義匡山紀事云匡山奇秀甲於天下蓮峰奇秀甲於
匡廬此語可謂匡山知巳別為蓮峰之知巳是則蓮
峰乃匡山諸峰中第一峰不惟本質獨秀而名稱普
聞超越諸峰遠矣所以超越諸峰者因本質靈而出
人傑因人名聖而地名尊此天下古今不二之常道
也此峰宋有祥庵主卓錫斯處是此峰之知巳濂溪
周公與祥庵主密於此事互相酬唱是周公又為祥
[009-0703b]
公知巳人與人互為知巳山與人亦互為知巳是山
與人賓與主互俱難得也而蓮峰之面目獨耀於天
下者此也祥公之識見非淺學可測因兩句語識洞
山聰公為雲門兒孫展具遙禮只此一事則知祥公
獨拔諸方本蓮峰獨秀諸峰也我明 世宗年間有
大安禪師久依中南古巖尊宿古巖化後負靈骨遍
歷諸方末上蓮華峰頂喜其高遠幽曠遂下住腳先
建古巖尊宿塔縛茆於傍三年後方事苫屋佛殿禪
堂廚庫諸寮山門廊廡新壯一時四方學人歸趣如
雲來往問道檀越有汪南溟萬淺源諸公荷擔大事
有荊國樊山王為伽藍主者彼時興揚佛法大振真
風蓮峰亦可謂西江第一席也 思宗年來有融公
捨座主遠繼二大師芳猷座主先從五乳憨山先師
披剃亦嘗參黃檗念禪師為憨先師室中密契與貫
之畢居士諸上善人結石門社深究禪源慕祥菴主
之遺風獨登蓮峰直造幽境追古比今大生隱意乃
於二大師入定處結廬獨處自謂活埋舊識聞之苦
為勸喻下山再為商略不遲公堅志不移三經寒暑
實乃死而復生枯而再榮諸方聞者見者無不獲益
有學人慕其風欲同飲啜苦難栖泊不得巳稍從結
搆從是有忍先懺主秋雨淨舟二座主相訪因訂向
上盟建大悲壇修大悲懺蓮峰法道復為一新懺法
饒益甚廣融公著有蓮峰記振古社序一菴法傳二
隱者傳峰上諸作甚多少存稿為他事因緣偶飛錫
建業說法金陵寺法範清古蓮峰因年荒兵火之亂
人多四散漸見荒涼古江州萬工部遇菴公有先塋
在蓮峰之下因掃塋仰濂溪周先生高風尋幽探古
高望蓮峰恨不得一蹴而至捫蘿攀條躡霞爬磴直
上蓮峰極頂伸腰張目長江大流乾坤開闢山河大
地恍與身心無二不覺輕快自亡也歎曰夫子昔日
[009-0703c]
登東山小魯登泰山小天下吾今日親見吾夫子面
目合而為一從此再不疑誰為佛誰為孔也蓮峰聖
地益人如是之速慶快不巳遍探此峰之奇絕遍討
此山之文墨集之盈帙目為蓮峰志略附高僧傳願
文與融公諸作合刻為一舟下留都親迎融公歸峰
上別為莊嚴重新佛法是萬公又為融公知巳如大
安之有樊山祥公之有濂溪有主必有賓有人必有
境而人境賓主互相待而互相與其因緣時節玅有
不可思議之湊合非心力可及也余讀此集則知山
與人賓與主今與古彼與此惟知巳而巳矣亦惟一
巳而巳矣贅語。


三堂傳戒儀序



原夫律宗乃諸佛出世說法究竟一真總持心地法
門也初盧舍那佛於蓮華臺藏世界座上以此心地
法門告千華上佛千華上佛轉告千百億釋迦千百
億釋迦持此心地法門各歸南閻浮提菩提樹下示
成正覺始初說法終至涅槃諸有所作不出蓮華臺
藏世界盧舍那佛所告心地法門品中一毛頭許耳
乃至釋迦老子末後拈花全體揭示亦不出心地法
門一毛頭許耳千百億釋迦各各如是是則過去現
在未來諸佛出世說法無別法可說唯此心地法門
而巳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修學亦無別法可修
可學亦唯修此心地法門而巳是則律宗實諸佛門
法藏之總相審矣至於如來因事制律有大乘小乘
在家出家開遮不同抑有安居結界羯磨布薩結罪
出過及傳戒儀範衣缽名相種種差別皆律宗住持
法相也修律未善其宗者惟知事相作為而不知所
以事相作為者是執事而迷本也誰之過歟震旦戒
宗本於高座瓦官相傳至大唐澄照大師可謂律學
之大成也其傳戒科儀或增或減展轉不一法久自
[009-0704a]
弊傳至宋元及我 明初有南北戒壇其科範雖漸
次俗而綱領猶正南壇寢息久矣北壇 世宗年間
尚大開法施末年為當事奏之亦禁矣從此諸方或
三人五人十人百人聚為一眾開壇傳戒善則善矣
多有未見戒之全法未免有增減之訛甚至三堂交
互不清識者無不哂之觀衡不忖下劣緣于竹林大
師教衣缽作法其本自北戒壇傳來更參于諸方科
式如清濁水貯于淨器俟水清去泥依清水分立三
壇作法其中有通有別通則通于啟請歸依懺悔發
願等式雖小異皆大同也別則別其沙彌比丘菩薩
發心行相開遮精麤差別不等也繁者刪之少者補
之刪者刪于過俗補者補于佛語未敢以巳見妄點
其中唯拈香緣啟等語出鄙意此屬外科無害正旨
也三堂儀則訂成復白十方諸佛拈鬮印可乃敢就
梓初梓于中湘次刻于邵陽因時勢壅塞白門吳越
多未見爾晦上座眾中知識捐衣缽之資再刻于留
都棲賢菴以便傳戒省于臨時去取之勞此緝多就
時稍繁來哲如欲再訂只宜減不宜繁恐違佛制緣
舉刻之誠綜其大端冠諸首用知此刻所自來云爾。


永嘉禪師證道歌註頌重刊序



有云諸佛出興唯為一事此一事者乃一念未生前
無迷無悟無修無證無有身心世界亦無諸佛眾生
究竟本無所有向上一事也是則黃面老子示寂人
世始之處胎降生終之示疾入滅其中種種動止放
光入定降伏魔外應供人天一說多說塵說剎說乃
至舉拳垂手掩室拈花總此一事蓋此方教體在音
與聞如以音聲語言宣示此事為正傳如言說之外
別以放光動地舉拳垂手掩室拈花或密語或良久
發明此事為別傳正別之傳不同所傳之事一耳所
以阿難尊者問迦葉尊者世尊金襴外別傳所傳何
[009-0704b]
事迦葉尊者呼阿難阿難應諾迦葉尊者曰倒卻門
前剎干著阿難尊者有省觀二尊者問答而別傳之
旨可知試觀諸經論何處不先標本有又觀諸祖相
傳何人不終藉言說而初學座主黃口禪流妄以宗
說分優劣者徒增戲論之失又則正中有別別中有
正如是妙密在於主持佛法者觀機逗教善於發用
耳爰真覺大師初習台宗教觀深入法界游戲性海
如獅子王縱橫無畏末上曹溪見六祖大師唯印可
而巳非別有指示此是教中沒量大人知此則知教
之所以教也真覺大師歌詠此事以發悟後學名證
道歌古今稱為甚深法施絕玅聲句所以從古至今
偏方僻域咸珍誦於口角元至元年間有法慧宏德
禪師從而著語註述復為之頌精肯曉了義路本位
圓明無礙上智下愚各從其游獵是此一拈弄實為
初學大開一方便門從元至元至於今日三百餘年
此作全不聞于世偶愚谷姚居士得之於書齋閱而
喜之如獲至寶欲梓行以廣於世屬余序余展玩三
次亦喜透露幾微平實穩當觀姚居士丰姿飄揚器
度閒淡莊重和雅與此註作氣味相合擬法慧禪師
乃愚谷公之前身今特來翻謄自已舊時公案不然
何此書巳沉沒三百餘年不曾遇著一個知已何因
何緣獨今日撞著姚居士如涉大川拾得一如意寶
豈不奇哉豈不是宿因所使昔紫柏老人海內周旋
三十餘年拶尋洪覺範禪師文集盡覺範大師所有
諸作紫柏老人盡得而梓之一一能新人耳目紫柏
老人未梓之前世巳絕聞若亡矣人謂紫柏老人是
覺範大師後身今來拶尋自巳遺書此語可證此書
堙沒多年今日重復炳耀亦是此書之精神當於此
時發現一切因緣時節各有待焉駢語。


諸祖道影跋


[009-0704c]


真源絕朕藉心色以達其宗智境無依因真空而顯
其相又則心非境不生境非心不有聖凡心境染淨
因果皆真空之影像也復有將紙墨圖寫聖賢之形
山水之形萬物之形乃至圖寫地獄餓鬼等形此乃
影上而復影也影而復影影影無窮影影無窮彰吾
真源之妙用是則藉影以觀形即相以見性形影非
離性相不二其中幻化微妙豈可得而思議者哉世
之傳寫聖賢之形者以啟人希慕之心傳寫山水萬
物之形者以見變化之妙乃至傳寫地獄餓鬼等形
者以生人怖畏之想怖苦以畏惡希聖而慕善要之
修身正心革凡入聖莫不從斯影像以達真源及至
真源回觀聖凡境界一無所有是則頓超佛祖之外
亦從影像之妙而發起也此卷繪諸善知識道影即
自心之光明應善保之。


燕貽孫居士書華嚴經跋



甲申春從舟訪船子性空道場住雲間月餘有老僧
云住貝多菴持華嚴經首尾二卷云是西番國王跪
書此經八十一卷進貢宋天子願十方國土通為一
家此番王書經之底意也董玄宰陳眉公李姓者咸
有跋老僧欲衡贅一語細觀前三公辭義書法曲盡
幽致可謂三傑矣再言不過膚餘耳是觀書者之精
神堅密故所書之經堅固常住若此此經自宋時入
我國歷年久遠經過幾番世界之變而能獨存若紙
若墨若手筆新成此非精神感通龍神呵護何以有
此此真世間瑞品又宋朝有五顯書七斗書金粟等
書藏經約六七藏今未聞有一全者獨全此經者其
呵護豈不別有奇因緣耶是年休夏留都清涼寺自
恣後有孫居士托僧持華嚴經首尾二卷云是居士
先大人燕貽先生手書此經八十一卷卷卷皆有人
跋唯餘第二十一卷未跋欲衡填之想諸卷之跋巳
[009-0705a]
盡跋之深玅特祝之此經字字光明字字堅固與虛
空等與法界饒益未來無窮無盡較之番王之願十
方國土通為一家共超越廣大悠遠霄壤未足況其
高下是祝。


贈序



贈若訥舒公序



天地之氣以陰陽會合交互錯縱有消長屈伸不一
故所生萬物有貧富貴賤不同也人之習氣以根境
對待因依薰染有忻厭去取無停故所結種性有染
淨善惡之無盡也天地無私降修短之區修短之由
在人善惡之習所招乘善習遇長遇伸所產故尊大
乘惡習遇消遇屈所產故微賤亦有善習遇屈屈亦
成伸惡習遇伸伸亦成屈是則天地之氣從人業習
所轉人多外推天地之氣內忘所結之習故以死生
富貴諉于天命不知天命由於自造然天地之氣與
人之習均吾心之妄動也首楞嚴經云觀界安立觀
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皆是妄緣風力所轉又
云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是知由
吾心一念不覺晦昧為空虛極而搖故成風大老氏
原此空為虛無推此風為元氣故曰虛無大道生元
氣元氣生兩儀兩儀生萬物是也孟子稱曰浩然之
氣均一風力然風氣運動之性有動必有靜因動靜
故成陰陽陰陽錯縱會成萬物是知天地萬物渾一
浩然之氣但人自形自拘自私自卑溺心于聲色貨
利之源故不能超天地陰陽之外為天地陰陽使不
能使天地陰陽也唯至人達境從心唯心無境故能
變化陰陽範圍天地左右逢源逆順自若而天地陰
陽豈能拘拘耶古今有負才能有負忠烈有負利達
有負清尚有負雄辯有負靜默皆所秉之氣正猶在
知出知藏蓄之養之所培之根深所發之幹大故能
[009-0705b]
成名成家全浩然歸大道乃至有超於無上正覺者
也爰所秉之氣從于心發還從心養乃能變化無窮
成其大用又所秉所負氣也知出知藏志也氣使然
則凡智使然則聖故君子必養志化氣必不率氣奪
志不二舒居士年十七歲負英才持懸辯視千古如
掌中談諸方如目下胸襟浩然意氣超拔核人之過
不計人之惡受人之駁不昧人之善可謂口有陽秋
之鑑心無是非之跡此一段氣即莊孟之所發也李
太白蘇長公之所遇也想居士識見超然而出藏蓄
養必不在諸賢哲之下余有超天地之志而無包天
地之氣因見居士秉此大氣可欽可慕可敬可愛而
居士亦敬我愛我重我信我而不知所以敬我信我
也一日居士向余取字余謂居士尊諱曰心忠大抵
忠直多致辯老氏曰大辯若訥可字若訥居士亦喜
其所字然若訥似訥而非訥聖賢用心多是內明外
暗所以老氏曰人皆察察我獨昏昏人皆昭昭我獨
悶悶又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又則言偏義圓一涉
語言不無滲漏憨先師有云縱使雄談何如杜口昔
維摩丈室三十二大菩薩談不二法門唯文殊以言
遣言得入甚深不二法門至於維摩以無言遣言始
是末後一句把住牢關又且多言失照于人此雖辯
而失其辯減言能持照於巳此雖不辯而得其辯又
經云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試看所談之人盡是陽燄
空花所論之事誠為龜毛兔角將何為是非得失哉
是故古人齊物我忘是非者此也亦不可坐此無言
為妙但可言而言可默而默乃能圓轉活潑不滯偏
枯居士同念來李公之武攸會諸上善人有所感發
歸來自言從今奉佛淨戒決志不退因曰居士是大
根器當持大戒菩薩有護自心戒有護他心戒護自
心戒者常防自心離諸過失護他心者凡語言行事
[009-0705c]
不令他人生惱失念既持菩薩戒即入菩薩位古德
云善言無瑕謫善行無轍跡是也若乃至於無礙辯
才超方手眼橫說豎說一說多說廓然自在一言為
天下法一行為萬世師則上所言皆剩語耳。


贈本來譚居士序



本來居士原荊南人客於永陽多年舉家奉佛專心
淨業居士雖處家而圓轉細致慈覆一切乃至雞犬
視以同仁卓卓然有出家之標致邵郡車季公禪喜
居士年二十三歲秉金剛丰骨庚申秋杪游嶽博山
水物色諸方文苑豪傑緇門英俊因過永陽為郡伯
林公所重一時聲震永陽而幽人才士推排競訪禪
喜居士不先言不諍論但於人所談論喫緊處輕輕
一語使人毛骨灑然傾心歎服咸額手而謝吐舌而
歸本來居士聞風趣訪聽其音聲觀其相貌雖出水
蓮花走盤珠璣未得況其超逸私意吾女齋素清修
不願與塵俗偶此郎不事何為事也歸之內言舉家
忻悅乃倩親友說之禪喜居士聞此女信佛以慈心
就之即開筵集客以成女志禪喜居士探奇事訖偕
女旋家女之聰性慈柔令長幼內外無不矢心敬順
此真一段奇因緣本來因送女至邵陵訪予五臺蘭
若詢之曾禮寶月頭陀門下起法名興善不飾服不
甘味語默動止可欽可仰因書數語以結淨緣謂曰
天地有根萬物有本而人人自有一段光明為諸緣
封鎖不得顯現受用隨風逐浪漂流生死可謂演若
迷頭誠自狂妄居士法號本來試撿現前那箇是自
巳本來面目內之眼耳鼻舌肢體髮膚外之天地日
月山河國土非本來也審之言思動靜迷悟取捨推
之鵲噪鴉鳴風搖塵起非本來也乃至禪定解脫神
通玅用無礙辯才大自在力秘密境界亦是有為邊
事任是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無垢淨識大圓鏡智空
[009-0706a]
如來藏亦是名相邊事至此佛也不可得法也不可
得心也不可得空也不可得以何為本來面目耶即
此不可得便是水窮山盡處脫體無依處雖然於本
來面目猶隔一重所以古人云莫道無心云是道無
心猶隔一重關昔洞山有僧問師常教人行鳥道未
審如何行鳥道師曰不逢一人曰如何行師曰直須
足下無私去曰如行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否師曰
闍黎因甚顛倒曰甚處是學人顛倒師曰若不顛倒
因甚麼卻認奴作郎曰如何是本來面目師曰不行
鳥道試看古人下語宛轉回互不觸尊顏學道至此
秖得回轉面目摸索自巳鼻孔方知原來不是別人
即現前虛空大地草芥人畜染淨因緣聚散起止一
塵一縷亦不是別人所以古人云虛空及大地全露
法王身始是到家受用時節若謂諸方念佛因緣如
何即此行去是真念佛是第一義諦念佛是不思議
念佛於無淨土處示現淨土於無往來中示現往來
於無佛處念佛佛是本來之佛於無念中起念念是
本來之念以本來之念念本來之佛如水投水似空
合空彌陀是自巳自巳是彌陀塵塵淨土念念彌陀
十方法界打成一片便能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
塵裏轉大法輪念佛至此乃不昧本來面目是究竟
田地所以古人云行住坐臥之中一句彌陀莫斷須
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
成一片當念認得念人彌陀與我同現今日念佛須
是認得念人方可語本來一事居士可肯之則不枉
水月相逢心源一會也。


酬海藏上師舍利序



海藏上師于闐國人也因 聖天子差人之于闐國
請候法王作大道場上師隨法王過我震旦國十餘
年矣我國所有名山聖道場地豐邑大邦一一遊到
[009-0706b]
天啟元年殘臘同娑南上師之粵東道經邵州會予
五臺菴中一見如舊契屈留度歲每夜談之次多論
西國風土及沙門行業因論于闐國持咒精行蔓延
至舍利子上師曰人一生口吧吧持咒未見其脩行
只待身後一把火有舍利無舍利方見其修行何如
耳是知西域修行多重持誦復以舍利為修行之實
驗每見梵師多重假缽囉碗及舍利者為重修行故
也我國人多以狂見自高不以舍利為重所以持咒
之行不精持誦既不精而修行亦以懈廢是以修行
有讓于西國多矣上師惠予一舍利子如粟米顆大
帶赤色因問予曾見永明壽禪師舍利亦如粟米顆
大純白色上師曰赤是堅固白是舍利亦有師云佛
為舍利高僧為堅固又教中云梵語舍利華言堅固
詳此則知以華梵之音別聖凡赤白之優劣而聖凡
優劣雖不同其骨分均也其舍利優劣不同亦見聖
凡修行有等佛之舍利優於光明變化能往來者以
佛之色身全體金剛佛在世時渾身毛孔皆能放光
天上人間倏往倏來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
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故遺身舍利亦能放
光現瑞飛行自在變化無方舍利即佛之分身而能
靈通者理固然也菩薩之舍利想次佛之舍利羅漢
之舍利又次菩薩之舍利後之高僧舍利又次羅漢
之舍利高僧中有解脫者有禪定者有持誦者其舍
利亦多種不同是知修行有淺深而色身亦有精麤
因色身有精麤而遺身舍利有優劣不等亦理固然
也是則舍利為修行之驗者理亦昭然昔南泉遣僧
送布褲與一菴主菴主曰自有娘生褲不受僧回舉
似南泉泉曰再去問他娘未生時穿個甚麼僧如命
復至菴主問娘未生時穿個甚麼菴主無語僧回舉
似南泉泉曰死如如也他日菴主歸西燒三斗三升
[009-0706c]
舍利有人舉似南泉泉曰任他燒八斛四斗不如當
時答得老僧一轉語看他古人何等見處八斛四斗
舍利不如一轉語為玅夫南泉非不重舍利自有一
顆真舍利在恐人昧卻故此挑剔耳然此舍利無古
無今非內非外生天生地能聖能凡其色也非青黃
赤白可擬其玅也非見聞覺知可識三世諸佛不知
其源底大悲千手難摩其邊際爍迦羅眼窺覷不得
多口阿師咀嚼不得猶如金剛床子推不向前拽不
向後是真金剛是真堅固是真舍利南泉有此舍利
故開如是大口此顆舍利自南泉拈弄出來相傳到
今落在病僧手內蒙上師惠我舍利無可為答將此
顆舍利呈似上師帶去西國有時拈弄出來使知大
唐國中仁義不少也。


贈孝則車公序



原夫天地古今奇人奇物及諸奇事皆吾本性不思
議之玅用也由性玅故所發所變一切諸法無論巨
細知頑無一物不通於神用無一事不具於靈玅但
人心麤浮未能覺察故日用而不知然天地日月古
今聖賢具大體大用者且勿論試觀蟻之為物至微
者也行不見其跡語不聞其聲而能遠征不迷其途
號令能統其眾知晴知雨知出知藏作事有始終行
徑知退讓其細致有人所不及之處其所作事不若
人之大者以蟻之身分微故不能大作非智識之不
足又如蜂之為物亦細品採百花而為蜜不損花之
色香空行無標跡往來亦不錯落此亦人未能之此
二物物之最細微者所作所事有智識未能及者非
玅而何至於無情之物如草木金石之類最頑者也
各具性用有甘有毒能殺能活至有能通於精靈者
人之智識亦有所不能至處此亦非玅而何大概有
情之聖凡大小雖殊眼等六根一也無情之染淨巨
[009-0707a]
細雖別色等六塵一也根之玅用人或易見如變幻
等色變調等聲變作等香變異等味變化等觸變通
等法皆有心力不能致之其理致玅處又何如哉是
則根塵等法一一天真一一靈妙妙到極處曰甚妙
妙之更妙曰玄妙妙之非常曰奇妙妙之不可及曰
深妙妙之無上曰最妙如是妙處難於言顯唯至人
以神會可也古今奇才奇事何能備舉多知事奇才
奇而不知所以奇有即事奇才奇而會吾之本性奇
者非至人而何經云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斯之
謂歟又即性妙而妙至天地萬物身界一如古今一
致又非至聖而何有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十方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斯之謂歟孝則車公古
今奇才也識見超拔文法高奇奇書奇詩無往而不
超倫入妙而能達乎妙之本源又能廣諸眾妙公年
三十有二十年前見船子和尚偈如睹舊物義意開
朗本有自現因有船子偈解續有心經贊八識略註
凡諸有筆墨間未嘗不以向上一事為宗本如公可
謂即奇以見性即性以致奇病僧與公相與二十年
未敢識公為何人也曾聞公有夢兆為傅大士後身
益增其疑公雖自具奇品曾不以奇凌人亦不以奇
傲物理不自見事不自是功不自伐能不自矜處眾
平與僧密樂人之長不形人之短又善誘人之短就
已之長不截人之長同巳之短此性分之本然非作
意也有才無行者能友其才不友其行有行無才者
能友其行不友其才是則不失其友亦不誤其友是
則雖與海內諸名公友而自有才行之取友中有不
友處不友中有友處自有超拔之妙迥不與世之聲
利者同轍也公嘗過友人書齋閱病僧所書卷彼卷
皆病僧應機之語誠不足當高明賞鑑公雖高名博
達而又不以拙鄙彈棄猶讚之又欲之即此擬公不
[009-0707b]
僧之才識而憐病僧之樸蠢欲一二字伴於案
頭以見病僧樸蠢之真病僧亦不敢以樸蠢自鄙即
將樸蠢獻於高明冀高明鑑方外之實處以見二十
年之相與唯此不二之蠢念若夫公高奇深妙處自
有大方明眼宗師為公發揚之予何能言之予何能
言之。


贈幼潛王公序



原夫大塊形於萬物竟古而不墜者善藏故也古德
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
凋無形本寂寥即善藏也由善藏故能主能不息耳
詩云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此亦藏義書云至誠如神
此明由藏而後有大用是則克明德於天下者皆從
止善安定中來大抵世出世法不論知頑小大未有
不由靜而動隱而現老氏云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
也又云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此
聖人體大塊之藏用善守其誠可謂率性之道也又
則龍德由潛故能神變莫測潛之道甚深秘密心識
豈可及哉試看世間無情草木之屬潛根深者發幹
大潛根淺者發幹小又則樹蟲入繭而後蛾草蟲見
人寂然而後生此昆蟲草木微纖之物尚能先根本
而後枝幹知隱藏而後生活況出世之至德妙道也
哉古之聖賢有藏跡者處於深山幽谷遠避人世有
藏心者灰心泯智如愚若鹵有藏視聽者收視返聽
隔絕見聞有藏言動者若訥若拙兀然杜口如是藏
者雖有深有淺有權有實至於成德於身流光於世
者均也雖然總不若藏德至矣如普門自在三昧現
種種身隱顯莫測或示為人王宰官長者居士或現
為童男童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人同事稱讚真
乘令諸有情同歸第一義諦而後巳若然者去住無
礙逆順自如無私欲于人而善利于人能順大塊之
[009-0707c]
無私天地萬物皆備于巳可與聖性同體並用究竟
而無息矣幼潛王公諱乾字幼潛以乾之九六高而
危九一潛而全因字之幼潛此以字善而善其行止
也如以字潛潛其行止亦能潛其視聽視聽潛則潛
其身心既身心潛亦能潛其道德既潛道德則潛妙
性妙性無潛無所不潛無所不潛則無所不備無所
不備則無所不發現也是則出世大雄廣大神通無
量三昧皆從一潛字流出又則性覺妙明由潛而照
本覺明妙照而常潛潛之道豈可輕易得哉潛之義
深遠一期不能盡言略語此。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九



 遼東錦州松山所見任
 浙江湖州府總巡廳信官余三瀛發心捐貲
 喜刻
顓愚和尚語錄第九卷計字九千九百五十二
 該銀伍兩玖錢柒分敬為
慈母張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圓明仗
般若而悟證真乘賴菩提而安寧老稚謹意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  日楞嚴寺經坊附板

[009-070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