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433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清-觀衡 (master)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五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門人正印重編


書問



答思履王公



承佳命書法語。謹按禪關策進錄二條不知可否。來
書云病在道理話頭作解。於生死分中全不相干。此
真法語。是今古參禪人通病。非病過人不能知此。非
到家人不能言此病。僧每謂此事不難古今人。難者
只是我心不死耳。我心若死有何難易。有何取捨。有
何憎愛。有何迷悟。一切人都是說得行不得。若說得
到行得到。佛祖即我。我即佛祖。何須別求玅悟玄理。
何必言難了又難。如今人舉目觀日月與古人一般
見。此見豈非釋迦當時睹明星之見。孔子當時觀川
之見耶。今人靜耳聞鐘鼓與古人一般聽。此聞豈非
釋迦當時聞梵音之聞。孔子當時聞齊韶之聞耶。今
人舉手持捉與古人一般用。此手豈非釋迦當時拈
花之手。孔子當時援琴之手耶。今人運足行道與古
人一般行。此足豈非釋迦當時昇天宮之足。孔子當
時登泰山之足耶。若說今人視聽言動不是古人視
聽言動。何故釋迦也在此太虛空中。孔子也在此太
虛空中。諸人皆在此太虛空中。共一太虛。如何今人
不是古人。虛空尚不可二。真性豈可二耶。所以說諸
人不是釋迦孔子則不得也。若說是又不肯承當。設
有狂夫自言。我是釋迦我是孔子。及乎到是非憎愛
關頭不唯過不得一毫捨不得一毫放不下。是知此
道人人具足。個個現成。只要肯行肯承當肯放得下。
便無他矣。是知執事言道理為病是知言也。聊復來
意。




來諭為浮名所誤等語。知執事為未明此事者發之。
[005-0681a]
病僧亦就未明者試言之。蓋經世出世法通屬名字。
然名不誤人。人自誤其名耳。使世無君臣父子夫婦
朋友之名。則倫理仁義之道廢。而天地日月亦無由
知。名於世豈可須臾離哉。出世法曰真如曰佛性。亦
假其名。勸誘人心。使人依名尋義。以盡心焉。設無名
字。則世出世法俱無建立。若到名不立處。實超越世
出世間為聖凡不二之地。此地雖尊貴無名。亦由名
而入。亦不外其名。別有一地為無名。即名就是無名。
雖是無名。不妨千名萬名。此方是大人境界。無礙行
徑。又如周孔黃老千古已上人也。至今垂名不朽。是
先世聖賢以名導後世作聖賢。為正世之性情。又如
威音智勝塵劫已前佛也。至今名稱普聞。亦是過去
諸佛以名接人作佛。為出世之津梁也。是知先聖先
覺非名無以垂化。後聖後覺非名何以導心。此名能
成立世出世法。能軌人成聖成賢。是名不誤人也。人
錯亂其名。壞世出世法。致于地獄三途者。是人誤其
名也。今人多分以名為誤者。總是好名之心不真。裝
點造作。用心支持。唯恐失之。見得為累為苦。別自偷
安放閒為灑為樂。此是俗名俗利。甚至有不足言者
也。果真好其名。依名踐實。稟明於心。得失不能劫其
懷。死生無以二其念。好名至此。即是聖賢。又何疑哉。
其實名利即聖賢事業。但人不知小大。故為誤。世間
名利誰過於堯舜禹湯周孔黃老。名溢六合利被四
夷。此諸聖賢還是名利誤耶。還是不貪名利耶。諦觀
此諸聖賢是真踐名者也。又出世間名利無過於佛。
名周法界利滿性海。盡未來際受用不盡。天上天下
世出世間。再無有超過佛之名利。最廣最大最久最
遠。此亦是真踐名實處也。人多分圖小名利。不知圖
大名利小名利者。名利一身一國一鄉一家。大名利
者名利被於天下。成天下人之名。成天下人之利。以
[005-0681b]
天下之名利即一已之名利何其大耶。使盡法界馳
一名盡法界成一利。而言思所不能及。又何其廣大
耶。只因愛小失大。私於一身。則有彼此鬥諍貪求苦
惱。是人自誤。何況誤中更有誤耶。若圖大名利。則與
聖與賢若佛若祖同其途轍共其受用。如此真名真
利豈可以偽名偽利雷同一併棄耶。此等真名真利
實棄不得。愈棄愈光。愈棄愈大。至於祖師門下萬里
無片雲。青天也喫棒。更見廣大殊勝。如是名利可不
盡心焉。因來諭為導諸人假言浮名之苦。意在要人
知此真名真利一著。在病僧代執事發之。不知可執
事意否。如不可。幸擲水火中。儻有一二可者。願奉法
供養。


答孝則車公



道理流行顯晦有時。山水與人物發動有時。人之精
神著於詩文出沒亦有時也。曾讀譚子詩歸序云。素
所得名之詩。或有不能例次者。亦必其人之精神至
今日而當止。間有收無名之篇。若今日始新出于紙。
亦必古人之精神至今日而當一出。此非人之精神
著于詩文而隱顯有時耶。建于功業者亦然。吾攷梵
網經上卷。從古來經歷多少智人。未有得其句者。今
有繖山從而釋之。新安黃山從古來未開。今有普門
頭陀開之。文章山水千古之下。以待其人。豈非文章
山水之精靈得無因人所顯耶。洪覺範禪師所著僧
寶智證等傳。及石門文字禪諸書。至我朝世宗年間
埋沒。多不聞其名者。達觀禪師一出策杖寰海遍搜
尋之。一一皆得。隨得隨梓。海內遍傳。若今日始出入
謂達觀大師乃覺範後身重來翻騰故書。觀其所行
若實然。今足下曾夢為傅大士後身。今又為船子偈
釋。使非傅大士後身決是船子後身重來。翻騰自已
千百年無人所知之公案。非彼即此。信無疑矣。船子
[005-0681c]
當時赤窮擔板一生樂于山水。末後只得夾山一人。
其精神亦埋沒多載。而今方露。是人之氣運與精神
相等也。船子四偈古來無人發揮者。因船子印夾山
云。釣盡煙波金鱗始遇之句閣誤了。只說船子意在
求人。所以不曾在宗旨上照管。今睹足下之釋。始猶
為疑。偶憶船子有歌云。有一魚兮偉莫裁。混虛包納
甚奇哉。能變化吐風雷。下線何曾釣得來。正合夜靜
水寒魚不餌之句。恍然開悟。合爪讚歎希有。千載奇
遇也。衡素未精文字於佳稿。未免有隔礙。觀前二釋
最精肯無容擬議。後二釋尚未悟釋中幽旨。據鄙見
本是釣魚船上客。偶除鬚髮著袈裟。正是藏身處沒
蹤跡。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舊宿蘆花。正是沒蹤
跡處莫藏身。此是船子綱宗。又本是釣魚船上客是
三十年前山是山水是水。偶除鬚髮著袈裟是三十
年中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
舊宿蘆花是三十年後山依舊是山水依舊是水。足
下大悟徹後四字見得極的當。又一波纔動萬波隨
之句。總收上來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一
動一切動。一有一切有。一空一切空。空有融通事理
無礙。通屬者邊事。總不與那邊相干。所以云夜靜水
寒魚不餌。滿船空載月明歸。有僧問一禪師是非不
到處還有句也無。師云一片白雲不露醜。天童拈云
盡力推爺向裏頭。亦同此旨。不知高明可其說否。原
稿璧上。希照入。


答吾鏡居士



讀來諭。取捨未忘愛憎猶存。不能當處解脫。又云日
坐擾中。高明可自檢點。擾是何物。人若不擾。豈不成
無用如如耶。若不能解脫又看是誰纏縛。又諦審所
愛是何物。所憎是何物。古云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
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是則所愛無別物。所憎
[005-0682a]
無別物。何必于憎愛中妄有憂慮。再推研能取是誰。
能捨是誰。古云妄想從來本自真。除時更起一重塵。
言思動靜憑渠力。仔細看來無別人。是則取也是本
來捨也是本來。又何于取捨間妄自懊悔。古云任從
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又六祖大師云。惠能
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老居
士依六祖大師如是會去。豈不當下解脫。有何取捨
淨穢為疑礙耶。今人言不能解脫。只是成佛之心不
歇。求神通玅用心不歇。求寂靜心不歇。所以云不能
解脫。此是自己追求自己纏縛。若無成佛妄想神通
寂靜妄想。何處不解脫何處不自在。又云不能味無
味之味。更恨齒牙不利。不能大張口而全吞之。老居
士大似全身香氣又道不曾偷香。有僧問曹山清銳
孤貧乞師拯濟。曹山曰銳闍黎近前來。銳近前。曹山
曰泉州白家三盞酒。喫了猶道未沾唇。老居士喫了
蓮蒂全身蓮花香。又道不曾全吞。如是說話想恐病
僧索蓮蒂之價。病僧不索蓮蒂之價。老居士亦不必
作瞞心語耳。


答六長劉公



睹來言夙習根深。心花隱隱。想是假設通書之常套。
不然何作是說。若說心花隱隱。衡不知其所隱。不知
天覆著地埋著。若天地不能蓋覆。萬物又豈能遮藏
天地。萬物既不能掩蔽。又何為隱耶。豈不知仲尼有
言。二三子以予為隱乎。吾無隱乎爾。病僧曾有詩曰。
明明大覺心。土木與瓦石。若爾明暗色空飛空走陸
言思動靜一切妄想。又非大覺心耶。既爾盡法界囫
圇是個大覺心。不知隱向何處。又不知為何物所隱。
若謂不隱於處不為物隱。目為隱隱既爾而山河大
地明暗色空又是何物耶。是知足下言心花隱隱實
為套語。今人處處不能了然者。總是不肯安心。種種
[005-0682b]
馳求。或求禪定或求玅悟。或求解脫或求超佛越祖。
由此馳求心不歇。致令心不安。不得現量受用自心
境界。妄見彼此。故有謂難得悟難得解脫。由此轉生
疑難。徒自迷悶。若是心地一安。便是大解脫門。無處
不自在。有何迷悟有何縛解有何隱顯。是知言此皆
心不自安。知足下已躋超然。此言特為探竿耳。衡不
揣迷昧直言。一為謹復。


與飛孺王公



五臺聚首數次。語默中偈句中。知足下般若根深。向
上一事信得真切。八風不能移也。大抵此事不是厭
鬧求靜捨忙偷閒。要在鬧靜忙閒中討個主宰。於此
窺得主宰。便是自性天真佛。即是大解脫。於鬧靜忙
閒中如游園觀出入自在。隨苦隨樂。皆是自分中受
用。豈容取捨哉。此時足下同令叔蒞任。正是自驗自
力自信自得時節。平日所見所言要在此時見主宰
見力量。只在閒時靜時纔做工夫。總然做得。亦無用
處。所見所言亦無用處。道果無用耶。道果無用。學道
何為。道果有用。不在此時用更待何時用耶。所以病
僧言此時足下正好著力。令叔言將樂多古道場田
連阡陌。被前當事者充作餉費。此時此事最多聞之
不勝太息。倘可為者。足下仝令叔商議如能復作僧
田。則見護法之力。此時邊事甚急。餉為重務。萬一不
便姑從後可也。謹復。


答貞復譚公



讀手書知足下繩一勝行。堅持咒心此最玅一行。大
抵顯教雖云生慧。慧明而定自成。如定不成即屬狂
慧。密教雖云生定。定成而慧自發。此持佛心印非凡
外小乘之癡定也。狂慧不定或有。而持咒之定未有
不發慧者。是知修行還重持誦為上。縱有掉舉昏沉。
不必除遣。當觀掉舉昏沉是何物。自何來。都是自己
[005-0682c]
光明覺體。只是一心持咒。咒力極成如是掉舉昏沉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到此方的信無明妄想都不是
別人。震旦人多重顯教。不免有沉溺知見之誤。西域
人多重密教。而身心解脫堅固者勝多。是知密不兼
顯定成而慧自發。顯不兼密而能破障得定者鮮矣。
首楞嚴經云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
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
處。此佛語可為證明。足下堅此一心。持誦不輟。若身
若心。刺成一究竟堅固玅定。真窮惑盡離障解脫自
利利人。從始及終一切佛事究竟無餘。不知足下可
允其說否。法音回專此問候。并復來意。餘法音能口
悉不備。


答白蛟劉居士



向上一事。元不屬文字不屬無文字。離文字不離文
字。皆因分別生起。盡屬法塵邊事。與本分事俱無交
涉。試著量目前所見。將何法為文字。既無文字又依
何法說個離文字道理。豈非離與不離皆門外之遶。
究竟諸佛諸祖無有一定之法。如人不達語言三昧。
如來以文字導之。說出一大藏教。非如來必定教人
從文字入。乃為不知文字者一期方便耳。如人泥於
文字見解。如來以離文字導之。故有拈花等事。非如
來必定要人離文字悟入。乃為泥文字者一期方便
耳。是則離與不離皆一期方便。豈有實法耶。又則足
下所見所到。已是百尺竿頭。雖是極則處。尚有極則
事在。終是命根未斷。須是竿頭再進一步。始是四稜
蹋地。那時隨宜施設說離文字說不離文字。無可不
可。方知今日之所說尚欠自在。又且此方教體在於
音聞。不論離文字不離文字之旨。皆藉音聲發明。亦
有不假音聞者。乃異方便耳。又經云多聞生實智。是
聞慧乃入道之要徑。般若經云若謂如來有所說法
[005-0683a]
即為謗佛。是則佛說法四十九年曾無一字示人。知
此則向上一事豈可執定一見而得乎。又云方病魔
來時便拼一死無懼怕心無繫戀心。此便是足下得
力處。真實受用處。若無此等力量。此等受用。則平日
所言所解。所行所到皆無用之戲具耳。幸有此點真
實處可以接引後昆。老病逼人精神微弱聊復來意。


答紫蘿劉居士



別後三接慈旨。知足下道義彌深。誨我更密。自慚艸
野疏慵廢疾自棄。何當慈注。若此前者書至知室中
歸途之物盡屬偷兒所有。正古人所謂到來家當盡。
免作室中愚。此正足下大有所得處。石蓮公至復承
手教問答等語。益見偷兒等事為足下大得處不虛。
最喜混喫粥飯一番有甚所得。此二語真超邁古今。
掃盡佛祖知見。此真足下自受用境界。衡望涯莫及。
此一混字在諸人分上為病。在足下分上返為玅劑。
佛祖知見如湯消冰。了無痕跡。此二語可以風聞諸
方。以消佛祖癡狂等病。但似多下了一番註腳。在足
下再多說千語萬語亦不妨。恐他人依語生解去。則
孤前二語之玅處。擬足下所言一段光景。大似杲禪
師謂有時將丈六金身作一莖草用。有時將一莖草
作丈六金身用。蓋艸與金身本間而作金身草用乃
杲禪師自已神通玅用。在草與金身本無移異。今足
下於無病處說病。於無藥處說藥。亦足下自已如幻
三昧。在病僧亦無所有。何物為藥耶。何物為籠耶。今
足下自有藥應病除。受用衡不謂虛。但是足下自見
自得非病僧所與也。昔文殊問疾於毘耶。維摩云善
來仁者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今足下就病僧晤
對一番。不知足下之夢。夢之邵陵。不知病僧之夢。夢
接足下。病僧此語亦是夢中說夢。不免為不夢者一
笑。楞嚴一註亦是病僧不揣固陋妄作。今稿稍成已
[005-0683b]
蒙貞復譚公許刻。但所許尚未及成。攸邑相近雲陽
後果成事。足下亦易知之石蓮公歸肅此復候。


答寶慶熊太守



衡乃寒巖枯木。何因得叨大檀越春光遠攝膏雨遙
滋。雖枯槁難勝春力。而枝條未免重榮。此大檀越造
化無私。德澤普洽。雖一殘病之軀。亦不忍棄於至化
之外。前嘉召兩下。慈注萬全。敢不匍匐歸趨。無奈腐
草殘軀又被船水風寒所苦。舊疾復舉。大難轉移萬
冀大慈寬宥。稍稍痊愈即努力速歸。知大檀越以六
合為身心。五臺一片地信不視為他物。惟啟大檀越
作一究竟堅固護持。以為一方植福之地。此菴香火
常在。即大檀越光明永遠無盡。光明圓照無盡。即大
檀越法身常住無盡。法身普遍無盡。在病僧自信非
虛語。不知大檀越以為何如。肅此復謝。


答湘潭生因李公



衡素為拙守。實法門腐物。不足言也。乞食湘中得慈
光護念。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同種佛緣。皆足下與
令婿唱導助化之力。衡實為木偶人耳。何其有也。奉
手教多日。因老朽多病及事冗雜。故未及修答。遲緩
之罪實不能免。別時聞貴園中建祈嗣法筵。不知此
時可有先兆否。衡所過之地遇諸檀越言及求子一
事。有速得者。非聖性不靈乃求心緩急感報之遲早
故耳。想足下以胤嗣為大事。病僧特為舉之以安足
下懇禱之心也。湘中佛法全在足下主持。幸勿以倦。
間之讀足下新刻觀音像戒殺文合掌讚歎。真大慈
悲真善說法。從來說法要知時要投機。如不應時投
機皆成戲論。此時刀兵之時。諭以刀兵起於殺心此
應時之語也。此刀兵時人皆怖死。喻以戒殺即免刀
兵之難。此投機之言也。此真普門應身說法。以無畏
力福被眾生。非普門示現即普門囑付而來。不然何
[005-0683c]
能於此苦惱之際能大施。頓令眾生離怖畏苦惱得
安樂解脫。若此之玅耶。此一言能轉殺心成慈心。息
干戈成太平。盛世點鐵神丹破敵先鋒。不足為喻。真
可以傳諸方行後世。為慈心三昧。一種大光明幢也。
欽服欽服。肅此奉候不宣。


答公茂謝公



觀衡每慚根器不猛。空在法門四十餘年。一無所得。
只成得一殘病之僧。何因乞食湘中得遇足下。慈心
護念種種成就。密晤神契誠非筆舌可述。別後每憶
佛祖宗教大法。要大根器人方能擔荷。衡所經過諸
郡能放下身心承當此事如足下者未及再見也。於
末世中能如是行履。超越名跡非大雄大力大忍大
勇何能臻此。是知足下非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
種善根。必從多劫多生多佛法中深種般若善根。乃
有如是金剛骨力。其根器廣大可知也。末世佛法重
任全賴足下荷擔。此事非細。須勇猛中更加勇猛可
也。如有一念懈倦之心。法門失望。祝祝尊大人抵家
父子相聚。此人間第一樂事。就是第一義諦。就是無
上大涅槃。不可外此父子別覓佛法。亦不可因父子
樂境昧卻此事。世人不得佛法受用者。不過為歡戚
憎愛走作故耳。如此兩關若作得主。即憎愛歡戚就
是諸佛受用。而諸佛解脫不離君臣父子夫婦之間。
可謂世法佛法原是一片。若父子歡喜中無佛法則
佛法即有彼此分段。佛法若有彼此分段。不得周遍
常住。佛法既不周遍常住。真如玅性涅槃皆屬斷滅。
真如玅性若有斷滅。則生機萬化皆有歇時。理可成
乎。如觀生理無有歇時。則知有不生不滅者存焉。如
知有不生不滅者存。則知諸佛法身諸佛受用。無處
不遍無時不存。而歡戚憎愛豈非諸佛大解脫處乎。
病僧言此望足下日對尊顏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
[005-0684a]
好。父子相對即是法王法臣。相視不可隨尋常父子
之態。徒有盡孝之名而無盡孝之實。豈不有孤父子
之遇自性之靈乎。足下為眾生當從父子間透露此
事。是為根本法輪。又尊大人未及面識。不敢通名奉
候。儻便時幸致之又讀石翁手札則知此老深從般
若種子中來。乃有如是高見。乃有如是真心。若能成
就人善行。讚歎人善行。言念人善行。言即佛口。念即
佛心。非佛而何。是知石翁即縉紳中古佛也。可欽可
慕。恨在湘中時未得一晤為歉。暫此復候餘俟再宣。


答覺華林公



湘中一聚亦多生奇緣也。衡此一循乞諸方知已如
足下者指不多屈。每想公園中朝夕對坐語默無間。
此段光景明明現前無絲毫障隔。知足下自得受用
處諸人不能奪。而世間父子君臣之樂想無逾於此。
及見足下為周姓者作報恩疏。言言透理句句宗心。
文法清暢。語辭無礙。足下有超世之才大為法門依
止。此深心所望。後真復公回接手教謬承過譽。自覺
慚愧殊甚。細玩心經註。辭簡義豐旨精理極。無可指
其非者。但辭似文字之氣未淨。義似諸家之所共知。
欠有如他方異寶。偶然一見。其新得之喜。自然令人
舉身受益。心繹口誦傳聞無盡者。著述至此則不虛
用一番精神。病僧凡有一言半句雖以人鄙不能警
覺於人。但自信有古今人所未發處。乃敢啟筆非徒
變毛易色以衒人也。所以承命為作首序此時未敢
即草。恐有礙大事。足下將此等見解都擲之一邊。單
單究竟自已本來面目。栖心教海。不可逐時弊狂禪
以口頭語作向上事。慎之慎之。衡自至攸種種皆逆
緣。此時動轉為難。唯貞復公時與密對。稍慰癡懷。別
無可解也。行時上下未定。荊州禮佛之念未了。不知
因緣如何。如此念得遂。必因星沙往來與足下面晤
[005-0684b]
有期肅此復候。餘不多及。


答我尚王居士法名音凌



來云願現宰官身以安社稷護持三寶。此亦病僧切
心所仰望者。足下識取自心無不是自己。能捨已以
安社稷。捨已以新民。捨已以護三寶。而天地萬物世
出世法無不是自已。其廣大受用又何如哉。如能即
宰官身作此廣大佛事。不唯病僧歡喜。即十方諸佛
無不歡喜。諸佛菩薩一切善神無不加被密佑。所願
自然從心也。祝祝。


答吉卿王居士法名音徹



病僧曾與足下說過從今已去只是一句彌陀佛。日
夜常轉便是出生死徑路。不必東問西問左疑右疑。
如所問常住真心本來面目真我分別得是一又如
何。分別得不是一又如何。任汝分別得十分明白。總
是生滅知見。不出妄想習氣。又云要我打破疑團。何
不收取去不應打破。若不要疑團即應丟在洋溝裏。
用打破作麼。又云望我開示心印咒力。既知喚作心
印咒力。即是不思議法門解說不得。若可解說開示。
亦是生滅知見。又何能破得心習。玅在不可解說。死
人偷心使知見不生。自然轉得顛倒習氣。渾成光明
智體。豈容解說而作知見耶。是則足下所問皆不切
當。不如一切皆付之。不知更妙只是一句阿彌陀佛。
日夜轉去自有通天徹地時節。到那時節方是真知
見真智慧。如今所問所見皆不濟事。祝祝。


答安城叔監鄒孝廉



衡實法門庸鄙。不知何因得承足下護念。初意計西
峰或可住旬日以了未了之緣。不委至府舊疾復舉。
日舉日深。自覺殘廢之軀秖宜遠擲深山窮谷之中。
豈有妄膺眾中瞻仰。暫買一舟隨流上下以便沒蹤
跡處好藏身耳。石者公道念過於精勤。恐富貴之身
[005-0684c]
一時難于苦行。望足下著意為解之。既信心本是佛
世出世法無非佛事。但將一孝字便是成佛玅行。便
是成佛究竟法門。不可向外別求玄玅。諸佛無量光
明相好無量解脫神通。都從孝道中來。外孝道而別
求修行所作皆為魔業。勸石者公形跡朝夕不可離
父母。心念須臾不可離父母。朝夕頂禮出入如命日
日要知父母著何等衣。用何等食。會何等人。行何等
事。若一日一事不知父母起止即心與父母有間也。
若時時事事心與父母無間。不謂之孝道不謂之修
行不謂之佛事不謂之佛心。病僧自招妄語罪過。要
如是綿密。此一孝字方知念佛方知往生方知圓通
法門方知放生微旨。不然皆為妄作也。望足下依此
語自利利人。決不虛賺。細玩扇頭大作知將來大為
圓通之主。為明哲之正法眼也。幸致意諸公。各人安
心自攝。以現前父子為至樂。以佛法為究竟歸宿之
所。不必以病僧別有奇特。祝祝。


與綠蘿劉公



前枉足下迎暑冒炎覓我於柏桂之間。對坐語默超
然形表。此非多劫有緣何能良聚。又且足下一室父
子兄弟同為圓通法屬。此種勝因信不輕易。擬私乘
一葉至貴方期與足下密談數日。深為究竟此事。亦
不虛今生得此嘉會。不意中途又為羈留未果。至今
此念熠熠未息。每憶足下高明閒曠端慎自潔。真為
載道之資。應保持覆護。莫為世欲間雜。如其純潔精
真。自能發生清淨玅慧。超越世出世間圓明無礙。乃
與向上一事方有相應。到此田地方信一草一葉皆
是自已珍鄉。一動一靜無非真常快樂。自信十方佛
祖大地眾生與我同一鼻孔出氣了無絲毫隔礙。方
知天地同根萬物一體非虛語也。足下究心於此則
不虛同為圓通眷屬也。
[005-0685a]


與仲初劉公



前奉手諭以披閱拙刻為避夏三昧。知足下精心此
道必大有深入處。近日信佛者多。而得佛受用者實
少。多分為馳騁知見增長我愛。愈學愈背。愈行愈遠。
所以現前不能如佛受用也。知足下識見超拔。骨力
堅強。決不效尋常口頭禪。道定要親見諸佛諸祖本
來面目。即是自已本來面目須是自信得及。自見得
明。親得受用。親覺自心現量聖趣始解穩坐。不唯魔
王外道不能惑亂。甚至諸佛諸祖亦不能搖動。方有
自在分。放開也從我。把住也從我。天堂也是我。地獄
也是我。世出世間無片事間雜其中。豈非無障礙一
大解脫人哉。到恁麼地無一物不是自巳光明。無一
處不是自巳本源心地。其縱橫變化廣大受用豈不
超越。是以足下必從毘盧頂𩕳上行去。病僧妄為饒
舌以為知已一證耳。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
發心。自覺巳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足下若為勇猛
丈夫不從父母行徑行去。只是放下身心莫慮自已
明與不明。悟與不悟。只是一味興揚三寶。接引後昆。
不論冤親都勸入法門。同歸觀音大士傳持佛祖慧
命。相續不斷。盡於未來無窮無盡。此即是頓超頓證。
圓玅法門。足下有心此道。應把手共行也。此祝。


答浩若周公



捧讀慈諭云時時怖畏。時時警策。如入鑊湯不遠三
步。便有些子受用。只此數語便是足下大得力處。大
痛劄處。大精進處。大發悟處。大安隱處。大饒益處。何
用別求玄玅勝義。何用別求道理入處。何用別求嘉
話露布。病僧每見士大夫於世路中彷彷彿彿穿鑿
古人幾句無滋味語轉語別語以為悟道因緣。其實
不知返為障道因緣深矣。何如足下所云時時怖畏
時時警策乃實落受用也。又云欲病僧下一轉語傳
[005-0685b]
示同人。足下用意甚美。但莫在此時似再與足下晤
對時心光發露同是家裏人說家裏話。自然有風味。
不欲傳而傳聞自遠。此時說來恐無利益。唯足下自
意亮之。病僧九月間作痢甚苦。精神衰弱至今尚未
復元。見筆硯如生冤家。不敢近之。叔監石者諸公皆
不能修書奉候。如會時幸為我一一致之不盡。謹復。


答石者朱公



自容大德來奉手教所示。浮漚泡影之想固未易也。
只此二語便是玅諦深入。何待參究。信是堂奧中轉
身決不落門外蹊徑。又云見解從茲起。而種種煩惱
亦從斯集。試自檢點煩惱住在何地。見解又住在何
地。如覓煩惱見解之處不得。則知二處既無住處。煩
惱亦可喚作見解。見解亦可喚作煩惱。煩惱喚作見
解無煩惱可得。見解喚作煩惱無見解可得。二處既
了不可得。有何見解可欣。有何煩惱可厭。終日煩惱
終日菩提。終日菩提終日煩惱。豈不是圓通自在。豈
不是無礙大解脫哉。何有見解煩惱二慮乎。又云領
不住相之旨。似覺淨土亦為色相聲音之求。六祖所
云西方人念佛更求何土。此等佛祖名言皆與第一
義諦不相違背。金剛經云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
觸法布施。雖不住相亦要修習布施持戒種種善法。
非獨淪於空也。如知不廢修諸淨法。即知有佛可念
有淨土可修也。豈別音聲色相之外為不住相耶。言
不住相者。達音聲色相當體全空。既達聲色體空。則
見聲色實相。既了聲色實相。而能聲能色。聲色本無
二致。金剛經云如來於法不說斷滅相。可知矣。經中
意謂不可以音聲色相求者。為破住相之執耳。祖佛
言教都不可作實法會。六祖云西方人念佛更求何
國。非無淨土可生。但要人先發明本有真淨土。為相
土之本源。如達真淨土。十方法界為我一心。而東西
[005-0685c]
南北有何礙乎。是則六祖之言正欲人了淨土唯心。
正欲人知淨土可求。正是指示人知西方之根本。非
斷絕人生淨土也。六祖又云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
壞。性既有去必有方所。既有方所可去而淨土不去
所去耶。設謂所去不擇淨穢。穢既不擇而又偏擇
淨土不生耶。是知六祖傳佛心印。為人天正眼決不
墮斷滅見。知此方信如來所言空者即是日用穿衣
喫飯及與君臣父子也。如來所言有者即是夢幻泡
影本體寂然也。雖是本無一法而君是君臣是臣父
是父子是子。不可差互。雖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
全是第一義諦。是真圓通是真無礙。方見如來圓滿
總持廣大法門也。來諭欲集普門各經類成一彙。欲
病僧先為序。序則病僧決不辭。此舉是病僧二十年
前未了公案。今足下成之。即遂病僧之願。得有藏經
之處。病僧與足下同為商訂。更遂鄙私。成日作序未
為晚也。不知足下意地。何如舟中搖蕩。未能罄吐癡
懷。暫復。來意餘容再布不一。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五





 盛京錦州府錦縣信士王世祐王世
 信女如善仰承
中憲大夫嘉興府知府王章號遵度遺願喜刻
顓愚和尚語錄第五卷計字玖千三百三十個
 該銀伍兩陸錢仗斯般若之因早證菩提之
 果者
 康熙十四年二月  日楞嚴藏經坊附板

[005-068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