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433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清-觀衡 (master)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六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門人正印重編


書問



答建業旻昭陳公



恭惟足下跡示塵寰。心超法界。受靈山之付囑。為末
世之梯航。護法忘形。唯佛是命。接引有方。普攝久參
初學。自在無畏。善伏外道諸魔。不唯白下之大光明
幢。實乃諸方之真正法眼。欽服欽服。德音久慕。聞名
已益生前。書貺遙頒感惠實出意外。殊愧人不稱物。
深知教不擇愚。敢不拜登。何能鳴謝。既又提誨京都
法道因緣。易就自知鄙陋。師門作料全無。寧敢取辱
大方。誤傷明鑒。但願見光儀一念妄為癡想多時不
識此生可遂此志否。今為憨先師掃塔因緣。復入匡
廬休夏制止。先師圓寂十有餘年。法屬供奉亦如生
日。惟是山林深僻車馬難通。知識無聞護法者少。即
本山松篁每被樵牧所損。維揚田土忽為棍徒強侵。
善世法門畏干公署一事如不能保。百物俱可為憂。
敢乞足下廣護法心。垂大悲手。千里飛光匡山與冶
城非遠。一體同觀已臨與未到不殊諒足下不倦大
慈力。為密護。不唯周全此日。誠賴堅固常年若高郵
庄租恒如即五乳香火綿遠。設五乳香火綿遠。即足
下光明常住是。五乳一片地即足下性分法身也。肅
此謹啟。


答侍御旋觀王公



來諭謂閱台宗又為單參話頭人下一頂鍼。此頂門
一鍼實台宗之骨髓也。台宗實頂門一鍼之經絡也。
精台宗而護痛頂門一鍼。則經絡不活。必成狼籍之
物。唯重頂門一鍼而不精台宗教旨。則骨髓乾枯亦
為灰壤之變。必須頂門一鍼以通諸經。亦要清理諸
經以宗頂門一鍼。骨肉俱活方為有用大人。亦非台
[006-0686b]
宗外別有頂門一鍼。亦非頂門外別有台宗。如透得
台宗自有頂門一鍼。如透得頂門一鍼。經絡自然開
通。不可作兩事疑難。如永嘉大師唯精台宗後見六
祖大師。振錫一下卓然而立。祖曰大德自何方而來。
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
無生了無速乎。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
如是。于時大眾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
辭。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曰誰
知非動。師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師曰無生豈有意耶。祖曰無意誰當分別。師曰分別
亦非意。祖嘆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此永嘉大師是
精台宗而能透露台宗。與六祖相見活潑若此。如二
大師相見語句。是台宗耶。頂門一鍼耶。知此則頂門
鍼乃台宗之頂門鍼也。若台宗不下頂門一鍼。皆成
戲論之法。又離頂門一鍼不唯台宗。一切教相俱無
建立。執事欲究台宗須以頂門一鍼為之先鋒可也。
鄙見若此。不知高明以為何如。衡為雲居祖庭灑掃
素未涉因緣所事艱難。得執事慈念助一帚之力感
激無量。肅此謹復。


復夢覺洪居士



病僧初出邵陽客武陵時。曾枉手札密念嗣後萍梗
無定。音問杳隔。竟不聞芳躅所止何勝深察反省皆
自違耳。殘廢之軀已付流水。雖謬膺雲居灑掃之役。
不過了其餘念而已。黃山幽僻之囑知慈念之切。乃
有殷殷之喻若此豈不感荷來諭皈心始末注意楞
嚴詳而且備。大抵菩提玅慧借境方生。無論色香味
觸皆通本有。都是入道之門。豈唯觀教一事而已。總
之在人肯起疑肯體究。無不是入道因緣。若不起疑
不體究。只是尋行數墨。不唯今生不得透露。盡未來
際恐亦不能超越。今足下剖柝諸疑正是足下著力
[006-0686c]
處。自有轉身親切時節。是學道人極玅好消息。此時
不必速求決破。若此時決破。只成得些知見學問。返
塞卻悟門。足下如今分根分塵分性分相分動分靜。
總之未證聞性圓明。如親證聞性圓明則無如是隔
礙。古人云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豈有聞性意識差別
分擾哉。足下莫放捨時時體究。要到瓦解冰消群疑
頓盡。那時方信病僧之言不誑也。餘不贅。


答舒茂才



病僧持缽螺川。挂錫西峰寺。每坐長松之下。辱孝則
劉公見訪語次。間劉公曰做工夫切要可得聞乎。病
僧直曰真實做工夫無別奇特。只一捨字便能超佛
越祖。一切究竟。劉公慄然曰承教將此身變一個豬
與人喫了。亦是好事。病僧私嘆此公穎悟超邁。若此
嗣後安福諸公偶聚於西峰。劉公亦在座。側有賀孝
廉與劉公詰論性理。劉公曰我與你如是辯論總是
捨不得。若如老師所教一切捨去。則無許多諍論。賀
公默然。即此則知劉公深服病僧此一捨字。舊日與
足下樹底竹間榻前窗下清夜白晝高談細語。未嘗
不以此字拈掇。足下何不從善。猶存種種知見耶。超
格之士道德仁義尚不能束縛。豈可以貧賤富貴得
失憂樂而自纏繞耶。據來諭憂樂兩種交戰而業繫
為祟數語。乃古孤臣義士之懷。非有道之懷也。總之
未能盡力一捨若能盡力一捨。則諸佛尚不奈爾何。
況世間憂喜苦樂逆順冤親而可奪哉。又則捨樂不
得為憂所侵。捨超越不得為沉溺所苦。捨快意不得
為冤氣所屈。捨吉祥不得為諸祟所欺。此理勢之必
然。足下高明豈不曉此。又來意是套語。非足下以待
病僧也。若實然亦非足下相知于病僧也。請高明自
為分處。明月湖邊碧溪橋上。聚笑有日暫不多及。


答孝則劉殿元


[006-0687a]


衡八月廿二日放舟至建昌。為風阻。九月初二日方
進山。自出青原至雲居。延遲四十餘日。一路清平。皆
執事護念之力。法門固是執事身心。青原更為執事
切意。比來不知其中安頓有人否。如不得人。觀衡之
過。似不能免執事傲暑至省城者。急於親事也。而能
神閒于方外。往復江干累次。不覺其倦。此諸人之難
能也。欽慕何極。李匡翁久響高風。未及面識。執事如
有所見。幸勿吝衡。當來相侍左右。俟歸府而後還山。
恐為執事累。故不敢作此舉。衡一到山中。真空山也。
海昏上下。年止半熟。荒歉之音。實不忍聞。不知明春
是何光景。知執事是有生之依怙。當何以策耶。衡既
在至化之內。瞻望殊深。肅候不一。


與郭首龍居士



舊冬曙宗公至山。聞足下尚在調息。衡深慮之。知有
青原大功在。龍天必為加被。是可恃也。今聞道體大
安。精神倍常。青原諸功一時頓起。是則龍天不負足
下而足下亦不負龍天。此一大事因緣實千載一時。
一時千載。可欽可慕。昔有梵志為活一女子命。自毀
婬戒。反增數十劫淨行。今足下為青原勝事。縱傷戒
德。亦可仗也。青原之責。使衡通身是口不能為言。唯
聽數說而已。衡未入青原光景。衡已入青原光景。較
之得失。諒足下盡知盡見。衡既入青原。較青原未入
時。其什物已失其半。使衡再入青原而青原豈不唯
一空地耶。衡與青原之地有緣無緣可知矣。即此當
以衡為青原拒而反為青原招。不知足下以何見而
然也。讀手諭。情盡理至。令人可欽可仰。亦可憐惻。但
衡非其人。亦無如之何也。聊復不盡。


答安于劉公



聞足下已獲麟郎。不勝之喜。良可嘉賀。青原祖庭乃
貴郡中雄鎮。住持非細事務。在得人而後可。衡前為
[006-0687b]
謁尊大人。被賢父子錯扯入青原。住僅半載。青原什
物二分已去其一。此過將誰歸歟。至今負愧不已。足
下寧不眼見耳聞乎。如衡再入青原。青原豈不成一
空地耶。足下欲衡入青原。實欲青原損。不欲青原益
也。古人量才補職。良有實據。足下高明。豈待衡多語。
亦非衡有意不為青原益。實人與地不相稱使然耳。


與元公黃居士



響慕道風。獲益深矣。吾祖師門下久闕明眼護持。幸
有執事與集生余公同心此道。復為今日大法旗鼓。
是知此時宗風聲宣宇宙。皆執事與余翁之力也。衡
自慚鈍根。不能為人天眼目。濫廁宗庭。聊全祖父之
志。實為高明所恥也。幸藉雲居祖席之靈。得瞻光霽。
可謂不致當面錯過。幸甚。幸甚。別時承面許雲居休
夏。今歲將更矣。不聞消息何如。特專小師走候。不知
大徹悟人還有妄語否。幸的然示之。感激不淺。


答介子黃居士



復辱慈函。深荷法旨。扇頭俚語。借周金剛乃敢塵瀆
慧目。紙上圖書。因劉孝則胡為冒獻寶几。田歌真田
夫之口嘴。何堪聲並大作家。山茗止山人之蒿湯。豈
揚味同古人案。謬承譽意。實增汗顏。衡久墮青獅窟
裏。失乳小兒。妄稱紫竹林中。末願癡子。一無所取。百
不堪為。既蒙玉指飛光。攝受欣然。歸趨嫌遲。重煩金
心。布符招提。恨矣親炙不早。但獲請益諸唯主盟。舟
居適意。未敢效船子之求入水。宿私安聊。復訪中峰
之避世。清儀未接。鄙陋先陳。江上清風普被。破我積
生沉寂夢。歡喜何如。天邊明月無私。任他諸方棒喝
機。讚歎而已。謹復。


答伊少劉居士



融公來奉手教。語意超然。全無世諦知解。向上一事。
大有透露消息。真青年中白眉也。非從般若光中再
[006-0687c]
來。鮮能臻此。欽服。衡在法門四十餘年。深山曠野。幽
壑孤峰。歷盡辛勤。至今老病交逼。尚在焦殘無用之
地。曷如足下一入門來。如逢舊有。語言行事。超越世
間。了無絲毫凝滯。實有愧於足下多矣。憶昔同舟出
蘇溪。夜話津津。知足下不以病僧見棄。曾面訂投老
之盟。又知足下覆庇病僧。用意深矣。病僧緣薄。不能
日近日密。實自欠耳。去春抵匡山五乳。了憨山先師
掃塔一案。秋入雲居。又為灑掃之忙。不知何期再得
良晤。暢我鄙私。是為底念。


與安于劉公



兩奉手教。讀之如登玅高峰。層層高上。步步轉玅。其
光景倍勝。令人歡喜暢悅。不覺自忘。是知足下用心
綿密猛力。若直恁麼行去。諸佛諸祖極口稱讚不及。
況龍天神鬼。博地凡夫。可得而思議哉。來諭謂初誦
殊驚河漢。久久思惟。方知人人具有此玅用。非獨菩
薩為然。乃至知井可飲。不求水於江河。知燈可炊。不
覓火于鄰戶數語。大知是足下自信自覺境界。不是
從冊子口角邊學來言語。若是學來。不得親切若此。
是知足下真有如是見。乃有如是言。能有如是言。必
有如是行。此即是足下大進益。大受用。大自在處也。
金剛經云。若有人聞說是法。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
人甚為希有。足下從驚疑到於不驚疑田地。是為自
肯。此事要自肯方親。是佛先為足下印證也。大抵此
事不是實有個心定與不定。當審此分擾分靜。分羈
分解。分障礙。分自在之心果是何物。是有是無。又審
此紛擾寂靜果是何物。是有是無。向者裏看得明明
白白。身心尚不可得。將何物避紛趨靜。自在不可得。
將何物為障礙。到此心境一如。分別自息耳。古云一
心不生。萬法無咎。是為明證。近日學道人多尚虛玄。
不肯在日用中操履。是為大病。足下既知此事。必力
[006-0688a]
行此事。力行此事就在日用中。左右逢源。不違本有。
唯一孝字盡矣。保此一孝。行可以承順父母。超越身
心。貫古今。通天地。達物我。定聖凡。總不外此一事。至
于超佛越祖。棒喝交馳。不過此事而已。豈別有奇特
玄玅者哉。山空境寂。雪冷風寒。乃僧輩家常過活。亦
承念及。感荷不宣。


答季納熊公



來諭身雖居家。心常依戀山中。此正是足下大解脫
處。亦可謂居塵不染於塵。其實聖賢游於世間。飲食
衣服。視聽行止。不異於人。但心中圓照一點。不與人
同。一切聖賢超越自在。解脫受用。全在心光獨露。不
在形跡耳。足下既在叢叢紛擾中而心遊於深山物
表。非超越自在而何如。果誠然。病僧後塵望之不及
遠矣。舊火主事即足下超越自在之事。護法著力之
處。必要善周密。令彼獲大安樂。乃見足下同體之慈。
如以同體觀之。非他人之事。乃自已之事。不須待彼
言。不須待彼求。足下聞之。即勇于前。善為調理安息。
令彼不知不覺而受其澤。豈不見足下之大善巧耶。
祝祝。病僧在山。承賢父子慈光密照足矣。實出意外
之慶幸。雖貴邑人鮮有入山門者。乃病僧素常偏淺
之過。非貴邑人不樂善也。堂中東單已成。頗不俗。大
眾安穩其上。皆足下殊勝莊嚴。自性佛事。西單月內
可就。此時得足下至山。事事更美。如有事羈。不妨遲
遲。但可行即行。是望。


答熊青嶼給諫



捧讀來諭。理事雙彰。語義俱密。欲曉衡不宜此一妄
動。在衡何當。執事殷殷一念至此。無乃為雲居祖庭
久虛其席。欲衡灑掃。以待來哲。又似求硃不得。暫借
赤土。以應其事。此執事為雲居求人切實若此。為國
為家為身無以二之。欽服。欽服。衡雖沉冥。豈不感悟。
[006-0688b]
所示圓通玅旨。聖智境界。古人所謂十世古今。始終
不離于當念。十方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非證此不
能說此。是知執事深入此種三昧。乃能說行俱到。真
縉紳中古佛也。第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理
事融通。性相不二。方能超越世出世間思議之表。所
以云。眾生有誠。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昔釋迦如
來在母腹中轉大法輪。微塵數眾圍遶。既出胎成道
之後。復還本國。為父舁棺。又昇天宮為母說法。有時
鹿苑。有時鷲峰。有時善法堂。有時光明殿。未曾廢往
來彼此之跡。其開合世界為一界。乃諸佛之本事。遍
入塵剎而無礙。亦諸佛之神通。本無二致。但行布相
法中有是有非。有當行不當行。有當止不當止。執事
責衡不善行止。不唯衡額手謝過。即諸方聞之亦合
爪稱讚。是執事語行饒益於人多矣。衡此一行實為
大錯。但錯於先。只得將錯就錯。錯此一遭。後來言行
自知改轍。伏乞執事布施歡喜可也。又示薦先一事。
乃衡生平本事。住邵陽二十年。唯以此事上弘佛化。
下導有情。猶望執事廣此一行。以為雲居護法。甚善
甚美。此謝。


答寶慶諸大檀越



觀衡庸鄙草芥。尚不能喻其微。何應諸大長者垂光
遠攝。惶悚無地。邵陽乃衡之恩地。輕背恩地實一罪
也。屢承諸大長者慈召。未即歸赴。今又蒙諸大長者
同伸玉指。飛光接引。益增其罪。是諸大長者之慈念
日隆。觀衡之罪愆日墜。良可憐愍。大抵漂流之子。非
不思返。倚門之父。非不望歸。但落魄之業力未盡。無
可奈何。觀衡之歸念日馳而歸緣多障。自亦不知其
然也。去春入匡山。了憨先師掃塔因緣。秋出五乳。決
意歸楚。又為隴州劉門伯仲相迎之緣。蹭蹬至雲居。
又為熊青翁父子錯為舉揚。為雲居灑掃祖庭。熊翁
[006-0688c]
父子初心此道。不得不委曲隨順。因此有負劉門伯
仲之諾。罪不容言。又暫不及赴諸大長者之命。愆何
能懺。進退循還。微密覺照。邵陽乃再造之域。知諸大
長者乃父母之慈。決不我棄。雲居灑掃事竣即歸來
面領呵責。決不敢辭。惟鑒不宣。


答德安鄭茂才



佛誕飯僧一事。良時良會。最勝福田。不唯親飽法供。
即見聞隨喜。皆下菩提種子。自有開花結果之時。此
一大事因緣皆從足下發起。是足下為諸有緣之大
導師也。大光明幢也。雖飯僧一事行即成佛之正因。
此因此果。非世智辯聰思議可及。足下高明。自成深
信。凡俗人以百千萬億七寶布施。不及有智人施一
粒米之功德。是則物無大小。大小從心耳。金剛般若
經云。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
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
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如前功德。百分不
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昔釋迦
如來因中以五莖蓮花供然燈佛。即蒙授菩提記。是
為明證。足下如肯信見聞隨喜果報不可思議。亦應
信自家福德壽命不可思議。亦應信自家法身慧命
究竟堅固不可思議也。衡所見如此。欽仰如此。不知
高明以為何如。


與金豈凡觀察



南浦之遇奇遇也。知執事必不虛我。此遇是遇。非無
待也。本分一事。執事已喜作用。衡未能窺其少分。唯
翹首稱讚而已。雲居祖庭執事決不視為分外事。第
不識護念玅用作何顯。現引領望之。佳稿珍玩數四
未能深入。依衡廉纖之見。湊成剩語。自愧瓦礫。何當
以玷珠林。恐違大命。呈上冀批削。弗用可也。


上五乳本師憨老人書


[006-0689a]


去冬今春曾附問。不知達否。文林來。承老人廣長舌
音。遠覆身心。慶慰無量。得知老人安心五乳。地幽人
勝。續焰騰輝。至于透網金鱗。近來又不知幾許矣。衡
自知今生法緣淺薄。病障纏身。不能與祖父增光。弘
揚大法。願行不齊。羞慚無地。又不能效古人三登投
子。九上洞山。常赴老人之傍。領取大機大用。有負法
恩多矣。每念至此。自覺惶惶。退步有分。又聞空印大
師示寂。衡之胸背如剌如灰。恨病體不能親手扶龕。
返成不孝。特於六月中做一報恩道場。聊遮世人眼
目。於本懷中實不能酬其一點。謹字奉聞。伏惟加庇
可耳。小菴工將一半。自料力不能支。偏方路僻。智者
罕至。恐法道壅滯難通。倘得老人新成法寶一開導
之。則小菴光明永遠。曲鄉異域無不興崇。想老人法
愛甚深。必垂於此。夏居士乃新安人。稍有信具。但衡
在病晦中不能啟發開悟。今遣來謁老人。萬惟慈悲
接引。使彼於佛法海中愈得信心堅固。便此頂附問
候。惟冀慈照不宣。




已未秋。夏居士至。蒙老人開示法語手卷一通。衡頂
禮開讀。于甚深觀門更加一信。益夏居士決志蓮品。
永不退轉。此誠老人一手捏人成佛去也。衡承老人
惠以法華。楞嚴。肇論三解。因病心虛弱。未得精研。略
讀一遍。私意古來註解都是從毛至皮。從肉至骨。老
人所註直向骨髓中會通。迥與諸家別一手眼。而血
脈深極。非淺識者所測。再擬覺範大師所註引證會
合老人所註骨脈會通。雖則二老玄旨不同。其深遠
難到均也。望老人慈悲加庇。令衡血氣充實。精神猛
健。于老人甚深三昧中得一毛端許相應。更見般若
上亦有大機大用。會合宗乘。絕無絲毫痕跡可間矣。
又荷老人曹溪往來之囑。此極玅最善一行。但衡非
[006-0689b]
昔可比。孤身動轉為難。又時節似不能勉行。此雖老
人錯愛過獎。衡亦直心擔任。然而今生不能。即來世
亦不敢負老人所囑。有新安陳居士號東華者。夫婦
長齋。與夏居士相友。同發信心。參謁老人。乞老人方
便提接。最後開示。於般若田中增一慧種。知老人必
不捨此利樂有情之念。湛公居南岳。修復天臺。因緣
勝好。法道將行。此真老人分炬寶照也。老人有此公。
誠青原之有石頭。南嶽之有馬祖。衡每為老人喜之。
所恨不能趨侍以罄道懷也。有拙刻儀式二種呈上
老人許可。魚鴈行忙。燈下草草。伏惟慈宥。


答澄芳大師



衡昔於獅子窟中。常聞兄之名德十分高厚。往來窟
中。語論超群。衡雖當時侍聆其側。尚在愚昧之間。未
得深領微玅。後隨空印大師入京。過遊上剎。承兄周
旋管待。衡亦隨眾飲食。未敢接談。想兄未及識衡。其
實兄之光儀在衡之心目間懸已久矣。及吾兄法道
大暢南北。聲馳轟轟在耳。每遙空觀想。合掌讚歎。第
不得一面相傾為恨耳。去歲托坦然持香禮塔。又未
通名問訊反。承指光遠照。及惠帽襪。感愧何極。憨老
人前歲冬返嶺南。去歲冬月已入寂于曹溪矣。前輩
諸大老寥落已盡。法門空寂無依。想兄亦有痛惜之
懷。特附片言奉報。又思支那律教自宣師之後似乏
其人。今幸吾兄主之。是知佛法久遠住持。自今日再
逢運也。未來有情得正發心。獲清淨眼。頓證金剛戒
體。皆吾兄開化之力。非文殊應身。慈氏再來。豈能荷
此大任乎。欽服。欽服。衡臥疾十三載。今尚未起北地
之行。想今生不能舉矣。偶因從聞上座北歸。謹此通
名奉候。餘不贅言。


答見玄大師



衡昔在山。以自處凡夫地。日與聖賢交參而不識聖
[006-0689c]
賢也。及被業風所鼓。飄泊江海將三十年。回思五臺。
不啻天淵之隔。憶昔山中巖居穴處。草衣木食。現寶
王剎。據獅子座。營役往來。皆文殊十萬之儔。衡愧無
緣再遘。悵何如也。今觀吾兄久處清涼。名聞遠播。衡
徒倚偏方。望空懷想而已。昔承印大師慈愛。遣月舟
遠來相接。彼時病重。未及同歸。自月舟回後。山中音
問杳絕。竟不知山中諸大師某某在山。亦不知棲賢
社中主人某某。去歲托坦然持香供塔。未敢通名奉
候。極承吾兄雅愛。周旋其事。又承瑤華遠布。病室生
光。感激難喻。因從聞上座北歸。附此問候。


答雲居味白叟



雲居始末。座下肝膈。衡已盡知。但衡乃殘病之軀。以
閒放為樂。本無住意。昨登上剎。因見座下為祖庭一
片真心。謂大眾少于精進。自已年邁。難於支持。承面
誨衡。以委其事。衡亦為祖庭恐致寥寥。謂座下與合
山大眾肯歡喜各歸退居。衡捨了幾支病骨。先為打
掃。以待大手眼知識。方堪任其事。量自力實不能也。
如合山大眾有一人不願歸退居。不樂從其事。衡決
不敢輕諾此事。全在座下與令高足善為調停可也。
古人云。歡喜名為道場。我輩為佛弟子。舉止豈可令
人生惱耶。昨會熊青翁云。待他再到山中料理看如
何。座下調理之方卻同青翁商議。衡唯聽青翁擔當。
衡又別為請教。可借兩三間房以結冬為事。亦可總
在座下高明裁度。是復。


答樂愚和尚



前接手教。宗門證量并餘新刻。又蒙以喜偈為衡狗
齒滿甲之誦。種種皆是奇珍勝舉。知兄為我誨我深
且至矣。又知吾兄應世之壽已登七十三矣。較之台
山大師又踰二載。將來福壽不可稱量。是知吾兄獨
深禪源。不為浮波幻影之所移異。故得如是金剛正
[006-0690a]
受。究竟堅固不動耳。衡之鄙劣尟福。兄盡知之。偶被
諸人所惑。妄膺雲居灑掃之役。實不自量耳。如何得
吾兄慈愍。一至明月湖邊。碧谿橋上。優游對坐。為我
舒其懷。展其促。不惟衡受其益。即吾兄亦不無其樂
也。衡雖不足為吾兄所憐。豈不念祖庭之重乎。今特
遣人奉接。惟望撥冗光臨。暫此肅復。


與雲居明月堂法璽印西堂



兩接手書。知子篤信此事。真載道之良器。向上宗乘。
惟子是賴。常住事方。公既已承當。大眾有依。祖庭有
主。一大慶快事。子亦當為我大發歡喜也。即今上下
寇亂甚急。士民惶惶。有身無處。可安當此時。惟深山
中破衲蒙頭。庶無慮耳。子萬一不可下山。日夜以從
上諸祖公案為依止。須臾不可離也。或出或入。總一
楞嚴大定。盡法界了無纖毫隔礙。唯一圓通。自在三
昧。是子與諸祖眉毛廝結之處也。此時病僧尚居舟
中。俟楚道一通。即過湖南。以了舊日因緣。而後浪跡
可以自適也。雲居一念。在於夢想。未少間耳。不知將
來因緣何如。此時未敢期也。惟祖庭是重。子當珍攝。
謹囑。




聞子于水邊林下保養聖胎。亦自有住山新得之玅。
雖人間天上勝玅供養。無如法樂為上。子不可不自
知其超越也。亦不可不知明月堂因緣為子有也。亦
不可不護惜也。子當究竟堅固此山。甚勿被境風搖
動。病僧殘廢之軀。遇此大難之時。孤蹤無可為寄。幾
不欲留。俟業盡乃爾。曹溪憨山先師一脈至我後而
未得其人。子既擔荷此事。當自努力向前。病僧當來
亦為子擔荷其後。此病僧之底意也爾。晦公隱慈等
歸山。幸同方公清照。或常住。或明月堂。隨彼所欲而
安置之。可為山中伴侶也。祝祝。
[006-0690b]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六



 遼東錦州松山所見任
 浙江湖州府總巡廳信官余三瀛發心捐貲
 喜刻
顓愚和尚語錄第六卷計字七千六百二十三
 該銀四兩五錢七分五厘敬為
慈母張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圓明仗
 般若而悟證真乘賴菩提而安寧老推謹意
 康熙十四年十月 日楞嚴寺藏經坊附板

[006-069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