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26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明-智旭 (master)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題跋一



題對峰禪師血書受戒文後



心佛眾生,本無差別。以不達自性清淨,為客塵所汙,
遂有三界升沈。故欲出苦輪,莫先持戒。欲淨戒根,莫
先悔過。經云,波羅提木叉,是眾等大師。又云,有二種
健兒,一自不作罪,二作已能悔。乃末世既毀梵行,復
事覆藏,戴高山履巨海,雖遇真善知識,安能救濟哉。
對峰弘師血書誓文,歷年幾四十載,手澤如新。一傳
鑒空寧公,再傳智度泓公,匪藉堅固大願,弗克有此。
梵網謂明人忍慧強,能持如是法,詎不信然。此文當
與戒性同其不壞,普令未來見聞,同悟自性清淨戒
體,不異親稟紫柏大師前也。


刻十二頭陀經跋



頭陀以抖擻塵勞為義,具十二法。迦葉尊者,終身奉
行。世尊謂正法住世,全賴此人。迨茲末運,妄以鬚髮
當之,尚不知比丘戒為何事,矧頭陀法邪。予雖根劣,
僅持一二,然一番展讀,輒一番愧感。例諸賢達,想亦
當爾。重錄梓行。伏願見聞隨喜者,發增上心,少多奉
持,庶重興正法,不日可望耳。


血書經品跋為鉅沙彌



每念大法難值,如優曇花。戊辰秋,瀝舌端血,書梵網
地藏等經。今僅得數品,合為帙。首決定明誨,次安樂
行,十二頭陀,八大人覺及大乘戒經。所以息眾惡之
源,廣慈悲之道。次寶華敷會,得聞十方佛名。終勢至
圓通,攝歸西方淨土。噫,具諸戒行,讀誦方等,上上品
生,斯其劵矣。然天台云,一一生因,皆判九品,隨治惑
淺深,分位次高下。是則三階,四土,寶地疑城,問心不
論事,是在不負最初歡喜頂受之一念而已。合掌跋。
[007-0371a]


水心持金剛經跋



自五祖以金剛般若印心,此經遂為世寶。然世人依
語生解,一味蕩相明空,大失無住生心之旨。經云,後
五百歲,有持戒修福,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又云,發菩
提者,不說斷滅。噫,只此二語,可思矣。蓋無住超凡外
之著有,生心超二乘之沈空。無住則十界俱非,生心
則十界俱即。遮照同時,生佛不二。中流兩岸,一齊坐
斷。當知文字般若萬象萬行,與音聲點畫同名文字般若,與觀照實相
非一非異。如此受持,可救空宗之失矣。


刻較正梵網上下跋



梵網之流通東土,自羅什始。而下卷之獨弘,傳自智
者。始智者之時,道法盛而根性利,人淹教典,博洽大
乘,故獨揭重輕戒相,以便行持。今人根日鈍,學日荒,
登壇受戒,徒挂虛名。心地法門,茫無所曉。既不能廣
學多聞,并上卷尚未寓目,安能於三十心中,一一解
其次第法用。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即為自誑,亦誑
他人。儼稱菩薩戒子,寧不汙於至教乎。予濫膺法服,
憂切杞人,擬合註上下,兼謀梓梵本。但上卷久秘,魯
魚猶少。下卷傳世,亥豕實多。唯雲棲古本,雅合義疏,
的可依承。又義疏,從偈頌開章,而經名梵網因緣,已
指上卷乃藏本上卷,終十地,將付囑奉持之文,反置
下卷首。今細玩文義,從賢劫品中說以上,確是上卷
結文。從爾時釋迦以下,確是下卷序分。敬用每朝刻
藏,分一卷為二卷,合二卷為一卷之例,以義定其節
段。至於重輕戒相,本是疏家科文,藏本原無,不應竄
入經中,但可別列經後。又此戒相,傳自先賢,智者仍
之,已有不定。今依律藏推析,不無更有可商。爰註各
條下,以便酌取。普願見聞隨喜,讀誦受持,同悟梵網
明珠,頓契本源心地。


刻頭陀遺教與梵網同帙跋


[007-0371b]


蓮洲居士,書梓梵網,復合刻頭陀遺教。議者曰,大小
兩乘,教道既別,旨趣天殊。梵網利生涉俗,不捨塵勞。
遺教頭陀,物外蕭然,唯祈自了。離之雙美,合乃兩傷。
今併一函,不令誦者泣岐乎。解者曰,兩乘雖別,金口
是同。日月照臨,並行不悖。又解者曰,菩薩有二種,智,
增上者先空後假,悲,增上者先假後空。方便多門,歸
元無二。嘻,此皆未達聖教微旨,未識流通至意者也。
夫從井救人,宣尼所否。甕外運甕,舉世所知。豈有自
疾不療能療他者。嬰兒病行,聖梵同符。天行未明,徒
增戲論。故華嚴二普酬倡,名離世閒。非豎精進幢,奉
遠離戒,何能深入心地,把臂三賢十聖,不被愛見吞
噬邪。菩薩戒本經云,聲聞深樂涅槃,畏厭煩惱,百千
萬倍,不及菩薩深樂涅槃,畏厭煩惱。謂諸聲聞但為
自利,菩薩不爾,普為眾生。彼習不染汙心,勝阿羅漢
成就有漏,離諸煩惱。讀此一章,群疑頓釋。三經恰恰
相成,非前非後。合則雙美,離乃兩傷。願讀誦者,以無
著心行菩薩道,以菩提心修遠離行。如普門示現,照
五蘊皆空,而度苦厄,地湧高流,住下方空中而弘法
華,不唯春蘭秋菊,正是一鼻孔出氣也。


寄南開士血書法華經跋



血書一法,攝歸普賢行海,條列梵網戒章。特所以然
之故,未有揭示,致狂慧之徒,蔑為有相。夫無始生死
根本,莫甚身見。出世妙法,莫先摧破薩迦邪山。薩迦
邪見破,則生死輪永息,是名尊重正法,是名以法供
養如來。法華楞嚴,深嘆然臂指及然香功德,亦以此
耳。或謂斷煩惱臂,然無明身,豈在區區血肉閒。不知
眾生結習濃厚,虛幻血肉,如翳眼中脂,當體即是無
明煩惱。僧問紫柏,如何是生死根本。曰,只汝身是。云
恁麼則死了便出生死。師震威一喝。嗚呼,大人作用,
豈義學所知。蓋實從半偈悟徹,故示人自親切也。人
[007-0371c]
能刺血然香,縱未明理,亦破敵前茅。儻高談理性,不
入行門,身見高山,何由摧碎。予每見此妙行,必深心
隨喜。況妙經開權顯實,舉手低頭,皆成佛道,人能盡
發此心,行此行,不但靈山未散,安知支那邊地,不三
變而成淨土也。寄南開士,即紫柏孫,必能悟一喝意。
他年坐道場,紫柏當湧寶塔以證之矣。


雲麓居士持金剛經跋



大般若云,有菩薩成就開智,一句中解無量義。有成
就演智,一句義作無量說。所以般若一法,或說六百
卷,或說三十卷,或說一卷,或說一章。廣略雖殊,與甚
深般若相應一也。苟得開演二智,多少無礙。若但作
文字觀,只般若二字,已自葛藤,非直攀枝附葉者為
有過也。末世法師,心無實悟,徒向口耳邊起見,或喜
繁文,或喜簡略,總名遍計情執,何由入佛智慧。佛智
慧者,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一中解無量,無
量中解一。荊棘林中,橫身直過。潔白地上,掉臂不留。
又何捨一從一,始誇直捷哉。維摩云,無離文字說解
脫。法華云,言辭相寂滅故,知四依大士,弘演科章,橫
說豎說,皆與般若不相違背。未達者,自繞葛藤,非說
法過。設埽之而眾生處處生著,於要言中,愈滯情塵。
古人云,若以不立文字為高,只不立二言,即是文字。
廢多執少,癡執彌深。願由心經一章,進之金剛一卷。
又進之摩訶般若三十,大般若六百,於三藏十二部,
透盡言說差別之旨,總歸理性般若之宗。則文字觀
照實相,舉一即二,言三即一,左右逢源,不可思議,孰
為根本,孰為枝蔓。視固守簡易,自稱直截明白者,不
啻夜郎王矣。偈曰,
「 太阿藏匣已驚神,舉向當陽不用硎。錯節盤根迎刃解,虛空割碎豈留痕。」



白牛十頌自跋



學道既不可廉纖,亦無容鹵莽。諸佛說法,有片喻,有
[007-0372a]
全喻。牧牛公案,可喻宗乘現世機緣,亦喻佛道僧祇
修證者也。況圓人善超,六而常即。豈以圓融礙行布,
而必懷增上慢於理性,方名不落階級邪。有病此頌
位位分配,不似衲僧氣象。予謂之曰,且喜老兄會祖
師禪,如來禪未夢見在。


重定授菩薩戒法自跋



竊觀比丘受戒,律有定式。五部雖殊,大同小異。故應
專遵四分,削後竄之繁文。菩薩受法,經論各異。梵網
瓔珞,地持善戒以及心地觀等,被機既別,詳略互殊。
是以制旨教行等,各抒己意,增設科條,雖辭美意詳,
並殫其致,然或義因文隱,反不若經論之痛快直捷
也。今梵網受法,己失其傳,僅存影略。唯地持瓔珞,的
可依承。敬酌三家,會成一式。庶俾詳簡適中,而授者
受者,皆得明白簡易,以免紊雜之過耳。


梵網合註自跋



夫本源心地,含生共有。無染性戒,日用不知。翳目而
華舞太空,夢蟻而尋羶階下。然晴虛之體依然,輪王
之身如故。哀哉妄惑,枉受幻輪。勞我慈尊,現身同患,
示成不倦於八千,垂化無偏於塵剎。一滴之心地既
敷,積劫之沈迷立醒。而琅函久錮,半珠僅呈。繄我愚
蒙,得探全寶,竭思殫機,塵培泰嶽。思法緣之匪易,輒
涕泗以滂沱。願我同仁,深思力學,解行同遵,自他俱
利。庶得上報佛恩,不負己性矣。


積如開士刻般若照真論跋



般若無名,一切法皆般若別名也。一切法無體,般若
即一切法自體也。一切法不可名,故般若亦不可名。
般若無別體,故一切法咸無別體。世有欲借語言,絕
語言而顯般若者,皆未達甚深般若圓融三德者也。
何謂圓融三德,一實相般若,名法身德。二觀照般若,
名般若德。三文字般若,名解脫德。此三非三,亦非定
[007-0372b]
一,以一切皆實相,皆觀照,皆文字故。是故六百卷非
多,二百六十餘言非少。乃至後賢述作,無慮數十百
家,了得即字字解粘,不了則字字加縛。澄公照真論
亦其一也。願見者當下與甚深般若相應,不便作借
言絕言會。若於此不借不絕,則六百卷一大藏,悉不
借絕。一星之火,遍燒原野矣。


血書法華經跋



一切佛語皆群靈眼目,千聖慧命也,況無上妙法乎。
一切讀誦受持,皆般若真因,度苦寶筏也,況刺血為
墨乎。掠虛禪者,高談名理,罔知實行,彼未悟理耳。設
真悟理,則一切行無非妙理,有何事相可薄,理性可
尊邪。況眾生無始,我執恆重。若宗若教,對治咸急。正
宜借此微因,充至三祇大行,俾正使習氣,一齊破盡。
可謂即事而理,即漸而頓矣。奈何棄此真實,以空談
當妙悟哉。乳生法友,夙植正信,年方應法,作此不思
議功德,是故歷參知識,不染近時禪病。將來親見靈
山一會,方知血肉點畫,全體法華三昧,無相安樂行,
果不在有相安樂行外也。


蘊謙書法華經跋



此經五種法師,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也。夫受持,讀誦,
解說,能生解成觀,自軌軌他,謂之法師固宜。彼書寫
胡亦稱法師哉。然書寫尤可自軌軌他,尤易生解成
觀。請言之。均一紙筆墨也,一手腕也,以此寫婬辭豔
曲,成三塗因。寫世閒典籍,成人天因。寫阿含三藏,成
出世因。寫大乘方等,成菩薩因。寫妙法蓮華,則唯是
佛因。儻紙墨筆手不能寫妙法者,亦必不能寫婬辭
豔曲以溺人也。儻能寫婬辭豔曲者,亦必能寫妙法
以昭人也。是同一性靈也,一緣助也,一功能也。十界
升沈,不分而分,如此矣。且婬辭豔曲,雖三塗因,亦具
十界。如聞他若無心我也休,頓明心地,非佛因乎。佛
[007-0372c]
尚具,他可知矣。妙法蓮華雖佛界因,亦具十界。如經
明謗斯經者,獲罪無量,非地獄因乎。地獄尚具,他可
知矣。嗟嗟,手腕功能一也,紙筆墨緣助一也,性靈知
覺一也,十界非此俱不成,十界因此遂互具。既成而
互具矣,則必有如是相性體力等,百界千如,炳然在
一紙墨閒,一手筆閒,一性靈閒。性德三因,修德三因,
性修相成,性修不二,可洞然於實相淵府矣。又示讀
誦者,俾解成觀發,非自軌軌他之最勝者乎。願寫者
閱者,薦此性具實相妙理,以為妙修之本,毋曰姑結
遠因於久後也。妙法之師,當仁不讓,其在是與。


願彌血書法華經跋



如來一切經典,法華稱王。行人一切供養,血書為最。
蓋五時八教,至法華而理無不盡,機無不收。所以一
句沾神,一言作種,必至成佛,矧全經功德乎。吾人難
捨,莫若己身。至刺血為墨,而殷重極矣,身見破矣。與
藥王之然身臂,豈有二焉。每慨末世,專尚虛解,口頭
三昧,遍傳寰宇。四安樂行,置若弁髦。開士非時食戒,
嚴似遠公。萬善莊嚴,勤同壽老。又發勝心,成此功德。
豈五種十種供養,所能較量哉。


達權書法華經跋



此經名平等大慧,亦名諸經中王。夫慧平等,法亦平
等,何故獨稱王哉。蓋法雖平等,眾生迷故,妄見差別。
故一代時教,巧逗迷情,於無差中作差別說。至靈山
極倡,方明差本無差。是會一切法皆成佛法者,全由
法華之功。回視華嚴兼,阿含但,方等對,般若帶,皆無
與並者。況本門極倡三世益物。番番種,番番熟,番番
脫。前非始自大通威音,後不窮於薪灰火盡。凡如來
豎窮橫遍之化工,施設教網之綱要,徹底顯示,罄無
餘蘊,所以難遇過於優曇,受持功齊法界也。然佛法
妙,生法妙,不離心法之妙。現前一念妙心,是名蓮華。
[007-0373a]
悟心蓮華,一切法無非蓮華。心是經王,心是平等大
慧。達此實義,方名達權。勉之哉。


三學血書華嚴經跋



一代時教,華嚴為根本法輪。以為實施權,流出無量
法門,開權顯實,還歸法界性海故也。然法門權實,雖
復不同。而性修要旨,初無少異。此經首題大方廣者,
即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三德秘藏之性。佛華嚴者,即
指稱性所起圓頓修德之功。不達性體三德,萬行何
所莊嚴。不以佛莊嚴而為莊嚴,性德何足貴重。佛華
莊嚴者,戒定慧三學而已。戒學定學福德莊嚴,無上
慧學智慧莊嚴。慧固佛慧,福亦佛福。迥異舊醫三法,
高超權教三修,一一皆名佛華。經不云乎,具足受持
威儀戒法,能令三寶種性不斷。戒既全體佛戒,定慧
何莫非佛。以圓頓佛華,莊嚴大方廣之心性。斯則全
性起修,全修在性。而遮那身土,不離下凡一念心矣。
儻高推聖境,漫云我是凡夫,則何謂心佛眾生三無
差別。儻執性德,漫云實齊諸聖,則我大方廣性本自
平等,又何以高超九界,成等正覺邪。禪師三學,血書
經王。余為發明三皆佛學,俾滴滴血,皆從普賢毛孔
中流出。一一滴中,具大千經卷。無別有也。


法華綸貫自跋



李白登黃鶴樓,見崔灝詩,遂閣筆,知不可勝也。智者
大師,親證法華三昧,光宅尚破,餘家可知。後人紛紛
置喙,未具青蓮學識耳。諸友請余解法華,堅以此意
辭之。適達際督梓梵文,欲撮全經大旨,以便初學。敬
依玄文,節取大綱,名為綸貫。庶述古而不妄作云。


妙玄節要自跋



一字法門,海墨不盡。九句譚妙,奚足云多。且九旬四
辯,文義何限,章安所記略矣。乃末世鈍根,猶畏其繁。
望妙玄而如海,甘蛙守以不前。無上醍醐,罔沾一滴,
[007-0373b]
可痛也。竊聞大智度千卷,羅什十倍略之。摩訶止觀
全書,荊溪錄其大意。因倣厥旨,輯為妙玄節要。凡二
卷。庶幾一臠染指,漸充法味。然後遍討玄文,深證法
華三昧。斯舉也,未必非循循善誘之一術也。若僅守
節要,終置全珍,予固智者章安之罪人,而彼又予之
罪人矣。


題若水關主手卷



文殊起佛見法見,貶向鐵圍。高峰云,今有起佛見法
見,合掌讚歎。何故,時節若到,其理自彰。此出格超方
手也。宗門作略,與大醫王相似。急治標,緩治本。又有
順治逆治之不同,期於起病,不執陳方,責其無驗也。
末世禪學,謬自立宗,不知了因緣因,恆相資藉,固有
了因性發,緣因頓具者,亦有緣因性熟,了因忽發者。
如舟與水,相資有濟,不可謂水可緩,舟應急,舟可緩
水應急也。若水關主,久閱大藏,盡了了否。若了了而
仍未瞥,則佛見法見應貶鐵圍。若未盡了,是聞有餘
而慧不足,正可向此求開慧性。所謂時到理彰,逆治
之不可,則順治之也。試揣平日對經卷時,與上蒲團
提話時,孰得力,孰不得力,孰能克除習氣,孰不能。夫
發藥治病,聽諸良醫。有效無效,還須自檢。昔有人素
服砒,因久缺遂病。醫醉,誤投以砒,霍然病起。今三藏
雖如砒毒,恐既久服,未必不以此得霍然也。


題至孝回春傳



儒以孝為百行之本,佛以孝為至道之宗。蓋報恩心
出於萬不可解之情。如黃會卿,以刲股療母痼疾,母
享年八十有二,皆真情所感也。是情也,謂為世法,實
是菩提之基。謂為出世,不過愛欲之妄。君子於此,不
可不學,不可不達。昔曾母嚙指而子為心痛。達此可
悟同體法性,知唯心法門,即世孝成出世孝矣。


題獨省編


[007-0373c]


余幼事理學,輒以闢佛為任,惡異也。稍長,又輒以為
同。習久始知亦同亦異。今也知其非同非異,仍不妨
說同說異矣。永邑周子,儒而玄,玄而禪,禪而又儒者
也。退藏之暇,出獨省編。夫不睹不聞,儒所謂獨也,而
大本達道存焉。玄之又玄,老所謂獨也,而眾妙之門
在焉。覓心了不可得,釋所謂獨也,而百界千如具焉。
此真混而弗齊,類而弗隔,要亦為未省者言耳。省之
何一何異,何獨非獨。寂然不動,獨亦不可得。感而遂
通,至賾不可亂。正寂時萬感炳現。正感時當體寂然。
天下歸仁之後,更無操存舍亡之懼矣。子其省之。


觀泉開士血書法華經跋



經云,譬如高原,鑿井求水,若漸至泥,去水必近。菩薩
發大心,亦復如是。若得逢此法華經王,即近阿耨菩
提。儒亦云,有為者,若掘井九仞,不及泉猶為棄井。噫
約教論泉,則五時四教,無如法華。法華即泉也。約觀
論泉,則文字如土,聞慧如溼,思慧如泥,而修慧泉也。
開士若以阿含為土,方等為溼,般若為泥,應於此經
一文言,一滴血,皆作清冽香泉觀。若求修慧之泉,應
隨文入觀。正如不離高原,施功及水,鑿之既久,幽泉
必迸。亦莫離此文言滴血,令成棄井也。


蓮洲書佛頂經跋



經云,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
念消滅,變其所受地獄苦,成安樂國。顧一念至微,何
力用如此。須知一念之性,本豎窮橫遍。一切事理性
相,從不在現前一念之外。故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
悟輪迴頓息。試思平日,起惑造業,畢竟是誰。今書經
懺悔,又畢竟是誰。此造業懺悔之念,在內在外在中
閒邪,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邪,過去現在未來邪,果覓
之了不可得,則罪福無主,名真懺悔。阿難所以頓獲
法身,性比丘尼所以成阿羅漢也。若於無可得中,妄
[007-0374a]
計有心可得,則旋犯旋悔,既悔仍犯,如隔日瘧,有何
了期。然大乘緣種,不可思議。勉強力行,功無虛棄。出
世善根漸勝,世閒漏種漸消,如明破暗,亦決不誣也。


題靈異雜錄



子不語怪力亂神。怪神如力亂,非無也。百姓狃於見
聞慣習,偶一事出慣習表,則怪之。詎思只今一身,眼
耳胡以見聞,口足胡以嘗與語,止與行不亦至怪與。
佛證心性之妙,不為慣習所局,亦何靈異。百姓視之,
不勝靈異矣。謂佛靈異,此不知心性本妙者也,并佛
靈異之跡而不見不聞不覺不知,此又井蛙夏蟲之
甚者也。雖然,井蛙夏蟲孰非靈異,唯靈異之性原等,
故仍得以靈異覺之。覺此靈異,又覺此即非靈異,可
與語不語之語矣。


搉古題辭



聖人往而經史存。經史固不足傳聖人之心,而善會
聖心者,初未嘗離經史也。既於經史會聖心,謂聖人
果往,可乎。文王沒,文在茲,天不能喪,人不能死。吾是
以知不善讀經史者,古未嘗不今。善讀者,今未嘗不
古也。今而古,則言即無言,文即無文,勿起二見可矣。


毘舍浮佛偈跋



紫柏大師云,生平持毘舍浮佛半偈。句半熟,半句未
熟,更熟此半句,生死脫然矣。毘舍浮,此云遍一切自
在,結莊嚴劫之終,開賢劫之始。故此半偈,最為良藥。
眾生病雖不一,其源不過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而已。今以四大觀身,知身非身。
以緣影觀心,知心非心。既達妄計之身心,即非身心,
焉往而不自在。然則毘舍浮佛,不在莊嚴劫,在吾一
念無身心之智而已。果達身心本空,奚止舍浮不離
當念,盡十方世界過現未來諸佛,皆不離當念也。


血書金剛經跋


[007-0374b]


論云,菩薩觀智,所守者約,而觀境遍,剋果大。故喻金
剛兩頭闊,把手處細也。是故菩薩,但觀一念心性,覓
之了不可得。炳現萬法,無能無所,無是非是,則達三
般若,皆如金剛,是真能把者。行幻佛子血書最上乘,
此金剛邪,抑已善能把邪。佛子莫作二視,可也。


題牧牛圖



牧牛喻修證,本諸經論,非創談也。然畢竟牛是何物,
牧者何人。普禪為頌,雲棲鋟圖。菂中法友,又繪成卷。
予更下一註腳,如牛入窗櫺,頭蹄都過了,卻有尾巴
過不得。且道此尾白邪,黑邪,有邪,無邪。會得者箇俏
息,不妨雲邊月外與汝相見。


重刻三頌自跋



不信教外別傳,是謗宗也。謂教外果有別傳,是謗教
也。抑不信教外別傳,是謗教也。謂教外果有別傳,是
謗宗也。捨此二塗,作何折合。不見道,恁麼也不得,不
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又道恁麼也得,不
恁麼也得,恁麼不恁麼總得。雖然,毫釐差,天地隔。山
納甘墮無閒,漫作三頌,未審教外邪,教內邪,別傳邪,
非別傳邪。儻遇無眼人觀,無耳人聽,必有能辨之者。


性學開蒙自跋



此別荅十問之第四問也。良以兩家性學,世罕兼通。
儒未必習佛,習亦難窺堂奧。佛未必習儒,習亦不肯
精研。予年十二就外傅,麤知書義,便以道學自任,於
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年二十,看顏
淵問仁章,竊疑天下歸仁語,苦參力討,廢寢忘餐者,
三晝夜,忽然大悟,頓見孔顏心學真血脈真骨髓。因
識孔子聞知之傳,誠待其人,非漢宋諸儒能擬議也。
越四年,知出世大法,發心離俗。先參少室禪宗,後學
天台教觀,不啻皆如渤海相似,十五六載,僅沾一滴,
方為向若之歎。反觀向所悟孔顏心學,又今一滴中
[007-0374c]
之一滴矣。嗟乎,道曠無涯,為若此也。世之沾沾自足
者,何啻井蛙也哉。然又知一滴之性,即大海性。故身
為釋子,喜拈孔顏心學示人,知與不知,任諸旦暮。此
問同志未諳,固請予略明梗概,遂於一滴海中,復出
滴許。如此,知必為大方所笑。然神龍得之,安知不即
此興雲澍雨,又安知不藉此騰歸滄溟也。


遺教解自跋



旭未出家,讀遺教,便知字字血淚。既獲剃染,靡或忘。
所憾障深,廿餘年空無剋獲。非道人,又非白衣,方撫
心極愧,而甫敦沈居士固請解此經。嗟夫,予不能臻
修世出世功德,徒以文言作諸天說法鳥邪。然一隙
或明,弗忍終吝。藉此功德,破障策新,普與同患,回向
西方,仍作迦陵頻伽,代彌陀廣宣法要可矣。


彌陀要解自跋



經云,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嗚
呼,今其時矣。捨此不可思議法門,其何能淑。旭初出
家,亦負宗乘而藐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後因大
病,發意西歸。嗣研妙宗圓中二鈔,始知念佛三昧,無
上寶王,方肯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吾友去病,
欲令此經大旨,辭不繁而炳著。予方願普與有情,同
生極樂,不可辭。舉筆於丁亥九月二十有七日,脫稿
於十月初五日。所願一句一字咸作資糧,一見一聞,
同階不退。信疑皆植道種,讚謗等歸解脫。仰唯諸佛
菩薩攝受證明,同學友人隨喜加被。


周易禪解自跋



曩遊溫陵,有郭氏問易,遂舉筆屬稿。先五傳,次上經。
而下經解未及半,以應請旋置。今商大乘止觀之餘
拈示易學,始竟前稿。嗟嗟,從閩至吳,地不過三千餘
里。從辛巳冬至今乙酉夏,時不過千二百餘日。乃世
事幻夢,萬別千差,交易邪,變易邪。至歷盡差別,時地
[007-0375a]
俱易而不易者,依然如故。吾是以知,日月稽天而不
歷,江河競注而不流,肇公非欺我也。得其不易,以應
其至易。觀其至易,以驗其不易。常與無常,二鳥雙遊。
吾安知文王之羑里,周公之被流言,孔子息機於周
流而韋編三絕,不同感於斯邪。因閣筆,復為之跋。


唯識心要自跋



宗鏡云,智慧合其多聞,終不執詮認指。多聞度其智
慧,免成孤陋面牆。設一微塵未了,此猶有無明在,以
不了處為障翳故。況自身根門之內,日用之中,有無
量應急法門,全未明一。若欲為人,憑何剖析,只成自
誑,反墮無知。自眼未明,焉問他目。須三量定其是非。
真修匪濫,四分成其體用,正理無虧,然後十因四緣,
辨染淨之生處。三報五果,鑒真俗之所歸。若不達三
量,真妄何分。不知四分,體用俱失。又云,一心實相悉
是諸法。諸法所生,皆從現行,善惡熏習。第八識含藏
種子為因,發起染淨差別報應為果。若不微細剖析,
問荅決疑,何由到一心總別之源,徹八識性相之際。
提綱意在張網,不可去網存綱。舉領意在著衣,不可
棄衣取領。故事理雙明,方通圓旨,教觀齊運,始達一
乘。又云,不因教所指,何由識自心。設不因教發明,亦
須憑教印可,不然皆成自然外道。闇證禪師,直饒生
而知之,亦多生聞經熏種,諸聖本願冥加。嗚呼,永明
大師,以法眼嫡孫,悟齊諸祖,而苦心苦口,勸誡若此。
誰謂成唯識論,非佛祖傳心要訣乎。予憾障深惑重,
不能剋證,而性相源頭,頗窺一線,誠或諸聖冥加,故
亦不敢自祕,聊竭隙明,和盤托出。舉筆於丁亥三月
廿五日,脫稿於五月廿五日。閱兩月,述成觀心法要
十卷。伏願見聞隨喜,不退菩提,若信若疑,咸成妙種。
同生極樂淨邦,先覲阿彌陀佛。還人龍華初會,影響
彌勒世尊。盡未來,廣度含識眾生盡,方證涅槃。
[007-0375b]


書慈濟法友托缽養母序後



戊子仲秋,慈濟法友乞余重書前序。余於是反躬自
責,不勝涕淚交流也。予少有養志之願。年二十而喪
父,恨徹終天。廿四出家,捨母不養。蓋欲剋期取果,用
報親恩。不謂廿八歲,母復捐世,哀哀之痛,肝腸寸裂。
然猶曰,矢入深山,冀得一當,或可贖彌天罪愆耳。逮
三十一,被道友牽偪,漸罣名網,而潛修密證之志,益
荒矣。今者年滿五十,先人棄我足三十年。既不能如
目犍連之自獲果證,每思結一淨壇,邀十友修淨土
懺法,無柰囊缽蕭然,拙於行乞。每向中夜,展轉悲號。
而慈濟乃以一缽千家,承歡膝下,真不思議樂也。善
達緇素,乃以粒米莖薪,助渠孝養,真不思議福也。余
無此福,故無此樂,宿生業重,夫復何言。敬於此福此
樂,深生隨喜。以此隨喜善根,普施法界有情,同得此
福此樂。直至累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永離不肖無
福無樂之苦。於是拭淚而復書此。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一
[007-0375c]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二


題跋二



貝林師書大佛頂經跋



予聞貝師善梵書,為芥菴凡夫諸友所欽。適沈甫受
示師手書大佛頂經,每書一字,必致一禮,精誠端楷,
千古罕見其儔。至梵文及明王像,不異五天親授。蓋
真得諸定中,非聊爾也。師棲神安養,誓願弘深。示寂
茶毘,骨皆五色。甫受專修淨業,與師臭味最合,故得
手澤最多。嗚呼,世藐教乘,薄淨土,安得如師者以主
之。又安得人人如甫受者,而得其所主也。


題玉浪施茶冊



性水本然,周遍法界。隨心應量,或為鑊湯沸尿,或為
膿血清泉,或諸天甘露之藥,或淨土八功德水,皆循
業現,非因緣,非自然性也。夫性真既舉體隨心應量
矣,則凡鑊湯八德等,何非本然周遍法界乎。而遍計
情執,橫於性真中,分水,分火,分寒熱,饑渴。故諸佛權
智隨情,不與世諍,因寒熱而溫涼之,因饑渴而飲食
之,因所見水火而調濟之,遂開施食,施茶種種法門。
只此法門,有昧因果者,又出三塗法界。著相計我者,
出修羅法界。勉為善者,出人天法界。了本空者,成二
乘法界。深入緣起廣演行門者,成菩薩法界。通達實
相無入不自得者,成諸佛法界。雖依此法門,具出十
法界已,仍於事相不增減,亦於法性不增減。是故不
變常隨緣,理具還成事造。隨緣常不變,事造還該理
具。是故能施所施及受施者,悉具兩重三千。此所謂
三輪體寂,緣起無生,三千無性者也。豈離現前日用,
別有向上一著哉。玉公作此不思議法,徵文於蕅益
旭子。旭為拈曰,不了則受此茶者,墮阿鼻地獄,施此
茶者,亦墮阿鼻地獄。了得則施者成無上菩提,飲者
亦成無上菩提。雖然,此猶迷悟情量邊語。畢竟超情
[007-0376a]
過量不屬迷悟,又作麼生。不妨借趙州老婆舌頭,徐
徐荅曰,喫茶去。


憨大師書唐修雅法師聽法華經歌跋



甚矣,心之妙也。三世佛依此成道,十二類依此輪轉,
山河日月依此幻現,文字音聲依此發宣。心不可以
言語形容,然言語未嘗不即心也。隨一一語,必攬心
之全體大用。然盡未來際,演無量言語,亦不罄一念
心之妙也。人各具妙心,得釋迦老子法華妙經,庶幾
註腳。法華妙經,得修法師聽法妙歌,庶略讚揚。此歌
絕妙好詞,得吾憨翁絕妙手筆,庶稱二絕。世有不知
自心妙法華妙及此歌之妙者,但珍憨翁妙筆,日夕
玩之,安知不因字知歌,因歌識經,因經悟心也哉。然
則妙字,妙歌,妙經,無不從妙心流出,無不還歸妙心。
誰謂心外有法,法外又別有心也。


十大礙行跋十大礙行出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爐韝者。佛四聖諦,苦
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八師。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
與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閒哉。美
玉不琢不成器,頑金不鍛不致精。鐘不擊不鳴,刀不
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欲為聖賢佛祖,必
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
乎患難,方可於穢土植淨土因,方如蓮出淤泥,超登
不退。儻無事則駕言念佛求生淨土,一遇不如意,輒
悔慍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須於此十大礙
行,一一自驗,果於病時難時,乃至被抑時,唯增念佛
心,明苦空觀,不尤不怨,庶蓮萼日滋,稱三昧寶王矣。


唐氏女繡金剛經跋



世之繡花鳥者,曰綾與線也,手也,心也。以美綾,細線,
靈心,妙手而繡花鳥,則花鳥矣。轉而繡般若,則般若
矣。謂般若與花鳥異,綾線心手果且有異乎哉。謂花
[007-0376b]
鳥與般若同,昇沈苦樂果且有同乎哉。以美綾細線
繡花鳥,猶云法身流轉,名眾生也。即以此繡般若,猶
云苦即法身,為實相般若也。以靈心繡花鳥,猶云菩
提即煩惱也。即以此繡般若,猶云煩惱即菩提,為觀
照般若也。以妙手繡花鳥,猶云涅槃即生死也。即以
此繡般若,猶云結業即解脫,為文字般若也。夫三般
若只在一轉關閒,而綾線不轉,心不轉,手不轉。謂轉
三障為三德可,謂即三障是三德可。六祖所云但轉
其名,無實性也。使無綾線,無心手,不可繡般若,亦豈
可繡花鳥。謂花鳥非美綾細線靈心妙手所成,吾不
信也。知此則蛣蜣六即,思過半矣。唐善女,所見金甲
神,即自心所具執金剛神。乃徹悟此心,三般若無二
體,而以同體大悲願力,護此文字般若,令法界眾生,
因斯起觀照,而證實相者也。覽者信唐女之感應,便
可信自心感應。信自心感應,便可信感應即非感應。
非感應則無所不感,無所不應。是謂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是謂感應道交難思議,是究竟般若,是究竟花
鳥。


去病公書大佛頂經跋



如來藏不變隨緣,舉體為善惡。善惡隨緣不變,舉體
即如來藏。如日出天下明,日沒天下暗,虛空隨明隨
暗,非明暗能增減也。去病公因一念迷而破犯,今一
念悟而力疾書大乘,日巳出矣。心性依然無恙,請勿
更疑,則更不迷暗矣。


四十八願卷跋



大般若云,恆沙菩薩,發無上心,或一二得不退者。蓋
無善巧方便,雖多劫勤行六度,不免退墮聲聞辟支
佛地,況不能勤行六度者乎。然法華云,若聞一句一
偈,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又何也。須知
法華乃原始要終之論。縱墮塵劫,後必成佛。以無人
[007-0376c]
出佛性外故。而大通佛時結緣眾,今有住聲聞地者,
乃至未來聲聞弟子,猶十六王子所化。則般若所明
退墮之多,讀法華而益驗矣。夫一聞佛名,畢竟成佛。
退不退遲速天淵。然退墮之緣,在一時耳。乃流轉五
道,動經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劫,受無量苦。試一深
思,能不寒心喪膽也哉。釋尊成道,以佛眼觀過去同
發心者,或在三塗,方嬰劇苦。或在人天,正耽欲樂。或
生色無色界,固守癡頑。或證聲聞辟支,保空滯寂。嗟
嗟,與釋尊同發心者,尚爾稽遲。從王子初結緣者,何
疑久墜。吾人旦夕稍有病苦難緣,尚覺難忍。乃甘一
念之錯,招長時頭出頭沒之殃,豈非人無遠慮,必有
近憂者哉。何謂善巧方便,般若明觀一切法空,度一
切眾生是也。觀一切法空,何名利之足縈懷。度脫一
切眾生,何苦行不能黽勉。觀空不度生,墮二乘地。度
生不觀空,墮愛見慈。況恣我慢并無世慈。貪利名并
障偏理,一芥翳天,一指蔽目。摩尼願寶,長隱淤泥,甚
可惜矣。然一芥一指,亦何難撤,不肯撤耳。果念念緣
此願王,不負初心因地,杲日當空,霧靄消滅。法藏比
丘所以速成正覺,由此而已。


張興公喬梓梅花詠借題



予少酷嗜梅實,噉輒數百,然竟不知梅花丰韻也。今
齒力漸衰,而談說醋梅,口中水出,態猶如故。且知梅
花清芬逸雅,歲寒獨秀,其見賞於高人才士又如此。
嗟夫,噉其實,不知其花。知其花,不復能嗜其實。竊怪
夫今適知花,詠花者競出奇調,向久嗜實。詠實者,曾
無一人也。昔世尊以蓮花巧喻妙法,天台大師以權
實義釋之。為實施權,如為蓮故花,意在於實。開權顯
實,如花開蓮現,意須於權。噫,昔嗜實無詠實者,病在
不施權。今知權而多詠權者,功在於能忘實乎。顧權
實之不易辨也甚矣。為實施權,則權外無實。是故執
[007-0377a]
權為實者非也。泥權為權者亦非也。開權顯實,則實
外無權。是故離實求權者非也,捨權談實者亦非也。
今天下有談實者,大似說梅止渴,曹瞞伎倆已耳。夫
以梅為梅,不若以非梅為梅也。以非梅為非梅,不若
以梅為非梅也。梅一恆河也,恆河一梅也。捨魚龍人
天所見,固別無一河。捨諸君子所詠,豈別有一梅哉。
諸君子各詠梅花,自是梅花各鋪天匝地矣。興翁之
沈毅,僧持之穎拔,復從而後先賡之。若俱發明,則有
俱現。云何復問不相容者,斯之謂與,斯之謂與。諸君
子既借梅花,各寫所欲言,予借借而戲為之題。


法華會義自跋



嗚呼,圓頓妙法,曠劫難逢。繄我愚蒙,何緣幸遘。每一
披閱,恍若夙聞。豈非普賢威力及釋迦守護之功邪。
智者大師,不可復作。後賢堅執,鬥諍滋生,圓融絕待,
法門幾成彼此是非情見。弘之者,城塹益高益深。望
之者,疑畏日新日盛。耳聞目擊,扼腕痛心。不揣疏庸,
聊為介紹。舉筆於己丑十一月初五日。甫成一序,病
臥半月。至十九日,方得勉強從事。旦夕孳孳,手不停
書,目不停閱。臘月二十六日,僅完會義八卷,歇節三
日。庚寅元旦隨試筆,又歷一月告成。共計會義一十
六卷,足運心力六十八日。嗟嗟,古人一炷香,朗誦華
嚴一部。旭也鈍,矻矻乃爾,可嗤矣。然誘接初學,令得
漸悟法華實相,不終按劍,亦不望洋。則釋迦普賢,及
與智者,必愍旭之鈍置,而益鑒旭苦心也夫。


占察疏自跋



憶辛未冬,寓北天目。有溫陵徐雨海,法名弘鎧,說此
占察妙典。予特遣人往雲棲請得,展讀之,悲欣交集。
癸酉冬依經立懺。乙亥夏講演分科。是時即有作疏
之願。病冗交沓,屈指十五年來,梵網,佛頂,唯識,法華
皆已註釋,獨此夙願,尚未填還,可歎也。今庚寅年,閱
[007-0377b]
世已五十二歲,百念灰盡,偶同志數人,仍來結夏北
天目,究心毘尼。予念末世,欲得淨戒,捨占察輪相之
法,更無別塗。爰命筆於六月朔,越十四日成稿。輸一
滴以益大海,捧一塵以培須彌,雖無補於高深,庶善
鑽於乳酪,公我同志,共享醍醐。


菩薩戒本經箋要自跋



予述梵網合註,已將此經所有開遮持犯,盡會入十
重四十八輕矣。比因黑白月誦此本,有堅請箋釋者。
予恐犯重繁過,辭之再三。更請曰,末世鈍根,或不能
遍閱合註。若不令誦者略知大意,豈不犯無知罪乎。
於是勉箋其最切要處,以便初學。若夫菩薩比丘,自
應遍學大小律藏,即菩薩沙彌及優婆塞,亦應廣學
大乘經律。豈容守此一滴而棄大海哉。


金剛經跋



金剛般若大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足以蔽之。
蓋無住,正所謂應住。生心,正所以降心也。而生心二
字,尤為下手工夫。以凡外不生出世心,故恆住生死。
二乘不生上弘下化深心,故恆住涅槃。唯菩薩不住
六塵而行六度,故能如所教住,名第一義住,亦名住
於佛住。試玩經中勸生心處,不一而足。如云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云應如是生清淨心。又云信
心清淨,則生實相。又云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
施。又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乃
至於法不說斷滅相等,而中閒一處,直云應生無所
住心。由是觀之,若不生心修六度,則住斷滅相矣。故
余嘗謂此經,以實相為體,觀照為宗,文字為用。舊云
無相為體,無住為宗者,非也。


題畫



見山忘道,古人所訶。況著意描山水,作古董玩具邪。
畫者求者,各領三十棒。雖然,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果
[007-0377c]
然會得,一切法趣畫,坐畫道場,轉畫法輪,度畫人物,
證畫佛像。則予三十棒,便是普賢廣興供養矣。


題邵石生集陶近體三則



古今奇絕詩文,無非各從良知變現。而昧者以為定
屬古今,不知皆吾自心影也。故為詩文所用,不能善
用詩文。此集真善用陶者乎。雖曰陶詩,實邵影耳。其一


戛玉敲金,非以其工也。鎔凡鑄聖,非以其才也。苟
壅其血脈,臂不能使腕,腕不能使指。況身外物乎。苟
達其性情,龍可豢,虎可馴,況詩句乎。雖然,龍虎特易
伏耳。不善用詩句,則詩句之怒,殆有甚於龍虎者矣。
其二


邵非不知自律也,集陶者忘其自也。邵非不知
仍陶也,為律者,忘其陶也。忘自陶亦自矣,忘陶自亦
陶矣。天下有不忘而能用者乎。手忘故持,足忘故履,
目忘故視,口忘故語。莊子云,魚相忘於江湖,庶幾近
之。夫忘其用,乃為大忘。亦忘其忘,乃為大用。邵君其
當進於此乎。


題鐵心橋冊



大佛頂經明眾生色陰,不過堅固妄想以為其本。夫
妄想謂之堅固。則非堅固明矣。是以山可移也,海可
竭也,金石可令流也,世界可壞空也,乃至虛空可消
隕也。何有於區區一橋者乎。橋有鐵心,猶人肉團耳。
鐵尚可盜,則肉團可易奪,益不難矣。肉團一期質礙,
尚不難易奪,則緣影之乍生乍滅者,尤不難矣。是故
緣影非唯不是真心,亦復不是妄想也。夫妄想者,無
體無相,無方無所,而遍為五陰作本者也。是以雖甚
不真,亦甚難奪也。眾生無始以來,用此妄想,牢不可
奪,唯佛能不奪而奪。所謂令其妄想作佛,妄想念佛,
唯以不可奪之妄想,即令還念不可奪之本性,此所
以為究竟堅固首楞嚴王三昧也。儻捨妄想,別覓真
心念佛,何處更有真心可得。儻以不念為真,則又墮
[007-0378a]
在空散消沈,及枯槁妄想窠臼中矣。故曰,斷除妄想
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也。若以妄想心,熾然念佛,
是謂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題之菴凍雲圖



經明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夫心既舉體為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矣,更喚何者為心,又喚何者非
心。故心也者,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者也。然唯變所
適,而終不可變也。宣聖有得乎此,知此心性,不唯不
可目為器,亦復不可目為道,但云智及之,仁能守之
而已,知之,好之,樂之而已,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
求之而巳。學而時習之。學之,問之,思之,辯之,行之而
已。涉江居士目其菴曰之菴。問廬山靜主湛公曰,如
何是之菴景。公曰,納曩住仰天坪,雲凍於山腰,雨霈
於山足,日朗於山頂。其之之變態乎,涉江喜,遂圖之。
予曰,吾人介爾一念,頓具十界,百界,千如,理具事造,
無餘無欠,炳然齊現,而無事安排也。如一念,一切諸
念亦如是。如心法,一切色法亦如是。如實法,一切假
名亦如是。是謂之菴,之凍,之雲,之筆,之墨,之紙,之腕,
之主,之客,之緇,之素,之能,之所,一一無非之之全體
大用也,五眼不能盡觀也,五耳不能盡聽也。無之而
非菴,無菴而非之也。湛公,涉江各各大笑,而以之圖,
歸於念之,佛之子若。


恆正上座受持朱元介所書經跋



世之宰官,略有五類。一乘大願輪,上弘下度。此已悟
無住生心之旨,能普門示現,恆以八大人覺,自覺覺
他者也。二已有省發,未斷習染。一念之誤,偶墮洪福,
仍能不忘本因,在欲思脫。山谷東坡是也。三夙向三
寶,植福根深,今享宰官,雖未頓悟心源,而極力弘護。
陸五臺是也。四宿為苦行僧,道眼未明,塵心未斷,見
榮貴境,深生欣慕。雖乘苦行善根,遂獲如願,而縱恣
[007-0378b]
五欲,不能自拔,則朱元介是也。五本不信三寶,因信
福善,獲宰官身,往往自高自大,不知皈依奉持戒品。
其仍行世善者,復受修羅鬼神雜報。若恣行諸惡者,
永墮三塗而已。大集會一切菩薩,向世尊痛哭流涕,
發大誓願,未證無生法忍已前,懇佛加護,寧墮地獄,
不為王臣宰官。蓋深見富貴過患,墮落十不啻九,昇
進百無其一故也。嗟乎,富貴浮雲耳,何能陷人。朱元
介之陷溺,不在為狀元時,在為匡山老僧時矣。然陷
溺中,猶能書此法寶,所稱食少金剛,畢竟不消者,非
邪。此經謂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又謂佛法即非
佛法,是名佛法。元介能知此義,將錯就錯,就路還家。
富貴陷溺之塗,何異普門示現之像。惜元介往矣,予
為跋所書經,聊作未來得度因緣。所願後之閱是經,
見是跋者,未為宰官,勿欣其榮,蹈其覆轍,已為宰官,
急用此為殷鑒,早圖就路還家可也。恆正上座,日持
此經,兼念阿彌陀佛,專求淨土,豈有誤墮之懼。恆公
不墮元介覆轍,元介必隨恆公登樂土矣。予損己利
人,未階一心不亂,獨宰官窠臼,勘破已久。將來必與
恆公元介共晤言於珍池寶地。記取今日此語,共印
之世尊大士,何如何如。


題樂愚尊宿付囑朱本蓮十八高賢卷



出家大丈夫事,非王侯將相所能。念佛又極圓頓事,
非尋常禪教律師所能也。遠公髫年,文名藉藉。出家
後結社東林,天子不能屈其節,真萬古高蹈。無怪乎
十八高賢,同心宗仰。而陶謝名士,僅曳裾門外也。後
世釋氏之學漸衰,禪講律師,無不仰一二宰官,售知
人世。嗚呼,以視遠公何如哉。己巳秋,曾晤樂愚尊宿。
觀其稜稜骨氣,猶有先輩風。較近時齷齪寒酸,及趨
炎附勢者,勝百千倍矣。公有志中興蓮社,從匡山攜
得此卷,不付緇門徒輩,獨付朱居士本蓮。或深見緇
[007-0378c]
門無可付囑,而居士素有出塵志。又二子皆先薙髮,
三人中有一人焉,能脫時流惡習,復振遠祖家風者
乎。


余一素居士楷書華嚴大典跋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直顯吾人現前一念之心性也。
心性體無對待,故大。相無欠缺,故方。用無邊涯,故廣。
心性本無不覺,曰佛。本無不含,曰華。本無不顯,曰嚴。
眾生迷此,枉受輪迴。如以大千經卷,閉微塵中。諸佛
菩薩悟此,得大解脫,如剖微塵,受用大千經卷。是以
正覺初成,海印炳現。十會不離剎那,一處頓周剎海。
重重無盡,似帝網明珠。法法互融,若秦鏡涉影。隨舉
一字,悉具六相十玄。苟悟片言,必徹千如百界。圓融
行布,分之而愈合。事理性修,混之而愈著。吞教海之
萬流,混同一味。派禪源之涓滴,廣注百川。故龍樹始
謂利根,自許超佛。既睹龍藏,不覺喪吾。況末世之諓
諓者邪。邇年周籍湮埋,諸侯僭竊,甚至陪臣執命,全
未聞禮樂影響。竊為大言欺世曰,善財五十三參,正
眼看來,未免刺首入膠盆。超脫漢子,那得有如許落
索。噫,此野夫吃脫粟飯,笑傲王公,寧止夜郎王而已。
一素既能莊嚴此現前一念,華嚴性海,豈有不直下
承當,又豈有得少為足哉。


西有寱餘自跋



戌子幻寓葉園。名漫藁。為西有寱餘,蓋雖念念思歸
樂土,而利人之夢仍未忘也。己丑秋。歸臥靈峰。庚寅
冬辛卯夏,復鼓脣祖堂長干兩地。逮壬辰秋,波旬效
力,助破夢中利人之想。萍漂吳水,楩泛吳波,寱語從
此息矣。此後如孤雲野鳥,雖同在無明長夜中,別是
一番幻夢。縱有啼笑,不容復續此編。


較定宗鏡錄跋四則



聖賢示現出世,覺悟群迷,不得巳而有言。言此無言
[007-0379a]
之旨,即文字非文字,不離文字而說解脫,豈非實相,
觀照,文字三般若,本非一異並別可思議哉。永明大
師,相傳為彌陀化身,得法於韶國師,乃法眼嫡孫。宗
眼圓明,梵行清白。睹末運宗教分張之失,爰集三宗
義學沙門於宗鏡堂,廣辨台賢性相旨趣,而衡以心
宗,輯為宗鏡錄百卷,不異孔子之集大成也。未百年
法涌諸公,擅加增益,於是支離雜說,刺人眼目。致袁
中郎輩,反疑永明道眼未徹,亦可悲矣。予生也晚,不
遇先輩宗匠,但留心己躬下事,已三十餘年。又時尋
了義至教,頗窺一線。閱此錄已經三遍,竊有未安。知
過在法涌,決不在永明也。癸巳新秋,刪其蕪穢,存厥
珍寶。卷仍有百,問荅仍有三百四十餘段,一一標其
起盡。庶幾後賢覽者,不致望洋之歎,泣岐之苦矣夫。
其一


西土諸祖,宗說兼通,故能續佛慧命,普利人天。
此土如北齊南嶽智者杜順,未嘗不以禪關為本。達
磨六祖,五宗諸老,未嘗不以聖教為印。斷未有師心
自是可名禪,算沙數寶可名教者也。降至唐末五季,
禪教相非,性相角立,台賢互訕,甘露反成毒藥矣。永
明大師於是乎懼,爰成宗鏡百卷,以詔後人。雖被法
涌雜糅,然具眼者觀之,金沙可立辨也。如百兩真金,
投以十兩鋀石,頓失光彩。一斛白粲,投以數升稗穀,
遂覺蕪薉。苟去其鋀稗,金之光彩如故,米之精粹不
改也。嗟嗟,後賢未獲差別法眼,慎勿於先聖著作,妄
事增益也哉。予手點此錄,於今四遍。每尋討必有新
益,實是觀心之助,斷不可作世閒文字道理會也。雖
然,愁人莫向無愁說,說向無愁總不知。俟之子期而
已。其二


古人云,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
魔說。蓋至言也。自禪教分門,佛冤魔說遍海內,非古
佛現身,實未易救。細讀宗鏡問荅引證,謂非釋迦末
法第一功臣可乎。然唯徹悟無言之宗,乃能曲示有
[007-0379b]
言之教。今人須藉其言,以契無言,始不死於言下。儻
直以是為宗,而不知離指得月,縱解悟了了,仍是三
世佛冤耳。昔宋太祖欲伐江南,後主遣一辯士謁見
曰,江南事陛下如事父,奈何以父伐子。太祖曰,父子
異居可乎。辯士愕然,無以為對。噫,讀宗鏡不悟心,吾
恐遇閻老時,其為愕然者多矣。然設使棄而不讀,又
何異因噎廢飯也。其三


教下人不肯坐禪,與坐禪人
不肯學教,雖其師匠之過,亦由人未發真正大菩提
心也。夫大菩提心,未有不知痛為生死大事者也。果
為生死大事,安肯以文義相對,以暗證自守乎。如欲
至長安,口必諏道,足必不停。諏而不走,終不能到。走
而不諏,必遭岐曲。今之封文義者,何異諏弗走,守暗
證者,何異走弗諏邪。嗚呼,以是求出生死,成無上道,
難矣。宗鏡一錄,既示厥道,復加痛策,可謂徹底慈悲。
設復借之以資談柄,是猶據榻看皇輿考及長安志,
廣向村儂誇說途中都中諸事,非不可惑動愚夫。吾
恐一遇曾到長安之人,必不勝懡㦬者矣。


裂網疏自跋



起信論者,佛祖傳心之正印,法性法相之總持也。如
來以大乘阿毘曇付彌勒,摩訶般若付文殊。般若破
執有而顯妙有,毘曇破惡空而顯真空。一音所宣,曾
無異旨。佛滅五百年後,異見滋生。馬鳴大士,應佛懸
記,重興正法。始則示為計我外道,後乃廣顯二空妙
宗,作無我大師子吼,破凡外二乘偏執,宗百洛叉大
乘經典,造略論,申暢一心二門。即生滅而顯真如,收
般若真空不空之妙旨。即真如而辯生滅,闡毘曇幻
有不有之玄詮。厥後龍樹依般若而造中論,還以空
義成一切法。護法依毘曇而解唯識,還以幻有顯二
種空。故知馬鳴龍樹護法三大菩薩,同契佛心,無稍
乖異。奈何依文解義,泥名相而昧旨歸,伐異黨同,豎
[007-0379c]
門庭而堅鬥諍,謬談聖旨,錯解真乘,千百年來竟同
長夜。哀哉末葉,誠可痛心。旭業障深纏,未登正位,夙
因微善,遊刃圓宗。客歲盡散學人,志圖修證。今春入
新安,寓歙浦迴龍,竊解茲論,凡十一日草疏成。是役
也,上藉諸佛菩薩馬鳴大師加被力,略無疑滯。又賴
允持循法主外護,無他緣。至於性相關頭,種種問辯,
則戒子堅密時公之啟予者多矣。


吳大年居士書法華經跋



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非不能到也,於無人
中,妄計有人,所以終日行而不自覺也。苟達一切法
無我人眾生壽者,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則微塵剎土,
十世古今,總是一部妙經。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又何能到不能到之可分
別哉。靈山會上,深歎一念信解,及受持書寫功德,非
虛話也。大年居士,書妙典至三部。孫粲如珍藏供養。
蕅益道人展閱隨喜。到邪,未到邪,勿措思議可也。


書吳孟開居士泊岸卷後



分段為此岸,則有餘無餘二種涅槃為彼岸。變易為
此岸,則無住大般涅槃為彼岸。夫唯無住,則無所不
住。亦唯無所不住,方成無住。故曰,不彼岸,不此岸,不
中流而度眾生。又曰,在天同天,在人同人。審如是,何
往非岸,何岸不可泊哉。是故不必問所泊何岸,第問
能泊何法耳。以愛見泊,所泊無非生死岸也。以空觀
泊,所泊無非二乘岸也。以六度萬行泊,所泊無非菩
薩岸也。以甚深般若泊,所泊無非實相法界岸也。孟
開之築泊岸軒也,蓋孝思也。有世閒孝,未離愛見也。
有出世閒孝,空觀幻度相應者也。有出世閒上上孝,
甚深般若是也。孟開齋戒已久,非甘為世孝者。由出
世孝,遵出世上上孝,則是軒也,其般若舟乎。願居士
乘是舟,以佛度為桂棹,以佛行為蘭槳,以諸佛洪名
[007-0380a]
為高帆,以往生諸佛淨土弘願為迅風,則必與尊人
同泊華池珍岸,然後盡十方世界,無非樂土矣。


書知足歌後



木必具火,遇緣乃發。心具般若,亦復如是。老病死生,
皆發般若之勝緣也。愚夫習氣重,善根薄,如溼木不
能發火。唯往昔久種善根,生平惑業輕眇者。雖不見
其勤修,而千年暗室,一燈頓破。讀濟翁知足歌,信矣。
子孟開,篤信三寶。孫真信,幼而茹素,般若心燈,正未
有艾也。錫類之義,孝慈皆然。吾深為之助喜。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二
[007-0380b]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三


疏一



化持滅定業真言一世界數莊嚴地藏聖像疏



釋迦佛謂定業不可救,所以寒造罪之心。地藏菩薩
說滅定業真言,所以慰窮途之客。旭少習東魯,每謗
西乾。承觀音大士感觸攝受,後聞地藏本願尊經,始
發大心,誓空九界。今得與僧倫染神乘戒,皆慈願冥
加,不可誣也。爰念娑婆獘惡,惑業苦三,如惡叉聚。無
上醍醐,悉成毒藥。持律者唯事衣缽,作犯止持,茫無
所曉。習教者唯事口耳,禪那理觀瞀無所得。參宗者
流入機境,播弄精魂,心佛真源,毫無親證。淨土一門,
稍切時機,亦苦多成退托,未合不思議大乘。良由業
重障深,濁智流轉,雖有聖者,末如何也。唯地藏慈尊
悲深願重,專愍剛強,尚能轉我當年殷厚邪心,使得
正信出家,豈難轉大地眾生無知過犯,使歸真際乎。
故於三寶前發心,欲造萬佛銅殿,中供大士,永鎮九
華。爰受一食法,結百日壇,持滅定業真言五百萬。又
化大心緇素,或持十萬,或百千萬,共成十萬萬,表三
千大千世界數,以其總數,供大士像中,作盡未來廣
化十方左劵云。


造毘盧佛像疏



世人侈談無相理,不達實相印,謬以豁達空為清淨
法身。誰知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托事表法,華藏
玄門。此所以末法時,以造佛形像為第一功德也。莊
嚴土木,即莊嚴法身。十身相海,全在一微塵裏。是故
一塵之施,可以入如來無盡相好光明。而一瞻一禮,
可以證如來無邊功德海藏。某開士既欲塑毘盧像,
但作如是觀,不患助緣無人。諸上善,設欲悟如是理,
但種此緣因,不患正因不顯。此緣若就,此觀若成,方
信毘盧遮那佛,願力周沙界,熾然說法,無有閒歇也。
[007-0380c]


寫書本大藏疏



爰自法流東土,綿延千五百餘年。三藏所攝,幾七千
軸。巍巍乎雪山王,眾藥皆備。浩浩乎大海水,眾寶悉
充。健步者不能躋其巔,善遊者不能測其量。又奚怪
仰視而足心酸澀,望洋而驚怖無極者哉。然普賢行
願品云,書寫經卷,積如須彌。夫過量事,唯過量人能
辦耳。說者曰,佛法無多子,何用此一落索為。咄,無離
文字說解脫也。果薦無多子佛法,一大藏亦豈屬多
否。即令不識一丁,正自落索不少。當知多少有無,俱
是虛妄分別。嘗慨習教者,置向上於罔聞。坐禪者撥
佛法為外物。何異療饑畫餅,之楚北轅邪。龍居月心
開士,於此事已信得及。自謂根性駑劣,機緣未偶,乃
以持戒為要行,淨土為指歸,并欲悉書一大藏教為
助緣。此真今時不思議事也。學禪不毀戒,是今第一
不思議。又不非淨土,是今第二不思議。又不埽教,是
今第三不思議。又大藏閱者罕竟,何況能書。是尤古
今大不思議也。如是發心,已入過量人數。當見一錙
一銖,莊嚴法海,即檀度而為般若。是名不思議檀。一
點一畫,悟入真源,即書寫而為修證,是名不思議書。
如是若檀若書,本因果報,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而
余以數量人,言此過量事,亦復不可思議也。


剌血書華嚴經疏



予讀華嚴,至善財見普賢一毛孔中,悉有微塵數佛
剎,海會圍繞,遊歷經微塵劫,終無有盡。抑何身相之
不思議也。及普賢自述願王,則云,剝皮為紙,刺血為
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經卷,積如須彌。故知非
殊勝大行,無以嚴毘盧法界。非一乘妙法,無以圓廣
大願王。苟於一乘妙法,深心信解,依解起行,當知華
藏莊嚴,豈唯在普賢一毛孔中明見,亦即於吾人介
爾心內薦取。此月心開士所以矢志刺血書寫也。八
[007-0381a]
十一卷,可八月奏成。於中若紙筆、若香、若莊嚴成就、
若飲食供饌,須十三金。表此世界,適當第十三重也。
每金作十緣,表十界也。每緣作十分,表十願也。一一
願,咸攝十界。一一界,總周剎海。俾施者受者,互融於
帝網光明。而若法若財,交映於雜華瓔珞。


永慶寺平治道塗疏



持地菩薩平地待佛。佛摩頂謂之曰,善男子,當平心
地,則世界自平。此為事度人,示唯心法門,令因事入
理也。唯茲事理二塗,混不類,分不開。以平地之法平
心,一切唯心。以平心之法平地,一切唯地。唯心雖妙,
猶待於麤。唯地之妙,始稱絕待。且如永慶山前一條
大路,本來坦坦,何須更平。然高下之見未忘,斯平治
之功可效。功雖有作,行實無為。行積於無量劫波,心
開於一言摩頂。因該果徹,唯是一乘。儻離地談心,心
復烏有。畫空作繪,非圓頓乘。是役也,一磚一礫,同證
究竟寂光。一兩一銖,悉入首楞三昧。


靈巖寺請藏經疏



一切如來,從無言說道,方便說法。一切菩薩,從語言
三昧悟入無言,言說性空,是真解脫。若離文求理,即
暗證癡禪,非正法眼藏也。予本棄儒學佛,亦妄謂單
傳之道,實出教外,一味作蒲團活計。一切經論置諸
高閣。後見真寂、博山等耆宿,反照古今得失,方知末
世禪病,正坐無知無解,非關多學多聞。與唐宋學人
厥證相反。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
善知識語,誠不我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儒宗實語,亦於此益信。乃發心遍閱大藏,備採眾藥,
自療療他。適欲先註梵網,提律學綱宗,以鬮問佛,定
安居處。乃九鬮中。獨得靈峰山靈巖寺之百福院。擬
於此一年註經,仍向他方,完閱藏初心。有六具周沙
彌,捐資若干,倡請大藏,留予久住。雪航法主,為集眾
[007-0381b]
緣,令此無佛法地,忽作六種震動,冤與魔而並遣,罔
與殆而雙袪,佛印儒宗,交蘆倚樹。信心緇素,誰不為
之助喜也。


化念阿彌陀佛同生淨土疏



自唯心本性之理不明,學道者率尚玄理而薄事相,
甚至認斷空為寂光,疑西方為非實,相與判作權乘,
視同烏有。於是不可思議功德,終成難信之法,長溺
迷津,可勝痛哉。不知事理一致,生佛同源。八萬四千
相好光明,顯然在十萬億方,即灼然居一真心內。心
既豎窮橫遍,土亦豎窮橫遍,佛亦豎窮橫遍。既不信
佛土之實,又寧知心性非虛。若真悟心性本源,則了
達十界染淨,咸由一心。心染故六趣昇沈,娑婆之惡
境宛然。心淨故一道清寧,極樂之莊嚴法爾。奈何於
娑婆則見其有,於極樂則惑其無。又高稱圓頓,哆談
無礙,以忻厭是迂塗,取捨為兩橛。然果悟圓宗,忻厭
何嘗不圓,果證無礙,取捨亦豈有礙。必欲離淨土而
談唯心,捨彌陀而言本性,橫隔自他,割裂事理,如實
料簡,僅成惡取空見。豈若熾然存念,決定求生,了則
念即無念,生即無生。不了亦無念之念,無生之生。以
諸佛心內眾生,念眾生心內諸佛,不問智愚,咸歸覺
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是本覺,念
是始覺。始本相合,當下究竟,能所歷然,能所性絕,至
圓至頓,真實無礙,超越一切法門,名為三昧中王。此
六方調御,所以極力稱揚,歷代祖師,所以盡心修勸
也。勝超大德,矢修淨業,欲使大千眾生,各各承當此
事,爰立大冊,廣勸緇素。或自念,或轉請,或以口讚,或
別冊襄,自念則念念吻合佛性,化人則人人頓會菩
提,用心善且廣矣。特序之,為同有佛性者告。


象巖禪人化齋十萬八千僧疏



人但知佛法重,不知僧之重也。但知僧以佛法重,不
[007-0381c]
知佛法以僧重也。無僧則法輪息,法輪息斯佛慧命
絕矣。故較福田於末世,無尚供僧也。僧固不同,有真
實僧,有清淨僧,有啞羊僧,有無慚僧。夫真實名勝義,
清淨名世俗。非勝義則世俗不尊,非世俗則勝義無
寄。故應真大士,地上菩薩,每現身世俗中。不但同修
清淨,亦且混跡無慚。所以警肉眼凡夫,令知僧相不
可忽也。是故為僧者,應善自料簡,誡無慚、啞羊之行,
由清淨而進真修。供僧者,應一切恭承,視啞羊、無慚
之儔,如真實之偕淨侶。然後觸目所遇,罔非勝田。職
此之由,感賢格聖。儻心生分別,雖供五百羅漢,不如
值一凡夫僧矣。象巖開士,欲置僧田百畝,歷三祀未
成,因詢余所以難成之故。予為屈一指曰,僧田置,必
代得善繼,否非廢則私。又為屈第二指曰,一畝半畝
人畏不前。又為屈第三指曰,菴田不遍十方,狹且陋。
開士憬然曰,然則當如何。余曰,莫若放開懷抱,直下
消豁,普化若腴若瘠之人,等供在彼在此之眾。一文
一粒,總投勝田。杜未來愚人私廢造業之愆,開現在
是人多寡隨心之善。馴致之數奚止十萬八千,地奚
局江左浙右,時奚限三載告完。念念中普與法界含
識供養法界僧寶,盡未來際,無有疲厭,一一檀那,一
文一粒,悉能遍供一切僧伽。一一僧伽,一齒一頰,悉
能遍受一切供養。論施福洪纖無礙,論受用凡聖交
參。只此現前日用,的是普賢所行境界。其諦信力行
之。


募刻校正梵本諸大乘經疏



竊觀初祖傳道,楞伽印心。五葉流芳,金剛證悟。蓋真
能解脫文字者,方為寂滅言辭也。西來大意不明,東
土群兒失眼。以魔說而擬解佛冤,以不通而妄稱不
立,自他俱誤,宗說兩傷。嗟乎,昔日欲豁醒沈酣,秖貴
點開生面。今日欲力振時弊,必須率由舊章。譬如為
[007-0382a]
聖為賢,舍六經四書無準的。成佛作祖,唯大乘經典
為司南。顧法道陵夷,淆訛匪一,不但不能如教起修,
抑且不能善解義趣。不但不能善解義趣,抑且不能
校正文言。如梵網戒經,僧徒傳誦,而錯謬尤多。金剛
般若,舉世受持,而增損愈甚。法門衰替,有自來矣。嗚
呼,末世行人,根日鈍,障日深,空腹高心,盲修瞎鍊。既
同夜郎之誚,且落無聞之殃。非具總持者,校其差遲,
正其文義,何以開發妙解,策進真修也哉。蓮洲居士
覓此諸經,校正善本,手書重梓,用廣流通。誠希有良
緣,最勝法喜也。大心緇素,感深今昔者,其蚤暮速成
之。


化鐵地藏疏



洪鐘具無邊音性,一擊而頓徹鐵圍。地藏圓同體大
悲,瞻禮而頓蒙與拔。幽冥之覺悟可期,現在之障緣
宜轉。靈峰心懷禮公,既已鑄鐘打鐘,復思是像作像。
雖丹青刻畫,咸皆性同虛空,而鍊就純鋼,可表堅固
不壞。四德非塵,藉一塵而圓顯。三身無像,即影像以
妙彰。寄語高賢,共行檀施。助鐵者,如正因心發,法身
妙果可登。助炭者,如了因心發,般若光明可悟。助食
用者,如緣因心發,解脫神通可基。從大士而發其心,
正是全性起修。由眾信而成此像,正是全修在性。如
是事,如是理,如是因,如是果,真語實語,諦思諦行。


五蘊禪人掩關化供給疏



從古學人,未有不撥草瞻風,廣參博訪者。未聞枯守
一室,能坐進此道也。然具眼乃可參方,力學方能具
眼。顧力學之法,或決擇於師友,或藉境以鍊心。至若
咿唔一室,又力學之變局也。五蘊禪人擬閉關習教
律。從關轉關,在禪人決當,由世界而忽悟。對治之益,
因事成事。在善信正可借外護而密操教授之權,直
待翻轉關捩子時,方信自他功德,皆不誣矣。
[007-0382b]


涵白關主禮懺持咒募長生供米疏



迷真起妄,誰不造業。業有輕重,果報隨之。於中轉重
令輕,轉輕令盡,獨賴有懺悔一門耳。重業而能深悔,
業遂冰消。輕罪而不革心,終成定業。故經歎二種健
兒,一不作罪,二作已能悔。不作罪,固是穩當。作而能
悔,悔力若深,彌稱勇健。三世諸佛,始從名字初心,極
至等覺後際,罔不以五悔為進修方便。當知作法懺,
能滅業障。取相懺,能滅報障。無生懺,能滅煩惱障。三
障圓滅,三德圓成,三身圓顯,直捷痛快。所謂屠刀放
下,便成佛也。涵白開士,痛念前非,善思補過。擬掩關
普為法界眾生,改往修來。當知甫發此心,定業已轉。
予為授大悲心咒行法,并授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總為淨除根塵習氣種子之良藥,勤行之六時不缺,
一心不亂,則自度度他,法皆具足。勿憂助道乏緣也。
人誰不有無量業,誰不欲與真實行人同入懺摩清
淨海中。隨喜一法,無俟他人勸也。


玄素開士結茅修止觀助緣疏



教觀之道不明,天下無真釋。如學思之致不講,天下
無真儒也。儒之道在盡心知性,故篤行一事,必在學
問思辯之終。大易略思辯,益以寬居。寬居即思辯異
名也。以其心領神會,故曰寬以居之。以其善巧決擇,
故曰慎思明辯。聖學淵源,必須向此關透去,方無鹵
莽滅裂之虞。佛道以見性明心為指歸,以信行法行
為方便。信行秉教,豈廢觀心。法行觀心,豈容離教。是
以西天諸祖,無不貫通三藏,深入諸禪。南嶽天台,弘
通般若法華,亦未嘗不以觀心為要。目足並運,入清
涼池,否則鑽他故紙,終招說食數寶之譏。冷坐蒲團,
未免暗證無聞之禍。學不思則罔,思不學則殆也。法
流東土,門庭漸岐。立法者本屬一時救病權宜。展轉
相傳,遂成水火。宗教相非,性相相角,台賢相排。原其
[007-0382c]
故則各是,執其辭則並非。而又教下之人,罔思修證。
宗乘之士,多落險塗。致令行果無成,教道幾熄。惟台
嶺一宗,始從智者章安,中歷荊溪四明諸老,近復得
妙峰幽溪諸大師,相繼而興,教觀雙舉,信法兩被,故
能超賢首慈恩諸教之觀道寥寥,亦勝曹洞、臨濟等
宗之教法貿貿。東南一絲,信可繫佛法九鼎於不墜。
末世津梁,捨此安從邪。玄素開士,儒林雋雅,忽悟無
常,頓從剃落。依棲台嶺,足不出幽溪之戶者數年。抱
病參求,晨昏不廢學問思辯之功,可稱弗得弗措者
矣。篤行一事,今正是時。擬遵如來顧命,以頭陀行,住
阿蘭若。但欲正修,先須方便。五緣之內,四事為先。是
在有志為真儒者,助成此真釋事業。余每謂非真釋
不足以治世,是以一切三寶,常能擁護世閒,而真儒
亦足以出世。是以一切有道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常
能憶持佛囑。具正眼者,必能深達此意,知世閒福田
有在矣。


刻占察行法助緣疏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書
曰,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作善降之百祥,作惡降之
百殃。因果報應之說,未嘗不彰明較著於世閒也。但
儒就現世論,未足盡愚者之疑情。自釋典入支那,備
明三世果報,益覺南宮所悟,及孔子尚德之稱,事理
不誣。然三藏權詮,祇明因緣生法,未直明因緣無性。
故云,佛能轉一切業,不能轉定業。逮大乘會中,始廣
明格外深慈,建勝異方便。依萬法唯心、緣生無性之
理,設取相無生二懺,以通作法之窮。然後罪無大小,
障無淺深,依教行持,悉堪消滅。如赫日當空,霜露頓
收也。昧者謂重罪許懺,開造罪門,蓋不惟罔識佛菩
薩之弘慈,亦豈知儒者之了義。孔子曰,過而不改,是
謂過矣。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蓋明示
[007-0383a]
人以自新之端矣。夫罪有重輕,事非一概。世法不能
治,佛法治之。作法不能治,取相治之。取相不能治,無
生治之。則究竟離苦解脫之法,不得不歸功佛門。又
不得不歸功觀音地藏諸大士也。觀音應十方世界,
尤於五濁有緣。地藏遊五濁娑婆,尤於三塗悲重。如
父母等愛諸子,而於幼者及無能者,尤所鍾情。此占
察善惡業報經,誠末世多障者之第一津梁也。堅淨
信菩薩殷勤致請,釋迦牟尼佛珍重付囑。三根普利,
四悉咸周。無障不除,無疑不破。三種輪相,全依理以
成事,故可即事達理。二種觀道,全即事而入理,未嘗
執理廢事。又復詳陳懺法,即取相,即無生,初無岐指。
開示稱名,觀法身,觀己身,頓同一致。乃至善安慰,說
種種巧便,不違實理。此二卷經,已收括一代時教之
大綱,提挈性相禪宗之要領,曲盡佛祖為人之婆心
矣。予依經立懺,程用九居士捐資,并募善信助成之。
此正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之極致也。誰謂學佛非儒
者分內事哉。


萬缽緣疏



一滴水耳,龍得之為雲為霧,普洽寰區。其功果在水
邪,在龍邪,抑非水與龍之功邪。謂功在水,則均此一
滴,胡遇曝炙而遂乾,渴人飲之不潤其舌。謂功在龍,
則置諸高原,尚不免熱砂之痛,宛轉之苦。謂功不在
龍與水,胡二物相遇,遂得相成,龍既不可思議,水亦
不可思議。噫,此可悟法界妙理矣,而更可喻修證要
門。蓋水猶福也,龍猶慧也。水龍之性,即真如法性也。
儻水性非真如性,本不能周遍法界者。縱遇真龍,豈
能令其騰波湧浪。儻龍性非真如性,本不能神明出
沒者。縱遇真水,豈能令其變化飛騰。惟以稱性之龍,
御稱性之水,龍靈而水亦靈。以稱性之水,得稱性之
龍,水妙而龍更妙。福慧二塗,亦復如是。修福不修慧,
[007-0383b]
福則有漏,有為,有分劑,有窮盡。修慧不修福,慧則無
光,無燄,無力用,無莊嚴。惟以稱性之福,資稱性之慧,
如得水之龍,雖小亦不可欺。稱性之慧作稱性之福,
如遇龍之水,雖少亦不可盡。而福慧二輪,又以同一
法性故,皆不可思議。儻一塵福聚不等法界,胡能使
二錢微供,頓超匿王四十里燈。儻一念真明,不徹全
體,胡能使一放屠刀,便預賢劫千佛大數。是以修慧
必須真,莫類蛇虺之不能騰駕。修福不須擇,莫如海
鱉之但誇水多。然慧門嚴真偽之辯,取捨貴精。福門
融大小之岐,隨緣愈妙。所以出家三學,討究歸於師
友。日用四事,供膳托於檀那。師友必擇而後精,檀那
必等而後普。欲行等慈,誠莫若萬缽緣之設矣。人輸
一缽,為力甚易。集眾成萬,為福甚多。如一室中具足
萬燈,一一燈明,各遍室內。當知施一缽者,即已圓具
萬缽功德,又況燈燈相續,燄燄轉明。熟食除暝,功遍
一切。寧止萬缽功德而巳。多亦法界,少亦法界。少法
界故,一缽不必愧其薄。多法界故,無數缽不宜見其
奢。古人云,善人行善,惟日不足。華嚴云,十大願王,無
厭無足。請於此法性海中,興大法雲,注大法雨,滴滴
總歸大海。莫問斯水何來,亦莫問斯水何去矣。


蘊空精舍募建華嚴閣疏



法流震旦,經帙琳琅,最富莫若華嚴,最簡莫若心經。
究其指趣,廣略互收。如心經照見五蘊皆空一語,人
皆知之,未審以何為照也。若照以邪慧,謂死後無相
為空。照以聲聞般若,則六分推析,覓我了不可得為
空。照以緣起般若,則體虛無性如幻如夢為空。照以
不共般若,則二邊叵得離過絕非為空。惟照以甚深
般若,則色等諸法,全即法界,體絕纖塵,量窮橫豎。遍
具遍含,無障無礙為空。依此修觀,則法法隨心,名觀
自在。塵塵圓具,亦名普賢。妙智融徹,亦名文殊。大慈
[007-0383c]
普覆,亦名彌勒。法身真常,亦名毘盧。上中下三部華
嚴,一語可蔽。巍巍寶閣,煥乎在心目閒。何俟謀諸土
水邪。然華嚴六相明宗,不有壞之,孰成之。不有別,孰
彰其總。不有異,孰顯其同。則土木一案,正十玄門所
謂托事表法生解也。惺凡,請以此自惺惺他。


海燈油疏



劫初人有身光,不假日月。身光漸減,日月出生。而日
月有時不照,則繼以膏火。此膏火功德,不惟等於日
月而已。日月屬悲田,燈火供養,悲敬雙具。又況地藏
大士,以無緣慈力,同體悲心,示居九子峰頭,遍救塵
沙含識。肉身靈塔,四海歸依。由是有海燈之供。當知
一莖光照,全彰自性妙明。緣善既孚,正了同顯。儻謂
是事相是塵緣無關修證者,則離事談理,離境覓心。
理若龜毛,心同兔角。誰與萬善莊嚴成兩足果哉。昔
有盜寺物剔佛燈者,尚感多劫身光之報。況以好心
施供,藉大士慈悲,俾燄燄普燭幽塗,方將續如來慧
燈,耀法界寶炬。若自若他,同開長夜幽關。又豈止生
死中樂報已邪。請速發心,毋貽後悔。


九華芙蓉閣建華嚴期疏



子每謂地藏本願一經,當與八十一卷華嚴並參。華
嚴明佛境界,稱性不可思議。本願明地獄境界,亦稱
性不可思議。一則順性而修,享不思議法性之樂。一
則逆性而修,受不思議法性之苦。順逆雖殊,全性起
修,全修在性,一也。一念迷佛界不思議性,則常寂光
土,應念化成刀山劍樹爐炭鑊湯。一念悟地獄不思
議性,則泥犁苦具,應念化成普光明殿,寂滅道場。迷
悟雖殊,性德無增無減,又一也。然性德雖無增減,非
逆順不屬迷悟。而迷之為九界逆修,遂感分段變易
二死苦報。悟之為佛界順修,遂成菩提涅槃二種轉
依。迷為三惑,悟為三智。逆修為十惡五逆,順修為六
[007-0384a]
度萬行。生死為三界四相,轉依為三身四德。苦即法
身,惑即般若。業即解脫,諺謂推人扶人,只是一手。讚
人毀人,只是一口。大佛頂謂如水成冰,冰還成水。詎
不信然。然則芙蓉九朵,信可與華嚴九會同其表法。
豈謂地藏本願經,僅談地獄因果事相而已。況華藏
世界,安住大蓮華中。如來成道,亦坐寶蓮華。而優缽
羅波頭摩等地獄,亦復名青蓮華赤蓮華。可見一名
一喻一事一法,皆悉具足十界。在當人迷悟順逆何
如耳。不思議法性,體非群相,不礙諸相發揮。又奚閒
於地獄及寂光哉。願諸開士,率諸檀越,即以此為順
修因緣,開發正悟,則鐵圍兩山,即是金剛菩提道場,
無令火燄幻作金蓮。斯大妙矣。


九華山營建眾僧塔疏



福田有二,曰敬曰悲。敬田以田勝。悲田以心勝。供舍
利而福等虛空,敬田也。澤及枯骨,萬世稱為仁主,悲
田也。一田功德,已不思議,況悲敬具足者乎。夫羅漢
四果,證入無生,永離我執。既入涅槃,不愛枯骨。凡夫
比丘,未斷思惑,儻尸骸暴露,則神識不安。神識不安,
可悲也。堂堂僧寶,可敬也。矧凡聖莫測,神聖淵府,龍
蛇混居。安知肉眼所謂凡僧,非即大士曲示乎。是故
隨供一骨,罔不具悲敬二田。九華為天下第一名山,
迺荒原暴骼,悚目傷心。予初到山,首以此事經懷。適
有眾耆快為鼓舞,不揣陋拙,倡作先聲。其有見聞隨
喜,無論若緇素,若少若多,既投最勝之因,必克無上
之果。敬則成佛道而有餘,悲則度眾生而無量。係以
偈曰,
「 僧相堂堂,福德之海。縱令朽骨,福性奚改。起塔供養,應至梵天。況復丈許,詎云不然。大士示形,遍在生死。青淤朽骨,黃金鎖子。彈指合掌,的的真因。誰為證佐,妙法華經。」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三
[007-0384b]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四


疏二



募造敬字菴疏



娑婆世界,以音聲語言為教體。故一一文字,皆佛祖
慧命,聖學源流所關也。敬字即敬文宣至聖與迦文
世尊。其開昏憒而培智種者,豈淺鮮哉。溫陵為文獻
之邦,素稱佛國。今者有敬字菴之設。此洙泗道源所
濬,亦西竺心光所映也。人皆可以為堯舜。凡有心者,
皆得作佛。請從事於斯語,則凡點畫紙墨之委棄者,
皆可見堯於牆,見佛於瓦礫矣。抑更有告焉,一切字
紙斷斷可與六經三藏同觀,而六經三藏斷斷不可
與一切字紙同視。菴成請勒斯語。


淨然沙彌化念佛疏



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此言正因佛性,人人
本具。故稱性所起緣了二因,必與正因同得究竟也。
是以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普攝一切三昧。修此
三昧,凡有三種。一者惟念他佛,二者惟念自佛,三者
自他俱念。修雖有三,成功則一。一念他佛者,托阿彌
陀佛果德莊嚴,為我所念之境,專心注意而憶念之。
或憶名號,惑想相好,或緣四十八願往昔洪因,或思
力無畏等現在勝德,或觀正報,或觀依報。總名為念
他佛。貴在歷歷分明,一心不亂,則三昧功成,徑登淨
域。如東林諸上善人,即其證也。二念自佛者,觀此現
前一念,介爾之心,無體無性,橫遍豎窮,離過絕非,不
可思議,具足百界千如,種種性相。與三世佛,平等無
二。如此觀察,功深力到,圓伏五住,淨於六根,豁破無
明,頓入祕藏。如西天四七,東土六祖,及南嶽大師,天
台智者,即其證也。三自他俱念者,了知心佛眾生,三
無差別。眾生是諸佛心內眾生,諸佛是眾生心內諸
佛。托彼果上依正,顯我自心理智。如觀經云,是心作
[007-0384c]
佛,是心是佛。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議,諸佛果
中威力不可思議,故感應道交,自他不隔,極果圓因,
稱理映發。如永明壽,楚石琦所修法門,即其證也。方
便多門,歸元無二。隨行一轍,俱得到家。切勿疑慮,自
隔要津。今淨然沙彌棲心淨土,兼以此法廣化有緣,
當知只此一念,便可作大勢至法王子眷屬。慎無自
輕自屈。更願見者聞者,深心隨喜,共登蓮籍。亦慎無
自藐藐他,庶幾同圓種智,而五濁可空也。勉之哉。


忍草沙彌化念佛疏



彌陀如來,以四十八願,攝化十方。勢至大士,以念佛
三昧,遊此世界。當知末世眾生,捨淨土一門,而求脫
生死,不可得矣。佛法無多子,久常難得人。一時勇猛,
不若終身無倦。所以慈雲大師,示晨朝十念法門。飛
錫尊者,闡一念得生妙旨。今忍草沙彌,發心普勸緇
素,修此念佛三昧,每日從十萬起以至一百,或惟十
聲,下至日念一聲,不拘數之多寡,但以終身不閒斷
為則。將此饑餐渴飲工夫,用作寶地珍池左券。儻能
一念中頓破無明,便超寂光淨土。頓斷塵沙,便超實
報淨土。頓斷見思,便超方便淨土。縱未斷惑,五濁漸
澄,佛光漸露,登同居淨土,永脫輪迴,固無惑矣。普願
見者聞者,於此便作東林勝會想,於一切登名蓮簿
者,便作十八高賢想。則一心普念三世佛,而念佛三
昧了了現前矣。


建盂蘭盆會疏



予觀世出世至德要道,皆無有勝於孝慈者也。世閒
非孝慈,無以成聖賢。出世非孝慈,無以作佛祖。顧孝
慈之名一耳,實則有四焉。養父母育子孫,令皆得歡
喜者,世界悉檀也。前可繼,後可傳,令皆得生善者,為
人悉檀也。順幾諫,嚴庭訓,令皆得滅惡者,對治悉檀
也。底豫允若,佑啟咸正,令皆得入理者,第一義悉檀
[007-0385a]
也。又一世之父母固然矣,推而極之,不有無始以來
歷劫生身之重恩乎。一家之子孫固然矣,擴而充之,
不曰法界含靈皆猶吾赤子乎。是以儒者且盡其道
於目前,佛氏并充其致於累劫。儒者且舉其端於宇
內,佛氏并窮其量於剎海。儒非故為拘虛,而佛非故
為荒誕也。儒者引而不發,以示厥始。佛氏充無不盡,
以究其終,不啻如金聲玉振焉。所以自大法東漸,千
有餘載,達人高士,罔不會心。至若昌黎晦菴輩,雖極
力詆之於前,不免傾心味之於後。良以孝慈宗旨,終
無閒然故也。今七月十五日,為大目犍連度母設供
之辰。夫目連果證應真,六通第一,而欲報慈恩,尚須
三寶眾僧之力,況吾輩乎。吾輩生匪空桑,心非頑石,
念罔極之深恩,懷終天之永慼。自非托事盂蘭,曷以
略伸積悃。所言盂蘭盆者,此翻解倒懸器。蓋冥塗之
苦,不啻倒懸。今以淨器備陳佳供,能令劇苦永脫故
也。凡厥孝子慈孫,慎勿徒為大言,以自飾曰,吾父吾
祖,靈應在天,何當久滯三塗。咦,難言之矣。既未聞出
世四諦法門,又未必遵行三歸五戒十善,輪迴之苦,
誰能免者。儻於此日,懸懸致望子若孫之福濟,而竟
置之漠然,於心安乎。且經又言之矣,若父母現在者,
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自在化生,入天華光,此則功
德利益,又不止於僅解倒懸而已。仁人君子,宜何如
努力以共成斯會也。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吾甚
為儒之希聖賢,釋之希佛祖者望之。


敷先開士守龕助緣疏



有世閒孝道,有出世孝道。世閒之孝,就養無方,立身
行道是已。出世之孝,精修道業,廣度累劫是已。至世
出世孝,兩擅其美,如黃梅睦州者,殆不多得,今於敷
先開士見之。開士青山名族,世習東魯禮樂。方壯之
年,發心學佛,遍遊真寂博山之門,以法力願力,勸其
[007-0385b]
乃尊,長齋修道,躬奉甘旨二寒暑。又勸以圓現僧相,
幾一載而西逝。蓋年已八十六矣,仍停龕虎丘麓,日
夕梵唄。將以愧天下之為人子而不孝者,并一洗佛
門無父之冤。噫,惟學佛然後知儒,亦惟真儒乃能學
佛。不肖出家,父未葬,母未養。本圖大事既明,然後作
織屨計,而夙障深重,致令慈母捨我西馳,終天之憾,
寤寐永歎。開士獨能生盡其養,死盡其誠,旭也真愧
死無地矣。方外雲蹤,不能稍助薪水,聊贅空言,遍為
仁人孝子宣此至情。其有喜心樂助,俾開士完此一
段最後孝思,亦錫類弘慈也。


善生開士飯僧功德疏



買死馬頭,則千里之馬至。飯尋常僧,則三乘聖僧格。
此必然之理,無足怪者。世人妄生分別,競欲捨凡取
聖。而郭永定居士知凡聖一體,自發心飯萬僧,復化
人飯萬僧。非自行檀施,不足轉化他人。非廣化結緣,
不足滿自願力,可以勸矣。


重修觀音菴疏



普門示現,無剎不是全身,何成何壞。須知示壞示成,
皆與吾人作增上緣耳。苟向大士施一文一粒,譬如
投滴水於大海,頓同海體,盡未來時,決不消竭。茲者
躬逢大慈悲父,借大板巷傾頹之古觀音菴,為說法
處,借恆元開士為說法人。恆元深達此妙借法門,又
借予代為普門說法。予謂恆元曰,有助此嘉猷者,弗
問多少,汝悉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可矣。


大悲圓行疏



觀音大士與娑婆最有因緣。而大悲陀羅尼,尤為密
傳心印祕要法門。蓋以不思議心,持不思議語,則不
思議熏,不思議變。真如螟蛉咒子,不覺其肖之速也。
顧此咒自四明尊者設立行法後,從元至明,未嘗絕
倡。一傳於天台,再傳入武林。壇儀供具,於斯為盛,而
[007-0385c]
法式理觀,不免有字經三寫,烏焉成馬之虞。余向遊
吳越,每欲稍正其訛,乃久誦水潦鶴者,競嫌昏耄,付
諸永歎而已。祖堂湛持開士,思如法搆壇嚴像,余喜
此方緇素,未染訛習,猶可與正其始也。爰贅片言,使
壇儀供具,如法先成,庶法式理觀,次第畢舉。如是則
若顯若密,若禪若教,皆一以貫之矣。


結社修淨業兼閱華嚴大鈔助緣疏



阿彌陀佛,以法界藏身,示成道於極樂,則有四十八
願,廣攝群機。毘盧遮那佛,亦以法界藏身,示成道於
娑婆,則有普賢十大願王,導歸安養。是故欲求生淨
土,須究華嚴宗。欲識華嚴宗,須求生淨土。或笑曰,華
嚴事事無礙法界,當處即常寂光,何為捨此求彼邪。
應之曰,既事事無礙,即於此求彼,又何礙也。既當處
即常寂光,即西方亦常寂光也。常寂光固無可捨無
可求,亦何礙捨何礙求。如是捨寂光穢,求寂光淨,生
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則實不生,去則決定去。何
礙之有。其人罔措,余曰,汝若不會,請問之毘盧遮那。
汝若不能見毘盧遮那,請問之普賢願王。汝若不能
見普賢願王,請向十字街頭合掌,語諸人曰,乞施我
一文錢,當必有告汝者矣。


募刻憨山大師全集疏



此方之機,以文字為教體。故儒號文宣,佛號迦文。由
性天垂文章,文章可聞,即性天可聞也。由文章達性
天,性天不可聞,即文章亦豈可聞哉。佛法入支那,漸
事義解。達磨初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洗文字習
氣,可謂炙病得穴,然仍以楞伽印心。文章性天,未始
判然為二明矣。數傳後,楞伽一經,又復流為名相。於
是諸大宗匠,競出手眼,拯濟挽回之。要皆超情離見,
解粘去縛,破盡凡夫心識,令與修多羅合而已。未有
敢違背佛語,自張見幟者也。流至今日,五宗公案,不
[007-0386a]
幾又成名字學問乎。惟吾憨翁大師,乘夙願力,本從
西方再來,始出長干,發足行腳,便有香象截流氣概。
後五臺雪裏,絕後再甦,沛若江湖,落筆無滯。憫末世
無聞暗證,既昧佛語,亦失佛心,故多有著述。而法語
詩文等四十二卷,皆老人隨自意語,尤多醒發人處。
法眷虛中繕寫成帙,呈諸牧齋錢太史。一無賴沙門,
冒從太史公處詒稿而去。今高足某,繼乃師志,乞余
一言,轉白檀信。余感師翁夢中接引深恩,愧無以報,
爰涕泣書此。


廬山五乳峰法雲寺重造大殿疏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
切惟心造。蓋自無始以來,直至盡未來際,惟此一心,
無有一時一刻不造種種五陰,造種種世閒,造種種
國土者也。造而成也,無所從來。造而壞也,無所至去,
可不謂惟心乎。故世有達惟心者始可與商所造,亦
惟有善所造者,始可與悟惟心耳。今人局視此心,曾
不能知心外無法,又復卑視事造,曾不能知事外無
理。故語以莊嚴佛剎,輒云不必著相。嗟嗟,相固不必
著矣,非相又安可著邪。若達惟心,則相即非相。是心
造殿,是心是殿,何著之有。設不以其心造殿,又將以
其心造種種敝惡依正,安得頃刻有不造時。而造殿
為佛界妙緣,緣因若熟,了因必發。了因若發,正因必
彰。方知造即非造。回視枉此心力,造餘雜業,駕言無
造,終不免輪迴者,豈可同年語哉。匡廬五乳峰法雲
寺日遂頹圮,其徒某不離吾人心內,創此良緣,而吾
為緇素之願造佛界,不願造九界者告如此。


念荳兒佛疏



雪山有藥,名毘伽摩。眼若見之,眼得清淨。鼻若嗅之,
鼻得清淨。身若觸之,身得安隱。若以塗鼓,軍中擊之,
所有毒箭,應身拔出。嗟嗟,一莖草耳,何以厥功若此。
[007-0386b]
愚者未免疑之。阿彌陀佛,萬德尊主,因積僧祇,果圓
十劫。願王無盡,福慧無窮。散心一稱其名,亦滅八十
億劫生死重罪。彼疑一莖草者,又安能深信無惑哉。
有念佛者,不紀以珠紀以荳,又將荳供海眾,使其淪
肌膚浹骨髓,乃至遍身毛孔,咸放佛光,八萬四千戶
蟲,咸得度脫。此之功德,難議難思。念荳施荳,功德平
等。荳為法界,十方諸佛,三世導師,皆在一粒荳上轉
大法輪,現寶王剎。此荳邪,非荳邪,非荳非非荳邪。能
信此一粒荳者,可以無疑於一莖草矣。重說偈曰,
「 此荳泥丸突出難分剖,非荳咽下分明無處躲。非荳非非荳,大家傾出摩竭斗。」



金陵三教祠重勸施棺疏



三教深淺,未暇辯也,而仁民愛物之心則同。夫仁愛
非外鑠也,行於荒原曠澤,見骸體縱橫,枯骨狼藉,未
有不怵惕惻隱者。充惻隱之心,仁不可勝用。儒以之
保民,道以之不疵癘於物,釋以之度盡眾生。如不龜
手藥,所用有大小耳。故吾謂求道者,求之三教,不若
求於自心。自心者,三教之源。三教皆從此心施設。苟
無自心,三教俱無。苟昧自心,三教俱昧。苟知此心而
擴充之,何患三教不總歸陶鑄也哉。心足以陶鑄三
教,乃名能盡其性,亦能盡人物之性。盡人物之性,乃
知民不止吾胞,物不止吾與。是故一民饑,我之饑也。
一民寒,我之寒也。一枯骨未葬,我未葬也。合天下之
苦,以為己苦。合天下之善,以為己善。故莫大乎與人
為善。俾一滴善,同歸至善海中,無分劑,無窮盡。斯可
與言盡性之道也已。金陵三教祠,自癸亥倡施棺,主
其事者,為了玄大德,二十年施三萬餘具。了玄去世
兼值變更,事遂寢。今流離煢獨,倍於昔時,狐狸蠅蚋,
遍於野壑。仁人君子,急議續行,亦此心萬不容己者。
而吾因得引其說而申之。昔孟子謂孝子掩親誠是,
[007-0386c]
然仁人過之。雖非親友,顙亦必泚,視亦必睨。當知一
切有情,本來同體,是名一本。然則視父母同路人者,
惡之至也,薄之極也。視路人同父母者,善之大也,慈
之厚也。一人善,致天下祥。一念慈,回宇宙泰。況合眾
善為善,普眾慈為慈,功德可思議哉。昔天帝與阿修
羅戰,乍勝乍退者再。由世有一人,欲作善事,輒欲止
者再故也。或問予曰,匹夫一念進退,何遂關天帝勝
負。予曰,如天平,兩處各二十兩。儻以一分益彼一處,
彼則偏重矣。故曰,天下者,天下之天下。又曰,以身觀
身,以天下觀天下。今各捐分文銖兩,俾澤及枯骨。觀
身觀天下胥在此巳。


水陸大齋疏



佛祖統紀云,梁武帝夢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
量,何不作水陸大齋,拔濟之。帝問沙門,無知者。唯誌
公勸廣尋經論,必有因緣。帝即遣迎大藏,積日披覽,
創立儀文,三年而成。乃建道場於夜分,親捧儀文,悉
停燈燭,而白佛言,若理協聖凡,願拜起燈燭自明。或
體式未詳,燈暗如故。言訖,一禮,燈燭皆明。再禮,宮殿
震。三禮,天雨華。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就金山寺修
設,帝臨地席,詔祐律師宣文。當時靈響,不能備錄。周
隋之際,此儀不行。至唐咸亨中,西京法海寺英禪師,
夢泰山府君,請往說法,獨坐方丈,見異人前告曰,向
於泰山府君處,竊睹尊容,世有水陸大齋,可益幽品,
文是梁武所集,今大覺寺吳僧義濟得之,願師往求,
如法修設。師尋詣大覺,果得其文。遂於月望修齋。齋
畢,向之異人,與徒屬十數,來謝曰,弟子秦莊襄王也。
又指其徒曰,此范睢,穰侯,白起,王翦,張儀,陳軫,皆秦
臣也。咸坐本罪,囚幽陰府。昔梁武金山設會,前代紂
王之臣皆得脫免,弟子是時亦暫息苦,以獄情未決,
未獲脫。今弟子與此輩,并列國君臣,皆承法力,得生
[007-0387a]
人閒,言訖而隱。自是英公,常設此齋,流行天下。至有
宋咸淳年閒,有謂金山越王疏旨,專為平昔仕宦,報
效君親,未見平等修供之意。力挽志磐法師,續成新
儀六卷,繪像二十六軸。自宋至明,又歷五百餘歲,雲
棲大師,依此儀稍事改削,行之古杭。智旭曾於雲棲
躬逢盛舉,見其壇法精嚴,事理備明,羅十法界於一
堂,運三觀心於剎海,真不思議功德也。丙戌,遊金山,
索彼儀文觀之,汗漫糢糊,不可尋究。蓋由磐公較定
後,行於四明,世稱南水陸。而金山舊儀,被宋元以來
世諦住持,附會添雜,但事熱鬧,用供流俗士女耳目,
世稱為北水陸也。雲棲大師具擇法眼,故不從北從
南,每設供結界密護,除主壇一人,表白二人,齋主一
人,香燈五人外,餘人例於幙外瞻禮,不得入內壇。壇
內人出入,必皆易衣澡浴,所以得名如法供養。不似
諸方濫張聖像,任男女雜沓遊觀,致使飲酒食肉,吞
煙噉蒜之人,皆得熏薉尊儀也。新都鄭千里長公完
德,三藏殿主人七淨,新都楊長公,江寧陳旻昭欈李
譚埽菴,欲令此法重得流通,津度靡極,顧此法源流,
惟旭頗能考知其詳。敢僭述緣起,為賢達告。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之四
[007-038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