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26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明-智旭 (master)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法語一



示印海方丈先開見地,後可言修證。欲開見地,不得姑待
異日。夫決擇身心,無過師友商確,經論尋討。今商確
僅作言談會,尋討僅作文字會,必待冷坐,方名工夫
成片。縱得成片,動淨依然兩橛,況動既不能隨處體
會,靜又安保成片哉。真工夫不然,無論世法、佛法,動
靜順逆語默,但發慧眼,鎔習氣,磨礪身心,增益我所
不到者,即實工夫。只期本分相應,更無動靜之別。儻
不向本分會取,徒謝絕人事,枯守蒲團,敢保驢年無
相應分,況塵緣無盡邪。應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
時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輕忽心,一言
有益於已,便應著眼銘心,以深廣心治將就心,期待
誓同先哲,舉措莫類時流。三若缺一,學道難矣。


示法源念佛工夫,秖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
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次信娑婆的是苦,
安養的可歸,熾然欣厭。次信現前一舉一動,皆可迴
向西方,若不迴向,雖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迴向,雖
誤作惡行,速斷相續心,起殷重懺悔,懺悔之力,亦能
往生。況持戒修福,種種勝業,豈不足莊嚴淨土。只為
信力不深,勝業淪於有漏,又欲捨此別商,誤之誤矣。
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須改也。


示初平人知宗者佛心,教者佛語,不知戒者佛身也。盧
舍那佛,以戒為體,惡無不止故淨,善無不行故滿。儻
身既不存,心將安寄,語將安宣。縱透千七百公案,通
十二部了義,止成依草附木無主孤魂而已。


示陳受之聖賢皆以同體大悲,為學問綱宗。儒謂萬物皆
備於我,釋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推惻隱之心,可保
四海,極大悲之量遍周法界,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002-0275b]
儻殺戒不持,豈名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乎。願即
向儒門實究,必能奮然頓決於一日,位天地,育萬物,
取諸片念而有餘矣。


示羅性嚴剃髮染衣,會有良時。歸戒聞修,不勞諏日。非歸
戒無以為出要之本,非聞修無以開出要之門。佛法
染神既深,解脫機緣自湊。否則前牽後引,歲復一歲。
淨信初心,漸至牿亡,非丈夫所以自奮也。


示沈驚百世出世固不可判作兩橛,亦不可混作一事,蓋
儒佛下手同要歸異。雖從真儒下手處下手,學道有
基,不向真佛要歸處要歸,真性不顯。東坡學佛,然後
知儒,以宣聖出春秋世。眾生根性機緣未熟,一往且
就倫常指點,五乘格之,僅屬人乘,閒露極談,終不彰
著。復被宋儒知見覆蔽,遂使道脈湮埋。非藉三藏十
二部教,求開眼目,不唯負己靈,宣尼亦受屈多矣。


示沈清彥人不知本地風光,天地萬物俱成芻狗,位育事
業,徒有虛名。凡夫如井蛙夏蟲,豈信大海非誑,永劫
不誣。欲入此信門,應觀現前一念。前不得其始,後不
得其終,現莫窮涯際。設追尋,絕無蹤跡,言其無,不可
斷滅。禪家謂之淨裸裸,赤灑灑,尚冤不少,況紫陽謂
虛靈不昧。稟得於天,非戲論妄想邪。急從良師友,快
讀了義經,薦取本來面目,掀翻流俗知見。勉之。


示范明啟三寶深理,非庸儒所知,大智丈夫,乃能諦信。余
少時亦拘虛於程朱,後廣讀內典,稍窺涯畔,莫窮源
底,方知有真實心性之學。唯以超方眼,觀究竟理,庶
不墮井蛙夏蟲之誚也。


示王稚炎喻義喻利,在心術不在形骸。果聖賢自期,功名
亦道德之用。儻志在目前,不求上達,雖駕言理學,止
富貴之媒而已。今以孝父母和兄弟致君澤民三種
心,持準提咒,豈非大乘願力。精勤一致,始終不渝,君
子喻於義,利亦化為義矣。
[002-0275c]


示無雲舉手低頭,皆成佛道。開示悟入,妙在不別覓玄
奧。無相不離有相,解脫不離文字,究竟不異初心。若
以生滅心觀一切法,設有一法過涅槃者,亦是生滅
數。若以不生滅心會一切法,是法住法位,世閒相常
住。豈得漫云塔是土木,經是紙墨邪,急薦取可也。


示夢西欲坐斷凡聖情解,頓明佛祖心源,不可絲毫夾
雜。然所謂夾雜正不在看經尋論,乃在世閒利名煩
惱我慢慳嫉放不下。嘗見主宗乘者,動以經論為雜
毒,反置習氣於不訶,豈知古英傑凡情先盡,故但埽
其聖解。今人濁智流轉,不向痛處加錐,云何出得生
死。且如婆子燒菴公案,須向自己腳跟下理會。可笑
世人欲代轉語,望婆子供養,面皮厚多少哉。須不欺
心,的的覤破那僧及婆子落處,即自己落處,便是出
生死真實路頭。切不可向解路卜度,失卻自己鼻孔。
其二六時中,用心方便,妙在從緣薦得,不宜固守枯
寂,塞妙悟門,直拶碎虛空,再來理會。


示方暉元浩然之氣,人皆性具。雖云集義所生,實非有生。
但念念以聖賢自期,則本性日顯,氣自充矣。若一念
餒,便名自棄。所貴豪傑之士,無待而興也。


示攝三聽講不得徒事口耳,先應諦思,佛為何事說經,
我為何事學經。若知佛所為何事,則不耽著文言,若
知我當為何事,則不貪逐名利。不逐名利,則杜外謗,
不著文言,則善悟理。悟理則本立而道生,杜謗則德
孚而物化,可以自利,可以利他。不然,學問愈多,去道
愈遠,學人愈盛,法門愈衰。師蟲之記,良足畏也。


示律堂大眾流俗知見,不可入道。我慢習氣,不可求道。未
會先會,不可語道。宴安怠惰,不可學道。顧是惜非,不
可謀道。自信己意,不可問道。捨動求靜,不可養道。棄
教參禪,不可得道。依文解義,不可會道。欲速喜近,不
可悟道。隔小於大,不可見道。執穢為淨,不可知道。厭
[002-0276a]
常喜新,不可趨道。樂簡畏繁,不可明道。將就苟且,不
可修道。得少為足,不可證道。惟超群拔俗,謙己虛心,
忍苦捍勞,親近知識,觸處體會,以教印心,廣大悠久,
事理雙備,棲神淨域,履蹈典型,博通古今,特達勇銳,
深心無極,誓窮法海源底,乃真實男子,出世丈夫。


示存朴夫比丘者,體預僧寶之尊,職紹佛法之種,須超
群拔俗,迥脫流俗知見,方無愧厥名。儻故轍不改,則
一舉一動,罪案如山。一旦業風吹去,袈裟下失卻人
身,苦中之苦。人閒五十年,四王天一晝夜,有何實法
可戀。若不急尋出要,寧唯一錯百錯。塵沙劫數,未有
了期。血性漢子,能勿悚然在念乎。


示真學真學以解行雙到為宗趣,非開解無以趨道,非
力行無以證道。而解行又有大小、漸頓不同。若但求
一出生死法門自度脫者,小解小行也。若遍通一切
法門自利利他者,大解大行也。若先解後行者,漸也。
若知解行同時,隨文入觀,不離語言而得解脫者,頓
也。如兵卒習一伎,可殺一賊,取一賞,糊數口。又市醫
僅知一方,可療一病,取一直,資厥身。則聲聞緣覺是
也。若任大將,作大醫者,必盡知韜略,遍達方味,然後
向無不克,治無不驗。圓頓行人,通達萬法,圓悟一心,
自行則無惑不破,化他則無機不接。今欲遍通一切
法門,雖三藏十二部,言言互攝互融,然必得其要緒,
方能勢如破竹。為聖賢者,以六經為楷模,而通六經,
必藉註疏開關鑰。為佛祖者,以華嚴、法華、楞嚴、唯識
為司南,而通此諸典,又藉天台、賢首、慈恩為準繩。蓋
悉教網幽致,莫善玄義,而釋籤輔之。闡圓觀真修,莫
善止觀,而輔行成之。極性體雄詮,莫善雜華,而疏鈔
懸談悉之。辨法相差別,莫善唯識,而相宗八要佐之。
然後融入宗鏡,變極諸宗,並會歸於淨土。以此開解,
即以此成行,教觀齊彰,禪淨一致,遠離擔板之病,不
[002-0276b]
墮數寶之譏,可謂慶快生平,卓絕千古者矣。


示萬韞玉受一非餘,固為魔攝。無端泛涉,不入聞持。既知
心學淵源,工夫次第,則隨閱一書,必徹頭徹尾,巨細
畢明,庶無擇不精語不詳之患。仍須捨盡舊時知見,
方有格外新得。唯道集虛,虛乃心齋。儻陳見橫於意
中,一芥翳天,一塵覆地矣。


示王簡在有出格見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
超方學問,有超方學問,方有蓋世文章。今文章學問
不從立品格始,品格不從開見地始,是之楚而北其
轅也。嗚呼,習俗移人,賢知不免,狃一時耳目,忘曠劫
因緣。非以理奪情,以性違習,安能洞開見地,使文章
事業,一以貫之也哉。


示王心葵法華一經,殷勤稱歎方便。須知有世閒方便,布
施愛語,孝悌忠信等是也。有出世閒方便,苦空無常,
無我不淨,數息因緣,遠離知足等法門是也。有出世
上上方便,十波羅密,四攝四辯。八萬四千三昧,總持
等是也。有不思議勝異方便,信自性中實有西方,現
成佛道之彌陀如來,唯心中實有莊嚴之極樂世界,
深心弘願,決志求生。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資糧。將世
出世一切方便,無非往生左劵,此法門中點鐵成金
手段。不歷僧祇,頓階不退,名絕待妙法也。


示廣戒無量法門,不出三學。一往戒定屬緣因,慧學為
了因,實三學之中,三因圓具。又次第則因戒生定,因
定發慧,後後勝前。推本則戒無定慧猶剋善果,定慧
無戒,必落魔邪。思之思之。


示慧含習氣不除,無出生死分。然習氣熏染,非一朝一
夕之故,不痛加錐拶,何由頓革。須猛念身世無常,幻
緣虛假,人道難生,佛乘難遇。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
劫何期。便將是非人我,體面界牆,身見慢幢,愛染情
性,全體放下,不復躊躇。將如來出世要法,徹底承當,
[002-0276c]
愛樂受持,精勤趨向,自然福慧增長,日造深微。而出
要無奇,正在平常日用閒。切不可離事覓理,捨麤求
精,厭動求靜,喜順惡逆。或鑽他故紙,認指為月,或枯
守蒲團,釘椿搖櫓,此近世禪講學人,膏肓痼疾,習氣
最惡毒者。設不深自省察,力加剋除,愈趨愈下,無救
無歸。當知此輩,若劣有微福,必作魔家眷屬,萬行若
荒,直感三塗劇苦。吾人暗識相傳,長夜不曉。今得人
身,不值正法,魔外充斥,無從問津。幸善根未絕,獲闐
遺教,何容更悠悠視作等閒。生大慚愧,嘗膽臥薪,一
念便應決斷,想道不由別人也。


示定西儒者民胞物與,盡此身命,尚不可不弘毅,況塵
剎不隔毫端,十世不離當念者乎。夫真弘者,聲聞緣
覺,權乘果位,猶不足挂懷,安問世閒名利。真毅者,百
劫千生,不生一念退失,安問現在境緣。今時釋子,只
圖作宗法律師,設無出頭一著,雖頓超佛地者,亦不
顧矣。本發心,原非為菩提大道,曠劫遠猷,故一受戒,
兢兢缽杖表相,一聽講,孜孜消文為事。一參禪,念念
機鋒是務,至應期禁足閉關等,皆百年活計。人世公
案,本分事千萬重矣。彼於微妙佛道,僅從經本上依
稀聞解,未嘗親知灼見,終屬半信半疑,於眼前活計
未嘗諦觀三界空苦無常,終覺放他不下。雖學成語,
陵駕佛祖,實一時高興,或初生牛犢不畏虎,或童豎
戲劇自稱天王,未嘗以佛祖自期也。閒有發勝志者,
不能到底唯為菩提一事,或被名利改節,雖云漸變
初心,仍是因中夾帶,不可不慎思而痛勵也。


示一念不可不趨向者,中行之道,不可稍夾帶者,鄉愿
之心。然狂狷似與中行遠,而實不遠,鄉愿似與中行
近,而實天懸。良以學道所最嚴者,在毫釐心術之辨。
佛法中,亦有狂狷中行鄉愿。創自凡夫,始聞妙法,直
下以諸佛自期,乃至權乘小道,亦所不願,是名真狂。
[002-0277a]
既趨佛乘九界事業,皆所不屑,是名真狷。了達心佛
眾生,三無差別,以心即佛故。上求無厭,與大智相應,
以生同佛故。下化無疲,與大悲相應,念念悲智隨四
悉檀,善自護,亦善護他,是名真實中行。儻名關未破,
利鎖未開,藉言弘法利生,止是眼前活計。一點偷心,
萬劫纏繞,縱透盡千七百公案,講盡三乘十二分教,
興崇梵剎如給孤獨園,廣收徒眾如無相好佛,無明
業識不斷,俱為自誑自欺。況一知半解,沾沾自足,是
望鄉愿為極果,僅成鄉愿真因而已。


示元白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發
見識。無真實為生死心,饒你有志氣力量,只作世閒
豪傑,斷不能為出世聖賢。無真實剛骨,饒你要出生
死,決被情欲牽,熟境迷,利名移奪,魔患埋沒去。無真
正見識,饒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師惡友引誘,
輕安少得縈惑。或墮光影門頭,或坐知見窠臼,乃至
或以味禪為功德,或以空寂為家鄉。極勝亦流入二
乘權曲境界,無由直趨菩提。良由眾生心性雖與佛
等,無始迷妄積習深厚,欲返本源殊非容易。果能念
念觀察世間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下從地獄,上至非
非想,總非究竟安寧地。儻不誓求出要,三界流轉,有
甚了期。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茫茫苦海,言之痛
心,豈容為生死心不切。既生死心切,視世閒一切事,
那件出得生死,那件稍有真實,便痛發省悟,向千纏
萬繞中努力一踴,直得殺父婬母,他家活計,將無始
恩愛眼前活計,盡情割斷。如悉達初出家即誓云,設
骸骨枯腐,不盡生老病死之源,終不返還。如此志氣,
方不被一切業境奪去,方名具大剛骨。既離愛網,專
求出要,必應甄別邪正,洞明權實,了悟頓漸。若不遇
真師匠,唯應讀誦大乘,深求至理,不依文解義,不離
經穿鑿,法法會歸自己,處處體認心性,自於真宗,漸
[002-0277b]
堪趨入。儻遇明師良友,不問聖凡,但具正見知如來
祕密藏者,即可依之人,放下身心,不惜體面,不辭勞
苦,不畏饑寒,乃至不吝身命,畢生服役,咨稟法要,自
然福至心靈,感應交徹。如螟蛉克肖,時雨化生。以得
親近善知識故,則能親近最上妙乘,以得習學上乘
法故,則能出生廣大圓滿智慧。切莫高推聖境,自處
凡愚,戀剎那幻境,忘曠劫遠猷,自暴自棄,非才之罪
也。重說偈曰,
「 佛性眾生性,一性無二性。迷之沈六道,悟之為三乘。迷雖無量惑,厥病唯有三。一者戀世閒,不知世閒苦。二者雖知苦,苟且自因循。三者雖勇猛,得少便為足。以此三病故,長夜在生死,或復出生死,亦墮權小乘。我依諸佛語,為設三妙藥。一者怖生死,對治根本病,念念如救頭,莫復存餘想。二者奮剛勇,降伏愛見魔,五欲不能牽,八風不能動。三者開正見,遠離諸邪曲,根選擇圓通,現生成正覺。此三或自具,或復藉餘緣,唯有明師友,名為真實救。策發生死心,鍛鍊純剛骨,開示真實乘,令行稱性修。修性不相離,斯名正覺印。迷性言修習,修墮有為功。廢修談法性,自然外道同。是故佛與祖,垂訓咸雙顯。雖或性奪修,而非不修習。雖或不言性,而性在修中。性非修不顯,修非性不立,但以生死心,勇猛不退心,廣大弘遠心,親師習正法,必能親悟入,知我言不誣。」



示法雨悲智相應,名菩提心。發此心已,方得無作戒。又
須二六時,常自省察。念念相應,即念念成佛,稍不合,
便於菩薩戒得失意罪,在慎思而力行之。


示西瞻有三障,能敗戒德,使信心退沒。一瞋恚,橫於自
他而生惱害,二我慢,於諸僧寶而生輕忽,三懈怠,於
諸妙法不肯學習。三法有一,牽入惡道,忘失信心。


示費智瀾學不難努力自修,難親近知識,不難高談名理,
難實踐躬行。蓋單恃己靈,錯修多端。尊師取友,熏習
[002-0277c]
成性。空談玄妙,畫餅不益饑腸。剋實行持,觸處無非
緣了。願以放生寡欲為要,長壽之因,養身之道,能達
無緣大慈,成清淨梵行。以此銘心,久久自成法種。


示慈門達磨一宗,超情離見迥出格量。近世各立門庭,
競生窠臼,認話頭為實法,以棒喝作家風,穿鑿機緣,
杜撰公案,謗讟古人,增長戲論,不唯承虛接響,且類
優人俳說。言之可恥,思之可傷。唯憨翁具金剛眼,鑒
時流弊,說方便語,作救病藥,寧註經造論以觸時諱,
終不據曲盝木,弄鬼眼睛,使狂穢藉口。噫,此大菩薩
護法苦心也。開士侍大師,又遊雲門博山閒。夫識取
綱宗,本無實法,藥非定藥,病非定病,善用諸方短處
皆成長,不善用大師長處亦成短。學人不具參方眼,
纔除一病,一病旋生,須脫流俗窠臼,的向腳跟下打
透,真禪真教真律,方不負為大師親侍也。


示彭雙泉既具生死心,參方眼,不可不及時努力,隨事著
眼,從緣薦取。夫本地風光,雖沈埋,而處處迸露,只為
眼遲腳慢,錯過多端。能向塵勞輕輕覷破,菩提涅槃
正在煩惱生死中全身顯現。若的見菩提涅槃正因
真性,便能稱性起緣了二修。今於緣了二因,拈出最
要二種,為出生死方便。一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二熾
然作福,於正因拈出最實一事,為歸趨之方。所謂淨
土,以二要行,趨一實地,隨觀行淺深,任運淨於四土。
至三惑盡,二死亡,則究竟寂光上上品也。


示象巖如來謂出家三種事業,坐禪,讀誦,營眾福業。隨
修一種,皆超生脫死。成就菩提,而修必隨機。藥病不
投,徒增穴結。或一門到底,或展轉助成,然自無道眼
須善友教。如重病者,須信良醫。若信己意,應服不服,
應忌不忌,小疾尚致死,痼疾寧有瘳。今時喪心病狂
無恥禪和,影響竊掠,聽其言超佛祖之先,稽其行落
狗彘之下。復有一輩怯弱之人,我相習氣放不下,名
[002-0278a]
利關鎖打不開,希望討一適性便宜的路頭,不肯徹
底向一門中透去。禪不禪,教不教,律不律,行門不行
門,依稀彷彿,將就苟且,混過一生,毫無實益,百千萬
劫,依然還在生死。若的確求出生死證菩提,先將近
時禪講流弊,盡情識破,自己從來杜撰主意,盡情放
捨,軟煖習氣,盡情打埽乾淨,夢幻身命,盡情拌得拋
得。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
色,飲食衣服,讚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
藥毒箭。能如此降伏,不坐一炷香,看一句經,保出生
死有分。儻不痛處加錐,欲向法邊起見,假饒坐斷八
萬四千劫,通盡三藏十二部經,只好向無事中過日。
一遇順緣,依舊牽去。一遇逆緣,依舊打失。一不覺察,
依舊落在無記,如何出得生死,到得西方,成無上菩
提。圓覺經云,末世眾生,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
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須知坐禪讀誦作福,皆可增
長我見,可降伏煩惱,但審自己何事最切近,最對病
根。今在汝數年作學問不成,一旦願齋僧而就便,是
夙緣有在。又身見重者,宜苦行消之。貪愛強者,宜苦
境鍊之。人我山高者,逆緣挫之。體面心重者,忍辱治
之。一意向此門打徹,自能游戲百千三昧,通達無量
法門,較枯守蒲團,咿唔章句,不可同劫語矣。


示韞之討究佛法,第一要務。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況弟
子乎。雖勝義法性,貴在親證。儻非黃卷赤牘,作標月
指,示真實修行出要,何由得證勝義。試觀外道,亦出
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昇反墜,故不留心教典,饒
勇猛精進,定成魔外。脅尊八十出家,晝觀三藏,夜習
禪思,乃有濟。有謬云,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
只堪念佛。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將謂如
來教法,僅同舉子業,博名利於半生者乎。一歷耳根,
永為道種,大士所以捨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
[002-0278b]
賴迦葉阿難二祖,徹底悲心,人皆視作等閒,殊不知
恒沙世界,無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聞也。


示閱藏四則一須體如來說法本意,要人超生脫死,非為
口耳活計,句句消歸自心,如說修行,方不受說食數
寶之誚。其一


一學問之道,貴下學上達,所以如來施
教,必有次第。今人空腹高心,但圖圓頓之名,無力飲
河,詎能吞海。必先閱律藏,稔知佛世芳規,深鍊為僧
要務。次閱四阿含,了正因緣境,為圓妙三觀之本。次
留心台教,深知如來說法所以然之妙,及四悉檀巧
被之致,然後將此法界匙鑰,遍開不思議經論之鎖,
勢如破竹矣。其二


一閱律,首四分,次僧祇,次十誦,次
根本,次五分,次及善見毗尼母等。諸家傳受不同,各
有源委線索,須細尋之,無執一非餘,亦無猶豫兩楹,
在得意善用,大意如問辯所明,莫謂此小乘法不足
久久留心,當捨之別參上乘,是末世癡人邪慢惡見,
牽人墮惡道深坑,不可信也。其三


一大小經律論雖
字字明珠,言言見諦,然各就習氣所重,對治所宜,或
隨時弊不同,救拯有異,不妨摘出要語,期自利利他。
如雪山無非藥,採者期於對病。寶山無非寶,取之先
擇摩尼。只此成錄,足驗手眼。其四


示朗融萬法本融,由迷情執而成礙。如一指能蔽山岳,
認漚必遺大海,不惟埋沒己靈,亦冤屈六塵境界。詎
思六塵非能惑人,人自妄惑,根根幻馳,識識紛動,仔
細推求,塵既不居其咎,根亦豈職其愆。識寧獨當其
罪,三科分析,既無真主,縱令共合,那有實法。而於此
虛妄法中,著我著人,分取分捨,猶如捏目,亂華發生,
更欲分別花相,妍醜大小,不益惑乎。惟將身心世界
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譬如為天下者不顧
家,則智眼昭明,一切境界,無非真實受用處矣。


示三止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妄想惺
[002-0278c]
惺非。此四語,叢席爭誦,然悟惺寂源頭,方不墮守精
魂窠臼。如儒亦言明鏡止水,豈慎獨便是奢摩他妙
修行路邪。祖云,觀者何人,心是何物。此二語,直得遍
計妄想百雜粉碎,以此體真,以此方便隨緣,以此息
二邊分別,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具三要,喚甚麼作
獨,將誰去慎,不惟妄想無記無容身,惺寂亦并無處
著落。非惺非寂,是謂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喚作不二,
早已二也,況雙修並運哉。悟此成修,是一心三止。


示文約做工夫人,每被昏散所擾,久便退悔。不知昏散
根源,全由迷己作物。楞嚴經云,認悟中迷,晦昧為空,
乃至昏擾擾相,以為心性。夫昏障慧,擾障定,定慧既
障,則睡眠與散亂雜呈。若欲去其根源,須識取心性
本體,從來明靜,諸佛證之為定慧,行人修之為止觀。
止觀之功,全即明靜之體,惟靜故明,惟明故靜。既非
二致,豈有前後。但約對治法門,昏重者觀起之,散多
者止息之。然息散之止非無觀,起昏之觀非無止。止
觀不二,勤修不息,自然本體漸露,客塵漸銷。者著工
夫,不段閒斷不得,性急不得。然欲除昏蓋,直須打起
精神,不可貪戀蒲團穩坐。欲除散亂,正不必厭惡妄
想,直須覷破妄想無性。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
咄,是誰起滅,此明心見性者第一先鋒也。


示慧幢予讀子輿氏書,至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
見圓頓觀心要旨焉。夫父雖至頑,不可別覓他父。又
不可如傲象之順命為惡。現前介爾一念無明頑父,
即法性真父。順無明流,造業流轉,則是傲象。捨妄覓
真,別觀法性,又成背父逃逝。善惡稍殊,均為不孝。六
道凡夫,順無明而為惡者也。藏通別三種行人,捨無
明逃逝者也。若知焚廩掩井之瞽瞍,即允若底豫之
瞽瞍,則必盡事親之道於己躬,肯作順逆兩法以虧
天性邪。所謂盡事親之道者,亦只深信父實生我,除
[002-0279a]
此父外,別無真父。然斷不可從命為惡,須竭怨慕之
誠以格之,則頑如瞽瞍,亦可回心,況未必如瞽瞍者
哉。觀心亦爾,深信現前一念,全體法界,離波覓水,終
不可得。然斷不可隨其生滅,不事觀察。須以不思議
一心三觀,深體達之,則惡無記心,尚成不思議境,況
善心哉。知一念圓具三德,事理兩重三千,互遍互融,
深生信解,名為慕。此境不現,是止觀力微,發勤精進,
誓以十法成乘,名為怨。如此努力,鈍逾般陀,發明有
日。儻悠悠忽忽,縱利如藍弗,敏過達多,無濟也。


示未能夫幻境侵奪,不惟順流俗而俱化也,即厭流俗
而切思遠離,亦名侵奪。以一切境界,全是無明變現。
無明變現之性,全即法性,由不達故,橫生欣厭。趨無
上菩提者,不得隨順幻境,亦不得厭離幻境,但了幻
境即法性,悲長夜之在迷,以悲迷故,起無作二誓,欲
拔性德之苦,以了性故。起無作二誓,欲與性德之樂,
發此心已,則一切不如法境界,觸目警心,無非助發
菩提資糧。起信論云,菩薩見法欲滅,護正法故,發菩
提心。有見眾生苦,而發菩提心,正謂此也。


示慈昱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如堅舟,智如
柁師。餘五度萬行,皆舟中器具也。須時時念生死苦,
警悟無常,不得沈迷五欲,執著世情。知世情定了我
生死不得,五欲定牽入放逸坑,墮惡道苦,此生死長
夜中真實信心。發此心已,急求智慧以為導師。第一
親近明師良友。第二讀誦方等大乘,非明良決不能
益我身心,非大乘決無有出世正楷。人有信心而無
智慧,則能增長煩惱。有智慧而無信心,則能增長邪
見。故知船及柁師,相須度險,缺一不可,況俱乏邪。


示迦提法華妙旨,惟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知
見,現前一念心之實性是也。現前介爾一念,不自生,
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未生無潛處,欲生無來處,
[002-0279b]
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心無心相,其性無生。無生
故無住,無異,無滅。無生住異滅,即真法性,橫遍豎窮,
不可思議。若於此無相妙心,妄謂有心相可得,則佛
知見便成眾生知見,若即妄相幻心,達其本非有相,
則眾生知見,便成佛之知見。心性既舉體全空,亦復
即假即中。以三諦宛然,故三觀法爾。以法爾之三觀,
照宛然之三諦,能所不二,境智互融。於此信解,名為
隨喜。解義觀文,名讀誦。轉示他人,名講說。歷事煉心,
名兼修正修。有相無相二安樂行,一串穿卻,秖貴篤
信力行,別無奇巧方便也。


示乳生夫置身海州,而伯牙善琴,其情移也。望似木雞,
而餘雞卻走,其神全也。世閒小技,尚非聊爾,況學出
世太道,仔肩如來正法者乎。圓頓十乘觀法,必先以
二十五前方便,所謂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
修五法。就二十五事,各具表法,及觀心法門,然後正
助合行,事理雙備,足目並運,安隱入清涼池。後來禪
士講徒,率情任意,逞一得之見,罔達大方軌則。以此
蔑裂學問,求世伎術,戛戛乎難之,投足宗教兩塗,思
自利利他,誠奚望也。真正學人,必先移夙情,則神自
全。情之所牽,雖萬別千差,總不出色聲香味觸五種。
神之所虧,雖受病不等,總不外貪瞋睡掉疑五種,急
須訶棄,則聖賢可階梯而至矣。


示懸鏡奮發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藉於外緣。羞惡之
心,人皆有之,不能不汩於惡習。嗚呼,善友罕逢,惡緣
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一
[002-0279c]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二


法語二



示靖玄自他不二之體名玄,自利利他之行名靖。能悟
玄體,性本自靖。能為靖功,玄體可會。此性修不二之
真旨也。見思靖,方知真諦本玄。塵沙靖,方知俗諦本
玄。無明靖,方知中諦本玄。三玄既會,方知眾生三惑
亦本靖也。佛頂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一人發真歸
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殞。法華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
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等。噫,可悟性修交成矣。


示玄闇二則古云,明時無暗,暗時無明,此相傾奪義也。又
當明中有暗,當暗中有明,此性無傾奪義也。佛頂云,
明能破暗,此以真融妄,全妄成真,無破無不破而論
破也。須知無傾奪性,全體在傾奪相中。而傾奪妄相,
全體不離無傾奪性。知性相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者,
則知非破非不破,而論破矣。非破非不破,性也。破者,
全性所起之妙修也。破即無所破者,全修在性也。故
明生時,暗無所去。闇無去,則明無所來。無去無來,則
不生不滅。如禪人未聽經時,心性無減,而妙義茫然。
巳聽經後,慧解頓開,而心性無增。知無增減,則知六
而常即。知茫然與漸開不同,漸開與圓悟圓證定不
同,則知即而常六。請以此為造修方便。其一


小水常
流,則能穿石。吳江一行人,學法華,半日不能一句,晝
夜不捨六年,而全部成誦。法友熏習已多,所以未淪
浹者,不切心故耳。誠切心則法味津津現前,既得法
味,欲罷不能。患不時習,不患不悅也。有忘食之憤,後
有忘憂之樂。幸將所聽之法,溫習勿忘,日久功深,豁
然開悟。既得法喜之樂,便是超脫之緣矣。其二


示惟淡世法惟恐不濃,出世法惟恐不淡。人惟淡故,其
交恆,道惟淡故久而不厭。時習之悅朋來之樂,不知
之不慍,皆淡中滋味也。欲界情淡,得離生喜樂。初禪
[002-0280a]
情淡,得定生喜樂。二禪情淡,得離喜妙樂。三禪情淡,
得捨念清淨。三界情淡,得寂滅涅槃。似道法愛淡,證
中道常寂滅性,是故三世如來,究竟此淡者也。十方
菩薩,分證此淡者也。聲聞緣覺,得淡之一隅者也。老
子莊子竊淡之影響者也。欲深入淡字法門,須將無
始虛妄濃厚習氣盡情放下,放至無可放處,淡性自
得現前。淡性既現,三界津津有味境界,如嚼蠟矣。僧
夢虎,驚寤喜曰,匪夢幾被虎食。既悔曰,知是夢,何不
做一人情。噫,可醒三界之戀幻質,不知淡性者矣。


示惟默孔子曰,予欲無言。佛云,吾四十九年不曾說一
字。然六經四書,三藏十二部,果何物哉。如以杜口為
默,凡瘖啞者,皆聖與佛矣。詎知諸法無性,言語本空,
終日言未嘗有言,終日不言,未嘗無言。故又曰,天何
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尊者無說,我乃
無聽。無說無聽,是真般若。推此致也,塵說剎說熾然
說,三世無閒斷說,亦若是已矣。苟未達說默之源,說
是覺觀生相,默是覺觀滅相。既墮生滅情見,則說默
俱非,若妙契寰中。說能開悟,默能密喻,是說默無非
善說也。說無說相,默無默相,是說默無非善默也。善
說者謂惟說可,善默者謂惟默可,皆法界故。法界不
二,說默不二,不相借,不相成,不相破,亦不相亡,不相
礙,亦不相融,當體清淨,絕待離微。夫諸佛解脫,即於
凡夫心行中求。觀心無心,說默何有。說默無性,說默
俱妙,是頓悟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歷劫修證者也。


示晦涵莎伽陀不能誦一偈,而調息豁然。阿那律多失
雙目,乃修三昧,觀大千界如掌果。人正不以多知多
見為貴。法友既於了義未深解,但篤信企慕,禮拜持
誦,使淪骨浹髓,功深力到,忽發旋陀羅尼一品,親見
靈山勝會,便與智者把手共行矣。


示未一聖學究竟處,決無滿足下手處,決不委靡。孔子
[002-0280b]
十五志學,此即不可奪之志也。志立然後以無厭足
心,期盡性命之源。蓋自期遠大,簡點必嚴。簡點嚴則
惟日不足,不肯半塗自安。堯舜猶病,禹拜善言。湯有
慚德,望道未見,寡過未能。聖仁豈敢,皆深知性命源
底,非大覺不能究竟也。一究竟一切究竟,子臣弟友,
丘未能一,愈不能愈無息肩地。不然,夜郎自封,區區
自得。如貧獲一金,志驕意滿,何以階大道哉。


示汎如孟子曰,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
義也。此與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修一切法之旨略同。
夫爾汝之名,亦何足恥。爾汝之實,真不宜受。見思斷,
則不受生死之爾汝。塵沙斷,則不受枯寂之爾汝。無
明斷,則不受變易之爾汝。誠能充無受爾汝之實,則
盡大地是箇自己。盡大地是箇自己,則將修一切善
法,以利益大地眾生。豈復以爾汝之名,與世諍哉。


示庸菴教觀譬膏火,終始相需。故離教觀心者闇,迷心
逐教者浮。浮則茫無歸著,闇則愈趨愈訛。此末世禪
教,所以名盛而實衰也。須知一切了義大乘,諸祖公
案,皆我現前一念註腳。說來說去,總不離我一心。我
今此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若不能當下反觀,則靈
知靈覺之性,恆被一切法所區局。縱慧成四辯,定入
四空,依舊迷己為物,認物為己。若能直觀現前一念,
的確不在內外中閒諸處,無體無相,無影無蹤,但有
一法當情,皆心所現,終非能現。此能現者,雖云量同
虛空,亦無虛空形相可得。若有虛空情量,又是惟心
所現之相分矣。一切時放教歷歷明明,空空蕩蕩,亦
不認歷歷明明空空蕩蕩者為心。以心體離過絕非,
不可思議故。了知一切惟心,心非一切,忽然契入本
體,一切語言公案,無不同條共貫矣。


示密詣爾祖誦帚公之與余交也,尋余疊冰積雪中,不
恤三千里之勞。故余亦攜病來趨,不肯食一言之諾。
[002-0280c]
逮示疾,一提其西方本願,遂能萬緣放下,怡然坐逝。
豈非生平視師友如饑渴,故得享其報於臨行邪。爾
祖既寂,至今思其冰霜凜烈之苦操,樂受鉗錘之虛
志,猶足令人痛心酸鼻。繼志述事,責在爾躬,念之哉。
世事虛幻,人命無常,當擴其眼界,勁其神慮,苦其身,
毋墮宴安鴆毒坑。策其志,毋循將就苟且塗轍。汰奢
窒欲,積行存誠,惜福延壽,以期於大成。爾誠靜坐默
思,只此現前一念見聞之性,本非內外方隅,亦非有
無情量,云何被此虛妄形質所局。虛妄形質,生必有
滅。千般保愛,不能令其不朽。而所作幻業,如影隨形,
從劫至劫,不肯相離豪傑之士。先須覷空,身形非我,
不過假借四大所成。心亦無相,不過因於情塵,妄見
生滅,便頓捨情塵,專心辦道,兼律兼教,助顯心源。但
得悟心,萬法何有。萬法俱息,萬法俱備矣。


示元印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剛,氣欲柔。志不剛不足成
千古品格,氣不柔不足陶多生習氣。夫眾生所以淪
苦海者,無他,任情適意,好順惡逆,不深求出要故也。
書云,言逆汝,必求諸道。言遜汝,必求諸非道。為君尚
然,況出世丈夫者乎。出世丈夫,以佛祖自期,以四弘
為劵,以六度萬行為家常茶飯,以自利利他為的。發
一言,不足自利利他,勿言也。舉一步,作一念,不足自
利利他,勿舉也,勿念也。事苟益身心,裨法化,必黽勉
為之。雖劬勞困苦,勿恤也。否雖有浮名幻利,弗屑也。
凝神定志,拓度虛懷,人皆可以為堯舜,滿街都是聖
人,謂我不能成佛,是自棄也。知可成佛,而不肯力行
佛行,是自暴也。不自棄則志剛,不自暴則氣柔。志剛
則本立道生,氣柔則深造自得。志剛可上求佛道,氣
柔可下化眾生。志剛可荷負眾生,氣柔可承事諸佛。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剛而柔也。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用六,利永貞。柔
[002-0281a]
而剛也。剛柔合德,定慧力莊嚴,此世出世法之正印
也。


示念日顯密圓通,皆以解行雙進為要。解者,達我現前
一念心性,全體三德祕藏,與諸佛所證,眾生所具,毫
無差別。十方三世,顯密契經。惟為發明此一念心性,
達此一念心性,即顯密二詮之體,從此起於顯密二
行。顯行依經修觀,廣如二十五圓通法門,略則惟心
識觀,真如實觀,二種收盡。二十五境,各具二觀。且約
耳根言之,先從徵心處破妄,惟心識觀也。圓解既開,
即於聞中入圓通常流真如實觀也。密行亦具二觀,
達字字句句無非法界者,真如實觀也。心無異緣專
持此咒,悟知音聲如響,能持之心如幻者,惟心識觀
也。由惟心識,進真如實密行成,顯行亦圓滿矣。


示非幻人能痛念生死事大,覷破一切世情,若順若逆,
總虛妄不實,過眼便是空花,獨一念持戒禮懺,篤信
三寶之心,生與同生,死與同死。而又專求己過,不責
人非,步趨先聖先賢,不隨時流上下,庶幾信心日固,
智慧日開,而生死可永脫耳。


示本光顯密二詮,理體無殊,功用亦等。須信五會真言,
一字一句,無非全體三德祕藏。現前能持之心,介爾
介爾,無非橫遍豎窮之性。乃至楮墨筆腕,一一無非
法界。法界性不可改,即大定體。法界理不可昧,即不
動智光。若念念與此定慧相應,便可謂常持如是咒
百千萬億遍。若念念讀誦書寫此咒,便與性定本智
相應,所以天龍矢護,菩薩常隨。今禪人發至誠心,刺
血書咒,緣因誠非淺淺。緣因之體,即是正因。達正因
者即名了因。三因不一不異,不縱不橫,大佛頂性,徹
底現前,大涅槃果,元吾家故物矣。


示淨禪聽法須觀心,書寫須解義。然解義正不必強加
穿鑿,亦不徒循章摘句。但至誠讀誦,展卷如對活佛,
[002-0281b]
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淪骨浹髓,寤寐不忘。緣因
既深,一十二千七百,無不一串穿卻也。得此消息,便
知吾言不誣。


示漢目大佛頂首示真心,隨勸修直心。直心有事有理,
理則正念真如,事則四威儀一切行中毫無虛假是
也。末世禪和,不為生死大事,裝模做樣,詐現威儀,不
真實學禪教律,徒記兩則公案,辨幾句名相,受三衣
一缽,以為佛法盡此矣。嗚呼,此何心哉。今止觀此一
念假借佛法之心,出得生死否,成得佛祖否。又觀此
念為在內外中閒諸處否,為從自生,從他生,為自他
共生,為無因生。若一念虛假之心,既無生無體,無方
隅處所,則妄想顛倒寂滅,而常住真心宛然呈露矣。
是謂由事直心,以合於理直心也。其深思力研之。


示毓悟世人談及生死,鮮不悚慮,往往不能真為生死
者,眼前活計放不下耳。然所以放不下者,秖不曾徹
見生死之苦。以從來為俗為僧,皆向順境中捱過,故
畏三界心,自然發得不真切。儻以遠大慧眼,曠觀無
始輪迴,痛念此生,果從何來,死後當至何趣,前際茫
茫,後際墨墨,饒鐵石心腸,必為驚怖,然後依正教,開
圓解,起圓行,敢保十人有五雙到家。最懼因地不真,
道眼昏暗,或為世味所牽,或為邪師偽法所誤,袈裟
下失卻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時流,而寤寐永歎也。


示解天具參方志,尤須具參方眼。具參方眼,還須不忘
參方志。參方志者,不為虛名,圖體面,博一知半見,發
無上大菩提心,遍學一切法門,無厭無足。參方眼者,
末世師匠,邪正難分,今自卓立,不論宗教,但與出生
死相應,名利不相應,大菩提相應,眼前活計不相應
者,則為正,反此則為邪。正則依,邪則捨。具眼不忘參
方志者,本求無上菩提,雖邪正分明,不妄生憎愛,善
吾師,不善吾資,但隨緣觸境,增長道心智眼而已。此
[002-0281c]
本分中最要緊事,其餘叢林粥飯習氣,萬萬不宜沾
染,亦不必厭惡也。


示元賡愚魯恐不精明,伶俐恐不篤摰。道雖從智慧領
悟,尤從澄定體合。必向身心切近日用動靜閒沈細
思察,方有真實開豁,當下受用。若於一切行門,不能
作助修想,必捨煩取靜。方理經典,又於一切經典,不
能隨文入觀,必掩卷趺坐。方理身心,一件事分作三
項,不可語至道明矣。從緣薦得相應疾,就體消停得
力遲。大乘法門,貴行住坐臥語言施為時薦取,見色
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處理會。薦取者薦其本自
天成之性真,理會者會其出障圓明之妙體而已。性
真妙體,不即一切法,不離一切法。試看只今語言動
靜者,讀經看教,打坐思惟,妄想昏沈,惺惺寂寂者,畢
竟是箇甚麼。咄,切勿認賊為子,切勿撥波求水,切勿
作水中鹽味色裡膠青會。直恁麼薦取理會去。


示緒竺三界惟心,萬法惟識二語,人能言之,觸境逢緣,
仍被境緣所轉。若實達惟心惟識,豈有心識外之境
緣哉。且縱不達惟心惟識,境緣決定不離心識。如夢
中妄計夢境為實,起欣起怖,而離夢心決定別無夢
境。學人先須了達三界萬法種種境緣,實無心識外
之別物。次推究此心此識,畢竟有何體性相狀。若現
前心識實無體性相狀者,惟心所現三界萬法,又豈
有少許體性,相狀可得也。心識不可得,名心寂三昧。
心寂則色自寂,境緣不可得,名色寂三昧。色寂則心
亦寂,心色俱寂,則無煩惱亦無菩提,無生死亦無涅
槃。無凡無聖,一味平等,是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然
後全性成修,企自心本具之佛道,度自心本具之眾
生。如知水性冰性,同一溼性已。不於水外有冰,不於
冰外覓水,而方便融冰成水,則念念常觀,即心即佛,
而不起上慢,時時上求下化不倦,而總名無作妙德,
[002-0282a]
無功用行矣。若捨此別商方便求工夫,乃至覓玄妙,
是演若怖頭,醉兒索食也。或初心散亂多者,用數息
法,如童蒙止觀所明,須了知息出息入,來無所從,去
無所至。此息當體全空,舉體即假,仍非二邊,即是中
道。所謂圓人用偏法,偏法亦成圓。又昏蓋重者不宜
貪坐,須方便調停減雜事,減飲食,令神清氣定,則觀
慧漸漸增明,昏散漸漸退舍。又學道如調琴相似,大
緩則無聲,大急則弦絕。生死之心常切,求效之心莫
生,先難而後獲,庶幾近之。若欲體達現前心識無體
性相狀者,不出四性四運二種推法。四性推者,謂現
前一念,設自生,不應藉緣生。既藉緣,心無生力。心既
無生,緣亦無力。心緣各無,合云何有。合尚叵得,離云
何生。故知心識實無生也。四運推者,觀此一念未生
時潛在何處,欲生時何緣得生,正生時作何體相,為
在內外中閒邪,為方圓長短青黃赤白邪。生已無閒
必滅,滅又歸於何處。三際覓心皆不可得,柰何於本
空寂,妄計內心外境,起惑造業,枉受輪迴邪。然畢竟
覓一能起惑造業受報者,元不可得。如醉見屋轉,屋
元不轉,但吐卻一向妄計無明之酒,惑業苦三,當下
永息。設口談空,無明不吐,如醉見屋轉,硬言不轉,併
此不轉,亦醉語耳。且道無明酒作麼生吐。咄,要知端
的意,北斗面南看。珍重。


示映竺超生脫死法門,不可以聰明湊泊,不可以意氣
承當,不可以情見夾雜,不可以麤疏領會。先須專求
己過,無責人非,見賢思齊,見惡內省,法法消歸自心,
時時警策自心,將定盤星認得清楚明白,然後看經
可,坐禪可,營福可。如眼目未明,存心未篤,則看經必
墮口耳活計,坐禪必墮暗證深坑,營福必成魔家伴
侶。縱福慧雙修,教觀並進,而我心未忘,能所日熾,其
為修羅眷屬無疑,所宜慎思而密察也。
[002-0282b]


示鏡衷履三寶地,具出世儀,皆多劫善種,況聞正法乎。
寧國一老者,種福五十餘年,求來世作燒火僧不可
得,而聽經白鴿,轉身為戒環禪師,聞法功德超勝如
此。人生幾何,少壯忽老,老忽烏有。且盛年夭橫者無
數。一息才斷,孤魂無侶,生平惡業,無不隨身。何不趁
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息心達本源,乃號
為沙門。不然,堂堂僧相,多劫勤修而得之,一旦藐視
而失之,能無憬哉。


示遙集不能頓盡者,塵緣之累。不可暫忘者,出世之心。
待無累而修行,何如藉修行而脫累。且塵勞逼迫,正
可警悟苦空,磨礱情性。每見人冗中偷閒,吟詩習字,
作種種清課,豈不能偷閒玩大乘,息心學定慧邪。彼
於詩字得少幻味,未嘗於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然
縱不得味,亦為無上菩提而作種子。且幼時詩字,亦
向不得味中來,安知佛法漸熏習,不於現身得受用
邪。嗟嗟,人之精神,用之詩字,吾見右軍李杜,不出生
死,用之佛法,吾見散亂豔喜,愚癡特迦,大事已辦。


示沐苑發心應學二事,一智慧,二慈悲方便。欲學智慧,
莫若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深解義趣,隨文入觀,不墮
嚼木之譏,不招數寶之誚。又數近明師良友,討究決
擇,不可師心自是。欲學慈悲方便,須深信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定當作佛,見僧俗造惡者,勿生輕慢,須憐
憫愛念,種種善巧而迴護接引之。儻恃己修,見不修
行,便生忽慢,自持戒,慢破戒者,自讀誦大乘,慢無聞
者,自解義,慢愚魯者,自觀心,慢口說者,人我山高,勝
負情重,畢生勤苦,止成修羅法界,去菩薩道遠矣。


示郭太爵位別業殊,有不別不殊者在。君子素其位而行,
以富貴貧賤夷狄患難,皆唯心所現。全攬法界為體,
全體即是法界。法界橫遍豎窮,無少事少理趨過。所
以無入而不自得也。佛頂二十五門,無一門非圓通,
[002-0282c]
華嚴入法界品,無一法非解脫,各可就路還家,不勞
取一捨一,故曰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一塵法界,
即無邊法界,法界本來無外故也。雲搏之法界不大,
蜩鳩之法界不小。以此解易,舉凡十界十如,權實之
要,五時八教,施設之方,總入一卦一爻。卦爻之法界
不少,界如權實之法界不多。故孔子曰,假我數年五
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傳千古聖賢心學,全
以內自寡過者,為趨吉避凶之門,所謂無入而不自
得也。箋釋者,固不必盡殉舊說,亦不必盡廢舊說。但
虛其心,體其言外之旨,疏其文字之脈,始信宋儒之
循行數墨,公輩之索隱立異,皆非孔之所謂學也。晦
菴早富著述,晚乃悔,欲追泯之不可得。居士當讀韋
編,至於三絕,必大有進者,更作一番筆削,不閱而知,
其可行遠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請三復斯語。


示靖開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眾生
燕雀處堂,罕思出離,惟逆境當前,庶幾生遠離之心。
故佛稱八苦為八師,非虛語也。公冶長在縲絏而非
其罪,聖賢不以為恥。世出世求無忝己躬而已。素患
難行乎患難,婆藪仙人在地獄,化無量獄眾,發菩提
心。遍融達觀憨山三大師,坐刑部牢時,勸牢中無量
人,歸敬三寶,持齋念佛,或藉現生脫苦,或藉永出輪
迴。惡因緣是好因緣,莫謂囹圄非自利利他地也。歸
依三寶,奉持五戒,自念佛,勸他念佛,自斷十惡,勸人
莫行十惡,自修十善,勸人同修十善。此十善法,雖下
品為神因,中品人因,上品天因,而上上品則為羅漢
支佛菩薩如來之因。黽勉修持,久而不替,不惟現災
可脫,而無始三界牢獄,亦將從此永離矣。


示靖聞香山參鳥窠,直告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歲
兒說得,八十翁行不得。從上諸祖,指點出生死法,最
簡易明白,正不必金剛圈栗棘蓬為玄妙也。後世學
[002-0283a]
人,偷心益多,祖庭方便益變。方便既變,而偷心又與
之俱變,佛亦未如何已。馬祖初年,但云即心即佛。果
知即心即佛,自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果能諸惡莫
作,眾善奉行,便知即心即佛。故知欲悟即心即佛,須
是持戒念佛,戒持得淨,佛念得切,塵垢自除,光明自
露。偈曰,
「 持戒便是平心,念佛便是直行。參得箇點玄關,不向缽盂討柄。若更者也之乎,失卻佛祖性命。」



示郭善友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若信心而乏智
慧,未有不泣岐兩端者。佛言末世鬥諍堅固,億億人
學道,罕有一人證果。惟依念佛求生淨土,可以橫超
苦輪。昔有祖師,初但至誠禮法華經,拜至糞字,遂悟
法華三昧。有誦法華人來壽昌禪師處請益,叱云,邪
見眾生,不識好惡,法華便是禪,那別有禪可參。其人
服膺而去,竟以持法華悟道。若深信念佛禮拜是佛
祖真因,確乎不被時流所轉,便是大智慧光明,超登
淨土,永無泣岐之患矣。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二
[002-0283b]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


法語三



示新枝溫故知新,可以為師。所謂故者新者何物邪,天
下莫故於現前一念之心,亦莫新於現前一念之心。
惟故故隨緣而不變,惟新故不變而隨緣。若能頓達
吾家故物,便可斬新條令,以菩提悲智為幹本,以六
度萬行為新枝矣。


示潘拱宸三教聖人,不昧本心而已。本心不昧,儒老釋皆
可也。若昧此心,儒非真儒,老非真老,釋非真釋矣。且
喚甚麼作本心,在內外中閒邪,過去現在未來邪,有
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邪。果直知下落,百千三昧,恒
沙法門,不啻眾星拱月。如或不然,堅持三歸五戒,以
為緣因,時節若到,其理自彰。


示惺白佛法之衰也,名利熏心,簧鼓為事,求一真操實
履者,殆不可得。有能持戒精進,讀誦大乘,不馳世務,
縱道眼未開,亦三世諸佛所歎許也。況了必藉緣,非
持戒讀誦,何處得有道眼。今講家多忽律行,禪門并
廢教典,門庭愈高,邪見益甚。開士既精非時食戒,勤
讀方等大乘,但於戒教二門,深造自得,鑿井不已,必
得及泉,鑽木不息,必得出火,無勞更覓玄關也。觀經
謂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皆上品上生。操此
劵以往,吾當攜手珍地華池,斯時憶及今日得悟不
得悟之疑,當不勝破顏大笑矣。


示宋養蓮自性彌陀,惟心淨土二語,世爭傳之,不知以何
為心性也。夫性非道理,無所不統。故十劫久成之導
師,不在性外。心非緣影,無所不具。故十萬億剎之極
樂,實在心中。惟彌陀即自性彌陀,所以不可不念。淨
土即惟心淨土,所以不可不生。今有譬焉,北京聖王,
即惟心之北京聖王也。然行道濟時者,必北上覲王。
儻囂囂畎畝,縱伊周可治天下乎。故無論已悟未悟,
[002-0283c]
皆要求生淨土,求見彌陀。未悟如童蒙之求師,已悟
如孔子之求仕。上自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下至蜎飛
蠕動羽族毛群,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及,二要
時時發願,三要念佛工夫不閒。三事具,至愚亦生。三
事缺一,雖聰明伶俐亦不生也。其有謗此者,即謗三
世諸佛菩薩。毗盧頂上,翻為阿鼻最下層矣。哀哉。


示陸喻蓮超生脫死,捨淨土一門,決無直捷橫超方便。而
生淨土,捨念佛一法,決無萬修萬去工夫。近世盲禪,
妄謂彌陀不必念,淨土不必生,儱侗鶻突,墮塹落坑。
夫夜臥之頃,枕席不安,猶必安置,以三界火宅。而不
思出離可乎。若漫云悟心之士,此閒即寂光。何不曰
惡罵是稱讚,惡打即供養,糞穢即栴檀,塗炭是天宮
寶殿乎。儻未能噉糞臥炭,則淨土決不可不生。設果
能,亦豚豕雞犬耳。何若老實念佛,導之以信,要之以
願,徑登九品蓮臺,與觀音勢至海眾為眷屬。迴視空
頭惡見邪禪,博一時假祖師之虛名,墮萬劫拔舌犁
耕之實苦,何啻雲泥也哉。莫論散心定心,只剋課程,
終身不缺,日勤日切,淨土華蕊,晝夜增榮矣。


示彙宗世閒學問,義理淺,頭緒多,故似易反難。出世學
問,義理深,線索一,故雖難仍易。線索非他,現前一念
心性而已。古云,立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能觀心性,
則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在內外中閒諸處,亦非
過去現在未來,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緣生,豈非
即空。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齊現,無欠無餘,豈
非即假。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於其中閒,無是非是,豈
非即中。迷此一念即空,則為六凡。迷即假,則為二乘。
迷即中,則為別教。惟悟現前一念,當下即空假中,則
十界無非即空假中,不於九法界外別趨佛界,亦不
於佛界外別有九界,是謂三千果成,咸稱常樂矣。向
此薦取,方知千經萬論,咸非心外施設。勉之。
[002-0284a]


示可生佛法不出唯心真如二觀。蓋一切色心,依正假
實諸法,無非仗因托緣而生,皆是依他起性。不了依
他,妄計實我實法,即名遍計執性。了其如幻,有即非
有,體惟一心,即名圓成實性。今唯心識觀,於依他達
其遍計本空,而真如實觀,秪二空所顯理性而已。大
佛頂最初七處徵心,乃直破遍計,明其本空也。次十
番辨見,廣歷陰入處界會理,乃就依他起上,破其遍
計餘執也。次定耳根為所觀境,明其本圓通常,乃就
依他起上,顯其圓成本具也。然設不向前文破執開
解,則圓通常性甚易而甚難。故南嶽大乘止觀,誡初
心不得即觀圓成實性。惟以四性簡責,深達遍計本
空,依他如幻,一念觀成,轉令餘念自然契實。實心繫
實境,實緣次第生,是則前念為能觀,後念為所觀,故
能坐斷妄源,無以波逐波之失耳。


示素風學不難有才,難有志。不難有志,難有品。不難有
品,難有眼。惟具超方眼目,不被時流籠罩者,堪立千
古品格。品立則志成,志成才得其所用矣。末世競逐
枝葉,罕達本源,誰知朝華易落,松柏難彫。才志之士,
柰何甘捨大從小哉。莫大於現前一念,誠能直下觀
察,知其無性,則決不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
為自心相。身心二妄既消,不真何待,然後以此真解
歷一切法,俾盡淨虛融,無塵影垢習可得,還淳復素,
道風豎窮橫遍矣。但一念未瞥,使百年活計縈懷,眼
下虛名惑志,吾恐天真日漓,負美才好志不淺也。


示行恕儒以忠恕為一貫之傳。佛以直心為入道之本。
直心者正念真如也。真如無虛偽相,亦名至誠心。真
如生佛體同,亦名深心。真如遍一切事,亦名回向發
願心。此三心者,即一心也。一心泯絕內外謂之忠,一
心等一切心謂之恕。故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果達
三無差別,欲一念自欺自誑不可得,欲一念自私自
[002-0284b]
利亦不可得,欲一念自分自局尤不可得矣。


示吳而上性靈不可以有無求,斷常取。由無始妄認四大
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所以耽著有常。及聞
非有非常,又轉計斷無而生恐怖。不思恐怖斷無者,
畢竟能斷無否。又恐怖者,念念生滅,無體無隅,畢竟
可喚作常有否。由是觀之,終日在妄之性靈,即終日
恒真之性靈。一向迷己為物,認物為己,曾未覺耳。試
思假借四大以為身,則身非實我。心本無生因境有,
則心亦非我。無始妄計之身心既俱非我,更有何物
可為我者。此超常有邪見也。而知此無我者,畢竟不
可斷滅,此超斷無邪見也。然但除常有我執,則不斷
不無之性靈法爾現前,更不勞以心覓心。如以眼覓
眼,設可見者,決非己眼,設可得者決非己心。但盡凡
情,別無聖解。有除翳法,無與明法也。


示淨堅優婆夷極聰明人,反被聰明誤,所以不能念佛求生
西方。而愚人女子,反肯心厭娑婆苦,深求出離。當知
彼是真愚癡,此乃大智慧。好惡易分,莫自昧也。每見
儱侗瞞盰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識,遇著老實念佛的
樵夫農婦,亦教參禪,推來拽去,自供撫掌。此輩老實
人,認作誠實,破壞善根,究竟參又參不來,念又念不
熟,腳跟不穩,心事徊徨。噫,亦可慘矣。吾勸汝咬釘嚼
鐵,信得西方及,切切發願,持戒修福,以資助之。無禪
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此千
古定案,汝不須疑。彼無恥邪師,敢誣先聖,輒肆翻案,
秪益露其惡見耳,何嘗翻得古人定案哉。


示徐仲弢居士習氣,不在名利,但心麤氣浮為累。果觸事
十思,深入菩薩微細智網,不患不能出世也。


示方爾階念佛法門,雖該羅八教,圓收無量百千三昧。而
下手之方,又最直捷痛快。蓋凡念相好念法門念實
相等,固先開真解,然後下手,萬無夾帶疑情之理。只
[002-0284c]
今持名一法亦止驀直持去,不用三心兩意,深信淨
土可生,發願決定往生。以持名為正行,以六度等為
助行,萬修萬人去,斷斷可保任者。若一點好勝之心,
涉入參究,謂為向上,則腳跟不穩,禪淨兩失之矣。智
者不可不決定其所趨也。


示王思湖菩提種子,人人有之。因自暴自棄自畫,使無量
功德善根,枉作人天生死資糧。摩尼寶珠,貿一衣一
食可惜也。吾人與三世諸佛同一心性,同具六根,何
有分毫欠缺。但肯一念發菩提心,誓成佛道。則今所
作所為,無非稱性功德,不必改弦易轍後謂修行。秪
須恁麼信去,漸積功德,成佛無疑矣。


示張子歲今人畢世咿唔於致知格物之旨,曾未究心,可
謂好學邪。孔子亟稱顏回好學,唯以不遷怒不貳過
兩語為之寫神。此了心外無境,深達唯心識觀者也。
儻見心外有一物可當情,則物不格,知不至。而過之
貳,怒之遷,必已甚矣,安有不遠之復。


示夏恕菴諸法如夢,妄計為實,而生苦樂,所以歷劫自縛。
然正憶時,不必強令不憶,秪返觀此憶念心,畢竟是
箇甚麼,看來看去,看得一場懡㦬,無始恩愛,不知何
處去矣。著眼。


示自若佛法盛時,人爭務實。逮其衰也,眾咸競名。實,故
超生死證菩提,名,必增人我長魔業。志士不可不熟
審也。現前一念心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然迷之則
為凡夫,悟之則為聖人。其人迷,縱稱為聖,何救於迷。
其人悟,縱貶為凡,何損於悟。虛名不足重輕明矣。善
學道者,先觀毀譽紛然,而迷悟自若,則不以毀譽二
其心。次觀迷悟條然,而心性自若,則不以迷悟惑其
見。不被迷悟二字所惑,於本分事稍有相應分耳。


示巨方名照南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為名利,一切趨名利。
心為菩提,一切趨菩提。故曰地獄為法界,乃至佛為
[002-0285a]
法界,是趨不過也。善財發菩提心,廣歷百城,隨其所
向方盡稱南。定盤星正,無往非南方耳。惡王婬女,苦
行弄沙,世人觀之,何嘗不作惡法會。今未嘗無暴虐
王,豔異女,炙身婆羅門,聚沙諸童子。若以善財眼視,
非即真善知識哉。所以真正發心人,觸境逢緣,待人
接物,一切作佛色佛聲佛香佛味佛觸佛法想,則念
念與薩婆若海相應,不必商量修證工夫,而妙在其
中。若捨目前佛境界,別問蒲團上觀心法要,含元殿
裏更覓長安,身在海中反致渴死,由不達妙止妙觀,
取諸左右逢源故也。請以此根本智光,照方盡南,始
信一一微塵,各具大千經卷,塵塵皆巨方矣。


示聞覺現前一念聞性,本圓通常,秪不自覺耳。誠向靜
居,聞十方時,識取本圓,隔垣聽音響時,識取本通,聲
生聲滅聞不生滅處,識取本常,則信吾人現行業識,
即諸佛不動智光。耳根既爾,餘根亦然。六根既爾,塵
識亦然。塵塵法法,罔非圓通常。是謂耳門圓照三昧。
豈離吾人現前一念,別有觀音所證法門哉。恁麼覺
得,則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德,一皆
性具力用。貧女寶藏,本自有之,非外得也。但諦思而
深會,無邊法藏,列祖機緣,同條共貫,無岐指矣。


示爾階四念處者,佛法之總綱,偏圓權實靡不由之,出
生死要路,成菩提通塗也。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
念處,四法念處。身受心法,指果報五陰,即苦諦也。不
了虛幻,妄起常樂我淨等計,即集諦也。了了觀察,知
其不淨苦空,無常無我,亦如幻化,亦惟假名,亦即法
性,即道諦也。不起常樂我淨四倒,不招分段生死,不
起無常無樂無我不淨四倒,不滯偏真涅槃,不起亦
常亦無常,亦樂亦苦,亦我亦無我,亦淨亦不淨雙四
倒,不招真常流注,不思議變易生死,即滅諦也。故勤
修四念處,則見四四諦矣。觀身不淨等,見生滅四諦。
[002-0285b]
觀身如幻等,見無生四諦。觀身假名無性緣生遍造
十界等,見無量四諦。觀身法性即實相等,見無作四
諦。故維摩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毗舍浮佛云,假借
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
福如幻起亦滅,諦信審觀,不患不立地成佛也。


示世聞禪教律三,同條共貫,非但春蘭秋菊也。禪者佛
心,教者佛語,律者佛行。世安有有心而無語無行,有
語而無行無心者乎。今之學者,不惟分門別戶。縱發
心遍學,曾不知其一以貫之。所以一入律堂,便將衣
缽錫杖為標榜。一入講席,便將消文貼句為要務。一
入禪林,便將機鋒轉語為茶飯。迨行腳十廿年,築得
三種習氣飽滿,便思開一叢林,高踞方丈,自謂通禪
通教通律,橫拈豎弄,七古八怪,騙惑愚迷,牢籠世智。
及以真正佛心佛語佛行覈之,鮮不公然背者。此無
他,最初參學,既不具正眼,又不具真正大菩提心,又
不具真正為生死心故也。不為生死,決不能發起大
心。不發大心,決不能開發正眼。欲真為生死,別無他
術,須識三界無非是苦,現在身心便是苦具。不知苦
故,重造苦因。今以四大觀身,四蘊觀心,了知無我我
所,秪緣迷惑,枉受輪迴,深生慚愧,猛求解脫,此即真
實為生死心。而又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諸佛已
悟,眾生尚迷,我今既知此理,誓與眾生,同證正覺,此
即真正大菩提心。發此心已,又知設有一事不合佛
行,一言不合佛語,一念不合佛心,則不足自利利他。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皆磨礱真性之具,斷不在衣缽
錫杖閒。便應洞明作犯止持,及開遮方便,方成佛行。
十二分教,三乘聖典,皆指點心性之詮,斷不在名句
文身閒。便應痛究偏圓權實,及體宗力用,方解佛語,
拈花豎拂,種種機緣,皆點鐵成金方便。斷不可落識
情卜度邊,便應直下覓心,了不可得,不於心外商量
[002-0285c]
古人公案,方契佛心。夫佛心己心,豈有二哉。觀現前
一念心了不可得,不復誤認緣影為心,方知一切諸
法,無非即心自性。既知一切法皆即自心,則佛心亦
即自心。既知佛心即是自心,則佛語佛行,何獨非自
語自行乎。不於心外別覓禪教律,又豈於禪教律外
別覓自心。如此則終日參禪看教學律,皆與大事大
心正法眼藏,相應於一念閒矣。豈以枯禪默照為觀
心哉。


示未學一切諸法,本自不有,不過自心所現。眾生迷惑,
妄起計著,究其大病,秪因迷己為物,又復於中認物
為己。所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此即無始生死根本也。邇來稍解佛法者,縱知四大
非身,全不知緣影非心。不思緣影便是一物,何能靈
妙常知哉。然正認緣影時,緣影元非心,而妄認緣影
者,元未嘗不靈妙常知,離諸戲論也。但覷破一切所
知境界,無論真妄有無,皆自心相分。而能知之體,究
竟了不可得。如眼決不自見其眼,亦決非無眼。心不
知心,亦復如是。由眼故見一切物,由心故有一切法。
一切法皆不是心,而離心無一法如微塵許可得。但
恁麼體達去,無有一法是心,更無一法非心,久久純
熟,便到心法一如境界,亦無能到所到。思之思之。


示智可生死大事,人皆有之。惟顛沛患難中歷過,倍應
親切。乃有歷苦難而生死心仍未切者,虛妄我執,情
計深厚,埋沒本有智光故也。然本有智光,豈可埋沒。
日用動靜,嘗在我執情計中。躍躍欲露,人不肯冷眼
一覷破耳。誠向虛妄我執中,努力冷覷,畢竟何物是
我,何人計我,覓我於四大五蘊中,既不可得,覓一能
計我者,於四大五蘊外,又不可得,能計所計不亦當
體空寂也與。唯其當體空寂,而橫生計著,所以背覺
合塵。若知正橫計時,仍未始不當體空寂,豈不當下
[002-0286a]
背塵合覺。嗚呼,迷則全覺成塵,悟則全塵歸覺。塵之
與覺,其性不二。背無可背,合無可合,非背合而論背
合,不深於教觀者不知也。然非念念反觀身心理性,
亦決不能深入教觀。或有聞無慧,執火自燒。或有慧
無聞,操刀反割。真為生死者,放下眼前活計,痛除無
始惡習,以心印教,而不為虛言。以教印心,而不為暗
證,雙超禪教兩弊,為智人所可已。


示宇泊宇宙無非旅泊,而泊宇內者,畢竟是甚麼人。五
蘊身心,邸中幻物,喚作自己不得。然離身心,又喚何
物作己。謂無豈不斷滅,別有與神我何異。經云,見與
見緣,并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
菩提妙淨明體,透此雙超斷常二見,便知現前一念,
離過絕非。便知宇內外一切物,泊今一念妄想心中,
猶浮雲之在太虛,是謂不被物轉,便能轉物。回視妄
認四大為身,緣影為心,復生厭離,必出此三界乃歸
家者,何啻日劫相倍而已。偈曰,
「 宇宙泊在吾心,吾心本無所泊。一任亂想昏沈,本有靈明如昨。彩雲端見仙人,豈被手扇遮卻。不遮卻,耆婆童子空摸索。咄。」



示恒慈慈之名一,義有三,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也。慈
之義三,體惟一,謂佛性也。佛性體恒不變,生佛不殊。
達此佛性,便成三慈。有人於此。起惑造業,破戒犯法。
菩薩見之,了知善惡從因緣生,如幻而有,既造幻因,
必招幻果,誓拔其幻因幻果之苦,與以幻滅之樂,是
生緣慈。又知此善惡法既從緣生,便無實性,當體本
空,不了本空,枉受輪轉。今自了本空,亦令他覺了本
空,拔不了苦,與了空樂,是法緣慈。又知此善惡法,緣
生無性,無性緣生,其體不二,即是實相。不了實相,妄
墮二邊。善了二邊,罔非實相。拔其非邊計邊之苦,與
以即邊即中之樂,是無緣慈也。說雖次第,行在一時。
常不輕菩薩所行法華三昧,乃恒慈三昧也。
[002-0286b]


示七淨大佛頂經云,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
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試問妄
想畢竟是箇甚麼,在內邪,在外在中閒,乃至一切無
著邪。若七處徵窮,都無是處,非楞伽所謂妄想無性
邪。妄想既本無性,如何而可用邪。既無妄想可用,又
云何有流轉邪。果即現前一念妄想,痛究其源,究至
當下無性處,便知離真心,別無妄想可得,如水外無
波。離妄想別無真心可覓,如波外無水。但破遍計,則
依他起上,即顯圓成。開口處討得清楚,十卷文義皆
清楚矣。豈效群盲摸象,展轉訛亂哉。


示蕊幢人知種種光明蕊香幢,安住無邊香水海中。亦
知香海住太虛,太虛住吾人一念妄想心中乎。妄想
不生,虛空何有。虛空消殞,香海安存。香海本空,喚甚
麼作蕊幢。咄咄,切莫作斷滅會,切莫作海印炳現會。
待汝真打失鼻孔時,再來蕅益道人手裏領痛棒。


示達心經云,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畢竟心是何物,
能作三界諸法邪。若是一物,既成一物,何能遍作諸
物。若畢竟非有,自既無體,又何能遍作諸物哉。如無
水決無波,然水既舉體作波矣,捨波別覓水體可乎。
於波中分別何波是水,何波非水,又可乎。亦如幻事,
無巾則無兔馬,然巾既舉體作兔馬矣,捨兔馬別覓
巾體可乎。即謂兔馬為巾,又可乎。更謂兔馬本無,并
巾亦無,又可乎。心法不一不異,亦復如是。自其不變
隨緣者言之,心既舉體為依正,為名色,為凡聖矣。依
正名色凡聖法外,別覓心性如毛頭許,胡可得也。依
正名色凡聖法中,別認如毛頭許以為心性,亦胡可
得也。指諸法為即是心。胡可得也。諸法為非是心。亦
胡可得也。說依正名色凡聖諸法無量差別。心亦無
量差別。胡可得也。心無差別。諸法亦無差別。又胡可
得也。說依正名色凡聖諸差別法。不即無差別心。無
[002-0286c]
差別心。不具諸差別法。胡可得也。說心外實有依正
名色凡聖諸法。胡可得也。諸法俱非實有。心亦非有。
又胡可得也。此皆不變隨緣之理。當下離過絕非者
也。自其隨緣不變者言之。既舉心性全體幻成依正
名色凡聖諸法。於中隨舉一法。無不仍是心性全體
大用,如舉水作波,無一一波非水之溼性。舉金作器,
無一一器非金之堅性貴性。又如舉日輪全體,光射
一隙,無一一隙中不具見日之全體大用者也。由此
言之,事事無礙法界,原在吾人日用閒頭頭爾,法法
爾。豈必高推聖境,謂凡夫絕分哉。只此妄謂凡夫絕
分之情見,亦仍不可思議,亦是法界全體大用。以不
在內,不在外,不屬過去現在未來,不可謂有,不可謂
無故,如燒糞埽火,即燒栴檀火,亦即遍燒大地之火。
故知凡夫情見,即出世智慧之體,亦即諸佛根本不
動智體。設無此情見,亦無出世智不動智矣。情即智
體,業即解脫,苦即法身,亦復何疑。如拳即手,冰即水,
華即空,蛇即繩,繩即麻,如是了達,方名達心,亦名達
一切法,亦名無達無不達,雙照達與不達。如是達得,
便能特立千古,決不被眼前活計所區局矣。


示劉今度上品上生三種人,首云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蓋
戒為萬行總都,而慈心不殺,又為戒行先務。以此圓
發三心,何土不淨哉。三心者,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誠
心。顯法身德,樂集一切功德,名深心。顯般若德,弘誓
無盡,名回向發願心。顯解脫德,戒亦有三,攝律儀戒,
無惡不斷,即成法身。攝善法戒,無善不滿,即成般若。
饒益有情戒,無生不度,即成解脫。慈亦有三,生緣慈,
不殺生緣,觀一切眾生皆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也。
法緣慈,不殺法緣,觀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
是我本體也。無緣慈,不著我緣,觀現前一念佛性,無
所不遍,十方三世有情無情,同一覺體,無二無別也。
[002-0287a]
念念修此三慈,即淨三聚。三聚戒淨,三心即具,上品
上生無疑矣。又觀行三心,能生上品凡聖同居淨土。
相似三心,生上品方便有餘淨土。分證三心,生上品
實報莊嚴淨土。究竟三心,生上品寂光淨土。永嘉誰
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金剛應無所住而生
其心。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此之謂也。


示穎生大慧禪師禮觀音文,最有靈驗,妙在行之密而
且恒。若不密不恒,雖至聖亦何由無感輒應也。凡頂
禮之法,靜夜時,先於像前燒香供養,精持大悲神咒
三五遍,以淨壇。次合掌對像讀讚觀音文一遍。次至
誠頂禮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
薩,三十二拜,乃跪誦觀音文回向。如此行去,勿與人
知,三年不輟,必得靈應。隨其根行,所發戒定慧三品,
各各有上中下不同,將藏中法華三昧修證之相,細
自簡察,庶不墮魔事。


示馬堯都世衰道微,由聖學不明。聖學不明,由功利惑志。
不有豪傑振其頹,吾恐孔顏真脈不墜地者,幾希也。
豪傑,不過念念以聖賢自待,見賢思齊,知過必改,訥
於言而敏於行,友直友諒友多聞,樂節禮樂,樂道人
之善,樂多賢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如此用心,而不
優入聖域,吾不信矣。下手直捷方便,莫如致良知。夫
知善知惡,猶眼知色,鼻知臭,非不學而知哉。知善而
不能如好好色,知惡而不能如惡惡臭,非不致其良
知哉。有良知而不肯致,則為自欺,自欺即自暴自棄。
若能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以致之,即是自慊,自慊即
意無不誠。意無不誠,欲不謂之大聖大賢不可得矣。
故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誰謂致良知外,別有誠意
功夫也。然致知又在格物,故陽明云,為善去惡是格
物功夫。至於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則可謂格物而物
格,物格而知至意誠矣。昔張子韶未悟物格之旨,大
[002-0287b]
慧師曲示之迺悟。蓋三界因果,一切惟心,心外無物,
故名物格。非大慧不能曲垂方便,暗擊旁敲。非子韶
不能因指見月,頓領深旨。儻向此薦取,則不負靈山
親囑。亦如孔子之於春秋,孟子之於戰國,不必得君
行道,而萬世聖學絕而復續,豈非豪傑本分中事哉。
堯都堯都,勿以予言為河漢也。


示玄著佛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巳。現前
一念心性,本不在內外中閒,非三世所攝,非四句可
得。只不肯諦審諦觀,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便成
眾生知見。若仔細觀此眾生知見,仍不在內外中閒
諸處,不屬三世,不墮四句,則眾生知見,當體元即佛
知佛見矣。儻不能直下信入,亦不必別起疑情,更不
必錯下承當。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淨,念得親
切,自然驀地信去。所謂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也。
此棒打石人頭,曝曝論實事。若要之乎者也,有諸方
狐涎在,非吾所知也。偈曰,
「 眾生知見佛知見,如水結冰冰還泮。戒力春風佛日暉,黃河坼聲震兩岸。切莫癡狂向外求,悟徹依然擔板漢。」



示爾先仁者先難而後獲。夫欲明明德於天下,最先格
物,格物非事之最難者邪。乃大慧示子韶,但知格物
不知物格,舉斬像落頭事,子韶乃悟。噫,古人但知格
物之難,而不知物格之易也。今人但知物格之易,而
不知物格之難也。請更以一事證之。皋亭永慶寺有
化主明澈,往海岸一菴,與彼主人共榻。主夢賊至,大
呼撲賊,明澈被打,驚呼助撲,鄰聞急來救,則二人名
謂打賊,結手不放。既見火光,大笑而臥。此格物邪,物
格邪。知此義者,則知大慧所點子韶所悟,物格而後
知至,乃至天下平不難矣。


示清聞剋除習氣,莫若三業行慈。三業行慈,則無十過。
十過既除,十善斯在,而五乘之本立矣。然後以實相
[002-0287c]
印之,法法皆歸佛道。古有行之,常不輕菩薩是也。初
隨喜品,便淨六根,何俟誦說,方名深觀。果能以慈修
業,自能善入佛慧。不然,學問愈多,我慢愈熾,習氣愈
長,去道愈遠。惟益多聞,增長我見,可懼也。


示松石佛種若有,何勞從緣方起。若本無,緣又何能起
之。設謂亦有無,豈不相違。縱謂非有無,終成戲論。假
使離卻四句,又墮第五不可說句中,作麼生是入道
之機。不見道,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
麼總不得。雖然如是,不得一向。苟知不可說句之非,
則知有因緣故亦可得說。謂有可,如鏡有像性故。無
可,鏡中元無像故。亦有無可,鏡像緣至則現,緣去則
無故。非有無可,鏡像現而無實,無而能現故。識佛種
圓離四句,而圓照四句,從緣起處,不辨自明矣。古有
熟讀三千部之勤,後收曹溪一句亡之效。迷時法華
轉,即悟時轉法華之緣也。苟懲依文解義之迷,便離
文字別求解脫,加於迷一等矣。


示蒼牧二死大海,戒為舟楫。欲受戒品,尤以發菩提心
為本。蓋菩提心,正出世戒體。大小律儀,則菩提心之
相也。發出生死心,降伏愛見,是聲聞戒體。發上求下
化心,自調調他,是大乘戒體。發生佛體同平等普度
心,是最上乘戒體。既發心已,專精護戒,微細無虧,即
三乘正行也。持戒不發心,止得世閒樂果。發心不持
戒,難免三塗苦輪。故須本末兼舉,始終一致,方能保
任解脫,名波羅提木叉。不然,有目無足,有足無目,何
能速到清涼池哉。


示聽月學問之道,求其放心。心是何物,求者何人。覓心
了不可得,祖許云,汝安心竟。即能推者為心,佛咄云,
此非汝心。宗教釋儒,一邪異邪,同邪別邪。於此瞥然
會去,正好向山僧座下讀上大人。如或不然,不免再
下註腳。中論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
[002-0288a]
無因,是故知無生。諸法者,廣言之百界千如,略言之
佛法,眾生法,心法也。雖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佛法
太高,生法太廣,初機之人,觀心為易。但諦觀現前一
念介爾之心,若自生何藉境,若他生何關自。各既不
生,合云何有。合尚叵得,離何能生。仔細簡責,心之生
相安在。心既無生,豈非覓不可得。心不可得,豈可喚
作一物。心既非物,求豈有人。無物無人,何收何放。盡
大地是箇自己,心外更無別法。方知萬物皆備於我,
十方虛空悉消殞,皆不得已而有言,言所不能盡也。


示自天真為生死,固不得遠師友妄自師心,亦不得單
恃夾持,不深自操履。必有善財之志趣力量,方能收
百城知識之益。有常啼之堅固勇猛,方能受法上菩
薩之經。苟無出格超方手段,但欲如葛依松,蠅附驥。
正法時或可濟事,丁茲末運,鮮不空過一生者。況葛
可依松,松不能俯就於葛。蠅可附驥,驥不能停待於
蠅。進退深思,宜如何努力。以無負此為生死心也。儻
必謂力弱膽怯,不堪致遠,更聽一偈,晝夜彌陀十萬
聲,畢生莫起宗教想。直送心歸極樂邦,蓮蕊珍池立
地長。任他笑我是愚夫,行尺從來勝說丈。他年驀上
願王舟,善財常啼同撫掌。


示日唯世出世法,皆解行相須。解如奕棋眼,行如奕棋
子。有子無眼,著著皆死棋。有眼無子,喚棋盤作眼可
乎。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此指活棋勢也。
曾子忠恕二字,此於一局活棋中,指點做眼之高著
也。金剛般若,指活棋勢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又於一局活棋中指點高著,一則云,有持
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一則云,以無我人眾
生壽者,修一切善法。此忠恕之旨,而學般若者,於心
枰中下手方便也。當知五度如子,般若如眼。有五度
無般若,恕而不忠,棋死矣。錯認般若而廢五度,則不
[002-0288b]
忠不恕,破壞心枰,無處下手,安問般若智眼哉。


示開一儒云吾道一以貫之,又云執一賊道,舉一廢百。
內典云,達得一,萬事畢。又云,是一非餘,是為魔業。嗟
乎,一豈有定法哉。得鳥者網之一目,不以一目廢眾
目。收功者棋之一著,不以一著廢眾著。一切法莫如
法華妙,而法華能妙一切法,不離一切法別為妙也。
一切法莫與般若等,而般若能等一切法,不離一切
法獨無等也。末世秖圖鼻孔撩天,不顧腳跟著地。秖
喜說妙說玄,高提向上,全無真操實履,下學工夫,言
居佛祖先,行落凡愚後。既未知為實施權,權是實家
之權,又烏知開權顯實,實是權家之實。法友鑒此,向
一實地中,廣開三學萬行,所開雖廣,無一非實也。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二之三
[002-0288c]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四


法語四



示曇生方丈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愚人除境不除心,
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達境本空,便
能素位而行,不願乎外。以所歷位,無非無外之法界
也。知皆即法界,自無入而不自得。稍或未然,則富貴
能淫之,貧賤能移,夷狄患難能屈之矣。孟子論素位
而行,則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其在吾門,則曰,入如來室,坐如來座,著如來衣。
要之皆不為物轉,方能轉物也。


示智林大般若云,三十二相無別因,皆由持戒所得。若
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干之身,況復佛身。大佛頂云,因
戒生定,因定發慧,則名三無漏學。縱有多智禪定現
前,若不斷婬,必落魔道。若不斷殺,必落神道。若不斷
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大妄語,如刻糞為栴檀,欲求香
氣,無有是處。戒之關係大矣。


示旭生一切罪中,疑罪為最。一切功德,信為其首。信則
不疑,不疑則直下承當。直下承當,則不自暴棄。不自
暴棄,則不敢暴棄人。此常不輕所以通禮四眾,速淨
六根者也。便恁麼信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何俟四
十年淘汰,方入佛慧哉。


示明一達得一,萬事畢,一果何物哉。設以事物為一,事
物且紛然不齊矣。設離事物而別談一理,理復安在。
若謂如空,亦是物也,非理也。若謂非事非物亦非虛
空,不幾龜毛兔角乎。故知真明一者,事事物物,何莫
非一。苟迷事物之源,妄計別有一理,此理亦事物影
像而已。計事物者,一重虛妄,別計事物影像為一理
者,乃妄重加妄,謬之謬矣。諸佛哀之,特與道破曰,妄
想無性。祖師悟之,特與發明曰,覓心了不可得。此明
一者之晨鐘也。
[002-0289a]


示屆遠一心三觀,必以空為初門。以無始妄認六塵緣
影為自心相,未有真知妄想無性者。尤以戒為基。人
無遠慮,必有近憂。勿如火燒眉毛只圖眼下也。


示大觀登泰山而小天下,觀海難為水,此世閒大觀也。
反觀父母生身如海一漚,起滅無從,十方虛空生心
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此出世大觀也。善財入普賢
毛孔,一念舉不可說步,一步過不可說剎,經剎塵劫,
不得毛孔中世界邊際,一毛孔一切毛孔亦如是。且
道世閒邪,出世閒邪,大觀邪,小觀邪。咄,逢人切忌錯
舉。偈曰,
「 大觀小觀,剎海毛端。兩箇五百,元來一千。恁麼會去,畢竟可憐。」



參。


示幽若十界差別,無多差別也。正因理體同,了因解性
同,緣因業用同。不同者,幾希之一念耳。一念背覺合
塵,法身般若解脫即苦惑業。如暗觸寶,傷皮破骨,豈
寶之罪哉,但庶民去之耳。一念背塵合覺,苦惑業即
法身般若解脫。如善用寶,四事豪適,乃顯妙寶之功。
故曰,君子存之。顧念惟緣生,豈有實法。達緣生一念,
性空無體,是謂真存,總不離乎幾希者近是。


示石友念佛求生淨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
廢百也。但必一門深入,念佛為正行,餘一切戒定慧
等為助。正助合行,如順風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
念佛之法雖多,持名最為簡便。持名之法亦多,記數
尤為穩當。真操實履之士,豈求異愚夫愚婦哉。


示無己無始來妄認有己,何嘗有實己哉。識得妄己本
無,則淨土不期生而自生,淨戒不期持而自持。此先
悟後修之旨也。或未頓悟,亦不必作意求悟,但專持
淨戒,求生淨土,功深力到,現前當來,必悟無己之體。
悟無己,即見佛,即成佛矣。


示卓飛聿彼飛隼,先卓然自立,後奮然高騫。卓者可與
立之謂。飛者可與權之謂也。吾門則先自利,而後利
[002-0289b]
他,戒定慧三學是已。三學具足,不期喻人,人已孚化,
動之以禮,其身正不令而行也。然尤以戒為初基。持
戒者,非三衣一缽之標榜,錫杖皂襪之混淆也。貴精
明開遮持犯,使性遮二業,悉如冰霜,然後六情不馳
騁於六塵,而念處可思修耳。身受心法名處,不淨苦
無常無我等觀名念。以念緣處,即定之慧。以處繫心,
即慧之定。定慧具足,方稱妙戒。由此言之,戒不惟初
基,復該究竟三乘。七眾律儀,隨一真修,皆二利之具。
不必高掛菩薩比丘之名,而後為尊勝也。


示止生心性照而常寂名止,寂而常照名觀。故稱性而
修止觀,全修在性,非造作也。末世不能通達文字,被
文字縛,如癡狗吠聲,才聞止觀二字,便謂是工夫,不
是本體。詎思離本體外,那有工夫。離工夫外,那顯本
體。本體工夫,不一不異。寂照定慧,何性何修。況諦觀
一念昏散之性,畢竟是誰昏散。則終日昏散而未嘗
昏散者,即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也。未嘗昏散而
終日昏散者,即未嘗圓覺而終日圓覺者也。夫昏擾
擾相,與寂照違,猶不離本體,止觀可云非本體乎。


示恒素時人有二患,一作輟有始無終,二矯飾外美內
弊。然外美者誣世,是尤足患也。夫二既是患,則恒與
素,真良藥矣。亙古今而一如曰恒,統十界惟實相曰
素。由素而恒,此又入手最要之門。一洗假宗假教假
律之弊,千古有一人知其解者,旦暮遇之矣。


示見徹法法頭頭,無非至道,人見不徹耳。今受根本五
戒,秖須住於戒中,明見佛性。五戒之體,固是無作法
身。五戒之相,一一無非法界。慈良清直,正見昭明,念
念圓滿無上功德。奚必吹毛拈拂,方稱向上哉。


示淨鄉四不壞信,尤從戒始。蓋昏塗寶炬,示人以何路
可行,何路不可行,何路超生脫死,何路墮坑落塹。凡
發心起行,親師取友,擇法眼目,看教指歸,工夫要訣,
[002-0289c]
巨細精麤,無不從學戒而辨。故從上佛祖,雖教觀有
偏圓權實種種不同,未有不以戒為初基。以戒辨邪
正者,清淨明誨,的是樂邦左劵。此信不可壞也。


示劉詣昭學道不難伶俐,難於慎重。發心不難勇銳,難於
堅久。涉世不難矯俗,難於自持。作事不難敏達,難於
深忍。研義不難領解,難於精確。夫豪傑者,聖賢之基
址也。聖賢者,佛祖之階梯也。不能為豪傑,而能為聖
賢,吾所不信。不能為聖賢,而能為佛祖,吾尤不信。然
真豪傑,決不以豪傑自局。真聖賢,決不以聖賢自滿。
真佛祖,豈復以佛祖自命哉。


示朗然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
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此事秪問心,不必問知
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修出要耳。天平一
頭低,一頭必昂。雖巧識強捻,不得腰纏十萬貫,騎鶴
上揚州,漢武秦皇,不能扭作一句,況下者乎。


示如白學道莫若專精,有分嗜利,智亦罕能詣法源底,
況中人哉。吾人無始來,於三界六道中,何事不歷,何
藝不習,獨不曾修四念處,明四諦理,證四果及四智
耳。已歷已習者無救生死,奚勞更歷更習。而脫苦法
要,茫未有得。三年艾,安得不從今日畜邪。念處慧熟,
聖諦理明,然後出真照俗,游戲百千技藝,非為分外。
若不向根本討線索,饒法法專精力學,學到百千萬
劫,術術巧妙,仍是生死岸邊事。一隨業轉,旋歸廢忘,
豈非枉用心機。思之擇之,無俟朽人之苦誡矣。


示莫允臣世出世事,莫不成於慈忍,敗於忿躁。故君子以
慈育德,以忍養情。德育,天地萬物皆歸我春風和氣
之中。情養,乖戾妖孽皆消於光天化日之下,然後以
之自成,則為淨滿自尊。以之成物,則為慈力悲仰。儻
一念瞋起,百萬障生,小不能忍,大謀斯亂。況今刀兵
劫濁,不過積恚所招,世局土崩,皆無遠慮所致。士生
[002-0290a]
斯世,宜何如努力,以障狂瀾也。


示朝徹佛法中行佛法,非難也。世法中行佛法,乃為難
事。又佛法,仍不壞世法,名難中之難。然第患認佛法
不真不親切耳。世法佛法,何嘗不同一緣起哉。讀世
主妙嚴品,及入法界品,可悟如來境界矣。


示雪林學道與學好不同。學好秪得世閒虛名,學道貴
得出世實益。學好只顧眼前局面,學道須明塵劫遠
猷。塵劫遠猷,不離眼前,而戀卻眼前頓昧塵劫。惟達
士直觀眼前一剎那性,非生滅無去來了不可得,安
有身世自他可拘可戀,然後觀同體積迷,興無緣弘
誓。苟不足自利利他者,舉世趨之弗屑為,果能自利
利他,世共非之弗敢怨,是謂學道,亦真學好者矣。


示王亦含修身以俟,不計近功,此造命之術也。惟後天而
奉天時,始先天而天弗違。小水長流,則能穿石。鑽木
未熱,火難可得。是以學道不難一時勇猛,難永久弗
替。觀世音菩薩求男得男,如因病求得仙丹,兼得輕
身遐舉。吾願居士,因求子而力行眾善,惟廣惟大,愈
久愈堅,則證入一子地,視法界眾生,皆是吾子,振振
麟趾,不待卜而可必矣。


示六度眾生無始來,不知一切惟心,妄計六塵緣影為
自心相。故佛頂約七處徵之,中論約四性推之,智者
約四運觀之,無非破緣影妄計而已。但不執緣影,則
現前介爾一念,本自離過絕非,清淨周遍,百界千如,
海印炳現矣。欲破緣影妄執,或就七處遍徵,或就四
性橫簡,或就四運豎破,皆可。隨病服藥,法無一定。思
而修之,存乎其人。


示養德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
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慮宜遠,思宜近,事上宜虔,
接下宜謙,處同輩宜退讓,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
抑鬱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應念身世
[002-0290b]
苦空,切莫隨流逐隊。衣取蔽形,莫貪齊整。食取克餒,
莫嗜美味。嘗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十
二時恒簡點身口意業,善多邪,惡多邪,無記多邪,堪
消四事邪,不堪邪。如此慚愧覺悟修省,自然習氣漸
消,智光漸露。祖意佛意,顯於一念清淨心中矣。


示予正研真窮妄名之為學。蓋能深造自得,則左右逢
其源。故愈博而愈約,否則愈博愈無頭緒,去道亦愈
遠矣。古人發心出家,必矢志參學。由痛念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
三登九上,百城煙水,不憚其勞,念念了當大事,豈肯
著相計名,尋行數墨,附葉攀枝,以徒資口耳哉。末世
不然,名為欲續如來慧命,撐如來法門,而不知痛為
生死,惟積學問,廣見聞,冀可登座揮麈而已。嗟嗟,不
與菩提大心相應,云代佛揚化,吾不信也。不與為生
死心相應,云大菩提心,尤不信也。勝負情見不忘,僅
成阿修羅法界,名利眷屬意念不忘,僅成三塗魔羅
種子。隨其所見所聞而起法執,不能捨棄名言習氣,
不達如來說法旨趣,不知種種四悉因緣,僅成凡外
戲論窠窟。學問益多,害心益甚,學人益盛,正法益衰。
吾所以每一念及,未嘗不夢寐痛哭者也。


示庸菴千里之行,始於一步。一步未足,不名到家。謂千
里只一步,可也。謂一步即千里,可乎。夫以佛道為千
里者,戒是最初一步。從此至成佛總不出此一步,而
決不容守而不進。蓋進則此一步念念保全,止則此
一步當下衰息。然進步之法,不過捨無始故步。故步
各有偏滯,而最障道,莫若瞋慢。一念瞋心起,百萬障
門開。慢如高山,法水不停。又非理瞋麤而易除,執理
瞋細而難斷。慢過慢顯而易見,增上慢卑劣慢隱而
難知,知所難知,斷所難斷,是謂能離退緣矣。


示明西出三界火宅,有橫豎兩塗。以自力斷惑超生死
[002-0290c]
者,名豎出三界,事難功漸。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
橫超三界,事易功頓。遠祖云,功高易進,念佛為先。經
云,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脫。
如趁船渡海,不勞功力。夫能篤信西方捷徑,至誠發
願,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儻信不真,願不
切,行不力,佛雖大慈為舟,如眾生不肯登舟何哉。


示謝在之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現在
無際,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謂無。應用千變萬化,而
不可謂有。三世諸佛,一切眾生,從無二體。十方虛空。
剎塵差別,皆吾心所現之相分耳。是故四種淨土,皆
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謂極樂不即唯心,則西方豈在
心外,而吾心豈局東方者哉。人謂諸有為法,皆如夢
幻,不知心性,不可喚作有為,不可喚作無為,因迷故
即無為成有為。有三界輪迴因果,喻如夢幻泡影露
電。若返迷歸悟,則又即有為成無為,如夢得醒,幻復
本,泡歸水,影歸質,露不異溼性,電不異常光。今念佛
求生淨土,正返迷歸悟,至圓至頓。概以夢幻埽之,可
乎哉。今人於夢幻妻子家緣,不能當下割捨,夢幻功
名富貴,不能當下遠離,夢幻苦樂寒暑,不能當下覷
破,乃至夢幻詩文機鋒轉語,不能當下唾棄。獨於夢
幻西方,則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對待而論,娑婆活
計,添夢者也。求生淨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
絕待而論,惑業感於三界,惡夢也。念佛生於淨土,好
夢也,亦不可不求生也。惑者又曰,當下即是淨土,何
必西方。問曰,當下即飽暖,何必喫飯穿衣。當下即富
貴,何必貨殖科甲。當下是學問,何必讀書。當下是帝
京,何必北上。既世閒法毫不可廢,何獨於出世法而
廢之。苟深思此理,淨土之生,萬牛莫挽矣。天如大祖
師云,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釋迦復起,不易
斯言。
[002-0291a]


示眉慧學道貴有品格,有識量,而文字記問不與焉。有
品格無識量,不足曠超千古,猶無品格也。有識量無
品格,不足砥柱中流,猶無識量也。品格識量既具,則
不被眼前活計所局,時流習氣所遷。縱鈍若般陀,而
拂塵除垢四字義熟,便堪證沙門果,發無礙辯,況本
解文義者哉。嗚呼,法門之衰,至今日,不忍言矣。剝必
復,否必泰。若要梅花香撲鼻,還他徹骨一番寒。豪傑
之士,宜何如動心忍性,以無負己靈也。


示不岐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不過了妄想無
性,悟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而已。欲悟真性,貴直心正
念真如。欲作真如實觀,先修惟心識觀。強觀諸法無
實,惟心所現,則心外無法。次觀心無心相,覓之了不
可得,則法外無心。既心法兩亡,能所性絕,不謂之真
如實觀,不可得矣。設不正念真如,妄計有心有法,有
能有所,則自生岐隔,墮委曲相。只此委曲,亦無別體,
元攬真如為體。如狂花以空為體,波浪以水為體。故
曰此想不真。知想不真,則不隨虛妄生死相續,而佛
祖傳授心法,極盡於此。以此心法,往印千經萬論,列
祖公案,不啻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若不向此門打徹,
別商學問工夫,總之多岐亡羊,非大佛頂首楞嚴三
昧。欲修三昧,尤須事理並進,顯密互資,除助因,刳正
性,違現業,誓於現生取辦可也。


示爾介介爾有心,三千具足。此圓人稱性而觀,稱性而
悟。彈指超無學,一路涅槃門也。今有志之士,不能一
超直入者,秪由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不肯直下
諦觀介爾之心,本自了不可得故也。如肯直觀,則知
心無心相。既不認緣影為心,則虛空山河大地,咸吾
介爾心中所現物矣。能緣既無,所緣安有。一空一切
空,而非斷滅。所現窮互,能現亦然。一假一切假,而皆
如幻,不可以空名,不可以假名,強名為中。中亦不在
[002-0291b]
空假之外。空假無體,全以中道為體。言空則三千悉
空,言假則三千並假,言中則三千並中,故得互互具
足,無欠無餘。如此則一塵中剖出大千經卷,有何正
像末之可分別。此則不唯為佛祖出氣,亦可為予一
洗句讀先生之恥矣。


示夏藎臣聖賢固不擇地,不擇時生,然往往生於山谷亂
世者。蓮出汙泥,珠生濁水,非苟然也。蓮在泥泥不能
染,珠在濁濁不能混。聖賢之在山谷亂世,山谷豈能
局之,亂世豈能易之。夫山谷不能局,亂世不能易者,
寧唯聖賢有之,聖賢能勿喪耳。堯舜心法,不過危微
二字。操則存,捨則亡。伯玉寡過未能,子路聞過則喜,
孔子五十學易,文王望道未見,皆危微心印也。是故
不以求放心為學問,而徒事口耳,異乎聖賢所謂學
問矣。顧心是何物,云何名放,云何而求,若放則馳散
六合,求則還歸一腔,此緣影耳,風大耳。過去未來現
在,心不可得。設有可得,與雞犬同是一物,而心豈一
物哉。真求放心者,必須覓心了不可得。惟心了不可
得,方知天地日月山河國土,皆妙明心中所現物,亦
無能現所現之分,是謂天下歸仁,是謂明明德於天
下,是謂山谷所不能局,亂世所不能易。故陸象山云,
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此理同也。悟此決不
更問天地何所窮際。以心外無天地,天地止是心之
相分耳。楞嚴云,十方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
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邪。知此則儒與佛,均不足以
名之。一任名儒與佛,無所不可。努力求焉。


示蔡二白天地萬物,皆有始終,有形象,有方隅,有分劑,唯
心識無始終形象方隅分劑,故曰覓心了不可得。心
了不可得,而天地萬物無一不唯心矣。然我法二執
不破,則唯心唯識之理不彰。心識之理未明,則因果
感應之妙,不能如指諸掌。故華嚴云,應觀法界性,一
[002-0291c]
切唯心造。觀經云,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夫心猶金也,
十法界因果,猶種種莊嚴器具也。然天下容有不造
器之頑金,斷無不造十法界之頑心。縱一念不生,仍
造成無想外道矣。故大智慧人,深悟唯心,必勤念佛,
所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唯二白居士可承當之。


示李剖藩善學聖人之道,貴得其神,不可泥其跡。神也者,
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故曰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然
神豈迥在跡外哉,特不泥於跡耳。不泥跡故,堯舜揖
讓,湯武征誅,武周治世,夷齊高隱,比干諫死,微箕奴
去,孔不俟駕,孟不可召,泰伯斷髮文身,曾子啟足啟
手,禹稷過門不入,顏子簞瓢陋巷,不唯並行不悖,亦
可易地皆然。如以跡而巳矣,則子莫執中,不幾濫大
舜之用中乎。嗟乎,盈天地閒,凡可睹聞,何莫非跡。惟
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者,乃為神。而求道者,往往
局視聽所及,鮮能求於不睹不聞之真源,其何以當
吾世而見知,越百世而聞知。故曰,顏子沒而聖學亡,
良足悲已。顧聖學雖亡,有不可亡者。特患仁者見之
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耳。王陽
明奮二千年後,居夷三載,頓悟良知,一洗漢宋諸儒
陋習,直接孔顏心學之傳。子年二十時所悟,與陽明
同,但陽明境上鍊得,力大而用廣,予看書時解得,力
微而用弱。由此悟門,方得為佛法階漸。今於佛法所
窺,較昔所悟,猶海若之於河伯。而佛法海中,尚未盡
一滴之量。道之無窮,其致若此。儻不剖開人世籓籬,
何由到此海闊天空境界。孔子荅善人之道,謂不踐
跡。又云善人吾不得而見。甚矣,不踐跡之難也。下學
而上達,斯不踐跡而入室者乎。上達為君子,下達為
小人。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當知四科六藝皆跡,
而三綱五常亦跡也,天地日月兩儀太極無非跡也,
皆形而下者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形而上者,乃謂
[002-0292a]
之道。中人以上,可以語上,非剖籓是望而誰望。


示石耕佛法之盛衰,由儒學之隆替。儒之德業學問,實
佛之命脈骨髓。故在世為真儒者,出世乃為真佛。以
真儒心行而學佛,則不學世之假佛。何謂假佛,立門
庭,尚施設,取悅耳目,不究極於心源,以衣缽為持律,
消文貼句為演教,機鋒偈頌為禪宗,名利存懷,偷心
見刺,魔王長歡,大聖永歎。壞周室者齊桓晉文耳。何
謂真佛,破我法二執,觀二空真如,自見其過,憫他犯
過,舉心動念,舉足動步,皆為自出生死成菩提,亦令
眾生同出生死成菩提。是故持律,則開遮持犯,洞了
分明,性業遮業,誓求清淨。閱教則辨體明宗,識用知
相,若權若實,深達指歸。參禪則截斷偷心,直明本性,
識取綱宗,不存軌則。雖三學圓明,仍能不知不慍,決
不炫玉求售,決不執己律人。惟隨順物宜,應病與藥,
漚和般若,雙照並行,斯乃不負堂堂僧相,堪稱出世
丈夫。佛恩既報,則宣聖之恩,君父檀信之恩亦報矣。


示語幻法門之衰,已非一日。而致衰之故,由因地不真。
今人發心參學,罔不以扶持法門為志。及察其所謂
扶持者,不過曰開叢林,建梵剎,攢指五千一萬,災梨
殺青無虛日,嗣子皆才華名世,美丰神,座下戒子,缽
杖圍繞數十匝,薙度徒眾,環里市而處如錯星。乃至
紫綬金魚,乘高車肥馬,往來山林閒,絡繹不絕而已。
故下手時,便從世諦流布中著眼,便向門庭施設處
安排。而佛祖真命脈,遂為此等人埋沒殆盡。五霸者
三王之罪人,諒哉,何謂佛祖真命脈,破我相,蕩法執,
剋除習氣,涕唾利名,時自簡點過失,決不一言一事
欺心,師正法不師像法,學古人不學時人,自己死盡
偷心,然後能死學人偷心,自己透盡佛祖心奧,亦不
輕以佛祖心奧強示於人。何故,中人以上,可以語上。
中人以下,不可語上。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民可使由
[002-0292b]
之,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如釋尊之脫珍御敝,能為下
劣忍於斯事,四十餘年,久默斯要,不務速說。凡佛祖
聖賢出世,止循循誘眾生,非賣自己風光,何須汲汲
炫其所長,惟恐門庭或卑,名位之或下邪。才有一念
爭門庭,分高下心,便是生死根本。以此撐持,則法門
日陋,直至不可復救而後已。痛哉痛哉,予於此夢寐
永泣,無可輕與言者。法友或能信此,為一拈之。


示聖可千經萬論,求之語言文字,則轉多轉遠。求之現
前一念,則愈約愈親。蓋一切經論,不過現前一念心
之註腳,非心性外別有佛祖道理也。然心性難明,故
藉千經萬論互相發明。今捨現前心性,而泛求經論,
不啻迷頭認影矣。真明心性者,知經論是明心性之
要訣,必不棄捨。但看時知無一文一字不是指點此
理,就所指處,直下從身心理會清楚。如破我法二執,
的的破盡,不留分毫,辨種現根隨,則使自心種現根
隨,歷如指掌,不使家賊作祟,是謂不離文字,而得觀
照,不作文字解,不作道理解,便是真參實究。不論年
月生劫,將三藏十二部,都盧作一話頭,看來看去,人
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看到牛皮穿破,眼
睛突出,忽然無心契悟,方知與麻三斤,乾矢橛,同是
敲門方便。那時若不透盡千七百公案,不攝盡十方
三世一切佛法,無有是處。


示證心證心大德,問心要於予。予曰,心要莫若念佛。壽
昌云,念佛心即是佛。蓋現前一念之心,無性緣生,緣
生無性者也。惟其無性緣生,故念名滿腔是名,念利
滿腔是利,乃至晝所為,夜所夢,無不趨歸於一念之
專注,而十界昇沈從此出矣。惟其緣生無性,故熾然
造集善惡之時,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設
向此了不可得處坐定,則墮無為深坑,不能證法界
無障礙體,不能起法界無障礙用。故須念佛求生淨
[002-0292c]
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議圓頓法門。夫念佛者,豈有他
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無性緣生之佛名耳。
佛名既是無性緣生,則緣生亦仍無性。是故念一聲,
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
顯現。而不念時便寂然矣。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
性不礙緣生。儻不念佛,正恐又生種種雜念。縱不生
雜念,亦恐墮在無生窠臼。故必以佛號生我之念,使
我念念不離佛號。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
佛,是心是佛。謂之以佛證心可也,謂之以心證佛可
也,謂之以佛證佛以心證心亦可也。至直捷穩當,至
圓頓了義,不可思議,不可將餘一切法門比量。果如
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則諸佛出廣長舌相以證之。若
人專念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
即是不生不滅法。金口誠言,可不信哉。


示靈奕壽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
慧之萌,而福與壽之源也。故曰常想病時,則塵心漸
滅。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夫病死正現前時,有何我
相可恃,五欲可貪,有何名可戀,古董之可攜去。不恃
我相,我見伏矣。不貪五欲,煩惱降矣。不戀虛名,體面
可放下矣。知古董之不可攜去,則不越分以求之。縱
先有者,亦可捨之以作福矣。苟能離我我所,見執煩
惱,則視緇素靈蠢無一非未來佛。既所見無非未來
佛,則凡可以供養恭敬未來佛者,無弗為也。凡可以
損惱忤觸未來佛者,無弗止也。如此而福不增,壽不
永,蕅益舌當墮落。儻不能一切時念未來佛,則不能
一切時積集福慧。福慧不積,雖僥倖活至百年,亦終
與草木同腐而已。


示講堂大眾并註一切通指八心王五十一心所相分,皆是心影喻如鏡像。一
切見分,皆是心光喻如鏡明。一切自證分,皆是心體喻如鏡質
一切證自證分,皆是心性喻如鏡銅,此四並是依他起性。光影妄,則
[002-0293a]
體性亦妄此妄含兩重義,一若於光影計有實我實法,則為遍計所執性。既執光影為我法,則
并體性亦為我法,是四分皆成遍計也。二雖不妄計我法。猶見光影二分之異。不了唯是一心。則墮依他
起性,不惟光影是依他,并體性亦是依他,所以四分皆為依他性也。體性真,則光影亦

此真不是離依他四分而別有真,秪達得光之與影,實非有二,惟是一心,云何於中有是非是。則不
但體性即圓成實,而光影亦圓成實,故四分無非圓成實性也。譬如計繩為蛇,則麻

亦成蛇亦如計鏡像為實人,既迷依他之相,必迷圓成之體。了繩即麻,則蛇亦
是麻亦如了像與明,總只是鏡。既悟依他非有,自知遍計本空。是故見蛇者,不見
繩與麻此喻一切凡夫外道,是謂一遍計一切遍計十界皆為所遍計境
而非無繩,非不即麻也可見遍計不離依圓,故空觀但空遍計,而依圓元不可空,
縱除滅三性,入三無性,乃名一空一切空,亦只是除其定有三性之執,仍但空彼依圓上之遍計執情耳

見繩者,不計蛇,亦不見麻此喻三乘權智,是謂一依他,一切
依他十界無非依他起性,而未嘗不即麻,亦未嘗礙彼癡者之
計蛇也可見依他,亦不離遍圓,故假觀,但立依他,而遍計無可立。圓成不須立,縱成立三性緣起,
乃名一假一切假,亦只是約悟名圓成,約迷名遍計,仍但發明三性無非依他起耳。見麻者,了

知非蛇,亦非繩此喻圓人實慧,是謂一圓成,一切圓成十界無非
圓成實性,而不礙愚者之計實繩實蛇也計實繩,是三乘愚,計實蛇,是凡
外愚。可見圓成亦不離遍依,故中觀但顯圓成,而遍依元無可顯,縱圓統三性,乃名一中一切中,亦只顯
彼遍依無體,體即圓成,仍但顯彼遍依,統一圓成實性耳。但能如是觀察自心境

一切境界皆惟心現,皆即是心,故名自心境界,不著語言文字聖賢造論,隨意取譬,
以曉蒙童,原無死法,且如鏡可譬於依他四分,亦可加一,認有實人,而譬三性,謂鏡即圓成實性,像即依
他起性,愚小無知,計有實人,即遍計執性也。又如繩可譬於迷悟三性,亦可除卻妄計為蛇而譬四分,謂
繩二股,可譬見相二分。麻可譬自證分,四微可譬證自證分也。以喻通喻,理最易明,若死死執定,不知變
通,是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矣,亦不背語言文字華嚴偈云,文隨於義,義隨文。古人云,
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則若宗若教,一以貫之矣。又復應知,眾生

起過,只由見相二分,決不由自證及證自證分。以內
二分,終日在妄,終日恒真,且眾生日用不知,無由起
過,故相宗明其皆是現量,皆是挾帶。只因舉體成用,
用既依他,體必同成依他,故四分皆屬依他,不許單
立見相為依他性,以用外別無體故。若了知全用即
體,則體既圓成,用亦當下圓成,故四分皆即圓成,不
[002-0293b]
許單立內之二分為圓成實,以體外別無用故。今人
不達,若執四分皆是依他,於四分之外別立圓成實
性,而云真如與一切法不一不異,是猶捨彼已成繩
之麻,而別求未成繩之麻,與繩相對,乃云不一不異
也。但不一耳,豈真不異也哉。嗚呼,毫釐有差,天地懸
隔,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旨,幾為蝕書蠹魚之見所
亂,吾安能已於辯也。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四
[002-0293c]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


法語五



示王夢回名淨醒心性意知夢具也,天地萬物夢境也,古今
治亂夢所幻現也。惟能做夢者,終日在夢,終日不壞。
夫做夢者,不惟不可喚作古今治亂,天地萬物,且不
可喚作心性意知。通此者,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矣。


示范得先惟得天下之最後者,能得天下之最先,惟知天
下之最先者,能得天下之最後。故曰,乾知大始,坤作
成物,豈自強載物有二體哉。顏子沒,聖學亡,知行分
張,朱陸競異,參以功利之心,雜以人我之見,飾以掠
虛捕影之禪,而天下無真儒矣。顏氏有不善,未嘗不
知,可謂知其最先。知之未嘗復行,可謂得其最後。然
孔子極力發明,惟不遷怒不貳過六字而已。無怒無
過心之體,有怒有過意之動,知怒知過是良知,不遷
不貳是格物。向此薦得,真得先矣。


示葉天紀有心而後有天地萬物。聖賢傳授,不過以心印
心,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心
豈有二哉。迷其本一,故人心惟危,如水成冰也。悟其
無二,故道心惟微,如冰還成水也。返迷歸悟,故名惟
精,如湯消冰也。迷悟性空,故名惟一,如冰水同一溼
性也。熾然迷悟,體元不屬迷悟兩端,故名厥中,即惟
一之體也。從迷得悟,一悟永不復迷,故名允執,即惟
精之功也。堯以此心學立其極,了知心外別無天地
萬物,所以天與之,人歸之,草木瑞應之,梧桐紀閏,蓂
莢紀月,豈離心性外別有感應乎哉。唐虞三代雖往,
而吾人心性元未嘗往,春秋之時有孔顏,六朝之末
有王通,宋有陸象山,明有王文成。後之學者,苟契於
心性之源,謂堯舜孔顏至今未亡可也。然堯舜孔顏
不過達心外無法,故物格而良知自致,知至而意誠
心正,修齊治平,不勞功力,何嘗以八條目,三綱領亂
[002-0294a]
此一以貫之之傳也。周濂溪發悟於東林總,欲薙落,
總公囑以扶植儒學,遂為宋儒鼻祖。吾於天紀,有厚
望焉。


示巨方天台接龍樹聞知之傳,闡鷲峰開顯之妙,權實
同彰,教觀並舉,如三代禮樂,超卓萬古,非漢唐雜霸
雜夷之治,能彷彿萬一也。後世逐流忘源,漸成繁蕪。
而矯枉過正者,又復束置高閣,適令諸侯之惡其害
己者,益無忌憚,公然以疏抗經,祖抗佛。噫,可悲甚矣。
妙峰老人,出月亭之門,而力弘台旨。紹覺老人,私讀
大覺遺籍,而遍演三宗。紹師雜無的傳,妙師專傳無
盡師。於是世閒復知有台宗名字,逮今日又未免名
盛實衰矣。予本宗門種草,因感法道陵夷,鑒近時禪
病,思所以救療之者,請決於佛,拈得依台宗註梵網
鬮,始肯究心三大五小,愧無實德,不克以身弘道,然
於古之妙,今之弊,頗辨端的。蓋台宗發源法華,法華
開權顯實,則無所不簡,無所不收。今之弘台宗者,既
不能遍收禪律法相,又何以成絕待之妙。既獨負一
台宗為勝,又豈不成對待之麤。是故台既拒禪宗法
相於山外,禪亦拒台於單傳直指之外矣。夫拒台者,
固不止於不知台者也,拒禪與法相者,又豈止於不
知禪與法相而已哉。寧學聖人未至,不願以一善成
名。噫,果不以一善成名,聖人亦無不可學至之理矣。


示蒼雲學道別無實法,變化氣質,剋除習氣而已。氣質
變,品格不期超而自超。習氣除,佛法不求透而自透。
金以鍊而精,鏡以磨而淨也。今之學者吾惑焉,任鹵
莽之質而不知革,益騖外之習而不知返,投鉛鐵於
真金,求斤兩之多,不知其雜偽不堪也,用白墠塗鏡,
欲光明潔白,不知其埋沒愈甚也。真有志聖賢佛祖
之學,必先易眾人所難,緩時流所急,師於古,不師於
今,考於人,不信於意。說我過者如良醫,譽我善者如
[002-0294b]
鳩酒,千古道脈期我者,為明師良友,眼前活計誘我
者,為惡友魔黨。看一經,思與身心當下相應。睹一事,
思與本分有何損益。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
賢與不賢皆能益我矣。儻見善不能隨喜修學,見惡
輕慢毀侮,是善惡皆能損我矣。嗟嗟,善取益者無往
非益,甘自損者無往非損。故曰,智人治心不治境,愚
人治境不治心,柰何不深思哉。予生過失最多,未能
寡過,安能策人,然法友果能自策,予之過,即法友藥
也。予惟實無片長,故無可自炫。今法友縱有長處,亦
當學予之不炫。予自省,真不如一切人,故斷不敢輕
一切人。今法友縱勝一切人,亦斷不可輕一切人。予
惟無所不師,故無偏師,今法友縱偏師予,亦宜學予
無所不師。至若專研教觀,事懺摩,送想安養,不求名
聞,不志利養,皆本分當然,無一可表異者。儻一念表
異,只此一念,便與教觀不相應,亦與懺摩不相應,安
養不相應,亦是名根,亦是利藪。此予所以念念自訟,
的知寡過之難,未審法友果能自訟,能寡過否也。嗚
呼,世衰道微,師資誼喪,相縻以名,相羈以勢,誰復知
有出生死成菩提事。口云為生死,培生死者有之。口
云求菩提,背菩提者有之,總由不破我法二執故也。
然此二執,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日夜流注,曾無閒斷。
捨此不究,而別究教觀,捨此不懺,而別修懺摩,捨此
不淨,而別求淨土,豈自覺覺他之道哉。


示朱震暘金剛般若,不出應住降心二問,而非兩事也。能
降伏,則能如所教住。住六塵,則為不降伏心。是故西
土菩薩,以四心釋降伏,義無不盡。一廣大心,謂所緣
境遍,不隔三界四生,降伏無始區局六塵之心。二第
一心,謂所發誓深,令得無餘涅槃,降伏無始於下劣
六塵喜足之心。三常心,謂眾生即自心,心外實無眾
生得滅度者,降伏無始於六塵隔越妄計彼我之心。
[002-0294c]
四不顛倒心,謂達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降伏無始
於虛妄六塵計我我所之心。當知念念與四心相應,
即為如所教住。儻一念住六塵,即為非住,以色聲香
味觸法區局不廣大。下劣非第一,遷變非真常,顛倒
非正智,故不住六塵,亦不住於不住。故云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蓋住六塵,固名凡夫外道,住於不住,秖名
聲聞緣覺,仍住出世微細法塵,不名真正無住,故亦
為區局下劣遷變顛倒,而非廣大第一真常正智。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之大菩薩,了知現前一
念心,本自廣大第一真常,本無顛倒,是以住於廣大
第一真常正智,而修六度萬行,不同凡夫之住有,二
乘之住空也。吾人見此,便可直下修行。儻起一念,若
區局心,若下劣,若隔別,若顛倒心,即以廣大心第一
常正智心而降伏之,亦復不取廣大乃至正智之相,
以四心本非色聲香味觸法境故。如此功夫,甚痛快,
甚直捷。盡未來際如此應住,如此降伏,可謂以不生
不滅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者矣。


示西池經云,得遇道,興信心難,既信心,發菩提心難,既
發心,無修無證難。嗟乎,此至言也。然不達無修無證
之體,不名真菩提心,不發真菩提心,亦不名真信。信
豈易言哉。馬鳴立論,直名起信,三祖作銘,直名信心。
不似後世,妄以信解修證,強分淺深次第也。西池賢
者,同子妾女俱出家。昔龐居士,夫婦同居,男不婚,女
不嫁。且云,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其契無修
無證之旨不甚明白邪。今近住戒,正無修無證妙法,
儻不向此著眼,擬於何處覓玄。且如不殺殺業空,不
偷盜業空,不婬相生業空,不妄語相惱業空,不飲酒
癡暗業空。然不殺不取長壽報,不盜不取富饒報,不
婬不取梵世報,不妄不取信重報,不飲不取聰利報,
豈非但空所有不實所無之妙行乎。以此清淨三業,
[002-0295a]
普與眾生同歸寂光真性,豈非無修無證大菩提心
乎。若不能於戒中徹見性修不二宗旨,何名真信。故
三祖曰,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馬
鳴曰,自心起信,還信自心也。


示何德坤善學佛法者,不難通文難達義,不難達義難入
理,又不難入理難忘情。夫情苟未忘,所入理決不瑩
徹。理不瑩徹,所達義,決不無礙。義未無礙,所通文決
非總持。是以性相分河,宗教別戶,末法之蔽,非情為
之累乎。然情非僅色聲香味觸法牽動六根已也,非
僅富貴功名道德羈繫生平已也。縱全體放下,渾身
拶入,而學天台者,有天台當情,學賢首慈恩者,有賢
首慈恩當情,參曹洞者,有曹洞當情,參臨濟者,有臨
濟當情。一法當情,便成理障,理障則義局,義局則文
脈死矣。文脈死尚不可為文宣子孫,況迦文真胤乎。
故吾每謂真不負己靈者,須盡翻近時宗教窠臼,方
可遍入古來宗教堂奧。夫堂奧豈有他哉,不過發明
吾人本有心性而已。心性無法不具,無法不造。而所
具所造一切諸法,皆悉無性。明此無性之法,一一皆
非實我實法者,謂之慈恩宗。明此諸法無性,一一皆
能遍具遍造者,謂之法性宗。直指現前妄法妄心,悉
皆無性,令見性成佛者,謂之禪宗。是故臨濟痛快直
捷,未嘗不精微。曹洞精細嚴密,未嘗不簡切。唯識存
依圓,未嘗不破遍計。般若破情執,未嘗不立諦理。護
法明真如不受熏,未嘗謂與諸法定異。馬鳴明真如
無明互熏,未嘗謂其定一。乃至教乘,雖借語言,未嘗
不契實相之體。禪宗雖埽文字,未嘗或墮暗證之愆。
良由古人真能忘情,所以入理。今人多分泥理,所以
添情也。


示念佛社吾人從無始來,直至盡未來際,決無不起念時。
縱心慮灰凝,入無想定,仍墮八萬四千枯稿亂想。但
[002-0295b]
念地獄則地獄界人,念餓鬼則餓鬼界人,乃至念佛
則為佛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鏡云,一念相應一念
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若更問念佛是誰,頭上安頭,
騎驢覓驢,明眼為之噴飯。而近代無知狂悖之徒,反
以話頭為奇特,名號為尋常,棄如意珠王,競取瓦礫。
可哀矣。晟溪諸善友,獨能結社念佛,盡一日中,出聲
一炷香,默持一炷香,循環無閒,必以一心不亂為期。
此簡巧之行,須深信勿疑,久久勿替,自當圓超五濁,
圓淨四土,更莫向含元殿裏問長安也。


示閔周埏信願如目,眾行如足。信願如牛,眾行如車。信願
如棋之有眼,眾行如棋之有子。故信願行三,雖缺一
不可,而尤以信願為主為導也。蓋信願既專,凡種種
諸善,皆淨土資糧。縱萬不幸,誤作諸惡,誠心懺悔,斷
相續心,亦足為往生妙行。苟無信願,則戒感人天,定
感色無色界,慧剋二乘權果而已。


示閔六飛二則佛法貴精不貴多。精貫多,多不能專精,故提
綱挈領之道,不可不急講也。綱領者,現前一念心性
而已。心性不在內外中閒,不屬過現未來,不可以色
聲香味觸法求,不可以有無雙亦雙非取。心性既爾,
一切法性亦如是。故曰,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
中者性體,空者性量,假者性具也。迷此性量,名見思
惑,迷此性具,名塵沙惑,迷此性體,名無明惑。三惑皆
迷中翳妄,非有實體,故三觀起,三惑隨消。由吾人迷
有厚薄,致如來教有頓漸。是知頓漸諸教,皆為了悟
心性而設,若了心性,教綱在我不在佛矣。然須先破
我法二執,是故唯識初二卷言之獨詳。學者果能隨
文會理,將無始名言戲論我法習氣,當下鏟除,則真
空理顯。此之空理不當有無,有無自爾。無者無彼遍
計,有者有彼依圓。圓成實者,唯識實性,名中道第一
義諦。依他起者,唯識假相,名為俗諦,此二皆非實我
[002-0295c]
實法,但眾生遍計執情名為我法,我法本空,名為真
諦。三諦不一異,不縱橫。真中為理如水,俗諦為事如
波。藏通二教,僅詮真理,以六凡為俗。別圓二教,正詮
中理,以十界為俗。先於現前一念心性,達三諦已,則
知一代教法或頓詮此心性,或漸詮此心性,或詮心
性少分,或詮心性全體,不啻持一鑰開眾鎖也,豈於
千經萬論興望洋之歎哉。其一


般若非他,現前一念
心性而已。心性本自豎窮橫遍,故廣大。妄認四大為
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則狹小矣。本自微妙寂
絕,故第一。妄貪三界有漏因果,二乘偏真因果,則下
劣矣。本自生佛體同,故常,亦名愛攝。妄計內外彼此
不同,則厭怠矣。本離我法二執,故不顛倒,亦名正智。
妄計我人眾生壽者諸相,則顛倒矣。然雖迷此心性
為狹小下劣厭怠顛倒,如水成冰,實廣大第一愛攝
正智之體,依然如故,毫無缺減。如冰之溼性,仍即水
之溼性,苟遇煖緣,未有不應念成水者也。故善學般
若菩薩,莫貴觀察現前一念心之實性。此心體本離
過絕非,不墮諸數,至尊至貴,名實相般若,譬如金剛,
為無價寶。此心覓之了不可得,靈明洞徹,泛應曲當,
名觀照般若,譬如金剛,堅利不壞。此心炳現根身器
界,百界千如,森羅昭布,名文字般若,譬如金剛,普雨
眾寶。秖此一心,即三般若,三世諸佛,不能增一絲毫,
蜎飛蝡動,不能減一絲毫。但迷之舉體為惑業苦三
障,悟之舉體為般若解脫法身三德。三德如水外無
冰,故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障如冰外無水,故云
三千在理,同名無明。如此達得,則但有泮冰法,別無
覓水法,有去翳法,無與明法。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
諸所無。所以熾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乃至布施持
戒,忍辱精進,修行五悔,習學諸禪,廣學多聞,研究法
義,皆泮冰去翳。空諸所有,至冰執盡消,幻翳盡去,所
[002-0296a]
有盡空,適復本有一念心性之全體大用,而別無心
外一法可得。故曰,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
無所得。又曰,以無我人眾生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曰,法法皆通,法法皆備,而
無一法可得,名最上乘。此即金剛正印,佛祖傳心要
訣也。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公案,乃至天台三大五小,
皆發明此理而已。此理不明,徒學佛法,徒參公案,竟
有何益。此理既明,一切宗教皆吾心註腳,豈異說所
能簧鼓。以此圓解,淨除無始妄惑種子。若觀行淨,則
同居土淨,相似淨,方便土淨,分證淨,實報土淨,究竟
淨,寂光土淨。故曰,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當知華藏莊
嚴無邊剎海,皆我淨心所感依報,皆第八識所現相
分,豈別有心外之土,又豈別有土外之心也。


示戒心欲使悲智恒得相應,必須諦觀現前一念。此一
念心,不在內外中閒,不在去來現在,非青黃赤白,非
長短方圓,欲言其有,毫無朕跡,欲言其無,不可斷滅。
三世諸佛所證,證此也,一切眾生所迷,迷此也。證時
不增,迷時不減。故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然證雖不
增,恒受法性真常之樂,為求此樂,故名為智。迷雖不
減,枉受顛倒輪迴之苦,為拔此苦,故名為悲。非大智
不運大悲,非大悲不圓大智。一念觀心,即一念返迷
歸悟,念念觀心,即念念返迷歸悟。返迷是即智之悲,
歸悟是即悲之智。即智之悲,所以遊行四方,即悲之
智,所以承事諸佛。佛及眾生,總不出我現前一念心
性。持戒者瑩,治此也,作福者,莊嚴此也,忍辱者,體達
此也。精進者,顯發此也。坐禪者,映徹此也。看經者,照
了此也。見佛菩薩善知識者,印契此也。立大願行,盡
未來際,度脫有情者,完滿此也。觀一念心中十界假
名,而興與拔,為平等生緣慈悲。觀一念心中十界五
陰而興與拔,為平等法緣慈悲。觀一念心中十界體
[002-0296b]
性而興與拔,為平等無緣慈悲。一切時中觀心為主,
讀誦了義大乘而助顯之,勤修種種福德而資發之。
勿令此心墮在無記不善境界,勿貪世閒文字詩詞
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
日新其德以詣於成。一生如此,則生生亦復如是,得
生淨土,永無退轉。百劫千生,大事因緣,只在現前一
念。此念若正,無不是正。此念若邪,無不是邪也。


示吳景文無法不從心造,無法不即心具,識取自心,佛祖
道盡矣。心造者,即理恒事也。心具者,即事恒理也。即
理而事,謂之百法,即事而理,謂之大乘。百法是理家
之事,全事即理,故云一切法無我。無我即二空真如,
欲不謂之大乘,不可得也。大乘是事家之理,全理成
事,故以止觀所依等五番建立,攝盡三千性相,百界
千如,欲不謂之百法,不可得也。故欲透唯識玄關,須
善台衡宗旨。欲得台衡心髓,須從唯識入門。未有日
用尋常分劑頭數,尚未了了分明,而漫擬玄妙者。法
華諸法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相最
在初,以其攬而可別故也。設現前心起之相,尚不知
是王是所,是善不善,有覆無覆,於三量中為是何量,
於三境中為緣何境,彼若性若體,乃至果報,何由洞
然明白。設於事造一界十如,尚未能了,又何由即事
造而達理具之百界千如,又何由即事造之理具,遂
洞照了達即理具之事造百界千如。嗚呼,台衡心法
不明久矣。彼蓋不知智者淨名疏,純引天親釋義故
也。疏流高麗,莫釋世疑,而南嶽大乘止觀,亦約八識
辨修證門,正謂捨現前王所,別無所觀之境。所觀既
無,能觀安寄。辨境方可修行,止觀是台衡真正血脈,
不同他宗泛論玄微。法爾之法,道不可離。彼拒法相
於山外,不知會百川歸大海者,誤也。


示如母道不在文字,亦不在離文字。執文字為道,講師
[002-0296c]
所以有說食數寶之譏也。執離文字為道,禪士所以
有暗證生盲之禍也。達磨大師以心傳心,必藉楞伽
為印,誠恐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智者大師九旬談妙,
隨處結歸止觀,誠恐依文解義,反成佛冤。少室天台,
本無兩致,後世禪既謗教,教亦謗禪,良可悲矣。予二
十三歲,即苦志參禪,今輒自稱私淑天台者,深痛我
禪門之病,非台宗不能救耳。柰何台家子孫,猶固拒
我禪宗,豈智者大師本意哉。憾予為虛名所累,力用
未充,不能徹救兩家之失。但所得名字位中圓融佛
眼,的可考古佛不謬,俟百世不惑。願如母但學予解,
勿學予之早為人師,庶法門有賴乎。


示用晦二則弟之從予遊,啟之者松蘿令師,成之者,如母
乃兄也。令師謂弟堪作法廈一椽,蓋謙詞也,亦實語
也。然材之大小何可定。雖有大木,匠人斲而小之,則
不勝其任矣,拱把之桐梓,能善養之,則漸成合抱矣。
今天下之匠,未有不以名利斲人者也。汝固能不受
其斲,所以善自養者,不可不急講也。曾子曰,士不可
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夫法界含生為己任,任乃重
矣。盡未來際無已時,時乃遠矣。任雖重,不可他諉也。
時雖遠,不可中止也。知不可諉,不期弘而自弘。知不
可止,不期毅而自毅。以此自養,雖天魔外道不能斲
令小也。陰涼大樹,深為弟望之。其一


法身之性,本無
差別,佛異眾生,修德有功而已。修德亦皆性具,眾生
日用不知者,癡愛異見,為之障也。欲彰修德,莫先除
障。修德有二,一般若,二解脫。欲證般若,須勤聞思修
三慧。欲證解脫,須勤施戒心三福。施除貧乏,得大助
道,戒除垢染,成就法器,心除散亂,能引實慧。所以福
慧二輪,不可暫廢,廢則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矣。
嗚呼,末世求真修福慧者,厥唯艱哉。或師心任意,或
縱恣宿習,或精勤不得其門,唐捐苦行,或知路不肯
[002-0297a]
舉足,坐待日暮,或甫欲入路,外魔內障,順逆境緣,紛
紛競作,有志不展,可痛哭流涕者,不止一二事也。彼
發心不真正,志願不遠大,誓力不勇猛者,俱不足論。
且如朽人,二十四歲出家,父未葬,母乏養,毅然薙髮
染衣,作務雲棲,坐禪雙徑,住靜天台,心真正,志遠大,
誓勇猛。將出家,先發三願,一未證無生法忍,不收徒
眾,二不登高座,三寧凍餓死,不誦經禮懺,及化緣以
資身口。又發三拌,拌得餓死,拌得凍死,拌與人欺死,
終不出一言理是非,競得失,何況有報怨復仇之事。
故數年行腳,不敢亂走一步,輕發一言,動大眾念頭。
特因少年,稍通文墨,未幾為道友所逼,輒為商究佛
法,遂致虛名日彰,於三願中違卻不高座願。又因初
出家時,急要工夫成片,不曾依薙度師作務三年之
訓,始意工夫成片,仍可作務,豈料虛名所誤,竟無處
可討務單。一蹉百蹉,福輪欠缺。三十年來,自利既不
究竟,利他又無所成,雖種種著述,僅與天下後世結
般若緣,而重興正法之志,付諸無可柰何矣。豈不大
可慟哉。汝志兼修福,甚慊予願。但汝資雖穎,質雖誠,
志雖正,而稟氣柔弱,短於人情世故。既柔弱短智,莫
若一筆句倒,作一癡呆漢好。若不能涉入,又不能句
倒,反多一種,不覺福慧俱受傷矣。孔子謂邦家必達
者貴質直好義,察言觀色。此雙修二輪之祕訣也。夫
質直者,正念真如也,好義者,樂集功德也。二者皆以
察言觀色為進修方便。蓋修此二輪,必須親近知識,
儒所謂親仁也。必須隨順眾生,儒所謂泛愛眾也。夫
親愛之道,非察言觀色,則我法熾然。我法熾然,不唯
不能升堂入室,竭力盡誠,恐不至深獲戾於仁眾不
止。良由智光未露,則福德全傷,福德全傷,則智種滅
沒,是修惑業,非修福慧也。汝欲修此觀察妙法,請從
一筆句倒始,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
[002-0297b]
人無過。一味癡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逮
積福多,善根淳厚,只此癡呆漢子,卻能如水之隨處
流行,泛應曲當。若坐立去來,悉不逆前人意,如須菩
提是相似癡呆,亦相似察言觀色。若觀十法界眾生,
稱汝名者之音,令彼前人悉得解脫,如觀世音,是分
真癡呆,亦分真察言觀色。若外道婆羅門懷善惡心
而來,莫不悅可其意,乃至隨緣赴感靡不周。如釋迦
牟尼,則究竟癡呆,亦究竟察言觀色。身證二嚴,號稱
兩足,邦家必達,義極於此。嗚呼,鴛鴦繡出從君看,不
把金鍼度與人。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一箇荔枝,殼剝了,核去了,放在你口裏,只代咽不得。
用晦其深思之。


示明記佛法衰由出家人見地不明。見不明,又由因地
不真。使發心真為生死大事,定知三界生死無不是
苦。既知三界總是苦諦,決不起三界內心,是謂斷集
知苦。斷集之智,便是道諦,更無二道。修道永斷苦集
便是滅諦,更無他滅。自苦如此,他苦亦然。故發誓云,
眾生無邊誓願度。自集應斷他亦然,故發誓云,煩惱
無盡誓願斷。自須修道他亦然,故發誓云,法門無量
誓願學。自期證滅他亦然,故發誓云,佛道無上誓願
成。此之謂因地真,見地自明白也。今人不然,才說為
生死,便置法門於度外,惟思獨善。才說為法門,便置
生死於度外,惟競世情。夫思獨善者,不失為人天二
乘種子,競世情者,鮮不墮修羅魔外窠臼。撐法門者
益多,而正法益壞,可勝悼哉。予別無長處,但深知菩
提大心,決與為生死心不二。今特為汝徹底道破,能
信此語,則念念與四諦四弘相應矣。


示馬太昭予向拈周易禪解,信無十一,疑逾十九。嗟嗟,我
誠過矣。然察疑者之情,謂儒自儒,佛自佛,欲明佛理
佛經可解,何亂我儒宗。易果有禪乎,四大聖人豈無
[002-0297c]
知者。易果無禪乎,爾何人斯,敢肆異說。噫,予是以笑
而不荅也。昔陸象山始疑天地何所窮際,逮豁悟後,
不過曰,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西
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然。更不復談及
天地。豈非以無窮無盡之天地,總不出此心此理,故
不復生有邊無邊諸戲論哉。易曰,範圍天地之化而
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
方而易無體。夫易既範圍曲成矣,何無體。既無體矣,
以何物範圍天地曲成萬物。噫,試深思之,可謂易無
禪邪,可謂聖人不知禪邪。且聖人明言,陰陽不測之
謂神,又言神無方矣。後儒必以乾陽配天配君,坤陰
配地配臣,則廣八卦所云,乾為寒為冰為瘠馬等,坤
為吝嗇為文為墨等,果何謂邪。聖人明言,易無體矣。
後儒必以易定是易,尚不可推諸詩書禮樂,況可推
三寶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是四聖之心邪,非四
聖之心邪。至動莫若乾,晝反奇,恐動或非動也。至靜
莫若坤,晝反偶,恐靜或非靜也。艮山兌澤,皆不動之
物也,何得稱咸也。巽風震雷,皆不停之象也,何反稱
恒也。坎中男也,何水至冷也。離中女也,何火至熱也。
水降滅火也,火然竭水也,何以稱既濟也。水潤得所
也,火炎上而順性也,何以稱未濟也。故曰不可為典
要,惟變所適。胡後儒之執為典要,不知變通也。馬太
昭自幼留心易學,獨不以先入之言為主。客冬聞台
宗一切皆權,一切皆實,一切皆亦權亦實,一切皆非
權非實之語,方知周易亦權亦實,亦兼權實,亦非權
實。又聞現前一念心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妙,方
知不易之為變易,變易之終不易。夫所謂不易者,惟
無方無體故耳。使有方有體,則是器非道,何名神,何
名易哉。又不達無方無體,不惟陰陽是器,太極亦器
也。苟達無方無體,不惟太極非器,陰陽乃至萬物亦
[002-0298a]
非器也。周子曰,太極本無極也。亦可曰,陽本無陽也,
陰本無陰也,八卦本無卦也,六爻本無爻也。故曰,陰
陽不測之謂神也。陰陽設有方體,安得名不測也。論
云,諸法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無性亦無
性。無性之性,乃名諸法實性。噫,此易邪,禪邪,亦易亦
禪邪,非易非禪邪。居士必能默識之矣。


示六正戒者佛身,律者佛行,禪者佛心,教者佛語。有身
行,無心語,木偶傀儡而已。有心無身語,無主孤魂而
已。有語無身心,風鳴谷響而已。又有身心無語,嬰孩
孺子而已。有身語無心,鸚鵡百舌而已。有心語無身
行,癩人賣藥而已。由是觀之,三宗果可分乎。然自行
斷不可分,化他又不必合,迦葉未嘗不持戒精嚴,博
通佛法也,以禪名。阿難未嘗不深證六通,嚴持妙戒
也,以教名。優波離,未嘗不廣解佛法,深入禪思也,以
律名。又此土律師,如曇無讖等,何嘗不備禪教。法師
如智者荊谿清涼等,何嘗不備禪律。禪師如六祖南
嶽百丈溈山等,何嘗不備教律。末世不求其實,求其
名,識短智闇,志小慮近,既乏大菩提種,又無真實為
生死心,一味隨波逐浪,爭趨百年活計,做成一律師
法師宗師,哄愚夫愚婦禮拜供養,苟且混過此生,豈
復思有塵劫大事。其根稍利者,欲遍襲禪教律皮膚
糟粕,妄謂能集大成。殊不知為三教帽子,反不如專
一法者,尚有小受用也。嗚呼,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
大事不成,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眼前名聞利養,不啻
白駒過隙,乃不能全體放下,深求出要,欺人只成自
欺。吾所以目不忍見,耳不忍聞,惟畢命深山,早生淨
土耳。六正數千里來,求示三學不一不異之旨,必已
知生死大事,的確可痛,律師法師禪師虛名,的確不
出生死,反增長生死。從此便應埋頭苦志,力學三法,
一一徹其源底,勿更覆時轍哉。
[002-0298b]


示清源乙酉,紫竹林顓愚大師,遣七人來學,清源容闍
梨而為上首。丙戌顓師逝。庚寅,紫竹林萬白公去世,
命延清源繼主戒場。僧使捧緇素簡至靈峰跪懇,予
亦勸駕。清源痛哭,辭欲作他方萍梗。予及僧使,並鑒
其誠不敢強。嗚呼,近世輕薄少年,毫無實德,好為人
師,稱律主法主宗主者遍域中,誑彼生盲,以耳為目
如清源識法者懼,豈初生牛犢所能企哉。清源充此
不敢謬為人師一念,養至極純粹,俾三學圓明,萬行
具足,發菩提心者,以未來際為一剎那,豈似短見人,
惟圖眼前活計,將來三塗劇苦,一總不顧,不亦大可
哀哉。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閒。故儒云,人
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欲
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閒也。所以一般受戒
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塗
種子,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但一味出離
生死,便是二乘種子,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
薩種子,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迴向
淨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故曰,
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清源信此,但向現前一念討取
禪教律源頭,不墮今時禪教律流弊,亦不因咽廢飯,
妄埽禪教律法門,則不負顓師命汝從予遊之盛心
矣。


示九牧法主台宗云,研真斷惑名之為學,真窮惑盡名為
無學。儒者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心者覓
之了不可得而非無,豎窮橫遍而非有。本離四句,如
何可放。本無可放,如何可求。以不達離過絕非之體,
妄認緣影,或肉團為心,如認一浮漚,棄百千大海,名
之為放。若能四性四運推簡此心,觀其無生無住,名
之為求。是故無生無住之體,究竟現前乃名真窮,肉
團緣影之執,究竟蕩盡,乃名惑盡。未登佛地,皆名學
[002-0298c]
人。學不求心,徒增虛妄。千經萬論,少室天台,真實指
歸,唯此一事而已。觀此者,名觀不思議境。發此者,名
發真菩提心。安此者,名安圓頓止觀。但向此中破一
切惑,即塞成通,自然道品調適,事理悉備,不被名利
所牽,得少為足,自當心心流入薩婆若海也。


示吳允平佛祖心印,超情離見,不落窠臼,謂之向上一著。
可心思擬議,道理湊泊,是向下非向上矣。般若如大
火聚,四邊皆不可觸,觸則被燒。分明不離教乘,教乘
決收不得,故名教外別傳。夫如來聖教,尚收不得,世
閒典籍,可比況邪。堪嗟末季,正見衰微,每有竊據祖
位妄稱知識者,敢於訶詆佛言,偏欲牽合儒典。其詆
佛言,是諸侯惡王制害已,而去其籍也,其牽儒典,是
儀衍投時君之好,而以順為正也。不思達磨以楞伽
印心,五祖以金剛印心,安公讀楞嚴悟道,普菴閱華
嚴合論悟道,則佛言豈可詆乎。無心猶隔一重關,儒
乃妄認六塵緣影為心,謂有存有亡,有在不在,何啻
迷頭認影,則世典可牽合乎。欲了當大事,須真參實
悟,徹底打破情識意見道理窠臼,如大死再甦相似。
又將了義大乘,一一印過,始不墮邪曲蹊徑也。


示吳劬菴五戒即五常,不殺即仁,不盜即義,不邪淫即禮,
不妄言即信,不飲酒即智。所以在天為五星,在地為
五嶽,在時為五行,在人為五臟。天有五星,地有五嶽,
時有五行,方生育萬物,人有五臟,方成立色體。然五
常秪能為世閒聖賢,維世正法。而五戒則超生脫死,
乃至成就無上菩提,以儒門但總明戒相,未的確全
示戒體故也。何名戒體,謂吾人現前一念良知之心,
覺了不迷為佛寶。佛者,覺也。儒亦云明明德,而未知
明德,即現前一念本覺之體,明明德即現前一念始
覺之智,依於本覺而有始覺。以此始覺契乎本覺,始
本不二,名究竟覺,故此心性即佛也。吾人現前一念
[002-0299a]
所知之境為法寶。儒亦云,範圍天地,曲成萬物,而未
顯言,內而根身種子,外而山河國土,天地虛空,乃至
百界千如,種種差別,皆是現前一念所現。故此心相,
盡名法也。如此心外無境,境外無心。於其中閒,無是
非是,心境和合,從來不二,名和合僧也。儒亦云,萬物
皆備於我,而未了物我同源。故此三義,皆未的確,況
圓顯無剩哉。十方三世一切常住諸佛,無不徹證我
一心三寶而成正覺,所說一切常住法藏,無不詮顯
我一心三寶而成真軌,所化一切常住聖賢,無不觀
察我一心三寶,而成二利。一心是理,常住是事。一心
是性,常住是修。性修不二,理事不二,三寶圓顯,的示
知歸。一心既彰,五戒斯具。所謂現前一念,能緣一切
正報。而悲愍仁慈即是佛,所緣之正報即是法,心境
不二即僧,故不殺,方為歸依三寶也。現前一念,能緣
一切依正,而奉公守義即佛,所緣之依正即法,心境
不二即僧,故不盜,方為歸依三寶也。現前一念,能緣
一切正報而清心寡欲即佛,所緣即法,不二即僧,故
不邪婬,方為歸依三寶也。現前一念,能緣一切正報,
而誠實無妄即佛,所緣即法,不二即僧,故不妄語,方
為歸依三寶也。現前一念,能緣一切旨酒,深恐昏迷
即佛,所緣酒即法,不二即僧,故不飲酒,方為歸依三
寶也。若以歸望戒,三歸為能持,五戒為所持。若以戒
望歸,三寶為所歸,五戒為能歸。念念之閒,圓顯法身
向上,如如不動,則端拱太平,若動著則禍生不測矣。
蕅益道人,已為劬菴徹底拈示了也,還信否。信則穩
步歸舍,疑則一任別參。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五
[002-02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