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26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明-智旭 (master)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普說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諸昆仲欲復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二
執,先懲流俗知見。何謂流俗知見。今人一出家參學,
便要做善知識,只此豈非我執。又或以律非教,以教
斥禪,以禪藐教輕律,豈非法執。縱使和融,不互相非,
亦罕兼善。且律師不問何等根性,概要人持律,法師
不問何等根性,概要人聽經,宗師不問何等根性,概
要人參禪,豈非我法二執。殊不知禪教律三,皆如來
隨機所說,豈有死法。吾今為諸昆仲徹底說破,若真
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
必悟道,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真為生死營
福,營福亦必悟道。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
道,以因地真正故也。若想做律師受戒,想做法師聽
經,想做宗師參禪,想有權勢營福,則受戒聽經參禪
營福,必皆墮三惡趣。故智者大師云,為利名發菩提
心,是三塗因,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錯認定盤星,醍醐
成毒藥。今受戒聽經參禪營福之士,口中亦說真為
生死,心中未知生死大苦。火燒眉毛,且圖眼下。殊不
知無始劫來,頭出頭沒,枉受多少辛酸。即今幸得人
身,幸成僧相,亦經過多少艱苦。然猶未肯猛省發心,
此與燕雀處堂何異。且如今夜臘月三十,古人以喻
大命盡時,何等迫切。今人且歡呼茶飲,曾不思百歲
光陰,尚存幾許,豈不痛哉。予出家時,母舅謂曰,法師
世諦流布,吾甥決不屑為,將必為善知識乎。予曰,法
師是烏龜,善知識是忘八,總不墮此坑塹。舅曰,畢竟
何為。予曰,佛且不為,況其他也。舅曰,既爾何用出家。
予曰,只要復我本來面目。舅乃歎善。嗟嗟,予初志若
[004-0319c]
此,尚被虛名所害,不滿本志,深以為恥,況初心便要
做善知識者邪。假使做得一箇世諦善知識,濟甚麼
事。名利日重,正法日衰,壞周室者齊桓晉文耳。又吾
眼見耳聞諸善知識,唯紫柏大師一人,已證無生,已
得自在。其餘大老,建叢席,立規條,廣大周詳,名滿海
內者,臨命終時,俱未免牽纏係戀,反不若我憨翁大
師,及幽溪師伯,晚年一味默修,不管叢林中事,皆得
脫然坐逝。又不若彼雪庭禪師,靈源法師,一生不拘
小節,臨終亦得瀟然。故知門庭施設,不惟無益本分,
正復縈絆殺人。吾憾障深力薄,戒品尚多缺略,持名
猶屬散心。然既深知生死過患,故決不敢裝模作樣
大膽欺心。今二年聚首,不久擬別,故盡力抖擻屎腸,
為諸昆仲,作此最後警策,伏惟著眼珍重。


歙西豐南仁義院普說



諸仁者,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生不知所從來,死不知
所從去,是分段生死苦。念念遷流,剎那不住,是變易
生死苦。此二種苦,但是生死枝流,未是生死根源。如
何是二種生死根源。不了一真法界,不覺念起,而有
無明,妄於平等性中,分能分所,分色分心,分為無為,
分漏無漏,分依正,分因果,分善惡,分苦樂,分內外,分
大小,乃至種種虛妄分別,便是變易生死根源。不知
一切法因緣無性,妄計我人眾生壽者等種種知見,
妄起貪瞋癡慢等種種煩惱,便是分段生死根源。此
二種根源,總不離現前一念,虛妄無明。而虛妄無明,
正眼觀來,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閒,不在過去,不在
現在,不在未來,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非聲香味
觸法,非眼耳鼻舌身意,當下即是真空實相,但由眾
生不了,自生迷倒,流轉無窮,所以諸佛出現,祖師西
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無非破此二種根源。秖如二
祖見初祖云,我心未安,乞師安心。初祖云,將心來與
[004-0320a]
汝安。二祖良久云,覓心了不可得。初祖云,與汝安心
竟。只此覓心了不可得一語,大須著眼,莫似鸚鵡禪,
但能學語。我且問你,既了不可得,又誰為覓心者。且
如現前此身,不出地水火風空識六界。身中堅相是
地界,溼相是水界,煖相是火界,動相是風界,骨節毫
竅及腑臟疏通處即是空界,見聞覺知分別妄想是
心識界。若謂堅相能覓心者,則大地皆能覓心,溼相
能覓心者,江河海水皆能覓心,煖相能覓心者,燈灶
火乃至劫火,皆能覓心,動相能覓心者,大小風乃至
毘嵐,亦能覓心。空界能覓心者,現前虛空亦能覓心。
見聞覺知能覓心者,又喚甚麼作見聞覺知。眼如葡
桃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
鼓顙,都是色法,如何能見能聞能嗅能嘗能覺。意如
暗室見,昏擾擾相,自不明了,如何能知。見聞覺知既
不可得,安能覓心。如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皆不能
覓心,畢竟誰為能覓心者。若是箇有血性的男子,到
者裏,分疏不下,體會不來,決要討箇分曉。拶到水窮
山盡處,如銅牆鐵壁相似,老鼠入牛角,直至沒興路
頭窮,向有意無意閒,忽然打失娘生鼻孔,方知能覓
所覓,果然了不可得,方是宗門最初一步。若謂此外
別有修行,便是天魔外道。若謂此後更無修行,便當
朝打三千,暮打八百,貶向阿鼻地獄。何以故,如二祖
半世弘法,將大法付與三祖後,更復混跡塵寰,濫同
乞士,以自調心。咄,既覓心了不可得,何故又說調心,
終非二祖前後自語相違。當知此事,大不容易。溈山
祖師云,此宗難得其妙,切須仔細用心。可中頓悟正
因,便是出塵階漸。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古
來宗匠,於此一大事因緣,何等慎重真切。豈似末世
穢濁狂禪,纔得一知半解,便向人前妄開大口,自誑
誑他,壞我祖意,貽禍無窮。當知若從了不可得處安
[004-0320b]
心,則更無一物可貪,即是隨順修行施波羅蜜,更無
一塵可染,即是隨順修行戒波羅蜜,更無人我是非
可論,即是隨順修行忍波羅蜜,更無懈怠夾雜,即是
隨順修行精進波羅蜜,更無散亂妄想,即是隨順修
行禪波羅蜜,更無顛倒愚癡,即是隨順修行般若波
羅蜜。者箇方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除此心性法門
外,何處有戒可持,有教可看,有禪可參。況如來所制
大小律儀,皆為斷除現在未來有漏,直下安心,本是
至圓至頓。如來所說一代時教,皆是破除我法二執,
直下安心,亦是至圓至頓。祖師千七百則公案,皆是
隨機設教,解黏去縛,斬破情關識鎖,直下安心,亦是
至圓至頓。若不能斷有漏法,即不知戒意,不能破我
法二執,即不知教意,不能斬破情關識鎖,即不知祖
師西來意。既不知戒意教意祖意,縱三千威儀,八萬
細行,性業遮業,悉皆清淨,止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縱三藏十二部,無不淹貫,談說五時八教權實本跡
皆悉明了,止是貧人數他寶,身無半錢分。縱公案爛
熟,機鋒轉語,頌古拈古,上堂普說等,一一來得秖足
長慢飾非,欺誑人天,皆所謂因地不真,果招紆曲,邪
人說正法,正法亦成邪。故圓覺經云,末世眾生,無令
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未得
令得,未證令證,此之謂也。諸仁者出生死事,大不容
易。蕅益道人,二十四歲出家,真為生死大事,真不著
一毫意見,真不用一點氣魄,真不為一些名利。只因
藏身不密,為一二道友所偪,功用未純,流布太蚤,遂
致三十年來,大為虛名所誤。直至於今,髮白面皺,生
死大事,尚未了當,言之可羞,思之可痛。所以平生誓
不敢稱證稱祖,犯大妄語,誓不敢攝受徒眾,登壇傳
戒。邇來并誓不應叢林請,開大法席,蓋誠不肯自欺
自誤故也。今玄邃吳居士,普為緇素,特請開示超生
[004-0320c]
脫死法門。蕅益自實未曾超生脫死,如何可開示人。
然既同在生死海中,幸於出生死法,頗知真正路頭,
故不妨與諸仁者平實商量最初一步。果欲超生脫
死,第一不得意見卜度,第二不得氣魄承當,第三不
得雜名利心。適閩之南,適燕之北,路頭一錯,愈趨愈
遠,此實言言血淚,字字痛心。秖恐愁人莫向無愁說,
說與無愁總不知耳,諸仁者還知愁麼。佛言得人身
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口氣不來,便向
驢胎馬腹胡鑽亂撞,動經千生百劫,得出頭來,知是
幾時。況末世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一盲引眾盲,相牽
入火坑。故永明大師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有
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我憨翁大師又云,今時若有
禪無淨,奚止十人九錯,敢保十一箇錯在。此皆深慈
大悲,真語實語。伏願諸仁者,莫墮狂野覆轍,直須痛
念無常,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
何生度此身。珍重。


歙浦天馬院普說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
切惟心造。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
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當知二偈,旨趣無別,既惟心造,
皆是有為,既惟有為,皆如夢幻。然有為有二,一有為
有漏,即六凡法界,二有為無漏,即四聖法界,十界聖
凡雖別,究竟皆惟心造,而有為有漏如夢幻,有為無
漏順法性故,非夢幻也。何謂六凡皆唯心造。若一念
與上品十惡相應,則法界舉體而為地獄,一念與中
品十惡相應,法界舉體為畜生,一念與下品十惡相
應,法界舉體為餓鬼,一念與下品十善相應,法界舉
體為修羅,一念與中品十善相應,法界舉體為人道,
一念與上品十善相應,法界舉體為天道。此六道者,
不但三塗,及下界人天,生死往還,如幻如夢,假饒非
[004-0321a]
想非非想處,不免墮落空亡,皆如夢幻也。何謂四聖
皆唯心造,若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勤修戒定慧品,
得證偏真涅槃,則法界舉體而為聲聞。能諦觀流轉
還滅十二因緣,而得覺悟,則法界舉體為獨覺。能以
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廣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
則法界舉體為菩薩。菩薩復有四種,若依生滅四諦,
發四弘誓願,三大阿僧祇劫,伏惑度生,即是藏教菩
薩。依無生四諦發四弘,先斷正使,扶習潤生,度如幻
眾,即通教菩薩。依無量四諦發四弘,不但化度六凡
出分段生死,兼度三乘權聖出變易生死,即別教菩
薩。若能徹悟現前一念心性,本自豎窮橫遍,眾生迷
之舉體為集苦,而此心不減,諸佛悟之舉體為道滅,
而此心不增,妙心雖同,迷悟懸隔,遂依無作四諦發
無上菩提心,稱性修行六度萬行,自覺覺他,即是圓
教菩薩。此四種菩薩所修福智,便名有為無漏。況功
行圓滿,同歸無上菩提,則法界舉體而為四智菩提。
無漏身土,盡未來際,利樂有情,豈可亦謂之如幻如
夢乎。然四聖中,二乘雖出生死,但證偏真,不達心性
全體,僅名有為無漏。諸佛菩薩,能證心性全體,故約
全性起修,即名有為無漏可也。若約全修在性,即名
無為無漏可也。金剛經如幻如夢者,為破凡外二乘
我法二執言之。夫夢境雖空,而夢心即是覺心,幻事
雖虛,而幻本亦不全虛,泡雖無實,而非無水,影雖無
實,而非無質,則知六凡生死往還,雖如幻夢,而佛性
亦不斷滅,但日用不知耳。菩薩了知現前一念心性,
亙古亙今,本不生滅,上等諸佛,下等眾生,雖欲不上
求下化,不可得也。然雖發大菩提心,無始虛妄。無明
習重,觀力輕微,恐易退轉,必須將此圓解,專念阿彌
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蓋吾現前一念心性,既本豎窮
橫遍,則本具無邊剎海。於我心性無邊剎海中,實有
[004-0321b]
十萬億剎外之極樂世界,實有現在阿彌陀佛,先證
心性,慈悲接引一切迷流。我今以此菩提心力,稱彼
名號,便與阿彌陀佛如空合空,水合水。故稱名一聲,
即一聲一心不亂,稱名十聲,即十聲一心不亂,乃至
稱名七日,即七日一心不亂。以正稱名時,更無二心,
更無可亂故也。或謂十惡五逆,臨終十念,尚得往生,
何必平日矻矻稱名,此大不然。經云,十惡五逆得往
生者,必過去曾種菩提種子。若無菩提種子,何能遇
善友,縱遇善友勸發,亦何能頓生信願,稱念弘名邪。
故凡修心淨業之士,急須薦取妙心,發菩提願,稱念
阿彌陀佛。雖不斷惑,亦能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乃不
可思議法門。十方諸佛,以無量舌,無量音,歎此法門,
猶莫能盡,應當諦信而力行之。今篁南聖河吳居士,
與堅密法友,特為令先慈成淨優婆夷洪太孺人請
說法要,敬為拈出。


茶話



荅卓左車茶話原問博山啟附



上堂則超佛越祖,接眾則權引中下。此流俗宗匠,未悟心法者,所必墮之窠臼,致禪教律及淨土諸
法,俱失綱宗,俱成實法,智者無所適從,愚人蔑棄一切,有自來也。佛言,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
深妙禪。如今弄虛頭逞精魂漢,一味胡言亂語,定不如真實參究念佛底人。寧為上上人撥無淨土,
令悟土即心,不應為中下人收作權乘,破壞真法。況法王於法自在,隨時應機,自無陳見,何必依他
古宿,揚禪抑淨,伏乞豎吹毛劍,擊塗毒鼓,大轉法輪。如何是念佛門中通身入理向上一路,直踏毘
盧頂上行作略。如何是學人初下手時,便離四句絕百非念佛。如何是念佛人最後極則淆訛處腦
後一鎚。從來宗門語句,壁立萬仞,一涉淨土,定屬廉纖。冀和尚將向來自性彌陀惟心淨土等語,撇
向一邊,親見如來境界,快說一番,震動大千世界。


宗乘與淨土,二俱勝妙法。眾生根性異,不免隨機說。
向上一著,非淨非禪,即禪即淨,才言參究,已是曲為
下根。果大丈夫,自應諦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設一
念與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與佛無閒,何勞
更問阿誰。故參究誰字,與攝心數息等,皆非淨土極
[004-0321c]
則事也。淨土極則事,無念外之佛,為念所念,無佛外
之念,能念於佛。正下手時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
入,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但
生西方極樂一佛國土,即生十方諸佛淨土,此是向
上一路。若捨現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捨西方淨土,
別言惟心淨土,此是淆訛公案。經云,三賢十聖住果
報,惟佛一人居淨土。此是腦後一鎚。普賢十大願王,
導歸極樂,誰敢收作權乘。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
心開,誰謂定屬廉纖。但能深信此門,依信立願,依願
起行,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遍坐十方微塵國土,轉
大法輪,照古照今,非為分外,何止震動大千世界而
已。欲知納僧家事,不妨借中峰一偈,通箇消息。偈曰,


「 禪外不曾譚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禪。兩重公案都拈卻,熊耳峰開五葉蓮。」



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
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
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
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
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
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
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
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一句所念之佛,亦
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譚玄。秖貴信得及,守得穩,
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
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
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
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
宗門人,又思參究問荅,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
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
[004-0322a]
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
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
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
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閒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
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
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
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挂懷,閒斷夾雜,猶未除
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
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
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
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
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
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
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示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圓權實種種
三昧,無不從此三昧流出,無不還歸此三昧門。蓋至
圓頓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眾生心性,一而
已矣。只此一心,法爾具真如生滅二門。正隨緣而不
變,名真如門,即不變而隨緣,名生滅門,依真如門說
圓實教,依生滅門說偏權教,離真如無生滅,權是實
家之權,故可為實施權,離生滅無真如,實是權家之
實,故須開權顯實,為實施權。有藏通別教之三,開權
顯實,統惟圓教之一。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所謂
念自佛,念他佛,雙念自他佛,約四教成十二種念佛
三昧。又常行等四種三昧同名念佛,一一三昧,各具
十二,則四十八種。復次念他佛者,或念相好,念法門,
念實相,以例念自念雙,亦可各三,廣歷四三昧,四教
則一百四十四種,一一種,復有無量境觀差別,非言
[004-0322b]
可宣。而持名一法,出佛說阿彌陀經,仍在前來種種
三昧之外。觀經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
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門,雖似曲為中下,仍復最頓
最圓。蓋所持之心,無論解與不解,當體無非一境三
諦。能持之心,無論達與不達,當體無非一心三觀。請
嘗言之。六字彌陀,為因名故名,為因心故名,為亦名
亦心故名,為非名非心故名。若因名故名,名應自持,
何待心持,又名能自持,與心何預。若因心故名,是心
本有名,則不持時,名何不現。若亦名亦心故名,名能
有名,何待於心。心能有名,何待於名。又此名字,誰半
屬名,誰半屬心,且不持時,名中半名雖無,心中半名
應在。離既各無,合云何有。若非名非心故名,既非名
非心,何能更有彌陀名字。如此推名,名字性空,緣生
幻有。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道實
相,舉一全收,無一法在名字外,所念境諦既爾。能念
觀智,例此可知。復次束此境三,總名妙假,舉正報該
依報,舉化主該徒眾,舉假名該實法,一句名號,三千
歷然故。復次束此觀三,總名為空,以覓心無朕故。復
次名若是心,復何為名。名若非心,心何持名。心若是
名,復何為心。心若非名,名何預心。於其中閒,無是非
是,豈非即中。虎谿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亡即
是中,亡照何嘗有先後,一心圓絕了無蹤。此之謂也。
悟此理而持名,則一稱一念。頓圓無上菩提,縱未悟
而捻珠記數,矻矻窮年,未嘗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
妙觀之中,久久熏習,性德漸顯。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蓮宗諸祖,所以極力弘揚也。
誰有智者,捨此別求歧徑哉。


除夕荅問



維那問,臘月三十日,請師直拈向上一著。荅,本具現
成,不從人得。西堂問,本具現成,因甚欲證而不能即
[004-0322c]
證。荅,何勞欲證。良久曰,欲證者稀。乃曰,文殊起佛見
法見,世尊貶向二鐵圍山。高峰云,今日有起佛見法
見,便應合掌讚歎。何以故,時節若到,其理自彰。世尊
貶文殊,為誡心外求佛法者。高峰讚二見,為勸甘棄
佛法者。惟達心外別無佛法,方可熾然求於佛法。古
人不著佛法僧求,如是而求,豈似今人,才說求佛求
法,便昧性具之宗,才說無佛無法,便欲全廢修證。偏
邪之見,何預圓宗。眾居士問,大慧荅中庸首三句為
三身,有過無過。荅,宗眼圓通,隨拈皆得,灼然無過。然
是大慧之中庸,非子思之中庸也。進問,何故清涼國
師謂,妄欲和融儒釋者,應墮無閒。荅,儒是世閒法,執
同則謗出世法,所以犯墮。今稟華嚴事事無礙之宗,
如遍行外道,同證解脫,又稟法華開顯之旨,治世語
言,皆順正法,故無過也。惺谷禪師云,為門外人說同
句不同,彼必反生疑謗,為入門人說異句,不異,彼必
狃於舊習,為升堂人說雙亦句,令知差別源委,為入
室人說雙非句,麤言細語,同歸第一義諦。儒釋但假
立名字,有何同異可論哉。進問,且如喜怒哀樂之未
發謂之中,與一念未生為同為別。荅,若熾然喜怒哀
樂時,仍是未發之中,可謂一念不生全體現。若離現
前一念,別求一念未生前,謂是向上,全墮滅相法塵。
當知念即無念,故云未生,喜怒哀樂即無喜怒哀樂,
故云未發。恁麼會得,方許說同,其或不然,四句俱謬。
又問,菩提流支是大乘法師,何於達磨興毒。荅,南嶽
思大師亦受七毒,此皆二義。約實則權位大士,不達
圓乘,如增上慢四眾,打常不輕是也。約權則正顯南
嶽達磨之妙,如調達真善知識是也。西堂問,既云教
外別傳,何復云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荅,教外別傳,即
教內真傳,如因指見月,指非是月,不謂所指非月也。
離經一字,即同魔說,不以經卷印心,何名傳佛心印。
[004-0323a]
又吾宗乘妙處,奪情不奪法,執著文字,須云不立,若
執不立,妙藥反成大病,卻是依文解義,三世祖冤,所
以仍須以教印心也。凡看宗語,須具超方眼目。且如
神秀偈,五祖教人禮拜持誦,依此修行,可作佛祖,六
祖書偈,以鞋抹之云,亦未見性。人皆謂與奪互換,又
詭護六祖。不知此時,佛法尚盛,人情尚淳,彼追逐者,
皆英傑為法而然,絕非爭虛名虛位,何必如兵不厭
詐之局,貽羞法門哉。當知秀偈,雖涉漸修,千穩百當,
祖偈,雖甚圓頓,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得則直超,失則
永墜。五祖賞則真賞,罰則真罰,非詭態也。且必密付
信衣,遣令他去者,正欲與六祖共扶圓門漸修之慧
命,不忍使現在未來眾生,誤墮坑塹,乃為密護神秀,
故致六祖備受逋逃驅逐之苦。使一時表彰,分以半
座,何得有此。豈五祖亦曾受金幣故,法嗣不厭眾心,
六祖亦以薦書得法故,雖受源流,而心虛膽怯,不能
登座揮麈哉。若能於語錄看出文外之旨,亦能於千
經萬論看出文外之旨,便不是依文解義,亦復不離
經論一字。如或不然,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公案,皆標
月指。認祖指為月,與認佛指為月,何以異哉。


為大冶



禪教律三,總非心外有法,是故分執之固謬也,合求
之亦謬也。分執鬥諍滋生,合求泛濫無統,皆由不知
痛為生死,直趨菩提,所以圖名不圖實,圖枝末不圖
根本耳。夫禪教律,皆名也,真能自覺覺他,乃其實也。
機鋒轉語,偈頌拈提,禪之枝末也。透脫識情,禪根本
也。消文衍義,章句名相,教之枝末也。觀心入證,教根
本也。著衣持缽,錫杖芒鞋,律之枝末也。斷有漏法,律
根本也。苟依禪透脫識情,何患不觀心入證,斷有漏
法乎。苟依教觀心入證,何患不斷有漏法,透脫識情
乎。苟依律斷有漏法,何患不透脫識情,觀心入證乎。
[004-0323b]
不惟分無可分,亦且合無可合。分無可分,故古來大
聖大賢,無不貫通三學者,合無可合,故古來真實知
識,無不各專一門者。六祖南嶽等,未嘗為人授戒說
經也。窺基長水等,未嘗為人棒喝授戒也。道宣懷素
等,未嘗為人上堂講經也。降自近代尊宿,亦有古風
可仰,如壽昌禪師,深知教律之意,終不授戒說經。雪
浪法師,深知禪律之意,終不提拈授戒。大會示權二
律主,亦知禪教之意,終不譚宗說教。至紫柏大師,學
淹三藏,果證無生,道高德厚,杲日麗天,乃一生絕不
上堂,不講經傳戒,秖令人真參實究,深入經藏,誓持
根本五戒而已。其視法門中事,何等尊重。豈似後人,
茫無所知,肆無忌憚,敢於輒自上堂講演傳戒,如賤
丈夫之登壟斷,幾何不以如來正法,為戲劇之具也。
嗚呼痛哉,江右大冶賢者,苦求一言,發明三學根源。
予謂學人出門一步,先須痛絕眼前虛名小利,百年
活計,必當置身千古聖賢之列,誓就現前一念,識取
三學真正血脈,仍向紅爐烈燄中,千錘百鍊勿為躍
冶之金,然後晦跡韜光,向古廟香爐安身立命,畢志
不起一念浮動心,直俟絕後再甦。譬如冷灰豆爆,無
秋毫意必固我,方可作陶凡鑄聖大冶矣。大眾珍重。


辛卯除夕茶話



諸方茶話,多說向上事。朽旭不然,與諸友說家常受
用耳。佛制比丘,行六和敬,所以僧伽,名和合眾。身和
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
同均,遵此六和,乃名僧寶,其要只一慈心也。佛告比
丘,汝等應當身業行慈,口業行慈,意業行慈,當知慈
能關閉諸惡趣門,普生無量眾善。慈心之人,瞋者見
之歡喜,怖者見之安隱,憂者見之開釋,苦者見之悅
樂,乃至鳥獸見之不生毒害恐怖之心。試觀魔亦現
佛相好光明殊特,而令見者恍惚不安,以無慈心也。
[004-0323c]
佛亦現明王相,忿怒威猛,而令見者拔罪生善,以有
慈力也。朽旭生平,不曾為一人薙頭,亦不曾為一人
改名,凡同住者,十方彼此,法道為親,情無適莫。但願
諸友,各修慈心三昧,不可隨俗徇污,亦勿矯強立異,
恪遵佛戒,痛革妄情,除得一分習氣,是一分修行,融
得一分偏私,是一分學問。朽旭德薄緣淺,誓不圖熱
鬧門庭,世諦流布,須各為大事,念報深恩,互相砥礪,
力挽頹風,庶不辜同住一番。最後臘月三十日到來,
保有真實受用,不至如落湯螃蟹也。珍重。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004-0324a]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二




作法說



破戒雖惡,覆藏尤惡。無過雖善,改過尤善。改過一塗,
三世諸佛,證菩提之通津也。故五悔法門,凡夫迄等
覺,無不藉為進趣方便。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
存乎悔。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世人正造罪時,實是大
惡。不以為恥,向人發露,善中之善。反以為羞,甘於惡
而苦於善,遂成惡中之惡,永無出期。顛倒愚癡,莫此
為甚。眾中懺悔,能使不犯者倍加警策,已犯者深生
慚愧。或亦發心懺悔,學好者增長善根,譏笑者亦植
遠因,兼可消我夙罪,誡我未來。如來立法,決定不錯,
違佛語者,非佛弟子。矧造已能悔,即是猛勇丈夫,可
敬可畏。勇改一念,成佛正因,非具真信心深善根,不
能將此法門流通人世。凡能此者,皆當與勇施比丘
同垂不朽。合掌而說偈曰,
「 罪性本無生,何須復覆藏。覆藏罪成有,不覆罪乃空。嗟彼無慚人,藉口觀實相。作法尚不能,豈達無生理。若實了無生,罪相即實相。罪既即實相,故無可覆藏。如因病求藥,乃獲得仙丹。輕身而飛舉,勝無病凡庸。不捨作法懺,而入無生理。後後固具前,前前亦通後。慎終能如始,深達諸緣起。不欺於三寶,及護法天龍。將此真切心,自度復化他。回向安樂邦,是名大乘道。」



妙安說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惟深入火光三昧者,能轉煩惱
業報之火為智慧火,於中遊戲出沒自在無礙,乃名
妙安。夫煩惱火與智慧火,體一而異名者也,非煩惱
滅而智慧生。以無智慧時,煩惱決不滅故。亦非智慧
生而煩惱滅,以有智慧時,煩惱已先謝故。如暗時無
明,明時無暗,暗不障明,明不破暗。二法從不相到,以
[004-0324b]
明暗無體,同以虛空為其體故,如是智慧煩惱無體,
同以心性為其體故。如火大緣於糞境,臭氣逼人,緣
於栴檀,馨香遠徹。心性亦爾,緣利為三塗,緣名為修
羅,緣五常十善為欲界人天,緣四禪四空為色無色
界,緣無漏偏真為聲聞緣覺,緣六度萬行自利利他
為菩薩,緣於實相則名為佛。夫心雖隨緣具成十界,
其性仍非十界,猶火隨緣具有香臭,其性仍非香臭
也。夫十界法外,別無自心,而一一界心,還出十界,猶
香臭草木外,別無火體,而一一草木火種,還燒一切
諸草木也。法華三乘人天,龍女闡提,無不授記作佛,
以一切草木之火,同一火性故也。能知一火一切火,
一切火一火者,不於煩惱火外,別求智慧火,不于業
火外,別求神通三昧火,不于苦報火外,別求法性真
火,併世閒聰明而置諸佛法,是謂即煩惱火成智慧
火。用推人之手扶人,毀人之口讚人,怨憾人之心愛
人慈人,是謂即業火成解脫火。知此根身器界,一一
唯心,不作彼此人我種種情見,則鑊湯爐炭劍樹刀
山,皆納僧家樂意三昧,何況人閒小小逆境惡緣,寧
非磨礱性真之具。是謂即苦火成法身火,是謂火光
三昧。偈曰,
「 迷時妙法成生死,悟後三千性寂然。寂然元不落空亡,生死何嘗有實體。為實施權說迷悟,開權顯實迷悟絕。迷情絕處悟無棲,權實二名亦無寄。非權非實法之本,心佛眾生性匪殊。依此建立權實門,及以本跡不思議。譬如蓮華不異時,四微亦復無差別。而說華因蓮為果,果又生因不可盡。若人識得心蓮華,長在三界非界攝。便能恆轉如是經,百千萬億無數卷。序正流通及勸發,一彈指頃功圓滿。」



謙光說



易曰,謙,德之柄也。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此與當仁
不讓於師之旨無殊。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
[004-0324c]
與佛平等,不應輕於一切,故示以謙。佛與自心平等,
不應諉能於佛,故策以不讓。不讓故無卑劣慢,謙故
無增上慢,及我慢邪慢,此謙之實義也。欲契此實義,
應諦觀現前一念心之自性。適言其有,覓不可得,適
言其無,應用無盡。以為在內,周遍六虛,以為在外,覺
滿身際。以為即身,夢不俱寐,死不俱滅。以為離身,除
卻四大六根,畢竟便無形相。是知凡夫終日在妄之
心性,即離過絕非之心性,不俟成佛而後離過絕非
也。夫我心性本自離過絕非,何得讓能於佛,一切眾
生心性亦罔不離過絕非,何得稍生忽慢。由不讓故,
上合十方諸佛,與佛如來同一慈力,由不輕故,下合
十方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是謂尊而光,卑而不
可踰,君子之終也。


孝聞說



世出世法,皆以孝順為宗。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
三寶,孝名為戒。蓋父母生我色身,師僧生我法身,三
寶生我慧命,是故咸須孝順。而欲修孝順者,尤須念
念與戒相應。如曾子云,無故而殺一蟲蟻,非孝也。無
故而折一草木,非孝也。世孝尚爾,況出世大孝乎。以
要言之,真能孝順父母師僧三寶,決不敢犯戒造惡。
經言孝名為戒者,正欲人以戒為孝故也。夫世閒孝,
以朝夕色養為最小,以不辱身不玷親為中,以喻親,
於道為大。出世孝亦如是,勤心供養三寶,興崇佛事,
小孝也。脫離生死,不令佛子身久在三界淪溺,中孝
也。發無上菩提心,觀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皆我父母,
必欲度之令成佛道,此大孝也。舜,盡世閒大孝之道,
玄德升聞於堯而為天子。今出家兒,盡出世大孝之
道,玄德聞於法界,必成無上菩提明矣。


洗心說



夫心性本自離過絕非,靈明清淨,秖由無始無明,迷
[004-0325a]
理為咎,妄有三惑。譬如浮雲,翳彼太虛,然浮雲決不
從太虛外來,以虛空性無外故。則無明三惑,亦豈從
心性外來,而心性豈有外哉。心性無外,何有能洗所
洗,當知既約全體成迷,假說能翳所翳。亦約全迷歸
悟,假說能洗所洗。全體成迷,猶全水成冰,冰即翳水
而不令流動也。全迷歸悟,猶全冰成水,水即融冰而
不令質礙也。於一心中,既妄成三惑,了彼三惑,即成
妙三止矣。體真止者,了知十界無非一心,能融界內
界外見思之惑。方便隨緣止者,了知一心具足十界,
能融界內界外塵沙之惑。息二邊分別止者,了知一
心十界十界一心不可思議,能融根本無明之惑。由
能融惑也,三止皆有止息義焉。由能了知也,三止皆
有停止義焉。由惑與理無二體,能融所融,能知所知,
無二致也,三止皆有不止止義焉。三止各具三義,則
是九義。九義秖是三止,三止秖是一心。一心本無能
洗所洗,而能洗所洗宛然不濫。易傳曰,聖人以此洗
心退藏於密,義極於此。大經曰,三德若縱,亦不名妙,
三德若橫,亦不名妙,三德不縱不橫,名祕密藏,乃名
為妙。契此妙密,功在於智。發此妙智,不離於心。心智
既發,則三惑融泮,如湯消冰,假名為洗。請更以佛頂
證之。經云,指皆是物,無是見者。此明妙心離一切相,
體真止也。又云,微細發明,無非見者。此明妙心即一
切法,方便隨緣止也。又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
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此明妙心離即離非,是即
非即,息二邊分別止也。即此一章,宛具三止。即彼三
止,各含三義。若向此處真實體會,不泥語言文字,亦
不悖語言文字,從見色聞聲處分疏得下,從語言文
字中照剖得來,方知一代時教,千七百公案,說來說
去,無不是者箇道理,千變萬化,總是一條線索。一條
線索,具足千變萬化,便可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剖一
[004-0325b]
塵,出大千經卷,以大千經卷,收入一塵。亦不見有大
千相,亦不見有一塵相,亦能使大千一塵,各各宛然,
不相妨礙,不相映奪,是謂至顯至露,至微至密。是謂
非顯非密,亦顯亦密。是謂無可洗而洗,是謂若欲淨
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矣。


慈濟說



佛道曠濟,以孝為宗。孝該萬行,以慈為要。慈心三昧
之力,毒藥可為甘露,刀杖化為天華,誠救劫濁之良
藥,解冤業之神咒也。嗚呼,四大同體,覺性無差,何彼
何我,孰怨孰親。由迷強故,橫計是非,由執重故,妄成
憎愛。愛則相生不斷,憎則相害不息,順則憎復成愛,
逆則愛復成憎。憎愛遞來,怨親互作,別業同造,劫感
刀兵。設不修行大慈,何以濟茲大難。誠能設七境以
繫心,施三樂而調意,乃至上怨緣中,與以上樂,心生
喜悅,無復嫉惱。以此定向刀山,刀山必折,以此定向
火湯,火湯必滅。故知普門究竟無畏神力,不離吾人
現前一念慈心也。設滿閻浮人,盡修此慈心三昧,娑
婆不即轉為淨土者,三世諸佛即為誑語。縱大地造
殺,一人獨修此,一人未嘗不獨得清泰也。唯智者能
深信之。


念佛三昧說



全城章絜之述乃翁宇衡生平實行,臨終念佛坐逝,
及其先慈武碩人,得秉歸戒,正念善終因緣,乞予一
言,莊嚴淨土。淨名經云,若欲淨土,當淨其心。二先尊
心既淨矣,土安得不淨乎。且居士孝思不匱,深向法
門,心又淨矣,土安得不加淨乎。是何俟予言,而予始
可以言也。妙宗鈔云,五濁輕則同居土淨,體空巧方
便土淨,圓三觀實報土淨,究竟證寂光土淨。夫淨土
之道,若大路然,固不難知,淨土之理,若大海然,豈一
蹴盡乎。令先人五濁習輕,同居之淨,蓋可必也。至於
[004-0325c]
淨方便實報寂光,善繼善述,全賴君之孝思。居士但
諦審諦觀此一念孝思,在內邪,在外在中閒邪,過去
邪,現在未來邪,青黃赤白邪,長短方圓邪,自生邪,他
生共生無因生邪,有邪,無邪,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邪。
如是觀已,於心無所取,於法無所著。了知孝思,當體
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見思淨,即假故塵沙淨,即中
故無明淨,三惑淨故,三土亦淨。自心三土淨,故父母
三土隨淨,以無心外之父母故。如觀一念孝思,任運
能淨三惑,觀一切善念,一切惡念,一切無記念,亦復
如是,是名覺意三昧,亦名念佛三昧。以知自心即空,
得見化身佛,知自心即假,得見報身佛,知自心即中,
得見法身佛。如觀自心,能見三佛,則念三佛,亦即顯
發自心三德。故曰,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觀佛實相,觀
身亦然。生佛不二,父子一體,能度所度,俱不思議。慎
毋曰,但向父母未生前薦取也,饒你說箇父母未生,
早已有無邊生死,而只向現前一念覷破,何嘗是父
母生的。故曰,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了卻目前,
更無剩法。深思之。


孕蓮說亦名求生淨土訣



癸未冬,予弘法華於普德,李石蘭居士,忘其齒爵,最
先皈依,時有求子凡情,予名曰淨育。越三年,則轉其
求子之心,塑佛像朝夕戀慕,一意求生淨土矣。予語
之曰,世閒生育,膿血雜亂,安得稱淨,唯蓮華化生,乃
真淨育,居士當別號孕蓮,予更請以要訣劵焉。古人
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居士既不求
子,則愛已輕,又能塑佛,則念已一。乃更有要訣者,蓋
莫切於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也。夫栴檀不過世
閒木耳,燒則成灰,雕則成像,豈非隨心所作乎。既成
像矣,朝夕禮拜瞻對,朝夕在心目中,心外無佛,豈非
即心而是乎。若知所雕佛像,的的心作心是,則知極
[004-0326a]
樂彌陀,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知極樂彌陀,心作心
是,則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亦的的心作心是也。若
知一切諸佛心作心是,則知一切淨土,亦的的心作
心是也。以唯心淨因,育唯心淨果,無生而生,生即無
生。操此劵而猶墮疑城,斷不可得,悟此訣而猶謂淨
土法門,不至圓頓,尤不可得矣。


陳子法名真朗法號自昭說



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夫身非七尺肉團之謂也。
聖人以天下為一身,以萬古為一息,故必天地位,萬
物育,而後謂之保身。大學明明德於天下,論語一日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皆此理也。王陽明超漢宋諸儒,
直接孔顏心學,一生示人,唯有致良知三字。良知者,
性德靈明之體,大學之所謂明德,論語之所謂已,詩
之所謂身也。致者,稱性圓照之功,大學之所謂明,論
語之所謂克,詩之所謂保也。苟不悟良知,則何所用
其致,苟不用致之之功,則良知何由全體顯現得大
受用。故吾命汝名曰真朗,即直指汝良知本體,欲汝
全性起修也,又命號曰自昭,欲汝念念致其良知,不
向外求,全修在性也。果能顧名思義,何難憲章姚江,
祖述洙泗,又何難遠溯熙河,朝宗於香水大海也哉。


法器說



盈天地閒,皆器也。天為覆器,地為載器,日月為照明
之器,虛空為容受之器。夫誰為不器者,其唯形而上
者乎。然形而上者,使離於天地,日月虛空萬物,不幾
為兔角龜毛哉。縱天地日月虛空萬物外,果別有一
法,名之曰道。其誰見聞之。設可見聞,又一器而已矣。
何名不器,吾是以知形而上者謂器即不器。器即不
器,乃可稱法器耳。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古
之學者以之為道,今之學者以之為器。顏子博文約
禮,而欲從末由,則何器非道。由求赤各得其偏,而富
[004-0326b]
強禮樂,則何道非器。惟吾佛門亦然,三藏十二部,佛
之以文教也,四等六度,佛之以行教也,至誠心深心,
回向發願心,佛之以忠信教也。文為般若德,行為解
脫德,忠信為法身德。般若有三,謂文字觀照實相,亦
三德也。解脫有三,謂性淨圓淨方便淨,亦三德也。法
身有三,謂自性受用變化,亦三德也。三三不為多,一
三不為少,不縱橫,不並別,隨拈一法,諸法頓彰,何器
而非道,何道而不具足一切器。先儒謂物物一太極,
太極本無極,庶幾近之。蓋以太極為太極,則太極亦
一器矣。知太極之本無極,而物物無非太極,則物物
無非道矣。以此持戒,名無上戒,以此念佛,名無上禪,
以此閱教,名甚深般若,以此禮拜持誦作諸善事,名
普賢行門,將此隨類度生,名遊戲神通。若未悟此,而
勤修行門,秖名有漏有為。若離諸行門,而別求向上
一著,秖名龜毛兔角,亦名捉影捕虛。故不曰不器,而
曰法器。夫器以法稱,不逃空於器外,不局有於器中,
非有非空,超諸戲論。真儒邪,真佛邪,吾不得而區局
之矣。


聖學說



佛祖聖賢之學無他,求盡其心而已。盡其心者,不於
心外別立一法,不於心內欠缺一法。是故為子臣弟
友,止孝忠順信,充惻隱辭讓羞惡是非之心,而仁義
禮智不可勝用,造次顛沛必於是,可以久處約,長處
樂,皆由了達心外無法故也。六祖云,法法皆通,法法
皆備,而無一法可得,名最上乘。今人甫欲通備一切
法,必捨自心而求諸外,甫說法皆無實,必固守癡頑,
而不知藉境鍊心,無怪乎不墮枝離之學,便落暗證
之坑也。夫不知萬法唯心,泛求諸事事物物,安得不
罔,不知心具萬法,獨取一昭昭靈靈,安得不殆。嗟嗟,
昭昭靈靈,尚不可取,況昏昏墨墨哉。真志佛祖聖賢
[004-0326c]
者,素位而行不願乎外,凡富貴貧賤,種種境緣,皆大
爐韛,一切時中,動心忍性,增益不能,然後富貴不淫,
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如松柏亭亭獨秀於霜雪閒,而
天地之心賴此見矣。吾悲儒釋真風,今日盡皆埽地,
良由學儒者急富貴,學佛者在利名,元無佛祖聖賢
襟期,故學問操履行門,皆適助其虛妄。如良田然,種
未植,莠未芸,而灌以糞膩,益增蕪薉而已。學者但向
心田中保護菩提嘉苗,芟刈名利莠草,隨時溉灌,勿
助勿忘,守到白露秋分,自見秀而且實。至於旱則車
水,潦則開渠,雖神農復興,亦不能使歲時無旱潦也。
以此方便,自養善根,令成熟度脫,便堪以四悉檀益
物,令其番番種熟脫,盡未來際,無所不度。而吃緊關
要,只在今日最初一步。蓋南其轅則步步近楚,北其
轅則愈趨愈遠,縱能久後覺悟改轍,不唯所傷既多,
亦枉卻多少功夫,豈不可惜。此苦口良藥,勿但作文
字看過,道理解過,直滴滴入口,從咽喉灌入臟腑,三
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竅,皆為藥味所透,庶幾也
已。


文最說



天下不治,由人心不明。人心不明,由聖學不講。聖學
不講,由功利不忘。功利不忘,由自待菲薄。君子莫貴
厚自期待也。誠念念自厚,則大行不加,窮居不損,有
何功利不忘。功利既忘,凡接對師友,誦讀詩書,專為
身心性命,有何聖學不講。聖學既講,行一不義,殺一
不辜,而得天下不為,有何人心不明。人心既明,正己
而物正,有何天下不平治也哉。今之文學,吾惑焉,不
求於自心,不合於聖學,惟趨時襲取科甲為志。苟遂
厥志,則恣其人欲之私而莫知返。無怪乎世道人心
大壞,而不可救也。雖然,非文之咎,文不知其最者之
咎也。出世之文,迦文為最,治世之文,文宣為最。迦文
[004-0327a]
捨身求得半偈,文宣遇難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此皆於文而知其最者也。文之最者,始於大聖大賢,
極於諸佛菩薩。誠以聖賢佛菩薩自厚,舉凡道德文
章功名富貴,皆非五霸假之,皆非義襲而取。吾所以
勗文最者無他,惟以文最厚自期待而已。


藏野說



易曰,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又曰,
同人於野,亨。蓋不藏不足以致用,而不於野,不能為
大同。乾之初九曰,潛龍勿用。潛即藏也。藏者,道之體
也。歷見惕躍飛而不改其本體,故曰不變塞焉。知進
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也。世但謂乾為陽物,坤為陰物
而已。孰知一陰一陽之謂道,即形而下是形而上,其
君之也,即所以藏之。其藏之也,即所以君之,元非偏
屬者乎。故又曰,乾坤其易之蘊邪。蘊即藏也。藏乾坤
於易,易外無乾坤,藏易於乾坤,乾坤外亦無易,又以
易與坤而藏於乾,乾外無坤與易也,以乾與易而藏
於坤,坤外無易與乾也。斯之謂物物一太極,太極本
無極也。


恥菴說



恥者心耳。心之精神是謂聖,聖人不過有恥而已。富
貴,庸人所嗜也,豪傑恥之。功名,豪傑所矜也,聖人恥
之。恥至聖賢,大行不加,窮居不損,能以道援天下。禹
稷顏子,易地皆然,此世閒之行己有恥也。出世之道,
何莫不然。人天五欲,色無色定,凡外所嗜,三乘賢聖
恥之。偏真涅槃,二乘所尚,諸大菩薩恥之。出假神通,
菩薩所宗,圓頓行人恥之。故世出世最有恥者,莫尚
圓頓行人矣。名字以未登五品為恥,觀行以未淨六
根為恥,相似以未證法性為恥,分真以未滿本體為
恥,所以立躋妙覺,而不見其功也。恥之於人大矣,信
哉。
[004-0327b]


柴立說



一切名號,無不性空。性空之義,則不可盡,不可盡空,
即是第一義空。故一一號體即法界,不當以世出世
事局取之也。然惟超越世閒出世閒,則能遍入世閒
出世閒。世閒柴者,孔子所謂柴也愚也。世閒立者,孔
子所謂立於禮也。子羔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
折,避難而行,不徑不竇,乃能見恩於被刖之人,非所
謂其愚不可及乎。出世柴者,釋迦為降苦行外道,示
現雪山苦行六年,其骨柴現,而不顛仆,故名柴立。夫
苦行雖非正道,然借此降伏外人,則自立立他,皆在
此矣。今居士欲為世閒聖賢,當學子羔,欲為出世佛
祖,當學釋迦。苟能學此世出世閒之道,則能超越世
出世閒獲二殊勝。你有拄杖子,與你拄杖子,你無拄
杖子,奪卻拄杖子,縱橫殺活,無不自在,喚作柴立亦
得,不喚作柴立亦得,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盡向柴立
二字中炳然齊現。柴立為法界,一切法趣柴立,是趣
不過,柴立尚不可得,何況更有趣與非趣。迷此柴立
法界,則無始流轉生死,悟此柴立法界,則速證安樂
妙常。故知六凡法界,原在居士身中自取輪迴,四聖
法界,亦在居士身中放光動地。居士會麼,堂堂獨露
無他物,莫認摩尼作水晶。


茶毘說



人之受生,識壽煖三而已。識,業所牽也。壽煖,識所變
之相也。依出入息名之為壽,即風大,煖即火大。識外
無壽煖,業外無識,妄想外無業。業為受生之因,識壽
煖三為受生之果,因果總不外於妄想。妄想無性,則
因果亦並無性明矣。眾生於無性因果法中,慣起妄
想,種種計著,謂有實我實法,枉受輪迴。大覺愍之,為
設方便,生則教以觀我法空,令永斷苦因,死則教作
茶毘佛事,令速脫冥滯。蓋火葬者,所以裨二空觀慧
[004-0327c]
也。凡夫執情重,見理不分明,語以茶毘,則詫為不情。
楚石大師,示寂於洪武三年,時禁火葬,師欲遵佛制,
太祖特為開例。噫,聖賢明達若此,復何疑哉。宜之老
居士,捨所卜兆宅,入棲霞常住,發願必遵火葬,非深
觀我法二空者不能也。


持名念佛歷九品淨四土說



若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
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
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云何為信,一者信阿
彌陀佛願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三者信六方諸
佛讚歎。夫世閒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
方諸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
信,勿起疑惑。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
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
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信願既
具,則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
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簡察,不必
旁問他人。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
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
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
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
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
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
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也。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
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信願持名見思斷
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信願持名豁破一
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信願持名持
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
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也。問曰,如何持名能
[004-0328a]
斷無明。荅曰,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
三諦,能持之念心,無論達與不達,無非一心三觀。只
為眾生妄想執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
能持者,即是始覺,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
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
竟覺矣。問曰,既始覺合本,則當下即常寂光,如何亦
說往生。荅曰,若達當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說箇往生。
蓋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無生,無生而生。文殊善
財之生西方者,此也。咄哉男子,無措思惟。




戒婬文



人知殺生之業最慘,不知邪婬業尤慘也。人知殺生
之報最酷,不知邪婬報尤酷也。蓋種種受生,肇端婬
欲,種種造罪,托因有生,婬為生本,生為罪本。是故三
塗劇苦,人世餘殃,婬意才萌,一切俱起。婬習難斷,如
火燎原。於極臭處,謬為香美,於極穢處,謬為潔淨,隨
處苟合,何異畜生,非道染觸,過於雞犬。此在稍有良
心者,便應痛絕。柰何聰明學識之士,甘此喪心無恥
邪。一念欲心,是鐵床銅柱因,一念愛心,是積寒堅冰
因。況具行非法,滅理亂常,塵沙劫數,不足盡其辜,千
萬億言,不足數其惡。須發大慚懼,大誓願,寧火炙刀
剜,終不與一切男女欲心相觸,寧碎身粉骨,終不與
一切男女汙穢交遘。設忘正念,更犯前非,必遭毒害
橫災,生身陷入地獄。以茲猛決,善自要心,時時懺除
往業,切切悔過自新,庶白法可修,而又勤觀經論格
言,以策廢忘,精修對治觀行,以除毒本。不然,縱有多
智禪定現前,必落魔道,永無出期,矧世智辯聰,曾非
大器,隨業直墜,百劫千生,受諸燒煮,尚不成魔,安能
成佛,尚失人道,安能往生。請於靜時,仔細思之,於對
境努力防之。不然,諸佛無下手處,善友其柰爾何哉。
[004-0328b]


勸戒殺文



自佛法東流,人知殺生為首戒,垂為勸誡,充楹積棟
矣。而猶多未悟者,冤業虛妄結集,不能頓解也。經云,
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除滅。嗚呼,懵懵斯世,將何
抵極,殺業既厚,劫成刀兵,寇賊紛然,干戈不息,釋迦
往矣,彌勒未生。設欲拯救,惟力修奢摩他耳。奢摩他
此翻妙止,止一切惡,從止殺始,若能止殺,即是止一
切惡。又止有三義,一體真止,觀此身惟四大合成,毫
無實我可得,我既無實,何得殺彼生以養之。彼我皆
無實,即是同體,何忍殺之。二方便隨緣止,觀一切靈
蠢無始以來,恆與我互作父母妻子親緣眷屬,隨業
改形,所以不識,若殺害之,是殺我過去六親也,安得
不種種方便而救護之。三息二邊分別止,若但觀生
空,悲心不熾,但觀緣屬,慈心未周。今直觀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皆得作佛,無論大小升降,本覺平等,終無
有二,豬牙中現化佛,蛤蜊中現大士,毒蛇聞偈而轉
身證果,鸚鵡念佛而焚得舍利,當知蜎飛蠕動,鱗甲
羽毛,或是過去諸佛,或現在如來,或未來世尊,那有
可殺之理。能修此三止,即成三慈,三慈既成,名佛出
世。一人修之,轉化多人,多人修之,轉化無盡,傳傳廣
化,普遍十方,庶最慘殺業可停,刀兵劫濁可救也。修
元性沙彌,幼持齋戒,癸酉忽萌一食肉想,夢至陰府,
備見殺生者受報楚毒,歷歷分明,乃革心自矢,蓋以
深知過患,方敢孜孜勸人。予為申其說而獎助之,普
願仁人君子,體天地好生之德,推聖賢惻隱之心,必
使殺機永斷,天下歸仁。而又念娑婆之苦空,企樂邦
之常淨,一念十念,咸彰三觀妙修,自戒戒他,悉合三
慈妙行,止觀不二,福慧俱崇,虛妄結業,如湯消雪。則
釋迦含笑於寂光,彌勒授手於兜率,無量壽在其頂
門,觀世音為其勝友矣。
[004-0328c]


惠應寺放生社普勸戒殺念佛文



夫物雖至微,未有不貪生惡死者。此貪生惡死之心,
全是煩惑,亦全是靈知靈覺所發現也。吾人貪生惡
死,情與物同,苟充此情,所欲與共,所惡勿施,安得不
是靈知靈覺。苟昧此情,但知我生可貪,不知他亦貪
生,我死可惡,不知他亦惡死,安得不是煩惑。是故若
欲放生,先須戒殺,欲拔生死煩惑,必須深心念佛。深
心者,自救救他之心,佛者靈知靈覺之極致。深心念
佛者,以自救救他之心,契於靈知靈覺之極致,令若
自若他,念念解脫者也。以此為正行,以不殺大悲放
生大慈助嚴之,必生極樂,蓮華化現,永脫輪迴之苦。
所以修曇禪友,公路居士等,盡心竭力,普皆勸請也。
有緣遇此佛圖,便請專精受持,展轉勸人,功德尤為
不可思議。當知生佛同體,佛者無上眾生,眾生者即
未來諸佛,一念一切念,一切念一念可也。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二
[004-0329a]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三


偶錄一



梵室偶談共五十五條



只貴子見地,不貴子行履,謂有見地,必有行履,有行
履,未必有見地也。今負狂解,而蕩德喪檢,痛哉。



戒生定,定生而戒愈完,因定發慧,慧發而戒定愈勝,
故名三無漏學也。今甫習定,戒先蕪矣,甫學慧,定先
汩矣。以後後廢前前,猶豎梁掘圮基址,覆椽截去梁
柱也。欲優游寢處其下,得乎。


夫惟得其神者,能遺
其跡,亦惟失其要者,必染其病。故今之持律者十人
九陡,演教者十人九流,弘宗者十人九妄,得神遺跡,
百無一矣。


戒定慧三學,佛法大綱,出苦要徑也。今
也見律師陡遂廢戒,見法師流遂棄教,見宗師妄遂
置禪,何因噎廢飯,甘守餓而死也。


有戒無定慧,有
定無戒慧,有慧無戒定,非真戒定慧也。有戒無定慧,
墮欲天,有戒定無慧,墮色無色天,有定無戒慧,墮土
木金石,或空散銷沉,有定慧無戒,墮邪魔神鬼,有慧
無戒定,不免三惡道苦。或曰,若是則古人取乘急戒
緩何居。荅曰,緩之云,非無也。且豪傑之士,與其急乘
緩戒,墮惡道而方昇,何如乘戒俱急,常近佛而無退。
又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急戒即急乘之階梯,若藉經
教為名利本,托話頭為優免牌,戒不唯緩而且廢,乘
雖名急而實緩,甚非古人料揀之心也。


予居徑山,
始受一食法。有禪者曰,定共戒,道共戒是務。茲在所
緩矣,予不屑荅也。嗚呼,儱侗瞞盰,病通斯世,解文識
義,能復幾人。若在所緩,應云定奪戒,道奪戒。共之一
字云何通。


古之受戒者,修心之基也。今受戒者,我
慢幟也。古之習教者,學道之戶也。今習教者,破戒由
也。古之參禪者,增上之要行也。今參禪者,捨戒別名,
謗教塗轍也。革弊防非,在豪傑士矣。


因地不真,果
[004-0329b]
招紆曲,何謂也。方受戒,志為律師矣,方聽經,志為法
師矣,方參禪,志為宗師矣。不為律師法師宗師,無所
用其受戒聽教參禪也。猶應院不為嚫施無用經懺,
俗儒不為作宦,無用舉業,娼優隸卒不為利,無用眩
色俳演,承迎趨走也。雖然,以世法圖利,事雖卑無大
過也,讀書規富貴,得罪宣尼矣,佛法博虛名,玷污正
教矣。


古者透最後關之謂宗匠,博通三藏之謂法
師,塵業不侵之謂持律。今也稍解麤淺機緣,則以宗
自鳴,略知流通教典,則以教自負,但護根本四重,則
以戒自滿。根器狹劣如此,誰與荷擔正法。


予寓龍
居,有老僧看寶積經云,若先看此經,和尚做不成。予
曰,若不看此經,和尚做不成。謂不成和尚法故,謂無
所取於為和尚故。噫,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


予甫受菩薩戒,發心看律藏。闍黎古師試曰,汝已受
大,何更習小。對曰,重樓四級,上級既造,下級可廢邪。
師曰,身既到上層,目豈緣下級。對曰,雖昇他化,佛元
不離寂場。


一花拈於三藏既說之後,達磨來自佛
法盛行之時。龍畫就,一點睛則飛去也。今龍影尚無,
睛何處點。


邇來宗教大失,在為正法之心不切,為
門庭之見熾然。詎知為正法,門庭不期高而自莫及,
為門庭,正法以爭抗而愈玷污也。


古者大宗匠之
埽教為義學,認指為月,不見真月也。彼已具通教理,
但不能親證親到,故奪其依解,俾入真通。今之學者,
尚未夢見教理,何所用埽,不幾謗法之罪乎。


如來
應世,教隨機設,故大小兩乘,並行不悖。其小乘者,出
家受具,先以學戒為基,次讀誦坐禪,隨修一法,不必
兼行。其大乘者,亦必以戒為基,次讀誦坐禪,雖隨根
各分主助,而要兼修,決無一往禪思不通了義,一往
持說不事觀心者。不通了義,味禪之犯必成,不事觀
心,說食之譏何濟。迨夫末法三學,分張尸羅,僅成人
[004-0329c]
天之福,而持犯未達,猶未保其人天,禪思每墮無聞
之誚,而戒慧兩荒,多見淪於惡取,持說每為名利之
媒,而戒定俱廢,罕不落於空談。噫,安得豪傑士,一振
其頹者乎。身為床座,所深願焉。


末法衰敗,良以邪
正不分。丁斯時者,未暇較深淺,急須甄邪正。如以深
淺,則如來三昧,迦葉不知,迦葉三昧,阿難不知,乃至
六群比丘,猶勝馬鳴龍樹。正法尚爾,末法可求全責
備乎。如以邪正,則頻伽在㲉,已勝餘鳥。砒毒少許,便
能傷命,安得不辨於幾微乎。故其人正,淺亦可依,其
人邪,深愈當斥。正人雖淺,必害少而利多,邪人雖深,
必害多而利少。欲辨邪正之致,未有出於教理二種
定量者也。


宗者無言之教,教者有言之宗,至言也。
三藏十二部,默契之皆宗也,既無言矣,安得謂之教。
千七百公案,舉揚之皆教也,既有言矣,安得謂之宗。
故不以說證分宗教,第以門庭施設者,噇糟漢也。


數見教病則思禪,數見禪病則思教。然有當互救
者,亦有可各自救者,良以病在當人,非法門咎也。何
謂各自救,實義虎,決不以畫餅充饑,真禪人,決不墮
惡取空見。三藏十二部,無一法不勸修行,今之不修
行者,皆叛教人,非學教人也。西來大意,直指人心,見
性成佛,今之不務見性成佛,而妄逞邪解者,皆謗禪
人,非參禪人也。既云見性,安得撥教律於性外,既成
覺者,安得置教律於不覺。即或未能,且以一句話頭
作見性成佛方便,權置萬行門頭。必須信得及,守得
定,是非莫管,身世俱忘,憤同殺父,急似燒眉,寒暑饑
渴,尚無暇知,律檢教門,又何暇謗。直以一門深入,未
及兼修,亦以一鏡既懸,能含多影。故舉起話頭,萬緣
俱捨,即檀,十惡俱息,即戒,境風不動,即忍。綿密不斷,
即進,更無異緣,即禪。真疑歷歷,窮義路之淵源,詣離
絕之境界,尋伺無棲,能所雙絕,即慧。若不能捨緣息
[004-0330a]
惡,不動綿密,更無異緣,真疑歷歷者,當知不名真提
話頭也。既不真提,獨以之為優免牌,且為邪見本,豈
法門咎哉。故知教禪,法無優劣,特因地不真,利名奪
志,不免作獅子身蟲耳。果求其本,則禪亦無病,何求
救於教,教亦無病,何求救於禪。又學人因地雖或不
真,若遇正師,自能中養不中,才養不才。唯師匠自眼
未明,自事未了,盲引深坑,雖正因之士,猶被其荼毒,
況適相叩者哉。吾故曰,法門之壞,撐法門者壞之也。


唯真宗匠,可呵教家空言,唯真義虎,可斥宗乘儱
侗,否則自救不暇,何堅固鬥諍為哉。


今人患不在
提話頭,患不知所以提耳,患不在廢萬緣,患廢不盡
耳,亦不患教人提話頭,患不知所以教耳。且萬緣既
廢,身心世界何以依然不廢。廢惡不廢善,猶在人天,
廢善不廢惡,報必三惡,捨人天而趣三惡,謂之有智
可乎。又身心世界,既不能全體放下,則真實話頭,必
不能直下承當。以悠悠泛泛心,而提儱侗話頭,自誑
也,於悠悠泛泛人,而儱侗教提一話頭,誑人也。以誑
人之師,誑自誑之弟子,法門抑何罪乎。故雲棲曰,人
以為佛法復興,吾以為宗風大壞也。


唯三種人可
參話頭。一者,夙具靈根,著手便判,身心世界,全體放
下,金剛寶劍,當下提起,直待大事了畢,然後或見知
識,或觀契經,印證自心,接引後學。二者,雖道路未甚
明白,能依真實具眼宗匠,死心參究,到歧塗處,自能
為我指點,到根節處,自能為我解闢,到轉關處,自能
為我拶入。三者,既未深明道路,又無真師,必洞徹教
理,方死心參究,雖不能通三藏眾典,楞嚴一部,不可
不精熟也,譬如獨自遠行,若不預問路程,斷斷必有
錯誤。除此三種,其餘悠悠泛泛之徒,欲參禪悟道,敢
保十個,錯有五雙。


憨大師,以話頭喻敲門瓦子,至
言也。識得本無實法,方能用法,而不被法縛。或有病
[004-0330b]
其說破,令不生切心,則金剛筏喻,圓覺標指,亦有過
邪。且惟說破,知瓦非寶,亟在敲門,若不說破,必忘敲
門,終日玩瓦。救病神丹,而人顧病之,得無愚且狂乎。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然則參禪念佛止觀,皆
方便也。既謂之門,安得同,若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則三皆一致,安得異。故真修止貴就路還家,說同說
異,增益戲論。


憨大師方便語,曲為末世開助道門,
契理契機,善之又善者也。或非之曰,正道不得力,更
修助道,教門則可,宗乘斷不可。噫,若論向上一著,話
頭亦用不著。既許話頭,已屬方便,安得獨廢助道。必
不許持咒為助,先不許提持話頭,以話頭為宗而許,
是謗宗,以持咒等為教而不許,是輕教。輕教謗宗,何
止得罪憨師,三世佛冤耳。


今之知識,每於利者令
參禪,鈍者教念佛,是參禪唯被上機,念佛唯為中下
也。夫禪不曲被中下則謗禪,念佛不被上機則謗教。
禪教俱謗,扇以成風,遂令禪作虛名,念無實行,可悲
也。詎知參禪念佛及修教觀,各有夙根。一一根性,各
分三品。禪門第一品人,觸著便了,更無餘事,夙具靈
根,如時雨化。第二品人,直下不疑,深藏密養,直待瓜
熟蒂落,大用現前,龍天推出,任運利生。第三品人,具
大疑憤,如殺父怨,判盡平生,究明此事。念佛第一品
人,頓悟自心是佛,念念圓明,第二品人,深信自心作
佛,念念入理,第三品人,深信佛力無量,念念滅惡。此
復四種,謂念佛自性,念佛相好功德,念佛名號,念佛
形像。此四各通三品也。教觀第一品人,創聞圓理,頓
發初心,成正覺於剎那,示八相於百界。第二品人,信
一境三諦,淨生身六根,伏住地無明,摧見思塵垢。第
三品人,發圓覺於聞經,修五品之觀行,習三觀以成
熏,伏五住而趣覺。由此言之,法無優劣,應病則是藥
皆靈,機有淺深,執方則因藥成病。


身病知憂,家不
[004-0330c]
給知憂,年不熟知憂,方隅不靖知憂。獨大事未了則
不憂,佛法將澌則不憂,眾生業重則不憂。或雖憂而
不知所以憂,或復倍增其可憂。噫,憂寧有已時也。


宗乘所以超勝者,具諸功德而無所住故也。若以不
具為不住,何異家無斛米兩金,而曰超勝千金之子。


古者相宗易,性宗難,故玄奘捨性習相,演教易,證
宗難,故神光立雪斷臂。今也不然,以宗自鳴者,教茫
然也,以教自負者,相宗紊然也。嗚呼,難其所易,而易
其所甚難,不能舉一羽而能舉百鈞,不能見輿薪而
能察秋毫。五尺童子,不為所欺矣。


予遊歷諸山,備
覽人情物態,顛倒最多,卒難悉舉。且如飲食衣服,塵
勞也,惟恐不勤,持誦禮拜,勝業也,惟恐不惰,三聚淨
戒,出世正因也,深厭煩瑣,百年活計,生死根本也,常
虞缺略。為佛法慢幢高起,求貨利體面頓忘,乃至同
一語也,謂出某經論,則棄如怨敵,謂出某語錄,則愛
如珍寶。世緣中事,與道無妨,律檢教門,有違向上。嘻,
吾不知其所趣矣。


何謂教,何謂宗。語言施設之謂
教,忘情默契之謂宗。故宗也者,雖云教外別傳,實即
教內真傳也。如以指指月,認指為月,不可也,謂所指
非月,亦不可也。且諸佛言教,皆指,諸祖語錄寧獨非
指。不認佛指作月,何獨認祖指也。又祖所指是月,佛
所指寧非月。信祖之所指,何獨不信佛所指也。甚矣,
人之顛倒也。


發大心猶易,具正見更難,具正見猶
易,勤修習更難,勤修習猶易,除心病更難。然心病不
除,安事修習,修習不勤,安取正見,正見不具,豈真大
心。則直謂之發大心難。


利關不破,得失驚之,名關
不破,毀譽動之。既為得失毀譽所轉,猶以禪道佛法
鳴乎。


不見己短,愚也,見而護,愚之愚也。不見人長,
惡也,見而掩,惡之惡也。


或問予,汝何願,願生西方。
更何願,願入地獄。曰,是何心哉。曰,西方則上事諸佛,
[004-0331a]
地獄則下度眾生。佛從彌陀始,願王勝故,生從地獄
始,悲心切故。


有禪者問予,作何功夫。曰,念佛。曰,念
佛何為。曰,求生西方。禪者嗤曰,何不薦取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用是妄念妄求為。予曰,汝謂阿彌陀佛在
性外,極樂國土在心外邪,心性亦太局隘矣。即汝所
謂不念不求者,非惡取空邪。


善知識者,猶良醫乎。
良醫能兼療諸病,亦有專治一病者。兼療則應病與
藥,專治非其病不醫,故皆能壽夭而生死也。若伎倆
唯一,欲眾疾普收,其傷害多矣,況一伎未精哉。



云,真人前說不得假。今也假人前說不得真。悲夫。


語云,三日賣不得一擔真,一日賣得三擔假。吾曰,寧
使千日賣不得一擔真,不願一日賣得千擔假。



謂參禪則悟道,不必求生西方,念佛則生西,未必即
能悟道,不知悟後,尚不可不生西方,況未必悟邪。又
禪者欲生西方,不必改為念佛,但具信願,則參禪即
淨土行也。又念佛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即得無生
法忍,豈非悟道。故參禪念佛,俱能悟道,俱能生西也。
但有疑則參,無疑則念,在人下手時自酌耳。


古人
自牧愈卑,品愈高,今人自視愈高,品愈卑。古人自處
愈小,道愈大,今人自視愈大,道愈小。古人自考愈歉,
德愈完,今人自恃愈完,德愈歉。是謂不揣其本,而齊
其末。


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君
子以人之過為己之過,每反躬而責己。夫不謂人過
謂己過,有四觀焉。眼見惡色,耳聞惡聲等,皆自業所
感,非關他事故。惡境紛紛,皆唯識所現,虛幻不實故。
眾生煩惱無量,應度應斷,己分事故。眾生修惡,即是
性惡,眾生性惡,即己性惡故。


法性本常住,云何分
正像。正像之分,全在人耳。嗚呼,時丁末季,去聖時遙。
為利者十之九,為名者十之一,為己生死發二乘心
者百千中一,為大地眾生發無上心者,萬萬中一。此
[004-0331b]
止就禪和料簡耳,應院及俗人,又不必言矣。佛法將
安恃邪。


生西方以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
心,此三直至成佛。流俗人亦三種心,輕心,忽心,將就
心,此三常遊五趣。嗚呼,前三百千中或一有,後三百
千中或一無,奚怪口言求生者多,真實往生者少也。


末法中病,有三不可救,喜守不喜攻,喜略不喜廣,
喜同不喜異。交友有三大惡,喜順不喜逆,喜口是而
心非,喜不如不喜勝。學問有三大錯,好多不好精,逐
末不求本,求解不求證。


古人疏經論,必為發幽微,
示指歸,出綱要,明修法。故隨依一典,可了生死,上弘
下化。後世畏其繁而廢棄焉,雖似善變通,實大傷教
眼,如五霸尊周,周益受削。嗚呼,攀枝忘幹,罪元不在
先賢,因噎廢飯,訓豈可遺後裔。扶教者曷深思之。


予見學士堂與務下互輕也,學士曰,彼不知教,不知
理,貿貿然勤作而已,非我等,叢林無光輝,縉紳莫酬
對矣。務下曰,我竭力而作,彼袖手而食,戒德不守,學
業不成,安用是浪蕩子為哉。予傷之,私念曰,彼學士,
胡不念務下之勞,實我外護,我無實行,坐享難消,即
一切作普賢想。彼務下,胡不念我等障重,無聞熏種,
彼等聰利,皆由夙因,即一切作導師想,叢林不幾盛
乎。復見禪堂與藏堂相輕也,禪輕藏曰,彼鑽故紙,圖
嚫施耳,使進而坐香,安可得,亦安可能哉。藏輕禪曰,
彼坐食而身不勞,守癡而心不用,叩以了義,茫無所
知,警其昏沉,瞋心震發,悟道無人,著魔接踵,何如看
經種般若因,作務得人天福邪。予倍傷之,復代念曰,
我堂大事未了,滴水難消,彼應和有外護功,閱藏為
思修本。設我念念親切,法行亦無超于信行,儻悠悠
自縱,禪誦反高出于坐禪。而藏堂人,胡不念明理不
修行,說食終不飽,發心欲坐禪,勝十方論師,況謝絕
萬緣,併除昏散,專心向上,窮究本參。我等散心,豈能
[004-0331c]
彷彿,則法門不亦光乎。唯貢高各蘊於懷,忌剋每形
於吻,致令是非蜂起,體段兩傷,皆獅子身蟲矣。



智利宜慧行,力強宜定行。亦各有二種,慧行二者,一
單從慧入,明極則誠,不煩修定而自得定,此夙因深
厚,習氣微薄故也。二能發聞解,不能即證,必依解起
行,行起解絕,若不猛做一番,不能親證親到,故須定
力濟之也。定行二者,一單刀直入,便能徹法源底,此
亦夙因深厚正見力強故也。二但能死守,不能權變,
每墮空見,或耽味禪,求脫反縛,求升反墜,必慧行濟
之,方免墮坑落塹也。復有智力並備定慧雙圓者,如
佛在世時,聞法得道,及六祖等是也。若夫借宗教資
牙後慧,托話頭為優免牌,慧行定行,兩無所當,皆獅
子身中蟲矣。


雲棲大師發揮念佛法門曰,有事一
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說者謂持名號是事一心,參誰
字是理一心,亦何訛也。夫事一心者,歷歷分明,不昏
不散是也,理一心者,默契無生,洞明自性是也。是參
時話頭純熟,猶屬事門,念時心佛兩忘,即歸理域,安
得事獨指念,理獨指參也。又參誰字,謂之究理則可,
謂理一心不可。然非其人,即究理亦未可輕易。何以
故,事有挾理之功,理無隻立之能,幸審思之。


甚矣
二見之為害也,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同依於一心,而
判然為二。宗乘教乘,同傳於一佛,而判然為二,法性
法相,同秉於一音,而判然為二,慧解行門,同詮於一
教,而判然為二。二見紛然,正見滅矣。


坐禪名一,實
則有六,謂圓頓禪,次第禪,利慧禪,鈍修禪,世俗禪,假
名禪也。圓頓禪者,創聞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不可思
議,微妙理性,而發其心。此復四,一者,乍聞即悟,頓證
自心,不落階級,具足智德,二者,以未頓證,便大疑憤,
畟塞虛空,當下依正兩忘,凡聖坐斷,昏散無棲泊處,
智理無湊合處,儼如有氣死人,直待冷灰豆爆。三者,
[004-0332a]
未能直下成片,實信得及,疑得定,雖被無始業力所
纏,種種昏散障緣,不退初心,或一向單提,或道品助
成,畢生不起名利心,不起餘乘心,約機即鈍,約根亦
名圓頓種子。四者,先於教典留心,討明理性,隨起觀
行,名為乾慧,次得相似理水,名入信心,次乃發心,名
入正位,即與頓悟同一智德。須知頓悟,本多生熏習,
故初心不可不於至教厚植種子也。次第禪者,先以
空慧修一切智,觀一切法無不皆空,次以假慧修道
種智,觀一切法從空建立,後以中慧修一切種智,觀
一切法非空非假,即第一義心。利慧禪者,達一切法
如幻如夢,當體全空,非空故空。鈍修禪復四,一者,為
得神足行菩薩道,修根本四禪,依之發通,二者,深觀
十二因緣,坐斷無明,三者深觀四諦,剎那斷惑證真,
四者,雖深知苦諦,必九次第定,漸次斷惑證真。世俗
禪復二,一者,凡夫以欣厭心,修上八定,二者外道計
彼涅槃,修習彼定。假名禪復三,一者,雖聞圓頓名言,
慕名不會義,強提一話頭,尚未解盡話頭義路,況義
路窮處,是人以一句話,作優免牌,盡廢他善,死在繫
驢橛上,雖稍卻昏散,且未得世俗禪定,安望圓頓。雖
無大害,卻失聞熏無量功德。二者,於諸祖機緣,深求
道理,廢寢忘餐,或得一義路入處,輒認為有所醒發,
便作得本不愁末想,是人雖不撥萬行,常躲身無事
甲裏,且以解行分作兩橛,是名謗真般若。三者,但好
虛名,以機緣資牙慧,胡說亂說,自害害人,或挂虛名,
言參話頭,偷安藏拙,昏散不除,憎愛恆熾,空消檀施,
敗壞法門。已上六種中,共成十有五等,若再料簡,差
降更多。嗟哉末季,徒取其名,莫稽其實,柰何宗教不
埽地也。


古謂虛舟飄瓦,則不生瞋,今亦生瞋矣,鵲
噪鴉鳴則不分別,今亦分別矣,逆順境緣,安望其脫
然邪。


法門有七壞相,六興相。何謂七壞相,一懼命
[004-0332b]
天,知命孤,以家貧故,令出家,二避難無聊,激氣求安
樂故,自出家,三求清高故自出家,四以好名故受戒,
五好名故聽經,六藏拙故參禪,七好名故參禪。七種
雖高低不等,優劣判然,同為因地不真,壞法門一也。
何謂六興相,一為生死故出家,二為大菩提故出家,
三為修行基本故受戒,四為修行門路故聽經,五為
了生死故參禪,六為得種智故參禪。六種雖大小不
等,偏圓有殊,同為因地真正,能興正法一也。噫,凡吾
同類,尚自考之。儻因地真,幸善自保持,俾終正而不
入於邪。或因地未真,則痛自改悔,速反真而無溺於
偽,庶幾自救,亦救法門耳。


正人觀邪法,邪法亦成
正,邪人觀正法,正法亦成邪。深人觀淺法,淺法亦成
深,淺人觀深法,深法亦成淺。圓人觀偏法,偏法亦成
圓,偏人觀圓法,圓法亦成偏。道人觀俗法,俗法亦成
道,俗人觀道法,道法亦成俗。嗚呼,今之正成邪,深成
淺,圓成偏,道成俗,往往矣。試各自簡點,苟知其病,必
知其藥,深望之。


有名同而實異者,如佛言道,謂三
種菩提。老言道,謂虛無自然,儒言道,謂五常五倫,未
可同語也。有名異實同者,如台宗謂之一心三觀,賢
首謂之一真法界,相宗謂之勝義唯識,禪宗謂之向
上一著,未始少異也。譬一帝都曰北京,曰燕都,曰順
天府,有盛譚北京,鄙燕都為陋劣,或譚燕都,鄙順天
為陋劣,吾知其必被嗤也。彼性相分河,南北豎黨,何
以異此。


松江李居士,寓天封寺,猛欲出家。予問汝
欲出家,曾看經否,未也。看語錄否,稍看。何以看語錄
不看經,曰,經則煩細,語錄爽快可觀。予曰,爽快可觀,
無如水滸傳,三國志矣。


偶書二則



諸佛修稱性之善,故能化身千百億,自在度眾生。眾
生造稱性之惡,故能一一身遍滿八萬四千大地獄,
[004-0332c]
一日一夜具受八萬生死之苦。然則佛境界不可思
議,眾生境界亦不可思議,秖由現前一念,本自不可
思議耳,有智者宜安從邪。


四凶居堯舜之世,而不
能自安其生,孔孟丁春秋戰國之亂,而不足以改其
樂,故知得失全由自心,外境何與焉。今人不治心而
問境,無乃惑乎。


閱陽明全集畢偶書二則



君子小人,良知之體,未始不同也。一蔽於私而不能
致,遂嫉功忌能,誣忠陷良,無所不至。吁,可哀矣。唯君
子昭曠如太虛空,絕不與較是非,辯得失,故小人卒
無所騁其毒,而陷溺未深者,猶可化為君子。一與之
抗,則其去小人不能以寸,而玉與石角,玉必先敝矣。
通此佛氏二無我觀,妙旨泠然。孰謂世閒大儒,非出
世白茅哉。或病陽明有時闢佛,疑其未忘門庭,蓋未
論其世,未設身處其地耳。嗚呼,繼陽明起諸大儒,無
不醉心佛乘,夫非鍊酥為酒之功也哉。


學無論儒
釋,其貴真賤偽一也。學果真,雖一時受讒被抑,精光
終不可掩,學苟偽,雖一時欺世盜名,醜態終亦必露。
故曰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夫直道即良知本
體而已,致此本體,可建天地,質鬼神,俟百世,況斯世
之民哉。顧斯世之民信之,而權姦獨誣陷之,俗儒獨
排斥之。彼權姦俗儒獨無良知邪,特有以蔽之弗能
致之耳。嗚呼,均此本體,但弗致則與瑾彬同惡,能致
則與陽明同善,讀聖賢書者,宜何如慎其獨也。今世
佛門,陷足於偽者亦多矣。吾為此懼,欲閑之而未能。
閱此書,不覺感憤流淚云。


偶書二則



唯識以遍破我法二執為宗趣,故借立法為遣情之
門。般若以會一切法無非妙理為宗趣,故借破執為
立理之門。然則唯識宜名破相,般若宜名立法,而相
[004-0333a]
傳反稱唯識為相宗,般若為空宗者,謬也。


鳥窠禪
師為侍者吹布毛,止是初入信門方便,世多認為極
則事,其為白香山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二語,正是
徹骨徹髓,原始要終法門,世多認為淺近事。無怪乎
解行分張,不達實相正印。


山客問荅病起偶書



靈峰有五美四惡。何謂五美,一者泉甘且多,二者黜
陟不聞,三者暑不酷,四者寒燒柴火,五者蚊少。何謂
四惡,一者病時醫藥難,二者貧時借貸難,三者大風
能飄瓦,四者地瘠多砂,所生穀菜味皆劣。客曰,敢問
四惡亦可屏乎。山曰,可。客曰,請聞厥方。山曰,節口腹,
慎寒暑,則少病,斯屏醫藥矣。少欲知足,則不貧,斯屏
借貸矣。緊覆茅,泥治壁,糊窗閉戶,斯屏風矣。依佛教
戒,於美惡食勿妄分別,趣療形枯,斯屏劣味矣。客拜
曰,善哉受教,請畢世依君住。




致知格物解約佛法為唐宜之說



知者,明德之本體,乃中道第一義諦妙心,非空非假
而實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者也。致者,一心三觀,了達
此一諦而三諦也。物者,迷此知體,而幻現之身心家
國天下,如水所結之冰也。格者,推究此身心家國天
下,皆如幻影,並非實我實法,如以煖氣銷堅冰也。欲
得水,莫若泮水,欲致知,莫若格物,冰泮水現,物格知
致矣。物者,所觀之境也,格者能觀之智也,知者所顯
之諦也。一心三觀名格物,一境三諦不令隱晦名致
知,不可以致知為空觀,格物為假觀也唐謬分故破之。了知
五位百法皆無實我實法為物格,轉第六識為妙觀
察智為知致,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為意誠,轉第八
識為大圓鏡智為心正,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為身
修。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乃至一世界清淨故,一切
[004-0333b]
世界清淨。為家齊國治天下平,只一物格工夫到底,
致知之學,始無虧欠,是謂究竟不離於初步也。


藏性解難五則



隨緣那名不變,不變那得隨緣一難。非不變之體,安有
隨緣之用,非隨緣之用,安顯不變之體一解


不變體
常,隨緣用無常,還是一分無常,一分常二難。體不變故,
妙用不變,體常用亦常,用隨緣故,舉體隨緣,用無常
體亦無常。常與無常,二鳥雙遊二解


正隨緣時,不變
安在,悟不變後,豈更隨緣三難。正隨緣,隨緣即不變,別
無不變所在,如二月外無真月,二月即是真月。悟不
變,不變隨悟緣,了了常無迷惑,如淨眼見真月,更不
見二月三解


月是能隨邪,見是所隨邪四難。就月為喻,
真月不變,一二皆隨緣。真月隨人見一見二,不變常
自隨緣。見一見二,實無他月,隨緣常自不變,就見為
論,見性不變,見一見二皆隨緣,見一是真見,見二是
妄見。只一見體,而有真妄,不變常隨緣,真見妄見總
是見,隨緣常不變四解


月是能隨,即是所見,見是能
見,即是所隨,名不二邪五難。此非不二,須知月不在天,
見不在目。月在天,見在目,二物相遠,如何成見。又復
月不來目,見不往天,月來目,天則無月,見往天,目則
無見。然非月何見,非見何月。月若是見,復何名月,月
若非見,云何見月。見若是月,復何名見,見若非月,月
云何見。從此體會,方知能所不二。不二之性,即是不
變。迷者謂二,悟知不二。總號隨緣,一性隨迷悟兩緣,
迷悟總不改一性也五解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三
[004-033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