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14 雲棲法彙(選錄)-明-袾宏 (master)



雲棲大師遺稿卷一目錄




* 書一附來書

* 答 荊王
* 答 樊山王
* 答龍池一心禪師二首
* 答潞安交光法師二首
* 答蘇州曹魯川邑令二首
* 答四川黃慎軒太史三首
* 答黃慎軒王墨池諸居士附黃太史回書
* 答桐城吳觀我太史廣瀹五首
* 答方伯本如吳公
* 答嘉興包心弦孝廉
* 答湖廣汪靜峰中丞
* 答紹興王墨池京兆
* 答江西郭青螺司馬
* 答湖廣曾金簡儀部
* 答嘉興郡伯槐庭蔡公
* 答崑山王孟夙居士廣鉞
* 答太倉王弱生駕部廣嶢三首


雲棲大師遺稿卷一


書一



答 荊王



予繫樊籠。不能覽名山之勝。具香敬命香火僧可
性朝禮雲棲。請領法名。以種來因云。


計請法名



荊王 荊妃李 次妃周 荊世子 第四子長
陽 第五子寶陽 第六子復陽 三侍長理珍


法名如命奉上。處尊榮之地。不昧宿因。投誠內教。更
精修淨土。求願往生。即樊籠成大解脫境界矣。
[019-0116b]


答 樊山王



竊伏江漢。稔聞夙德。欲屢通心。恐石頭故事。無益
懸馳。脫有浮湛。為人增業耳。大師以一人兼三藏
之正權。出茲手眼。利盡人天。一切有情。次第歸正。
上佐皇朝沕穆之風。內合佛祖泥洹之旨。現機密
行。弟子固早悉之矣。蓋繇世緣未了。至道待時。跡
混小王。暫棲弘應。以圖不負佛祖。苟有藉手禪門。
旋顏樂國。則此奪胎五濁。更起三生。實弟子之方
便。亦隱俗之微指也。大師成就法界巨細功德。久
具佛眼。玄識默會。必知傅大士之不誣。陳智者之
有據。則弟子以所著似上。儻得目擊而道存乎。偶
廬山禪者定虛入浙。一念附呈。至於定虛之與弟
子。夙有金針投缽之緣。弟子家居所作所為。及平
素馳仰慈德者。定虛自能譚。茲不贅語。伏惟鑒念。
季秋五日弟子鉹手書。


遠荷德音。兼以佳刻。捧讀初贊。蓋古今一息。生佛等
觀。雖未卒業。而卓然之見已概得之矣。又於定虛師
處得聞高範懿行。千里如面。曷勝慶快。豈非乘夙願
力。示跡王家。而弘度末法者耶。定虛行甚促。不及致
詳。聊奉山刻數種備一覽。


答龍池一心禪師



弟寓京師普照。計俟瞑目矣。自戊申春。被諸徒捉
歸還龍池。方冬底。已是氣衰力弱。務要強我再據
胡床。胡說亂說。謂之上堂小參等。隨說隨記。至庚
戌冬。因病顧之。已纍帙。分而為二。曰閒談。曰晚話。
緣小故。匍匐入城。遇吳之矩諸公索語。出示。見故
勉刻與諸方共之。然弟慚無福。茲言也。諸方信否
未可必。念當斯世。所難遇者。具金剛正眼。兼罕得
亡性命底漢子出頭為我印正。作倡導語。與諸方
增信。是歉。忝吾兄乃同參。故走徒祈一言為引。庶
[019-0116c]
曹源涸而仍流。覺。樹枯而再茂云。幸弗吝教之。極
荷極荷。


憶與吾兄參笑巖和尚於京師柳巷。三十年於茲矣。
而兄佩單傳之印。倡導東南。廢朽臥疾深林。如在井
底遙聞雷霆之聲而已。慚愧慚愧。向辱手書。兼以諸
刻。忻暢夙懷。緣乏便人。久疏音問。偶以貴邑人至。聊
寄寸楮。以代問安。諒之諒之。




老病殘軀。終日床席。忽承談話遠遺。強力略展一二。
爽豁鄙懷。惜困甚。未能卒業。久禁筆硯。序引不能奉
命。但佛燈久晦。幾欲熄滅。而吾兄以振起先宗為已
任。弟何敢辭。今實病劇。姑遲遲云爾。


答潞安交光法師



久聞吾師以鴻儒望族。科第世家。而能頓裂樊籠。
高蹈方外。必卓然有見於竭生死盡性能者惟佛
堪依。是以披剃居山。清修化世。兼聞一方緇素縉
紳靡不宗仰。然猶未詳見諦何似。每欲發心參訪。
輒為緣業所羈。恆以祜薄障深為恨。五載前。忽於
蒲之山陰殿下邊得師彌陀疏鈔讀之。見其一文
一字。徹上徹下。盡其表裏精麤。視昔人或偏於事
或偏於理者皆當北面矣。且其文固隨經簡約而
義則汪然浩然莫可涯涘。其於佛之法。藏總持殆
盡。然則我師祖關得髓教海窮源者乎。抑或法身
大士應現指迷者乎。何盡其意味如此哉。於是率
山陰南向稽首再拜。即日命工重刻廣施。第鑑之
楞嚴疏刻。已刻成矣。為潞人所督。匆匆北行。不及
敘其顛末。無何。蒲中彌陀疏板亦成。寄百部於潞。
以獻之瀋千歲。千歲披閱。極其尊稱。隨以散施緇
素知音者。而王公大人縉紳善信莫不喜奉。亦潞
所未有之勝事也。緣是鑑於我師益深傾渴神馳
[019-0117a]
莫可為喻。仰間忽值無外師受托朝海之便。聞千
歲亦有師問訊禮數。因附寸楮代參座前。兼奉僭
刻楞嚴著疏。計十二冊。百叩乞師海印照臨。是非
莫隱。更祈不吝回音。遙為示教。則百城不舉足。而
萬里如面侍矣。幸甚幸甚。臨楮不勝馳仰之至。統
希愍鑑。諸不盡。


重蒙佳刻遠頒。乍閱一二。已覺精粹微密。如獲異寶。
忻感忻感。來師返旆甚促。未及遍觀。尚俟虛心卒業
以揚法施。不肖年衰。況復山川迢遞。雖不能親炙。而
神交萬里矣。




前自無外師北旋。拜領手翰。如面慈顏親領法語。
乃云尚未卒業。故無印證可否。三歎至人珍重。不
輕臆斷也如此。然日夕南懸。未聆音耗。想無風便
故爾也。且於無外轉付我師佳刻。開發鄙心蒙昧
者極多。不勝縷謝。獨於論楞嚴處有一二可以請
益。別載副啟。乞師靜閱後務示回音。至祝至祝。我
師彌陀疏鈔。極為時機洪益。當時極力獎山陰。元
峰重刻。印百部獻瀋國主。凡遇學人及知音居士。
極口稱讚。令熟閱之。以種西昇緣種。今秋八月間。
一方縉紳宗室及士庶。懇請鑑於今冬立百八期。
升座細講師之疏鈔。獨懼我師該博精深。旨趣微
奧。恐不勝任。勉強領荷。業已成矣。擬於九月半間
祝香於師。乞我師遙為加被萬萬。諸不盡。


伏讀我師刻中論楞嚴徵心處有云。若論妄心。實
在身內。愕然驚悚。斯言若是。則鑑註全差矣。重復
披玩經意。最初所徵者。元是徵妄心。非徵真心也。
其言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等。正說妄心。非說
真心。然此義人多易迷。正以真心亦有三不在義。
彼則別有其義。所謂宗同而因別也。然妄心以無
[019-0117b]
體為因。真心以體遍為因。試立量云。妄心是有法。
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為宗。因云。無體故。又量
云。真心是有法。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為宗。因
云。體遍故。是則宗雖似同。而因實天淵也。故斯經
破妄心則云無處無體。名畢竟破也。他經於真心
雖不立處。而實不破體。以體實有。非可畢竟破也。
圓覺云諸幻滅盡非幻不滅是也。十家註解差處
固多。至於經初所徵之心。皆知徵破妄心而己。獨
或問錯誤。與師見乃同。雖已入藏。不可從也。至於
妄心實在於內。惟人天教中獨有此執。全是生死
深根。小乘有學但存此疑。而無學位中全證我空。
徹悟妄心無體而不在內也。若曰實在。則為有體。
又曰於內。并其有處。體處俱有。何以謂之妄心。經
云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夫既謂之惑者。
表其元不在內而誤執在內也。若實在內。何以謂
之惑哉。蓋眾生所執在內我心。如龜毛兔角畢竟
無體。故名我空也。此是小乘證極。大乘初門。故涅
槃名此為半字教也。然師心或見教中有去後來
先之說。而言八識為一期果報之主。結命於身中。
故言實在於內耶。此是法相宗中如來順世間法
相而談。到般若已即破盡。何況頓圓。故般若謂壽
者相即謂此也。當知八識中有一分真一分妄。其
真即遍法界真心。其妄即身中性命主宰。既謂之
妄。豈是實有耶。蓋性命在於身中。如月影在於水
中。脫體全似。而畢竟實無。正因詐偽如此。所以人
乘仙乘天乘皆沈醉於此。不達全空。虛費許多功
力。三界尚不能出。敢望佛道。是誠可憐愍也。又當
知眾生具足真心。而亦具足無明。如金在礦。故現
前無有純真之心。蓋純真即當失眾生名。極而言
之。惟除如來一位如出礦之金。等覺以下猶在眾
[019-0117c]
生之數。以猶有少分無明未全盡也。故眾生其心
名如來藏心。即八識別名。蓋如來二字即其具足
之真。而藏之一字即其具足之妄。故佛終實諸經
皆作此說。然但泛言顯為深意。而不曾說破眾生。
現前那箇即是。惟楞嚴分明說破。即是六根中無
分別見聞覺知是也。若有分別見聞覺知。即是前
六識心。故愚者難分識與根也。又當知法相宗中
菩薩雖知有賴耶勝心。卻全不知六根中具如來
藏心即是黎耶實體。以彼教中將六根目為色法。
作所緣唯識。不作最勝唯識也。楞嚴最初徵處。呵
非推明無體等文。全破前六識心。次指眼根中見
性為心十番顯勝。乃至推廣四科七大。皆發明如
來藏心而已。此楞嚴以前從來未說之旨。故經云。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是也。然不是未說如來
藏心。但是從來未說六根即是藏心。此正楞嚴獨
異諸經處也。此旨洩後。非但教中無有祕密。即宗
中無復可藏隱處。諸大老所以忌楞嚴箋註意在
此也。故此經文雖十卷之多。而始終惟破識指根
四字而已。故始令眼根中悟。一悟一切悟。終令耳
根中入。一入一切入也。故五卷云。汝今欲知俱生
無明。生死結根。惟汝六根。更非他物。此即因黎耶
中有一分妄故也。又云汝復欲證菩提涅槃。安樂
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此即因黎耶
具足全真故也。以是諸祖多言不離身中。不離當
處。乃至面門出入。皆謂六根。非謂色身五臟中也。
至於不容擬議。不許卜度。皆撥六識。豈復有異旨
哉。此略辯別。詳在疏中。不知吾師高見以為何如。
鑑嘗南仰尊師同佛。非敢我慢逞辯。但念生死關
係匪輕。至人難遇。不敢錯過。所言是非。望師明斷。
不留回互。幸甚。
[019-0118a]


來諭妄心不在內外中間。甚為精確。又尊製正脈疏
所論妄心。亦無不精確。但鄙見云妄亦可在內者。為
正在迷時言也。非的論心體也。故云亦可。亦之一字
意自明矣。其中又引水冰為喻。雖本自無體。然方其
冰時。豈不堅凝一處而失其流動之性乎。妄可言內
亦猶是也。非實以為內也。試以一事驗之。人正熟睡。
欲覺之者。必手挃其身而後覺乎。抑亦手挃虛空而
能使之覺乎。必近其身呼之而後覺乎。抑亦遠離其
身他處呼之而能使之覺乎。此其理自明也。經云一
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雖然是惑。然正惑時。豈
不明明在內。而下即云雖在色身之內。不妨體遍十
方。正遍十方。不妨現在身內。則意自明也。尊疏自是
經之正旨。鄙見傍出。願無疑焉。若不傍出此意。外儒
相難。無以應之。來云妄心不在內為宗。因云以無體
故。今云妄心亦在內為宗。因云以正迷故。冰亦堅凝
為宗。因云以正結故。正結之時。明明堅凝。不妨堅凝
無體。全體是水。則二意互相成不相違也。


答蘇州曹魯川邑令



久不奉面命。歉歉。乃時時獲翻刻教。迪我孔多。慰
謝慰謝。南企法雲。殊切瞻依。適敝郡斷凡悟上人
祇趨壇下。為求法故。附此候安。不佞繆迂。近守東
魯。遠宗西竺。乃於儒釋之書為蠹魚者四十年於
茲矣。亦嘗奉教於諸達者。有所蓄積。冀正之於大
善知識。茲因斷凡之來布之也。夫釋尊有三藏十
二部教。所謂於廣大海。張眾多網。又所謂大囷小
囷也者。祇宜譚大以該小。詎可舉一而廢多。比吾
黨中有倡為歷劫成聖。必漸無頓之說者。夫漸亦
聖說。未嘗不是。而以漸廢頓左矣。尊者內祕頓圓。
而外顯淨土法門。諸佛有然。無足疑者。豈近來聽
眾。不無如法華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
[019-0118b]
證者。直欲以彌陀一聖而盡廢十五王子。以淨土
一經而盡廢三藏十二部。則不佞之所不願聞者
也。時雖末法。而斯人之機豈無巧鈍。有如釋尊為
迦葉為憍陳如其說如此。為善財為龍女其說如
彼。二十五聖各證圓通。文殊所稱又如彼。正所謂
昨日定今日不定。又所謂說我是空且不是空。說
我是有且不是有。此所以為善無常主。活潑潑地。
如水上按壺盧然。非死殺法也。儻釘椿守窟。焉利
人天。所願尊者為大眾衍淨教。遇利根指上乘。圓
融通達。不滯方隅。俾鵬鷃並適。不亦盡美盡善乎
哉。又佛華嚴乃無上一乘圓教。如來稱性之極談。
非教非宗。而即宗即教。不空不有。而無垢無淨。是
在法華猶較一籌。若餘乘似難與之絜長比短也
者。尊者乃與彌陀經並稱。已似未妥。因此遂有著
論騰之。架淨土於華嚴之上者。朱紫遞淆之謂何。
鹿馬互指又何說也。此而無人言之。天下後世必
有秦無人焉之嗤。亦願尊者為淨土根人說淨土。
為華嚴根人說華嚴。毋相誚。亦毋相濫。乃為流通
佛乘。乃為五教並陳。三根盡攝。奈之何必刻舟而
求劍。且彈雀而走鷂也。若夫華嚴一經。有信解行
證四法。善說此法者宜莫如方山。今其言具在。可
覆也。爰有清涼。人號為華嚴菩薩。而實不會華嚴
義旨。草草將全經裂為四分以隸四法。舍那妙義
委之草莽矣。亦願尊者辨黑白。分涇渭。揭杲日於
義天。嗟嗟。今之時緇素中高流日就彫謝。不佞之
所仰重於尊者如泰嵩然。故不以讚而以規。知尊
者無我。而不佞亦非為我。故諄諄言之。惟尊者亮
之。


久聞居士精意華嚴。極懷敬仰。茲接手教殷勤。直欲
盡法界眾生而納之一乘性海。是普賢大願也。然不
[019-0118c]
肖雖崇尚淨土。而實則崇尚華嚴不異於居士。夫華
嚴具無量門。求生淨土。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耳。就
時之機。蓋繇此一門而入華嚴。非舉此一門而廢華
嚴也。又來諭謂不肖以彌陀與華嚴並稱。因此遂有
著論駕淨土於華嚴之上者。此論誰作乎。華嚴如天
子。誰有駕諸侯王大臣百官於天子之上者乎。然不
肖亦未嘗並稱也。疏鈔中特謂華嚴圓極。彌陀經得
圓少分。是華嚴之眷屬流類。非並也。古稱華嚴之與
餘經。喻如杲日麗天。奪眾星之耀。須彌橫海。落群峰
之高。夫焉有並之者。此不待論也。又來諭謂宜隨機
演教。為宜淨土人說淨土。為宜華嚴人說華嚴。此意
甚妙。然中有二義。一者千機並育。乃如來出世事。非
不肖所能。故曹溪專直指之禪。豈其不通餘教。遠公
擅東林之社。亦非止接鈍根。至於雲門。法眼。曹洞。溈
仰。臨濟。雖五宗同出一源。而亦授受稍別。門庭施設。
理自應爾。無足怪者。況不肖凡品乎。若其妄效古人。
昨日定今日不定。而漫無師承。變亂不一。名曰利人。
實誤人矣。何以故。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平民自號國
王。不可不慎也。二者說華嚴則該淨土。說淨土亦通
華嚴。是以說華嚴者自說華嚴。說淨土者自說淨土。
固並行而不相悖。今人但知華嚴廣於極樂。而不知
彌陀即是遮那也。又來諭清涼不會華嚴義旨。而裂
全經為四分以屬四法。夫信解行證雖貫徹全經。而
經文從始至終亦有自然之次第。非清涼強為割截
也。其貫徹也。所謂圓融。其次第也。所謂行布。即行布
而圓融。四分何害。使無行布。圓融何物。必去行布而
圓融。則不圓融矣。且信住行向地以至等妙。佛亦自
裂全經為五十二段乎。何不將五十二段一句說盡。
而為此多卷之文乎。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果未嘗
不同時。而亦未嘗不因自因果自果也。何必定執八
[019-0119a]
十卷經束作一塊。都盧是箇無孔鐵鎚。而後謂之圓
融乎。定執一塊。不許分開。即死殺法。即釘樁。即守窟。
安在其為活潑潑也。方山之論自是千古雄談。而論
有論體。疏有疏體。統明大義。則方山專美於前。極深
探賾。窮微盡玄。則方山得清涼而始為大備。豈獨方
山。即杜順而至賢首諸祖亦復得清涼而大備。豈獨
華嚴諸祖。即三藏十二部百家論疏亦復得清涼而
大備。溫陵解華嚴以方山為主。清涼為助。已為失宜。
而居士顧訾之。此不肖之所未解也。又龍樹於龍宮
誦出華嚴。而願生極樂。普賢為華嚴長子。而願生極
樂。文殊與普賢同佐遮那。號華嚴三聖。而願生極樂。
咸有明據。皎如日星。居士將提唱華嚴以風四方。而
與文殊普賢龍樹違背。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況方
山列十種淨土。極樂雖曰是權。而華嚴權實融通理
事無礙。事事無礙。故淫房殺地無非清淨道場。而況
七寶莊嚴之極樂乎。婆須無厭皆是古佛作用。而況
萬德具足之彌陀乎。居士遊戲於華嚴無礙門中。而
礙淨土。此又不肖之所未解也。不肖與居士同為華
藏莫逆良友。而居士不察區區之心。復欲拉居士為
蓮胎骨肉弟兄。而望居士之不我外也。居士愛我。不
讚而規。今妄有所規。亦猶居士之愛我也。病筆略申
梗概。殊未盡意。惟鑒之諒之。




敝郡斷凡上人索書上謁。附致悃素。顧承來翰。規
切究竟。殷殷亟也。荷荷謝謝。來翰云。華嚴具無量
門。求生淨土。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就時之機。繇
此一門而入華嚴。非舉一門而廢華嚴。又謂華嚴
圓極。無可駕於其上者。並為確論。第華嚴是法身
佛說。一乘妙義迥異諸經。而人多與釋迦經一目
之。故疏此經者。賢首爰肇其端。方山深契其旨。在
[019-0119b]
清涼則擇焉而弗精。在溫陵則語焉而未詳。至有
譔為綸貫者。抑末矣。溫陵云。方山為正。清涼為助。
此見最倬。而尊者以為失宜。似未知溫陵。亦未知
方山者。諸不了義經論。及別行普賢行願品。與起
信等論。皆稱說淨土。此豈無因。然華嚴經中未嘗
及之。即方山所第十淨土更晰也。法華鱗差十六
王子。內有彌陀。未嘗定為一尊。其讚持經功德。旁
援安樂。實說女人因果。首楞嚴二十五聖證圓通。
文殊無所軒輊。但云方便有多門。又云順逆皆方
便。然繼以遲速不同倫。則於無軒輊中又未嘗無
所指歸也者。故要極於普門。而不推詡夫勢至。更
加貶剝曰無常。曰生滅。若夫釋尊。祇說大小彌陀。
不啻足矣。胡為乎紛紛然三藏十二部為乎。賢首
清涼諸師亟標小始終頓圓五教。僉以為允。而未
嘗品及淨土。心宗家流尤所蕩掃。大鑒之言且未
及詮。更拈一二。如誌公曰。智者知心是佛。愚人樂
往西方。如齊己禪師曰。惟有徑路修行。依舊打之
遶。但念阿彌陀佛。念得不濟事。又曰你諸人日夕
在徑路中往來。因恁麼當面蹉過阿彌陀佛。又曰
其或準前捨父逃去。流落他鄉。東撞西磕。苦哉阿
彌陀佛。此之三言或以為苛。然豈無謂而彼言之。
亦必有道矣。古德云。一切眾生。自已迷悟不同。迷
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乘。又有云。直
下頓了此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此是無上道。
此是真如佛。學道人祇怕一念有。與道隔矣。又有
云。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
邊學。此人未具眼在。何不向生死中定當。何處更
擬佛擬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在。所以達者亟
道祇劫辛苦修行。不如一念得無生法忍。又道一
念緣起無生。超出三乘權學。況毋論三乘一乘。要
[019-0119c]
之無我我所。今之往生淨土也者。我為能生。土為
所生。自他歷然。生滅宛然。忻厭紛然。所未及悉。顧
從來譚蓮乘者。必曰華開見佛悟無生。蓋必待往
生而見彌陀。始從觀音若勢至。抑或彌陀誨以無
生。此時方悟。豈其上品絕少。中下滋多。滯在祇劫。
似為迂遲。矧欲修淨土。亦須先修有無等四四十
六觀門。試問所觀者是何軌則。能觀者還有幾人。
所以念佛者如牛毛。往生者如麟角。何似反而求
之。自有餘佛在也。彼寒山之勖豐干。謂往五臺禮
文殊不是我同流。此在通達佛道者。出詞吐氣自
別。且也一切佛道以金剛般若為入門。以佛華嚴
為究竟。金剛則曰實無少法可得。而佛華嚴所稱
佛地二愚。一則曰微細所知愚。一則曰極微細所
知愚。所以阿難自道不歷僧祇獲法身。識者猶且
呵之。故或曰佛瘡。或曰佛魔。文殊瞥起佛見。未免
貶向二鐵圍。嗟嗟。見河能飄香象。智主不受功德。
道人心無住處。蹤跡不可尋。故不歷。權乘獨秉一
乘。此則不佞之所為惓惓者也。彼諸佛諸祖為一
分執著我識下劣眾生。以及小乘弟子惟依一意
識。計以現在色心等為染淨依者。憫其四大既離。
一靈無歸。如失水魚。躑躅就斃。故不得不將錯淨
土而安置之。此亦化城之類也。傳有之。若能悟法
性身。法性土。要歸於無物。是真佛土。若華嚴性海
所現全身。如人身中有八萬四千毛孔。東藥師。西
彌陀。各各在一毛孔中說法度生。人若渙毛孔。徹
全身。未嘗不可。儻拋撮全身入一毛孔。不但海漚
倒置。而蠅投窗紙其謂之何。昨不佞手疏所云為
宜淨土人說淨土。為宜華嚴人說華嚴。自謂不悖
諸佛法門。亦是為尊者赤心片片。尊者乃欲攜我
蓮胎。則昔人所云若捉物入迷津。與夫棄金擔草
[019-0120a]
之謂矣。更稽之古人有云。若欲究竟此事。須向高
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若閨閤中軟暖物捨不得。
有恁麼用處。又有云。諸經所稱無瞋恨行。此之瞋
恨非凡情可比。恨者。恨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
福相而不自覺。瞋者。瞋吾度脫之未至也。以故自
覺覺他。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有世出世間上上
智。舉以語人。得無違拒。庶幾能利益於人。溯昔三
教聖人出興於世。無不為一大事。且觀時節因緣。
偏者補之。弊者救之。微者顯之。要之以心性開示
於人已耳。以今天下拘儒株守傳註。曠士溺意虛
玄。餘之手木患而口彌陀者。自通道大都。迨窮村
僻巷。居相望而肩相摩也。尊者又從而和之。非所
謂順世情之教波隨而風偃者乎。是在不佞不能
無疑。而來翰乃稱雖崇淨土。實尚華嚴。又云繇此
淨土一門而入華嚴。此如古德所云。但為弘實。而
眾生不信。須為實施權。以淺助深。又云用與適時。
口雖說權。內不違實。但使含生得權實諸益也者。
則不佞誠契之。祇領之。且羨且慰矣。乃會下聽眾。
自杭過蘇者。時時有之。罔弗津津九品。間與之言。
少涉上乘。則駭心瞠目。或更笑之。此其過在弟子
耶。在師耶。大丈夫氣宇沖天。而度生為急。若出世
矣。開堂矣。敷座矣。不具大人作略。祇作閭巷老齋
公齋婆舉止。忽被伶俐人問著。或明眼人拶著。擬
向北斗裏潛身耶。抑鐵圍山裏潛身耶。不見道若
是大鵬金翅鳥。奮迅百千由旬。躡影神駒。馳驟四
方八極。斷不取次啗啄。亦不隨便埋身。且總不依
倚。佛法大事非同小可。願尊者重厝意焉。來翰又
云彌陀不異遮那。是也。第化境化儀各各差殊。蓋
諸佛教義通宗因緣。既墮因緣。豈無大小。定有深
淺。故謂諸佛為異。則千佛一佛不可謂異。謂諸佛
[019-0120b]
為同。則遍照能仁二尊亦自不同。古人以為一切
諸法同異重重。不可一向全同。不可一向全異。不
可以全同作全異。不可以全異作全同。迷此同異
二門。則智不自在。如云擬向白雪蘆花處覓。則以
溫州橘皮作火得乎。首山念有云。夫為宗師。須具
擇法眼始得。所以古來有拈古頌古。又有別古憋
古。如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又云至道最難。須要
揀擇。所以華嚴第八地曰寂滅真境現前矣。猶云
應起無量差別智。又云觀察分別諸法門。此非作
而致其情也。我之鑑覺自性本自圓明。如大寶鏡。
胡漢不分而分。如如意珠青黃不異而異。若是於
諸法中不生二解人。何嘗離卻揀擇別求。明白這
些道理。便是揀擇不揀擇。所謂善巧分別清淨智
非耶。方山為論。清涼為疏。皆綜佛乘。共闡圓宗。雖
論有論體。疏有疏體。然惟其義。不惟其文。文或殊
而義則一耳。如以其義。則見地迥別。清涼演說諸
經。真善知識。惟於華嚴。其句訓而字釋。豈無補於
舍那。其挈領而引維。實弗逮夫棗柏。清涼棗柏之
區別弗明。則盧舍那經之旨要終晦。所謂信解行
證四法。裂全經而瓜豆之。此其大者。自餘更多。不
佞謂之擇焉弗精非無以也。儻以為未然。請更質
之於棗柏大士。


辱惠書。纍纍及二千言。玄詞妙辯。汪濊層疊。誠羨之
仰之。然竊以為愛我深而辭太費也。果欲揚禪宗抑
淨土。不消多語。曷不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既
一佛不立。何人更是阿彌陀。又曷不曰若人識得心
大地無寸土。既寸土皆無。何方更有極樂國。只此兩
語。來諭二千言攝無不盡矣。茲擬一一酬對。則恐犯
鬥爭。不對。則大道所關。不可終嘿。敢略陳之。來諭謂
清涼擇焉而未精。愚意不知清涼擇華嚴未精耶。抑
[019-0120c]
亦居士擇清涼未精耶。又來諭謂不了義經乃談說
淨土。而以行願品起信論當之。起信且止。行願以一
品而攝八十卷之全經。自古及今。誰敢議其不了義
者。居士獨尚華嚴而非行願。行願不了義。則華嚴亦
不了義矣。又來諭謂法華記往生淨土為女人因果。
則龍女成佛亦只是女人因果耶。謂彌陀乃十六王
子之一。則毗盧遮那亦止是二十重華藏之第十三
耶。居士獨尊毗盧。奈何毗盧與彌陀等也。又來諭謂
楞嚴取觀音遺勢至。復貶為無常生滅。則憍陳如悟
客塵二字。可謂達無常契不生滅矣。何不入圓通之
選。誠曰觀音登科。勢至下第。豈不聞龍門點額之喻。
為齊東野人之語耶。又來諭謂齊已禪師將古人念
佛偈逐句著語。其曰惟有徑路修行。則著云依舊打
之遶。其曰但念阿彌陀佛。則著云念得不濟事。居士
達禪宗。何不知此是宗師家直下為人解黏去縛。乃
作實法會而死在句下耶。果爾。古人有言。踏毗盧頂
上行。則不但彌陀不濟事。毗盧亦不濟事耶。此等語
言。語錄傳記中百千萬億。老朽四十年前。亦曾用以
快其脣吻。雄其筆劄。後知慚愧。不敢復然。至於今猶
赧赧也。又齊已謂求西方者。捨父逃逝。流落他鄉。東
撞西磕。苦哉阿彌陀佛。往應之曰。即今卻是如子憶
母。還歸本鄉。捨東得西。樂哉阿彌陀佛。且道此語與
齊已所說相去多少。又來諭謂多劫修行。不如一念
得無生法忍。居士已得無生法忍否。如得。則不應以
我為能生。以土為所生。何則。即心是土。誰為能生。即
土是心。誰為所生。不見能生所生而往生。故終日生。
而未嘗生也。乃所以為真無生也。必不許生而後謂
之無生。是斷滅空也。非無生之旨也。又來諭謂必待
花開見佛方悟無生。則為迂遲。居士達禪宗。豈不知
從迷得悟。如睡夢覺。如蓮華開。念佛人有現生見性
[019-0121a]
者。是花開頃刻也。有生後見性者。是花開久遠也。機
有利鈍。功有勤怠。故花開有遲速。安得概以為迂遲
耶。又來諭謂遮那與彌陀不同。而喻華藏以全身。喻
西方以毛孔。生西方者如撮全身入毛孔。為海漚倒
置。夫大小之喻則然矣。第居士通華嚴宗。奈何止許
小入大。不許大入小。且大小相入。特華嚴十玄門之
一玄耳。舉華藏不可說不可說無盡世界而入極樂
國一蓮華中。尚不盈華之一葉。葉之一芥子地。則何
傷乎全身之入毛孔也。又來諭謂荒山僧但問以上
乘便駭心瞠目。居士向謂宜華嚴者語以華嚴。宜淨
土者語以淨土。今此鈍根輩正宜淨土。何為不與應
病之藥而強聒之耶。又來諭謂老朽既出世開堂。不
具大人作略。而作閭巷老齋公齋婆舉止。設被伶俐
人問著。明眼人拶著。向北斗裏潛身耶。鐵圍裏潛身
耶。老朽曾不敢當出世之名。自應無有大人之略。姑
置弗論。而以修淨土者鄙之齋公齋婆。則古人所謂
非鄙愚夫愚婦。是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豈獨文
殊普賢馬鳴龍樹。凡遠祖善導天台永明清涼圭峰
圓照真歇黃龍慈受中峰天如等諸菩薩諸善知識
悉齋公齋婆耶。劉遺民白少傳柳柳州文潞公蘇長
公楊無為陳瑩中等諸大君子。悉齋公齋婆耶。就令
齋公齋婆。但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轉地。亦安可鄙
耶。且齋公齋婆。庸獃下劣而謹守規模者是也。愚也。
若夫聰明才辯。妄談般若。喫得肉已飽。來尋僧說禪
者。魔也。愚貴安愚。吾誠自揣矣。寧為老齋公老齋婆。
無為老魔民老魔女也。至於所稱伶俐人明眼人者。
來問著拶著。則彼齋公齋婆不須高登北斗遠覓鐵
圍。只就伶俐漢咽喉處安單。明眼者瞳人上敷座。何
以故。且教伊暫閉口頭三昧。回光返照故。抑居士尚
華嚴而力詆淨土。老朽業淨土而極贊華嚴。居士靜
[019-0121b]
中試一思之。是果何為而然乎。又來諭謂勸已求生
淨土。喻如棄金擔麻。是顛倒行事。大相屈辱也。但此
喻尚未親切。今代作一喻。如農人投剌於大富長者
之門。延之入彼田舍。聞者皆笑之。農人不知進退。更
掃徑謀重請焉。笑之者曰。主人向者不汝責幸矣。欲
為馮婦乎。農人曰。吾見諸富室。有為富而不仁者。有
外富而中貧者。有未富而先驕者。有典庫於富人之
門。而自以為富者。且金谷郿塢於今安在哉。而吾以
田舍翁享太平之樂。故忘己之卑賤憐而為此。今知
過矣。今知過矣。於是相與大笑散去。


答四川黃慎軒太史



八月一日。淨土弟子黃輝。稽首奉書蓮池和上大
導師侍者。師殆遠公後身耶。抑淨土菩薩乘本願
力示現攝化耶。輝向往久矣。西皈津梁幸爾同世。
恨宿業滯鈍。不能仰接阿彌陀佛之願。比歲信力
稍深。始知參學捷徑唯此一著。如來金口語語在
耳。但恨冠紱為拘。未能頓棄。何繇暫到武林拈一
瓣香耶。敝邑貴比丘來京。云常侍法座。承體力康
甚。朝夕唱導。曾無厭倦。甚慰縣縣。貴有師明海。即
生身父。鑄有白衣大士一尊。云欲奉還吾邑。輝謂
之曰。雲棲淨境。即彌勒內院何必勝之。但發心向
彼。使大眾頂禮。應時放無量寶光接引海公往生
必矣。貴立忻然。因資之令速往了願。且貪得此便。
一通積懷於吾師耳。弟子宦情冷甚。徒以蜀土絕
無師友。京師知遊多勝已者。時時提發。日有減省。
暫紆章紱。實同寄棲。前年妻死。已不復娶。有子一
人。已舉一孫。留之家中。令奉養家大夫。今隻身泊
此。浮家泛宅。便同菴院。雖塵勞紛拏。不敢暫忘此
一大事因緣。猶憶己丑秋。夢登一寶塔。同年友焦
弱侯氏手持一卷見示。乃吾師戒殺放生文也。夢
[019-0121c]
中乞之。遂以見贈。是日遂斷殺生。見生物即為贖
放。或稍有餘力。即斥買生物放之。又重刻此文於
敝邑以施諸人。即此一事。於吾師緣自不薄。但未
得見師耳。同年陶周望氏亦與輝同發心者。聞近
來愈加精進。雖參未即徹。乃其根器決可上品往
生者。弟子猶爾。言之慚愧。願吾師俯垂接引。凡朝
夕頂禮疏中。幸為附入黃輝名字。或稱幻如。則自
定法名也。更冀於無量壽如來觀音勢至二大士
前為弟子證此信心。以和上悲智祝願。慈光加被。
永斷煩惱癡迷。作不退轉大心眾生。盡未來際為
淨土眷屬。弟子不能耳聞。猶能以心聞之也。海公
父子在敝邑亦自希有。師幸特為貴一加提撕。輝
已語渠盡此報命毋出雲棲。但渠以海公所造一
大藏法寶。本意送歸敝邑。欲了此而後可耳。欲寄
薄俸充一蔬饌。而貴孤身不便。姑俟後信以往。杭
人北來相續。願時惠法語。長養信苗。餘唯為佛為
法為眾生自重。弟子輝稽首和南。


正月一日。弟子黃輝頓首和南。遞中承示所著數
種。並於友人處見菩薩戒義疏發隱。真如親奉教
音也。弟子十二時中不敢不勉。座右書云。心淨則
佛土淨。不淨身口意三業。方寸悉是穢惡。何繇往
生。未有離心而取土者也。參禪既未得徹。若不常
常覺照。痛與一刀兩斷。何繇清淨三業耶。此日用
工夫。不知淵匠以為何如耳。便中更教之。新刻思
益經一部。奉覽。弟子甚欲受大戒而未能也。所謂
識法者懼耳。吳本如說法候安好。良慰遠懷。伏惟
為法為眾生自重。


手書至。知為道真懇。日倍月增。喜慰喜慰。復見座右
數語。尤為警切。願常如是用心。淨之又淨。淨極光通
達。自性彌陀不求而自獲矣。何慮參之不徹也。寄來
[019-0122a]
思益經領入。前寄金書彌陀經亦領入。草草不宣。




徐君向京師來。寄扇二柄。有尊作懷淨土詩各一章。
領訖。頃者春元謝青蓮。言彌陀經專持名號以下數
句。述尊意為問。有覆青蓮語。未知達否。此經藏本羅
什初譯。玄奘次譯。并海東疏。俱無此數句。無可疑者。
外新刻禪關竹窗共二冊附覽不盡。




正月廿五日。弟子黃輝頓首和南蓮池大和上老
師侍者。前承惠寄近刻種種法施。則窺福慧二嚴
精進無量。湯鍋失足。當是重報輕受。抑亦虛空棒
喝耶。吾師於此所得不少矣。禪關策進一書。尤強
人意。弟子每懷此念。豈知師已先之。領誦踊躍。不
自勝任。陶周望同年真兄弟。今復作法門畏友。數
年之別。一旦傾倒。遂得聞提獎餘論。驩喜可言。所
不同者。渠密邇化城。得親寶所。受持菩薩大戒。而
弟子匏繫一官。莫能傅翼暫往耳。莊誦所著發隱。
真智者大師功臣也。去聖時遙。眾生根淺。不復知
木叉何物。佛入滅時。固敕弟子依戒而住。況末法
澆訛。習業深厚。福淺乎蟬翼。而罪高乎須彌耶。竊
意佛菩薩不捨眾生。示現對證之藥。於今日無如
戒亟者。吾師乘願力來。以淨土普攝諸根。而策之
以禪。防之以戒。可謂慈悲無量廣大悉備矣。弟子
業於廿八年正月十五日受居士五戒。今復欲受
持菩薩大戒。而去師苦遠。欲遙申稟承。不知可否。
對經像前受戒雖有明文。而相好難求。恐非微劣
所能趣致。吾師雖在千里之外。而一念淨信。樂邦
只尺。用是特為控請。伏唯和上尊裁。如俯念翹誠。
惠然垂憫。許其受持。願便中早賜肯語。俾馳疏上
聞。約疏至之期。遙禮和上。敬當盡形供奉焉。如謂
[019-0122b]
戒本無此明文。難輕聽許。弟子當痛懺宿障。今愆
以俟時緣。雖不敢遂受。亦願依持務盡此心耳。今
具俸銀十兩。備阿闍黎以下大眾一齋。伏冀大慈
鑒納。弟子臨書無任皈依懇切之至。弟子輝稽首
和南。


阿彌陀經疏鈔。故居士程康伯業翻刻。與戒疏發
隱同時工完。而康伯遂化。渠初刻時。弟子實慫臾
之。欲其流通都下。今有欲齎版以南者。云出康伯
本意。不知康伯訣時。固謂此版當隨瑞像而住。蓋
渠曾倣栴檀瑞像。募鑄肖甚。初意欲奉以南。今既
留慈慧寺矣。即原鑄處也。板留此與否尚未定。儻
不可留。此間當更圖刻之。亦自不難。發隱聞新有
更定。當依定本也。弟子護法一念不敢不誠。前承
師賜柱石法門之囑。故喋喋及此耳。往時專意淨
土。期一相深入。去年春始提話頭。雖屢開解路。終
是意識轉換。非直下了當也。然弟子亦殊不敢少
自退屈。石簣聚首合併之益不少。但塵勞無窮。身
名累綴。當繇前因雜亂業障深厚耶。雖知不揀靜
鬧。隨處下手。終是工夫間斷。未能純一。正爾慚愧
懺悔。所以持戒一念彌覺殷重耳。師何以開之使
速出迷塗耶。此間行履。葛屺瞻居士當能言之。葛
公信向良不易得。此還更領新益。可謂多生勝緣。
弟子甚羨之。而不得從也。然所欲稟承者。豈在形
貌口耳哉。去秋蜘蛛聞名立化。亦大奇事。業為建
一小塔。作文志之。刻成。當付後信寄上。范子喬出
京。曾為書一戒殺手卷。為從人竊貲。棄卷於武當
龍湫中。竟以神龜引路。復得之。卷殊不濡。人以為
異。子喬還杭。或有頂禮因緣。必能自說其詳。此皆
吾師慈善力所加被也。敢忘大恩。但未知所報耳。
諸唯為法為眾生自愛。正月廿五日。弟子黃輝再
[019-0122c]
稽首和南。


願遙受菩薩大戒。此意甚正。無不可者。即不得好相
亦無害。難在好心耳。末世好相難得。有心取相而求
必得。反有發魔事者。但辦好心。勿生疑二。隨何月望
日為期可也。又云塵勞雜亂。但隨緣且戰且守。居士
善根深厚。當有大如意日在。毋憂也。


與黃慎軒太史王墨池主政諸居士



杭州右衛應襲楊君名誌者。入京襲職。聊附寸楮。誌
故父貴州都閫楊國柱。其人身雖武弁。而行出乎士
君子。清廉慈惠。時輩罕及。而忠義憤激。素所自期。故
不肖與之交遊甚久。而敬之特深。向以討楊應龍戰
沒。不肖痛傷無已。而報曰被虜。若非天殄醜夷。盡空
其巢穴。則國柱存亡未決。而含冤負枉何日白也。今
心跡已明。公論已定。恐猶有未知其詳者。不惜為一
陳之。外山刻數種附上。不盡。


附黃太史回書


楊生持書至。奉教如面。忠臣孤自宜優錄。在事者
已為別作一目矣。襄陽本數句。查奘譯及海東疏
皆無之。始信師前所言非草草者。甚愧前云云之
謬也。疏鈔刻己將完。從此流通。盡法界成青蓮華。
豈不大滿意事耶。東朝且建。言去有詞。旦夕大典
克就。便可抗疏歸養。但相去彌遠。不能相聞。唯有
此心往來左右耳。老父久持十齋。近聞已斷葷兩
月。儻遂長齋。皆餘教所感動也。沾佩何已。鄉人云
屠者市一豬。明將烹之。豕人跪乞命。淚下如雨。因
走入倉底。鞭不可出。老父聞之。亟以錢贖焉。豬乃
自出。隨小力還。人皆歎詫。齋因如此。亦奇矣。家書
尚未至。然鄉人非妄語者。老父天性仁慈。得爾助
發。亦不偶然。便郵中幸惠法語一二則。使輝得持
歸為壽。世上何物可比耶。直還倦甚。楊生索書亟。
[019-0123a]
草草怖悰。不盡千一。九月廿七日。弟子黃輝頓首
和南。


答桐城吳觀我太史廣瀹



歲杪。從舍姪用先詢知人天藥樹。經霜彌茂。昏衢
慧日。候乃再中。敬用合十。普為橫目歎未曾有。病
室中所徼和尚法施。入耳熏心。不啻九里之潤。恨
廣瀹皮下無血。不能從千里外覿面承當耳。 皇
明護法錄。仰見我師深心慈攝平等遍周。而楊宗
伯所註三篇。又能標揭道岸以曉縫掖之盲。於末
法中可謂救時鍼砭。廣瀹不揣愚陋。揚厲末簡。轉
授梓人。使此土闡提稍為短氣。或亦大師法海之
一滴也。茲因家舅廣寓省覲函丈。籍用四牘敬上
起居。別具放生淨貲。聊與大師證第八地無功用
時作少隨喜。萬惟和尚納小兒之供。而寬後夫之
誅。廣瀹不既瞻戀悲仰之至。


新正十日大吐。幾至委頓。越數日又夜起一跌。至今
循牆而走也。神疲力倦。頭眩目昏。日已銜山。殆將不
久。乃蒙遠寄放生銀。收入謝謝。楊宗伯護法錄註。誠
如來諭有大功於末法。而一跋撮三篇之旨趣。融貫
會通。轉更深妙矣。又聞置田為放生之費。舊有十金
擬作福事。偶值此良緣。謹附鏡吾奉上。


復次鏡吾來道尊意。以所受戒或有缺失為懺。古有
乘戒緩急四料揀。乘急戒緩。大勝戒急乘緩者。竊怪
尊目不能覽閱。何得行文。非但識見之卓犖。而宏博
典贍。高古淵邃。似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者。非人所
能及也。願回此過人一段靈照。照了自心。必有悟入。
則今日大聰明轉成真智慧矣。何慮戒之缺失也。




廣瀹每從舍姪詢知福履亨嘉。法潤廣被。則為眾
生合掌踊躍。歎未曾有也。廣瀹未死赤心。不能用
[019-0123b]
以鞭癖。更用芻狗。牽引葛藤。負罪良厚。和尚不加
痛棒。過矜詡之。蓋慈母之育嬰兒。一聞誃訶。輒為
撫掌。廣瀹豈敢貪於提獎。妄自以為有所得當耶。
惟是慈翰尚有未盡之諾。則渴者之思甘露又不
啻日以為歲矣。茲舍弟應寵頂謁法座。敬附寸牘
以導巾瓶。且請究清淨明誨。庶幾未來生死長夜
永奉智光。真曠劫中不思議事也。臨楮翹誠。五體
投地。


來諭更欲究竟未盡。前所著書廣大悉備。亦無不盡。
所未盡者不在此書。而在一心。良繇懸河之辯。彌天
之辭。無不自妙明真心流出爾。金剛鈔青龍亹亹數
萬言。而得者乃在龍潭吹滅一燈之頃。故曰所未盡
者在一心也。究竟此心。即罔弗究竟矣。或不相應。一
心念佛。至要至要。




來書云兢兢以未獲了明此一大事為憂。為甚憂。此
人情所謂不足憂者也。即此是入道正因。願一心本
參而已。又浮山冊中諸名公俱稱述。觀棋黑白語為
上妙玄談。此語雖傳誦千古。而遠老深深處不在此。
此等今日聰明人亦能為之。即九帶等亦不須穿鑿
求會。但做遠老安樂工夫耳。有如是工夫。方有如是
證悟。古德謂祇愁不成佛。不愁佛不解語。至哉言也。
幸留意焉。




在家戒有缺雜亦無足怪。當知戒緩乘急古有明論。
惟願二六時中刻刻參究此事。斷盡諸緣。制心一處。
必期打徹而已。




無業而病。病屬先業。現生償此。併多生之業償之矣。
所謂重報輕受者也。應生歡喜而勿煩惱。世事以疾
[019-0123c]
而廢。因廢世事。得修道業。又所謂因禍而得福者也。
亦應生歡喜而勿煩惱。惟宜盡放萬緣。一心內照。


答方伯本如吳公



癸丑冬初離武林。猶謂入覲後尚可趨侍法筵也。
不意濫叨蜀撫之命。彼時即具疏乞休。弗遂為蜀
中猓夷叛亂。嚴旨督促。星馳赴任。拮据兵事一載。
方得克敵。頃渠魁業已授首。而脅從寬其盡誅。地
方已得寧息矣。此皆三寶加被之力也。俟捲甲休
兵之後再疏告歸。得遂私願。當攜笻杖問訊蓮座
之下也。邇來道履想益清吉。惟願常住在世。永作
人天眼目耳。萬里遙天。曷勝思慕。敬修寸楮怖臆。
外具紫花布一端。暑襪一雙。略將遠念。幸炤入不
盡。小兒大珹。囑筆頂禮。弟子求賜起法名示來。至
懇。右啟蓮池大師法座。正月十一日弟子吳用先
和南。


數年恩澤。雙被緇素。蓋去後常見思矣。又令郎器宇
豁達。自非凡品。更宜韞高明以沈潛。養剛大於慈忍。
日後成就。有不可量者。


答嘉興包心弦孝廉



日奉吾師手札。以燒舟事而示之。悲智並行。真大
法施也。敢不佩服。第念前輩如永明禪師。當其取
錢買生時。寧知王法。及其臨刑談笑時。寧知世法。
一切葛藤盡斬。迺得宗鏡高懸。至今在照攝之內。
弟子生死二字頗似勘明。況於利衰毀譽。蓋眾生
之夢酣矣。不竭力喚醒。寧肯回頭。即如放生一節。
救得一命。亦祇完得一念慈悲。而漁人網利。不知
業報。吾師謂其落地獄乎。不落地獄乎。與其惡趣
拔之。何若人趣中以逼迫巧方便而拔之乎。焚舟
一隻是真。乃小价管園人物。又朽敝不堪。故借此
以嚇人耳目。不謂人遂相傳至入師靜聽中也。師
[019-0124a]
謂有悲不可無智。弟子則以有智。有似愚之智。不
智不能運悲。不愚不能成智。若大家怕是非。只管
一已。畢竟度眾生心未切未大耳。吾師以為何如。


讀來書。知有菩薩大心願大力量。可敬可羨。但所稱
菩薩者。不拘常法。而唯貴在利生。然亦未嘗不審機
宜酌時勢。故曰有悲有智。非一味果敢必行而無復
顧忌之謂也。如孔子在世。非菩薩儒乎。而伊尹放君。
柳下惠不羞汙君。夫敬君而無慢也。擇君而後事也。
常法也。尹惠不拘常法。可謂菩薩矣。然孔子當魯哀
之闇。何不放之。而乃曰事君盡禮問陳之君。受女樂
之君。何不事之。而乃飄然遠去。將孔子非菩薩耶。來
書云永明壽禪師以官錢放生。今居士能以楞嚴常
住錢放生乎。又云永明臨刑。談笑自若。夫生死亦大
矣。談笑臨刑之事未可易言也。菩薩捨頭目髓腦如
棄敝履。今有乞頭目髓腦於居士者。能任其割截斫
剌而安樂自如一無所動於中乎。又云人中治之。勝
地獄中拔之。然眾生造地獄者。不特一漁耳。即鄉閭
中子孫忤父母者。豪強欺壓小民者。奸徒種種為惡
害人者。官司所未獲。刑憲所未施。居士能執而戮之
以免其地獄乎。又云有智有似愚之智。既曰似愚之
智。則畢竟智矣。非愚也。寧無似愚而真愚者乎。今僧
有拖百觔鐵索而募緣者。有木魚一嚮化銀五千而
募緣者。皆可謂似愚之智乎。又云燒舟者是管園人
物。夫加以美名。歆動其心。安知不因而生事乎。徙木
者酬金。商君所以興。亦所以敗也。告訐者錫爵。天后
所以盛。亦所以衰也。何也。其漸不可長也。又云漁舟
朽敝。燒之蓋借以警眾。然則漁人之老疾者。亦可殺
之而借以警眾乎。孔子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
如高見。是知彰知剛。不知微與柔矣。孔子曰。臨事而
懼。如高見。是北宮之無懼為主矣。孔子無可無不可。
[019-0124b]
如高見。少正卯可誅。可誅者尚眾也。孔子何不一於
可。并誅三家乎。居士是真實心欲行菩薩道者。吾愛
之重之。恐其太執。為是喋喋。幸高明詳察焉。


答湖廣汪靜峰中丞



可受以湘潭鄙人。作簿書俗吏。不識宿世何緣。頗
知皈依三寶。然少年為金華令。往來嚴陵江上。密
邇法筵。不知就問。比思就問。而山川已隔。今逐逐
風塵老矣。生與至人同此世界。奈何不一望見門
牆。靜夜思之。形影可慚。茲有社友元聞邢三敬發
心來參請。謹附通姓名於執事。儻辱光明之下照。
斯亦千里之如面也。外具金剛篆刻一部。奉塵清
覽。楞嚴依釋一部請教。遙望海雲五體投地。


楞嚴依釋。有姑蘇袁居士曾寄。見其闡揚經旨。融貫
暢快。今更遠頒。重睹奇珍。曷勝慶幸。又蒙篆刻併謝
不宣。


再白。宏以老疾沈困。閉戶緘言。而大居士妙釋遠來。
有不容終嘿者。愚意此且未須付梓。蓋尊齡知命。而
已具如是見解。稍遲遲必更有新得矣。夫子七十從
心。趙州八旬行腳故也。狂瞽之言。伏希照諒。


答紹興王墨池京兆



五雲深處。道侶駢集已是此方極樂世界。恨鄙人
業重墮落富貴場中。無緣時時從丈席聆提誨耳。
此事雖不間閒忙靜鬧。卻應酬過煩不知不覺當
面蹉過。業居普賢示現地。尚未能行普賢行。總之
命根難斷。大事未徹。種種修持都是業因。年已五
十餘矣。日復一日。鈍置乃爾。不勝悲痛。大師何以
策之。海內士友同志半就彫落。里中潛修密詣止
得一石簣兄。而今又逝矣。大師座下高足誰當首
屬。法雨瀰天。兒孫滿地。自不乏人。必欲具超師之
智。擔荷此事。恐亦未必能多得也。奈何。近日四方
[019-0124c]
居士中參禮師門。儻有可堪語此事者乎。乞指示
以便訪參。弟子蠢劣無足數。日夕孜孜唯有究明
本地一著。與覲禮善知識一段渴懷耳。願老師垂
教。


得書。知日夕提究此事。甚慰遠懷。近時頗有留心此
事者。但空談者多。實造者少。為可歎耳。古人亦多忙
冗中得之者。根難測故。願加意不退為望。


答江西郭青螺司馬



僕始深信西方淨土。若此妙明。亦若此簡易。最後
得師所著彌陀經疏鈔讀之。又知妙明處不落頑
空。簡易中不入淺俗。遠師以來一人而已。僕近留
鬼方。討夜郎。兵戈叢中佛力為多。竟無術脫去塵
沙。歸鏡雲棲。敬遣一介上起居。薄將不腆以飯從
者。即日三四小兒入留都。道錢塘。肅誠頂禮。幸有
以教之。即所以教僕也。


萬里德音。忽被枯朽。感慶可言。賢公子儻臨荒塢。區
區之心。欲勸以佛道人倫不礙交盡。無論形分緇素。
祇貴了明心地而已。不審當尊意否也。


答湖廣曾金簡儀部



數年之中。得再瞻法座。獲承印可。不啻遊樂邦。親
蒙導師授記。感如之何。昨不自揣。謬以楞伽楞嚴
金剛三宗通請正大方。冀幸明眼宗師有以鉗鎚
我也。或得一言半句互相切劘。豈徒不肖之幸。實
無量眾生之幸也。不肖白衣。豈宜妄與教典。六祖
有言佛性本無南北獦獠之別。往見月川憨山每
引宗語證經。有當不當。竊不以為然。自己亥坐少
林四十餘日。偶聞鐘聲。忽有省入。始信一切世諦
語言總與實相不相違背。何獨於佛語而二之。遂
以權為實。以實為權。無不可者。若宗教屹然分為
二途。於佛語中自分淺深。難以通矣。故宗教分則
[019-0125a]
諍。通則無諍。不肖亦欲同歸無諍。大師其謂之何。
別具二序。為高徒紹覺結緣冥冥之中。幸批示可
否。尤感。


昨春造詣門屏。冀領矩誨。適值尊足有恙。坐臥相
對。已結勝緣。接談數語。不啻遊極樂聆法音也。感
如之何。夜共高足慧文論經。豁我心目。足知門下
龍象踵接肩摩未易縷指。別法席。出遊淨慈。適陶
石梁春元以令徒紹覺所著因明論成唯識論二
解命為之序。不辭淺陋。僭題篇端。更託石梁請正
門下。乃可授梓。不知曾達此意否。如有未當。幸為
改正是望。如生謬為楞嚴楞伽金剛三宗通。麤淺
簡略。知為作家所笑。然欲藉是種般若因。稍備淨
土資糧固不自覺其醜。唯大師具眼。知我負墮處。
懇乞指示。以便改圖。且願筆之首簡指迷來學。豈
但有裨生一人已也。至禱至禱。茲寄上楞伽心經
東遊草呈覽。外金剛中有未善已改刻。續託周丈
寄上。餘不多及。


周君寄至楞伽心學東遊三刻。臥疾沈困。兼復行促。
纔染指。已知有深味矣。荷虛懷使言。容更詳覽。儻有
愚見。日後便中呈上。觀緣因明二序。發明二論旨趣
言簡意盡。足名妙解。彼僧博覽強記。亦誠可佳。序文
大為得體矣。


答嘉興郡伯槐庭蔡公



惟我大師。慈悲救人。一洗狂蕩。直歸安養。真阿彌
陀化身也。弟子信心頗切。淨業難純。畢此一生以
報師恩。如韓信背水陣。欲退不可得矣。乞賜常寂
光中陰加護祐。切禱切禱。外刻經請正。千佛名經
末卷原有顛倒。藏板亦有差錯。因緣會合。知在何
日。


遺澤覃布。人切去思。忽接手書。不勝忻忭。承諭千佛
[019-0125b]
名經與藏本及蘇州本略有小異。然佛名並無不同。
餘小異不足辨。八旬衰朽。命若風燈。未知重得睹光
儀否也。


答崑山王孟夙居士廣鉞



弟子王廣鉞百稽首大師法座下。弟子服官四載。
未通一啟於法座。則以積疲之邑。當連災之後。終
日以救荒為事。無米難炊。拮据良苦。且以為徒事
尺牘候問。不如遵行大師之教。是以請粟發賑。煮
粥以活饑民。不遺餘力。間有冤獄成案難翻者。弟
子焚香告天。必為洗白。上官亦往往諒而從之。四
年之內。俸入不能餬家人之口。此弟子服官大略
也。到任時原不攜帶妻子。曾攜一妾。昨歲因其悍
而善遣之。覺此身輕快。得瞻禮大士。每日誦彌陀
經一卷而出。偷閒閱楞嚴龐居士等錄。蓋弟子雖
有志。多生習氣尚未除。是以時時提醒。惟恐退墮。
常思掛冠。專心淨業。而婚嫁未畢。又恐靜坐時亦
有未安。且捱日子過去。此生窮通。付之時命。悟道
遲蚤。聽之機緣。乞大師一言教之。法體康勝。時從
李長蘅王弱生處得之。欣慰欣慰。牧牛圖囑語。弟
子已有。儻有近刻。乞惠賜以便捧誦。俸金二兩。奉
上為大師製禪衣。幸鑒其誠而納之。臨啟不勝瞻
仰之至。


如是守官。如是愛民。如是申冤救苦。足稱宦途菩薩
矣。中云此生窮通。付之時命。悟道遲蚤聽之機緣。可
謂確論。今雖世事未了。但得一時之暇。毋令放過。即
便提撕本參。久久自有入處耳。


答太倉王弱生駕部廣嶢



前承老師指引提念佛是誰話。碌碌塵中不能著
實奉行。但偶一舉起。旋覺有平日本子上看得。知
識邊聽得。一種相似光景來擾。若盡數掃去。則又
[019-0125c]
如銅山鐵壁茫然無下手處。不知此處有何方便
得有入處。望老師慈憫。指示一言。以開迷雲。


既當任有官。宜以王事為急務。道念未得十分相應。
此自然之理。無足怪者。但在得暇便提撕耳。來云目
覽耳記悉盡掃去。又茫然無下手處。然萬緣雖盡勦
絕。而話頭孤然獨存。安得無下手處耶。至真無下手
處。卻正是下手處也。




來諭。詩及制義二俱佳妙。其語話諸篇。深究物理。切
中事情。真冥途之寶炬。翳眼之金鎞也。又所問淨土
事。蓋入道多門。不勸修淨土亦不妨。但在今時則大
有說。古之不務淨土者。實用心於禪。禪成則淨土亦
成也。今之不務淨土者。實不用心於禪。口談禪以自
高。禪與淨土兩無成也。然淨土乃釋迦如來金口親
勸。十方恆沙如來廣長舌之所共勸。文殊普賢馬鳴
龍樹天台清涼永明等無量大聖大賢之所共勸。惟
達磨而下創立禪宗。不勸淨土。以正欲扶起單傳直
指之道。更說淨土。則此道不顯。蓋門庭施設理應如
是。又時節因緣亦應爾也。至於講師無有不勸者。良
繇教中或專說淨土。或帶說淨土。經論語錄。彰彰如
日月之在中天。講師所習者教。故演暢其義以普告
世人。正其職分所當為。講師不勸淨土者。千百中止
一二耳。吾鄉向有得法師。今有此師。及此師之門人
而已。餘不多見也。又楞嚴經勢至品。念佛不入圓通。
此一疑。不可不辯。有舊刻二段附覽。




來書云。世累所羈。不能一洗凡俗。然世未足稱累也。
世間法。如為子而事親以孝。為臣而事君以忠。乃至
人倫庶物。一一與道非礙所貴者。任理隨緣。無心順
應而已。科場近。且自一心舉業。登第之日。發大誓願。
[019-0126a]
必不以富貴利達負其所學。期如古昔名臣。是謂濟
世。必不以富貴利達迷失正念。務了明此一段大事
因緣。是謂出世。如是。則士大夫皆可即宦遊而參禪。
不離俗而入道者也。幸留心焉。
雲棲大師遺稿卷一
[019-012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