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214 雲棲法彙(選錄)-明-袾宏 (master)



山房雜錄卷一目錄




* 序

*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序
* 寶積二會引
* 楞嚴摸象記引
* 重刻諸經日誦序
* 雲棲流通藏本法寶條約序
* 瑜伽集要施食儀軌序
* 瑜伽集要圖像燄口施食序
* 禪關策進序
* 高峰大師語錄序
* 牧牛圖序
* 緇門崇行錄序
* 往生集序
* 重刻淨土善人詠序
* 中峰禪師淨土詩序
* 答四十八問序
* 慈無量集序
* 殺生炯戒序
* 自知錄序
* 刻冰蓮居士續法喜志序
* 無幻禪師語錄序
* 幻有禪師閒談晚話二編序
* 直道錄序
* 竹窗三筆序
* 諺謨曲典序
* 跋

* 佛說無量壽經跋
* 董玄宰書法華經跋
* 繡法華經跋
[017-0088b]
*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跋
* 唐譯地藏經跋
* 合刻行願品彌陀經跋
* 較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跋
* 梵網經跋
* 龍舒淨土文題辭
* 跋真實居士雲棲蘭若志
* 書淨土會語後
* 淨土疑辯跋
* 書放生卷後
* 題殺生炯戒論禽 論獸 論鱗 論蟲
* 刑戒跋
* 題階梯聲光譽師
* 跋長慶集警悟選
* 重刻西崖先生擬古樂府跋
* 栗齋先生遺稿跋
* 讀周高士行實
* 為六夢居士書扇
* 記

* 復古雲棲寺記
* 重修雲棲禪院記
* 重修上方寺鑿放生池記
* 北門長壽菴放生池記
* 嘉善沈定凡放生池記
* 香光室奉安彌陀聖像記
* 背盟惡報記
* 先考妣遺行記
* 附

* 自傷不孝文
* 張內人誌銘
[017-0088c]
* 疏

* 水陸疏
* 立誓疏
* 禳虎疏
* 禳災疏代余太守二首
* 薦先疏
* 重修朱橋緣疏














雲棲大師山房雜錄卷一


原散刻各本。今彙集增入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序



聞夫心佛眾生。一而已矣。生本即佛。佛本即心。心自
不生。戒將焉用。自迷心而起於惑海。浩爾難窮。乃因
心而建以法門。茫乎無量。然而法必有紀。事斯可循。
繇是無量而約以恆沙。恆沙而約以八萬。又約之則
從萬而千。又約之則從百而十。又約之則六度張其
大目。又約之則三學總其宏綱。而復融會乎三。捃束
為二。雙配故云定慧。單舉則號毗尼。斯蓋溯流及源。
[017-0089a]
全歸此戒緣名覓體。惟是一心。心攝也。遊念歛而湛
寂生。心寂也。定力深而慧光發。三學既備。六度自修。
無量法門皆舉之矣。大哉戒也。其一切法之宗歟。顧
本其類也。有小乘。有大乘。而別其戒也。曰聲聞。曰菩
薩。一則清修外慎。而身絕非為。一則正觀內勤。而心
無慝念。一則守已便名無犯。澤匪旁兼。一則利他方
表能持。道非有我。一則隨事設匡維之制。漸就良模。
一則當時陳畫一之規。頓周善法。一則精嚴分齊。局
為僧尼。一則剖破藩籬。統該緇素。一則依制止稱制
止。遵故轍而明近功。一則即律儀超律儀。運神機而
樹偉績。體既如是。用胡不然。其滅惡也。或如朝曦泮
冰。遲久而堅凝未動。或如紅爐點雪。剎那而影跡無
存。其生善也。或如嬰兒學語。片言而謇乞連朝。或如
大造回春。萬卉而萌芽一旦。其度生也。或如流螢燭
地。光生跬步。而僅為蟻徑之資。或如杲日麗天。暉映
虛空。而普作人寰之益。霄壤不足評其勝劣。日劫何
所喻其高卑。故知欲入如來乘。必應先受菩薩戒。繇
此戒而發舒萬行。則普賢願王。繇此戒而廓徹孤明。
則文殊智母。諸佛所同揚之標幟。千賢所共履之康
莊。大哉菩薩戒也。其一切戒之宗歟。是以舍那面授。
妙海親聞。千華之上慈尊。枝枝衍秀。七佛而來譯主。
字字傳音。惜乎雖具全經。未彰妙疏。緬惟智者。始創
微言。洎我愚夫。重披隱義。曠劫波靈臺之祕典。何幸
躬逢。數聖人道岸之芳塵。深慚踵接。惟冀流通授受。
拂古鏡以維新。遞互承繩。續先燈而廣照。各各悟惟
心之佛。而恆以戒攝心。人人了是佛之生。而竟以生
成佛。若僧若俗。是人是神。不簡惡道幽途。無論異形
殊類。但知聞法。齊登梵網法門。凡厥有心。盡入舍那
心地云爾。


寶積二會序


[017-0089b]


寶積二會者。大寶積經多會之二也。品第隔。辭致異。
聯而帙之者何也。闡淨土之幽旨也。蓋淨土一門。有
事有理。而事外無理。理外無事。事理一。則心外無土。
土外無心也。歧而二之互執而不融者皆非也。其云
無量壽佛會者。捨穢取淨。事也。是即理之事也。其云
文殊般若會者。無淨無穢。理也。是即事之理也。即理。
故土一心也。眾寶莊嚴而不滯於相也。即事。故心一
土也。一真凝寂而不淪於虛也。以無淨穢之心而取
捨。熾然取捨。而寂然無所取捨也。生淨土者。生自心
之淨土。悟自心者。悟淨土之自心也。知此之謂正解。
依此而修之之謂正行。前會主行。後會主解。此其大
較也。融而通之。則前以了法無我而生樂邦。後以隨
順實相而住佛國。其解同也。前以繫念彼佛為往生
正因。後以專稱名字為一行三昧。其行等也。從解起
行。行起解絕。即解即行。亦二而不二也。況彌陀號無
量壽。文殊稱不動智。無量故久而恆如。不動之謂也。
不動故寂而能久。無量之謂也。無智外如。無如外智。
即智即如。亦二而不二也。願諸仁者誦其文毋低昂
其間。深體味之。而得旨於言外。夫然後知淨土唯心。
唯心淨土。茲寶積意也。茲性海居士合二會意也。


楞嚴摸象記引



如經所言。有諸盲人。群手摸象。其摸鼻者。云象如箕。
其摸股者。云象如柱。其摸尾者。云象如帚。其摸腹者。
云象如石。乃至摸眼則云如鼓風橐。摸耳則云如倒
垂葉。摸蹄則云如覆地杯。人執所摸。互相是非。觀者
捧腹。今日譚經。何以異是。佛已涅槃。咨詢無繇。出情
識手。為想像摸。彼此角立。如盲譏盲。予實慨焉。知己
亦盲。救弊為急。因入盲侶。與眾同摸。唯首楞嚴於諸
經中更多疑義。繇是諸盲競共鼓噪。交臂攢指。莫可
誰何。爰取是經百有餘則。略為剖析。以例全帙。而於
[017-0089c]
餘經間附一二。不復繁舉。昔佛弟子各陳己見。佛謂
眾言。汝等所說皆非所意。然各當理。足以利物。則彼
群摸。除悖理者。以理而摸。雖不得象。未嘗非象。故不
患摸。唯執是患。若虛其中。不主先入。會文切理。理協
文順。厥旨自彰。象之為象。躍如卓如。不於摸外別得
一象。如執所摸。堅壁自持。摸之彌勤。失之彌遠。祇增
戲論。成謗法咎。則何益矣。此特教事。其譚禪者。為摸
尤甚。或有摸馬謂是象者。或有摸空謂是象者。或有
俱摸。謂一切處咸是象者。或於一切摸之不得謂無
象者。種種異見。未易更僕。願諸仁者反摸其眼。得具
眼已。象不須摸。


重刻諸經日誦序



嘉禾項君。向以坊本百八般經入雲棲。謂是經僧尼
道俗晨夕所持誦。而真偽交雜。識者誚焉。幸為我一
甄別之。以式初學。予按其本。勾抹詮次。去偽而存真。
復披括經律。及古今人著作。取其最切近者一二增
益之。甫就稿。未較也。以致項君。項君隨付剞劂。而同
邑許君又仍其刻刻焉。予近閱一過。見其錯誤頗眾。
乃重加訂正。別為方冊。梓而置之雲棲山中。庶善本
流布。終成二君之美。其覽前之二刻者。當以是為左
券云。


雲棲流通藏本法寶條約序



流通佛法。非細事也。自夫裁梵夾為方冊以便流通。
於是雙徑。楞嚴。漏澤。姑蘇。新安。諸勝地名剎協心共
舉者。各有條例行焉。而未及致詳於收支請發軌則。
夫收支請發正流通要務。苟不嚴為之防。久而弊生。
為害滋大。是法未流通。而流通法者先已沈淪矣。安
得漫然無處乎。且流通有二。一曰真實流通。二曰市
販流通。市販流通者。聚經為貨。鬻貨為息。積息為富。
如今之書肆然。是商賈之道也。真實流通者。其設心
[017-0090a]
以為非傳法無繇度生。非傳法度生無繇報佛恩德。
唯冀佛法展轉弘揚於無量界無量世。而外無他圖。
是之謂真實流通也。真實乃稱功德。市販祇益過愆。
兩者似同而異。可弗慎歟。乃定約六章。而獨於收支
請發諄諄焉。司是任者幸勿以予言為非。尚永持無
渝以垂未來。庶幾乎不負檀越造法。不負王臣護法。
不負先佛世尊今古諸賢聖師說法演法。是為序。


瑜伽集要施食儀軌序



瑜伽施食法藏有多本。其最初唯佛示阿難陀羅尼
一章而已。而教令誦之二十一遍。即今變食真言是
也。嗣是則漸增。增而至坊間所稱瑜伽集要。而詳矣
盡矣。不可以復增矣。乃時師更附益以外集。繁衍叢
沓。浸失古意。舉其甚。如梵五供養。夫布思必度必等
已皆梵語。何得梵而又梵。如三十五印。夫印必有所
受。五十三佛一佛一印。未委出自何經。遂使強半光
陰間雜哦詠。而切要處反速過如流泉。豈不徒勞而
無功哉。況板以歲久模糊。先佛字種漫不可別識。而
捨刻就鈔者。又於昔賢箋註刪削殆盡。且字種滅則
觀何從生。註去則觀雖存而莫知所以用。近有起而
正之者。但後先猶或失次。雅俗尚未全釐。識者病焉。
茲心弦居士包君發廣大心。聚諸劂生。將遍刻經律
論藏以補前人所不及。因舉此屬予。予依集要而重
加參訂以成善本。庶登壇者知三業相應之謂瑜伽。
手之所結必端必嚴。毋拈弄舞揚而類戲掉。口之所
誦必真必正。毋扭捏彈詫而淆密語。意之所作必精
必專。毋散心亂想而虧正觀。夫然後身與口協。口與
意符。意與身會。而以此度生。亦以此自度。功德不可
思議。瑜伽行人願相與諦審而力行之。


瑜伽集要圖像燄口施食序



瑜伽之為教也。神變威靈不可思議。金剛智廣大不
[017-0090b]
空二師而下無能繼其躅者。以是教函龍藏渺爾不
傳。惟施食一法行世。然此經初譯。變食真言之外無
聞焉。再譯之。三譯之。浸增浸廣。至不動師所傳而備
且極矣。好事者猶為未足。仍外冊附益之。遂敝精於
閒文而印咒尚或疏略。況觀門乎。夫瑜伽以相應為
義。謂口誦咒。手結印。心作觀。三業齊修。而施作佛事。
是之謂相應耳。三業主乎一心。心獨無觀。何取於相
應。火定灼乎孤峰。鐵想翳乎千粒。觀之所係誠非易
易者。石機常師。兩工圖翰。乃書其文而像之。俾臨文
矚像。不登壇而觀已歷然。其殆有功於瑜伽矣。吾願
行法之者。專注觀心。心運諸手。手協諸口。口根諸心。
津濟萬靈。如是功德當亦不可思議。


禪關策進序



禪曷為有關乎。道無內外。無出入。而人之為道也有
迷悟。於是大知識關吏。不得不時其啟閉。慎其鎖鑰。
嚴其勘覈。俾異言服私越度者無所售其奸。而關之
不易透亦已久矣。予初出家。得一帙於坊間。曰禪門
佛祖綱目。中所載多古尊宿自敘其參學時始之難
入。中之做工夫經歷勞苦次第。與終之廓爾神悟。心
愛之慕之。願學焉。既而此書於他處更不再見。乃續
閱五燈諸語錄雜傳。無論緇素。但實參實悟者。併入
前帙。刪繁取要。彙之成編。易名曰禪關策進。居則置
案。行則攜囊。一覽之則心志激勵神采煥發。勢自鞭
逼前進。或曰是編也。為未過關者設也。已過關者長
往矣。將安用之。雖然。關之外有重關焉。託偽於雞聲。
暫離於虎口。得少為足。是為增上慢人。水未窮。山未
盡。警策在手。疾驅而長馳。破最後之幽關。徐而作罷
參齋未晚也。


高峰大師語錄序



始予乍閱內典。得經論并古今雜著共數帙。中有大
[017-0090c]
師語。驚喜信受。如闇逢炬。至於今猶然。蓋自來參究
此事最極精銳無逾師者。真似純鋼鑄就。一回展讀
一回激發人意氣。俾踊躍淬礪忘倦。雖悟處深玄。不
敢以凡臆窺測。而但覺其直截根原。脫落窠臼。近有
慈明妙喜之風。遠之不下德山臨濟諸老。偉哉堂堂
乎。可謂照末法之光明幢也。獨恨大藏未收。坊刻尚
尟。怏怏於胸中者三十年。迺今以其舊本重壽諸梓。
而蓮社行人有相顧耳語者。謂予旋轉萬流指歸淨
土。奈何復殷勤稱讚是編。意者念阿彌陀佛不及看
萬法歸一耶。遂洶洶搖動。嗟乎。但了念佛是誰。不必
問一歸何處。茲有人焉。知生我是父。又自疑身從何
來。聞者寧不絕倒。古尊宿云。如人涉遠。以到為期。不
取途中強分難易。諸仁者。方便門多。歸元路一。願勿
以狐疑玩愒歲時。便應直往疾趨為到家計。既到家
已。千丈巖。七寶池。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牧牛圖序



遺教經云。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則牧牛之說所自起也。嗣是馬祖問石鞏。汝在此何
務。答曰牧牛。又問牛作麼生牧。答曰。一回入草去。驀
鼻拽將來。則善牧之人也。又大溈安公之在溈山也。
曰。吾依溈山住。不學溈山禪。但牧一頭水牯牛。又白
雲端公之於郭功輔也。詰之曰牛淳乎。而若自牧。若
教他牧。層見疊出於古今者益彰彰矣。後乃有繪之
乎圖。始於未牧。終於雙泯。品而列之為十。其牛則如
次初黑繼白以至於無。粲如也。而普明復一一係之
以頌。普明未詳何許人。圖頌亦不知出一人之手否。
今無論。惟是其為圖也。象顯而意深。其為頌也。言近
而旨遠。學人持為左券。因之審德稽業。俯察其已臻
仰希其所未到。免使得少為足以墮於增上慢地。則
裨益良多。遂錄而重壽諸梓。外更有尋牛以至入廛
[017-0091a]
亦為圖者十。與今大同小異。并及教中分別進修次
第可比例而知者俱附末簡以便參考。若夫一超直
入之士。無勞鞭挽。而天然露地白牛。不落階級。而剎
那能所雙絕。則圖成滯貨。頌成賸語。覽之當發一笑。
吾無強焉。


緇門崇行錄序



僧問沙門奚事。曰事道。事道孰為本。曰德行為本。僧
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鈍以福修。沙門者。取慧
焉足矣。德行奚為。予曰。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云士
之致遠者先器識。況無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
其器乎哉。師子之乳。匪琉璃瓶貯之則裂。舉萬鈞之
鼎。而荷以一葉之舟。不顛趾而溺者幾希矣。今沙門
稍才敏。則攻訓詁業鉛槧如儒生。又上之。則殘摭古
德之機緣。而遂聲響。捕影跡。為明眼者笑。聽其言也。
超佛祖之先。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後。蓋末法之弊極
矣。予為此懼。集古善行。錄其要者。以十門羅之。何者。
離俗染之謂僧。故清素居其首。清而不嚴。狂士之清
也。攝身口意。是諸佛教。故受之以嚴正。嚴正繇師訓
而成。師者人之模範也。故受之以尊師。親生而後師
教。遺其親是忘本也。戒雖萬行。以孝為宗。故受之以
孝親忠孝無二理。知有親不知有君私也。一人有慶。
而我得優游於林泉。君恩莫大焉。故受之以忠君。忠
盡於上交。而惠乏於下及。則兼濟之道虧。故受之以
慈物。慈近於愛。愛生著。出世之礙也。故受之以高尚。
高尚非潔身長往而捨眾生也。欲其積厚而流光。故
受之以遲重。遲重而端居無為不可也。故受之以艱
苦。勞而無功。則苦難而退。因果不虛。故受之以感應
終焉。十行修而德備。則任法之器也。地良矣。而後佳
種投。心醇矣。而後至言入。無上菩提庶可希冀。不然。
一鄙夫耳。人道未全。焉知佛道。即使利根多慧。而慧
[017-0091b]
彌多。障彌重。將安用之。僧云。吾法一塵不立。十行何
施。予曰。五蘊紛紜。四大叢沓。何謂無塵。僧云。四大本
空。五蘊非有。予與一掌曰。學語之流。如麻似粟。未在。
更道。僧無對。艴然而起。予笑曰。蔽面塵埃。子何不拭。
慎之哉。毋升高不自卑。無妄談般若自取殃咎。無醉
於虛名。修其德。殫其精誠。以致力於道。力極而心通。
然後知不撥萬行。不受一塵。終日不空終日不有。夫
是之謂真慧。願吾子究心焉。予未聞道。兼薄於德。今
為此書。惟務救時弊而酬佛恩耳。明達之士。苟不因
人棄言。幸展轉以告夫禪者。


往生集序



世尊始成正覺。為諸有情普演佛乘。既而機難盡投。
繇是於一乘中示三乘法。而復於三乘中出淨土一
門。今去佛日遠。情塵日滋。進之不能發神解超聖階。
退之倀倀乎有淪墜之險。而匪仗此門。其何從疾脫
生死。大矣哉。可謂起末世沈痾必效之靈藥也。顧古
之效多。今之效尟。其咎安在。則亦口淨土。心娑婆。而
堅勇明悟不及前輩云爾。聞昔有傳往生者。歲久滅
沒。不可復睹。而斷章遺跡班班互載於內外百家之
書。予隨所見。輒附筆劄。仍摘其因果昭灼者日積之
成編。殆存十一於千百而已。今甲申竊比中峰廛居
掩關於上方。乃取而從其類後先之。又證之以諸聖
同歸。足之以生存感應。計百六十有六條。而間為之
贊以發其隱義。題曰往生集。俾緇素之流觀於是書。
將指而曰。某也以如是解脫而生。某也以如是純一
而生。某也以如是精誠之極感格而生。某也以如是
大悲大願而生。某也以如是改過不吝轉業於將墮
也而生。某如是上生。某如是中生下生。庶幾乎考古
驗今為淨業者左券。而客有過我者。閱未數傳。勃然
曰。淨土唯心。心外無土。往生淨土寓言也。子以為真
[017-0091c]
生乎哉。寧不乖於無生之旨。予俟其色定徐而謂曰。
談何容易。如以無生而已矣。一切斷滅。不應尚有唯
心。果悟無生。則生亦奚礙。生既本無。故終日生而未
嘗生也。且爾已盡漏心否乎。對曰不能。噫。漏心未盡。
則生緣未休。生緣未休。則托質有所。茫茫三界大苦
海中。不生淨土而生何土。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遙。
利與害天淵矣。抑未之思歟。飾虛論而爭高。吾亦能
之。所以弗為者。夫亦懼生於識法耳。行矣。爾誠不以
予言為非。即淨土而之佛乘。蓋未嘗間隔絲毫。而奚
乖之有。客悚然從坐而作。惘然而自失。不覺其汪然
泣下而悲且咽也。整衣莊誦之終卷。亟拜亟請梓焉。
梓既成。道其始末如此。


重刊淨土善人詠序



予向為往生集。蓋淨土善人傳也。紀事也。此書則淨
土善人詠也。奇其事而歎之賞之歌頌之之謂也。夫
所稱善人者。非對惡名善之善也。非十善生天之善
也。心淨而土淨。在娑婆則蓮華比德。生極樂則蓮臺
托身。超三界。悟無生。以至成等正覺。善中之善。故經
云諸上善人也。然必形之乎詠者何也。此上以音聲
為佛事。而是詠也。約而該。質而不俚。褒而覈。溫厚和
平。優優乎有風人之遺焉。誦之能使人興起也。昔李
濟效胡曾周曇而為詠史。所敘才二十一人。其人則
太略也。又有詠而無述。覽之者無所稽其實也。曩予
得此於友人。破簡蠹帙瓤瓤欲盡。貯篋中二十稔而
重壽諸梓者。恐其遂淪亡也。噫。神棲安養之有賦也。
擬歸去來之有辭也。中峰西齋諸懷淨土者之有詩
也。及濟之有史詠也。合而觀之。兼美焉獨菴之有善
人詠也。


中峰禪師淨土詩序



淨土之為教大矣。昭揭於經。恢弘於論。窮微極深於
[017-0092a]
諸家之疏傳辯議。而羽翼其間者。又從而賦之辭之
偈頌之詩之。詩也者。又偈頌之和聲協律。委婉游揚。
俾人樂而玩。感慨而悲歌。不覺其情謝塵寰而神棲
寶域者也。詩之為益於淨土亦大矣。自古懷淨土詩
相望後先。而惟中峰大師百詠。事理兼帶。性相圓通
息參禪念佛之嘵諍。定即土即心之平準。塗毒於文
鼓。傾耳則五內崩。伏砒於旨肴染指則命根斷。美哉
洋洋乎。其諸陽春一曲響窮百代者乎。大中丞省吾
金公。盟心淨土。乃重授鍥人以廣流通。屬予序諸首
簡。予老矣。沈痾枕席。久置筆研。偶斯勝緣。雖心生喜
躍。然力不能作一語。爰命童子錄其平日所常談者
以應。


答四十八問序



淨土之教。因地於法藏。肇端於韋提開陳於靈鷲教
主之金言。流衍於匡廬大士之蓮社。專一心而向往。
歷三界以橫超。誠哉末法之要津矣。然上根即事契
理。固諦信不回。下士有聞斯從。亦無因起惑。惟不上
不下。位屆中流。乃欲從欲違。志無定向。繇是十疑通
於智者。或問啟於則公。天鼓諄諄。婆心戀戀。豈曰多
言。言所不容已也。而復晷沈膏繼。病劇藥增。後是二
書。能無再述。有德園居士者。乘宿願力。起大悲心。代
為百千眾生。曲申六八難問。山僧不免據款結案。隨
繩解紛。使彼越煩惱之河者直決其狐疑。出死生之
穴者頓離於鼠怯。叨陪往哲。共翊先宗云爾。若夫悟
心外之無土。則一真湛而萬法泯。誰是西方。了土外
之無心。則七寶飾而九蓮開。何妨本寂。是則居士於
廓爾無疑之鄉而幻出問端。似風來水面。山僧於默
然無問之地而夢酬答語。若谷和泉聲。雖雲興瓶瀉。
未敢儔古聖之宏規。而燭照冥消。聊以抉時人之瞖
目。其或闡提根心。倔強猶昔。斷斷乎薄淨土而不修。
[017-0092b]
守偏空而自足。亦末如之何也已矣悲夫。


慈無量集序



慈悲喜捨號菩薩四無量心。而慈實為四心之冠。易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元於人為仁。儒之言仁。佛之
言慈。一也。故世出世間莫尚乎慈。而無量云者。昭其
慈之廣也。今夫殺人者死人知之。然而殺禽畜者無
死刑。遂快意行殺。不知陰減其壽。冥削其祿。墮泥犁
於既沒。償鼎鑊於當來。其為刑殆有甚焉者矣。殺人
之子者死人知之。然而殺已始生之嬰兒者無死刑。
遂快意行殺。不知無罪殺兒。與殺人之罪同科。是上
帝之訓也。罪不可逃。刑且加甚。亦彰彰明矣。善哉王
堇甫氏之為是書乎。唯聖作則。以聖經為量。曰訓慈。
賢者述焉。以群賢之論為輔。曰宣慈。無徵不信。不信
民弗從。以歷然因果為驗。曰證慈。物尚當愛。民胡弗
仁。衍生生之道。以溺子墮胎為大戒。曰本慈。四錄備
而慈之用廣矣。乃因其問名也。為安名曰慈無量集
云。


殺生炯戒序



曩予有戒殺放生文行世。一時崇善諸君子喜傳而
樂就之。已而朱西宗氏持所撰殺生炯戒一編來謁
予。乞言以弁。則歷歷皆今古傳記因果昭灼可懲可
勸者。系其事而繪之乎圖。且予著其文也。未及其像
也。能喻知文不能喻不知文者。今兼有之。閨人孺子
目擊而心惕矣。昔鄭公俠進流民圖。而云一經睿覽。
足可流涕。睹斯炯戒。自非木石。其誰不發大慈悲心。
是則翊予文以傳。而俾就者彌眾。西宗功德殆過予
哉。額手天龍。而為識諸始簡。


自知錄序



予少時。見太微仙君功過格而大悅。旋梓以施。已而
出俗行腳。匍匐於參請。暨歸隱深谷。方事禪思。遂無
[017-0092c]
暇及此。今老矣。復得諸亂帙中。悅猶故也。乃稍為刪
定。更增其未備。而重梓焉。昔仙君謂凡人宜置藉臥
榻。每嚮晦入息。書其一日功過。積日而月。積月而年。
或以功準過。或以過準功。多寡相讎。自知罪福。不必
問乎休咎。至矣哉言乎。先民有云。人苦不自知。唯知
其惡。則懼而戢。知其善。則喜而益自勉。不知。則任情
肆志。淪胥於禽獸。而亦莫覺其禽獸也。茲運心舉筆。
靈臺難欺。邪正淑慝。炯乎若明鏡之鑒形。不師而嚴。
不友而諍。不賞罰而勸懲。不蓍龜而趨避。不天堂地
獄而升沈。馴而致之。其於道也何有。因易其名曰自
知錄。是錄也。下士得之。行且大笑。莫之能視。奚望其
能書。中士得之。必勤而書之。上士得之。但自諸惡不
作。眾善奉行。書可也。不書可也。何以故。善本當行。非
徼福故。惡本不當作。非畏罪故終日止惡。終日修善。
外不見善惡相。內不見能止能修之心。福且不受。罪
亦性空。則書將安用。矧二部童子。六齋諸天。并世所
稱台彭司命。日遊夜遊。予司奪司。元會節臘等。昭布
森列。前我後我左右我明目而矚我。政使我不書彼
之書固已密繭絲而析秋毫矣。雖然。天下不皆上士。
即皆上士。其自知而不書。不失為君子。不自知而不
書。非冥頑不靈。則剛愎自用云爾。人間顧可無是錄
乎。是故在儒為四端百行。在釋為六度萬行。在道為
三千功八百行。皆積善之說也。彼罷緣灰念之輩。以
自為則無論矣。如藉口乎善惡都莫思量見有勤而
書之者。漫呵曰。惡用是矻矻爾煩心為。則其失非細。
嗟乎。世人夏畦於五欲之場。疲神殫思。終其身不憚
煩。而獨煩於就寢之俄頃。不一整其心慮。亦惑矣。書
勤三省。夜必告天。乃至黑荳白荳。賢智者所不廢也。
書之庸何傷。


刻冰蓮居士續法喜志序


[017-0093a]


凡夫以欲為喜。欲多而厭生。何也。世樂無常。難乎其
續也。智人以法為喜。法彌廣而喜彌深。何也。真常之
樂。取足於性分。相續而無終窮者也。冰蓮居士初志
法喜四卷示予。予重壽諸梓。已而又為四卷續之。徵
言於予。予隨喜無倦。作而曰。斯志豈惟續於今之四
卷而已。千百世之後。聞法悅心者。當代不乏人。積而
為千百卷。何可量也。唯居士寓形欲界。而怡神法窟。
不為一身喜。一時喜。而為天下後世喜。其用心亦普
矣。是故法無盡。喜無盡。續無盡。而居士之功德亦無
盡。


無幻禪師語錄序



予固非知禪者。其於古尊宿升堂入室示眾小參。乃
至拈提贊頌種種著述類而成編者。未嘗不莊誦而
樂玩之也。若其奧旨微機。通玄入要。主賓互換。人境
交奪。明暗相參。殺活自在。脫義路。超情量。非予劣智
所能測識者。不敢妄為之說也。茲無幻古湛禪師既
謝世。門人錄其語為帙。將鋟梓以傳。徵序於予。予未
識禪師之面。而幸獲睹禪師之遺言。猶面也。合掌焚
香。書此以弁其卷。


幻有禪師閒談晚話二編序



予昔參笑巖和尚於京師。幻有兄侍焉。無何。予以病
附餉舶南還。而幻有兄侍和尚最久。已而遍歷諸方。
歸老於龍池。顧予衰耄。臥疾深谷。沾沾自濡不足。幻
有兄方慨然以建法幢立宗旨為己任。走使千里。遺
我閒談晚話二編。徵言以弁。昔人謂驅除雜語言。而
此編諄諄皆切要語。閒談固如是耶。得非因慈悲故。
故有落草之談耶。又德山云。今夜不答話。問話者三
十棒。茲乃終宵揮塵。亹亹酬應忘倦。是且與德山相
去多少。即謂德山答語如雷幻有不說一字亦可也。
巖師往矣。門庭有人。予何幸樂觀其盛。
[017-0093b]


直道錄序



語云。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又曰人之生
也直。又曰古之愚也直。生理本直。則無論知愚。而此
中耿耿不昧者。三代之民心也。直道也。亦太古無懷
葛天氏之民心也。直道也。亦太古之太古。劫初以來
光音氏之民心也。直道也。雖欲曲而不可得也。用是
上下古今。凡史傳之所記錄。耳目之所見聞。千百中
摘其一二。或共所稱譽讚獎而不覺其非者吾抑之。
或共所排擊貶駮而不覺其是者吾揚之。其揚也。非
敢為佞也。其抑也。非敢於無過中求過而為是刻也。
民心之直道。蓋振古如茲也。儻以為是。唯有道者印
焉。苟為不然。幸有以教我。


竹窗三筆序



古有容齋隨筆。予效之竹窗之下。時有所感。筆焉。時
有所見。筆焉。從初至再。成二帙矣。茲度八旬。頗知七
十九年之非。而自覺其心之未悄然也。奈何久仆樂
生之堂。無能勤趙老之屨。於是一榻而走千山。寸晷
而遊神於百世。所感所見。積之歲月。忽復成帙。雖東
語西話。賓叩主酬。種種不一。要歸於整飭行門。平治
心地而已。餘如世諦中事。無關於法化。無補於修進
者。則不暇及焉。噫。吾耄矣。胡不囊括瓶守。而喋喋乃
爾。噫。吾耄矣。斜陽賸月。能幾何時。此而不言。更待何
日。苟有利於民物。他何恤為。因以付管城子。


諺謨曲典序



世諦之言。符於實相。芻蕘之言。擇於聖人。是故禹拜
昌言。而舜察邇言。拜昌言易。察邇言為尤難。人忽之。
舜察之。此其所以稱大知也。謀臣以牛後悟主。衲僧
以飯袋得心。則不必聖經賢傳。錦字瑤編。取其足以
利人而已。至於排場戲曲。古詩古樂府之餘音也。盛
行於元。流通於今日。慧業文人。與庸夫孺子。所共傳
[017-0093c]
唱而愉情者也。奈何淫蕩猥媟之語雜於其間。人祇
以侑壺觴供笑謔。而不知反而後和。被圍而援琴。是
日哭而不歌。歌固宣尼平日所不廢矣。乃摘其有裨
風化者約為三科。一曰忠孝節義。二曰感慨悲歌。三
曰警悟解脫。庶幾旁敲暗擊。亦娑婆世界以音聲為
佛事。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之一端也。噫。抱七年
之沈痾者。俟黃於牛喉。割膽於蚺腹。採雲母於廣連
之陰谷。鑿空青於越嶲之銅阿。不勝其得之之難。而
療病者顧昭昭乎目前。古所謂善為醫者遍地皆良
藥也。寶訓日陳於鬧市。金誥時播於梨園。孰為諺乎。
孰為曲乎。吾於是謨之典之。




















[017-0094a]


散刻及遺稿俱增入



佛說無量壽經跋



世傳大彌陀經龍舒王居士會四譯經文而成之者
也。四譯者。初譯於漢迦婁支讖。曰無量平等清淨覺
經。次譯於曹魏康僧愷。曰無量壽經。次譯於吳支謙
曰阿彌陀經。次譯於宋法賢。曰無量壽莊嚴經。而菩
提流志附譯於寶積。曰無量壽如來會。則居士所未
及者。居士之會四譯也。言簡而義周。辭順而理顯。誠
哉大有功於淨土矣。惜其中頗有未安。如四十八願。
不得不一為整頓。蓋漢譯止開二十四願。四十八願
肇始於魏譯。而法賢流志二師因之。吳譯從漢亦二
十四。然四十八願今古流通。自應宗祖魏譯。奈何居
士敘願。較之魏譯。或前著後。或後著前。次第紊亂。以
參三譯。亦各不協。夫譯經必據梵本。居士憑何梵本
而別為次第乎。於理雖似無妨。於譯法大為不順。用
是重錄魏譯以付剞劂。庶俾後人知有古文在也。又
魏譯三輩往生皆曰發菩提心。居士乃惟中輩有之。
下曰不發。上竟無文。全缺差殊。未審何意。居士神超
寶域。身入聖流。殆必成心已亡。虛懷不礙。區區效忠
之懇。諒其鑒之矣。


董玄宰書法華經跋



董太史為其尊人手書妙法蓮華經七卷持示予。予
憶勸善書云。有人入冥。見冥府諸王及官吏等最重
金剛般若妙法蓮華二經。夫如來一代時教。至般若
乃蕩空群相。然後會歸於一乘法華之實相。故法華
者聖道成終也。太史先是既書金剛般若。今復書此
經。憑斯大功德力追厥先亡。豈惟不滯冥途。當必超
登淨域矣。況乎運入神之筆精。顯甚深之佛智。而根
本於終天罔極之孝思。是三絕也。今古祕寶。今古祕
寶。
[017-0094b]


繡法華經跋包孝廉心弦請題



昔人謂準老金剛眼在無盡筆尖兒上。何期今日一
乘實相正法眼藏乃在閨闈中鍼尖兒上。而居士以
是黼黻先猷。孝亦大矣。夫草木畫像尚云作佛根因。
況錦繡成文豈非真法供養。居士其寶之。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跋



佛云吾言如蜜。中邊皆甜。又云治世語言皆即實相。
故三祖不難至道而嫌揀擇有以也。今時人喜玄。一
大藏教。凡入理深談競互傳誦。至平易切近處或弁
髦之。抑揀蜜於中邊。而實相顧不遍耶。嗟乎。最後叮
嚀言猶在人耳也。鏤骨銘肌共報恩。於是乎刻遺教。


唐譯地藏經跋比丘性安請題



地藏經譯於唐實叉難陀。而時本譯人為法燈法炬。
不著世代。不載里族。於藏無所考。雖小異大同。理固
無傷。而覈實傳信必應有據。乃比丘性安者。承先志
刻唐譯易之。其詳具如冢宰陸公序矣。或謂是經諄
諄乎眾生因果地獄名相。無復玄論。不足新世耳目。
惡用是訂正為。噫。布帛菽粟。平時不如明珠。凶年則
為至寶。救末法之凶年。是經其可少耶。若夫眾生度
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探玄上士試終身
味之。


合刻行願品彌陀經跋



二經合刻者何。良繇行願一品當全部華嚴大經。而
中云願命終時。於安樂國蓮華化生。面見彌陀。授記
作佛。故特合為一帙。普願法界眾生信受奉行者。生
唯心華藏之寶蓮池。見本性舍那之無量壽。修四字
十玄之圓滿脩多羅。證九品一乘之無上等正覺。


較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跋



金剛般若時本有三十二分。藏本原無。近刻者多去
分。或曰三十二分沿習已久。而中峰為趙松雪略釋
[017-0094c]
亦仍彼分。或曰天親無著二菩薩有十八住二十七
疑。盍擇於斯二者而用之。愚意講解家宜遵二菩薩
所定。至於受持讀誦。既去分。不若并住與疑俱置不
用。而單存本文之為得也。又諸本句字亦復互有參
差。莫之畫一。學者病焉。蔣子茂浙茂瀗將重刻是經
以報罔極之恩。屢叩予為一較正。因於末簡識之。


梵網經跋錢居士仰山請題



梵網全帙。古稱百有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今所存心
地一品。而分上下。下乃詳陳戒相。先之十重。繼之四
十八輕。號菩薩戒。蓋通緇素。均王臣。普六道聖凡眾
生之所同稟也。茲開元葺古戒壇。煥然維新。將鏤是
經置之壇前以永範來學。仰山居士錢廣詔等來徵
予言。予唯祕閣張君名鎡者曾疏諸經首。辭工而意
甚切至。予何言哉。宜重勒彼文。而以予言識歲月於
石末。


龍舒淨土文題辭



海虞天池居士嚴公。厥冢子樸。自幼諄謹天植。敦倫
樂善。戒殺放生。修種種懿行。以二十五歲卒。卒之前
一日。居士謂曰。爾於斯時。毋雜思。但一心念佛。樸應
曰諾。又謂曰。爾憶三人生兜率事乎。若生安養。願報
我。樸應曰諾。又謂曰。從今吾亦一心念佛。樸喜曰。審
如是。兒無復慮矣。正容合掌而逝。簡其遺笥。得所刻
龍舒淨土文板。乃取而印施以助往生。祩宏曰。樸之
亡世有二疑。應壽不壽。一也。應報不報。二也。壽夭屬
乎前緣。仁者壽。仁莫如回。而回且夭矣。又生矣。而不
報何害。逐逐然必報。是鬼神活計耳。但信龍舒語。復
奚疑焉。


跋真實居士雲棲蘭若志



大司成馮公為雲棲作志未結。長子權奇書其後云。
此先君手稿也。欲了未了。可言未言。幸與海內大德
[017-0095a]
酌存之。愚以為未了未言固無害。例如華嚴僅八十
卷。文未足而意己足矣。但所云或疑師不紹西來之
宗。而揚西歸之教。於此二句閣筆。引而不發。躍如也。
今不必續貂。止請諸方此處下一轉語。


書淨土會語後蘇郡以答曹魯川二書合刻名淨土會語



魯川崇尚華嚴。是其盛心。本不欲辯。但以其尊華嚴
而抑淨土。抑之又抑。痛抑之不少置。則不得不辯。夫
舍那釋迦彌陀。同而異異而同者也。魯川已知同異
不可偏執。而復定執為異。又鄙之薄之。以華嚴自負。
不應如是。其可疑一也。普賢為華嚴長子。行願品有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曰華嚴未嘗言及西方可乎。
以華嚴自負。不應如是。其可疑二也。入華嚴法界不
思議解脫。則婆須無厭悉皆參請。而乃不親萬德之
彌陀。眾藝童音靡不演唱。而乃羞稱四字之嘉號。以
華嚴自負。不應如是。其可疑三也。疑者何。疑魯川通
華嚴而似乎未大通也。故不得不辯。況佛以大慈憫。
念末世說此淨土法門。魯川盡力排之。誠恐華嚴不
得入。淨土不得生。兩皆失之。誤人不小。亦不得不辯。


淨土疑辯跋



微休居士鳴道學於靖江。有武城弦歌之風。既致政。
厲精華嚴。鏤梵本為方冊以便讀學。而復弘贊淨土。
刻予所著疑辯廣為流通。夫尚志十玄之門。神棲九
蓮之域。可謂深契普賢願王。妙入毗盧性海者矣。惜
蚤逝。不令曹魯川見之。


書放生卷後



曩余三十有五。為文謂生日不宜殺生。既而五十。為
偈謂生日不宜慶生。今茲十易暑寒。一週甲子矣。諸
君子知余。又重愛余。不陳儀。以放生慶生。或曰。不殺
得矣。如不慶何。噫。如是慶生。慶萬物之生也。余惟恐
人之不慶生也。或曰。鳥未舒其翼。弋者候於林。魚未
[017-0095b]
揚其鬣。漁者盈於濱。雖曰甦之。其實枯之。惡在其能
放也。噫。翔空入淵。遂厥生者不知其幾也。重罹乎鉤
矢。百未之能一耳。方其獻俘於獵師。待烹於庖人。卜
兆於饞夫之腹中。死門甘伏。倏焉解之。雖未保所終。
而脫刀鋸。逃鼎鑊。譬之臨刑遇赦。其樂為何如也。且
西湖歌舞。歲無休時。假令諸君子。春花秋月。朝宴而
暮集。一舉箸則萬錢。一染指則千命。乃今易腥以素。
轉殺為生。較其得失。奚翅霄壤。不謂之勝舉吾不信
也。於是迭詠為放生卷。係之辭曰。


「 上帝好生。下民傷生。捨財求生。圖財捕生。繇二念生。故有眾生。生無所生。亦無能生。無生不生。是名放生。」



題殺生炯戒



論禽



雞之育其雛也。鷹隼下於空。則奮翼而號呼以護其
子。今人愛子亦然。乃日俟其雛之肥以腯也而殺食
之可乎。雞特力不能敵人。而恨可知矣。況復食雞之
不足而食鵝鴨。食鵝鴨之不足而食及於飛空之雀
鴿。人生食止一飽。何無厭一至於是。悲夫。


論獸



虎食群獸。人共惡而捕之戮之。然虎有經旬月而不
得一獸之食者。人烹宰無虛日。牛羊犬豕麂鹿獐兔
之類不知其幾也。人之當捕而戮也甚於虎矣。悲夫。


論鱗介



人自謂應食肉。不知彼此相食者皆強陵弱也。故虎
強於人則食人。然虎有時為人所食。猶迭相勝負也。
誰有能食龍者。弱之肉。強之食。寧不信然。是故龍不
可陵矣。魚可陵也而食之。鰍也鱔也鰻也螺蛤蝦蟹
龜鱉也可陵也而食之。蓋與螳螂食蟬雀食螳螂等
耳。人也而甘心乎螳螂。悲夫。


論蟲


[017-0095c]


蜂蟻之勿殺易矣。蠶則為用甚大。自古及今莫之能
廢也。如之何。噫。夏之衣可葛也。冬之衣可花也。冕可
麻。袍可布也。蠶奈何其不可廢也。羅綺嚴身。蓋祇取
其華飾耳。不羅綺固無害。而乃納百千萬億生靈於
鑊湯之中。抽其腸肚。以為吾嚴身之具。忍乎哉。或又
曰。蜂蟻之勿殺宜矣。蚊蝨咂我如之何。噫。蚊可帳而
避也。蝨可放也。奈何蚊蝨之必不可貸也。悲夫。


刑戒跋



有大長者呂叔簡氏。作筮仕要訣。鄒南皋先生刻石
以廣其傳。中刑戒八章。尤為洞晰隱微。諄切懇苦。予
三復之。合掌起敬。三讚三歎而不能已。蓋予固有是
心。而言非其分。茲何幸得聞仁人君子千古曾無道
及之至訓乎。豈獨筮仕。初官而歷久任。一命而至三
公。不可一日而不兢兢於懷也。何也。筮仕之始。刑人
未慣也。乍而臨之。必有驚傷慘戚之情焉。今日習之。
明日習之。撻人如擊土石矣。又習之。殺人如刈草菅
矣。嗟乎。一芒觸而膚粟。片髮拔而色變。己之身。人之
身。疾痛痾癢寧有二乎。而昧昧殘毒何一至於是。人
有恆談。刑官無後。誠守是戒。我知其必後而繁且長
也。昔有子為刑官。母記之曰。天道昭昭。人不可妄殺。
吾不意老見壯子被刑戮也。已而果然。則不守是戒
者之明驗也。例而推之。治國治家待人待物皆然也。
佛菩薩之慈悲不過是也。遂忘其非分而重梓焉。


題階梯聲光譽師



創業難。善繼為尤難。善繼難。繼而傳之永遠勿失也
為尤難。階梯建始於古潭老師。恢而弘之者聲光譽
禪師也。予昔邂逅於京邸。已而年彌久。交彌親。臘彌
長。德彌進。既增輝於前。而復思貽謀於後。於是彙輯
其山顛末委細而類之為冊以授諸徒。後之人尚念
其苦心。慎守世業。而精修道業。異日徜徉於七寶階
[017-0096a]
道。進步於千仞梯頭。俾潭源流衍而不窮。光明照燭
而無盡也。懋之哉。


跋長慶集警悟選



香山居士長慶集。今所傳凡七十一卷。中為詩三十
有八。大都雅澹平易。不刻意而意已獨至。迺予更摘
取其明了解脫。足於人世間警策懦頑悟覺迷醉者
別為一小帙。名警悟選。若琵琶長恨等。雖感慨諷諭
無忝風雅。而以模情寫思備極妍巧。恐失其旨者則
翻滋欲本。姑置弗錄。唯此百篇。試展卷而誦之詠之。
長歌而細味之。未必非大睡夢床前兩部鼓吹。入乎
耳。動乎心。恍然而寤。瞭然拭目乎明空皎日之下也。
不亦快乎。居士之自道也曰達哉達哉白樂天。是謂
真語實語。


重刻西崖先生擬古樂府跋



予少時讀書月塘庵。友人周春江者。示予以西崖先
生擬古樂府。僅半帙。且詠且歎。作而曰。此古今絕唱
也。予後偶獲全書。寶而藏之有年矣。恐遂淪沒。乃重
錄而壽之梓。夫詩亡也而有樂府。樂府之漸變也而
有歌曲。歌曲無論。即魏漢隋唐以來所稱樂府。乃至
周柳秦蘇諸名家詞調。雖各窮藻麗擅工巧。偉哉鳴
當時而聲後世。然大都摹情寫思。緣物綴景。可以裨
世道淑人心者千一而已。此諸篇什。一一從先生大
學問中發而為大議論。豈惟雄盻百代。蓋直追風雅
以前。天壤間殆不可多見者。顧自云擬古樂府。古樂
府安足擬先生歟。或曰子禪人也。是編非經律論。非
尊宿注疏語錄文字。是世諦中言也。奚以刻為。噫。子
獨不觀雪竇老人頌古乎。識者品題謂頌古之聖。今
先生特未知究心禪道與否。假使參禪有悟。時而出
之一拈一評一偈一句。其見力。筆力。斷案力。擒縱殺
活神奇變幻不思議力。當必與雪老馳騁上下。可無
[017-0096b]
傳乎哉。乃重錄而壽之梓。


栗齋先生遺稿跋



張太史陽和公著栗齋先生傳。中所紀錄。率多稱先
生孝友廉節。以古聖賢道學為己任。而文字其緒餘
也。然中所論議歌詠。又率多理性之談。曾不馳妍競
華。亦不徒放情於山水竹木而已。如太極春秋河圖
等篇。歷孔子而下顏曾思孟至濂溪二程橫渠晦菴
諸名儒。各有讚頌。闡發幽祕。間附一二題贈遊覽。亦
罔弗會歸身心。終不為閒漫語。噫。古謂醇明篤實之
君子者非耶。僧智瑞者。持先生傳并雜著詩辭若干
首詣予請梓。予取其半梓之。名曰栗齋先生遺稿。智
瑞於先生世孫。於予則法孫也。亦復賦性醇篤。有先
生之風。乃能捐衣缽。充剞劂之費。以光揚其上世之
美。而太史與予分深。又不妄語人也。因識之。末簡。


讀周高士行實



予往年過平湖。憩圓珠圩塔寺。時高士館於五臺陸
公。聞予至甚喜。具威儀。趨舟致敬來訪。後予適越。與
一時道學諸君子劇談止觀玄義。復邂逅。宿能仁堂
中。先後語意頗符合。相信彌固。乃予禮清涼。歷燕京。
尋匡廬之舊社。自白下南還。而高士墓柏拱矣。高士
以仲尼顏子之心地。雅志內典。而名且未成。壽不滿
半百。兼以無後。世眼觀之。可謂佛法無靈驗矣。夫學
佛者果志於名壽子孫也。謂之無靈驗亦宜。而高士
固已等成敗。齊彭殤。均續斷。則漫爾一期之報真浮
漚起滅於滄海耳。夫焉足重輕。噫。我觀高士。豈不尊
榮壽考。而蕃胤百世乎哉。夢幻界中未必無悟之者。


為六夢居士書扇



蓮之為華也。得水而生。得火而萎。今華從火生。誰復
能萎之者。夫蓮以水為命。而曰火生。厥旨安在。豈不
以大紅聚爐即清涼沼。蓋法爾如是。非神通使然。惟
[017-0096c]
宜過量人。領此希有事。雖然。悟火之有蓮。而幻抽幻
添。調護之功不廢。則此火號作陽和。恃蓮之出火。而
任燔任熄。上慢之心一生。則此火名為毒燄。是知火
稱發育。而亦解焦枯。與水本滋成。而兼能汜沒。二弊
等耳。可弗慎歟。居士以至誠心。索增長火蓮之策於
山野。山野不孤來問。寐語喋喋。若夫水火不相關一
句。居士必已自道。















散刻及遺稿俱增入



復古雲棲寺記



予始入梵山之雲棲也。父老謂予。茲寺為洪水漂蕩。
計今將百年。彼時無力營葺。墟其地。廬於半道。曰棲
真別院。予猶及見一僧居之。而棲真繫在冊籍。雲棲
則山氓野樵所常稱也。予仍其便。以雲棲名菴。蓋三
十餘稔矣。逮閱咸淳臨安舊志。則雲棲者。宋藝祖乾
德五年吳越國王錢氏所建。至英宗治平二年乃易
之以棲真。詳見錢塘寺觀類中第十五葉。予仍雲棲。
暗與古合。事固有適然者。曩嘉隆之季。萬歷之初。修
[017-0097a]
郡志者。據近而不稽遠。今復焉。無亦宿緣使之然歟。
予既有感於無心合古。又重有感於古今沿革靡常
寥寥乎。靈蹤勝蹟久淪而未彰者何限也。吾郡古曰
杭州。已而曰臨安。後復為杭。曰古杭。今寺亦爾。因額
以古雲棲寺。而識其歲月云。


重修雲棲禪院記



杭府治南連大江。西引明聖二湖。萬山遶湖而絡繹
江滸。溯江西上行二十餘里。山名五雲。先是山之巔
有五色瑞雲盤旋其上。因以名山。已而五雲飛集山
西塢中。經久不散。時人異之。號為雲棲塢。宋乾德五
年。有僧結菴以居。塢多虎。僧至。虎輒馴伏。世稱伏虎
禪師者是也。吳越王錢氏為之建寺。而雲棲於是創
始矣。禪師一號大扇和尚。諱志逢。初築室五雲之頂。
天禧中。降敕賜真濟院。遂并闢雲棲天池二院而成
三剎。後治平二年改號棲真。今曰雲棲者。復古也。雲
棲居五雲之西。徑曲林幽。四山圍合。蒼翠樅然。東岡
而上有壁觀峰。峰下出泉。名青龍泉。迆邐下中峰之
傍復出一泉。名聖義泉。又下而西岡之麓復出一泉。
名金液泉。筧引涓涓。潔洌甘芳。汲灌不竭。獨以荒僻
寥落。人跡罕至。非忘形死心者莫能居焉。紹興初。有
余知閣者。扈蹕南渡。隱於寺側。後捨宅歸寺。聖朝弘
治七年。霖雨發洪。廬宇經像隨水漂蕩。僧稍稍散去。
頹耋者僦居民莊。而故院遂蓁莽。父老過之。傷感垂
涕。衛將軍玉溪楊公。暨子念堂君。雅嚮三寶。時募僧
重修。而頻苦虎患。居無何即引去。隆慶五年。祩宏行
腳南還。愛其岑寂。孤形隻缽趺坐圯壁間。太學生陳
如玉李繡等為之搆靜室三楹。而宏晝與野鹿主賓。
夜與鳴泉唱和。悠然若將終身。村之民怪其能久居
也。環村四十里。歲傷於虎者不下二十人。而雞犬不
與焉。宏乃發悲懇。諷經千卷。設瑜伽施食津濟之。自
[017-0097b]
是虎不傷人。適歲亢旱。禱於山。偶時雨澍。村之民又
大悅。而慶其得安居也。相與纍纍然肩材木而至曰。
茲吾祖所植也。荷鋤钁。發其塵坌之礎磉而指之曰。
茲雲棲寺之故物也。禪師福吾村。吾願鼎新寺之遺
址。以永吾一境之香火。繇是不日而成蘭若。外無崇
門。中無大殿。惟禪堂處僧法堂以奉經律而已。宏自
惟迂疏陋劣。寸長無稱。抱病入山。分與草木同腐。頃
值幻緣。興此廢墜。惡容坐食。不思所以上報佛恩而
下酬檀信乎。顧生平尚真實而賤浮誇。甘窮約而羞
名利。因共一二同志相砥礪力行古道。盟而後進。犯
而必退。大都主之以淨土。而冬專坐禪。餘兼講誦。日
有程。月有稽。歲有表。凜凜乎使無賴者不得參乎其
間。雖於法門無大裨益。庶幾救末學之弊以俟後之
知識云爾。宏。沈氏子。字佛慧。號蓮池。仁和人。是為記。


重修上方寺鑿放生池記



武林自宋蹕南駐。環湖山禪講律寺粲然棋布星列。
而郭以內稱焉。迨今多半淪沒。至不可考。諸傳志有
上方寺者。背倚城垣。左右掖涌金錢塘二門。前通西
井官道。蓋肇建後梁貞明七年。而國朝景泰四年。僧
以難事作。散去。寺隨廢。漸蠶食為民居。僅存者什一。
優婆塞沈善能者廬其中。嘉靖二十三年。尚寶卿六
橋徐公得請於官。佃為圃。公無子。以畀女。遺命還寺。
女孝且賢。持契歸王氏。遵父囑。以畀雲棲。遂復為僧
地如初。無何。王謝世。居士化卿宋君聞其義而高之。
化卿以世祿之裔。砥德礪行。樂善不厭。迺輸金贈二
子。更與之契。予亦罄衣資。偕善信。旁贖其故址若干。
向明正位。別為迴廊。旋所向。面城而門。取幽寂也。期
世世承事三寶。因諗於眾曰。唯上方彈丸重興。伶仃
衰微。何修何營而俾久遠。或議闢草萊。輪奐其殿堂。
群之以僧。僧多則常住。予以為不然。時丁末法。塔寺
[017-0097c]
靡堅。試屈指而計。凡三門乎闤闠者。揵椎之庭。不為
樽罍之所能幾。僧雖多而行寡。奚以多為。顧茲地鄰
城。城鄰湖。湖外高而城內卑。隨鋤成流。亢陽所不能
涸。因而池之良便。以池放生。以隙地之敝室。稍葺其
莛楹。守以二三誠信衲子。蚤莫禪誦。庶幾上祝皇圖。
下濟含識。得之一舉矣。或謂物如塵如沙。池一勺耳。
容有限奈何。而庸知夫鑿斯池也。為之兆也。弄引也。
引而伸之。而又伸之。汪然遍域中矣。昔子產之畜魚。
一勺也。使鄭之人若大夫若士若民皆然。鄭之與國
若燕趙齊楚輩皆然。則池無量。所畜無量。不然。西湖
古放生池也。謂普容天壤間物。寧有是乎哉。化卿曰
唯唯。與其仲直卿。諸賢士夫。諸比丘淨人。有呈財者。
裹糧者。疏其壆而鍬者。畚者。梩者。枯橫泉之撓而戽
者。槔者。埭者。固隄防之浸淫崩頹而埤者。堹者。𥗒者。
䃭者。捍貍與獺而𦼼者。閑其外侮而版築者。憂其暑
寒而上為之[烈-列+庥]。下為之[穴/淈]者。皇皇乎晝胼宵胝。勞不
知息。兼工再閱月而池成。於時在筌而釋。當釜而逸。
洋焉悠焉。出而遊焉。一勺之內足其從容也。予喜且
懼。稽首而告於十方如來。主池神。主伽藍神。願以佛
力。法力。賢聖力。諸神誓願力。慈護而威臨之。從於今
日。盡未來際。常為鱗介諸水族等棲止安宅。又稽首
而告於見住僧。後後住僧。願以戒力。悲智力。念流水
之苦躬而澤焦𣩅。天台之抗章而斷簄梁。智覺之負
辜成仁。蹈白刃而不悔。尚永持無斁以風四方。敢有
叛先盟。師陶朱。媒利於網罟。或倍眾而售之乎白衣。
是名違佛律。犯波羅夷。諸所稱釋子者。鳴以羯磨。遄
擯絕之。勿共住。即朋比而阿。神必陰縶其魂。顯僇其
形。無能逃者。脫免焉。其報盡也。墮泥犁中。嬰萬苦無
竟。所以者何。好生惡死。天道也。人情也。前人捐。難捨
之貲。役所愛之身。創五濁世不恆見之勝舉。以生必
[017-0098a]
死之命置之安全。後人忍不一深思之。而惟便其私
圖。於天道逆。於人情不祥。從逆凶。不祥者災逮。鼓桴
形影。感應自然。非危言怖之也。化卿及諸大眾踊躍
歡喜。歎未曾有。作而曰。善哉。是緇與素之龜鏡也。不
可使無聞於末法也。而碑上方。 頌曰。
「 始舉為興滅。而兼得放生。豈唯滅不滅。生亦無生相。生滅俱滅已。寂滅何有方。以明超於方。無方中說上。無方說西方。其意亦如是。作寺作池人。願共了斯旨。」



萬歷二十八
年普門示現日記。


北門長壽菴放生池記



西湖古放生池也。法久而敝。實亡名存。敝之久而安
焉。恆產乎水族。併迷其名若罔聞者。歲在乙未。予演
圓覺於佛國山之南屏。南屏故有池當其三門。一時
主會諸名公捐貲贖而出之。植蓮其中。斷魚業。人繇
是知放生池為武林舊事。既而予復鑿池上方。既而
北門有園。園有池。復贖之。園距上方南北相望者半
拘盧舍。而城之內有二放生池矣。頃予碑上方。謂以
是為之兆。兆且引而蔓延之。顧予德微年衰。不足以
風。未知繼此而興起者更幾池也。上方苦隘。僅為池。
餘少叢竹。羽蟲之獲逭其生者聊以依止。茲頗閒矌。
池聯比。擴之。則濊然成浸。水涵而土出。壘之。則𡾯然
成山。循而界之。則幽然成徑。相其宜而樹之竹木。則
鬱然蔭而成林。將使嚶嚶洋洋。樂而相忘。雖無繇擬
飛泳亭之萬一。而猶冀想像其遺蹤。則上方所不逮
也。園以東為興福禪院。旋而南為養濟院。又旋而西
為得一道院。養濟昔號悲田。聖主賢臣哀煢民之顛
連而無告者設也。今之困矰餌。伏質於刀砧。必不可
逃而待烹。其無告尤甚。貿而畜之池。縱之林。俾終保
殘壽。悲孰加焉。佛示三福云。慈心不殺。而五福於箕
疇。亦壽為其最。瀕殺而重壽之。福孰加焉。天地之大
[017-0098b]
德曰生。舜之德曰好生。德一而已。上清下寧。侯王所
以配兩問之久長。貞萬物之壽命者恆於斯。得孰加
焉。儒道釋三聖人之偉蹟。鼎峙夫三方。若環拱然。而
園介乎其中。是曲阜之仁里。摩竭之慈室。西華長生
葆真之靈宅。天合而冥鄰也。豈偶然之故歟。夫救生
之滅也而有生。求其生而未嘗生也而無生。無生然
後無不生。則生滅一。生滅一。則福興於無相。悲濟於
無緣。福不可得。悲不可得。一亦不可得。唯法性常住。
不斷不續。同於虛空。彼梵網以放生為常住法。常住
者。金剛身無量壽也。迺菴其園曰長壽。而園有荒廬
數楹。飭治之。為供接引導師。及當來慈氏尊像。蓋津
梁所放一切含靈先生安養息輪迴苦。後於龍華而
得授記也。廬止是。無增多。以淨戒僧守之。守之之方。
具如上方記中語。時里之父老聞予言。前執予手歔
然太息曰。園之源吾弗知之矣。吾猶及見二禪人居
焉。向稔其古為伽藍。而業已蔬圃。莫返厥初。吾何圖
重睹今日也。是役也。始其事者。予與化卿宋君。而諸
上善人樂助而成斯美利者。得例書碑左云。萬歷二
十八年歲次庚子佛誕日記。


嘉善沈定凡放生池記



予既鑿放生二池於郡城矣。未有繼者。而鹽官秀水
湖松蘇常諸上善人從而應和者頗眾。今嘉善沈君
豫昌來告予曰。唯昌家積善。奉三寶。自宋歷元。有百
五府君者。好施。旦至通衢。寒者衣之。饑者食之。率以
為常。不倦。次有南宗者。捨俗出家。結廬麟湖。感陸地
生蓮。遂以淨蓮名庵。庵至今存。即百五府君行施處
也。先妣陸孺人。修淨土行。亦好施。昌纘祖德。奉母儀。
為善唯力。壬寅長至日。請楞嚴諸經。滿載以還。過蘆
洲。且行且誦。洲四面水。簄罟之所交會。是時群漁掉
簾合圍。冀截流罄取。中夜守簾者見紅光自圍中起。
[017-0098c]
及晨舉網。遂隻鱗不獲。蓋魚聞經聲化去。愚兄弟睹
此神異。繇是環洲為放生池。築庵其中。主之以行僧。
董太史顏其額曰水月禪居云。予聞此語。念同志之
友未得於近而先得於遠。遠之又遠。功德無量矣。為
之記。


香光室奉安彌陀聖像記



雲棲供彌陀接引眾生立像一軀。本如居士見其端
正嚴好。囑予命工肖而刻之。甫成。其仲君自桐城來
迎。予以金漆未固。舁而舟。慮或有損。於是易本像以
行。而新像留山中。仲君扶像至北關。將買舟。而舟人
夜夢金色丈夫求載。覺而需其至。意必大貴人也。凡
問者皆弗允。迺仲君問亦弗允。既而知其有聖像也。
又審而知其為像之佇立者也。則大喜。謂符所夢。至
京口。將易舟入江。彼舟人復夢如前。無何。像抵家。奉
安於香光室。正慮無賢僧守。而僧大海者適至。海固
嚴淨毗尼。足不踰閫。居七年。預知去時。邀居士言別。
以七月朔日坐逝。遠近從而感化者甚眾。海亡。又慮
無繼之者。得慧光焉。光之賢。海之侶也。夫夢於舟人
奇矣。聯而入夢。不益奇乎。始得大海難矣。繼之以慧
光。不益難乎。兼而有之。得未曾有。所以感之者。彌陀
之威神。而所以感彌陀之威神者。居士之精誠也。楞
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又言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今可謂見佛不待當
來。而香光已成莊嚴矣。因捃摭其先後而為之記。


背盟惡報記



瑜伽之教。自金剛智不空而下無傳焉。茲流通末世
止施食一法。而習久弊生。浸失古意。予為較而正之。
比丘某來從予學。予曰。子學是。應三自誓。不改師承。
不受嚫。不退大恭敬心。所以者何。三業相應故名瑜
伽。今閒文雜沓。宛類歌謠。脣舌翻騰。幾同戲劇。杜作
[017-0099a]
三十五印。考之出自何經。蓋惟務悅人。不知其叛道
矣。真言密意。字種玄機。作觀運心。了不加察。烏在其
相應也。慎之哉。某唯唯。起向三寶立誓。無何。悉反之。
遊口召請。不避昏夜。行坐結印。雜以笑談。一夕忽昏
不知人。日益熾。遂不能言。鳴叫如鳥鵲。自嚙手指碎
噉之。逢食奔往奪取連咽如餓鬼。傍觀者為泣下。而
某自若也。浹月而逝。某背厥初心。三誓三犯。今日之
報豈徒然哉。因筆以警來者。


先考妣遺行記有序



不孝年二十七。先府君見背。既而男祖植殤。既而
婦張氏卒。續娶湯氏。既而先妣周孺人亦見背。不
孝乃出家。時年三十有二。今七十三。計之。則出家
四十年有奇矣。弟二人俱亡。問諸姪以先府君事。
曰不知。問誌銘在乎。曰未見。蓋先府君得子秋暮。
不孝出家。二弟復早世故也。不孝自惟身雖出家。
而二尊人懿德芳範胡可不使子孫知之。因記如
左。


記曰。先府君姓沈氏。諱德鑑。字用昭。別號明齋。世為
仁和人。貫籍慶春門外之新塘。永樂間徙入城。宅於
平安一圖忠清里。高祖某。妣徐氏。曾祖某。妣王氏。祖
林。妣周氏。考智。以耆德授冠帶。是為松軒翁。妣金氏。
松軒翁二子。長曰月巖公。次為先府君。女一。適郁友
梅公。不孝生晚。松軒翁不及面。惟見金孺人。然聞於
先府君。而知松軒翁殆無懷葛天之民焉。有盜者白
日入室。脫衣將裹所得。松軒翁適出。盜棄衣而逃。松
軒翁追呼還其衣曰。吾不忍子無得而反失也。人笑
以為癡。其淳龐類如此。松軒翁卒。先府君與月巖公
商京師。未幾家被回祿。時延燒鹽菜二橋。上下計千
有餘家。沈氏屋宇資具悉煨燼無孑遺。惟基地僅存。
先府君傾貲營搆一新。重垣石門。堅固周密。蓋懲於
[017-0099b]
火也。工畢。虛正樓以奉金孺人月巖公及三洲公兄
弟姊妹。而自處於偏房。不孝兄弟三人始生。先府君
天性孝友。不惟事父母竭力。而事兄如父。事嫂如母。
視猶子厚於親子。與月巖公同居。白首無間言。朝暮
曲盡甘旨。三洲公得安心學業。成進士。舉家屬官北
部。先府君米鹽酒脯等以時運入惟謹。後不孝兄弟
漸長。居隘。不能容。乃出而買宅於菜市橋西。去祖居
數百步。不孝時年十有七也。先府君雖不仕。而博聞
強記。善真草書。旁涉陰陽醫卜諸裨官方技。靡不通
曉。居常以諺語中格言訓不孝於兒童。如戒自足。曰。
學到老不會到老。崇寬大。曰。忍難忍事。恕不明人。教
歛戢。曰。帶一官字者慎勿為。謂領官錢。織官段。作官
保。乃至入官府為吏書。交結官人。囑託公事之類是
也。不孝信受奉行至於今日。知其所不足。力行慈忍。
不敢親近王臣。雖佛制。亦庭訓也。其居家。自少至老。
惟恭惟巽。曾不與人爭一言。興一訟。家僮為兇悍所
毆。垂斃。或勸舁至彼。責以保辜。拒不允。曰。一動不如
一靜。即死亦命也。伯母王氏。嫂焦氏。咸孀居。王無子。
焦有子窘甚。皆迎歸。生養死葬如禮。三洲公有弟和
叔。與不孝情義篤至。月巖公隨任。和叔孤然舊宅中。
得瘵疾。先府君日夕奔馳。百計治療。竟不起。哀悼無
已焉。平生教不孝習學甚殷。而進取成敗一任其自
致。不行賄。不寄託貴族。不投禮有司之門牆。不孝猶
憶年十六時。發憤讀書於黃泥阪之田舍。先府君覺
其勤苦。以書來云。功名富貴亦有天命。不可太執。不
孝捧讀流涕。報書曰。兒負重行遠誠萬不及人。至於
殫精文事殊不困。幸大人無慮。嗚呼。言猶在吾耳也。
三洲公既貴。白先府君。欲援恩例授官如松軒翁。則
堅辭曰。吾齒德不逾鄉人也。故布衣終其身焉。先妣
周孺人。與先府君生同年同月。先府君為七月十四。
[017-0099c]
先妣十七。其卒也。先府君享年七十一。為嘉靖辛酉。
先妣七十五。相隔凡四載。而同為六月二十一日。亦
奇矣。先妣性柔婉質實。佐先府君隨順不二。事倪恭
人如事姑。倪性剛直。或不懌。發之言面。先妣怡然承
之。以是妯娌成至愛。及沒齒如同胞。倪恭人有幼男
女。不能兼育。三洲公育於先妣枕席。三洲公弱冠。而
不孝方幼。梳櫛等皆倪恭人撫之。蓋交相育云。所奉
孀伯妣王氏。晝不飲。惟入寢擁衾坐床上。先妣進酒
一巨觴。飲竟。乃陶然而臥。率以為常。或家冗稍遲遲。
則微聲呼二娘子。先妣疾趨進觴。乃喜動顏色曰。吾
何能報二娘子也。如是三十六年如一夕。他可知矣。
平生衣敝食殘。好衣歲久敗於篋中。好食奉翁姑。下
及諸子。已未嘗噉也。婢僕或為煎煮浣濯。左右服役。
稱謝不絕口。不孝侍慈幃。自知人事以至屬纊逮二
十年。曾不聞叱詈下人之聲。年七十二得疾。不孝勸
念佛。初諉不能。後入佛室。大喜贊歎。繇是高聲念佛
不輟。疾久。昏昏如迷。然無諸痛苦。日起坐。食飲不廢。
忽晨餐。放匕箸。垂臂不語。急扶掖歸榻。藥入口不受。
吉祥而逝。乃啟先府君壙。合葬仙芝嶺松軒翁之傍。
先府君初多男不育。僅存不孝兄弟三人。長不孝。仲
曰淞。季曰瀾。二俱庶母孫出。女二。長適許孟禎。周出。
次適孫文學培。孫出。不孝娶張。繼湯。淞娶耿。繼張。瀾
娶楊。繼鍾。不孝子一。即祖植。張出。淞孝友天植。子亦
殤。無後。瀾舉己卯鄉薦。未官而卒。子五。曰祖模。曰世
楷。曰文彬。曰良棟。曰良樞。孫男四。曰大綬。大綺。彬出。
曰貴。棟出。曰煥。文樞出。不孝婦湯氏。十九守志。今六
十。亦落髮為尼僧。無出。蓋曾孫男現前四人而已。易
曰。積善餘慶。理或繩繩未量也。不孝出家久。衰耄寢
疾。伏枕命筆於侍人。往事多忘。此其大略云爾。時萬
歷三十五年歲次丁未孟冬十五日。祩宏曰。予生晚。
[017-0100a]
曾祖而上無考矣。祖父則稔知之。使子孫世守焉。貧
可也。賤可也。貴無忝於善人後也。使鄉之人願相若
焉。無保伍可也。無官府律令可也。以比屋皆善人也。
予稟戒不妄語。又平生恥諛墓者。況敢誣其尊人乎。
諸所紀述。真實不虛。後人其勉之。




自傷不孝文



禪宴之暇。偶閱魯論。至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
以喜。一則以懼。不覺大愧且駭。汗浹背。追念二嚴君
六十時。不肖茫然無喜懼心。俄而七十。有喜心。無懼
心。遂三晝夜不寐。自惟平生非不孝人。夫子此言。又
非甚高難行之語。奚為乃爾。反覆思之而得其說。蓋
二嚴君齊年四十有五而生不肖。先所舉子皆不育。
備極鍾愛無論已。五六歲前。日事梨栗。不知所謂孝
也。七歲入小學。日事數行墨。聯對學書。不知所謂孝
也。九歲漸通經義。知孝而不知所以行。十七為諸生。
日事進取。孝悌忠信朝夕講究。為文辭靡不辨晢。知
所以行孝。而不能行。二十七先父見背。然不孝兒童
時自要。年立不舉於鄉。年不惑不第於春官。則山林
而已。於是仕心頓輕。力行孝道。讀書於寢幃之傍。把
筆膝下。以三年為期。得則祿養。不得則理前願。三十
竟不成名。明年丁母憂。因決志剃染。乃知二十年勞
心焦思。惟以紆青紫榮貴其親之謂孝。真孝則不知
不行。行且弗力。甫力行之而無及矣。人生世間大約
類此。其有登科入仕者。又日事官職。逮解綬歸田。而
風木之恨亦略與不肖等。豈不大可哀哉。顧不肖何
敢以一己例天下之仁人孝子。姑為此自責。使覽者
惕然動於中及時行孝。毋貽後悔。不肖真誠懇苦之
心。惟天地神明鑒之。惟夫子在天之靈鑒之。


張內人誌銘


[017-0100b]


碩人姓張氏。仁和人。曾祖信。祖鎮。父峰泉公文贊。母
凌氏。張為邑故家。世有淳行。峰泉公尤簡直樸茂。以
古德重鄉閭間。碩人其第三女也。自幼穎異。不漫意
嬉笑。年十四。罹母孺人之憂。晝夜哭。備極酸楚。聞者
為傷之。已而代總家政。練事體如成人。內外斬斬。峰
泉公以是特鍾愛之。曰。是女德性才識俱不尋常。吾
必以配奇俊。十九歸蓮池居士。五年生子祖植。殤亡。
又五年以疾卒。事居士凡十年。居士追惟十年間事
恍焉一夢。顧夢中種種大得力於碩人。今雖鐘鳴漏
盡。而夢境具存。烏得無述乎。思居士少褊介。頗恣無
明。碩人善為周旋。大能當居士意。亦復觀居士顏色
時進錐劄。有韋絃之功。居士素懶。擯世事。不以過眼。
碩人乃身任勞瘁。無細大。百不以擾居士。居士遂以
四大輕安。門生故舊。宴坐清談。參請熏修。隨心自在。
不識有人間內顧之慮。居士平居禮佛。碩人躬製幢
旛。捨奩資為供養具。不吝。居士平居齋食。碩人每膳
必留心蔬品。口不及自奉。居士平居愛購內典。有持
至者。不俟居士知。買而進曰。知君所重者此也。嗚呼。
是居士不可無碩人也。至於用值空匱。則脫簪珥解
衣。無幾微見言面。而出納盈縮勢得自繇。未嘗畔居
士私毫髮於母黨。尤為人所難者。所憾則居士欲忘
情順逆。照了諸幻。行忍辱行。而碩人妍媸白黑。據理
折衷。不能無不平之氣。居士欲勤行慈忍。刊落繩矩。
而碩人家法嚴明。罕有所假借。以故寬急相形。人多
慍之者。居士每不滿焉。今乃知其為居士任怨也。怨
歸已。恩歸居士。碩人雖道眼未明。可謂家之賢妻也。
已。始居士皈命覺王。碩人尚在疑信。久之發願施經。
又發願禮大悲。又發願習大悲普門品。又發願忍辱
行慈誓與居士等。不期抱願未竟。據爾長往。悲夫。方
病革。一一囑後事。其大要憐居士孤危特甚。居士喟
[017-0100c]
然曰。子且大錯大錯。碩人悟。因泣數行下。自此遂不
復言。卒前一日。無他語。惟託侍疾者誦大悲聖號。時
既困極。奄奄垂絕。忽起腕合掌。口誦大悲。戰掉殆不
自勝。努力面西。一稱名。一作禮。居士曰。可以已乎。曰。
我願此。不為疲也。禮誦不息。頃之憒亂無所知。逮夜。
禮誦如前時。復曰。吾齋矣。慎毋以腥及我。天明遂奄
然而逝。一時見者驚訝悲歎。有從此念西方不輟口
者。有從此永斷血味者。噫。碩人信心未幾。能具如是
操略。固知十念成功的非虛語。惜其天年蚤終。不克
了明大事。居士誠恨之痛之。然使所願不忘。般若種
子當有日發生在。況沒其身而能俾人興起。沒吾寧
矣。壽與夭一期之業報耳。又何論後嗣之有無哉。碩
人生之日為嘉靖丙申四月二十四日。少居士一歲
有奇。卒之日為嘉靖癸亥四月六日。凡享年二十有
八。今將以月日葬於山之原。因泣而為之
銘。銘曰。


「 吾佛世尊
 指歸淨土
 金口叮嚀
 其實非誤
 猗歟大悲
 開攝引路
 慈誓弘深
 一切普度
 哀哉碩人
 塵緣絆絡
 瞥爾回光
 亦得不錯
 婦人之身
 大人之作
 膽喪魂驚
 末後一著
 惟此願王
 勿相捨離
 百劫千生
 盡未來際
 寂寂青山
 枯骨斯瘞
 鶻臭布衫
 不勞掛繫」










[017-0101a]












俱遺稿。今增入



水陸疏



疏為修設水陸勝會以普濟眾生事。宏念宿承佛力。
微種善根。界處人倫。生逢禮國。幸中年而出俗。聞正
法以披緇。悲喜何勝。慶憂交集。而以福輕業重。智淺
惑深。痛有漏之難除。歎無明之莫斷。四恩罔報。三有
奚資。羞稱二字三衣。慚負十方諸佛。又復饑荒接歲。
疾疫連城。斜日荒郊。漠漠而屍橫百里。陰雲古道。嗚
嗚而鬼哭三更。拯救未能。傷嗟曷已。既護四生。而彌
增懇志。因憐自己。而復憫他人。發廣大無邊之心。起
冥陽兼利之願。肇始於九月二旬之旦。適當甲子元
辰。告成於孟冬十五之宵。正值下元解厄。況茲清眾。
悉展精誠。兼此信檀。樂為輔助。鎔融九會。誦六十萬
字之雄文。授受千華。諷五十八篇之大戒。十六妙觀。
祕旨重披。四八願王。金章再炳。頓空萬法。闡金剛般
若之威神。惟有一乘。演妙法蓮華之功德。洎乎滿散。
爰起懺摩。罄七朝之力。五體翹勤。周十卷之文。諸愆
殄滅。復次一期之內。午夜之中。按瑜伽燄口之經。施
摩竭甘露之斛。伏願自親而疏。以至疏之又疏。若恩
若冤。咸皆解脫。從今而古。以至古之又古。無久無近。
[017-0101b]
靡不超昇。方沈惡道者即越苦輪。已生善趣者益資
德本。微該蜎蠕。大及諸天。凡盡豚魚。聖通四果。人人
成等正覺。各各悟大菩提。又願堯年永壽。舜日長明。
陰陽調而風雨時。百穀有豐登之慶。寒暑均而運氣
協。萬民無夭折之虞。又願國產忠臣。家生孝子。奸欺
息於閭里。仁義溢於寰區。戶持五戒而人道昌。門修
十善而天眾盛。又願惡心之輩。改惡而興善心。邪見
之徒。返邪而歸正見。習癡禪者。回癡而入那伽之大
定。著狂慧者。歇狂而發實相之真明。謗大乘者。恥小
而趣大乘。忽淨土者。覺苦而修淨土。宏也自揣凡庸。
何敢薄德而求福。不忘精進。惟祈入道以無魔。修行
匪滯於半途。參學終成於大悟。現生念佛。而至死不
亂一心。臨終見佛。而往生高登九品。然後十身圓顯。
度化遍乎群生。沙界齊周。津梁徹於三世。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立誓疏



切念世道純真。古皇垂衣裳而致治。民風雜偽。後王
假盟誓以成功。況今佛法衰微。叢林秋晚。執僧事者
但圖安逸。無復精勤。誤眾修行。孤佛恩德。若非質之
神聖。莫繇策其身心。茲某等。承領本寺之職。謹以誓
言自要。一誓願發真實好心。專為叢林大眾修行。不
為己身貪圖利養。如不然者。一任天神考治。一誓願
發至公無私心。不私喜私怒。不私厚私薄。不怕人怪。
惟怕天怪。不求合於人心。惟求合於天心。如不然者。
一任天神考治。一誓願發勤勞精進心。凡修行有利
益事今廢沒者。必舉行之。凡修行不利益事今習成
者。必革去之。十種條約。恪定遵守。不作虛文。虛應故
事。苟且過日。以至敗落。如不然者。一任天神考治。一
誓願發慈悲顧眾心。老者逸之。幼者誨之。勞者撫之
病者恤之。死者哀之。種種愛厚。一視同仁。如不然者。
[017-0101c]
一任天神考治。唯神鑒之。


禳虎疏



萬歷二十四年十月。本府錢塘縣定北五圖。乃至各
鄉村虎獸為災。傷人及畜甚眾。本鄉某等來求禳解。
宏思人虎本同一性。傷害繇乎宿冤。捕之則彼此相
夷。遣之則自他何別。必須修齋作福。庶可默化潛消。
於是雲集僧伽。就於本境黃山妙淨寺中啟建禳解
道場五晝夜。至某日圓滿。於中謹備香燭茗果之儀。
命僧翹勤頂禮梁皇懺法一十二部。終宵設放瑜伽
燄口。以此功德云云。又復祈禱自古伏虎聖賢。牒至
諸方山神土地。承斯善利。伏願前生負虎之命者。悉
皆解釋怨瞋。不相酬報。今日為虎所噬者。俱得早生
善趣。不墮傷亡。人無害虎之心。發慈悲而永除殺業。
虎絕傷人之意。盡此報而速脫苦輪。下至微類含靈。
咸蒙護庇。遠及多生滯魄。俱獲超昇。人人植菩提因。
處處成安樂土。


禳災疏代余太守



余良樞等。端肅虔恭敢。昭告於娑婆世界釋迦如來。
乞垂哀憫。願賜證明。情旨於今萬歷某年以來。伏逢
天行疫癘。百姓半於死亡。歲值饑荒。眾生。全遭困厄。
世醫難療天災。少穀豈周眾匱。匪於上帝之乏慈。亦
乃下民而罔善。莫非十惡五逆。致使八難三災。靡憑
三寶之慈悲。曷救蒼生之苦惱。良樞等既職民母。當
援子殃。繇是特發虔心。謹請雲棲僧伽二十四員。恭
就在城靈芝寺啟建祈禳災患福國祐民燄口普利
道場一期。越七晝夜。擇今五月二十五日為始。備陳
香供。雲集僧伽。就壇看念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梵網
經菩薩戒心地品。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妙
法蓮華經。普賢行願品。加諷咒章。所集功德。伏願佛
慈普被。雨暘時若而五穀豐盈。法力冥資。氣運調和
[017-0102a]
而三災頓息。百職弘太平之治。萬民慶安樂之年。積
善慈以答天恩。行忠孝專祈國祚。




萬歷十幾年以來。伏值天道亢旱。風雨不時。人民疫
癘。穀米價增。饑色盈城。餓殍滿野。痛思為民父母。焉
敢坐視潸然。慮今本府。暨及他州。饑餒號呼。晝夜不
息。生者瘟㾮少瘥。死者水陸橫流。欲祈存歿均沾。必
須修齋作福。仰投佛力。救度蒼生云云。伏願皇圖永
固。雨順風調。佛日增輝。民康物阜。


薦先疏



一乘圓頓。蕩罪障以全空。三業懺摩。解冤尤而悉殄。
舉菩薩十重四十八輕之大戒。宣如來九品四十八
願之弘慈。飯僧則集十方大德之威神。施食則濟六
道含靈之淪溺。如斯利益。使先靈瞋恨斷滅。凡被瞋
之輩永絕酬償。殺業潛消。俾罹殺之徒俱蒙解脫。多
生而至今世。大過以及微愆。悉憑三寶之資薰。蚤得
六根之清淨。往生樂土。親覲慈尊。蓮開上品之華。佛
授一生之記。四恩總報。三有均資。法界眾生。同圓種
智。


重修朱橋緣疏



夫朱橋者。近當徽杭嚴衢一水之要道。遠連江直閩
廣數省之通途。外涉海潮山洚兩流激蕩出沒之樞
機。內係臨淵傍崖萬戶參差安厄之形勝。自聖禪師
之始建。歷多載而忽傾。洎眾善信之更新。僅八年而
復毀。前郡主。大人余翁。慈悲普發。工役方殷。而適以
巨漫滔天。驚濤撼嶽。未遂輿梁之績。姑成略彴之功。
不暢本懷。曾遺後囑。俟彼洪波甫息。續令故業重光。
今父老某人等來詣本山。具陳上事。而我病僧片長
不備。百務俱隳。寧無津濟之心。實乏經營之力。辭之
甚固。請則彌堅。謂行旅以徑阻羊腸。荷擔者車馬者
[017-0102b]
載道而興嗟不一。居民以勢傷龍口。流離者死亡者
終歲而受禍盈千。繇是上與神謀。下僉眾議。人各八
分為率。積成萬數而周。或一人兼出多人。大功獨擅。
或多分止緣一分。得福惟均。蓋聞借溱消以乘輿。古
稱遺愛。渡螻蟻而編竹。後掇巍科。徐宗仁繇此延三
紀之齡。程夷伯因茲致五世之貴。佛無誑語。聖有明
徵。普願諸上善人。同生無量壽國。


病僧苦辭不獲。勉順眾心。今但竭誠。隨緣聽命。其
所化銀。本募僧送本境為首善人眼同收貯。僧不
得私藏分文。俗不得剋減毫忽。略存欺罔。果報不
虛。伽藍神鑒之。江河神鑒之。天龍八部賞善罰惡
一切神明共鑒之。
[017-010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