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35 百丈清規證義記-清-儀潤 (master)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四
唐洪州百丈山沙門 懷海 集編
清杭州真寂寺苾蒭 儀潤 證義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挍閱


尊祖章第四



「述曰。人各祀其祖。重其形生之始也。形生。始於
愛。然形有時而化。愛有時而盡。惟性之靈然不
昧者。不恃生而存。不偕亡而亡。故佛教人必明
性。而後之學者。復膠於名言。不得其指歸。自教
流東國之後。得其傳者蓋寡。及吾祖達磨至。示
以直指之道。而人始廓然。見夫自性之妙。由是
以來。相傳不絕。後之傳祖道。嗣祖位者。如火之
薪。水之器。繼繼承承。以至於今。可謂盛矣。然則
祖功宗德。其可忘耶。忌日追享之禮。其可廢耶。
至於百丈大智禪師。作清規以範吾徒。而叢林
為之一振。其功實可與初祖並傳不朽。故海會
端公謂。叢林祖堂。宜祀達磨於中。百丈陪於左。
而本寺之開山祖配焉。今並載智者諸師忌辰
禮儀者。以演教扶律。原原本本之恩。亦不可忘也。」


初祖達磨忌



「十月初五日。初祖忌。客堂預日掛牌。牌云明日恭逢逢
[004-0403b]
磨老祖示寂良辰。是晚。明早。課畢。聞鐘聲。齊詣祖堂
禮祖。午前上供。預日。祖堂香燈師。赴庫取香燭茶供供祖像前。次取供器。莊嚴祖堂。晚課
畢。知客令鐘頭。鳴鐘三下。眾集祖堂。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上茶。退身三拜。再進前問訊。增茶。復位。三拜。收
具。維那云。展具。眾禮祖三拜。回堂。次日早課舉。禮祖獻茶同上。聞午梆。知客鳴大鐘三下。眾集祖堂。住持上香
維那舉奈麻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唱。眾和次眾齊稱


奈摩禪定宗主菩提達磨尊者三稱。接誦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一切佛語心品。不生句生句。常
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
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離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斷句不
斷句。邊句非邊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緣句非
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
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淨句非淨句。成句非成
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種性
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無所有句。願
句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相句非相句。有品
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緣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現
法樂句。剎土句非剎。土句。阿㝹句非阿㝹句。水句非
水句。弓句非弓句。實句非實句。數句非數句。神通數句
神通數句。明句。非明句。虗空句非虗空句。雲句非雲
句。工巧伎術明處句。非工巧伎術明處句。風句非風
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設句。非施設句。自性
句。非自性句。陰句非陰句。眾生句非眾生句。慧句非
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爾𦦨句非爾𦦨句。外道句非
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
[004-0403c]
𦦨句非𦦨句。像句非像句。輪句非輪句。揵闥婆句非
捷闥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婬欲句非
婬欲句。見句非見句。波羅密句。非波羅密句。戒句非
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諦句非諦句。果句
非果句。滅起句非滅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
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禪句非禪
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族句非族
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寶句
非寶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
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
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
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
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句。叢樹葛藤句。非叢
樹葛藤句。雜句非雜句。說句非說句。毗尼句非毗尼
句。比邱句非比邱句。處句非處句。字句非字句。大慧
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一遍。接誦變食呪十四遍。甘露呪。普供呪。各三遍。此念誦時。住持三拜。不收坐具。進爐前。獻茶。獻食。從東序遞
供至住持。一舉巳。住持遞西序。至祖位側。捧獻几上。獻畢。退歸位三拜。再添香。再歸位三拜。時眾僧念誦畢。住
持再拈香。說法。說畢。維那至中展具三拜。長跪。合掌白云


恭維初祖。迹現西天。一葦航來。開化東土。大哉正傳。
紹覺皇之宗裔。廓然無聖。破義學之膏肓。百川到海。
迥絕異流。杲日麗天。罄無側影。指人心而成佛。契妙
道以忘言。既大振其宗風。有殊功於時教。現濁世優
曇花。實為鼻祖。取神州大乘器。盡作兒孫。茲逢葬履
[004-0404a]
之辰。爰效釆蘩之薦。所願。信衣表佛祖之重。力任千
鈞一花開劫外之春。芳聯萬世。謹運丹忱。虔申微供。
伏惟尚饗白竟。一拜。起具。歸位。舉贊。眾齊唱云


拈花悟旨。祖道初興。綿延四七演真乘。六代遠傳燈。
奕葉相承。正法永昌明。 奈摩禪定宗主菩提達磨
尊者三稱。眾三拜。起具。問訊。各回本處。○若住持有事。班首代獻。下同此。」


【證義曰。初祖。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剎帝
利。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知師密跡。因試。令與二兄。辯所施寶珠。發明心要。
既而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巳得通量。夫達磨者。通
大法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名菩提達磨。此翻覺
法。師乃白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
願重開示。尊者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天。
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直接上
根。慎勿遠行。衰於日下。梁普通八年。丁未歲九月
二十一日。至南海廣州。剌史蕭昂。表聞武帝。遣使
詔迎。十月一日至金陵。與帝語不契。是月十九日
渡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屆於洛陽。當魏孝明太
和十年也。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
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此時震旦。義學相
高。多滯名相。間有學者。來扣宗旨。祖斥相指心。無
有能領略者。末遇神光。斷臂安心。付其衣鉢。并授
楞伽經。以為印心。至太和十九年。丙辰歲。十月五
日。端居而逝。是歲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
[004-0404b]
塔於定林寺。其後魏使宋雲。葱嶺回。見祖杖履一
隻。西行而去云唐。謚圓覺大師。塔曰空觀今上供
仍誦楞伽經百八句者。是禪宗心要故。梵語楞伽。
此翻不可往。其所詮義。謂禪宗自覺聖智境界。離
心意識妄想。非邪智可到故。梵語阿䟦多羅。此翻
無上。謂究竟覺際。更無有上。故稱寶也。一切佛語
心者。佛佛道同。一即一切故。葢一經所明。詳顯此
心之義。即達磨直指之心。亦即世尊拈花。所云涅
槃妙心。是以付囑二祖云。楞伽四卷。可以印心。今
此百八句。乃世尊總答大慧所問。每句中。皆上半
句拈其問相。下半句隨掃之。依心真如門。掃一切
相。故皆曰非。曰無。曰離。總標此心之外。無法可說。
故令深信修學。上供念誦。亦此意也。徑山妙喜曰。
禪之宗裔。始於釋尊。在靈山拈花唯迦葉。微笑。世
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于汝。由此代
相授受。而至達磨。磨至此。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
性成佛。是為禪宗也。又曰。夫禪與教律。本一禮也。
譬如百千異流。同歸於海。而無異味。若教律家。只
依著文字語言。不達元旨。未也。若是禪宗。雖坐破
蒲團。未得證悟。亦未也。據此。可見禪教律。異派同
源。不宜互相詆呰。】


百丈祖師忌



「正月十九日。百丈祖忌。容堂掛牌。獻茶。乃至上供等事皆與達磨祖忌同。先舉云
奈麻南嶽二世。百丈懷海禪祖三稱。接誦
[004-0404c]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
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
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
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
法。僧。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非法。則為
渾濁。則為臭惡。則為不淨。則為可厭。則為違逆。則為
雜染。則為死屍。則為蟲聚。若身業是梵行者。梵行則
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申。俯。仰。若語是梵行者。梵
行則是音聲風息。脣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若
語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
直說。讚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若意是梵行
者。梵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
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若
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饑。渴。苦。樂。
憂。喜。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
耶。行是佛耶。識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
是佛耶。業。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若法是梵行者。為
寂滅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
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
集是法耶。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若僧是梵
行者。為預流向是僧耶。預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僧
耶。一來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
[004-0405a]
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
是僧耶。若戒是梵行者。為壇場是戒耶。問清淨是戒
耶。教威儀是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
闍黎是戒耶。剃髮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
戒耶。正命是戒耶。如是觀巳。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
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巳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
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此中何法
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
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色。為非色。為是受。為非受。
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識。為非識。如是
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
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
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
名為清淨梵行一遍。接變食甘露等。與達祖忌同。唯換白詞云


恭聞。一言為天下法。中矩中規萬世知師道尊。有綱
有紀。以叢林禮樂之盛。卜法筵龍象之興。禪教並馳。
富擬石渠天祿。經律相濟。嚴如金科玉條。允宜陪禪
祖以享祀。故遵諱日而營齋。伏願。不壞俗諦。感來淨
妙之身。長續慧燈。照燭昏蒙之夜白竟。一拜。起具。歸位。舉贊。眾齊唱云
天下師表。宏紹正宗。雖修妙行住真空。禪律自圓通。
百丈宗風。萬古作磨礱。 奈麻南嶽二世。百丈懷海
禪祖三稱。餘儀同達祖忌。」


【證義曰。祖堂。中供達磨。左供百丈。右供開山。雖為
僧坊定例。然只可禪宗如此。若律宗。中供曇無德。
[004-0405b]
左供道宣。右開山。懺摩宗。中誌公。左悟達右開山。
天台宗。中龍樹。左智者。右開山。賢首宗。中杜順。左
賢首。右開山慈恩宗。中玄奘。左窺基。右開山。法性
宗。中僧肇。左道安。右開山。密部宗。中金剛智。左大
廣智。右開山。翻譯宗。中迦葉摩騰。左竺法蘭。右開
山。淨土宗。中慧遠。左優曇。右開山。如是方顯各家
宗主。十家門庭不濫。其各祖忌辰。詳高僧傳等書。
摶者自見。嗚呼。邇來祖堂。久失宗尚。所供不識是
何祖。忌辰不知是何日。枝派不知是何宗。忘本至
此。佛法何能。興哉。其百丈行實。巳詳前元義茲不
重出。今上供念誦梵行品者。葢九章清規。行雖不
同。總以持戒防非為其體相。以無所得理觀為其
自性。理觀若明梵行自淨。心純是法。與法相應。是
乃不為塵境之所障礙。事理雙修。真俗不二則此
梵行一品。實有助於禪觀。亦有助於清規。非獨上
供以為念誦亦當時參其語句也。】


智者大師忌



「十一月二十四日。天台宗主。智者顗祖忌。儀同達祖忌。先舉云
奈麻天台宗主。智者大師三稱。接誦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偈曰。自我得佛來。所經諸
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常說法教化。無數億
眾生。令入於佛道。爾來無量劫。為度眾生故。方便現
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我常住於此。以諸神
通力。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眾見我滅度。廣供養
[004-0405c]
舍利。咸皆懷戀慕。而生渴仰心。眾生既信伏。質直意
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俱出靈
鷲山。我時語眾生。常在此不滅。以方便力故。現有滅
不滅。餘國有眾生恭敬信樂者。我復於彼中。為說無
上法。汝等不聞此。但謂我滅度。我見諸眾生。沒在於
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戀慕。乃出為
說法。神通力如是。於阿僧祇劫。常在靈鷲山。及餘諸
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
充滿。園林諸堂閣。種種寶莊嚴。寶樹多華果。眾生所
遊樂。諸天擊天鼓。常作眾伎樂。雨曼陀羅華。散佛及
大眾。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憂怖諸苦惱。如是悉
充滿。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祇劫。不聞三
寶名。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
說法。或時為此眾。說佛壽無量。久乃見佛者。為說佛
難值。我智力如是。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久修業
所得。汝等有智者。勿於此生疑。當斷令永盡。佛語實
不虗。如醫善方便。為治狂子故。實在而言死。無能說
虗妄我亦為世父。救諸苦患者。為凡夫顛倒。實在而
言滅。以常見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者五欲。墮於惡
道中。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隨所應可度。為說種
種法。每自作是意。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慧。速成就
佛身一遍。接變食甘露等。與達祖忌同。唯換白詞云


恭聞。如來一代時教。重賴後哲宣掦。眾生六識癡迷。
仰藉宗師覺悟。是以至人應化。迹降荊州華容。聖德
[004-0406a]
預彰。夢現香烟五彩。神奇屢示。品格非常。誦法華而
入定。見靈山以儼然。機感金陵。就瓦棺而演法。體翹
台頂。住金地以轉輪。從茲教法流傳。永劫不替。迨至
色身示寂。五品暫居。茲逢追遠之辰。特設時新之供。
伏惟照鑒。佑啟後人。白竟一拜。起具。歸位。舉贊眾齊唱云靈山囑累。金
口親承。如來所遣任非輕。三觀自昭明。祖祖相承。台
教續千燈。 奈麻天台宗主。智者大師三稱。眾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宗主諱智顗。字德安。姓陳。頴川原籍。父梁
散騎益陽公陳起。母徐氏。一生事迹。具見續高僧
傳第二十一卷。及別傳所載。年六十七歲。寂於隋
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按大師讀法
華。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豁
然大悟。頓證法華三昧。遂宗法華。判如來一代時
教。引信解品。以判五時化儀要之。如來故白毫一
光。光中頓現十法界。六度萬行。所謂示佛知見。早
巳和盤托出了也。因眾中不悟。舍利弗三請說法。
佛以開權顯實。開口就說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
現於世。無非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至此如
來壽量品。徹底窮源。為諸人道破了也。然佛示現
涅槃。而智者亦是示現滅度。今于追遠之辰。上供
誦此者。正顯非唯佛祖而不涅槃。即吾凡夫。何曾
有真生死耶。所受生死輪迴苦者。乃妄想因緣耳。
若離妄想。三身四智。本是現成。涅槃生死。等於空
花。即此念誦。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
[004-0406b]


賢首法師忌



「十一月十四日。賢首宗主。國一藏祖忌儀同達祖忌。先舉云


柰麻賢首宗主。國一法師三稱。接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佛子。菩薩摩訶薩應
云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般涅槃。佛子。菩薩摩訶薩。欲
知如來大涅槃者。當須了知根本自性。如真如涅槃
如來涅槃亦如是如實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
法界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虗空涅槃。如來涅槃
亦如是。如法性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離欲際涅
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無相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
是。如我性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一切法性際
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如真如際涅槃。如來涅槃亦
如是。何以故。涅槃無生無出故。若法無生無出。則無
有滅。佛子。如來不為菩薩。說諸如來究竟涅槃。亦不
為彼示現其事。何以故。為欲令見一切如來。常住其
前。於一念中。見過去未來一切諸佛。色相圓清。皆如
現在。亦不起二不二想。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永離一
切諸想著故。佛子。諸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
現於世。欲令眾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
有出世。亦無涅槃。何以故。如來常住清淨法界。隨眾
生心。示現涅槃。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於一切淨
水器中。影無不現。普遍眾處。而無來往。或一器破。便
不現影。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影不現。為日咎不。答言。
不也。伹由器壞。非日有咎。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
[004-0406c]
普現法界。無前無後。一切眾生淨心器中。佛無不現。
心器常淨。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佛子。若
有眾生。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如來則為示現涅槃。而
實如來。無生無歿。無有滅度。佛子。譬如火大。於一切
世間。能為火事。或時一處。其火息滅。於意云何。豈一
切世間。火皆滅耶。答言。不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
復如是。於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於一世界。能事巳
畢。示入涅槃豈一切世界。諸佛如來。悉皆滅度。佛子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復
次佛子。譬如幻師。善明幻術。以幻術力。於三千大千
世界。一切國土。城邑聚落。示現幻身。以幻力持。經劫
而住。然於餘處。幻事巳訖。隱身不現。佛子。於汝意云
何。彼大幻師。豈於一處。隱身不現。便一切處。皆隱滅
耶。答言。不也。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善知無
量智慧方便。種種幻術。於一切法界。普現其身。持令
常住。盡未來際。或於一處。隨眾生心。所作事訖。示現
涅槃。豈以一處示入涅槃。便謂一切悉皆滅度。佛子。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復
次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示涅槃時。入不動三昧。入此
三昧巳。於一一身。各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大光明。
一一光明。各出阿僧祇蓮華。一一蓮華。各有不可說
妙寶華藥。一一華藥。有師子座。一一座上。皆有如來。
結跏趺坐。其佛身數。正與一切眾生數等。皆具上妙
功德莊嚴。從本願力之所生起。若有眾生。善根熟者。
[004-0407a]
見佛身巳。則皆受化。然彼佛身。盡未來際。究竟安住。
隨宜化度一切眾生。未曾失時。佛子。如來身者。無有
方處。非實非虗。伹以諸佛本誓願力。眾生堪度。則便
出現。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
槃。佛子。如來住於無量無礙究竟法界。虗空界。真如
法性。無生無滅。及以實際。為諸眾生。隨時示現。本願
持故。無有休息。不捨一切眾生。一切剎。一切法。


一遍。接變食甘露等。與達祖忌同。唯換白詞云


恭聞法師。迹後天台。號稱賢首。為華嚴之宗主。成一
家之教觀。燃一指於岐州。佛乘誓悟。講大乘於唐代。
左道回心。從此十門頓啟。五教常存。作千秋之指南。
為萬世之師法。茲逢圓寂之辰。聊奉瓣香之供。伏願。
慧燈永照。祖印重光。佑啟後人。長衍宗系。白竟。一拜。歸位。唱贊
大哉賢首。垂範萬世髫年燃指立宏誓。志求法源底。
懸辯離微。著述傳勿替。 奈麻賢首宗主。國一法師
三稱。眾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宗主。諱法藏。字賢首。賜謚號。國一。為東土
華嚴宗。第三祖也。俗姓康氏。康居國人。當唐。貞觀
十七年。十一月初二日降誕。與天台智者。先後相
去。將二百年。專宏華嚴。經中有品名賢首。又十首
菩薩中。有一菩薩。亦名賢首。故以賢首二字立字。
亦即以此立宗名也。所立教觀。與天台大同小異。
上供用出現品涅槃章。取其本教。所宗而又恰與
忌事相合也。天台用法華壽量品亦此意。邇來諸
[004-0407b]
忌。念誦多用心經。往生呪。或用彌陀經。若在凡俗
靈前。宜矣。如諸家祖師高僧。早巳出於三界。豈亦
如凡夫之賴超度耶。故今諸祖。各隨其宗。而為念
誦。如達磨 祖前。誦楞伽百八句。取禪宗印心。無
如此百八句者。百丈祖師。前誦華嚴梵行品取與
清規相合。再如道宣律祖。誦梵網偈。蓮社遠祖誦
大勢至章。庶各家門庭。不致混濫。兒孫既各明其
所宗。而諸祖之靈。亦復增其愛樂。義取關會。不致
儱侗。循名考實。𠃔合機宜。雖新訂於後人。實無悖
於前哲。諸家宗主。既念誦有別。於後嗣歷祖亦然。
則源源相繼。而各有攸歸矣。】


道宣律祖忌



「十月初三日。南山宗主。道宣律祖忌儀同達祖忌。先舉云


奈麻南山宗主。道宣律祖三稱。接誦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偈曰。明人忍慧強。能持如
是法。未成佛道間。安獲五種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
守護。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三者生生處。為諸菩
薩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後世。性戒福
慧滿。此是諸佛子。智者善思量。計我著相者。不能信
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欲長菩提苗。光明照
世間。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不生亦不滅。不常復
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
莊嚴。菩薩所應作。應當次第學。於學於無學。勿生分
別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訶衍。一切戲論惡。悉從是
[004-0407c]
處滅。諸佛薩婆若。悉從是處出。是故諸佛子。宜發大
勇猛。於諸佛淨戒。護持如明珠。過去諸菩薩。巳於是
中學。未來者當學。現在者今學。此是佛行處。聖主所
稱歎。我巳隨順說。福德無量聚。回以施眾生。共向一
切智。願聞是法者。疾得成佛道。一遍。接變食甘露等。與達祖忌同。換白云
恭聞。毗尼住世。聖道鎡基。波離結集於西乾。大師應
身於東土。宗承智首。教啟終南。支那共仰戒光。震旦
咸稱律主。感天人之侍衛。授佛牙以表揚。依佛制而
造戒壇。後世永賴。隨天語以集傳記。末法咸資。今逢
歸天之忌。特薦精潔之羞。伏願。律風永振。祖印重光。
戒香芬馥於九州。法雨沾濡於七眾。白竟。一拜。起具。歸位。舉贊。眾唱
波離再現。律學中興。南山教主震雷音。三聚二持新。
戒海澄清。正法永昌明 奈麻南山宗主。道宣澄照
律師三稱。眾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宗主。諱道宣。字實相為震旦初興律祖。唐
高宗時。詔敕天下寺院。圖形塑像奉祀。懿宗敕謚
澄照聖師。具載宋高僧傳。第十四卷。今上供。念誦
梵網經末偈者。分三段。初十六句。乃讚獎持戒利
益之義。次二十四句。乃觀察實相戒體之義。後十
六句。乃勸護淨戒。及回向自利利人之義。願上供
者。因此念誦。而銘于心也。亦可誦第三十五六。不
發願誓兩戒。見下住持章告香條。須熟誦時省。而
自勉之。】


慧遠祖師忌


[004-0408a]


「八月初六日。淨土宗主慧遠老祖忌儀同達祖忌。先舉云


奈麻蓮宗初祖慧遠祖師三稱。接誦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
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
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刧。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
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接誦徃生呪三遍。念佛百聲。次誦變食呪十四遍。甘露。普供。各三遍。維那合掌。白云


恭聞。淨業宗主。實為遠公。現迹雁門。開法匡廬。統一
百二十三人。一意西歸。維七月二十八日。合辭共誓。
東林社啟。天下咸仰其高風。西教流芳。萬世共沾其
惠澤。茲當蓮開吉日。眾等敬薦心香。伏願。不忘本誓。
隨彌陀以提携。普運慈航。度眾生於安養。白竟。一拜。歸位。唱贊
第一大願。觀想彌陀。四十八願度娑婆。九品湧金波。
寶網交羅。度眾生出愛河 奈麻淨業宗主。遠公祖
三稱。眾三拜。各回本處。」
[004-0408b]


【證義曰。宗主列傳。出高僧傳第六卷。茲不贅。上供
誦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者。以此篇開示。最直截也。
幽溪釋曰。念佛三昧者。念佛人以心緣佛。以佛繫
心。心心相續。無有間斷。爾時內心不起。外境無侵。
旋元自歸。返流全一。正不受諸受而得乎正受。故
稱念佛三昧也。初立喻。一專為憶者。喻佛時念眾
生。如何度出三界苦也。一人專忘者。喻眾生唯貪
五塵。甘受六道苦也。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
見者。喻佛常逢見眾生。而眾生常不逢見佛。此喻
眾生不念佛之失也。二人相憶者。喻佛時念眾生。
眾生亦時念佛。方謂二憶念深。能如是念則生生
常見佛。土土覲如來。故曰。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
於形影。不相乖異也。次合法。舉親喻而貼合之。如
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者。貼合一專為憶。若子逃
逝。雖憶何為者。貼合一人專忘。此貼合不念佛之
失。次貼合念佛之得。子若憶母者。教以憶母之方。
當如母憶時謂念佛人。用真切工夫。不得一刻念
世五欲。是謂繫念。方得名為如母憶時。母子歷生。
不相違遠也。又憶佛。是恒審思量也。念佛。是心注
一境也。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者。現前。如遠公三見
聖相之類。當來。如臨終佛迎。乃至花開見佛之類。
去佛不遠者。謂念佛人。不唯見佛。亦去佛不遠。不
久定當成佛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謂舉念即
緣佛境。事理圓融。能所絕待。所謂我本因地。以念
[004-0408c]
佛心。入無生忍。苟非如此。焉令即契無生。不假方
便。信不誣也。如染香人者。喻眾生本非佛。因念佛
而頓有佛香也。名香光莊嚴者。葢佛因念顯。念因
佛熏。謂以諸佛法身之香氣。而莊嚴乎眾生之色
身也。我本因地三句。結自行因果相符。今於此界
三句。乃果後利人。既以此自度。即以此教人。亦以
此力而攝生焉。我無選擇。都攝六根者。念屬意根。
正論修處。亦傍攝諸根根根念佛也。意根若淨。諸
根皆攝。故無選擇也。日用之間。唯彌陀是念。唯淨
土是求。無有間斷。即淨念相繼也。如是法門。實超
勝餘門。故曰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開山祖忌



「凡遇本寺開山老祖忌。及歷代祖忌。知客預先一日。
通白住持巳。即掛牌。牌云明日恭逢某祖忌曰。大眾師
是晚明早課畢。聞鍾聲。齊詣像前頂禮。午梆上供。



侍者於影堂。懸某祖像。隨報供獻。凡菓菜。須一二品
隨時者。所謂薦其時食也。設香燭茶供。晚課畢鳴鐘
三下。眾集像前。住持拈香献茶。拜巳。維那呼展具。禮
祖三拜。收具云。頂禮尚尚。禮畢回堂。或有禮誦佛事。
維那與知客預請諸師。懸牌巳。通知殿主。舖設經壇。


○次日早課畢。禮儀同前。唯開山祖。及嗣法師。午前
上堂。餘但上供而巳。午梆上供。眾集。住持問訊。拈香。
維那舉香贊巳。隨舉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眾接
彌陀經。候住持三拜將畢。首座。西堂。先至住持兩邊
[004-0409a]
側站。次兩序執每邊站六人。原班上下。近前半步。站
齊首座。西堂。住持。三人八字式跪下。知客二人。侍立
像傍。次第料理。接傳供獻。先茶。次筯。自東班序首。一
一挨次。傳至首座首座端捧送住持。住持舉獸巳。遞
于西堂。一一挨次。傳至西班序首。交于知客安擺。其
菜。湯。點。飯。悉照方丈齋欵。擺齊。兩邊起立歸位。候住
持八拜畢。彌陀經方完。誦呪。及念佛百聲竟。住持拈
香。說法巳。維那白祭文。舉讚文讚隨名家所撰。茲不備待住持奠
茶。拜巳讚畢。維那呼展具。大眾禮祖三拜。拜畢。呼頂
禮和尚。禮畢。呼起具。各回本處。此唯開山。中興。嗣法。
受業。即剃度師之禮。其餘諸祖。不設壇諷經。不一一跪獻
供。但上供奠茶而巳。然此影堂。須有功本寺。及以法
住持者。方許入位。受大眾禮拜。非同等閒。其忌辰單。
客堂。庫房。維那祖侍各貼一紙。庶不有誤。」


【證義曰。此報創建之德與繼守之功。飲水知源。禮
合享祀。不宜忘忽。】


嗣法師忌



「凡遇嗣法本師忌辰。献供等事。巳載前說。伹此佛事。須住持自出巳財。送庫司辦祭
設供。并諷經。命書記具回向疏一道。倘不及另具。即依此疏式寫。先具鄉貫生死日期敬惟本

師。性生慈善。相絕我人。繼規範於叢林。行同百丈。著
謀猷於禪席。德越萬峯。傳臨濟幾十幾代之心燈。標
直指而披雲覩月。享降跡幾十幾年之世壽。謝塵勞
而返樸歸真。今值忌辰。門人某甲。殊愧青藍之喻。徒
承衣鉢之恩。由是延眾。諷某經一日。申懇欵於慈尊。
[004-0409b]
啟人天之法席。以此功德。敬申酧報。伏願鷲嶺峯前。
高超妙覺之位。寂光土內。常樂非相之身。年月日。門
人某甲等具疏餘如念誦常式。」


【證義曰。此報傳法之恩也。父母生我色身。先師生
我慧命。色身虗假不實。慧命利益無窮。是父母之
恩固難報。先師之恩。更難報也。區區芹藻之薦。安
得不留意耶。即如巴陵三轉語。為雲門作忌。先輩
用心之厚如此。乃今末法之中。不唯忌祭。漫不關
心。竟有圖於名位。負心忘本而另嗣他人者。尤可
慨矣。禪宗秘要云。五祖演禪師座下。有一學人。名
開聖覺。初參長蘆夫鐵脚。久無所得。聞演師法道
徑造席下。一日室中問云。釋迦彌勒。猶是他奴。且
道是阿誰。覺云。鬍張三。黑李四。演師然其語。時圓
悟和尚為座元。師舉此語似之。悟云。好則好。恐未
實。不可放過。更於言下搜看。次日入室。垂問如前。
覺云昨日向和尚道了。演師云。道甚麼。覺云。鬍張
三。黑李四。演師云。不是不是。覺云。和尚為甚。昨日
道是。演師云。昨日是。今日不是。覺於言下大悟。覺
後出世。住開聖。見長蘆法席大盛。乃嗣夫鐵脚。不
原所得悟人。拈香時。忽覺胸前如搗。遂於痛處發
癰成竅。以乳香作餅塞之。久而不愈竟卒。噫此辜
負重恩。而別嗣之苦報也。後之學者。幸勿蹈此覆
轍。又雲悽崇行錄云。宋懷志。金華人。幼業講。因一
禪者激發。棄講參方。晚至洞山。得法於真淨文禪
[004-0409c]
師久之辭去。真淨囑曰。子禪雖逸格。惜緣不勝耳。
志拜受命。至袁州州人請住持楊岐。掣肘而去遊
湘上潭牧請住上封北禪。皆不受。菴於衡嶽二十
餘年。有偈曰。萬機休罷付痴憨。蹤跡時容野鹿參
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菴。晚投龍安。龍
安。處之最樂堂。遂終老焉。蓮池贊曰。顯達人之所
欲。遵遺命而力拒諸請。可不謂難乎。今人嗜名利。
棄禮義。不請而往者紛如矣。尚何憶乎師命。】


剃度授經二師忌



「遇剃度授經二師忌。如前儀。亦須住持自出巳財。送庫司辦祭。并諷經呪。唯回向疏
有異切念某甲。百劫于生。虗生浪死。幸蒙剃染。受經則改云慈
得入佛門。授經則改云法門緬維莫重之恩。實有難酬之

嘆。溯自曩日。一靈歸寂。沒憂海之深波。惟茲忌辰。五
內悽惶。痛昊天之罔極。由是延眾。諷經一日。少申忱
悃。伏願。佛日垂光。爍破有生之罪障。慈風普扇。吹殘
無始之愆尤。彈指生極樂國中。隨念坐蓮華臺上。菩
提不退。般若常明。年月日。不孝徒某甲具疏。」


【證義曰。剃度與授經。即五種阿闍黎之前兩種也。
此雖不得法。而曾從剃染。或授經等。舉此示不忘
本也。然古之為弟子者。師沒而信愈堅。今之弟子
者。師存而守巳易況憶忌辰耶。良由最初出家。實
非欲依止真師。決擇生死。葢一時偶合而巳。是以
其心。見利則易。逢惡友惑之則易。瞋其師之訓以
正也則易。甚而棄正入邪。罷僧仍俗者有之矣。佛
[004-0410a]
法何其衰哉。按律中佛制。弟子離師。不得太早。若
師實愚。或不守戒方許離之。雲棲崇行錄云。唐。清
江。幼悟幻泡。禮曇一律師為親教師。諷誦經法。觸
目而通。識者曰。此緇門千里駒也。甞與師稍忤。捨
而遊方。遍歷法筵自責曰。天下行半。如我本師者。
鮮矣。乃回師所。當僧集時。負荊唱言。清江。再投和
尚。唯願攝受。時一師詬罵。清江雨淚懺謝曰。前念
無知。後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求哀再四。
律師憫之。遂為師資如初。一師沒。謁忠國師。得傳
心要焉。蓮池贊曰。捨聖賢而知非。當詬罵而不退。
可謂明且誠矣。終傳心印。不有由乎。彼淺信之流。
小嫌則長往不返。微呵則衘恨不忘。空遇明師。竟
有何益。如逢帝主。不獲一官。惜哉。】


父母忌



父母之忌。儀稍不同。惟是我親。非關眾也。住持預日命侍者。送祭儀於庫房。代辦祭筵。若舉念誦。侍者即白維
那客堂。客堂即挂牌。牌云明日堂頭和尚。為父諱日追薦。或母忌。誕曰隨
諷某經一日。請經師幾位。開列於左。 某某
晚課上殿時。住持命侍者。於方丈左傍設供位。具香花燈茶。供於牌前巳。晚課回堂。住持獨自徃山
門外。隨向俗家方位。運心默召云。我釋男某甲。明日逢嚴父。或慈母。諱日之忌。是以今於寺中設位供奉。唯願
我父我母。以不思議。天性相關。應時知覺。即知我男。在此啟請。隨請而來。懇禱之至。應三請請時。應觀想父母
形容音聲。儼若隨請而來。想父母來巳。即默云。我父我母相偕進寺來。想巳。隨即進寺。到設位前四揖。拈香。獻
茶。想父母儼然坐巳。歡喜快樂。再四揖而退。是夜。住持自用蒲團。坐在設位下邊。默念地藏菩薩聖號萬聲。次
日早課畢。住持一人。仍向設位拈香。獻茶。午梆上供。即煩誦經幾位諸師。到設位前上供。儀與前同。而不一一
跪獻奉。亦不行禮。設拜。待說法竟。舉讚回向已。維那云。頂禮和尚。各回本處。至晚念誦畢。回向如常。向佛白薦
[004-0410b]
疏一通云伏以。釋天調御覺海導師。琅函三藏靈文。金地

六和上士。敢傾私慕之誠。仰凟圓明之鑒。續入俗居鄉貫云云
祠下居住。奉佛誦經薦父。或薦母比丘某甲。專為追薦
先考某某府君一位之靈。若母。改先妣某氏某孺人。或父母雙薦。二人名并用
是日至心拈香。歸命兩土化主。彌陀釋迦。極樂國中。
諸佛聖賢。金蓮座下。恭通情旨。伏為先考某某。享壽
幾十幾歲。原命某某。相時受生。大限歿
年月日時去世。或薦母或雙薦。隨改切念嚴君為母改云慈親雙薦
改云父母德重。若泰山之彌高。養育恩深。似滄海之難量。

不幸早經見背。未報捐埃。日月交馳。光陰易邁。茲今
本月日。俄臨幾週忌辰。仰憑大覺之功。上酬劬勞
之德。由是延僧幾員。念誦經幾部。用資雲程。早離
幽趣。伏願。巳在人天者。轉增五福。任意逍遙。未離諸
趣者。超昇九品。隨心自在。右疏恭請三寶證明。誦經
薦親回向文疏。年月日。比丘某甲具疏事畢。住持命一侍者。代謝
誦經諸師。」


【證義曰。此報父母養育之恩。及聽許出家之恩也。
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佛說四恩。而父母恩為第
一。梁皇懺法云。次復應須思念父母養育之恩。懷
抱乳哺。愛重情深。寧自危身。安立其子云云。佛言。
天下之恩。莫過父母。夫捨家人。未能得道。唯勤學
業。為善莫廢積德不止。必能感報劬勞之恩。又言。
其中若有父母。少便孤背。難可再遇。空想悠然。既
未得神通天眼。不知父母捨報神識。更生何道。唯
[004-0410c]
當競設福力。追而報恩。為善不止。功成必致。經言。
為亡人作福。如餉遠人。若生人天。增益功德。若處
三途。或在八難。永離眾苦。若具真信。受正法教。即
得超悟七世父母。歷劫親緣。憂畏悉除。同得解脫。
是為智者。至慈至孝。最上報恩。據此。則作法追薦。
遵佛訓也雲棲崇行錄云。梁。法雲。陽羨人。七歲出
家。為莊嚴寺寶亮弟子。雋朗英秀。於妙音寺。開講
法華維摩二經。學者輻輳。性誠孝。勞於色養。居母
憂。毀瘠過禮。累日不食旻法師謂曰。聖人制禮。賢
者俯就。不肖者豉及。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況佛
有至言。欲報生恩。近則時奉顏儀。遠則啟發菩提。
以導神識。宜速思遠理。使有成津。何可恣情。同於
細近。雲乃割哀。微進饘粥。蓮池贊曰。曾子之母死。
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即雲公之居喪。雖曾子。何
加焉。語曰。釋氏棄其親。豈理也哉。又曰。後周。道丕。
長安貴胄里人。唐宗室也。七歲出家。十九值駕幸
洛京。長安焚蕩。乃負母入華山。安止岩穴。時穀湧
貴。丕自辟穀。惟乞食供母。母問食未。恐傷母意。必
曰巳齋。母曰。汝父霍山戰沒。骨暴霜露。能收取歸
葬乎。遂往霍山。拾聚白骨。晝夜誦經。呪之曰。昔人
精誠所感。滴血認骨。願羣骨之中。有動轉者。即吾
父遺骸也。一心注想。目不輕捨。數日間。有髑髏從
骨聚躍出。搖曳良久。丕躃踊抱持。賷歸見母。是夜
母夢夫歸。明晨骨至。人以為孝感所致。後應制論
[004-0411a]
道。多居元席。朝野歸重。蓮池贊曰。絕粒而餉母飢。
誦經而獲父骨。可謂大孝。兼乎存歿。而至行超於
古今者矣。嗚呼異哉。其次如僧道紀。母必親供。陳
尊宿。織蒲供母等。釋氏之孝其親。反過於世人。傳
記所載。葢歷有明徵。今猶有病釋氏無親者。三種
不才僧之罪也。安享十方之供。而不念其親者。一
也。高坐閒暇而俾其親勞力如工僕者。一也。割愛
出家。而別禮他人為父母者。三也。生既如此。死不
薦悼。無庸言矣。忘本至斯。尚何望其振興佛法乎。】


禮塔



「凡新正除夕。冬至。隨改禮塔。期定。客堂預日挂牌。牌云明日早
粥後。或小食後聞鍾聲。大眾師各搭衣持具。齊詣諸祖塔
前禮塔。


○即命照客。通知塔主。洒掃諸塔前後。及路
徑。


○時至。知客鳴大鍾三下。禪堂開小靜。內外大眾
塔衣持具。在殿前候齊。依次序徐至開山祖塔前。班
次站定。塔主燃香燭巳。住持拈香。三拜。繞塔三匝。再
拈香。大眾合班。展四摺具。鳴引磬。住持同禮塔三拜。
收具。問訊。分班。次至某祖塔。某祖塔。俱如前禮。唯普
同塔。住持不去。監院拈香。禮畢而回。若路遙。或天雨。
在影堂集眾。禮祖九拜。候天晴擇日。住持與兩序執
事補禮。以便巡查蔭木無損。塔地無傷。」


設斛普薦



「清明節。中元節或正日。或先一日晚。設放普薦祀祖斛食。所有
設位開列於左。本寺堂上。開山老祖。上某下某禪
[004-0411b]
師。次及中興某某禪師。并諸歷代住持。諸祖之位。此是
正中一行。兩邊附列祖名。下皆同此本寺兩序。先賢後哲。有功權執。

及諸能執諸位覺靈之位。本寺列執。并及先亡後
化。諸比邱眾。次及諸沙彌輩覺靈之位。本寺同居
各剃度師。及壇上十師。并引禮眾。巳故覺靈之位。
本寺一派。先遠至今。在外法眷。及剃度派。并諸眷屬
覺靈之位。現前同居。緇素大眾。各人巳故二親男公
處士。女氏孺人之位。本寺捨基。諸捨田地。及諸捐助。一切

檀那。男公處士。女氏孺人之位。本寺開山。從古至今。在冥途
者。受戒歸依。居家弟子。并諸護法男公處士。女氏孺人之位。
本寺地主。異姓先靈。前後左右。遠近高鄰男公處士。女氏孺人
之位。本寺近事。先遠至今。傭工淨人。執勞運力。諸
方處士之位。以上十位中。從六至九。應男女另立位。使靈各便。亦順世出世間之大禮。不得
合寫合供。以亂禮體。蓋陰陽一致也。次附疏一通伏以。大士興緣。廣設冥陽

之會。阿難啟教。宏開甘露之門。天人鬼畜。咸從箇裏
超昇。緇素宗親。盡向此中解脫。爰有大清國。某省某
府某縣某寺。秉釋迦如來遺教奉行主修祀祖法事
沙門某甲。今據本寺年例。每逢清明佳節。餘時隨改設斛
普薦。祀祖後裔。住持某甲。監院比邱某甲。暨在寺眾
僧人等。是日至心拈香。歸命瑜伽會主。釋迦文佛。顯
密會上。諸佛聖賢。金蓮座下。恭通情旨。切念眾等。叨
父生母育之鉅恩。賴師傅施護之洪德。既年例而資
濟。亦時屆而悽愴。願承甘露之緣。長潤冥泉之渴。均
資法喜。齊上蓮舟。由是謹於本月幾日。屆當某節之
[004-0411c]
辰。先於今夜設壇。如法普薦。伏願。化佛來迎。諸慈垂
照。放光接河沙餓鬼。統歸平等法筵。施食周六道四
生。受用無邊佛事。釋氏宗派固不饑虗。儒門善信。頓
沾利樂。同登淨土。咸感蓮胎。回此功德。陰超陽泰。恭
請三寶云云


○時至。香燭供菓等。皆齊備巳。法師在
施食壇前。舉贊起香。舉佛號。隨表白同至孤魂臺前。
法師拈香。三問訊。誦往生呪三遍巳。念 奈麻面然
大士菩薩。三稱巳。合掌對大士立。白文云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虗空。
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仰白面然大士統領法界
六道。九種十類孤魂。自他先亡家親眷屬等眾。法師一問
訊云唯願同承三寶力。各悟一真心。虗靈不昧。飽飡法

味於斯時。業識無羈。迥脫塵勞於永劫。如斯利益。唯
神導引。白巳。眾同唱贊云孤魂佛子。莫住泉鄉。少隨法水悟
真常。直下自承當。返照回光。何處不天堂。贊畢念佛
諸設位前。各各上香問訊巳。仍歸壇前。並照常例施食
辯訛。見下住持章。施食條證義。」


【證義曰。普薦之義。以父母師長等。不能盡出三界。
故有資於薦拔。於清明中元順俗而行。所以開死
者之神識。而盡生人之孝義也。至若供雖不豐。務
存精潔。所謂事死如事生也。孔子曰。菲飲食而致
孝乎鬼神。觀夫致孝之言。則自奉雖儉。祭祀必豐
可知矣。近時頻見僧俗。以人所不堪食者供之。無
孝敬之意。招褻慢之愆。恒用慨然。】


掃塔


[004-0412a]


「清明節。客堂預日挂牌。牌云明日清明掃塔。大眾師聞
鍾聲。搭衣持具。齊詣塔前上供 即命塔主。酒掃諸塔前後。及諸路徑
知客上方丈。請問住持時分。定時巳。即通知維那。庫
房。正清明日。早課畢。鳴鐘三下。祖堂禮祖。或住持說
小參。或命班首秉拂。候方丈傳牌施行。早粥後。祖堂。
影堂檀那祠堂。皆先上供。小食後掃塔。及土地堂。并
孤魂壇上供。塔主取供。見下兩序章。執事條中說時至。知客鳴大鍾。乃
至住持拈香禮儀。俱見禮塔條說。三拜畢。住持執帚
掃塔頂。次至塔基巳。放帚。轉身下堦。至供桌再拈香。
維那舉香雲葢三稱。接念奈麻清淨法身毗盧遮那
佛三稱。次誦心經等上供。祖侍跪獻。供畢。住持說法。
唯開山塔。及嗣法師塔。說法。餘皆隨宜說畢。結讚巳。眾向上展具。鳴引
磬三拜巳。起具。問訊分班。次至某塔。儀式同前。至最
後塔畢。大眾往普同塔。住持回寺。監院拈香拜掃。眾
誦彌陀經全卷。往生呪三遍等。上供末。結唱蓮池海
會讚畢。眾三拜。往土地堂。及孤魂臺上供而回。或列祖塔
多。或遠。另日住持。與兩序執事。再掃上供。大眾不去如本支。或戒子。或剃度。由

別處來掃塔。客堂接待。問其尊卑。若在住持之長。行
尊宿禮。見下住持章。尊宿條說若同輩巳下。通白住持。及庫房
維那。請定時巳。供儀備齊。掃搭上供等儀。與前同。仍
請大眾念誦。住持陪掃。或唯掃一塔。二塔。隨其本人
所宜。或彼辭眾。不須念誦。或辭住持。不敢煩勞。俱聽
其便。尊宿禮儀。行止隨宜。知客俱當預先問明。」


【證義曰。禮塔。掃塔。皆時敬祖先。看塔石之堅壞。閱
[004-0412b]
蔭木之損益。上妥祖靈。下安常住。甚有關係。不可
忽也。近時多廢此舉。匪唯忘本。更慮祖蔭有虧。即
常住有事。儒釋有別。祭掃禮同。多見常住不幸。人
口不安。皆由不勤祭掃。祖靈不妥之所致也。】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