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35 百丈清規證義記-清-儀潤 (master)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三
唐洪州百丈山沙門 懷海 集編
清古杭真寂寺苾蒭 儀潤 證義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閱


報本章第三



「述曰。霅溪仁岳大師嘗云。儒家者流。有終身之
憂者。考妣遠日之謂也。釋氏子。豈不然乎。彼所
以思生我劬勞之親。此所以懷度我慈悲之父。
其德罔極。其孝攸同。觀夫夙世。出家之徒。具沙
門之。形奉釋迦之姓。至佛涅槃日。不能齋莊致
禮者。眾矣。予竊傷之。觀師此言。其所以警吾徒
者甚至是即清規中。報本一章之意也。涅槃如
[003-0393a]
是。降誕亦然。涅槃。盡追遠之誠。降誕。慶曇華之
現故同入報本。其意深矣。至如藥師。彌勒。文殊
普賢。觀音。勢至。地藏。準提。誕辰儀軌。亦附列者。
以諸佛菩薩。悲願宏深。舉世所共欽故。」


釋迦佛誕



「四月初八日。佛誕。客堂預日挂牌。牌云明日恭逢本師
釋迦文佛。降誕之辰。是晚。合院大眾師。聞鐘聲。搭衣。
持具。齊詣大殿禮佛。是晚二板。鳴鐘三下。眾集住持拈香。維那唱香讚畢。呼
具。舉讚佛偈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
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偈畢。唱奈麻本師釋迦
牟尼佛。十二拜或數十拜文殊。彌勒。十方諸佛。十方菩薩各三
三皈依畢。三拜。回堂。正日早課。祝  聖。乃至上方丈說法。儀。與  聖節同。早課畢客堂挂牌
牌云午前。啟請上堂。午飯後。合院大眾師。聞鐘聲。齊詣

大殿前。稱揚聖號。浴佛。伏願。佛日增輝。法輪常轉粥後
二板。上堂。儀軌見住持章。是日午梆。大殿上供如常儀。止靜後。鳴大鐘三下。大眾齊詣殿前。庫司嚴設花亭。中
供佛降生為悉達太子小像。於香湯盆內。安二小杓。佛前一切供器。俱移量他處。以便浴佛。即餘聖像。是日俱
沐浴。眾集。維那舉香讚住持拈香拜巳。維那至中。拈香展具。三拜巳。歸位喝云釋迦如來。二稱

九龍吐水。灌沐金軀。維那一唱。大眾齊和巳。維那舉呪。大眾齊音同持


唵。㫊
暮伽。廢嚕者娜。摩訶畝陀囉摩抳。鉢頭麼。入縛攞。跛
囉韈嚲野𤙖。眾持七遍巳。住持浴亭中太子降生像。大眾散位。各浴一佛。或二三人共沐一
像。凡浴佛人。各自帶鉢帚淨布取水浴時。口誦呪曰


唵。底沙底沙。僧伽。娑訶。念到浴完。乃止。大眾各歸本位。維那長跪。合掌。高聲白安
位文云


恭聞。法身現相。祥光靄淨飯之宮。化佛應真瑞
氣擁迦維之國。金軀生處。便能一手指天。寶體浴時
[003-0393b]
遂感九龍吐水。四方遍顧。七步成蓮。稱上下之獨尊。
受人天之交讚。不戀王宮富貴。直趣雪嶺修行。十九
學道出家。三十降魔成佛。演經至五千餘卷。住世於
八十多年。開三乘方便之門。導七趣菩提之路。憶昔
周昭王甲寅。二十四載。我佛降臨。當今 大清朝之
幾十幾年。真風遠被。眾等荷生成之德。今辰竭慶賀
之誠。冰潔道場。雲臻梵侶。金盆高捧。喜觀悉達太子
之金容。聖水頻傾。仰見摩耶夫人之聖德。欲覲我佛
之光輝。須仗雷音之唱和。維那白竟。舉偈。眾和天上天下無如
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
佛者。毗藍園內降生時。龍與諸天咸灌沐。如來所有
吉祥事。我今灌沐亦如是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
嚴功德聚。五濁眾生令離垢。同證如來淨法身。香花
燈塗妙莊嚴。供養如來法報化。唯願慈悲受供養。窮
未來際作佛事。眾唱。和畢。將佛聖像。各歸本位。安妥。維那唱獻寶座。大眾齊和眾寶
莊嚴微妙座。諸珍間錯作花臺。準教加持將奉獻。唯
願。慈悲哀納受。


唵。㫊暮伽。鉢頭摩。遜娜𨽻。䭾羅䭾
羅抳。漫拏𨽻吽。三遍。念畢。將一切供物器皿。仍歸佛座前巳。維那舉供養偈。眾同作梵。唱
誦云


願此香花燈遍滿十方界。供養佛法僧。受用作佛


唵。誐誐曩三婆縛。伐日囉斛。三遍畢。眾唱讚


九龍吐水。
沐浴金身。天上天下獨為尊。七步寶蓮生。威德光明。
法界永沾恩。 奈麻吉祥會菩薩摩訶薩三稱回向偈云
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證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三歸依竟。各回本處是日念誦浴佛經懺如無。用他懺代挂念誦牌
[003-0393c]
及設壇。如常。聯句附後


功圓萬德。位證一乘。是天中天。上無二上。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成佛頂佛。尊唯獨尊佛前


本以迹彰。首羣靈而成正覺。 機因時應。從五濁而
示降生山門


○脫珍服。著敝衣。扇真風於末世。 捨化
城。登寶所。揭慧日於中天大殿簷下


○無佛無魔。剎剎宣
揚正法。 非垢非淨。塵塵灌沐金軀經懺堂外。」


【證義曰。邇來僧坊。但供太子降生之像。未聞浴佛
之舉。殊為缺典。浴佛經明清才知字函。準經所說。先
作方壇。中以淨泥。和香水作。日卓一張。敷浴牀座
上安浴盆。盆內安小浴牀。牀上供悉達太子像。人
各以二指。取少許水浴佛。口誦偈呪。浴佛之水。各
自洗頭。名吉祥水。浴竟用棉拭潔。仍供座上云云。
此之佛事。包括如來一代時教。今俻錄源委。以示
初學。按天竺。分東南西北中五大國。佛生中天竺
迦維國。帝皇家。姓剎帝利。氏瞿曇。梵語瞿曇。此翻
甘蔗。其始祖王仙。為獵人射死。血入地生甘蔗二
本。日炙開。一生男。號甘蔗王。一生女。善賢妃。生子
作轉輪王。以日炙。又名日種。傳七百世。至淨飯王。
佛以累劫。功行滿足。從兜率天。降神皇宮。于摩耶
夫人腹。時。周昭王二十四生。或謂二十六年甲寅
歲。四月八日生。名薩婆悉達。七日。母昇忉利。賴姨
母摩訶波闍波提乳養。至一十九歲。踰城。往䟦伽
仙林中。取劍斷髮。脫身寶衣。從獵師貿袈裟為比
[003-0394a]
丘。參學仙人數處。復北渡恒河。至伽闍山靜坐。六
年苦行。日食一蔴一麥。以續精氣復自念。若以羸
身而取道者。彼外道。則言自飢。是涅槃因。乃浴于
尼連河。受牧女乳糜。至菩提樹下。釋提桓因。以吉
祥草敷坐。跏趺於上。自誓。若不成道。不起于座。魔
王波旬。欲伽迫害。百計不能少撓。作是言曰。汝今
宜可速起還宮若不爾者。當持汝足。擲大海外。爾
時菩薩。如師子王。心無驚畏。告言波旬。汝曾供養
一辟支佛。受八戒齋。由斯福故。得為天王。然我巳
於阿僧祇劫。具足成就難行苦。行。大地未有如針
鋒許。非吾昔日修苦。行處。假使魔眾。如恒河沙。不
能傾動我之一毛。云何汝今。欲以吾身擲大海外。
魔復言曰。我於往昔。施辟支佛。得為天王。斯事可
明。今汝所說。以何為證。於是菩薩伸手指地曰。此
知我。爾時地神。從金剛際。踊身而出。合掌白言。誠
如尊教。有此地來。我為其神。此地無有如針鋒許。
非是菩薩本行之處。魔聞斯言。顛倒而墮作禮悔
罪而去。破魔軍巳。二月八日。明星出時。豁然大悟。
得無上道。成最正覺。世傳以臘八日。謂周正建子
故。時年三十歲矣。於摩竭提國。阿蘭若菩提場中。
為大。乘菩薩演說華嚴。小乘不見不聞。猶如聾瞽。
以梵釋勸請。乃詣鹿苑。為憍陳如等五人。說四諦
法。及人天因果。歷十二年。時四十二歲。至方等會
上。以大乘教。轉大法輪。說六度法。淘汰弟子。說維
[003-0394b]
摩楞伽等經。歷八年。佛五十歲。多說般若。淘汰執
情。又二十二年。時佛七十二歲。說法華經。乃至八
年。以諸弟子。皆可任重。授記作佛。方暢本懷。為穆
王五十三年壬申歲。時佛七十九歲。將示涅槃。先
往仞利天。為母說法。佛姨母大愛道等。五百比邱
尼。舍利佛。目犍連等。七萬阿羅漢。不忍見佛涅槃。
同時入滅。至次年二月十五日。佛在拘尸那城外。
涅槃時至。十界悉集。各獻妙供。佛俱不受。最後純
陀獻供。佛受之。為諸比邱。說常樂。我淨。及敕依戒
為師。依四念處住。復言。無上正法。悉巳付囑摩訶
迦葉。當為汝等。作大依止。猶如如來。又以阿難在
娑羅林外。為魔所嬈。乃敕文殊云。阿難吾弟。給事
我來。二十餘年。得八不思議。聞法受持。如水注器。
欲令受持是涅槃經。文殊奉敕。以呪降魔。攝阿難
歸。佛言。有梵志須䟦陀羅。年百二十。未捨憍慢。汝
可告之。如來中夜。當般涅槃。即與同回。聞佛說法。
得阿羅漢。佛告大眾。自我得道。度憍陳如。最後度
須䟦陀羅。吾事究竟。二月十五日夜中。說遺教經。
復伸告誠。汝等比邱。於我滅後。當尊重波羅提木
叉。是汝大師。如我住世無異云云。即在雙樹下。右
脇而臥。寂然無聲。入次第定。順逆出入。共二十七
反。三回告大眾。以大般。若真空實相為本源。便般。
涅槃。弟子阿那律。升忉利天。告摩耶夫人。自天而
下。世尊起棺。說法慰母。復語阿難。當知我為後世
[003-0394c]
不孝眾生故。從金棺出。問訊於母。至七日。迦葉。出
定。知佛涅槃。與五百弟子。自耆闍崛山步行至。悲
哽作禮。佛現雙足出棺。時巳二七日。人天等各持
香木。至茶毗所。化火自焚。七日乃盡。眾收舍利。滿
八金壜。阿闍世等八國王。共爭奪舍利。後聽諫止。
八國各請一金壜。回國供養。至一百年後。阿育王
復收諸舍利。敕諸神力。一夜造成八萬四千塔。每
一塔。藏一舍利。復敕羅漢耶舍尊者。放八萬四千
光。隨光分送舍利塔。人天八部。悉皆分遍。我震旦
國。考古相傳。有十九塔。今最靈著者。寧波阿育王
寺。一塔也。】


佛成道他本凡佛菩薩前上供。皆唱香讚巳。即白供文。白竟。然後上供。與此相倒



十二月初八日。佛成道。客堂預日挂牌。晚二板禮佛。正日祝  聖。乃至上堂說法。與佛誕日同。是日開午[擲-奠+看-目]
佛前上供。眾集。燒香傳爐。住持上香。維那舉讚。住持三拜。不收具。長跪。獻茶。獻菜等。皆侍者遞送。知客置几。上
舉。三拜而立。至念普供養呪。仍跪。維那出班。上香。展具三拜。長跪合掌。作白。凡佛菩薩前上供。皆同此。唯改白


恭聞。如來無量劫來成佛。豈假進修。為憫眾生。日用
不知。示以先覺。覺自覺。他而成覺道。世出世間。而稱
世尊。闡一代之化儀。遵先佛之遺軌。坐菩提樹。魔宮
隱而無光。現優曇花。法輪熾然常轉。故始喻初日先
照。而末示拈花正傳。顧末裔之何知。誦遺言而有愓。
於今月八日。恭遇如來成道之辰。現前大眾。少伸供
養。所願。色空明暗。咸宣微妙法音。蠢動含靈。共證智
慧德相。白巳。一拜。起具。復位。舉讚云臘月八日。覺帝揚靈。菩提場
[003-0395a]
內道初成。夜半覩明星。普救迷情。幽暗悉光明。禪悅藏三
稱畢是日若設壇念誦。儀軌如常。聯句附後


正覺山前。覩明星而悟道。


大千界內。揭慧日以流輝。」


【證義曰。釋尊初成道。嘆云。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
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噫。可見此
道。人人能成也。人之不能成者。溺於五塵情欲妄
想耳。故耳雖日聞道。猶聾者之於鍾鼓也。目雖日
見道。猶盲者之於日月也。夫道之大也。天地不足
以為量。故無範圍天地之量者。不足以入道。道之
貴也。軒冕不足以為榮。故無塵視軒冕之度者。不
足以入道。道之遠也。沙劫不足以為期。故無一念
萬年之識者。不足以入道。故曰。說道易。成道難。道
非難也。人自難之耳。古云。使道而可獻。莫不獻之
君。道而可進莫不進。之親。道而可與。莫不與之子
孫。確哉言乎。所謂自性自度也。故吾釋子。於斯日
也。當深思皆有智慧德相之言。不應自輕而退屈
矣。】


佛涅槃



「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客堂預日挂牌。牌云明日恭逢
本師釋迦文佛涅槃之辰。是晚大眾師。聞鍾聲。齊搭
衣持具。詣大殿禮佛。晚二板禮佛。與佛誕同。正日祝  聖等。與朔望同。唯遶佛畢
禮釋迦佛十二拜為異。早課後大殿舖懺壇。客堂挂牌。牌云 是日聞鼓聲。大眾

師。依派班次。詣大殿。禮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懺。并
[003-0395b]
誦遺教經。客堂與維那派班。每班十人。挨次上殿。早粥後上堂。儀軌見下住持章。午梆上供。儀
與成道日同。唯換文云恭以能仁應世。寂默證真。廓千界以居

尊。撫四生而為子。形隨物現。元同非相之身。教逐機
興。詎異無言之道。爰自法輪載轉。化迹彌隆。半字初
談。譬擊蒙而靡倦。百金後寄。猶贖命以唯勤。普令煩
惱之儔。安住如來之藏。四心告滿。三德云歸。所謂不
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故入
於涅槃。不可得而思議。我等鶴林既遠。痛失於前緣。
像法猶存。忝遵於遺訓。今值中春之日。緬懷北首之
儀。㵎藻溪蘋。聊表薦羞之禮。升香嘆德。少申哀慕之
誠。唯願洪慈。俯垂昭鑒。白巳。一拜。復位。舉讚大慈悲父。無上醫
王。為憐病子設權方。示現巳云亡。法性真常。壽命實
難量禪悅藏三稱。餘照朔望例。開晚梆回向。經懺畢。即回堂。不上方丈


○囿於化者
終於盡順世無常 寓諸幻而返諸真。是名寂滅貼經
懺堂


○大定恒常。永住恒河沙劫。 圓機普應。示現千
百億身佛前


原本述曰。性者。人之大本也。振天地。而莫知其始。窮萬世。而莫知其終。佛與眾生。均有是性。悟之而登妙
覺。迷之而流浪生死。從劫至劫。六道異趣。業報展轉無有窮巳。所賴聖訓洋洋。堪作依怙。吾徒忝形服。預
法系。遵其行之為律。宣其言之為教。傳其心之為禪而循吾所謂大本者。以同夫佛之全體妙用。始可稱
佛子。而續慧命也。其于諱日追悼。豈世禮哉。」


【證義曰。按大般涅槃經。佛涅槃日。獻供如雲。揮淚
如雨。噫。何其哀也。又讀清明藏。馳實字函中。釋迦
如來涅槃禮讚文。摹寫如來涅槃相貌。如在目前。
備戀慕之意。近時人罕知之。絕而不舉。大忘本矣。
[003-0395c]
惟思齊大師。倡涅槃會於寧波阿育王。集眾禮懺。
朝舍利。歲為常例。或問曰。吾聞諸佛法身。遍一切
處。本無出世。及以涅槃。何用忌日。至於禪宗門下。
單提正令。佛祖尚無。涅槃何有。今乃於無生滅中。
妄見生滅上供禮懺。豈非著境迷心。不達理性耶。
師答曰。子知法身常住。而不知應跡云亡。知法體
徧週。而不知應跡有所。不有應跡。安顯法身。不有
舍利。誰知應跡。既言法身常住。豈有間於應身。既
曰法體遍週。寧獨隔於舍利。子欲撥事求理。棄有
談空。事相尚迷。況理性耶。昔大迦葉。將入雞足山。
必遍禮諸塔。後方入定。夫迦葉。禪宗之初祖也。豈
其不達理性而然耶。當知如來涅槃。不可思議非
常非斷。非有非無。不應以偏見。而生分別。葢子所
執法身常住。不達如來善權方便。利益眾生之事。
良由不深明理教而致然耳。嗚呼。自師倡為此會。
後人踵而行。迄今不替。俾人人知我佛之恩。而盡
報本之誠。師之功德。其可量哉。然禮舍利。不必拘
定要在此會。欲求懺罪報恩。不拘何時。皆可也。雲
棲崇行錄云。唐。子鄰。范氏子。母王氏。不信三寶。鄰
逃東都。依廣壽寺。慶修律師出家。忽思親。歸寧。父
失明。母巳故三載矣。因詣嶽廟。敷坐具。誦法華誓
見嶽帝。求母生處。其夜。嶽帝召。謂曰。汝母禁獄。現
受諸苦。鄰悲泣。請免。帝曰。可往鄮山禮育王塔。庶
可救也。鄰即詣塔。哀泣禮拜。至於四萬。俄聞有呼
[003-0396a]
鄰聲。望空中。見母謝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
條然不見。蓮池讚曰。目連感佛教以供僧。子鄰感
神教以禮塔。至孝通神明。詎不信夫。此為救親禮
塔而獲益者。至於巳躬罪垢。以禮塔而復還清淨
者。不可勝數。又舍利色相隨人隨時。變化不測。歷
歷見聞。不能盡述。以見佛之威神悲願。二俱不可
思議也。惟當確信不疑。至敬盡禮。決有妙應。】


藥師佛誕



「九月三十日。藥師佛誕。早課。燒香傳爐。住持拈香。維
那舉香贊。至遶佛畢。禮藥師佛號十二拜。客堂於早
粥時掛牌。牌云今日恭逢 藥師如來降誕之辰。開午
梆。聞鼓聲。大眾師搭衣持具。齊詣藥師殿上供。巳下凡佛
聖前上供皆同此。唯改念誦及聖號 時至。集眾如常。舉香讚巳。先稱

奈麻藥師琉璃光如來三稱。即鳴魚誦


奈麻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薜瑠璃。鉢喇婆。喝囉闍
也。怛他揭多也。阿囉喝帝。三藐三勃陀也。怛姪他。



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沒揭帝莎訶誦四十九遍須記數。極少
二十一遍誦竟。即誦變食呪二十一遍。甘露呪。普供養呪。各三遍巳。維那宣白詞○按施食經。佛說變食真言
供佛聖。俱誦二十一遍。供天仙。十四遍施鬼神食。誦七遍


恭聞。東方世界。藥師如來。功德智慧。無量莊嚴。放淨
光明。過於日月。一切剎土。淨如琉璃。與西方界。等無
有異。十二大願。利樂有情。凡有所求。皆隨其心。受持
佛名。與佛無異。具大丈夫相。及八十隨形。一切惡趣
無量灾難。以佛威神。皆得解脫。弟子眾等願得無上
[003-0396b]
菩提。生生世世。行菩薩道亦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所
發十二大願。利樂一切有情。即此娑婆世界。身心剎
土。皆如琉璃面見我佛及阿彌陀。所願。法界有情。東
西相泯。二見永忘。於中道義。共證真常。維那白畢。舉藥師贊云
藥師海會。琉璃相光。八大菩薩降吉祥。七佛廣宣揚。
日月威光。功德實難量。


奈麻藥師琉璃光如來三稱。又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直解云。藥師者。藥以療病為功。師以訓道
為義。即法界大師。無上醫王也。為眾生。有種種病
苦。故諸佛。有種種法藥。如十惡是病。十善是藥。四
倒是病。四念處是藥。多貪是病。不淨觀是藥。多瞋
是病。慈悲觀是藥。多癡是病。因緣觀是藥。多散是
病。數息觀是藥。多障是病。念佛觀是藥。六蔽是病。
六度是藥。乃至八萬四千塵勞是病。八萬四千法
門是藥云云。琉璃光者。梵語吠琉璃。此云帝青寶
此寶明淨。可喻佛身。而言光者由淨故光也稱如
來者。十號之一也。約應身。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也
約報身。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也。約法身。無所
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也。本經云。若有淨信男
子女人。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聞巳誦持。乃
至供養形像等。須知以念佛因行為能感。果佛護
念為能應。由感故應。感應道交。故得所求願滿。乃
至成佛也。誦呪感應義與持名相類。】


彌陀佛誕


[003-0396c]


「十一月十七日。彌陀佛誕掛牌上供等儀。與藥師佛同。但換彌陀經。及白詞云
恭聞。五梅花綻。乃周正建子之時。兩筴蓂飄。正覺皇
誕辰之會。竊念某甲。住持名字等。愛纏濁國。業繫幻軀。得
值真乘。觀花輪而矢志。專修淨念。望寶地以馳神。欲
酬母憶之悲心。不勝孺慕之誠悃爰設道場。敬修微
供。持萬德之洪名。宣一乘之秘典。所願。紺󳪯垂照。金
臂流光。寶樹林中。遙聽梵音談實相。金繩界內。儼瞻
妙相記往生。伏望洪慈。俯垂鑒納白巳。一拜。復位。舉樂邦教主贊竟。三
稱聖號。三拜而退。」


【證義曰。阿彌陀佛。娑婆眾生之大怙恃也。執持名
號。淨土諸典。巳詳言之。而聖誕佛事。未見通行。殊
為缺典。釋迦如來。稱揚淨土。指我還家。而阿彌陀
佛。則我家中之慈親也。我等怜[怡-台+屏]異域。久勞倚門
之望。今遇慈親誕降之辰。漠不在意。可乎。故此之
佛事。當與釋迦如來並重。又邇來念佛者。平時名
為專修。至於禱壽命。改藥師經。解罪愆。改梁皇懺
濟厄難。改消灾呪。求智慧改觀音名。向所念彌陀。
置之高閣。不思念彌陀。能感報受命無量。況現身
百年壽命乎。念彌陀。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
目前罪垢厄難乎。彌陀經云。我以智慧光。廣照無
央界。況時人所稱智慧乎。故阿彌陀佛。如雪山藥
王樹。總治萬病。非獨求生淨土。如眾生願也。按山
菴雜錄云。元朝至正十五年冬。張士誠侵湖州。江
浙守禦。獲賊兵四十餘人。夜宿西湖鳥窠寺。黎明
[003-0397a]
適前住饒州。天寧寺僧謀大猷。徐步廊廡間。囚者
見謀師。持誦不輟。皆求曰。長老救我。師曰我救你
不得。你若極誠。念奈麻救苦救難。阿彌陀佛。却救
得你。中有三人。極誠信受。高聲稱念。日夜不輟口。
既而。官司取發眾囚。易枷鎻。至此三人。因缺刑具。
但繫以繩。既到。審囚官獨鞠勘此三人。一人供正
治麥畦被虜。二人供原是明州鋸匠。來此傭作被
虜。三人遂獲縱免。乃到鳥窠寺。拜謝謀師而去。由
此觀之。即當大辟。念佛可免。況餘乎。並附錄於此
以為念佛不專者勸。】


彌勒佛



「正月元旦日彌勒佛誕。掛牌。上供。儀與藥師佛同。先稱。


奈麻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三稱次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法界品彌勒章。善財童子。讚彌勒偈云


佛子住於此。普現眾生前。猶如日月輪遍除生死暗。
佛子住於此。普順眾生心變現無量身。充滿十方剎。
佛子住於此。遍遊諸世界。一切如來所。無量無數劫。
佛子住於此。思量諸佛法。無量無數劫。其心無厭倦。
佛子住於此。念念入三昧。一一三昧門。闡明諸佛境。
佛子住於此。悉知一切剎。無量無數劫。眾生佛名號。
佛子住於此。一念攝諸劫。但隨眾生心。而無分別想。
佛子住於此。修習諸三昧。一一心念中。了知三世法。
佛子住於此。結跏身不動。普現一切剎。一切諸趣中。
佛子住於此。飲諸佛法海。深入智慧海。具足功德海。
[003-0397b]
佛子住於此。悉知諸剎數。世數眾生數。佛名數亦然。
佛子住於此。一念悉能了。一切三世中。國土之成壞。
佛子住於此。普知佛行願。菩薩所修行。眾生根性欲。
佛子住於此。見一微塵中。無量剎道場。眾生及諸劫。
佛子住於此。一切塵亦然。種種咸具足。處處皆無礙。
佛子住於此。普觀一切法。眾生剎及世。無起無所有。
觀察眾生等。法等如來等。剎等諸願等。三世悉平等。
佛子住於此。教化諸羣生。供養諸如來。思惟諸法性。
無量千萬劫。所修願智行。廣大不可量。稱揚莫能盡。
彼諸大勇猛。所行無障礙。安住於此中。我合掌敬禮。
諸佛之長子。聖德慈氏尊。我今恭敬禮。願垂顧念我。
一遍接誦奈麻當來彌勒佛。一百八遍。次誦變食呪。甘露水呪。普供養呪。皆與藥師同。
維那白云恭聞。彌勒大士位登補處。現處兜率天宮。佛繼

釋迦。當生閻浮世界。受能仁之遣付。為眾生之導師。
無三灾之逼陵。妙嚴國土。有五福之康泰。澤潤羣生。
龍華樹下。悉聞三會之圓音。寶蓮座前。得預一生之
授記。今值春元。恭逢 聖誕。謹設微供。敬禮稱揚。伏
願。現在慈風。光滿人寰。當來降跡。大轉法輪。白畢舉贊


法身示現。樓閣重開。龍華三會運慈悲。廣度出塵埃。
稽首蓮臺。補處在當來 奈麻當來彌勒尊佛三拜。各回。」


【證義曰。今此上供偈。出華嚴第七十九卷經之中。
梵語彌勒。此翻慈氏。不食肉經云。過去世。有世界。
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恒以慈心。教化一切。彼佛說
經。名慈三昧光大悲海雲。時彼國中。有仙人。名一
[003-0397c]
切智光明。聞此經功德。願於未來成佛。亦號彌勒。
於是捨家。深山修道。後遇荒年。不得乞食。時彼林
中。有母子二兔。見仙人七日不食。恐佛法慧命斷
絕。願自捨身命。奉仙人食。自投火中。時有樹神。白
仙人言。兔王母子。為供養故。投身火中。今肉巳熟。
汝可食之。時彼仙人。聞樹神語。悲不能言。以所誦
經。書置樹葉。又說偈言。寧當然身破眼目。不忍行
殺食眾生。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寧
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噉肉食眾生。如佛所說食肉
者。此人行慈不滿足。當受多病短命身。迷沒生死
不成佛。時彼仙人。說此偈巳。因發誓言。願我世世
不起殺想。恒不噉肉。乃至成佛。制斷肉戒。作此語
巳。自投火坑。與兔併命。光照國中。國人見光尋至。
既見仙人及二兔。死在火中。見所說偈。并得佛經。
持還上王。王聞傳告共宣。令聞此者。一切皆發無
上正真道心。佛告式乾。汝今當知。爾時白兔王者。
今現我身釋迦牟尼佛是。時兔兒者。今羅睺羅是。
時仙人者。今彌勒是。我涅槃後。五十六億萬歲當
成佛道云云。又華嚴部。另有修慈分一卷。亦彌勒
請法。從是以來。號曰彌勒。彌勒。即慈氏也。廣如經
藏。不能具引。是則釋迦為現在主。彌勒為當來主。
皆眾生之怙恃也。縱生樂邦。面見彌陀。向入娑婆。
仍事彌勒。豈可忽也。或曰。彌勒何時成佛。答曰。大
約而言。今此世界有成。住。壞。空。各二十劫。此乃是
[003-0398a]
住劫二十小劫中。之第九小劫。自萬四千歲始。每
過百年減一歲。減至二萬歲時。迦葉佛出。迦葉佛
滅後。又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百歲。身長一丈時。
釋迦佛出世。釋迦滅後。減至人壽三十歲時。佛法
滅盡。惟阿彌陀經。多留世間一百歲。至人壽十歲。
身長一尺餘。刀兵劫起。互相誅戮。世人將盡。刀兵
劫後。天人下降。人壽漸增。至一百歲。人喜修善。時
有十六位大羅漢。與諸眷屬復來人中。宏揚佛法。
如是。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佛法尚盛至七萬
歲時。釋迦佛法。永滅不現。從此有七萬獨覺。一時
出現。時此世界。變穢為淨。無諸荊棘。溪谷堆阜。平
王潤澤。金沙覆地。處處皆有清池茂林。名花瑞草。
及眾寶聚。更相耀暎。甚可愛樂。人皆慈心。年成豐
熟。具如彌勒成佛經說。至人壽八萬四千增極。又
復遞減至八萬歲。彌勒降生。乃至成佛為聲聞眾。
三會說法。令出生死。得證涅槃。第一會。度九十六
俱胝聲聞眾。第二會。度九十四俱胝聲聞眾。三會
度九十二俱胝聲聞眾。然此三會所度者。皆是釋
迦佛正法像法末法中。一切真實持戒。脩行。布施
作福等人。按藏中。說彌勒之經有六種。外有彌勒
懺。龍華懺。兜率龜鏡等流通。又前齊。建武四年丁
丑。五月八日。彌勒降跡在婺州義烏縣。姓傅。名翕。
年十六。納劉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在梁
武帝時。多顯神通并禪機。有雙林傅大士語錄行
[003-0398b]
世。別號善慧。後知其彌勒應化也。又五季時。寧波
奉化縣。有一布袋和尚。不知何許人。自稱契此。常
以杖荷一袋而行。時號長汀子。往往以禪機示人。
而人少領悟者。貞明三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
岳林寺。今天下僧坊山門。皆供此像。為彌勒佛也。】


準提聖誕



「三月初六日。準提佛母聖誕。集眾等儀與藥師同先稱。


奈麻七俱胝佛母大準提菩薩摩訶薩三稱。即誦


唵囕嚙𡄦吽二十一遍


唵。麼尼鉢訥銘吽。一百八遍


稽首
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準提。惟
願慈悲垂加護。一遍


奈麻颯哆喃。三藐三菩䭾。俱胝
喃。怛姪他。


唵。折𨽻主𨽻準提娑婆訶。唵部林。誦一百八遍巳。
誦變食呪。甘露水呪。普供養呪。與藥師同


維那白云。


恭聞準提佛母。為二十五部之總領。所說神呪是諸
佛菩薩之種智。不揀染淨。持念無妨。不拘具缺。虔誠
必應。三根均益。萬類咸宜。今於本月初六恭逢佛母。
降誕之辰。雲集僧眾。敬獻微供。伏願。十度普攝。定慧
現前。五蘊皆空苦厄盡度。總持妙湛。神呪加持。與諸
眾生。同歸秘藏。維那白畢。舉準提贊云大哉佛母。洪號準提。演
說三密陀羅尼。妙應在誠祈。功德希奇。諦信永無疑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準提菩薩三稱。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準提一呪。為二十五部之總領者。密部分
五故。一。佛部。中方毗盧遮那佛為主。呪多佛說。二。
金。剛部。東方阿閦佛為主。呪多金剛菩薩說。三。寶
[003-0398c]
部。南方寶生佛為主。呪多諸天說。四。蓮花部。西方
阿彌陀佛為主。呪多諸菩薩說。五。羯磨部。北方成
就佛為主。呪多化人鬼神說。此五部中。部部各具
五。成二十五也。唵囕。名淨法界。若想若誦。能令三
業清淨。一切罪障。悉皆消除。隨所住處。悉得清淨。
衣服不淨便成淨衣。身不澡浴。便當澡浴。若得外
緣具者。先沐浴。次著淨衣。更誦想此。入囕字鮮白
色。放光如月。照自身心。則內外俱淨更妙。嚙𡄦。名
護身。誦之能除一切病苦。灾障惡夢。邪魅鬼神。諸
不祥事。
唵麼尼鉢訥銘吽。
即唵嘛呢叭𡄣吽。名六
字呪。是觀音微妙本心。當與準提。次第誦持。利益
更大。又準提佛母。見眾生居此濁世。難成齋戒。故
說此呪。不拘葷酒。不揀淨穢。但志心持誦。能使短
命眾生。增壽無量。一切病苦。皆得消滅。凡有所求。
一切隨心。若依法誦滿一百萬遍。報滿便得往生
淨土。歷事諸佛。普聞妙法。得證菩提。未加唵部林
者。如其持誦。恐不成就。即用此呪。同上真言。一處
持誦。決定成就。一百八遍誦竟。即回向。惟上供時。
加變食。甘露。普供各三遍 回向偈云。


我今持誦大準提。即發菩提廣大願。願我定慧速圓
明。願我功德皆成就願我勝福遍莊嚴。願共眾生成
佛道。此約出世回向也。若求世法。當改云奉佛持準提呪。弟子某甲。為
求某事。令我早得成就云云凡奉持準提呪者。每日六時。極少早晚二時。如
一生長持。隨意散誦。不必記數。但用準提鏡一面。除早晚二時。對鏡持誦外。即以囊盛鏡。佩帶在身。任意持誦。
[003-0399a]
久久必獲感應。除藏中諸準提經外。有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準提淨業集要等書流通。】


文殊聖誕



「四月初四日。文殊大士聖誕。集眾等儀。與藥師聖誕
同。先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三稱。次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觀文殊章。爾時尊者舍
利弗。在行道中。觀諸比丘。告海覺言。海覺。汝可觀察
文殊師利菩薩清淨之身。相好莊嚴。一切天人。莫能
思議。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圓光暎徹。令無量眾生。發
歡喜心。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光網莊嚴。除滅眾生無
量苦惱。汝可觀察文殊師利。眾會具足。皆是菩薩往
昔善根之所攝受。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左右
八步。平坦莊嚴。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周迴
十方。常有道場。隨逐而轉。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
之路。具足無量福德莊嚴。左右兩邊。有大伏藏。種種
珍寶。自然而出。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曾供養佛。善根
所流。一切樹間。出莊嚴藏。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諸世
間主。雨供具雲。頂禮恭敬。以為供養。汝可觀察。文殊
師利。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將說法時。悉放眉間白毫
相光。來照其身。從頂上入。一遍念完。即誦曼殊室利菩薩。八字陀羅尼呪。一百
八遍


唵。痾末囉𤙖却浙囉。呪畢。誦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養呪。如常。維那白云


恭聞大士。本為七佛之師。故稱大智。迹居五頂之勝。
號曰清涼。寂光真境。到處為家淨妙色身。因緣而現。
緬維曼殊大願之所持。如幻三昧之所運。無方無體
非色非空。是以焚香稽首。咸資般若之光。歌唄贊揚。
[003-0399b]
悉植菩提之種。茲維清和初四日。值大聖降誕之辰。
雲集僧眾。圍繞供養。伏願。昏昏業識。望影全消。汩汩
煩心。觀光豁爾。


維那白畢。舉文殊贊云


跡居五頂。身跨青獅。慈雲普覆法雨施。妙演毗耶離。
七佛之師。普化到今時。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三稱。眾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梵語文殊師利。或云曼殊室利。梵音楚夏
也。此翻妙德。亦云妙吉祥。以萬德圓明。皆徹性源。
故稱妙德。持名誦呪。見聞獲益。故稱妙吉祥也。首
誦觀文殊章。出華嚴經第六十一卷。次誦呪。出文
殊師利根本呪經。佛告金剛手菩薩。此八字大威
德陀羅尼者。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諸佛所說。為
擁護一切十善國王。令得如意。壽命長遠。福德無
比。兵甲休息。國土安寧。能大利益一切眾生。斷三
惡道遂諸願求。若人暫聞憶念此呪。即滅四重五
逆等罪。何況常念。是人福德。十地補處。所不能奪
況餘天等。若持呪人。事緣匆迫。但能禁制身口意
業。十惡永絕。即持此呪。亦得成就。除不正心。不發
菩提心云云。五頂。即五臺。名清涼山者。大華嚴經
菩薩住處品云。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巳來。
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
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又
寶藏陀羅尼經云。佛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
[003-0399c]
於南贍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
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及有無量天龍八部。圍繞供養等。此山在代州五
臺縣。具如志說。又文殊為七佛師者。心地觀經等
俱如是說。又處胎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
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是也。華嚴經彌勒菩薩
告善財言。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
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其
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
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
菩薩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云云。以上皆約本
說。若約迹說者。文殊般泥洹經云。佛告跋陀羅。此
文殊師利。以大慈悲。生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
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花。從母右脇而
生。身紫金色。墮地能言。如天童子。有七寶葢。隨覆
其上。現十種瑞。相。乃至云此菩薩。住首楞嚴三昧
力故。於十方界或現初生。或現滅度。饒益眾生。故
有偈云。文殊大菩薩。不捨大悲願。變身為異道。或
冠或露禮。或處小兒叢。遊戲於聚落。或作貧窮人。
衰容為老病。及現飢寒者。巡方而求乞。令人發一
施。與滿一切願。令發信心巳。為說波羅密。統領萬
菩薩。居住五頂山。放億種光明。見者罪消滅。又云。
佛滅度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師利菩薩。當至雪山。
為五百仙人。宣揚法化。令成熟巳。師與諸仙。飛騰
[003-0400a]
虗空。至本生地。尼拘樹下。結跏趺坐。入首楞嚴三
昧。現諸瑞相。同五百仙人。各現神變。皆入涅槃其
餘種種神用。說種種法要。種種利行。種種感應。廣
載經律論中。不能具述。】


普賢聖誕



「二月廿一日。普賢大士聖誕。集眾等儀。與藥師聖誕
同。先稱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三稱次誦


觀普賢菩薩行經章。有一菩薩。結跏趺坐。名曰普賢。
身白玉色。五十種光。光五十種色。以為項光。身諸毛
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以為眷
屬。安祥徐步。雨大寶花。至行者前。其象開口。於象牙
上。諸池玉女。鼓樂絃歌。其聲微妙。讚歎大乘。一實之
道。行者見巳。歡喜敬禮復更讀誦。甚深經典。遍禮十
方。無量諸佛。禮多寶佛墖。及釋迦牟尼。并禮普賢。諸
大菩薩。發是誓願。若我宿福。應見普賢。願尊者遍吉。
示我色身。一遍。接誦奈麻大行普賢菩薩一百八遍。次誦變食。甘露。普供
呪。與藥師同。維那作白云


恭維大士。乃華藏之輔聖。作法界之津梁。剎塵國土。
皆大行之所經。百千法門。悉大願之所持。與華嚴而
作長子。理事圓融。為極樂而作導師。智力廣大。今則
仲春二十一日。值大士降誕良辰。雲集僧眾。陳設供
養。伏願。普門遍入大乘力。普利一切眾生界。滅除障
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維那白畢。舉普賢贊云


普賢行願。福聚無邊。如是智慧號普賢。一切悉皆圓。
[003-0400b]
萬德莊嚴。利益遍人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三稱。眾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約華藏而論。中毗盧。左普賢。右文殊。葢華
嚴會上。以普賢喻長子。文殊喻幼男也。約智行而
言。文殊表大智。普賢表大行。行以智為先導。故文
殊居左。普賢居右。今之奉供聖像。並依智行為定
位。則先文殊。而後普賢也。是故域中四大名山。第
一五臺。文殊居之。第二峩眉。普賢居之。第三普陀。
觀音居之。第四九華。地藏居之。按悲華經。往昔劫
中。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觀音為第一太子。名曰
不眴。勢至為第二太子。名曰尼摩。文殊為第三太
子。名曰王眾。乃至第八太子。名曰泯圖。即今普賢
菩薩是也。是則本迹相同。因果相類。所有德相。神
用。說法。利行禮誦感應。皆遍三藏。非此筆墨所能
具錄。即唐時天台。寒山拾得二僧。屢著靈異。各有
詩集傳世。咸以為文殊普賢化身。古今相傳。亦奇
跡也。】


觀音聖誕



「二月十九日。觀音聖誕。掛牌上供等儀。與藥師同先稱。


奈摩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次誦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
菩薩普門品偈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
因緣。名為觀世音。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
音行。善應諸方所。宏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侍多千
億佛。發大清淨願。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
[003-0400c]
空過。能滅諸有苦。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
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
音力。波浪不能沒。或在須彌峯。為人所推墮。念彼觀
音力。如日虗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
音力。不能損一毛。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
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
音力。刀尋段段壞。或囚禁枷鎻。手足被杻械。念彼觀
音力。釋然得解脫。呪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
音力。還著於本人。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
音力。時悉不敢害。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
音力。疾走無邊方。蚖蛇及蝮蠍。氣毒烟火然。念彼觀
音力。尋聲自回去。雲雷皷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
音力。應時得消散。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
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
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
死苦。以漸悉令滅。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
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灾
風火。普明照世間。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
法雨。滅除煩惱𦦨。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
音力。眾怨悉退散。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
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
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
無量。是故應頂禮一遍。接誦觀音聖號一百八遍。餘儀如常。但改白云


伏以。中和屆節。水月彰自在之容。夾鍾應律。曇華現
[003-0401a]
圓通之瑞。顯悲願於三十二應。娑婆赤子盡稱名。舒
慈光於十萬億程。極樂導師常輔化。切念某甲等。泛
塵勞海。羈煩惱鄉。六根橫流。徒有奔塵之失。三慧長
翳。未見旋性之功。倘非大悲之慈親。孰救怜[怡-台+屏]之窮
子。茲逢聖誕。敬薦馨香。祈鑒微誠。哀憐攝受白巳。一拜歸位
舉贊云手持楊枝。頂戴如來。跏趺端坐寶蓮臺。救苦甚

悲哀。一念能回。無量慈門開舉聖號三稱畢。三拜是日或禮懺。或持名。」


【證義曰。觀音救苦度生。持名感應。法華楞嚴。既皆
詳說。別典紀載。亦難悉數。茲姑就僧中感應之最
顯者。略錄數條。見靈跡之昭昭。類如是矣。山菴雜
錄云。昔徑山古鼎和尚。生稟侏儒。唇褰縮。齒露齦。
聲嘶燥。膚腠皴臘相工相之曰。以爾之四賤相。萃
乎侏儒之軀。平生不言可知矣。師誓禱觀音。日持
聖號無筭。夜禮聖像計千。如是二十年。賤相化為
福相。唇舒緩而齒隱。聲圓潤而膚光。後遇向之相
工。賀曰。師今相好。當踞法座。大振宗風。其年出世
隆教。乃至居徑山十二年。壽七十九。此誦拜觀音。
易賤夭而為貴壽也。又溫州壽昌寺。絕照輝。坐夏
浮慈。寮房掛聖像。每夜虔禮。一日忽見淨瓶水。從
壁湧出。通身歡悅。從此造詣益深。智鑑益明。此誦
禮感智慧也。又天童寺照寮元。素多病。洪武丙辰。
病日篤。勉藏主。勸持觀音聖號。照日誦萬聲。明年
十月十七午時。自念病勢。去死不遠。莫如改念阿
彌陀佛。方興此念。忽見一婦人。持淨瓶。而現其前。
[003-0401b]
照驚訝失措。既而定心諦觀。乃是菩薩示相。照涕
泣。露罪求哀。須臾不見。越五日。病苦盡脫。此禮誦
除病也。高僧傳云。義熈初。山陰嘉祥寺。慧虔。自知
將盡。乃屬想安養。誠祈觀音。預覩聖相。疾雖綿篤。
神色如平日。侍者咸聞異香。頃之人寂。道俗見聞
者。莫不歎美。此禮誦感生淨土也。要而言之。觀音
大士。於眾生緣念甚深。信久行篤。真誠懇至。若拜
若誦。皆獲感通。菩薩之願力。固有不可思議者矣。】


勢至聖誕



「七月十三日。勢至聖誕。集眾等儀。與藥師同。先念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摩訶薩三稱。次誦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勢至觀章。次觀大勢至菩薩。此
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
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
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毫孔光。即見十
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
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
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花。一一寶花。有
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
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鉢頭摩花。於肉髻上有一寶
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
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
百億寶花。一一寶花。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
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
[003-0401c]
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
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
坐蓮花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作此觀者。名為觀見
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觀此菩薩者。名
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
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一遍。接朗誦南無大勞至菩
薩。一百八遍。誦竟。念變食。甘露。普供呪各三遍巳。維那白云


恭聞。勢至大士。本昔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
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是以為西方弼聖。嘗示念
佛三昧。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如染香人。身
有香氣。此之法喻。誠為諄切。今值聖誕。敬修供養。伏
願大士。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常蒙加被。亦如大士。淨
念相繼得三摩地。盡此報身。生極樂國白畢。舉贊云


勢至大士。寶瓶巍峩。攝受念佛誓宏多。剎海盡包羅。
弼侍彌陀。度苦出娑婆。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西方三聖。彌陀居中。觀音居左。勢至居右。
今此上供。用觀經文。而觀大士。以圓通義。而顯本
因也。熈願云。大勢至菩薩。於河沙劫前。以念佛入
三摩地。常在此世界中。攝取念佛眾生。往生淨土。
楞嚴經中。佛問圓通。菩薩自敘一章甚明。是當世
所稱蓮宗遠公諸祖。尚係支那傳法之祖。而大勢
至菩薩。則沙劫傳念佛法門之祖也。章內所言念
佛之法。巳極盡無餘。而母子相憶等語。尤為肫懇
[003-0402a]
曲至。余初。一見生感。不能自巳。再三諷誦。感極涕
零。愈歎佛菩薩之恩難報。自此以後。每當念佛。先
朗誦此章一遍。奉為常課。一回持誦。一回省發。受
益不小。我既奉此法門。而得加被。願諸善人。亦如
是行持。每於念佛時。先誦此章。念佛更為得力。果
是行持。每於念佛時。先誦此章。念佛更為得力。果
能如法修行。必蒙接引往生矣。熈願即於此章。略
加疏釋。見遠公忌中。為念佛起首。并十念門。睡時
入觀文。觀經第十三觀。又附勸言四則。一。勸發心
念佛。二。勸實心念佛。三。勸求生淨土。四。勸正助雙
脩。如此合訂。名曰念佛切要。刻印流通。誠為切要
宜廣佈焉。】


地藏聖誕



「七月三十日。地藏聖誕早課。燒香傳爐。住持拈香。維那舉香贊。至繞佛舉。拜地藏
聖號十二拜。早粥。客堂掛牌等儀。與藥師誕同。先稱。


柰麻大慈地藏王菩薩三稱。次誦


地藏菩薩本願經。見聞利益品偈曰。吾觀地藏威神
力。恒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
量事。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志心皈依
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少失父母恩愛者。未知魂
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諸親。生長以來皆不識。或塑
或畵大士身。悲戀瞻禮不暫捨。三七日中念其名。菩
薩當現無邊體。示其眷屬所生界。縱墮惡趣尋出離。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欲修無上菩提
[003-0402b]
者。乃至出離三界苦。是人即發大悲心。先當瞻禮大
士像。一切諸願速成就。永無業障能遮止。有人發心
念經典。欲度羣迷超彼岸。雖立是願不思議。旋讀旋
忘多廢失。斯人有業障惑故。於大乘經不能記。供養
地藏以香花。衣服飲食諸玩具。以淨水安大士前。一
日一夜求服之。發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語
三七日內勿殺害。至心思念大士名。即於夢中見無
邊。覺來便得利根耳。應是經教歷耳聞。千萬生中永
不忘。以是大士不思議。能使斯人獲此慧。貧窮眾生
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屬離。睡夢之中悉不安。求者乖
違無稱遂。志心瞻禮地藏像。一切惡事皆消滅。至於
夢中盡得安。衣食豐饒神鬼護。欲入山林及渡海。毒
惡禽獸及惡人。惡神惡鬼并惡風。一切諸難諸苦惱。
但當瞻禮及供養。地藏菩薩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
中。應是諸惡皆消滅。觀音志心聽吾說。地藏無盡不
思議。百千萬劫說不周。廣宣大士如是力。地藏名字
人若聞。乃至見像瞻禮者。香花衣服飲食奉。供養百
千受妙樂。若能以此迴法界。畢竟成佛超生死。是故
觀音汝當知。普告恒沙諸國土。一遍。次誦


唵。三陀囉伽陀
娑婆訶一百八遍。餘如常儀。維那白云


伏以。金風載發。肇開金容之祥。玉露將濡。適顯玉毫
之瑞。率土傳誕降佳辰。秋月初盡。普天仰和煦聖德。
杲曰正中。切念眾等。身居末世。罪結多生。求脫苦輪。
必藉仁風之披拂。欲登樂地。全依慈照以逍遙。茲值。
[003-0402c]
曇花示現之期。敬舉芹藻薦馨之典。眾等。伏願。金錫
重光。明珠流焰。癡狂頓歇。開無始之鐵城。熱惱驟除。
出眼前之火宅。人天普利。幽明咸資白巳。一拜。歸位。舉贊


地藏大士。誓願宏深。明珠照破鐵圍城。金錫振幽冥。
禮像稱名。沙界布陽春。 柰麻大慈地藏菩薩。」


【證義曰。地藏度生之事。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十
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廣說。今舉東土示跡者。
神僧傳云。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地藏降迹新羅國
主家。姓金。號喬覺。永徽四年。年二十四歲祝髮。擕
白犬善聽。航海而來。至江南。池州府東。青陽縣。九
華山。端坐九子山頭。七十五載。至開元十六年。七
月三十夜成道。計年九十九歲。時有閣老閔公。素
懷善念。每齋百僧。必虗一位。請洞僧即地藏也足數。僧
乃乞一袈裟地。公許。衣遍覆九峯。遂盡喜捨。其子
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後亦離俗網。反禮其子為
師。故今侍像。左道明。右閔公。職此故也。菩薩入定
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七月三十日。顯聖起塔。至今
成大道場。現果錄云。吳門。王建。一日無疾忽終。青
衣引至冥府。閻君鞠勘。係是誤攝。乃山東王建也。
由是出冥殿。見地獄黑焰蔽空。呌如雷吼。三老僧。
趺坐樹抄。以淨水洒之。獄人痛聲停𥨊。近前詢之。
即觀音。普賢。地藏也。據此可見地藏經中所說。持
地藏名。禮地藏像。獲福消罪。真有不可思議者。】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三
[003-040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