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570 大法炬陀羅尼經-隋-闍那崛多 (master)




大法炬陀羅尼經卷第八


隋天竺三藏法師闍那崛多等譯



* 證涅槃品之餘
* 勸證品第十九


證涅槃品之餘


爾時魔王及其眷屬。不覺不知菩薩已證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既成道。彼十八億諸
眾生等及魔王眾咸來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
匝。一心合掌住如來前。時放光佛告栴檀那
言。於是寶觀如來思惟十八億諸眾生等。信
根增微煩惱厚薄。如是知已次第為說。彼佛
說法經三百年。於此三種言教業藏中。說一
法句門。所謂一百。何者一百。彼佛告言。汝等
今當思惟觀察此百門義。何故名百。何者是
百。為是現在。為是未來。為是過去。為長為
短。為白為黑。栴檀那。爾時彼十八億諸眾
生等。聞此法已。於山林間思惟此義。云何言
百。說百者誰。如是百義從何處來。彼諸眾生
經四十歲。思惟此義。然後證知。云何名百及
[008-0693c]
百來處。從何生滅。證得法已名曰八分圓滿
解義辯才。於此三種言教業藏方便門中。得
證知已。還來至彼寶觀佛前。如所證知向
佛宣說。栴檀那。爾時彼佛復告十八億諸眾
生言。摩那婆。汝等初時於此三教業藏門中。
得此法句名曰分門。既得知已。即能受持六
十億言教方便法門。猶是前言一百義者。譬
如小兒初學受章。始解初板。如是次第乃至
大解。更能教人從一字句至多字句。乃至義
味如是具演。從十四音乃至無量字門悉皆
通達。摩那婆。汝等於中應當正思百法門義。
栴檀那。汝當如彼十八億數諸眾生等。正念
百義。不久當得果報住處。於此最初阿字相
中。名字音聲是百義方便。於十四音法為眷
屬。汝等於後復當得知。此迦字相及二十一
字。亦為眷屬復當證知於後那字及彼七句。
亦為眷屬。更取前二十一句。以後七句。成二
十八句。知此二十八句已。得入百億門。次第
即能明了證知此方便學。於百億數中集諸
法句。能問能答終無恐怖。又於百億眾中最
為尊勝。世間疑惑皆能斷除。摩那婆。是為菩
薩摩訶薩所當荷負大重擔也。何者是擔。所
謂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汝等學已。當為世間
諸眾生等作大論師。凡是疑諍皆乘此智而
為除斷。如是菩薩於阿字門世無過者。摩那
婆。若諸菩薩欲求是智。應勤修習莫生疲倦。
遠離怖畏勿捨重擔。摩那婆。當知如來欲為
汝等作大利益。摩那婆。汝等亦應為諸眾生
而作利益。云何利益。汝於是中當為一切眾
[008-0694a]
生。斷一切惡一切諸苦一切貪愛一切生死。
復應精勤為一切眾生斷除一切無明黑闇。
汝等復應作如是念。云何當令一切眾生滅
無明闇。云何當令一切眾生成就種智。云何
當令一切眾生得安隱樂。云何當令一切眾
生至無畏地。云何當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心。
安置如是諸眾生已。求佛正道如聞奉行。以
是因緣能破百千億數魔軍。及諸外道一切
論師所有語義。雖為勝事而終不起憍慢之
心。我能破魔我摧外道。我能論義。又亦不生
分別之想。佛法魔法世間出世間。是正是邪
無相雜亂。於聽說時無勝負心。乃至一切都
無障礙。摩那婆。汝等應當荷此重擔。如是擔
者。要須勇猛精進莊嚴。眾行具備方能荷負。
非懈怠者之所堪任以是因緣汝等常應攝心
不亂。先須為物起憐愍意住於大慈。亦常哀
愴諸苦眾生。發救拔心住於大悲。若於眾中
有行貪等三毒惡眾生者。汝當成熟除滅彼
等愚癡心故。若有我慢疑惑心者教發善心。
決定令其讀誦受持成就行業。汝當一心精
勤修學。摩那婆如上所說汝等應當不辭勞
倦。為諸眾生荷是重擔歡喜奉行。摩那婆。若
有菩薩但欲捨身速入涅槃。假為眾生分受
諸苦。雖有修業不能普為無量眾生。非是希
有不思議也。摩那婆。菩薩摩訶薩常懷悲愍。
但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躬自荷負鎧甲重擔。
是為希有大不思議。摩那婆。汝當知此大鎧
重甲。爾時栴檀那菩薩復白放光佛言。世尊。
我當云何而著鎧甲佛言。摩那婆。汝今應著
[008-0694b]
如是鎧甲。著此鎧已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
切所有。若人若非人若天若龍若夜叉若乾
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如是等
眾。及諸外道世智辯才。乃至一切眾生。如是
等眾皆懷惡心。欲相降伏欲相折挫。而來論
義。乃至世間出世間。一切陣敵鬪戰諍奪。皆
不能勝。是諸菩薩著是鎧已。設積器仗過須
彌山。若弓若箭若戈若矛。若刀若劍若椎若
棓。或斫或刺或擊或射。凡所加擬莫能中傷。
何以故。如是鎧者。非餘物造非身所著。實是
心鎧莊嚴於心。是故此鎧牢固精密。非諸刀
鈇所能破壞。摩那婆。諸菩薩等被鎧甲已。然
後乃能入如是等。億數眾生煩惱陣中鬪戰
決勝。云何為入。所謂入此二際法門入此門
已心無怖畏。東西往來自在無礙。於一切處
無能勝者。如是菩薩入二際門得超過已。即
見大宮殿法門名曰高明。而此菩薩。於二際
門已得解脫。摩那婆。是宮殿中眾事具有。
不假人功常有光明。無黑闇處遠離煩惱。清
淨微妙猶如虛空。除滅一切諸患相已。入彼
宮殿獲得寂靜住無難處。摩那婆。是為初入
阿字門。時有如是相。如前所說功用之事。由
是方便得入此門。摩那婆。於中菩薩依前際
行雖得阿字門。然尚未得入那字門。以是更
須著大鎧甲。得天言教所作自在具大威德。
乃能入是大宮殿門。摩那婆。於意云何。汝著
如是大鎧甲已。於二際中可超過不。時彼如
來如是問已。諸菩薩眾同白佛言。如是世尊。
何故名鎧。而我著已當能荷負如是重擔。叉
[008-0694c]
復云何名為二際際有何相。著是大鎧。而於
其間得超過也。前言宮殿。復以何義名為宮
殿。世尊。所言鎧甲與彼二際及宮殿等相貌
云何。世尊。至彼宮殿當作何事。著甲入際復
作何事。世尊如是等義我等樂聞。唯願如來
哀愍具說。亦令當來諸眾生等聞已獲益。


佛告阿難。彼菩薩眾如是問已。時放光佛告
諸菩薩言。摩那婆。所問鎧者。持戒為甲具正
念為竿幢。精進為器仗。禪定為椎棓。智慧
為刀劍。摩那婆。所言二際今當具說。令汝明
了此二際門名字何等摩那婆。第一際者名
曰斷見。當知即是無明為本第二際者名曰
常見。與六十二見為纏縛源。如是二際前後
難知。於中修行斷一切見。著如是鎧然後得
過。過彼際已能入天宮。何者天宮。所謂空門。
如是空門無有罣礙。他不能障。如手摸空無
可執處。一切功行亦復如是。同於虛空故彼
天宮相貌如是。摩那婆。入此宮殿無異念求。
以是因緣故名宮殿。汝復當知。所言宮殿即
大涅槃。涅槃義者本來自有。非人所為故名
涅槃。諸菩薩言。世尊。是涅槃中有何相貌。佛
言。摩那婆。夫涅槃者。所謂一切世間及出世
間。乃至若有若無。如是一切悉名涅槃。若取
相分別則非涅槃。摩那婆。無所有者名為證
知。云何證知。如無所有。如是證知。摩那婆。謂
證知者亦無證知。摩那婆。於無所有亦不應
取。無所有相。若人取彼無所有相。當知是人
則不離相。若人起作無所有相。則更生相。相
若更生。當知彼則不能滅相相若不滅。是則
[008-0695a]
更成生死相也。有生死相則於無生而有生
相。若無生法有生相者。云何得有無生忍也。
摩那婆。無生相者。於陰入界三處不生名為
無生。既無生處。何處得有諸行和合。諸行既
無。畢竟亦無聚集處也。是故陰入界畢竟不
可見。但是妄想顛倒因緣。於如是等陰入法
中思惟分別故。執言有諸行生滅。是中皆因
分別所作。往來育養。一切事業皆無真實。所
有一切語言談說亦歸空寂。摩那婆。一切諸
法無有生滅。若法無生則亦無滅。既無滅事
則盡處亦無。盡處既無乃至不見有盡滅處。
既已不見生滅盡處。則見諸法皆是真實。汝
等當知非以受故能得知見。若以受事得有
知者。當知是受即無明使及以貪使憍慢使
等。是三種使和合因緣故。能造作彼諸行業。


《大法炬陀羅尼經》勸證品第十九之一



復次摩那婆。於意云何。我今問汝。隨汝意答。
此陀羅尼修多羅。及陀羅尼法門。及三言教
方便業藏。及億數入。及著鎧甲者。及思惟智
所作業。及流轉無明作事。及八盡際入法
門。及前後二際中間。及常見斷見。及六十二
見。及三十七助菩提分。如是等法於如實處。
其義云何。阿難。時彼放光如來如斯問已。諸
菩薩眾咸即白言。世尊。此皆如來口業言教
法也。佛言。摩那婆。汝等觀此一切語言音聲
教法。即第一義也。阿難。爾時諸菩薩眾。聞佛
說已皆悉默然。即從座起敬禮彼佛。右繞三
匝詣一林間。各端坐已共相謂言。諸仁者。如
來今日為我等說。一切諸法無所從來。令我
[008-0695b]
觀察。我等今應思惟是義。若會法門真為大
善。如不相應更請世尊。諸菩薩眾如是論已。
於彼林中經一日夜。觀察此義。思惟諸法從
何所生。如是聲音誰之所作。從何而來去至
何處。如是之事我應思惟稱量此義。若不能
解宜還問佛。諸仁者。如來前已於大眾中告
我等言。摩那婆。汝等長夜修行此法。云何在
此法中而不覺知。是故我應與諸仁者。專心
思惟求證此義。云何我等終日所行而不自
覺。深可嗟歎亦可慚鄙。如先所說。我若思得
一十八億諸眾生等所有聲業。彼已證知。我
亦如是深成快哉。其或不能如法悟解。唯當
一心精勤觀察。豈可使失如來意旨。亦不違
逆大聖誠言。又佛世尊。常為我等次第開發
三解脫門空無相願甚深義處。而諸眾生猶
尚不能正念思量。精勤觀察種種諮問。或時
有聞種種法行。或聞無常又時聞苦。或聞無
我寂滅涅槃。如來常為汝等說是法門。汝等
應當安住是中。猶如得忍諸菩薩等心安義
理耳不取聲。有諸菩薩樂行惠施。彼亦耳聞
三解脫聲。若樂持戒問諸戒事。乃至樂修智
慧諮請波若。如是法門如來常說我既聞已。
不當取聲不應異解。應正思惟何等勝行。如
如來說我當依持。而諸菩薩在彼林間。一日
一夜結加端坐遠離睡眠。無諸亂想一心
專精。思此義已復相謂言。諸仁者。此陀羅尼
修多羅典。如來世尊為我等說。無有邊際亦
無數量。如大地喻門其義已顯。又此陀羅尼
深妙典中。更說餘陀羅尼方便法門。亦已說
[008-0695c]
三種言教方便業藏法門。已說入盡際法門。
已說著鎧甲法門。乃至說彼大莊嚴事。諸如
是等一言教句。於是三種方便業藏深法門
中。皆已總攝三字法門。云何三字。所謂如彼
阿迦那字。及餘種種方便言教因緣譬喻。以
其略故。我等未解不得受持。而不能知如來
所說。云何名阿。阿在何處阿從何生。云何名
迦。迦在何處迦從何生。云何名那。那在何處
那從何生。云何名聲。聲在何所聲從何生。云
何名音。音在何所音從何生。


阿難。時彼諸菩薩眾。皆各一心正念思惟如
是法門。於阿迦那字本生處所。及入宮殿法
門。次第思惟觀察。如彼小兒學初章時。是中
應依第一板起。因初板成初章文字。乃至後
時。依因餘板及紙葉等。究竟通達一切文字。
如是諸菩薩等初觀法時。無不皆從因緣和
合而諸法生。如從無明因緣故諸行生。乃至
因生老死故憂悲苦惱生。如依初板因緣故
阿字生。如是乃至如依餘板紙葉因緣故餘
章文字成。又如從不善思惟因緣故無明生。
如是依無明行等因緣故。乃至老死十二有
支和合具足成。又如始學書板創書阿字。乃
至餘板及手。相續和合備書一切文字。如是
諸因緣分次第相續。生死流轉具足增長。云
何增長。猶如四大地水火風。次第漸生如是
增長。如彼板等眾事具足故。彼五字門等亦
具足。如是從無明行等生五陰聚。其義亦爾。
以是義故。此生已彼生。此滅已彼滅。是為十
二因緣次第生。非十二因緣顛倒生也。諸仁
[008-0696a]
當知。如是十二因緣分皆悉入此阿字門中。
如無明分從彼不善思惟生。乃至餘因緣分
從無明生。諸仁者。是中何者是阿字。何者是
聲能生字。何者是聲生來處。摩那婆。當知是
中聲實不可得。聲生處不可得。乃至聲諸因
緣畢竟不可得。是處但有名字。名之為聲實
不可得。聲既不可得。何法為可得。若有得聲
者即得一切法。摩那婆。是中若聲若聲處。及
聲因緣既不可得。當知一切世間因緣所生
法畢竟不可得。雖不可得而有得者。何以故。
皆由剎那間妄想分別顛倒生故。如是一切
法皆悉不可得。是故諸法所有自性皆非顛
倒。我等今者。不可以顛倒分別問於如來。所
以者何。如來應正遍覺不用顛倒法。又諸佛
世尊所有言教不取顛倒。摩那婆。是故彼聲
聲者俱不可得。聲來處不可得。阿字不可得。
阿字來處不可得。迦字不可得。迦字來處不
可得。那字不可得。那字來處不可得。如是
一切無明因緣所生成法皆不可得。何以故。
彼本無生誰執著者。復次摩那婆。是中若
有於此三種方便言教業藏法門一切事處起
執著者。是亦不可得。何以故。一切執著本
性無故。何等名為一切事中無執著也。所
謂若於過去諸事見可得者。是名執著。以執
著故則名為縛。於過去事無見得者。是名無
著。以無著故則名解脫。如過去事未來亦爾。
如未來現在亦然。如是不取三世諸事故。於
三世中得名解脫。若能於三處得解脫者。是
人得名入初阿字宮殿法門。如此阿字宮殿
[008-0696b]
境界。彼三種方便言教業藏亦如是。如此三
種方便教藏。彼三世諸法事相亦如是。如此
三世事相。彼滅度相亦如是。如是一切三世
乃至三種方便言教。及一切法一如不二。以
入阿字門宮殿故。但為攝受彼諸凡夫愚癡
人故。於三世中示有事物言說可得。其實三
世不可得說。有諸眾生執著過去世事。但為
除彼凡愚癡故。示現言說過去世事。而實過
事不可得說。復有眾生執著未來世事。但為
除彼凡愚癡故。示現言說未來世事。而實未
來事不可宣說。如彼去來現在亦爾不可得
說。若謂是處可得說者。何者是言教。何者是
聲音。何者阿迦那字。如是等事云何可說。是
故但於因緣分中假以言說。此有故彼有。彼
生故此生。當知一切皆從虛妄顛倒生故。摩
那婆。是中無有如斯等事。何以故。於此音聲
語言辭句。一切求覓終不可得。但是諸事因
緣故有。若離因緣聲無生處。是故我等當應
觀。此三種語言方便業藏皆從緣生。如是當
知入億數門亦從緣生。又前所說著鎧甲者
亦從因緣。如是因緣我於是中應當依止。依
止此已。於彼去來現在等事。乃至三種言教
藏中。當應演說無有盡法。譬如虛空無有障
礙。不可觸對亦無增減。此三言教方便業藏
無有增減亦復如是。應當說已如法攝持。摩
那婆。又如虛空無有邊際。三言教藏無有邊
際亦復如是。摩那婆。是故我當著是鎧已。如
如來說超過二邊。如彼宮殿出過二邊。涅槃
亦爾無有邊際。如是等法遠離二邊。即是一
[008-0696c]
相應當證知。何者一相。所謂即是無相相
也。


佛告阿難。彼諸菩薩於彼林間。一日一夜端
坐不起。皆共一心談論此義。如是論已復作
是言。我等今者於是法中唯知是義。餘未知
者應離此座至世尊所。白言世尊。如來前已
為我宣說如是等法汝當善持。於所教中何
等語言是應可持。何等義理如我應持。雖然
我觀是法亦無可持。摩那婆。是中所有一切
諸法皆可證知。有善方便於一切法當自證
知。摩那婆。云何方便是何句義。而一切法應
善證知。摩那婆。一切法者是最勝義。若能安
心一切法處。名為勝義。如是勝義難可證知。
難證知者即是涅槃。是涅槃中無有一法而
可得者。不可得故無有言說。以何義故無有
言說。無名字故。云何無名。若有名字則生執
著。是故無名。摩那婆。是無著處汝等應修。若
無著者亦不可取。以無取故則無障礙。無障
礙故無能繫縛。以無縛故畢竟不可以彼音
聲名字句義而說。以無說故。亦無譬喻令他
得解斷除疑惑。摩那婆。唯有一法所謂方便。
汝當憶持。亦應教誨一切眾生令知方便。摩
那婆。何等方便令他證知。所謂建立一切法
相。但是如來於假名中方便宣說引導眾生
令入實義。非實義中有是言說。是名方便。摩
那婆。我等今宜還如來所請問是法。若我所
問三種業藏。諸法門中有少許法當聖心者
我遂受持如不蒙許我當慇懃鄭重諮問。唯
應盡力勿辭勞倦。摩那婆。如來應供等正覺。
[008-0697a]
甚為希有。如來在昔行菩薩時。勇猛精進大
誓莊嚴。皆為眾生成就菩提。大悲親教眾生
不受。而如來心未曾休息。仍自慇懃教誨我
等。摩那婆。我等今日各共一心。宜於如來大
智海中為諸眾生荷茲重擔。請問如來勿辭
疲倦。摩那婆。如來世尊亦常為我受斯重任。
是故汝等勿生懈慢。唯當果決被是大鎧。諸
仁者。是故我等應建大心荷負重任。無量言
教皆須總持。今宜速詣如來足下。莫放諸根
無散正念。住大慈悲憐愍眾生。為世間故請
問如來。應忍疲勞莫生厭倦。摩那婆。我等今
者若請如來能多利益。今不速請後致憂悔。


阿難。爾時彼諸菩薩摩訶薩眾。自彼林間安
詳而出。威容閑雅諸根靜默。直詣放光如來
應供正遍覺佛世尊所。頭面禮足退住一方
而諸菩薩以彼林中所論大義心所思惟意所
觀察或時證知證已歡喜如是等事。皆悉向
彼放光如來具足陳說。


阿難。爾時放光如來聞諸菩薩以微妙辯論
說種種諸法門已。即告栴檀那菩薩言。栴檀
那於意云何。汝今乃能具足如是微妙智辯。
頗復有人能思量不。恐亦無有能生信人。唯
有如來乃能知耳。或時有人能多總持諸佛
法藏。如是之人少能信受。若復有人能普流
布是諸如來大乘妙典。乃能信解。摩那婆。汝
等既知三言教藏應如實持。摩那婆。汝當觀
察如是方便。是方便者於此法中為上方便。
上方便者是謂無方便也。此無方便自有八
種。言八種者。所謂得是諸波羅蜜。不放逸故。
[008-0697b]
汝等應知。摩那婆。是故入彼波羅蜜時。無有
一法可覺了者。無覺了故無可言說。無言說
故誰能言智證斯法者。摩那婆。汝等當知如
是一切三種言教方便藏中說真實已。摩那
婆。諸法平等猶如虛空。煩惱於中本無生處。
誰於是處能有破除。誰於是中言我證覺。誰
於是中能有言說。誰於是中敢決疑惑。誰於
是中能發問請唯諸凡夫愚癡所覆。於諸佛
法皆有疑心。摩那婆。以是因緣。我於愚癡諸
凡夫等妄想顛倒煩惱亂時。然始建立三言教
藏。法門名字皆方便耳。摩那婆。若人於是無
名字法妄作名字。無言說中強立言說。如是
次第愛憎之中無行之處。乃至三世方便欲
出之處及盡理處。皆悉不能決定畢竟求波
羅蜜。唯於世間共作違諍造諸戲論。以戲論
故邪妄分別隱覆真實。為彼等故引諸譬喻
種種說時。諸眾生等各有重惑不知實義。還
詣佛所請問決疑。摩那婆。汝應諦觀如是法
相正念思惟。思惟是已。即應具服如是大鎧
如是弓箭如是刀杖種種莊嚴。既莊嚴已如
上所說假使世間積諸鬪具如須彌山。或斫或
擊終無傷損。若入邊中及宮殿所。汝於其間
莫生執著。若不執著則滅愛憎。摩那婆。所言
邊者即是斷常。如是斷常無有終始。汝應覺
知彼過去事。知前際已即滅常邊。若見未來
知後際已則除斷邊。汝等既得通達三世遠離
二邊已。更當為人具宣中道。於是中義應善
思惟。何者是中。云何為中。誰處於中。汝等若
能入於中道則有方便。若不入者亦有方便。
[008-0697c]
諸菩薩眾復言。世尊。入於中道言有方便。其
義則可。不入中道亦有方便。是義云何。唯願
具說。我當奉持。佛告摩那婆。一切諸法皆如
來說。今言無方便法者。是佛實義。彼實義
中無言無說。是故眾生不能知我無言說法。
若能知者無有是處。摩那婆。是中何法無言
無說。無言說者所謂涅槃。是涅槃中無有言
說。亦無造作。是處寂靜無有語言。但諸如來
為彼世間方便說耳。汝當證知。云何證知。既
無所說亦無覺知。如是次第入方便門。於一
切法則無住處。若有能知是方便說。是為真
說。
大法炬陀羅尼經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