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05 大智度論-後秦-龍樹菩薩 (master)




《大智度論釋》第九下卷第四十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
應如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羅蜜?何以故
名般若波羅蜜?是誰般若波羅蜜?』若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念:若法無所有、不
[043-0369c]
可得,是般若波羅蜜。」


爾時,舍利弗問須菩提:
「何等法無所有、不可得?」


須菩提言:「般若波羅
蜜,是法無所有、不可得;禪波羅蜜、毘梨耶波
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是法
無所有、不可得:內空故,外空、內外空、空空、大
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
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
法空、無法有法空故。舍利弗!色法,無所有、不
可得;受、想、行、識法,無所有、不可得。內空法,無
所有、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法,無所有、不
可得。舍利弗!四念處法,無所有、不可得;乃至
十八不共法,無所有、不可得。舍利弗!諸神通
法,無所有、不可得;如相法,無所有、不可得;法
性、法相、法住、法位、實際法,無所有、不可得。舍利
弗!佛,無所有、不可得;薩婆若法,無所有、不可
得;一切種智法,無所有、不可得:內空乃至無
法有法空故。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如是思
惟、如是觀時,心不沒、不悔,不驚、不畏、不怖,當
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


舍利弗問須
菩提:「何因緣故,當知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
行?」


須菩提言:「色離色性,受、想、行,識離識性;六
波羅蜜離六波羅蜜性,乃至實際離實際性。」


舍利弗復問須菩提:「云何是色性?云何是受、
想、行、識性?云何乃至實際性?」


須菩提言:「無
所有是色性,無所有是受、想、行、識性,乃至無
所有是實際性。舍利弗!以是因緣故,當知色
離色性,受、想、行,識離識性,乃至實際離實際
性。舍利弗!色亦離色相,受、想、行,識亦離識相,
乃至實際亦離實際相。相亦離相,性亦離性。」
[043-0370a]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如是學,得
成就薩婆若?」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
若菩薩摩訶薩如是學,得成就薩婆若。何以故?
以諸法不生、不成就故。」


舍利弗問須菩提:
「何因緣故,諸法不生、不成就?」


須菩提言:「色,色
空,是色生、成就不可得;受、想、行;識,識空,是識
生、成就不可得。乃至實際,實際空,是實際生、
成就不可得。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漸
近薩婆若,漸得身清淨、心清淨、相清淨。漸得
身清淨、心清淨、相清淨故,是菩薩不生染心,
不生瞋心,不生癡心,不生憍慢心,不生慳貪
心,不生邪見心。是菩薩不生染心乃至不生
邪見心故,終不生母人腹中,常得化生;從一
佛國至一佛國,成就眾生、淨佛世界,乃至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諸佛。舍利弗!菩
薩摩訶薩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當作是學
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上來廣說般若波羅
蜜,今須菩提何以作是言「菩薩摩訶薩應如
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羅蜜」?


答曰:
須菩提上
來「謙讓門」說,次「不住門」說,今明般若波羅蜜
體——何等是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者,是一
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若有佛、若無佛,
常住諸法相、法位,非佛、非辟支佛、非菩薩、
非聲聞、非天人所作,何況其餘小眾生!

次,常是一邊,斷滅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
道,是為般若波羅蜜。又復常無常、苦樂、空
實、我無我等,亦如是。色法是一邊、無色法是
一邊,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有為無為,
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等諸二法,亦如是。

[043-0370b]
次,無明是一邊,無明盡是一邊;乃至老死是
一邊,老死盡是一邊;諸法有是一邊,諸法無
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波羅
蜜。
菩薩是一邊,六波羅蜜是一邊;佛是一邊,
菩提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為般若
波羅蜜。
略說內六情是一邊,外六塵是一
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是一邊,此非般若波羅蜜是一
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羅蜜。如
是等二門,廣說無量般若波羅蜜相。
復次,離
有、離無、離非有非無,不墮愚癡而能行善
道,是為般若波羅蜜。如是等三門,是般若波
羅蜜相。
復次,須菩提此中自說:「是法無所有、
不可得。」是般若波羅蜜空故無所有;常無常
等諸觀,求覓無定相故不可得。
復次,「無所有」
者,此中須菩提自說:「般若波羅蜜乃至五波
羅蜜法無所有。」不可取、不可受、不可著故。

次,十八空故,是六波羅蜜無所有、不可得。譬
如大風能破散諸雲,亦如大火燒乾草木,
如金剛寶摧破大山,諸空亦如是能破諸
法。
「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者,「般若」者秦言智慧
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
無勝者,窮盡到邊;如一切眾生中佛為第
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為第一,一切眾中比丘
僧為第一。


問曰:
汝先說諸法實相是般若
波羅蜜,所謂法位、法住,有佛、無佛常住不異;
今何以說「諸智慧中般若波羅蜜第一,譬
如諸法中涅槃為第一」?


答曰:
世間法,或時因
中說果,或時果中說因,無咎。如人日食數
[043-0370c]
匹布,布不可食,從布因緣得食,是名因
中說果;如見好畫而言好手,是名果中
說因。因諸法實相生智慧,是則果中說因。


復次,是菩薩入不二入法門,是時能直行
此般若波羅蜜,不分別是因是果、是緣是
知、是內是外、是此是彼等,所謂一相,無相。以
是故不應難。
復次,世間三種智慧:一者、世俗
巧便,博識文藝,仁智禮敬等;二者、離生智慧,
所謂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三者、出世間智
慧,所謂離我及我所,諸漏盡聲聞、辟支佛智
慧。般若波羅蜜為最殊勝,畢竟清淨、無所
著故,為饒益一切眾生故。聲聞、辟支佛
智慧,雖漏盡故清淨,無大慈悲,不能饒益
一切故不如;何況世俗罪垢不淨、欺誑智
慧!三種智慧不及是智慧故,名為般若波
羅蜜。
復次,是智慧為度一切眾生故、為得
佛道故。是智慧相應受、想、行、識,及從智慧
起身業、口業,及生、住等心不相應諸行,是諸
法和合,名為波羅蜜。是諸波羅蜜中,智慧多
故,名為般若波羅蜜;念、定等多故,名為禪
波羅蜜;餘波羅蜜義亦如是。
如是等種種無
量因緣故,名為般若波羅蜜。
「是誰般若波羅
蜜」者。
第一義中無知者、見者、得者,一切法
無我、無我所相,諸法但空,因緣和合相續
生。若爾!般若波羅蜜當屬誰?
佛法有二種:
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般若
波羅蜜屬菩薩。凡夫人法種種過罪,不清淨
故,則不屬凡夫人。般若波羅蜜畢竟清淨,
凡夫所不樂;如蠅樂處不淨,不好蓮花。
[043-0371a]
凡夫人雖復離欲,有吾我心,著離欲法
故,不樂般若波羅蜜。聲聞、辟支佛,雖欲樂
般若波羅蜜,無深慈悲故,大厭世間,一心
向涅槃,是故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羅蜜。是
般若波羅蜜,菩薩成佛時,轉名「一切種智」。以
是故,般若不屬佛,不屬聲聞、辟支佛,不
屬凡夫,但屬菩薩。


問曰:
此經中常說五眾
在前、一切種智在後,今何以先說六波羅蜜?


答曰:
舍利弗問須菩提無所有義解,五眾
種種因緣觀,強令無所有,難解;般若波羅
蜜即是無所有,易解。譬如水中月,易明其
空;天上月,難令無所有。
五波羅蜜與般若
波羅蜜同名、同事,是故續說五波羅蜜,然
後續說五眾乃至一切種智無所有、不可得。


菩薩入是門,觀諸法實相,不恐不怖者,當
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不離」者,常行
般若波羅蜜不虛,必有果報。此中須菩提自
說不離因緣,所謂「色離色性,色中無色相,
虛誑無所有。」菩薩能如是知,不離實智慧;乃
至實際亦如是。
菩薩能行是無障礙道,得
至薩婆若,一切法不生、不出故。
舍利弗問
須菩提:「云何一切法不生?」
須菩提答:「色,色相
空,故色無生、無成就,乃至實際亦如是。」
若菩
薩能如是行,是清淨第一,無上無比故,漸
近薩婆若;漸近薩婆若故,心不生邪見煩
惱戲論,即時得心清淨;心清淨果報故,得身
清淨;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得三
種清淨故,破諸虛誑取相之法,受法性生
身,所謂常得化生,不處胞胎。


問曰:
若有
[043-0371b]
力如此,何用化生,貪著其身而不取涅槃?


答曰:
有二事因緣故:以諸佛是眾生中寶,
欲供養無厭故;有本願度眾生、淨佛世
界未滿故。
是菩薩福德、方便力故,常不離
諸佛。


《大智度論釋》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
薩無方便欲行般若波羅蜜,若行色為行相,
若行受、想、行、識為行相;若色是常行為行相,
若受、想、行、識是常行為行相;若色是無常行
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無常行為行相;若色
是樂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樂行為行相;
若色是苦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苦行為
行相;若色是有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有
行為行相;若色是空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
是空行為行相;若色是我行為行相,若受、想、
行、識是我行為行相;若色是無我行為行相,
若受、想、行、識是無我行為行相;若色是離行
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離行為行相;若色是
寂滅行為行相,若受、想、行、識是寂滅行為行
相。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無方便行四念處為
行相,乃至十八不共法為行相。世尊!若菩
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作是念『我行般
若波羅蜜有所得行』,亦是行相。世尊!若菩薩
摩訶薩作是念『能如是行,是修行般若波羅
蜜』,亦是行相。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
羅蜜無方便!」


須菩提語舍利弗:「若菩薩摩訶
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色受念妄解;若色受念
妄解,為色故作行;若為色作行,不得離生老
[043-0371c]
病死憂悲苦惱及後世苦。若菩薩摩訶薩行
般若波羅蜜時無方便,眼受念妄解乃至意,
色乃至法;眼識界乃至意識界,眼觸乃至意
觸,眼觸因緣生受乃至意觸因緣生受,四
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受念妄解,為十八不
共法故作行。若為作行,是菩薩不能得離生
老病死、憂悲苦惱、及後世苦。如是菩薩尚不
能得聲聞、辟支佛地證,何況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無有是處。舍利弗!當知是菩薩
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


舍利弗問須
菩提:「云何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有方便?」


須菩提語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
欲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識;
不行色相,不行受、想、行、識相;不行色、受、想、行、
識常,不行色、受、想、行、識無常;不行色、受、想、行、
識樂,不行色、受、想、行、識苦;不行色、受、想、行、識
我,不行色、受、想、行、識無我;不行色、受、想、行、識
空,不行色、受、想、行、識無相,不行色、受、想、行、識
無作;不行色、受、想、行、識離,不行色、受、想、行、識
寂滅。何以故?舍利弗!是色空為非色,離空無
色,離色無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空為非識,離空無識,離識無空,空即是識,識
即是空;乃至十八不共法空為非十八不共
法,離空無十八不共法,離十八不共法無空,
空即是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即是空。如
是,舍利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
蜜有方便;是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
蜜,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摩訶
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
[043-0372a]
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
不受。」


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
波羅蜜時,何因緣故不受?」


須菩提言:「是
般若波羅蜜自性不可得故不受。何以故?無
所有性是般若波羅蜜。舍利弗!以是故,菩薩
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行亦不受,不行亦不
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
亦不受。何以故?一切法性無所有,不隨諸法
行,不受諸法相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諸法無
所受三昧廣大之用,不與聲聞、辟支佛共。是
菩薩摩訶薩行是三昧不離,疾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論】


釋曰:
前品用「空門」破諸
法;此品欲以「無相門」破諸法。若菩薩無方
便觀色,則墮相中;墮相中故,失般若波
羅蜜行。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空故,無相可
取。


問曰:
人知善惡果報,取果報相已,分別
善、惡,善者取,惡者捨,是故行道;云何說諸
法無相相?


答曰:
取相者為初學者說,無相
者為行道、住解脫門者說,不應以麁事為
難!今行者取善相、破不善相,所謂取男女
等相生諸煩惱因緣,後以無相相破善法
相。若破不善而不破善相者,善即為患,
生諸著故。以無相相破善法,無相亦自
破。所以者何?無相,善法所攝故。譬如雹墮害
穀,雹自消滅。


復次,一切法無相相為實。譬如身,不淨充滿,
九孔常流,無有淨相;而人無明故,強以為
淨,生煩惱,作諸罪。如小兒於不淨物中,
取淨相以為樂;長者觀之而笑,知為虛
[043-0372b]
妄。如是等種種取相,皆為虛妄。如頗梨珠,隨前色變,自無定色;諸法亦如是,無有
定相,隨心為異,若常、無常等相。如以瞋
心,見此人為弊;若瞋心休息,婬欲心生,見
此人還復為好。若以憍慢心生,見此人以
為卑賤;聞其有德,還生敬心。如是等有理
而憎愛、無理而憎愛,皆是虛妄憶想;若除
虛誑相,亦無空相、無相相、無作相,無所破
故。
是色從種種因緣和合而有,譬如水沫,
如幻、如夢;若菩薩於色中取一相,即失
般若波羅蜜,色性是無相相故。受是色相
已,見色散壞磨滅,謂是無常;若見和合
少許時住,謂為常有。
常有二種:一者、若住
百歲,千萬億歲,若一劫,若八萬劫,然後歸滅;
二者、常住不壞。菩薩若邊、邪滅故,亦不復觀
真實常;若觀常,知是久住故常,非是真實。
若不滅邊、邪,觀色為真實常,作是念:草木
零落還歸為土,但離合有時。是故說是菩薩
無方便。
菩薩或觀色無常,無常亦有二種:
一者、念念滅,一切有為法不過一念住;二者、
相續法壞故名為無常,如人命盡,若火燒
草木,如煎水消盡。若初發心菩薩行是相續,
斷麁無常,心厭故;若久行菩薩,能觀諸法念
念生滅無常。
是二菩薩皆墮取相中。所以者
何?是色常、無常相不可得,如先說。
受、想、行、識
亦如是。苦、樂、我、非我亦爾。


問曰:
是五眾可
作常、無常等觀,云何言「五眾是寂滅、遠離
相」?


答曰:
行者不見五眾常、無常相故,知是
五眾離自相;若知五眾離自相,即是寂滅
[043-0372c]
如涅槃。


問曰:
若爾者,初自無相,云何說言
「無方便墮相中」?


答曰:
是菩薩根鈍,不自
覺,心離五眾著,轉復著遠離寂滅,於無相
中而生著。
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亦
應如是隨義分別。
若菩薩觀外諸法皆無
相,言「我能作是觀」,以有我心殘故,亦墮
相中。
若菩薩能離此著相非道,行真淨無相
智慧,作是念:「能如是內外清淨行,是為修
行般若波羅蜜。」是人亦墮相中。所以者何?
不可著而著、不可取而取故。是菩薩名為
無方便,依止愛見、著善法故。
是菩薩雖
有福德,亦不得離老病死、憂悲苦惱;雜
行道故,尚不能得小乘,何況大乘!
與上相
違,名為有方便。於一切法不受不著,諸
法和合因緣生,無自性故。


問曰:
前說無受
三昧,此說不受三昧,有何等異?


答曰:
前者
為空故,此為無相故。
「不遠離」者,常行不息
不休,以大慈悲心故。
「疾得佛道」者,入是三
昧無障礙故,所行智慧與佛相似,若無量
阿僧祇劫應得,或時超一阿僧祇劫、百劫,
乃至六十一劫;如弗沙佛讚歎,釋迦文佛
超越九劫。


【經】


舍利弗言:「但不離是三昧,令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有諸餘三
昧?」


須菩提語舍利弗言:「更有諸餘三昧,菩
薩摩訶薩行是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


舍利弗言:「何等三昧,菩薩摩訶薩行是,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諸菩
薩摩訶薩有三昧名首楞嚴,行是三昧,令菩
[043-0373a]
薩摩訶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名
寶印三昧、師子遊戲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
三昧、諸法印三昧、觀頂三昧、畢法性三昧、
畢幢相三昧、金剛三昧、入法印三昧、三昧
王安立三昧、放光三昧、力進三昧、出生三
昧、必入辯才三昧、入名字三昧、觀方三昧、陀
羅尼印三昧、不忘三昧、攝諸法海印三昧、遍
覆虛空三昧、金剛輪三昧、寶斷三昧、普照
三昧、不求三昧、無處住三昧、無心三昧、淨燈
三昧、無邊明三昧、能作明三昧、普遍明三昧、
堅淨諸三昧三昧、無垢明三昧、作樂三昧、電
光三昧、無盡三昧、威德三昧、離盡三昧、不動
三昧、莊嚴三昧、日光三昧、月淨三昧、淨明三
昧、能作明三昧、作行三昧、知相三昧、如金剛
三昧、心住三昧、遍照三昧、安立三昧、寶頂
三昧、妙法印三昧、法等三昧、生喜三昧、到
法頂三昧、能散三昧、壞諸法處三昧、字等相
三昧、離字三昧、斷緣三昧、不壞三昧、無種
相三昧、無處行三昧、離闇三昧、無去三昧、
不動三昧、度緣三昧、集諸功德三昧、住無
心三昧、妙淨華三昧、覺意三昧、無量辯三昧、
無等等三昧、度諸法三昧、分別諸法三昧、散
疑三昧、無住處三昧、一相三昧、一性三昧、
生行三昧、一行三昧、不一行三昧、妙行三昧、
達一切有底散三昧、入言語三昧、離音聲字
語三昧、然炬三昧、淨相三昧、破相三昧、一切
種妙足三昧、不喜苦樂三昧、不盡行三昧、多
陀羅尼三昧、攝諸邪正相三昧、滅憎愛三
昧、逆順三昧、淨光三昧、堅固三昧、滿月淨光
[043-0373b]
三昧、大莊嚴三昧、能照一切世三昧三昧
等三昧、無諍行三昧、無住處樂三昧、如住
定三昧、壞身衰三昧、壞語如虛空三昧、離
著如虛空不染三昧。舍利弗!是菩薩摩訶
薩行是諸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無量阿僧祇三昧門、陀羅尼門,菩薩摩
訶薩學是三昧門、陀羅尼門,疾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慧命須菩提隨佛心言:「當知是
菩薩摩訶薩行是諸三昧者,以為過去諸佛
所授記,今現在十方諸佛亦授是菩薩
記。是菩薩不見是諸三昧,亦不念是三昧;亦
不念:『我當入是三昧,我今入是三昧,我已入
是三昧。』是菩薩摩訶薩都無分別念。」


舍利弗
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是諸三昧已,從過
去佛授記耶?」


須菩提報言:「不也!舍利弗!何
以故?般若波羅蜜不異諸三昧,諸三昧不
異般若波羅蜜;菩薩不異般若波羅蜜及三昧,般若波羅蜜及三昧不異菩薩;般若
波羅蜜即是三昧,三昧即是般若波羅蜜;菩
薩即是般若波羅蜜及三昧,般若波羅蜜及
三昧即是菩薩。」


舍利弗語須菩提:「若三昧不
異菩薩,菩薩不異三昧,三昧即是菩薩,菩薩
即是三昧,菩薩云何知一切諸法等三昧?」



菩提言:「若菩薩入是三昧,是時不作是念:『我
以是法入是三昧。』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是菩
薩於諸三昧不知不念。」


舍利弗言:「何以故不
知不念?」


須菩提言:「諸三昧無所有故,是故
菩薩不知不念。」


爾時,佛讚言:「善哉!善哉!須菩
提!如我說汝行無諍三昧第一,與此義相應。
[043-0373c]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禪波羅
蜜、毘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
檀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應如
是學!」


【論】


問曰:
如佛說涅槃一道,所謂空、無
相、無作,舍利弗何以更問「有餘三昧令菩
薩疾得佛不」?


答曰:
未近涅槃時,多有餘道;
近涅槃時,惟有一道:空、無相、無作;諸餘三
昧,皆入此三解脫門。譬如大城,多有諸門,
皆得入城;又如眾川萬流皆歸於海。
何等
餘三昧?所謂首楞嚴三昧等諸三昧,〈摩訶衍
品〉中佛自說;有深難解者,彼中當說。
若菩
薩能行是百八三昧等諸陀羅尼門,十方諸
佛皆與授記。所以者何?是菩薩雖得是
諸三昧,實無諸憶想分別我心故,亦不作
是念:「我當入是三昧,今入、已入,我當住
是三昧,是我三昧。」以是心清淨微妙法不
著故,諸佛授記。
爾時,舍利弗還以空智慧
難須菩提言:「菩薩住是三昧,取是三昧
相,得授記耶?」
須菩提言:「不也!何以故?三事不異故:般若不異三昧,三昧不異般
若;般若不異菩薩、三昧,菩薩、三昧不異般
若;般若、三昧即是菩薩,菩薩即是般若、三
昧。若三昧、菩薩異者,諸佛授其記;不異
故,無授記。」
舍利弗復問:「若爾者,三昧及一切
法平等不異?」
須菩提言:「諸菩薩有諸法等
三昧,入是三昧中,諸法無異。」
復次,如先說:
於諸三昧不作憶想分別覺與不覺,諸
三昧自性無所有故,菩薩不知不念。
佛以須
菩提自未得是三昧,而善說菩薩微妙三昧、
[043-0374a]
陀羅尼,般若波羅蜜中不念不著,是故讚言:
「善哉!我說汝得無諍三昧第一,如我所讚
不虛。」


【經】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如是
學,為學般若波羅蜜耶?」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
訶薩如是學,為學般若波羅蜜,是法不可得
故;乃至學檀波羅蜜,是法亦不可得故;學
四念處乃至學十八不共法,是法不可得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學般
若波羅蜜,是法不可得耶?」


佛言:「如是!菩薩摩
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是法不可得。」


舍利弗言:
「世尊!何等法不可得?」


佛言:「我不可得,乃至
知者、見者不可得,畢竟淨故。五陰不可得,
十二入不可得,十八界不可得,畢竟淨故。無
明不可得,畢竟淨故;乃至老死不可得,畢竟
淨故。苦諦不可得,畢竟淨故;集、滅、道諦不可
得,畢竟淨故。欲界不可得,畢竟淨故;色界、無
色界不可得,畢竟淨故。四念處不可得,畢竟
淨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畢竟淨故。六
波羅蜜不可得,畢竟淨故。須陀洹不可得,畢
竟淨故;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不可
得,畢竟淨故。菩薩不可得,畢竟淨故;佛不可
得,畢竟淨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畢
竟淨?」


佛言:「不出、不生,無得、無作,是名畢竟淨。」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如是學,
為學何等法?」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
學,於諸法無所學。何以故?舍利弗!諸法相
不如凡夫所著。」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諸法
實相云何有?」


佛言:「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
[043-0374b]
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明。」


舍利弗白
佛言:「世尊!何等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為無
明?」


佛告舍利弗:「色、受、想、行、識無所有,內空乃
至無法有法空故;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
無所有,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是中凡夫
以無明力渴愛故,妄見分別,說是無明。是
凡夫為二邊所縛,是人不知不見諸法無所
有,而憶想分別著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人
著故,於無所有法而作識知見,是凡夫不知
不見。何等不知不見?不知不見色,乃至十八
不共法亦不知不見,以是故墮凡夫數,如小
兒。是人不出。於何不出?不出欲界,不出色界,
不出無色界;聲聞、辟支佛法中不出。是人亦
不信。不信何等?不信色空,乃至不信十八不
共法空。是人不住。不住何等?不住檀波羅蜜,
乃至不住般若波羅蜜;不住阿毘跋致地,乃
至不住十八不共法。以是因緣故,名為凡夫,
如小兒,亦名著者。何等為著?著色乃至識,
著眼入乃至意入,著眼界乃至意識界,著婬
怒癡、著諸邪見,著四念處乃至著佛道。」


舍利
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
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佛語舍利
弗:「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學,亦不學般若波羅
蜜,不得薩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以
故菩薩摩訶薩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
婆若?」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無方便故,想
念分別,著般若波羅蜜,著禪波羅蜜、毘梨耶
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波羅蜜,乃
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隨念分別著。以是
[043-0374c]
因緣故,菩薩摩訶薩如是學,亦不學般若波
羅蜜,不得薩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
薩摩訶薩如是學,亦不學般若波羅蜜,不得
薩婆若?」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是學,不
學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今云何應學般若波羅蜜,
得薩婆若?」


佛告舍利弗言:「若菩薩摩訶薩學
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般若波羅蜜。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如是學,學般若波羅蜜,得薩婆
若,以不可得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名
不可得?」


佛言:「諸法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故。」


【論】


釋曰:
舍利弗上問:「但無受三昧疾得佛,
更有餘三昧?」
須菩提說:「更有餘三昧疾得
佛。是菩薩不念、不著是三昧,過去、現在諸
佛授記。」
佛讚言:「善哉!菩薩摩訶薩應如是
學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佛法。」
是時,舍利弗
作是念:「般若波羅蜜是空相,諸三昧種種分
別相,云何學諸三昧是為學般若波羅蜜?」
是故問。
佛答舍利弗:「如是學般若波羅蜜,
皆以不可得故。」以般若波羅蜜氣分相皆
在諸三昧中,能如是學,是為學般若波羅
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佛即可之。
舍利弗復問:「何等法不可得?」
佛此中自說:「眾生空故,畢
竟清淨故,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須陀洹
乃至佛不可得。法空故,畢竟清淨故,五眾不
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
「畢竟清淨」者,
「不出不生、不得不作」等。
因邊不起故,名為「不
出」;緣邊不起故,名為「不生」。定生相不可得
故,名為「不出不生」。
不出不生故,名「不可得」;不
[043-0375a]
可得故,名「無作無起」。
是起作法,皆是虛誑;離
如是相,名「畢竟清淨」。
舍利弗問佛:「菩薩能
如是行畢竟真淨道,為學何法?為得何
法?」
佛答:「能如是學,為無所學、無所得。」


問曰:


菩薩用是畢竟空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
不共法,云何言「無法可學」?


答曰:
此中佛自
說:「諸法不如凡夫所著。」凡夫人心有無明、
邪見等結使,所聞、所見、所知,皆異法相;乃至
聞佛說法,於聖道中、果報中皆著,污染於
道。
舍利弗白佛言:「若凡夫人所見皆是不
實,今是諸法云何有?」
佛言:「諸法無所有,凡夫
人於無所有處亦以為有。」
所以者何?是凡
夫人離無明、邪見不能有所觀,以是故說:
著無所有故,名為無明;譬如空拳以誑小
兒,小兒著故,謂以為有。
舍利弗問佛:「何等
法無所有,著故名無明?」
佛答:「色乃至十八不
共法。」是中無明、愛故,憶想分別:是明、是無明,
墮有邊、無邊,失智慧明;失智慧明故,
不見、不知色畢竟空、無所有相,自生憶想
分別而著,乃至識眾、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
緣;或聞善法,所謂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
法,亦如世間法,憶想分別著聖法亦如是。
以是故,名墮凡夫數,如小兒,為人輕笑。
如人以指示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智者
輕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為知月因
緣,而更看指不知月。」諸佛賢聖為凡夫
人說法,而凡夫著音聲語言,不取聖人意,
不得實義;不得實義故,還於實中生著。


佛今說凡夫所失,故言「不能過三界,亦不
[043-0375b]
能離二乘」。
不得聖人意故,聞說諸法空
而不信,不信故不行、不住六波羅蜜乃至
十八不共法。
以失如是功德故,名為「凡夫
小兒」。是小兒著五眾、十二入、十八界、三毒諸
煩惱,乃至六波羅蜜、十八不共法、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皆著,是故名為「著者」。
舍利弗問:
「若菩薩如是行,是名不行般若波羅蜜?不
行般若波羅蜜,不得薩婆若?」
佛可舍利弗
言:「如是!如是!」
即為說因緣,所謂新行菩薩
無方便力,聞是般若波羅蜜,憶想分別尋求
欲取,作是念:「我捨世間樂,復不能得般
若波羅蜜,是為兩失!」專求欲得。或謂說空
是般若波羅蜜,或說空亦空是般若波羅蜜,
或說諸法如實相是般若波羅蜜;如是用六
十二見、九十八使煩惱心,著是般若波羅蜜,
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著心學諸法,
不能得薩婆若。
與此相違者,能行般若波
羅蜜,亦能得薩婆若,所謂不見般若波羅
蜜,不見行者,不見緣法,不見亦不見。
舍利
弗更問不見因緣。
佛答:是菩薩入十八空
故不見,非以無智故不見。
《大智度論》
[043-037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