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c0005 大智度論-後秦-龍樹菩薩 (master)



《大智度》《初品中》第六卷


龍樹菩薩造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奉 詔譯


【經】


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
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論】
是十喻,為解空法故。


問曰:
若一切諸法
空如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可聞、可嗅、可
甞、可觸、可識者?
若實無所有,不應有可
見乃至可識。
復次,若無而妄見者,何以不
見聲、聞色?若皆一等空無所有,何以有可
見、不可見者?以諸法空故,如一指第一
甲無,第二甲亦無,何以不見第二甲,獨見
第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實有故可見,第
二甲實無故不可見。


答曰:
諸法相雖空,亦
有分別可見、不可見。
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
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
諸法亦如是,雖空而
可見、可聞,不相錯亂。
如《德女經》說:
「德女白
[006-0102a]
佛言:『世尊!如無明內有不?』
「佛言:『不!』
「『外有
不?』
「佛言:『不!』
「『內外有不?』
「佛言:『不!』
「『世尊!是無明
從先世來不?』
「佛言:『不!』
「『從此世至後世不?』


「佛言:『不!』
「『是無明有生者、滅者不?』
「佛言:『不!』


「『有一法定實性,是名無明不?』
「佛言:『不!』
「爾時德
女復白佛言:『若無明無內,無外,亦無內外,
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真實
性者,云何從無明緣行乃至眾苦集?世尊!
譬如有樹,若無根者,云何得生莖、節、枝、葉、
華、果?』
「佛言:『諸法相雖空,凡夫無聞無智故,而
於中生種種煩惱,煩惱因緣作身、口、意業,
業因緣作後身,身因緣受苦受樂。是中
無有實作煩惱,亦無身、口、意業,亦無有
受苦樂者。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於汝
意云何?是幻所作內有不?』
「答言:『不!』
「『外有不?』


「答言:『不!』
「『內外有不?』
「答言:『不!』
「『從先世至今世,
今世至後世不?』
「答言:『不!』
「『幻所作有生者滅
者不?』
「答言:『不!』
「『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
「答言:
『不!』
「佛言:『汝頗見頗聞幻所作妓樂不?』
「答言:
『我亦聞亦見。』
「佛問德女:『若幻空,欺誑無實,云
何從幻能作伎樂?』
「德女白佛:『世尊!是
幻相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
「佛言:『無明
亦如是,雖不內有,不外有,不內外有;不
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實性,無有
生者、滅者,而無明因緣諸行生,乃至眾苦
陰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無明亦爾,無
明盡,行亦盡,乃至眾苦集皆盡。』」
復次,是幻譬
喻,示眾生一切有為法空不堅固;如說:「一
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緣,不自在,
[006-0102b]
不久住。」
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
「如炎」
者,炎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見如野
馬,無智人初見謂之為水。男相、女相亦如
是,結使煩惱日光熱諸行塵,邪憶念風,生
死曠野中轉,無智慧者謂為一相,為男、為
女。是名「如炎」。
復次,若遠見炎,想為水,近
則無水想。無智人亦如是,若遠聖法,不
知無我,不知諸法空,於陰、界、入性空法
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聖法,則知諸法
實相,是時虛誑種種妄想盡除。
以是故說「諸
菩薩知諸法如炎」。
「如水中月」者,月實在
虛空中,影現於水;實法相月在如、法性、實
際虛空中,而凡天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
現。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復次,如小兒見水
中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則笑。無智人亦
如是,身見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
種法;見已歡喜,欲取諸相:男相、女相等;諸得
道聖人笑之。如偈說:


「 「如水中月炎中水,
 夢中得財死求生;
 有人於此實欲得,
 是人癡惑聖所笑!」」



復次,譬如靜水中見月影,攪水則不見。無
明心靜水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慧
杖攪心水,則不見吾我等諸結使影。
以是
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水中月」。
「如虛空」者,
但有名而無實法。
虛空非可見法,遠視故,
眼光轉見縹色。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
遠無漏實智慧故,棄實相,見彼我、男女、屋
舍、城郭等種種雜物心著。
如小兒仰視青
天,謂有實色,有人飛上極遠而無所見,
[006-0102c]
以遠視故,謂為青色;諸法亦如是。以是故
說「如虛空」。
復次,如虛空性常清淨,人謂陰
曀為不淨。諸法亦如是,性常清淨,婬欲、瞋恚
等曀故,人謂為不淨。如偈說:


「 「如夏月天雷電雨,
 陰雲覆曀不清淨;
 凡夫無智亦如是,
 種種煩惱常覆心。
 如冬天日時一出,
 常為昏氣雲蔭曀;
 雖得初果第二道,
 猶為欲染之所蔽。
 若如春天日欲出,
 時為陰雲所覆曀;
 雖離欲染第三果,
 餘殘癡慢猶覆心。
 若如秋日無雲曀,
 亦如大海水清淨;
 所作已辦無漏心,
 羅漢如是得清淨。」」



復次,虛空無初、無中、無後,諸法亦如是。

次,如摩訶衍中,佛語須菩提:「虛空無前世,
亦無中世,亦無後世,諸法亦如是。」彼經,此
中應廣說。
是故說「諸法如虛空」。


問曰:
虛空
實有法。何以故?若虛空無實法者,若舉、若
下,若來、若往,若屈、若申,若出、若入等,有所作
應無有,以無動處故。


答曰:
若虛空法實有,
虛空應有住處。何以故?無住處則無法。若
虛空在孔穴中住,是為虛空在虛空中
住,以是故不應孔中住;若在實中住,是實
非空,則不得住,無所受故。
復次,汝言「住
處是虛空」,如石壁實中,無有住處;若無
住處則無虛空,以虛空無住處,故無虛
空。
復次,無相故無虛空;諸法各各有相,相
有故知有法。如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
相,識識相,慧解相,世間生滅相,涅槃永滅相;
是虛空無相故無。


問曰:
虛空有相,汝不知
[006-0103a]
故言無,無色處是虛空相。


答曰:
不爾!無色
是名破色,更無異法,如燈滅,更無法。以
是故,無有虛空相。
復次,是虛空法無。何以
故?汝因色故,以無色處是虛空相。若爾者,
色未生時,則無虛空相。
復次,汝謂:「色是無常
法,虛空是有常法。」色未有時,應先有虛空法,
以有常故。若色未有,則無無色處;若無無
色處,則無虛空相;若無相則無法。以是故
虛空但有名而無實。
如虛空,諸法亦如是,
但有假名而無實。
以是故,「諸菩薩知諸法
如虛空」。
「如響」者,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㵎
中,若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
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智者心
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更有聲,名為
響。響事空,能誑耳根。」
如人欲語時,口中風
名憂陀那,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
七處退,是名語言。如偈說:


「 「風名憂檀那,
 觸臍而上去;
 是風七處觸,
 項及齗齒脣,
 舌咽及以胸,
 是中語言生。
 愚人不解此,
 惑著起瞋癡;
 中人有智慧,
 不瞋亦不著,
 亦復不愚癡,
 但隨諸法相。
 曲直及屈申,
 去來現語言,
 都無有作者。
 是事是幻耶?
 為機關木人?
 為是夢中事?
 我為熱氣悶,
 有是為無是?
 是事誰能知?
 是骨人筋纏,
 能作是語聲,
 如融金投水。」」


[006-0103b]


以是故言「諸菩薩知諸法如響」。
「如犍闥婆
城」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
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
實,是名揵闥婆城。
有人初不見揵闥婆城,
晨朝東向見之,意謂實樂;疾行趣之,轉近
轉失,日高轉滅;飢渴悶極,見熱氣如野馬,謂
之為水,疾走趣之,轉近轉滅;疲極困厄,至窮
山狹谷中,大喚啼哭,聞有響應,謂有居
民,求之疲極而無所見;思惟自悟,渴願心
息。無智人亦如是,空陰、界、入中見吾我及
諸法,婬瞋心著,四方狂走,求樂自滿,顛倒
欺誑,窮極懊惱;若以智慧知無我無實
法者,是時顛倒願息。
復次,揵闥婆城非城,
人心想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為身,非
心想為心。


問曰:
一事可知,何以多喻?



曰:
我先已答,是摩訶衍如大海水,一切法盡
攝;摩訶衍多因緣故,多譬喻無咎。
復次,是
菩薩甚深利智故,種種法門,種種因緣,種種
喻,壞諸法;為人解故,應多引喻。
復次,
一切聲聞法中,無揵闥婆城喻,有種種餘無
常喻——「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馬,行如
芭蕉,識如幻」,及《幻網經》中空譬喻。以是揵
闥婆城喻異故,此中說。


問曰:
聲聞法中以
城喻身,此中何以說揵闥婆城喻?


答曰:

聞法中城喻眾緣實有,但城是假名;揵闥婆
城眾緣亦無,如旋火輪,但惑人目。聲聞法
中為破吾我故,以城為喻;此中菩薩利根
深入諸法空中故,以揵闥婆城為喻。
以是
故說「如揵闥婆城」。
「如夢」者,如夢中無實
[006-0103c]
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
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
實,亦復自笑。以是故言「如夢」。
復次,夢者眠
力故,無法而見;人亦如是,無明眠力故,種種
無而見有,所謂我、我所,男女等。
復次,如夢中
無喜事而喜,無瞋事而瞋,無怖事而怖;
三界眾生亦如是,無明眠故,不應瞋而瞋,不應喜而喜,不應怖而怖。
復次,夢有五
種:若身中不調,若熱氣多,則多夢見火,見
黃、見赤;若冷氣多,則多見水、見白;若風氣
多,則多見飛、見黑;又復所聞見事多思惟
念故,則夢見;或天與夢,欲令知未來事故。
是五種夢皆無實事而妄見。人亦如是,五
道中眾生,身見力因緣故,見四種我:色陰
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
識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實智慧覺已,知
無實。


問曰:
不應言「夢無實」。何以故?識心
得因緣便生;夢中識有種種緣,若無此
緣,云何生識?


答曰:
無也!不應見而見,夢中
見人頭有角,或夢見身飛虛空,人實無角,
身亦不飛,是故無實。


問曰:
實有人頭,餘處亦實有角;以心惑故,見人頭有角。實有
虛空,亦實有飛者;以心惑故,自見身飛,非
無實也。


答曰:
雖實有人頭,雖實有角,但
人頭生角者,是妄見。


問曰:
世界廣大,先世因
緣種種不同;或有餘國,人頭生角,或一手
一足,有一尺人,有九頭人,人有角何所怪?


答曰:
若餘國人有角可爾,但夢見此國所
識人有角,則不可得。
復次,若人夢見虛空
[006-0104a]
邊、方邊、時邊,是事云何有實?何處無虛空、
無方、無時?以是故夢中無而見有。
汝先言:
「無緣云何生識?」雖無五塵緣,自思惟念力
轉故,法緣生。若人言「有二頭」,因語生想;夢
中無而見有,亦復如是。
諸法亦爾,諸法雖
無而可見、可聞、可知。如偈說:


「 「如夢、如幻、
 如揵闥婆;
 一切諸法,
 亦復如是。」」



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夢」。
「如影」者,影
但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眼情等見、
聞、覺、知,實不可得。如偈說:


「 「是實知慧,
 四邊叵捉;
 如大火聚,
 亦不可觸;
 法不可受,
 亦不應受。」」



復次,如影,映光則現,不映則無;諸結煩惱
遮正見光,則有我相、法相影。
復次,如影,
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善惡業影亦
如是,後世去時亦去,今世住時亦住,報不
斷故,罪福熟時則出。如偈說:


「 「空中亦逐去,
 山石中亦逐,
 地底亦隨去,
 海水中亦入!
 處處常隨逐,
 業影不相離。」」



以是故說「諸法如影」。
復次,如影空無,求實
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無有實。


問曰:

空無有實,是事不然!何以故?《阿毘曇》說:「云
何名色入?青、黃、赤、白、黑、縹、紫、光、明、影等,及
身業三種作色,是名可見色入。」汝云何言無?


復次,實有影,有因緣故——因為樹,緣為明,是
二事合有影生,云何言無?若無影,餘法因
緣有者,亦皆應無!
復次,是影色,可見長短、大
[006-0104b]
小、麁細、曲直,形動影亦動,是事皆可見,以是
故應有。


答曰:
影實空無,汝言阿毘曇中說
者,是釋阿毘曇義人所作;說一種法門,人
不體其意,執以為實。如《鞞婆沙》中說:「微塵
至細,不可破,不可燒。」是則常有!
「復有三世
中法,未來中出至現在,從現在入過去,無
所失。」是則為常!
又言:「諸有為法,新新生滅
不住。」若爾者,是則為斷滅相!何以故?先有
今無故。
如是等種種異說,違背佛語,不可
以此為證。
影今異於色法,色法生必有香、
味、觸等,影則不爾,是為非有。
如瓶二根知:
眼根、身根;影若有,亦應二根知,而無是事。
以是故,影非有實物,但是誑眼法;如捉
火㷮,疾轉成輪,非實。
影非有物!若影是
有物,應可破可滅;若形不滅,影終不壞,以
是故空。
復次,影屬形,不自在故空,雖空而
心生眼見。
以是故說「諸法如影」。
「如鏡中像」
者,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執鏡者
作,亦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緣。
何以非鏡作?
若面未到,鏡則無像,以是故非鏡作。
何以
非面作?無鏡則無像。
何以非執鏡者作?無
鏡、無面則無像。
何以非自然作?若未有
鏡、未有面則無像,像待鏡、待面然後有。
以是故非自然作。
何以非無因緣?若無
因緣應常有;若常有,若除鏡、除面,亦應
自出,以是故非無因緣。
諸法亦如是,非自
作,非彼作,非共作,非無因緣。
云何非自
作?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生法不自在故,諸
法屬因緣故,是以非自作。
亦非他作者,自
[006-0104c]
無故他亦無,若他作則失罪福力。他作有二
種:若善、若不善;若善應與一切樂,若不善
應與一切苦。若苦樂雜,以何因緣故與樂?
以何因緣故與苦?
若共,有二過故:自過、
他過。
若無因緣生苦樂,人應常樂,離一
切苦;若無因緣,人不應作樂因、除苦因;
一切諸法必有因緣,愚癡故不知。
譬如人
從木求火,從地求水,從扇求風;如是等種
種各有因緣。是苦樂和合因緣,是苦樂和合因緣生:先世業因,今世若好行、若邪行緣,
從是得苦樂;是苦樂種種因緣,以實求之,
無人作,無人受,空五眾作,空五眾受。無
智人得樂,婬心愛著,得苦生瞋恚;是樂滅
時,更求欲得。如小兒見鏡中像,心樂愛著,
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人笑之;失樂更求,
亦復如是,亦為得道聖人所笑。
以是故,說
諸法如鏡中像。
復次,如鏡中像實空,不生
不滅,誑惑凡人眼;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空
無實,不生不滅,誑惑凡夫人眼。


問曰:

中像從因緣生,有面、有鏡、有持鏡人、有
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憂喜,亦
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實空,不生不滅」?


答曰:


從因緣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實有,是亦不
應從因緣生。何以故?若因緣中先有,因緣
則無所用;若因緣中先無,因緣亦無所
用。
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
有故;若先無酪,如水中無酪,是乳亦非因;
若無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
是酪因緣,乳亦不自在,乳亦從因緣生;
[006-0105a]
乳從牛有,牛從水草生,如是無邊,皆有
因緣。以是故因緣中果,不得言有,不得
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諸
法從因緣生,無自性,如鏡中像。如偈說:


「 「若法因緣生,
 是法性實空;
 若此法不空,
 不從因緣有。
 譬如鏡中像,
 非鏡亦非面,
 亦非持鏡人,
 非自非無因。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此語亦不受,
 如是名中道。」」



以是故說「諸法如鏡中像」。
「如化」者,十四變
化心:初禪二:欲界、初禪;二禪三:欲界、初禪、二
禪;三禪四: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欲界、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是十四變化心,作八種
變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塵;二者、能作大
乃至滿虛空;三者、能作輕乃至如鴻毛;四
者、能作自在:能以大為小,以長為短,如是
種種;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無所下故言「有主力」;六者、
能遠到;七者、能動地;八者、隨意所欲盡能
得:一身能作多身,多身能作一;石壁皆過,
履水蹈虛,手捫日月;能轉四大:地作水、水
作地,火作風、風作火,石作金、金作石。
是變
化復有四種:欲界藥物、寶物、幻術能變化
諸物;諸神通人神力故,能變化諸物;天龍
鬼神輩得生報力故,能變化諸物;色界生
報、修定力故,能變化諸物。
如化人無生老
病死、無苦無樂,異於人生,以是故空無
實。一切諸法亦如是,皆無生住滅。以是故
說「諸法如化」。
復次,化生無定物,但以心
[006-0105b]
生,便有所作,皆無有實。人身亦如是,本無
所因,但從先世心生今世身,皆無有實。
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如變化心滅則化滅;
諸法亦如是,因緣滅果亦滅,不自在。
如化
事雖實空,能令眾生生憂苦、瞋恚、喜樂、癡
惑;諸法亦如是,雖空無實,能令眾生起歡
喜、瞋恚、憂怖等。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復次,
如變化生法,無初、無中、無後;諸法亦如是。


如變化,生時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諸
法亦如是。
復次,如變化相,清淨如虛空,無
所染著,不為罪福所污;諸法亦如是,如
法性,如如,如真際,自然常淨。譬如閻浮提四
大河,一河有五百小河屬,是水種種不淨,
入大海水中皆清淨。


問曰:
不應言變化
事空。何以故?變化心亦從修定得,從此
心作種種變化——若人、若法;是化有因有果,
云何空?


答曰:
如影中已答,今當更答。此因
緣雖有,變化果空。如口言「無所有」,雖心生
口言,不可以心口有故,所言「無所有」便
是有;若言「有第二頭、第三手」,雖從心口
生,不可言「有頭、有手」。如佛說:「觀無生,從
有生得脫;依無為,從有為得脫。」雖觀無
生法無,而可作因緣,無為亦爾;變化雖空,
亦能生心因緣。譬如幻、焰等九譬喻雖無,能
生種種心。
復次,是化事於六因、四緣中求
不可得,是中六因、四緣不相應故空。
復次,空
不以不見為空,以其無實用故言空。

是故言「諸法如化」。


問曰:
若諸法十譬喻皆空
無異者,何以但以十事為喻,不以山河石
[006-0105c]
壁等為喻?


答曰:
諸法雖空而有分別,有
難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難解空。


復次,諸法有二種:有心著處,有心不著處。
以心不著處解心著處。


問曰:
此十譬喻,何
以是心不著處?


答曰:
是十事不久住,易生
易滅故,以是故,是心不著處。
復次,有人
知十喻,誑惑耳目法,不知諸法空故,以
此喻諸法。
若有人於十譬喻中心著,不解
種種難論,以此為有,是十譬喻不為其用,
應更為說餘法門。


問曰:
若諸法都空,不生
不滅,是十譬喻等種種譬喻,種種因緣論議,
我已悉知為空。若諸法都空,不應說是
喻;若說是喻,是為不空。


答曰:
我說空,破
諸法有。今所說者,若說有,先已破;若說無,
不應難!
譬如執事比丘高聲舉手唱言:「眾
皆寂靜!」是為以聲遮聲,非求聲也。以是故,
雖說諸法空,不生不滅,愍念眾生故,雖說
非有也。
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經】


得無礙無所畏。


【論】
種種眾、界、入因緣
中,心無礙、無盡、無滅,是為無礙無所畏。


問曰:
如先說諸菩薩於無量眾中無所
畏,今何以更說「無礙無所畏」?


答曰:
先說無
所畏因,今說無所畏果。於諸大眾乃至菩薩
眾中,說法無盡,論議無減,心無疑難,已得
無礙無所畏故。
復次,如先說於無量眾中
無所畏,不知以何等力故無畏;以是故,
更說無所畏,以得無礙力故。


問曰:
若諸菩
薩亦有無礙無所畏,佛與菩薩有何等異?


答曰:
如我先說,諸菩薩自有無所畏力故,
[006-0106a]
於諸法中無所畏,非佛無所畏。
復次,無礙
法有二種:一者、一切處,二者、非一切處。非一
切處者,如入一經書乃至百千經書中無
礙,若入一眾、若入百千眾中無所畏。諸
菩薩亦如是,自智慧中無礙,非佛智慧。如
佛放鉢時,五百阿羅漢及彌勒等諸菩薩皆
不能取。諸菩薩亦如是,自力中無礙,佛智
慧力中有礙。
以是故說「諸菩薩得無礙無
所畏」。


【經】


悉知眾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脫
之。


【論】


問曰:
云何「悉知眾生心行」?


答曰:

眾生心種種法中處處行,如日光遍照,菩薩
悉知眾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之。言一切
眾生趣有二種:一者、心常求樂;二者、智慧分
別,能知好惡。汝莫隨著心,當隨智慧,當
自責心;汝無數劫來,集諸雜業而無厭足,
而但馳逐世樂不覺為苦。汝不見世間貪
樂致患,五道受生,皆心所為,誰使爾者?汝
如狂象蹈藉殘害,無所拘制,誰調汝者?若
得善調,則離世患。當知處胎不淨,苦厄
猶如地獄;既生在世,老病死苦,憂悲萬端;
若生天上,當復墮落;三界無安,汝何以樂
著?如是種種呵責其心,誓不隨汝。是為菩
薩知眾生心行。


問曰:
云何名「以微妙慧而
度脫之」?是中云何名微妙慧?云何名麁智
慧?


答曰:
世界巧慧是名麁智慧,行施、戒、定是
名微妙慧。
復次,布施智是為麁慧,戒、定智是
名微妙慧。
復次,戒、定智是為麁慧,禪定智
是名微妙慧。
復次,禪定智是為麁慧,無猗禪
[006-0106b]
定是名微妙慧。
復次,取諸法相是為麁慧,
於諸法相不取不捨是名微妙慧。
復次,破
無明等諸煩惱,得諸法相,是名麁慧;入如
法相者,譬如真金不損不失,亦如金剛
不破不壞,又如虛空無染無著,是名微妙
慧。
如是等無量微妙慧,菩薩自得,復教眾
生。
以是故說「諸菩薩悉知眾生心行所趣,
以微妙慧而度脫之」。


《大智度》《初品中》釋論第十二



【經】


意無罣礙。


【論】
云何名「意無罣礙」?
菩薩
於一切怨、親、非怨非親人中,等心無有礙。


復次,一切世界眾生中,若來侵害,心不恚恨;
若種種恭敬,亦不喜悅。如偈說:


「 「諸佛菩薩,
 心不愛著;
 外道惡人,
 心不憎恚。」」



如是清淨,名為意無罣礙。
復次,於諸法中
心無礙。


問曰:
是菩薩未得佛道,未得一
切智,云何於諸法中心無礙?


答曰:
是菩薩
得無量清淨智慧故,於諸法中心無礙。



曰:
諸菩薩未得佛道故,不應有無量智;
有殘結故,不應有清淨智。


答曰:
是諸菩薩,
非三界中結業肉身,皆得法身自在,過老
病死;憐愍眾生故,在世界中行;為莊嚴佛
土,教化眾生;已得自在,欲成佛能成。



曰:
如法身菩薩,則與佛無異,何以名為菩
薩?何以禮佛、聽法?
若與佛異,云何有無量
清淨智?


答曰:
是菩薩雖為法身,無老病
死,與佛小異。譬如月十四日,眾人生疑,若
滿若不滿;菩薩如是,雖能作佛、能說法,然
[006-0106c]
未實成佛。佛如月十五日,滿足無疑。
復次,
無量清淨有二種:一者、實有量,於不能量
者謂之無量。譬如海水、如恒河沙等,人
不能量,名為無量;於諸佛菩薩,非為無量。
菩薩無量清淨智亦復如是,於諸天人及
聲聞、辟支佛所不能量,名為無量智;菩薩
得無生道時,諸結使斷故,得清淨智。


問曰:


若爾時已斷諸結,成佛時復何所斷?


答曰:


是清淨有二種:一者、得佛時,除結都盡,得
實清淨;二者、菩薩捨肉身、得法身時,斷諸
結清淨。
譬如一燈能除闇,得有所作,更
有大燈,倍復明了。佛及菩薩斷諸結使
亦復如是;菩薩所斷,雖曰已斷,於佛所斷
猶為未盡。
是名「得無量清淨智故,於諸法中意無罣礙」。


【經】


大忍成就。


【論】


問曰:
先已說等忍、法忍,
今何以故復說「大忍成就」?


答曰:
此二忍增長,
名為大忍。
復次,等忍在眾生中一切能忍;
柔順法忍於深法中忍。此二忍增長作證,
得無生忍;最後肉身,悉見十方諸佛化現在
前於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
譬如聲聞法
中,煖法增長名為頂法,頂法增長名為忍法,
更無異法增長為異。等忍、大忍,亦復如是。


復次,有二種忍:生忍、法忍,生忍名眾生中
忍,如恒河沙劫等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
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
復次,觀眾生
無初,若有初則無因緣;若有因緣則無
初,若無初亦應無後。何以故?初後相待故。
若無初後,中亦應無。如是觀時,不墮常、斷
[006-0107a] 二邊,用安隱道觀眾生,不生邪見,是
名生忍。
甚深法中心無罣礙,是名法忍。



曰:
何等甚深法?


答曰:
如先甚深法忍中
說。
復次,甚深法者,於十二因緣中展轉生
果,因中非有果,亦非無果,從是中出,是
名甚深法。
復次,入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則
得涅槃常樂故,是名甚深法。
復次,觀一切
法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作
非無作;如是觀中心亦不著,是名甚深法。
如偈說:


「 「因緣生法,
 是名空相,
 亦名假名,
 亦名中道。
 若法實有,
 不應還無;
 今無先有,
 是名為斷。
 不常不斷,
 亦不有無;
 心識處滅,
 言說亦盡。」」



於此深法信心無礙,不悔不沒,是名「大忍
成就」。


【經】


如實巧度。


【論】
有外道法,雖度眾生,
不如實度。何以故?種種邪見結使殘故。
二乘雖有所度,不如所應度。何以故?無
一切智,方便心薄故。
唯有菩薩能如實
巧度。
譬如渡師,一人以浮囊草筏渡之,一
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懸殊;菩薩
巧渡眾生亦如是。
復次,譬如治病,苦藥針
炙,痛而得差;如有妙藥名蘇陀扇陀,病
人眼見,眾病皆愈。除病雖同,優劣法異。

聞、菩薩教化度人亦復如是。苦行頭陀,初、中、
後夜,勤心坐禪,觀苦而得道,聲聞教也。觀
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如
文殊師利本緣:
文殊師利白佛:「大德!昔我
[006-0107b]
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
王,佛及眾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以三乘
而度眾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
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無作、不生不
滅、無所有之音,眾生聞之,心解得道。
「時師子
音王佛初會說法,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
菩薩眾亦復如是。是諸菩薩,一切皆得無生
法忍,入種種法門,見無量諸佛恭敬供養,
能度無量無數眾生,得無量陀羅尼門,能
得無量種種三昧。初發心新入道門菩薩不
可稱數。是佛土無量莊嚴,說不可盡。時佛
教化已訖,入無餘涅槃;法住六萬歲,諸樹法
音亦不復出。
「爾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
根,二名勝意。
「是喜根法師,容儀質直,不捨
世法,亦不分別善惡。
「喜根弟子聰明樂法,
好聞深義;其師不讚少欲知足,不讚戒行
頭陀,但說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
諸法婬欲相、瞋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即是
諸法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
入一相智。時諸弟子於諸人中無瞋無悔,
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則得法忍,
於實法中不動如山。
「勝意法師持戒清淨,
行十二頭陀,得四禪、四無色定。
「勝意諸弟子
鈍根多求,分別是淨、是不淨,心即動轉。
「勝
意異時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於坐處
坐;讚說持戒、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閑處禪
寂;訾毀喜根言:『是人說法教人入邪見
中,是說婬欲、瞋恚、愚癡無所罣礙相,是雜
行人,非純清淨。』
「是弟子利根得法忍,問勝
[006-0107c]
意言:『大德!是婬欲法名何等相?』
「答言:『婬欲
是煩惱相。』
「問言:『是婬欲煩惱,在內耶?在外
耶?』
「答言:『是婬欲煩惱不在內,不在外;若在
內,不應待外因緣生;若在外,於我無事,不
應惱我。』
「居士言:『若婬欲非內、非外,非東
西南北、四維、上下來,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
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相,空無所有,云
何能作惱?』
「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悅,不
能加答,從座而起,說如是言:『喜根多誑
眾人著邪道中。』
「是勝意菩薩未學音聲陀
羅尼,聞佛所說便歡喜,聞外道語便瞋
恚;聞三不善則不歡悅,聞三善則大歡
喜;聞說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
「從居士
家至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當知
喜根菩薩是人虛誑,多令人入惡邪中。何
以故?其言婬、恚、癡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
相。』
「是時,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為惡業所
覆,當墮大罪!我今當為說甚深法,雖今
無所得,為作後世佛道因緣。』是時,喜根集
僧,一心說偈:


「 「婬欲即是道,
 恚癡亦如是;
 如此三事中,
 無量諸佛道。
 若有人分別,
 婬怒癡及道;
 是人去佛遠,
 譬如天與地。
 道及婬怒癡,
 是一法平等;
 若人聞怖畏,
 去佛道甚遠。
 婬法不生滅,
 不能令心惱;
 若人計吾我,
 婬將入惡道。
 見有無法異,
 是不離有無;
[006-0108a]
 若知有無等,
 超勝成佛道。」」



「說如是等七十餘偈,時三萬諸天子得無生
法忍,萬八千聲聞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
解脫。
「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
無量千萬億歲(受)+苦【聖乙】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
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
得聞佛法,出家為道而復捨戒,如是六萬
三千世常捨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捨
戒,諸根闇鈍。
「是喜根菩薩於今東方過十
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佛號光踰日
明王。」
文殊師利〔言〕-【三】〔言〕-【宋】【元】【明】言言:「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
也,我觀爾時受是無量苦。」
文殊師利復白
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
應破諸法相而懷瞋恚。」
佛問文殊師利:「汝
聞諸偈,得何等利?」
答曰:「我聞此偈,得畢
眾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說深
義,於諸菩薩中最為第一。」
如是等,名巧說
諸法相。
是名「如實巧度」。
《大智度論》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