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03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陳景元 (master)


[007-001a]
道德眞經藏室纂微篇卷之七欲七
   碧虚子陳景元纂
 德經
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
 却屏去也糞治田也天下有道言時泰也
 時泰則萬民昌而宗廟顯宇内安而諸侯
 賔四海清夷兵革寢息人多務本户競農
 桑屏去走馬之武功而歸治田之常業也
 故天心和洽群物樂康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007-001b]
 郊交也二國相交之境也天下無道謂時
 否也時否則百職廢而主上憂帑藏虚而
 水旱戴郡縣盜起强弱相陵人皆失業習
 尚戰爭自然戎駭之馬生于郊境故陰陽
 隔閉庶類悽愴也
罪莫大於可欲
 夫人有可尚欲愛之心則非理貪求火馳
 不反是故逐秋毫之微者失太山之重縱
 憍奢之情者必荷校之凶爲罪之因莫重
 乎此列子曰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
[007-002a]
 之巿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
 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
 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觀於濁水而
 迷於清淵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
 禍害也夫可欲者於貪求之中尚有數耳
 不知足者凡經歷於目而無一可捨滿不
 知損亡敗及之故禍釁之發莫大乎不知
 足也
咎莫大於欲得
[007-002b]
 咎殃也夫物之經目猶有限也天下之物
 見與不見咸欲得之使盡在已而靡有孑
 遺者此無道之甚也豈唯禍及一身抑亦
 殃咎來世夫罪者言人違於禁令初犯其
 非名之爲罪道家悔過經曰初犯爲罪亦
 名爲過過言誤也犯過一千八十爲禍禍
 重於罪矣犯過二千一百六十爲咎咎又
 重於禍矣此三者皆無道之所爲也小則
 害身大則喪國得不戒哉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007-003a]
 夫外物雖足而心不知足者是謂不知足
 也外物不足而心常足者是謂知足也高
 士傳曰嚴君平與蜀郡富人羅沖相善聞
 君平辟命不起而問之曰何不往仕君平
 曰無能自發沖即爲備車馬衣粮僕從君
 平曰吾病耳非不足也我有餘而子不足
 柰何以不足奉有餘沖曰吾一席萬金子
 無甔石之資而曰有餘謬矣君平曰吾嘗
 宿於子之家人定而役未息晝夜汲汲未
 有足時今我以卜爲業不下席而錢自至
[007-003b]
 餘錢尚有數萬上塵厚寸不知所用我有
 餘而子不足乎沖退而歎曰益我貨者損
 我神生我名者殺我身若乃知足之足安
 有戎馬生於郊禍咎之重大乎道無不在/何必遠求
 故次之以/不出户
不出户知天下
 夫聖賢之爲治必先身心以度之自近而
 及遠也不下廟堂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
 以識物因人以知人當食而思天下之飢
 當衣而思天下之寒愛其親知天下之有
[007-004a]
 耆老憐其子知天下之有稚幼也夫如是
 又何出户而知天下哉
不窺牖見天道
 夫人七尺之軀四支九竅五藏六府賅而
 存焉是以身之元氣與天道相通也人君
 守形清靜則天氣高明而自正人君縱其
 多欲則天氣昏暝而煩濁人君者與二儀
 同其德日月參其明先天而天弗違後天
 而奉天時不假窺牖瞻望而天道自眀矣
 嚴君平曰是以聖人不出户上原父母下
[007-004b]
 揆子孫危寧利害反於已故明於死生之
 說察於是非之理通於利害之原達於治
 亂之本以己知家以家知彼事得其綱物
 得其紀動知所之靜知所守道德爲父神
 明爲母清靜爲師太和爲友天下爲家萬
 物爲體眂彼如己眂己如彼心不敢生志
 不敢舉捐棄知故絶滅三五因而不作巖
 居穴處不殺群類不食生草未成不服未
 終不采天地人物各保其有此所謂以一
 體之中法天地萬物也
[007-005a]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失道之君不能法天行道而恃聰明察物
 求之愈遠知之愈尟君平曰稽之天地驗
 之古今動不相違以知天地之道畢於我
 也家者知人之根本也身者知天地之淵
 泉也觀天下不由身觀人不由家小近大
 遠小知大迷去家出户不見天下去身窺
 牖不知天道其出愈遠其知益少周流四
 海其迷益甚求之益大功名益小不眂不
 聽求之於己天人之際大道畢矣記曰欲
[007-005b]
 治天下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治其家欲
 治其家先治其身欲治其身先治其心欲
 治其心先誠其意故君子不誠無物皆反
 推於身心之謂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
 夫聖人不行天下而察知人情者以身觀
 身以内知外所謂獨悟也不見天象而能
 名命天道者原小以知大明近以諭遠所
 謂冥覽也
不爲而成
[007-006a]
 聖人無爲而化成天下蓋明物性自然因
 任而已矣孔子曰無爲而治者其舜也歟
 不行而知不見而名蓋因/學悟故次之以爲學日益
爲學日益
 可道可名既彰而崇德尚賢滋起則爲學
 之士博覽多識日益聞見遞相夸企喪滅
 淳風而不自知也
爲道日損
 夫道因爲學日益既益即損而知子守母
 復初歸根也復初歸根先去智原乘要執
[007-006b]
 本日損云爲漸入虚妙也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
 夫損之者無麤而不遣遣之至乎忘惡然
 後無細而不去去之至乎忘善惡者非也
 善者是也既損其非又損其是故曰損之
 又損若乃是非都忘欲利自泯性與道合
 以至無爲己既無爲不與物競而任萬物
 之自爲也自爲則無不爲矣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聖賢行道先修身心然後及乎天下上言
[007-007a]
 治身以無爲此言治天下以無事故聖賢
 之用心常慮一物之失所將欲救弊亂之
 要在於取天下人之心取天下人之心當
 以無事爲術無爲爲教無欲爲寳自然俗
 化清靜民皆樂推而不猒也若以有爲有
 事政煩民勞重足而立側自而眡則百姓
 望而畏之何足以取天下人之心哉既益/反損
 損至無心故次之/以聖人無常心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
 聖人體道虚心物感斯應感既不一故應
[007-007b]
 無常心然百姓之心常欲安其生而遂其
 性聖人使人人得其所欲者豈非以百姓
 心爲心乎莊子曰至人用心若鑑不將不
 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此聖人無
 常心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夫百姓有好善之心者聖人不違其性應
 之以善其性本善者聖人固以上善輔之
 使必成其善苟有不善之心聖人亦以善
 待之感上善之德而自遷其心爲善矣則
[007-008a]
 天下無有不善者此乃聖人順物性爲化
 終不役物使從己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夫百姓有好信之誠者聖人不奪其志應
 之以信其信確然者聖人固以大信輔之
 使必成其信苟有不誠其信者聖人亦以
 信待之而不信者感大信之德而自發其
 誠爲信矣則天下無有不信者此乃聖人
 能任物情非愛利之使爲也
聖人在天下惵惵爲天下渾其心
[007-008b]
 惵惵憂勤貌又不停也渾者無分别也古
 之人君在天下也雖治迹憂勤同乎民事
 而心常虚澹冥乎自然故能體化合變無
 往不可磅礴萬物以爲一而無物不然爲
 天下之民渾其心而同其欲順其性而同
 其化孰弊弊焉勞神苦思以事爲事然後
 能乎陸希聲曰聖人在天下𢡁然應彼物
 感未嘗少息而其心渾然與天下爲一未
 嘗自有所爲故仲尼之所絶者有四謂毋
 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以能無可無不可無
[007-009a]
 爲無不爲也河上公本作王弼本作
 歙歙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注傾也用也聖人以無爲德化不逆萬物
 之情故百姓被其聖德而各遂其能明者
 爲眡聰者爲聽皆傾注其耳目以俲聖人
 自然之法而聖人冕旒垂目黈纊塞耳不
 勞身於聰明不察物於幽隱撫念蒼生皆
 如赤子故曰孩之無常心則渾然應變皆/孩之則冥其生死故次
 之以出/生入死
[007-009b]
出生入死
 虚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氣一氣變
 而有物故謂之出生生之極也變而無形
 故謂之入死此乃有始有卒未出乎域中
 者也出乎域中者生死曷嘗係哉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徒類也生之徒謂攝生者之類也死之徒
 謂趣死者之類也十有三者韓非曰四支
 九竅十有三動靜屬於生死焉夫善攝生
 者目不妄眂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
[007-010a]
 言手不妄持足不妄履動靜翛然諸惡莫
 犯此乃長生之徒也趣死者目亂於采色
 耳耽於淫聲鼻困於穢膻口美於非道手
 便於凶器足捷於邪徑動靜没溺諸吉無
 有此乃近死之徒也生死之原皆係此十
 三事矣孫登曰天地之物有生之類順理
 者寡逆理者衆故十分之中順理者三耳
 夫生不以道死不以理順生者尟逆死者
 多故死之中順命者三耳或解云三業十
 惡能制伏者長生之徒放縱者近死之徒
[007-010b]
 以理推之九竅四支所論最長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夫人之生皆爲欲利所誘唯貪厚味美服
 好色音聲以滋九竅四支故舉動誙誙然
 如將不得已陷之于死地往而不知者未
 有不由十三事也
夫何故
 問世俗舉動趣於死地之由
以其生生之厚
 生生猶進生也夫忘生薄已則長生可冀
[007-011a]
 而進生厚已則近於死地且進生必先之
 以外物外物足可以安體樂性以爲乆生
 之具然而忘身貪貨者過求養生之物太
 厚致其十三事滑亂而速千死地矣
蓋聞善攝生者
 不自言攝生而曰蓋聞者謙之辭攝衛也
 於衛生之中得其精微故曰善攝生者
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
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不期而會曰遇兕出湘水之南蒼黑色形
[007-011b]
 如野牛一角重千斤夫善攝生之人内得
 於身故諸疾不生外得於物故諸惡莫犯
 欲利都忘自然與吉會也器之害者莫甚
 於兵戈獸之猛者莫甚乎虎兕故兵戈在
 前而不懾是無所容其鋒刃也虎兕當道
 而不驚是無所措其爪角也故諸惡害其
 有情而不損無心也
夫何故
 問何故諸惡不犯免死之由
以其無死地
[007-012a]
 夫至人内不縱其欲心而外無害物之意
 故能忘身而身存以其無死地也莊子曰
 知道者必達於理達理者必明於權明權
 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
 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
 也言察於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
 能害也死則喪道悟則道生/故次之以道生之
道生之德畜之
 道者虚無之體德者自然之用道體虚無
 運動而生物物從道受氣故曰生之德用
[007-012b]
 自然包含而畜物物自德養形故曰畜之
物形之勢成之
 凡動植之類皆本道而生因德而養物質
 方具故曰形之物既形矣則隨四時之勢
 而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夫道降純精而生物之性德含和氣而養
 物之形故萬物無不尊仰於道而貴重於
 德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007-013a]
 爵者錫命也公侯伯子男之例是也世之
 所以尊貴者皆因王者爵命故也而道以
 純精生物物共尊之若父德以和氣養物
 物共貴之若母萬物咸被道德生成之功
 而尊貴若父母者又非假於爵命而常自
 然有所攝伏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

 上言道生德畜此不言德者以道無不貫
 而略其文也夫受其精之謂生函其氣之
[007-013b]
 謂畜遂其形之謂長字其材之謂育輔其
 功之謂成終其時之謂熟保其和之謂養
 護其傷之謂覆此八者皆大道之元功蛸
 翹蝡動之物得不尊之貴之乎
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此結上生畜等八義也言道生萬物若顯
 其有則收其仁矣道養萬物若恃其爲則
 居其功矣長育群材成熟庶品養覆動植
 若矜其宰則處其長矣有是而退藏於密
 可謂陰德深矣遠矣道生德養資物有始/故次之以天下有始
[007-014a]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始道也本也無名也母養也有名也夫道
 外包乾坤内滿宇宙萬物資之以生由之
 以成所以成者子也所以生者母也子者
 一也一者沖氣爲道之子道爲眞精之體
 一爲妙物之用既得道體以知妙用體用
 相須會歸虚極也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没身不殆
 既知妙物之用復守眞精之體體用冥一
 應感不窮然後可以無爲無不爲故没身
[007-014b]
 不殆矣
塞其兊閉其門終身不勤
 此明絶欲守母之行兊悦也謂耳目悦聲
 色鼻口悦香味六根各有所悦門以出入
 爲義夫耳目諸根乃色塵之所由也若塞
 其愛悦之門則禍患息而身不勤勞也又
 解兊目也緘無猒之目則諸境自絶門口
 也杜多言之口則衆禍莫干諸境絶則嗜
 欲之源塞衆禍息則云爲之路閉如是則
 恬憺安逸終身不勤也
[007-015a]
開其兊濟其事終身不救
 若乃不守母道者開愛悦之源而弗塞則
 嗜欲之情長矣通云爲之路而弗閉則禍
 患之事濟矣如是則憂苦危亡終身不救
 也
見小曰明守柔曰彊
 此謂防於未萌治於未亂也禍亂未見曰
 小昭然獨見爲明若知塞兊閉門之術是
 見於微小也挫嗜欲之鋭解云爲之紛守
 其柔弱也守柔弱則物不能加可謂彊矣
[007-015b]
 見微小則事不能昏可謂明也矣
用其光復歸其明
 光者智照也智生外外照而常動動爲物
 之用明者慧解也慧主内内映而常靜靜
 爲已之體智照出則應事反則歸理是以
 用歸體故曰復歸其眀此重釋見小守柔
 之義使息外歸内也
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遺與也貽也若事理雙眀體用冥一不役
 智外照而守慧内映復嗜欲之未萌而歸
[007-016a]
 子母之元故無自與之殃是謂密用常道
 也有始而有卒知子而守母塞閉悦愛其/介然有知者乎故次之以使我介然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介孤也耿介也嗟時不行古道故曰若使
 我孤介之士有知政事則行於大道也大
 道者無爲清靜至公至直之道也然而行
 道者必有所施爲施爲簡易則導民于清
 靜之域施爲煩撓則引民於貪濁獨有所
 施爲是可畏畏其不合於古道也
[007-016b]
大道甚夷民甚好徑
 大道甚夷猶亨衢也亨衢平易無往不達
 以其大直不患小迂而世人欲速由於捷
 徑是以崎嶇迷惑不達所趣故老氏病之
 唯慎其所施之教令畏其導民於衺路謂
 下文也
朝甚除
 朝宫室也除修治也
田甚蕪
 草長曰蕪
[007-017a]
倉甚虚服文采
 青赤爲文色絲爲采傳奕云采乃是古文
 繡字
帶利劍猒飲食財貨有餘
 韓非作資貨有餘夫入其國其政教可知
 也觀朝闕甚修除墻宇甚雕峻則知國君
 好土木之功多遊嬉之娱矣觀田野甚荒
 蕪農事失耕治則知國君好力役奪民時
 矣觀倉廪甚空虚農夫多殍餓則知國君
 好末作廢本業矣觀衣服多文采質喪而
[007-017b]
 貴華則知國君好淫巧蠹女工矣觀佩帶
 皆利劍剛强而競闘則知國君好武勇生
 國患矣觀飲食常猒飫烹肥而擊鮮則知
 國君好醉飽忘民事矣觀資貨常有餘務
 多藏珍異則知國君好聚斂困民財矣仲
 尼曰百姓不足君敦與足若聚斂無已民
 力殫竭非聖人之道也
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上之七事皆用權術非理而陰取民也故
 曰盜既爲盜矣猶自夸大故曰盜夸而非
[007-018a]
 道也所謂唯施是畏其在兹乎知道而善/行者其德
 不可傾教故次/之以善建不拔
善建者不拔
 建立也善以道立身植國者先固其根本
 而後營其標枝故根深枝茂則不可傾拔
 也
善抱者不脱
 脱失也解離也善以道懷抱民者百姓歸
 附而不脱離善以道抱元守一者精神完
 仝而不脱失
[007-018b]
子孫祭祀不輟
 輟止也善以道建國抱民者則子孫繁昌
 享祚長乆世世祭祀無輟止時也
修之身其德乃眞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鄕
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
乃普
 此五者近修諸身而遠及天下也夫修道
 於身者心閑性惔愛氣養神少私寡欲益
 壽延年乃爲眞人矣修道於家者父慈子
 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賢九族和睦慶流來
[007-019a]
 世矣修道於鄉者尊老撫幼教誨愚鄙百
 姓和集上下信向其德乆長矣修道於國
 者體樂自興百官稱職禍亂不生萬寳豐
 熟則物充實矣修道於夭下者不言而化
 不教而治平易無爲和一大通比屋可封
 化被異域而德施周普矣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鄕觀鄕以國觀國
以天下觀天下
 觀者照察也以先聖治身之道反觀身心
 若吾身心能體於道則其德乃眞矣以先
[007-019b]
 聖治家之道反觀吾家人若吾家人能睦
 於親則其國有餘矣以先聖治鄉之道反
 觀吾鄉黨若吾鄉黨能信於友則其德乃
 長矣以先聖治國之道反觀吾國民若吾
 國民能遂其生則其德乃豐矣以先聖治
 天下之道反觀吾夭下之民若吾天下之
 民能無欲無知則其德乃普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老氏言我奚以知天下之民向道者昌背
 道者亡之然哉答曰我以上所陳五事反
[007-020a]
 觀照察是以知之也經曰不出户知天下
 易曰觀我生觀民也其是之謂乎善以道/立身植
 國德及天下其含德之厚/歟故次之以含德之厚



道德眞經藏室纂微篇卷之七





[007-02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