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103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陳景元 (master)


[003-001a]
道德眞經藏室纂微篇卷之三欲三
   碧虚子陳景元纂
 道經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言上古善以自然之道治身治國而爲士
 者其德用婣微神明遠妙智照望冥精誠
 通達是以體貌深厚孰能知識老哉故道
 大似乎不肖列子居鄭而人莫識此乃古
 之善爲士者也
夫唯不可識故强爲之容
[003-001b]
 有道之士德量深遠難可知識恐後世無
 以爲師法故强爲說其容狀指陳表儀謂
 下文也
豫若冬涉川
 豫猶豫也言有道之士順從自然弗逆萬
 物不爲福先不爲禍始然而舉事退藏輒
 加重慎雖履坦途常憂没溺有如寒沍之
 月揭涉長川其心豫然而疑難恐沈於不
 測之淵也
猶若畏四鄰
[003-002a]
 有道之士常履虚無而不敢有爲故出處
 而深思猶然而畏慎謹於去就而慮幽明
 之司察有如世人避禁而畏四鄰之竊知
 此戒之深也
儼若客
 有道之士儼然端謹心無散亂如賔對主
 人曷敢造次言無事無爲也如東郭順子
 正容悟物使人意消故田子方師仰之李
 舍光居于暗室如對君父故司馬子微激
 賞之此可謂能儼若客也
[003-002b]
涣若冰將釋
 有道之士外雖矜莊内心閑放其智智如
 春冰之釋涣然泮散凝滯都亡
敦兮其若樸
 敦者淳厚貌樸者質素貌又形未分曰樸
 言有道之士天資淳厚質素未分語默恬
 和無文飾也
曠兮其若谷
 曠者寬大之稱谷者含虚之竅言有道之
 士德淳厚而不顧器寬大而含容任善惡
[003-003a]
 之去來如空谷之應答而常虚也
渾兮其若濁
 雜波流曰渾不分明曰濁言有道之士内
 心清靜外雜波流若濁水之不明曷分别
 乎妍醜已上七事治國則民不識不知復
 乎太古修身則和光同塵冥乎至道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言有道之士心同婣泉即其濁以澄靜之
 則徐復其清矣
孰能安以乆動之徐生
[003-003b]
 言有道之士支離其德當其安以乆而動
 之則徐全其生矣舊說云至人外示混濁
 不異凡流内本澄清同乎道體徐徐而登
 假于清眞也復爲學人恐安此徐清之道
 乆而不遷住於諸境故勉之令動别求勝
 法逮及徐徐漸生不住諸相以至生生不
 絶也一本作孰能濁以靜之而徐清孰能
 安以動之而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言人保守此徐清徐生之道者善能謙以
[003-004a]
 自牧安其虚靜夫唯不盈者再舉獨有至
 人不矜恃盈滿故能常守弊陋雖有新成
 之功而能持勝不動更求進嚮復增上善
 不住小成斯乃聖人之深趣也善士師古/識量深微
 敦樸空曠得幽谷虚極/之道故次之以致虚極
致虚極守靜篤
 致得也言人能心無愛欲得沖虚之道參
 杳冥之極復能常守清靜則德化淳厚矣
 列子曰莫如靜莫如虚靜也虚也得其居
 也西升經曰人能虚空無爲非欲於道道
[003-004b]
 自歸之嚴君平曰道德虚無故能禀授天
 地清靜故能變化陰陽反覆故能生殺日
 月進退故能光曜四時始終故能育成釋
 虚無則道德不能以然去清靜則天地不
 能以存往而不反則陰陽不能以通進而
 不退則日月不能以明終而不始則萬物
 不能以生是故有而反無實而歸虚心無
 所載志無所彰無爲如塞不憂如狂抱眞
 履素捐棄聰明不知爲首空虚爲常則神
 明極而自然窮矣動作反身思慮復神藏
[003-005a]
 我於無心載形於無身不便生者不以役
 志不利天者不以滑神事易而神不變内
 流而外不化覆視反聽與神推移上與天
 遊下與世交神守不擾生氣不勞趣捨屈
 伸正得中道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人生而靜天之性今言致虚極守靜篤者
 使人修之復於妙本也非止於人蓋萬物
 之並動作者未有不始於寂然而發於無
 形生於和氣而應於變化及觀其復也盡
[003-005b]
 反於杳冥而歸於無朕以全其形眞也易
 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謂寂然
 至無也君平曰天地反覆故能乆長人復
 寢寐故能聰眀飛鳥復集故能高翔走獸
 復止故能遠騰龍蛇復蟄故能章章草木
 復本故能青青化復則神明得位與虚無
 通魂休魄息各得所安忘寧氣順血脉和
 平此皆暫爾復靜猶能精神況乆歸至道
 者乎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
[003-006a]
命曰常
 芸芸茂盛貌謂草木植物之類也或作云
 云動作貌衆多貌謂飛走動物之類也以
 義推之動植雖殊咸歸其根虚者沖漠之
 謂靜者寂怕之謂沖漠寂怕者乃動植之
 根本也且無者有之本靜者躁之君動之
 極也必歸乎靜有之窮也必復乎無草木
 之根重靜處下則長生花葉輕動居上則
 凋落物尚如斯何況人乎故聖人舉喻使
 民息愛欲之心歸乎虚靜之本則可以復
[003-006b]
 其性命之原矣性命之原即杳然冥然視
 不見而聽不聞者也此唯明哲之自悟爾
 能悟之者則行住坐卧不離乎虚靜寂寞
 而應變不遷是得常道而復命者也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此言常道之難如此知猶悟也悟常道者
 神變無方性無所不通氣無所不同不知
 萬物之爲我我之爲萬物故能蹈水火貫
 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墜觸實不硋
 千變萬化不可窮極此神合常道者也其
[003-007a]
 次則毓質不衰顔如處子住世千載猒而
 上仙此形同常道者也其次則語默有法
 出處合時動與陽同波光而不曜靜與陰
 同德用晦而明世累莫千而身無咎此能
 用常道者也若以治體爲宗則用常道爲
 上矣故曰知常曰明或作日明者言日益
 明達此有漸之說也既悟常道當如上說
 或不悟常道者反以神變爲妖長生爲誕
 虚極靜篤爲空曠歸根傷命爲滅亡不知
 强知不識强識舉心偽妄動作皆凶易所
[003-007b]
 謂不常其德或承之羞故曰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
乃乆没身不殆
 夫知常道者應用萬物善救無棄而無所
 不包容也包容動植於己無私則襟懷蕩
 然而至公矣至公無私則德用周普天下
 無不歸往者矣王往也人既歸往天將祐
 之理同自然於物无逆是曰眞人而能出
 有入无冥乎大通乆與道合莫知窮極則
 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世患莫侵有何
[003-008a]
 危殆致虚守靜歸根復命是知常知常/之人道同大上故次之以太上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者謂太古之上無名號之君也所謂
 上德不德者也其德無上可加故曰太上
 雖有君位而不以尊自稱任物自然各正
 性命故其教無爲其治無迹隨時舉事因
 資立功百姓日用而不知其道但知有君
 上而已謂帝何力於我哉莊子曰至德之
 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
 正而不知以爲義相愛而不知以爲仁行
[003-008b]
 而無迹事而無傳此太上之世也
其次親之譽之
 上德既衰仁義章顯故天下被其仁者親
 而附之懷其義者譽而舉之莊子曰及至
 聖人蹩躠爲仁踶跂爲義而天下始疑矣
 疑則親譽生焉又曰舜有羶行百姓悦之
 故三徙成都堯聞其賢舉之登庸因而禪
 位此親之譽之也
其次畏之侮之
 仁義失而刑法立刑法立則禁令嚴禁令
[003-009a]
 嚴而民畏之夫禁令雖嚴而權詐爲事者
 民從其化而爲欺罔民欺罔則侮上之深
 者也鴻烈解曰太上仁化謂太上下知有
 之也其次使不得爲非謂親之譽之也其
 次賞賢而罰暴謂畏之侮之也
信不足有不信
 心有愛之謂誠言可復之謂信信全則天
 下安信失則天下危今既權詐聿興欺罔
 並起君信不足于下故下有不信之心應
 之夫上之化下也如明鑑之接形容而理
[003-009b]
 無差焉王弼曰御體失性則疾病生輔物
 失眞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
 然之道矣
猶其貴言
 自親而下已喪太上無爲之化不能復淳
 古之風猶其貴重言教執守陳迹以爲化
 方雖然失道遠矣不猶愈於忽言不信而
 致犯上作亂者乎
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夫有道之君垂拱無爲故功業成而不有
[003-010a]
 憺默清靜故事務遂而忘知民皆淳朴無
 所妄爲謂我自然而然也親譽畏侮之心
 於何而有哉舊說信不足有不信覆釋畏
 之侮之猶其貴言覆釋親之譽之功成事
 遂百姓謂我自然覆釋太上下知有之類
 乎膠柱調絃今不從焉太上無爲至德不/顯及其仁愛親之
 譽之則大道廢故/次之以大道廢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即太古無爲之道廢猶隱也又陵替
 不行也人心不淳則大道隱廢至德不行
[003-010b]
 也然後仁愛漸生義利浸長故樸散以爲
 器斯則大道廢有仁義也莊子曰魚相忘
 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此喻大道之世也
 及其兼愛爲仁裁非爲義故仁義生乎不
 足是猶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涇相
 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此諭大道廢有
 仁義也
智慧出有大僞
 夫敦慤隱廢則智慧出智慧出則大偽生
 理勢然也莊子曰馬之眞性齕草飲水翹
[003-011a]
 足而陸喜則交頸相摩怒則分背相踶馬
 智已此矣及至伯樂治之前有橛飾之患
 後有鞭策之威加之以衡厄齊之以月題
 馬乃介倪閵扼鷙曼詭術竊轡之智生矣
 夫太古之時民居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
 含餔而熙鼔腹而遊民能已此矣及至聖
 人屈折禮樂以飭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
 慰天下之心而民乃智詐漸毒頡滑堅白
 解垢同異之辯生矣此所謂智慧出有大
 偽也
[003-011b]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禮記曰大道之行
 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至仁忘親也
 忘親者撫諸姪如己子事伯叔如己父六
 親无有不和孝慈於何而彰如是則衆之
 奉我親亦如我之奉衆親矣是以上下和
 睦而親親相忘也若在長失均平之教居
 幼有高下之心故違於大順則六親不和
 而慈愛養親之迹見矣且聖人均平則四
 海一家遊心姑射之山杳然忘其天下矣
[003-012a]
 此則君上無爲而蒼生自化於何而有抉
 目剖心之臣哉是故瞽瞍頑而舜稱大孝
 魯晳嚴而參稱能養夏桀立而龍逢彰商
 紂亡而比干顯斯不得已而爲之非樂然
 也大道廢而仁義彰智慧出而大僞作欲/復淳風在乎絶滅聖迹棄去智詐故次
 之以絶/聖棄智
絶聖棄智民利百倍
 聖者謂制度法象功用陳迹之聖也絶之
 者欲復其渾樸也河上公曰五帝畫象倉
 頡造書不如三皇結繩無文之治也智者
[003-012b]
 謂權變謀慮揣摩縱横之智也棄之者欲
 歸於無爲也經曰以智治國國之賊夫不
 顯功用陳迹之聖不用揣摩縱横之智則
 姦宄不生禍亂不作民如童蒙專事農業
 則利民何止乎百倍莊子曰去小知則大
 知明又曰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盜跖
 不得聖人之道不行故須絶棄之民始獲
 其利也
絶仁棄義民復孝慈
 仁者愛物則人親之義者宜物則人譽之
[003-013a]
 而仁義之弊在乎親譽親譽既行則跂尚
 奔競之心生而性命之和失矣性命之和
 失則孝慈之行何由而有今使絶而棄之
 是欲人全性命而復孝慈也
絶巧棄利盜賊無有
 巧者雕斲刻削機械扃鐍之謂也利者珠
 玉斗斛權衡符璽之謂也夫機械扃鐍權
 衡符璽之屬於小則能守備於大則不可
 禦寇今日絶棄之者是猶擿玉毁珠焚符
 破璽使民朴鄙而盜自止也
[003-013b]
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屬繼也三者謂絶聖棄智絶仁棄義絶巧
 棄利言此三者雖欲不用而復其淳古之
 風然紀之爲文垂之爲教尚未明白於理
 不足故人多有疑難之者别令有所屬繼
 使羣心涣然如冰之釋在下文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見素謂守其純素不雜文飾聖迹智謀自
 然絶矣抱樸謂歸其樸厚不徇矜夸仁義
 之情自然棄矣少私謂守分至公不好外
[003-014a]
 美而機巧自然絶矣寡欲謂節儉制情泊
 然安靜而浮利自然遺矣夫聖智之迹可
 以救近而不知傷遠仁義之情可以濟急
 而不知違眞巧利之器可以助小而不知
 害大故聖人明而不顯知而不用唯以見
 素抱樸爲懷少私寡欲爲念如是治國而
 民躋富壽復于古風修身則槁體灰心嗒
 然喪耦矣聖迹絶則機智自忘仁義絶則/慈孝親睦斯由學者之弊故次
 之以絶/學無憂
絶學無憂
[003-014b]
 夫道者杳然難言豈學者可得而進故可
 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具輪扁之伎非
 不傳也蓋無受伎之質也況聖人之道乎
 今之學者但糟粕而已矣所言絶學非謂
 其絶滅不學也謂守自然之性不越分外
 而學也猶如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
 長斷之則悲夫離朱師曠天生聰明後之
 學者或致眇塞性之長短豈跂慕矜夸所
 能逮哉去其跂慕則無憂樂蓋禀其自然
 之氣得乎聖人之心是以眞曷足求而妄
[003-015a]
 不足除也世之務學而有憂者垂首剌股
 所趣不過虚名映雪聚螢所逐止存浮利
 以致寵辱皆驚憂樂兩陷何其迷哉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唯者恭譍也阿者慢應也以名教言之則
 唯恭而阿慢以誠理論之唯阿皆譍聲也
 而世之執者使變阿爲唯或以唯異阿是
 未明唯阿之同出乎一聲相去何遠也若
 忘世之執則無唯阿之分善者吉之稱惡
 者凶之名學而履之者善也不學而悖之
[003-015b]
 者凶也夫道杳然虚極淵兮沉靜豈係學
 與不學哉今爲善者無近名名極則害身
 爲惡者無近刑刑極則殘生故善之與惡
 非道之實乃外物耳既皆外物則相去奚
 異哉唯其絶學者雖有聖智而不自知況
 善惡唯阿乎或說云變俗學爲眞學變阿
 爲唯變惡爲善如反掌耳上之言至理也
 此之言世教也若以此辯又何以異乎唯
 阿哉古本作美之與惡如上章天下皆知
 美之爲美斯惡已
[003-016a]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至人𡨋心妙道絶學無憂雖忘善惡於胸
 中必順唯阿於形外善惡之戒不敢不畏
 其唯藴道之深者乎小夫則不然慕善而
 不行善畏惡而不去惡猒溺世學往而不
 反荒廢眞性未嘗有中止之時央中也止
 也
衆人熙熙如饗太牢如春登臺
 熙熙悦樂之貌春臺時物之華此舉俞也
 世人因學致偽逐境失眞汨没於愛欲之
[003-016b]
 波熙熙悦樂如餓夫之臨饗太牢忘無猒
 足馳聘乎軒冕之途欣然觀望若遊子之
 登賞春臺心迷不反也
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
無所歸
 怕寂也又安靜無爲貌兆者形狀之初孩
 笑貌乘乘運動貌夫至人之心寂然安靜
 無爲虚憺莫知其形狀之迹雖處乎囂塵
 之間觀物之遷變瞳然若嬰兒之不能分
 别笑耦也既而隨世混迹與物同波乘衆
[003-017a]
 人之所乘行不崖異浩然都任若無所歸
 趣也又解乘乘若虚舟之東西而無所歸
 止也怕一本作魄王弼作廓乘乘王弼作
 儡儡一本作魁魁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沌沌不分貌夫人心有所係觸境如歸饕
 餮於富貴之間謂其心有餘樂矣是以至
 人粃糠世務纏繳紳修知軒冕之去來如
 寄故獨忽之若遺忘耳此乃心宇沌沌而
[003-017b]
 莫分磅礴萬物以爲一愚人之心固欲辯
 其美惡矣一本作純純者質樸無欲貌我
 愚人之心也哉猶云我豈愚人之心也哉
 言非愚人之心實無分别則至人之心隤
 然若此也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
 昭昭光燿自衒貌夫世俗爲學而日益浮
 麗自謂昭昭光燿衒鬻才藝是以至人智
 周萬物未嘗矜夸如同昏闇也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似無所
[003-018a]

 察察嚴明貌又苛急貌又矜持貌悶悶寬
 裕貌或作惛惛者昩昩貌夫世俗因學爲
 政制度嚴明立法苛急矜持有爲故民不
 聊生是以至人體天法道因循任物在宥
 天下寬裕昩昩民乃全其眞也莊子曰至
 道之極昏昏默默然雖昏默不分晦冥難
 測而萬物歸之莫知其所往百姓用之不
 知其所竭善下廣納莫測其深故曰若海
 而又應變之道莫定其方若流波漂揚無
[003-018b]
 所止著一本作忽若晦寂兮似無所止言
 至人容儀忽然晦昩尸居其心寂靜無所
 擊縶此壺丘子林之波流九變也二義俱
 通今從上說
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
食母
 以用也世人崇尚學業不能無爲而有所
 施用故曰有以至人行若曳槁木居若聚
 死灰不外飾其形故獨似頑鄙爾夫至人
 出處語默非欲異於人而自然與人異何
[003-019a]
 也貴用其道爾用道者體與造化冥故曰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食用也母道也本
 也或說食養也母神也神能生身故曰母
 世人貴有欲以喪形至人貴無欲以養神
 故異於人又曰母氣也世人嗜好滋味而
 至人貴食和氣所以異於人也或曰老氏
 以和光同塵爲務此篇何獨彼我之說云
 云曰此豈至人之本意哉蓋不得已而言
 也夫至人所行何嘗有異自是世俗動靜
 相反因垂言立教故有彼此云爾失禮之/憂因學
[003-019b]
 而有沌沌若昏德容光/大故次之以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甚也大也容狀也從順也至人冥於道
 者也常道無名唯德以顯之至德無本順
 道而成之夫大德之人於諸相豈可見邪
 唯有順道之容髣髴是其狀矣
道之爲物唯怳唯惚
 夫道杳然難言故眂聽不能聞見何物之
 可謂邪今言物者蓋因强名以究妙理也
 夫大德之人能從順于道道既無形何從
[003-020a]
 之有既無其形又不可名當何以爲從乎
 唯叩其怳惚者則可以影響其象罔耳怳
 似有也在有非有惚似無也居無非無居
 無非無即空是色也在有非有即色是空
 也有無不可測復假借于象物以明道也
惚兮怳其中有象怳兮惚其中有物
 象者氣象物者神物即莊子之所謂眞君
 今之所謂性者也夫道怳惚不定謂其無
 邪惚然自無形之中怳爾變其氣象將爲
 萬物之朕兆也謂其有邪怳然自有象之
[003-020b]
 初惚爾而化歸於無有也然而至無之中
 有神物焉神物者陰陽不測妙萬物以爲
 言者也千變萬化無所窮極經營天地造
 化陰陽因氣立質而爲萬類治身治國鍊
 粗入妙未有不由神物者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眞其中有信
 窈深遠貌冥寂墨貌夫道怳惚不能定象
 物不能見又窈兮深遠冥兮寂墨問者不
 知其體應者不眀其理然而中藴純粹之
 精畜乎自然之信其精非偽故曰眞其化
[003-021a]
 應時故曰信猶烏足之爲蠐螬人血之爲
 野火朽瓜爲魚賢女爲石雖動植之類萬
 殊未有不精感而變信至而不化者也非
 至德敦能通於此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閲衆甫吾何以知衆
甫之然哉以此
 閲度也又披也甫本始也夫道上自往古
 下及來今湛然常存而不去形雖不見名
 常在焉以喻至人得道長年故能閲度萬
 物之本始知其皆始於道故閲之以成其
[003-021b]
 形質也又設問我何以知萬物皆資禀於
 道生死終始之然哉答以道之怳惚窈冥
 常在不去故能應變爲治清靜無爲度閲
 萬物之遷移未有不資禀于道者以此也
 大德之人從順於道順道/則曲全故次之以曲則全






道德眞經藏室纂微篇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