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k0031 古今源流至論-宋-林駧 (master)


[028-1a]
欽定四庫全書
 古今源流至論續集卷八 宋 林駉 撰
   宦官上
周以冢宰統閹寺漢初以丞相監宫中於是無近習之
弊東漢用佞倖與政唐命中人典兵於是有内庭之變
此本末源流之論君子不可不究也嗟夫為閹而稱士
周禮閹人上士四人/注閹稱士者異其賢為巷伯而疾惡巷伯詩/勃貂管蘇
有功於晋楚勃貂即寺人披也左𫝊曰吕郤畏逼将焚/公宫弑晋文公披見公以難告遂殺吕郤
[028-1b]
新唐曰楚恭王告諸大夫/管蘇範我以文逹我以禮景監繆賢著庸於秦趙商君/入秦
因秦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又繆賢曰臣舍/人䉮相如可使也著庸謂薦鞅及相如也兹皆有益
於人之國君子必欲絶之去之而後已何耶盖熏腐之
徒無所愛惜退而視其室則無妻妾之情俛而顧其後
則無子孫之親所以為妻妾子孫者聚則成一室散則
行道之人耳侯元叔小臣論古之閹寺非若後世之熏/腐童稚而養畜也盖因刑餘之人而擇其
可任者使之給役於宫寝之内其待之猶輿臺爾刑餘/之人何所顧藉退而觀其室則無妻妾之情俛而顧其
後則無子孫之親其所以為妻妾子孫者聚則成一家/而散則皆行道之人爾如此而欲進徳脩業不亦難哉
[028-2a]
是以依勢怙寵竊柄弄權為勃貂管蘇者百不一二為
竪刁伊戾者十已七八故君子患之左傳恒公卒易牙/入與寺人刁殺羣
吏而立公子無虧又客聘晋過宋太子請享之寺人伊/戾請從之至刑牲加書偕坎之騁告公曰太子将為亂
公使視之言有之太子/死公聞無罪烹伊戾雖然在周漢盛時不聞有蠧政
害事之漸而在漢唐末世往往有之者豈盡歸閹宦之
罪哉亦不能善處閹寺者之失也攷之成周閹人守中
門之禁天官閹人掌守/王宫中門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寺人掌女/宫之戒令
小臣四人王之正内五人天官内小臣閹人上士四/人寺人主之正内五人
[028-2b]
以冢宰領之夫以論道經邦之臣而下統微賤卑䙝之
職似非大臣之體爾然周人格心之學大抵源流於此
何者便僻側媚之習易以移君徳讒譖䛕佞之言易以
惑君聽自非統於大臣鮮有不至恣肆使人主以外庭
之屬不得以私意眤内臣以冢宰之尊不敢以非道干
此其預防之意豈不深矣哉漢初猶有古意以宰相得
監宫中如郎中令禁闕之内皆其所屬王陵𫝊吕后以/審食其為左右
丞相監宫中/如郎中令至文帝時宦官猶知宰相為可畏鄧通之
[028-3a]
幸其寵已極小有怠慢丞相嘉檄召詣府折辱垂死而
不敢言申屠嘉傳鄧通方愛幸嘉入朝而通居上旁怠/慢罷朝坐府中嘉為檄召通詣相府責曰小臣
慢殿上不敬當斬上使/使持節召通謝丞相自武帝踈逺朝士宰相不得加
官内朝若有間矣然以少府統中書表少府属官中書/令謁者中黄門
宰相統少府其脉絡猶得相屬况以司馬遷儒者為中
書令司馬遷以腐/刑為中書令亦不無正救之益既而石顯用事康
衡甄譚猶得條奏言其舊惡康衡傳元帝時中書令石/顕用事自前相韋賢及衡
皆畏顯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即位衡/乃與御史大夫甄譚共奏顯舊惡則宰相雖無曩日
[028-3b]
之權而宰制之意猶在也此周漢盛時所以無近習之
弊者寧非大臣統治之功歟自東都至唐寵任宦者其
禍始惨然宦官寵任雖同而所以任之亦異東都以宦
官専領其事光武以宫中私用守之外有/司章和後别立監領於閹人是政權歸之
矣唐以宦官専典禁衛是兵權歸之矣政權歸之則賢
否混淆而其亂在朝廷兵權歸之則變生肘腋而其亂
在宫禁夫政權必有所假其寵固然後其權専向使人
主一旦省悟則反亂為治亦易之耳若夫兵權在其掌
[028-4a]
握能使人主覺悟欲謀去而不可得盖至於長吁飲恨
而後已文宗丼/露之變此典兵尤惨於與政也然要之以無所
愛惜之人而得以與政典兵以為心腹之患皆非國家
之福爾且西漢之制侍郎皆用明經如楊雄位執㦸新/安日掌御唾盂之
類/常侍參用士人表少府中常侍/注參用士人人主朝夕宴逰之頃
不但刑腐之流而已誠美意也夫何章和以後議郎不
在宿直之中後百官志郎官皆主吏直執㦸/宿衛諸殿郎惟議郎不在直中郎省皆為
黄門之廬通典明帝以後和熹太后稱制乃以閹人為/常侍小黄門通命兩宫自此悉用閹人不調
[028-4b]
他/士别自立監専以閹人領之自是閹人不領於外朝耳
見上注/夫惟外無所統内無所制手握王爵口含天憲
非復閨牖房闥之任東漢宦官傳序竇后以女主臨朝/而萬機殷庶且逺朝臣不得不委
用刑人寄之國命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閨牖房闥之任也曹節王甫無所顧忌陳/蕃
謂竇武曰中常侍曹節王甫自先帝時操弄國柄濁亂/海内武乃白太后曰故事黄門常侍但當給事省中今
乃使與政事而任權重子孫布列肆為貪暴宜誅以清/朝廷後事寝宋瑀刼太后奪璽書令中謁者守南宫門
使鄭侃特節及御史謁者捕收武等武不受詔殺使者/王甫将千餘人與武對陳後武軍歸甫兵降悉收武親
姻誅之/竇武傳竇武陳蕃誅伐之謀一泄自殞其身何進袁紹
[028-5a]
不勝其忿舉義兵以除之漢於是危矣何進𫝊袁紹與/進素有志誅宦
官後張讓等率常侍成珪畢嵐數十人持兵斬進于嘉/徳殿前紹乃引兵屯朱雀闕下捕得趙忠等斬之進素
有仁恩士卒皆流涕願致死吴康遂引兵與董卓殺弟/苗弃其屍於苑中紹遂閍北宫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
殺之苖何/進弟也唐初之制内侍省不至三品官黄衣廪食守
門傳命而已誠良法也唐宦官傳序太宗詔内侍省不/置三品官以内侍為之長階卑
而不任以事惟周廬守/禦庭内掃除廩食而已夫何肅代以後或命魚朝恩管
神䇿兵禄山反伯玉與朝恩赴難至永泰元年吐蕃/復入冦朝恩又以神䇿屯苑中自是復盛
使承璀為招討使白居易𫝊㑹王承宗叛帝詔吐突承/璀率師出討居易諫曰唐家制度每
[028-5b]
征伐専委将帥比年始以中人為都監韓全義討淮賈/良國監之髙崇文討蜀劉正亮監之且興天下兵未有
以中人専統領者神䇿既不置行營節度即承璀為制/将又統諸軍招討處置使是實都統恐四方聞之必輕
朝廷帝/不聽韓全義討淮賈良國監其軍髙崇文討蜀劉正
亮監其軍見上注/西頭之勢過於南衙樞宻之權甚於
宰相髙元裕傳敬宗决事禁中宦官恣放大臣不得進/見元裕諫曰今西頭勢乃重南衙樞宻之權過宰
相帝悟而不能/制人皆危之蕭復嘗為徳宗言之而不見聽本𫝊復/言艱難
以來始用宦者監軍權望太重是曹止可/委宫掖事兵要政機毋使參决帝不聽柳伉因䟽程
元振及之而不能用程元振傳柳伉上䟽曰天下乃恨/陛下逺賢良任宦寺必欲存宗社
[028-6a]
計斬元振首馳告天下悉出内史𨽻諸州持神䇿兵/付大臣䟽聞帝顧公議不與下詔盡削元振官爵
元裕言其勢重南衙白居易言不當位大帥見上/注然天
子雖知之而不能制之亦徒為是喋喋之論其禍豈不
慘於東都歟王叔文等欲奪其權終不可得兵志順宗/王叔文用
事欲取神䇿兵柄以/奪宦者權而不克始藉朱全忠以族之朱全忠起兵/殺神䇿兵
唐於是不嗣矣推原其故東漢三公擁虛位以在上無
復向時總領九卿之職唐以北衙尤重南衙無復周人
以尊統卑之意所以稔成厲階爾此漢唐末世而有内
[028-6b]
庭之變者寧非典兵預政之失歟
   宦官下
國朝懲五季閹宦横肆之弊不典兵不預政見下/注子孫
守之永為家法舊制内臣将命于外不預公事此不使
之預政也長編祥符六年詔内臣将命于外干預州縣/公事及所在官吏不即以聞並寘于罪凡内
臣出使責知委状敢妄奏他/事者當伏軍令祖宗舊制也舊制宦官専任本職不得
典衛此不使之典兵也蔡官制舊典皇朝懲唐五代宦/官横驕之弊不使典衛摠兵干
預政事但専/任本職而已噫何嚴耶是故史崇真言縣令貪亷可信
[028-7a]
也乃命監司以審察景徳四年内侍史崇真使嘉州還/言平&KR0034知縣王昭度亷幹犍為知
縣王固貪濁真宗曰内臣将命乃/察善惡固亦可奨然湏轉運審察楊繼凝奏苑卒自溺
可從也乃付外司以鞫劾侯元臣小臣論甞聞史崇真/自嘉州還言二縣貪亷不同
乃命監司審察楊繼凝奏苑卒/自溺付外鞫劾此不輕信也彼安得而與政乎黄徳
和之為監軍少牽西帥用吕文靖之謀而永罷監軍洓/水
記聞景祐中西鄙用兵大将劉平死之議者以朝廷委/宦者監軍主帥節制有不得専者詔誅監軍黄徳和或
請罷帥監軍仁宗以問宰相吕文靖公公曰不必罷但/擇謹厚者為之仁宗委公擇之對曰臣待罪宰相不當
與中貴私交何由知其賢否詔都知押班保舉有不稱/職者與同罪仁宗従之翌日都知叩頭乞罷監軍宦官
[028-7b]
士大夫嘉/公之有謀王守忠之為鈐轄恐循唐弊從富公之言而
永罷鈐轄王守忠為陜西都鈐轄富公弼言用守忠鈐/轄乃與唐中官監軍無異且黄徳和覆車之
轍可復蹈乎詔/罷守忠鈐轄彼安得而典兵乎不特此也張守忠本
近侍爾以役夫斃於木下而抵極法王繼恩有大功爾
以交結中外而謫筠州是又不輕免其罪也侯賢良論/張守忠以
役夫斃於木下而抵極法王繼恩以交結中外謫筠州/又真宗大中祥符中杖殺入内髙品張守恩守恩雖近
侍上不貸以法論者以謂朝廷至/治行罰不私又繼恩有平蜀大功内侍押班雖曰遷官
然年未滿五十者不許之長編祖宗舊制内臣年未五/十不得為内侍省押班長編
[028-8a]
内侍磨勘雖曰當得然仕未三十年者不與之長編初/沙苑缺
馬内侍李繼和領職不數月得馬十數梁適薦之/詔减磨勘三年舊制内侍入仕三十年始得磨勘是又
不輕進其官也盖罪不輕免則彼無縱肆之念官不輕
進則彼無驕佚之心不肆不縱不驕不佚此所以不敢
萌與政典兵之職矣噫亦有由也周以冢宰統閹寺而
侍御皆正人漢初以丞相監宫中而宦孺無非習國家所
以統屬宦官者盖樞府任其權夫尊以臨卑則卑有所
攝外以屬内則内無所隱此防微杜漸之深㫖我祖宗
[028-8b]
其得之觀傅堯俞奏樞宻不治内侍求内降之罪則宦
官有過樞宻得治之矣内侍朱晦朱穎士以内降監汶/口傅堯俞言樞宻院不治頴士
求内降罪後既罷穎士公又屢請治樞院/罪以戒欺罔章數上每上益切權倖憚焉觀髙若訥為
樞使不除内侍留後之官則宦官進職樞宻得専之矣
至和元年王守忠罷延福宫使為武信留後使毌得援/例故事未冇真為留後者守忠盖東官舊恩數求之上
亦欲與之先是髙若訥為樞宻使持不可故止及是守/忠病復求節度使宰相梁適曰宦官無除真刺史况真
節度乎上曰朕盖甞許守忠矣適曰臣今日備位宰相/明日除一内臣為節度使臣雖死有餘責御史中丞孫
抃亦諫乃/罷不除夫有過則治有勞則遷或賞或罰一聽大臣
[028-9a]
宜乎謹愿抑畏而不敢肆也噫樞宻固職分之當爾有
如都知之罪韓公竄之邵氏聞見録英宗即位有疾光/献皇后垂簾同聽政有入内都
知王守忠者姦邪反復間諜兩宫司馬温公知諫院吕/諫議為侍御史凡十數章請誅之韓魏公一日出空頭
敕一道叅政歐陽公已簽書矣参政趙公槩難之問歐/公曰何如歐公曰第書之韓公必自冇說魏公坐政事
堂以頭子勾守忠著立庭下數之曰汝罪當死責蘄州/團練副使蘄州安置取空頭敕填之差使臣即日押行
其意以為少/緩則中變矣節度之求梁適沮之見上/注是宰相復得治
也兼判二省韓絳力言長編仁宗皇祐五年王守忠為/入内内侍省都知諫官韓絳言
宦寺兼判二省國朝所未有也御史俞希/孟乞自今更不除前後省都都知奏可妄圖押班吕
[028-9b]
誨極辯長編嘉祐六年皇城使果州團練使張茂則為/内侍省押班司馬光吕誨言祖宗舊制年未五
十不得為内侍省押班茂則年方四十/八恐茂則一開此例内臣攀例者多是臺諫復得言
也全彬誥詞劉敞不撰至和元年石全彬為入内副都/知知制誥劉敞封還詞頭奏全
彬三月不得換職從之後三/月全彬卒為入内副都知惟簡誥詞蘇轍封還元祐/元年
詔内侍押班梁惟簡有勤績今可特與帶遥郡刺史中/書舍人蘇轍封還言惟簡旬月之間三加超擢所有誥
詞臣未/敢撰是給舍復得駁也嗟夫以區區薰腐之流既受
察於樞宻復受察於丞相又復受察於臺諫給舍祖宗
深思曲慮之意周矣夫何元豐大臣不遵典章河東總
[028-10a]
兵非無帥也而乃使王中正領之熈河用事非無人也
乃使李憲専之大而将帥皆聽節制次而官吏悉由廢
置募兵用師敕於其口威福柄令出於其手而祖宗不
許預政典兵之法安在哉范祖禹論熙寕元豐間内臣/之中李憲王中正宋周臣三
人者最為魁傑憲摠兵熈河兼領三路中正摠兵河東/兼領四路其權勢震動内外口敕募兵州郡不敢違此
三人者雖加誅戮未足以謝萬姓唯憲已死/中正周臣猶存又除押班乞追罷餘見下注鄧潤甫周
尹言之蔡承禧彭汝礪又言之通畧熙寕九年上遣内/使李憲措置邉事諸将
聽憲節制卒丑中丞鄧潤甫御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礪言自詩書以降上下數千載不聞以中人為帥者
[028-10b]
馬公劉莘老又極言之司馬公言近聞王中正徃陜西/黜陟守鈐中正弄權已有其驗
劉摯上哲宗曰李憲於熙河貪功生事威/福柄令持於其手廢置用舍出于其口至使押班李
舜舉亦曰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不宜内臣掌将帥
之任長編元豐五年李憲奏駐兵討賊朝廷悉力應副/近李舜舉奏財粮未備人夫難行朝廷以舜舉所
言忠實遂聽信舜舉退謂執政王珪迎勞之曰朝廷以/邉事屬押班及李憲可忘西顧之憂矣舜舉曰四郊多
壘此卿大夫之辱也相公當國而以邉事屬二内臣可/乎内臣止宜供後庭洒掃之職豈可當将帥之任耶聞
者代珪發/慙長編噫舜舉本閹人也時亦任邉事也且能責王
珪以内臣不當任将帥之事珪也不自知愧迎勞問之
[028-11a]
至使聞者為之發慙豈不有忝厥職乎鳴呼以堂堂揆
度之任反不若一閹人之謀又焉用彼相哉異時童貫
握兵權於外以典兵為常梁師成擅文柄於内以預政
為例陶鑄将相垂二十年君子推其末流之禍固蔡京
王黼為之之罪亦元豐大臣作俑之失也楊時上欽宗/云自古閹人
用事未有無禍者比年以來此曹尤盛皆由蔡京王黼/首為亂階童貫握兵權於外梁師成擅文柄於内陶鑄
将相垂二十年原其禍/根皆蔡京王黼為之也中興以來盡掃宿弊率由舊章
内侍之官不許兼職恐失於檢察也聖政錄髙宗建炎/罷内寺官一員兼
[028-11b]
鈐轄教坊且曰朕近録内侍官更代/失於檢察仍帶前領兼官更不差置都知之親非時不
見恐眤於近習也㑹要上因論大金内侍有用事者曰/朕今在宫中都知押班御藥院素號
最親宻者非時未嘗見亦未嘗不正秦檜等曰有/以仰鑒聖見髙逺不眤於近習防微杜漸如此此社
稷之福生靈之幸祖宗成憲愚幸於中興以來見之
   禄秩上
漢官秩漢表禄秩之數與諸家之/所載大抵異同今参攷之
    三代而上官至周而備三代而下秩至漢而
    詳然漢表禄秩之數與諸家所載大抵異同
[028-12a]
    今參訂之緯而為圖
萬石
 東萊曰按史記燕王噲遜國於子之噲收印自三百
  石以上而效之以石計禄始見於此
 太師    太傅    丞相
 太尉孝武定令驃騎将軍/禄秩與大将軍同  御史大夫
 前後左右将軍
  考異按漢制三公號稱萬石今攷賈誼新書曰漢
[028-12b]
  丞相之尊亡秩又攷茂陵中書曰御史大夫秩中
  二千石未知孰是
中二千石
 太常    光祿勲   衞尉
 太僕    廷尉    大鴻臚
 宗正    大司農   少府
 執金吾已上/並表 京兆尹   左馮翊
 右扶風已上如淳注漢/表謂二千石誤
[028-13a]
  漢官録曰王尊為京兆尹御史大夫奏尊不宜備
  位九卿如淳曰三輔皆中二千石號為卿然孟堅
  表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風總云皆二千石則三輔
  非中二千石如淳之言何所據歟及攷後漢志乃
  曰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人漢初都長安皆秩
  中二千石謂之三輔中興都洛陽以河南為尹以
  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號但减其秩按通典又稱/减秩與太守
  同/然則如淳不為無據而孟堅之論蓋習見東都
[028-13b]
  以後事故云耳非西都之制也
真二千石表不載此秩/
 詹事茂陵中書秩真二千石/荀恱漢紀秩比二千石
 諸侯王相初真二千石後吴楚反减為/二千石係汲黯傳如淳注
  徐氏曰按外戚傳傛華秩視真二千石在中二千
  石之下二千石之上師古曰真二千石月得百五
  十斛一嵗凡得千八百石又按如淳注汲黯傳亦
  曰諸侯相秩真二千石月得百五十斛臣瓉注詹
[028-14a]
  事引茂陵書秩真二千石而百官表乃亡此秩至
  東京則有此秩通典以為真二千石即郡二千石
  皆所未諭也
 丞相司直  護軍都尉  光禄大夫亡印綬増/秩者為中
 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 左右中郎将
 虎賁中郎将 監羽林中郎将 西域都䕶
 奉車都尉  駙馬都尉  騎都尉
 郡都尉以上/並表 闗都尉   農都尉
[028-14b]
 䕶羌校尉以上漢/官儀諸侯内史 䕶烏桓校尉後烏/桓傳
 侍中後漢比二千石/漢官秩云千石    屬國都尉
千石
 丞相長史  大司馬長史 御史丞長史
 将軍長史  九卿丞六典注又曰衞/尉丞比千石
 中尉丞本表云自太常至執金吾皆千石漢官秩云/中尉丞六百石當考按後志本注又曰執金
 吾七/千石    萬户縣令侯國相以/上並表
 太子衛率長漢儀/注     太子率更長後志令/千石
[028-15a]
 内者令丁孚/漢官 中書謁者令漢舊儀/
比千石
 太中大夫  郎中車户騎三将
 謁者僕射  期門僕射以上並表/
九百石荀恱漢紀充依良人秩視九/百石謹按史漢並亡此秩
八百石成帝陽朔二年除吏八百石/秩李竒曰除八百就六百
 太子家令茂陵/中書太史令元鳯中太史令夀王非太初/厯有司劾壽王史八百石古
  之大夫云考異議/論見六百石條
[028-15b]
比八百石
 諫大夫貢禹傳諫大夫比八百石表比/八百石顔注俸月九千二百
六百石
 将作少府監 詹事丞   水衡都尉丞
 廷尉左右平 三輔丞   三輔都尉
 郡長史   州刺史   郡太守丞
 郡都尉丞  萬户縣令侯國/相  以上並表/
 太子門大夫 朔方刺史  太子庶子以上/表注
[028-16a]
 公車司馬令漢官/儀     大廐令後志本注舊/有大廐皆六
  百/石    未央令   家馬令
 車府令   路軡令   騎馬令
 式道左右中候後志/注    廪犧令漢舊儀秩/六百石
 外史    閭師以上孝/平紀 黄門侍郎六典/
 御史大夫史 公主家令  武騎常侍司馬相如/傳顔注曰
  秩六/百石   太史令漢儀注/六百石
  考異漢儀注曰太史令屬太常秩六百石司馬遷
[028-16b]
  云僕甞厠下大夫之列臣瓉因謂太史令千石故
  比下大夫至元鳯中太史令張壽王非太初厯有
  司劾壽王吏八百石古之大夫作妖言亂制度三
  者之說皆不同以事理攷之當以六百石為正何
  者九卿之屬凡以令稱者皆六百石太史不應獨
  異就使其秩加於諸令漢表豈應軼而不錄又宣
  帝黄龍詔曰吏六百石位大夫有罪先請秩禄上
  通何武翟方進曰刺史位下大夫刺史亦六百石
[028-17a]
  耳以此推之太史所以稱下大夫者豈非以六百
  石之故歟奚必千石八百石而後可稱也補志亦
  云太史令一人六百石如此則知漢儀之言不妄
  耳
 太常掌故晁錯以文學為太常掌故應/邵曰掌故六百石史本傳
  考異漢書注引應劭之言以為六百石唐張守節
  史記正義引應劭之言乃云百石二說不同按晁
  錯以掌故遷太子舍人太子舍人纔二百石豈有
[028-17b]
  自六百石而為二百石猶謂之遷乎當以正義百
  石為正漢書六字盖衍文也
 下大夫
  考異朱愽曰刺史位下大夫謹按刺史秩六百石
  而以比下大夫者六百石尊爵也叔孫通朝儀吏
  六百石以上入賀邴曼容仕不肯過六百石宣帝
  詔曰吏六百石秩禄上通則比周之下大夫不為
  過矣又按孝恵詔曰爵五大夫吏六百石則又以
[028-18a]
  比五大夫者盖爵自公士至五大夫凡九級吏自
  百石至六百石亦九等爵秩尊卑適相等也王莽
  倣周制建官乃以千石為下大夫六百石為元士
  不相協矣
比六百石
 愽士    議郎    五官中郎
 左右中郎  謁者    戊巳校尉以上表/
 太子洗馬長注/丞相召事漢儀注/
[028-18b]
五百石成帝陽朔二年除吏五百石/秩李竒曰除五百就四百
 縣長侯國相成帝綏和元年長相皆/墨綬哀帝建平二年復黄綬
四百石
 丞相史   太尉史   大将軍史
 丞相少史  太子中允以上漢/儀注
 符節令漢官/ 縣丞    縣尉以上表/
 長安左右部尉六/典
比四百石
[028-19a]
 五官侍郎  左右侍郎以上/表丞相東曹掾西曹掾
  漢官儀注云或/曰後為百石
三百石
 縣長侯國相表/
比三百石
 五官郎   左右郎中以上/表丞相掾舊漢/儀志
 中黄門後志比百石注曰/後増比二千石
二百石
[028-19b]
 廷尉史   太子舍人以上/漢官左右馮翊卒史黄覇/傳
 縣丞    縣尉以上表/
比二百石
 丞相屬漢舊/儀注
百石
 丞相屬   丞相令史以上漢/舊儀注
 御史屬匡衡傳/左右内史卒史 郡國王經卒史
 廣行卒史以上儒/林傳     部從事
[028-20a]
 治事别駕以上漢官儀/   廷尉文學卒史兒寛/傳
 長安游徼  長安獄吏以上趙/廣漢傳
 太常掌故見六百石條注/  計食佐史及諸府屬
   禄秩下
論古人制禄之意有三優外官一也優小吏二也優故
老三也夫外官加優則勉於治民而無侵漁之患小吏
加優則亷於處已而無喪節之恥故老加優則來者知
勸而勉於事功矣古制内諸侯則畀之以祿而不以世
[028-20b]
嗣外諸侯則得以世嗣而不止於世禄其為優外秩可
知也王制天子之縣内諸侯禄外諸/侯嗣也又孔穎逹正議云云方五百里者其半
入於天子則方百里者亦如之今其所食者極於七十
里是入於天子者将四之一而已其為優小吏可知也
同上/自卿已下必有圭田五十畆而使𨽻農治之則特
免其征税之入是又優老重賢之恩也孟子/噫古人之
意何其仁之至義之盡耶是意也漢人盖得之矣夫上
自三公下至百石吏載見於百官表之注者固莫不有
[028-21a]
差等萬石中二千石月俸百八十斛二千石百一十斛/比二千石百斛千石八十斛六百石七十斛四百
石五十斛比四百石四十五斛三百石四十斛比三百/石三十七斛二百石三十斛比二百石二十七斛百石
十六斛自四百石至二百石為長吏百石以下有計食/佐史之秩是為小吏師古注及通典云按漢表不載真
二千石師古注又真二千石月得一百五十斛一嵗凡/得千八百石又按如淳注汲黯𫝊亦云諸侯相秩真二
千石月得百五十斛臣瓉注詹事引茂陵書秩真二千/石而百官表不載此秩所未諭也至東京百官志則有
此秩/爾其分秩之名有四如二千石之秩有中二千石有
真二千石有二千石有比二千石曰比者嵗得千二百
石曰真者嵗得千八百石曰中者嵗得二千一百六十
[028-21b]
石至其直謂之二千石者嵗得千四百石而已凡言中
滿也比言不及數也其餘則不滿二千石並漢官表顔/師古注中言
滿也比言/不及數也夫漢人所以為是四等之别者盖漢三輔事
浩繁皆秩中二千石選用二千石髙第入守滿嵗稱職
乃得為真者所以勉之也按王成為膠東相秩真二千/石後以流民多自古増秩為
中二千石其他趙/廣漢尹翁歸皆然此曰中者比四者之名然爾其制秩
之權有三或陞秩以答一時之勲勞或加秩以示一時
之恩意或貶秩以責後日之功效蘇武為典屬國能守
[028-22a]
出使之節乗馬延為将作大匠能董土木之役皆陞中
二千石按前表載典屬國本二千石後志載将作大匠/亦本二千石武帝時乗馬延又秩中二千石以
帝多興土木故増之宣帝時蘇武/留匈奴十九年亦陞中二千石盖陞秩之例霍光増
符璽郎秩二等霍光就符璽郎取璽郎/不肯光遂加秩二等元帝加司𨽻諸
葛豐秩光禄大夫本傳/盖加秩之例黄覇為京兆尹遂
貶秩還潁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京兆尹趙廣漢賊殺
不辜㑹赦貶秩一等盖貶秩之例並本傳/此或陞或貶
之權然爾噫孰知漢人制祿又有得古人之遺歟漢制
[028-22b]
侯相真二千石郡守二千石汲黯傳如淳注諸侯相秩/真二千石漢官表郡守二
千/石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博士特千石八百石比六
百石而已官表太中大夫比千石貢禹傳諫大夫秩八/百石官表又云比八百石漢表博士比六百
石/然公孫𢎞董仲舒本博士秩爾至遷左内史則為中
二千石補江都相則為真二千石公孫𢎞以博士為左/内史董仲舒以博士
為江都相/並本傳嚴助主父偃本中大夫秩爾至出守㑹稽則
為二千石補齊相則為真二千石嚴助為中大夫守㑹/稽主父偃為中大夫
補齊相/本傳盖漢人以内秩之卑而當外秩之崇所以使之
[028-23a]
樂於治郡而無輕外之心此優外秩何如也漢以中二
千石而至於百石所以禄守令者如此然號二千石者
月得俸百二十斛計之一年止於千餘號百石者月俸
十六斛計之一年㡬於二百内而鄉令丞亦如之足見
大吏之數虧而小吏之數優見上/故部刺史秩六百石
而縣令至秩千石中郎侍郎不過三百四百石而五官
三将車户騎乃秩比二千石或比千石者皆漢人以養
小吏亷潔之操表刺史六百石萬户縣令千石五官侍/郎左右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左右
[028-23b]
郎中比三百石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虎賁中郎将/監羽林中郎将比二千石郎中車户騎三将皆比千石
不然宣帝之益吏俸何以自百石以下光武又何以六
百石而下乃増於西京舊制乎此優小吏何如也宣紀/益天
下吏百石以下俸十五後光武紀建武二十六年増百/官俸其百石以上减於西京舊制六百石以下増於舊
制/至於公卿辭禄歸老於家往往亦賜之禄者有如石
奮自諸侯相以下大夫祿歸老周仁自郎中令以二千
石祿歸老張歐自御史大夫以上大夫禄歸老貢禹為
諫大夫秩止八百石以光禄大夫養病乃享二千石之
[028-24a]
厚秩並本傳亦/見致任條夫歸老于家至過其禄以與之其為優
老重賢之意又何如也唐之制祿奈何其不然乎太宗
減冗汰煩約為中制官之省至七百三十史臣以為不
濫而易祿若可取爾百官志/今以制觀之其有愧於古
多矣漢之縣令千石而唐一品乃七百石漢𥘉刺史六
百石而唐從一品亦六百石唐二品者五百石而漢之
博士乃比六百石唐從二品者四百六十石而漢之縣
長乃五百石通典京官正一品七百石從一品六百石/正二品五百石從二品四百二十石正三
[028-24b]
品四百石從三品三百六十石正四品三百石從四品/二百六十石正五品二百石從五品一百六十石正六
品一百石從六品九十石正七品八十石從七品七十/石正八品六十七石從八品六十二石正九品五十七
石從九品五十/二石漢志見上然則以此為唐人之失歟曰非也此固
失爾而猶未甚也職分之田尋遷貧户稅𤱔給粟其制
隨紊公𪠘之田寺監闗鎮各有頃數其費太冗唐自王/公以下
各有職田貞觀十一年以職田侵漁百姓詔給還貧户/視職田多少每𤱔給粟二斗謂之地予又凡京諸司各
有公𪠘田内而自司農寺二十六頃至率更府各二頃/亦各有差外而自大都督府四十頃至中戍下戍各有
差云云各前人自耕未種後人/酬其功直已自種者准租分𤼵公𪠘之錢任居市肆恣
[028-25a]
其囘易其法甚悖禇遂良上䟽近許諸司命史捉公𪠘/本錢諸司取此色人號為投錢令史
不簡性識但令身能慣販即依𥙷擬大率入捉五十貫/以下四十貫以上任居市肆恣其販易每月納利四千
一年凡輸/五萬云云然則以此為唐人之失歟曰非也此固失爾
而亦未至甚也國子博士啼飢託諷進學觧國子先生/晨入太學云云冬
煖而兒號寒年/登而妻啼飢廣文先生無氈賦詩杜甫甞贈鄭䖍詩/曰才名四十年坐
客寒/無氈唐之待小吏太薄非漢人之制矣州郡刺史月俸
千緡藩鎮帥臣動加十倍唐自中興以後方鎮益恣州/刺史月俸千緡而大鎮十倍
京官祿/甚薄唐之待外太重又非漢人所以待外之意矣雖
[028-25b]
致仕半祿見於建中職官分紀建中三年敕致/仕官所請半俸及賜物歸老半
料見於貞元唐徳宗正元五年蕭昕以工部尚書致仕/仍給半料初致仕官只給半禄無料上加
之以待/老臣然間見於元老舊臣又非若漢人之有常制此
所以有愧於漢也國家制祿之法周漢同意前代俸給
未有實數也雍熈則給之雍熙四年詔俸給之數宜從/優厚應百官俸錢給他物以
八分為十者自/今給其實數前代俸給未有實錢也祥符則給之祥/符
五年詔加文武職官月俸初後唐以軍儲不充百官月/俸折支非實請减半數而支實數後所去半實俸復虚
折三年復給實錢皇朝之制有一分/實錢三分折支景徳之後俸始全給前代俸給未有職
[028-26a]
田也至咸平則給之真宗咸平二年給/内外京官職田不惟此爾省冗
員之費而益職官之俸則開寳制也開寳三年詔吏員/冗多而求其治者
難也俸禄鮮薄而責以亷者無謂也與具冗員而重費/不若省官而益俸諸道宜差减其員舊俸外増給五十
省宫掖之費而優官吏之禄則寳元制也寳元元年詔/比省浮費自
乗輿服御及宫掖所須務從儉約若吏兵俸賜母得/裁减時欲捐吏兵俸帝曰祿廪有定制無變更云云
不惟此爾曰外秩曰小吏曰故老此三者尤祖宗之所
加意其為士大夫慮至矣自今觀之外官供給按月而
紹興二年上語及戢贓吏不可不禁然州縣官合得/請給宜按月支與使之食足然後可以養亷上曰然
[028-26b]
外官職田隨地而均慶厯二年詔兩府同議外官職田/有不均者均之有不給者給之
何優也盖厯嵗彌月於訟牒之勞負星戴月於廵警之
役坐受餽遺不若中都之官非時賜予不若近侍之臣
祖宗所以優之者此也噫出鎮太原念其領外尚加總
管以増給况小郡蕞邑乎真宗遣温仲舒鎮太原仲舒/曰藩方重鎮非敢有辭晩有
兒息年皆㓜稚若得改官端揆許携/家而往賜都總管添給敢不承命選人之職増以禄
熈寕四年中書言選人俸薄不足/以勵亷今欲月増俸米麦從之廵尉之官給以全
寳訓仁宗慶厯中詔廵檢縣尉捕/盗廵警其職至勞以全俸給之何厚也盖閒居俟
[028-27a]
闕於數年之久扶老携㓜於千里之宦朝虀暮鹽之願
未償仰事俯育之計曰廹祖宗所以厚之者此也噫職
為制誥憫其居貧猶特賜錢以償逋况小吏薄秩乎李/文
靖公沆知制誥太宗知其負人息錢曰沆為制詰俸/入㡬何家貧不給豈暇償逋耶特賜錢一百三十萬
化致仕俸半本官職源淳化中致仕官給半/俸以示敬賢隆老之意景祐致仕
俸同分司景祐三年詔致仕官舊皆給半俸而仕未顯/有或貧不能自給非所以優髙年養亷恥詔
自今兩省大臣監司以/上致仕給俸如分司官又何其賞之醲也盖脫簮公府
有不忘畎畆之懐歸伏私第而尚馳魏闕之念此養老
[028-27b]
優賢之念所以不能自己噫掛冠鄉閭猶赴公宴况區
區俸給乎政和中孫隣言諸州致仕官居鄉者乞降令/赴貢士宴擇其年彌髙者而敬事之使長㓜
有序献酬有禮人知里/選之法孝弟之義從之此愚三咏三嘆祖宗之盛典也
雖然俸禄鮮薄責亷無謂此開寳天子之語是語也天
子言之可也見上/衣食不足安肯理事此元祐大臣之
語是語也大臣言之亦可也高宗讀寳訓至司馬光為/相每詢士大夫私計足否
人怪而問光光曰倘衣食不足安肯為朝廷理/事服聖訓曰今之俸禄不按月支非養亷隅為士夫
而介之於此得無不可乎出任之初不念温飽王公曽
[028-28a]
未嘗以禄秩為意王公曽初為状元或曰状元一生/喫著不盡曽曰曽平生不在温飽
州之俸推濟窮民扈稱未嘗以外請為念扈稱為梓州/運使嵗飢出
禄米以/賑民歸第之日納還俸劵富鄭公亦未嘗容心於祠
富弼辭疾歸第/以其俸劵還府天下夫豈無若人哉風雨如晦雞鳴
不已此盖豪傑之士有非區區爵禄所能易其節耳愚
故曰養亷之禮在朝廷不可不厚自養之學在士大夫
不可不勉
   兼官
[028-28b]
禹為司空兼宅百揆羲和四人兼任四時然則兼官行
事其唐虞之制歟書/夫兼而行之則有餘專而行之則
不足以有限之官難以處無窮之事此官不必備亦惟
其人官事不攝未為知禮也成周設官寔法唐虞成王
之時周公以三公兼冢宰召公以三公兼宗伯蘇公以
三公兼司寇畢公毛公以三公兼司馬司空至成王季
年芮伯彤伯衛侯實専領司徒宗伯司馬之職其餘大
抵皆兼官也書蔡仲之命周公位冢宰正百官餘並見/立政周官顧命通典注按頋命太保領冢
[028-29a]
宰畢公領司馬毛公領司空别有芮伯為司徒彤伯為/宗伯衛侯為司寇則同時三公各兼一卿之職此引安
國注穎逹䟽云/也詳見頋命注夫百官之中六卿為重而皆得兼之况
於羣有司乎嘗以周禮攷之二郷則公一人是六卿兼
鄉大夫也同上卿大夫/每鄉卿一人不惟此也太史下大夫爾蘇公
以三公兼之太史司冦蘇公是也周禮太史下大夫二/人立政太史司寇蘇
公/司盟命士爾太公亦以三公兼之載在盟府太師職
之是也左傳僖二/十六年抑不惟此也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
戎僕戎右有軍旅則用之並夏官/甸祝田僕有田獵則
[028-29b]
用之春官甸祝掌四時之田/夏官田僕掌御田輅有喪紀則用夏采喪紀天/官
夏采掌大喪之冕服復于太祖/春官喪祝掌大喪勸防之事有盟祝則用詛祝春官/詛祝
掌盟/記是皆有事則兼無事則闕矣故夫六官之中以春
夏秋冬率以多少相乗除大約一官凡五百人則六官
凡三千人而兼攝者意其必相半焉雖然官雖兼領而
人未有不稱職雖並行而事未有不當三公為卿道揆
法守皆舉也見上/六卿出将軍政民事皆通也司馬凡/制軍軍
将皆/命卿古人設官豈不簡而盡歟漢唐以來官非不攝也
[028-30a]
然闕者未必當兼兼者未必皆當所以有歉於唐虞成
周之治漢制以本官而任它職者固謂之兼以髙官而
攝卑職者又謂之領王尊轉守槐里兼行美陽之令本/傳
王尊為虢令轉守槐/里兼行美陽令事常惠以右将軍兼典屬國本傳/
兼職也桑𢎞羊以治粟内史領大司農漢百官/表下劉向以
光禄大夫領校書劉向傳以光禄大夫領校秘/書天禄閣子劉歆亦領校書此領職
也夫兼縣令兼屬國領司農領校書亦常制爾有如車
騎将軍張安世度遼将軍范明友而兼光禄勲後将軍
[028-30b]
趙充國右将軍王莽而兼衛尉或以左将軍兼太僕上/官
桀以上並/漢表下或以後将軍兼少府趙充國為後軍兼衛/尉水衡少府見本傳
将軍中朝也光禄勲衛尉太僕少府外朝也孟康曰大/司馬左右
前後将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八百石為外朝舉外朝之職悉并於
中朝至使公卿亡所職掌而事權皆屬於諸将軍之手
此皆武宣以後踈逺外庭而隂奪其職也漢之兼官其
果周意乎霍光為大司馬大将軍領尚書自是而後霍/光
傳武帝以光為大司/馬大将軍内領尚書張安世以車騎将軍領蕭望之以
[028-31a]
前将軍領師丹以左将軍領異時王鳯諸人皆以将軍
領之並本/傳内領尚書外領兵馬軍國之制専於一人所
以基漢家之禍者盖在此漢之領官其果周意乎唐制
有所謂攝如侍中之攝吏部杜如晦職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搃監東宫兵馬進
位尚書/右僕射有所謂領如平章之領度支肅宗寳應元年元/載同平章事領度
支轉運使如故廣徳元年劉晏/同平章事領度支等使如故有所謂兼如宰相之兼
兵部通鑑姚崇三為宰/相皆兼兵部尚書然以宰相下行有司之事有司
上侵宰相之權未免有紛紛變更之弊夫宰相兼有司
[028-31b]
而有司攝宰相周人亦未嘗不然爾然周公之統六官
不過持其大要未有如房杜之徒日閱訟牒之煩且勞
元齡傳帝曰公為僕射當助朕廣耳/目比聞閱訟牒日數百豈暇求人哉周公之兼冢宰
盖以三公兼之又豈有如岑文本之徒以侍郎微賤得
専機要哉魏徴以秘書監恭預朝政岑文本以侍郎/専典機要張亮以刑部尚書恭預朝政
猶可也在外之官大攝小重攝輕郡守之職總於諸侯
帥郡佐之職移於部從事白居易江州司馬壁記自武/徳以來庶官以便宜從事大
攝小重攝輕郡守之職總於諸侯帥郡佐之職移於部/從事故自立五大都督府至於上中下郡司馬之事盡
[028-32a]
去惟員/與俸在甚至諸道帥臣兼觀察之使江南觀察使即宣
帥兼之荆南觀察使即潭帥鄂帥兼之元城先生曰唐/制諸道帥臣兼
觀察使之權故藩鎮無有紏舉是以江南觀察使即宣/帥為之荆湖觀察使即潭帥鄂帥為之其餘諸州亦復
如/此兵衆地廣無有糾其非者卒為唐家三百年之患止
由兼權太重耳嗟夫漢以将軍兼九卿領尚書而有外
戚之禍唐以帥臣總郡守兼察使而致藩鎮之變後之
為國者可不鑒哉國朝兼官之制何如也中書主民樞
宻主兵若不相屬爾然慶厯興師章得象以宰相兼樞
[028-32b]
宻院元輔表慶厯二年七月夷簡得象并兼判樞宻院/又慶歴二年二邉用兵富公言邉事繫國安危不
當専委樞宻國初范質王漙宰相兼知樞宻院事今兵/興宜使宰相以故事兼領仁宗遂以夷簡判樞宻院章
得象兼樞宻使又紹興七年宰臣張浚/兼樞密使趙鼎秦檜亦以左僕射兼紹興用兵張浚
亦以宰相兼樞宻使見上/即畢公領司馬也宰臣論道
史官脩史若不相闗爾然咸平李沆以平章兼脩國史
元輔表咸平元年十月李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脩國史紹興吕頥浩以僕射兼
脩國史中興㑹要紹興二年詔左/僕射吕頥浩兼提舉脩史即蘇公兼太史也宰
執兼太子師傅其格心至矣官制舊典仁宗建儲置三/少各一人丁謂兼少師馮
[028-33a]
拯兼少傅是時實為東宫/官餘多以為宰相致仕官諫官兼脩起居注其奏事便
熈寕四年同修起居注同知諫院張琥言今後起居/注當令諫官一員兼領所貴左右史之職不廢詔諫
官兼修起居注者後殿侍立亦/許奏事更不栘牒閣門長編此國朝兼職之善也然
可兼則兼不可則否有如樞宻承㫖兼馬軍司均為兵
職也然范祖禹力言之何者盖樞宻有發兵之權而無
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彼此相維
不可専制今樞宻而任管軍發兵握兵合而為一故不
兼之矣范祖禹言伏見樞宻副都承㫖曹誦權馬軍司/祖宗兵法本於樞宻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
[028-33b]
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今/副都承㫖為樞宻属官權任管軍是本軍之地又得握
兵合而為一非/祖宗制兵之意中舍而兼給事均為駁職也然曾鞏深
言之何者盖中書則有舍人主行門下則有給事主讀
以舍人預封駁不失為正救以舍人兼主讀不過為将
順今主讀一事給事任之中舍復兼之不㡬太過歟曽/鞏
言中書則有舍人主行門下則有給事主讀尚書則有/左右丞郎受付各有分守不相侵踰故自來舍人不兼
給事近給事封駁中書録黄三省進呈却令舍人書讀/行下臣恐有隳官制又舍人雖主行詞命封還詞頭者
盖鮮康定間富弼當制封還遂國夫人之命後胡/宿歐陽修皆援弼例封還遂以為常曽鞏聞見録至此
[028-34a]
而後見國朝設官之㫖逺矣哉夫何元豐大臣為右相
而兼中書侍郎中書取㫖其權獨重凡所除吏門下皆
不預聞此蔡確以私意廢祖宗法也元豐改官制確先/說王珪曰公久居
相位必拜中書令故珪不疑一日確宻言三省長官位/髙不預設只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中書侍
郎各主兩省事上以為然確獨専政柄凡除吏珪不與/聞初輔臣有言曰中書獨取㫖事體太重上曰不當公
此亂體/統也崇寕奸臣為太師而領三省事號為公相使宰
執居其下不敢與抗朝廷大柄在其掌握此蔡京以私
意廢祖宗法也蔡絛國史補蔡京為太師兼領三省事/號公相京子免門下省盖以樞宻使皆
[028-34b]
過門下不欲/在兵柄故也噫君子以公兼之而事舉小人以私竊之
而法隳則知在人不在官在事不在職爾今日欲行兼
官之制昔有周典今有家法愚不敢贅言
   試守權行
論試守之法莫善於漢論權行之法莫不善於漢漢制
官卑而職重者試守官闕而卑攝者權行至權之者即
漢人之所謂假也愚嘗考其本末而論之凡守官皆序
舊階不食全俸百官/表宣帝元康元年書守京兆彭城太
[028-35a]
守遺五鳯元年書守左馮翊渤海太守信守官皆序舊
階是也漢表/平帝令二百石以上一切滿職如真食者
謂諸官吏初除皆試守一嵗乃為真食全俸平帝初即
位故令為真守者不食全俸是也平帝紀/凡守官滿嵗
稱職者為真不稱者遣歸故官東都太守韓延壽守左
馮翊滿嵗稱職為真潁川太守趙廣漢守京兆尹右輔
都尉王訢守右扶風皆稱職為真以是知守官滿嵗稱
職為真然也並本/傳潁川太守黄覇守京兆尹坐事連貶
[028-35b]
秩數月詔歸潁川太守官以是知不稱職者歸故官然
本傳/盖漢守官之制大抵若此故有以六百石秩試
守御史大夫者朱雲傳/有以泰山太守入守大鴻臚者
表蕭育/令丞可知也則如御史臣光守尚書令史記三/王世家
胡建守軍正丞本𫝊/府史可守也則如邉通之守丞相
長史張湯傳/路温舒之守廷史本傳/至若宰相罷免亦
有復為九卿列大夫者表下/是不特三輔為然也愚觀
漢儀有云武帝置十三州刺史刺史舉茂才移名丞相
[028-36a]
考召取三科明經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劇一科皆試
守滿嵗為真則是制也其殆起于武帝乎漢官儀云武/帝置十三州
刺史刺史舉民有茂材移名丞相考召取三科明經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劇一科詔選諫大夫議郎博士諸
侯王傅太僕郎中令取明經選廷尉正監平案章取/明律令選長安三輔令取治劇皆試守滿嵗為真
者武帝銳意事功欲驟用文學材智之壬故特置守官
用以處資淺之人耳一時奮志勵職立事興功無有隳
堕廢弛之態寕非試守之法莫善於漢歟夫行者如太
僕賀典敬容平陽侯曹窟皆行御史大夫都尉王尊宗
[028-36b]
正劉徳皆行京兆尹大中大夫劉歆則行太常少府樂
成則行大鴻臚此行職之例也已下並漢/百官表下然御史可行
也九卿可行也若張湯為御史大夫行丞相事表/不求
副丞相而有覬覦代位之心觀其以見知之罪致荘青
翟其用意可見爾本傳/杜佑謂漢御史大夫其心冀幸
丞相物故乃隂私相毁害欲代之通典漢凡為御史大/夫而丞相次也其心
兾幸丞相物故或乃隂私相毁欲代之注見史記又曰/鄭𢎞為大夫守之數年不得匡衡居之未滿嵗而丞相
馳即/代之其知之矣此行丞相之失也夫假者燕倉為假田
[028-37a]
使者趙充國為假司馬本𫝊趙充國為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杜勲以軍侯
為假丞陳湯傳/此假職之例也然使者可假也司馬可
假也丞皆可假也若曹參為假左丞相以屯闗中本傳/
以古人論道經邦之任而用借為将者之威重輕相職
而重戰功豈古人之意邪故班固官表載漢初丞相特
錄蕭何而曹參則削之其知之矣按漢百官表下漢初/丞相但言蕭相國不
言曹參又按通典渭漢二年拜曹參為假左丞相即漢/初丞相當有左右今漢表特言一丞相疑誤縁漢初丞
相以征伐而借名未甞居位如韓信以左丞相擊魏樊/噲以定韓王信而遷左丞相酈商以破臧荼遷右丞相
[028-37b]
則非特曹參而止漢表獨載蕭何餘則不載正/此意也通典因參之名而疑漢表之誤非也此假丞
相之失也嗟夫丞相大臣也朝廷百執之望也今御史
行之以奪其權為将假之以竊其名而以漢人行假之
法果善乎唐制以職事髙者為守以職事卑者為行未
為正命者為試行守之法君子未暇論之今觀其試法
未嘗不嘆其非也自則天舉人不問賢否咸加擢拜大
置試官以處之試官盖起於此當時授遺補者六十一
人授侍御著作者各二十四人授校書衛佐者二十二
[028-38a]
人噫何濫耶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此唐人之謡所
以譏試官之失也通典天授二年凡舉人無賢不肖咸/加擢拜大置試官以處之試官盖起
於此也注試者未為正命凡止官皆稱行守其階髙而/官卑者稱行階卑而官髙者稱守階官同者並無行守
字太后務收物情十道使舉人并州縣令王山耀等六/十一人並授拾遺補闕懐州錄事參軍崔献可等二十
四人並授侍御史并州錄事參軍徐所等二十四人並/授著作郎魏州内黄縣尉崔宣道等二十二人並授衛
佐校書郎御史等故當時諺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推侍御史甌脫校書郎試官自此始也國朝
改官制之後遂立行試守之法髙一品為行下一品為
守下二等為試品同則否元豐四年詔自今職事官寄/禄髙一品者為行下一品者
[028-38b]
為守下二品者為試/品同者不用行守試如舊光禄大夫視左右丞正議大
夫視六曹侍郎通議大夫視給事太中大夫視諫議今
之六曹侍郎自光禄大夫除是髙一品以行書之自通
議大夫除是下一品以守書之自太中大夫除是下二
品以試書之若除以正議大夫則品同不書矣元祐以
來復置權尚書權侍郎權尚書依守侍郎而權侍郎則
以未歴給舍及待制以上者加之所以待資淺之官元/祐
置權尚書俸賜依守侍郎班序在正尚書之下崇寧罷/紹興八年復置權尚書元祐置權侍郎未歴給事中中
[028-39a]
書舍人及待制以上者並帶權字禄/比諫議大夫崇寕罷建炎四年置此行守試權之法
至是始備矣然階尊官卑曰行可也階卑官尊曰守可
也官與階等不用可也此三者足以該之矣而自守之
下復加以試贅爾此蔣之竒謂通議以下除侍郎不必
云試者非以試為贅耶紹聖四年蒋之竒言且如正議/大夫視六曹侍郎光禄大夫視
左右丞通議大夫視給事中今六曹侍郎自正議大夫/除則官與階等不守不行可也自光禄大夫已上除則
階尊官卑謂之可行也自通議大夫以下/除則階卑官尊謂之守可也何必云試哉自試之下復
加以權煩爾此翟思謂尚書侍郎不宜去行守試而加
[028-39b]
權者非以權為煩耶紹聖四年翟思言神宗官制元祐/浸以變亂如尚書侍郎宜去行守
試而加權者學士待制校理有/兼尚書侍郎者詔有司釐正雖然此特官名之紛紛
耳今日四者並用未易輕變也惟選官以法任官以人
循漢人之試守懲漢人之行假則亦成周之六典矣不
然漢用試法而法舉唐立試官而官濫豈非推而行之
存乎人乎
 
 古今源流至論續集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