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9 山西通志-清-覺羅石麟 (master)


[203-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百三
  藝文二十/二 記三/

  游龍山記          麻 革
余生中條王官五老之下長侍先人廼觀太崋迤邐東
游洛因避地家焉如女几烏權白馬諸峰固已厭登飽
經窮極幽深矣革代以來自鴈門踰代嶺之北風壤陡
[203-1b]
異多山而阻色往往如死灰凡草木亦無睟容嘗切慨
歎南北之分何限此一嶺地脈遽斷絶不相屬如是耶
越既留滯居延吾友渾源劉京叔嘗以詩來盛稱其鄉
泉石林麓之勝渾源實居代北余始而疑之雖然吾友
著書立言蘄信於天下後世者必非誇言之也獨恨未
嘗一游焉今年夏因赴試武川歸道渾水修謁於玉峰
先生魏公公野服蕭然見余於前軒語未周浹驟曰是
邦諸山若南山若柏山業已游矣惟龍山為絶勝姑缺
[203-2a]
兹以湏諸文士同之子幸來殊可喜乃選日為具拉諸
賔友騎自治城西南行十餘里抵山下山無麓乍入谷
未有竒沿溪曲折行數里草木漸秀潤山竦出嶄然露
芒角水聲鏘然鳴两峰間心始異之乂盤山行十許里
四山忽合若拱而揖環而衛者嘉木竒卉被之葱蒨醲
郁風自木杪起紛披震蕩山與木若相顧而墜者使人
神駭目眩又行數里得泉之泓澄渟滀者焉洑出石罅
激而為迅流者焉陰木蔭其巔幽草繚其趾賔欲休咸
[203-2b]
曰莫此地為宜即下馬披草踞石列坐諸生瀹觴以進
酒數行客有指其西大石曰此可識因命余余乃援筆
書凡游者名氏及游之歳月而去又行十許里大抵一
峰一盤一溪一曲山勢益竒峭樹林益多杉檜栝柏而
無他凡木也溪花種種金間玉錯芬香入鼻幽遠可愛
木蘿松鬛罥人衣袖又縈紆行數里得岡之高遽陟而
上馬力殆不能勝行茂林下又五里两嶺若岐中得浮
屠氏之居曰大雲寺有僧數軰來迎延入館於寺之東
[203-3a]
軒林巒樹石櫛比楯立皆在几席之下憇過午謁主僧
英公相與歩西嶺過文殊巖巖前長杉數本挺立有磴
懸焉下瞰無底之壑危峰怪石巑岏巧鬭試一臨之毛
骨森竪南望五臺諸峰若相聨絡無間斷西北而望峰
豁而川明村墟井邑隐約微茫如奕局然徜徉者久之
夤縁入西方丈觀故侯同知運使雷君詩石及京叔諸
人留題廻乃徑北嶺登萱草坡蓋龍山絶頂也嶺勢峻
絶無路可躋歩草而往深弱且滑甚攀條捫蘿疲極乃
[203-3b]
得登四望羣木皆翠杉蒼檜凌雲千尺與山無窮此龍
山勝槩之大全也降乃復坐文殊巖下置酒小酌日既
入輕煙浮雲與暝色㑹少焉月出寒隂微明散布石上
松聲翛然自萬壑來客皆悚視寂聽覺景愈清思愈遠
已而相與言曰世其有樂乎此者與酒醺談辯蠭起各
主其家山為勝如郭主大崋劉主兹余主王官五老更
嘲迭難不少屈玉峰坐上坐亦怡然一笑詩所謂善戲
謔兮不為虐兮者政如是也至二鼔乃歸卧東軒明旦
[203-4a]
復來各有詩識於石午飯主僧丈室已乃循嶺而東徑
甚微木甚茂宻僅可通馬行又五里至玉泉寺山勢漸
頗隘樹林漸稀濶顧非龍山比寺西峰曰望景臺險甚
主僧導客以登歴嶔崟坐盤石其旁諸峰羅列或偃或
立或將仆墜或屬而合或離而分賈竒獻異不一狀北
望川口最寛肆金城原野分畫條列歴歴可數桑乾一
水紆繞如玦觀覧曠達此玉泉勝處也從此歸路嶮不
可騎皆歩而下重溪峻嶺愈出愈有抵暮乃得平地宿
[203-4b]
李氏山家卧念兹游之富與夫昔所經見而不能寐若
太崋之雄尊五老之巧秀女几之蜿蜒烏權白馬之端
重兹山固無之至於奥密淵邃樹林薈蔚繁阜不一覧
而得則兹山亦豈可少哉人之情大抵得於此而遺於
彼用於所見而不用於所未見此通患也今中書令湛
然公紀西域事稱金山之秀李子微貽友書論和林之
勝有過於中州者不知天壤之間六合之内復有幾龍
山也因觀山於是乎有得徒以文思淺狹且游之亟無
[203-5a]
以盡𤼵山水之秘異時當同二三友幅巾藜杖于于而
行遇佳處輙留更以筆札自隨隨得隨紀庻㡬兹山之
髣髴云
  太原府學文廟記      趙 渢
自虞夏殷周設國學之法以養天下士取以備百執事
之選故能卒相治功漢魏以降學校聿興而名士軰出
然則取士雖不一塗而學校得人為多故天下不可一
日無學校也信矣太原自周秦隋唐以來控扼西北皆
[203-5b]
為重鎭分虎符者例皆修障隧飾戈矛以捍患禦侮為
事何暇議學校乎我皇朝應天順人蕩海平嶽教燭窮
奥威震荒遐六七十年間無犬吠之警今之太原遂為
内地府舊有學離兵革之後蕩毁無餘至天㑹九年耶
律公資讓來帥是邦歎舘弗修但取故官舍餘材以成
之正隆初完顧宗憲為尹稍加繕完大定丙午張公子
衍為亞尹楊公伯元為漕貳二公以殿宇卑隘立建賢
堂於两廡間制度蓋未廣也聖上嗣服大政宗儒尚文
[203-6a]
明昌二年以前中都路都轉運使張公大節出尹太原
太原於公為鄉郡故尤以宣布教條淬勵風俗為己任
始至首謁先師見其棟宇卑陋階廡狼籍喟然歎曰是
足以上副皇朝右文之意乎乃量功命日撤故就新始
自大殿重加整飾周以翠甓華而不侈考禮為宜因中
門两翼構為外舍各三楹分六齋又建大堂於賢堂之
南儼雅清潔望之生敬故講堂去殿不數歩無階陛可
以升降闇翳廹隘不堪其陋今北選二十歩有竒隆基
[203-6b]
三尺餘高壯偉麗與大殿相輝映復構屋十楹左右為
齋十六稍南又各建六楹分八齋及外齋總三十楹講
堂之後提學教授正録之位序咸在焉講堂談經既有
堂與齋矣儲粟藏書既有庫矣飲食有庖祭祀有器秀
茂之士其至如歸公乃詣學召集諸生諄諄勸誘不啻
如賢父兄之切至也是年登龍飛榜者學籍凡七人翰
林應奉王澤首冠多士先是公持横海節亦時修飾學
宮督課儒業學生徐韙是舉遂魁天下并滄皆古名鎭
[203-7a]
以學校之廢故久無登科者一旦興學二人繼成大名
則知張公教養之勤豈非其效騐耶嗚呼農夫耕腴其
獲也必豐商賈資厚其利也必倍不耕而無資其求也
必無獲今夫巍冠博帯廣袂之衣傲然遊其中者雖有
瑰傑之才茍無學術以濟之其將何獲要之士貴業之
勤而志之篤也方今貢舉之法既取詩賦以振天下英
雄之氣又談經義以傳先哲淵源之學使放蕩者退而
有所拘空踈者望而不敢進其所以籠天下之俊造無
[203-7b]
所遺矣士生此時可謂厚幸諸生業精於勤他日登巍
科行所學光明秀傑輝耀士林以取卿相者足以為張
公之榮矣不究其本根肆其懈惰望洋而歎自崖而返
進不能取科名以經世退不能抱仁義以勵俗皆張公
之罪人也乃叙其梗槩以告來者使勉於學以副張公
責望之意
  公孫厚士祠記        何師常
古之忠臣烈士見得思義見危授命有殺身以成仁使
[203-8a]
稱名於後世其功或流於管絃其事或見於方䇿庻傳
不朽者也今之九原即古趙氏田邑按山海經云忻水
東歴程侯北山下舊有采金穴故謂之金山隋書秀容
縣有程侯山九域志亦載此山乃趙地禮記檀弓謂趙
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即此又云晉獻文子成室諸大
夫𤼵焉張老有言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
斯聚國族於斯文子者武也承張老頌而歎曰得斯三
者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䟽曰九京即九原文
[203-8b]
子家世舊塟地也故以京而為原今定襄東襄子陵仍
存或云趙氏之塟在於襄陵乃武之後非武之先隋精
道寺碑云地連三晉城𢃄九原盧君竊號之邦趙氏言
歸之地遷史以為南并北代非此何謂焉迄今九原以
公孫為里而有三社其中社猶有古塚以祠荒而遷於
附路與州南程嬰祠乃九原古雙祠也亦云其墓在焉
彼有仇由之藏山絳陽之舊墓不知摭何而所載未能
詳於此者昔趙盾專國政於靈公之時以公益驕盾驟
[203-9a]
諫而弗聽生熊蹯胹殺宰人持其尸出趙盾見之公以
此懼而欲殺盾盾素仁愛人嘗所食桑下餓人反扞救
盾盾以得亡未出境而趙穿弑靈公立襄公弟黑臀是
為成公盾復反任國政君子譏盾為正卿亡不出境反
不討賊故太史書云趙盾弑其君至景公時盾卒諡為
宣孟子朔嗣之景公三年朔為晉將下軍救鄭與楚莊
王戰河上朔娶成公姊為夫人屠岸賈始有寵於靈公
嘗欲誅趙氏至景公而為司寇乗趙氏世衰將作難乃
[203-9b]
治靈公之賊以攻朔徧告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為賊首
以臣弑君子孫在朝何以懲辠請誅之韓厥曰靈公遇
賊時盾在外先君以為無罪故不誅今諸君將誅其後
是非先君之意妄誅謂之亂臣有大事而君不聞是無
君也賈不聽厥告朔以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絕趙祀
朔死不恨厥訴以疾不出賈擅命與諸將誅趙氏於下
宮殺朔同括嬰齊悉滅其族朔妻有遺腹走匿公宮朔
客公孫杵臼謂朔友程嬰曰胡不死嬰曰朔婦有遺腹
[203-10a]
若幸而生男當立之即女也徐死耳居無何朔婦娩身
而生男賈聞之索於宮中夫人置兒於袴中祝之曰趙
宗滅乎若號即不滅若無聲及索兒竟無聲已脱嬰謂
杵臼曰今一索則不得復索之如何杵臼曰立孤與死
孰難嬰曰死易立孤難杵臼曰趙氏先君遇子厚子强
為其難者吾為其易者請先死遂謀他人嬰兒負之衣
以文葆匿於此山嬰出謬謂諸將曰嬰不肖不能立趙
孤誰能與我千金告匿孤處諸將皆喜而許之遂𤼵師
[203-10b]
隨嬰攻杵臼杵臼謬曰小人哉程嬰也昔下宮之難不
能死與我謀匿趙氏孤兒今又賣我既不能立忍賣之
乎抱兒呼曰天乎天乎趙氏孤兒何罪請活之獨殺杵
臼可也諸將不許俱殺之諸將皆喜趙族滅矣豈知真
孤乃反在程嬰卒與俱匿於山中十有五年景公疾卜
之大業之後不遂者為祟景公問韓厥厥知趙孤在乃
曰大業之後在晉絶祀者其惟趙氏乎夫自中衍者皆
嬴姓也中衍人靣鳥噣降佐殷帝太戊及周天子皆有
[203-11a]
明徳末及幽厲無道而叔帶去周適晉事先君文侯至
於成公世有立功未嘗絕祀今吾君獨滅趙宗國人哀
之故見龜策惟君圖之景公問趙尚有後乎厥具以實
告於是景公與厥謀立趙孤兒召兒匿於後宮諸將入
問疾景公因厥之衆以脇諸將而見趙孤諸將不得已
乃曰昔下宮之難屠岸賈為之矯以君命并命羣臣非
然誰敢作難微君之疾羣臣固且請立趙後今君有命
羣臣之願也於是召趙孤程嬰徧拜諸將遂反攻賈滅
[203-11b]
其族復以田邑如故孤名武既復子為成人嬰辭諸大
夫謂武曰昔下宮之難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謀立趙
後今立子既成人復其位我將下報宣孟與杵臼矣武
啼泣頓首固請曰武願苦筋骨以報至死而安忍去我
死乎嬰曰不可杵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報
是以我事為不成遂扼喉而自殺武服齊衰三年為之
祭邑春秋祀之世世勿絕以此知昔日盾之異夢趙史
援占之曰非君之身乃君之子孫絕而後好誠不妄焉
[203-12a]
  開廣濟民渠記        張元詰
國之本在農農之資在水水之為利廣矣大矣原其性
之潤下功之濟物而注瀉無窮周流不息淪浹之道詎
非溥哉孝子河者𤼵源孝義之西山百餘里一水自高
唐之西北㑹於白壁之左次南二水合流四派縈紆遶
郭東注入於汾其於常也救旱之功為最郊之西南層
巔崇丘屬溪駢壑經積雨支流吞幷洶湧之勢洪波怒
濤不下二三丈邑東卑下之田舄鹵之地變為膏腴民
[203-12b]
實賴之自正隆二載雨不時降邑民蘓公仲禮者世習
儒業宋公淇者精通筭術以積水窺管知地形高下二
公慨然相謂曰今之大旱編户愁歎孝子河岸高百丈
開崖穿洞流渠行水糾多工成之可以救旱今雖不及
興嗣歳不亦可乎聞者忻從集工七十五公以己錢代
買渠地十餘里費千餘貫就藥家里河口三處卜七月
十九日啓土率衆渠長監部入役莫不相勵而樂為之
導及邑之東北司馬里上下二十里中間地之凸者削
[203-13a]
而平坎者積而坦堆阜者鑿而深之缺窪者補而完之
斷岸則刳木為槽以通焉積工至次年四月二十五日
落成三年月日也牛車併人力總二萬二千衆工孫竒
等推舉二公作都副水頭立劵分水酧之㳂渠枯骨以
瓦棺塟於寺之陰㑹朝廷賜廣濟院二公及衆工相謂
南北地八畝施院下所塟枯骨利及幽㝠名渠以廣濟
不亦宜乎且田之瘠者一溉之效稼穡如雲變磽确為
膏腴轉貧窶為康阜此濟之廣又可知矣夫先王之治
[203-13b]
天下也始於一夫之遂成於萬夫之川有瀦以聚之有
防以泄之史起導漳水以灌鄴白公引涇水以注渭民
至今歌之二子建一時之功垂萬世之利寧讓前賢之
嘉績也哉同導河者五仇家里王家里仙開觀龍渠皆
不就獨此渠成焉則二公之功尤有不朽者爰是紀其
始末俾後世知創始固難而成之非易易也
  襄垣修城記         楊 丹
襄垣縣古韓州也封域𢎞廣殆將百里而遙東連巨鎭
[203-14a]
北背喬峰峻巘大壑深巖多人迹之所不能至者國家
收復之初奸雄繼踵蟻聚蜂屯嘯集林谷每黨不啻數
千人號曰紅巾動則彌岡絡阜旌旗繽紛鼙鼔震疊數
窺是邑直欲鯨吞虎噬立見虀粉於是郊邑相通舉無
壁壘洞然九逵之地故闔縣之民扶老擕㓜奔走不暇
幸延朝夕之生實賴令尹韓公抱忠貞之節懷慘怛之
愛披堅執鋭争為先登不顧矢石前攻後突若陷無人
之境用能折馘執俘殲厥渠魁遂稍稍引去於是命民
[203-14b]
興役且戰且築寇至則荷戈而禦敵寇退則挈杆而赴
工故内城不日而具因俾百姓萃居其中得保首領庻
全族類其利溥哉爾後比及二年元凶羣醜雖漸夷滅
尚有遺類為吾民害天㑹九年春韓公又囑其耆老而
議之曰内城起於倉卒姑濟一時之難然地甚狹廹而
不能容民蓄衆今將建大城以周其外可復許乎聞者
莫不忻然而從遂經營搆畫計其貧富為之等差分部
定力咸適均平故人皆踴躍盡瘁更相勸督一無偷惰
[203-15a]
曽不踰旬而百堵皆興昔謂説以使民民忘其勞信斯
言也其城週環六里三十歩其墉高二丈厚二㝷之半
其壑深二仭其上睥睨具焉闢以四門層樓上起壯麗
可觀故倉廪府庫可得而長保也神祠佛宮可得而致
飾也庠序可得而開設也市井可得而陳列也居民可
得而安定也編民咸喜室家相慶人人皆自謂更生之
福矣嘗觀有建一橋梁以通險阻達一水泉以利灌溉
善則善矣其利蓋小然人可得而歌頌之矧乃成城之
[203-15b]
功哉夫城者所以保内捍外以聚人民扄鑰土宇緘縢
地維斯乃久大之功無疆之利雖著竹帛勒鐘鼎不為
過矣韓公之築斯城也鋭然亡優柔姑息之心所以能
興百世之利由是觀之則其為政可知也朝廷嘉其有
功遂以榮遷經任迨今幾六年矣政聲流美噫襄垣山
水秀異才士風流淳美又得宰平之賢政事訟理一境
無虞四民安業可不善而紀之謹即其事而述之非溢
美耳
[203-16a]
  潞州儒學記         毛 麾
禮經有言曰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又曰君子
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是以家有塾黨有庠遂有序
國有學蓋由教化之本太平之原靡急於此一日而不
可廢也自封建五等之爵罷天下為郡縣承流宣化共
理之效責夫守令號師帥之官其間遵古制迹掄選賢
能稱為得人享祚長永惟漢唐為最如漢之文翁唐之
常袞又其超卓著見者也文翁守蜀起學成都市擇諸
[203-16b]
生開敏有才者親加飭勵待以殊禮吏民榮之争為弟
子富人出錢求之大化僻俗學於京師者比蜀於齊魯
至孝武帝令郡國皆立學遂從文翁始袞為福建觀察
使初建人未知學袞大設鄉校使作文章躬勤講道與
之鈞禮游饗得預習為一變歳貢士與内州等厥後建
蜀名士軰出聲動海内二公各立生祠春秋配享迄今
宗仰顧不美哉皇朝龍興太祖應天順人以武定寰宇
太宗聖烈丕承卒其伐功雖誕布文徳以綏遠邇而儒
[203-17a]
學之事未遑徧舉逮世宗撫運御極猶殷高宗周宣王
懋中興之業乃賁明庻政表章六藝即京府立教養之
法合菁莪樂育人才之雅外官到任謁境上神祠首詣
宣聖文明文治寢以隆昌矣主上嗣服遹追順孝旁招
俊乂用闡大猷降及節鎮同京府教養復經義宏詞制
舉添律學人試義童子念六經諸科擢等凡在選官並
帶提舉學事文風炳然將匹休三代下鄙漢唐也宗室
懿親左右貴臣比比分典大藩以明倫善俗風教是尚
[203-17b]
前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承㫖李公領懷州節度既告致
政不數月復起領潞州節度公澤之高平人澤今為覃
懷支郡而舊隸上黨二除皆衣錦寵命輿論所嘉焉下
車未幾千里翕然若素被陶冶稔聼號令知所畏愛矣
一日與賓屬議及州學歎咨隳毁且怪其制度卑隘則
知兵火之餘因陋就寡草創所成即謀重修務増廪而
一新之邦人大悦前有形勢之家冐侵地土久假不歸
者盡歸之鄰接相礙參差斷缺不能自安者盡願歛之
[203-18a]
於是捐清俸請公帑助工役繪圖按式大加營建正殿
中峙長廊翼舒殖殖其庭高門有伉殿次起堂以待横
經問道讌談仁義中門東西两序對為㕔事以俟奠謁
之官更衣望揖至於生徒齋舘貯藏庫廪一一備具莫
不棟宇雄壯丹堊鮮華耽耽闢陽沈沈闔陰使望之者
悚過之者趨在侯伯之國禮典之廟實為稱矣公以提
舉職事每常放臨督勉進修曲為誨諭豈有繼城闕之
游佻達而失其業見行爼豆之禮低迴而不忍去異時
[203-18b]
觀光應聘當有若蜀之揚子雲司馬長卿建之歐陽詹
者出焉彼文翁常袞亦安得專美於前歟學之正録士
來索記言麾辱公知遇作同志友乃獲具慶斯文之亨
㑹庸贊吾道之主盟是記可書也故樂為道記
  重修廟學記         李俊民
郡之廟學舊近市宋至和乙未太守吳中徙焉憫其民
之不喜儒術境内貢舉五六十年無一人登高第者於
是聚徒養士以東里學規教授習俗稍變至元豐乙丑
[203-19a]
黄夷仲題秦氏書齋澤州學者如牛毛野處又云長平
朱紫半夫三十年間何作成之遽耶蓋不患民之難化
患教養之不至爾金源百年由學校取士化未純而中
原亂貞祐甲戌春元兵上太行烈熖所焚蕩然一空丙
子高鳯議重加修葺幾完而又燬惟大成殿僅存為殘
民所廬中外荒圯鞠為園蔬矣逮我侯段公之鎭是邦
也涖政之隙專致力焉去瓦礫剪榛薉峻以環堵廢者
起之缺者補之廟像之漫漶不鮮者飾之志之所嚮與
[203-19b]
古人合昔文翁起學於蜀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弟子除
其繇役不數年争願入學富人至出錢以求之蜀地大
化後令天下郡國皆立學自文翁始我侯之首善也豈
獨為一郡一國立學之始歟安定胡翼之在湖州之學
去來者數百人各以經傳相授以仁義禮樂為業其教
學之法最備後詔州縣皆立學建太學於京師有司請
下湖州取先生法為太學法我侯之崇儒也豈獨為一
縣一州教法之始歟田表聖知睦州下車興學表請入
[203-20a]
紙國子監印經籍以給諸生詔賜之還其紙孰若我侯
購求多方私家所藏麾下將佐及趨走吏所得莫不出
之又於東萊宋披雲處獲三洞秘書兼收並蓄幾萬餘
卷上不煩於官滕元𤼵知鄆州學生食不足民有争公
田二十年不決者公曰學無食而以良田飽頑民乎乃
請以為學田遂絕其訟孰若我侯取附郭田千畆以給
之漳源郭資善暨從姪南士人王天與割已業助之下
不侵於民王義方在吉安也其民梗悍不馴乃選生徒
[203-20b]
開陳經書行釋奠禮人人説服我侯之來饗也率僚屬
具牲幣遠近學者畢集髫童執禮登降跽立靡不中節
觀者異之賢於吉安遠矣常袞在福建也閩人未知學
不肯仕宦親加講導歳貢士與内州等我侯之敦諭舉
子就两府試預選者百二十有二人朝廷命加精進以
聼擢用時議許之賢於福建遠矣噫凡人之於事好之
而且有力無不遂我侯一舉兼數賢大夫之美力而好
之者也多難之世好事者鮮能為人之所不為人不以
[203-21a]
為迂不待請於上毅然行之人不以為專先事而後役
其功簡其效速人不以為勞堂筵齋廡庖湢之次儲書
之室延賔之位煥焉一新制度稱其宜人不以為侈既
成之後束修子衿鼓篋入學絃誦之聲洋洋盈耳纓冠
束袵卒出於戎馬介胄之間其亦太平之象歟我侯戾
止樂且飲酒三爵之後有拊楹而歌者曰學之邃如以
藏以修學之曠如以息以遊愷悌博雅兹學之化周旋
動容此學之風朝於是夕於是揖譲乎其中吾道不窮
[203-21b]
我侯之功何以報之從祀學宮不才閣筆硯久矣聞其
歌而説之特書於石以俟木鐸之採焉
  英濟侯感應記        史 純
汾水之濵有祠曰英濟俗呼為烈石神蓋里俗傳之訛
取山石分列水從中出而名焉其實非也考之圖籍乃
春秋時趙簡子臣姓竇名犨字鳴犢與舜華齊名生而
烈直志比秋霜死也英靈能興雲雨里人故立祠祀焉
廟無碑記年代悠遠靈異之迹難得而考詳廟之右有
[203-22a]
數泉出於蒼崖石脚間旱焉不乾水焉不溢湛然澄澈
可鑑毫毛深疑神物窟宅隐伏於中距數歩則湍流奔
湧滔滔然勢不可遏惜乎地多沙潰逼於河汾不然則
鑿渠改流灌溉民田濟物之功不在汾陰昭濟之下矣
或説若時亢旱則吏民祈禱無不感應加以隣道之人
亢陽愆歳則不遠千里扶老擕㓜奉香火修禮義俯伏
祠下恭䖍請水起之時到之日無不雨足是故一境之
内隣道之民莫不仰賴舊廟臨汾流而靠諸泉宋元豐
[203-22b]
八年六月二十四日汾水漲溢遂易今廟邦人祈求屢
獲感應守臣敷奏頒賜廟額曰英濟侯迄今載在祀典
而廟食焉英濟之名蓋取生而英靈死而濟物故也里
諺云歳無怪風劇雨民不殃癘榖果完實皆神力也按
孔子家語孔子至河間喟然歎曰洋洋乎丘之不濟此
命也子貢趨而進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竇犨舜華晉
之賢大夫也趙簡子未得志之時湏此二人然後從政
及其得志也而殺之刳胎殺夭麒麟不至其郊竭澤涸
[203-23a]
漁蛟龍不至其淵覆巢破卵鳯凰不翔其邑君子諱傷
其類也遂還轅作槃操以哀之孔子大聖尚當時而賢
之况後世乎今縣境有竇城距廟二十里通徳鄉則神
之故城舜華廟在交城明其二大夫皆河東人舉無疑
矣大定二年僕被奉恩命叨領是邑承流宣化非所長
也到任之初但仰禀大府約束遵奉教條而已入夏以
來雨澤愆期下民皇皇幾不聊生土人祈禱實頻而青
天湛然烈日如焚驕陽馳騁旱氣轉甚左右曰子為邑
[203-23b]
長此有靈神何不祈禱而豈忍坐視生民之斃耶遂率
吏民於五月二十日恭禱祠下焚香奠拜禮未畢而奔
雲湧霧蔽蒼昊伏光景遍滿山谷湏臾雨澤&KR1480霈比及
還城三十里間如綫不絕抵暮猛若飜盆拂旦則天氣
廓清雲收大野由是嘉榖奮興根葉潤澤引莖拔穗不
失時宜萬姓熙熙歡聲洋溢於郊甸何其神也此蓋府
尹相公賢明愛物感召和氣上動穹昊致此休祥一路
霑惠僕何人哉預此盛事噫竇公賢大夫也生而徳及
[203-24a]
於民歿則康濟於物宜乎億萬斯年廟食於此矣靈異
之事若不刻之堅石恐歳月寖久寂滅而無聞僕業不
在文故博採輿説顯應之跡實而録之
  晉先軫廟記         趙 揚
孔子曰為君難為臣不易然則臣之道固不易乎盡智
竭忠匡國利民生樹鴻勲歿享元祀此在畎畝時所矢
之素心也即未盡智竭忠匡國利民偶一眚之微未之
能補一旦臨難奮然不顧棄千金之軀示後世為臣之
[203-24b]
戒其身雖歿徒有忠貞之節峻不可攀是豈為臣之本
願哉不得已也春秋時晉楚齊秦更覇皆以得士則昌
而晉所由興時有謀臣輔佐之力城濮之戰走子玉猶
賁育之戲嬰孺由是始成文公之霸殽之戰擒三帥若
狐猫之捕䑕由是克大襄公之烈縱横妙用不差毫釐
皆先大夫為之謀主也當文公初薨襄公嗣霸秦師伐
鄭取路於晉大夫不忍其侵軼𤼵卒以抗使匹馬隻輪
無返者襄公聽其母秦嬴之言釋三帥大夫朝而問秦
[203-25a]
囚公曰母命釋之矣大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
暫而免諸國隳軍實而長寇讐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厥
後秦卒用孟明果有王官之勝封殽尸而還遂霸西戎
及敗狄於箕師垂勝矣大夫念昔常違禮於君意以為
君之恤我惠不加討我何靣目以處狐趙之間况後世
必以我為無禮於君之人與其含羞而茍活不若敗狄
而殞猶足弭難利國死且不朽也遂免胄入狄師死焉
狄人憐之歸其元靣如生此其梗概也嗟乎人均一死
[203-25b]
有輕於鴻毛有重於太山何哉在得其所與不得其所
耳箕之役大夫不復命蓋知死得其所也襄公之釋秦
囚猶觧猛虎於陷阱此謀臣策士之所痛惜大夫進而
諫之既不及退追之弗逮感𤼵於中不得伸乃不顧而
唾以招違禮之愆尚以取死然死豈大夫之本願哉比
夫荒唐之人事君一不遂其志則腹誹心恨靡所不至
而事勢既專嫌隙隨搆三家擅魯六卿分晉流弊之極
至有遠棄桓文之功近希曹馬之跡者孰重孰輕宜乎
[203-26a]
芳聲義烈傳千古而無愧也箕土之人迄今仰其遺徽
廟貌而嚴敬之俾血食不絕余叨守是郡年七十有三
將脱簪而還其山之陽徘徊祠下感慨不能已遂援筆
述其行事以為之記
  汾州昌寧公塚廟記      張守愚
天有五行水為之長水之為用大矣哉極天下之信善
利萬物而不窮茍失其信亦能害萬物至於懷山襄陵
下民昏墊當其為害時聖主在上用能俾乂故自五帝
[203-26b]
以來有水官掌治之少皥之裔孫昧為𤣥㝠師𤣥㝠乃
所謂水官也昧為之長昧之子臺駘臺駘能嗣其官業
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顓頊嘉其功乃封之汾川厥
后有沈姒蓐黄四國世守其祀而不絕至春秋時晉主
汾乃始滅之子產是以謂臺駘汾神也良有以焉寧化
縣郭西南二十餘里有定河村村側有小丘左汾堧右
谷口高且尋仭廣殆畝餘上有叢祠古往流言謂為臺
駘墓主汾神而土俗雖承傳之久亦不知所以然又不
[203-27a]
喻建祠之由苐以土地神視之故其祠宇稔為風雨所
敝莫之省也今按縣境處汾水上游實太原之域昔臺
駘業官於此受封於此其生也既有功於此而死乃塟
於此不其然乎祭法曰法施於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
能禦大災能捍大患有功烈於民者則祀之及夫日月
星辰山林川谷丘陵非此族也不在祀典若臺駘乃勤
事禦災有功烈於民宜在祀典之族也禮山川之神水
旱癘疫之災則禜之説者謂祭其先世主山川之神非
[203-27b]
獨祭山川之神也明昌五年州得任從仕為判官任諱
知微博聞之士也因悼徒俗顓䝉凟神之祠乃追討圖
誌以春秋傳考證之覈厥事迹知其昭然不紊為神之
墓神之廟矣乃與儒士史世雄宋釴取舊圖經㕘較編
次増補其闕具載以事以示鄉人由是民曉然知所敬
在是乃相與修廣舊祠闢其堂堭易庳為崇延袤两序
増為周廡蔽其陽門益之東西偏至於塗塈瓴甓繪飾
之屬煥然一新仍得任公所書故事封爵廟號榜於題
[203-28a]
觀者莫不喜悦然後衆乃環聚而言曰惟神塋兆廟貎
既在吾里則神之靈尚安往哉且吾里之生咸賴汾河
之利並水而居未嘗有泛溢之厄得非神之力乎今祠
宇既寧吾屬當以時敬祀之以報神休於是以每歳仲
夏潔誠修祀具牢醴牲餼奠於堂上作樂舞戲伎拜於
堂下是日闔邦遠近觀者如市大為綴樂以極歳一方
之遊觀也自承安以來仍歳遇旱羣僚有禱必獲嘉澤
從此邦人荷神之庇益深而敬祀之心如在之誠不敢
[203-28b]
慢若稽神之靈應在人者遠則唐有令狐楚謝雨文之
碑次則晉有昌寧公之封近則宋有靈感元應公之贈
宣濟廣惠之額今則靈威素著定河之稱舊郡守賈公
禱雨獲應詩皆可證騐兹惟典故之實及耳目所接可
信後世者概書之石以著鄉民興祠崇典之實庻使後
無復有昩謬如前日者云
  大茂山總眞洞修殿記     岳安常
竊以深山大澤實神龍之所居焉觀其陰雨之所晦㝠
[203-29a]
風雲之所吐納恊其時而啓閉應其候而殺生非有神
為之主宰亦安能至是耶夫五岳者實洞天之所也據
方作鎮列地成形曰東曰南則有岱衡之尊雄曰西曰
中則有崋崧之鞏固維北岳恒山者號為大茂焉前則
與太行相連而至於河左則夾廣閭為輔而入於海上
參乎畢昴之精俯臨乎趙代之境高聳峻極乎四千丈
磅礴週廻乎三千里凡有國有家者莫不加禮而致祭
則有常典在焉其神峰之西南不二十里於巔崖絕壑
[203-29b]
之下有洞曰總真古老相傳謂之金龍洞也其洞極深
莫測或有持松炬行數十里有河水湍流人至此而不
敢渉廼廻焉爾雅所謂恒山有太元寳泉者得非是乎
歳或旱人不遠千里而來祈禱無不應稍䙝凟則洞中
號怒池水洶湧迅雷烈風應時而作人急焚香謝過乃
止由是四方之人彌加敬信自宋守臣薛安撫嘗親三
詣龍祠祈雨皆得感應於是表上封為利澤侯又加封
明惠公迨至本朝因其舊封而不改今上即位復以金
[203-30a]
龍負符簡而投於洞中嚴禁樵採仍封閉洞門以絕出
入前舊有龍祠不能究其建立之歳月有杜師者修真
士也於洞側起圜室而居已數年矣為人所敬信欲重
修殿宇與其道衆謀之計財無所出鄉豪李敬等皆輕
財好義即贊成之於是富者施財貧者助力匠者輸工
故築室採木畚去鍤來蜂攢螘聚役畢舉而師未嘗出
其堵不踰年而殿宇繪飾一新予友人李師謂予宜記
其事故謹述之太和四年歳次甲子冬至日立石
[203-30b]
  重修天慶觀功徳記      元好問
吾州跨西岡而城岡占城之半是為九龍之原檀弓志
晉大夫之塟直謂之九原水經謂滹沱經九原城北流
此其地也岡勢突起下瞰井邑民居官宇率無以稱故
以廟學道觀佛寺鎭之道院舊傳為唐七聖觀蓋天寳
八載𤣥宗親謁太清宮上聖祖𤣥元皇帝尊號為聖祖
大道𤣥元皇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皆加大
聖皇帝之號州郡立紫微宮畫𤣥元像事之五帝列侍
[203-31a]
左右杜工部謁𤣥元廟詩有畫手看前軰吳生遠擅塲
五聖聨龍袞千官列鴈行之句為可考也七聖云者必
増入𤣥宗肅宗父子乃得為七則此觀其起於代宗朝
乎𤣥元大殿規制宏敞而古意猶存知為數百年物人
以魯靈光比之𤣥元像搏土刻木所成巍然尊大極天
人之像耆舊謂出於神人之手宜不妄也按𤣥宗起紫
微宮天下所同則此州不得獨有七聖觀果以七聖為
額是斥名矣是以七為斷矣有國者率用萬世自期尚
[203-31b]
肯以七為斷乎意本名紫微流俗以七聖尊像所在輙
改名之耳其後觀有白鶴之異復改白鶴觀圖經無所
見惟晉天福二年木工慕容増葺之書於版記者如此
大中祥符二年詔郡國立天慶觀故白鶴又改焉天水
氏以軒轅為祖起祠殿於𤣥元之左撤太倉而立之號
曰明慶堂宇亭榭齋厨廊廡過唐舊之半見於冉宗閔
明慶記及杜岐公衍列仙亭題咏者如此宣和末金軍
入郡境並東城而南觀以不廢承平之久道化大行土
[203-32a]
木歳月不絕迨貞祐之亂遂掃地矣宣撫使劉公易起
殿於明慶之故基而州將樊侯天勝力復𤣥元之舊此
興復之大凡也歳庚戌春二月予還自鎮州舘内道士
守冲為予言兵荒之後所居無尺木寸甓之餘先師撥
土立之計所成不能前世百分之一而吾師弟子之心
力盡矣先師留語以觀記屬吾子幸吾子不讓予私竊
慨歎予年邁矣其所經見亦已多矣曩予嬰年先大夫
挈之四方十八乃一歸始聞鄉里談天慶觀異事每歳
[203-32b]
二月望道家云是𤣥元誕彌之日及期有鶴降此多至
十數少不下二三州人皆先期延望刺史約先見者有
朋樽之賜鶴既至翔舞堦庭了不驚畏黄冠千里來㑹
者頂背相望如是三日乃罷從是余两見之特亂後鶴
不至耳此觀既經累朝崇飾他道院莫與為比位置爽
塏高齋坐嘯可以盡山川之勝古木蔽映牕戸幽邃屏
障几席剪焉無塵岐公白子西之詩高司户子文之筆
札孫内翰國鎭之文往往傳在人口能知雄水壁極風
[203-33a]
濤起伏之變有蜀两孫之風張永淳天蓬四聖毛髪生
動威重可怖號為河東名筆皆遊人過客之願見者食
指既重以高業見稱者行軰相及而王姓為多宋中葉
有王尊師洞謙王道判洞眞百年以來老師王治淳度
王大用大用度王志常王志常度守冲老師年八十無
蔬食誦經山林枯悴之態每杖履出遊路人為歛容加
敬大用器量不凡所與遊皆州里名賢志常出農家十
六七許時牧牛田間遇異人挈之而行一日至天壇之
[203-33b]
陽臺宮後八年來歸父母驚喜疑其死而復活遂度為
道士氣質渾厚眞受道之器年近九十以去冬留頌而
逝皆予所接見者也因謂守冲子之居人境俱勝異事
又多垂示永久宜無不可今紫微劉君歴六百甲子道
行淳篤神觀開朗予方質以所聞譔新興方志子之師
不以屬筆且當志之况於平生之言乃為記其事且為
長謠以招鶴命篇使并刻之以為眞元故事其詞曰胎
僊之來兮馭者誰金枝翠㽔兮光陸離來幾時兮倐上
[203-34a]
馳渺翩翩兮煙景微藐姑射兮玉雪肌物不疵厲兮年
不饑幡然棄我兮我疇依去家千年兮丁令威去何速
兮來何遲子鄉里兮今是非𤣥元之祠兮松十圍蒿蓬
金碧兮更換移南枝越鳥兮安故棲子獨無情兮憺忘
歸趣雲裝兮莫予違明年眞元兮與子期
  創開滹水渠堰記
州倅定襄李侯介於教館劉浚明之深交以滹水新渠
記為請曰滹水之源出於雁門東山之三泉過繁峙遂
[203-34b]
為大川放而出忻口並北山而東去僕所居横山為不
遠上世以來知水利為可興故常興之由宋爾朱氏而
下凡三人焉爾朱丘村人有賜田百頃因以雄其鄉後
家之僮僕欲從忻口分支流為渠鄉之人以是病公為
較息之計莫有助之者且姗笑之因自沮而罷大定戊
子無畏莊信武喬公號稱十萬喬氏者度其財力易於
興造復以渠為事開及向陽里農民以盗水致訟有避
罪而就死者事出於曖昩甲乙勾連無從開釋役夫散
[203-35a]
歸至以水田為諱承安中吾里齊全美率鄉曲大家按
喬公故迹欲終成之而竟亦不成僕不自揆度以先廣
威常與齊共事思卒前業賴縣豪傑鄉父兄子弟恊助
之歴二年之久僅有所立蓋經始於壬寅之八月起湯
頭嶺西之白村上下逾六十里經建安口乃合流又明
年之三月既望合鄉人預議及執役者置酒張樂以落
之老㓜欣快驩呼動地出平昔所望之外宜有文辭以
垂示永久幸吾子之留意焉余以為立功立事必天時
[203-35b]
人事合而後可然繫於人事者為尤多曩余官西南鄧
之屬邑多水田業戸餘三萬家長溝大堰率因故迹而
増築之而其用力有不可勝言者試一二言之夫水在
天地間為至平且善利萬物而不争有餘者損之不足
者補之乃天地之道兼并之家力足以制單貧而賄足
以侮文法身思九里之潤人無一溉之益者多矣以至
平為不平以不争為必争補有餘損不足傷水之性逆
天之道覆車之轍前後相接田野細民有敢復與大豪
[203-36a]
共事者乎矧夫非大變之後無不争之田非屢豐之年
無供役之食事艱於慮始人習於惡勞賢否異情理難
脗合彼已分利孰為綱維故雖有萬折必東之心而終
屈於七遇皆北之勢使臨之以公上之命且無望於必
成况創始於鄉社二三之議乎有其時而無其人有其
人而無其志力不前勝事必後艱大哉志乎唯强也故
能立天下之便惟堅也故能易天下之難由是而充之
關輔之三白襄樊之黔驢皆此物也故嘗謂江鄉澤國
[203-36b]
巧於用水凡可以取利者無不盡舉鍤投袂隨為豐年
今河朔州郡非無川澤而人不知有川澤捐可居之貨
失當乗之機如愚賈操金昧於貿遷之術旱暵為虐乃
無以療之求象龍候商羊坐為㷊尫暴巫禳禬家所誤
縛手困窮咎將誰執方侯之落成也余往觀焉流波沄
沄淨緑盈溝若大有力者擁之而前農事奮興坐享豐
潤禾麻菽麥鬱鬱彌望計所收入如有以相之夫孤倡
而合衆力一善而霑一鄉蹔勞而為無窮之利若李侯
[203-37a]
者其可謂有志之士矣雖然水利之在吾州非特滹河
而已也出東門一舍少折而南由三霍而東儘南邢之
西其間無井邑無聚落無邱隴特沮洳之濼而已若能
引牧馬之水以合三㑹於䝉山之麓隄障有所出内有
限才費數千人之功平湖渺然多倍晉溪之十惜無大
農尺一之版使扁舟落吾手中耳因記侯興建始末慨
然有感於中故兼及之侯名于成先廣威用承直郎䕃
當補官州牒已上吏曹矣新令限至朝請大夫乃係班
[203-37b]
廣威詣登聞鼔院自陳道陵從之預供奉者四百二十
人仕至蠡州酒務使侯所謂是以似之者歟

  棣華堂記          郝 經
郝氏世業儒至先曽大父昆季七人皆治經力學教授
州閭有聲張徹郝氏益大中堂數楹聚族歌哭之所也
諸昆皆賢乃植棠於庭名曰棣華取詩棠棣之華蕚不
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義也歳時燕集尊卑壯稚
[203-38a]
比次以序抑然有禮熙然有恩而燦然有文無䦧墻反
目之私於是家人篤其親國人慕其義道為人師禮為
人則焉其季年諸孫繁衍冠服異室殆十餘人聚則隘
諸堂退則逼諸庭於是有别居之議而先曽叔父東軒
老以季弟弗敢違命扳庭樹涕泣不寢食者三日諸兄
問之曰吾業儒而為是何以為訓終吾世使子孫任為
則吾食矣諸兄從之聚廬同食以終是歳棣華特盛人
以為友愛之瑞焉壬辰之變郝宗殲於許洛之間獨先
[203-38b]
君以經北渡居於保以有弟妺孫子而郝氏不絕陵川
故居獨棣華堂與庭中之棠存豈將使蟬聯華胄穰穰
簡簡復其初之盛乎己未夏外伯父牛君視經於曹南
言邇年棠華尤為茂異汝兄弟其興乎故作棠棣之詩
俾識諸堂且無忘先東軒老之懿云吾家中堂高壓太
行茁彼本枝是聚兹堂棠始有華實大吾家玉崑峩峩
徳音莫瑕棠華日馨諸孫盈庭有華韡韡有衿青青突
决棟焚鞠為荒榛棠華弗凋中堂獨存鶺鴿在原兄弟
[203-39a]
急難遙遙空堂巋彼高寒鴻雁於飛哀嗚嗷嗷郁彼先
棠芬如李桃惟彼桑梓尚當敬恭况兹庭實祖植父封
為告鄉鄰勿戕勿剪庻幾遺陰本根不斬經也作頌載
歌東軒嗚呼兹堂道路是傳越千萬年
  文水龍堂記         石為楷
文陽之邑古號平陵在春秋則本祁氏之田當炎漢則
廼大陵之縣至隋開皇更為文水蓋西谷之水其水多
文因以名焉地貫七鄉民踰萬戸土膏氣秀財豐俗淳
[203-39b]
西山横列而壯其形勢東汾環流而為之襟帶風物繁
華英豪間出製此美錦無非匠才是以朝廷命耶律公
宰之豈意驕陽肆虐甘澤不霑歴禱名祠弗獲靈應公
曰文谷之河出於名山豈無神龍主之吾將禱焉廼率
僚屬吏民至河之濵陳牲酎酒而祭之曰今旱既太甚
人不聊生如縣令涖事不法臨官不職神降之咎無辭
焉且邦民何辜耶况鬼依人而行禱於神而神不聼其
將疇依請三日為期如能霈澤當時設像以答神休其
[203-40a]
或不然是神無靈於人矣不三日雲蒸於文谷之源微
風扇而條不嗚輕雷動而雨乃作若遠若近既霑既足
重生草木之華佇見豐登之慶於是百姓懽忻一辭播
美因建廟貎用報靈恩卜地於文谷之口開基於西山
之阿芟茅啟土偶見舊址長廣縱横黙符所料獲金渡
古錢數十形模差大篆文不一異哉徴應有如是焉將
以為垣患乎闕塹忽雷震崖崩石皆碎烈楞角方正如
出範模墉壁既完靡有餘者其神力所助昭然可知矣
[203-40b]
弗勝鼛鼔不日告成廟宇一新繪塑克就儼如在之貎
嚴可畏之威厥後百里四方有所祈求靡不獲應嗚呼
非公精誠致祭何以動神之靈徳耶非神應期錫雨何
以表公之善政耶宜乎福䕃生民血食萬世不絶矣為
楷旅食鄰封竊聼輿議輙紀其實垂之將來俾後賢知
至誠感神不誣矣
  霍州新遷學記        段成已
自京師至郡邑皆有學學皆有廟以夫子為先聖郡守
[203-41a]
邑長徧天下得以通祀古也兵興以來廟貌盡廢人襲
於亂目不暏瑚簋之儀耳不聞絃誦之音葢有年矣國
朝開創復儒生之家以勵天下恩至渥也而四方之遠
民未盡勸訟未盡息餘風遺俗狃於舊而未盡移易者
何哉人不知有學故也皇帝臨御天下庻事皆有條貫
越明年分置學官有司以治道先後之不同故郡縣之
學或有興與未而霍之為州又當河東南北两道之衝
在職者簿書期㑹之隙奔走將迎日不暇給其於學尤
[203-41b]
不易議至元二年夏四月韓侯奭來典此郡下車按國
之故謁先聖於廟廟學遺址莽為瓦礫惕焉而懼蹙然
不寧退即公堂㑹同僚徹爾布哈侯敏珠爾岱暨諸郡吏
共商畧建立事衆謀僉同如出一口㑹大府以府掾分
屬諸郡以戒不治知事喬君居郡為霍吏目始至申前
議不符而合初進士張國維營葺累年勤亦至矣未及
次第而卒訪其遺材僅得三四而棟梁柱石之用尚有
缺焉相學之舊卑陋狹隘不足以竭䖍妥靈廼卜宅於
[203-42a]
舊學西北豐衍端夷其宇神甚宜命工蕝焉得地廣三
十舉武其袤倍差樹表定基各有攸當以諮於故老故
老罔不悦以復於方伯方伯稱其是廼共分廪食以濟
其闕徴庸僦工人競用勸功未訖賈侯來代徹里伯喜
事之集以不與始謀為歉贊其成愈力歳丁卯冬十一
月正室成栖神像中配以顔孟十哲廟貎隆峻觀者快
然而師儒之室講肄之位其餘材猶足以卒事廹於瓜
期以遺來者喬君以三侯之命來謁文予以久病為觧
[203-42b]
而請益堅廼諗之曰子產不毁鄉校於鄭訖春秋世鄭
不乏為禮義之邦文翁興學於蜀以蜀之鄙夷其材與
鄒魯並而號稱易治子產文翁之政美矣使後來者繼
之亦如賈侯之代於前増而築之恢而大之他日俊民
之出禮俗之成其亦知所自矣此不可以不書至於施
地施財力其厚薄之差俱列之碑陰以見霍人嚮道之

  重修汾東王廟記       弋 彀
[203-43a]
書於望秩於山川祀之有品秩所以報功崇徳正人心
實國家之大事聖王之所重也是以天子然後祀天地
諸侯則各祭其境内山川百神丘陵墳衍及聖賢之嘗
有功有德於民者故五嶽牲禮視三公四瀆視諸侯餘
視伯子男其或品秩之不同尊卑之雜糅則雖粢盛豐
潔牲牷肥腯神其享之乎王始封為唐子燮更國號為
晉文王之孫武王之子成王之母弟生有手文之徴㓜
承剪桐之封葢天啓之也故箕子曰唐叔之後必大歴
[203-43b]
世四十歴年六百其間賢智之君繼作如文侯之復東
周文公之霸諸侯獻襄公之啟土平悼之好徳所以藩
屏王室而潤澤生民者不為不多則其奕世之血食於
此邦也宜矣古無原廟制今王之祠於此者是其後世
子孫以國號因晉水而為之耶抑邦人思其遺恩餘烈
而為之耶按晉陽志載魏書地形志云晉陽有晉王祠
然則王祠在此其來遠矣自晉天福六年封興安王迨
宋天聖後改封汾東王又復建女郎祠於水源之西東
[203-44a]
向熙寧中始加昭濟聖母號則其品秩既明矣王殿前
百餘歩為三門又二百歩許為景清門門之外東數十
歩合南北驛路則廟之制又甚雄且壯矣居民利其出
入之便又當聖母殿門道而東制三門焉王之祠日就
頺圯而弗修祀事廢墜而弗舉因循逮於兵後累政惟
求山水之樂而向之尊王之意邈不知省可勝歎哉總
管李公由山西两路宣慰使承特㫖來殿是邦牒訴之
餘講明典禮修舉百神之祠如李晉王狄梁公墓臺駘
[203-44b]
狐突竇嗚犢諸廟悉為完䕶以謂王之廟制尤甚委靡
而特為釐正之禮也加之中書右丞張君勉以興滯補
弊之語適與公意合遂敦請道者班公守中住持以圖
完復之漸即以其事具奏天子嘉具意特降優詔俾加
營䕶仍諸路掌教真人張公以劄付令提㸃廟事先是
殿宇摧毁神位廹窄廢壞皆補完而更新之内外列以
宮侍卿大夫武衛如王者儀又創寢殿於其後又志書
載水經注云昔智伯遏水以灌晉陽後人因之蓄以為
[203-45a]
沼池西際山枕水為祠齊天保中大起樓觀祠西山上
有望川亭祠中两泉北曰善利南曰難老皆作亭以庇
之祠南大池西岸有流盃池池上曰均福堂堂後曰仁
智軒其南曰湧雪亭池中島上曰清華堂亭曰環翠邦
人歳時行樂者甚夥儲香火之資以為祠中補葺費然
則景清門之北為遊觀之所者甚麗且幽敞矣今王殿
之外雖未能盡如舊制誠能纘承公意營葺不已足為
他日克復張本一日公語僕曰廟制之舉略見端緒將
[203-45b]
文諸石以志其梗概使人不忘前賢之功徳知祀事之
有品秩尊卑之不可雜糅聊以明典正人心以為風化
之本僕曰此固有益於人者多矣敢不承命遂摭拾前
説之可考者而粗書之至元四年建
  梁公祈雨靈應記       張 翼
雩而請雨旱祭也按周禮地官則有供雩斂之人教䍿
舞之師雩祭之名始基於此故傳稱龍見而雩及仲夏
之月命有司所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
[203-46a]
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榖實雖曰帝尊而百
神次之反以山川百源為所祀之先者何哉葢以二氣
良能天地功用流行於其間而能出雲氣降時雨潤澤
羣物而民生賴焉者其徳惟此為尤盛是故為之壇壝
立之祝史牲殺不同珪幣各異順薶沉之類嚴備物之
享有天下者秩而祭之諸侯惟及其封内自秦漢而降
因革既殊非復古制將有事於山川者或遣官而攝之
至於守令之徒適有水旱之災許以通祭其來遠矣今
[203-46b]
兹距平遙之南有所謂超山者崗巒起伏形勢聯絡東
西與麓臺抱腹諸山對峙獨兹山為最高路轉峰廻林
壑深秀望之則鬱鬱蒼蒼翠光接天晨煙夕霞燦若畫
本往往騷人賞客登臨嘯咏窮日而莫能去焉山之麓
初有百福禪寺東有靈泉其上立祠芘之或謂雨暘之
徴無禱不應宋宣和初天子以應潤賜額由是名益著
聞其或雨澤愆常禱祠者相望於道路今侍御史行雲
南諸路御史臺事梁朝列其父自天朝革命攻城畧地
[203-47a]
為國虎臣績紀太常勛藏盟府逮至伯叔兄弟佩金符
者凡六人其子孫列職郡縣者袂相屬也鄉民受賜餘
三十年其惠政遺愛英聲茂實表表然著人耳目者未
易槩舉朝列公當中統壬戌之春初仕為平遙令夏暨
秋旱甚公歴禱縣界靈祠卒無所獲有以應潤為言者
乃率父老詣焉幣祝甫登雷磤電明香火未收甘雨洪
注均浹縣境於是和氣充盈抃蹈布野賀者輻輳咸謂
我侯非神無以享其誠神非我侯無以表其應侯謂古
[203-47b]
人禱祠其或靈貺不答自咎而已幸而應焉不敢以居
其功今也令實不徳殆偶然而雨遇歟抑神矜我民而
致然歟是皆恍惚而不可復知意影響之報恐不如是
之㨗也衆復曰古人有致雨反風蝗不為災虎負子而
趨者是皆誠之所感侯復又何辭焉既而秋乃大登遂
相與報祀於神周覽祠制俯仰太息以為瓦老木腐上
雨旁風無所葢障且念比年以來水旱之變意其咎或
在是因其故廟悉易而新之明年㑹更官制遷除於外
[203-48a]
者凡十九年至元乙酉之秋由海北廣東道提刑按察
副使秩滿以歸一日特謁祠下乃捐餘俸繼欲増廣之
遂命安君文美相里君徳董其役時旁近之民與邑中
好事者翕然相率以助貲先建東西两廊後葺閟宮前
立獻殿不三月而成復以丹青潤色於神像於是嚴其
□鐍以時啓閉使䙝味燕器莫敢滛瀆於祀典罔不懔
然知所畏敬竊惟宣和之初朝廷賜額褒崇之意實自
邑宰余君與郡守周侯啓之洎金之大定中蘭尹嗣吉
[203-48b]
寇丞居慶俱以禱雨有應而能尊明靈作新廟今刻石
俱存况我侯涖官一出於家法方其初仕有仁民利物
之政今猶頌之如宰介美則立縣學以勵風俗開渠水
以溉民田及代縣民陳五事並舉之詞以不得保留為
恨如同知於懷孟於郢州俱有治效及提刑獄於两廣
四川雖在炎荒僻遠莫不緩視徐按以洗寃澤物為己
任用是聲聞於朝除朝列大夫侍御史行雲南諸路御
史臺事後之封拜未易以淺近量也由是觀之則事神
[203-49a]
治人之道可謂備至矣鄉人合辭以記為請義不可以
不敏辭嘗本其地之始也虎豹踞而龍蛇走陰樾萃而
禽鳥樂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安知有
應潤祠耶今也化金碧於驚泉恠石之墟以為鄉人祈
福之所每遇嘉辰令節時和歳豐有絲竹管絃之聲游
賞於其下則山川之盛風物之美登高作賦弔古書懷
宜其覧者自得之余惟春秋書法喜雨憫雨皆曰有志
於民者也自祠之立於數百年之久是邑非無令佐每
[203-49b]
經歳旱請雨而以愛民重榖為心者獨此數公而已是
宜大書特書而屢書之俾後之為政者將有所感必以
侯之心為心則民可得而治神可得而享矣又念丹青
所以昭神像也丹青有時而渝廟宇所以蔽風雨也廟
宇有時而敝後之興廢成毁皆不可復知獨兹山之神
與泉之靈同宇宙而常存民托靈芘宜血食於無窮焉
於是乎書之以為記
  黎城縣重修宣聖廟記     權秉中
[203-50a]
天地吾知其不毁也一徳不修則裂日月吾知其不喪
也一政不行則缺山嶽吾知其不壞也一化不明則崩
河洛吾知其不涸也一令不善則竭大哉吾聖人之道
流萬世而無窮良由根柢堅而枝幹茂淵源濬而流派
遠者也三才五常為根柢不亦堅乎堯舜禹湯為枝幹
不亦茂乎六籍九疇為淵源不亦濬乎孟荀揚韓為流
派不亦遠乎故天地日月山嶽河洛間亦有裂有缺有
崩有竭聖人之道大中而易行至正而難犯萬世不可
[203-50b]
易故無虧焉後世有天下國家者崇其道尊其教宜乎
歳時致祭永永而不絶也韓文公云自天子至於郡邑
守長通得祀而徧天下者惟社稷與孔子耳然社稷不
屋而壇豈如孔子用王者祀事巍然南靣哉桞桞州亦
言夫子之祀自京師太學徧於州邑夫子之道閎肆尊
顯二帝三王無以侔其大也由此言之自生民以來信
乎未有如孔子者矣後之學者雖欲極言而増大之又
孰加焉惟承流宣化者崇其廟以恢其教斯可謂達其
[203-51a]
本者也黎城南門左舊有宣聖祠金大定間昭義軍節
度使李文簡公宰是邑廟宇視他邑為最鉅兵革之際
焚蕩殆盡踰三十年至國朝己未年縣長趙思忠訪廟
故址築以繚垣而無朔望拜祭之所中統建元先伯父
鳯嵓君主簿事為屋三楹春秋釋菜焉厥後涖縣者漫
不加省迨至元十年冬磁州倅劉渥來尹於此下車即
慨然有修廢之心越明年政通民和乃謀諸僚吏暨鄉
先生鳩工募材庀徒蕆事以廟故址偪促稍徙於後簿
[203-51b]
尉姬紹榮董其工役不一歳而廟成高敞爽塏令人望
而生敬乃塑聖人及十哲像冕珪珠旒悉用周制鄒兗
而下從燕居之義翼侍左右方經度其餘秩滿弗克就
銅臺李琳代任思繼厥功洎同僚穆爾布哈温庭瑞築
建大成門餘亦闕如也三十一年春達嚕噶齊額森圗
力圖興修同縣尹成簿尉馮集邑之二十二社長相與
計工度木為周廡為講堂為齋舍為應門為諸生肄業
之所凡七十二楹又繪七十二弟子配享漢唐以來諸
[203-52a]
大儒從祀焉今年夏余受命過里拜先聖先師顧瞻其
禮殿巍如两廡翔如門楣閌如講堂邃如齋舍潔如基
砌縝如目擊其美而心豁然所以為美也竊惟我國家
混一四海崇尚儒術詔諸路府州縣邑舊設廟學書院
損壞隨即修完為首令者往往榛蕪不治今吾邑前後
為政者皆能謹庠序之教時時踵修之上以副聖天子
恢張文治陶鑄人材之意下以使鄉閭後進蹌蹌濟濟
習爼豆揖讓進退之禮葢知王政之大端承流宣化之
[203-52b]
達其本者也余里人也㓜受經於斯百廢無一舉今拜
廟於斯百廢皆一興熙熙聖化中不知手舞而足蹈也
故摭實而樂書之元貞元年秋九月望日記
  藏書樓記          許有壬
聖人之治天下以教不以政葢教所以為政也使契為
司徒教以人倫堯之政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三代
之政也其有不及則有以濟之故不帥者移之郊遂而
夏楚二物以威之甚而至於用刑以弼教則曰士制百
[203-53a]
姓於刑之中以教祗徳是古之為政未始不本於教也
是故納民於孝弟忠信而躋世於太和世道既降教與
政殊不本於民心倀倀乎事為之末先之以簿書期㑹
繼之以獄訟榜笞先王之所以教不冺者幾希治不古
若有以哉皇元紹百王之正首務教民日月所照莫不
建學分職守之餼廪優之長吏主之風紀勵之而所以
教之者何哉亦曰先王之道而已先王之道存諸書教
之之具未有舍書而能者也然郡邑率事虚文屋宇傾
[203-53b]
摧尚不加省而所謂教之之具葢無幾焉教化不行職
此故也黎城有學歴數政而茍完學者苦無書白君謙
來尹歎曰市肆則有貨也庫廪則有藏也道宮梵宇各
實其書曽謂明倫之地反不彼若耶於是直堂之右作
屋六楹重霤架空樓出其上材良制工既崇且堅首出
已書以倡吏民又規金息嬴鬻經史子集共四千二百
二十七卷插架充棟秩然炳然來謁予記予惟聖朝涵
育陶冶舉善教不能唐虞三代之所以為政者不過是
[203-54a]
也白君又能祗奉徳音學不虛設而充之以書知以教
為政矣承流之賢者也遂告夫邑之人曰夫子聖人也
其學亦始於觀書今邑之士有書而讀之矣必得之心
必有之已明善復初業精行修出而為良才薫而為美
俗俾朝廷之治不愧隆古而尹之期於吾士者庻幾無
負故予樂為之記以待其效焉罔俾斯樓徒為邑之觀
美也
  重修風伯雨師廟記      毛 鐸
[203-54b]
河中屬邑曰萬泉近邑之山為綿山山東南之巔有古
祠焉祠下有臺曰崑崙耆耋相傳漢之建武九年光武
親幸登是臺而祀之因封之曰風伯雨師之祠敇修其
宇梁紀㤗和七年重修焉大徳壬寅坤輿大震以神異
廟宇秋毫無犯廟之歳月綿遠上雨傍風神棲不安廊
廡幾壞萬泉縣張徳明倡衆而理之大徳丁未同社衆
管材耆老募工鳩役朝夕無懈親臨鑒督其事衆以舊
制之隘欲擴而廣之命工平石以鴻其基築之登登削
[203-55a]
屢馮馮為棟五楹廊廡香亭蛟室龍宮水府之吏雨部
之神炰烹之所侑樂之㕔咸各有秩儼然人望而畏之
其衢路之湍停石遏者决瓦木之腐爛圯壞者徹門宇
之傾頺荒廢者設赤白之漶漫剝落者潔輪焉奐焉為
之一新經始於大徳十䙫十月落成於至大二年某月
近祠居民乏井祠右以神祐二泉湧出名曰雙泉其泓
澄渟滀冬夏未嘗有涸可飲數千室祠跨綿山之陽其
地尊大高明山勢異竒杉松栝栢㕘天蔽日木蘿松鬛
[203-55b]
罥人衣袂莫之敢剪伐者神之感應若桴鼔然語神之
徳法天之令敬民之時燠而燠寒而寒五日一風十日
一雨東臯南畝百榖用成民獲其養也語神之威麾馮
夷令天吳驅蛟龍鞭黿鼉電光灼空而火鏡飛霆聲震
天而氷丸擲天瓢一滴下即滂沱溺邱墟沒桑麻民被
其災也民依神之威徳旱則禱之水則禱之人疫則禱
之其應也如影響歳時致祭數郡畢至疇敢不祗若神
之靈應陰隲於民朔望香火春秋豆邊世享其祀也宜
[203-56a]
矣余去歳重午拉友來遊日輪停午畏景炎炎人疲馬
倦塵滿纓汗浹背登臯門而憇汲雙泉之流一酌而滌
唇吻再酌而清肺肝炎蒸坐消怳然冷雲之秋也松風
灑靣嵐氣逼人襟袖毛爽骨清盤飱共享壺酒同傾獻
酬交錯一觴一咏雖無孔北海之尊罍謝東山之絲竹
亦足以適野興快幽情洗闤闠之塵坋耳遠目所及而
中條諸峰若相連絡川原村墟隐約微芒蒼林翠阜葱
菁蓊鬱分畫條布歴歴如畫坐致於几席之間固可尚
[203-56b]
也朝煙夕暉晦明萬狀和風佳氣融洩動盪四時之景
無窮遊人之興不已登臨眺望長嘯浩歌樂而忘歸彷
彿不忍去也已而樵夫唱晩牧笛横秋牛羊下來日之
夕矣欲緩轡式微切有所感嗚呼歳月忽忽人生易老
余日昃之離駸駸晩景齒豁而廢嚼足趺而方歩有重
遊之心無重遊之日良辰好景不能久賞可勝歎哉今
也時和歳豐民庻而富可以敷詩書之教申孝弟之義
變澆薄之風為淳厚之俗崇揖讓息紛争出作入息耕
[203-57a]
食鑿飲老有所終㓜有所養庻乎康衢之下復見含哺
而遊者鼔腹而嬉者擊壤嗚嗚而謳者帝堯之遺民也
伏願吾君之壽兮南山吾國之安兮石盤黎民同享太
平之樂兮不飢不寒適愚臣之素願兮誠忭而誠懽
  重修中鎭廟碑記       劉 祁
九州皆有山必以其魁碩偉傑者為鎮謂其能蒸雲洩
雨障敵固圉係民望而安地徳也故其神必廟其廟必
爵有天下者以時舉禮典遣使薦享祀文自製維謹所
[203-57b]
以崇祭祀之儀昭誠敬之道交於神明以祈景福周禮
職方氏載九州之鎮山在揚曰㑹稽在荊曰衡在雍曰
華在豫曰嵩在兖曰岱在青曰沂在并曰恒在幽曰醫
無閭在冀曰霍名於後不可易惟冀據北方地最廣邈
河東尤稱山水之雄而獨以霍為鎮意在其巍大隆峻
深厚廣博子諸峰而孫羣垤其氣象有以冠境内余嘗
見晉人談其山跨趙城絡洪洞瞰平陽而萃秀於霍東
北横壓汾流根與太行接遠而望之如亂屏如列壘□
[203-58a]
嵸崒嵂撑九霄納三光岌岌凛凛掩歴山而吞姑射矣
神之廟侈於唐貞觀間歴代増修爵則先公後王公曰
應聖王曰靈應起唐開元迄宋政和益著廟享以時祭
不少缺邑人奔走奉事儀物爛然其靈應隨感而有葢
不可殫記金貞祐之亂河東河朔名山大川祠神無不
灰燼瓦礫一空而是廟也巍然獨存可謂異特然其年
深歳久摧頺罅漏日就湮廢里翁邑士跂盻齎咨是則
崇飭汍掃之力其待人歟惟中書省左右司郎中李侯
[203-58b]
禎一旦謂其府官張仲良暨僚吏曹經曰兹吾鄉標凖
望四海所知而坐視荒寂顔實有以靦遂乃發財募工
相與經營由是達官貴人及浮屠道士之有識者同聲
趨應風動雲委輦木於山陶甓於地市丹碧於四方喘
汗供給莫之敢慢葢經始壬寅之四月迨仲秋功畢於
是椽之腐折者完瓦之缺碎者易壁之傾圯者杇棧之
雜駁者一華榱文柱煥若一新而神像儀衛整整生氣
若欲起立者邦人過客瞻拜奠酧加肅而山之雲煙草
[203-59a]
木亦皆改容動色蔚乎為一郡之光亦可壯也時余安
陽聞之未得一謁而李侯書曰今兹廟事告成鄉人父
老皆欲刻文於碑誠得吾子筆為幸繋官戎行不獲走
請於門吾子圖之余謂舉曠典修廢事奠神祗崇祭祀
非常所能也自侯少年騫躍臺省出而贊謀帥幕以才
氣聞一時今為此舉甚偉其府帥僚吏皆知為政佐長
之道合心叶力以成其事皆可嘉廼直書其始末且為
之詩以刻之其詩曰奕奕霍山冀州之鎭南臨澤潞西
[203-59b]
界汾晉崔巍磅礴雄峭嶾嶙草木蕃滋雲雷奮振倬彼
神廟有國所修腯牲馨醪以薦以羞廼興祠禱廼事觀
遊冷風甘㴻一方隂休時危世季祀典莫舉木老瓦腐
不可觀顧鄉人興嗟無力完具惟神鑒兹亦不以處卓
哉李侯倡率經營扶傾補頺半載告成麾幢鮮麗圖繪
精明萬民瞻挹鬼神亦驚里閭父老再拜告泣自今以
往神來血食吾兒得耕吾女得織歳稔家安皆神之力
奉承祭薦無怠無嬉何以示後刻文於碑兹山之久大
[203-60a]
地與齊兹神之廟與山無移李侯之名亦廟隨之千秋
萬古神之聽之
 
 
 
 
 
 
[203-60b]
 
 
 
 
 
 
 
 山西通志卷二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