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9 山西通志-清-覺羅石麟 (master)


[159-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仙釋一/
 唐永樂純陽吕氏為苦縣學南北宗之祖遼廣陵海
 蟾劉氏為南宗之祖晉雁門釋慧逺淨土宗又為舍
 衞學内學外學之宗此胥傳記可覈者也而要其宜
 録者固不止此録之以續後魏史靈徵元史釋老之
 後焉志仙釋
[159-1b]
太原府

嘯父冀州人少在西州市上補履見漢劉向列仙傳
師門者嘯父弟子為夏孔甲龍師見劉向列仙傳
務光夏時人見劉向列仙傳
三國
郝姑字女君太原人徙居莫縣魏青龍間與隣女十人
 於漚洟洩水邊挑蔬忽有三青衣童子至前云東海
[159-2a]
 公娶女君為婦言訖敷茵褥水上行坐往來如陸地
 其青衣童子侍側沿流而下隣女走告家人往看女
 君遙語幸得為水仙願勿憂怖又云至四月送刀魚
 為信四月果多刀魚鄉人於是月祈禱州縣長吏入
 祠先拜然後得入祠前忽生青白石一塊縱横可三
 尺高二丈餘舊題云上馬石今尚存
尹軏字公度太原人見晉葛洪神仙傳
甘始太原人見葛洪神仙傳
[159-2b]
北齊
由吾道榮少好道法聞晉陽人大明法術乃尋之是人
 為人家傭力無名者久求訪始得其人道家符水禁
 咒陰陽厯數天文藥性無不通解以道榮好尚乃悉
 授之歲餘是人謂榮云我本恒岳仙人有少罪過為
 天官所謫今限滿將歸卿宜送吾至汾水及至汾河
 遇水暴長橋壞船渡艱難是人乃臨水禹步以一符
 投水中流便絶俄頃水積將至天是人徐自沙石上
[159-3a]
 渡惟道榮見之旁人咸云水長如此此人遂能浮過
 共驚異之道榮仍歸隠瑯琊山顯祖尋追往晉陽後
 至隋初卒

趙龜頤嵐縣人開元間為紫極宫道童不茹葷酒惟喜
 静坐衣破衲食藜藿一日曝粟於庭有一大鳥來食
 粟以杖逐之去復來凡三既而依戀於頤膝下乃悟
 為鶴乘之遂飛集松頂似有物墜城西高阜人視之
[159-3b]
 乃前所衣衲也號其地為脱衣坡越明年坡尘桃一
 葩殊竒胥傳為仙跡云
張世寧太原人見宋曾慥集仙傳

宋德方號披雲子隠居太原昊天觀鑿石洞七龕為修
 煉所有石刻像自作贊今存至元七年贈元通披雲
 真人仍將雲州金閣山雲溪觀賜號曰崇真鐫石陽
 曲之元通觀
[159-4a]
杜志元陽曲百井人童稚嬉戲未嘗忤物甫冠遇一相
 者曰此子仙風道骨塵俗汚染下手已遲志元悟遂
 禮代州神崗觀張廣元為師七年黙有所得遍遊名
 山晩始歸里構西溪菴居之知未來事朗如明鏡至
 元十五年按察使史杠撰記
李志朴字純甫質實勤幹建陽曲卿雲觀其徒張居敬
 嗣之領悟師傳沈潛至道至元癸巳授天下𤣥門演
 道大宗師掌教真人
[159-4b]
陶志頤榆次人號隠真子㓜從張真人學道授以修真
 煉性術遊燕與棲霞真人王公參究𤣥妙有疑輒印
 證之歸棲邑之萬春宫年九十羽化
洞明真人姓祁氏至元三十一年贈存神應化洞明真
 人鐫石陽曲元通觀

陸本雲間人𢎞治末居太原昊天觀石洞中有道術能
 符水禱雨輒應袖核於山頂搖之雷聲輒隠起後遊
[159-5a]
 華山莫知所終
國朝
潘守器字鼎持湖州人年二十餘出家遇異人授導引
 内鍊諸術適晉寓陽曲栢樹園純陽宫去而復來者
 三閉闗静室累月不食神彌旺康熙己亥白雲觀主
 王某以守器薦撫臣送入都乞還山年九十有九卒
 塑遺蜕於純陽宫之西廊以上仙/
北齊
[159-5b]
阿秃師晉陽沙門乍愚乍智時人呼為阿秃師齊文宣
 少時與諸童共見之歴問禄位至帝舉手再三指天
 而已口無所言衆咸異之
祥雲并州周氏子童年依州僧統靈詢披剃讀湼槃經
 不期年成誦日持一遍遊清涼棲止大孚寺一日見
 數官服者延至巨宅雲問之對曰我山神也慕師道
 行故特奉扳行道七日圓滿神具珍竒為贈雲固却
 不受神即取藥一莖色如白玉以貽雲餌之遂獲仙
[159-6a]
 還經詢所禮謝不知所終

空王佛陜之馮翊人也其先出太原榆次縣源渦里俗
 姓田名志超方孩即喜禮佛年十七父母為擇娶不
 納削髪雲遊至五臺一老人㸃示曰後當佛矣洞明
 心地囘至介休華巖寺講經修行復遷縣西滚鐘寺
 侍者摩斯供廚夜感一白兎用鐘取水日供不竭後
 入綿山仙窟有五龍出聽法懸巖巉峭飛渡而過白
[159-6b]
 鹿白兎競前導至抱腹巖中禪定崖開金字摩斯受
 記有青衣童子奉古佛舍利供養貞觀初亢旱太宗
 禱雨不應占曰勝地仙居禪人處祈長安父老向名
 山尋禱及禪師師令拜侍者摩斯斯方淘米以米汁
 向西少灑令急囘曰今日長安已霑足矣果應太宗
 乃詔禪師入長安不就知必復詔㝠目而化御駕果
 至巖麓興國寺知其已化鑾輿乃迴衆詣巖行禮時
 山昏霧倐開見金字牌云空王古佛太宗乃賜空王
[159-7a]
 彿號詔塑金容改興國寺名囘鑾後旱禱輒應
高節并州人年十七辭親入臺山至北臺谷後見頭陀
 苫茅為居節長跪求度僧曰能食我食乃可度節即
 採葉而食汲泉而飲居數日僧曰能誦法華乃可度
 七日法華成誦僧曰汝能攝念坐七日必當得度節
 坐七日起長跪僧曰我年髦矣不能令汝成道今長
 安有卧輪禪師可往依之且曰我海雲比丘也節謁
 輪公輪問所從來節曰奉海雲比丘命自五臺來輪
[159-7b]
 大驚曰海雲即華嚴經中善財所參第三知識也節
 辭輪而返復履舊境惟見荒麓焉

智滿太原奉聖寺開山師也鄂國公尉遲敬德禮智滿
 云割絶他命敢問還否師云将軍悔心夭啓之也若
 齋僧建刹何如曰一念善心生獲福無涯涘敬德稽
 顙拜施别業為梵宇高祖賜額十方奉聖禪寺延智
 滿居之見元王居實記
[159-8a]
哲法師太原人則天臨朝屢徵不起開元間示化於福
 聚寺
道綽姓衞氏并州文水人著淨土論二卷見唐藝文志

閻趙二僧居太常寺太宗下河東時施棗賞軍給數千
 人未下罈口後證湼槃於寺
法濟榆次人俗姓卜初禮五臺秀公和尚為師號麻衣
 和尚天聖初卧化縣之紫巖寺
[159-8b]
明因大師道詮姓衞氏并州文水人始為童子辭家入
 洛陽妙覺禪院依真行大師惠璿學浮圖法咸平五
 年入僧籍後二十四年賜紫衣遂主寺衆又四年賜
 號明因兼領右街教門事夀五十有三明道癸酉正
 月卒歐陽修撰塔記
諸仙禪師俗姓裴祁縣人居幽仙寺一日午夢覺云河
 南好麥時三月中旬也徒衆皆竊笑師乃出麥穗袖
 中示之衆大異嘗入汴徽宗詔入朝賜號諸仙設讌
[159-9a]
 不食問之云聞本寺鐘聲方食少頃果聞鐘聲上遣
 兵衞取其鐘鐘飛西崖今名墜鐘崖踰百歲髪尚黑
 不食百日而化
全福俗姓田祁縣人諸仙徒也從游於汴徽宗賜號全
 福出入乘虎神通殊夥齡百餘整衣化色如生
龍潭祖師嘗居石壁寺夜誦華嚴經有鳩鴿二鳥集左
 右聽之一日二鳥墮地死雙生於縣北坡底村榮氏
 啼泣不止師尋至語其父曰汝二兒許為吾徒當令
[159-9b]
 勿泣父諾即以手摩其頂曰我徒勿泣果止長從師
 四十年胥坐化稱鳩鴿二祖

常天夀徐溝人方能言作詩云我有一卷經不用筆寫
 成展開無一字晝夜放光明年甫四歲而逝

印寳榆次人俗姓康師妙聰禪師戒行甚高後住持汾
 州法興院坐逝三日荼毘烈熖中有金光獲舍利數
[159-10a]
 千粒眼舌胥備有人見寳於黄蘆嶺單騎西去云
大漢僧録姓聶氏法名安身長九尺能誦咒驅邪通藏
 經中統三年召為殿中將軍不拜命為縣僧録賜禪
 衣二即號大衣禪師後圓寂有舍利紅光建塔於安
 定村寺禪衣遺貯龍山永康寺庫
志保師字德全自號道真子出於祁丘程氏時盤山樓
 雲大師闡教燕都往事之輒領其緘要樓雲許為他
 日道統所寄棲白霫都山疊石為龕猛獸時弭服龕
[159-10b]
 下元帥覃公築元真觀以居之庚戌都道録樊志應
 薦其名定宗賜金冠法衣升額為大元真萬夀宫中
 統加號沖虚清淨至德真人其嗇神葆真之賾占卜
 推測之妙靈飛十二科品之秘心皆了然而不挂口
 至元庚辰春三月九日付囑弟子劉志訓翌日黎明
 湯沐易冠服枕肱而逝春秋七十有八王搆為之記
洪智號大愚元初延住太原奉聖寺梵行精深儒書外
 典靡不覽法嗣希深一間淺浩昌杲惠喜等歴十有
[159-11a]
 一傳胥克守戒律而浩尤明楞嚴疏之

楊魔頭太谷人出家資福寺散髪蓬頭似風癲洪武時
 晉恭王數召見有事叩問輒先知一日侍奕忽假寐
 既覺詰之應自平陽來看刈麥且得齋王哂曰何誕
 也即出二麥穗四饅頭於袖中驗之平陽信然尋還
 晉陽莫知所終
班第達西域僧洪武初從晉恭王之國居普光寺能驅
[159-11b]
 雷雨役鬼神勅封大國師圓寂獲舍利萬餘
昌海太原人俗姓許參徹半藏禪師與紅蓮義金談道
 人稱海金蓮三高士旱禱輒應隠崛&KR2118山刺血書五
 大部經百十三卷校正華嚴合論五臺清涼傳本宗
 二百問胥楷書永樂中詔選赴京纂修大藏經一日
 更衣趺坐逝年八十有二
義金太原人俗姓張氏禮了空為師洪武間遊金陵受
 戒復歸衍曹洞宗永樂壬辰詔赴京讐校内典并三
[159-12a]
 藏法賜衲衣禪褥著勝嚴集校正水陸儀文六卷
洪蓮太原人姓呉氏早喪父事母孝母殁投晉城西饒
 益寺僧智巖出家戒行卓越詣天龍洞刺血書五大
 部經文永樂中詔選註大明三藏法數校大藏經典
 既成上進賜衣設宴欲授以官懇辭還山
佛幻和尚住徐溝福興寺修寺缺材用衆方難之彿幻
 曰某日某施主當至至期輒驗歸寂豫白於衆後十
 日披衣跏坐逝以上釋/
[159-12b]
平陽府
陶唐
藐姑射山神人莊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肌膚若氷
 雪綽約如處子不飱五榖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
 而遊於四海之外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
 焦而不熱堯往見之窅然喪其天下
偓佺采藥父也好食松實形體生毛長數寸兩目更方
 能飛行逐走馬以松子遺堯堯不暇服也時人受服
[159-13a]
 者胥至二三百歲焉

介子推姓王名光晉人隠而無名悦趙成子與遊旦有
 黄雀在門上晉公子重耳異之與出奔外勞苦不辭
 及還介山伯子常晨來呼推曰可去矣推辭母入山
 中從伯子常遊文公遣數千人以玉帛禮之不出後
 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久之莫知所在
馬丹晉耿人文侯時為大夫至獻公時為幕府正獻公
[159-13b]
 滅耿殺恭太子丹乃去至趙宣子時乘安車入晉都
 候諸大夫靈公欲仕之逼不以禮有迅風發屋丹入
 迴風中而去北方人尊祠之

河上公結茆菴於河上賣藥因稱河上公文帝慕其人
 往見之忽駕茆菴騰空而去後隠入寳山中註老子
 道德經帝再求見遂以註授之今翼城縣東北二十
 里有河上村村有漢文帝廟
[159-14a]
孫博河東人讀書善屬文晩學道能使草木皆為火光
 照耀數十里行大水中身不沾濡人有疾指之言愈
 即愈出入山間石壁如有穴者後入林慮山合神丹
 仙去
三國
焦先河東大陽人世莫知其所出相傳生於漢末及魏
 受禪嘗結草廬於河之湄獨止其中冬夏恒不著衣
 卧不設席又無草蓐以身親土其垢汚皆如泥漆五
[159-14b]
 形盡露不行人間後野火燒其廬先因露寢遭冬雪
 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為死就視如故度年可百餘
 歲梁州刺史耿黼以先為仙人云
北魏
王道翼東萊人少有絶俗之志隠韓信山四十餘年斷
 粟食麥通達經章書符籙不交世務年六十餘顯祖
 聞而召為青州刺史遣使就山徵之翼乃赴都顯祖
 聽其仍守本操令僧曹給衣食終其身
[159-15a]

韓仙君洪洞人龍朔元年在蜀村山中煉丹丹成化為
 白鶴飛去今村中有廟廟後丹竈遺址尚存
張氲一名蘊字藏真晉州人秀逸翛閒學道不娶嘗寓
 李嶠家十餘年棲息洪崖古壇自號洪崖子天后及
 明皇朝屢召不赴
張惠明趙城人結廬中條山遇混元子授以道術代宗
 詔入便殿致醮有感封妙濟大師尋尸解於西岳
[159-15b]
景成先生清竒早契道隠居姑射洞功成升翥遺蜕卧
 石上至今如生歲季春望日士庶攀巖涉險拜謁者
 不翅數萬人
後唐
洪厓子神山任張里人名居敬年四十辭家入山遇山
 神引見景成子得姑射洞居焉能變化明宗召對稱
 㫖賜爵不受歸假葬衣冠脱然而去宋熙寧九年范
 諮撰碑記
[159-16a]

張伯端天台人翼城紫陽宫其脩鍊地也列仙傳云伯
 端少好學晩傳混元之道治平中隋陸龍圖寓桂陽
 宋熙寧二年遊蜀遇劉海蟾授以金液還丹訣乃改
 名用成字平叔號紫陽山人後轉徙秦隴久之訪扶
 風馬黙處厚於河東乃以所著悟真篇授處厚曰平
 生所學盡在是矣願公流布此書當有因文而會意
 者元豐五年夏趺坐化年九十九歲弟子得舍利千
[159-16b]
 百大如芡實色紺碧識者曰此道書所謂舍利耀金
 資也後七年劉奉真遇紫陽於王屋山留詩一紙而
 去紫陽嘗謂已與黄勉中維陽于先生皆紫微星號
 九皇真人因誤校勘刼運之籍遂謫人間宋時紫微
 垣光耀可見者六星而已
甄棲真字道淵單州單父人博涉經傳工詩賦應進士
 舉不中遂讀道家書訪道於牢山華蓋先生久之出
 遊汴因入建隆觀為道士以藥術濟人不取其報祥
[159-17a]
 符中寓晉州晉人愛之以為紫極宫主年七十有五
 遇許元陽曰汝風神秀異有如李筌雖老矣尚可仙
 也因授鍊形養元之訣棲真行之二三年漸反童顔
 攀高躡危輕若飛舉乾興元年秋謂其徒曰此歲之
 暮吾當逝矣即宫西北隅自甃殯室室成不食一月
 十二月二日衣紙衣卧甎榻卒歲久形如生衆傳為
 尸解棲真自號神光子與海蟾子以詩往還論養生
 秘術有還金篇兩卷
[159-17b]
皇甫靖臨汾人母武氏夢神人授桃已而有娠長有方
 外志嘗往古耿有客竊物逃詣同州遇於途靖絶口
 不道前事嘗使汲水不辭客笑曰小子氣和可教也
 披户而出久不還靖還視蓆下有黄金焉正酬所失
 後遊商山茅舍中坐幅巾老人問疇日長安事靖再
 拜稽首留百日乃知為郭先生先生囑靖出欵書俾
 傳達乃孫長老劉真人郭師曹先生也黎明靈化靖
 如囑詣江州訪孫長老適嵩山謁劉真人示以神用
[159-18a]
 又往廬山謁郭師赴都候曹先生還渡大江仗劍禹
 步波濤頓息過鞏州河失故道没民田數百頃靖書
 符丙夜投之河詰旦河復舊流歸平陽霍邑令失官
 庫金銀請於靖靖謂𨽻曰汝囘已得真偷矣比至縣
 果獲所失政和八年走三山寳籙壇前得三洞真篇
 暨法衣一襲而歸數日逝詳毛安節傳
王道源太平賈岡人善易學南渡時避金兵隠於西山
 之麓孝宗純熙五年遇異人杖钁而化後人名清廉
[159-18b]
 洞旱禱多應
寇嫗晉寧人見宋曽慥集仙傳

無名老人襄陵農家子姓陶母賈氏夢青衣童捧金盤
 獻果如𤓰半紅半黄言上仙賜汝無名果因娠十三
 月而生性沈静嘗隨丹陽馬祖師過關馬曰此非干
 汝事汝自修行去復乞化七年讀太上西升經豁然
 有省謂同行曰我今還鄉去也前有韶州王氏請住
[159-19a]
 菴我許往已而王氏果迎至菴即湯沐整衣逝年八
 十有六雅喜著詩皆言仙家事
郭元長趙城人生而聰慧七歲禮道士郭貞常為師年
 十八試居黄冠首禱雨獲應太和七年充提㸃太極
 宫授元靜大師賜紫服圭璋自知終日夀七十有二
 里人立祠祀之
煙霞真人汾西縣僧隠姑射圜仙洞修鍊五十餘載癸
 丑端午日忽辭衆曰吾當去矣言訖整衣坐化元大
[159-19b]
 德間賜號真人
秦彦容畧子為黄冠師在平陽

姜善信趙城人禮蓮峰真人靳道元為師隠居碧雲洞
 十年塊坐一龕中統間世祖南伐駐師驛亭召善信
 問行師事特陳仁義之舉後屢聘言事多中嘗過龍
 門修禹廟順帝詔問禹所行之道引大禹謨以對又
 奏修堯廟年七十有八終夜有青虹貫斗之祥追封
[159-20a]
 靖應真人勅李槃撰道行碑
  按河津志云師修習龍門建禹廟平陽堯廟鼔堆
  孚聖廟世祖召問賜號靜應真人命五弟子胥為
  龍門建極宫提㸃詳龍門御製碑記並不言順帝
  時事且善信年止七十有八中統至順帝㡬七十
  年疑至正時修廟者係他人
酈希誠襄陵萬聖觀道士也生而骨古神異年十五入
 道初金季道士劉德仁以苦節著五傳至希誠居燕
[159-20b]
 天寳宫憲宗名其教曰真大道授希誠大元真人領
 教事内出冠服賜之仍給紫衣三十襲賜其從者至
 元五年世祖命其徒孫德福統轄諸路真大道錫銅
 章二十年改賜銀印劉賡撰碑記
張志清酈希誠三傳弟子也制行堅峻東海珠牢山舊
 多虎志清往結茅菴居之虎皆避徙然頗為人害志
 清曰吾奪其所也遂去後居臨汾地大震城郭廬舍
 摧壓獨志清所居裂為二無少損焉乃徧廵木石間
[159-21a]
 聽呻吟聲救活者甚衆朝廷重其名給驛致之志清
 舍傳徒步至京貴人達官來見率伏卧内不起道德
 搢紳先生則納屣杖屨不少倦時人高其風圖畫相
 傳授演教大宗師凝神沖妙元應真人
皮裘先生洪洞人修真玉峰山中冬夏服一裘雲遊金
 陵巨室有太湖石令墜於井後歸玉峰淘井得前石
 病者拔裘毛與之輒愈後不知所往
景素陽襄陵人師事梁古賓居阜山道院元季侍師不
[159-21b]
 去兵至將殺古賓素陽曰師老矣願以身代兵即囘
 刃砍之刃忽折為三兵皆羅拜而去
李大方汾西人父均業醫母管氏娠十二月而生長入
 道日記千言詔賜號休元大師奉勅主醮百鶴來臨
 晉號通𤣥平陽旱禱雨即大澍復加號龍崗真人

崔真人名孟傳號朴菴襄陵北水關人冠野服雲遊授
 醫學得壺公術萬厯時慈聖后疾篤應名醫詔自簾
[159-22a]
 孔引線候脈投劑立愈賜號真人後於武當羽化
尚青山霍州人居朝陽洞有脱形術常與平陽錢指揮
 共坐任所索瞑目間輒袖中出之後解脱塑像於太
 清觀
任法素霍州人受業於尚青山解脱後人每於他所見
 之
王沖霍州人㓜事黄老學能辟榖遊汾結菴錠金原汲
 水以資行人積金鑿井建閣崇禎丙戌遊武當福府
[159-22b]
 廉知强司其菴之錢榖一日集諸道流曰流宼將至
 請交所司時宼在河北衆莫之信三辭乃脱甫離菴
 寇猝至沖仍歸茶菴辛巳二月拜訣所知升榻端坐
 逝是日申刻有遇團柏澗者始知為羽化云
國朝
成真智岳陽人幼為道士年八十餘順治己亥春語其
 徒曰三月朔日吾當坐化命豫造龕具至期泥丸裂
 孔瞑目而逝以上仙/
[159-23a]

曇恒法師河東人依逺公披剃年十二講説内外典籍
 無不通貫常有羣鹿馴遶坐隅後入廬山修淨業義
 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念佛而化春秋七十有一

澄空開皇中年二十誓願於晉陽汾水西鑄鐵像高七
 十尺鳩集金炭周二十年乃辦選日寫像啓鑪無成
 稽首懴悔堅前約二十年復備啓鑪又無成澄空呼
[159-23b]
 天求哀又二十年復集遐邇衆登鑪巔百尺揚聲謂
 觀者曰吾少發誓願鑄寫大佛今年八十兩已不成
 此更違心則無身以終志矣吾今俟其啓鑪欲於金
 液舍命儻大像圓滿後五十年吾當為建重閣萬衆
 號泣諫止澄空不聽俄而金液注射揮手謝衆投身
 如飛鳥而入及開鑪鐵像莊嚴端妙毫髪胥備開元
 初李暠充天平軍節度使出遊因仰大像歎曰如此
 好相而為風日所侵惜哉施錢七萬緡周歲重閣成
[159-24a]
 北都謂之平等閣計像成日至暠適五十年矣

楊羅漢父任青州刺史母高好佛羅漢年十二至南嶽
 為僧越四載徹悟長安二年春司空山大虎十餘傷
 人盡降伏之河東路廵撫使李景副使王永曙平陽
 太守錢光演同遊玉兎觀遙見風穴山東白光貫霄
 命探之道遇樵叟陳文樵子李八兒曰有一竒僧引
 十餘大虎頂放白光召文等曰汝即歸白李尚書王
[159-24b]
 太傅錢太守説羅漢願見使還報三人馳拜羅漢自
 述顚末復云聖道周圓歸真時至語畢奄逝因改觀
 為寺祀之後唐清泰乙未歲正月十八日獵人郭遇
 郭欽王思藴徐守元見玉兎入孔穴以钁掘之有菴
 門掩閉推視金身如生周顯德間學究王福新記
曇璲襄陵人姓王氏父成母皇甫氏無子禱於佛寺而
 生長禮鳯翔妙覺禪師天寳元年至襄陵崇山二兎
 引徑入遂於山巔起浮屠戒行精嚴龍神聽講旱禱
[159-25a]
 立應廣德二年晉絳太守張光俊楊子宏表聞代宗
 賜寺額曰普救號慈濟大師
智興趙城人修行終南山後棲中條山大通嶺聚徒説
 法聲震長安睿宗三召不至乃截其舌以進命焚之
 化為金舌夜哦經如故賜號金舌和尚 一作開成
 間文宗三召不至

法敷年十一從妙空大師十年盡師之道聽金剛經得
[159-25b]
 𤣥㫖嘗賜紫衣天會六年住平陽天寧萬夀寺演説
 金剛晩年不出户閾端坐而逝

𢎞辨大師姓郝氏翼城金山寺僧幼敏慧日記三千言
 講説法要人服其精詣翰林學士承㫖趙孟頫撰書
 道行碑
和楫曲沃人至元初住絳州寂照院戒律精嚴尤明陰
 陽術數學居嘗不出人或遇於里巷咸異之夀八十
[159-26a]
 一終荼毘得舍利數百粒
雄辨大師洪洞人俗姓范名洪源至元間追報父母以
 掌為爐燃香千炷井涸跏趺其上水溢成河後至正
 定卧化得舍利百十餘粒今實際寺有像詳見松菴
 老人石偈

定山和尚太平人俗姓彭名滿出家雲遊洪武十二年
 住蘆溝橋三昩火焚而化
[159-26b]
圓鏡臨汾人嘗遊隰州妙樓山石室寺至北門瓦窰坂
 鑿洞構菴龕坐其中囑徒衆曰明日午時當歸次日
 沐浴焚香説偈而化
然燈和尚臨汾人名性平居五臺華嚴嶺獨坐誦經虎
 魅遁跡人甚竒之迎至堯王山中為建天光寺神宗
 召入内殿賜千佛珍珠紫衣賜號然燈主皇壇講經
 拜國師年餘辭歸河東延生菴以老焉
達連和尚趙城人正德間於霍山建瑠璃塔一座重修
[159-27a]
 廣勝上下兩寺又建平陽府高河橋一座夀七十餘
 端坐逝人傳能前知云以上釋/
潞安府

王真上黨人年且百歲視之面有光澤似未五十者語
 人云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
 下泉咽之不絶房室 漢武内傳王真字叔經上黨
 人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嗽舌下泉而咽之名
[159-27b]
 曰胎食真行之斷榖二百餘日肉色光美力並數人
 抱朴子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噏如在胎之中
郝孟節上黨人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又能結
 氣不息身不動搖狀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年亦有室
 家為人質謹不妄言似士君子曹操使領諸方士焉
趙瞿上黨人病癩垂死有以藥囊授之者服百日果愈
 後復過視曰此松脂耳瞿鍊服不輟年七十見彩女
 長二寸遊口鼻間一年女長如人在其側嘗聞琴瑟
[159-28a]
 聲夀二百許顔如童後入抱犢山不知所終
呂恭字文敬上黨人採藥太行山忽遇三人問恭曰採
 藥勤苦好長生乎恭拜言志一人曰我姓呂字文起
 此姓孫字文陽此姓王字文正皆太清仙人也子同
 我姓復同一文字是有夙縁乃授以方藥遣還家已
 二百年矣五世孫習亦慕仙隨恭入山俱莫知所之

鮑靚字太元上黨人漢司徒宣之後仕為南海太守性
[159-28b]
 極清慧學通經史人多從受業號曰儒林受陰君尸
 解法卒埋石子岡有人發其棺見一大刀塜左右有
 人馬聲遂不敢取葛洪曰此是劍解法
鮑姑靚女葛洪妻洪師事靚靚器重之因妻焉洪仙去
 姑尚留南海後貞元中有崔煒者見一老嫗蹶破人
 酒甕被毆煒憐之代償其值嫗不謝而去明日持艾
 來曰此越井岡産也善灸贅後當遇美麗獲萬緡倐
 不見煒夜行失足墮深穴中有白蛇光焰如電煒恐
[159-29a]
 怖詣蛇叩禱見其唇吻有疣請灸之應手而落蛇因
 吐徑寸珠煒不敢取乃引至别洞見四麗人其一有
 疣曰知君有鮑姑艾請留少許以寳珠酬之煒留艾
 擕珠以出遇胡商果以十萬緡易去及詢鮑姑乃知
 為太元女葛洪妻也
紫團真人隠居紫團山修真沖舉其遺詩曰閉定天厨
 只一呼天罡不動運陰符流精鬰勃歸金鼎鍊出神
 丹滿玉壺龍眉子引以為金丹口訣
[159-29b]

樂氏二仙女屯留人其先世陵川商微子之後父山寳
 母楊氏感仙光而娠誕有竒德繼母吕氏御二女甚
 酷單衣跣足冬使採茹二女性至孝泣血浸土化為
 苦苣其葉有赤班若血痕然得一筐以歸奉母母益
 怒移家於壺關紫團山又令拾麥於外無所得畏母
 捶楚仰天號訴倐黄龍下降少者先升須臾黄龍又
 降長亦升胥易金縷絳衣鳯冠繡履仙樂響空天香
[159-30a]
 馥露土人立廟祀之宋崇寧間顯靈邊戍賜諡沖惠
 沖淑真人
焦道士襄垣人父為吏有活人功道士生七歲不語一
 日忽告其母曰明日師至果有道士來授以符籙修
 真龍洞山年十三通天文地理象數之學能致風雨
 役鬼神後仙去至今龍洞禱雨輒應
五代
楊譚真黎城人清泰改元勅下諸州取黄冠精博者明
[159-30b]
 年春譚真詣闕獻詩五篇賜紫綬歸山修鍊二十五
 年昭義節度使延至鎭祈禳有應一日夜息越明啓
 扃視之不見裀褥惟遺珠千粒形似桐子色似金星
 瑩

張可用平順人隠於羊羔村崆峒山谷之石室十有餘
 載得服氣鍊神術虎豹屏跡盜賊不侵石坼泉溜清
 冷味甘多汲不竭少汲不溢病者飲之獲安鄉人後
[159-31a]
 為築觀大定三年賜額曰神祥
申仙自稱羊住潞城人㓜聰慧從大禹山遇葛仙公授
 太陰鍊形術單衣跣足僵卧雪中鼾鼻雷嗚能預知
 水旱災祥夭夀病者乞藥隨坐中果蔬與之即愈年
 八十三卒殯百日時已冬夜半倐聞霹靂聲詰旦視
 其塜有隙徑寸啓棺視之惟餘隻履單衾棕扇而已
 明昌五年延川秦知常撰記

[159-31b]
神霄宫道人不知名元潞州守周幹臣宿觀中短檠膏
 盡道人為三吹光彌盛達旦不滅又嘗與修撰傅岩
 輔飲出樽酒酌七十觥不竭及以水注之容不及半
 王嵩作酒聖燈神記今石刻存三忠祠壁間又明栗
 應麟李延馨延康㓜同學觀中有道人至謂栗貴不
 勝夀二李夀不勝貴問姓名不答留題壁間曰鐵笛
 驚秋夜道人踪跡孤餐霞歸碧落跨鶴入元都海月
 丹陽路松風太乙鑪真同天地老若問姓名無後栗
[159-32a]
 李胥如言疑即元時道人云
李子榮長子人遍遊名山後歸結廬日不再食卧不貼
 席究方外之學焉
吳志堅𨽻籍長子年十七至燕薊間禮清虚大師杜志
 明為師長春真人嘉其服勤不怠錫以今名後歸鄉
 井邑人信奉之至元間誠明張真人命為道正建通
 𤣥觀

[159-32b]
鮑老年八十餘短髮不簪如雪嘉靖癸巳閉關五龍山
 三月而髮黑者半期年如漆瀋府招之不來六月六
 日坐化
李僊姑長寧人能修鍊終老繡山之巔生於元至正二
 年成真於洪武八年賜號純淑真君
張甲元黎城人少即好道為人牧羊沁水以鞭畫地為
 圏羊不得軼言事胥驗以上仙/
北齊
[159-33a]
曇榮保定張氏子通儒術年四十遊潞州居黎城能使
 猛獸馴狎不復驚人州人迎居法住寺年八十五入
 寂時稱伏虎禪師
法聰南陽内史陸機之兄隠龍門山麓坐雪誦經弭虎
 害人呼神僧文宣帝召見與語甚悦勅建寺曰法華
 至宋太平興國賜額曰龍門今屬平順縣
北周
惠瑱上黨開元寺僧精嫻内典建德六年禁緇度瑱抱
[159-33b]
 經像徙居岩谷盜謀刼之忽一丈夫乗馬自山巔下
 曰夜有盜宜急避瑱知其為神合掌拜曰釋教衰微
 仰期庇覆否則守死而已更何所避夜大雪賊不得
 進及霽盜終不能犯後莫知所終
芊上人修真寳岩寺端居石室猛虎自伏後坐化遺骨
 甚重其徒兼塔崇奉寺在太行山巔俗名金燈寺

三目僧襄垣人俗姓王左肱有一目後啓左臂目述古
[159-34a]
 疏一編印造藏經二千餘卷貞觀中趺跏化
義福姓姜氏潞州銅鞮人為神秀弟子初止藍田化感
 寺處方丈二十餘年未嘗出後𨽻京城慈恩寺開元
 十一年從駕往東都途經蒲虢二州刺史暨士女皆
 齎花幡迎之二十年示疾張均房琯嚴挺之韋陟皆
 往永訣而張以服丹不臨喪先避去乃謂房曰張有
 非常之咎名節皆虧若終此法會可以免難惜其先
 去也公必為中興名相遂卒賜號大智禪師葬於伊
[159-34b]
 闕之北中書侍郎嚴挺之為製碑文後張竟陷於賊
 嚴與房輔贊兩朝悉如其言
普滿大厯中澤潞僧也不拘僧相言事往往有驗建中
 初題潞州佛舍曰此水連涇水雙珠血滿川青牛將
 赤虎還號太平年人莫能知其解及賊泚稱兵方悟
 此水者泚字涇水者自涇州兵亂也雙珠者泚與滔
 青牛者興元二年乙丑歲乙木青丑牛也明年改元
 貞元歲在丙寅丙火赤寅虎也至是賊已平故云
[159-35a]
安公隠居壺關山中素為土人頂禮及卒山出石棺土
 人收葬之即以安公名其山
五代
周麻衣僧綿上人雲遊襄垣紫巖山洞建寳峰寺善相
 人窮通夀夭胥驗著相書金鎖賦銀匙歌行於世

宋謙潞城人少頴悟遇異僧髠度天聖中坐化於楞嚴
 院
[159-35b]
伏虎禪師棲黎城縣顯慶寺嵐山麓有雙虎為患至即
 馴伏又嘗喝呼水飲水即自地中湧出凡行石上至
 今有履杖形石鐫遺像猶存

德崇禪師上黨潞人大定三年受具為僧至方山謁才
 公大士許以傳法指期而别又參宗鄭卞深徹淵源
 嘗遊熊耳山吳谷即太行古道也斷崖懸絶為建橋
 梁見者稱神十九年築室大通寺門徒數千俄方山
[159-36a]
 老約書到呼徒取筆書頌趺坐而化荼毗得舍利千
 粒建塔以藏校書郎雲騎尉賜緋魚毛麾撰銘定逺
 大將軍開國伯完顔真立石刻像

政忠屯留人俗姓周為普明寺僧常入定浹旬不食頂
 上有光夀百歲雲遊至輝縣而化得舍利數枚五色
 圓瑩建浮圖夜常有光
淨公和尚俗姓李潞州人昭覺寺僧幼頴悟父授孝經
[159-36b]
 至曾子避席即整衿起父問之對曰聞師命尚如此
 况父命耶後應召作資戒大會賜紫衣遣還
道榮紫團僧了悟能振宗風
正宗興教禪師潞州人㓜名張德十二歲禮紫團僧道
 榮為師精内典座下聽講者雲集晩悟禪理同大力
 士渡海莫知所終
慧沖有道行延祐四年居平順清涼寺
子晏壺關人關天慶之子㓜師慧沖精禪理後於鳯凰
[159-37a]
 山建道塲寺無水嘿祝巽巖甘泉隨湧入定出神同
 日遍赴諸會所衣履不殊詔賜袈裟紫縧玉環

癩僧𢎞治初知州馬毁淫祠郡北關有古刹緇流圖去
 僧笑曰勿去此榮靖家佛堂與國同休既而沁源王
 奏留勅名普惠及王薨諡榮靖至闖將劉芳亮拆四
 關寺亦毁言悉驗
寂慧清涼寺僧不出户二十年言休咎奇中先期示寂
[159-37b]
明周號懶雲潞安人住持法住寺除夕詩為謝茂秦所
 稱有集行世
了白禪師又字石相黎城人萬歴間居大通寺通儒書
 善解紫陽註疏以上釋/
汾州府

尹澄字初黙安王時人嘗燃燈無焰自然有神光空映
 入山遇雨食盡有羣鹿掩至饑則吮其乳倦則卧其懐
[159-38a]
 又登山火發羣猿連臂而下擕以直上乃免秦始皇漢
 竇太后皆敬事之後改名林赴太乙山遇石芝發光採
 服之日行六七百里度世三百四十餘年昭帝時仙去

長命女武帝時西河人以仙去宋開寳四年有掘地城
 東者得石碑鑱仙降二字衆禱請復懸筆書仙降二
 字深貫石中因建聖仙廟竪碑於廟將雨碑必先潤
 邑傳雨蹟仙碑
[159-38b]
仙童武帝嘗於孝義縣西王才里見一童子年可八九
 歲曰吾居丹洞使往璚田聞西河有長命聖女因假
 而來言訖上升
西河少女神仙伯山甫甥漢遣使者經西河城東見少
 女笞老翁翁跪而受杖使者怪問答曰此妾兒也昔
 妾已老舅氏得仙術隱華山憫妾多病授以神藥漸
 復少容今兒不肯服藥致此衰老故與杖耳使者問
 其年曰一百一十歲兒才七十耳尋入華山
[159-39a]

薛守元住平遙太平觀締造為一方勝

薩守貞汾陽人少有濟人利物志嘗學醫誤用藥傷人
 遂棄醫學道遇三十代天師虚靜先生及林王二侍
 宸各授以法由是道法大顯自稱汾陽薩客
郭竹師汾州人見宋曾慥集仙傳

[159-39b]
于道淵授通𤣥微妙靜照大師冀寧路平遙縣太平崇
 聖宫住持本宗提㸃高道陟通義中和大師本宫提
 㸃趙道恒棲逺常妙大師提舉見元䝉古碑
郝志松字善甫居太平興國觀元制贈能仁普濟沖虚
 真人有碑姚學士樞撰文
張真一號丹華子元初修鍊汾陽西巖古洞後參丘祖
 錫號歸建西巖菴丁亥五月有白鶴來止巖際久乃
 飛去後是日至者復再真一羽化而洞有遺音因號
[159-40a]
 鳴鶴古洞
清和真人丘長春弟子也居興國觀元掌教大宗師賜
 號清和真人亦自號清和子
梁誌通介休人號達眩子元丙子間慕道西遊終秦之
 玉泉觀或遇於長安㶚橋與使客傳鑰封煙霞無為
 真人

范榮字子蘭介休人永樂甲午舉人任江西興國令相
[159-40b]
 傳曾遇仙人張三丰遺詩曰鐵笛風吹破曉煙相逢
 又在十年前曾將物外無為事訴與毫端不盡傳白
 髮垂纓君已老青雲得路我為先世間舊景只如此
 何不同歸一洞天成祖朝邑人忽遇榮於京師榮約
 終日飲邑人笑而去後成祖物色三丰不得徵知與
  子蘭友因遣使至介休訪之邑人云見子蘭於京邸
 遂與偕往榮曰吾固知君之必復也相與傾倒頃之
 竟不知子蘭所往
[159-41a]
麻衣仙姑汾陽任氏女永樂初披麻衣隠石室山中家
 人求之弗得後有見者遂逃入石洞聲隠隠如雷壁
 遂合手跡尚存
王元寧鄉人少貧負薪同樵者歌詠胥叶仙什娶妻未
 婚薄遊燕習吐納術既卒太監梁訪將殯之啓棺無
 迹人復見於關西連雲棧中
韓教逺修真寧鄉没狐觀常養鹿名仙童後與徒胥斃
 於盜鹿觸石亦斃數日人自平陽來者云見没狐二
[159-41b]
 道士引鹿南去
王綱居孝義北姚村之古廟終年不舉火嘗約人遊五
 臺其人不告而去至山下道人笑迎之已先至矣又
 送下山囑曰我所居屋勿為風雨毁壞及其人歸道
 人乃立化古廟中計即山下笑迎日也因立碑以誌
 異云
高神仙臨縣人少遇異人授木尺病者撃尺輒愈冬時
 浴湫河冰立解
[159-42a]
孫浩逺字雲際自號樂陽子永寧州人得五雷天心正
 法禱雨立應以符藥濟人疫癘多解後羽化
國朝
賀登科石樓人髫齡結廬飛龍山建元天宫三座造銅
 殿一座銅牌坊一楹在山六十年夀七十有八康熙
 癸未夏兀坐而化邑人塑像以祀焉以上仙/
北齊
淨慜禪師住汾州百福寺
[159-42b]

無名祖師自西極來居麓臺山四十年肅宗召至京叩
 無名之㫖答曰大方造物總持萬變走為日月駕為
 雲雷四時行百物生收功於無形者天地之心也大
 人御世不煩而治鼔之為太和不識不知而天下歸
 心焉者至人之妙也是故上聖得之而無為彼蒼燾
 之而奚言抑何絜絜於細名哉上善其言待若惇友
 上元初化詔囘故山宋慶歴間砌塔藏之高三百尺
[159-43a]
 又名麓鏡臺
無業禪師俗姓杜商州上洛人傳洪州心印後止西河
 衆香佛刹州牧董叔經延住開元精舍謂弟子曰吾
 縁在此學者致問多答曰莫妄想憲宗召以疾辭穆
 宗遣僧録靈準齎勅迎遂示寂長慶三年十一月葬
 練若之庭琢石為塔號澄源諡大達國師
尚顔字茂聖俗姓薛尚書能宗人出家荆門工五言詩
 集五卷今存詩三十四首
[159-43b]
卧如居法燈寺洞達科條無病而寂後多顯跡宋元時
 寺燼像如故因號為卧如菩薩

善昭禪師住太子院即今天寧寺并汾苦寒偶罷夜㕘
 有異比丘振錫而至謂會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為
 説法言訖而去師記以偈曰高僧金像光為法到汾
 陽六人成大器勸請早敷揚
白衣菩薩孝義令狐村人道成至南澗石上欲示寂適
[159-44a]
 牧豎擾之俯地泣淚滴成窪坐跡深㡬寸許乃往靈
 石高山巖下坐化後立祠

益公和尚法名志益初剃度於栢山後得法蒙山雲和
 尚㕘頌曰跛躃痿羸鈍復癡口如鼻孔眼如眉自從
  一吸西江盡天上人間更不疑學士王庭筠子端閒
 居與雲和尚友因見益公益公歸晉過庭筠庭筠贈
 以詩承安元年居超山年七十有五貞祐二年坐化
[159-44b]

圓光禪師號勝黙子永寧州南山寺僧戒行卓越名震
 京都

了覺俗姓張詣崑山從慧澄大師落髮徧遊名席探得
 元樞後住汾天寧寺十有七年夀八十一枕股而寂
國朝
際得字松野住平遙超山善詩多佳句工行楷時推重
[159-45a]
 之
蘭如汾州人明季行脚淮揚頂宣缸募米誓齋十萬八
 千僧後住善慶菴十方院順治時示寂入缸三年啓
 視如生僧衆建堅固院以供焉
德楷號栢山嗣洞宗三十一世康熙初愛龍山林壑幽
 勝遂卓錫焉建華嚴禪院
德睿號雪岸楚人德楷法弟著龍山志并詩文行世
清源俗姓宋代州人年六十至平遙睡佛寺年百有五
[159-45b]
 歲寂
性善字純天俗姓李隰州人出家安國寺博覽五經性
 理諸書工於詩文于清端成龍讀書寺中夢餐鉢羅
 花性善檢藏曰此優曇花也成龍作詩記之以上釋/
大同府

昌容常山道士自稱殷王子食蓬蔂根往來山下見者
 三百餘年顔色如二十許人見漢劉向列仙傳
[159-46a]
茅盈字叔申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年十八棄家入恒
 山修道餌术後師王君因西至龜山歸入恒山北谷
 時年四十九至宣帝初元四年上昇弟固衷亦成仙
 稱三茅真君
黄安代郡人貎常若童子服硃砂舉體皆赤冬不裘坐
 三尺神龜時人問坐此㡬年矣曰昔伏羲始造網罟
 獲此龜以授吾吾坐龜背已平矣此蟲畏日月之光
 三千歲乃一出頭我得龜以來已五出頭矣行則負
[159-46b]
 龜而趨武帝聞其異每屈禮焉及封泰山詔董謁李
 充孟岐郭瓊黄安五人同輦謂之五仙臣後不知所
 之
北魏
道士宼謙之字輔早好仙道服食藥餌有仙人成公興
 傭賃謙之家謙之算七曜不了興曰試隨興語布之
 俄然便決謙之歎服請師事之興固辭不肯但求為
 謙之弟子共入華山令居一石室自出採藥還與謙
[159-47a]
 之食不復饑繼入嵩山有三重石室令住第二重興
 曰興出有人將藥來但食之尋有人將藥至皆毒蟲
 臭惡之物謙之疑怪出走興還問狀謙之具對興歎
 息曰先生未便得仙政可為帝王師耳興事謙之七
 年入第三重石室而卒尋復著衣持鉢執杖而去謙
 之守志嵩岳精專不懈神瑞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天
 神乗雲駕龍集止山頂稱太上老君授謙之天師位
 賜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號曰並進言吾此經
[159-47b]
 誡今運數應出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并授服氣導
 引口訣之法泰常八年十月戊戌有李普文來臨嵩
 岳云老君之元孫昔居代郡桑乾以漢武之世得道
 為牧土宫主遺授謙之録圖真經令佐北方太平真
 君出天宫靜輪之法能興造克就則起真仙矣始光
 初謙之奉書獻之世祖令止於張曜之所供其食物
 時朝野聞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崔浩獨異其言師
 事之受其法術於是上疏讚明其事世祖乃使謁者
[159-48a]
 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餘弟子在山中者於是
 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道業大行及嵩高道
 士四十餘人至遂起天師道塲於京城之東南重壇
 五層遵其新經之制給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齋肅祈
 請六時禮拜設廚會數千人世祖將討赫連昌問幽
 徵於謙之對曰必克果定夏國真君三年謙之奏造
 靜輪宫必令其高不聞雞鳴狗吠聲欲上與天神交
 接功未成九年復遇設會日謙之令更布二席於上
[159-48b]
 師坐前弟子問其故謙之曰仙官來是夜卒須臾口
 中氣狀若煙雲上出窗中至天半乃消諸弟子以為
 尸解云
李皎中山盧奴人夀春侯先子為宼謙之弟子服氣絶
 粒數十年隠於恒山年九十餘顔如少童一旦沐浴
 冠帶俄坐卒
韋文秀京兆人隠於嵩高徵詣京師世祖曾問方士金
 丹事多曰可成文秀對曰神道幽昩變化難測可以
[159-49a]
 闇遇難以豫期臣昔受教於先師曾聞其事未之為
 也世祖遣至王屋山合丹焉

管革趙人少好道不事耕鑿多遊趙魏間性不好謙恭
 而復辨慧遇張果先生先生招之曰來管革革曰爾
 誰耶曰我張果先生也革乃曰張果何呼我也果曰
 人間帝王且我敬爾豈不我敬也革曰我非帝王又
 焉能敬爾也果因命之同遊恒山革從之果擲所䇿
[159-49b]
 杖變一青牛令革乗之入恒山登絶頂坐而問之曰
 人間之囂雜塵中之苦惱春秋之榮謝老少之逼促
 爾盡察之也何久遊趙魏不逺遊四極趙魏戎馬之
 郊也非道人所宜遊革對曰爾何為出於趙魏之間
 也唯道人不隨土地而化我遊趙魏之間與遊玉清
 蓬瀛等若以彼帝王為尊以我匹夫為賤呼我之姓
 名談帝王之敬待猶俗情也我無俗情又奚以逺遊
 為果笑而不應革遽起不辭而下因結草於山中居
[159-50a]
 之後不知所終人或見之於稽山
負局先生語似燕代間人常負磨鏡局徇吳市中衒磨
 鏡一錢因磨之輒問主人得無有疾苦者出紫丸藥
 與之得者莫不愈如此數十年後大疫活者萬計不
 取一錢吳人乃知其真人也後至吳山絶崖頭有求
 藥者懸而與之將去語人曰吾還蓬萊山當為汝曹
 下神水崖頭一旦有水白色流從石間來服之多愈
 疾立祠十餘處
[159-50b]

任榮大同縣人世業醫至榮益精尤好神仙術𢎞治元
 年年六十無疾卒踰年鄉人陳守過陳州見榮施藥
 市口大驚曰公無恙耶榮笑曰然固未死也嘉靖壬
 辰大同黄令妻父張遇道人於伏牛山曰我大同任
 榮也公去某日當與小孫會幸傳道之異日張果晤
 其孫言盡符萬厯二年大同張省祭抵湖廣艾御史
 所艾家人經武當山見草菴中道士兀坐謂之曰為
[159-51a]
 我告張省祭歸語任榮子孫榮俟宫殿畢或當歸也
 言畢忽不見凡三露踪跡云
連步雲陽和人木工也異人受符咒禱雨立應耳著銅
 環袖胡桃搖動應聲起霹靂沾足乃止隆慶末大澇
 步雲令家設鍋蓋於門䝉以白紙上書青天白日不三
 日遂晴病者乞符多愈萬厯時老人胥能言之以上/
 仙/
北魏
[159-51b]
法果趙郡人誡行精至開演法籍太祖聞其名詔以禮
 徵赴京師後以為道人統綰攝僧徒每與帝言多所
 愜允供施甚厚至太宗彌加崇敬永興中前後授以
 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安成公之號皆固辭帝嘗親幸
 其居以門小狹不容輿輦更廣大之年八十餘泰常
 中卒未殯三臨其喪追贈老夀將軍趙胡靈公初法
 果每言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
 禮遂常致拜謂人曰能鴻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
[159-52a]
 乃是禮佛耳法果四十始為沙門有子曰猛詔令襲
 果爵
惠始姓張家本清和聞羅什出新經遂詣長安見之觀
 習經典坐禪於白渠北晝則入城聽講夕則還處靜
 坐三輔有識多宗之劉裕子義真鎮長安及竂佐皆
 重敬焉赫連屈丐追敗義真惠始身被白刃而體不
 傷衆大怪異言於屈丐屈丐大怒召惠始於前以所
 持寳劍撃之又不能害乃懼而謝罪統萬平惠始到
[159-52b]
 平城世祖甚重之每加禮敬惠始五十餘年未嘗卧
 或時跣行雖履泥塵初不汚足色愈鮮白世號白脚
 師太延中臨終於八角寺齊潔端坐僧徒滿側凝泊
 而絶停屍十餘日容色不改舉世神異之遂瘞寺内
 至真君六年制城内不得留瘞乃葬於南郊之外死
 十年矣開殯儼然送葬者六千餘人中書監高允為
 傳頌其德
曇曜有操尚為恭宗所禮先是太武滅佛法曜誓欲守
[159-53a]
 死恭宗親加勸諭至於再三不得已乃止密持法服
 器物不離身高宗踐極詔復佛法曇曜自中山被命
 赴京值帝出見於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以為馬識善
 人帝後奉以師禮初平初代師賢為沙門統
師賢本罽賓國王種人少入道東遊涼城涼平赴京罷
 佛法時師賢假醫術還俗守道不改修復日即返沙
 門其同輩五人上親為下髮師賢仍為道人統
師子國沙門邪奢遺多浮陁難提等五人太安初奉佛
[159-53b]
 像三到代都皆云備歴西域諸國見佛影迹肉髻外
 國諸王咸遣工匠摹寫其容莫及難提所造者去十
 餘歩視之炳然轉近轉微
沙勒太安間赴京師致佛鉢并畫像迹
常那邪舍天竺沙門也曇曜嘗與譯出新經十四部
沙門道進僧超法存等並有名於時演唱諸異顯祖即
 位敦信尤深覽諸經論好老莊每引諸沙門及能談
 𤣥之士語諸理要
[159-54a]
道登雅有義業為高祖眷賞恒侍講論二十年卒詔施
 帛一千疋又設一切僧齋命代城七日行道并詔凖
 師義哭諸門外
跋陁西域沙門也有道業至代都深為高祖所敬信詔
 於少室山陰立少林寺居之給衣供

誠慧靈丘李氏子其親禱於臺山而娠長不願娶從五
 臺真容院法順和尚披剃東臺東有毒龍池龍常害
[159-54b]
 物誠慧擕淨瓶錫杖廬其側呪之龍即入瓶風雷皆
 寢居七日龍革毒心白光洞室乃釋之乗風雲而去
 嘗誦華嚴於李牛谷有五六儒服者來坐聽或持異
 花鮮果而獻怪問之答曰某山神也願充執侍誠慧
 捨而他適同光元年莊宗製書并紫衣賜之書云師
 鷲嶺名流雞園上哲精持䕶鵝之戒𢎞宣住雁之談
 潛括三乗深明四諦忍草常新於性苑覺花不染於
 情塵高蹈雲峯棲心聖境汎慈舟而濟弱持慧炬以
[159-55a]
 照迷五百龍王皆皈懿德十千聖衆盡繼高蹤為萬
 姓之甘霖作空門之標格朕方興景運大闡宗風宜
 旌精行之名以奉無為之教崇號廣法大師兼賜紫
 衣固辭不受復降勅諭畧云再遣内臣逺頒成命師
 號既旌於道行紫衣無爽於受持久屬當仁匪宜多
 讓誠慧聞命即囑累門人吉祥而逝夀八十諡曰法
 雨大師塔號慈雲

[159-55b]
圓滿西京大普恩寺僧天會中修建寺宇功行精勤江
 東朱弁為之記

劉秉忠瑞州人祝髮寓雲中南堂寺世祖在潛邸海雲
 禪師被召過雲中邀之同行入見大喜後為佐命元
 臣封國師太保
李溥光大同人㓜出家為僧號雪菴和尚喜讀書經傳
 子史無所不窺善詩工書法遒勁有致一時宫殿扁
[159-56a]
 額皆出其手至元間詔蓄髮授昭文館大學士有雪
 菴集帖傳世
印簡俗姓宋世業儒年十一祝髮佛書無所不通及王
 公問治民道必以儒術為先後遊雲中住華嚴寺年
 五十六示寂茶毘日煙焰所至皆成舍利

覺同大同人姓康㓜慧讀書過目不忘能文辭尤工臨
 池書善化寺讚數千言咸珍為名翰時人讚曰續佛
[159-56b]
 慧命湛然清淨遐邇聞聲詩禪草聖
一齋大同地藏菴僧持戒律終日一室外别無所有施
 金帛多不受受亦隨施貧者不留其餘或雨雪則累
 日不舉火苦行三十年一日沐浴趺坐化
國朝
常修號潤普大同人本姓楊棄家雲遊山水後卓錫於
 都門之愍忠寺苦持戒行日誦法華經一部歴四十
 餘年衆請為大和尚歲傳戒三壇弟子數千人年七
[159-57a]
 十五端坐説偈而逝以上釋/
朔平府

張可曇雲中人生於世祖初㓜好道棄家業雲遊山水
 間年㡬百歲童顔不衰過交城止棲霞觀人呼為石
 頭道人時值重陽語衆人曰明年此日我乃與汝等
 别矣至期果尸解時至正元年九月九日也
柳道士不知何許人相傳法甚高右玉城北三里許有
[159-57b]
 真武廟廟前有泉嘗出怪物傷人道士命童弟子捧
 劍泉側囑曰吾下捉怪伸手取劍爾當與之遂入須
 臾見手出大如輪色如靛童失聲棄劍而走道士竟
 不出怪亦隨滅今其泉為草灘以上仙/
寧武府

薛道紀樓煩人居沁源太清觀驅孽龍息水患逺近禱
 者無虚日夀百歲一日宴坐見松枝上山猿來謁謂
[159-58a]
 弟子曰此木客報我歸期也端坐而化以上仙/

慧逺姓賈氏雁門樓煩人蓮社十八高賢傳曰年十三
 依舅令狐通六經尤善莊老二十一聞沙門道安講
 般若經豁然開悟遂與弟慧持投簪受業沙門曇翼
 每給燈燭之費太元六年立精舍於廬山以去水猶
 逺舉杖插地泉湧時亢旱於池側誦海龍王經有神
 蛇浮水俄大雨因名龍泉精舍慧永師謂刺史桓伊
[159-58b]
 曰逺公方當𢎞道而貧道所居隘不可處其夕大雨
 雷震詰旦林麓廣闢素沙布地楩楠文梓充布上下
 不知所自至伊乃為建刹名其殿曰神運以在永師
 舍東號東林復製五銘刻於石先是陶侃刺廣州時
 漁人於海中得金像文殊及移督江州迎像還潯陽
 舟近而溺師禱之忽浮出迎至神運殿造重閣以奉
 之製讚曰諸教三昩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既而不期而至者道生等十八人結社念佛復率衆
[159-59a]
 百二十三人同修淨土業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誓
 令劉遺民著發願文王喬之等為念佛三昩詩以見
 志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方
 從定起見阿彌陀佛告曰汝七日後當生我國即寢
 疾製遺誡令露骸松林之下即嶺為墳八月六日順
 寂弟子不忍露屍與太守陶稱奉全體葬於西嶺素
 石為塔靈運作碑以銘遺德張野作序自稱門人宗
 炳復立碑於寺門以表德業所著有法性論十四篇
[159-59b]
 論五篇經論諸序銘詩記凡十卷號廬山集唐大中
 二年追諡辨覺大師南唐昇元三年追謚正覺宋太
 平興國追諡圓悟大師凝寂之塔 張野逺法師銘
 師誦鑒淹逺高悟㝠賾道安常歎曰道流東國其在
 逺乎襄陽既没振錫南遊結宇靈嶽自年六十不復
 出山名被流沙彼國僧衆皆稱漢地有大乗沙門每
 至然香禮拜輒東向致敬年八十三而終 僧傳北
 逺法師作湼槃經疏畢擲札於庭柳枝生焉皎然詩
[159-60a]
 擲札成柳枝 逺公刻蓮花漏 齊已寄貫微詩注
 匡山逺大師嘗與諸賢遊石門洞玩錦繡谷貫休東
 林寺傳記詩注盡云 安逺持奘三車盡生兠率天
 人間四十年彼天一晝夜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
 為一年夀四千歲 蘇潛甫西遊日記閻大㕘為言
 逺公者代州人也公生時其家有井産金靈芝水忽
 甘美異常諸病者飲之輒愈公去廬山而井如故味
 不能甘而疾不能治矣土人思之而新之刹曰聖井
[159-60b]
 院日久忘其本實改為樓煩寺郡邑乘皆不載今為
 置一主其中云唐人有詩曰空悲廬阜月不見雁門
 僧其証也 曇銑逺公弟子常在左右 匡山神為
 逺公侍者 逺公謂劉處士云世間惟是想耳茍放
 有世之見心即道豈有世外物來羇爾耶 逺公高
 節食後不飲蜜水而將詩博緑醑與陶潛别人不得
 又送客不過虎溪而送陸靜修道士過虎溪數百步
 今寺門前有道士岡送道士至此止也 廬阜雜記
[159-61a]
 逺法師結白蓮社以書招淵明曰弟子性嗜酒法師
 許飲即往矣逺許之遂造焉因勉以入社淵明攢睂
 而去 三藏記謝靈運恃才傲物見逺公肅然心服
  高仲靈鈔書記靈運欲入社逺拒之曰子髮鬒而
 鬚美面與身戾非令終之相請多行陰德戒飭三年
 而後可靈運怒曰學道在心安以貎邪逺笑而不答
  昔桓𤣥入山禮逺公遂捨輦至今在逺公堂下貫
 休詩桓𤣥舊輦殘雲濕聊舍孤墳落照邊
[159-61b]
慧持逺公同母弟也蓮社高賢傳幼讀書一日所紀常
 敵十日年十八與兄同事道安止廬山師身長八尺
 衲衣垂膝徒屬三百師為上首瑯琊王珣以書問甯
 逺持二公孰愈甯曰誠為賢兄賢弟珣復書曰但令
 如弟仍未之有況復賢耶隆安三年辭兄入蜀逺曰
 人生愛聚汝獨樂離師曰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家
 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為期耳至成都郫縣龍淵
 寺大𢎞佛法升其堂者號登龍門義熙八年順寂春
[159-62a]
 秋七十六臨終以東間經籍付道𢎞西間法典付曇
 蘭 稽古録義熙壬子垂戒門徒遂入定於龍淵龕
 樹至政和三年風折其樹持乃出定徽宗有像贊三
 首以上釋/
澤州府

費長房修真高平縣之南山有提壺賣藥翁日行市中
 入壺以憇長房見而異之禮為師翁曰孺子可教並
[159-62b]
 引壺中絶非人境遂予竹杖及縮地法數千里頃刻
 可至後不知所終

郗儉陽城人能行導引號三百歲武帝召問修鍊法太
 子暨陳思王輩咸調笑不之信因令辟榖百日而作
 止自如帝遂重之命為方士領袖

王烈澤州人入太行聞雷聲山石破裂數百丈中一孔
[159-63a]
 有青泥流出烈取食之後仙去其仙經所謂石髓者
 耶

李通敏高平人晏六世祖棄科舉學辟榖去妻子隠於
 西山不入城市年逾百歲無疾終後有遇於王屋者
 儀貎如生因名山暨井為遊仙

二張仙公一名崇真澤州人一名道温京兆人同居州
[159-63b]
 西上町社修真觀尋偕遊海島遇劉長生得其術復
 歸結茆於此相繼坐蜕瘞同穴後數十年人猶有見
 者

姬志真高平人號洞明子皇統中遊五岳歸語所親曰
 人生一夢耳捨宅作觀名清夢服紫衣為道士見觀
 碑
通真子姓秦名志陵川人棄應舉學道隠王屋少室間
[159-64a]
 後遇披雲老人於上黨授道籙遂立局平陽元都觀
 校補三洞書訖倐風雷大作遂立化著林泉集二十
 卷

鄭埜嚴沁水人通天文歴數地理學隠歴山遇異人授
 左慈術卧氷雪不僵縣令遣召之强試其術乃索一
 瓶側身入撃碎之則了無所見已遁矣明洪武初識
 者遇於襄鄧山中疾行如飛云
[159-64b]
馬仙姑永平人幼慕棲真結屋高平縣西通義村日以
 鍊形為事旁産香草飛鳥不期而集一日正襟逝邑
 立祠祀焉今董峰菴有石槨即委蜕處以上仙/
北周
慧逺澤州人甫六歲投曇始禪師得度武帝召對契合
 授法座尋退隠藏陰寺注湼槃經成擲筆云若疏合
 禪理筆當駐空已而果然其疏遂行入隋為掌教釋
 經法師
[159-65a]
後唐
大愚為僧五音洞調演聲律能達旨要年九十餘一日
 别其徒曰吾將歸矣端坐而逝洞中嘗聞五音聲後
 人因以為名嘗作上心王狀奏六賊表葢教乘喻言
 也録進昭宗并韻母三十字詔賜田百頃祠部牒三
 十八道紫衣十道有愚公塔心王表碑在金峯
洪密陽城千峯寺僧俗姓劉早皈石霜契宗㫖明宗為
 太尉密預識之登極後命建禪院賜衣鉢蠲田租以
[159-65b]
 勅書慰問詳司空圖記

法亮姓崔氏澤州人出家靈巖寺刻修戒行嘗行脚至
 鍾山造藏經歸禁足三年晝夜檢誦不輟作石塔藏
 之
祖湯陽城龍巖寺僧日誦經巖東小石龕辛亥六月六
 日方誦法華忽一兎徐入龕内蹲經案前誦已三揮
 不去自己至申湯曰吾送汝歸路兎從出門踴躍而
[159-66a]
 去白所知為作銘識之以上釋/
 
 
 
 
 
 
 
[159-66b]
 
 
 
 
 
 
 
 山西通志卷一百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