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9 山西通志-清-覺羅石麟 (master)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十一
  關隘三/
大同府
 大同縣
大同縣長城東起鎭川堡西止拒牆堡
明鎭邊堡制鎭邊一墩長城上有臺東接陽和靖魯堡
 新界石墩鎭邊堡界首又西為三墩北對關子溝又
[011-1b]
 西為四墩北直關兒溝又西為七墩南直聚樂城長
 城址南有土溝又西為九墩北直洞子溝又西為十
 二墩北直舊榆溝又西為十六墩鎭邊堡界止為垣
 十里 今𨽻鎭川堡汛
明鎭川堡制鎭川一墩東接鎭邊十六墩鎭川堡界首
 繇鎭川東垣外為塹繇鎭川西垣外為重垣自鎭川
 一墩起至助馬堡西保安堡止又西為鎭川五墩西
 北直新榆溝自新榆溝西垣外胥有墩又西為鎭川
[011-2a]
 七墩北乃漫坡也墩北有横土溝墩南長城址有𥪡
 土溝二又西為八墩北對平灘又西有小關又西為
 九墩北直大鹽窊舊鹽窊南直鎭川堡又西為土溝
 二又西為十一墩北直尖山又西為十二墩北即小
 鹽窊也又西為十四墩北直土塘山又西為十五墩
 北直榆溝門南直鎭川堡河源榆溝門以西胥溝也
 自此至保安堡重垣内胥有塹又西為十九墩北直
 牛心山山左右胥榆溝也鎭川堡界止為垣二十五
[011-2b]
 里
明宏賜堡制宏賜一墩東接鎭川十九墩宏賜堡界首
 又西為三墩四墩泉繇二墩間三暗門入垣外榆溝
 十墩至宏賜四墩止又西為六墩北直葫蘆海又西
 為七墩葫蘆海水繇二墩間暗門入即如渾河之源
 鎭川堡水所滙也又西有鎭羌堡在垣之外重垣之
 内北對三山焦山自鎭羌堡西至左衛寧魯堡大卯
 條墩胥有塹又西為八墩垣外水口六墩自此始水
[011-3a]
 口墩南又有月牙六墩又西為十墩北直九十九泉
 明有議事臺南直宏賜堡宏賜堡又南直孤山又南
 直河外大同鎭城又西為十二墩北直栁河尖山又
 西為十三墩北直野口門門垣外野口八墩自此始
 又南為十五墩南直河南雷公山宏賜堡界止為垣
 二十二里
明鎭魯堡制鎭魯一墩北直石關嶺東接宏賜十五
 墩鎭魯堡界首又西為三墩北有黑山兒墩又西
[011-3b]
 為四墩北直周家嶺垣内有土溝又西為六墩北
 直水泉兒南直河南鎭魯堡又西為七墩有小關
 北直石泉又西長城址南北胥有土溝又西為九
 墩十墩十一墩胥有土溝十墩北有長坡垣暨重
 垣勢胥凸而北十一墩北即拒牆堡也在垣之外
 重垣之内又西為十三十四墩二墩中有雙溝入
 暗門北直平山又西為十五十六墩北有深溝南
 直河外左雲石佛寺堡即石佛口也又西為十八
[011-4a]
 墩北直羅村北山又西為十九墩北直水泉營又
 西為二十墩鎭魯堡界止為垣二十九里 今𨽻
 得勝堡汛
明鎭河堡制鎭河一墩北直黑山東接鎭魯二十墩
 鎭河堡界首又西為三墩垣内有土溝又西為四
 墩北直羅村西山垣形迤向西南墩左右有雙土
 溝水口又西為七墩北即拒門堡也在垣之外重
 垣之内有關又西為八墩有小關又西為十墩左
[011-4b]
 右胥有土溝北直沙溝南直鎭河堡又西為十三
 墩有䕶墩垣北對小沙溝又西為十六墩有小關
 鎭河堡界止為垣二十一里 今𨽻拒牆堡汛又
 西則破魯堡界 拒牆堡今𨽻大同拒門堡今𨽻
 左雲
鎭邊堡北少東八十里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明嘉
 靖十八年築
聚樂堡東六十里東至陽高縣治六十里西至大同縣
[011-5a]
 治六十里南至渾源州治一百二十里北至鎭川堡
 界四十里西北到鎭川堡四十里東北到邊牆 堡
 方三里高三丈一尺厚二仞餘門樓二明天順三年
 築𢎞治十三年展築分駐守備一員 天順時朝議
 以鎭城孤峙旁無輔衞乃東城聚樂西城高山以為
 左右兩翼 成化十九年秋亦思馬因復入掠左叅
 將劉寧將兵三千遇之聚樂站西連戰敗之復敗之
 白登柳林又追敗之小鵓鴿谷 嘉靖十二年十月
[011-5b]
 總督劉源清駐聚樂堡討叛兵十三年正月吉囊青
 台吉援叛兵源清戰不利 嘉靖二十三年巡撫詹
 榮以大同無險乃築東路邊牆百三十八里堡七墩
 臺百五十四又以近邊宏賜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
 百餘里膏腴田可數十萬頃奏請召軍佃作復其租
 徭移大同一歲市馬費市牛賦之 許論九邊總論
 高山聚樂二城堡蓋在鎭城兩腋間募軍分駐則按
 伏之費省犄角之勢成 給事中王亦疏大同固為
[011-6a]
 重鎭矣臣請增戍於高山聚樂二堡以為之翼
鎭川堡東北五十里東至聚樂堡界四十里西至助馬
 堡七十里西南到大同縣治五十里北至邊牆五里
 東南到聚樂堡四十里東北到邊牆 堡方一里高
 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一明嘉靖十八年築分駐守備
 一員 景泰元年二月也先率衆入副總兵郭登提
 兵北水頭夜二鼓寇連營至登召將士問計或言衆
 寡不敵宜且退軍登奮曰軍已去城百里一退則必
[011-6b]
 為敵所乗何以得達敢言退者斬於是徑薄寇營登
 先登陷陣遂破之追奔四十餘里至栲栳山而還斬
 首二百餘級 嘉靖三十一年三月平虜大將軍仇
 鸞出師鎭川堡至貓兒莊遇伏士卒死傷二百餘人
 三十八年俺答自大同鎭川堡入轉掠東西二城
 搶風崖東四十里乃大同東路之險阨也
得勝堡即宏/賜堡北八十里東至邊牆三里西至拒牆堡二
 十里南至大同縣治八十里北至邊牆三里東南到
[011-7a]
 鎭川堡 堡方二里高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二明嘉
 靖十八年築舊為紅寺堡在北五十里周一里二/十歩高二丈三尺明正統元年築
 嘉靖三年巡撫張文錦議於紅寺臚圏窯山墩水盡
 頭沙河堡設屯戌而文錦用法素深三標下郭鑑等
 遂殺叅將賈鑑叛出塞營於焦山及撫之還城又害
 文錦水口諸堡悉廢後總督毛伯温行邊至鎭條上
 諸設官添倉事宜於是巡撫史道總兵梁震同規度
 以洞子溝地險移置稍西名鎭邊堡水頭地僻移置
[011-7b]
 稍東名鎭川堡沙河地沮洳移置河南名鎭河堡紅
 寺仍舊改名宏賜又於宏賜西置鎭魯堡號曰北路
 置分守叅將駐宏賜堡諸堡置守備募人墾田為軍
  毛伯温創立五堡疏舊堡俱狹隘坍塌且不繫要
 害祗取宏賜堡居中展修十分之六迤東二十五里
 取鎭川堡展修三分之一又東二十五里地名南車
 房新立一堡名曰鎭邊宏賜堡迤西二十五里地名
 䕶保村新立一堡名曰鎭魯又西二十五里地名好
[011-8a]
 女村新立一堡名曰鎭河以上五堡俱當要害且勢
 相聯絡 各部新召軍士編成行伍宏賜堡居中展修
 廣濶編軍一千一百名鎭川等四堡各六百名 巡
 撫史道創立五堡疏鎭城迤東六十里洞子溝之南
 舊原設堡四匝溝岔道路崎嶇轉輸救援一時不可
 猝至該堡稍西地名南車房土脈肥厚地勢高阜就
 此創立一堡與關頭北車房等處相距寇不敢直犯
 腹裏採掠安子等山及聚樂等處矣及鎭城東北四
[011-8b]
 十里水盡頭原有舊堡地僻殊非險衝土乾不便汲
 水仍移向稍東平岡之地則四望豁敞戰守得宜矣
 又紅寺舊堡在鎭城正北當諸邊適中之處原額堡
 規度狹小氣槩不雄况經歲久風雨披塌今當開展
 擴充中開多增軍馬於此營諸路兵將若遇寇警互
 為傳報眞有一呼千應之勢也又紅寺稍西有張布
 袋紅土等溝俱係常年暗通寇路不有所處則紅寺
 雖存未免孤立無助西二十五里有䕶堡村正當前
[011-9a]
 溝通㑹之地於此立堡則東援紅寺北控諸溝一應
 零星之賊無從潛地而入矣又西五十里沙河舊堡
 設在沙河北岸然坐陷淤泥之間今移其所於河南
 好女村立堡則北距河險東與䕶村等處聲勢聨絡
 賊騎不敢南渡矣 紅寺改名宏賜堡南車房改名
 鎭邊堡水盡頭改名鎭川堡護村改名鎭魯堡沙河
 堡改名鎭河堡宏賜堡周三里五分高二丈五尺厚
 二丈五尺餘四堡俱周二里三分高厚各二丈五尺
[011-9b]
 宏賜堡設叅將立把總四員鎭邊四堡各把總一員
 管貼隊官旗共一百四十員名 西北一帶深挑壕
 塹一道沿壕築立墩臺各設旗軍哨守五堡之外又
 生一藩籬矣 東自陽和西抵高山俱接陡山一百
 六十餘里深一丈三尺壘土為牆一丈四尺上下二
 丈七尺寛一丈五尺沿壕外二里築墩臺一座共六
 十餘座每墩起屋二間合為一間 宏賜堡稍東南
 十餘里五堡分中處所一山特起舊名平山絶頂為
[011-10a]
 平地膏腴千頃升巓四望五堡俱在目中方向極為
 眞的凡標號招傳合散呼斥遠近可以畢見於其上
 創一小堡名為㑹遠中設公館以為發兵之地更立
 一墩臺置官軍哨守 總督翁萬達乞錄毛伯温疏
 五堡為雲中腹背之地北逼沙漠南翼鎭城東亘陽
 和西連左衞又曰三面開耕一面禦敵 明初以斷
 頭馬頭二山之空而置大同毛伯温復以大同之北
 鮮扞蔽而置五堡 嘉靖十五年八月俺答由紅寺
[011-10b]
 口入遂掠渾源靈邱十九年七月由宏賜東口入掠
 至靈邱復由宏賜東口而出 于愼行郭康介公宗
 臯傳明年五月俺答再入雲中公遣將斬九十級㑹
 寇數騎潛入邊御史胡宗憲夜趨總兵張達擊賊達
 謂寇有伏兵夜出不利請待旦御史曰若欲墨吾白
 簡邪達不得已以二百騎夜出至紅寺堡寇衆大入
 圍之數重達與副將林椿皆死焉公在陽和去敗所
 二百餘里趨發兵往救至則無及 三十一年俺答
[011-11a]
 由宏賜堡下渾源 趙炳然分布秋防疏大同總兵
 官移駐宏賜一則適中調度一則東西援勦副總兵
 統竒兵仍駐左衛一則控制雲西一則南援威平遊
 擊統遊兵移駐懷仁一以防禦山寨一以捍衛朔應
 游擊統遊兵移駐陽和一以南遮洪蔚一以便援雲
 東總兵移駐懷安游擊一駐西城一駐陽和
鎭河堡明分駐操守一員
拒牆堡北少西八十里東至得勝堡二十里西至邊牆
[011-11b]
 三里南少東至大同縣治八十里北至邊牆一里西
 南到助馬堡 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一
 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撫詹榮總兵周尚文築分駐守
 備一員
彌陀山在拒牆堡北周尚文破敵於此 金志宣寧有
 官山彌陀山石碌山 金托克索嘗領偏師破雲中
 諸山寇盜
牛皮關東六十里牛皮嶺下 唐志雲中東有牛皮關
[011-12a]
  金志大同有牛皮關
牛皮嶺東六十里高一里盤踞十里北連採掠山南連
 土坡山下有牛皮關
東奕峪西南四十里
尖峪口西十里
石佛寺口西三十里左雲縣東一百十里有牆堡前衛
 有石佛寺堡
黑峪口西四十里
[011-12b]
營盤溝北七里隂山道 唐志雲中有隂山道青坡道
 皆出兵路
小石口一名小/寺口北二十里前衛有小石寺村堡
大石口一名大/寺口北二十里
野狐嶺北二十六里 嘉靖十七年九月俺答先由陽
 和入總兵梁震副總兵戴廉游擊王陞督兵赴之既
 而由野狐嶺犯鎭城都御史史道率都指揮徐珏等
 以歩卒陣於城東東塘坡寇遂南掠至懷仁乃退
[011-13a]
孤山灣北四十里邊汛多會於此
開山口東北四十里東通陽高縣自北而西有小石大
 石二口又折而南有黑峪尖峪二口 山口有開山
 谷雲中志東北五十里陽高十里河發源邊外由守
 口堡之開山口入 郭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戰者纔
 數百馬百餘匹不數年馬至萬五千匹精卒數萬又
 嘗以意造攪地龍飛天網鑿深塹覆以土木如平地
 敵入圍中發其機自相撞擊頃刻皆陷又倣古製造
[011-13b]
 偏箱車中藏火器上建旗幟鉤環聯絡布列成陣戰
 守均有賴焉 余子俊議軍務事一修理邊備如大
 同中路起西至偏頭關接界去處止東西地遠六百
 餘里地勢平坦無可據應調集中西二路征操馬歩
 官軍并屯種官軍舍餘人等做與墩樣從中路起隨
 小邊故址每二里築立墩臺一座每座四面根脚各
 闊三丈高三丈對角做懸樓二座長闊各六尺空内
 挑壕塹闊一丈五尺深一丈計用做工人五百土近
[011-14a]
 者十日可成一座姑以一萬人十日計之可成二十
 座一月可成六十座兩月可成一百二十座聨絡二
 百四十里各以十人守備非但瞭望得眞多備鎗砲
 等器可以四面擊賊以平日試打鎗砲驗之可致三
 四百歩今以兩墩鎗砲共擊一空中停去處止有三
 百六十歩決無不可擊至之理其大同東路另起一工
 宣府從西路與大同接界去處總起一工 丘濬墩
 堡議墩臺相去遠近當以火光可見礟聲可聞為限
[011-14b]
 宜於外墩之内每二三十里各為總臺數處以次通
 報城中其墩之制高必極望墩之下於三四里間四
 週俱築為土牆高四五尺長七八尺許橫斜錯亂彼
 此相入又須委曲然後可行使馳騎不能侵近其墩
 之上除候卒自持口糧外常蓄一月水米若夫烽燧
 之制古人晝則燔燧夜則舉烽偶逢風勁則煙斜而
 不能示遠值霖雨則火鬱而不能大明宜於墩臺之
 上立為長竿分為三等上懸紅燈以燈數多寡為緩
[011-15a]
 急衆寡之候所謂紅燈者鍛羊角效魚魫為之而染
 以紅遇夜則懸以示衆數百里之間舉目可見 王
 道中翟鵬行狀壬寅七月廷推總督宣大偏保并節
 制山東河南公乃挑修大同壕牆一道深廣各二丈
 且壘土為牆高復倍之延袤三百九十餘里添築新
 墩二百九十二座䕶墩堡一十四座添設守備操守
 十四員起蓋營房一千五百間得地一萬四千九百
 餘頃以地募軍每軍給地五十畝得軍一千五百名
[011-15b]
 事半工倍省費數十萬計 初總督翟鵬議鑿長塹
 後撫鎭漸築城垣及増築靖魯五堡滅狐九堡鎭羌
 四堡大同西北號為重障二十五年總督翁萬達集
 都御史詹榮總兵周尚文議曰塹可塡渡且不利拒
 守故必城長城長城必有臺利於旁擊臺必置屋以
 處戍卒近城必築堡以休伏兵城下留數暗門以便
 出哨又曰自陽和至宣府李信屯舊無城自丫角山
 至陽和舊有塹或城而不固三月令通築長城補故
[011-16a]
 剙新凡三百餘里敵臺暗門稱是增築保安堡設兵
 戍守又多築土堡於内以屯伏兵後又計李信屯道
 里及宣大援兵節度行之 明初以宣大為重鎭建
 將屯兵號曰兩鎭嘉靖十九年大同失防太原告急
 始添置太原寧鴈汾潞兵將繕紫荆倒馬平刑寧鴈
 邊隘至秋徵兵防戍如宣大號内邊總督翁萬達具
 奏曰山西起寳德州黃河岸歴偏頭抵老營二百五
 十四里大同西路起丫角山歴中北二路東抵東陽
[011-16b]
 河鎭口臺六百四十里宣府起西陽河歴中北二路
 東抵永寧四海冶一千二十三里共一千九百二十
 四里險在外所謂極邊也山西老營堡轉南而東歴
 寧武鴈門至平刑關八百里又轉南而東歴龍泉倒
 馬紫荆插箭嶺浮圖峪至沿水口千七十餘里又東
 北歴高崖白羊至居庸關一百八十餘里共二千五
 十餘里皆峻山層岡險在内所謂次邊也外邊西連
 延綏東距薊州勢相犄角屏蔽京師内邊惟紫荆寧
[011-17a]
 鴈通外次居庸倒馬餘稱腹裏矣外之不禦内安可
 支故論者有脣齒之喻又有門户堂奥之喻欲窺堂
 奥必始門户脣不危則齒不寒理所易曉山西舊規
 守偏老一帶歲撥班軍備禦大同内邊則但存防守
 隘口之兵以為大同聲援原無擺守例也宜罷徵兵
 於内省分鎭兵於外藩外備既嚴則内境無患其内
 關額設兵馬照額存留以復舊制詔從之 二十六
 年三月既議併守於是丫角山以東至陽和靖魯堡
[011-17b]
 增修長城 彌陀之役俺答雖奔北而堡人懼二十
 八年五月總督翁萬達與都御史李仁計下令城外
 塞塞如偃月形東西皆附於舊塞暗門敵臺如制
 三十年十二月俺答寇大同時兵部侍郎史道開馬
 市初翁萬達修築宣大邊垣千餘里熢堠三百六十
 三所差完固至是以通市半為俺答衆所毁 梁斗
 輝邊防議大同城堡六十四座敵臺墩臺共九百餘
 座嘉靖中於邊牆衝口等處添設空心甎臺三百座
[011-18a]
  翁萬達曰宣大山西外邊地有平險路有迂直合
 而言之則大同最稱難守次宣府次山西之偏老分
 而言之則大同之最難守者北路也次中路次西路
 東路宣府之最難守者西路也次中路次北路東路
 山西偏關以西恃河為險無待防秋偏關以東則略
 與大同西路同焉 大同東至枳兒嶺西至平魯城
 無山設險 氊㡌山大黃口鴿子堂野馬川下水海
 沙嘴牛站口牛角川駐帳則必犯大同 魏正始元
[011-18b]
 年九月有吿蠕蠕率十二萬騎六道並進欲直趨沃
 野懷朔南寇恒代詔車騎大將軍源懷加使持節侍
 中出據北蕃諸所處分皆以便宜從事懷至雲中蠕
 蠕亡遁懷旋至恒代案視諸鎭左右要害之地可以
 築城置戍之處皆量其高下揣其厚薄及儲糧積仗
 之宜犬牙相救之勢凡表五十八條 唐順之左編
 金宗翰傳金人初犯太原孫翊與折可求隨援之可
 謂勤矣然當宗翰自雲中悉衆侵太原時翊在朔州
[011-19a]
 由馬邑懷仁東去雲中無數舍之遠可求在武州由
 武朔東去雲中路近於交城皆是坦途若翊與可求
 㑹麟府武朔之師并力以擣雲中時宗翰之徒骨肉
 財寳盡在雲中敵必倉皇歸救根本太原之軍自可
 從後襲之孫臏走大梁而救韓皆此道也宗翰失意
 則宗望亦䘮氣矣 宋宣和末金人圍太原勢張甚
 知朔寧府孫益被命救太原或言不若引兵北擣雲
 中彼之將士室家在焉所謂攻其所必救也益曰此
[011-19b]
 䇿固善無違君命因躍馬冒圍至城下張孝純不肯
 啟門遂死之
沙河堡西北六十里周二里三十歩高二丈五尺前衛
 哨馬營
懷仁堡西南八十里周三百五十五丈八尺高二丈七
 尺壕深一丈七尺明永樂九年築
趙麻堡南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三十丈高三丈壕深一
 丈五尺明永樂九年築
[011-20a]
第三祚堡南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三十丈高二丈七尺
 明洪武七年築
長安堡東南五十里周二百二十四丈高三丈八門後
 存二
神泉堡東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二十丈高二丈壕深二
 丈四尺門一
漫流堡東一百四十里周二百八十丈高三丈壕深二丈
 門一
[011-20b]
聚樂堡東六十里 高山堡南六十里 許家莊堡
 懷仁縣
大峪口西南四十里大峪口村高二十丈有奇盤曲二
 里連左雲縣四峰山 大峪山路甚廣可行車南通
 鴈門關西通左雲右玉諸城堡明時撫按擇地創城
 址不克立商販往來率繇峪口匪止大朔二郡也
 大峪河南四十里通大峪口 大峪口墩 懷仁之
 大峪口左雲之紅羊峪形勢相連胥四峰山阻隘也
[011-21a]
 上有鵰窩寺山碬鵰巢今/尚存猶雁門之鵰窩梁也
鵝毛口西北十五里鵝毛口山西通左雲右玉 鵝毛
 口墩
偏嶺口西南五十里 北有大峪小峪蘆子阿毛四口
 楊博疏大同五堡修飾完備但東長峪係大同三關兩
 鎭接境之地宜建城設兵以為一勞永逸計一作偏/頭口
四老口西北四十里 四老溝在縣北 四老溝墩距
 城五十里有四老溝村
[011-21b]
峪口 鵓鴿峪口西三十里 陳家峪口西北二十里
 相傳楊業敗處 馬什嶺口 小磨口西十五里 石
 井口西十五里石井山 石井口墩 吳道口西二十
 里 炭嶺口西二十五里 蘆子口西南十五里蘆子
 墩 小峪口西南二十里 小峪河通小峪口 牙余
 山紅山峪口西南三十五里 薛家莊河通紅山峪口
西安堡在縣東設操守一員官兵一百名 雲中志西安
 橋東南三十里跨桑乾河
[011-22a]
日中城堡在縣南 金志懷仁有早起城日中城
陶家寨 西安堡 鎭子堡 七里寨 黎家寨 五
 里寨 晏頭堡 清水河堡 閆家寨 乾溝堡
 趙馬寨 南河堡 上南頭堡 白家堡 三作堡
  南家堡 新莊子堡 拳伏寨 何家堡 蘆子
 村 鵝毛口村 石井村 紅山峪 小峪口村
 黑里寨 北七里寨 三臺嶺 里八莊堡 狗家
 寨 四老溝 後所屯堡 王剛寨 凍牛坡 腰
[011-22b]
 塞村 馬家莊
 山隂縣
大于口黄花嶺西縣北
胡峪口在東南詳代州/
水峪口在西南通代州南山大小十餘口
榆林口南三十里沙家寺南
岱岳鎭北三十里
辛行舖在縣西 河陽堡西北三十里 下安銀子西
[011-23a]
 北三十五里 周家莊北四十里 雙山子東北四
 十里 帳頭舖西南三十里 故驛村南十五里
 沙家寺南三十里 永寧城北五十五里 神泉堡
 西北六十里 南辛寨南二十五里 劉家嶺北二
 十里 高小疃北三十里 北辛寨東二十里 河
 曲堡西北三十里 高鎭南二十里
 應州
黃沙口東南六十里北接牛槽峪南通大石口
[011-23b]
茹越口南四十里設巡檢司西接胡峪口其間有峙峪
 小山門峪龍灣峪箭杆峪明樞峪狼峪神堂峪水峪
 馬峪東安峪西安峪十一口 茹越山南三十里接
 繁峙界林木深蔚 書堂巖茹越山内 龍灣山南
 四十里茹越口東有龍王堂 龍灣峪西南四十里
 南通水峪口東有五人盆子沙家赤口四峪南通胡
 峪口又有東寺西寺白樹棘料石門寛峪當吊七口
 微有小徑 小山門口南四十里 峙峪口正南四
[011-24a]
 十里
北樓口東南四十里南通繁峙縣朗嶺關設北樓營東
 有黃沙徐峪康峪三口西有牛槽大石小石三口
小石口巡檢司
胡峪口巡檢司西南六十里
黃花岡西四十里 趙武靈王畧地北至無窮之門登
 黃花之岡其勢與城相低昂 後魏天興六年九月
 行幸南平城規度灅南面夏屋山背黃花堆將建新
[011-24b]
 邑 䕶駕岡南三十里相傳魏孝文帝駐蹕於此茹
 越里有䕶駕岡村 趙覇岡東二十五里南北橫卧
 右腋下即渾河 安邊鎭東二十里 司馬鎭西一
 十五里 大羅鎭南四十里 神武鎭北四十里元/好
 問詩南北東西俱有/名三岡四鎭䕶金城
蕭家寨 侍中莊 北小站 曹娘子 義井村 韓
 家房 劉霍莊 北房兒 三門城九堡/官守 中河
 南馬莊 門家寨 東河 石橋兒 上橋頭 黃
[011-25a]
 巍子 大西頭八堡/自守
 渾源州
磁窯口關城南十七里恒山右脇路通靈邱明洪武四
 年築堡設巡檢司 磁窯峽口城南十里上有磁窯
 天險四大字 磁窯峽水城南十里東西分流一引
 入城今塞 樓閣虹橋磁峽口内兩峽鑿孔駕巨梁
 搆樓於上據以守口可稱天險唐李白書壯觀二字
 刻磁峽東崖上石孔不計數在/磁峽口兩崖遼神册初蕭阿固齊
[011-25b]
 狥山西諸郡縣下之天贊初與王郁略地燕趙破磁
 窯鎭 楊述程登恒山記南行十里許至磁窯口兩
 岸峭削如門大類劒閣諸峽泉流峽中奔㵼□□如
 建瓴而北為神川川之東鑿石壘途草橋木磴又大
 類連雲諸棧上有石窟架閣猶餘橫木數千蠡剝欲
 盡傳者以為宋初把守三關處也 西峽在磁窯峽
 西南三十里 王濬初天賜禪林記恒山下為大峽
 乃燕趙所由路循峽而南三十里與燕趙路岐轉入
[011-26a]
 西峽為天賜溝兩山壁立罅處如巨靈斧劈狀繇陿
 徑直上百弓許至山腰稍阜為石窟窟高數十丈縱
 倍之橫又倍之中有古刹顏曰天賜禪林
亂嶺口關城東四十里恒山左脇路通廣靈明洪武七
 年置巡檢司後裁 亂嶺關堡
大寨頭關城東南一百一十里東南連紫荆關明洪武
 九年置蔡家峪巡檢司後裁
李峪口城西南十五里南通代州北樓口 磁窯口西
[011-26b]
 八里 李峪村堡
大小凌雲口又名大/小峪城西南三十五里南通北樓口 磁
 窰口西南十里 凌雲口堡
王莊堡南九十里明嘉靖初建萬厯十年重修甃砌以
 甓牆高三丈雉堞六尺垜口五百二十有六樓櫓一
 十二周六百一十七尺南北二門甕城高二丈五尺
 壕闊一丈深七尺形勢雄固 王莊驛州南九十里
 明設操守坐堡二員百總二員馬軍十名馬十匹歩
[011-27a]
 軍一百九十名
獨爐寨西南峰上 石板寨西南峰上 搶風嶺墩在
 青磁窰峽南 孫臏寨在南山 新安寨在東北
 張家莊堡 武村堡東十里 沙嶺舖堡 沙窟陀
 堡 沙河村堡 大磁窰堡 青磁窰堡 峪南溝
 堡 小道溝堡 羊頭崖堡 牛還峪堡 撘柯枝
 堡 金峰里南六十里 湯頭堡 蔡家峪堡 郝
 家寨堡 荆家莊堡西南二十里 寇家寨堡西四
[011-27b]
 十里 水磨疃堡西十八里 寳峰寨堡 下凌雲
 堡 東威毛堡西南二十五里 西留村堡西北二
 十五里 韓村堡西北十五里 蔡村堡北一十二
 里 窟陀舖堡 車道口堡 窊衷堡 黎園里西
 北五十里
 靈邱縣
東河南村寨西南三十里太白西壁野窩嶺兩山虎踞
 中界溏河舊設高墩於兩峰上河南岸居民築土堡
[011-28a]
 自衛 野窩嶺西南三十里為行旅入鐵嶺口孔道
 山半有舊礦洞地多虎 靈邱南至鐵嶺口一百三
 十里 東河南村西至蔡家峪十里渾源州界東南
 八十里接阜平界山徑叢雜馳騁為難
鵝毛嶺南七十里距村甚遠路多叢雜
隘門山即石門口也縣東南二十里蔚州西南四十里
 路通靈邱廣昌二縣壁立直上徑最險隘溏河經行
 其下晝夜時作鼙鼔聲冬春水漲至山足梯路胥絶
[011-28b]
 後魏置義倉宋設關防以稽行旅舊名隘口關宋楊
 延朗嘗守此明洪武間置高峰隱天深溪埓谷 石
 門故城在渾源州西南一百三十里西北去大同府
 二百七十里隘門一名石門 唐同光二年李從珂
 為突騎指揮使戍於石門及明宗自魏而南從珂率
 戍兵自曲陽盂縣馳出常山以追明宗明宗兵少得
 從珂兵在後而軍聲大振 吐渾赫連鐸為晉王所
 破部族益微散處蔚州界中莊宗時有首領白承福
[011-29a]
 為都督賜其姓名為李紹魯終唐時常遣使朝貢晉
 天福中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招之承福等乃自五臺
 山入處并鎭忻代 胡嶠陷遼記軍都明日又西北
 入石門關關路崖狹一夫可以當百 隘門口巡檢
 司
鎗嶽嶺東二十里石磴直上數千仞鑿壁數十盤蟻附
 而登數歩一息石齒胥斧鋸痕壤界蔚州廣昌
義泉嶺北三十九里山勢少拓一嶺當關名義泉嶺路/平
[011-29b]
 坦獨慳/於水為廣靈蔚州孔道
鄂道山土人名/仁道峽東北二十里奇險過隘門兩峭壁笏立
 數千尋山樹糾結溪路闊數尺裁容騎仰視天光一
 線非子午不見日月暑月不敢行恐驟雨水暴漲亂
 石蜣轉而下也
直谷關唐地理志靈邱有直谷關其北有大安鎭今關
 𨽻廣靈
孔嶺關在縣北
[011-30a]
三墁寨東十五里頂有三墁 水南寨西南五十里高
 四丈餘北有河水寨此寨在水南 牛攔寨東南六
 十里高五里 觀音寨西北六十里有廟 順城寨
 南一百里高五里峭壁如城 白曠村沾峰寨 召
 栢村雍泉寨 門頭村深溝寨 劉家村賈金寨
 澤水河石角寨 石畨村龎金寨 張家村高崖寨
  東駝水温石寨 大澗舊寨明正德十一年都御
 史李鉞起鎭西口東至靈邱縣俱增墩築垣
[011-30b]
 廣靈縣
直谷口南十五里靈邱要路兩崖壁立一徑幽香仰視
 天光裁窺尋仞泉自南來或滙或流觸石則鳴行人
 蟻銜走澗中肅然股栗近因夏流漲漫冬積層冰改
 道峪左紅沙坡設兵守焉 長城在直峪山漢元光
 五年築遺址存 峪内灑雨泉沙隙突出北入壺河
  唐志靈邱有直峪關其北有孔嶺關 雍熙二年
 天武軍荆嗣從田重進譚廷美率師入遼境戰飛狐
[011-31a]
 口遼師不利重進引全師進至飛狐城北遼將大鵬
 翼率衆復至重進數戰不勝命嗣出西偏麾兵薄山
 崖以短兵接戰遼兵敗斬百餘級散卒千餘悉降追
 至河槽復擊退餘衆屯土嶺裨將黃明與戰不勝嗣
 謂之曰汝且屯兵於此爲我聲援我當奪此嶺遂力
 戰追奔五十餘里抵倉頭而還又領招收卒千人克
 倉頭小招二砦黃明與戰克直峪砦命嗣屯焉數日
 遼人復致師重進召嗣合戰悉走之奪礟具鎧冑賊
[011-31b]
 乘夜復圍直谷石門二砦重進遣嗣以精兵五百濟
 之嗣曰敵二萬餘今援師甚寡難以解圍譚師屯小
 沼綰兵二千願間道以往邀其䇿應中夜匹馬詣廷
 美廷美曰敵勢若此何可解也嗣曰請移全軍就平
 川植旗立隊明擇三二百人張白旗於道側彼見旗
 幟綿亘遠甚謂大軍繼至嗣自以所部五百疾驅徃
 鬭必克其砦廷美許焉一日凡五七戰遼兵遂引去
 咸如嗣所料
[011-32a]
紅沙坡口明景泰元年六月也先寇蔚州少保于謙議
 增紫荆倒馬屯兵 兩鎭三關志兩關者畿甸之重
 障而蔚則兩關之外藩也故安畿甸者重兩關謹兩
 關者愼蔚夫蔚南山即古所謂代谷也壁立峻絶可
 謂天險東之九宫西之直峪則林木疎薄險以漸平
  蔚南山天險峻絶更西則紅沙坡直峪明嘉靖二
 十三年故道也
林關峪口西南四十里林管山路通靈丘東臨絶澗西
[011-32b]
 依危崖谷深林宻明景泰間徙平嶺關巡檢司於此
 今靈丘路營分兵守戍 明志西有唐山口 六郎
 城在林關峪相傳宋楊延朗築遺址尚存上有勤漢寨
  祝志東三十里有直峪口又東十餘里有唐山口
 及樺澗嶺火燒嶺二口俱險峻 楊博事宜疏内通
 外達有磁窯口林關口唐山口直峪口紅沙坡口石
 門峪口大檀口北口柳河口九宫口永寧口松子口
 三澗口共十三口俱係沿邊𦂳要一帶口分磁窯口
[011-33a]
 内有銀鎈驛馬嶺石門峪口内有鎗頭嶺北口内有
 黑石嶺四口雖係内口亦為要害嘉靖十九年前項
 隘口軍少不敷把截宜添撥以資控扼
樺澗嶺口東北四十里路通西城山險徑狹馬不並馳
 一名樺/欄嶺
火燒嶺口西北六十里路殊寛坦不煩攀躋嶺脊砌石
 為邊依崖駕嶺延袤數十餘丈明時設兵守之踰牆
 為天鎭縣界徑復狹隘澗道危險行人銜尾登降峻
[011-33b]
 峭不能留足 舊志山石如爛今有草遼志𢎞州有/白登山亦曰
 火燒山/有火井
夾石溝北四十里大山折西磴道盤旋馬不並馳 大
 山在縣北三十里碥道直躋峻而不險至嶺巓差廣
 漫復聳一山名平原堝形如離堆高插雲表北瞰陽
 和寨南望太白峰宛在指顧間道通天鎭陽高折西
 夾石溝為縣北界磴道狹曲乃縣北之屏障也
石梯嶺西二十里渾源要路自麓扺巓石磴攀躋今漸
[011-34a]
 平治
焦山砦東北十五里焦山村明洪武間築周二里十歩
 牆高二丈五尺
加斗砦東南十五里加斗村明洪武間築周一里二百
 歩牆高二丈五尺壕深二丈
土嶺砦西二十里明洪武中築周二百歩牆高一丈五
 尺壕深一丈
瓦房砦東北三十里瓦房村明洪武中築周二百歩牆
[011-34b]
 高一丈五尺壕深二丈五尺
順城砦 牛欄砦
 廣昌縣
紫荆關縣東北一百里 浮圖峪一名浮/頭峪縣東三十里
 鐵嶺下相傳唐太宗征劉黑闥屯兵於此明景泰三
 年建城今直𨽻紫荆關設把總一員防守 明紫荆
 關叅將管本關并沿河馬盤石竒峰烏龍潭諸口
 東至易州治繇浮圖峪紫荆關 東有野狐浮圖孤
[011-35a]
 山鐵嶺諸巒墩障星羅紫荆孔道 宋歐陽修侵地
 界疏遼近侵過銀坊冶谷地界夫山西道路有三十
 餘處皆可行兵其險要控扼在於軍城銀坊等路今
 輕易委敵則北寨王柳等口漸更來侵一旦寇以大
 兵渡易水自威魯之西平陸而來以奇兵自飛狐出
 西山諸口而下則我腹背受敵矣此蓋兵法必爭之
 地也 銀坊路即浮圖峪經銀坊村東南七十里至
 紫荆關路距關二十里 明葉盛疏切近邊關莫要
[011-35b]
 於居庸其次紫荆又其次倒馬又其次白羊 楊博
 明戰地疏去歲浮圖峪之戰陳鳳偶據山坡而大勝
 朱玉不知據山而稍挫是其明驗 楊博修要害疏
 論紫荆倒馬之勢紫荆雖負山臨河不足以據一關
 之樞西則白石口極為平漫堪馳十輛東則馬水口
 外臨廣谷内無完城且相去紫荆三四百里倉卒有
 警應援不及倒馬則落路吳王二口均為要害又切
 近茨溝等村臣所憂者不在紫荆正關而在馬水白
[011-36a]
 石不在倒馬正關而在落路吳王 魏時亮察險控
 要疏紫荆全恃三隘口為外户曰烏龍曰寧靜曰浮
 圖宜盡寨間道加掘濠塹惟留一路以至西水溝拒
 馬河㡌兒山夾河口沿河上流及插箭嶺馬水口廣
 昌之橫嶺並宜選識形險善計畫官員備加查踏隨
 地勢以築臺墩以加橋牆 長嶺兒口縣東四十里
  添橋兒口縣東四十五里 虎張口縣東五十里
  烏龍溝口縣東六十里今直𨽻設千總一員防守
[011-36b]
  寧靜菴口縣東南二十里一作東/三十里路通易州五囘
 嶺明景泰三年築城今紫荆關設管總防緝 口接
 浮圖峪五囘嶺即五虎嶺 洪武六年淮安侯華雲
 龍上言塞上諸關東自永平薊州密雲縣西至五灰
 嶺凡二千二百餘里外通隘道一百二十有奇其官
 坐嶺王平紫荆口蘆花寨尤為要害須設險置兵防
 守從之 唐嗣聖十五年八月突厥黙啜掠媯檀趙
 定出五迴道去 侍御史桓產範斷居庸五迴道以
[011-37a]
 備突厥 元太祖八年春追金行省完顔綱元帥高
 琪至北口詔分兵守之遂趨涿鹿出紫荆關敗金師
 於五囘嶺 水經注徐水西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
 世謂之廣昌嶺嶺高四十餘里二十里中委折五迴方
 得達其上嶺故嶺有五迴之名下望層山盛若蟻蛭
 實兼孤山之稱亦峻崠也徐水三源奇發齊㵼一澗
 東流北轉逕東山下水西有三碑石文云太延元年
 十二月車駕東巡逕五迴之險途覽崇岸之竦峙
[011-37b]
 煤窰溝口縣東南二十五里 忙兒溝口縣東南四
 十里
白石營在白石山縣東南二十五里山峰嶙峋多白石
  白石口縣南二十里路通正保明嘉靖三十年築
 城今直𨽻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防守 楊博修要
 害疏紫荆西則白石口極為平漫堪馳十輛故叅酌
 副使畢竟容之議於白石茨溝議添守備 遼太康
 九年八月己酉射熊於白石山加圍塲使尼格左金
[011-38a]
 吾衞大將軍 葫□口縣東南二十里 黄土嶺口
 縣東南五十里又東南為五虎嶺 半圏子口縣南
 二十里
倒馬關南七十里路通唐縣直𨽻設戍兵 水經注關
 山險隘最為深峭勢均詩人高岡之病故關受名焉
 古名常山關又相傳楊延朗倒馬於此 漢張况為
 常山關長㑹赤眉攻關城况戰没 明都御史蘇祐
 言紫荆關北自沿河口起至倒馬關吳王口止最為
[011-38b]
 𦂳要蓋二關山雖險絶河流中斷外恃宣大犄角在
 人故必有兵屯保安蔚州或於蔚州之桃花村等處
 方為有實且保安桃花去水馬白羊口為近有兵於
 此蓋不特南封紫荆之浮圖倒馬之插箭而亦可東
 爲水馬白羊地矣若夫龍泉之外有平刑故關之邊
 新築補則勢稍緩也 梁斗輝邊防議嘉靖間倒馬
 龍泉故關等處增置敵臺使烽火相望萬厯初馬水
 口紫荆倒馬等關建空心敵臺三百五十六座 魏
[011-39a]
 土地記代南二百里有廣昌城南通大嶺 插箭嶺
 口縣南三十里相傳宋楊延朗插箭於此今直𨽻設
 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防守 縣南有祭刀插箭白石
 狼牙諸山攀崖懸登鳥道羊腸 南至唐縣由插箭
 嶺祭刀嶺走馬驛過唐河倒馬關 插箭嶺迤西南
 有下塲峪接虎伏溝 倒馬關北為上城口 黑石
 溝口縣西南二十里 石城安口縣西南四十里
 伏虎溝口縣西南五十里 獨山城口縣西南九十
[011-39b]
 里 鐵馬崖口縣西南九十里 白道安口縣西南
 九十里又西南為大嶺口狼牙川口 狼牙口縣西
 南九十里相傳楊業敗於此今倒馬關設兵防守
 狼牙村在朔州非廣昌狼牙川也狼牙口古名嘉牙
 川 蘇祐分布人馬疏紫荆倒馬二關山勢雖稱險
 絶中冇河流山形糾亂各該隘口隨險分兵勢分力
 弱恐難持久且外恃宣大犄角勢又在人密邇内地
 易為震動
[011-40a]
黑石嶺縣北五十五里石黑坂埈嶺上屬蔚州路設把
 總一員防守 明正德三年置黑石嶺堡𨽻宣府南
 路 宣府紀黑石嶺居蔚州南山中距蔚七十里南
 距廣昌縣亦七十里兩山對峙甚巖明嘉靖十六年
 六月宣府都御史劉源清言漢塞飛狐示天下形勢
 今廣昌黑石嶺者古飛狐也南通紫荆倒馬西入大
 同故戒備於兩關不若致謹於飛狐乃築城黑石嶺
  形勢考距飛狐之口則常山之險全矣 水經注
[011-40b]
 祁夷水又東北得飛狐谷即廣武君所謂杜飛狐之
 口也晉建興中劉琨自代出飛狐口奔於安次即此
  魏土地記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飛狐門 章懷注
 飛狐道在今蔚州飛狐縣北通媯州懷戎縣即古之
 飛狐口也 飛狐口在廣昌縣北二十里 恒嶺即
 恒山級古飛狐口 楊嗣昌蜚狐口記北至蔚南至
 廣昌百四十里間古飛狐道也近蔚三十里名北口
 即蜚狐口 山如兩翼分張皆北向而色紫黯如古
[011-41a]
 鐵形竪削如指掌 杜登春蜚狐口考按蔚州志口
 在州城東南六十里𨽻廣昌屬蔚州酈食其說漢高
 塞飛狐之口又驃騎將軍杜茂屯飛狐即此隋曰飛
 狐縣宋曰飛狐軍又張守節史記正義曰飛狐口北
 古代國也今考之在蔚州大同府志曰飛狐口今之
 黑石嶺也恒志止載飛狐岌為常山之支又考飛狐
 縣東北即蔚州則黑石嶺界連飛狐岌非口也 尹
 耕曰古以常山關為重即飛狐岌也 漢建武中徙
[011-41b]
 吏兵於内地置常山關於飛狐級 兩鎭三關志宣
 大入廣陽惟有二門居庸直其後紫荆當其前由後
 必於雞鳴山由前必於黑石嶺即古飛狐道 北至
 蔚州由黑石嶺北口峪漢文帝後四年寇入雲中趙
 屯飛狐口 後五年以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將軍屯
 飛狐 漢建武十三年命王覇與杜茂治飛狐道堆
 布土石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里 唐范陽
 節度安禄山城雄武扼飛狐塞王忠嗣力爭之 尹
[011-42a]
 耕曰河東勁兵而祿山以范陽為巢亂則西上虞河
 東擣其巢故城飛狐扼之而忠嗣先覺也後平安史
 功歸郭令為橫塞軍使忠嗣眞智矣哉 杜甫漁陽
 詩祿山北築雄武城舊防敗走歸其營是甫瞭燕代
 之大勢也 嘉靖二十三年俺答謀以冬深東入用
 馬馱草繩長數丈曰嚼馬而飲之水可支數日攻膳
 房堡潰垣而入至蔚州叩南山見峻隘不敢入乃西
 出紅沙坡宣府總兵郤永合五戰鋒兵尾其後紅沙
[011-42b]
 坡路坦而逺凡五日始至廣昌欲斬鄉導者乃急
 攻三家村殺三千餘人會其衆食以馬疲拔營歸
 而五戰鋒之師遇之李彬戰死餘奔山陳師自遶
 獲免
北口峪縣北七十里一綫路通蔚州峪袤四十里 吳
 繼誠曰兩山壁立中通一路延四十餘里縣北黒石
 嶺西繡驛嶺巉巖陡峻東北九宫口松子口西北石
 門峪皆天生險隘 九宫口縣東北九宮山蔚州東
[011-43a]
 三十里縣志曰北有黑石北峪松子九宫巉巖陡峻
 沙磧崎嶇一線中通兩山壁立按黑石嶺東踰九宮
 口西踰直峪口地始少平明洪武九年置巡檢司永
 樂十三年塞其東永寧松子二口 松子口縣東北
 縣志曰東北都巨嶺荒郊絶澗斷崖按蔚州南山一
 帶巍險難行惟此口與石門峪九宫永寧松子等口
 山峽可通往來 大灰口 永寧口 三澗口 石
 門峪縣西北按縣西北至廣靈縣治一百七十里由
[011-43b]
 土巷口斜山又尹朔野曰靈丘關即石門峪今隘門
 關在蔚州西南四十里大白山一名石門口置巡檢
 司過東有龜峪南通廣昌縣洪武間置巡檢司 水
 經注曰祁夷水又東北逕蘭亭南又東北逕石門關
 關北舊道出中山故關也
驛馬嶺西四十五里即靈邱銀釵嶺巉巖陡絶古志所
 謂銀釵嶺湯河峪搶鷹嶺一旅可扼者也
金坡關宋史易州西北乃金坡關
[011-44a]
謾尖寨今名蔓菁寨東北三十里 栲栳寨西南二十
 五里 孟良寨東三十里 鬭軍寨西南二十五里
  鴉兒寨西北十里 對節寨南三十里以山水枝
 節相對故名 胡核寨即樓斗寨南二十里 狗兒
 寨北四十里 夾鞍寨北二十里 虎頭寨北三十里
 鵝兒寨南二十里 青雲寨一名避軍寨南二十五里
 夾山堡西北八里 南上屯堡西十里 北上屯堡西十
 里 留家莊堡北三十里 金家井堡北十五里 南韓
[011-44b]
 村堡北八里 杜村堡東南六里 賈村堡東北十
 里 曲村堡東北八里 中莊堡東北三十里 上
 莊堡東北四十里 西佛堡西十里 艾河堡西二
 十里 西龍虎村堡東南十里 猫于澗堡南五里
 廢 城子村堡南七十里 周村堡東北十里 團
 堡東西二堡東北七十里 南屯堡東十五里 香
 爐屯堡西北十五里
 陽高縣
[011-45a]
陽高縣長城東起鎭門堡西止守口堡新界石墩
明陽和衛制不懴溝墩東接天城駱駝巖墩陽和城界
 首又西為雕窩崖又西為鵓鴿東西墩北寺兒溝又
 西為扒兒口北接鐵裹門迤南直鎭門堡又西為小
 鵓鴿口石人口北直中分嶺又西為古巖垣凸而北
 北對蘆草溝又西為神峪又西為馬家溝孤山廟溝
 又西為大石山北直九州嶺又西為雙窖溝雙巖溝
 又西為黒石山又西為天蓬溝寛溝麻黃溝又西為
[011-45b]
 白石崖北直陽和後口又西為乾溝北對虎隆溝又
 西為寺兒溝陡溝又西為營盤溝南直守口河南陽
 和衛城又西為蘆葦溝北直石人兒寺兒溝以西石
 山側胥溝也又西為黃石崖又西為高長城垣凸而
 北又西為楊溝又西為東山北直大峪口自陽高東
 山起至大同鎭河十五墩止胥有塹又西為鎭口鎭
 河墩垣外河繇二墩間入經守口堡東南流為陽和
 十里河鎭河墩南直守口堡守口堡北附長城又有
[011-46a]
 堡又西為堰兒土溝北對天蓬溝又西為長城水口
 又西為尖山兒墩北對雙樹梁墩三山墩陽和城界
 止為垣四十里 今𨽻鎭門堡守口堡汛
明靖魯堡制鎭魯墩北直旋風梁東接陽和尖山兒墩
 靖魯堡界首又西為鎭湖墩長城址南有土溝二北
 直南山墩又西為宋家溝東土溝一西土溝二胥在
 長城址南又西為雕窩崖北直口外黑山又西為莊
 兒溝碾兒溝紅土溝土溝凡三胥在長城址南紅土
[011-46b]
 溝南直靖魯堡又西為土關兒長城址南有土溝一
 北直平土山又西為北車房西有小關三岐道北出
 北直碾兒溝又西為水泉兒長城址南有土溝一北
 有望海墩又西為定遠墩北通將軍口又西為沙溝
 垣内有土溝又西為舊新界石墩北直大尖山長城
 址南有土溝二靖魯堡界止為垣二十七里 今𨽻
 守口堡汛
鎭門堡東北二十里大同府東北一百四十里東至天
[011-47a]
 城衛界四十里西至守口堡四十里南至陽和衛界
 三十里北至邊牆半里西南到縣治二十里 明分
 駐操守一員東路叅將所轄北至邊牆為鐵裹門
鐵裹門左右有鎭門東西墩鎭門西為小鵓鴿峪口石
 人口鎭門東為西將軍大鵓鴿峪西大鵓鴿峪口東
 將軍雕窩崖不懴溝墩乃陽和界首也 東有陳家
 溝水自口外入經堡東南流入白登河 門南為扒
 兒口 嘉靖十五年九月俺答繇陽和瓦窰水峪鐵
[011-47b]
 裹門口入 葉向高詹榮碑明年俺答復犯中路鐵
 裹門鵓鴿峪且將深入嚴兵遏寇衝而遣游騎四出
 邀擊斬獲甚多 明嘉靖二十四年總督翁萬達自
 朔州移府陽和曰鐵裹門水峪口鵓鴿峪非得勇將
 守之不可增設鐵裹門諸隘戍兵八月總督翁萬達
 遣故總兵張達將左部儒士尹秉衡生員張霆佐之
 降者火力赤千户烏馬勲為之前援鐵裹門以其夜
 至隘既而俺答果至達秉衡挽强弓射却之攻盡日
[011-48a]
 益力戰多發毒火炮秉衡善袖箭袖箭長尺許發以
 竹筒剽疾而深入中人騎皆没羽寇即得箭箭短不
 及絃無能反也相駭以為神乃去 翁萬達遣故叅
 將張鳳將右部薦送王邦直生員成諧佐之勇士王
 國順王國臣千百户李瓚劉欽李尚倫為之鋒援鵓
 鴿峪寇攻鐵裹門不得入益合衆攻鵓鴿峪鳳邦直
 亦射却之寇益合成諧曰若寇遶山下絶汲道是坐
 困也躍馬前鳯等不得已繼進分衆結方陣拒之斃
[011-48b]
 其酋寇謀解去已而憤曰南軍不數百我軍數萬乃
 益合鳳死之邦直等衝突十餘陣殺傷寇五六百人
 皆力戰死寇舉邦直大刀羡歎之每食必祭曰大刀
 那顏云 朱睦㮮王邦直傳王邦直字國寧磁州人
 父潺府谷知縣邦直生而駢脅有神人稱王千斤弱
 冠補州學生食餼嘉靖二十一年兵科都給事中戴
 夢桂薦於朝命詣大同贊議總督侍郎翁萬達以國
 士遇之再踰年寇警萬達使邦直同叅將張鳳率義
[011-49a]
 兵五百人出塞外覘視抵鵓鴿峪窺山上賊數十騎
 往來邦直蹙而擊之無子遺者復見山下賊百餘奔
 焉邦直與鳳謀可悉取殲之從者曰千斤將軍功奇
 矣可勿逞竟飛騎以往踰谷口數里忽至大陸溝中
 伏兵約三萬餘騎列兩大翼而陣邦直激衆奮勇以
 矢石急擊而身引弓射殺賊首賊憤合圍七重戰七
 日夜邦直斬寇千餘級㑹天雨雪矢石俱盡邦直潰
 圍而出檢義兵從者惟王國順一人耳邦直嘆曰鳳
[011-49b]
 既亡而吾獨存恥也異日何面目以見軍門遂䇿馬
 復入賊營力竭被害寇故壯邦直環其尸相視嚙指
 翌日遂引退既而有自寇中還者云諸部落皆悲泣
 謂是役死傷不勝紀自是寇數年不敢犯亦懲之之
 故萬達疏請錄䘏官為立祠與張鳳並祀而以李尚
 倫等八人袝贈邦直都指揮僉事䕃子化熙為潞安
 正千户世襲邦直號千斤 趙炳然與谷聚菴書近
 見圖本詳於墩臺而略於山口昨問城至鐵裹門鵓
[011-50a]
 鴿峪按圖索跡茫無所考今欲訪求如某堡某峪某
 口若干里至某堡某峪某口東四南北各堡各峪各
 口各若干里直達之交界處所於山險平川并通賊
 大路明書其地又如某處南犯若干里至某處有何
 水草可資有何山險可伏以次而南將犯某關之内
 又如某壁某城或可儲可屯俱明白註數於城堡之
 類則通賊險易可守可伏便一展卷如視諸掌
白□峪大口東北三十里東西一百餘歩牆高二丈五
[011-50b]
 尺
虎峪口東北二十里東西十五歩牆高一丈
白□峪小口東北一十五里東西一百餘歩牆高二丈
 五尺鵓鴿即石□峪二口也
守口堡北少西二十里大同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至
 陽高衛邊牆三里西至邊牆二十里南少東至縣治
 二十里北至邊牆十里 明分駐守備一員東路叅
 將轄 守口河自堡東邊牆入 北至邊牆有馬市
[011-51a]
 樓邊牆外有清涼嶺風洞虎兒山東北有猴兒山
 守口西接靖魯堡東連孫家堡堡北墩又有堡邊牆
 外為大峪口 嘉靖二十二年總督翟鵬言大同自
 有五堡北邊少事五堡以東直抵陽和五堡以西直
 抵老營堡欲於其地通鑿長塹遇有山石則砌石為
 垣斬崖成險今計鎭邊堡至陽和後口三十餘里相
 應鑿塹鎭河堡至老營界三百九十餘里鑿塹者十
 之九為垣者十之一垣高闊以一丈二尺塹深闊以
[011-51b]
 二丈為式 嘉靖二十五年總督翁萬達疏大同陽
 和以西至山西丫角山鑿塹添墩少有次第然陽和
 開山口以東原未設險拒守不便其大小鵓鴿峪鐵
 裹門水峪瓦窰等口舊惟斷塞山口少阻零抄若遇
 猖獗必難止衝議自陽和山口起至宣府西陽河鎭
 口臺止為垣九十五里有奇内外塹二皆如之敵臺
 一百五十四垣高闊以三丈頂收以九尺外塹深闊
 以一丈底收以五尺敵臺闊視垣加二丈高視垣加
[011-52a]
 五尺為式工役則垣塹人日七分臺門五百人日一
 座五萬人兩月可成
陽和前口西北十五里東西十五歩牆高一丈八尺
 將軍口陽和前口東北二十里石牆高二丈又東二
 十里為陽和後口翠屏山在縣北十里北連塞/外陽和衛諸口胥附山麓
陽和後口南北六十歩牆高二丈八尺 明正統十四
 年七月也先入命西寧侯宋瑛充總兵官督鎭守大
 同朱冕石亨等禦之時中官郭敬監軍諸將皆受制
[011-52b]
 戰陽和全軍没敬伏草間免瑛及冕皆死 石亨戰
 陽和後口敗績行都司許貴力戰得出
靖魯堡明分駐守備一員 翁萬達分别垣工疏大同
 自東陽河鎭口臺起歴北中二路抵西路丫角山止
 延袤六百四十餘里二十五年大同修完東路鎭口
 臺起至陽和開山口止一百三十八里今所議修大
 同則自北路靖魯堡至西路丫角山五百餘里二十
 三年發銀砌石與二十六年量倩戍軍陸續幇砌而
[011-53a]
 間多低薄不稱規制者 翁萬達曰陽和天城山口
 深曲岡崖擁隔列戍之兵限於一隅耳寇騎登高最
 稱利便一處失防則諸口之兵盡為守穴鼠矣
威寧口西北七十里東西六十歩牆高一丈五尺 李
 承勲防禦大同疏威寧海子離宣大二鎭不遠尅期
 可到 雲中古志威寧海在大同城西二百二十里
 其遶北而東者乃其發源也 遼太宗西徙橫帳居
 庫列伯出鈔雲朔之間
[011-53b]
白登山東南二十里 白登村南二十里乃白登縣遺
 址有大白登小白登 白登堡明永樂九年築周二
 里一百八十歩高三丈壕深一丈五尺門二 堡南
 有白登河前後堡多茂林 通典雲中有白登單于
 臺漢武自將待邊處 金志白登縣本名長青大定
 七年更有白登採掠山 冒頓得韓王信因引兵南
 踰勾注攻太原至晉陽下漢高帝七年十月自將兵
 往擊之會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冒頓陽敗
[011-54a]
 走誘漢兵逐擊之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劉敬言
 此必欲見短不可擊上怒御史成進諫不聽悉兵多
 歩兵三十二萬北逐之上先至平城歩兵未盡到冒
 頓縱精兵三十餘萬騎圍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
 相救餉騎西方盡白東方盡駹北方盡驪南方盡騂馬
 上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閼氏冒頓先與韓信將
 王黃趙利期而兵久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
 之言開圍一角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寇不覺陳平
[011-54b]
 請令士皆持滿傳矢外嚮乃從解角直出得與大軍
 合而冒頓遂引兵去漢亦引兵罷使劉敬結和親之
 約 應劭風俗通陳平使畫工圖美女間遣人遺閼
 氏云漢美女如此今困阨欲獻之閼氏畏奪已寵因
 謂單于曰漢亦有神靈得其土地非能有之於是開
 其一角得突出顔師古曰應說出桓譚新論/蓋譚以意測之非記傳所載宋嘉定
 三年八月金行省遷嘉努完顏呼沙呼至烏沙堡未
 及設備元兵奄至抜烏沙堡乗勝破白登城遂攻西
[011-55a]
 京凡七日呼沙呼懼以麾下棄城突圍逃去元以精
 騎三千馳之金兵大敗遂取西京及桓撫州 嘉定
 九年二月金西京副統程琢以私財募集壯士二萬
 復取渾源白登駐師𢎞州欲圖恢復 明洪武七年
 正月李文忠駐代縣分遣諸將北發指揮景出白登
 敗寇軍擒其國公博囉特穆爾 嘉靖二十四年八
 月吉囊得入鵓鴿峪南至陽和川總督翁萬達自督
 諸軍出陣而遣勁騎伏白登村檄總兵周尚文曰急
[011-55b]
 提兵自二邊遮其歸路是日寇置陣萬達令開壁門
 中軍振鼔作樂不之顧而潛伏死士於兩腋令曰寇
 叩壁炮發兩翼横衝斷之左翼拒外右翼拒内又偃
 諸炮及毒火銃數重於壁門寇乃移陣還兩翼追之
 幾造其壘周尚文得檄馳至陽和山後計曰此去陽
 和六十里夜不可進須曉發恐不及寇連戰疲矣可
 先聲懼之令喊於軍者三時靜夜風猛聲聞山前四
 鼓寇拔營遁兵追出塞不及而還陽和禾畜胥無失
[011-56a]
 遺
東井集東八十里通直𨽻西寧界有上堡/下堡
高山衛城明天順二年築
國朝順治三年廢
高柳塞漢高柳塞在陽和北八十里為今開山口㩖風
 崖迤北地即唐青坡道蓋所以東應帷臺嶺北偵威
 寧海彈汗山而西控平城縣之平原曠野也 唐地
 理志雲州有青坡道為出兵路金志長青坡山即今/翠屏山青坡山也
[011-56b]
 漢景帝中三年中尉魏不害屯高柳塞 建武九年
 討虜將軍王覇與大司馬吳漢横野大將軍王常建
 義大將軍朱祐破姦大將軍侯進等五萬餘人擊盧
 芳將賈覽閔堪於高柳塞北遣騎助芳漢軍遇雨戰
 不利十年上谷太守王覇復與吳漢等四將軍六萬
 人出高柳擊賈覽詔霸與漁陽太守陳訢將兵為諸
 軍鋒塞北左南將軍將數千騎救覽霸等連戰於平
 城下破之追出塞斬首數百級十六年十月盧芳入
[011-57a]
 於高柳十一月封為代王十八年四月芳復奔二十
 一年伏波將軍馬援將三千騎至高柳行視障塞復
 出五阮關掩擊烏桓逃避援還 延光二年七月鮮
 卑寇高柳三年秋鮮卑其至鞬寇高柳擊破南部殺
 漸將王 鮮卑檀石槐立庭于彈汙山歠佐水上去
 高柳北三百餘里兵馬甚盛熹平六年遣䕶烏桓校
 尉夏育出高柳䕶羌校尉田晏出雲中中郎將臧旻
 率南部出雁門各將萬騎三道出塞二千餘里鮮卑
[011-57b]
 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率衆逆戰育等大敗喪其節
 傳各將數千騎奔還死者十七八 地形志恒州高
 柳郡永熙中置領縣二
貓兒莊堡北一百里明永樂元年築周二里四十歩高
 一丈五尺其北二十里有口子牆高一丈五尺乃陽
 和衛哨馬營也
馬營河堡縣東明駐操守一員
關頭堡北七十里明宣德間築後廢
[011-58a]
柳林堡 楊家堡 陳家堡 管家堡 太平堡 吳
 家堡 莫家堡 鎭門堡 水磨口 榆林口 孫
 仁堡 都司口 重興鎭 青順堡 上富家寨
 土嘴口 田家寨 趙家寨 古城寨 漫流寨
 永安堡
 天鎭縣
山西長城明時大同鎭自天城衛東界牌墩起至右衛
 孔家溝墩止為自東而西之垣自孔家溝南黃草梁
[011-58b]
 墩起屬山西鎭汛自孔家溝墩南至朔州轄修理墩
 務内了角墩為自南而北之垣自了角墩西老營堡
 五眼井墩起至偏頭關小莊窩墩止又為自東而西
 之垣自小莊窩西南老牛灣墩起至却胡墩止又為
 自南而北之垣凡山西鎭界垣二百五十五里其餘
 胥大同鎭界也
大同府長城東自府境邊界接直𨽻宣化府懷安縣邊
 界李信屯起西至府境天鎭縣縁邊東陽河堡界二
[011-59a]
 十三里新平堡界一十三里天城界七十二里西至
 陽高縣縁邊陽和界四十里靖魯堡界二十七里西
 至大同縣緣邊鎭邊堡界二十五里得勝堡界二十
 二里鎭魯堡界二十九里鎭河堡界二十一里西至
 朔平府左雲縣拒門堡邊界共沿邊長二百九十四
 里
天鎭縣長城東起東界牌墩西止駱駝巖墩
明東陽河堡制東界牌墩東陽河堡界首東接宣府西
[011-59b]
 陽河堡西石垜墩乃宣大兩鎭之界也又西為井溝
 墩又西為斷溝墩又西為大溝又西為黃草坡墩又
 西為紅山墩又西為斷溝東墩直黃窰後口又西為
 寛溝西墩西有敵臺南直陽河南平定堡又西為尖
 山墩又西為深溝墩墩北對口外尖山又西為馬道
 溝墩又西為雙山東西墩南直陽河南東陽河堡又
 西為乾柴四墩南直陽河南董家莊董家莊南東紅
 沙巖西石壑子胥有墩又西為乾柴三二墩又西為
[011-60a]
 乾柴大墩東陽河堡界止為垣二十三里此明時制/墩在長城
 上即守兵舖也凡云北對北直某地者皆口外地西/對西直亦同南對南直者乃長城内地也尚有小墩
 在大墩左右不具列/為垣者即長城牆也今𨽻新平路汛 東界牌墩宣
 府接界宣府垣多石砌大同胥用土築
明新平堡制犂牛兒東西墩東接東陽河乾柴大墩新
 平堡界首又西為花豹溝西有敵臺又西為平虜二
 墩北對雙山兒墩又西為木𤓰墩長城折而南南直
 陽河南新平堡新平堡東南有艮山墩艮山東有塹
[011-60b]
 距山西有塹二距山艮山東南又有望遠墩木𤓰墩
 又西南為駝山墩又西南為平虜西墩陽河之水繇
 垣暗牆入河南有寧朔墩寧朔墩南有保平堡又西
 南為折腰墩又西南為長城墩又西南為北乾水東
 墩長城復折而西又西為乾水二墩北直陽河外舊
 集寧海又西為北坡南有二郎山又西為大水口又
 西為鼠尾牆西有敵臺北直舊榆林縣又西為雙溝
 兒三墩北直陽河源又西為鴉兒崖北直小青山又
[011-61a]
 西為古路三墩南直枳兒嶺又西為石門垣内有歡
 喜梁又西為沙圪塔北直沙嶺又西為琵琶嘴又西
 為牆頭墩新平堡界止為垣一十三里 今𨽻新平
 路汛
明天城衛制暗窩梁墩東接牆頭墩天城界首西為土
 關兒頭又西為大小鹿角溝又西為雙圪塔二墩又
 西為雙濠又西為紅沙巖垣内有西土地巖又西又
 為大小鹿角溝又西為水頭北對高山墩又西為黑
[011-61b]
 圪塔垣内有得勝墩又西為井溝梁又西為大小梁
 巖北直水峪山又西為王展溝又西為歡喜梁犂兒
 坡南直福祿山又西為鴿子崖北直鄧草站又西為
 小深巖又西為大深巖北直舊集寧城垣内少西南
 有瓦窖又西為火燒溝北直清涼寺又西為南坡垣
 内有界牌前後墩又西為斧刃山又西為伏路巖又
 西為盤道梁又西為鷄窩梁又西為虎龍溝長城折
 而少南又西為水磨口舊墩復折而西南直鎭口堡
[011-62a]
 又西為水磨口新墩水磨口新舊墩中有關關外自
 趙三溝起至石家梁止又有重牆暗門自水磨口墩
 起至不懺溝墩長城外有塹又西為鹿角溝北直威
 寧海子又西為甎磨口又西為大節溝榆林溝北直
 寨子山又西為水峪口北直蘆葦溝又西為日流溝
 李官人溝石隔溝酸流溝北直水峪後口又西為窰
 兒溝又西為駱駝巖墩天城界止為垣七十二里
 今𨽻新平路汛
[011-62b]
東陽河堡明都御史韓邦奇曰李信屯宣府咽喉也且
 其地兩山俱盡又為大同接境嘉靖初遂城李信屯
  翁萬達曰大同東路山北東陽河横直邊牆二十
 八里接連宣府西路之西陽河係一膜之地舊又有
 西路防秋列營馬軍其去大同東路山南之天城陽
 和則隔高山六七十里或百二三十里險仄難行舊
 又無東路防秋列營馬軍倘有犯東陽河而必待大
 同列營之兵歴天城陽和踰山北以為援其勢必遲
[011-63a]
 三日安知一二日之内不受困耶若宣府西路西陽
 河之兵則呼吸可至應援甚便即勢或重大亦賴以
 支持一時而遠者可及繼也
新平堡東北六十里大同府東北二百四十里東至直
 𨽻宣化府西陽河堡界牌界二十里西至邊牆二里
 北至邊牆五里西南到瓦窰口堡石塘坂汛舖三十
 里 古為榆林縣地𨽻集寧郡後䝉古駐牧明嘉靖
 十五年都督周尚文㑹題修邊一道收入版圖二十
[011-63b]
 二年建土堡隆慶四年裹甎周三里六分有奇連女
 牆高三丈五尺門二東曰拱化北曰新遠東甕城三/英祠祀周
 尚文郭/琥麻祿新平堡南少西有保平堡東有東陽河堡東
 南有平定堡平定堡東有東界牌墩又東則宣府西
 陽河堡界西石垜墩矣西石垜墩北為野馬川 新
 平堡東南為平定堡新平堡西南為保平堡又西南
 為樺門堡在長城之外重城之内所謂城外四堡也
 平定一/名平遠明置新平路叅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
[011-64a]
 二員把總四員轄新平平定保平樺門四堡並援兵
 營老家營共三千一百五十四名 明新平路馬騾
 共三百九十一匹頭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營野馬
 川尅日戰陽和總兵馬芳禦之新平度寇且遁急乘
 之斬級益多衆方賀芳遽䇿馬趣守險而身斷後頃
 之寇果麕至芳戰益力寇乃去 隆慶中俺答大入
 掠山隂懷仁應州將吏並獲罪獨新平堡叅將麻貴
 與兄副將錦拒戰有功受賞 萬厯二年黃台吉改
[011-64b]
 貢市於新平堡
保平堡新平堡西南至城七十里 明分駐守備一員
平遠堡至城七十里直𨽻西陽河堡界
長勝堡北六十里明永樂元年築周五百六十丈壕深
 一丈門二乃天城衛哨馬營也楊博疏查天城衛壯
 夫武文等奏要比照大同五堡事例除已成平定平
 遠二堡外再將舊棄長勝一堡募民塡實每堡安夫
 三百名撥官操守不動官糧等因已經查勘是四堡
[011-65a]
 之外又收長勝堡也
張仲溝長城繇迤西折迤西南又繇迤西南折迤西張
 仲溝乃復折迤西第一溝徑
李兒溝長城復折迤西第二溝徑
枳兒嶺東三十里大同接宣化驛路始此建堡 明成
 化十九年秋朶顔繇西陽和枳兒嶺入順聖川
永嘉堡至城四十五里嘉靖三十七年建萬厯十九年
 裹甎高三丈六尺周三里四分 火路墩臺一座
[011-65b]
 明設操守一員
瓦窰口堡縣東北五十五里大同府東北二百十里東
 至直𨽻懷安縣界三十里西至邊牆八里南至天鎭
 縣界三十里今無/界北至邊牆十一里西南到天鎭縣
 治三十里東北到新界堡三十里 明分駐守備一
 員 金貞祐二年武器署丞珠嘉臣嘉救集寧有功
鎭寧堡明嘉靖四十四年建隆慶六年裹甎高三丈五
 尺周一里三分 分邊袤一十三里墩二十一座火
[011-66a]
 路墩一座内滅虎口白羊口極衝
白羊口一作/白陽縣北少西三十里東西六十歩牆高二丈
 五尺
榆林口西北三十里白羊口西東西五十歩牆高二丈
 五尺
甎磨口西北三十里南北五十歩牆高二丈五尺 甎
 磨口墩西十三里為陽高縣界不懺墩北對邊牆外
 滅虎墩即滅虎口也
[011-66b]
董窰口至城四十里
鎭口堡北對水磨口明設操守一員
水磨口西北三十里榆林口西南北五十歩高二丈五
 尺明嘉靖二十五年宣大並築長城宣府西路洗馬
 林西陽河兩鎭接境也始大同長城議自高山口遵
 山麓而東至水磨口又至李信屯以與宣府接雖土
 地平坦易城而界西陽河于外宣府都御史孫錦曰
 是棄西陽也堡中生齒數千家膏腴地且千頃若之
[011-67a]
 何其棄之然使大同邊北出不界西陽河于外則山
 險中斷應援不便大同爭之持議不决四月總督翁
 萬達曰地不可棄兵必有援狥宣府疆域而置大同
 戍卒于絶地是不恤大同也便大同應援而置宣府
 西陽河于境外是不恤宣府也若地狥宣府兵便大
 同是為兩得乃修邊自水磨口而東北踰山至馬頭
 兒地又度溝而北至宣府鎭口臺邊戍屬之大同而
 以應援責之宣府著令曰居常戍不備罪大同有警
[011-67b]
 而宣府西路不以兵至牆下應援者罪宣府議乃定
  總督翁萬達議曰大同邊牆先議自開山口遵山
 南而東五十里至於水磨口又東八十一里至於宣
 府李信屯之北地名紅土臺一百三十一里有奇坦
 然皆平地也今議自開山口至水磨口仍照舊擬自
 水磨改從東北踰山崖六十里至於馬頭兒又趨平
 地渡溝而北一十里又東一十八里至於宣府西陽
 河界之鎭口臺共一百三十八里有奇則宣府西路
[011-68a]
 西陽河既得藉一面之防省十里之力而李信屯以
 北常戍之地亦可掣免
威寧海王瓊曰威寧海子在大同宣府之間 明嘉靖
 三十一年四月大將軍仇鸞帥師出塞襲俺答於威
 寧海敗績而還 隆慶四年大同總兵馬芳出右衛
 與俺答戰于威寧海子破之
夾石溝南一百三十里廣靈界
火燒嶺西南一百十三里廣靈界建堡
[011-68b]
米薪關堡南二十里周三百二十丈壕深二丈門二
方城堡南七十里周二百四十丈壕深一丈門二
上畔莊堡西南二十里周一百九十丈高三丈壕深二
 丈
蕭牆堡東三十里 下營堡東二十里 上營堡東二
 十三里 于西堡南四十里 興隆堡舊名蝦蟆窊
 南七十五里 鎗架營南七十里 龍池堡南八十
 里 馬營堡南一百里 堿家堡南七十里 温小
[011-69a]
 堡南七十五里 後谷堡南六十里 欒玉堡西四
 十里 東雙寨西四十里 南河堡西二十里 娘
 子城西四十五里 石厰寨西三十五里 王進堡
 西二里 谷前堡北五里 谷後堡北八里 東馬
 房北二十里 沙屯堡北二十五里 西馬房北二
 十里 大營盤北七十五里 四方墩北五十五里
  三墩子至城三十里 王家墩北三十五里 李
 家寨北三十里 石嘴墩北三十五里
[011-69b]
興和路齊天保六年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築長城自幽
 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餘里蹟在宣德興和西即天
 城也今舊榆林縣北有古長城遺跡 宋景定三年
 十一月元置隆興府治撫州割宣德之懷安天城屬
 之號興和路 懷安縣晉置天城縣遼置新平尢/近興和
 至正十八年九月關先生掠大同興和塞外諸郡
 明洪武末調大興衛左所來守興和是為興和所永
 樂元年以興和無援移置宣府鎭城
[011-70a]
 
 
 
 
 
 
 
 
[011-70b]
 
 
 
 
 
 
 
 山西通志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