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46 厚齋易學-宋-馮椅 (WYG)


[045-1a]
欽定四庫全書
 厚齋易學卷四十五    宋 馮椅 撰
易外傳第十三
說卦中一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艮巽兌四維八卦相比相對
 交錯六十四卦雖未重而象已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045-1b]
 重平聲因八卦成列之象而重之文王未演易生爻
 而既有重卦則有六位既有六位則有竒耦而爻已
 在其中矣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剛柔謂九六之爻相推於六位則爻之變在其中矣
 謂剛下柔上柔來文剛剛上文柔之類
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文王於每卦逐爻之下皆繫之以辭而命之以吉凶
[045-2a]
 則雖未筮得九六而九六之動已在其中矣龔氏曰
 命猶天之命萬物也毛伯玉曰有卦則有象有重則
 有爻有爻則有變有變則有動動在其中者卦爻之
 辭也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每爻動則占其變故有吉有凶有悔吝若静則有吉
 而无凶悔吝矣郭子和曰動之說未詳故繼言此終
 其言也周茂叔曰吉一而已動可不愼乎
[045-2b]
剛柔者立本者也
 竒耦之畫以立六爻之本
變通者趣時者也
 趣去聲動則變變則通通乃趣其時也卦為時爻為
 事物變則之某卦為趣某時
吉凶者貞勝者也
 貞固而常也勝或作稱非貞於得則勝失而吉貞於
 失則勝得而凶不貞則為悔吝矣
[045-3a]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觀示也天地示人法象人道常久而不變貞於觀者
 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日月往來明生之道亦常久而不變貞於明者也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一猶終始惟一之一自所舉行始終不貳故能成功
 故動必貞於一也書曰德惟一動罔不吉郭子和曰
[045-3b]
 上言爻在其中故此言剛柔立本上言變在其中故
 此言變通趣時上言動在其中故此言吉凶貞勝皆
 所以明在上未終之意又曰因言吉凶以貞勝復以
 天地日月明之又以明吉凶之生於天下之動也
  此一節明卦爻變動之吉凶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
 夫聲扶確苦角反剛健貌
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045-4a]
 隤大囬反柔順貌記隤乎其順也或作退妥非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象言卦申前爻象在其中之意此謂乾坤之易簡
爻象動乎内
 申前動在其中之意一卦之内蓋畫成卦爻而後見
 某爻之動則知某爻之象是爻象動乎一卦之内者
 也
吉凶見乎外
[045-4b]
 見今現下同外謂一卦之外也吉凶生乎動故見於
 所動之外
功業見乎變
 申前變在其中之意動則生變興事曰功功成曰業
 見乎一卦所動之變也
聖人之情見乎辭
 申前繫辭焉而命之意辭謂一卦之辭王景孟曰聖
 人與民同患之意見乎其辭之所命如此而吉如此
[045-5a]
 而凶
  此一節明前剛柔立本剛柔者乾坤也乾剛坤柔
  示人不易上篇之所謂易簡而已
   右第一章申言爻象郭子和曰上篇始於乾坤
   之成卦繼以易簡賢人之德業此篇始於八卦
   之成列繼以乾坤示人之易簡凡上篇之未盡
   者見於此篇相為始終之道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
[045-5b]
 所以生生之謂易
聖人之大寳曰位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故能化生萬物有聖人之德而
 无聖人之位則不能配天地故作之君師而成位乎
 其中者此聖人之大寶也
何以守位曰仁
 天地生物之大德仁也聖人得位與天地參故守位
 以仁猶天地之生物也吕微仲曰仁古作人朱子曰
[045-6a]
 非衆罔與守邦之義
何以聚人曰財
 仁之生物莫尚於財財者斯人之所以生也故有財
 則人聚无財則人散
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禁平聲亦去聲既有財必為之理謂撙節有式也辭
 者理財之辭如曰貢曰賦曰篚之類正辭也非謂民
 之取財无節也禁民為非如數罟不入汚池斧斤以
[045-6b]
 時入山林之類凡此者皆義也謂當然之冝也立人
 之道曰仁與義天地簡易故曰生一言而足人道雜
 而多端故曰位曰仁曰財曰義非一言之可盡也猶
 書之天地萬物父母一言也亶聰明作元后元后作
 民父母不一言也
   右第二章鄭少梅曰此簡為人君設古之聖人
   如包犧神農黄帝堯舜氏皆得是道也下章遂
   繼以十三卦制器焉皆聚人理財正辭禁民為
[045-7a]
   非之事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

 包今庖孟作伏犧許宜反轉注也古作羲上古未知
 亨餁茹毛飲血包犧氏教民佃漁亨餁故曰包犧犧
 牲也鳥獸全具曰犧王去聲觀象於天風雲日月之
 類觀法於地法法則也山澤水火之類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045-7b]
 鳥獸之文如鴻雉鳥隼龍馬虎豹牛羊之類地之
 宜如利西南不利東北亨於西山之類
近取諸身逺取諸物
 身如乾為首之類物如乾為馬之類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始去聲作興起也一曰作為也八卦謂三畫竒耦德
 謂吉凶來物通者知之也情謂遠近愛惡類者以類
 分之也
[045-8a]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罔亦网今網贅系文從网從亡古&KR1577&KR0146則知亡亦
 偏旁也罟亦從网從古取獸曰罔取魚曰罟或曰罔
 目謂罟結繩謂之網兩目相承而物麗焉佃今畋古
 田漁古魚捕鳥獸魚鼈之名以用也取諸離凡諸卦
 之所以取有二義有象有理離謂麗也謂鳥獸魚鼈
 麗於罔罟也象謂虛中罔罟之目虚也是時生民未
 知飲食之道而鳥獸魚鼈未知避忌與人雜處傷害
[045-8b]
 人民稼穡故包犧氏觀象於離作為罔罟以佃漁鳥
 獸魚鼈亨餁而食然後人物之辨始立此說石毛二
 君子得之胡翼之曰聖人作事立器自然符合卦象
 非必擬此卦然後成之
包犧氏没神農氏作
 作興起也猶聖人作之作後同
斵木為耜揉木為耒
 或作為之耒耨非斵竹角反斫也耜聲似田器說文
[045-9a]
 重也一曰徙土輂齊人語揉忍九反說文屈申木也
 耒盧對反說文手耕曲木以從木推手古者垂作耒
 耜胡翼之曰耜者薄五寸其首有華胔以為耕作之
 用又揉其木其曲有鈎以為之耒龔氏曰耜者耒之
 首耒者耜之柄則為一器二物按說文則耜為今之
 鍬耒為今之犂特古今之制異爾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耨奴豆反鉏也王氏昭素云諸本或作耜乃合上文
[045-9b]
 教平聲取諸益其理則為稼穡養民益下之道也其
 象則上震下巽動而入也震木直而斷為耜巽木曲
 而揉為耒耕重皆動而入土也程可久曰飛走之類
 實害稼穡唯罔罟佃漁之制立然後有耒耜之利見
 于天下郭子和曰包犧有犧牲而未粒食炎帝氏為
 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故號曰神農然則粒食自神農
 始也取諸益者益以重震巽二木成卦故有斷木為
 耜揉木為耒之象而其彖則曰木道乃行粒食木類
[045-10a]
 也耒耜木教也故言取諸益然則益以益下為道又
 有天施地生其益无方之義耒耨之利是以上益下
 之道也亦其益无方之道也皆備易之三義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
 離在上日中也震動於下市合也不取早莫者欲其
 朝往而莫可歸也至周則大市日&KR2603百族為主朝市
 以朝商賈為主夕市以夕販夫販婦為主蓋因其制
 而増益之也民貨三隂之象隂皆在陽下天下之象
[045-10b]
 或曰震足動於下致民聚貨之象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噬嗑卦本三陽在上三隂在下九自五來初六自初
 往五交易之象卦本成否今交易而退則隂麗于陽
 成離明陽動于下為震起隂陽各得其所之象噬嗑
 市合也聲同則義通在古然也鄭少梅曰食貨民之
 本也益次以噬嗑兩者食貨也
神農氏没黄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
[045-11a]
使民宜之
 變者更新化者革舊通則不礙人情神則由之不知
 鄭漁仲曰事久則敝不更則斁故通其變者使民不
 倦而已非常之變黎民懼焉故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張子厚曰鴻荒之世衣食足而用未備黄帝堯舜通
 其變神而化之以教天下也王介甫曰舟楫杵臼而
 次以一聖人足以具此必至於五六聖而備焉何也
 聖人也者因物之變而通之者也物之所未厭聖人
[045-11b]
 不彊去物之所未安聖人不彊行故曰通其變使民
 不倦程伯淳曰各隨其時而已矣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舉易道以明之黄帝堯舜亦用易以變通之而已矣
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去物之害興食貨之利人道立矣自黄帝以至堯舜
 衣裳之制乃始明備故垂衣裳而天下自治取諸乾
 坤之尊卑易簡而已易之道定於乾坤之尊卑德業
[045-12a]
 成於乾坤之易簡自黄帝以前衣鳥獸之皮衣裳之
 制始闓端于黄帝至堯舜之時命禹作服曰予欲觀
 古人之象蓋指黄帝也神農雖為耒耜教民稼穡然
 與民並耕而食饔飱而治故三聖人方辨上下之分
 正衣裳之儀法象簡易變則通之化則神之夫何為
 哉朱子發曰太𤣥曰垂綃而為衣襞幅為裳垂綃竒
 也襞幅耦也古者衣裳相連乾坤相依君臣上下同
 體也至秦取古之衣裳離之上衣下裳天尊地卑之
[045-12b]
 義亦一說也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刳口孤反又口溝反禮作挎剖也刳木令中虚為舟
 渙卦自二至五中虛之象剡以冉反削木令鋭也楫
 或作檝將輒反或聲集或子入反橈櫂也二木皆象
 於巽下坎水也舟浮水上巽木枉坎上之象楫入水
 中巽木入於坎之象
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蓋取諸渙
[045-13a]
 今本以濟不通下有致逺以利天下一句與下文相
 重陸德明王昭素皆云無此一句朱子亦曰疑衍今
 除之取諸渙有舟楫以濟不通則病涉之患散矣此
 其理也彖曰利涉大川賛曰乗木有功蓋謂是也鄭
 少梅曰制器至此不復載所作之聖人其事亦不復
 次序大扺黄帝堯舜之時此等器用無不備矣毛伯
 玉曰生民之初知鮮食矣而末知網罟知食草木矣
 而朱知稼穡知通有無矣而未知有市知馮河矣而
[045-13b]
 未知舟楫知有稼穡而未知有杵臼知有文字而未
 知有書契聖人於是設為此器轉益便利以宜夫下
 所謂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者也
服牛乗馬引重致逺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一本無以利天下四字恐非諸卦皆言利盖謂變而
 通之以盡利也胡翼之曰豫言禦暴乾坤言治是亦
 利也服毛伯玊曰服箱也說文作犕聲備今之馬亦
 謂犕乗平聲大車牛駕之載物而重者也小車馬駕
[045-14a]
 之載人而輕者也牛曰服馬曰乘其實皆駕車之稱
 牛馬行而車隨之以引重致逺故取諸隨隨卦純體
 本乾上坤下乾馬坤牛今坤六自初往乾之上服牛
 也乾九自上來坤之下乗馬也乾陽實重也而坤引
 之于上乾自上來初逺也而乾致于初此其象也毛
 伯玉曰古者牛以駕後世始以耕蓋耒為手耕之木
 以人為耦禹所以式之古者四馬駕一車多至六馬
 後世始以騎王景孟曰服云者以其能引重也乗云
[045-14b]
 者以其能致逺也
重門撃𣝔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𣝔本說文今柝它落反兩木相撃以行夜者重平聲
 艮為門闕自二至四有艮象下又有一耦畫重門之
 象二震為木為動為鳴木動而鳴撃𣝔之象也二隂
 在門外來攻九四有暴客之象四以一陽禦之待之
 之象暴鄭作虣暴客盗賊也豫豫備之義耿睎道曰
 川塗既通則萬民雖交而暴客亦至故重門以禦之
[045-15a]
 所以為冦者不能攻故撃𣝔以警之所以為盜者不
 能竊王介父曰一陽能禦外之二隂故下之三隂得
 其安矣郭子和曰備豫之義非一獨舉重門撃柝者
 黄帝堯舜之世獨有此耳不若後世之禁備豫之宻
 也以黄帝堯舜之世猶設此焉則後世之君可不豫
 為之防哉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
 斷讀如斷金之斷絶也杵昌吕反掘其月其勿二反
[045-15b]
 臼求又反杵臼所以治米也
杵臼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治米欲其精鑿小過之義也震上艮下上動下止杵
 臼之象也隂過多於陽萬民之象張子厚曰過以養
 物李氏曰小過之彖曰可小事盖杵臼之類也程可
 久曰互體巽木折於上下斷木也二陽陷於四隂之
 中掘地也鄭少梅曰震以卯木而在上艮以寅木而
 在下二卦中分之斷木也艮為土而木克之掘地也
[045-16a]
 柴氏曰約象兌金斷巽木而動於上杵也兌金掘艮
 土而止於下臼也舂者去其粃而已故曰小過象有
 此三說列之以俟有考者胡翼之曰神農氏教民粒
 食然未能精治五穀以為飲食之養後世聖人乃興
 杵臼之利耿睎道曰暴客不至而居者安可以治粟
 而食矣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弦木以木為弧而弦之也剡木以木為矢而剡之也
[045-16b]
 上九言張弧卦有弧象程可久曰坎離皆有木坎為
 矯揉弦木也離火上銳剡木也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耿睎道曰孔子言足食次足兵序當然也竊謂弧矢
 所以威不服不止暴客之門𣝔也聞之潘氏冠英曰
 火上澤下其埶睽而澤火之用相資故弧矢象之弧
 屈而張矢直而弛弧張而却矢弛而前其埶相睽其
 用相資也後世弓備六材而矢以金石之砮古皆用
[045-17a]
 木闓端之初猶樸也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上棟下宇以
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冬穴居而无以待風夏野處而无以待雨宫室室房
 也棟俗稱為脊梁宇重簷也極髙出于上而簷垂覆
 于下則風雨不能為患朱子曰壯固之意程可久曰
 四方上下之間謂之宇九四剛實行于三陽之上以
 承二隂棟之象乾下覆宇之象胡翼之曰二隂風雨
[045-17b]
 之象四陽棟宇也
古之𦵏者厚衣之以薪𦵏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
 衣去聲胡翼之曰不能封之為墳不能樹之為别未
 立五服之制三年之喪喪期並如字數去聲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
 棺聲官椁聲郭内曰棺外曰椁取諸大過朱子曰送
 死大事過干厚其義也柴氏曰棺而又椁大過也程
 可久曰木在地下有生意曰升木在澤下无生意曰
[045-18a]
 大過耿睎道曰生而庇大厦死而衣之厚薪不可也
 生而處宫室死而葬之中野不可也于是棺椁興焉
 鄭少梅曰大壯外震震動也風雨飄搖之象大過内
 巽巽入也殯𦵏入土之象皆養生送死自然之意竊
 謂中二陽堅實棺也上下二陽周之淳也二隂掩其
 外土也此其象也以木為棺椁亦闓端之初爾有虞
 氏之瓦棺夏后氏之堲周其後從而増益之焉郭子
 和曰上古之世知簡不知禮故𦵏親之薄有至于此
[045-18b]
 喪期無數者哀盡則止也聖人為制禮然後棺椁有
 度則䘮期可知矣大過雖取其過于厚然四剛有堅
 中之象故取以為棺椁也養生不足以當大事惟送
 死可以當大事可不過于厚乎上世嘗有其親死則
 舉而委之于壑者孟子謂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
 有道矣此蓋聖人易之以棺椁取諸大過之意也
上古結䋲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
以察蓋取諸夬
[045-19a]
 治去聲鄭康成曰事大大結其䋲事小小結其䋲竊
 意兩各以䋲相結人執一以為信也書文字契以合
 約也百官以治治平聲以此紀事辨訟萬民以察以
 此灼見是非情偽取諸夬其義在决欺偽也鄭少梅
 曰乾兌皆金兩相符合而又會于西北天庭夬决之
 象百官以治萬民以察之說于是乎在此所以取諸
 夬也程可久曰古人仰觀奎星環曲之埶而制文字
 則書契乾之成象也兌為傅决物來此傅已而求决
[045-19b]
 斷諸陽正位以治之而隂在顯著之地有察見情實
 之象故取諸夬龔氏曰言有所不能記者則書述之
 事有所不能信者則契别之百官以治事辨而不相
 亂也萬民以察情盡而不相欺也以衆明照闇猶五
 剛之决一柔也郭子和曰結䋲之初結䋲所以為治
 結䋲之後書契所以為治皆所以防小人之偽非待
 君子也夬之為道以剛決柔君子道長小人道憂書
 契所以取諸夬者亦以夬去小人之偽也自離至夬
[045-20a]
 十三卦與本卦之義多不同以見卦之象皆不可以
 一義窮盡能變而通之則其利亦無窮于天下矣此
 之所言亦其一也故曰通其變使民不倦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象畫之象像似也似物像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材象之材動材之動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045-20b]
 此一節結十三卦制器之事耿氏曰像十三卦之象而
 制器材者成器者也動則用器者也毛伯玉曰畫而
 為卦故謂之象著而為言故謂之彖彖者因其材而
 明其用也聖人既制為是器以便天下之生矣器與
 人相用而有利有鈍有成有毁所用之者有工拙所
 遇之者有險易故彖論其材而爻别其所遇此吉凶
 悔吝之所由生也竊嘗觀之罔罟捕獸而或為獸傷
 耒耜殖稼也而或有水旱市以交易或以啓爭衣裳
[045-21a]
 以辨分或以啟僣舟楫能載亦能覆弧矢能威亦能
 敗牛馬駕車有時而說輹書契防欺有時而偽詐凡
 此之類皆吉凶悔吝之所由生也
   右第三章專論易本乎象凡有所動无非取象
   于易韓宣子適魯見易象夫不曰易而曰易象
   則知易之有象猶詩之賦比興也象之有彖爻
   猶賦比興之有風雅頌也无象則无易无賦比
   興則无詩十三卦之制器此象之至著而一書
[045-21b]
   之所未載者也故孔子述之
陽卦多隂隂卦多陽
 此言未重之八卦也乾坤純體三男之卦則一陽二
 隂三女之卦則一隂二陽一則少二則多註曰少者
 多之所宗故以少為主
其故何也陽卦竒隂卦耦
 其故何也孔子設為此問以曉人故者所以然也竒
 聲朞單隻也一畫是也耦並配也一畫是也隂中有
[045-22a]
 一竒畫者為陽卦陽中有一耦畫者為隂卦以少為
 主也
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隂二君而一
民小人之道也
 其德行何也又設問以求隂陽竒耦之德行所謂卦
 之德與顯道神德行之德行也張子厚曰一其歸者
 君子之道多以御者小人之理陽遍體衆隂衆隂共
 事一陽理也是故二君共一民一民事二君上與下
[045-22b]
 皆小人之道也一君而體二民二民而宗一君上與
 下皆君子之道也朱子曰震坎艮為陽卦皆一陽二
 隂巽離兌為隂卦皆一隂二陽陽為君隂為民林黄
 中曰陽物乾君之象也隂物坤民之象也
   右第四章鄭少梅曰隂陽之分以氣言竒耦之
   分以數言君子小人之分以勢位言君子小人
   之道以德言易之道其大本為天下治亂計所
   以喻之于君民而終歸于君子小人之分也
[045-23a]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
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此總言天下之人不能思慮而徒惑于往來之憧憧
 也致極致也往來雖異而其歸則同往來雖雜而其
 致則一天下之人見其憧憧而殊途以求之不知其
 歸之同見其朋從所思而百慮以索之不知其致之
 一故再言何思何慮而深有感于天下之人也其不
 來也則思其來其既往也則又慮其往惑之甚也程
[045-23b]
 可久曰天下之動貞夫一何事多思慮哉故道則同
 歸于一致而天下自殊塗而百慮也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
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
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此申言往來之理同歸也日推月則月來月推日則
 日來故曰相推寒暑亦然所謂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者也屈感于來而信信感于往而屈故曰相感所謂
[045-24a]
 二氣感應以相與者也往來屈信皆同歸也楊廷秀
 曰天下之事往來無窮不外乎屈信相感而已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蠖聲雘屈信蟲也其行先屈而後信蓋如今人以手
 大拇并次指量度長短一信一屈為今准尺五寸古
 為一尺所以謂之尺蠖在桑間伸立宛如桑枝无辨
 江東俗呼為桑㪠蟲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045-24b]
 蛇今虵存或作全此申言屈信之理一致也李氏曰
 當其信雖尺蠖之㣲亦屈以求信當其屈雖龍蛇之
 大亦蟄以存身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此又言人之于往來屈信之理同歸一致也精精熟
 也凡所以精于義理而入于神妙者非忘物也將以
 致之用也凡所以利于致用而安其身者非㣘物也
 所以崇我之德也林黄中曰精乎屈信往來之義而
[045-25a]
 入于神利乎屈信往來之用而安其身出而致用入
 而崇德亦往來屈信之理朱子曰内外交相養互相
 發也毛伯玉曰道未始不自精思得之及其至也不
 思而得矣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往來屈信无有窮也學易者但能有以致用崇徳足
 矣若欲窮无窮而極无極非所敢知也神者信也方
 來者也化者屈也已往者也若欲窮極方信之神知
[045-25b]
 得已屈之化自非德至于盛大其孰能與于此此聖
 人事也非學者之所知也自崇德充之可矣朱子曰
 自是以上則亦无所用其力矣至于窮神知化乃德
 盛仁熟而自致耳張子/厚同楊廷秀曰仲尼于上篇既舉
 七卦之爻辭以發明六十四卦之㣲㫖至此復舉十
 一卦焉鄭少梅曰天地生陽于中孚而生隂于咸隂
 陽往來之不窮一言以蔽之曰誠也孔子于上篇論
 中孚之誠而于此篇論咸之誠皆以首乎諸卦使人
[045-26a]
 知易之道本乎隂陽而天地之隂陽本乎至誠不息
 也誠者神也自憧憧往來至莫益之十一義皆明聖
 人所以玩易之辭以終上篇擬議之道道以用為大
 自一心之正推而及乎天下自一性而盡推而至于
 盡物皆用也所謂精義入神以致用者此也且以咸
 卦論之則憧憧徃來朋從爾思言其志意未定也孔
 子於此雖論何思何慮而極天下往來之理而論之
 則知爻辭往來二字非徒然也是所謂玩辭也且往
[045-26b]
 來理之常也有往必來有來必往知往來之說則凡
 憧憧往來相感无定固有理存不必皆從爾思也惟
 知同歸殊塗一致百慮則天下何思何慮矣蓋朋從
 爾思者爾所感也不從爾思者非爾所感其往來自
 相感也日月寒暑是也有以屈信相感者尺蠖龍蛇
 是也有以精義相感而致用者聖人是也此雖殊塗
 而同歸于感也又何必朋從爾思乎觀乾之初九潜
 龍勿用至九五而後飛龍在天此所謂屈信相感精
[045-27a]
 義入神以致用者也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見其妻凶
 困六三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石非所困也困則名辱矣蒺藜非所據也據則身危
 矣
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其一作期邪今耶正義曰上干九四故名辱下乗九
[045-27b]
 二故身危上又無應故不見其妻而凶郭子和曰當
 困而困當據而據道之正也非所困非所據失道之
 正是以名辱身危也太甲所謂自作孽不可逭者也
 妻者至親而易保入宫必可見者非所宜為而為之
 者終至于不能保其妻子尚安能保四海乎此所謂
 失道者寡助也
易曰公用射隼于髙墉之上獲之无不利
 解上六墉古庸
[045-28a]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
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射食亦反藏器謂佩之于身待時遇隼則其時也
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朱子曰括結礙也語去聲器先成而後動故無所結
 礙凝滯而有獲禽之利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之謂也王介父曰上六在卦之中故曰成器毛伯玉
 曰非所以申爻辭欲以它義發之孔子之言有遺爻
[045-28b]
 象而泛言之者欲其廣也鳴鶴在隂公用射隼是也
 有專明象而㣲其辭者欲其藏也天地絪縕萬物化
 醇是也有托于泛而深言之者欲其㣲也上交不諂
 下交不凟是也以此推之聖人之言可以理悟而意
 通矣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
 不以不仁為恥故見利而後勸于為仁不以不義為
 畏故必威而後懲于不義
[045-29a]
小懲而大誠此小人之福也
 懲之于罪惡之小而所以誡其罪惡之大
易曰屨校滅止无咎此之謂也
 噬嗑初九小人言九四為間之一爻所謂頤中之物
 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正在三四兩爻四謂間不仁
 也乗三之柔不義也六五近而相得見利也初噬之
 始故懲誡之楊廷秀曰懲惡在初改過在小王景孟
 曰仁義人性之所固有也恥畏之心不存則勸懲之
[045-29b]
 術不得已而施焉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
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
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噬嗑上九此爻之義與文言坤初六之意略同皆言
 積也九四陽剛本善也以為間而居隂位自陷于小
 人獨陽在衆隂之中故以善為小无益而弗為則善
 不積也名陽明之譽也居于隂不成名也中四爻獨
[045-30a]
 此一爻為間故謂惡為小無傷而弗去不知自二至
 四惡已積于上矣噬而嗑之則滅身也毛伯玉曰小
 懲大誡故曰无咎罪大不赦故曰凶王景孟曰上之
 人至用刑戮者非我之本心也自爾致之吾不得已
 而應之云爾又曰至此雖小人之罪而上之人亦不
 能無失焉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
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
[045-30b]
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繋于苞桑
 否九五安危存亡治亂相為倚伏猶隂陽之相為消
 長也故安其位則危保其存則亡有其治則亂有如
 有其善䘮厥善之有以九居五當位故安二陽夾輔
 故保其存以剛臨下故有其治然三陽浸長而上偪
 則危亡亂可立而至也身謂九五國家謂上三陽爻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
 知今智少多少之少重輕重之重鮮上聲亦作尟
[045-31a]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勝平聲鼎九四卦有二象有全體之象有二體自為
 象全體之象具鼎之體也二體各自為象則上鼎無
 足下鼎無耳也鼎以三陽為德九四在上體之下二
 陽㢲隂下趨不相夾輔故為德則薄為知則小為力
 則少也而全體已在上卦近君故其位則尊其謀則
 大其任則重也一鼎之餗出納于四而四孤于上故
 不勝其任之重鮮不及言鮮不及于凶敗也郭子和
[045-31b]
 曰道之用無施不可自一身至天下其用皆一安有
 不勝之患哉此論不勝其任者蓋因鼎而言也鼎器
 也于人才器之象也才器限量不同猶若鼎然故有
 不勝其任之凶君子不器則無限量矣龔氏曰鼎之
 九四不能利用者矣此五卦之六爻申利用也
子曰知㡬其神乎
 㡬平聲柴氏曰此文言君子能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㡬乎
[045-32a]
 九四以一陽統五隂權臣之象六二上爻則四也
 諂媚也初九與四為正應宻比于二六二下交則初
 也瀆數也言上交權臣下交權臣之與也王介父曰
 上非其應而求焉諂也下非其與而求焉瀆也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事物方兆之初故曰㣲見今現形也震動在四二已
 知其㣲朱子曰漢書云吉凶之先見程正叔曰吉見
 于先豈復至有凶也王介父同
[045-32b]
君子見㡬而作不俟終日
 作起也起而去其位也不俟終日下卦畫也不俟至
 三三則近四有吉凶矣故不俟終日程正叔曰知之
 圓也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豫六二張子厚曰以隂居隂獨無累于四故其介如
 石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045-33a]
 寧安也言安用也斷都玩切
君子知㣲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動之㣲則必彰矣柔物之稚稚則柔至剛則堅實矣
 詩采薇二章言薇亦柔止三章言薇亦剛止是也望
 平聲言天下萬民視君子以為去就也卦多隂故曰
 萬夫
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㡬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
嘗復行也
[045-33b]
 顔氏之子指顔淵殆近也㡬讀為上文知幾之㡬耿
 睎道曰言近於知㡬也此申言精義見㡬之次也復
 扶乂切
易曰不逺復无祗悔元吉
 復初九耿睎道曰與見㡬而作不俟終日者近之矣
 郭子和曰顔子未能无過故論語稱不貳過未能无
 失故中庸言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勿失李仲永曰
 聖人无不善賢人則容有不善但未嘗不知知之未
[045-34a]
 嘗復行也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
 絪於真反縕於溫反篆壹&KR3139𨽻氤氳程正叔曰絪縕
 交宻之狀天地之氣相交而宻朱子曰醇謂厚而凝
 也言氣化也
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言萬物雌雄牝牡皆有男女之道程正叔曰精氣交
 構則化生萬物朱子曰形生也
[045-34b]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損六三
言致一也
 楊廷秀曰致者力至之之謂柴氏曰春則生夏則長秋
 一者也龔氏曰申言精義則足以致一也郭子和曰
 損自泰來由乾坤而為艮兌故有天地男女之象張
 子厚曰隂虛陽實虛則受實則施受則益施則損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
[045-35a]
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易平易之易語去聲益極則損至君子修此三者故
 全其益而无損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其身危而欲動則人驚而去之矣
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應去聲毛伯玉曰以言恐人人孰諾之
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045-35b]
 所交未定而泛然有求則誰其予之民人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莫之與莫益之也傷之者至或撃之也
易曰莫益之或撃之立心勿恒凶
 益上九修此三者則常益也反此三者則是立心勿
 常其凶必矣蓋无自全也李氏曰居其所安而人不
 我危故動則民傅處其所易而人不我懼故語則民
 信固其所交而人不我離故求則民親此立心之恒
[045-36a]
 之人也上九反是身心不能自寧交不能自必况于
 民乎是以有傷而无益張子厚曰終以昧于致用之
 戒龔氏曰此四卦者申精義也李仲永曰始終舉此
 諸爻所以申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大有上九
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郭子和曰已順故天助之以順已信故人助之以信
[045-36b]
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
 又或作有古通尚賢以下乾三陽與大畜尚賢之象
 同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上九一爻在六五之上德剛而體柔六五厥孚交如
 而又柔順上九身履其信而心思其順乾三陽在下
 賢者也而尚之是以乾三陽祐之乾天也自天祐之
 之象也張子厚曰五陽一隂无有間焉者剛柔相求
[045-37a]
 情也信也又曰宜在立心勿恒之後蓋上言莫益之
 此言多助也蓋此爻舊在上篇書不盡言之前上下
 文不相屬郭氏曰上篇擬議七爻皆不稱易此篇往
 來屈信十一爻皆稱易曰此是錯簡宜屬于此
   右第五章申上篇擬議七爻未盡之㫖以推玩
   辭之學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邪今耶後並同門或作户非林黄中曰前言十一卦
[045-37b]
 之爻此申言其皆自乾坤出也故曰易之門毛氏/同
乾陽物也坤隂物也隂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乾三畫竒陽物也坤三畫耦隂物也乾合坤而剛有
 體則震坎艮也坤合乾而柔有體則巽離兌也乾坤
 合者隂陽合德也言六子出于乾坤自此重之六十
 四卦出于八卦所以為易之門者此也楊廷秀曰六
 十四卦之物本乎陽者皆乾也本乎隂者皆坤也
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045-38a]
 體去聲今俗作替非撰造作也讀如異乎三子者之
 撰猶言天地之所為也謂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者以
 卦爻體之也神明之德謂无有逺近幽深知吉凶之
 來物以卦爻通之也
其稱名也雜讀/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越過也言乾坤之稱名也雜雖若多端而不過于稽
 考其類凡陽卦陽爻皆乾之類隂卦隂爻皆坤之類
 也今人讀越字絶句于稽其類四字全無歸宿殊不
[045-38b]
 知雜字為讀猶下章其稱名也小句法正同是說蓋
 得之上庠之知易者楊廷秀曰乾之名為龍為馬為
 虎為羊為豕為金為玉為碩果為棟為宇其所稱雖
 雜而不越乎陽物也坤之名為牛為牝馬為魚為瓜
 為葛藟為輿為缶為常為帛其所稱雖雜而不越乎
 隂物也朱子曰衰世指文王與紂之事程可久曰以
 其詳吉凶悔吝之變非上世風俗淳厚之世所有也
 朱子發曰世既下衰不如是不足以盡天下之情偽
[045-39a]
   右第六章言易自乾坤而出自此以下皆言易
   之書鄭少梅曰萬物以氣則不離乎隂陽以形
   則不離剛柔大為天地妙為神明名稱萬端其
   能越于二物也哉此乾坤所以為易之門也然
   乾天而坤地天神而地明兩者未嘗不相為用
   在氣而不在形故曰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
   之德
 
[045-39b]
 
 
 
 
 
 
 
 厚齋易學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