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05 宗統編年-清-紀蔭 (CBETA)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八



臨濟第二十一世祖



諱時蔚。嗣聖壽祖。初住蘭溪嵩山。後開法萬峯。


戊戌至正十八年。


臨濟第二十一世萬峯聖恩祖嗣宗統二十四年


祖開法萬峯。


祖卓錫蘇州鄧尉山。衲子奔集。遂成叢林。上堂。舒
兩手云。大開方便門。便從這裏入。復握雙拳云。閉
却牢關。說家裏話。且道不開不閉一句又作麼生
道。良久斂僧伽黎下座。解制上堂曰。一葉落。天下
秋。一塵起。大地收。解開布袋口。衲僧得自繇。脚頭
[028-0270a]
脚底風雲起。撒土揚沙輥入流。逼塞虗空無影像。
啼鶯元在柳梢頭。畢竟作麼生取用。喝。


禪師德然繼住聖壽。


然嗣聖壽祖。甞參石屋珙。書松隱二字授之。因以
為號。刺血書華嚴經。足不踰閫者三載。有天華滿
庭之異。感居民為建寶坊。洎祖遷化。眾請繼席。


禪師徑山下文敏宏覺古鼎祖銘寂。


銘嗣元叟端。貌寒寢。因精修二十年。忽化為福德
之相。住徑山十二年。錫號慧性文敏宏覺普濟禪
師。將遷寂。遺書囑丞相外護。復書偈曰。生死純真。
太虗純滿。七十九年。搖藍繩斷。擲筆而逝。茶毗舌
根數珠皆不壞。舍利無算。


禪師普仁應明詔住婺州智者寺 發明明朝詔宗師開法之
始故特書


仁智者義嗣。明太祖是年親帥六師至婺州。幸智
者寺。詔仁主之。後遷淨慈。


禪師古林下平江定慧大方火化。


方嗣古林茂。住平江定慧。不檢細行。跌宕自如。謝
院事。寓靈巖老宿華公房。與郡守周義卿善。周入
山訪之。方云。某此月十四日。即此山火化矣。其為
我證明。周戲諾之。乃措薪為棚。與眾僧訣。說偈陞
柴棚。火發烈𦦨熾然。於火聚中祝香云云。度數珠
學華云。聊當遺念。火𦦨到處。多得設利。周聞之驚
歎不已。
[028-0270b]


己亥十九年十一月元大都有杜鵑


庚子二十年正月丙辰五色雲見


禪師崇裕出世太平光孝遷圓通。


裕笑隱訢嗣。三十載脇不沾席。住太平日。圬人塓
壁。壁中隆然有物函。抉之獲悉達多太子像。乃佛
牙所刻成。裕召工傅以黃金。金迸裂。舍利從中湧
出。雕小香殿奉之。尋遷九江圓通。


辛丑二十一年十一月黃河清凡七日


禪師天童下雪竇無印大證寂。


證參洞宗雲外岫於天童。典教藏。機甚契。嗣其法。
至治間。詔天下善書者金書藏經。事竣賜織金屈
眴。南還。丞相脫驩請住衢之南禪。繼領光孝。遷信
之祥符。移明之定水。升雪竇。九月寂。闍維舍利明
瑩。牙齒數珠不壞。


壬寅二十二年。


癸卯二十三年十月山東赤氣千里


甲辰二十四年明太祖建國號曰吳稱吳元年


禪師慧曇住蔣山。


曇天台楊氏子。十六嗣笑隱訢。明太祖定鼎南京。
曇謁上。上一見歎曰。真福德僧也。命主蔣山。時大
內新成。詔曇引千二百眾披閱大藏。曇陞座說法。
上親帥羣臣幸臨瞻聽。曇法音洪暢。妙契皇情。山
內帑帛以施。遠邇學徒。聞風奔赴。堂筵至無所容。
凡祖庭規矩。曇備行之。觀者唶唶曰。三代禮樂。無
以加焉。
[028-0270c]


乙巳二十五年。


禪師寶金賜衣號詔住海印。


金字璧峯。乾州永壽石氏。六歲出家。徧歷講席。後
精禪定。嗣縉雲真。入五臺山秘魔巖建靈鷲菴。僧
俗趨風。常至萬指。召入內廷。值大雪夜。有紅光自
金室中直透霄漢。上驚歎。賜金襴伽黎。明年禱雨
輒應。勅賜寂照圓明大禪師號。詔住海印寺。


丙午二十六年二月黃河北徙


丁未二十七年正月絳州天鼓鳴


禪師天童下天界孚中懷信寂。


信嗣天童坦。至正間住天童。御史臺奉疏命主龍
翔。及明兵下金陵。僧徒竄散。信宴坐一室。高皇帝
親幸嘉之。勅改龍翔為大天界寺。一日晨興沐浴
更衣趺坐。謂左右曰。吾歸去矣。遂瞑目。侍僧撼之。
請說偈。信瞋目叱之。復哀請。遂握筆書曰。平生為
人列挈。七十八年漏洩。今朝撒手便行。萬里晴空
片雪。書畢復瞑。時帝統兵江陰。夢信謁見。問信來
何為。對曰。將西歸告別耳。帝還聞信遷化。與夢符。
異之。詔出內府帛幣助喪。且命卜藏龕之地於伏
牛。舉龕之日。帝親致奠。送出都門。茶毗舍利如菽。
貯以寶瓶。光發瓶外。


戊申至正五十八大明洪武元是歲元亡


姓朱


太祖高皇帝諱  以壬辰起兵。歷十有七年。至戊申正月。文武羣臣百司眾庶。
[028-0271a]
合辭勸進。尊為皇帝。以統一天下。即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


太祖己酉洪武二年。


禪師梵琦曇噩等應詔主蔣山法會 發明法會之建不書。
興朝方新。崇重法化。諸山禪宿。一時雲集。彬彬盛事。黼黻文明。故書之


元年秋。詔徵江南高僧十人。建普度大會於蔣山。
二年春。復建法會。海鹽天甯梵琦應詔至京。名居
第一。親承顧問。再召說法。賜伊蒲。舘於文樓。瑞龍
曇噩既奏對。上憫其老。放還。清泰子楩。淨慈智順。
定水來復。靈隱元瀞。萬壽至仁。徑山福報。福林智
度等。俱應詔至京。上親臨勞問。請法具饌。同主蔣
山普度大法會。天界善世宗泐。奉勅撰獻佛樂章
進呈。御署曰善世。昭信。延慈。法喜。禪悅。徧應。妙濟。
善成。凡八曲。勅太常歌舞以節奏之。


禪師天台雲峯祖燈寂嗣法未〔祥〕


燈住雲峯。苦行自給。影不出山者踰五十春秋。人
多化之。有以土田布施者。辭曰。先佛以乞食為事。
吾焉用此。忽示微疾。集眾說偈而逝。火化異香襲
人。舍利不可勝計。


禪師普明下宜興龍池弘教了悟永甯寂。


甯字一源。南通朱氏。嗣普明無用寬。寬囑曰。汝緣
在南。逢龍即住。遇池便居。甯受命南還。至治癸亥。
宜興龍池疏請。甯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先是山
巔有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甯授龍
三皈戒。遂不復出。居久復至絕巘築室。壁立如削。
[028-0271b]
斷木為棧。棲板空中。足不越限者三年。帝師稔知
道行。降號宏教普濟禪師。尋召入京。宣命龍光殿
陞座說法。上大悅。賜金襴法衣。加號佛心了悟。庚
子出領善權。是年夏六月示微疾。囑弟子裁紙製
內外衣。且曰。吾將逝矣。命移龕至絕巘。索筆書偈
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飛雪。書畢吉祥而逝。先一月池水忽竭。
及甯順寂。噴湧異常。時黑白戀慕。至有然頂灼臂
以供養者。茶毗五色光𦦨。齒牙舌輪珠皆不壞。設
利無算。門人分餘骨與不壞者。就龍池太平齊山
紫雲麻蕻五所建塔藏焉。


台宗法師杭州集慶寺士璋寂。


璋字原璞。生即伏犀貫頂。雙眸烱如點漆。喜讀佛
書。鄰寺僧請其父曰。此釋氏種也。盍乞師我。父怒
曰。吾兒如芬陀花。非若倫也。遂令入傳法寺薙染。
侍我菴無於上竺。力學無怠。時有天心瑩者。高亢
不服人。獨豓璋。相與切劘。時目雙璧。我菴無化去。
東溟日補其席。璋復承陶冶。至正十三年住棲真。
往來南竺才演福繼二老之門。更臻玄微。甞對眾
曰。佛法教藏。渺如烟海。固非獨善所能究盡。使吾
自畫而不進。其能免於孤陋之誚乎。元季兵亂。不
以世難易其業。牧眾演法無虗日。洪武初詔江浙
名宿咸集天界。諸方雲集。莫知規繩。璋獨出方略。
具有條敘。時十萬眾共聚。法制井然。是年六月既
[028-0271c]
望預知時至。安然坐蛻。璋器度瀟灑。論議慷慨。據
直道而不狥流俗。所住之剎。誓不薙蓄一人。


相宗法師紹興寶林大同寂。


同住蕭山淨土。遷景德。及嘉禾東塔。改寶林。寶林
乃清涼國師肄業之地。同欲高臥不起。郡邑交疏
請至再。始投袂起。至則天下俊衲多從之。賜號佛
心慈濟宏辯。并金襴僧伽黎。鍾山法會。同年八十
預焉。召見賜珍秘。同神宇超邁。修偉玉立。而吐辭
溫美。扶植宗乘。解紛排難。無自他猜忌之嫌。持律
甚嚴。無一長物。然性至孝。遇父母忌日。必流涕不
已。十二月登座說法。端坐而化。同初謁春谷於講
席。谷謂之曰。子之學精且博矣。恐滯心於麤執。但
益多聞。縛於知見。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乃
見晦機熈。於其揮麈之間。夙習見聞。一時蕩絕。惟
存孤明。耿耿自照。復參中峯祖。祖贊勉之。還付春
谷。谷命分座。


祥符蔭曰。說不通宗。難免滯於名言之病。維璋與
同。皆不自滿假。得承師友磨切之力。而學以有成。
所以二公之道。較之口耳相資者異矣。


庚戌二年。


克新奉詔招諭吐番 發明沙門出世。預人國家事。不可以為訓。故新削書
禪師


新字仲銘。號雪廬。博通內外典。遊歷名山水。交一
時名流。如楊廉夫。顧仲瑛。丁仲容。程文。張翥輩。自
[028-0272a]
稱江左外史。上詔往西域招論吐番。不得辭。乃行。


梵琦宗泐等召對奉天門。


秋七月朔。上於奉天門。召梵琦宗泐萬金妙聲等
入見。賜坐焚香供茶。午就賜齋。問以宗門大意。琦
泐等首以靈山付囑。繼以迦葉傳化為對。次及鬼
神之事。琦等援經據論以對。上感悅。


禪師華頂下處州福林白雲智度寂。


度嗣華頂覩。住福林。己酉應詔建法會。還至杭居
虎跑。秋趨華頂。明年春示微疾。仍回福林。沐浴更
衣。索筆書偈曰。無世可辭。有眾可別。太虗空中。何
必釘橛。擲筆而逝。闍維舍利五色。牙齒數珠皆不
壞。


辛亥四年。


禪師徑山下天甯寺梵琦寂於金陵天界寺。


琦應詔至京。館於天界寺。七月二十一日。趣左右
具浴更衣。索筆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
夜鳴。西方日出。書畢謂夢堂曰。我去矣。堂曰。何處
去。琦曰西方去。堂曰。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琦乃
震聲一喝而逝。上聞嗟悼久之。時禁火葬。以琦故
特從闍維例。火餘齒舌數珠不壞。舍利五色紛綴
遺骼。弟子文晟。奉及諸不壞者。歸琦所築西齋建
塔。文憲宋濂為之銘。


虞山錢謙益曰。即學行高一世。宗說兼通。禪寂之
外。專志淨業。作西齋淨土詩。數百首。皆於念佛三
[028-0272b]
昧心中流出。使人讀之。忱然如遊珠網瓊林。金沙
玉沼間也。


詔三宗名德復建大法會於鍾山。


詔集三宗名僧千人。及徒從二千人。建普度大法
會於鍾山。住天界萬金總持其事。冬十二月。上御
奉天殿。集公侯百官。宣踰建會之因。禁天下屠宰。
上先齋戒一月。


壬子五年。


鍾山啟大法會。


正月十五日三鼓時。上御奉天殿。集公侯百官奉
上佛表。命禮部尚書齋赴鍾山。啟建法會。焚之。五
鼓。上服衮冕。乘輅輦。赴法會。至日夕迎佛。上率公
侯百官。臨法筵供佛。行大禮。樂用善世等曲。天雨
娑羅子。禪僧同菴[雪-雨/粉/大]簡。賦鍾山法會詩八首紀事。


禪師縉雲下五臺璧峯寶金寂。


禪師聖壽支下婺州清隱德馨寂。


癸丑六年。


復召名德高僧。


詔有道浮圖十人。集大天界寺。徑山智及居首。以
病不及召對。


禪師天寶下淨慈智順寂於天界寺。


順嗣天寶樞。初應詔建會陞座說法。上幸臨。慰勞
備至。南還主淨慈。是年復召入京。俄示微疾。沐浴
說偈坐逝。
[028-0272c]


禪師徑山下象山瑞龍文懿夢堂曇噩寂。


噩主浙東三名剎。錫號佛真文懿禪師。夏一日。忽
戒浴易衣。出器物分遺交友。集眾說偈曰。吾有一
物。無背無面。要得分明。涅槃後看。言畢危坐而逝。
烏斯道少從噩授文法。遂以名家。宋景濂序斯道
之文。以為經噩公之指授。得其心印云。


禪師徑山下天界西白萬金寂。


金吳郡姚氏子。初習台教。更衣謁古鼎銘於雙徑。
分座後堂。嗣其法。至正丁酉。出世蘇之瑞光。效編
蒲尊宿。作孤雲菴於城東以養老。洪武改元。起住
持大天界寺。萬機暇時。召入禁庭。奏對稱旨。四年
春。詔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二千。建法會於鍾
山。命總持齋事。承旨創建規式。金以母耄。舉全室
泐自代。復還菴居。五年冬復建會。大駕臨幸。詔金
闡揚第一義諦。是年十二月一日。示疾委順而化。


甲寅七年。


禪師台州瑞巖恕中無慍赴闕以老病辭日本請。


慍臨海陳氏子。參竺元道豁悟。拈香嗣之。初住象
山靈巖。遷黃巖瑞巖。一日謝事。入松巖萬山之巔。
人跡罕至。嶄然獨處。眾泣哀請。堅拒不出。是年夏。
日本國遣使入貢。嚮慍道風。奏請往化其國。以水
晶數珠峨山石硯為贄。上召至闕。慍以老病辭。上
憫而不遣。留處天界。全室泐延致丈室。時宋景濂
方在翰林。詣慍劇談道妙。是年冬。奉詔東還。住鄞
[028-0273a]
之翠山。四方叩謁者無虗日。金齒大理僧至京。特
入翠山。五十餘人拜牀下。各求偈語而去。


智者寺普仁移淨慈。


乙卯八年。


禪師智及賜還穹窿海雲 發明興朝崇法。不應召無以見國王之信
向。不引退無以明山林之素志。及與噩皆以病不及召對。得賜還山。其于出處之道。兩全之矣


禪師龍翔下竹菴懷渭寂。


渭南昌魏氏子。嗣廣智訴。訴住龍翔。渭居座下。得
從名縉紳張起巖張翥危素輩遊。歷主兩浙名剎。
洪武初。一奉詔至鍾山。退居錢塘之梁渚。是年寂。


丙辰九年。


萬峯道場成。


萬峯山水相拱。祖創建道場。三十餘年。道風遍布。
龍象駢集座下。


禪師聖壽支下金華花山明叟昌寂。


昌本郡浦江人。縛茅於里之華山。往謁千巖祖。示
以入道旨要旋歸。晝夜孳孳不怠。十月三日。忽辭
眾說偈曰。生本無生。滅亦無滅撒手便行。虗空片
月。語畢端坐而逝。


丁巳十年。


祖付寶藏持法。


持參祖於萬峯悟旨。付法偈曰。大愚肋下痛還拳。
三要三玄絕正徧。臨濟窟中獅子子。燈燈續𦦨古
今傳。
[028-0273b]


宗泐奉詔同法師如玘箋釋心經金剛楞伽三經御
製序文頒行天下。


戊午十一年。


禪師宗泐奉詔往西域求法。


朝廷以佛經有遺佚。詔天界寺宗泐禪師。領徒三
十餘人。往西域求之。


禪師徑山下愚菴以中智及寂。


己未十二年。


台宗法師上竺東溟慧日寂。


日住天竺。前後二十五年。洪武改元。詔見。日年最
高。白眉朱顏。其班前列。上親問以升濟沉溟之道。
日備述其故。上悅。顧眾謂曰。邇來學佛者。惟飽食
優游。沉貍歲月而已。如金剛楞伽諸經。皆攝心之
要典。何不研窮其儀。苟有不通。質諸白眉法師可
也。數召見。字而不名。及建鍾山法會。請日說毗尼
淨戒。辭歸上竺。日修西方安養之學。秋七月朔日。
夢青蓮華生方池中。華色敷腴。清芬襲人。既寤。召
弟子曰。此生淨土之祥也。吾去人間世。殆不遠乎。
至四日。趺坐書頌。合爪而寂。藏全身於山之西峰。
日軀斡修偉。眉長一寸餘。其白勝雪。目睛閃閃射
人。道德餘光所照。不問髦倪。見日經行。輒曰我白
眉和尚來也。爭持香華以為供養。居嘗顏面嚴冷。
片言不妄發。雖對王公大臣。未甞出一軟媚語。至
於誘掖後進。色溫如春陽。
[028-0273c]


彝簡住大天界。


庚申十三年。


辛酉十四年。


臨濟第二十一世慈光寂照圓明利濟萬峰祖示寂。


祖隨機開導。不假雕琢而道風遍布。嗣法門人。有
寶藏持雪山熈。仰山學。日照慧。寶峯真。虎邱圓。海
舟慈。天界華。及果林首座等。十餘人。皆以偈印之。
正月上元日。告眾曰。老僧時節至矣。至二十九日
乙卯午時。囑門人曰。如今已得者。須向山間林下
钁頭邊。接引一個半個。闡揚吾道。報佛恩德。不可
攀高接貴。輕慢下流。逐利追名。迷真惑道。末法將
沉。汝等切須仔細。乃結跏趺坐說偈曰。七十九年。
一味杜田。懸崖撒手。杲日當天。語畢而逝。春秋七
十九。僧臘六十。停龕十三日。肢體溫如。形容儼若。
塔全身於寺西涅槃山。額曰永光。苕溪花城隱士
沈貫撰銘。


唵囕香雲外錄明僧傳。首萬峰祖曰。臨濟正宗二
十傳。至伏龍千巖長。名傾華域。而邊方諸國。莫不
蹙還。咨禮塵下。衲徒恒數千指。惟萬峯禪師一人
最稱首。貫巖謂其純粹質樸。有古人氣象云。又曰。
我明二百六十年間。禪源一脉。繩繩相武。有足嘉
者。然根流既博。輯併誠艱。自宋景濂護法錄外。煥
乎耳目者。必為立傳。後有傳燈。不無小補。如萬峰
禪師龍蛇之生大澤。麟鳳之見明時。因列藉首。不
[028-0274a]
獨以年壽稱也。


臨濟第二十二世祖



諱普持。字寶藏。嗣法萬峯。繼席為第二代。


壬戌十五年。


臨濟第二十二世聖恩祖嗣宗統 發明燈錄皆稱寶藏。寶藏
乃祖號聖恩寺賜額于正統八年。今以別前萬峯。故稱聖恩。洞宗松庭無方諸祖。皆以號行者。文獻之闕


祖繼住萬峯。


禪師宗泐還自西域。


三月泐自西域還。求得莊嚴寶王文殊等經。授右
街善世。尋以事譴。往鳳陽槎峯建寺。


詔道衍等十人同十王之國 發明衍等以世外而預人國家事。故
削書禪師


禪師徑山下蘇州萬壽行中至仁寂。


仁番陽吳氏子。嗣元叟端。蒲圻魏觀為蘇守。見萬
壽廢址。戚然有意興復。聞仁寓虎邱。致書幣。凡三
往返而後應。是年三月望。示疾。十九日同參如愚
仲訊侯曰。師行矣。盍賜一言為末後訓乎。仁曰。十
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曰與師締交五十秋矣。此
別直詣淨土相見。仁厲聲曰。盡大千界是個淨土。
何處不相見。良久泊然而逝。


癸亥十六年。


萬安祖付凝然改法。


改參萬安。嘗舉路逢死蛇莫打殺問祖曰。這箇莫
[028-0274b]
是背觸不得的意麼。祖曰。笑破山僧口。改罔措。祖
曰。你在鬼窟裏討什麼碗。改愈不安。一日值祖上
堂次。改通身汗下釋然。祖乃付法。


曹洞第二十四世南陽萬安松庭祖示寂。


祖洪武間。開法萬安。王公以下。皆師尊之。


曹洞第二十五世祖



諱 改。字凝然。嗣法松庭。出世少室。


甲子十七年。


曹洞第二十五世少室祖嗣宗統。


祖出世少室。上堂曰。莫向言中取則。直須句外明
宗。若能如是會。徹古徹今。自由自在。


祥符蔭曰。昔雲門雅不欲以言句流傳。禁學者記
錄其語。葢欲學者自悟忘言也。洞宗雪庭裕奉詔
說法。幾千萬言。時人欲為刻行。裕叱止之。數傳以
後。遂致語錄絕傳。又明初佛事雲興。化儀鼎盛。丹
詔宸書。馳騖天下。而一二傳持祖脉者。泠然格外。
獨振真宗。故聖恩少室諸祖。語錄失傳。然存大統
於一絲。迄今昭然如十日並照。又何在非諸祖語
錄之所流布也耶。


乙丑十八年。


台宗法師松江興聖寺原真寂。


真號用藏。傳天台教觀。戒行精潔。博極羣書。禪坐
達旦。隨緣演說。索浴書偈。告眾而逝。


丙寅十九年。
[028-0274c]


禪師古拙俊奉旨至繁昌剃度千僧。


禪師薦嚴下台州瑞巖空室無慍寂。


七月示微疾。諄諄勉眾。書偈端坐而逝。遺命闍維
煅骨。散水竹間。有二會語。山菴雜錄。淨土詩行世。


丁卯二十年。


戊辰二十一年。


己巳二十二年。


庚午二十三年。


禪師道成奉詔考試天下僧徒。


成字鷲峯。別號雪軒。洞上靈巖秋江潔嗣。歷住普
照智藏。奉旨考試天下僧徒。進試卷奏對稱旨。賜
金襴袈裟。命住持天界。親灑翰墨送之曰。不答來
辭許默然。西歸隻履舊單傳。鼓鐘朔望空王殿。示
座從前數歲年。俾懸之法堂。


辛未二十四年。


壬申二十五年。


禪師惟則上偈止籍僧 發明籍僧非制也。上因一時之見。而則能上偈
止之。可謂以道事君者矣。故書


八月二十九日。晚朝。上命凡天下僧人。但清理冊
文上。有名籍者。不問度牒已給。皆要他俗家餘丁
一人充軍。則時在京聞上命進偈七章。其一曰。天
街密雨却煩囂。百稼臻成春氣饒。乞宥沙彌疎戒
檢。袈裟道在祝神堯。上覽偈。罷籍僧。


癸酉二十六年。


甲戌二十七年。


乙亥二十八年。


丙子二十九年。


丁丑三十年。


戊寅三十一年。


建文皇帝。
[028-0275a]


建文己卯建文元年。


庚辰二年。


辛巳三年。


壬午四年。


成祖文皇帝。


成祖癸未永樂元年。


禪師道成奉詔往諭日本。


上以日本在鯨波萬里外。俗尚佛乘。以成道行尊
碩。命捧璽書往諭之。陛辭賜金鉢錫杖軍瓶等。成
迥涉洪濤。如踐平陸。宣布朝廷恩諭。闡揚佛祖宗
源。自國王而下。莫不俯伏臣化。


禪師天童下徑山呆菴敬中普莊寂。


莊仙居袁氏子。嗣天童了堂一。住撫州北禪。雲居。
徑山。洪武初。應詔說法稱旨。後銜命祀廬山。禮成。
是年十月二十三日。寂於不動軒。


甲申二年。


詔徵天下名僧纂修藏典 發明佛法付囑國王。纂修藏典。誠為教世
先務。故特書之。嘉帝能尊法也


璧菴完。如珪瑾。指南車。曉菴啟等。應詔纂修。


道成還自日本。


乙酉三年。


禪師永慈參太初原。


慈字海舟。蜀成都余氏子。原籍秣陵。齠齔見僧輒
喜。棄俗趨彭縣大隋山景德禪寺。投獨照月公剃
染。月寂。慈襄塔事畢。入西山八載。行脚首依太初
原於羅陽三峯。一日問父母未生前那個是你本
[028-0275b]
來面目。慈從東過西。叉手而立。


丙戌四年。


丁亥五年。


禪師慧旵參祖受法至安溪掩關。


旵字虗白。湖廣王氏子。父為丹陽稅課司。因家焉。
母黃氏。方娠。夢僧頂包入門。及產有異質。警悟不
凡。夢坐稠人中。揮麈立論。醒以告母。母曰。此高僧
說法像也。他日令汝出家。年十四。禮邑之妙覺寺
湛然老宿求度。湛問曰。汝為何事。答曰。志願作佛。
湛奇之為淨髮。聞松隱唱道雲間。往參叩。有契。至
一小菴。禪定六日。安祥而起。舉目觸松。豁然有省。
尋至聖恩。見果林榮。針芥相合。指見祖。具陳因由。
祖斥之曰。佛法如大海。轉入轉深。那許泊住。由是
親炙座下。一日問曰。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汝云何
會。乃向前問訊。叉手而立。祖呵曰。汝在此許多時。
還作這個見解。因發憤忘寢食。次日驀徹源底。呈
偈曰。一拳打破太虗空。百億須彌不露踪。借問個
中誰是主。扶桑湧出一輪紅。祖仍未點首。久之盡
得其道。乃嗣法。別去圓具昭慶。隱杭州安溪古道
山。


戊子六年。


禪師烏石下溫州瑞安太初啟原寂。


原日本源氏子。九齡出家。年十九與宗猷等十八
人同誓。請旨行求大法。准賜繭紙度牒。金襴袈裟
[028-0275c]
及鉢盂錫杖等。檄於[舟*一/艮]䑼。遊參上國。歷三年抵福
州。歷參知識四十五員。後謁烏石愚。嗣其法。結茅
廬阜。復移石龍。出世廣度。遷羅陽三峰。再遷護龍。
一日集眾說偈而逝。


臨濟第二十二世聖恩祖示寂。


臨濟第二十三世祖



諱慧旵。嗣聖恩持祖法。隱杭州安溪。遂成叢林。
宣德間。賜額東明禪寺。


己丑七年。


臨濟第二十三世杭州東明祖嗣宗統三十一年


祖安溪掩關。天下趨風。素緇奔向。誨迪獎勵。未嘗
少倦。有疑而決者。析以片言。莫不泠然省解。學徒
恒集數百人。


纂修藏典成。


庚寅八年。


禪師契斌參少室祖嗣法。


斌字俱空。睹秦封槐樹。豁然省契。參改祖。祖嘗問
曰。趙州勘破婆子。婆子敗闕在甚麼處。答曰。一對
無孔鐵錘。曰祇如趙州意作麼生。答曰。荊𣗥林中
重加陷穽。曰石頭道書亦不通。信亦不達。是何意
旨。答曰千里同風。曰青原垂足。又作麼生。答曰禍
事禍事。遂嗣法。


辛卯九年。


壬辰十年。


癸巳十一年。
[028-0276a]


曹洞第二十五世少室祖示寂。


祖晚歸二祖菴坐脫。周王蜀王伊王。修竺法潛故
事。登山敬禮。一時歎所未有。


曹洞第二十六世祖



諱契斌。嗣少室。出世嵩山。


甲午十二年。


曹洞第二十六世嵩山祖嗣宗統三十年


詔天下名德入京較對三藏大典。


乙未十三年。


丙申十四年。


丁酉十五年。


戊戌十六年。


禪師徑山文琇增集續傳燈錄。


琇字南石。嗣虎邱中。住吳靈巖。遷徑山。大鑑十八
世至二十世。宗傳卓佚者。增集續入。成書曰增集
續傳燈 皇清庚子。宗伯錢謙益。出二書與虎邱儲。一增集續傳燈。一山菴雜錄。儲刻行之


己亥十七年。


庚子十八年。


辛丑十九年。


壬寅二十年。


癸卯二十一年。


甲辰二十二年。


仁宗昭皇帝。


仁宗乙巳洪熈元年。


宣宗章皇帝。


宣宗丙午宣德元年。


丁未二年。


戊申三年。


禪師道成乞歸天界之西菴。


先是仁宗在青宮。有忌成者。搆詞間之。及登極。謫
海南。宣宗嗣位。召還。入見。慰勞甚至。是年春。乞歸
[028-0276b]
南都天界寺之西菴以終老。上從之。詔金幣。命中
官姚忠驛舟護送。


己酉四年。


禪師佛妙寂。


庚戌五年十二月二十夜含譽星見


辛亥六年。


禪師靈巖下天界西菴道成寂。


成經事四朝。四會說法。臘八日寂。上諭祭。賜塔所
曰鷲峯禪寺。


壬子七年。


禪師竺曇下淨慈佛鑑簡菴希古師[厂-一*臣*頁]寂。


[厂-一*臣*頁]嘉禾李氏子。嗣時菴敷。永樂中。徵修大典。[厂-一*臣*頁]應
詔。事竣。勅主淨慈。是年月日。忽語眾曰。吾行矣。命
浴更衣。書偈曰。須彌一拳。大海一口。海竭山崩。烏
飛兔走。危坐而寂。


癸丑八年八月戊午景星見


禪師永慈至金陵首眾靈谷。


慈謁靈谷雪峯。請充首座。


甲寅九年。


禪師永慈自金陵靈谷至東明。


慈居靈谷第一座。制解。造武林。遂至東明參祖。


乙卯十年。


安溪古道山道場成賜額東明禪寺。


祖因眾集無以容。乃拓基營繕。遂成大叢林。賜額
[028-0276c]
東明。俾度僧東明寺在餘不溪之西山中。建文帝遜位南遊。曾駐錫三年。今御像在焉


英宗睿皇帝。


英宗丙辰正統元年。


永慈領悟受法。


慈居祖座下經二年。一日擬伸問。祖掌之。復擬開
口。祖復掌之。乃豁然開悟。展具珍重三拜而出。祖
曰。居古道山三十載。今日只見得這僧。遂付正法。


丁巳二年。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祖自東明遷湖南淨慈。


祖遷淨慈。罄供施重建大雄殿。


庚申五年。


辛酉六年。


禪師普慈自吳西洞庭來參旬日大悟。


慈亦字海舟。吳郡海虞錢氏子。世業儒。出家破山
寺。往參鄧尉山萬峰蔚祖。付以法偈。遂結廬太湖
西洞庭山。三十年不過湖。聞虗白旵祖在安溪東
明說法。親承萬峯祖。遂往叩。旬日大悟見宗伯錢謙益傳


臨濟第二十三世東明祖示寂。


六月二十七日。祖命齋僧眾。眾知祖意。請留偈。祖
曰。一大藏教。無人看著。爭得這幾句閒言語。至二
十九日。晨興言別。疊趺而逝。停龕七日。形容如故。
火煆獲設利如白珠者無數。葬於山之東塢而塔
焉。禮部尚書毗陵胡濙撰銘。
[028-0277a]


唵囕香雲外錄東明旵祖傳曰。祖住世七十。僧夏
五十五。弟子僅百人。傳戒請益者數萬餘。得契祖
意。乃海舟永慈。秣陵人。葢師平昔隨機設變。應病
發藥。若遇初根。則恬言輭色。使人醉心快意於春
風和煦中也。及勘宿學。務必推窮蘊奧。毫髮不容
虗假。苟有果於道者。則解衣推食而勉至之。雖屠
獵之屬。遇緣訓導。無不改惡遷善。惟其道力純固。
解行兼全。身肩宗旨。志在利生。故能致人信向歸
順之如是也。


禪師普慈繼席東明拈香有受恩深處便為家。有乳方知是阿孃之語


祥符蔭曰。近因文獻互見。未之合考。遂有海舟慈
祖。一二是非之疑。謹按宗伯錢謙益海舟慈禪師
傳。歷歷明白。宗伯以海虞人而傳海虞僧。初非傳
聞之訛。此足徵先參萬峯。後參東明。居東明而承
嗣其法者。乃海虞之普慈也。永慈祖原籍金陵。生
緣於蜀。行蹟昭然。詳於[石*白-日+田/廾]碣。及雲外錄。嗣法東明。
而住金陵東山翼善寺。與普慈兩人。名號雖同。履
歷實相霄壞。即如近時海虞三峯。先住者為匡瀑
戒青。係豁堂嵒之嗣。於漢祖為第四世。後住者為
僧鑒曉青。係退翁儲和尚之嗣。於漢祖為第三世。
若更百年後而稱述之。均曰三峯青。安所別其為
前後彼此乎。又三峯前住為檗菴正志。後住為碩
揆原志。百年後同稱三峰志。不幾滋是非一二之
疑。如海舟慈祖者乎。以是而推。天皇天王之兩道
[028-0277b]
悟。亦猶是也。其可以任行刪削哉。


廬陵居士聶先樂讀續指月錄凡例第十二條曰。
信史有闕疑之例。傳燈有並載之條。葢以續佛慧
命。重在師承。萬難以臆見刪削也。瞿錄並載兩天
皇悟。因符[石*白-日+田/廾]邱碑。各承宗派。遂為千秋疑案。紛端
久矣。茲錄有兩海舟慈。而昭然不疑者有說焉。兩
慈皆濟宗之人。有一家言可按也。一為金陵翼善
開法之海舟永慈。一為杭州東明繼席之海舟普
慈。其姓氏生里不同。其長幼年歲有別。其悟道機
緣可證。其付授時日甚殊。普慈則有天童悟為之
立傳。花城沈貫為之作拈頌序見在也。永慈則有
南㵎問之續燈存稿。靈巖之南嶽單傳錄見在也。
惟續燈萬峯嗣下。削去海舟慈之沈貫問答一則。
另詳註於二十八世普慈章之後編年繕稿於癸亥夏續指月錄
見於丙辰夏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