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05 宗統編年-清-紀蔭 (CBETA)



No.1600-A宗統編年進呈奏疏


江南常州府武進縣祥符寺紀蔭


  恭惟
皇帝陛下。道涵天地。德貫古今。
睿智亶聰。謨訓蔚虞周之盛。
皇猷允塞。文章煥羲禹之隆。兩儀之內。無物不仰
賴生成。三教之中。無人不欽承化育。洋洋光輝
盛大之日。蕩蕩名教興揚之時。竊臣僧藪澤蜎
微。山林樗廢。幼習鄒魯。既識字以無多。長慕禪
宗。復究心而未盡。百凡荒昧。俯仰愧慚。祇於世
道人心。每切攸同之念。時乎宗傳慧脉。實深從
上之思。不揣顓愚。輒相探考。會儒釋之淵源。參
聖賢之壺域。仿史例以編年。垂宗統於後世。燃
松滴露。既兀兀以成書。持鉢沿門。遂孜孜而付
梓。茲葢伏遇
皇帝陛下聖化熏陶。仁風漸被。裁成無外。統中天調
[001-0061b]
御之
君師。纖鉅不遺。現盛世慈祥之
佛祖。筆削心承。願就
至尊之袞鉞。流通念切。希同藏典以施行。但瞻
九重萬里。末由蒲伏以謁丹墀。何幸一日千秋。得聆
謦欬而親函丈。不避狂妄之誅。徑申冒昧之請。
茲因法叔玉泉和尚入
覲之次。謹陳
皇清一統萬年頌一章。敬申草野傾向化日之葵忱。
併所纂宗統編年一部。懇求法叔。代呈
御前。伏乞
陛下萬幾之暇。俯賜電覽。倘蒙
日月光燭幽微。不責謬略之愆疵。大施蕩平之教
訓。寵錫冠序。敕許頒行。庶
王言穆穆。示大道之康衢。
聖誨皇皇。寶
鴻章於法苑。臣僧誓將泉壑餘生。炳香額手。而祝
無疆。更矢剎塵微願。瀝膽捐軀。以圖上報。臣僧
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不勝瞻
天仰
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奏。


康熈三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001-0061c]

No.1600-B宗統編年序



經明道之書也。史記事之書也。經通則人心之義理
斯見。史達則古今之得失有徵。合而兼之者。其唯春
秋乎。孔子當周室衰微乾綱解紐之際。慨然以斯文
為己任。就魯史而寓王法。敘倫敦典。褒德貶罪。而善
以勸。惡以懲。其志存乎經世。一筆一削。功等於抑洪
水驅猛獸。而其大意。則主乎正人心術。此春秋之經
兼史。而為聖賢傳心明道之要典也。吾道一以貫之。
大要不出忠恕。能盡己之心。推己之心以及人。而大
道不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一貫之旨。吾夫子實
於洙泗杏壇。一花拈出。而西方聖人之教。吾夫子亦
未甞不先逗其機也。列子述商太宰問聖於孔子。孔
子以博學多識自居。而不居於聖。於三王五帝。以任
仁義智勇稱之。而弗知其聖。及宰駭問。乃動容曰。西
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
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以今觀之。西方聖人之教。
吾夫子葢甞先逗其機也。天地民物之間。古今升降
之際。必有厥終厥始。而究極指歸。世教存而不論。葢
人道參天位地。而不可語於範圍之外者也。然朝聞
夕可之言。夫子深切歎之。而夫子之言性與天道。如
子貢者。尚且歎為不可得聞。則今之凡得聞於吾夫
[001-0062a]
子者。皆夫子之文章而已矣。嗚呼世愈後道愈微。而
一貫之旨。幾何其不悖謬也。西方聖人之教。該攝恒
沙。詳周法界。慈雲旦聚。廣被無方。慧日晨躋。光明亘
遠。蓮河葱嶺。曷勝象負之書。鹿苑竹林。未罄龍藏之
典。自祖衣東被。繼佛履西遊。[奧-釆+米-大+ㄎ]溯淵源之人。豈無紀
載之傳。然而各述宗風譜系。或淆近遠。並垂語錄。流
行莫識後先。所以學海波瀾。遊之者罔臻閫奧。宗門
關鍵。探之者罕辨脩途。自非心源泉湧智辯雲飛。何
以尚論千秋提衡兩端者矣。夫椒祥符和尚。德齊龍
樹。才擬馬鳴。髫髦遊刃於儒門。肯綮奏刀於法苑。神
應不窮。辨濟鹿馳羊之小學。智通無累。按雞園猿沼
之真燈。發廣大心。示真實語。拈微妙理。開方便門。會
佛祖以成書。作吾宗之信史。續慧燈於迦葉。以火傳
薪。結法集於阿難。持瓶瀉水。因時記事。貫一部十七
史之菁華。紀月編年。昉二百四十年之筆削。信矣法
門龍象。良哉方外春秋。道洽大千。使聞未聞者。忽省
雷音之旨。化均百億。俾見未見者。欣瞻滿月之文。具
葉翻風。甘露彌於識種。寶華注雨。慧水溢於身田。闡
教脂那。接引之方無量。疏源身毒。利濟之益靡涯。豈
特從上諸方鵞王。標其髓液。將使九流百氏列派。盡
以朝宗。儒釋不背而相資。理事各適以為用。人心既
正。大道自明。其與六經諸史。互相表章。當來之金篦。
末法之寶炬也。恭惟
今上皇帝陛下。聖學天縱。亶作君師
[001-0062b]
皇極懋昭。彰同文於千古
宸猷允塞。垂至化於萬年。金輿玉軸。一統輯告成之
書。華袞威鈇。羣賢纂前朝之典。洋洋乎。光輝盛大之
日。濟濟乎。名教興隆之時。而宗統編年。際斯成就。文
章黼黻。於以藻飾太平。心法宗風。將來綿亘治運。寧
唯紙皮筆骨。藏名山而俟後起行。見刻木鑄金。布
國門而質大方矣。不避衰悰。歡喜敬序。皈依
三寶弟子。七十八老人。許之漸。法名濟霈。頓首謹譔。

No.1600-C序



癸亥五月。渡湖。訪祥符湖公和尚。留宿藏雲舊室。時
公有編修僧史之願。即事漫成二詩。其一曰。破浪乘
風得得來。湖山高臥許追陪。曠懷欲發古人秘。薄俗
每令中念[厂@火]。鼓吹詞壇嗟末學。棟梁法苑望奇材。他
年僧史編成後。先寄須教老眼開。其二曰。歎息吾衰
入夢鄉。唯餘蝴蝶滿匡牀。孤燈綿歷歲月古。千偈瀾
翻齒頰香。石上苔紋留馬蹟。天邊星彩射龍光。禪流
波靡今尤甚。猶幸僧中有此郎。葢志喜也。己巳夏。公
手扎函宗統編年。來蓮峰山舫曰。和尚不靳一言序
之。青炷香展卷曰。斯誠千古闕典。亦千古盛事。佛祖
紀綱。宗師血脉。藉以永傳。其有功於法苑。豈啻一縷
千鈞。第草草勞人。何能發揚大意。表白深心。然念和
[001-0062c]
尚數年心血。幾為枯瘁。不惜身命。然大法炬。為最後
末劫。照耀人天。敢不贊歎申明。昭告天下後世。夫著
述難事也。而況於持論宗門。持論宗門不易也。而況
於編定宗統。繫之歲年。斯誠難之又難矣。無徹見今
古之明眼。無大公無我之直心。而不出之。以真才達
識。亦何能洞闡精微。張皇要眇。使單傳直指之道。彰
明較著於目前。佛祖宗師之機。輝煌歷落於後日。而
且會儒釋之淵源。明聖凡之極致。提一心宗。統攝百
氏。寶網帝珠。燦交光之涉入。香河獅乳。拈一味以密
融。不綦難中之難歟。所以自古及今。未有人曾及之
者。況乎時風澆薄。知見日漓。不念苦心。唯存私見者。
往往有之。今編年。擴大同之道域。撤一貫之籓籬。哲
人奧旨。久而愈彰。古德真風。聞斯興起。大書特筆。不
遺提挈宣明。條目綱領。具見隱微嚴謹。唯和尚之才
之識。足以激揚鏗鏘。而眼明心公。無絲毫隔礙。故取
二千餘年佛心祖髓。向筆尖上。流注真常。作未來金
鏡。雖程嬰杵臼之用心。不是過也。讀是編者。循年核
實。舉法知時。千秋文獻足徵。一會靈山未散。從此人
登般若之航。家達菩提之路矣。先師退翁老人。甞有
是志而未遑。寶雲月兄和尚。甞欲成法苑春秋。及僧
寶翼徵等書而未就。今公克承先志。丕著宗猷。舉其
所甚難者。而易為之。成
昭代蔚然之鉅典。展從上未敷之鴻緒。青以衰颯頹
光。猶幸躬逢其盛。甯不亟為前後千古稱慶乎。在昔
[001-0063a]
有宋哲后。尊尚祖道。吳中道原禪師。輯傳燈錄。成。上
之。詔詞臣楊億等討論。頒入大藏。鐔津契嵩禪師。著
傳法正宗記。獻之闕下。宰相韓琦。翰林歐陽修諸公。
鄭重歎美。亦詔入大藏。


今上聖天子。崇文重法。度越前皇。將見此書。上達
宸聰。石渠天祿之間。當有補袞調羹。扶起正法輪者。
則茲編流通。黼黻太平。助揚盛化。又不止法苑增華。
緇門藉重已也。


皇清康熈二十九年歲次庚午春二月穀旦華山沙
 門晚青槃譚譔


宗統編年目錄




卷之一
  佛紀
 釋迦牟尼佛
卷之二
  佛紀
 釋迦牟尼佛
卷之三
  祖紀西天祖師
 一祖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尊者
[001-0063b]
 三祖商那和脩尊者 四祖優波毱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卷之四
 七祖婆須密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䭾密多尊者 十祖脇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
卷之五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卷之六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廿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二十三祖[鴳-女+隹]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卷之七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卷之八
  祖紀東土祖師
 西天二十八東震旦第一世少林菩提達磨祖師
卷之九
 第二世鄴都可祖師 第三世羅浮燦祖師
[001-0063c]
 第四世蘄春信祖師
卷之十
 第五世東山忍祖師 第六世曹溪能祖師
卷之十一
 第七世南嶽讓祖師 第七世青原思祖師
 第八世江西一祖師 第八世石頭遷祖師
卷之十二
 第九世百丈海祖師 第八世石頭遷祖師
 第十世黃檗運祖師 第九世藥山儼祖師
 溈仰開宗第一世溈仰祐寂祖師
卷之十三
 第十世黃檗運祖師 第九世藥山儼祖師
 第十世雲巖晟祖師
 溈仰開宗第一世溈仰祐寂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价寂祖師
卷之十四
  五宗紀
 臨濟開宗第一世臨濟玄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价寂祖師
 溈仰開宗第一世溈仰祐寂祖師
卷之十五
 臨濟開宗第一世臨濟玄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价寂祖師
卷之十六
[001-0064a]
 臨濟宗第二世興化獎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价寂祖師
 曹洞宗第二世雲居膺祖師
卷之十七
 臨濟宗第三世南院顒祖師
 曹洞宗第二世雲居膺祖師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師
 雲門開宗第一世雲門偃祖師
卷之十八
 臨濟宗第三世南院顒祖師
 臨濟宗第四世風穴沼祖師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師
 曹洞宗第四世鳳棲志祖師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觀祖師
 雲門開宗第一世雲門偃祖師
 法眼開宗第一世清涼益祖師
卷之十九
 臨濟宗第五世首山念祖師
 臨濟宗第六世汾州昭祖師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觀祖師
 曹洞宗第六世太陽玄祖師
卷之二十
 臨濟宗第七世石霜圓祖師
 臨濟宗第八世楊岐會祖師
[001-0064b]
 臨濟宗第九世白雲端祖師
 曹洞宗第六世太陽玄祖師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師
卷之二十一
 臨濟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師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師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師
卷之二十二
 臨濟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師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師
卷之二十三
 臨濟宗第十一世昭覺勤祖師
 臨濟宗第十二世虎邱隆祖師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師
 曹洞宗第九世丹霞湻祖師
 曹洞宗第十世長蘆了祖師
卷之二十四
 臨濟宗第十三世歸宗華祖師
 臨濟宗第十四世華藏傑祖師
 曹洞宗第十世長蘆了祖師
 曹洞宗第十一世天童珏祖師
 曹洞宗第十二世雪竇鑑祖師
 曹洞宗第十三世天童淨祖師
 曹洞宗第十四世鹿門覺祖師
[001-0064c]
 曹洞宗第十五世普照辨祖師
 曹洞宗第十六世大明寶祖師
 曹洞宗第十七世王山體祖師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巖滿祖師
卷之二十五
 臨濟宗第十五世臥龍先祖師
 臨濟宗第十六世徑山範祖師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巖滿祖師
 曹洞宗第十九世萬松秀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師
卷之二十六
 臨濟宗第十七世仰山欽祖師
 臨濟宗第十八世高峰妙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一世少室泰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寶印遇祖師
卷之二十七
 臨濟宗第十九世中峰本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世聖壽長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寶印遇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三世香嚴才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萬安嚴祖師
卷之二十八
 臨濟宗第二十一世萬峰蔚祖師
[001-0065a]
 臨濟宗第二十二世聖恩持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三世東明旵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萬安嚴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五世少室改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嵩山斌祖師
卷之二十九
 臨濟宗第二十四世翼善慈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五世高峰瑄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六世金陵瑞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七世龍泉聰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七世定國從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嵩少載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鏡書祖師
卷之三十
 臨濟宗第二十八世圓通寶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九世禹門傳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鏡書祖師
卷之三十一
 諸方略紀
卷之三十二
 諸方略紀


宗統編年目錄
[001-0065b]


佛祖宗統單傳世系之圖




* 釋迦文佛
* 西竺初祖迦葉
* 二祖阿難
* 三祖商那和修
* 四祖優波毱多
* 五祖提多迦
* 六祖彌遮迦
* 七祖婆須蜜
* 八祖佛陀難提
* 九祖伏䭾蜜多
* 十祖脇尊者
* 十一祖富那夜奢
* 十二祖馬鳴
* 十三祖迦毗摩羅
* 十四祖龍樹
* 十五祖迦那提婆
* 十六祖羅睺羅多
* 十七祖僧伽難提
* 十八祖伽耶舍多
* 十九祖鳩摩羅多
* 二十祖闍夜多
*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
* 二十二祖摩拏羅
* 二十三祖[鴳-女+隹]勒那
* 二十四祖師子比丘
*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 西天二十八東震旦第一祖菩提達磨
* 東震二祖鄴都可
* 三祖羅浮燦
* 四祖蘄春信
* 五祖東山忍
* 六祖曹溪能
* 七祖南岳讓 青原思
* 八祖馬祖一 石頭遷
* 九祖百丈海 藥山儼
* 十祖雲嵒晟 黃檗運 首建溈仰宗溈山祐
[001-0065c]
* 單傳十一開宗第一洞山价 臨濟玄 仰山寂
* 二祖曹山寂 興化獎 雲居膺
* 三祖南院顒 同安丕
* 四祖風穴沼 鳳棲志
* 單傳十三開宗一世雲門偃五祖首山念 梁山觀
* 六祖汾州昭 太陽玄
* 單傳十五開宗第一世法眼益七祖石霜圓 投子青
* 八祖楊岐會 芙蓉楷
* 九祖白雲端 丹霞淳
* 十祖五祖演 長蘆了
* 十一祖昭覺勤 天童珏
* 十二祖虎丘隆 雪竇鑑
* 十三祖歸宗華 天童淨
* 十四祖華藏傑 鹿門覺
* 十五祖臥龍先 普照辨
* 十六祖徑山範 大明寶
* 十七祖仰山欽 王山體
* 十八祖高峰妙 雪嵒滿
* 十九祖中峰本 萬松秀
* 二十祖聖壽長 雪庭裕
* 二十一祖萬峰蔚 少室泰
* 二十二祖聖恩持 寶印遇
* 二十三祖東明旵 香嚴才
* 二十四祖翼善慈 萬安嚴
* 二十五祖高峰瑄 少室改
* 二十六祖金陵瑞 嵩山斌
* 二十七祖龍泉聰 定國從
* 二十八祖圓通寶 嵩少載
* 二十九祖禹門傳 宗鏡書
[001-0066a]


宗統歷年世代次第之圖




[001-0067a]


宗統編年凡例




* 大道之統。歸於正宗。正宗之傳。統乎大道。故曰宗統。
* 佛法。宗旨。隨機設化。編年。紀事。據實徵時。其間紀。註。正。變。一本紫陽綱目。他如五經。孔子家語。諸子。通鑑。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唐鑑。新舊唐書。五代史。十九史。諸史詳節。讀史管見。續通鑑。皇明通紀諸書。法門文字。如釋迦譜。古今佛道論衡。弘明廣集。大唐內典。神州塔寺三寶感通錄。開元釋教錄。大唐高僧傳。內法傳。宋高僧傳。歷代三寶記。景德傳燈錄。傳法正宗記。佛祖統記。佛祖歷代通載。佛祖綱目。聖胄集。五燈會元。指月錄。總傳燈錄。諸家語錄。及甄正。辨偽等錄。皆詳論道教中事者皆詳考合訂。不敢一字私涉臆見。
* 是編單紀宗統。凡正傳宗統者。大書其嗣統示寂之年。昭法化也。支流旁出者。皆不具書。其間參佐宗化。年月有徵者。倣先經終義之例。書出處顛末於其寂之年。以彰輔化。諸方拈頌論議。因時闡明
[001-0067b] 宗旨。切要者書之。否則不書。
* 全提密證。不涉語言。大道真宗。豈存功蹟。然有係於法化。有關乎宗統者。皆大書焉。講律並書。儒道兼攝。昭宗統無外也。國政時事。有關宗統。須參考者。亦附書之。非關宗統者。雖彪炳史傳。皆不具書。
* 凡正傳宗統者。書某宗第幾世某處祖示寂。而不書名。有諡加諡。非正傳宗統者。講書法師。律書律師。禪則方書禪師。不敢濫也。書寂書名。有諡加諡。應化聖賢。難以格定者。不在此例。來往參承。或稱禪師。或單書名者。皆有深意微義具存。非輕率也。有隱而須發者。夾註發明之。
* 文獻俱關。地異時遠。無從稽定者。曰闕文。文獻並徵。因時因事。不能無礙。未敢據定者。曰闕疑。自昔互有異同。至今確實考證者。曰考定。諸子百家別集中。參合可證者。曰別證。文闕獻徵據實准定。以俟後稽者。曰存考。
* 迦文開宗垂統。為佛紀。迦葉以至黃檗雲巖諸祖。紹統傳宗。為祖紀。五宗而後。承宗繼統。為宗紀。臨濟禹門。曹洞宗鏡。兩祖之下。諸方法化。正在繁衍。宗統未敢遂定。諸方之出處大略。隨年編至今康熈己巳。為諸方略紀。以俟後來補定。
* 法門廣大。知見淺近。茲編聊為草創擁簪。豈能遂稱成書。蒐討未周。當從補入。大綱細目。不全不合者。仰祈
[001-0067c] 大方宗匠。垂教刪定。以永真傳。


皇清康熈二十八年歲次己巳
佛誕日臨濟三十四世後學新安沙門釋紀蔭槃譚
 謹述於夫椒祥符之大中堂

No.1600-D宗統編年總論



祥符紀蔭曰。葢聞聖王之治天下也。本乎格致誠
正。施之修齊治平。盡性踐形。事天立命。是以首出
庶物。建極乘乾。一人有道。萬國咸甯。唐虞之化。於
變時雍。夏商之間。政刑並用。爰及周衰。道微政弛。
人心壞亂。篤生孔孟。明道德以敘[雪-雨/粉/大]倫。行仁義而
正風俗。漢唐以降。教化不興。法度是守。漸騖於外。
失其本心。又以諸家龐雜。大道支離。程朱出而闡
明約束之。聖學雖顯。然以為章句致身之塗。鮮見
成己成物之士。斯文將喪。叔世何堪。蚩蚩者氓。固
不可使之知。而坦坦者道。亦何可不使之由也。夫
[001-0068a]
語大莫載。六合之外。豈可存而不論。語小莫破。聖
人豈真有不知能。然而洪荒以前。渾沌先是何狀。
九州之際。溟渤終於何底。滄桑見見。生死歷然。將
來世數何終。人物何止。藉曰方圓一氣。一氣之始。
何以彌綸。太極兩儀。無極之初。是何境象。性本於
天。而天之所以為天。則曰無聲無臭至矣。得之有
命。而命之所以為命。則曰莫之致而致焉。是豈原
始要終。聖賢有所未盡。抑亦察倫明物。變化示於
幾微。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
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
時。參贊位育。終日乾乾。大人之所以為大人也。同
聲相應。同氣相求。各從其類。可與知能。民物之所
以為民物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
有序。朋友有信。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斯天下之達
道也。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
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人之極致。性命之本
源。達大道之體而無殊。盡一心之量而不變者。非
智超劫外。行徧寰中。其孰能與於斯乎。惟法王之
出三界也。洞徹一心。了明萬有。真心本性。一切圓
融。天人由行業以分途。善惡從真妄而異趣。心有
真妄善惡。而性則純真至善。真善之名。亦無以加
焉。唯心有真妄善惡。是以悟心之真而善者。有四
聖焉。謂佛與菩薩。緣覺。聲聞。是也。迷心之真而善
惡雜糅者。有六凡焉。謂人。天。鬼神。三道。地獄。餓鬼。
[001-0068b]
畜生。三塗是也。人可不言。天則匪一。居須彌山。治
四部洲。為四天王天。居人間頂。超日月明。為忉利
天。有三十二天并帝釋。為三十三天此之二天。未離地居。上之。於
虗空中。朗然安住。身有光明。日月不及。如是一類。
名𦦨摩天。上昇精微。不接下界。乃至劫壞。三灾不
及。名兜率陀天。更上有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如
是等天。未離乎欲。通名欲界。上之有三梵天。梵眾。梵輔。
大梵天名初禪天。上之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名二禪天。上之。有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名三
禪天。上之復有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名
四禪天。其間復有五不還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
天。善見天。色究竟天。以上諸天。未離形色。通名色
界。上之。復有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
非想處天。如是等天。無業果色。名無色界。天之次
復攝十種仙。一地行仙。二飛行仙。三遊行仙。四空
行仙。五天行仙。六通行仙。七道行仙。八照行仙。九
精行仙。十絕行仙。仙之與天。迥然不同。仙以人身
而戀長生。處海山島。天則福德化生。自在無礙。上
品之仙。不能及下品之天。是皆不了真心。隨業妄
報。不值佛化。沉溺長途者也。鬼神多門。各以業報。
受生其中。因為善而夾雜妄緣。正直聰明之士。忠
孝節義之流。未證真常。皆為業苦。復有修羅。四趣
所攝。謂天。人。鬼。畜因多嗔業。致感斯倫。三塗則隨三業。
貪嗔癡輕重以受報。杳杳昏衢。誰從拯救。匪佛垂慈。
[001-0068c]
少能脫苦。此之六凡。皆迷一心。致趨多報。天之與
人以福德殊。非真謂蒼蒼茫茫。高而無極。不識不
知也。聲聞因修四諦。苦。集。滅。道見道。緣覺謂覺十二因
緣。無明緣行等證道。此二聖流。自了生死。不能利他。菩
薩則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萬行。廣度眾生。名為
大乘。圓滿行解。具證三身。法報化盡妙覺性。成無上
道。斯名為佛。佛者覺也。先知先覺。徧滿十方。非一
非異。不可思議。釋迦文佛。則此娑婆之化身也。通
一化土。總攝世界。則三千大千。通一壽量。點盡塵
墨。尚無窮無盡。閻浮洲乃大千界之一。八十年適
因減劫之時。此界為南閻浮洲。佛世壽七十九年降生兜率。示道成
也。見處王宮。示尊勝也。脫屣世榮。示世苦也。因覩
生老病死等事出家。示世無常也。出家苦行。示真
修實證也。降魔。示正能摧邪也。成道。示證本有也。
三七思維。示妙法難喻也。漸說三乘。曲垂方便也。
五戒十善。以接人天。隨其欲樂也。彈偏斥小。歎大
褒圓。開發大機。廣相成就也。四攝法。慈攝無遺也。
四悉檀。三根等度也。四十九年。說法十二部。隨機
接引也。末後拈花付囑。密傳心印也。佛之出世。唯
欲人人共了此心。心之知見。萬別千差。非以正法
印印之。則不契圓宗。皆非了悟。此正法印。離言說
相。唯證乃知。此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也。如來說法。
一則教通。一則宗通。教乃言詮。宗則大意。的的大
意。直指人心。見性忘言。當下成佛。此宗傳自迦葉。
[001-0069a]
以及阿難。西天二十八世。歷歷傳持。光昭正眼。列
皆法身大士。應世宣化。傳達摩氏。以般若智光。運
照東震。遂躬航海。達於梁朝。由梁歷魏。止於少林。
面壁九年。直接二祖。傳至曹溪。分為南岳。青原。南
岳青原。後復分為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五宗。
一華五葉。二桂昌昌。溈仰。雲門。法眼。三宗。不數傳
而止。唯臨濟曹洞。傳至於今。闡佛真宗。宣揚法化。
單提向上。不涉功勳。以心印心。初無剩迹。真傳正
脉。遞代相承。宗統昭然。歷年可按。用是遠遡迦文
降神之年。當此土周昭王甲寅之歲。以及於今。二
千餘年。正續大法。方來未艾。謂之宗統編年。以見
佛法大意。不離時節因緣。世出世間。皆與時為消
長。約而論之。如春夏秋冬。互相成就。造化之妙。無
能名焉。是知佛與聖人。設化不同。其歸則一。悟心
之士。各各契真。觸途之流。往往成滯。是自過咎。於
佛何尤。又以宗門施設。[覤-儿+丘]捕無從。鐵壁銀山。攀仰
莫及。棒喝交加。賓主歷然。黑白未分。正偏宛爾。真
符密印。唯真子得之。不在常山。大吼雄威。非獅兒
當之。鮮不腦裂。纖毫不隔。天地懸殊。入此門中。莫
存知解。順行逆用。一一皆我真機。聖見凡情。彼彼
誰能測識。非此宗眼難瞞。豈不渾同魔異。宗苟通
也。千途異轍。入密室以消融。妙藥神針。起膏肓於
瞑眩。依時垂範。逐類行慈。功孰大焉。用斯偉矣。合
而言之。佛之所謂自覺。儒之所謂明明德也。佛之
[001-0069b]
所謂覺他。儒之所謂親民也。佛之覺行圓滿。儒之
在止於至善也。佛儒之修證同也。佛之清淨法身。
即天命之性也。佛之圓滿報身。即率性之道也。佛
之千百億化身。即修道之教也。其體用同也。但淺
深大小。在造其極。與未盡其量耳。施之治世。治不
離世。故吾儒之道。不外庶物之間。而聖人就易就
近。以裁成乎過與不及。而適於時中。聖人之所以
為聖也。施之出世。出不離世。故我佛之教。不出一
心之外。而宗師當前。當處。以指示其本所固有。而
歸於無得。宗師之所以為宗也。不離世而治世。道
無在而無不在也。不離世而出世。道無不在而無
在也。故曰。時也。明乎時。而權實通焉。明乎時。而本
末貫焉矣。


宗統編年別問



問曰。洪荒以前。渾沌先是何狀。九州之際。溟渤終
於何底。世數何終。人物何止也。祥符曰。虗空無邊。
却數無量。世界無盡。不可思維。詎能擬議。劫之長
短。界之勝劣。皆隨心所見。心所種種成就。今就一
劫一世界而言。劫之為言時數也。即世也。界之為
言方位也。眾生為情界。正報也。方位為器界。依報
也。凡界總成住壞空為一大劫。謂之世界。二十小
劫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壞。二十小劫空。一增
一減而成小劫。積八十小劫而成一大劫。劫初人
壽皆八萬四千歲。身有神光。日月未出。人壽減至
[001-0069c]
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人失神光。日月出照四天
下。今世史所稱盤古洪荒三皇。各一萬八千歲。考
其時乃迦葉佛之後。第九小劫之末減矣。所云混
沌者。乃身光初失。日月未出之時。非真天地開闢
也。詳見佛紀中。世界無盡。佛智乃知。今就娑婆世
界而言。此世界在華藏莊嚴世界海中。華藏海中
央。有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出一蓮華。持一世界
種。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中列二十重佛剎。剎土
即界也其第十三重為娑婆世界。毗盧遮那佛之報

土。釋迦文佛其分身。娑婆世界僅當一世界種十
九分之一。釋迦化土有百億須彌。百億四天下。僅
當娑婆界微塵數之一。然華藏莊嚴世界海。特微
塵數世界海中之一海耳。此無盡世界海。悉依虗
空。虗空在大覺中一浮漚耳。故楞嚴經曰。空生大
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又曰
十方虗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於太虗。世界如
此廣大。心量如是包容。故曰。法界量同太虗。眾生
心智自小。人第知肉團之心。藏於方寸腔中。而抑
知性體之心。圓攝無盡邊際乎。須彌梵語。此云妙高山深
入大海八萬四千由旬。梵語此云限量也四十里為一由旬高出大
海八萬四千由旬。四方面各為一天下。謂一大部
洲。四方為四天下。四大部洲。各一天王統攝。為四
王天。人失神光之後。世間黑暗。日月天子。從四天
出見。繞須彌山腰。周行照一四天下。諸星宿佐之。
[001-0070a]
便有晝夜。須彌山頂為忉利三十三天。以次而上。
有夜摩天。兜率天。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
名一世界。帝釋為忉利天主。今道教所稱玉皇是
也。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須彌山。一千四
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
一千兜率天。一千樂變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
千梵世天。總為第二禪天所覆。名小千世界。一千
箇小千世界。百萬日月。百萬須彌山。百萬四天下。
乃至百萬梵世天。一千二禪天。總為第三禪天所
覆。名中千世界。一千箇中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
須彌山。百億四天下。乃至百億梵世天。百萬二禪
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名大千世界。
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以千萬為億也
此大千世界。為一化佛世界。當娑婆界微塵數之
一。大海之下為金輪。堅八萬四千由旬。金輪之下
復水輪。深六十八百千由旬。水輪之下為風輪所
攝持。其風輪量廣六萬八十俱胝。梵語此云百億風輪之
下。乃依空輪。而凝然靜住。空無所依。結業成熟。世
界前後左右上下。十方次第安住。圍繞周匝。四大
部洲。為南閻浮提洲。又云贍部。即此土是。人壽減
後。增至二萬歲時。有鐵輪王出。治一南洲。東弗于
此云勝身洲。人壽增至四萬歲時。有銅輪王出。治東
南二洲。西瞿耶尼此云牛賀洲。人壽增至六萬歲時。有
銀輪王出。治東西南三洲。北鬱單越此云勝處洲。此洲
[001-0070b]
人與長壽天報等。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有金
輪王出。治東西南北四大部洲。皆有大威力。十善
治世。地居天子。治一國為粟散王。九州溟渤。此一
國土界也。此世界之略也。詳具華嚴經中。佛住正
覺世間為法界。圓周太虗。無欠無餘。法界參合世
界。為四法界。謂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
事無礙法界。如來法身。居常寂光。為法性淨土。亦
徧微塵。依於山河大地色相之土凡聖同居。事理
交互。不即不離。入四種法界。而攝化眾生。應觀法
界性。一切惟心造。豈曲士之可談。凡夫之能信哉。
積剎那呼吸而成時。積時成日。積日成月。積月成
歲。積歲成劫。為增。漸損為減。劫減壞時。有大小三
灾。劫減時。有小三灾。人壽減至三十歲時。天不降
雨。地大亢旱。草菜不生。思欲見水。尚不可得。何況
飲食。人民饑饉而死殆盡。為饑饉灾。人壽減至二
十歲時。疾疫大行。種種諸病。染者皆死。死亡殆盡。
為疾疫灾。人壽減至一十歲時。人懷鬬諍。見即相
戕。手執草木。即成兵仗。殺害無遺。為刀兵灾。大三
灾者。劫欲壞時。有七日出見。大地山裂。四海水消。
千世界及初禪天。皆悉火熾。洞然無餘。為火灾。初
禪天已下。七番火灾之後。世界復成。又於壞劫之
時。降霔大雨。滴如車軸。地下水輪。湧沸上騰。大千
世界。至二禪天。水皆漂蕩。如水消鹽。壞盡無餘。為
水灾。二禪天已下。七番水灾之後。又經七番火灾。
[001-0070c]
世界復成。又於壞劫之時。從下風輪。有猛風起。名
毗嵐風。三千大千世界。上至三禪天。悉皆飄散。如
空颺塵。為風灾。此大三灾。世數人物之終始也。問
曰。儒釋之體用修證既同。所以造極而未盡其量
者。可得聞乎。祥符曰。法界皆一心所見。儒釋之修
證體用。不出一心。此心無二。豈得不同。大同之原。
在於無我。凡夫執我。不達本心。聖人無我。能盡此
性。此性盡處。即淺可以資深。無小而不具大。實無
極之可造。量之可盡。佛教攝化十方。融通三世。十
方三世。一念全該。如來智入三世而無來往。身於
十方成等正覺。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誓度一切眾
生。盡法界性。佛圓證焉。儒教聖人。以道治世。適可
而止。致位育於中和。能參贊乎天地。平常之理。只
在時中。喜怒哀樂未發之時。中體原無十方三世
之隔。子臣弟友皆道之際。和氣豈有我人眾生之
分。儒教聖人。葢世間之佛也。佛葢出世間之聖人
也。人在世間。盡聖人之道。尚何處而非佛哉。人出
世間。盡佛之道。尚何處而非聖人哉。此心原一體
也。此道斯一貫焉。造極而未盡量。悟徹此心。當自
知之耳。問曰。世間三教並稱。然乎否乎。祥符曰。率
性之謂道。道也者。吾性體之一條通暢大路也。此
通暢大路。一任東西南北。各適其適。而歸家者自
罷問程。老聃莊列諸子。皆已騰身千仞之上。徘徊
瞻顧此大路。欲人不昧南北東西。而自尚不能不
[001-0071a]
滯迹於南北東西焉者也。大士攝化。多密乘權。老
聃莊列諸子。當世相紛爭。人心轇轕之際。而以清
淨曠達之言蕩滌之。亦如人病熱惱。而醫者下一
服清涼散也。其有功於世教人心孰大焉。讀其書
得其大意。俱可就路還家。守其言執其知解。只自
迷方小歇。若也蕩平南北東西。豁然一條通暢大
路。彌貫十虗。見前無隔。則步步踏佛階梯。時時誕
登道岸。何教之有三。然之與否乎。問曰。西竺九十
六種外道。及此土諸異端。何也。祥符曰。心外有法。
謂之外道。心外有法。則不達本心。諸見橫生。謂斷
見。世間一切皆歸斷滅也。常見。世間一切長久不
滅也。亦斷亦常見。世間一切亦斷滅。亦恒常也。非
斷非常見。世間一切。亦非斷滅。亦非恒常也。此四
種見。單複參錯之有六十四種。西天竺修道者。不
悟自心。妄自窺測。各執一見。與道相背。所以謂之
外道。如南北東西。各爭一路。而不達通暢十虗之
當前大路也。此種外道。一經點撥。多有當下知歸
者。至於異端遠離道路。別尋蹊徑。多以小術小數。
簧惑於人。有墮其雲霧。而不知非者。由不識本心。
不逢良導故也。世尊初學道時。亦先歷試邪法。然
知非即捨。乃證菩提。廣以大乘而為度脫。若執悋
不悔。將來難於救度。如來說為可憐憫者。問曰。即
以佛教言。有講有律。今皆並行。何以稱宗統而編
年也。祥符曰。道之在人心。如水然。水散流為四瀆
[001-0071b]
百川。而朝宗於海。四瀆百川之水。歸海而成一味
海者。四瀆百川之宗也。故言海。而四瀆百川之水
統之矣。今夫道一也。而弘道之迹不一。曲順機宜
隨時施設。其立法也。必有所宗。久而日淪於迹。漸
失其宗。如水汎濫橫行。而以鄰國為壑者有之矣。
此宗之不明。無以統之也。宗統創述。必徵乎時。因
時明宗。大統斯在。是以釋迦文佛雪山成道之時
即欲一切眾生。同證此道。而觀機垂慈。遂有四十
九年之教。其教也。一音演說。一一皆宗。而眾生隨
類得解。失佛本懷。故於靈山一花拈出。全體付授
迦葉。四十九年之大宗。昭然揭日月而中天之統
垂於後。唯法身大士。能契此宗。傳持密護。具體而
微者。有演佛之經以為教焉。有奉佛之儀以為律
焉。其始也皆宗之所攝。而其漸也究妙失宗。遂支
離之。教忘其為詮宗之言。律忘其為表宗之行。飲
水分河。統斯渙矣。時移世異。隱顯微茫。甚而清濁
涇渭。溟涬河漢。統斯淆矣。此皆宗統不明。年歷無
徵。以致考信無從。滔滔天下。徒深望洋之歎也。佛
祖聖賢。以及諸子百家之道。不外一心。心之全體。
圓澄如海。性海湛然。支流遍注。圓湛性海。妙極一
心。遍注支流。散周法界。今之畫佛祖聖賢及諸子
百家而區別之者。是不曾體究此心量之到極則
處。喻猶觀水者只觀其瀾。而未遡其源。若體究此
心量之到極則處。則佛祖聖賢諸子百家。歸源又
[001-0071c]
豈有二乎。誠能遡源於海。而萬派千波之迴瀾自
消釋矣。今以性海之大宗。統心源之流注。滙四瀆
百川而循流知源。一滴全潮。初無二水。杯盎溝涔。
江淮濟泗。水無不在。即海無不在也。在在明宗。法
法統攝。編年考實。質之今古而無疑。百世以俟後
起而不惑。甯有教律之不融。儒釋之不合哉。問曰
從上說法不說心。言道不言性。宗門中事。不貴說
破。今論列亹亹。豈不令人目為知解宗徒乎。祥符
曰。從上無所謂法也。所說之法。因時而已。佛初說
華嚴時。豈非稱性而談。直示心體。無如眾生之不
能領會也。乃不動覺場而遊鹿苑。因而說四諦法。
說十二因緣法。說種種六波羅蜜法。四十九年之
間。所說之法。豈有他哉。皆欲眾生了悟此心。修證
此心而已。悟證此心。方復本性。末後拈花曰。吾有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明。微妙法門。又付法
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
何曾法。是佛不但不說心。亦併不說法也。文殊請
佛再轉法輪。佛咄曰。文殊謂吾曾轉法輪耶。心是
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盡垢除光始見。心
法雙亡性即真。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二
祖覓心。了不可得。與安心竟。後來三拜。依位而立。
得祖之髓。佛佛祖祖。道豈有二乎哉。六祖從無住
生心得悟。於五祖言下。見自本性。開東山法門。大
闡般若。未嘗不直示人明心見性也。心性無染。本
[001-0072a]
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眾生妄緣夾雜。知見
橫生。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未能洞徹心性。先於心
性上。想念紛馳。意識卜度。是以祖師為之直截根
源。全提向上。曹溪拈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南岳
融為無相三昧。五宗建立。設大法藥。以治方來。名
言斷。理路絕。欲人於擬議思量。聖見凡情不到處。
命根大死一回。然後却活轉來。有自由分。重著精
彩。深入宗旨堂奧。方可入泥入水。為人解粘去縛。
使一切人得大受用。一切法得大自在。否則坐在
潔淨地上擊石火。閃電光。久久只成得個自了漢。
以不透從上大法。單明空劫。不明目前。頭尾不得
相稱也。傳至今日。依稀彷彿者。掠得些小光影倚。
一棒一喝為躲身計。將麻三觔。乾矢橛等。古德機
緣。扭抳扯合。聊略成語。謂之為法。機昧終始。而瞞
盰儱侗者。正自不少也。指迷途者引之歸家。救飄
墮者令其到岸。今何時哉。從上來事。將草昧矣。而
不明揭之以性體心宗。表繫之以法脉綱要。將來
大事因緣。荒沉墜於地矣。區區幾句。長語閒言。能
令開佛知見。存祖血脉乎。苟明自心。見本性。透徹
宗旨。說破不說破。藥出金瓶。為救病也。執藥成病。
誰之過歟。今之硬作主宰。法見未亡者。恐望知解
宗徒。十步五步耳。汝若知時節。吾寗復再三哉。問
曰。心宗無二。佛祖聖賢。諸子百家。既同此心。何以
佛法人難信向也。祥符曰。心體喻如虗空。宿障喻
[001-0072b]
如浮雲。浮雲能蔽虗空。宿障能覆心體。浮雲不蔽。
則虗空廓然。宿障不覆。則心體自見。宿障不出二
種。謂理與事。智者宿習慧業。多為理障。凡夫習近
見聞。多為事障。佛法除破理事二障。與眾生初心
不合。是以遽難信受。然長空萬古。浮雲一時。真性
本覺。理事之障。豈終礙也。時至理彰。良俟因緣耳。
蔭初習鄒魯學時。偶見佛經。竊疑曰。使佛果索隱
行怪。欺世矯異之徒。亦何能使天下後世。敬奉如
此。若非矯妄。則其言字字不虗。如經所說。可不信
受。因決志出家。漸入漸深。愈遠愈近。今而知世之
疑議佛者。皆猶是最初習鄒魯學時見解也。世豈
有饑而見粒食不餐。寒而逢布帛不服者。未之有
也。佛法之為益於人。甚於菽粟布帛。而眾生曠劫
饑虗。法身凍餒。幸值良緣。信受無庸緩矣。問曰。佛
經祖錄。亦浩瀚矣。今諸方出處。亦繁多矣。如編年
所載。不掛一漏萬乎。祥符曰。唯唯否否。經錄浩瀚。
明其大意。而浩瀚可括以精微。出處繁多。舉其大
端。而諸凡亦何能詳盡。孔子作春秋。微辭隱義。時
措時宣。撥亂反正而已。二百四十二年之間。列國
之事。止於斯乎。茲編聊存宗統大意云耳。諸方出
處事蹟煌煌。今古不能磨沒者。自有其錄行世。掛
漏之失。愚何知焉。紀蔭博地凡夫。荒田小草。三毒
未除。二嚴全缺。見未窺於聖賢。而敢測度聖賢。識
未達於今古。而輒衡量今古。愚昧之罪。方自深於
[001-0072c]
慚皇。流通之緣。甯人必其信向。所冀佛祖慈光。不
遺圭竇隙影。宥狂妄之多愆。憫顓蒙之一念。野干
半偈。帝釋翹勤。私陀一經。輪王給侍。毋以人廢。幸
將量容。謹矢十願微忱。仰祈十方昭鑑。一願三途
[托-七+友]苦。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菩提所度。度盡法界。今
茲宗統編年中所述。自賢劫第四尊釋迦文佛以
下。西天東土列代祖師。及諸方見坐道場。名山說
法諸大善知識。凡為佛祖善知識慈心道念所普
攝之眾生。暨十方五濁。已造逆惡重罪。謗毀三寶。
墮大邪見。見在三途苦趣中受報者。皆承佛祖善
知識慈悲心菩提心。光明之所照注。而一念回光。
當下[托-七+友]苦。[托-七+友]苦之後。皆修正道。永滅三塗。同成佛
果。二願九界齊資。未登佛地。皆有見障。已極圓乘。
方為量周。盡十方際。見在聖凡。居菩薩乘者。在緣
覺聲聞位者。在天仙籍者。生人倫中者。及滯鬼神
修羅趣。墮異類旁生者。皆圓徹一心。進修萬行。直
趨寶所。不戀化城。無餘涅槃。一時滅度。妙莊嚴路。
不涉輪迴。大解脫門。齊登覺岸。三願普懺罪愆。悟
心之士。習氣未除。含識之流。無業不造。況自無始
以來。直是等虗空際。債實積於多生。報豈逃乎永
劫。從今一念。達本性空。爍重霾於烈日。扇猛𦦨乎
清風。凡有罪業。無不消融。縱屬冤愆。俱相解釋。清
淨光明。方處處以無礙。道場佛國。祈步步以先登。
四願同修福慧。佛為世尊。以其兩足。道本大備。豈
[001-0073a]
可偏枯。癡報終沉。狂華難果。行解未能相應。理事
何以無礙。從今一切。皆發大心。剎剎塵塵。身心奉
重。時時處處。正念見前。三身四智以齊彰。六度萬
行而普攝。五願共證菩提。本覺之性。生佛無殊。圓
證之時。古今一致。直下一心頓悟。當前萬法圓該。
生西方而成自性之彌陀。覲兜率而補吾心之彌
勒。居娑婆而見住世之迦文。新新作佛。處處成道。
無三世去來之分。無彼此自他之別。帝網光舒。寶
燈燄照。六願護持正法。智光常照。則迷途不昧。正
法住世。則邪見不興。龍華正法住世。年數久長者。
慈氏曠劫果純。眾生薰修根熟也。今佛正法。住世
僅五百年者。時當減劫。五濁障深也。今當末後又
逾五百年鬬諍堅固之時。解脫禪定。既如角中之
麟。多聞塔廟。亦等星中之月。正法護持。亦甚難事。
然般若智光。運照未息。大乘氣象。隱躍猶存。微言
未墮。大旨堪尋。即今宗脉之傳持。庶令慧命以接
續。所願持護。以永真機。頭目髓腦。當不靳於愛憐。
屏障金湯亦何辭乎捍衛。韋天之杵。摧魔孽以無
遺。梵釋之香。熏人天而普利。七願消融諸見。法性
波瀾。誰謂涅槃易曉。識情畛域。方知差別難明。魔
子披緇。每每獅蟲自食。明眼落井。往往蛙沸爭鳴。
各立籓籬。時分牆壍。儒指佛老為異端。釋藐天人
為凡界。道流昧昧。妄指青牛度關。釋氏區區。欲與
玄門角勝。甚至一室之內。矛盾互施。太虗之中。塗
[001-0073b]
割交受。此皆一時之見。偶有差殊。因而多種之門。
謬開同異。豈知佛身充滿法界。無非赴感隨緣。心
體圓攝十方。總是分光散影。三清乃覺皇示見。老
君是迦葉東來。大士利生。由淨土而肇誕羲農。聖
人教世。隱儒童而應生孔孟。世人豈能遂信。古佛
豈其我欺。即老即釋。即釋即儒。道並行而不悖。法
並化以相資。兩掌何嫌於十指。闔戶原屬乎一家。
到極歸宗。一切平等。諸方旂皷。毋閃爍以崩騰。大
匠斧斤。貴引繩而正直。貶剝提持。楔出空中之楔。
慎弗橛繫枯樁。稱揚贊歎。空印鏡裏之空。何須泥
摹死迹。額手斯時。會心千古。八願樹立真宗。真宗
淡薄無五味鹽醬之可染指沾脣。而希取一餐者
望崖退矣。所以面壁老人。折齒受毒。古德云。若欲
舉揚宗旨。法堂前草深一丈。今之浩浩。不道無禪。
然謂之樹立真宗。則太遠在。從今稽首。仰祝真師。
說真法。行真道。毋狥世緣而乘從上。仰山乘願。不
遺風穴以涕零。大慧秉公。直指楊歧之正脉。九鼎
單絲。大地含靈命脉所繫。萬年一念。千秋凡聖統
緒斯存。九願
帝道遐昌。
聖皇統馭。


當今天子即如來。盛世昌期。見在太平真樂土。仁風
蕩蕩。盡率土以同文。至治巍巍。攝三教而無外。振
古之化。未若茲也。居今之時。不其盛歟。無疆有慶。
[001-0073c]
歷劫石而難窮。不朽無為。數塵墨而何限。永為眾
生。長延覆幬。十願法輪常轉。法住法位。世相常住。
天地位。萬物育。中和霶霈以周流。為臣忠。為子孝。
君父安樂而悅豫。各安其生。各遂其所。世間之法
輪常轉也。法無定相。遇緣起宗。三世熾然。說無間
歇。微塵毫端小大見量。出世間之法輪以常轉也。
凡屬見聞覺知。無不明心見性。風柯月渚。孰倦流
傳。水鳥樹林。時資道妙。以茲十願。盡世未來。見聞
隨喜。俱結佛法之緣。讚助修行。具證真常之果。伏
惟三寶。咸賜證明。俯及四生。同承攝受。No.1600


宗統編年卷之一
震澤祥符寺沙門釋 紀蔭 編纂
參學門人 秉[白/山]秉岳秉岱秉叡等 同校錄
常州天甯寺沙門釋 清如 重校


佛紀



佛具十號。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者覺也。佛。梵語也。此云覺者覺具三義。一者自覺。悟性真常。了惑虛妄
二者覺他。運無緣慈。度有情界三者覺行圓滿。窮源極底。行滿果圓
名為佛。


釋迦牟尼佛



梵語中天梵語。同於梵天。故云梵語釋迦姓也牟尼名也華言華夏之語
[001-0074a]
能仁寂默。又稱釋迦文佛。賢劫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
節。賢劫。見在劫也。以劫中多生賢聖。故名賢劫第四尊佛也。人壽從初八萬四千
歲。歷百年減一歲。如是減至人壽十歲則止。復過百年則增一歲。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此一減一
增。為一小劫。如是二十減增。為一中劫。總成。住。壞。空。四中劫。為一大劫。成劫者。世界初成立也。有二
十小劫。第一小劫。因過去劫壞空之後。第二禪光音天。空中布金色雲。注大洪雨。積風輪上。結為水
輪。有大風起。吹水成沫。而成須彌等山。時一切有情。皆集光音天中。其福減者。下生世間。最初有一
天子。從光音天沒。來生大梵天中。是為梵王。其壽六十小劫。第二小劫。光音諸天。來生初禪梵世天
中。為梵輔天。其壽四十小劫。第三小劫。光音諸天。復有來生梵世天中。為梵眾天。其壽二十小劫。如
是漸漸下生。欲界天中。有福盡者。化生為人。飛行自在。無有男女之相。地湧甘泉。味如酥蜜。因試嘗
之。遂生味著。失其神光。世間大暗。黑風吹海。漂出日月。置須彌山腹。照四天下。乃有晝夜。彼時眾生。
由躭地味。顏色粗悴。復食自然粳稻。殘穢在身。便生二道。成男女根。宿習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
光音諸天。後來生者。遂入胎中。因多貪著。粳米不生。第四小劫。乃至二十小劫。皆悉一減一增。名為
成劫。住劫者。世界安住也。有二十小劫。第九小劫。人壽減至五萬歲時。第一尊拘留孫佛出世。減至
四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世。減至二萬歲時。第三尊迦葉佛出世。減至一百歲時。今第四尊釋迦
牟尼佛出世。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第五尊彌勒佛出世。乃至第十小劫。於增劫中。樓至佛
出世。諸佛次第出興。滿足一千尊。已上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減。名為住劫。壞劫者。世界滅壞也。有
二十小劫。火灾起時。壞至初禪天。始從地獄。終至梵天。有情眾生。經十九增減劫。次第壞盡。唯器世
間。空曠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盡。最後一增減劫。方壞器世間。有七日從海底出。大海盡竭。須彌崩
壞。風吹猛燄。燒上梵天。悉成[厂@火]燼。乃至三千世界。一時燒盡。名為壞劫。空劫者。世界空虛也。有二十
小劫。壞劫之後。自初禪梵世以下。世界空虛。猶如黑穴。無晝夜日月。唯大黑暗。名為空劫。通成住壞
空為劫。今見住賢劫釋迦牟尼。第四尊佛也釋迦譜曰。劫初王曰民

主。生子名珍寶。珍寶生好味。好味生靜衰。靜衰
生頂生。乃至師子頰。生子名淨飯。佛之父王從民主
以來。皆剎利種姓。王種姓也王閻浮洲閻浮此云勝金。樹名。洲從
[001-0074b]
樹得名。南贍部洲也


祥符紀蔭曰。世典所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四象變化。而庶類繁。相傳首出御世者。
曰盤古氏。又曰渾敦氏。夫曰太極生兩儀。而太極
生於無極。又曰盤古生於太荒。莫知其始。渾敦者。
未昭晰之謂也。此葢闕疑。存而不論。非原始要終
之論也。厥後三皇。天開於子為天皇。地闢於丑為地皇。人生於寅為人皇
御。兄弟各一萬八千歲。夫一萬八千歲。當減劫。迦
葉佛出世之後矣。則所云盤古渾敦者。乃人失神
光。日月初分晝夜之時也。此世界中。成就一切。皆
屬日月光明。日月未有以前。自應茫昧莫考。增劫
時人皆行十善道。佛可不出。劫漸減。則善漸少。惡
漸多。故佛出世。慈悲垂化。今釋迦佛。當減劫百年
之後。化迹娑婆。釋迦乃化身佛也。娑婆。華言堪忍。此世界名故為十方
佛所讚歎。有謂三皇一萬八千歲。當作一萬八百
歲。以當一元。自有天地至於窮盡。謂之一元十二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一
萬八百年。子會生天。丑會生地。寅會生人。至戊會則閉物而消天。亥會則消天而消地。子會則又生天。而
循環無窮之數。非真有一萬八千歲之理者。此葢以干

支陰陽歲時消長之見。妄自窺測。又烏知人壽最
初。皆八萬四千歲乎。八萬四千歲。由於行十善道。
十善道法。開之有八萬四千門。乃唯心之所感召
也。又甯知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佛
與一切眾生。當前一念。圓攝無盡乎。不了本心。沉
淪諸見。此我佛所以出世也。有謂佛之言多劫者。
[001-0074c]
誕也。世固積月而成歲。積歲而成世。又安知其不
積世而成劫耶。苟謂耳目不接。而謂之不然。上古
之時。今亦未嘗親視之也。謂之為誕。可乎。


大覺璉曰。妙道之理。聖人甞寓之於易。至周衰先
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逮
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
悲以化眾生。亦所以趨於時也。自生民以來。淳朴
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五帝
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
教密而嚴。秋也。昔商周之誥誓。後世學者。故有不
能曉。比當時之民。聽之而不違。則俗與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為秦漢也。則無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
忍願聞者。於是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
也。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聖人設教。迭相扶
持。以化成天下。亦猶是而已矣。


古公亶父所居之地。武王因以為有天下之號。其先祖后稷。為堯農師。有功封於邰。別姓姬氏。傳至
文王為西伯。仁聖化民。子發立為武王。伐商而有天下。都鎬京


昭王康王子。名瑕。在位五十一年。按諡法。儀容恭美曰昭


周昭王甲寅二十六年。


世尊釋迦牟尼佛降生中天竺淨飯王宮天竺。又作身篤。宜云
印度。印度者。日月之別名也。其土賢聖導物。如日月明照。故名印度。天竺有五。中天竺居五竺之中。東至
震旦五萬八千里。夏至之日。日正中時。表晷無影。居一四天下之中。佛從中道。故降生中天竺


佛歷劫修行。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值然燈佛授記。於此劫作佛。
於迦葉此云飲光佛世。位登補處。上生兜率陀此云知足天。
[001-0075a]
名護明大士。及應運時至。即觀五事。一者觀諸眾生。熟與未熟。
二者觀時。至與未至。三者觀諸國土。何處居中。四者觀諸種族。何族貴盛。五者觀過去因緣。誰最真正。堪
為父母廣利天人眾已。廣如經載乘六牙白象。發兜率宮。

無量諸天。燒香散花。隨從侍衛。滿虗空中。放大光
明。普照十方。摩耶此云大幻夫人。淨飯王后於眠寤之際。見
菩薩乘六牙白象。騰虗而來。從右脇入。身見於外。
如處瑠璃。夫人體安。如服甘露。顧見自身。如日月
照。心大歡喜。菩薩於母胎中。處栴檀樓閣。廣博妙
嚴。如虗空等。為諸天人。廣作法事。具如普曜經言。
當此土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
耶夫人右脇誕生。夫人遊藍毗尼園。見無憂樹花芳茂。舉手攀之。菩薩從右脇出
生時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花。自然
捧雙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
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時兜釋諸天子。見菩薩下
生。各各願為眷屬。聽法供養。多有下生王舍城。及
諸國土者。種種瑞應。具如經說。


祥符蔭曰。佛與眾生。同一體性。佛既上下獨尊。眾
生亦然。獨則萬物皆備於我。尊則不被物物之所
葢覆。眾生昧此廣大性體。故不能隨處作主。遇緣
即宗。受一切葢覆。而不能葢覆一切。佛纔降生。便
揭出獨尊二字。以示性體之量。雪山道成。歎曰。一
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圓證此獨尊也。末後
靈山會上。一花拈出。全提密付。此獨尊也。獨尊之
旨。全體證得。斯佛出世。一期事畢矣。
[001-0075b]


考定先賢紀佛生年。互有不同。依法顯傳。推佛生時。則當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依沙門法
上答問。則當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依像正紀。當周平王四十八年戊午。依後周沙門釋道安。用羅什年
紀。及石柱銘。則當周桓王五年乙丑。依梁趙伯休。於廬山遇弘度律師。得佛滅後眾生點記推。則當周貞
定王二年甲戌。依隋翻經學士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准教律及經史推。則當周莊王九年癸巳。景德傳燈
錄。佛祖通載。佛祖綱目。俱作二十六年甲寅。傳法正宗記。作周昭王九年甲寅。按周昭王元年己丑。則甲
寅合是二十六年。辯正評法顯傳。乖殊河漢。未可依據。法琳謂像正記罕見依憑。又謂道安與什。造次繆
陳。傳述之過。費氏但據莊王時恒星為驗。而云佛生。未知恒星別由他事。今以初祖入定雞足之年。當周
孝王五年丙辰徵之。則當從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以昭王甲寅至孝王丙辰。共一百二十三年。而佛滅
於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去孝王五年丙辰。初祖入定時。四十四年。與傳燈通載綱目合。徵而可信。穆王元
年庚辰至壬申合五十三年。有作三十六年。并五十二年者皆誤。唐貞觀十三年。勅遣刑部尚書劉德威
等問法琳法師。何故佛生。傳述乖紊。無的可依。法琳列陳真妄。定昭王甲寅歲生。穆王壬申歲滅。南山宣
律師問天人曰。此土互說佛誕不同。如何定指。天人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傑時生天。具見佛之垂化。且
佛有三身。法報二身。則非人所能見。唯法身大士見之。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億天下。則有百億釋迦。隨
人所感。前後不定。俱在大千之中。殷周隨機。感化各別。法報二身。常自湛然。不足疑也


別證周書記。昭王即位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水溢出。山川震動。
有五色光。入貫太微。亘於西方。盡作青紅色。太史蘇由占之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一千年外。聲教及此。
照王即敕鐫石記之。埋於南郊天祠前


祥符蔭曰。佛具三身。清淨法身。猶若太虗。體無來
去。圓滿報身。如望夜月。徧界澄輝。千百億化身。猶
水中月。應物見形。其生也。為度有情。出生死海。其
滅也。一期化畢。示有涅槃。非同幻質之留礙。豈合
世相以拘墟。念證真常者。佛無一時而不生。生實
無生。心融空有者。佛無一時而不滅。滅豈斷滅。於
諸說之不一。見感應之無方。合先後之攸同。定古
[001-0075c]
今之一致。以西天諸祖年數。及達摩來梁之年合
推。當從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佛降
生為是周正建子


天龍浴太子身。


佛既生已。時四天王。即以天繒。接太子身。置寶几
上。釋提桓因。忉利天主手執寶葢。大梵天王。手執白拂。
侍立左右。難陀龍王等。於虗空中。雨清淨水。一溫
一涼灌太子身。身黃金色。三十二相。一。足安平。二足下千輻輪。
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縵網。六。足跟滿足。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過膝。十。馬陰藏。十一。
身縱廣。十二。毛孔生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
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身圓滿。二十二。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
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深遠。二十九。眼色如
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頂上肉髻放大光明。普照三

千大千世界。一日月照一四天下。為一世界。一千日月。照千四天下。為一小千世界。一
千千日月。照一千千四天下。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曰三千大千世界者。語互也。
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化佛國土天龍八部。天列三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龍有四生。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夜义勇健神。有三種。地行夜义。在空夜义。天夜义。乾闥婆。天樂神。阿修羅。此云非天。
似天而非天也。四趣所攝。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天伎神。摩睺羅伽。大蟒神。八部皆翊衛侍從於佛

於虗空中。伎樂讚歎。不可稱數。


發明佛之出世。為度眾生。故放光明。感觸有情


淨飯王將太子往詣天寺天像起立禮太子足。


宮侍往白淨飯王。生太子種種瑞相。王即嚴儀仗
入藍毗尼園。見太子身。相好殊異。歡喜踴躍。前抱
太子。置於七寶象輦之上。與諸臣從。隨侍入城。經
[001-0076a]
梵天寺。時王未識三寶。奉事梵天。即將太子往詣
天寺。梵天形像。皆從座起。禮太子足。而語王言。大
王當知。今此太子。天人中尊。虗空天神。皆悉敬禮。
云何而令來此禮我。王及臣從皆驚異 發明佛出
三界。一切中尊。一切天人。皆蒙度脫。梵天位在初禪。未離生死。以天視佛。譬郡邑長之視天子。且天眾多
因佛力。而得脫障生天。亦猶郡邑之尊。有不承王命者乎。世人不達大道。佛天無別。是鄉里之氓。只知郡
邑之尊。而罔識九五之貴。其分然也


名太子為薩婆悉達華言頓吉


王還宮已。集臣眾議。定太子名。諸婆羅門。此云淨行道學
即共論議。而白王言。太子生時。所有諸瑞。莫非吉
祥。當名太子為薩婆悉達。


阿私陀此云無比仙瞻敬太子相好決定當成佛。


淨飯王普勅羣臣。令訪多聞有智者。占相太子。時
有仙人阿私陀。以神通力。騰空而來。見王曰。知生
太子。見種種瑞相。願得瞻見。王即抱太子出。欲令
禮仙人。阿私陀仙急止王曰。此是三界天人中尊。
云何而令禮於我耶。仙人即起。合掌禮太子足。具
見三十二種相好已。忽然悲泣。不能自勝。王大怪
之。仙人欷歔答言。太子相好具足。若在家者。年一
十九。為轉輪王。若出家者。成等正覺。廣度天人。然
太子諸相明顯。必當學道。成無上尊。以法利生。廣
度天人。為世間眼。但恨我今年壽將盡。生無想天。
不覩佛興。不聞經法。故自悲耳。無想天精研捨定。心身[厂@火]凝。屬四禪


摩耶夫人命終生忉利天太子姨母摩訶波提。乳養太子。如母無異
[001-0076b]


太子生滿七日。母摩耶夫人命終。以生太子功德。
上生忉利天 發明太子在兜率天時。自知福德威重。無有女人。堪受禮者。因
觀察摩耶夫人壽命將終。餘有十月七日之期。故托之生。是善權方便。諸佛無異


乙卯二十七年。


太子年二歲處王宮。


丙辰二十八年。


太子年三歲處王宮。


淨飯王為辦童子玩好之具。無不珍備。時舉國人
民。皆行仁惠。五穀豐熟。風雨以時。皆是太子福德
所致。


丁巳二十九年。


太子年四歲處王宮。


戊午三十年。


太子年五歲處王宮。


淨飯王勅車匿等五百青衣。給侍太子。


己未三十一年。


太子年六歲處王宮。


庚申三十二年。


太子年七歲就學具無師智。


凡諸典籍技藝。天文地理。皆悉自然知之。不由師
授 發明五地菩薩。一切世間有學。皆悉修習。無不明達。況佛已滿圓覺。成無上智耶


辛酉三十三年。


太子年八歲處王宮。


壬戌三十四年。
[001-0076c]


太子年九歲處王宮。


癸亥三十五年。


太子年十歲處王宮校試。


與從弟提婆達多此云天授難陀此云歡喜等。試力校射一
切無與等者。莫不歎服恭敬。


淨飯王集會羣臣灌太子頂立為太子。


甲子三十六年。


太子年十一歲處王宮。


乙丑三十七年。


太子年十二歲處王宮。


丙寅三十八年。


太子年十三歲處王宮。


丁卯三十九年。


太子年十四歲處王宮出遊觀化。


太子啟王出遊觀化。到諸城門。有所見。感歎而回。


戊辰四十年。


太子年十五歲處王宮。


己巳四十一年。


太子年十六歲處王宮。


庚午四十二年。


太子年十七歲處王宮納妃。


淨飯王為太子擇妃。有女名耶輸陀羅。此云華色顏容
端正。智慧才德。超過一切。王為納之。更增伎樂。晝
夜娛侍太子。太子納妃。不相接近。王深疑。恐不能
[001-0077a]
男。


辛未四十三年。


太子年十八歲處王宮復納妃。


淨飯王以太子不近耶輸。復廣求賢女。乃得瞿彝。
此云明太子雖納。亦不接近。太子默念。恐父王以種
嗣為礙。乃以手指妃腹曰。却後六年。爾當生男。妃
遂有娠 發明菩薩無欲。所以示見妻息。不撥世緣耳。羅雲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
母合會而生。又是本願所致。世人毋以俗念懷疑也


壬申四十四年。


太子年十九歲二月八日出家。


太子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何所遇。即復啟王出
遊。於四門見生老病死等事。復遇見淨居天人所
化作沙門披法服者。悲喜交集。而作思惟。此老病
死。終可厭離。於是夜子時。有淨居天人。於窗牖中。
叉手白言。出家時至。可去矣。於是諸天捧所乘馬
足。超然凌虗。逾城而去。發大誓願。曰。不斷八苦。生。老。
病。死。愛別離。冤憎會。窮貧困。求不得。八苦不成無上菩提。此云道終不還

也。淨飯王思甚。遣大臣勸諭還宮者萬計。確然不
廣如經載 發明道可以隨處修。佛必從僧中成。千佛必由。三世無別。若不出家。生死
不了家為苦聚。一切業障。由之而生。出家真因。一切道業。由之成就。世間夢幻。轉眼即空。恩愛會當別離。
富貴何能長久。聰明受累。愚蒙無知。生死海中。誰能度脫。佛示出家。斷一切愛。離一切妄。超出天人。決了
生死。始從一念。縱至成佛。故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又曰。脚頭只有些兒路。千劫還君一
度行


或謂祥符曰。出家之法。以余觀之。何其悖也。何者。
[001-0077b]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今則髠其顱。刈其鬚。斯不為
毀傷乎。父母者。生我者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不
孝以無後為大。今則背棄其親。動之千里。生絕甘
旨。死無蒸嘗。於孝何居。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出家
則君臣之義。邈然遠之。何以為忠。斷絕人倫。不顧
似續。使舉世而出家。不幾世界空虗乎。欲正人君
子不非之。且求其信。何可得也。祥符曰。子言是也。
山僧三十年前亦曾言之。今將明以告子。身體髮
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固所以為孝也。今孝如大
舜。能保父母不死乎。能保父母死。而身體髮膚不
毀傷乎。父母死而不能救。父母死而身體滅壞。髮
膚毀盡。漠然不以為念顧。鰓鰓恤一己之身體髮
膚。吾未見其所以為孝也。且所云不虧其體。不辱
其親。非僅形骸之謂也。能守其身。克全乎所以為
身者。方可謂之不毀傷。出家之法。何爭於鬚髮而
必去之髠其頂者。示已脫俗。不復同於世相。顧形
思義。務所當務也。子知出家何所為乎。為了生死
也。生死不學。佛道不能了。佛道非棄捨世緣不能
學。故不從淺近起見。而惟深遠是圖。暫違其親。終
欲度脫其親也。終欲進親於道。俾吾親得免幻軀
報謝之苦。共證真常淨樂之域也。口體之養。晨昏
之奉。孝之小者也。以道事親。度脫其親。孝之大者
也。舉世間之孝。又孰有大於出家者乎。子以為遠
君臣之義。是不忠也。而抑知山林中人。晨香夕鐙。
[001-0077c]
祝延北闕。兢兢焉無日不以國王水土之恩為念
乎。且五戒十善。清嚴攝物。所以默扶王化者。又豈
子之所得而知者耶。至謂舉世出家。則有世界空
虗之慮。何其抱杞人之憂。若是岌岌也。舉世沉淪
貪愛。躭著利名。如何得能出家。若能出家。則梵行
清白。福德同天。純善無惡。皆為賢聖。天人豈藉穢
欲而生。賢聖則各正性命。子未知夫人天凡聖之
由。死生幽明之故。吾又何能一一為子饒舌哉。從
古至今。正人君子。不知其幾幾也。未之知者。自不
能不議之疑之。已知之者。信之尊之。而莫能窺測
其極致。恨知之晚。悔不身先之者。亦復何限。何子
言之易易也。


太子自以所佩劍斷除鬚髮以七寶衣易麤布僧伽
此云割合重複衣服之佛佛出家。剃除鬚髮。服僧伽黎。表法同也 發明世尊
種種示見。皆以調攝眾生無非佛事。故一一特書。昭佛佛道同。不離世相而不即世相也


菩薩入檀特山修道習定以後稱菩薩。成等正覺後稱佛


於阿藍迦藍處習不用處定廣如經載 發明佛已歷劫道成。
所以然者。調攝眾生也。故經云。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先歷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異見。令
至菩提


癸酉四十五年。


菩薩在檀特山修道未出家以前。太子書年。出家以後。菩薩不書年


甲戌四十六年。


菩薩在檀特山修道 發明正人修邪法。邪法亦成正。故書修道


初至檀特山。習不用處定三年。知非便捨。
[001-0078a]


乙亥四十七年。


菩薩復至鬱頭藍弗處修道習非非想定。


丙子四十八年。


菩薩修道習定。


丁丑四十九年。


菩薩修道習定知非便捨。


戊寅五十年。


菩薩入象頭山修道行苦行。


昭王己卯五十一年。


菩薩同諸外道苦行日食麻麥。


穆王昭王子。名滿。在位五十五年。按諡法。布德就義曰穆


穆王庚辰元年。


菩薩修道行苦行。


辛巳二年。


菩薩修道行苦行。


壬午三年。


菩薩修道行苦行。


癸未四年景德傳燈錄作三年者誤


菩薩苦行滿沐浴於尼連河受天化女所獻乳糜。


降魔 發明菩薩觀察十種義故。示見降魔。乃至菩薩從兜率降生。以及涅槃。一一具有十
種深義示見。如華嚴離世間品所明


菩薩詣畢鉢樹下。天帝化人。擷瑞草以藉坐。景雲
祥風。四起紛披。天魔念菩薩道成。且受折抑。率眾
作難。窮見可怖可欲諸境。菩薩泊然不動。以指指
[001-0078b]
地。地大震。魔皆顛仆。於是降之。


祥符蔭曰。魔佛不二。只在一心。不善用心。佛即是
魔。善用其心。魔即是佛。魔佛無體。唯在當人。佛之
與魔。間不容髮。且佛非魔不成。一一順逆境界。皆
為增上因緣。魔非佛不伏。可怖可欲諸境。伎倆皆
窮。而定慧慈威。何所不攝。學道人能入佛入魔。佛
魔不異。即魔即佛。魔佛兩忘。至竟魔佛無依。入即
何有。其於道也。斯庶幾乎。


菩薩入定成道。


菩薩於二月。周正建子即今十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至
八日明星出時。廓然大悟。成等正覺。乃歎曰。奇哉。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
不能證得。


祥符蔭曰。道也者。如大王路。不離當處。初無隔礙。
眾生與佛。體用俱同。觸途成滯。乃成眾生。行解圓
滿。遂成佛果。解圓行滿。只能如道之量。而於道不
增毫釐。觸途成滯。亦只背道之量。而道未嘗因之
滅失。是以佛成道也。無所不成。而實無所成。斯以
謂之根本不動智。眾生觸途成滯。究可就路還家。
一舉步間。便與道體不隔。斯以謂之差別妙慧智。
佛具此智。方乘大乘而成正覺。若無此智。設修於
道。只證二乘。及生淨土。而不成佛。佛道圓成。不離
當前一念。眾生念念。可以成道。一念純真。十方坐
斷。涅槃生死。猶若空華。聖見凡情。俱為夢幻。若來
[001-0078c]
祖師門下。正好買草鞋行脚在。


阿難陀生梵語阿難陀。華言慶喜。以世尊成道日生。故名


甲申五年。


佛初轉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


佛成道已。思惟己所得法。甚深難解。唯佛。與佛。乃
能知之。今此眾生。邪欲所障。迷惑不信。反生誹謗。
當墮惡道。甚可悲憫。大梵天王。及諸天等。申禮勸
請。佛受其請。曲垂方便。遂詣波羅奈國。此云江繞城鹿
野苑中。為五人。一阿若憍陳如。此言無知。佛之舅氏。二頞䫌。此云馬勝。佛之家族。三
䟦提。此云小賢。佛之家族。四十力迦葉。亦名婆敷。亦佛之舅。五拘利太子。斛飯王之長子。乃佛從兄弟也

宣說四諦。苦。集。滅。道三寶佛。法。僧也乃成。佛為佛寶。四諦為法寶。五人為僧寶
五人證果得法眼淨。及無生智 發明巨夜長寢。無人能覺。慧日未出。明星
前見。陳如等初受法味。初入法流。初登真諦。初入聖證。在一切人天羅漢之前。故具書之


受四天王所奉鉢梵語鉢多羅。華言應量器


時有五百商主。以蜜[麩-夫+少]奉供於佛。佛念過去諸佛。
受食儀式。用鉢多羅。時四方天王。知佛心念。各持
其一鉢奉佛。佛受四王之鉢。累置掌上。按令成一。
使四際相見。呪願受食已。即援商人三歸令歸依佛法僧
三寶


乙酉六年。


佛在象頭山為龍鬼等說法 發明佛處眾會為眾說法。難以具書。
今書其始初凡近一二。以槩一切


或問牟子漢初平時人名未詳作理惑論曰。夫至實不華。至辭不
飾。言約而至者麗。事寡而達者明。故珠玉少而實。
[001-0079a]
瓦礫多而賤。聖人制七經之本。不過三萬言。眾事
備焉。今佛經卷以萬計。言之億數。非一人力所能
堪也。僕以為煩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異於
行潦者。以其深廣也。五嶽所以別於邱陵者。以其
高大也。若高不絕山阜。跛羊凌其巔。深不絕涓流。
孺子浴其淵。麒麟不處苑囿之中。吞舟之魚。不遊
數仞之谿。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
求鳳凰之雛。必難獲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經
前說億載之事。道萬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
乾坤肇興。其微不可握。其纖不可入。佛悉彌綸其
廣大之外。剖析其窈妙之內。靡不紀之。故其經卷
以萬計。言以億數。多多益具。眾眾益富。何不要之
有。雖非一人所堪。譬若臨河飲水。飽而自足。焉知
其餘哉。問曰。佛經眾多。欲得其要。而棄其餘。直說
其實。而除其華。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
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藥並生。各有所愈。狐裘備
寒。絺綌御暑。舟輿異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經
之備。復作春秋孝經者。欲明道德。正人心耳。佛經
雖多。其歸一也。何棄之有哉。


佛為優婁頻螺迦葉兄弟三人說法并度其弟子一千人


發明佛度弟子。無量無數。難以盡書。今依經載。書上首一二。以槩其餘


丙戌七年。


佛度舍利弗此云身子目連采菽氏等。


舍利弗初師梵志沙然。有二百五十弟子。於路逢
[001-0079b]
頞[白-日+田/廾*頁]比邱。威儀庠序。因問師法。頞[白-日+田/廾*頁]為舉諸法從
緣生偈。一聞即得初果。來至佛所。七日達一切法。
證阿羅漢。因同目連歸佛。目連聞法。經十五日。乃
得四果。二人為佛左右面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連神通第一


丁亥八年。


佛定出家沙門同稱為釋。


佛告諸比邱。有四大河。同入海已。無復本名。同名
為海。四族出家。學佛道者。並稱釋迦弟子。以從佛
生育法身。成就道力也四河。東恒伽。南新頭。西婆叉。北私陀。四族。西竺四姓


戊子九年。


佛度摩訶迦葉證阿羅漢果梵語摩訶迦葉。此云飲光氏。以身光蔽眾得名


佛在拘耶尼國為婆陀和等說般若。


長者須達與太子祗陀共作精舍供佛 發明輕寶重佛
故書


舍衛國有大臣曰須達。巨富好施。賑給貧獨。時號
給孤長者。因娶兒婦到王舍城。護彌長者家。見其
騷騷辦具。大設供養。躬自執勞。經理事務。將以請
佛。及比邱僧。須達聞佛僧名。㱇然起敬。心情悅豫。
問護彌言。何名佛僧。具答所以。須達感念敬企。即
求見佛。一瞻相好。及聞妙法。身心開朗。成須陀洹。
初果也長跪問佛。舍衛城中。聞法易度。更有人否。佛
言。人多信邪。難染正教。須達白佛。唯願垂慈。屈臨
舍衛。使彼眾生。除邪就正。佛告須達。出家之法。與
俗應別。彼無精舍。云何棲息。須達白言。弟子能起。
[001-0079c]
願見聽許。但不知法式。願得偕一弟子。共往勅示。
佛默然允可。命舍利弗同往。到舍衛城。案行諸地。
無可意處。唯太子祗陀有園。其地平正。其樹鬱茂。
不遠不近。正得處所。須達謹白太子。具陳其意。太
子云。我此園林。用以遊觀。何所乏少。須以相買。須
達再三殷勤。敬以禮懇。太子以其情摯難却。謂呼
價高。當不能買。語須達言。汝若能以黃金布地。令
間無空者。便當相與。須達曰諾。敬依價命。太子言
我戲卿耳。須達白言。太子不應戲言。乃以象負金。
滿八十頃。太子念言。佛必大有道德。能使斯人輕
寶乃爾。乃捨園中樹木。并起門樓。共以奉佛。須達
與舍利弗。圖度起立精舍。以妙栴檀為泥。塗佛房
地。十二浮圖。七十二講堂。三千六百間房。五百樓
閣。佛告阿難。今此園地。須達所買。林樹門樓。祗陀
所施。當號曰。祗樹給孤獨園長者後生兜率陀天


己丑十年。


佛在柳山。為純真陀羅王等說法。


庚寅十一年。


佛在穢澤為阿拙摩說法。


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


留夏九十日。優填王思甚。命匠以上妙栴檀。雕佛
形像事之。及佛從忉利天下。像亦出迎。佛三呼。像
三應。佛曰。汝於當來。作大法事。然無為真佛。實在
己躬。波斯匿王。聞優填王雕栴檀像。乃召巧匠寫
[001-0080a]
紫磨金。成如來像。佛記之曰。若有眾生。於佛滅後
造立形像。種種供養。與佛無異。是人來世。必得念
佛清淨三昧。以至成佛謹按栴檀佛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來東土
龜茲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長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復至江南二十一
年。汴梁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居聖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儲慶寺二十年。南還燕宮內殿居五十
四年。元丁丑歲三月。燕宮火。尚書石抹公迎還聖安寺居五十九年。至元十二年乙亥。遣大臣孛羅等四
眾。備法駕仗衛音伎。奉迎萬壽山仁智殿。丁丑建大聖萬安寺。二十六年己丑。自仁智殿奉迎於寺之後
殿。計自優填王造像之歲。至元延祐三年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至
皇清今上康熙二十八年己巳。見供 大內。凡二千六百八
十年


祥符蔭曰。此像教之緣起也。及今二千餘年。而眾
生覩相莊嚴。利益無邊。不可思議。謂非佛之無緣
慈攝。悲願深重。能如是乎。若能瞻仰取足。證得己
躬無為真佛。清淨三昧。方信佛身充滿。普見不動。
而眾生與佛。不作兩橛。不隔纖毫矣。


辛卯十二年。


佛還摩竭國。為弗沙王等說法。


壬辰十三年。


佛為彌勒說修行本起經。


癸巳十四年。


佛歸王宮為父王說法王大信證令宮人受齋戒法。


佛成道十年。父淨飯王思一相見。遣梵志優陀耶。
往迎還宮。優陀禮佛。具白王意。見佛威德。為天龍
四眾所尊。遂求出家。聞法便證羅漢。佛告優陀。佛
[001-0080b]
本出家。誓得成道。還度父母。今已道成。必當還國。
但於國人。有所感動。方堪信化。汝今已得神足。可
先歸見神變。却後七日。佛當還宮。優陀受勅。從空
而還。往到本國。見種種神變。王及臣民。莫不驚喜。
知佛當來。即勅國中。嚴潔道塗。盛陳儀仗。如轉輪
王。千乘萬騎。出破四十里。奉迎世尊。佛及弟子。整
衣持鉢。發來王城。釋梵四天。聞佛遠國。皆來侍送。
四天前導。梵天侍右。帝釋侍左。諸比邱眾。皆隨佛
後。八部天龍。香華幢旛。布滿空際。諸天伎樂。節奏
熈和。佛適進路。三千國土。六反震動。百歲枯樹。皆
生華實。久涸溪㵎。自湧甘泉。王遙見佛。於大眾中。
如星中月。如日初出。相好嚴身。晃如金山。悲喜禮
佛。共相慰問。大臣百官。皆稽首禮。擁迎入城。足蹈
門閾。地為大動。天雨眾華。樂器皆鳴。國中人民。所
有疾苦。一切皆息。婦女珠環。相橖作聲。地中寶藏
自然發見。懷異心者。皆共和同。懷姙母人。身心安
樂。產端正子。百鳥異獸。相和欣鳴。蒙其光潤。皆脫
業障。地獄休息。餓鬼飽滿。一切眾生。皆沾利益。佛
入王宮。為父說法。王得證道。耶輸瞿彝。禮佛受戒。
羅雲佛之子也稽首禮佛。奉佛印環。佛語父王。及諸臣
曰。此吾之子。緣吾化生。無復懷疑也。宮人大小。咸
受戒法。及八關齋。


明教嵩曰。聖人之道。以善為用。聖人之善。以孝為
端。為善而不先其端。無善也。為道而不在其用。無
[001-0080c]
道也。用所以驗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其善
未行乎父母。能溥善乎。驗道而不見其道之溥。能
為道乎。是故聖人之為道也。無所不善。聖人之為
善也。未始遺親。親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
恩也。唯大聖人。為能重其大本。報其大恩。故方其
成道之初。登天先以道諭其母氏。應命還其故國。
為父說法。而其國皆化。聖人可謂與人道而大順
也。養不足以報父母。以德報之。德不足以達父母。
以道達之。嗚呼。可謂至矣。


靈巖儲刻孝經序或曰。孝經為儒家開宗明義之
書。沙門釋子。自有五千四十八卷。百韋陀典。何取
於越俎為也。弗也。世出世間。舍孝無從矣。我沙門
嘗遭滅物絕倫之謗。葢沙門或舍來耜。或舍舟車
負販。兒童時或一字不到眼。或長而茫失。即天資
近古。懵無證據。其舍丹鉛服三事衲者。始不過舉
鄒魯之聖經。為富貴之先導。經云。愛親者。不敢惡
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又云。言滿天下無口過。
行滿天下無怨惡。不體聖心。則章句而已矣。我沙
門半月半月。誦梵網心地品。一則曰慈悲心。孝順
心。二則曰孝順心。慈悲心。非慈悲孝順。則非正語
正見。自非正語正見。安能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
哉。世尊道成。先度父母。古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
年之非。弘儲明年甲辰六十。較古人十年。而孔子
七十二制孝經。告備於天。假我數年。庶幾言立。則
[001-0081a]
弘儲不敢自必也。


王遣其族五百貴子從佛出家。


佛從弟阿難白佛。願垂剃度。佛令著袈裟衣。成僧
寶已。次第禮諸沙門。至優波離。心自念言。是我家
僕不能為禮。佛告之曰。學道唯論前後。不問尊卑。
佛法猶如大海。悉受萬川四流。不避汙淨。宜棄自
大。折驕慢幢。阿難受誨。心淨如空。稽首作禮。天地
大震。眾會同歎。善哉善哉。為道等心。除自高意。


佛往摩竭提國。


佛為摩竭提國瓶沙王說法。王以竹園精舍供佛。


佛勅竹林住持舍利弗統之靈山住持大迦葉統之。


佛勅目連取羅雲出家即羅睺羅。佛之子也


甲午十五年。


乙未十六年。


佛復還王城。


為釋種說法。八萬四千人。皆證初果。


丙申十七年。


丁酉十八年。


戊戌十九年。


佛還王宮省父病四天王等赴喪。


淨飯王臥病。思見佛及羅雲等。佛在靈鷲山。天耳
遙聞。知父命將終。告勅阿難羅雲等。父王淨飯。今
得重病。應往覲省。即放光明。光照一切。及王之身。
王蒙光觸。如栴檀風。吹悅身心。患苦頓息。知佛當
來。見斯光瑞。王見佛來。敬意踴躍。不覺起坐。佛告
[001-0081b]
父王。莫復愁悒。父王道德純備。無有缺減。命雖欲
終。當生淨域。時佛出金色臂。伸手舒光。著王心上。
王合掌。心禮於佛。便爾命終。諸釋眾臣。以眾香汁。
沐浴王身。飾以白㲲。及諸繒帛。斂以金棺。奉置七
寶莊校獅子座上。燒首散華。垂覆真球羅網。佛共
難陀。於座之前。肅恭而立。阿難羅雲。居棺之後。即
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欲界一切諸天。與無
數百千眷屬。俱來赴喪。四方天王。統諸鬼神龍眾。
百千萬億。伎樂如雲。俱來赴喪。皆共發哀。舉聲啼
哭。時難陀等。白佛長跪。願欲擔棺。佛念當來。世人
兇暴。不孝父母。不報育養之恩。為是之故。躬行法
化。自欲擔於父王之棺。時四天王。竊共思議。佛為
三界中尊。一切之父。雖躬行化。云何擔棺。俱共長
跪。同白佛言。我等是佛弟子。從佛聞法。成須陀洹。
我曹宜代世尊。擔父王之棺。佛聽許之。四王肩棺。
舉國悲仰。佛執香爐。在棺前導。威光益顯。如萬日
照臨。詣於墓所。靈鷲山中。有千羅漢。乘空而來。稽
首白佛。欲勅何事。佛勅往大海渚。取妙栴檀。以為
香薪。香薪積已。金棺置上。舉火焚之。佛為四眾說
法。令出生死。遠離欲火。悟世無常。發心求道者。不
可勝計。爾時諸王。各持五百乳瓶。以用滅之。競共
收骨。盛置金函。以起塔廟。而供養之淨飯王生淨居天


明教嵩終孝章曰。父母之喪。沙門服衰絰則非所
宜。當服大布。過斂。則以時往其家。送葬。或扶或導
[001-0081c]
三年必心喪。靜居修行。以贊父母之冥。遇喪期忌
日伏臘。必營供祀誦。居師之喪。必如喪其父母。稟
戒十師之喪。則有降殺。觀佛泥洹之時。大眾撫膺
泣血。吾徒臨喪。可不哀乎。


宗統編年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