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53 續高僧傳-唐-道宣 (TKD)


[32-1165b]


唐京師弘福寺釋智首傳一
唐京師普光寺釋慧璡傳二滿德眞*善*敬道
唐相州日光寺釋法礪傳三
唐京師普光寺釋玄琬傳四
唐蒲州仁壽寺釋慧蕭傳五
唐京師普光寺釋慧滿傳六
唐箕山沙門釋慧進傳七
唐幷州義興寺釋道亮傳八道胄
唐蘇州通玄寺釋慧旻傳九
釋智首姓皇甫氏其源卽安定玄
晏先生之後也家世丘園素居物表隨
官流寓徙宅漳濱而幼抱貞亮夙摽
雄傑髫年離俗馳譽鄕邦初投相州
雲門寺智旻而出家焉旻亦禪府龍
驤心學翹望卽稠公之神足也以首
歲居學稚且略禁科權示五門擁其
三業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覽屬辵
教戒爲師本定慧衆善自此而繁義
理而符敢違先誥所以毎値律徒潜
[32-1165c]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二張承聲
諮問隨聞弘範如說修行由是五衆
分*莫不就而請謁俄而母氏辭世
復入道門名爲法施住於官寺深修
八敬遵重五儀志欲預有制門誓願
奉而氶則然尼衆在道染附情深戒
約是投率多輕毁而施割愛從道履
正拪心威服尼流聲高魏土自玄化
東被未有斯蹤以首膝下相親素鍾
華望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乃啓
旻授其具足而未之許也便内惟正
撿外訊儕章恭附遵修緝諧倫伍旻
察其儀軌默而識之知其風骨堅深
乃許其受戒首以緣成之法事假明
賢恐薄墜行門便有淪道器乃周訪
鄫衞盛德勝人不累年期必邀登計
時過三載方遂素懷二十有二方禀大
戒雖從師授而得否未知乃於
古佛塔前請祈顯證蒙降佛摩頂身
心安泰方知感戒有實自尒旦夕諮
訪挺出恒標雖教所未聞而行儀先
備及尋律部多會其文明若夙知更
陶神府其有事義乖滯者皆汱澮相
融冥逾合契後聽道洪律席同侣七
[32-1166a]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三張承
**百鋒穎如林至於尋文比義自言逈
拔及玄思勵勇通冠羣宗剛正嚴
明風颷辵緖者莫尙於首矣故未至
立年頻開律府㦤德敏行咸共器之
靈裕法師道振雄伯範超倫等親管
緇屬預在下筵時共美之重増榮觀
會隋高造寺遠召禪宗將欲廣振律
詮流暉帝壤若不附定通戒行學無
歸遂隨師入關止于禪定解旣冥通
聲光三輔初逵天邑具覽篇章便更
愽觀新解潤以前聞有識悟其玄規
更開講肆旣副本願登卽然之毎曰
處衆敷弘餘時却掃尋閱於是三
藏衆經四年考定其有詞旨與律
相關者並對踈条會其前失自律
部東闡六百許年傳度歸戒多迷體
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見紛其交雜海
内受戒並誦法正之文至於行護隨
相多委師資相襲緩急任其去取輕
重㸦而裁斷首乃銜慨披欝徃徃發
蒙商略古今具陳人世著五部區分
鈔二十一卷所謂高墉崇映天網遐
張再敞殊文統踈異術羣律見翻
[32-1166b]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四張承
四百餘卷因循講解由來一乱今並
括其同異定其廢立本疏雲師所撰
今纘兩倍過之故得諸部方駕於唐
衢七衆周睇於貞觀者首之力矣但
關中專尙素奉僧祗洪導律師創開
四分而兼經通誨道俗奔隨至於傳
文律儀蓋蔑如也首乃播此幽求便
卽對開兩設沈文伏義亘通古而未
弘碩難巨疑抑衆師之不解皆摽宗
控會釋然大觀是由理思淹融故能
統詳決矣使夫持律之賓曰塡堂宇
遵亦親於法座命衆師之相成之道
不忘弘讃之功靡替遂得知歸秦土
莫不宗猷法鏡始於隨文末紀終於
大漸之前三十餘載獨步京輦無敢
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見迹
行徒知名唐世者皆是首之汲引寔
由匡弼之功而復毎昇法宇規誡學
徒微涉濫非者爲停講坐或有墯學
者皆召而誨喻聞者垂泣無不懲革
大業之始又追住大禪定道塲今所
謂大捻持寺是也供事轉厚彌所辵
削顧以道穆帝里化移關表舊土凋
[32-1166c]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五張承
**喪流神靡依乃抽撤什物百有餘
叚於相州雲門故墟今名光嚴山寺
於出家受戒二所雙建兩塔鎣以珠
寶飾以丹靑爲列代之儀表亦行學
之資據各銘景行樹于塔右貞觀元
年有天竺三藏大賷梵本擬譯唐文
乃詔所司搜揚英逵僉議所及遂處
翻傳其有義涉律宗皆諮而取正至
于八年上以聖善早喪遠感難陳雖
化滿天下而罓極之情未展奉爲太
穆皇后於宮城之西造弘福寺廣
延德望咸萃其中恐僥倖時譽妄豋
位席以首道素嚴正不濫邀延百辟
上聞召爲弘福上座卽捻綱任採櫂
僧倫其有預在徴迎莫不諮而趣
舎使夫衆侣雲會等齅如蘭不肅成
規流芳不絕自爰初開講誓窮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始於漳表終至
渭濱隨方陶誘恰窮本願慶本所念
未幾而終詳諸物議可爲知命以貞
觀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宿疹再加卒
于所住舂秋六十有九皇上哀悼下
勅令百司供給喪事所湏務令周備自
[32-1167a]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六張承
隋至唐僧无國葬創開摸揩時共重之
㒒射房玄齡詹事杜正倫幷諸公卿
並親盡哀訴崇戒範也至二十九日裝
辦方具時惟炎夏而屍不腐臭衆共
嗟之斯持戒力也諸寺門學競引素
幢充諸街巷官給地十畝於京城西
郊之龍首原縣夫三百築土墳之種
栖千株于今茂矣慕義門學共立高
碑勒于弘福寺門許敬宗爲文初律
師弘化終始有聞慱見之舉通古罕
例自講士交競救習昔傳讎勘羣宗
多乖名實非夫積因徃世故得情唘
天乘數百年來收宗始定兼勤於聽
說重於行事隨務造儀皆施箴艾毎
於晦望說戒先具法物花香交飾鎣
發堂中預在聽徒合掌跪坐一衆兢
竦終於前事說欲陳淨偏所誡期毎
講出罪濯諸汶累故持律之士多徃
參焉自終世後此事便絕余嘗處
末座向經十載具觀盛化不覺謂之
生常初未之欽遇也乃發憤關表具
覿異徒溢目者希將還京輔忽承卽
世行相自崩返望當時有逾天岸嗚
[32-1167b]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七張承
呼可悲之深矣
釋慧璡姓吴楊州江都人也母懷之
時卽祛嗜欲辛腥俗味眇然不顧識
者以爲兒之所致同身子矣及年七
歲心慕緇徒道見沙門尋而忘返親
欣其信仰也遂放依榮法師而出家
焉孝謹天然罓由師訓隨従奉敬初
无乖越毎従榮遊履諸寺一無敢出
離便於榮所臥床下席地而伏斯例
非一聽榮攝論大悟時倫卽而講說
嗟賞者衆談吐清雅妙會物情於仁
壽年中従榮被召入於禪定及具戒
後專精律儀聽遵律師講凡二十遍
又聽首律師數亦相及謙弱成治豎
論不言講揚攝論方敷律相時以其
寄大乘而弘行範也大業末曆郊累
多虞禪定一衆雅推璡善能御敵乃
捻集諸處人畜普在昆池一莊多設
戰樓用以防擬璡獨號令莫敢當鋒
時司竹羣賊鼓行郊野所至摧殄無
抗拒者兵臨莊次意在誅蕩璡豋樓
一望但見張旗十里乃收束弓刀反
縛奴僕大設餚饍廣開倉廩身先入
[32-1167c]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八張承陳
勞問軍主引至莊中命令就坐旣見
盛設相與開顏各執璡手健道人也
飽噉而旋惟取牛十頭擬勞軍士牽
至中道璡復従乞以銜前顧皆用還
之所以義寜之初通莊並潰惟有禪
定如舊無損卽深明機要善逵開遮
一人而巳加又偏工巧性無施不可
或莊嚴彩飾或丹靑輪奐或裁縫服
翫或驅筞人物衆兼四百通用推賢
至於誦說戒經清音流靡由來怠墯
者聞璡說戒皆來坐聽竦耳峻坐畏
其聲止貞觀之初任雲花寺上座常
弘攝論化開律部晚又下令徴入普
光綱理僧倫大小清穆以八年冬終
於此寺舂秋五十餘矣時又有沙門
滿德善智眞㦤敬道者同璡所學慕
義朋従德慧悟天開談說弘畼智慱
解深奥情欣護法㦤導說有功化行
多阻道抱素自資性存經
史多従物故㦤獨存焉揚敷京輦釋
法礪俗姓李氏趙人也因官遂家于
相焉生而牙齒全具迄于終老中無
齔毀堅白逾常豋年學位便欣大
[32-1168a]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九張承
法初歸靈裕法師卽度爲弟子風素
翔郁威容都雅言議愽逵欣尙玄奥
受具巳後敦愼戒科從靜洪律師諮學
四分指撝刑網有歷年所振績徽猷
譽騰時類功業旣著更師異軌又従
恒州淵公聽集大義乃周兩載統略
支葉窮討根湏當卽簙引所聞開講
律要詞吐簡詣攻難彌堅故得隣幾
獨絕尤稱今古末又徃江南遊覽十
誦而盛專師授討擊未資還返鄴中
適緣開導屬隋煬道銷岳瀆塵擾
聽徒擁戢諮逮無因唐運初基法門
重闢會臨漳令裴師遠夙承清訓預
展法筵請礪在縣敷弘相續綿積累
載開悟極多四方懷道霄興命駕解
契昇堂行敦入室礪以初學舊習委
訪莫歸若不流于文記是則通心無
路乃開拓素業更委異聞旁訊經論
爲之本疏時慧休法師道聲遠被見
重世猷讃擊神理文義相接故得符
釆相照律觀高邈休有功焉以貞觀
九年十月卒于故鄴曰光住寺舂秋
六十有七前後講律四十餘遍製四
[32-1168b]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十張承
**分疏十卷羯磨疏三卷捨懺儀輕重
叙等各施卷部見重於時時衞州道
爍律學所崇業駕於礪爲時所重矣
釋玄琬俗姓揚弘農華州人也遠祖
因從今居雍州之新豐焉靑襟悟道
履橾冲明志在學年方遊法苑事沙
門曇延法師延震嶺宏摽辵教法主
隋文欽重立寺處之具見別傳而琬
位居入室恭恪據懷及進具後便隨
洪遵律師伏膺四分冠冕遮性鎔汰
持犯涉律三載便事敷演使於後進
樂推前英歎美乃旋踵本師涅槃眞
體捃掇新異妙寫幽微又欲欽佩唯
識包舉理性於曇遷禪師禀學攝論
幷尋閱衆鋒窮其心計法華大集楞
伽勝鬘地論中百等並資承茂實研
覈新聞環修彌討其際搜會擢其玄
理然顧福智相導有若輪馳慧業略
剖於終摽樹創開於始永惟延師存
曰願造文六釋迦經略未圓奄便物
故誓志營復克遂先摸於仁壽二年
提洽有緣便事鑪錘寺乃京皋衝要
峙望歸心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32-1168c]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第十一張承
當時空色清朗果曰流輝上天雨花
狀如雲母滿空飄灑終墜像前僚庶
嘉其罕逢法屬慶斯榮瑞及開摸之
後雅相逾圓卽爲關輔棟梁金像之
大有未過也今在本寺毎於靜夜清
朝飛流八音之響而不測其來至又
造經四藏備盡莊嚴諸有繕寫皆資
本據又以二月八日大聖誕沐之晨
追惟舊緖敬崇浴具毎年此旦建講
設齋通召四衆供含悲敬辦羅七物
普及僧儔又常慨運巨象未有虧歸
禁至於授受遮難滋彰乃鎣飾道埸
尋諸懺法毎舂於受戒之首依二十
佛及千轉神呪潔齋行道使彼
毁禁之流澄源返淨登壇納法明白
无疑並傳嗣于今住持不絕従此而
求可謂護法菩薩也而重法尊行晨
夕相仍若値上德異人必揖對欣振
諮承餘令雖聞同昔習而翹仰如新
斯後巳謙光罕有蹤矣逮貞觀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有勅召爲
皇太子及諸王等受菩薩戒故儲宮
以下師禮崇焉有令造普光寺召而
[32-1169a]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二第十二張承
**居之供事豐華廣霑會響又別勅延
入爲皇后六宮幷妃主等受戒椒掖
問德禁中授納法財曰逾塡委而欽
若自守不顧有餘䞋施所資悉營功
德尋有別勅於苑内德業寺爲皇后
寫現在藏經當卽下令於延興寺更
造藏經並委其監護琬以二宮所寄
惟谷其誠袛奉不難義湏弘選自周
季滅法隋朝再興傳度法本但存卷
秩至於尋撿文理取會多乖乃結義
學沙門讎勘正則其有詞旨不通者並
諮而取決故得法寶無濫於疑僞迷
悟有分於本未綱領貞明自琬始也
昔育王再集於周時今琬定宗於唐
世彼此誠異厥致齊焉然其匠訓於
世三藏含之偏以苦節自修德以律
儀馳譽言爲世範緇素攸歸華夷諸
國僧尼從受具戒者三千餘人王公
僚佐爰及皂隷從受歸戒者二十餘
萬左僕射蕭瑀兄弟人倫藻鏡夂猒
時煩毎諮法華會三之旨龍樹明中
之教沉吟移景奉佩而旋右㒒射杜
如晦臨終委命召爲歷劫師資大
[32-1169b]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十三張承
將軍薩万徹昆季幷及母氏並欽崇
戒約蔬素形終普光道岳法師解洞
幽關辯開慧府敬奉戒香行菩薩道
而汲引亡疲弘務終曰因之革勵修習
者計非恒准故京輔士庶繼踵煙隨
礼供相尋曰盈廚庫時有巫覡者云
毎至授戒說法異類鬼神諸方屯聚
如承受相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平
琬以戒酄之至物我同欽義等風行
事符草偃乃致書皇太子曰元正告
始景福惟新伏惟殿下膺時納祐罄
無不冝但琬夙縈沈痾不獲奉慶蒙
降逮問無任荷戢感顧恩隆罓知攸
厝今略經中要務卽可詳行者四條
留意尋撿永綏寶祚初酄行慈引涅
槃梵行之文令起含養之心存兼濟
之救也二減煞者引儒礼无故不煞
牛羊者皆重其生去其濫逸也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
其冝見其生不忍其死聞其聲不食
其肉此卽上帝悼損害之失樹止煞
之漸也故佛經有恕已之喻誡之煞
打諸事也琬聞東宮常膳曰多烹宰
[32-1169c]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十四張承
**審如所承誠有大損殿下以一
身之料遍擬羣僚及至斷命所由莫
不皆推殿下所以長懷夕愓望崇慈
恕自今以徃請少煞生東宮内外
咸減肉料則曆長命久仁育斯隆三
順氣者如經不煞曰仁仁主肝肝者
木也舂陽之時万物盡生冝育羣品
用答冥造如其有煞是不順氣殿下
位處少陽福居舂月行慈以和正氣
施惠以保天齡請年別舂季斷肉
煞愍彼含育順此陽和四奉齋者如
經年三月六能潔六根便資五福伏
願遵行受持齋戒何者今享此重位
咸資徃因復能進德崇善用成其美
則善知識者是大因緣玄琬道德踈
微曲蒙願眄謹率聞見敢塵聽覽豋
卽答曰辱師所示妙法四科循覽周
環用深銘佩法師早祛塵累遊神物
表闡鷲嶺之微言探龍宮之秘藏洞
開靈府凝照玄門固以高步彌天鄰
幾初地遂能留情愽施開導蒙心理
實義周詞華致遠包括今古網羅内
外訓誘之至審諭之方縦聖逵立言師傅
[32-1170a]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十五張承
**弘道亦未足髣髴要津擬儀高論但
行慈減煞順氣奉齋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謹當緘諸心府奉以
周旋永籍勝因用期冥祐餘文不載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類九年下詔斷
煞起於三月盡於五月琬以仁育兼
濟乃上啓更延帝又特聽盡于歲暮
貞觀十年杪冬遘疾知歸後世又致
啓東宮累以大法又上辵封表於帝曰
玄琬聞眞容晦迹像教凌遲无不假
緇素以住持設内外而爲護遂得法
雲再潤慧曰重輝光叶万乘紹隆千
載竊尋住持之理義有多門弘護之
方教乃非一若不依佛取捨仍恐賞
罰乖宗如其准教驗時是則簡敬當
理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聞徹闕庭塵勞聽覽琬等僧徒無任
慚懼但恐餘年昏朽疾苦相仍弱命
不存洪恩未答遂於經中撰佛教後
代國王賞罰三寶法及安養蒼生論
幷三德論各一卷伏願聖躬親降披
覽陛下廣開上書之略兾納芻蕘之
言謹獻秘要之經請詳金口之教但
[32-1170b]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十六張承
琬忝當傳法庶無匿教之諐扶劣署
封以酬終後之事不勝戀仰謹奉經
以聞又辵誡門人在於道撿言極詳
切讀者垂淚又云餘廕施諸衆生餘
骸依古焚棄制服喪臨一無預懷遂
以臘月七日卒於延興寺房舂秋七
十有五道俗失依皇儲哀慟天子下
詔曰玄琬律師戒行貞固學業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羣品不幸沒世
情深惻悼賜物如別齋殯所須事由
天府舂宮㦤戚卿相重臣並捨金貝
榮嘉賵贈營助追福曁于百曰特進
蕭瑀太府蕭璟宗正李百藥詹事杜
正倫等並親奉戒約躬盡哀礼後旋
殯山寺幢蓋相映香花亂空従者如
雲衆盈數万前儐逵于終南後塵猶
繼于城闕四十里閒皁素充道皆云
我師斯亡戒業誰保故爲時宗如此
也弟子等五百餘人奉遵辵旨爾時
雲高風靜水淨油香七衆彌山一心
悲結乃命下火依法闍維薪盡灰飛
廓然歸本仍於焚所建佛塔一區用
津靈識儀像存焉東宮洗馬蘭陵蕭
[32-1170c]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十七張承
**鈞制銘宗正卿李伯藥製碑立
于塔所時爲冠絕初琬自始及終意
存弘濟生善福智無不綴心武德之
初時經剝喪粒食勇貴客僧無託乃
自竭餘力行化魁豪隨得貨賄並充
供給曰到寺廚親問豐約故主客同
慶焉又像季澆漓多輕戒律乃以
軌物引諸法屬親執經文依時附聽
乃經十遍遠嗣先塵智首律師德光
榮問於帝京者寔資成贊能扇芳風
自見令逵罕能推挹如此人矣故使
唐運搜舉歲拔賢良多是律宗實由
琬之篤課也而容範端肅聲氣朗峻
預瞻敬者莫不懍然故圖象厥相猶
令人畏者弟子僧伽俗姓元氏清悟
寡嗜欲常隨琬導物而立志貞正機
諌變適不犯顏色以味靜爲宗又不
希人世依閑業道是所謀焉臨終清
嗽歛容明誨而卒豈非師
資謙德能世其塵而恨其早卒清規
未遠釋慧蕭俗姓劉本彭城人世家
徒于許州之長葛故又爲縣人焉弈
葉以衣纓稱士大未十八爲書生聰悟敏
[32-1171a]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十八張承
**逵善說詩禮州郡以明經舉之非
其所好遂入嵩高山求師出家强識
前聞而以戒行見稱耆舊明逵相謂
曰若人如此必今代之優波離也開
皇初遊學鄴城愽綜經律乃貫練衆
部偏宗四分聞泰山靈巖寺幽拪潔
行之宅也乃往從焉後以和上年衰
復還中嶽于時隋祖創業四海爲家
故得縱任往還無所拘礙時龍門沙
門明朗河東持律之最承蕭道聲藉
甚不遠從之朗雖年齒隆蕭而卑身
礼事並深相悦服道合欣然淹留歲
序請歸河曲蕭亦不滯物我相與同
行住于龍門之定林寺歷緣山水居
隨所好尋訪同志不憚危險馬頭山
有僧善禪師聚徒結業従而習定時
還朗寺弘畼毗尼仁壽中頻向黃類
山依巖夏坐有亡命者因事投焉不
忍遣之留匿經久後以事發引
蕭爲侣所在督課追徴赴獄會朗善俱
亡又兼匿罪便振錫徂南路經蒲坂
時沙門道積神素道傑等晉川英彥
素與周旋留連累載屬隋煬墜歷法
令滋彰
[32-1171b]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十九張承
藏匿嚴科殊爲峻刻蕭以許身爲道
隨務東西名貫又除拪遁幽阻自中
條王屋巨壑深林無險不登若遊庭
戶逮中原版蕩妖氣一亂河東郡丞
丁榮敬服德音招住仁壽長弘律藏
學者肩隨義寧中被擁西城不虧講
業及後安靜彌崇法會蒲陝晉絳五
衆師焉以貞觀十四年終于仁壽舂
秋七十有三自蕭服心戒業演導爲
宗友接朋勝時無與貳毎念朗善遊
好不覺涕之無従不能裁止便豋朓
而慟斯重交募善爲如此也曾講涅
槃僅十許遍猶恨大乘無功遂翫讀
華嚴於數年閒口不輟音文不釋手
有請蕭爲方廣講主乃止之曰吾尙
未解經意安可講手時以爲貞而且
諒又懼悞諸後學云
釋慧滿姓梁氏雍州長安人也父粲
曆仕隋唐爲海疊諸州刺史滿生年
素潔履正摽宗慈濟含育殆非修學
世俗餚饍見便寒悚僧儀道具覩卽
欣仰年甫七歲卽樂出家二親素奉
佛宗不違其志父臨海州有勅聽度
[32-1171c]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二十張承
**便蒙剃髪隨父還京住大興善
爲仙法師弟子仙名望京邑識悟有
従旣道俗洽聞故父親付屬後攜住
仁壽宮之三善寺及大業之始又住
大禪定焉進戒奉業於智首律師明
愼威儀學門推揖思擇理味以逵曙
爲恒而勤於政事樂行酄勉毎値立
界施則唱白科舉身先衆侣諮考疑
議至於受戒緣集難遮多少教授獨
斷成不眇然滿乃預令識相提撕抵
掌致有臨機忘逸徃徃徴正時共重
其詳審敬其成進也遊講四方不拘
世累貞觀三年嘗於邑城魏兵曹家別
院講羯磨法所居草室忽爲火燒風
焰俱盛將延西及滿索水潠之因卽
風迴火滅得無燒爇斯戒德之威頗
難登繼至七年令造新寺通選大德
以滿行績前聞引之令住其年奉勅
令任弘濟寺上座專弘律訓獎導僧
徒丞有成規旁流他寺有集仙寺尼
素無慧解妄有師習鑄老子眞人等
像私自供養幷廣召黃巾在堂慶度
滿與諸僧同預齋集旣屬此事公呵止之
[32-1172a]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一張承
連告大德顯行擯罰又追取道像入
太原寺攺成佛相用誡餘習昔周趙
王治蜀有道士造老君像而以菩薩
俠侍僧以事聞王乃判曰菩薩巳成
不可壞天尊冝進一階官乃迎于寺
中攺同佛相例相似也又尼慧尙者
僥倖一時宮禁還徃會高祖昇遐離
宮京置乃以尙之住寺擬設皇靈尙
卽取僧寺爲尼所住事違正勅莫敢
致詞滿遂搆集京室三綱大德等二
百餘人行於擯黜云自佛法流世未
有尼衆倚官勢力奪僧寺者旣是非
法冝出衆外不預四衆還徃及諸
事若有與尙衆言論者亦同此罰制
令旣行是非自顯慧尙不勝其責連
訴東宮幷諸朝宰有令遣詹事杜正
倫解其擯事僧衆旣集多従情議滿
曰殿下住持正法慧滿據法情理今
則違理附情此則規摸一亂擯本治
罪罪仍未悛據此而詳未敢聞旨便
捉坐具逡廵而退時衆懼加威權便
同解擯滿聞之嘆曰余伴旣少難可
重治且不同解示知乖相耳尙後謝
[32-1172b]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二張承
**過滿終不顧及駕廵東部下勅李衆
在前滿集京僧二百人詣闕陳諌各
脫袈裟置於頂上擬調逵之行五法
擧朝目瞩不敢通表乃至關首重勅
方迴常安弘濟集徒講說成匠晚秀
有鄰聲釆又願生安養浴僧爲業學
安公之芳緖也煢煢惻惻兢兢自厲
以貞觀十六年四月二十日遘疾知
當後世勅出什物並屬三寶正坐繩
牀自加其膝召諸寺衆人各執別氣
従下上漸至于心言晤答對初無昬
昧煖氣至口奄尒而終舂秋五十有
四焚于終南龍池寺側餘骸並化惟
舌不灰更足薪火經于累宿色逾鮮
赤遂瘞于山隅京師淨住寺惠昂爲
之銘頌見于別集製四分律疏二十
卷講四十餘遍
釋慧進姓鮑氏潞州上黨人弱歲辭
親慕従緇侣修習戒撿極用偏功將
欲剪削父母留戀遂停俗里以仁孝
見知年至三十鄕閭覿其精苦潔身
斷愛無思妻累乃共白其所親委其
元度方任出家住州治梵境寺旣受
[32-1172c]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三張
承具巳聞說受淨衣毛嗇然重問持
犯又闕諮悟承鄴下講律徒侣僅千
欣喜滿懷以律假緣求非文不合因
卽閉關自讀八十餘遍行要耳目頗
亦具贍而義理由蹤必徒師受便往
相州洪律師所一坐伏聽不移其席
乃經八遍中靜緣務相續而聽又經
八年尒後栖遑隨師南北或山或世
遊採經論用裨律宗略計前後四分
一宗百二十遍幷覆尋讀强三百遍
自有同塵專志累功罕儔其疋隋文
求曆有同寺僧弊進學業匹難齊競
陰而嫉之進曰相與出家同遵律業
潜加蠅扇豈不以身名致嫌乎昔聞
無諍行者惟在空生聖立芳規義非
自結余雖不敏請從雅喻卽曰往謝
擲棄公名揭幞而出衆有止之進曰
余不滯於去留也爲緣故耳因逖聽
諸方勝徒名地五臺泰岳東川北部
常山鷹門隨逐禪蹤無遠必届沙門
慧瓚道王朔川又往投焉定師宗傅
及瓚入關遂往箕山訪蹤巢許巖名
便利有古寺焉掃以居之足不下溪三
[32-1173a]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二十四張承
十餘載言行成範緇素尋焉舊本幽
阻由之喧泰故其法屬常以禪律繼
業以貞觀十九年正月十五日因疾
跏坐終於山舎舂秋八十有六時同
鄕沙門道瓚者善宗四分心明清亮
講解相仍具傳章鈔而形氣弘偉少
共齊倫在法住寺御衆揚化韓潞心
澤四州從範末齡風疾頓増相乖儀
節雖衣服頽陊而藥食無瑕余聞往
焉欣然若舊叙悟猶正年八十餘矣
釋道亮姓趙氏趙州欒城人十五猒
於世網投州界莎坦禪坊備禪師出
家焉備愽達洽聞兩河稱德偏弘大
論神見清遠十六登坐至於八十聲
相動物詞味無變亮奉敬諮展望預
聽徒乃令徃飛龍山誦經爲業山侣
三十並是禪蹤素少淨人惟亮一巳
旣當下位衆務同臻日別自課舂五
斗粟將及六載一時不懈徒跣三年
六時隨衆屢蒙放遣素心不從積至
七年苦歡方遂聞幷部瓚禪師結徒
開化盛宣佛法行達箕山便進具戒
漸次太原歸依慧瓚念定爲務旁慕律
[32-1173b]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二第二十五張承
**宗有嚴律師者德範可歸便從受業
因居無量壽寺焉卽嚴之所住也自
爾專攻四分無忘曰夕又從嚴往石州
聽地持論經停旣久文旨大通覆述
前解増其名實有員秀才者居幽綜
習儒敎有功從亮學於起信遂爲披
折開發慧悟抱信不移承龕律師引
徒盛講據業呂州又往從焉聽溫本
習後返住寺依時弘演唐運初開勅
爲滿師立義興寺以亮律行清顯延
而止之因常講說鎭移世續貞觀之
始出至本州欒城備公猶自在世欣
亮遠覲爲建律莚轉展相扇聲被東
夏聽徒八百請益日隆尒後頻開律
府計不在數成講學士四十餘人幷
部法興出自此矣至今貞觀十九年
舂秋七十有七見處義興當途御法
有學士道冑者生自上黨僧貫太原
聽涉有功偏能持忘披覽章疏卽就
敷揚今住京寺時時揚化
釋慧旻字玄素河東人志用方直橾
行不羣仁愛汎洽禀自天性道振三
吴名流七澤情好幽居多處巖壑九
[32-1173c]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二第二十六張
承歲出家勤精潔業誦法華經朞月
便度十五聽法迴向寺新羅光法師
成論率先問對秀逸玄賓命覆幽宗
耆宿同悦年十七赴請還鄕海鹽之
光興寺講法華經聽衆雲翔咸陳嘉
瑞異香彈指屢結空中受具之後從
竹園寺志律師禀承十誦文理精通
傍訊諸部志公將漸學徒用委喪事
云畢東入會稽至剡礼石佛天台遊
講肆數年還吴止通玄寺結徒厲業
一十七年不出寺門無窺別請元始
要終布衣蔬食慶吊旣絕談謔斯亡
屬隋末崩離吴中飢饉道俗逃難避
地東西乃守死不移禪誦無輟鳥集
无擾獸羣不乱蘇州摠管聞嗣安迎
請出山固辭不往重使再請不獲而
赴時刺史李廉薛通王榮等深相器
重永崇供覲而懷志拪隱終日慼慼
聞公通鑑不可奪也乃送入華亭谷
幹山立寺行道數年地惟下濕蚊蝱
甚多恐致損傷將事移止大唐開化
法事廣流更入海虞山隱居二十餘
載遠方請業常百餘人地冝梓樹酄勵
[32-1174a]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七張承裁植
數十萬株通給捋來三寶功德中年
別於南澗止一草菴兩兎一彪相親
同止内外盤遊無相淩惱至於禽獸
神祗請受歸戒叙其事績未可具也
蘇州都督武陽公李世嘉遣書降使
頻請不赴貞觀十九年刺史江王
國度人行道之次請令出山王欲受
戒施衣傳諸香供並固讓諸德不授
不納辭退山泉逍遥自翫凡講經律
菩薩戒成實論數各有差古律舊疏
有漏失者皆刪正而通畼焉著十誦
私記十三卷僧尼行事二卷尼衆羯
磨兩卷道俗菩薩戒義疏四卷受業
學士傳化者二十餘人以貞觀未年
八月十一日旦終於所遁舂秋七十有
七未終三日異香滿寺舉衆恠問曰
吾後日當去矣生死人之常也寄世
本若行雲愼無哭泣各念無常早求
自度喪事殯葬律有恒儀碑誌飾詞
一不湏作能依此訣吾何言哉斯固
臨終不撓可謂堅貞者矣試爲
論曰自法王之利見也將欲清澄二
死翦除三障所以張大教網布
[32-1174b]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二十八張承
諸有流雖復惑累増繁起惟三業隨
業設教三學興焉戒本防非諒符身
口定惟靜乱誡約心源慧取閑邪信
明殄惑三法相假義刑聖量是故論
云戒如捉賊定是縛賊慧如煞賊賊
謂煩惑不可卒除功由漸降故立斯
旨莫非戒具定修深知障惑明智觀
察了見使緾我倒旣銷諸業不集推
其本也則淨戒爲功舉其治也則正
慧爲德經美能生豈不然矣是使五
乘方駕於戒道衆聖肩隨於行衢乘
福祜於四生廣紹隆於万載非夫戒
德何以懋哉奥自金河累言爰始靈
山集法時遵厚味道被淳源雖復設
教不倫㸦裁輕重奉者無乖會聖體
意兩不相非然夫上座大衆創分結
集之塲五部十八流宗百載之後備
列前傳部執等陳自律藏久分初通
東夏則薩婆多部十誦一本最廣弘
持寔由靑目律師敷揚晉世廬山慧
遠讃擊成宗爾後璩穎分騼而命路
祐瑗波騰於釋門澄一江淮無二奉
矣而恨受遵四分隨依十誦可爲商
[32-1174c]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二十九張
承**之其次傳本則曇無德部四
分一律雖翻在姚秦而創敷元魏是
由赤髭論主初乃誦傳未展談授尋
還異域此方學侣竟絕維持逮及覆
聰方開學肆有宋文世彌沙塞部
五分一本開譯楊都覺壽所傳生嚴
其筆文極鋪要深可弘通郢匠輟斤
流味無曰可爲悲夫雖聞海濱披述
汾願剖詞豋徃搜求名實乖爽可惜
華典虛度神州迦葉辵部解脫一本
梵葉久傳無人翻度惟出戒本在世
流通等聚餘宗更無異轍世諺妄習
偏備愚叢婆麤羅部律本未傳藏中
見列僧祗部者乃是根本大衆所傳
非是百載五宗生也統叙五部支分
此方巳獲其四若據攝末従本則二
部是其所宗此方巳獲其一自餘羣
部多是西域賢聖纘述行事其中聚
類自分區別緣叙難裁略言之矣惟
夫慧曰巳沉法流方被衆行之重無
越斯經諒由附相束情心事易准動
靜科據眞契威容凡愚妄習覩相弘
善故律緣制斯致罕乖試詳講導開土持奉
[32-1175a]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三十張承
明人見想紛馳㸦程神略部別廢立
取捨難恒學觀未張易爲開舉何以
明耶至如受具一法三聖元基部各
陳要具舒隨相異宗會受事類星張
當受明隨同猶合契考夫行事之士
則鄕壤部分窮其受戒之源宗歸四
分今則隨學陳相不祖先摸抑斷是
投妄情斯託可謂帥資訓缺教授無
功亦是願行道殊機見㸦僻斯之糅
雜二百餘年豈不以傳通失人故使
頌聲流鄫今則混一唐統普行四分
之宗故得終始受隨義難乖隔攝護
雖廣其源可尋自初開律釋師号法
聰元魏孝文北臺楊緖口以傳授時
所榮之沙門道覆卽紹聰緖纘疏六
卷但是長科至於義舉未聞于世斯
時釋侣道味猶淳言行相承隨聞奉
用專務拪德不暇旁求魏末齊初慧
光宅世宗匠跋陀師表弘理再造文
疏廣分衢術學聲學望連布若雲峯
行光德光榮曜齊日月毎一披闡坐
列千僧競鼓清言人分異辯勒成卷
袠通号命家然光初禀定宗後師法
[32-1175b]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三十一張承
**律軌儀大聖徽猷具焉所以世美斯
人行解相冠誠有徒矣有雲暉願三
宗律師躡踵傳燈各題聲教雲則命
初作疏九卷被時流演門人備高東
夏暉次出疏略雲二軸要約誠美蹊
俓少乖得在略文失於開授然雲勇
於義宗談叙誠愽暉則覈切詞相法
聚推焉世諺首尾信探風骨汾陽法
願眄視兩家更開甍穴製作抄疏不
減於前彈糺覈於律文是非格於事
相存乎專附頗滯幽通化行幷塞故
其然也其餘律匠理洪隱樂遵深誕
等或陶冶鄫魏或開疆燕趙或導逵
周秦或揚塵齊魯莫不同師雲術齊
駕當時雖出鈔記略可言矣而導開
業関中盛宗帝里經律雙授其功可
高于時世尙僧祗而能間行四分登
座引決其従如流黥敵毎臨銜箭而
返然遵一其神志聲色不渝由是人
法歸焉可謂行之及也智首律師承
斯講授宗係盛廣探索彌深時屬雲
雷接統傳化學門遠被製述全希豈
非愽贍百家共師一軌雖欲厝筆無
[32-1175c]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三十二張
承**詞可通屬有礪亮行判爍勝
藏興或傳道於東川或稱言於南服
其中高苐無越魏都制疏乃行其緖
誠少餘則名擅一方蓋無筆記而復
化行難阻多翳時心豈不以制在篇
初故陷者惡聞其失嗚呼律爲法命
弘則命全今不欲不弘正法斯滅又
可悲之深矣觀夫定慧兩藏理在
通明戒律宗中情緾事局事則紛披
雜集前後異条開制適緣舉例寧准
論餘兩藏義在潛通逵解知微名爲
會正所以天仙小聖逗機明道㸦說
精理開明慧務俱稱至教印定成經
若據律宗惟遵佛誨大小諸聖不妄
傳揚斯何故耶良由教限内衆軌躅
常儀僧寶可欽非餘訓勖自非位極
至聖誰敢厝心是以文云吾尙不以
衆僧付於身子况餘人乎故所制重
輕皆遵成教縱有疑問還委佛通雖
著論詳述而不作是使辵言四命
戒爲大師三集法輪先弘斯典論稱
法壽豈虛也哉昔鵠樹巳前持律者
衆其中高者牛王最初徃業未夷徙居天室
[32-1176a]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三十三張承
**其次接緖号優波離五百獻功奉
持爲上致使四十餘載七衆憲章隨
犯科要多因面結至於持犯通塞徴
擧治儀皆命顯揚委其監護雖復二
十四依通傳正軓揩摸後葉必祖斯
文曁乃東川創開戒業曹魏嘉平方
弘具戒尒前法衆同号息慈師弟乃
聞纔移俗耳行羯磨也憑准法護之
宗論布薩也翻誦僧祗之戒教網初
啓隨得宗之奉可怪也西晉務法稍
漸綱猷中原喪亂于戈競接雒邑凋
殘渭陰荒燼竺護靑門之衆可卷
而懷康會黃武之徒未足收採重以
孫晧苛虐元燾不仁擁寺列兵虔劉
釋種平城之側高尙覆屍黃河之涘
梵僧捐寶投骸靡厝法律寕通時會
彌天恢張儀範僧衆常則皆約戒科
兵飢交貿網制嚴密廣如前傳所
叙故安擧三章且救時要攝緣成濟
得其務焉但教缺未弘必假傳授鼻
奈耶律初是安通文極踈略粗知大
旨審其正則誠所未聞弘在人乎安
當斯寄其後遠睿願翼咸習門風泰

[32-1176b]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三十四張承
**兩邦昌明法化誠其力矣自斯厥後
南北兩分住持位別各程綱目㸦擧
清徒故有躡嶺拪霞弘明淨地秦川
靈隱建立戒壇應供列鴈行之僧叙
戒聞重受之夏卽其事也若夫人法
交映則行解相扶有昧則絕紐當時
無得遂埋神於地故世中迷學其流
四焉試略擧之想當迷責樂大乘者
志尙浮虛情專貪附故有排委戒網
捐縱威儀見奉律者輕爲小乘毁淨
戒者重爲大道便引黃葉是眞金之
喻木馬非致遠之能訶折排拉如捐
草土皆由行缺於身塵染綱領恥巳
不逮於清達慢巳有累於嚴制遂卽
迴情學大開展心胸陵轢聲聞襃揚
菩薩通情則恐投於坑穽取解則曲
媚於門侣如斯懷挾未曰倫通以
此求心心可知矣何不廣讀大乘開
張慧路徴延聖意有附塵焉是以勝
鬘所談女人之起行也猶知毗尼卽
大乘學也時所明初心之具修也尙
識律儀卽菩薩藏何况諳達理教體
化知神解不謝於上賢行寧虧於
[32-1176c]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三十五張
承**下衆必行有乖解非解也得
語而不詳義棄智而従諸識生死無
涯之儔固難述矣流俗常事三省而
加九思出世所詮四依之與八正降
斯以徃未足言哉是以大小兩教隨
相攝修並在離著豈惟封執若存此
計與外不殊半滿經論皆陳此過戒
之受也但啓虛願之門戒之隨也湏
遵實行之務知受而不明隨修願而
無其行可謂隻輪無轉於地折翮有
墜於空信哉世有鄙斯戒者皆爲煩
累形神弊其持犯故同輕削指爲小
道小可捐也冝卽捨之矜重情多緘
言無報誠以攝御門學非戒不弘相
善住持非戒不立其猶行必涉戶言
必有由故名利將及爭位夏而斂容
師授尊摸趍壇塲而整帶豈非貪決
情勇攬戒奉以爲師行絕綱猷委戒
塡諸溝壑專志在於本毒去取匠於
方寸用斯弘濟誠未敢聞此則愛大
憎小爲迷一也若能関鍵身口附
攝持虛蕩慮知體道懷德則安遠光
馮斯其
[32-1177a]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三十六張承
通小俓委本筌而尋章句時連界繫
作別色心一行六歷之相攝名教頻
繁之包富聖列爲存道行凡學止在
聲譽於是讎討終身愽綜詞義輕蔑
戒誥陵犯色聲邪說富於脣吻邪求
滿於胸臆謂捧鉢爲鈍丁号持甁爲
豎子半月說戒惟列麤言衣鉢受持
極成煩碎遂卽顚倒形服雷鼓言聲
侮弄尊儀斜眄經律故使依藥受淨
永絕其身戒約住持生緘其口斯豈不
聞於本業也知業則不然乎但騰焰
於舌端曾未圓爲心約此則尊高矜
伐賤委本基爲迷二也若能深討使
性妙識治能念動惟是我人事對但
明塵識則未悉何賢當斯目也慧休
論士樹以風聲然其專大深小騰實
復光其美又有行福末凡禀素踈野
廣讀多誦情見特隆偏略戒科謂講
生例不如常飮淳乳飽我心神靜處
幽閑何過相及斯皆靡聞教行動事
疑遲不學無知隨念交集所以毎講
聽採坐列羣僧就務鑚研其人無幾
學猶不解况不學乎牛毛麟角頗爲
[32-1177b]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三十七張承
**近實又有成樹塔寺繕造田園舉鍤
牽材未思物命燎原漑隰豈避生靈
惟恐福業不成實未懷諸慈惻是則
不聞大聖之明誡也十誦三相正在
斯人或謂爲福行罪功過相補是又
不聞律緣之初禁也緣修佛堂方制
地戒意在隨念附相策心不惟事業
無益之咎故世思微務靜之士招引
寔希躁擾經營之夫騰擲者衆麤法
易染妙理難弘爲迷三也若能依准
教行不越常刑賢聖所同寔當弘護
至如澄寺九百神道映於趙都遠林
不刊戒德流於晉世可龜鏡矣專門
秦律之客立志貞梗之夫薄誦戒緣
粗知文句時豋元坐引衆闡揚慢水
覆心更無依學是則不聞明律之清
誡也法身成具方免師資今乃易従
止足未思弘贍魚睨雲漢爵躍僧倫
惟我律師餘皆師律顧諸經論事等
石田斜睞高名約同稊稗知法世寡
誰辯薰蕕任縦科治是非一亂輕重
由其量處禍福自其心神出語成刑
曾無再覆傳而不習孔門所輕習而
不經釋宗所誡何異讀礼而存倨
[32-1177c]
續高僧傳卷苐二十二苐三十八張
承傲誦易而忽陰陽勖哉斯言令終
冝始但以時遭像季法就澆漓律部
邪緣宗仰繁矣並由本尋學語義指
誦文掐紙籤行題鞭記掌有則依述
闕則絕言縱有異徵取通無路便言
律無正斷故是前聖開聽遂卽昌世
輕生漫行章句飮杏湯者爲清齋畜
錢寶者爲小犯坐具無勞截淨鉢量
未必姬周斯皆强於鈆刃易取思齊
其迷四也若能廣尋羣典備閱行藏
挹酌西印昭融三制臨機剖斷則文
理相循隱括舉例則物我同曉如斯
御衆世有人哉尋夫戒律之筌筌於
持犯定慧之學務在治能治則亂惑
可銷能則神機清遠餘外浮遊章句
等捐月而執指端矜誕教相同詠藥
而迷愈疾論者試開四學終墜兩迷
非言何以致詞列域心寧盡故經陳
曰種種法喻咸存離著律又述云常
尒一心念除諸蓋固復懷斯試叙微

箴銘將用體鏡如流且
復照彰于後耳續高僧傳卷第二
十二癸
卯歲高麗國分司大藏都監奉勅彫造
[32-1178a]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