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63 攝大乘論釋論-隋-世親菩薩 (TKD)


[17-0063a]
者於生死涅槃
二種平等智生此二無有差別故者
若卽於彼時故復次生死涅槃云何
得平等由煩惱爲生死煩惱法无我
菩薩通逵此法無我智生見彼諸法
皆无所有諸有生死卽是涅槃見生
死法卽是涅槃寂靜若如是有何所
得卽得於生死非捨非非捨故非捨
者由諸有生死卽是涅槃故非非捨
者捨故由於此中不染故見无所有
故若得如是亦卽於涅槃非得非非
得由彼法不異涅槃是故非得由於彼法見
其寂靜與涅槃无有差別是故非非
得釋學果寂滅竟攝大乘
論釋論智勝相勝語第十之一論
曰如是巳說寂滅勝相智勝相云何
可見三種佛身故應知是智勝相謂
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此中自性身
者卽是如來法身一切法中自在依
止故受用身者此顯諸佛種種大集輪法身
爲依止清淨佛刹中受用大乘法果
報故變化身者亦以法身爲依止處
兠率陀宮故及降生受欲攝大乘論
釋論苐九卷苐十三張與
[17-0063b]
樂出家徃外道中修行苦行正覺菩提轉法
輪入大涅槃所顯示故釋曰智
勝相此中解說卽以三身顯智勝相
自性身爲一切法自在依止受用身
者卽以前所說自性身爲所依種種
諸佛大集輪故得顯於清淨佛刹中
大乘修多羅等法爲因故得受用法
樂此爲依止復有別義爲受用清淨
佛刹故及受用法樂故以此爲依止
變化身中始従兠率陀宮乃至入涅
槃等者爲顯示同天人法以此爲依
止論曰此
中有欝陀那隋云攝持
得及自在依止與攝持差別德甚深念
業等佛身何
者爲相諸佛法身略說有五種相應
知一轉依相謂一切障染汙分依他
性滅處爲解脫一切障於一切法得
自在現前清淨分依他性顯故二白
法自體相六波羅蜜滿足得十自在謂命自在心自在衆具自在此陀那波羅蜜滿足故業自在生自在尸羅波羅蜜滿足
故勝解自在羼提波羅蜜滿足故願
自在毗離耶波羅蜜攝大乘論釋論
苐九卷苐十四張與
[17-0063c]
滿足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攝禪波羅
蜜滿足故智自在法自在般若波
蜜滿足故三无二相謂有無無二相
故一切法無所有此空相不无故有
爲无爲無二爲相非業煩惱所爲然
似有所爲自在顯示故一異無二相
於中一切諸佛依止無差別然无量
身相續證正覺故此中有偈
我取无有故依止无差別前後次第證
假名說差別性行別非虛具无初無別
非一亦非多无垢依止故
四常相謂眞如清淨爲相本願所引
佛事不休息故五不思議相此眞如
清淨唯自證知世間譬喻不可得非
分別所行故
釋曰此欝陀那偈中謂相得等此中
相者卽法身相有五種應知轉依相
謂一切障染汙分依他性滅由染汙
分依他性滅故於一切障得解脫一
切法中自在現前清淨分依他性顯
者由於一切法得自在故依他性一
分清淨性卽得顯現自法體相者謂
六波羅蜜圓滿故得法身十種自在
攝大乘論釋論苐九卷苐十五張與
[17-0064a]
此是白法體於中命自在者欲得自
身齊幾許時住卽能顯示應知心自
在者於爾許時住不爲生死所染汙
故衆具自在者謂食等十種衆具諸
佛如念卽得應知此三由陀那波羅
蜜圓滿爲因應知如偈說
諸菩薩思惟若淨若不淨一切皆成善
是爲意自在
善自在生自在由尸羅波羅蜜滿故
者攝因及所生果故又以此故身口
業自在轉應知由隨欲所生卽彼業
現前生自在者謂生處自在轉應知
由於善惡等趣隨意欲生卽能生故
尸羅因名爲業尸羅果名爲生由此
道理卽得顯其自在故信解自在由
忍波羅蜜圓滿故者諸法皆隨心轉
故得隨所樂欲如所樂欲一切事悉
成就故願自在是毗離耶波羅蜜圓
滿果者由精進一切發行皆究竟一切思量
事悉成就故五通所攝神力自在是
禪波羅蜜圓滿果者由心有堪能出
生神通故智自在法自在是般若波
羅蜜圓滿果者般若力故安攝大乘
論釋論苐九卷苐十六張與
[17-0064b]
立陰等及得此後一切種智無二相
中非有相者一切法无有相故非無
相者有空自性故有爲无爲無二相
者謂非有爲自性非无爲自性故於
中非業煩惱所生故非有爲相亦是
有爲相者於有爲中巳得自在處
處顯示由此義故名有爲相一異無
二爲相者於法身中由依止无別是
故无異相由無量身得至故不得爲
一相於此二中不可偏說故名無二
相此義以偈顯示我取无有故依止
無差別者於世中我取力故有身差
別於法身中无有我取故无差別若
身无差別云何有多佛前後次第證
假名說差別者由此無量身得故亦
有差別如此等義更以偈說性別者
諸菩薩有衆多由此差別故發行亦
異由發行差別故有衆多人菩提資
糧得圓滿是故若唯一佛餘人資糧
則應虛作具足者諸佛具作一切衆
生利益事謂安立於三乘中若諸佛
唯以佛乘安立衆生則所作佛事不
具足是故應有多佛如生死無初佛
攝大乘論釋論苐九卷苐十七張與
[17-0064c]
亦如是若唯一佛卽是有初是故非
一又彼依止無差別故亦不得爲多
卽是此無垢法界依止無差別此不一
異相由此道理卽得顯示常相者三
因緣故此體常住爲相眞如清淨以
爲佛體此卽常住由此道理得顯如
來常住應知本願所引者由昔發願
作一切衆生利益事由此願所引故
佛體顯現是故彼願不虛此卽常住
應知若謂如來作衆生利益事巳竟
者此義不然以所作未究竟故卽於
今時有無邊事謂一切衆生未般涅
槃故以此因緣故常住爲相應知雖
如是等說巳彼亦不可思議應知此
不可思議因緣今當顯示唯自證知
者諸佛自證彼體故由彼體唯自證
故非彼覺觀所能思量於世間中亦
无此比類以譬喻知故論
曰復次云何得最初證此法身惣相
大乘法爲所緣故无分別智及彼後
得智故五相善修於一切地中善集
資糧故破微細難破障故金剛譬三
摩提次此三摩提後離一切障卽攝
大乘論釋論苐九卷苐十八張與
[17-0065a]
得轉依
釋曰此中說得最初得者由此體无
生以无爲故若生卽是無常金剛譬
三摩提者此三摩提猶如金剛能破
微細難破障故卽得轉依者謂由此
金剛譬三摩提能轉依得法身
論曰復次法身有幾種自在而得至
自在略說有五種自在一國土自身
相好无邊聲天見頂自在由轉色聚
依故二无譏嫌无量高大安樂行自
在由轉受聚依故三說一切名身句
身味身自在由轉想聚依故四變化
易引大衆引白法自在由轉行聚
修故五鏡平等觀作所應作智自在
由轉識聚依故
釋曰此中顯示自在由轉色等五聚
依故得自在於中由轉色聚依故得
佛刹自在謂顯示金銀等隨意顯示
身自在謂於大衆輪隨諸衆生樂欲
顯示身應知相好等自在謂隨所樂
欲爲彼顯示故卽是無邊聲无見頂
等自在由轉受聚依故得無譏嫌无
量高大安樂行自在者謂於无譏嫌
攝大乘論釋論苐九卷苐十九張與
[17-0065b]
無量高大等
安樂行中得自在行故於中无量者
應知是種種故高大者謂此樂超過
三界樂故應知由轉想聚依故於說
名身等中得自在故由取相想故緣
於名言等而取其相轉滅此想故由
轉行聚依故於變化變易引大衆引
自法等故得自在於中變化自在者
謂隨意變化應知變易者謂變易地
等令成金等故引大衆者應知隨其
意引諸大衆謂引天夜又等衆故引
白法者謂如意所欲則白法現前應
知由轉識聚依故得鏡智平等智正
觀智作所應作智於中鏡智者所應
知法雖不現前無忘失如世間善習
經書故平等智者於通逵時於一切
衆生得平等心此卽是淨心應知正
觀智者如典庫者於陀羅尼三摩提
門隨於何時何法作意思惟於彼中
智行无㝵故作所應作智者謂顯示
如従兠率陀乃
至涅槃於中顯現佛事論曰應知法
身爲幾法所依止略說有三種一種種
佛住依止此中有二偈攝大乘論釋
論苐九卷苐二十張與
[17-0065c]
得受五種自體喜諸佛由證自界故
遠離五喜由不證是故爲喜應湏證
堪能事成無有量法味義利功德具
諸佛恒常見无盡故得歡喜最无嫌
二種種受用身依止成熟諸菩薩故
三種種化身依止多爲成熟諸聲聞
等故
釋曰應知有幾法依止法身於中種
種佛住依止者種種謂聖住天住梵
住等諸住所依止故或有人作是念
諸佛何湏現化身以諸聲聞不證此
故離於五喜謂諸聲聞等不能證此
法身則遠離五種歡喜是故爲喜應
湏證者謂若欲求此歡喜取於證者
當勤修方便也此五種歡喜以第二
偈顯示堪能事成无有量法味義利
功德具者於中法身有堪能无量故
无量人得正覺者皆悉堪能平等應
知由得見此堪能無量故生於歡喜
及事成亦無量者若一佛作衆生利
益事卽是一切佛事由諸佛多故事
亦无量由見此故生於歡喜法味者由見了修多羅祗夜等十二部經法故生勝歡喜義利功德具者謂財利攝大乘論釋論苐九卷苐二十一張與
[17-0066a]
具成及功德具成於中財利具成者
謂隨所思念卽得具足應知功德具
成者謂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具成應
知也故得歡喜最无失者最者過三
界歡喜故无失者及習氣煩惱滅故
應知諸佛恒常見無盡者見此資前
所說四種歡喜乃至窮生死後際无
有滅盡雖入無餘涅槃亦无盡是故
諸佛別得最勝歡喜非餘聲聞法身
亦爲受用身所依止何因緣得成受
用身依止若離此人地巳上諸菩薩
不得成熟亦爲化身所依止何因緣
得成化身依止多爲成熟諸聲聞故
由下願樂諸聲聞等若離此不得成
熟故言多爲者亦攝信行地諸菩薩
應知
論曰應知有幾佛法攝法身略說有
六種一清淨攝阿梨耶識轉巳得此
法身故二果報攝色根轉巳得果報
智故三樂攝轉欲行等樂巳得無量
智樂故四自在攝種種業所攝自在
轉巳得一切世界无㝵神通智自在
故五世流布攝一切見聞覺知世流布言
說轉巳得令一切衆生心喜正攝大
乘論釋論苐九卷苐二十二張與
[17-0066b]
說智自在故六拔濟攝拔濟一切災
橫過失轉巳得拔濟一切衆生災橫
過失智故此等六種佛法攝取諸佛
法身釋
曰若有法能攝法身今當顯示轉何
法故得此法身阿梨耶識轉巳得法
身故者謂得法身及清淨故此法身
清淨名清淨攝果報攝者卽是果報
所攝佛法色根轉者謂眼等色根轉
故得果報智者謂轉彼色根得果報
智故樂攝中欲行等樂轉者謂世間
欲行轉巳得佛法樂故得无量智故
者卽是遊於種種樂故自在攝中種
種攝業轉者如世間種種業謂由作
興生等轉此巳得於一切世界中無
障㝵神通智故世流布攝者謂世間
見聞覺知等流布轉巳於見聞等中
得自在由得歡悦一切衆生智故拔
濟攝者如世間王法苦惱事起或以
親友力財物力而得拔濟轉此巳得
拔濟一切衆生一切苦惱智此拔濟
智離一切過失故攝
大乘論釋論卷第九
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勅
雕造攝
大乘論釋論九卷苐二十三張與
[17-0066c]
攝大乘論釋論卷第十與
世親菩薩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智勝相勝語第十之二
論曰此諸佛法身爲說差別爲說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