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CBETA)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八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一

3-5有尋有伺等三地


1章結前生後



如是已說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決擇。有尋有
[058-0621a]
伺等三地決擇我今當說。

2章正決擇有尋有伺等三地


1節雜決擇


1項決擇焰摩名為法王所以



問何故焰摩名為
法王。為能損害諸眾生故。為能饒益諸眾
生故。若由損害眾生。名為法王。不應道
理。若由饒益眾生。今應當說云何饒益。答
由能饒益不由損害。何以故。若諸眾生執
到王所。令憶念故遂為現彼相似之身。告
言。汝等自所作業當受其果。由是因緣彼
諸眾生各自了知自所作業還自受果。便
於焰摩使者眾生業力增上所生。猶如變
化非眾生所。無反害心無瞋恚心不懷怨
恨。乃由此故感那落迦。新業更不積集。故
業盡已脫那落迦趣。是故焰摩由能饒益諸
眾生故。名為法王。若諸眾生生那落迦憶
宿命者。焰摩法王更不教誨。若有生已不
憶宿命。王便教誨。略有三種補特伽羅生
那落迦。不憶宿命。一極愚癡。謂生邊地不
解觀察。隨諸惡轉。二極放逸。謂受欲者
於諸欲中增上耽著不解觀察。隨諸惡轉。
三極邪見。謂成就一切誹謗邪見不解觀
察。隨諸惡轉。由彼不能自然憶念故令
憶念。

2項決擇大海水鹹所以



復次二因緣故大海水鹹。一生彼眾生
福增上故。二陸地眾生一分非福增上故。所
以者何。由水鹹故非人所涉。生彼無量微
細眾生不被採害。又大海中種種珍寶差別
可得。由水鹹故陸地眾生一分難得。

2節決擇煩惱雜染


1項五門辨煩惱雜染



復次煩惱雜染決擇。我今當說。如先所說
煩惱雜染義。當知此煩惱由五種相建立
差別。何等為五。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別故。
三染淨差別故。四迷斷差別故。五對治差別
[058-0621b]
故。

1目自性



云何自性。略有二種。一見性煩惱。二非
見性煩惱。

2目自性差別



云何自性差別。略有十種。見性煩
惱五種差別。非見性者亦有五種。總此十
種名為煩惱自性差別。見性五者。謂薩迦耶
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非見性五者。
謂貪。恚。慢。無明。疑。薩迦耶見者。於五取蘊
心執增益見我我所名薩迦耶見。此復二
種。一者俱生。二分別起。俱生者。一切愚夫異
生乃至禽獸並皆現行。分別起者。諸外道等
計度而起。


邊執見者。於五取蘊薩迦耶見增上力故。心
執增益見我斷常。名邊執見。常見所攝邊執
見者。謂六十二諸見趣中。計度前際諸遍常
論一分常論。及計後際諸有想論無想論非
想非非想論。斷見所攝邊執見者。謂諸沙門
若婆羅門七事斷論。此邊執見唯分別起無
有俱生。唯除即此先世已來串習隨逐邊執
見等。若有分別若無分別差別之相。如本
地分已廣分別。邪見者。一切倒見於所知事
顛倒而轉。皆名邪見。當知此見略有二種。
一者增益。二者損減。薩迦耶見。邊執見。見
取。戒禁取。此四見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見。
謗因謗用謗果壞實事等。心執增益所有
諸見一切。皆名損減邪見。無施無愛亦無
祠祀。是名謗因。無有妙行亦無惡行。是
名謗用。無有妙行惡行諸業果及異熟。是
名謗果。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亦無世間
真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如是一切名
壞實事。又此邪見即計前際諸無因論。邊無
[058-0621c]
邊論。不死矯亂論。及計後際現法涅槃等
論。所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如是薩迦耶見
以為根本。六十二見三見所攝。謂常見所攝
諸邊執見。斷見所攝諸邊執見及諸邪見。見
取者。於六十二諸見趣等。一一別計為最為
上為勝為妙。威勢取執隨起言說。唯此諦
實餘皆虛妄。由此見故能得清淨解脫出
離。是名見取。


戒禁取者。謂所受持隨順見取。見取眷屬
見取隨法。若戒若禁於所受持諸戒禁中。
妄計為最為上為勝為妙。威勢執取隨起
言說。唯此諦實餘皆虛妄。由此戒禁能得
清淨解脫出離。是名戒禁取。


貪者。謂能耽著心所為性。此復四種。謂著
諸見欲色無色。


恚者。謂能損害心所為性。此復四種。謂於
損己他。見他有情所。及於所愛不饒益所。
於所不愛作饒益所。所有瞋恚。


慢者。謂令心舉心所為性。此復四種。謂於
諸見。於諸有情。於受用欲。於諸後有處起。
又此慢略有二種。一惑亂慢。二不惑亂慢。
於有情處慢者。謂三慢類。已如前說。於受
用欲處慢者。謂由大財大族大徒眾等現在
前故心遂高舉。於後有處慢者。謂由計我
當有不有。廣說乃至我當非想非非想等。若
動不動戲論造作諸愛趣中。現前轉故心遂
高舉。不惑亂慢者。謂於下劣計己為勝。於
等計等而生憍慢。惑亂慢者。謂餘六慢。又
由受用鄙劣資具自謂富樂。名惑亂慢。若
[058-0622a]
由受用勝妙資具自謂富樂。名不惑亂慢。
又由邪行謂後有勝。名惑亂慢。若由正行
謂後有勝。名不惑亂慢。


無明者。謂於所知真實覺悟能覆能障心所
為性。此略四種。一無解愚。二放逸愚。三染
污愚。四不染污愚。若於不見聞覺知所知
義中所有無智。名無解愚。若於見聞覺知
所知義中。散亂失念所有無智。名放逸愚。
於顛倒心所有無智。名染污愚。不顛倒心
所有無智。名不染污愚。又此無明總有二
種。一煩惱相應無明。二獨行無明。非無愚
癡而起諸惑。是故貪等餘惑相應所有無
明。名煩惱相應無明。若無貪等諸煩惱纏。
但於苦等諸諦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
鈍慧士夫補特伽羅諸不如實簡擇覆障
纏裹闇昧等心所性。名獨行無明。


疑者。猶豫二分不決定心所為性。當知此
疑略由五相差別建立。謂於他世作用因
果諸諦寶中。心懷猶豫。


如是所說十種煩惱。亦緣事轉亦緣煩惱。
謂十煩惱皆與自地一切煩惱展轉相緣。亦
緣自地諸有漏事。下地煩惱能緣上地煩惱
及事。非上地惑能緣下地煩惱及事。如是
煩惱展轉相緣及下地惑能緣上地。於此處
所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復次俱生薩迦耶見唯無記性。數現行故。非
極損惱自他處故。若分別起薩迦耶見由
堅執故與前相違。在欲界者唯不善性。若
在上地。奢摩他力所制持故。多白淨法所
[058-0622b]
攝受故。成無記性。由染污故體是隱沒。所
餘煩惱由此道理隨應當知。欲界煩惱為
諸惡行安足處故。多不善性。又不善者。具
三因緣能往惡趣。餘則不定。何等為三。謂
極多修習殷重無間計為功德。不見其失
不見其患。縱情而起。是初因緣。用此煩惱
以為依處。由身語意於諸惡行作及增長。
是第二因緣。由此煩惱斷他善品授不善
品。是第三因緣。除先所作能往惡趣順後
受業。又十煩惱。七唯意地。貪恚無明亦通五
識。又於欲界四見及慢喜捨相應。貪樂喜捨
相應。恚苦憂捨相應。邪見喜憂捨相應。疑憂
捨相應。無明一切五根相應。此據多分相應
道理。其餘深細後當廣說。於上諸地隨所
有根。即與彼地煩惱相應。又十煩惱見所斷
者。名曰無事。彼所緣事非成實故。所餘煩
惱有事。無事彼相違故。又貪與慢緣有漏一
分可意事生。恚緣一分非可意生。是故此
三煩惱一分所生名取。一分所餘煩惱通緣
內外若愛非愛。及俱相違有漏事生。是故說
彼名曰遍行。取一切事若有隨順如是煩
惱煩惱俱行煩惱品類。名隨煩惱。


云何名隨煩惱。略由四相差別建立。一通
一切不善心起。二通一切染污心起。三於
各別不善心起。四善不善無記心起。非一切
處非一切時。謂無慚無愧名通一切不善
心起。隨煩惱放逸掉舉。惛沈不信。懈怠邪
欲。邪勝解邪念。散亂不正知。此十隨煩惱通
一切染污心起。通一切處三界所繫。忿恨覆
[058-0622c]
惱嫉慳誑諂憍害。此十隨煩惱各別不善心
起。若一生時必無第二。如是十種皆欲界
繫。除誑諂憍。由誑及諂至初靜慮憍通三
界。此并前二若在上地唯無記性。尋伺惡作
睡眠。此四隨煩惱通善不善無記心起。非
一切處非一切時。若有極久尋求伺察。便
令身疲念失心亦勞損。是故尋伺名隨煩惱。
此二乃至初靜慮地。惡作睡眠唯在欲界。又
有定地諸隨煩惱。謂尋伺誑諂。惛沈掉舉。憍
放逸懈怠等。初靜慮地有初四種。餘通一切
地。若雜事中世尊所說諸隨煩惱。廣說乃至
愁歎憂苦隨擾惱等。及攝事分廣所分別。如
是一切諸隨煩惱。皆是此中四相差別。隨其
所應相攝應知。


復次諸隨煩惱若在欲界略於十二處轉。
何等十二。謂執著惡行處。鬪訟諍競處。毀犯
尸羅處。受學隨轉非善人法處。邪命處。耽著
諸欲處。如所聞法義心諦思惟處。於所思義
內心寂止方便持心處。展轉受用財法處。不
相雜住處。遠離臥具房舍處。眾苦所集處。此
十二處以為依止。如先所說貪著。乃至隨
擾惱等諸隨煩惱差別而轉。謂貪著瞋恚愚
癡依初處轉。忿等乃至諂依第二處轉。無
慚無愧依第三處轉。誑等乃至謀害依第四
處轉。矯詐等乃至惡作依第五處轉。不忍
耽嗜等乃至不平等貪著依第六處轉。薩迦
耶見有見無有見依第七處轉。貪欲等乃至
不作意依第八處轉。顧悅纏綿依第九處
轉。不質直。性不柔和性不隨同分轉性依第
[058-0623a]
十處轉。欲尋思等乃至家生繫屬尋思依第
十一處轉。愁歎等依第十二處轉。


復次此五見是慧性故互不相應。自性自性
不相應故。貪恚慢疑更相違故互不相應。
貪染令心卑下。憍慢令心高舉是故貪慢更
互相違。


復次如所說諸隨煩惱。當知皆是煩惱品
類。且如放逸是一切煩惱品類。所以者何。
於染愛時多生放逸。乃至疑時亦有放逸。
貪著慳悋憍高掉舉等。皆貪品類皆貪等流。
忿恨惱嫉害等是瞋品類是瞋等流。誑諂是
邪見品類邪見等流。覆是諂品類。當知即彼
品類等流。餘隨煩惱是癡品類是癡等流。唯
除尋伺當知尋伺。慧思為性猶如諸見。若
慧依止意言而生。於所緣境慞惶推究。
雖慧為性而名尋伺。於諸境界遽務推求。
依止意言麁慧名尋。即於此境不甚遽務
而隨究察。依止意言細慧名伺。是名建立
煩惱雜染自性差別。

3目染淨差別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染淨差別。謂如所說本
隨二惑。略二緣故染惱有情。一由纏故。二
隨眠故。現行現起煩惱名纏。即此種子未斷
未害。名曰隨眠亦名麁重。又不覺位名曰
隨眠。若在覺位說名為纏。若諸具縛補特
伽羅生在欲界。成就三界煩惱隨眠。若生
色界所有異生。成就欲界被奢摩他之所
損伏煩惱隨眠。成就色界及無色界所未
損伏煩惱隨眠。若生無色所有異生。成就
欲界及與色界被奢摩他之所損伏煩惱隨
[058-0623b]
眠。成就無色所未損伏煩惱隨眠。如界道
理隨地亦爾。諸煩惱纏未離自地煩惱欲
者自地現起。已離欲者即不現起。若在下
地。上地諸纏亦得成就。非在上地得說成
就下地諸纏。


問具一切縛補特伽羅。諸煩惱纏起滅未捨
是諸煩惱於何事繫。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答過去已繫故不名繫。但於現在由此種
類煩惱隨眠。說名為繫。若諸煩惱正起現前
亦由纏故。說名為繫。於未來世隨眠及纏
以當繫故。亦不名繫。如此種類。當知諸
餘煩惱亦爾。如具縛者不具縛者亦復如
是。差別者。所餘煩惱說名為繫。問諸修行
者伏煩惱纏當云何伏。答以修三種對治
力故伏煩惱纏。一了知煩惱自性過患。二
思惟對治所緣境相。三以勝善品滋心相
續。當知此是永斷正見前行之道。問諸修行
者斷煩惱時。為捨纏耶捨隨眠耶。由斷
何故說名為斷。答但捨隨眠。以煩惱纏先
已捨故。斷隨眠故說名為斷。何以故。雖纏
已斷未斷隨眠。諸煩惱纏數復現起。若隨
眠斷。纏與隨眠畢竟不起。問為斷過去為
斷未來為斷現在。答非斷去來今。然說
斷三世。何以故。若在過去有隨眠心。任運
滅故其性已斷。復何所斷。若在未來有隨
眠心。性未生故體既是無。當何所斷。若在
現在有隨眠心。此剎那後性必不住。更何須
斷。又有隨眠離隨眠心二不和合。是故現
在亦非所斷。然從他音內正作意二因緣
[058-0623c]
故。正見相應。隨所治惑能治心生。諸有隨
眠所治心滅。此心生時彼心滅時平等平等。
對治生滅道理應知。正見相應能對治心。於
現在世無有隨眠。於過去世亦無隨眠。此
剎那後離隨眠心。在未來世亦無隨眠。從
此已後於已轉依已斷隨眠身相續中。所
有後得世間所攝善無記心去來今位皆離
隨眠。是故三世皆得說斷。是名煩惱雜染
染淨差別。

4目迷斷差別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迷斷差別。當知略說有
十五種。謂欲界繫見苦集滅道諦所斷及修
所斷諸漏有五。如欲界繫。色無色繫各五
亦爾。欲界迷苦有十煩惱。迷集有八。除薩
迦耶及邊執見。如迷集諦滅道亦爾。上界
諸諦並除瞋恚。隨迷次第如欲界說。


云何迷苦有十隨眠。略五取蘊總名為苦。
愚夫於此五取蘊中起二十句薩迦耶見。五
句見我。餘見我所。是名迷苦薩迦耶見。即
用如是薩迦耶見以為依止。於五取蘊見
我斷常。故邊執見亦迷於苦。又諸邪見謂
無施等乃至妙行惡行業果及與異熟。是迷
苦諦。又有邪見撥無父母化生有情。如是
邪見一分迷苦。一分迷集。又諸外道誹謗
苦諦起大邪見。彼謂沙門喬答摩種。為諸
弟子施設苦諦。此定無有。如是邪見亦迷
苦諦。又有諸見妄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
物類。為常為恒無有變易。如是邪見亦迷
苦諦。又有諸見計邊無邊。如是亦名迷苦
邪見。又有沙門若婆羅門不死矯亂邪見。一
[058-0624a]
分亦迷苦諦。若有見取。妄取迷苦所有
諸見以為第一。謂能清淨解脫出離。如是
名為迷苦見取。若有妄取隨順此見此
見隨法所受戒禁。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
出離。此戒禁取是迷苦諦。若有外道於此
諸見不定信受。亦不一向誹謗如來所立
苦諦。但於苦諦心懷猶豫。此及所餘於苦
猶豫是迷苦疑。若於如是自所起見。寶愛
堅著如此見貪。是迷苦貪。若於異分他所
起見。心懷違損是迷苦恚。若恃此見心
生高舉。是迷苦慢。若有無智與此諸見及
疑貪等煩惱相應。若唯於苦獨行無智。如
是並名迷苦無明。此十煩惱皆迷苦諦見
苦所斷。


云何迷集有八隨眠。謂諸沙門若婆羅門謗
因邪見。又有沙門若婆羅門。計自在等是一
切物生者化者及與作者。此惡因論所有邪
見。又有邪見。無施無愛亦無祠祀。無有
妙行亦無惡行。又有邪見不死矯亂。外道
沙門若婆羅門所起一分。又有邪見誹謗
集諦。謂諸外道作如是計。如彼沙門喬答
摩種為諸弟子所說集諦。此定無有。如是
等見是迷集諦所起邪見。若有見取取彼
諸見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迷
集諦所起見取。若於隨順此見諸法所受
戒禁。取為第一能得清淨。廣說如前。是迷
集諦戒禁取。餘疑貪等如前應知。如是八
種煩惱隨眠。迷於集諦見集所斷。


云何迷滅有八隨眠。謂諸沙門若婆羅門。
[058-0624b]
計邊無邊不死矯亂諸見一分。又有沙門若
婆羅門。謂說現法涅槃論者所有邪見。又
有邪見撥無世間真阿羅漢。乃至廣說。彼
阿羅漢二德所顯。謂斷及智。此中但取謗
斷邪見。又有邪見誹謗滅諦。謂諸外道廣
說如前。又有橫計諸邪解脫所有邪見。如
是諸見是迷滅諦所起邪見。若有見取取
彼諸見以為第一。廣說如前。是迷滅諦所
起見取。若於隨順彼見諸法所受戒禁。取
為第一。廣說如前。是迷滅諦戒禁取。所餘
貪等如前應知。唯除瞋恚。謂於滅諦起怖
畏心起損害心起恚惱心。如是瞋恚迷於
滅諦。餘如前說。如是八種煩惱隨眠。迷於
滅諦見滅所斷。


云何迷道有八隨眠。謂撥無世間真阿羅
漢。乃至廣說。此中所有誹謗。一切智為導
首有為無漏。當知此見是迷道諦所起邪
見。又諸沙門若婆羅門不死矯亂邪見一分
亦迷於道。又諸外道謗道邪見。彼謂沙門
喬答摩種為諸弟子說出離道。實非出離。
由此不能盡出離苦。佛所施設無我之見。
及所受持戒禁隨法。是惡邪道非正妙道。
如是亦名迷道邪見。又彼外道作如是計。
我等所行若行若道是真行道。能盡能出一
切諸苦。如是亦名迷道邪見。若有見取取
彼邪見以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如
是名為迷道見取。若於隨順彼見諸法所
受戒禁。取為第一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
名迷道戒禁取。所餘貪等迷道煩惱。如迷
[058-0624c]
滅諦道理應知。如是八種煩惱隨眠。迷於
道諦見道所斷。


如是已說見斷諸漏。云何修道所斷諸漏。謂
欲界瞋恚。三界三種貪慢無明。由彼長時修
習正道方能得斷。是故名為修道所斷。又
彼煩惱界界地地皆有三品。謂下中上。能斷
之道亦有三品。下品之道能斷上品修斷諸
漏。中能斷中。上道斷下。又彼修道所斷諸
漏。於有漏事任運而轉。長時堅固於自所
迷事難可解脫。是名建立煩惱雜染迷斷
差別。


復次即如所說見修所斷諸漏煩惱。當知略
有五種所緣。一緣邪分別所起事境。二緣見
境。三緣戒禁境。四緣自分別所起名境。五緣
任運堅固事境。此中若緣苦集事境所有
諸漏。是緣邪分別所起事境。見取貪等見斷
諸漏除疑。是緣見境。戒禁取。是緣戒禁境。
緣滅道境及緣不同分界境所有諸漏。是
緣自分別所起名境。何以故。非此煩惱能緣
滅道。亦不能緣不同分界。非無所緣故。
修所斷漏。是緣自任運堅固事境。

5目對治差別



云何建立煩惱雜染對治差別。謂略四種。一
相續成熟對治。二近斷對治。三一分斷對治。
四具分斷對治。如聲聞地已具說。十三種資
糧道。名相續成熟對治。如聲聞地已具說。
煗頂忍世第一法決擇分善根。名近斷對治。
見道名一分斷對治。修道名具分斷對治。問
昇見道聖者智行有何相由幾心故見道
究竟。云何當捨見所斷惑。頓耶漸耶。答昇
[058-0625a]
見道者所有智行遠離眾相。爾時聖智雖
緣於苦。然於苦事不起分別謂此為苦
取相而轉。如於苦諦。於集滅道亦復如
是。爾時即於先世俗智所觀諦中一切想
相。皆得解脫。絕戲論智。但於其義緣真如
理離相而轉。其於爾時智行如是。建立見
道由二道理。一廣布聖教道理。有戲論建
立。二內證勝義道理。離戲論建立。依初建立
增上力故。說法智品有四種心。種類智品亦
有四心。隨爾所時八種心轉。即爾所時總
說名一無間所入純奢摩他所顯之心。如
是總說有九種心。見道究竟。隨爾所時如
所施設苦諦之相了別究竟。即爾所時說
名一心。第二建立增上力故說有一心。謂
唯依一證真如智相應心類。見道究竟。此
中亦有奢摩他道。如前應知。又立二分見
道所斷煩惱隨眠。一隨逐清淨色。二隨逐心
心所。由見道中止觀雙運故。聖弟子俱時能
捨止觀二道所斷隨眠。第一觀所斷。第二止
所斷。是故見道說名究竟。若言觀品所攝諸
智見斷隨眠隨逐生者。應不得名對治體
性。由此因緣薄伽梵說。隨信行者隨法行者
入見道時。名為第六。行無相行補特伽羅。
非信勝解。見得。身證。慧脫。俱脫五得其名。
由彼於滅住寂靜想。是故說彼名住無相。
譬如良醫拔毒箭者。知癰熟已利刀先剖。
膿雖漸出猶未頓盡。後更廣開周迴[ㄇ@企-止/齊]搦。
膿出漉盡未能甚淨。瘡門尚開為令斂
故。或以膩團或以膩帛而帖塞之。如是
[058-0625b]
漸次肌肉得斂。令義易了故作此喻。此中
義者如已熟癰。當知隨順見道所斷諸漏
處事亦爾。如利刀剖。當知毘鉢舍那品所
攝見道亦爾。如周[ㄇ@企-止/齊]搦。當知奢摩他品所攝
見道亦爾。如膿。當知一切見道所斷隨眠漏
亦爾。如瘡未淨未斂。當知修道所斷諸漏
漏事亦爾。如膩團帛。當知修道亦爾。若諸
異生離欲界欲或色界欲。但由修道無有
見道。彼於欲界得離欲時。貪欲瞋恚及彼
隨法隣近憍慢。若諸煩惱相應無明不現行
故皆說名斷。非如見道所斷薩迦耶見等
由彼諸惑住此身中。從定起已有時現行。
非生上者彼復現起。如是異生離色界欲。
如其所應除瞋恚餘煩惱當知亦爾。自地
所有見斷諸漏。若定若起若生。於一切時若
遇生緣便現在前。復次略有二種麁重。一
漏麁重。二有漏麁重。漏麁重者。阿羅漢等修
道所斷煩惱斷時皆悉永離。此謂有隨眠者
有識身中不安隱性無堪能性。有漏麁重者。
隨眠斷時從漏所生漏所熏發。本所得性不
安隱性。苦依附性與彼相似無堪能性。皆
得微薄。又此有漏麁重名煩惱習。阿羅漢獨
覺所未能斷。唯有如來能究竟斷。是故說
彼名永斷習氣不共佛法。是名煩惱雜染
由五種相差別建立。

2項七門辨煩惱雜染


1目七門別釋



問如世尊言。妄分別貪名士夫欲。以何因
緣唯煩惱欲說名為欲非事欲耶。答以煩
惱欲性染污故。又唯煩惱欲能欲事欲故。
又煩惱欲發動事欲。令生種種雜染過患。
[058-0625c]
謂諸所有妄分別貪未斷未知故。先為欲
愛之所燒惱。欲愛燒故追求諸欲。追求欲
故便受種種身心疲苦。雖設功勞。若不稱
遂。便謂我今唐捐其功。乃受劬勞無果之
苦。設得稱遂便深戀著。守掌因緣受防護
苦。若受用時貪火所燒。於內便受不寂靜
苦。若彼失壞受愁憂苦。由隨念故受追憶
苦。又由是因發起身語及意惡行。又出家
者棄捨欲時。雖復捨離煩惱欲。因欲復還
起。又唯煩惱欲因緣故。能招欲界生老病死
惡趣等苦。如是等輩雜染過患。皆煩惱欲以
為因緣。是故世尊唯煩惱欲說名為欲非於
事欲。


問能生欲貪虛妄分別凡有幾種。答略有
八種。一引發分別。二覺悟分別。三合結分別
四有相分別五親昵分別。六喜樂分別。七侵
逼分別。八極親昵分別。如梵問經言。


「 引發與覺悟
 及餘和合結
 有相若親昵
 亦多種喜樂
 侵逼極親昵
 名虛妄分別
 能生於欲貪
 智者當遠離」



引發分別者。謂捨善方便心相續已。於諸
欲中發生作意。覺悟分別者。謂於不和合
不現前境。由貪欲纏之所纏縛。合結分別
者。謂貪欲纏所纏縛故追求諸欲。有相分
別者。謂於和合現前境界。執取其相執取
隨好。親昵分別者。謂於和合現前境界。由
貪欲纏之所纏縛。喜樂分別者。謂由如是
貪欲纏故。希求無量所受欲具。侵逼分別
[058-0626a]
者。謂由一向見其功德而受諸欲倍更希
求。極親昵分別者。謂為最極諸貪欲纏之
所纏縛。問何故欲界諸煩惱中。唯顯示貪
以為欲相。答若由是因顯示貪愛為集諦
相。即以此因當知此相。問何故顯示分別
俱貪以為欲相。答若此因緣令貪現前發
起於貪。若此因緣受用事欲。總顯為一妄分
別貪。又有一分棄捨諸欲而出家者仍於
諸欲起妄分別。為令了知虛妄分別亦是
欲已尋復棄捨故。顯分別亦是欲相。問何故
唯說貪愛為集諦相。答由二因緣。一者貪
愛是願不願所依處故。二者貪愛遍生起故。
所以者何。由彼貪愛於身財等所應期願。
為現攝受故便起期願。於非願處對治善
中為非所願。現攝方便故便起不願。由此
願不願故生死流轉無有斷絕。當知遍起
復有三種。一者位遍。依一切受差別轉故。
謂由五門喜和合故。喜不離故。喜不合故。
喜乖離故。常隨自身而藏愛故。二者時遍。
謂緣去來今三世境故。三者境遍。謂緣現
法後法內身而起。亦緣已得未得境界而
起。問何故唯說離貪瞋癡心得離欲。不說
離色受等煩惱事耶。答由離於此亦離彼
故。又諸煩惱性染污故。又即由此多過患
故。所以者何。若於其事起諸過患。當知皆
是煩惱所作。是諸過患如前蘊善巧中觀察
不善所有過患。又可避故。所以者何。於諸
事中一切煩惱皆可避脫。非一切事。又由
修習不淨觀等諸世俗道。雖厭其事入離
[058-0626b]
欲地。然離欲地煩惱隨逐。煩惱於心未得離
欲。由此道理唯離煩惱。心善離欲非離其
事。於此處所餘決擇文更不復現。問何因
緣故於諸經中。從餘煩惱簡取我我所見
我慢執著隨眠。說為染污煩惱品耶。答由
三因故。一向邪行故。謂我我所見二種故。
所以者何。依止身見以為根本。便能生起
六十二見。依託此故於非解脫計為解脫
而起邪行。二背正行故。謂我慢執著二種。
所以者何。依止我慢執著故。於此正法毘
柰耶中所有善友。所謂諸佛及佛弟子真善
丈夫。不往請問云何為善云何不善。設彼來
問亦不如實顯發自己。三退勝位故。謂隨
眠一種。所以者何。雖到有頂。下地隨眠所
隨逐故復還退墮。復有差別。謂通達所知
於滅作證。有二種法極為障礙。一邪行因
緣。二苦生因緣。邪行因緣者。謂六十二見。
因此執故於諸有情由身語意起諸邪行。
苦生因緣者。謂不斷隨眠故。又此二業有
二因緣。邪行因緣因緣者。謂計我我所薩迦
耶見。苦生因緣因緣者。謂初後兩位不起正
行。由我慢故初不聞正法。由增上慢故後
不修正行。復有差別。謂於善說法毘柰耶
中。有四種法為最為上。勝極勝妙不共外
道。何等為四。一者於諦簡擇。二者於己同梵
行所修可樂法。三者於異論所不生憎嫉。四
於清淨品能不退失。於惡說法毘柰耶中有
四種法。於此四法極為障礙。一計我我所
薩迦耶見。二我慢。三妄執諦取。四不斷隨眠。
[058-0626c]
由此因緣雖到有頂必還墮落。又有二執。
一根境執。謂執我我所。二展轉有情執。謂我
慢。計我為勝等。問自有貪愛為眾苦因。何
故餘處世尊復說欲為苦因。答以是現法苦
因緣故。所以者何。若於有情有欲有貪或
有親昵。彼若變異便生憂惱等苦。問何故五
蓋說名為龜。答五支相似故。能障修習如理
作意故。問何緣故忿說名母駝。答似彼性
故。由惡語者於他言詞不能堪忍增上力
故。能障得彼教授教誡。問何故慳嫉說名
凝血。答由於虛薄無味利養而現行故。能
障可愛樂法故。問何故諸欲說名屠机上
肉。答繫屬主宰無定實故。能障無間修善
法故。問何故無明說名浪耆。答似彼性
故。障聞智故。問何緣故疑說名岐路。答似
彼性故。障思智故。問何故我慢說名輪圍。
答似彼性故。障修智故。問更有所餘能發
惡行無量煩惱何故簡取貪瞋癡立不善
根。答發業因緣略有三種。謂愛味因緣故。損
他因緣故。執著建立邪法因緣故。此貪瞋
癡於上因緣如應配釋。

2目結頌



中嗢拕南曰。


「 欲愛離欲
 計我等欲
 龜駝母等
 及貪瞋等」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八
[058-062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