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01 瑜伽師地論-唐-彌勒菩薩 (CBETA)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九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施品第九

9施品


9節施品


1項開列九章



復次菩薩次第圓滿六波羅蜜多已。能證無
上正等菩提。謂施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忍
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靜慮波羅蜜多。慧
波羅蜜多。


云何菩薩施波羅蜜多。嗢拕南曰。


「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039-0505b]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施」



謂九種相施名為菩薩施波羅蜜多。一自性
施。二一切施。三難行施。四一切門施。五善士
施。六一切種施。七遂求施。八此世他世樂施。
九清淨施。

2項隨解


1目自性施



云何菩薩自性施。謂諸菩薩於自身財無
所顧惜。能施一切所應施物。無貪俱生
思。及因此所發。能施一切無罪施物。身語
二業安住律儀阿笈摩見定有果見。隨所希
求即以此物而行惠施。當知是名菩薩自
性施。

2目一切施



云何菩薩一切施。謂一切者略有二種。一內
所施物。二外所施物。若諸菩薩但捨己身。是
名唯施內所施物。若諸菩薩為愍食吐活
命眾生。數數食已吐所飲食而施與之。是
名雜施內外施物。若諸菩薩除上所說施。
餘一切所應施物。是名唯施外所施物。又
諸菩薩略由二相。以自內身施來求者。一
總求身者以身施彼。隨所欲為繫屬於彼
隨順於彼。譬如有人為衣食故強自為他
而作僕使。如是菩薩無愛染心。但為速證
最勝菩提。但為眾生利益安樂。但為布施波
羅蜜多速圓滿故。以身施彼隨所欲為繫
屬於彼隨順於彼。二別求手足頭目支節血
肉筋骨乃至髓者。隨其所欲一切施與。又諸
菩薩亦由二相。以外施物施諸眾生。一求
受用者。恣彼所須如其所樂隨意受用。二
求自在者。一切斷心並皆施與。又諸菩薩非
無差別。以一切種一切內外所有施物施
[039-0505c]
諸眾生。是諸菩薩以其種種內外施物。於
諸眾生或有施與或不施與。云何施與云何
不施。謂諸菩薩若知種種內外施物。於彼
眾生唯令安樂不作利益。或復於彼不
作安樂不作利益。便不施與。若知種種
內外施物於彼眾生定作利益不定安樂。
或復於彼定作利益定作安樂。即便施與
如是略說菩薩應施不應施已。次當廣辯。
謂諸菩薩若有來求共為伴侶欲作非理
逼迫損害誑惑。於他便不以身而施於彼。
隨所欲為繫屬於彼隨順於彼。由諸菩薩
寧於百反千反或百千反。捨自身命施諸
眾生。終不隨他教命稱悅彼情於諸眾生
非理逼迫損害誑惑。若諸菩薩於所行施意
樂清淨。見有無量利眾生事正現在前。設
有來求自身支節。不應施與。何以故。非彼
菩薩於所行施意樂不淨心生退弱。作是
念言。此應可施此不可施。此應施與此不
應與故。彼菩薩為令意樂得清淨故。須
捨現前利眾生事而施身分。由彼意樂已
清淨故。不應棄捨正現在前利眾生事而
施身分。又諸菩薩若魔眾天懷惱亂心。現前
來乞身分支節。不應分碎支節施與。何以
故。勿彼當獲上品過罪及損害故。如魔眾
天。如是於彼所使眾生當知亦爾。或有眾
生癡狂心亂。來求菩薩身分支節。亦不應
碎支節施與。何以故。由彼不住自性心
故。不為義利而求乞故。其心狂亂不自在
故。空有種種浮妄言說。是故不應施彼身
[039-0506a]
分。除上所說與上相違。來求菩薩身支節
者。隨其所欲應施彼身。隨所欲為繫屬
於彼。隨順於彼。或分支節而施與之。當知
是名菩薩於內所可施物。或應施與或不
應與。又諸菩薩於外施物。若有眾生來求
毒火刀酒等物。或為自害或為害他。即不
應施。若有眾生來求毒火刀酒等物或自
饒益或饒益他。是即應施。又諸菩薩不以
屬他非同意物而行惠施。又諸菩薩不行
媒媾以他妻妾而行布施。又諸菩薩不以
有虫飲食等物而行惠施。又諸菩薩若有
眾生來求種種能引戲樂能引無義所施
之物。不應施與。何以故。若施彼時。雖暫
令彼於菩薩所心生歡喜。而復令彼廣作
種種不饒益事。謂因施故令彼多行憍逸惡
行。身壞已後墮諸惡趣。若有種種戲樂等
具雖復施與。不令眾生墮諸惡趣。亦不
增長諸不善根。菩薩為欲令彼眾生因此
所施戲樂等具。攝受饒益心生淨信易
可化導易可成熟。隨彼所求悉皆施與。
是諸菩薩若有來求諸戲樂事。何者應施何
者不施。謂諸菩薩終不施人捕獵等法。又
於雜穢諸祠祀中。作大方便多集眾生。損
害其命獲無量罪。於彼祠祀終不自作亦
不教他。亦不於彼諸天寺中殺羊祠祀。若
有來求或水或陸無量眾生所依止處。為
欲殺害彼生命故。菩薩知已終不施與。若
有來求罩羅罝弶。為害眾生及為習學。皆
不施與。若有怨家來求酬隙。為欲呵罵
[039-0506b]
縛錄殺害奪財治罰。終不施與。以要言
之。所有一切逼迫損害他諸有情戲樂等
具。有來求者。是諸菩薩皆不施與。若復種
種象馬車輿。衣服莊嚴。珍妙飲食。習歌舞等。
及諸樂器塗飾香鬘珍玩。眾具園林樓觀舍
宅。侍女習學種種工巧業處。如是一切戲樂
等具。為欲令其於菩薩所因此發起清淨
信心。有來求者。悉皆施與。又諸菩薩若有
病者。來求非量非宜飲食亦不施與。若有
眾生食飽滿已性多饞嗜。數復來求珍妙飲
食。亦不施與。若諸眾生愁憂所逼。求欲殺
害歐擊自身。食毒墜巖投淵赴火。皆悉
不應施其所欲。又諸菩薩若有來求父母
師長。定不應施。何以故。以諸菩薩於其父
母尊重師長乳哺養育微有恩者。於長夜中
常思頂戴不生厭倦。恒持自身繫屬隨順
任所屠害捶縛貨賣。尚自不敢竊懷施心。
何況顯然施來求者。又諸菩薩若作國王灌
頂。自在統領方域。於自國界所有寮庶。終
不抑奪取餘妻子而轉施餘。唯持村邑聚
落川土。或全或分以用布施。而告彼曰。如
我恩化。汝亦宜然。又諸菩薩於自妻子奴婢
僕使親戚眷屬。若不先以正言曉喻令其
歡喜。終不強逼令其憂惱施來求者。雖復
先以正言曉喻令其歡喜生樂欲心。而不
施與怨家惡友藥叉羅剎兇暴業者。不以
妻子形容軟弱族姓男女施來求者令作
奴婢。又諸菩薩若有上品逼惱眾生樂行
種種暴惡業者來求王位。終不施與。若彼
[039-0506c]
暴惡補特伽羅先居王位。菩薩有力尚應廢
黜。況當施與。又諸菩薩終不侵奪父母妻
子。奴婢僕使。親戚眷屬。所有財物持用布施。
亦不逼惱父母妻子。奴婢僕使。親戚眷屬。
以所施物施來求者。又諸菩薩以其正法。
以無卒暴積集財物。而行惠施。不以非
法不以卒暴。亦不逼迫損惱於他而行
惠施。又諸菩薩若在諸佛聖教出家。終不違
越所有學處。而行惠施。又諸菩薩行布施
時。普於一切有情之類。起平等心住福田
想。而行惠施。終不分別怨親中庸有德有
失劣等勝品有苦有樂品類差別。又諸菩薩
如先所說如先所許。終無減少施來求者。
唯有施彼或等或增。又諸菩薩終無先許
勝妙財物後施下劣。唯有先許下劣財物
若有勝妙後施勝妙。又諸菩薩不以異意。
不以憤怒撓濁之心而行惠施。又諸菩薩
終不施已而自稱讚數數告。言我於汝所
曾行如是如是惠施。攝受長養濟拔於汝。
又諸菩薩於卑賤者行布施時。尚無不敬
撩擲而與。況於有德。又諸菩薩若來求者。安
住種種毀犯邪行掉舉躁擾不自防護。專行
罵詈瞋忿呵責。終不於彼暫起邪行帶厭
倦心而行惠施。唯即於彼了知為諸煩惱
所媚令改本性。深更安住憐愍之心而行
惠施。又諸菩薩不由惡見妄有執取而行
惠施。謂如廣大暴惡祠祀。不計殺生布施
為法。亦不妄取吉祥瑞應相應相狀而行
布施。又諸菩薩終不妄計唯一切種極善清
[039-0507a]
淨而行惠施。即是世間及出世間離欲清淨。
唯審了知所行布施但是離欲清淨資糧。又
諸菩薩不觀其果而行布施。一切布施皆
為迴向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又諸菩薩如
實了知一切品類所行布施一切品類施果
異熟。深生信解。不由他緣非他所引而
行布施。謂施飲食能感大力。施諸衣服能
感妙色。施諸車乘能感快樂。施諸燈明能
感淨眼。如是等類廣說應知。又諸菩薩不
為怖畏自身貧窮而行布施。唯由悲愍眾
生意樂而行布施。又諸菩薩於來求者。終
不施與不合儀物。謂施出家者。餘殘飲食。
或諸便穢洟唾變吐膿血。不淨所雜所染。又
不告白不令覺知。如棄捨法施糜飯等。謂
不食葱者。施以葱雜葱染飲食。不食肉者。
施以肉雜肉染飲食。不飲酒者。施以酒雜
酒染飲食。或復處置不合儀式所有事業
而行布施。如是等類不合儀施。菩薩不為。
又諸菩薩不令求者數數來求往還親附隨
順繫屬稽留疲倦然後方施。唯暫來求即便
施與。又諸菩薩不依世間名聲讚頌而行
布施。不依於他反報恩德而行布施。不
依帝釋魔王輪王自在等果而行布施。亦復
不為誑誘他故而行惠施。謂欲令他國王
大臣。城邑聚落。諸婆羅門多饒財寶長者居
士。大富商主施者施主知我行施。定當恭
敬尊重讚歎供養於我故行惠施。又不狹
劣而行惠施。謂財雖少尚廣心施。何況財
多。又不誑他而行惠施。謂先於彼少行惠
[039-0507b]
施。令起愛著令親附己。然後傾滅。又復
不為乖離於他而行惠施。謂我以施乖離
村邑。村邑一分乖離國土。國土一分令背
其主而來屬我。又諸菩薩翹勤無惰。起策
具足勇銳自嚴。先自行施後勸他施。非自
懈怠策他勤施。又無量眾同集來乞。如實
了知持戒犯戒。隨其長幼以次而坐。從上
至下周旋往返。窮諸施物分布與之。又諸
菩薩現有無量廣多財物。終不行於有量之
施。又諸菩薩不損惱他而行惠施。謂不訶
罵捶打恐怖毀辱。縛害拘禁。斫刺驅擯於此
而施於彼。又諸菩薩施前意悅施時心淨施
後無悔。又諸菩薩不以諂詭而行惠施。謂
終不以非實末尼真珠。琉璃珂貝。璧玉珊
瑚等寶。而施希望真實寶者。又諸菩薩所
有財物若少若多無不運心。先施一切後
來求者如取自財。菩薩與時如還彼物。又
諸菩薩應時而施不以非時。自他淨施非
不清淨。合儀而施不以非儀。無亂心施不
以散亂。又諸菩薩見來求者終不嗤笑亦
不輕弄。亦不令其而生𧹞愧。亦不顰蹙。
舒顏平視前笑先言。終不稽留疾疾而施。又
諸菩薩他雖不求自恣求者。必有所求稱
須而與。常開求者歡情自取。


又諸菩薩不以惡慧而行布施。常以巧慧
而行布施。云何菩薩巧慧布施。謂諸菩薩現
有種種可施財物。求者未至先發是心。設
二求者俱來我所。一是安樂。非貧非賤有
依有怙。二是危苦。是貧是賤無依無怙。我
[039-0507c]
於爾時應自揆量所有財物。若堪於二充
足滿願。即應俱施滿願充足。如其財物不
堪於二充足滿願。即應方便發遣安樂非
貧非賤有依有怙。盡己所有施彼危苦是
貧是賤無依無怙。發是心已如所思惟。即
便成辦如是事業。於安樂等諸來求者。既
無力能足滿其願。先當方便發意思惟辭
謝發遣。我此施物於危苦等先捨先許。故
今與之非我於汝無樂施心。但更無力。
唯願賢首。勿於我所嫌恨棄背。又諸菩薩
現有種種可施財物。知有慳家最極慳家
悋執財寶慳固兢戰。於其家中曾未惠施
一切沙門婆羅門等。菩薩即便往詣其舍。
慰問安不恭順方便。告言汝來。我不令汝
庫藏減盡。而於現前作大饒益。我家現有
廣多財寶廣多施物。為滿我施波羅蜜多。若
有求者來到汝所勿令空返。可至我家
取諸財寶隨意施與。或有求者來至我所。
我行施時汝於此施當生隨喜。彼聞是已
便生欣悅。於我庫藏既無所減。復得稱
彼善男子心。故應隨順成辦所作。菩薩如
是令彼漸種當來調伏慳悋種子。由慧為
先善巧方便。令漸修習自捨少財。依下無
貪進得中品。依中無貪進得上品。又諸菩
薩若親教師及軌範師。共住弟子同梵行者。
性是慳貪是慳貪類。或性雖非慳貪種類。
而闕資財所欲匱乏。菩薩欲寄佛法僧田
樹修布施福業事時。捨所施物與彼令
作已自不為。菩薩如是巧慧方便。自所生
[039-0508a]
福彌更弘多。復令一類同梵行者調伏所有
慳貪煩惱。亦令一類樂善法者所願滿足。攝
受有情成熟有情。又諸菩薩現有眾多可
施財物。見諸來者有希求相。知其心已隨
彼所樂悉皆施與。復有商人為性矯詐欲
行欺誑。菩薩知已尚掩其過不令他知。況
觸於彼。稱滿其願令無羞愧。踊躍無畏
歡喜而去。復有矯詐欺誑。菩薩初不覺知
後時乃覺。雖復覺知不以此事舉發彼人。
亦不訶責。為作憶念但生悲愍。彼於我所
誤行如是不與取事。我今隨喜令彼無罪。
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現有可施財物
巧慧而施。又諸菩薩若現無有可施財物。先
所串習彼彼世間工巧業處作意現前。少用
功力多集財寶施諸眾生。是諸菩薩或復
為他種種美妙善巧言詞。宣說正法。令貧苦
者尚樂行施。況富樂者。令慳貪者猶能惠施。
況習施者。或有淨信多饒財寶常樂施家。
數教乞者往彼求索令其布施。或彼惠捨
修福業時。躬詣其所翹勤無惰。起策具足
深心歡喜。隨力隨能身助語助。令施求者
得善滿足。以彼施時事力闕尠。或惡供瞻。
或墮朋黨。或不恭敬。或念忘失。由善助故。
斯過皆無。如是菩薩現無財寶。巧慧方便而
行布施。此說乃至未證增上清淨意樂。若
諸菩薩已證增上清淨意樂。如已獲得超諸
惡趣。如是生生必定獲得無盡財寶。又諸菩
薩終不口授求過外道。所有正法亦不施
彼。所寫經典知性多貪求欲衒賣經卷等
[039-0508b]
者。亦不施與。知欲祕藏亦不施與。不求
勝智亦不施與。必求勝智。若自了知於經
卷等。其義已辯。即隨所樂如應施與。若自
了知於經卷等其義未辯。為辯義故恒自
披轉。如是菩薩若見其餘有經卷等。即應
方便轉求施與。或更書寫而施與之。若不見
餘有經卷等。亦無力能更為書寫。即應審
諦觀察自心。勿我於法慳垢纏心不能施
耶。勿我於法別意所礙不欲施耶。為我於
法有勝所須不應施耶。如是審諦觀察
心已。若自了知我於此法少有慳纏別意
所礙而不施者。即作是心。我今決定應
行法施。設我由此行法施故。於現法中
即成癡瘂。不忍煩惱尚應法施。況令闕
乏妙智資糧。又觀察已。若自了知我於此
法無少慳纏。亦無別意。但為成辦勝所須
義不應施者。菩薩爾時應更思忖。我持此
法施於彼者。為為損害自煩惱耶。為為
圓滿智資糧耶。為為愛念諸眾生耶。既
思忖已。便正了知我都不見自有煩惱見。
不施彼此經卷等。現法當來我智資糧展轉
增勝。非施於彼建此功德。但於當來薄
饒法利非豐覺慧。若不施彼便能修集
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巧方便智。即為愛念
此一眾生及餘一切。若施於彼唯成愛念
此一眾生。非餘一切。菩薩如是如實知已
不施彼者。無罪無悔。亦不違越菩薩淨
戒。云何菩薩方便不施。謂諸菩薩不忍直
言遣來求者。謂我不能惠施於汝。要當施
[039-0508c]
設方便善巧曉喻發遣。云何施設方便善巧。
謂諸菩薩先於所畜一切資具一切施物。為
作淨故以淨意樂捨與十方諸佛菩薩。譬
如苾芻於己衣物為作淨故。捨與親教軌
範師等。如是菩薩淨施因緣。雖復貯畜種
種上妙一切資具一切施物。猶得名為安住
聖種。生無量福常於此福多思惟故。於一
切時隨逐增長。恒於一切作淨施物。如佛
菩薩所寄護持。見來求者即應觀察。若隨
所欲作淨施物惠施彼時。稱當正理應
作是念。諸佛菩薩無有少物於諸眾生而
不施者。如是知已取淨施物。施來求者令
所願滿。若觀施時不稱正理。即應念先作
淨施法。告言賢首。如是等物是他所有不
許施汝。軟言曉喻方便發遣。或持餘物。二
倍三倍恭敬施與。然後發遣。令彼了知菩
薩於此非慳貪故不欲施我。定當於此經
卷等法。不自在故不施於我。當知是名菩
薩巧慧而行法施。


又諸菩薩於一切施。謂法施財施無畏
施。若異門。若體相。若釋名。若因果差別。如
實了知而行惠施。當知亦名菩薩巧慧而
行布施。又諸菩薩於諸有怨。以慈意樂而
行惠施。於諸有苦。以悲意樂而行惠施。
於諸有德。以喜意樂而行惠施。於諸有恩
親善同意。以捨意樂而行惠施。當知亦名
菩薩巧慧而行布施。


又諸菩薩於其施障及彼對治如實了知。此
中施障略有四種。一先未串習。二施物尠闕。
[039-0509a]
三耽著上妙悅意財物。四觀見當來具足財
果而深欣樂。若諸菩薩現有種種可施財物。
雖見求者正現在前。而於惠施心不趣
入。菩薩爾時即以正慧。速疾通達是我於
施先未串習所作過失。復以妙慧。如是
通達我於先世決定於施曾未串習。致令
今世現有種種可施財物。雖見求者正現
在前。而於惠施心不趣入。若於今世不強
思擇而行施者。復於來世定當憎背所應
行施。菩薩如是正通達已。用此施障對治
為依。力勵思擇而行惠施。能不隨逐先未
串習所作過失。自在而行。又諸菩薩若見
求者正現在前。由諸財物有尠闕故。於其
惠施心不趣入。菩薩爾時即以正慧速疾
通達。如是匱乏障施因緣。忍受匱乏所作
眾苦。力勵思擇起悲愍心而行慧施。作如
是念。或由宿業有過失故。或由現在繫屬
他故。令我具受眾多猛利飢渴等苦。不能
饒益一切眾生。設我今者由行惠施因饒
益他。於現法中受種種苦乃至殞歿。如是
行施猶為最勝。非空發遣諸來求者。況當
更有諸菜葉等可以活命。菩薩如是忍受
匱乏所作眾苦而行惠施。又諸菩薩若見
求者正現在前。由可施物極悅意故最上
妙故。於行惠施心不趣入。菩薩爾時即以
正慧。速疾通達是我耽著所作過失。我今於
苦發起虛妄樂想顛倒。由此能生當來眾
苦。於此顛倒遍了知故。為欲斷除力勵思
擇。用此財物而行惠施。又諸菩薩若行施
[039-0509b]
已。於當施果廣大財利。見勝功德深生欣
樂。不求無上正等菩提。菩薩爾時即以正
慧。速疾通達是邪果見所作過失。如實觀
察。一切諸行皆不堅牢。一切諸行皆念念滅。
所受用果速疾滅盡速疾離散。如是觀時
即能斷滅能生欣樂邪果之見。諸所行施
一切迴向無上菩提。如是菩薩四種施障。
當知四種能對治智對治於彼。一者覺悟。
二者忍受眾苦。三者遍知顛倒。四者見一切
行性不堅牢。是諸菩薩由前三種能對治智。
決定堪能正行惠施。由後一種能對治智。
能正攝受施福勝果。當知亦名菩薩巧慧而
行布施。


又諸菩薩內居閑靜。由淨意樂淳厚淨信分
別勝解。數數緣念種種上妙無量財寶以勝
解力於諸眾生樂行惠施。由此因緣是諸
菩薩以少功用生無量福。當知亦名菩薩
巧慧而行布施。


如是妙慧大慧菩薩巧慧行施。總略義者。由
有財無財財施所攝故。如是由法施故。由
無礙解施故。由勝意樂施故。由施障對治
智慧施故。由增上意樂勝解施故當知是
名唯諸菩薩不共行施。


如是廣說於內外事菩薩所行一切施差
別相已。自斯已後即於一切施差別相中。
分出所餘難行施等一切差別。應當了知。

3目難行施



云何菩薩難行施。當知此施略有三種。謂
若諸菩薩財物尠少。自忍貧苦惠施於他。
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施。若諸菩薩所可愛
[039-0509c]
物。或性深愛著。或長時串習。或有上品恩
或最上妙物極生耽著能自開解惠施於他。
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施。若諸菩薩極大艱辛
所獲財物惠施於他。是名菩薩第三難行
施。

4目一切門施



云何菩薩一切門施。當知此施略有四相。謂
諸菩薩或自財物。或勸化他所得財物。或
施親屬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善友。大臣親戚
眷屬。或復施與他來求者。如是四相。是名
菩薩一切門施。

5目善士施



云何菩薩善士所行名善士施。當知此施
略有五相。謂諸菩薩淨信而施。恭敬而施。自
手而施。應時而施。不損惱他而行惠施。如
是五相。是名菩薩善士所行名善士施。

6目一切種施



云何菩薩一切種施。當知此施有十三相。
一無依施。二廣大施。三歡喜施四數數施。五
田器施。六非田器施。七一切物施。八一切處
施。九一切時施。十無罪施。十一有情物施。十
二方土物施。十三財穀物施如是十三種相。
當知是名菩薩一切種施。

7目遂求施



云何菩薩遂求施。當知此施有八種相。謂
諸菩薩匱乏飲食而求乞者。施以飲食。匱
乏車乘而求乞者。施以車乘匱乏衣服而
求乞者。施以衣服匱乏嚴具而求乞者。施
以嚴具。匱乏種種資生什物而求乞者。施
以種種資生什物匱乏種種塗飾香鬘而求
乞者。施以種種塗飾香鬘。匱乏舍宅而求
乞者。施以舍宅。匱乏光明而求乞者。施以
光明。如是八相是名菩薩遂求施。

8目此世他世樂施


[039-0510a]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施。當知此施略有
九相。謂財施無畏施法施。總說名為能令眾
生此世他世樂施。財施者。謂以上妙清淨如
法財物而行惠施。調伏慳悋垢而行惠施。
調伏積藏垢而行惠施。調伏慳悋垢者。謂
捨財物執著。調伏積藏垢者。謂捨受用執
著。無畏施者。謂濟拔師子虎狼鬼魅等畏。
拔濟王賊等畏。拔濟水火等畏。法施者。謂
無倒說法稱理說法勸修學處。如是一切總
說九相。是名菩薩能令眾生此世他世樂施。
此中財施無畏施及此差別。能令眾生此世
安樂。法施及此差別。能令眾生後世安樂。

9目清淨施



云何菩薩清淨施。當知此施有十種相。
一不留滯施。二不執取施。三不積聚施。四不
高舉施。五無所依施。六不退弱施。七不下劣
施。八不向背施。九不望報恩施。十不希異
熟施。云何不留滯施。謂諸菩薩見來求者
正現在前。速疾惠施不作留滯。非來求者
疾望得財。如諸菩薩速希惠施。云何不執
取施。謂諸菩薩不以妄見執取於施。或執
此施空無有果。或執殺害而行惠施以為
正法。或執唯施極淨圓滿是世出世究竟
清淨。云何不積聚施。謂諸菩薩不於長時
漸漸積集聚多財物然後頓施。何以故。非
諸菩薩現有施物。見來求者正現在前。堪
能不施。不見不施是稱正理。云何積財而
不速施。又諸菩薩不見積財。後方頓施。是
能生長多福之門。又正觀見若別若總求者。
相似漸施頓施財物平等。何緣而執福有差
[039-0510b]
別。又諸菩薩見積聚施其施有罪。見隨得
施其施無罪。何以故。若積聚已然後頓施。
是則先時有來求者。其數或百而不施與。
令生嫌恨不忍不信。後有一類或不希
求。畜積珍財強而頓施。是故菩薩不積
聚施。云何不高舉施。謂諸菩薩於來求者。謙
下心施。亦不與他競勝而施。亦不施已而
生憍慢。謂我能施我是施主餘則不爾。云
何無所依施。謂諸菩薩不依稱譽聲頌而
施。體達世間稱譽聲頌虛妄分別。文字所
起唯是虛音。繫屬妄嚮。譬如世間䅌䴬葉
聚。云何不退弱施。謂諸菩薩施先意悅施時
心淨施已無悔。聞諸菩薩廣大第一最勝施
時。不自輕蔑恐怖退弱。云何不下劣施。謂諸
菩薩於諸施物。勤數簡擇最勝最妙飲食車
乘衣服等物。持用布施。云何不向背施。謂諸
菩薩其心平等不隨朋黨。於怨親中悲心
等施。云何不望報恩施。謂諸菩薩悲心愍心
而行惠施。終不於他希望反報。但觀求樂
愛火所燒。無有勢力。性苦眾生。深心悲愍
而行惠施。云何不希異熟施。謂諸菩薩修行
惠施。終不希望當來所得財寶圓滿自身圓
滿施果異熟。觀一切行性是虛偽。觀大菩提
最勝功德。由此十相菩薩所行布施清淨最
極清淨。

3項結歎功德



如是菩薩依止九相所行惠施。圓滿施波羅
蜜多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九
[039-05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