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TKD)


[26-1225a]


若最初入無漏初靜慮乃至廣說初
有四種一入正性決定初二得果初
三離染初四轉根初此中依二初作
論謂得果及轉根得果初者謂得阿
羅漢果初盡智時轉根初者謂時解
脫阿羅漢練根作不動最後解脫道
時問何故於四初中但依二初作論
答若尒時修一切地功德者此中依
之作論唯二初位能如是修故依作
論若最初入无漏初靜慮尒時所得
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
言有尋有伺耶答彼或有尋有伺或
無尋唯伺或无尋無伺有尋有伺者
謂所修未至定及初靜慮无尋唯伺
者謂所修靜慮中間无尋無伺者謂
所修上三靜慮下三無色若最初入
無漏第二靜慮尒時所得諸餘未來
元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喜根相
[26-1225b]
應耶答彼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
捨根相應樂根相應者謂所修第三
靜慮喜根相應者謂所修初及第二
靜慮捨根相應者謂所修未至定靜
慮中間第四靜慮下三無色若最初
入无漏第三靜慮尒時所得諸餘未
來無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樂根
相應耶答彼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
應或捨根相應義如前釋若最初入
無漏第四靜慮尒時所得諸餘未來
无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捨根相
應耶答彼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
或捨根相應義如前釋若最初入無
漏空无邊處尒時所得諸餘未來无
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空无邊處
攝耶答彼或空无邊處攝或識無邊
處攝或無所有處攝空无邊處攝者
謂所修空无邊處識無邊處攝者謂
所修識無邊處无所有處攝者謂所
修無所有處若最初入无漏識無邊
處尒時所得諸餘未來無漏心心所
法彼一切當言識无邊處攝耶答彼
或空无邊處攝或識無邊處攝或阿
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二張性
[26-1225c]
无所有處攝義如前釋若最初入無
漏無所有處尒時所得諸餘未來无
漏心心所法彼一切當言无所有處
攝耶答彼或空无邊處攝或識無邊
處攝或无所有處攝義如前釋問何
故此中於靜慮問相應於无色問攝
答彼作論者意欲尒故隨彼意而作
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有說於靜
慮无色並應倶問而不問者當知此
義有餘有說爲現種種文種種說由
種種文種種說故義則易解有說爲
現二門二略二階二炬二明二光二
種文影如於靜慮說相應於无色亦
尒如於无色說攝於靜慮亦尒有說靜慮
麤顯易見易知故問相應无色微細
難了難覺故但問攝有說靜慮有種
種相㸦不相似故問相應无色不尒
故但問攝有說靜慮有種種受種種
根故問相應無色不尒有說靜慮
多功德多勝利故問相應无色不尒
有說靜慮有遍緣智故問相應无色
但有緣自上智故但問攝問何故此
中於靜慮亦攝无色於無色不阿毗
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三張性
[26-1226a]
攝靜慮耶答彼作論者意欲尒故乃
至廣說有說於靜慮无色並應倶攝
而不說攝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爲
現種種文種種說由種種文種種說
故義則易解有說爲現二門二略二
影二光乃至廣說有說无色依屬
靜慮以先得靜慮後得无色故於靜
慮亦攝无色靜慮不依屬無色故於
无色不攝靜慮有說於靜慮亦不攝
無色以無尋无伺等言有別意故謂
无尋无伺者唯說後三靜慮捨根相
應者唯說未至靜慮中間及第四靜
慮以靜慮无色其相各異雖㸦相修
而不相攝有說於无色亦應攝靜慮
應作是說或未至定攝乃至或无所
有處攝而不說者欲顯无色非入靜
慮加行以靜慮現前不必因无色故
有說生靜慮地能起无色生無色地
不能起靜慮有說聖者生靜慮後容
生無色生无色後無容生靜慮是故
於靜慮攝無色於无色不攝靜
慮味相應初靜慮乃至廣說問何故
作此論答欲止譬喻者意以彼於緣
性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四張

[26-1226b]
中不明了故說緣非實有今欲顯示
諸緣自性令知諸緣皆是實有故作
斯論味相應初靜慮與味相應初靜
慮等爲幾緣答與自地味相應爲因
等無間所緣増上因者三因卽相應
倶有同類因等无間者謂味相應初
慮等无間味相應初靜慮現在前
所緣者謂味相應初靜慮與味相應
初靜慮爲所緣増上者謂不㝵生及
唯无障此中因緣如種子法等无間
緣如開避法所緣緣如任杖法増上
緣如與欲法與自地淨爲等无間所
緣増上等無間者謂味相應初靜慮
等无間淨初靜慮現在前如愛見慢
疑上靜慮者煩惱等无間淨定現在
前此則惣說若別說者淨有四種謂
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
此中有說味相應等无間唯順退分
現在前有說亦起順住分所緣者謂
味相應初靜慮與淨初靜慮爲所緣
増上者謂不㝵生及唯无障非因者
以染汙法與善法非如種子法故由
此義故味相應與自地淨若揔說爲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五張性
[26-1226c]
三緣若別說或三或二謂與前二分
爲三緣與後二分爲二經與自地无
漏爲所緣増上所緣者謂與苦集類
忍類智品爲所緣増上者如前說非
因者有漏法與无漏法非如種子法
故非等无間者煩惱等无間不起聖
道現在前故由此義故味相應與自
地無漏若惣說爲二緣若別說或二
或一謂與苦集類忍智品爲二緣與
滅道類忍類智品及一切法忍法智
品爲一緣與淨無漏上三靜慮爲所
緣増上所緣者彼緣下地味相應故
増上者謂不㝵生及唯无障故非因
緣者染於不染非種子法故非等无
間緣者巳離下染方能起上根本地
淨無漏故與餘爲一増上餘謂味相
應上三靜慮及一切無色増上義如
前說非因緣者異界地法因果斷故
及異類法非種子故非等无間緣者
巳離下染上地染方現前故及相違
故非所緣者上地煩惱及根本無色
不緣下地有漏法故淨初靜慮與淨
初靜慮等爲幾緣答與自地淨爲因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六張性
[26-1227a]
等無間所緣増上因者三因耶相應
倶有同類因等無間者謂淨初靜慮
等無間淨初靜慮現在前所緣者
謂與淨初靜慮爲所緣増上義如前
說此卽揔說若別說者淨有四分順
退分與順退分爲四緣與順住分亦
尒與餘二分爲三緣除等無間順住
分與順住分爲四緣與順勝進分亦
尒與順決擇分爲三緣除等无間與
順退分爲三緣除因緣勝非劣因故
順勝進分與順勝進分爲四緣與順
決擇分亦尒與順退分有說但爲所
緣増上順勝進分無間順退分不現
前故如是說者亦現在前是故與順
退分爲三緣除因緣以彼劣故與順
住分亦尒順決擇分與順決擇分爲
四緣與順退分爲所緣増上與順住
分有說但爲所緣増上以順決擇分
無間順住分不現在前故如是說者
亦現在前是故與彼爲三緣除因緣
與順勝進分亦尒與自地無漏爲等
无間所緣増上等無間者謂淨初靜
慮等无間無漏初靜慮現在前此但
従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七張

[26-1227b]
順波擇分有說亦従順勝進分所緣
者謂與无漏初靜慮爲所緣増上者
如前說非因緣者有漏法非无漏因
故與自地味相應爲等無間所緣増
上等無間者如愛見慢疑上靜慮者
淨定等無間煩惱現在前當知此従
順退分或順住分起由巳離未離自
地染者起自地煩惱有差別故所緣
者味著自地淨靜慮故餘如前說與
淨無漏第二第三靜慮爲等无間所
緣増上等无間者於第二順次入故
於第三順起入故當知従順勝進分
入上淨非餘餘如前說與淨無漏第
四靜慮爲所緣増上无等無間者以
極遠故餘如前說與餘爲一増上餘
謂味相應三靜慮及一切無色増上
義如前說是中差別者謂與淨無漏
无色非等无間者以極達故餘如前
說問亦有等無間緣謂初靜慮善心
命終生上地時此中何故不說答應
說與彼爲等無間増上而不說者當
知義則有餘有說此定藴中唯說定
善及定煩惱命終結生但是生善及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八張性
[26-1227c]
生煩惱是故不說有說此定藴中唯
說根本善及煩惱命終結生唯住近
分不住根本是以不說无漏初靜慮
與无漏初靜慮等爲幾緣答與自地
無漏爲因等无間所緣増上因者三
因卽相應倶有同類因所緣者謂與
道忍道智品爲所緣餘說如前此卽
摠說若別說者法智品與法智品爲
四緣與類智品爲三緣除所緣類智
品與類智品爲四緣與法智品爲三
緣除所緣苦集滅智品與苦集滅智
品爲三緣除所緣與道智品爲四緣
道智品與道智品爲四緣與苦集滅
智品爲三緣除所緣未知當知根品
與未知當知根品爲四緣與巳知根
品亦尒與具知根品爲三緣除等无
間巳知根品與巳知根品爲四緣與
具知根品亦尒與未知當知根品爲
二緣除因等無間除因者後生於前
生非因故除等無間者修道等无間
見道不現在前故具知根品與具知
根品爲四緣與未知當知根品及巳
知根品爲二緣除因等無間无學法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九張性
[26-1228a]
智品與學類智品爲一増上无學類
智品與學法智品爲一増上是故以
揔說故云與自地無漏爲四緣若差
別說則有如是或四三二一與无漏
第二第三靜慮爲因等無間所緣増
上以無漏法不墮界故異地爲因緣
如前說與自地淨及淨第二第三靜
慮爲等無間所緣増上此中於自地
淨有說除順退分與餘三分爲等無
間有說唯與後二分爲等無間於上
地淨亦尒如是說者漸次入時亦與
勝進分爲等无間超越入時唯與順
決擇分爲等無間問何故超越入時
唯順決擇分與無漏道㸦爲等无間
緣餘時不尒答於超越時唯有猛成
堅固善根能相引發順決擇分猛成
堅固餘分不尒與淨第四靜慮及淨
無色爲所緣増上以初靜慮類智品
是無色對治故與淨無色亦爲所緣
餘如前說與無漏第四靜慮及無漏
無色爲因所緣増上以無色道類智
品亦緣初靜慮類智品故餘如前說
與餘爲増上餘謂與一切味相應増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十張性
[26-1228b]
上義如前說由無漏與味極相違故
無等无間貪不能緣無漏法故非所
緣無漏與染非種子法故非因問若
無漏與味極相違者云何作増上答
於无間起雖極相違而正生時去來
無障故得展轉㸦爲増上
味相應第二靜慮與味相應第二靜
慮等爲幾緣答與自地味相應爲因
等無間所緣増上與淨初二靜慮爲等
无間所緣増上與一切无漏靜慮及
淨第三第四靜慮爲所緣増上與餘
爲一増上餘謂味相應初第三第四
靜慮及一切無色此中與淨初靜慮
爲等无間者謂瑜伽師第二靜慮淨
定無間起諸煩惱其心熱惱如爲火
燒遂卽歸投淨初靜慮故契經說寧
起猒作意倶初靜慮不起劣作意倶
第二靜慮問彼起何等淨初靜慮有
說起順住分以易起故有說起順勝
進分防護上地故又此所說與味相
應初靜慮爲一増上問第二靜慮
染心命終生初靜慮則有等无間緣
何故不說答應說與彼爲等無間阿
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十一張性
[26-1228c]
増上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有說
此定藴中唯說定煩惱命終結生是
生煩惱是故不說有說此定藴中但
說根本地煩惱命終結生唯住近分
地煩惱是故不說餘隨所應如前說
淨第二靜慮與淨第二靜慮等爲幾
緣答與自地淨爲因等无間所緣増
上與一切无漏靜慮及淨初第三第
四靜慮幷自地味相應爲等無間所
緣増上與餘爲一増上此亦如前隨應
廣說无漏第二靜慮與无漏第二靜
慮等爲幾緣答與一切無漏靜慮爲
因等无間所緣増上與一切淨靜慮
爲等无間所緣増上與淨无色爲所
緣増上與無漏无色爲因所緣増上
與餘爲一増上此亦隨應廣如前說
従第三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有
五三一二問答廣說如本論應知問
如以世俗道離第四靜慮及下三無
色染時一切無間道皆緣下地何故
不說第四靜慮下三无色味相應淨
與上地淨爲所緣耶答此亦應說而
不說者當知有餘有說此定藴中阿
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十二張性
[26-1229a]
唯說根本地九無間道但是近分地
是故不說問何等无漏第三第四靜
慮與淨无漏無色爲等無間耶答唯
類智品問何故非法智品有說法智
品依下緣下故謂法智品但依欲界
但緣欲界諸行及彼因彼滅彼對治
道淨無漏无色不尒故法智品非彼
等無間緣有說法智品但緣欲界及
彼滅道緣欲界及彼滅道无間不得
卽緣無色地境以極遠故由此法智
品非无色等無間緣有說无色地非
法智品所依所緣及地故謂四靜慮
雖非法智品所依所緣而是法智品
地欲界雖非法智品地而是法智品
所依所緣諸无色地無如是事故非
法智品无間所起問何故淨无漏無
色但緣下地類智品道非法智品道
耶答法智品道非彼地對治故問豈
不法智品道亦對治彼耶答雖對治
彼而非根本亦非全是故不說謂雖
是彼修所斷法對治而非彼見所斷
法對治又雖滅道法智是彼對治而
非苦集法智有說類智品是彼主對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十三張性
[26-1229b]
淨法智品是彼客對治故非彼所緣
然淨无漏靜慮無色或下或上无間
而起従下起者名順次順超従上起
者名逆次逆超同類起者名純異類
起者名雜地無間者名次地有間者
名超有間唯能越於一地是謂此處
略毗婆沙
問所說超定加行云何答修超定時
彼修定者先起欲界善心従此无間
入有漏初靜慮次入有漏第二靜慮
次第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従彼還
入有漏无所有處次第乃至復還入
有漏初靜慮於此諸地循環修習尒
善淳熟如王路巳復入無漏初靜慮
次入無漏第二靜慮次第乃至入无
漏无所有處従彼還入无漏識無邊
處次第乃至復還入无漏初靜慮於
此諸地循環修習令善淳熟如王路
巳復入有漏初靜慮従有漏初靜慮
超入有漏第三靜慮従有漏第三靜
慮超入有漏空无邊處従有漏空无
邊處超入有漏無所有處従有漏無
所有處還超入有漏空无邊處従有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十四張性
[26-1229c]
漏空無邊處超入有漏第三靜慮従
有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初靜慮於
此諸地循環修習令善淳熟如王路
巳復入无漏初靜慮従无漏初靜慮
超入無漏第三靜慮従無漏第三靜
慮超入无漏空無邊處従无漏空無
邊處超入无漏無所有處従無漏无
所有處還超入无漏空無邊處従無
漏空无邊處超入無漏第三靜慮従
無漏第三靜慮超入无漏初靜慮於
此諸地循環修習令善淳熟猶如王
路齊此超定加行成滿従此復入有
漏初靜慮従有漏初靜慮超入無漏
第三靜慮従无漏第三靜慮超入有
漏空無邊處従有漏空無邊處超入
无漏無所有處従无漏无所有處還
超入有漏空无邊處従有漏空无邊
處超入无漏第三靜慮従无漏第三
靜慮超入有漏初靜慮如是名爲超
定成滿有餘師說修超定時先起欲
界善心従此無間入有漏初靜慮次
入有漏第二靜慮次第乃至入非想
非非想處従彼還入有漏无所有慮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十五張性
[26-1230a]
次第乃至復還入有漏初靜慮於此
諸地善串習巳復入無漏初靜慮次
入無漏第二靜慮次第乃至入无漏
无所有處従彼還入无漏識無邊處
次第乃至復還入無漏初靜慮於此
諸地善串習巳復入有漏初靜慮次
入無漏第二靜慮次入有漏第三靜
慮次入无漏第四靜慮次入有漏空
无邊處次入无漏識無邊處次入有
漏无所有處従彼還入无漏識
无邊處次第乃至復還入有漏初靜
慮於此識地善串習巳復入无漏初
靜慮次入有漏第二靜慮次入無漏
第三靜慮次入有漏第四靜慮次入
无漏空无邊處次入有漏識无邊處
次入無漏无所有處次入非想非非
想處従彼還入無漏无所有處次第
乃至復還入无漏初靜慮於此諸地
善串習巳復入有漏初靜慮従有漏
初靜慮超入有漏第三靜慮従有漏
第三靜慮超入有漏空无邊處従有
漏空无邊處超入有漏無所有處
有漏無所有處還入有漏空无邊處
従有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十六
張性
[26-1230b]
漏空无邊處超入有漏第三靜慮従
有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初靜慮於
此諸地善串習巳復入無漏初靜慮
従无漏初靜慮超入无漏第三靜慮
従無漏第三靜慮超入無漏空无邊
處従無漏空无邊處超入无漏無所
有處従無漏无所有處還入无漏空
無邊處従无漏空無邊處超入无漏
第三靜慮従無漏第三靜慮超入無
漏初靜慮於此諸地善串修習是名
超定加行成滿従此復入有漏初靜
慮従有漏初靜慮超入無漏第三靜
慮従无漏第三靜慮超入有漏空无
邊處従有漏空无邊處超入無漏无
所有處従无漏無所有處還超入有
漏空無邊處従有漏空无邊處超入
无漏第三靜慮従無漏第三靜慮超
入有漏初靜慮従此復入无漏初靜
慮従无漏初靜慮超入有漏第三靜
慮従有漏第三靜慮超入无漏空無
邊處従無漏空無邊處超入有漏無
所有處従有漏无所有處還超入无
漏空无邊處従無漏空无邊處超入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十七張性
[26-1230c]
有漏第三靜慮従有漏第三靜慮超
入無漏初靜慮如是名爲超定成滿
復有說者前來所說皆是加行従此
位後自在循環超入諸定无所罣㝵
乃名成滿然必不能超入第四問何
故不能超入第四答過殑伽沙數諸
佛世尊及聖弟子
超入諸定法皆如是故不應問有說
諸超定者本應漸起若従彼超法唯
超一勢不過故如登梯時亦應漸上
其有越者莫能越二勢不及故有說
後起徑路法皆如前故但超一謂觀
行者初超定時従五入五従四入四
支數等故易可超入後亦如是故不
超二有說如所緣緣故唯超一謂觀
行者不念作意於所緣緣唯能超一
問云何觀行者於所緣超答彼由不
念作意以初靜慮於九地境一一別
緣於中唯能超緣一地謂緣欲界无
間能上緣初靜慮或第二靜慮非餘
緣初靜慮无間能下緣欲界上緣第
二靜慮或第三靜慮非餘緣第二靜
慮无間能下緣欲界或初靜慮上緣
第三靜慮或第四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
五卷苐十八張性
[26-1231a]
靜慮非餘緣第三靜慮無間能下緣
初靜慮或第二靜慮上緣第四靜慮
或空无邊處非餘如是乃至緣非想
非非想處无間能下緣識无邊處或
无所有處非餘如依初定如是依餘
定隨其所應於所緣緣皆應廣說如
不能越二地所緣超定亦尒故不入
第四問若尒何故說淨解脫次起五
心淨解脫心緣於欲界第四靜慮遍
行隨眠能緣自上乃至有頂豈非能
越二地所緣答說不染心不能超二
彼心是染故不相違問如苦法智緣
欲界无間起苦類忍乃至緣有頂云
何說不染汙心不能超二答彼但是
揔緣不名爲超亦倶緣餘地故是故
非難
問何處能超定答在欲界非色无色
在入趣非餘趣在二洲非北洲男子
女人倶能超定尊者僧伽筏蘇說曰
唯瞻部洲唯男子能超定餘洲及女
人所依劣故不能如是說者餘洲及
如人亦能超定彼於三應地亦得心
自在故問何等補特伽羅能超定答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十九張性
[26-1231b]
是聖者非異生是無學非學无學中
是不時解脫非時解脫於不時解脫
中要得願智邊除定等殊勝功德然
後能超問何故唯无學不時解脫能
超定耶答要相續中无諸煩惱於定
自在乃能超定學相續中猶有煩惱
時解脫於定不得自在故並不能超
定問何等善根无間能超定耶答無
量解脫勝處遍處諸通等善根无間
皆不能超定唯无常等行相善根无
間能超所以者何要猛利増上善根
能超定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六十五
甲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
勅彫造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苐一百六十五卷苐二十張性
[26-1231c]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六十六性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定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