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TKD)


[26-0713a]


問誰於如是四種通行得幾捨幾答
諸異生位無得無捨此四通行唯無
漏故世第一法現在前時得一或二
未有所捨問此中不依異生作論唯
依聖者答亦有聖者於四通行無得
無捨謂自性住進退位中有得捨義
且進位中若未離欲染入正性離生
住苦法智忍乃至道法智時皆無捨
得一道類智忍時捨一得一若已離欲
染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住苦法智
忍乃至道法智時亦皆無捨得一道
類智忍時捨一得二若依上地入正
性離生住苦法智忍乃至道法智時
皆無捨得二道類智忍時捨二得二
若預流者趣一來果諸加行道五無
閒道五解脫道時皆無捨得一第六
無閒道時捨一得一若一來者趣不
還果諸加行道二無閒道二解脫道
[26-0713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二張義時無
捨得一第九無閒道時捨一得二若
不還者趣阿羅漢果離初靜慮乃至
無所有處染諸加行無閒解脫道時
皆無捨得二離非想非非想處染諸
加行道八無閒道八解脫道時亦皆
無捨得二第九無閒道時捨二得二
是說離染位若未離欲染信勝解練
根作見至諸加行道時無捨得一無
閒道時捨一得一若巳離欲染信勝
解練根作見至諸加行道時無捨
得二無閒道時捨二得二若時解脫
阿羅漢練根作不動諸加行道八無
閒道八解脫道時皆無捨得二第九
無閒道時捨二得二是說轉根位若
未離欲染聖者起諸相似無量解脫
勝處遍處及不淨觀持息念念住等
諸功德時皆無捨得一若巳離欲染
聖者起無量解脫勝處遍處不淨觀
持息念諸念住無礙解無靜願智邊
際定三三摩地三重三摩地雜修靜
慮引發五通諸加行道五無閒道三
解脫道等時皆無捨得二若入滅定
想微細心時亦無捨得二微微
[26-0713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三張義
心時無捨無得諸如是等是說修功
德位若退位中阿羅漢及已離欲染
有學退勝根住劣根時皆捨二得二
未離欲染有學退勝根住劣根時皆
捨一時一是說退根位若阿羅漢起
色無色界緾退時捨二得二起欲界
緾退時捨二得一若不還者已離色
等染起色界等緾退時捨二無得卽
不還者起欲界緾退時捨二得一若
一來者退勝果道時捨一無得退一
來果時捨一得一若預流者退勝果
道時捨一無得是說退離染位退餘
功德義准應知如施設論說有四種
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現法中
遲身壞後速或有補特伽羅現法
中速身壞後遲或有補特伽羅現法
中遲身壞後亦遲或有補特伽羅現
法中速身壞後亦速問後二可爾前
二云何聖者轉生決定不退亦不轉
根欲界経生決定不入色無色界如
何可說現遲後速復如何說現速後
遲豈有見至経生退爲信勝解者
答彼論不說轉根及退但說精進及
[26-0714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四張義
懈怠者若現身懈怠後身精進者名
現法中遲身壞後速若現身精進後
身懈怠者名現法中速身壞後遲若
現身懈怠後身亦懈怠者名現法中
遲身壞後亦遲若現身精進後身
亦精進者名現法中速身壞後亦速
如是名爲彼論說意如契経說有四
種行一不堪忍行二堪忍行三調伏
行四寂靜行云何不堪忍行謂不堪
忍寒熱飢渴蚊虻風曝蛇蝎惡觸惡
人侵惱非理語言身中所生種種苦
痛於此等事不能堪忍是名不堪忍
行云何堪忍行謂能堪忍如前所說
寒熱等事是名堪忍行云何調伏行
謂根律儀是名調伏行云何寂靜行
謂無漏道是名寂靜行問爲四通行
攝彼四行爲彼四行攝四通行耶答彼
四行攝四通行非四通行攝彼四行
不攝何等謂彼前三如契経說有四
種斷一苦遲通斷二苦速通斷三樂
遲通斷四樂速通斷此中苦遲通斷
苦故遲故說名爲劣苦速通斷但以
苦故說名爲劣樂遲通斷但以遲故
[26-0714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五張義大目
說名爲劣樂速通斷不能正顯廣大
饒益天人衆者不廣大故亦名爲劣
世尊通斷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
衆故獨名爲妙問爲四通行攝四通
斷爲四通斷攝四通行耶答展轉相
攝各隨其事謂苦遲通斷卽苦遲通
行乃至樂速通斷卽樂速通行故隨
其事展轉相攝復有說者四通斷唯
無學四通行通學無學若作是說四
通行攝四通斷非四通斷攝四通行
不攝何等謂有學四通行問聖道是
妙不應名劣如品類足說云何劣法
謂不善有覆無記法何故契経說四
種斷有名爲劣答劣有二種一染汙
劣二減少劣四種通斷雖非染汙劣
而有減少劣有作是說苦遲通斷是
未至定靜慮中閒三無色定時解脫
聖道攝苦速通斷卽是彼地諸聲聞
乘不時解脫聖道攝樂遲通斷是四
根本靜慮得解脫聖道攝樂速通斷
中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衆者卽
是四根本靜慮諸聲聲乘不得解脫
聖道攝樂速通斷中能正顯示廣大
[26-0714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六張義
**饒益天人衆者是佛乘聖道攝問獨
覺聖道是何品攝有作是說聲聞品
攝復有說者佛品中攝所以者何如
佛無師自能覺故有餘師說前三通
斷如前應知樂速通斷中不能正顯
廣大饒益天人衆者是獨覺聖道攝
樂速通斷中能正顯示廣大饒益天人
衆者是世尊聖道攝問根本靜慮
聲聞不得解脫聖道是何品攝有作
是說獨覺品攝復有說者佛品所攝
所以者何彼無漏根依佛得故有作
是言前三通斷是外異生樂速通斷
中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衆者是
獨覺聖道攝樂速通斷中能正顯示
廣大饒益天人衆者是世尊聖道攝
問聲聞聖道是何品攝有作是說獨
覺品攝復有說者佛品所攝所以
者何彼無漏根依佛得故或有說者
前三通斷是諸外道樂速通斷中不
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衆者是聲聞
聖道攝樂速通斷中能正顯示廣
大饒益天人衆者是世尊聖道攝問
獨覺聖道是何品攝有作是說聲聞
[26-0715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七張義
品攝復有說者佛品所攝所以者何
如佛無師自能覺故評曰如是諸說
雖各自生弟子覺意而實義者四種
通斷卽四通行二四通攝三乘聖道
然第四中不能正顯廣大饒益天人
衆者聲聞獨覺二聖道攝能正顯
示廣大饒益天人衆者佛聖道攝此
通二斷非唯第四彼契経中不說此
唯是樂速通斷故在佛身者皆是妙
故問四通行中世尊依何通行入正性
離生得果離染盡漏獨覺依何通行
聲聞依何通行耶答世尊依樂速通
行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盡漏云何
知然経爲量故如契経說鬘母一時
來詣佛所作如是問世尊依何通行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佛告
鬘母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依樂速
通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爾時鬘母
便設二難世尊徃因六年苦行乃證
無上正等菩提云何言依樂速通行
佛言愚人我不因彼六年苦行證大
菩提棄捨彼巳受食乳糜然後依止
樂速通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此
[26-0715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八張義故知
世尊依止樂速通行入見道等以依
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乃至得菩提
故獨出獨覺如佛世尊衆出獨覺所
依不定如諸聲聞聲聞乘中尊者舎
利子依苦速通行入正性離生得果離
染依樂速通行盡漏所以者何彼依
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依第
四靜慮盡漏故尊者大目連依苦速
通行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及盡漏
所以者何彼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得
果離染依無色定盡漏故問何故舎
利子與大目連倶依未至定入正性離
生得果離染而舎利子依第四靜慮
得阿羅漢果大目連依無色定得阿
漢果耶答此二尊者倶是到究竟
聲聞故決定漸次得四沙門果是故
倶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而尊者舎
利子是毗鉢舎那行故依第四靜慮
得阿羅漢果尊者大目連是奢摩他
行故依無色定得阿羅漢果問一
切到究竟聲聞爲皆決定漸次得四沙
門果不答皆決定漸次得四沙門果
所以者何一切到究竟聲聞皆是
[26-0715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九張義隨佛
轉法輪者若不漸次得四沙門果云
何於彼入住出心能善解說問能善解
說四沙門果入住出心無如佛者佛豈
漸次得四沙門果耶答於此義中不
應難佛以佛徃昔爲菩薩時已能善
說四沙門果勝舎利子住無學位故
不應以聲聞難佛諸聲聞人非自證
處不能爲他自在說故有作是說一
切到究竟聲聞非皆決定漸次得四
沙門果所以者何若彼在異生位先已
離欲染豈遇佛說法要退已後方趣
預流果耶問若爾云何能善解說四
沙門果答此不應難如阿難陀是鈍
根者雖住學位而能善說四沙門果
能令無量百千有情成阿羅漢况利
根者超越趣證住無學地而不能說
評曰應作是說一切到究音聲聞皆決
定漸次得四沙門果不以能說故但
以法爾故謂過殑伽沙數如來應正等覺
所有到究竟聲聞弟子皆漸次證得
四沙門果是故法爾不應爲難如世
尊說漏盡阿羅漢成就十無學支此
中云何十無學支謂無學正見
[26-0716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十張義
乃至正定及無學正解脫正智問學
位爲有正解脫正智不若有者此中
何故不說若無者契経所說當云何
通如契経說尊者舎利子慰喻給孤
獨長者言勿怖勿怖無聞異生成就
不信惡戒少聞慳悋惡慧邪見邪思
惟邪勝解邪解脫邪智故怖墮地獄
傍生鬼界汝巳永斷不信惡戒乃至
邪解脫邪智成就信戒閒捨慧正見
正思惟正勝解正解脫正智故不應
怖答應作是說學位亦有正解脫正
智問若爾此中何故不說答有有二
種一者有體二者有支
學位雖有正解說正智體而不立爲
正解脫正智支問何故無學位立正
解脫正智爲支學位不立答依勝立
故謂諸法中無學法勝非學法補特
伽羅中無學補特伽羅勝非學補特
伽羅是故學位雖有此二不立爲支
復次唯無學位正解脫正智勢用多
故自性勝故離過患故建立爲支復
次唯無學位正解脫正智巳斷一切有
根本故建立爲支復次唯無學心具
[26-0716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十一張義
二解脫一者自性二者相續故彼相
應勝解與智建立爲支二解脫心是
非差別應作四句或有心自性解脫
非相續解脫謂有學無漏心或有心
相續解脫非自性解脫謂無學有漏
心或有心自性解脫亦相續解脫謂
無學無漏心或有心非自性解脫亦
非相續解脫謂有學有漏心及一切
異生心復次有學正解脫正智爲邪
解脫邪智所覆損故不立爲支問有
學正見正思惟等亦爲邪見邪思惟
等之所覆損何故立支答有學正見
正思惟等親斷邪見邪思惟等一切
煩惱害煩惱怨猶如鎧仗故立爲支
問有學正解脫正智豈不能害諸煩
惱耶答解脫非正害諸煩惱害煩惱
已得解脫故正智雖能害修所斷一
切煩惱而不能害見所斷者故不立支
復次唯無學位正解脫正智無相違
法故立爲支相違法者謂邪解脫邪
智復次唯無學心全分解脫故心相
應勝解與智建立爲支非如學心少
分解脫謂見所斷一切煩惱少分不
[26-0716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十二張義
**解脫謂修所斷一切煩惱復次唯無
學心一切解脫一切離繫故心相應
勝解與智建立爲支一切解脫者謂
於五部煩惱一切離繫者謂於五部
所緣復次唯無學心解脫一切障遠
離一切障故心相應勝解與智建立
爲支解脫一切障者謂於五部障遠
離一切障者謂於五部所緣復次唯
無學位斷如藤愛離諸繫縛故彼
二法建立爲支復次唯無學位斷依
有頂煩惱重髻故彼二法建立爲支
復次唯無學位已剪三界煩惱鬚髪
故彼二法建立爲支復次唯無學位
解脫圓滿故彼二法建立爲支復次
唯無學位輕安樂勝非煩惱熱所損
害故唯無學位愛輕安樂廣大殊勝
所作事業已成辦故如王已害一切
怨敵所受快樂廣大殊勝唯無學位
已滅一切煩惱意言牟尼滿故唯無
學位棄捨染汙蘊擔得純淨蘊擔故
唯無學位棄捨熱惱界處得清涼界
處故唯無學位棄捨不善根所依得
善根所依故唯無學位棄捨煩惱自
[26-0717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十三張義體得
清淨自體故唯無學位是諸世閒功
德田故如世尊說若有
貪等者如有穢草田故離貪等田施者
獲大果唯無
學位損害便獲無閒罪故唯無學位
破一切著斷一切縛離一切障故唯
無學位遍知四食及四識住超越九
種有情居故唯無學位功德現行無
雜穢故謂唯有妙行無諸惡行唯有
善根無不善根由如是等種種因緣
唯無學位正解脫正智建立爲支問
若有學位有邪解脫及邪智者契経
所說當云何通如說長者勿怖勿怖
汝巳永斷不信惡戒乃至邪解脫邪
智耶答邪解脫邪智有二種一者能
令有情墮三惡趣卽見所斷彼巳永
斷二者不令有情墮三惡趣卽修所
斷彼猶成就如契
經說佛告阿難舎利子是聰慧苾芻
能爲給孤獨長者善分別四預流支
十種義問云何分別四預流支十種
義脅尊者曰於一一預流支皆以十
義分別故謂以十義分別親近
[26-0717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十四張義善士
乃至以十義分別法隨法行尊者望
滿作如是說以信分別親近善士以
聞分別聽聞正法以正見分別如理
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尊者妙音
作如是說似信戒分別親近善上以
聞分別聽聞正法以正見分別如理
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阿毗逵磨
諸論師言以信戒分別親近善士以
聞及慧分別聽聞正法以正見分別
如理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尊
世友作如是說以信戒捨分別親近
善士以聞及慧分別聽聞正法以正
見分別如理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
行大德說曰尊者舎利子爲給孤獨
長者善分別四預流支及四證淨四
預流支者卽是分別四預流支十種
義者卽是分別四證淨謂以三事分
別四證淨一自性故二等起故三等
流故自性故者謂信與戒等起故者
謂聞捨慧正見正思惟由聞慧故等
起於信由正思惟等起於戒由捨正
見信戒増長等流故者謂正勝解正
解脫及正智問正勝解正解脫
[26-0717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十五張義
有何差別答因名正勝解果名正解脫
復次加行時名正勝解究竟時名正
解脫問聞慧正見正智有何差別答
聞謂聞所成慧思謂思所成慧正見
正智謂修所成慧因名正見果名正
智尊者左受作如是說以十種義分
別四預流支及彼等流果謂以信戒
捨分別親近善士以聞分別聽聞正
法以正思惟正勝解分別如理作意
以慧正見分別法隨法行以正解脫
正智分別彼等流果霧尊者曰此中
以十義爲五事分別四證淨一自性
故謂信戒二相似故謂捨正勝解三
加行故謂聞及慧四隨順故謂正見
正思惟五果故謂正解脫正智尊者
覺天作如是說此中以十義分別四
預流支謂以信戒捨分別親近善士
以聞及慧分別聽聞正法以正思惟
分別如理作意以餘分別法隨法行
問何故名阿羅漢答應愛世閒勝供
養故名阿羅漢謂世無有清淨命緣
非阿羅漢所應受者復次阿羅者謂
一切煩惱漢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煩
[26-0718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十六張義宝廾
惱賊令無餘故名阿羅漢復次羅漢
名生阿是無義以無生故名阿羅漢
彼於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法中不復
生故復次漢名一切惡不善法言阿羅
者是遠離義遠離諸惡不善法故名
阿羅漢此中惡者謂不善業不善者
謂一切煩惱障善法故說爲不善是
違善義如有頌言
遠離惡不善安住勝義中應受世上供
故名阿羅漢
漏盡者謂諸漏永盡問順諸漏法亦
得永盡何故但說彼漏盡耶答彼以
漏盡而爲上首應知亦說順漏法盡
復次諸漏難斷難破難越非順漏法
故偏說之復次諸漏過失多勝堅牢
非順漏法故偏說之復次諸漏自性
斷斷巳不成就與聖道相違故偏說
盡諸聖道起正與一切煩惱相違非
有漏善無覆無記然諸聖道斷煩惱
時亦兼斷彼如明燈起與闇相違非
油炷器然破闇時亦令油盡炷燋噐
熱問何故但說漏盡不說暴流軘等
答三漏在前攝煩惱盡是故偏說暴
[26-0718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十七張義流
軘等雖有攝煩惱盡而不在前三結
三不善根雖在前而攝煩惱不盡故
阿羅漢但說漏盡非暴流等彼
成就過去幾未來幾現在幾答若依
有尋有伺定初無學智現在前過去
無未來十現在九此中有尋有伺定
者謂未至定及初靜慮依者有說倶
生是依復有說者等無閒緣是此依
義評曰應作是說卽彼二地摠說爲
依初有四種如前廣說此中但依二
初作論一得果初謂依彼地初得阿
羅漢果二轉根初謂依彼地時解脫
初練根作不動無學智現在前者謂
盡智問無學者亦有非學非無學智
見現在前彼亦是無學智見是諸無
學者所起智見故何故此中不說無
學者無學智見現在前耶答應作是
說而不說者當知此中是有餘說復
次此中無學智見卽說無學智見非
無學者智見故不應責過去無者謂
如前說二初刹那現在前時全無過
去未有一念巳生滅故設已生滅得
果轉根或退捨故未來十者謂卽
[26-0718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十八張義初
時具修未來無學十支故現在九者
爾時九支現在前故謂除正見此刹
那中無容起故彼滅已不失若復依
有尋有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現
在九未來十此中彼者謂彼九支滅
已者謂無常滅已不失者謂無三因
緣失彼聖道如前說若復依等者謂
彼第二刹那巳去復依有尋有伺定
盡無生智隨一現在前問何故復起
此地智耶答念報恩故由四緣故如
前廣說過去九者謂従第二刹那以
去成就過去初刹那時巳起滅者餘
如前說彼滅巳不失若依無尋無伺
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九未來十現
在八此中無尋無伺定者謂後三靜
慮不說靜慮中閒義如前說現在八
者除正思惟彼無尋故餘如前說彼
滅巳不失若依無色定無學智現在
前過去九未來十現在五此中無色
定者謂前三無色定不說第四義如
前說現在五者除正思惟正語業命彼
地無故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入
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九未
[26-0719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十九張義
來十現在無此中入滅定者謂住滅
受想定世俗心者謂出滅定有漏定
心或復起餘有漏定心過去九者謂
前最初所起有尋有伺定九支未
來十者卽彼初時所修十支現在無
者爾時聖道不現前故彼滅巳不失
若依有尋有伺定初無學見現在前
過去現在九未來十此中初無學見
者謂無學正見過去九者謂初所起
有尋有伺定無學智倶生聚九支現
在九者謂除正智以見與智不倶起
故未來十者是先初智及今初見所
修十支餘如前說彼滅巳不失若復
依有尋有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
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九此中若智
者盡無生智隨一若見者無學正見
過去十者謂前初智初見倶生聚十
支未來十者卽彼所修現在九者智
時除見見時除智餘九支餘如前說
彼滅已不失若依無尋無伺定若智
若見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八此
中現在八者除正思惟智見隨一餘
八支餘如前說彼滅巳不失若依無
[26-0719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二十張義色
定無與若智若見現在前過去未來
十現在五此中現在五者除正思惟
正語業命智見隨一餘五支餘如前
說彼滅巳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心
現在前過去未來十現在無此中
過去未來十者是前初智初見時所
起所修十支餘如前說若
依無尋無伺定初無學智現在前過
去無未來十現在八此中初無學智
現在前者謂盡智過去無者初刹那
時未有一念巳生滅故設巳生滅三緣
捨故未來十者謂卽初時具修未來
無學十支現在八者除正思惟及正
見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
尋無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現在
八未來十此中無學智現在前者謂
盡無生智隨一餘如前說食滅已不
失若依無色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
八未來十現在五此中過去八者謂
前無尋無伺定初無學智倶生聚八
支餘如前說彼滅巳不失若入滅定
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八未來十現
在無此中過去八者謂初智倶生
[26-0719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二十一張義
聚八支餘如前說彼滅巳不失若依
有尋有伺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
八未來十現在九此中現在九者謂
除正見餘如前說彼滅巳不失若依
無尋無伺定初無學見現在前過
去現在八未來十此中初無學見現
在前者謂無學正見過去八者謂初
智倶生聚八支未來十者謂前初智
及今初見所修十支餘如前說彼滅巳
不失若復依無尋無伺定展轉乃至
若依有尋有伺定無學若智若見現
在前等皆隨所應准前應說
若依無色定初無學智現在前過去
無未來十現在五此中初無學智現
在前者謂盡智過去無者初刹那時
未有一念巳生滅故設巳生滅三緣捨
故未來十者謂卽初時具修未來無
學十支現在五者除正思惟正語業
命及正見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復
依無色定無學智現在前過去現在
五未來十此中無學智現在前者謂
盡無生智隨一未來十者謂初智時
所修十支餘如前說彼滅已不失若
[26-0720a]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二十二
張義入滅定或世俗心現在前過去五
未來十現在無此中過去五者謂初
智倶生聚五支餘如前說彼滅已不
失若依有尋有伺定乃至若依無尋
無伺定無學智現在前等皆隨所應
准前應說若依無色定初無學見現
在前過去現在五未來十此中初無
學見現在前者謂無學正見過去五
者謂前初智倶生聚五支未來十者
謂前初智及今初見所修未來十支
彼滅已不失若復依無色定無學若
智若見現在前過去六未來十現在五
此中過去六者謂前初智倶生聚五
支及前初見倶生聚五支合爲六餘如
前說彼滅巳不失若入滅定或世俗
心現在前展轉乃至若依無尋無伺
定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等皆隨所
應准前應說此中一切過去未來皆
說最初起及修者不說後位所起所
修現在隨起現前者說所說無學亦
通一切非唯次第遍入定者問何故
得學果時見爲無閒道見爲解脫道
得無學果時
[26-0720b]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九十四苐二十三張義
見爲無閒道智爲解脫道耶答無學
果位所應作業一切巳辦加行止息
不復尋求故不名見學果不爾故得
見名問何故無學位初說智後說見
學位初後皆說見耶答無學位初必
起盡智故初說智後若更起勝功德
時亦有推度故後說見學位先起苦
法智忍唯見非智故初說見後無漏
智所作未辦推度不息亦得見名故
後說見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毗婆沙
論卷第九十四甲辰歲高麗國大藏
都監奉勅彫造
[26-0720c]
阿毗逵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九十五義五百大阿羅
漢等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智蘊
第三中學支納息第一之三云何爲
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爲止
他宗顯正理故謂或有說諸有爲
法皆是見性所以者何行相猛利說
名爲見諸有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