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6 弘贊法華傳-唐-惠詳 (master)




弘贊法花傳卷第四


藍谷沙門慧詳撰


修觀第四




* 陳南岳禪慧思
* 隋天台山釋智顗
* 唐天台山釋智璪


釋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慈恕。知名
閭里。甞數夢梵僧勸令出俗。駭悟斯瑞。辭親
入道。所投之寺。非是鍊居。乃感神僧訓令齋
戒。奉持守素。日惟一食。不受別供。周旋迎
送。都皆杜絕。年登三十。在一空澤。立志誦法
花經。誦之始半。忽有潛流漂漲。處處淹漬。沒
所坐床。及至身半。俄有遍體浮腫。不堪動運。
乃立誓而言曰。我於此經。必有緣者。水當消
滅。疾亦當差。如其無緣。水有重益。即於爾
夜。水遂減耗。身疾亦愈。即停此處十年。誦經
閉目。便見釋迦彌勒來為說法。時覩遠近山
陵。坦無高下。若斂念誦經。其七卷諸品。行句
字義。歷然覩見。後移往陶丘山。山前誦經之
處。甚多林木。俗人遇有侵伐。即感癩病。祈請
還差。又於一夏。行法花懺。唯行及坐。脅不
至床。夏竟。歎曰。吾一夏勤苦。空無所獲。方
欲放身。倚憑繩床。豁然開朗。心意明徹。證入
法門。未敢自信。試讀大智度論初卷。即便心
[004-0022a]
悟。一不遺忘。兼識言下之旨。如是遂讀通
一百卷。並能誦記。明解義味。自後誦念之暇。
多講釋論及法花經。思知齊曆告終。乃託身
陳國。即入衡岳花蓋峯下。立寺行道。初見一
捕鳥人。掘地施弶。乃往告云。淺掘淺掘。傷我
髑髏。入地未深。遂得白骨一具。捕人怪異。請
問慇懃。思乃答云。我已二生。居此峯下。誦法
花經。捨身於此。前身骸骨。並已消亡。今生
見者。乃是第二身耳。所止菴舍。野人所焚。遂
顯癘疾。投誠歸懺。既受草室。持經如故。其
人不久。所患平復。又夢梵僧數百形服瓌異。
上坐命曰。汝先受戒。律儀非勝。既遇清眾。宜
更翻壇祈請。師僧三十二人。加羯磨法。具足
成就。後忽驚悟。方知夢受。自斯已後。勤務更
深。由此苦行。得見三生所行道事。又夢彌勒
彌陀說法開悟。故造二像。竝而供養。又夢隨
從彌勒。與諸眷屬。同會龍花。心自惟曰。我於
釋迦末法。受持法花。今值慈尊。感傷悲泣。
豁然覺悟。轉復精進。又以道俗福施。造金字
法花。瑠璃寶函。莊嚴炫曜。功德傑異。大發眾
心。又講此經。隨文造書。莫非幽蹟。後命學士
智顗。代講金經。至一心具萬行處。顗有疑
焉。思為釋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爾。
未是法花圓頓旨也。吾昔夏中。苦節思此。後
夜一念頓發諸法。吾既身證。不勞致疑。顗即
諮受法花行法。三七境界。難卒載敘。每年。
陳主三信參勞。供填眾積。榮盛莫加。說法
倍常。神異難測。或現形小大。或寂爾藏身。或
異香奇色。祥瑞亂舉。臨將終時。從山頂下半
[004-0022b]
山道場。大集門學。連日說法。苦切呵責。聞者
寒心。告眾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
法花三昧。方等懺悔。常坐常行者。隨有所須。
吾自供給。必須利益。如無此人。吾當遠去。苦
行事難。竟無答者。因屏眾斂念。俄然命盡。咸
聞異香。滿於室內。頂煙身輕。顏色如常。
即陳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春秋六十
有四。然而身相挺特。能自勝持。不倚不斜。牛
行象視。頂有肉髻。異相莊嚴。見者迴心。不覺
傾伏。又善識人心。鑒照冥伏訥於言過。方便
誨引。行大慈悲。奉菩薩戒。至如繒纊皮革。多
由損生。故其徒屬服章。率加以布。寒即艾衲。
用犯風霜。自佛法東流。幾六百載。惟斯南岳
慈行可歸。所著四十二字門兩卷。無諍行門
兩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第禪要三智
觀等。五部各一卷。並行於世。


釋智顗。字德安。姓陳氏。頴川人也。有晉遷
都。寓居荊州之花容焉。即梁散騎益陽公起
祖之第二子也。母徐氏。夢香煙五彩。縈迴在
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緣。寄託弘
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夢吞白鼠。如是再
三。怪而卜之。師曰。白龍之兆也。及誕育之
夜。室內洞明。信宿之間。其光乃止。內外胥
悅。盛陳鼎爼。遂火滅湯冷。為事不成。忽有二
僧。扣門曰。善哉兒德所熏。必出家也。言訖而
隱。賓客異焉。兼以臥便合掌。坐必面西。年大
已來。口不忘噉。見像便禮。逢僧必敬。七歲。憙
往伽藍。諸僧訝其情志。口授普門品。初契一
遍即得。年十有八。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
[004-0022c]
而出家焉。因潛大賢山。誦法花經。及無量義
普賢觀等。二旬未浹。三部究竟。又詣光州大
蘇山慧思禪師。受業止觀。思又從道於就師。
就又受法於最師。此三人者。皆不測其位也。
思每歎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花。宿緣所追。今
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顗乃
於此山。行法花三昧。始經三夕。誦至藥王
品。心緣苦行。至是真精進句。解悟便發。見
共思師處靈鷲山七寶淨土。聽佛說法。故思
云。非爾不感。非我莫識。此法花三昧前方便
也。又入洍州白沙山。如前入觀。於經有疑。輒
見思來冥為披釋。爾後常令代講。聞者伏之。
即往天台。於寺北花頂峯。獨靜頭陀。忽大風
拔木。雷霆震吼。魅千群。一形百杖。吐大
聲叫。駭畏難陳。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
身心煩痛。如被火燒。又見亡歿二親。枕顗膝
上。陳苦求哀。顗又依止法忍。不動如山。故使
強輕兩緣所感便滅。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
敵勝怨。乃可為勇。文多不載。自後廣流禪
慧。學者如林。當時名匠。伏膺相繁。陳隋二代
帝主后妃。咸受歸戒。供施殷積。後往石城寺。
於佛前。將就來報。施床東壁。面向西方。稱阿
彌陀佛。波若觀音。時有欲進藥者。答曰。藥能
遣病。以留殘年乎。病不與身合。藥何所遣。年
不與心合。藥何所留。智晞往日。復何所聞。
觀心論內。復何所道。紛紜醫藥。累擾於他。吾
生勞毒器。死悅休歸。世相如是。不足多歎。便
令唱法花經題。顗贊引曰。法門父母。慧解由
生。本迹弘大。微妙難測。輟斧絕絃於今日矣。
[004-0023a]
又索香湯漱口。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
觀。四教。四無量。六度等。有問其位者。答
曰。汝等嬾種善根。問他功德。如旨問孔蹶者
訪路云云吾不領眾。必淨六根。為他損己。只
是五品內位耳。又勅維那。人命將終。聞鍾磬
聲。增其正念。唯長久氣盡為期。云何身冷。方
復響磬。世間哭泣著服。皆不應作。且各默然。
吾將去矣。言訖。端坐如入定。而卒於天台山
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皇十七年十
一月二十二日也。滅後依於遺教而殮焉。至
仁壽末年已前。忽振錫披衣。猶如平昔。凡
經七現。重降山寺。一還佛壟。語弟子曰。案
行故業。各安隱耶。舉眾皆見。悲敬言問。良久
而隱。所著。法花疏。止觀門。修禪法等。各數
十卷。顗。東西垂範。化通萬里。所造大寺。三
十五所手度僧眾。四千餘人。寫經一十五藏。
金檀畫像。十萬許軀。五十餘州道俗。受菩薩
戒者。不可稱紀。傳業學士。三十二人。習禪學
士。散流江漢。莫限其數。沙門灌頂。侍奉多
年。歷其景行。可二十餘紙。


釋智璪。俗姓張氏。清河人。晉室播遷。寓居臨
海。祖元秀。梁倉部侍郎。任臨海內史。父文
懷。陳中兵將軍。璪受經之歲。言無虛發。行不
慚人。親里鄉隣。深加敬愛。年登十七。二親俱
逝。便投安寧寺慧憑法師。以為弟子。逖聞智
者軌行超群。為世良導。即泛舸豐流。直指台
岫。伏膺受道。乃遣行法花懺悔。第二七日初
夜。懺訖。還就禪床。始欲安坐。仍見九頭龍。
從地涌出。上昇虛空。明旦諮白。云此是表九
[004-0023b]
道眾生。聞法華經。將來之世。破無明地。入法
性空耳。又陳至德四年。永陽王伯智。作牧仙
都。延屈智者。來于鎮所。璪隨師受請。同赴
稽山。九旬坐訖。仍即辭王。往寶林山寺。行
法華三昧。初日初夜。如有人來搖動戶扉。璪
即問之。汝是何人。夜來搖戶。即長聲答云。我
來看燈耳。頻經數過。問答如前。其寺內。先有
大德惠成禪師。夜具聞之。謂弟子曰。彼堂
內。從來有大惡鬼。今聞此聲。必是鬼來取人
也。天將欲曉。成師扣戶而喚。璪未暇得應。便
繞堂唱云。苦哉苦哉。其人了矣。璪即開戶問
意。答云。汝猶在耶。吾謂昨夜鬼已害汝。故
此嗟耳。成師以事諮王。王遣數十人。執仗防
護。璪謂防人曰。命由業也。豈防護所加。願諸
仁者。將領還城所。啟王云爾。防人去後。第二
日夜。鬼入堂內。槌壁打柱。周遍東西。堂內六
燈。璪即滅五留一。行道坐禪誦經。坦然無懼。
於三七日中。事恒如此。行法將訖。見一青
衣童子。稱讚善哉。言已不現。雖值此二緣。心
無憂喜。隋大業元年。駕幸江都。璪銜僧命出
參。引入內殿。御遙見璪。即便避廗。命令就
坐。種種顧問。便遣通事舍人盧正方。送璪還
山。為智者。設一千僧齋。度四十九人出家。施
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蘇等。前後凡經
八迴。參見天子。並蒙喜悅。供給豐厚。以貞觀
十二年。卒於寺。春秋八十三矣。
弘贊法花傳卷第四
[004-002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