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明吳郡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習禪篇


元 至美傳



至美。石湖。其號也。金陵畢氏子。生而頴粹。無經世意。
出家崇目院。宋咸淳間。得度登戒品。脫略世故。銳志
參訪。如玉㵎瑩。雲峰高。月坡明。為海內大宗匠。皆預
其席稱上首。日與飽參多士。講磨奮厲於天風寒籟
間。期厭初心乃巳。最後見無文傳公於淨慈。傳公力
行古道。典刑具存。龍象交馳。叢林蔚若。師傾心事之。
盡揭源底。至元丁亥。都總統。移文起師。主吳之雙塔。
瓣香為無文供。報所自也。未幾。遷嘉禾之三塔寺。時
三塔久廢。師訓之暇。篤以興廢補敝。植僵起仆為懷。
鼎建養蒙堂。以處方來名勝。土木繁興。中外輪奐。寺
[013-0459c]
產素痺。增置腴田五百餘畆。以裕齋鉢。立長生庫取
月息。為眾朔望祝聖焚修。資印贖大藏經文。雕補千
佛聖像。寺之闕文。至師大備焉。築室東偏。扁曰幻修。
計若將終焉者。既被旨。住平江之靈巖。又遷鄱陽之
永福。四明之育王。至順辛未。復以杭之淨慈起。所至
孳孳以弘道。建立為巳任。弗少懈。一日召徒。訓後事。
囑幻修。更為四禪名實稱者處之。默坐至夜午。泊然
而逝。壽七十有四。議者謂。師操履嚴簡。出處端詳。原
始要終。而無間然。誠實錄也。


祖銘傳



祖銘。字古鼎。奉化應氏子。幼頴悟。不近葷食。稍長學
通百氏書。而尤嗜佛典。年十八厭處塵俗。從金峨錫
公。學出世法。二十五得度受具戒。出遊諸方。首依竺
西坦公。掌記室。復走閩浙。多所參訪。莫有契者。時元
叟在靈隱。師往謁焉。一語之下。遂坦然無疑滯。久之。
臻其閫奧。一時德譽藹著。所與交遊。皆雅望之士。去
留為叢林重輕。而師愈謙抑自持。有以輿從為相迎
者。悉謝絕之。唯杖履而巳。順帝元統元年。師五十有
四。始自徑山出。住昌國之隆教。學者不憚步險。爭願
趨往座下。後八年。遷普陀。浙東都元帥完者都公。威
震海上。而於師至禮甚恭。日本商航。數奉國命。盛賷
金幣來聘。師每避去。未幾。遷中天竺。至正七年。還主
徑山。師在中竺時。有童子仇姓者。從師荷包笠。夜宿
蘇之承天寺。見空中有一寶鼎。左右翼衛皆天神。若
[013-0460a]
有所告曰。天帝以此鼎。還賜徑山。詰旦以事質。其僧
曰。此必古鼎師。還遷徑山也。因與之俱來。為求給役。
俄而徑山命下。聞者異之。朝廷以師法席之盛。錫號
慧性文敏宏學普濟禪師。十一年。頴豪亂作。師治妙
明庵於放生池上。曰。吾將老於是。十七年。杭再受兵。
師退而庵居。又數月。苗獠焚掠徑山。丞相達識帖木
邇。延師入雲居庵。暇則詣師問道。請禮彌篤。一日請
看經次。師惟默坐。公問。長老何不看經。師云。尋行數
墨為看經耶。公無語。師翻經云。老僧看經。看經去也。
公以手覆經云。請與說破。師云。伊尹周公阿誰做。公
遂領悟。巳而示微疾。更衣危坐。致書丞相。囑以外護
佛法之意。俄而指語其徒曰。觀世音金臺至矣。吾平
生兼修之功。有驗也。乃大書偈曰。生死純真。太虗純
滿。七十九年。搖籃繩斷。書巳擲筆而逝。留七日。顏貌
如生。行院概郡府官僚。設爼奠於道。茶毗。舌根數珠
不壞。得五色光舍利無算。建塔於徑山及隆教普陀
青山。有四會語錄。暨外集若干卷。傳於世。師意度直
率。不為緣飾。居處物用。清苦淡泊。晨興盥頮以至浣
濯。未甞役童僕。自幼至耆年。未甞少休。修淨業禮觀
音像。日必千拜。而於大法。洞徹玄微。開示直截。踔厲
縱橫。應變無窮。雖門庭峻拔。若不可少殺。隨其夙器。
慈悲誘掖成就為多。至於文學。廼師之世業。里中袁
文清公桷。金華胡公長孺。黃公溍。蜀郡虞文靖公集。
長沙歐陽公玄。咸稱慕之。見諸文字者。舉可徵巳。
[013-0460b]


無見覩傳光菩薩附



先覩。字無見。姓葉氏。世為天台仙居顯族。生於宋咸
淳間。資性秀頴。幼絕腥醲。嗜讀書。過目成誦。父母素
期以儒業成家。會沙門東洲善公者。過而識之。曰。此
法器。宜無滯鄉里。父母諾之。從古田垕和尚薙染。即
事徧參。見藏室珍公於天封。方山寶公於瑞岩西庵。
而往來二公間。雖有所契。未臻其極。遂築室華頂峰。
精苦自勵。一日作務次。渙然發省。平生凝滯。當下冰
釋。乃走西庵呈所解。山以偈印之。辭還華頂。山不能
留也。華頂高寒幽僻。人莫能久處。惟師一坐四十年。
足未甞輒越戶限。于方丈中。搆娑羅軒。開導學者。夢
堂噩公序曰。至元大德間。無見覩禪師。以方山寶公
之道唱東南。於是天下英俊之儔。高潔之侶。雄豪魁
傑之倫。聞其風而神馳。覯其跡而心服。莫不襆肩[尸@憍]
足。忍飢渴。冒寒暑。形駢影屬。以趨座下。禪師。則呴之
喻之。又從而呵怒之。憑之凌之。又從而撫矜之。飛而
上。吾矰繳之。走而下。吾網罟之。吾惟其得而巳。於弋
椓之勤奚恤。金之鍛也器成。木之斵也材就。宜其棄
榮華而甘淡泊。黜聰明而返醇檏。靡然而就。弟子之
列。莫之牴牾也。以元元統甲戌五月望日。遺書謝道
侶。說偈跏趺而逝。闍維。白乳如注。舍利凝積成五彩。
󰢍於寺之西偏。錫號真覺。塔曰寂光。門人輩。集其法
語偈頓等成一卷。金華黃溍為序。刻而行之。師操行
卓絕。邈在霄漢。下視塵凡。故及門。皆切實生死之士。
[013-0460c]


正傳之外。有曰光菩薩者。亦奇人。有回石頭之風。遍
謁尊宿。於師言下了徹。伴影華頂。不復他之。年七十
三。無疾而逝。本匠工。以雕塑至光。人稱光菩薩云。


天目斷崖禪師



了義。德清人。俗姓楊。母張氏。宋景定癸亥舉師。六歲
始能言。從其母誦法華經。人世事懵無所知。姿貌凝
然。志若有所待。年十七。有僧遇之。舉高峰上堂語。師
矍然起立。謂僧曰。能引我往見之乎。母具裝遣之。行
見高峰於天目獅子巖之死關。以童子給侍左右。乃
令提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因名之曰從一。他日室中。
舉牛過窗櫺話。師儗開口。峰隨痛棒之。不覺墮於崖
下。同學明通。捫蘿接磴以救之。則巳出半山無所苦
也。謂通曰。我機緣不在此。往江西見欽公去也。通曰
汝負老漢棒矣。即與還山之西禪庵。自誓曰。我七日
不證則決去。端直堅壁。忘廢寢食。夜則攀樹。露立達
旦。未及所期。豁然大悟。馳至死關。呼曰。老和尚。今日
謾我不得。呈頌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陽一出便無
蹤。自此不疑諸佛祖。更無南北與西東。明日峰上堂
云。我漫天網子。打鳳羅龍。不曾遇得一蝦蠏。今日有
蟭螟蟲撞入。三十年後。向孤峰絕頂。揚聲大叫去在。
自此呵勵同學。言不少遜。乃曰。盡大地有一人發真
歸源。我皆知之。峰歎其俊快。久參者媿焉。幾有命如
懸絲之慮。遂歸德清。其母為賣簪珥。同入武康上栢
山。結茅以居。人見其混俗。罔測其意。峰召之還山。峰
[013-0461a]
曰。大有人道。你[掐-臼+也]泥帶水。師曰。兩眼對兩眼。峰為落
髮受具。改名了義。元貞乙未。高峰示寂。師亦韜晦。或
游禪林居下板。孤峭嚴峻。不假借人辭色。或嬉笑怒
罵。粗言穢語。人所不堪。或不因勸請。隨機開導。聲如
奔雷。自是王公貴人爭相迎。奉布施充斥。視之漠如。
以泰定三年。歸坐祖山。學士大集。示眾曰。除却語默
動靜道。將一句來。又曰。一息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
答者皆不契。觀師就席之意。勉狥眾望。多非得巳也。
至順中。仁宗聞師道行。詔命宣政院。使賷香入山宣
問。敕有司加護。元統二年。賜號佛慧圓明正覺普度
禪師。璽書未至山而師化矣。前一日召眾云。汝等克
念先宗。弘揚大法。念報佛恩。勿生懈怠。旦起眾。聞空
中雷聲隱隱。師巳跏趺就逝。世壽七十二。僧臘四十
九。藏全身於獅子巖之後。


中峰普應國師傳



師。諱明本。俗姓孫。錢塘人。母娠師時。夢無門開道者
寄燈籠其家而生師。師生至性不好弄。而好歌梵唄
結趺坐。髫鬘讀論孟未終卷。母喪輟學。年十五輒然
臂持戒。誓向空寂。久之。閱傳燈錄有疑。志在參決。遂
登死關。見妙公。妙髮長不薙。衣弊不易。孤峭嚴冷。未
甞一啟齒而笑。亦未甞為其徒剃落。獨見師即驩然。
欲為祝髮。蓋亦巳知為大器焉。久之。誦金剛經。恍若
開解者。師自謂識量疏通。於義趣無不融貫。然非性
也。巳薙染給侍死關。入天目。於東南諸山最高寒。廩
[013-0461b]
粟屋材。微飛輓則莫能至其上。師晝服力役。夜事禪
定。十年脅膚不沾席。後於妙言下。機旨洞契。妙以其
克肖。書偈付之。師益自晦。未甞以師道自任也。然而
玉在山珠在淵。其光氣自不可掩。況審之以咨決。重
之以記莂哉。至元間。松江瞿霆□。施田建寺於蓮花
峰。號大覺正等禪寺。妙將遷化。以寺屬師。師辭。師每
謂。住者必無上大道。其力可以開明人天。夙植福緣。
其力可以蔭結徒眾。明智通變。其力可以酬酢事宜。
故凡住持。道為之體。而緣與智為之用。有其體而缺
其用。則化權不周。事儀不備。猶之可也。使無其體。而
徒倚其用。則雖處眾而眾歸。制事而事宜。亦不足言
矣。況三者併缺而冒焉。尸之者。其於因果。能無懼乎。
當五山缺主席。宰執大臣。致書幣屢以為請。師皆力
辭。至於窮厓孤洲。草栖浪宿。屏遁其跡而避之。然四
方學者。北殫龍漠。南踰六詔。西連身毒。東極摶桑。裹
糧躡[尸@憍]。萬里奔走。而輻輳赴師者。殆無虗日。南詔僧
玄鑒。素明教觀。辨博英發如。曰。吾聞。大唐有禪宗。使
審是耶。吾將從學。設或未當。吾將易其宗旨。而俾趨
教觀。繇其國來。一聞師言。即悟昔非洞發源底。方圖
歸以倡其道。而沒於中吳。鑒之徒。畵師像歸國。像出
神光燭天。南詔遂宗禪。奉師為禪宗第一祖。至治三
年春三日。山木稼。其徒之老異之。秋八月甲子。師遂
入寂。即山之西岡。塔其全身。未逝前一日。遣別其外
護并法屬。一一皆師手書。是日白虹貫山。師世壽六
[013-0461c]
十一。僧臘三十七矣。師所至。四眾傾慕。香茗金幣。拜
禮供養。悉成寶坊。而師一衲一簞。未甞屬目。人念其
豐肌暑月腠腐。奉葛衣以袣袢者。師一不以近體。他
可知巳。雖屢辭名山。以自放於山林江海。解縢屩脫
袍笠。在處結茆以居。一皆名曰幻住蒲團禪板。晝作
夜參。規程條章。井井森列。儀榘慎嚴。如臨千眾。至於
激揚提唱。機用翕㸌。嬰之者膽喪。聞之者意消。每謂
其教傳佛心宗。單提直指。惡有所謂微妙授受。惡有
所謂言語依解哉。故於教法。欲救其弊砭其病。皆以
身先之師之于物。洪纖高下。緩急後先。拒之不遺。接
之不擕。人雖見其發于悲願。而不知其一以誠。而匪
事夫空言也。當世公卿大夫。如徐君威卿。鄭君鵬南。
趙君子昂。一聞師之道。固巳知敬。及親炙言容。無不
歆慕終其身。江浙丞相脫驩公。最號嚴重。讀師之書。
斂袵望拜。高麗瀋王。以天屬懿親。萬里函香拜禮。起
謂左右曰。某閱人多矣。未有如師福德最勝者。獲師
開示。涕泣感發。師躬巳以究其道。豈有毫髮涉世意
哉。然而其名不行而彰。其道不言而信。自非行戒相
應聲。寔一致永久益。章而弗昧。亦何以致此哉。


石屋珙禪師傳



清珙。字石屋。蘇州常熟人。俗姓溫。母劉氏。生之夕有
異光。及長依崇福永惟出家。二十祝髮。越三年受具。
走天目見高峰和尚。峰問。汝為何來師曰。欲求大法。
峯曰。大法豈易求邪。須然指香可也。師曰。某今日親
[013-0462a]
見和尚。峰嘿器之。授以萬法歸一之語。三年罔所得。
辭他行。峰曰。溫有瞎驢。淮有及庵。宜往見之。乃見及
庵。庵問何來。曰。天目。曰。有何指示。師曰。萬法歸一。庵
曰。汝作麼生會。師無語。庵曰。此是死句。什麼害熱病
底教。汝與麼。師拜求指示。庵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
處急走過。意旨如何。師答不契。庵曰。這箇亦是死句。
師不覺汗下。後入室。庵。再理前語詰之。師答。上馬見
路。庵呵曰。在此六年。猶作這箇見解。師發憤去。途中
忽舉首見風亭。豁然有省。回語庵曰。有佛處不得住
也。是死句。無佛處急走過也。是死句。某今日會得活
句了也。庵曰。汝作麼生會。師曰。清明時節雨初晴。黃
鶯枝上分明語。庵頷之。久乃辭去。庵送之門。囑曰。巳
後與汝同龕。俄而庵遷湖之道場。師再參。命典藏鑰。
庵常與眾言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網金鱗也。一眾刮
目。後入霞霧山卓庵。名曰天湖。躬自薪蔬。吟咏自得。
有終焉之志。既而當湖福源虗席致懇。師堅臥不起。
或讓之曰。夫沙門者。當以弘法為重任。閒居獨善。何
足言哉。遂幡然而行。龍象歸之。雲湧濤奔。唯恐或後。
未幾。復還天湖。至正間。朝廷聞師名。降香幣以旌。耆
德皇后。錫金磨衲衣。人以為榮。師澹如也。至正壬辰
秋七月二十有一日。示微疾。中夜與眾訣。其徒請問
後事。索筆書曰。青山不着臭尸骸。死了何須掘土埋。
顧我也無三昧火。光前絕後一堆柴。擲筆而逝。闍維
舍利五色。璨然無數。其徒收靈骨。合及庵舍利。塔于
[013-0462b]
天湖之原。示不忘同龕之語。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
十有四。弟子愚太古者。高麗國人。師說偈印可。有金
鱗上直鈎之句。後歸。王尊之。以為國師。數道師德。王
甚渴仰。及師化。表達朝廷。詔謚佛慈慧照禪師。移文
江浙。請淨慈平山林公。入天湖。取師舍利之半。館伴
歸國。建塔供養。師有上堂法語。山居偈頌。緝本盛行
于世。


文述傳



文述。字無作。明之慈溪人。自幼不御不潔。讀書吾伊。
入口輙成誦。既長。從師受五經。縱觀子史百家之書。
閱佛書。忽心融神會。恍然如素習。即日白父母。願出
家度生死。落髮于東溪牧公。得戒于大用諿公。參歷
至徑山元叟端公。亟稱賞之。以為有道之器。過淨慈。
謁海東嶼。亦見器許。然俱無所解悟。遂杖䇿入天童。
見怪石奇禪師。與語契合。奇欲倚之以大其家。即令
入室侍書。其後砥平石主是山。又掌藏鑰。諸山法侶。
遂籍籍聞師聲譽。咸願禮迎宣演大法。會鳳躍山等
慈法席虗。行宣政院。起師主之。俄遷大梅之護聖。二
剎皆衰陋。叢林儀範多廢缺。師至。申以約束。人人自
律。至其為眾說法。則脫略窠臼。撥去枝葉。使聽者渙
然無疑。名緇奇衲。風靡而至。師之名益聞。帝師錫以
覺智圓明之號。歸老於福昌。闢一軒於寺之左。扁曰
舒嘯。湖海名德。若斷江月江商隱夢堂諸公。皆迎致
其中修供養。縉紳之賢者。亦時時過從。為方外友。如
[013-0462c]
柳道傳。黃晉卿。危太樸。李季和。尤號知巳。年近七旬
益畏煩襍。退居花嶼湖。當白蓮盛開。月色娟好。趺坐
一小艇。泛湖水中。清絕如須菩提可畵也。居恒必蚤
起。禮拜誦持。雖祁寒溽暑不懈。臨眾甚嚴。接賓朋則
津然。喜見眉目。抵掌笑語。滾滾不能休。有以為問者。
師曰。成就後學。不可不肅。客以歡來。故不然也。三山
文海郁公。以一鉢行四方。每視其去留為重輕。然獨
從師遊湖上。欽重愛戀。久而忘去。蓋閱世愈多。而情
之所及者愈淡。乃更求深山密林。浩然長往。使人投
笻頓足。以想見其風裁。皇慶二年九月。示疾終。


日本夢窗國師傳



智曤。更名疎石。字夢窗。姓源氏。勢州人。宇多天王九
世孫。九歲出家。羣書一覧輒能記。暨長。繪死屍九變
之相。獨坐觀想。慨然有求道志。一夜夢。遊中國疎山
石頭二剎。一龐眉僧。持達磨像。授之曰。爾善事之。寤
而歎曰。洞明吾本心者。其唯禪觀乎。遂更名疎石。謁
無隱範公。又見一山寧公。不甚契。後求指決于高峰
日公。於言下有省。因夕坐久。偶作倚壁勢。身忽仆去。
豁然大悟。平生礙膺之物。冰解雪融。心眼爛然如月。
佛祖玄機。一時爍破。高峰囑其護持。且出其然無學
元公手書一通。𢌿之以寓相傳付授之意。師志在烟
霞。出世非所願。聘致皆力辭之。甲州之龍山庵。五臺
山之吸江庵。與夫泊船庵。退耕庵。兜率內苑。皆師避
隱之所。或慕迫之不巳。至逃入海嶼以避之。春秋五
[013-0463a]
十一。國主後醍醐天王。強起師主南禪。入見引坐。師
言所志求退。王曰。吾心非有他。欲朝夕問道耳。及王
妃薨。強師再入南禪。請宣說大戒。執弟予禮彌謹。賜
國師之號。王即世。太倉天王。復從師受戒。願為弟子。
敷宣之際。有二星降於庭。光如白日。兩宮國母。請師
於仙洞受五戒。廷議重師名德。復強師入天龍。錫師
號正覺心宗普濟。遺以手書。其略曰。道振三朝。名飛
四海。主天龍席。再轉法輪。秉佛祖權。數摧魔壘。國中
以為榮。後化于兜率內院。世壽七十九。僧臘六十。弟
子奉全身塔于院之後。送者黑白二萬餘人。皆哀慟
不勝。分存日所翦爪髮。󰢍於雲居。髮中累累生舍利
云。師儀觀高朗。慧學淵深。凡所蒞止。如見一佛出世。
香花供養。惟恐或後。故管領源公賴之。甞與人言曰。
我從先人。聽國師劇談佛法。頗達真乘。遂能死生如
一。臨事不懾。而先人竟死於忠。吾亦知委身以事君
者。皆國師化導之力。然則師之道。非特究明心學。實
足增其世教之重。且其抗志高明。視榮名利養。澹若
無物。唯欲棲身林泉。雖屢典大剎。皆迫於王命而起。
世稱大善知識。非師孰能當之。


宋文憲曰。宋南渡後。傳達磨氏之宗于日本者。自
千光禪師榮西始。厥後無學元公。以佛鑑範公之
子。附海舶東游。大振厥宗。高峰纂而承之。師為高
峰之遺胤。


松隱茂師傳


[013-0463b]


松隱。茂禪師。字實庵。明奉化鄭氏子。自幼喜趺坐。十
六依傳法寺希顏出家。使司米鹽細務。師歎曰。離家
為求道。苟羈絏于此。何異狗苟蠅營者耶。乃潛行大
江之西。見南㵎泉公。師晝夜繫念。無須臾間斷。一夕。
松月下炤。起步簷隙間。聞泉聲有觸。遽往白之泉公。
泉公曰。此間尋常施設。不足發子大機大用。盍往見
古林茂公乎。師即擔簦啟行。既至。古林問曰。爾來欲
何為。師曰。正為生死事大。特來求出離爾。林曰。子明
知四大五蘊。是生死本根。何緣入此革囊耶。師儗議
欲答。林以杖擊之。師豁然有所悟入。自是機辯峻絕。
縱橫自如。林深器之。命居第一座。至正壬午。宣政院。
命長瑞雲之清涼。學徒奔湊。機鋒相加。如免走鶻落。
瞬目輒失。有沙門至問。對未竟。以手拍地而笑。師曰。
滯貨何煩拈出耶。沙門噓一聲。師厲聲喝之。沙門有
省而去。住清凉十五年。時退隱東堂。影不出山。凝塵
滿席。元明良公。師法姪也。迎歸天童之此軒。一旦示
微疾。左右請書偈。師舉手指心曰。我此中廓然。何偈
之為。端坐憑几。握右手為拳。以額枕之而逝。世壽八
十五。臘七十。引龕行茶毗法。火方舉。忽有物飄洒晴
空中。似雪非雪。霏微繽紛。盤旋烈𦦨之上。至火滅乃
巳。蓋天華云。火後舍利如珠璣者。頗眾。宋文憲序曰。
濂聞方䇿所載。靈僧示滅。多有天華之祥。或者謂。大
乘境界。去來無迹。奚以神異為事。殊不知末習澆漓。
人懷厭怠。苟無以聳動瞻視。何以表真悟。而啟正信
[013-0463c]
哉。示現微權。固與諸法實相同一揆。有如師者其事。
蓋無讓於古云。


竺遠源公傳



正源。字竺遠。姓歐陽。南康人也。生之夕。梵僧見夢於
其母。具戒後。參虗谷陵公。公以龍潭滅紙炬語問之。
師對以焦石可破層冰。公曰。破後奚為。應之曰。探索
乃知。公詰曰。所知者何事。方思對其語。公遽舉杖擊
之。師悚然默喻。由是智開識融。外內無礙。而人歸之
矣。出世。凡五主巨剎。皆方鎮大臣。遣使者所邀致。位
尊而不以為榮。德盛而守之以謙。居道場。增室廬之
未備。主徑山。掩亂兵之遺骼。在靈隱。樓閣皆為煨燼。
惟師所居獨存。類有神以相之者。以元至正二十一
年六月。示寂。壽七十又三。塔全身于徑山。弟子分󰢍
爪髮于道場。舍利叢然乎其間。


桐江大公傳



紹大。吳氏子。世居嚴之桐江。故因以為號。師神觀孤
潔。不樂處塵𡏖中。一觸世氛。唯恐有以涴之。具戒後
上雙徑。謁大辨陵公。公道價傾東南。見師甚喜。授以
心印。師退自計曰。如來大法。其止如斯而巳乎。遽辭
去。遍歷叢席。諸尊宿告之者。不異徑山時。慨然曰。吾
今而後知法之無異味也。乃歸見公。公俾給侍左右。
師益加奮勵。脇不沾席者數載。朝叩夕咨。所以悟疑
辨惑者。無一髮遺憾。遂得自在無畏。尋以心法既明。
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每夜敷席於地。映像前長明
[013-0464a]
燈讀之。一大藏全文。閱之至三過。皆通其旨趣。師之
志猶未巳。儒家言。及老氏諸書。亦擇取而嚅嚌之。自
是內外之學。兩無所媿矣。出世。凡三坐道場。學子翕
集座下。甚至無席受之。能正容悟物。人見之意消。有
求文句者。操筆立書。貫穿經論。而以第一義為歸。間
遊戲翰墨。發為聲詩。冲和簡遠。有唐人遺風。至於有
所建造。甃石運甓。躬任其勞。以為眾倡。手未甞捉金
帛。悉屬之知因果者。或尤之。則曰。吾知主法而巳。甞
患滯下疾。拭淨不忍用廁紙。摘菽葉充之。生平不畜
長物。所服布袍。或十餘年不易。報身七十有四而化。
維那發遺篋。欲行唱衣故事。唯紙衾一具而巳。大笑
而去。其刻苦。蓋人之所不能堪。非見解正力量弘。豈
易致是哉。


千巖長禪師傳



元長。字無明。一號千巖。越之蕭山董氏子。七歲經書
過目成誦。出入蹈炬循彠。有若成人。年既長。從授經
師。學法華經。指義而問。師弗能答。受具戒於靈芝寺。
會行丞相府。飯僧。師隨眾入。中峰本公在座。見師即
呼。問曰。汝日用何如。對曰。唯念佛爾。公曰。佛今何在。
師方儗議。公厲聲喝之。師遂作禮求指示。公以無字
授之。遂縛禪于靈隱山中。後又隨順世緣。將十載矣。
一旦喟然歎曰。生平志氣。充塞乾坤。乃今作甕中醯
雞耶。即復入靈隱山危坐。脇不沾席者三年。因往望
亭。聞雀聲有省。亟見本公。公復斥之。師憤然來歸夜
[013-0464b]
將寂。忽鼠翻食猫之器。墮地有聲。遂大悟如蟬蛻。汙
濁之中。浮遊玄間。上天下地。一時清朗。被衣待旦。復
往質於公。公問曰。趕州何故云無。對曰。鼠餐猫飯。公
曰。未也。對曰。飯器破矣。公曰。破後云何。對曰。築碎方
甓。公乃微笑。祝令護持。時節若至。其理自彰。師既受
付囑。乃隱天龍之東庵。耽悅禪味。不與外緣。有二𧉮。
日來環遶座下。師為說皈戒。𧉮矯首低昂。作拜勢而
去。自是聲光日顯。笑隱方主中竺。力薦起之。丞相脫
歡。亦遣使迫師出世。皆不聽。無何諸山。爭相勸請師
度。不為時所容。杖錫踰濤江而東。至烏傷之伏龍山。
誓曰。山若有水。吾將止焉。俄山泉溢出。作白乳色。師
遂依大樹以居。實泰定丁卯冬十月也。久之。鄉民翕
然宗之。邑大姓二樓君。為之創因舊號建大伽藍。重
樓傑閣。端門廣術。輝映林谷。內而齊魯燕趙秦隴閩
蜀。外而日本三韓八番羅甸交趾琉球。莫不奔赴膜
拜。咨決心學。至有求道之切。斷臂師前。以見志者。朝
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寵嘉之。江淮雄藩。若宣讓王。
則下令加護其教。若鎮南王。則親書寺額。賜僧伽黎
衣。及師號。帝師亦再降旨。俾勢家無有所侵陵。并錫
大禪師之號。資政院。又為啟于東朝。命朝臣製師號。
并金襴法衣。以賜焉。師疎眉秀目。豐頤美髯。才思英
發。頃刻千偈。包含無量妙義。得其片言。皆珍惜寶護
惟謹。論者謂。師踐履真實。談辨迅利。或無媿于智覺
云。至正丁酉。師年七十有四。示微疾。會眾書偈云。平
[013-0464c]
生饒舌。今日敗闕。一句轟天。正法眼滅。遂投筆而逝。
弟子輩。用陶器函蓋。奉全身󰢍于青松庵。宋文憲銘
之。其序曰。濂。初往伏龍山見師。師吐言如奔雷。時濂
方尚氣頗欲屈之。相與詰難數千言。不契而退。越二
年。又往見焉。師問曰。聞君閱盡一大藏教。有諸。濂曰。
然。曰耳閱乎。抑目觀也。曰。亦目觀爾。曰。使目之能觀
者。君謂誰耶。濂揚眉向之。於是相視一笑。自是厥後。
知師之道。超出有無。實非凡情之可窺測。因締為方
外交。垂三十年。其激揚義諦。往來尺牘之在篋衍者。
墨尚濕也。雖纏于世相。不能有所證入。而相知最深。
銘。非濂為而孰宜。其為名賢追慕之如此。


無用貴師傳



守貴。字無用。別號水庵。婺之甄氏子。其家業於耕樵。
每使之行饁田間。師志弗樂。乃同鄉童子。從師學詩
書。年十八。入里之康侯山。為僧所事叢脞。師又弗樂。
棄之往浙水西。日以問道為事。適千巖長公。縛禪于
龍華。往拜之。授以向上一機。冥參默究。恍若有所契。
龍華與天龍院鄰。天龍沙門平大道。務起廢。之挽千
巖主之。及千巖走烏傷。復與之俱。山有廢剎。曰聖壽。
千巖新之。命師領其徒。至正丙戌。還天龍。復往參中
峰本公。斷崖義公。梁山寬公。其反覆叩答。不異見千
巖時。既而退居嘉興。建庵為逸老計。忽一夜。夢大道
來別曰。吾巳棄人間世矣。師大驚。急拏舟往視之。大
道果告寂。因名所居庵。為應夢。師自是復主天龍。天
[013-0465a]
龍素無恒產。募齋民二千家。每臨食時。輙取一小甌。
聚之養四眾。凡大道未竟之業。師殫志畢慮。為造僧
室與演法堂。堂上為閣。以安吳越錢氏所造大悲尊
像。又買並寺之地。以為蔬畦。而寺制所有者。小大咸
飾。隱然如大伽藍矣。辛丑八月。作偈一首。副以高麗
淨瓶。寄別行省丞相達識公。明日沐浴。索筆書頌曰。
一蝸臭殻。內外穢惡。撒手便行。虗空振鐸。天龍一指
今猶昨。擲筆而化。世壽七十有二。丞相加歎。遣官為
具後事。奉全身塔於西岡。師平生不畜長物。寒暑唯
一布衣。戒行甚峻。常落一齒。左右櫝藏之。中生舍利。
五色燁然。日見增長云。


日本古先原公傳



印原。字古先。相州藤氏子。藤為國中貴族。師生有異
徵。垂髫時。輙刻木為佛陀像。持以印空。人異之。十三
剃髮受具戒。徧歷諸師戶庭。咸無所證入。乃嘅然歎
曰。中夏乃佛法淵藪。盍往求之乎。于是。絕鯨波之險。
奮然南游。初參無見頂公於天台華頂。公語之曰。汝
緣不在此。中峰本公。現說法杭之天目山。爐韛正赤。
此真汝導師。宜急行。師即蓬累而出。往見中峰。中峰
一見。遽命給侍左右。屢呈見解。輒遭呵斥。退而涕泣。
至于飲食皆廢。中峰憐其誠懇。乃謂之曰。此心包羅
萬象。迷則生死。悟則涅槃。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驅斥。
涅槃之悟。猶是入眼金塵。當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
則焦頭爛額。唯存不退轉一念。生與同生。死與同死。
[013-0465b]
自然與道相符脫。使未悟之際。千釋迦。萬慈氏。傾出
四大海水。入汝耳根。總是虗妄塵勞。皆非究竟之事
也。師聞遍身汗下。益厲精猛積之之久。忽有所省。現
前境界。一白無際。中峰印之。復見諸大老。皆無異詞。
會清拙澄公。將入日本建立法幢。師送至四明。澄公
曰。子能同歸。以輔成我乎。師曰。雲水之蹤。無住無心。
何不可之有。即攝衣升舟。其後澄公能化行於遐邇
者。皆師之力也。然瓣香酧法乳。的歸之中峰。師化大
行。專以流通大法。建立梵宮為事。若丹州之願勝。津
州之保壽。江州之普門。信州之盛典。房州之天寧。皆
鬱然成大蘭若。而建長之西。復創廣德庵。命其徒守
之。如慧林。等持。真如。萬壽。淨智。皆師受請弘化之剎。
勞績之見不與焉。年度比丘千餘人。非所度而受法
稱弟子者。不與焉。師臨眾端嚴。見者若未易親。及聞
其誨者。溫若春陽。莫不悅服而去。人有來求法語偈
頌者。濡毫之頃。翩翩數百言。曾不經意。皆契合真如。
師不自以為是也。取語錄并外集。投火中曰。吾祖不
立文字。留此糟粕何為。門人欲畵師像。預索贊語。師
作一圓相。題其上曰。妙相圓明。如如不動。觸處相逢。
是何面孔。其方便為人皆類此。甲寅春正月。坐化于
長壽院。


福源傳



福源。字古淵。賜號佛性普明大禪師。師生太原李氏。
李氏故舊族。歷唐宋。以儒業為顯官。祖奉訓大夫知
[013-0465c]
南陽令珪。舉二子。長德英登進士。次威大將軍珍明。
師父也。母蘇氏。長齋奉佛。誦金剛觀音經。為日課不
少怠。一夕。夢老僧捧僧伽黎付之。覺而有娠。生時多
祥瑞。父母愛之。授書不讀。而以栗麥子。紀念觀音。父
怒撻之。師泣告曰。兒願學佛。不願選官也。父益怒。驅
使辱之。復閉之空室。絕其食。庶有回心。師執志愈堅。
父母不得巳。𢹂送妙覺院。禮朗公為師。而披剃焉。受
具習大乘經論。興定中。元兵南下。師潛遯山谷間。食
樹皮草根得不死。恨至道未聞。事定後。走真定西牛
見廓樂老人一公。機語相入。一公五坐道場。師為侍
者。後見圓明照公。照一日舉僧問雲門啐啄之機。門
云響問師。汝如何會。對曰。今日痛領和尚一問。曰。意
旨如何。對曰。一聲齊和處。千古意分明。照化。師復見
一公。公曰。源侍者。汝來也親切處道一句看。師進前
曰。即日恭惟和尚尊候萬福。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對
曰。滿口牙是骨。耳朵兩片皮。公作色曰。何曾見圓明
來。師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公喝之。師儗議。公便打曰。
滿口牙是骨。耳朵兩片皮。師忽省作禮。一公印之以
偈。出世凡三主大剎。于潭柘最久。不動聲色。而起振
頹廢。聲價重諸方。師具智慧力。開折攝門。不避強禦。
魔闡必挫。善類必植。故能開田居山。整洪規。敦後學
繼古德之風。太師國王。錫海雲宗師。摩衲大衣。海雲
以授師。師瓣香。寔歸廓樂。不以海雲厚巳而異其志。
海雲甞謂人曰。源公。天性真淳有節義。特立世表。人
[013-0466a]
不得而親疎之。堂堂乎了事本色人也。以至元某年
坐化。塔於潭柘。其與萬松老人多和炤公諸耆宿唱
酬。此事問答機衡。師語尤為逸格。既大興潭柘。功成
而弗居。退處東庵。若不知者。其巽退如是。然性孤硬
諸方以源鐵橛稱之。


無極導師傳



無極導禪師者。吳興趙氏子。宋宗室也。母計氏。素慕
佛乘。咸淳四年十月。將誕。夢白光盈室者三夕。師之
生。未甞啼哭。元兵下江南。居民逃散。母𢹂之匿苫中。
游兵俘母去。父求之遇害。某氏憐其孤兒育於家。稍
長。常語人曰。誰無父母。吾父死將奈何。母被俘而北。
吾願畢此生以求見。不然何以生於天地間耶。啼泣。
誓於觀音大士。日暮必二千拜。期以見母。凡藝事。苟
可款曲近人者。雖至汙賤甘為之。遂隱於刀鑷。以行
走十寒暑。至河間之樂壽縣。有老翁示其處。葢貴宦
家。見母而不能辯。師乃稱巳乳名。與內外族婣。抱持
慟哭。哀動路人。母曰。吾不幸至此。朝夕禱天乞歸。此
雖富貴。從汝歸死足矣。然居此久。容徐圖之。踰年言
於官。而後奉母以南。因請曰。母子相離二十有三年。
幸而見母。皆佛菩薩力。乃製竹輿。坐母其上。負戴以
行。十步則輟而拜。至普陀洛伽山而返。猶以未足以
報親。報親莫如入道。遂從銕山瓊禪師落髮。咨叩玄
要。深坐崖庵。晝則以菅。夜則霜露凝寒。豺虎交前弗
顧也。及庵信公。說法道場山。侍母進謁。益奪烈堅忍
[013-0466b]
脇不傅席。過杭之淨慈。值無有元公。與語器之。偶泛
湖聞漁歌。脫然有省。走證元公。公隔窗語師曰。此間
無爾棲迹處。師拂衣去。尋築慈照庵於弁山之陽。母
以念佛三昧終於庵。既葬。一夕空中有白衣人語曰。
緣在宜興。乃得玉峰於萬山之中建寂炤禪院。又於
邑東北。作中隱院。接雲水往來者。宜興之人。翕然宗
之。以至順三年正月六日。無疾趺坐而化。世壽六十
五。僧臘三十。闍維。舍利無算。分塔于寂炤中隱二處。
左丞危素。為之銘曰。建炎渡江乘六龍。維城布護多
其宗。吳興近輔友徐隆。熊羆奄至迅如風。孤兒父母
迍苫中。父死母俘兒莫從。天地遠。河山重。呱呱夜哭
天蒙蒙。歸依大士極嚴恭。隱身刀鑷冀母逢。十年瀛
州覩音容。迎歸苕霅歡聲同。一朝剪髮辭樊籠。禪林
叩擊師瓊公。歘聆漁歌萬念空。前後際斷無初終。西
游荊溪隱玉峰。寂而能炤真圓通。巖巖兩塔樹柏松。
史氏著銘示無窮。


同新傳



同新。字仲益。別號月泉。燕都房山郭氏子。從鞍山堅
公祝髮。能以苦行事眾。日執役。夜讀經。聰慧頓發。欲
尋諸方。向同行訴參訪之意。同行雜笑之。師不勝憤。
書偈於壁而去。曰。氣宇衝霄大丈夫。尋常溝瀆豈能
拘。手提三尺吹毛劒。直取驪龍頷下珠。謁清安方公。
公問。欲行千里。一步為初。如何是最初一步。師叉手
進前。公曰。果是脚根不點地。師拂袖便出。復見大明
[013-0466c]
暠公。杖拂之下。多所資發。終以礙膺未盡。思還清安。
方公固無恙。示以惡辢鉗槌。又三年。方始豁然。晦迹
未久。耆宿擁而歸鞍山。海雲簡禪師寔為之首。林泉
倫公。為引座度衣。一音纔舉。萬眾驩呼。大元皇帝御
宇。帝師癹斯八。命師主濟南靈巖寺。時雲水四集。師
毋德之。不無賢愚之別。繇是。口語紛然。師引退歸鞍
山。眾遮留。不可。師。每念兵火薦經。藏教殘闕。學士無
從獲覩其完。于是。厚損衣鉢。并倡愜同志。自走江南
購求之。載罹寒暑。䟦涉艱難。始獲全文而歸。遠近奔
赴。皆得見聞隨喜。不翅白馬西來也。山東東西道提
刑耶律公。相訪以祖道迎。往濟南觀音院。結夏。師疾
作矣。呼侍僧示以法要。說偈云。咄憨皮袋。兀底相殃。
伎倆不解。思想全忘。來無所從。去亦無方。六鑿空空。
四達皇皇。且道。這箇還有質礙也無。良久云。撤手便
行。雲天茫茫。偈畢儼然而逝。世壽六十有六。僧臘四
十有五。師性豪邁。道眼清明。接運有機變。長韻語。善
談論。麈尾一揚。傾座聳聽。終日而無厭也。且滑稽辯
給。人不敢以輕率觸。有雪竇持之風。茶毗時。送者萬
人。香花彩幡塞路不可行。非道化入人之深。烏能至
是。誠一代英傑衲子也。


覺宗傳



覺宗。字道玄。別號松溪。扶風南氏子。世業儒。母陳氏。
奉佛彌謹。每歲首。甞過法門寺飯僧。一日晝寢。夢法
門坦公。授巳玉像。高僅寸許。巳接而吞之。遂娠。陳氏
[013-0467a]
告其夫。夫遣人過寺候之。坦公適其日化去。因相誓
曰。若得一子。必令出家事佛。誕之日。室有光。空鳴梵
音。聞者驚異。既成童。絕葷茹。無戲弄。喜於靜處跏趺。
父母以師不忘宿因。將行其誓。會蒙古兵入境。父子
不能相保。師被執入武川。給侍軍主太傅公淳。謹異
他侍。太傅公奇之。許令出家。乃詣媯川青山寺林法
師處剃度。因泣下曰。吾父母安在。兒今巳出家矣。不
三年通諸經。從武川英公。聽華嚴疏。五年揭其底蘊。
游神華藏海中。縱橫得妙。座下龍象。無出師右者。繇
是。名稱遠聞。自以說食不可期飽。走見聖因。聖因老
禪匠也。問曰。聞子情華嚴。何不開講度生。來此何為。
師曰。生死事大。因曰。自從識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
相關。子如何會。師儗議。因喝之。師出。因召云。上座。師
回首。因曰。分明認取。師領其旨。次日上方丈曰。昨日
蒙和尚一喝。某甲有箇見處。因曰。試舉看。師拂袖便
出。因笑而可之。憲宗元年。礬山令。遺書聖因。求主靈
山法席者。因曰。無如覺宗。遂以師應命。行之以偈曰。
十載志如鐵。玄關皆透徹。跳出荊棘林。踏破澄潭月。
好向孤峰頂上行。靈光獨耀無時節。師升堂說法。十
餘年間。眾至數千。增飾佛宇。金碧之輝。炤映泉石。叢
林所宜有。無不畢備。靈山復大振。與諸鉅剎齒。至元
四年。潭柘龍泉住持文公。退隱西堂。師補其處。法席
視靈山為尤盛。師道貌修整。臨眾儼然。人望之生畏
敬心。然門庭孤峻。不以一言之合。一機之契。便爾許
[013-0467b]
可。必潛觀嘿審。了然無疑於心。然後首一肯。故衲子
望崖而退者居多。以至元某年。坐蛻。塔于潭柘。


明孜傳



明孜。字舜田。浙之黃巖人。童幼讀書。記性絕人。內典
過目。輒神解心領。往仙居三學寺。禮雪山景公落髮。
聞天童坦禪師道望。詣之一見。問曰。達磨不東來。二
祖不西往。其意云何。師應聲曰。金不博金。水不洗水。
坦曰。此子。機鋒敏絕。宗門令器也。因遍參耆碩。若古
林茂公。竺原道公。東州永公。元叟端公。東嶼海公。尤
器重之。時日溪泳公。居天寧。拉掌三藏。相與激揚宗
旨。聲譽益著。泰定初。始領陀。如天台之淨惠。仙居之
廣度。處州之連山。皆師敷座處。尋謝院。歸隱鴈山。為
登高臨深久計。而丞相別怯里不花。強起王天寧。辭
不獲。乃笑曰。出處隨緣爾。遂行。先是寺毀于火。師至
升堂集眾揚翇。曰吾徒赤手。尚能有所建立。況茲寺
力猶可為乎。於是眾志堅一。施財以資經始。曾不踰
年。而穹殿突堂。重門修廡。凡樓閣庫藏之製。靡不雄
偉壯麗。內外秩然。行院上師行。錫金襴衣。佛智普慧
之號。師法輪初軔時。每為三學諸宿所牽。曰。此吾師
受經地。其可使為他山重乎。如斯至再。累歷望剎。說
法。時眾林立捧擁。氣肅如秋。閑則詩文自娛而巳。甞
即中峰下。闢室以居。松下畜一鶴。自號鶴松主人。每
朝夕瀹茗款客。引鶴起舞。顧影蹁蹮。翛然自得。外慮
不入于心。忽一日鶴死。賦詩悼之。不踰年。師亦厭世
[013-0467c]
矣。師生赤城黃巖之野。赫然名動東南。生能被恩寵
於朝。死能使公卿貴人。奔走歎惜。非其卓行高識。有
以異乎人者。其何以致是。


坱圠傳



坱圠子。姓蔣。號清谷。不知何許人。年二十五。涉獵經
史。言辭簡邃。髼首垢面。動靜不羈。至正初。抵松江。坐
大古圜室。巳則歷市廛𦍕狂。人呼為風子。一夕。叩府
人沈蒲團門。家人拒之。不肯去。且告之曰。將蒲團來
坐我。沈異之。撱一蒲團導。詣蔬圃草蓬中宴坐。沈徐
䁥啟之。有所省發。輒委俗傾身。服役為弟子。繇是。人
多崇尚。爭施與。因以其地為庵。即所號為扁。乃融然
一室。足不踰閫者三年。甞有問者曰。近思錄定。然後
始有光明。是金丹否。答曰。賢且去味中庸。又甞手詩
示沈。云。萬紫千紅總是春。何須饒舌問東君。啞人得
夢向誰說。豎起空拳指白雲。又云。不偏不倚立于中。
不著西邊不著東。超出東西南北外。一毫頭上釣蒼
龍。一日進沈曰。吾乘化盡矣。若等勉之。言絕而蛻。


元湛傳



元湛。號秋江。不知何許人。操守端靖。久從禪者遊。有
所發明。行息無定。一日杖錫至松巖。愛其山水深秀。
不忍去。乃趺坐石上。荊棘圍繞。風露凄苦。是夜有二
虎。環其左右。若相衛護者。湛命之伏。虎皆伏。湛以手
枕虎背熟睡。遲明虎去。如是者屢夕。山民聞之以為
神。即其處剏阿蘭若奉之。湛不交世事。不應檀齋。雖
[013-0468a]
皈依者踵繼。開道之外。不雜塵俗一語。漠如也。將化
別眾。就龕說偈曰。洗浴著衣生祭了。跏趺宴坐入龕
藏。花開鐵樹泥牛吼。一月長輝天地光。又謂其眾曰。
後十五年寺當火。啟吾龕則火可止。至期果然。眾匍
匐開龕。見其神色如生。爪髮皆長。復封固瘞之。或云。
湛得法寶方山。斷橋倫禪師之法孫也。


補續高僧傳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