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63 補續高僧傳-明-明河 (master)



補續高僧傳卷第二
明吳郡華山寺沙門 明河 撰


義解篇



宋 四明知禮法師傳附尚賢



知禮。字約言。四明金氏子。父母禱佛而生。神宇清粹。
不與眾倫。出家具戒。從寶雲習教觀。大有解入。與慈
雲相結。義同手足。端拱元年。寶雲歸寂。遂繼席弘化。
學眾雲委。咸平中。郡大旱。與慈雲同修光明懺祈雨。
約三日無應當。然一手供佛。懺未竟。雨巳大浹。是年。
遣門人如什二子。持十義書觀心二百問。詣錢塘昭
師室。初是。光明玄。有廣略二本。景德前。錢塘恩師製
發揮記。專解略本。謂。十種三法。純談法性。不須更立
觀心。廣書有之者。後人擅加耳。師於是。作扶宗記。大
明廣書附法觀心之義。謂恩師之廢觀心。是謂有教
而無觀。有梵天昭孤山圓。皆奉先門學。述辯訛。以助
略書。彼此詰難往返。綿歷七載。乃總結前後。為書二
卷。凡十章。因為十義書。又設為二百問以質之。時。孤
山居昭師座端。觀如什論不巳。遽白郡守。以來無公
據發遣。令還不復致答。事乃巳。祥符六年。建念佛施
戒會。歲視為甞。且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觀。顯四淨土
之旨。天禧改元。謂其徒曰。半偈亡軀。一句投火。聖人
[002-0374a]
之心。為法如是。吾將捐身。以警懈怠。乃與異聞。結十
同志。修法華懺。三載期滿。將焚身以供妙經。祕書楊
大年。以常住弘法為請。并諸公。交勸力止之。乃復結
十僧。修大悲懺法三載。以酧素願。是年。述消復三用
章。對孤山闡義鈔。四年駙馬李遵勗。奏師高行遺身。
上嘉歎。賜號法智。且遣內侍。至延慶寺。命修法華懺
三日。為國祈福。因撰觀音別行玄記。觀經疏妙宗鈔。
天聖改元。天童凝禪師。貽書論指要鈔。揀示達磨門
下三人。得道淺深。為不可。師為改之。三年。大弘放生
之業。五年。製光明文句記。以迫歸寂。不及終帙。六年
元旦。建光明懺七日。為順寂之期。至五日。結跏趺坐。
召大眾說法。稱佛號。奄然而逝。壽六十九。夏五十四。
露龕二七日。顏貌如生。爪髮俱長。塔於南城崇法院
之左。師著述數十種。發明天台一家之旨。無剩義矣。
誠為前達之功臣。後學之模範。獨於起信。大有悟入。
故多所援據。後人扁其堂。曰起信。示不忘也。師門學
甚夥。而尚賢為之冠。嗣法智。主延慶。道化大行。甞晨
入懺堂。見一虎伏几前。賢直進。展尼師壇于虎背。拜
之。寂無所覩。奇哉。則其人為可知矣。


慈雲懺主遵式傳



遵式。字知白。天台寧海葉氏子。母王氏。乞男於觀音。
夢大士與明珠吞之而生。稍長。潛往東山。依義全師
出家。受具戒。研律學。繼入國清。普賢像前。燼一指誓
弘教觀。雍熙元年。見寶雲北面受業。未幾智解秀出。
[002-0374b]
智者諱日。然頂誓行四三昧。寶雲入寂。師乃返天台。
以苦學致疾。至于嘔血。感異夢而愈。既而頂高寸餘。
手垂過膝。聲若洪鐘。時年二十八也。眾請居寶雲。講
法華維摩金光明等經。至道二年。結緇素。專修淨業。
作誓生西方記。咸平中。歸天台。主東掖。以徒屬之繁。
即西隅益建精舍。率眾修念佛三昧。有白鶴廟。居民
甚神之。師與神授戒。改祭為齋。祥符四年。講止觀於
景德寺。道經黃巖。有豕奔伏于前。推其來。乃逸於屠
肆者。償其直而豢之。赤山寺瀕海而高。先是。山顛有
異光。中現七層浮屠之形。周山四十里。皆漁人之[竺-二+一/尸@邑]
梁。或以語師。師喜其有先兆。遂建塔焉。於是居人感
化。不復為漁。時東山結懺會。天大旱。師卓錫石縫。泉
即激涌。七年。受杭昭慶請。大弘法化。從化者眾。自是
居杭矣。八年。蘇人以郡符。迓師于開元建講。緇素畢
集。不葷飲者。傾帀邑。屠酤不售。官監有失課之言。師
辭其徒曰。智者遺晉王書。有言六恨。其一謂。以法集
動眾妨官。為人所忌。余今德薄。安可久留。遂幡然復
杭。刺史薛顏。始以靈山。命師居之。即隋真觀所營天
竺寺也。天禧三年。王欽若撫杭。與師道契。奏錫天竺
舊名。復其寺為教。又奏請西湖。為放生池。因賜號慈
雲。乾興元年。章懿太后。以師熏修精進。遣使齎白金。
命于山中。為國行懺。天台教文。于是入藏矣。天聖四
年。中秋月望之夕。桂子降于殿庭。師取其實。播種林
下。乃作桂子之詩。九年講淨名經。忽謂其徒曰。昔在
[002-0374c]
東掖講此經。夢荊溪授我卷。及出室視日巳沒。今吾
殆終此講乎。因與眾訣。作謝三緣詩。謂謝徒屬。絕賓
友。焚筆硯也。隨徙東嶺之草堂。明道元年十月八日。
示疾不用醫藥。惟說法勉眾而逝。壽六十九。臘五十。
逝之夕。山中人。見大星殞於靈鷲峯。越明年仲春四
日。奉遐榻。葬于寺東月桂峯下。師始出家。郡挍諸生。
慕師才俊。勉回業儒。為詩答盧積。中有真空是選場。
大覺為官位之句。人多誦之。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
期。於行道。四隅置𨫼熾炭。遇困倦。則漬手於𨫼。十指
惟存其三。崇寧三年。賜號法寶大師。紹興中。又諡懺
主禪慧云。


長水法師傳



子璿。秀州人。自落髮。誦楞嚴經不輟。從洪敏法師講。
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有省。謂敏曰。敲空擊木。尚落
筌蹄。舉目揚眉。巳成儗議。去此二途。方契斯旨。敏拊
而證之。然欲探禪源。罔知攸往。聞瑯琊覺禪師。道重
當世。即趨其席。值上堂。遂問曰。清淨本然。云何忽生
山河大地。覺憑陵答曰。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師領悟禮謝曰。願侍巾瓶。覺謂之曰。汝宗不振久
矣。宜厲志扶持。報佛恩德。勿以殊宗為介也。師如教。
後住長水。眾幾一千。弘賢首教。疏楞嚴經十卷。御史
中丞王隨。序而行之。紙為之貴。賜號楞嚴大師。甞示
眾曰。道非言象得。禪非儗議知。會意通宗。曾無別致。
由是二宗仰之。後跏趺示疾。以兩甕合之。葬於真如
[002-0375a]
院。兀朮入𡨥。發視指爪繞身。復󰢍而去。


從雅少康傳



從雅。錢塘人。賜號法寶。始從海月。學通止觀。乃自謂
曰。言青行濁。賢聖所訶。遂入南山天王院。誦法華經。
至五藏。金剛般若四藏。彌陀經十藏合五千四十八數。為一藏。禮
舍利塔十遍合八萬四千拜。為一遍。禮釋迦三十萬。拜。彌陀百
萬拜。佛號五千萬聲。禮法華。一字三拜者三過。心期
淨土一生。坐不背西。憲使無為楊傑。為製安樂國讚
三十章。以美之。其一云。淨土周沙界。何勞獨指西。但
能從一入。處處是菩提。師欲廣化世俗。遂於受業淨
住寺。圖九品三輩。刻其讚于石。觀者皆知感化。一日
無病。趺坐而逝。有天樂鳴空。異香入室之瑞。


少康。不知何許人。姓周。賜號廣道禪師。行化至江陵。
遇一僧曰。汝緣在睦州。言訖不見。遂至睦州。日乞食
城中。得錢誘小兒。誦阿彌陀佛。一聲與一錢。多念多
與。未見乏少。後于山顛建道場。念響佛聲聞數里。每
念佛一聲。眾見佛從口出。坐逝之夕。有光燭烏龍山。
山色為變白。


本如.子琳二公傳



本如。四明句章人。初依學法智。於千眾中。有少俊聲。
甞請益經義。法智曰。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暨
事畢。復以為請。法智。厲聲一喝。復呼云。本如。師豁然
有悟。為頌曰。處處逢歸路。頭頭復故鄉。本來成現事。
何必待思量。法智肯之曰。向來若為汝說。豈有今日。
[002-0375b]
祥符中。慈雲遷靈山。向法智。求可為繼。法智曰。當於
眾中自擇之。慈雲。閱視至師。乃云。斯人可也。師至承
天。大弘法道。歷三十年。眾甞五六百人。離言顯法。法
智用掣電之機。繼闡求人。慈雲具擇法之眼。教未甞
不為禪也。更有禪而為教。如永明長水者。後如公。百
年則有子琳。琳。陞佛智裕公之堂。得言外之旨。故于
講演。惟提大意。揭綱宗。不沾泥于名相。使聞者恍然
自得。皆知道之在巳。不關文字。而又不外文字也。雖
老禪宿德。無不趨下風。聆謦欬。皆服其辯。而厭其心。
大慧杲公醉心焉。甞謂師曰。時人秪知老姪有教。徑
山却許老姪有禪。杲於裕同嗣佛果。故稱師為姪云。
仍為師。題其真曰。悟得旋陀羅尼三昧。于一切法得
大自在。舌端之上海波翻。第一義諦無違背。孝宗乾
道元年春。召師問道。上曰。朕欲讀經。以何為要。師曰。
金剛圓覺最為要道。曰。參禪如何。師曰。禪須自悟。曰
以何為功。師曰。澄寂身心。久當自契。上說。一日謂門
人曰。吾為首座十八年。日課蓮經一部。夢間甞見普
賢。住持以來。無復夢見。信知領徒損巳。其言有徵。又
半載。書偈而化。


思悟.慧舟傳



思悟。錢塘人。侍慈雲最久。深達觀道。甞以呪水愈人
疾。求者如市。當課誦時。身及奉像。俱出舍利。天聖三
年。慈雲欲以智者教卷求入藏。文穆王公。將聞之朝。
悟曰。此非甞事也。小子將助之。乃繪千手大悲像。課
[002-0375c]
呪以誓曰。事果遂當焚軀為報。會公薨。悟呪益精。明
年得旨。師喜甚。積薪為樓。白慈雲求火種。雲于鑪中
舉紅炭與之。引手以承。了無難色。即入薪樓。火滅後。
袈裟覆體。儼然如生。雲乃加香木。行呪願以焚之。隨
𦦨而化。五色舍利無數。慈雲為讚。以刻石曰悟也吾
徒。荷法捐軀。其𦦨赫赫。其樂愉愉。逮火將滅。儼如加
趺。逮骨後碎。粲如圓珠。信古應有。今也則無。芳年三
十真哉丈夫。


慧舟。丹丘人。棄家入道。勤行四三昧。天聖初。結同學
十人。行大悲行法者三年。結十四人。行普賢行法者
又三年。初入期。誓於像前曰。倘此三昧有成。當焚軀
以效供養。行法既周。回故里。求證于神炤。炤欲全其
重願。諭道俗。輸香木成大𧂐。仲夏晦日。炤囑之曰。法
華尊施。爾克修之。梵網明晦。爾克遵之。惟繫心法界。
身如火如。則一聚之燼。乃三昧之蘊。喜見精進。以奉
淨明真供。唯子行焉。舟。奉教致謝。端坐薪塔。火光屬
天。了無傾側。舍利晶耀。求者皆如其願。火後收餘骨
󰢍之。


仁岳傳



仁岳。霅川姜氏子。自號潛夫。聞法智南湖之化。往依
為學。至水月橋。擲笠水中曰。吾所學不成。不復過此
橋。法智器之。居以東廈。白晝焚膏。專事細繹。鄉書至
悉投帳閣。未甞啟視。因出境分衛。乘舟水行。偃臥舒
足。豁然自得。若拓虗空。檣為之折。每請益函丈。擷大
[002-0376a]
屧關大鑰。眾望風畏之。甞與十同志。修請觀音三昧。
因疾有間。宴坐靜室。恍如夢覺。自謂向之所學皆非。
乃述三身壽量解。以難妙宗。道既不合。遂還浙陽靈
山。慈雲攝以法裔。四明。乃加十三料簡。以斥之。師復
上十諫雪謗。往復不巳。會昭慶有請。慈雲為詩以送
之。學徒從往者半。雲弗之止。既遷石壁。復徙靈芝。時
法智巳歸寂。師臨眾自詫曰。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
靈芝敢開口。有仁行人自永嘉。請居淨社。一住十年。
大弘法化。以年老還鄉。霅守請主祥符。觀察使劉崇
廣。為奏命服。樞密使胡宿。為請淨覺之號。晚年專修
淨業。然三指供佛。持律至嚴。不以事易節。創隱淪堂
休室。以為燕居。治平元年春。謂門人曰。我翌日午刻
當行。至其時。說偈。安坐而化。塔全身於何山之西。師
著述甚富。尤精於楞嚴。故注筆甚勤。有會解十卷。熏
聞記五卷。文句三卷。又為說題并懺儀等書。世師家
者。可久靈炤別具。


惟巳傳



惟巳。字亞休。邛州蒲頓人。姓仇氏。自童時。趨尚高遠。
無所嗜好。惟喜佛事。不敕之而自率。父母知其異根
也。俾𨽻大邑靜林僧籍。事仁普為師。落髮受具。入成
都講。庠習經論。通曉奧義。七年而還舊居。其所止悉
荒落不治。陳屋數間。腐椽破壁。欹斜罅漏。巳恬然處
其中。無厭色。鄉人胡惟岳者。高世之士。與巳遊處甚
厚。以詩相往來。巳甞以詩見邑宰祕書丞勝喬。喬來
[002-0376b]
謝。見庭廡壞裂。殆不可坐。起倡邑人為修之。巳德業
日遠巳。事外遇物感興時亦作詩。其句度夷澹精粹。
與人語和軟。未甞輒迕人。出入縣中六十年。亦未甞
以愛惡置利害于其間。素堅強少疾。狀貌修偉。慈恕
溫裕。人無少長。咸願見之。見必拜伏欣喜。丁寧留連。
為誨諭。慰滿而後去。一日戒弟子。惡不宜為。善不宜
失。語巳攝足趺坐而逝。搖挽莫動。嶷如塑刻。年八十
六。治平元年十月也。四眾。以真身建蘇塗。而扄藏之。
使來者觀相起善焉。文與可。弔之曰。余往年甞居郡
幕。識師甚熟。後復來權州事。師則巳化矣。歸日枉道
過邑。詣師塔下。旋繞瞻禮。悲悼歎息。雖師之面目如
生。而師之語言巳不聞矣。為銘其塔。


元淨傳



元淨。字無象。杭州於潛徐氏子。生而左肩肉起。如袈
裟絛。八十一日乃沒。十歲出家。十八就學於慈雲。不
數年而齒高第。嗣謁明智。甞於講次。聞法感悟。泣下
如雨。代述。十五年。杭守呂溱。請住大悲閣。奏賜紫衣
辨才之號。嘉祐中。中翰沈遘撫杭。以上竺宜講宣奉
師居之。學徒大集。鑿山增室。幾至萬礎。熈寧三年。杭
守祖無擇。坐獄於[橘-矛+隹]李。師以鑄鐘例被追辯。既而得
釋還山。又有利山門。施資之厚者。倚權以奪之。眾亦
隨散。逾年其人以敗。聞朝廷復𢌿師。眾復集。趙清獻
公。與師為方外友。為之贊曰。師去天竺。山空鬼哭。天
竺師歸。道場重輝。未幾。謝居南山之龍井。其後間一
[002-0376c]
出。應南屏與靈山祖場。俯就眾誠耳。皆坐席未暖而
還。元祐四年。東坡治杭。甞問師曰。北山如師道行者
幾人。師曰。沙門多密行。非可盡識。坡子迨生四歲。不
能行。請師落髮。摩頂數日即善步。嘉興令陶彖有子。
得魅疾。師適至秀。彖袖香䖍請。因杖策隨至其家。兒
病方劇。師趺坐。引而問曰。汝居何地。而來至此。答曰。
會稽之東。卞山之陽。是吾之宅。古木蒼蒼。曰。汝姓誰
氏。答曰。吳王山上無人處。幾度臨風學舞腰。曰。汝柳
姓乎。乃囅然而笑。師良久呵曰。汝無始以來。迷巳逐
物。為物所轉。溺于淫邪。流浪千劫。不自解脫。入魔趣
中。橫生災害。延及無辜。汝今當知魔即非魔。魔即法
界。我今為汝。宣說首楞嚴祕密神呪。汝當諦聽。痛自
悔恨。訟既往過愆。返本來清淨。示訖。遂號泣不復有
云。自是兒帖然。凡人病患魔祟。師呪水灑之。無不立
愈。是皆道德淳厚所致也。將示寂。乃入方圓庵宴坐。
謝賓客止言語飲食。至七日。出偈告眾。即右脇吉祥
臥。奄然而逝。時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壽八十一。適
符絛沒之數。塔于本山。東坡。命子由為之銘。師講說
不間晝夜。甞曰。鬼神。威德不具者。晝不得至。夜中人
靜。庶幾能聽。焚指供佛。左三右二。有欲效之者。師止
之曰。如我乃可修西方淨業。未甞須臾廢。或禱大士
求放光。光隨現。沙門熙仲對食。視師眉間有光。遽起
攬之。得舍利數粒。後人常於師臥處得之。有李生辯
而無行。欲從師出家。東坡為之請。未言其名。力拒不
[002-0377a]
許。若先知然。秀州狂僧號回頭。以左道惑眾。宣言欲
建大塔。為吳人植福。施者雲委。以師不可欺。憚於入
杭。先遣使願以錢十萬供僧。師答曰。承以建塔淨財
欲飯僧。教有明文。不許互用。狂人大慙。而止。


繼忠.左伸傳



繼忠。字法臣。永嘉丘氏子。父母求嗣佛祠。同夢一僧
授以好子云。螺溪尊者。寄汝養之。母娠。即厭葷血。幼
見佛像必致敬。八歲得度。即詣南湖。依廣智學。勞苦
得疾。乃行請觀音三昧。感大士放光以水灌頂。其疾
即愈。既而洞悟教觀。廣智深契之。時令代講。雪竇顯
禪師。見而歎曰。四明之道。為有傳矣。永嘉士庶。請居
開元東閣。遷妙果。慧安退隱。江心嗣。又出主西湖法
明。學者驟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師曰。施者方受其福。
吾忍毀之乎。每歲正月上八。於郡中授菩薩戒。行放
生事。士庶甞至數萬人。每誓於眾曰。入吾道場。而皈
命三寶者。縱未得道願。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見出
家。求無上道。行法華光明彌陀觀音三昧。日不虗過。
誦呪救疾。神應莫測。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舉
首加敬。稱為戒師。元豐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坐
脫。人見赤光炤澈空表。鳥雀悲鳴。三日不下。


左伸。臨海人。從東掖神炤。授菩薩戒。及大乘法要。深
有契悟。神炤對眾。摩頂與記。自是嚴奉戒律。遇事不
易其節。刻西方三聖像。旦夜虔事。誦法華。三千四百
部。金剛經二萬過。紹聖二年秋。臥疾。命僧唱法華題。
[002-0377b]
增授菩薩戒。尋夢三偉人。立於江皐。召巳登舟。瞥然
西邁。師知往生有期。乃命僧誦阿彌陀經。未徹即云。
我巳見佛光矣。遂沐浴更衣。戒左右。勿哭。勿逼吾前。
稱佛結印而化。


從諫.希最二師傳



從諫。生處之松陽毛氏。幼見佛經。輒能自誦。父曰。再
來人也。十九試法華得度。謁辯才。夙夜聽習。復依南
屏於金山。問辯如流。南屏歎曰。吾道。由子而行矣。熙
寧中。講於明慶。徒眾日蕃。乃遷淨住。元豐初。處人建
壽聖迎居之。越三年。辯才主南屏。自以年老。致師首
眾。遂舉以自代。元祐五年。上竺虗席。囑郡守。蒲宗孟
曰。靈感勝跡。非從諫不可。郡用其說。復為奏賜慈辯
之號。大觀二年。辭歸壽聖。門學車溪普明等十人。詣
師省候。師曰。諸子遠至。後會無期。老僧不如乘興便
行。遂升座說法。書偈而逝。


希最。霅川施氏子。四歲出家。十五傳教觀於廣慈。同
門畏愛。號為義虎。治平中。始敷講於嘉禾隆平。繼徙
居勝果。有空室祟所棲。師呪土擲之。得片紙書。今被
法遣。法力沒。當復來。數日擊物颺火。變怪百出。師訶
之曰。不聞惱法師者。頭破作七分乎。乃為廣說輪轉
因緣。眾僧聲呪為其破障。忽空中轟然。擲朱書云。漢
朝烈士沈光。今知悔過謝罪。且云。蒙師法力。當往生
它化天矣。自此遂絕。師因淨覺背宗。上十諫書。法智
作解謗。淨覺復作雪謗。時法智在疾。不復答。淨覺在
[002-0377c]
靈芝。對眾詫曰。只因難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
師不甘。乃作評謗。以極辯之。其略有云。近覩雪謗盛
製。所謂救生法二身。雪增減二謗者也。然此書一往
可觀。再言有失。解謗雖巳煥然。雪謗猶自冰執。今據
吾祖之格。以評闍黎之謬解。淨覺見之曰。四明之說。
其遂行乎。元祐庚午秋。坐化。闍維得舍利數百。


系曰。慈辯雖教人。每與禪衲遊。甞問道於大通。通寄
以書。發緘睹黑白二圓相。恍然有悟。答偈曰。黑相白
相。擔枷過狀。了不了兮。無風起浪。若問究竟事如何。
洞庭山在太湖上。慈辯眼光。出涯涘矣。由是。而知得
台宗之真者。不在言說間也。


靈炤傳



靈炤。生蘭溪盧氏。幼失恃怙。向兄求出家。兄難之曰。
使藤繫汝俱碎。可從汝意。師忻然入林。取藤成束。置
兄前。曰果容入道。用此繫我。俱碎無恨。兄不能奪。遂
入寶慧寺。誓去枕席。香燈禮誦。未期月。誦通法華光
明。具戒後。往依淨覺於吳興。一家戶牖。無不通達。初
主吳山解空。繼遷景德。熙寧中。徙雲間超果。自元豐
以來。於每歲春首。結淨業社七日期。預者二萬人。念
佛獲驗。不可紀錄。甞夢三聖儀相。前跪作禮曰。靈炤
一生。誦大乘經。期生安養。為果願否。觀音指曰。淨土
不遠。有願即生。又誦經。深夜忽夢普賢示身。遂造其
像。誦經萬部。以嚴淨報。元豐五年冬。臥疾。謂侍者曰。
吾安養之期巳至。遂面西累足而化。闍維異香襲人。
[002-0378a]
舍利流迸。結塔院東南隅。


介然.能師二公傳



介然。四明鄞人也。受業於福泉山之延壽明智。居南
湖。從其學悟教觀之旨。元豐初。專志淨業。謂同行曰。
念佛三昧。往生要法也。乃然三指。建十六觀堂。中設
西方三聖。環以池蓮。功成。復然三指。於是修觀之士。
有所依賴焉。建炎四年。金虜犯明州。寺眾奔散。師獨
不去。虜奄至訶之曰。不畏死邪。師曰。貧道一生願力。
建此觀堂。今老矣。不忍捨去以求生也。虜酋義之。謂
曰。為我歸北地作觀堂。似此規制。遂逼師以行。後人
悲思。乃以去日為之忌。遙尊之曰。定慧尊者。未詳所
終。


能師。嘉禾人。少學能仁。入懺室四十載。六時行道。雖
病不廢。唯不食數日。其病自愈。行人之名。遂聞江浙。
年既老。讀文如初學。草庵戲之曰。未忘筌耶。師曰。筌
何所忘。庵大慚。甞暑曬衣歎曰。慷慨丈夫。反同臧獲。
於是散去餘長。惟留一弊絮袍。夏則束梁梠間。袒膊
入林施蚊。一日逢二虎。以身就之。虎俛首而去。山神
興供一方甞與交接。適香積有乏。知事來告。師力拒
之。明旦施自至。皆曰。昨夜行人巡門相報。始知山神
荷師。以往圓覺。慈公有能仁之命。師與文首座。然指
以請。及其至。晝夜請益。大有開發。未詳所終。


處咸.處謙二師傳



處咸。生天台王氏。七歲入國清。十四受具戒。力學無
[002-0378b]
對入。天封三年。畢閱藏典。謁神炤。深契教旨。為人恭
默自遜。神炤託疾。命代宣。眾一聆而心服。初住赤城
崇善。李庭芝守台。夢神人曰。公典天台五祖臺下。有
龍頭九九和上。宜就見之。諮詢莫喻。有識者謂李曰。
天台五祖。昔居赤城。今咸師住此。生于丙辰九月九
日。其龍頭九九之謂乎。李大愕。即命駕造訪師。為談
出世道。深有契會。以寺宇隘陋。謀遷之。李捐金十。就
東南地開址。獲銅磬於土中。繼主白蓮。師居山五十
年。登門受道者。以萬計。元祐元年正月。法鼓擊之不
嗚。師曰。吾將行矣。期以晨鐘時。寂然而化。


處謙。生永嘉潘氏。處胞三年。九歲出家。謁神炤。大明
圓頓之旨。然三指供佛祈妙悟。未幾。擢居第一座。炤
以止觀一帙。授之曰。汝當建大法幢。恨吾不之見耳。
後屢主大剎。道化隆振。旨署神悟之號。丞相王安石。
與一時朝賢。競為歌詩。以贊其德。郡大旱。師至龍湫。
為龍語。忽大風黑雲從湫起。驟雨如注。師四十年中。
十坐道場。講唱無倦。登門受法者。三千人。熙寧乙卯
四月。集眾諷普賢行法阿彌陀經。乃曰。吾得無生。日
用久矣。今以無生。而生淨土。遂寂。弟子塔其全身。楊
無為。為之銘。師與咸。同出神炤。人稱神炤之門。二處
一身云。


慧辯.思義傳



慧辯。字訥翁。號海月。華亭傅氏子。生而頴異。父母令
入普炤出家。初遊學天竺。扣明智之室。盡心於教觀。
[002-0378c]
智將老。命代述八年。遂繼其席。適翰林沈時卿。以威
猛治杭。見者。無不惶慄失據。師與相對。從容如平生。
沈異之。任以都僧正。時東坡倅杭。為序以送之。師容
止端靖。不蓄長物。盜夜入其棲。脫衣與之。使從支徑
去。講授二十五年。學者甞及千人。晚年倦煩。以六事
隨身。歸隱草堂。將順寂。遺言須東坡至。方闔龕四日。
東坡至。見其端坐如生。頂尚溫。乃作三偈。以哭之曰。
欲尋遺蹟強沾裳。本自無生可得忘。今夜生公講堂
月。滿庭依舊冷如霜。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鍾我輩一
酸辛。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欲訪浮雲
起滅因。無緣却見夢中身。安心好住王文度。此理何
須更問人。


思義。字和甫。與海月同出明智之門。難兄弟也。智甞
開幃出十問。師答之。皆契旨。及智退居草堂。眾送入
室。既散。師猶侍立。智曰。爾適何見。答曰。見大眾拜而
退。智曰。來吾語汝。汝行當住此山。紹隆大教。後亦來
居此室也。未幾。丞相蘇頌帥杭。請居天竺。弘道二十
三年。退閑草堂。皆如智記。熙寧四年。賜紫服。號淨慧。
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別眾。安坐而逝。大眾誦念久
之。忽復語云。侍觀音大士行。見一沙門。金色長身垂
臂。謂我曰。報緣未盡。過七日當遣迎。至二十五日。復
跏趺而化。


淨梵.齊玉二師傳



淨梵。嘉禾人。姓䉡。母龔氏。夢佛光滿室。遂有娠。及生
[002-0379a]
因名佛護。十歲出家。甞念阿彌陀佛。或問。年少何遽
爾。師曰。我欲往他方丈。求掛搭去。十八受具戒。即依
超果湛公。復謁神悟。屢親講說。大契宿心。元祐初。主
姑蘇大慈。講三大部十餘過。餘文稱是。稟師戒法者。
幾滿城邑。甞率二十七人。修法華三昧。以二十八日
為期。如此三會。感普賢大士授戒羯磨。至稱淨梵比
丘。則洪聲震響。如撞巨鐘。師禪觀之處。眾甞見金甲
神。跪於座前。有時一處行懺。見韋天按視懺堂。行人
有遭其點察者。輒障起而退。政和中。太守應公。婢為
祟所嬈。歌笑不休。請師施戒。即刻神定。信女葛氏。請
為亡夫施戒。即見夫旋繞師座。稱得解脫。甞夜居西
院。君酷暑。眾不安臥。師方披三衣。坐水閣上。忽風雪
飛集。凉氣逼人。旦謂眾曰。夏行冬令。眾皆嘆仰。知為
神龍翊衛。變熱為凉也。宣和初。郡守賈公。敬師高行。
補為管內法主。


齊玉者。霅川人。尚書莫公支子也。早親釋學。日記數
千言。屢參明師。一日赴僧次遜辭之。或問其故。答曰。
誠不欲五千之利。而喪一日之功。居苕溪寶藏。每于
歲終。大興淨業之社。遷橫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
中夜告眾曰。我輩未念佛時。心隨塵境。作諸不善。犯
一吉羅。尚受九百千歲地獄之苦。況犯篇聚重罪乎。
今若念佛。則可一念能滅八十一劫生死之罪。況又
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當度脫以報重恩。今若破戒
墜陷。則父母豈不失望。大眾聞之。無不傾誠懺悔。舉
[002-0379b]
身自撲。至損額失聲者。甞中夜。頂像行道。偶一僧失
規。責之曰。汝無知。乃畜生耳。巳而悔曰。彼雖不肖。罵
為畜生。有玷三寶。自是三年。對佛悔過。歲大旱。井竭。
師運密禱。夢水出西坡。旦掘之。清流涌出。因名夢泉。
二師同。建炎元年遷化。


從義傳了睿附



從義。溫之平陽人。姓葉氏。十七通經。得度學扶宗。深
得教旨。出世屢遷鉅剎。晚主秀之壽聖。大闡宗風。師
雖以圓頓為門。而于戒科。猶事謹篤。六時三業之間
必使纖悉如法。憲使劉燾。記師行業云。端戒清白。不
妄遊從。寤寐三觀。躭味著述。過午不食。非法不言。非
右脇不臥。非濾水不飲。行步有甞。坐立如植。未甞求
公卿之知。可謂賢也巳矣。秀有士族。請師禱疾。師命
其徒了睿侍往。及歸。師正色責之曰。汝為純厚。吾故
𢹂汝往。何為俗舍左顧右盻。睿謝過而巳。其處身律
物。嚴慎如此。元祐六年春。示寂。󰢍舍利于錢唐寶藏。
諡曰神智。師著作十餘種數萬言。皆詮釋教義耳。


了睿。秀人。亦有道士思溪王氏。屈睿為亡女呪食。適
河冰船不可渡。乃遣人報。令設座於斛前。即船上遙
為呪願。事巳。忽一女至船。禮足為謝云。巳得超往。因
留物為記。忽不見。次日王君至船。見物驚曰。此亡女
入斂時。所御也。


圓明大師演公傳



無演。天彭張氏子。幼英烈。不甘處俗。十五棄家。事承
[002-0379c]
天院寶梵大師昭符。符記之曰。此子。他日法中龍象
也。二十以誦經。落髮。受首楞嚴於繼靜。靜歿。卒業于
惟鳳文昭。受圓覺肇論于省身。受華嚴法界觀起信
論于曉顏。受唯識百法論于延慶。凡此諸師。皆聲名
藉藉。師。必妙得其家風。然後巳。又從諸儒講學。於書
無所不觀。於文無所不能。趙清獻公。挽師登法席。於
楞嚴了義。指掌極談。聞者。如飲醇酒。無不必醉。既於
此經。心融形釋。復出入內外篇籍。如風行電激。所向
如志。又甞問道於禪師惟廸惟勝。師嘿然心許曰。此
自在吾術內矣。又作大悲觀音化相。宇以崇閣。極天
下之竘工珍材。二十餘年乃成。人以為莊嚴之冠。不
知師之遊戲也。中年。喜葛洪內篇。延異譎士。將以丹
石伏物。皆為黃金。或取其金而畔去。師不悔不怒。他
日遇之。視之如初。此可以觀其德性也。寶梵既歿。二
親又耄。期去世。乃南遊曰。吾聞南方大士。有若祖心。
有若克文。有若善本。皆命世亞聖大人也。不可不行
觀道焉。元符三年三月。道出戎州。憩渝州覺林禪院。
不疾而化。僧臘三十有七。其法子。奉師遺骨。藏於寶
梵塔之西。有志不果。遽厄於數。惜哉。


令觀



令觀。莆田黃氏子。十三出家廣化寺。十八受具。通易
孟子莊老諸書。巳而撥去。聽講大乘經論。他日讀楞
嚴經。駭然大悟曰。世徒傳當年圓覺之圭峰。何知不
有今日楞嚴之我耶。未幾。得寺之安養院。折笻坏戶
[002-0380a]
而居之。標尚質素。語終日不妄出身。非有迫致。或竟
歲未甞倚閭。閱大藏經。更數返。雖老益力。又天性慈
甚。哀病者而急阨窮。呪食放生。無不為者。貲不逮必
解衣就質。無難色。事佛朝香夕燈者五十年。不驅蚊。
不搔餒蝨。不以匡眾。為巳任人。或戲之曰。憊乎。觀公
奚事爾為。師曰。吾非憊者。正恐坐此得憊耳。其密意
警人類如此。忽一日示疾。語其徒曰。有六上人。當過
我。亟具茗果。眾疑師屬疾語迷謬。既而人有賷像自
遠至者。物色之正六。則傅金羅漢也。是夜沐浴。黎明
更衣。敷座。與眾別。勉以無負佛祖。語巳抵掌就寂。實
元祐三年八月也。住壽九十一。僧臘七十三。居三日
頂猶溫。茶毗于寺之北岡。火行異香。收燼得舌根不
壞。其徒塔之。夜有光炯然。自茶毗所。屬塔中。如往還
狀。又三日。現金銀色舍利。環五里餘。尺草寸木。悉發
光曜。蹶石相土。無不得者。而不窮也。旁近居民。至取
以售用。奇矣。盛哉。則師生平功行存養之實。可知矣。


成覺.慧悟傳



成覺。代州張氏子。方學語。能誦金剛般若。父母異之。
𢹂送善住院。希公為童子。希公道望赫然。賜號慈懿
大師。移住清涼寺。慈懿以師親侍。日久心知為法器。
一日謂之曰。古人謂出家為大丈夫。所以為大丈夫
有四事。近知識。問正法。思義理。如說修行。是也。後生
可畏。無以吾老滯守一隅。爾其行乎。由是徧訪師匠。
依明教大師最久。故於惟識一宗。洞明底蘊。後大弘
[002-0380b]
其道。時人謂。慈懿以知人有子。明教以傳法得人。師
甞示學者曰。學道人。持心有三要。曰大。曰專。曰遠。大。
則佛祖得處。我必得之。不為人天小利所牽。專。則惟
究一事。不為名相所引。遠。則以證為期。死而後巳。具
此之心。必能至道。務實去華。其言大率如此。年八十
而終。


慧悟者。生行唐李氏。其伯每。日誦妙蓮華偈。洎終火
化。舌根不壞。悟母。甞夢其伯母執蓮華一莖授之。遂
有娠。師生。容面端整。舌長覆鼻。音聲宏朗。為五臺真
容院僧。戒慧精明。時無有兩。元祐初。詔入內庭。宣闡
稱旨。賜紫衣僧正之職。師力辭獲免。崇寧改元。復被
詔赴京。固以老病辭。至使者往返。乃行。次佛道店。謂
使者曰。既逢佛道。吾將歸矣。為吾謝天子。言訖仡然
而化。


晉水法師傳附誠法師.義天僧統



淨源。字伯長。楊氏子。生而敏慧。依東京報慈寺海達
大師得度。奮志參尋。初受華嚴于五臺承遷。次見橫
海明覃。後謁長水璿法師。盡得華嚴奧旨。四方宿學。
推為義龍。聲譽籍甚。開法泉之清凉。蘇之觀音。杭之
祥符。湖之寶閣。秀之善住。屢坐大道場。闡揚圓頓極
旨。左丞蒲公守杭。尊其道。以慧因院。易禪為教。請師
居之。道風大振。師筆力遒勁。合華嚴證聖正元二疏
為一。以便觀覧。製華嚴楞嚴圓覺三懺法。及作法華
集義通要十四卷。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經。
[002-0380c]


義天者。高麗國王第四子。辭榮出家。封祐世僧統。元
祐初。入中國上表。乞傳賢首教。歸朝弘揚。敕有司。舉
可授法者。以誠法師對。


誠法師者。住東京覺嚴寺。講華嚴經。歷席既久。學者
依以揚聲。其為人。純至少緣飾。高行遠識。近世講人。
莫有居其右者。上表舉師自代。曰。臣雖刻意講學。識
趣淺漏。特以年運巳往。妄為學者所推。今異國名僧。
航海問道。宜得高識博聞者。為之師。竊見杭州慧因
院僧淨源。精練教乘。旁通外學。舉以自代。實允公議。
上可其奏。遣朝奉郎楊億館。伴至慧因。受法諸剎。迎
餞如行人禮。初華嚴疏鈔。久巳散墜。義天持至咨決。
遂得復全。義天。業就還國。留金書華嚴三譯本。一百
八十卷。于慧因。師乃建閣。奉安之。時稱師為華嚴中
興之祖。師。之道遂大行海外矣。元祐三年冬。示寂。茶
毗獲舍利無數。塔於院西北。壽七十有八。義天念法
乳。遣侍僧壽介等。過海致祭焉。師先世。泉之晉水人。
故學者。稱晉水法師。


有嚴傳



有嚴。台之臨海胡氏子。母將孕。號痛頓什。其兄沙門
宗本曰。是必有異。若生男當出家。母聞合掌以許。既
而痛止。果生男。六歲從師。十四受具戒閱壽禪師。心
賦若有所悟。即往東山。謁神炤。於一心三觀之道。法
華三昧之行。莫不神解。而躬行之。甞讀止觀。至不思
議境。曰。萬法惟一心。心外無一法。心法不可得。是名
[002-0381a]
妙三千。初主無相。慧因法真。自赤城遷東掖。舉師以
代。甞謂。去佛久遠。人迷自性。凡宣演之際。必近指一
心。使之易領。聞者皆能有入。紹聖中。郡請主東掖。師
曰。智者年未五十。巳散徒眾。吾老矣。可堪此耶。卒不
赴。隱居故山東峰。廬于樝木之傍。因自號樝菴。一鉢
無長物。躬拾薪汲水。食唯三白。二十年中。專事淨業。
以安養為故鄉。作懷淨土詩八章。辭情凄切。人多樂
誦。母病目。師對觀音。想日精摩尼手。母即夢神擎日
當前。覺而目明。師於三昧中。多獲瑞應。不可枚舉。建
中靖國元年。定中見天神。告曰。師淨業成矣。又夢池
中生大蓮華。天樂四列。乃作餞歸淨土之詩。越七日。
趺坐而化。以陶器。塔於菴北。有光在塔。如月形。三夕
乃沒。


智圓



智圓。字無外。錢塘徐氏子。學語即知孝悌。稍長。甞析
木濡水。就石書字。列花卉若綿蕝。戲為講訓之狀。父
母異之。令入空門受具戒。二十一。聞奉先清公傳天
台三觀之道。負笈造焉。二年而清亡。遂往居西湖之
孤山。杜門樂道。自號潛夫。與林處士逋。為鄰友。雅善
病。又號病夫。師甞嘆荊溪歿後。微言墜地。曰。吾何人
也。于是。著十疏以通經。述諸鈔以釋疏。翼贊弘宣。其
功偉矣。師雪骨冰心。傲然物外。視人間之世。如纖塵。
過目了不關懷。時王欽若。撫錢唐。慈雲遣使邀師。同
往迓之。師笑語使人曰。為我致意。慈雲錢唐。且駐却
[002-0381b]
一僧。聞者嘆服。於講道之外。以詩文自娛。有襍述五
十卷。題曰閒居編。以乾興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
文挽詞。越二日。示寂。年僅四十有七也。預戒門人曰。
吾歿後。無厚葬以罪我。無建塔以誣我。無謁有位求
銘以虗美我。但用陶器二合而󰢍。立石志名字年月
而巳。及亡。門人如所戒。歛以陶器。斸所居巖以藏之。
不屋而壇。後十五年。積兩山頹。門人開視陶器。肉身
不壞。爪髮俱長。脣微開露。齒若珂玉。乃更襲新衣。屑
眾香散其上。而重󰢍之。崇寧三年。賜諡法慧大師。